建立全民参与机制(共8篇)
1.建立全民参与机制 篇一
关于公共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的论文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随着政务透明化的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国家部门中,如果只是管理部门和国家行政部门单一的来进行管理,这是很难服众的,管理工作的效率不会高。所以现在的管理工作中,要建立相应的全民参与的机制,使公众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这样,不但有利于国家政务的管理,还能够体现国家的政务透明化。
1. 建立真正的公共参与制度。
真正的公共参与制度就是要依托我国现行的一些政治制度,来建设公众参与的.制度,我国目前的形式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听证制度。但是在这些公开的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在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中,必须要遵纪守法,必须要保持公平,守法公平的建设公众参与制度,才是国家建设公众参与制度的目的,在建设的同时,还要兼顾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风俗,使公众参与的真实和自信。没有什么顾虑。
2. 规范公共参与的程序
在参与的过程中,民主要做到观念上的明确,个人、企业、地方代表都是公众,公众的参与要按一定的步骤来完成,要把参与的步骤公之于众。要让公众参与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还有就是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让公众运用各种媒介进行参与。
3. 要强化公众主人公意识
在公众的教育中,要不断的强化公众的主人公意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和自身的素养,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样,公众才有精力参与到公共管理中。
2.建立全民参与机制 篇二
关键词:公众参与,机制,生态文明建设
1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多部门、跨区域、造福全民的长期的宏大的系统工程,既是政府工作的要务,也是全民的大事。因此,只有全面、有效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各个阶层、团体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下的公众参与机制,在全国上下形成共识,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成为政府主导、公众自觉、有效参与的行动,才能使生态文明建设拥有良好基础和坚强后盾。
2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2.1 生态文明建设与公众息息相关
公众需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生态环境进化的产物,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危及公众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极度关注。目前,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正从局部扩展、蔓延,从工业生产领域传递到农业生产领域,从城市扩散到乡村,形成了复杂和防不胜防的局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构成了日益严重、系统性的影响。
另一方面,目前政府政绩衡量以经济增长为重要指标,因此,在以政府主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决策的形成和实施过程中面临代表不足和代表不良的困境,作为生态环境利益的主体的公众往往没有真正参与的机会,其利益甚至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各方面的权益,公众也需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2.2 政府需要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公众参与是政府转变决策方式、实行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障,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和巨大动力。一方面,来自与生态环境问题密切接触并涉及自身利益的公众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因此,通过广泛听取利害关系人或利害团体的意见和要求,可以使政府在对生态文明建设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兼顾各方利益,特别是能够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效益,尽量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来减轻和防止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公众还可以对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事情进行建设资金、劳动力的投入,弥补政府的不足,并且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监督,不仅对已给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行为进行监督,而且对将来给生态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的行为进行监督。
公众参与进入政府公共治理领域,一是可以减轻政府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的巨大压力,防止政府机构的膨胀和低效率;二是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部门的事,而公众被动遵守,缺乏遵守的自觉性,公众的参与可以有利于政策的实施,降低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本;三是可以遏制经济利益引导下的政府行为的盲动性。由于行政区划和任期制与生态环境的系统性、长期性和公共性特点是相互矛盾的,政府行为往往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政府需要公众参与。
2.3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基础
我国现行宪法第2条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6条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这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了原则性的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1996年8月30日)关于“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的规定,以及《水污染防治法》和《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均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当有该建设项目所在地单位和居民的意见。”1994年《中国21世纪议程》明确指出:“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作了明确的规定:“专项规划的编制机关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它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这些规定明确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依据。
3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
3.1 宣传、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科学、文化教育。
一般地讲,科学文化素质高,则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生态经济规律的自觉性会相应增强,便于掌握保护资源、环境的知识和技能,生态环境意识随之提高。
(2)普及生态环境教育。
生态环境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通过多种渠道和媒介认识自然及其规律,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是一个系统,人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员,应当与自然和睦相处,最终使受教育者树立起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3)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要让公众明确认识到公众参与生态环境建设是自身的权利,这样的权利是国家法律赋予的,政府和部门有义务来回应和保护。
3.2 立法保障公众参与
如果公众参与没有保障,就必然缺乏参与的热情和真正参与的权利。因此,必须加强立法,为公众参与机制的运行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尽管我国有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规定不断增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样,海洋环境保护、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等法律中都有类似规定。但这些规定本身存在着不足和缺陷:公众参与仅限于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者,限于末端参与,对于政府怠于职守、疏忽监管的不作为,对于政府决策中忽视生态环境利益的状况以及资源利用方面,则没有公众参与的机会。另外,公众参与缺乏法律程序上的明确规定性,使得政府在公众参与问题方面不具备法律责任的压力。
因此,必须在法律层面明确规定公众参与的权利、参与的程度、参与的程序、参与的方式,对公众参与给予法律方面的保障。
3.3 生态环境信息公开
一方面,生态环境作为公共品,公众有权获知相关的生态环境信息。因此,198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11条第2款就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
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信息公开也是公众有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通过公开生态环境信息,使得公众对政府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和企业的生产对生态环境影响及治理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监督和评价,往往会起到指令性控制手段和经济手段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生态环境信息公开能够让公众对相关决策的有效参与,促使生态环境决策工作得到改善,而不是生态环境已经破坏之后的被动的末端治理。
同时,生态环境信息公开的过程,还是生态环境宣传和教育的过程,能够提高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而公众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又会对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工作和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即必须明确信息公开的主体、方法、内容。
4 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的具体方式与途径
4.1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
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基本特征是公共性和外部性。政府作为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机构,理所应当地担当起为公众提供理想生态环境,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任务。但是,政府由于受到任期与政绩的考虑,往往会把见效慢、投资多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放在末位,甚至完全放任不管。另一方面,政府在生态环境的决策制定方面由于不能获得足够、真实的相关信息而具有局限性。
因此,政府建立公众参与决策机制,使得政府在制定有关生态环境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确定有关生态环境战略、计划,确定生态环境开发建设项目方面,听取公众意见,接受公众监督,取得公众认可和接受,这样也有利于决策的有效执行,取得令行禁止,事半功倍的效果。抵制一些有害于生态环境的立法、政策、战略、决策、建设项目的通过和实施,减少决策的盲目性、随意性,增加透明性、公正性、合理性、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造成的重大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有利反映公众的呼声,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参与热情。公众参与环境与发展的决策,是环境保护社会公益性的需要,也是确保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的保障。
4.2 公众参与直接的生态文明建设
(1)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劳动力投入。
由于公众对生态环境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刻,生态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并将这种意识转变为自觉的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光荣,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可耻将成为评判行为的标准。公众从自身做起,从自己所在的家庭、社区、单位做起,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节约用水,减少废弃物和污水排放,加强绿化,爱护花草、树木和绿地等。在生产中尽量将排污量降减到最少,进行力所能及的生态环境和教育工作等。我国大力号召开展的全民性的义务植树造林的活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就是公众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劳动力投入的典范。我国鼓励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并奖励在造林、护林和爱林方面成绩突出者。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政府发动广大群众,开展重点生态文明建设工程。主要有“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防沙治沙工程。这些规模宏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是亿万公众参与创造的结果。
(2)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持续的资金的投入。这就需要在各级政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必须抓紧制定政策,运用市场化手段,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入和运作机制,广泛组织公众参与,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生态环境建设长期投入不足,是制约生态环境建设的瓶颈。现在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为公众资本利用市场机制介入生态环境建设奠定了基础。目前,人民收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据统计,2010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03302亿元。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部分地说明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因此,要针对生态环境建设周期长、收益见效慢的特点,采取灵活的、稳定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公众对生态环境建设投资。
4.3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
公众是生态环境质量的利害关系人,与生态环境最密切,最有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的动机,因此,发挥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督是决不可缺少和决不容忽视的力量。
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生态环境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破坏的一切行为,无论这种行为是发自于政府、企业或个人,公众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其行为进行监督,干涉和制止,乃至到司法机关起诉。二是对将来给生态环境造成或可能造成污染的行为进行监督。也就是说,公众监督更重要的是在一种污染行为或可能造成污染的行为的决策之前或决策过程之中,而决不仅仅是决策之后。既然公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优点,那么必须对参与监督的公众赋予监督权,以免出现无效监督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李艳芳.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中国改革的经验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王华.环境信息公开: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2.
3.建立全民参与机制 篇三
关键词:非正式志愿者;灾害性公共危机;有序参与机制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071—02
在我国,随着灾害性公共危机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多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危机管理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志愿者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别,一般而言,通过志愿者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属于正式的志愿者;而没有通过志愿者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属于非正式的志愿者[1]。但由于非正式志愿者自身存在缺陷以及灾害性公共危机①的突发性、紧迫性等特征,非正式志愿者在参与危机管理的过程中爆发出的志愿精神和暴露出的志愿服务无序问题同时呈现在国人面前。
一、建立非正式志愿者有序参与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的必要性
所谓公民有序参与,就是指广大公民以合法有效的形式、通过科学化、制度化的渠道途径、有节制地自动参与政府危机管理活动的过程 [2]。如何使非正式志愿者在危机管理中扬长避短,有序的参与危机管理从而提高志愿服务,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一)非正式志愿者在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1.非正式志愿者迅速反应,弥补了政府的局限性。由于非正式志愿者具有自发性强的特征,当地的志愿者反应相当迅速,相邻区域的志愿者同样可以迅速的投入危机救援中,这就弥补了政府自身的局限。“在危机管理领域,由于政府自身在资源禀赋、人员结构、组织体系等方面存在各种先天性的局限性。因此,在危机管理方面,不管是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的灾害救助阶段,还是在前期的危机预警、监控阶段,都应当大力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社会结合紧密、公益性强等特点,积极吸纳非政府组织加入危机管理的行列。”[3]
2.非正式志愿者人数众多,弥补了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中人力资源的匮乏。灾害性公共危机不仅在较大程度和范围内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而且还会导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和秩序失衡,这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危机管理中。“在汶川地震后,来自全国五湖四海,奔赴灾区现场的志愿者在一周之内,高逾100万人。他们不是党政力量组织,而是民间自下而上,透过互联网和手机,以小规模编队的方式,临时组合,却展示了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也是最快速的一次民间动员。这支民间百万大军,被选为亚洲周刊二零零八风云人物。”[4]
3.非正式志愿者服务的多样性弥补了专业性组织的不足。由于非正式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因此他们提供的志愿服务呈现多样化的特征,而专业性强的组织只能提供专业服务,涉及的服务范围比较狭隘。
(二)实证分析:非正式志愿者在灾害性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案例:在汶川地震发生后,刘猛组建的心理援助志愿团队于5月19日和其他400多名同行一起火速进入灾区。但是,到达四川以后,他们发现没有一个人来负责救灾志愿者的人力调配工作,现场根本找不到接洽组织的影子;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不断赶来,所有人聚集到一起,站在人群中却显得茫然失措。大队伍散了,刘猛和他的心理援助志愿团队40多个志愿者来到都江堰救灾的第一线,决定成立一个心理援助志愿组织“全国心理援助联盟”,对震后灾民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刘猛带领的这支团队虽然被全国媒体报道很多次,但是因为得不到注册,此团队也得不到基金会的资金援助,由于资金匮乏,满腔热情的志愿者一个个离开灾区……(资料来源:罗荣波,《刘猛:不愿成为孤独的“志愿英雄”》,《中国社会工作》,2009年10月上期)。
通过刘猛带领的心理援助志愿团队在汶川地震救治工作中面临的困境,我们不难发现,非正式志愿者(团队)在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
1.盲目行动,信息闭塞。灾害发生后,很多临时赶赴现场的志愿者或团队聚集到一起却茫然失措,不知道应该通过哪种途径参与到救灾当中。这些非正式志愿者之间没有信息共享,团队与外界信息也不通畅,缺乏一个共享的信息平台及时给志愿者发布信息。
2.缺乏制度化参与渠道,没有足够的正式组织吸纳非正式志愿者。很多非正式志愿者由于没有正式组织吸纳,自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正式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从汶川地震发生后的5月中旬至5月底,几乎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志愿者聚集在团省委、团市委、四川省红十字会和成都市红十字会门前,等待登记与任务分派。志愿者数量的日益增长和公益组织弱小的吸纳能力之间,存在较大的矛盾[5]。
3.没有正规注册,缺乏法律和资源保障。汶川地震发生后,出现了大量“身份不明”的志愿者和团队,与正式志愿者或组织相比,他们没有正规的注册登记,在参与救灾的过程中得不到法律和资源保障。首先,国家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中,对志愿者的参与也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关于志愿者参与救灾的相关规定基本是宏观方面的,还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规定来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其次,资源捉襟见肘。非正式志愿者为灾区救援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自身却缺乏救灾物资。并且由于“马太效应”的存在,汶川地震中所有救灾物资大部分由政府或其他正式志愿组织,如红十字会掌控,而非正式志愿者所能运用的救灾资源屈指可数,以至于他们的救灾工作时断时续,举步维艰。
4.灾后重建阶段出现“退潮热”,缺乏长效机制。在灾后重建阶段,由于志愿活动的应急性、临时性,大量的非正式志愿者纷纷主动撤出灾区回到原地,而仍留在灾区的非正式志愿者凤毛麟角。
二、建立非正式志愿者有序参与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对于志愿服务的分析主要分为三个层面,即志愿者个体、公益服务机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三个层面相互联系,构成志愿者参与机制[6]。如何使志愿者在灾害性公共危机管理中有序参与,我们认为,可以从提高志愿者个人条件,提高公益服务机构的组织化管理能力,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可操作的志愿者有序参与机制。
(一)提高志愿者个人条件
志愿者的个人条件包括志愿奉献精神、独立生存能力和志愿服务技能。首先,虽然临时赶赴灾区的非正式志愿者呈现出杂乱无章、混乱无序,但是他们的奉献精神与参与热情是毋庸置疑的。其次,非正式志愿者是否具有独立生存能力,需要在注册时进行筛选。最后,关于志愿者的服务技能,需要在注册时进行登记调配,根据志愿者的特长将其分配到与之相适应的组织中参与救灾活动,比如,将具有医疗救治经验的非正式志愿者分配到正式的医疗救治组织中参与救灾。
(二)提高公益服务机构的组织化管理能力
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减灾委”)是国务院领导下的部际议事协调机构,其办公室设在民政部。民政部还设立了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减灾委办公室与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联合,具体承担国家应急响应的组织协调工作。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由救灾处处长负责,派出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领导带队的“民政部救灾现场协调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政府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在此过程中,民政部救灾现场协调工作组并没有明确提出如何组织、协调志愿者参与抗灾救灾工作。如果将“组织、协调志愿者有序参与抗灾救灾工作”明确纳入到“民政部救灾现场协调工作组”的职责范围内,在灾区同红十字会一样,登记和分派报名的志愿者,那么临时赶赴灾区的非正式志愿者或团队就多了一个接纳他们的组织,从而化解了日益增长的志愿者数量和公益组织弱小的吸纳能力之间的矛盾。
(三)创造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良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要求非正式志愿者或团体有正式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并且只要一种制度能极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话,这就是一种好的制度[5]。而正式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意味着非正式志愿者或团体被纳入救灾管理的体制之内,非正式志愿者或团体在民政部救灾现场协调工作组或红十字会得到登记和注册,那么他们就有了合法身份,在灾区寻求适当的定位问题、其权利保障和资金来源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要有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关系,可持续的志愿服务。良好的政府和社会关系基于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政府才能得到社会的支持。国家应该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以保障非正式志愿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例如,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如果非正式志愿者在参与救灾的过程中受伤甚至死亡,国家应该给与他们什么样的相应补偿等。非正式志愿者有了坚实的社会保障,他们所提供的志愿服务也会更持久。
最后,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志愿者了解我国的救灾体制、组织职能、机构设置等,知道灾害发生后应该通过何种途径,采取何种方式有序的参与救治工作,避免盲目和混乱,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注释:
①“灾害性公共危机”这一概念的提出见于周晓丽著《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中第32页,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引起的,威胁到社会公共或共同的安全或利益,要求政府以及社会其他主体迅速采取措施加以应对的“公害物品”。具有突发性、紧迫性、扩散性、多发性、公共性等特征。
参考文献:
[1]邓国胜,等.响应汶川:中国救灾机制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6-59.
[2]韦朋余.政府危机管理中公民有序参与的路径选择[J].理论与改革,2006,(4):17.
[3]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35.
[4]李永峰.亚洲周刊:2008风云人物——百万川震志愿者[EB/OL].中国新闻网,2008.12.12http://www.chinanews.com.cn/hb/news/2008/
12-12/1485051.shtml.
[5]张润君.马克思与诺斯:两种制度变迁观之比较[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87.
4.《全民健身,人人参与》课堂实录 篇四
活动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图片)。师: 同学们还认识这张图片吗?
生:认识, 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师:同学们记忆力真好!那老师再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问题:你还记得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和理念分别是什么吗?)(全班学生快速抢答)生1: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生2: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师:同学们真厉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学的特别好。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北京奥运更多的知识。
活动二:北京奥运知多少(课件出示:活动:北京奥运知多少)
师:上节课让同学们收集北京奥运会相关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把自己查阅的资料与小组成员相互分享、相互补充,然后把自己的资料整理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信息,教师巡视指导,班级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出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师:同学们认识它吗? 生:北京奥运会会徽
(课件出示问题:知道它的含义吗?)师:请小组派出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生1:上方的字像汉字“文”,表示“人文奥运”
生2:中间的“Beijing 2008”可以看出奥运会举办的时间和地点 生3:下方的五个圆代表奥运五环
师:同学们了解的真多,现在请其他组的成员对刚刚发言的小组做出自己的点评 生1:刚刚其他组的说得很好,我要补充一下,上方的汉字也像“京”,代表着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
生2:我觉得那个汉子还像一个人在奔跑,代表着运动
生3:我觉得他们说的都很全面,但是没有说出五个圆代表着什么 我知道黄色代表亚洲,黑色代表非洲,其他的不记得了……
师:你真了不起,知道的真多,下面我们一起完整地了解一下北京奥运会会徽的相关知识。(出示北京奥运会会徽相关的文字资料)教师多媒体箭头指向上方的图案,依次出示三种含义,并做相关的讲解;箭头指向下方奥运五环,出示各环所代表的洲名,并做适当解释。(课件出示北京奥运会福娃图片)师:同学们认识它吗?” 生:奥运福娃
(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选福娃做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生1:每个福娃形状不一样,有的是熊猫,有的是藏羚羊,有的是鱼,还有奥运圣火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一位同学评价一下他的回答 生2:说的不够完整清晰。师:请你告诉大家原因。
生2:“贝贝”是鱼,“晶晶”是熊猫,“欢欢”是奥运圣火,“迎迎”是藏羚羊,“妮妮”是燕子。它们有五种颜色,和奥运五环的颜色一样,福娃的名字连起来就是“北京欢迎你”
师:同学们,他表述的完不完整? 生:对,很完整
(师生一起为此生点赞,课件出示小结,师做补充讲解)(课件出示鸟巢和水立方图片)
师:认识这两个建筑物吗?在这里举行什么运动项目呢? 生:鸟巢和水立方
鸟巢:开幕式、闭幕式、足球、篮球、田径项目
水立方:跳水、游泳、水上项目
师:刚刚两张图片展示的都是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地方,你们知道历届奥运会中国获得奥运金牌的数目吗?教材的22页有一个1992年到2008年中国获得奥运金牌的数目统计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用一分钟的时间完成此表。师:通过观察对比,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中国获得的奥运金牌越来越多;中国体育越来越强;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强国……
活动三: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
师:作为一名小学生看到中国获得的金牌越来越多,你有何感想? 生:感到很骄傲、很自豪(课件出示男子体操、女子体操团体获得奥运金牌的的视频和郭晶晶、李小鹏获得奥运金牌的图片。)
师:看到奥运会上运动员获得金牌你有什么感想? 生1:为他们感到骄傲,为国家感到自豪。生2:很羡慕,也相当运动员拿奖牌。
师:能得金牌当然是件高兴的事,可是奥运奖牌是有限的,得奖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运动员是没有拿到奖牌的,为什么他们还是愿意参加奥运会呢?(课件出示栾菊杰、佩尔森参加奥运的图片及相关文本资料)(学生分组谈论这个问题,后在班上交流发言)
生1:栾菊杰50岁参加奥运会,历史上都没有多少个。她依然选择再战奥运。栾菊杰的第四次奥运并不是为了奖牌,对中国来说,对她的三个孩子来说,她的复出意义更加重大。“在2000年,他们还是如此的小,以至于不明白奥运会的意义。现在他们懂了,并且感到非常的骄傲。我下一个梦想是我的女儿或者儿子能够参加奥运会。”栾菊杰骄傲地说。奥运让我们感受到伟大的母爱。青春,激情,永远属于赛场,也属于50岁的栾菊杰。
生2:佩尔森,42岁,他和中国四五代国手交手,新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依然坚持。其实他的年龄并不大,但这个年龄在体育比赛中,却完全称得上爷爷级人物。第六次参加奥运会,奥运,真的因为有了他们这些老将的坚持才真正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生3:参与比胜利更重要。
师:同学们谈的非常精彩到位,埃蒙斯、丘索维金娜、张宁、栾菊杰……北京奥运会上,一长串的名字和由他们演绎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让我们懂得了竞技场上不只是竞技、纪录和奖牌,更有拼搏,有爱,有坚持不懈的梦想。奖牌是有限的,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是无限的。这些感动以其特有的力量,鼓舞着人们去实现奥林匹克梦想,体现人性的光辉和人生价值。体现了“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的奥运精神。
活动四:全民健身,人人参与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出示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文字及图片和毛主席运动的图片)。
1:小组内自学教材,完成两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①、我国为增强人民体质做出过哪些努力?
生1:60多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根本任务。
生2: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努力提高人民的身体素质。(师补充相关资料)。
②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生1:目前,全国人均寿命已由解放初期的35岁提高到76.3岁。生2: 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师:同学们自学的效果特别好,任务完成的及时、准确。活动五:全民健身,人人参与
(课件出示问题: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课件出示实验小学学生跑步、做操的视频)师:这段视频大家熟悉吗? 生:熟悉,我们在做操,跑步。
师:你们为什么跑步啊?是为了拿金牌吗? 生:不是,是为了锻炼身体
(课件出示问题:除了跑步、做操外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锻炼身体?)生1:打乒乓球、羽毛球 生2:跳绳、踢毽子
生3:打篮球、踢足球······
(课件出示千人练太极的图片,介绍中国独有的锻炼方式;观看阿姨们跳广场舞的视频)
师:图片中、视频中练太极的、跳舞的都有什么人啊? 生:有老人也有年轻人,有男的还有女的
师:对。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这些运动不分男女老少的,不分地域、不分年龄,风靡全国,是不是?
师:他们锻炼是为了拿奖牌吗? 生:不是
师:哪又是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生1:体育运动,重要的是参加锻炼,而不是为了拿金牌 生2:锻炼身体是为了健康,而不是胜利 生3:体育运动最主要的是大家都参与进来,积极地进行锻炼 生4:锻炼的目的是让大家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对“重在参与,不是胜利”的奥运精神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同时对体育运动的目的也有了准确的认识,赛场上的热血沸腾,感受到了比赛带给的快乐,平时的锻炼,放松了身心,释放了压力,让我们生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因此,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 师生共同回答:让每个人生活得健康、美好!师:所以体育运动应该做到…… 全体学生:全民健身,人人参与
师:同学们说的特别好,那我们一起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随着音乐一起动起来!(播放歌曲,随着音乐做运动)
师: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生1:我知道了体育锻炼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生活得健康、美好!生2:我理解了“重在参与,不是胜利”的奥运精神 生3:体育运动重要的全民参与,而不是为了拿金牌 生4:我知道了很多北京奥运的相关知识 ……
师:体育锻炼就是为了让每个人都生活的健康、美好、快乐,全民健身,人人参与。在今后的生活中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加强体育锻炼,茁壮成长,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用语:
活动一:复习导入。(课件出示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开幕式图片)。师: 同学们还认识这张图片吗?
师:同学们记忆力真好!那老师再考考大家
(课件出示问题:你还记得北京奥运会的主题和理念分别是什么吗?)
师:同学们真厉害,上节课的内容大家都学的特别好。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北京奥运更多的知识。
活动二:北京奥运知多少(课件出示:活动:北京奥运知多少)
师:上节课让同学们收集北京奥运会相关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把自己查阅的资料与小组成员相互分享、相互补充,然后把自己的资料整理补充完整。
(小组合作,交流信息,班级汇报交流结果)。
教师出示北京奥运会会徽,师:同学们认识它吗?(课件出示问题:知道它的含义吗?)师:请小组派出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
师:你真了不起,知道的真多,下面我们一起完整地了解一下北京奥运会会徽的相关知识。(出示北京奥运会会徽相关的文字资料)
(课件出示北京奥运会福娃图片)师:同学们认识它吗?(课件出示问题“为什么选福娃做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请一位同学评价一下他的回答
(师生一起为此生点赞,课件出示小结,师做补充讲解)(课件出示鸟巢和水立方图片)
师:认识这两个建筑物吗?在这里举行什么运动项目呢?
师:刚刚两张图片展示的都是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地方,你们知道历届奥运会中国获得奥运金牌的数目吗?教材的22页有一个1992年到2008年中国获得奥运金牌的数目统计表,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用一分钟的时间完成此表。师:通过观察对比,你们有什么发现?
活动三: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
师:作为一名小学生看到中国获得的金牌越来越多,你有何感想?
(课件出示男子体操、女子体操团体获得奥运金牌的的视频和郭晶晶、李小鹏获得奥运金牌的图片。)
师:看到奥运会上运动员获得金牌你有什么感想?
师:能得金牌当然是件高兴的事,可是奥运奖牌是有限的,得奖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运动员是没有拿到奖牌的,为什么他们还是愿意参加奥运会呢?(课件出示栾菊杰、佩尔森参加奥运的图片及相关文本资料)(分组谈论这个问题后在班上交流发言)
师:同学们谈的非常精彩到位,埃蒙斯、丘索维金娜、张宁、栾菊杰……北京奥运会上,一长串的名字和由他们演绎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的人。让我们懂得了竞技场上不只是竞技、纪录和奖牌,更有拼搏,有爱,有坚持不懈的梦想。奖牌是有限的,带给我们的感动却是无限的。这些感动以其特有的力量,鼓舞着人们去实现奥林匹克梦想,体现人性的光辉和人生价值。体现了“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的奥运精神。
活动四:全民健身,人人参与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出示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文字及图片和毛主席运动的图片)。1:小组内自学教材,完成两个问题。
①、我国为增强人民体质做出过哪些努力?
②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后,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师:同学们自学的效果特别好,任务完成的及时、准确
活动五:全民健身,人人参与
(课件出示问题: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段视频(课件出示学生跑步、做操的视频)师:这段视频大家熟悉吗?
师:你们为什么跑步啊?是为了拿金牌吗?
(课件出示问题:除了跑步、做操外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锻炼身体?)
(课件出示千人练太极的图片,介绍中国独有的锻炼方式;观看阿姨们跳广场舞的视频)
师:图片中、视频中练太极的、跳舞的都有什么人啊?
师:对。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这些运动不分男女老少的,不分地域、不分年龄,风靡全国,是不是?
师:他们锻炼是为了拿奖牌吗?
师:哪又是为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通过刚才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对“重在参与,不是胜利”的奥运精神有了更深入、更透彻的理解。同时对体育运动的目的也有了准确的认识,赛场上的热血沸腾,感受到了比赛带给的快乐,平时的锻炼,放松了身心,释放了压力,让我们生活得更健康,更有活力,这就是最大的收获。因此,体育运动的最终目的是······ 师生共同回答:让每个人生活得健康、美好!师:所以体育运动应该做到……
师:同学们说的特别好,那我们一起加入全民健身的行列,随着音乐一起动起来!(播放歌曲《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教师与学生一齐随着音乐做运动)
师:感谢同学们的配合,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5.建立全民参与机制 篇五
崇明区港沿镇
【工作背景】
为切实发挥文明家庭在港沿镇“创城”工作中的基础作用,港沿镇以“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为载体,在巩固近年来文明创建成效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村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意识,大力弘扬公民道德、家庭美德,倡导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引导党员、群众参与所在居住片区文明创建,发挥在全镇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主要举措】
一是健全完善机制,文明创建长足发展。港沿镇党委把“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工作重点,结合“创城”和村居党员活动,把“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与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当前农村重点工作、深化“三严三实”主题教育同安排、同部署。下发了《港沿镇关于进一步深化“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的实施意见》,成立由镇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镇创建办公室参与指导,村居主抓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各条线协同推进,在全镇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动员全镇家庭参与创建,形成上下协作、共同参与的创建工作格局,为全镇“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扎实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二是广泛宣传发动,全面提升创建知晓率。港沿镇通过层层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悬挂横幅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遵纪守法星、生态卫生星、勤劳致富星、和谐友善星、移风易俗星”创评活动的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依托“文明港沿”公众微信平台、道德讲堂、政府门户网站、电子大屏幕、村居公开栏、入户宣传等载体和形式,提高创评活动知晓率,激发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并通过送戏下乡、小品专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在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引导群众参与创建。力争做到创评意义、评选程序、表彰奖励等内容家喻户晓,群众知晓率达100%,参与率达100%。
三是严格评选程序,创评活动有序开展。在评选过程中,镇党委坚持“标准高、程序严、数量精”的原则,严格按照家庭自评申报、会议民主评议、村居审评初示、镇级审评验收、公示表彰授牌、典型宣传、建档验收的程序,确保评选出的“五星级文明户”具有先进性、典型性和代表性。2015年,全镇共有22814个家庭自评申报创建五星级文明户。目前,各村居在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对每月一次测评的示范五星级、五星级文明户家庭和每半年一次测评的四星级、三星级文明户家庭全年测评结果进行汇总,其中示范五星级36户、一般五星级532户、四星级15200户、三星级4663户。对于五星级文明户家庭,镇党委还将不定期抽查,时时监督确保评定有效性,尤其针对示范五星级文明户家庭做到每户必查。由镇文明办下发统一制作的“示范五星级”、“五星级文明户”标牌,进行授牌和奖励,并对示范五星级文明户中的优秀典型事迹材进行广泛宣传。在文明户奖励上,港沿镇改变以往物质奖励为主的方式,注重精神表彰,通过年终组织开展上门贴对联、挂灯笼、扎中国结等形式对示范五星级文明户家庭进行表彰奖励,一副对联、一对灯笼更能带动周边居民“家家赶先进、家家争示范、家家都光荣”,有效调动广大群众树文明新风的积极性。
【取得成效】
一是“五星级文明户”成为提升公民素质树文明新风的重点。港沿把“五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做到了落细、落小、落实。在全镇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宣讲、文明礼仪实践活动、“讲文明树新风”宣传和家园清洁行动,以带领周边群众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新风正气,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创评活动的开展,港沿百姓文明素养明显提升,形成“人人争当文明居民、户户争创文明家庭”的浓厚氛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文明户和文明人,以家庭作为文明细胞带动整个港沿文明程度的提升。
二是“五星级文明户”成为全镇三年“创城”工作的发力点。“五星级文明户”作为基层先进代表,始终走在“创城”前列,积极投身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了文明户群体的典范表率作用。借助他们的力量“接地气”的宣传文明知识、示范动员并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周边群众积极参与各类创建。今年全镇创评星级文明户家庭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其中好中选优的示范五星级文明户家庭增加7户,五星级文明户家庭增加106户。
三是“五星级文明户”成为“优美乡村、文明港沿”建设的亮点。环境卫生治理是“优美乡村,文明港沿”建设绕不过去的硬指标。自“五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开展以来,港沿镇参与自评申报五星级文明户的家庭积极发扬着主人翁意识,主动参与各类创建环境整治行动,做到自家宅前屋后干净整洁,菜园花园环境优美,同时引导、督促周边邻居投身创建整治,努力营造“整洁优美”的人居环境。并且,在文明户春联、灯笼的点缀下,充分形成了一户点亮一片的带动效应,使“文明户”成为了港沿优美乡村建设的“最美亮点”。
6.建立全民参与机制 篇六
我叫***,今年50岁,离岗创业之前,我在地税局工作,任稽查分局副局长。
今年4月,我响应市委鼓励全民创业的号召,同单位签定了离岗创业的协议,收购组建了***市亚光灯饰电器有限公司。近半年来,公司营业面积扩大了1000多平方米,营业品种增加了1000多种,营业收入达到去年同期的5倍还多。周边县市5个分销处的业务规模也都显著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堪称通化地区之首。朋友给我总结说是“半百之年、喜遇良机、离岗创业、焕发青春。” 现如今,没的说。可是在当初,很多人包括一些朋友,对我这个年龄,放弃这么好的单位和这么好位置不坐,担着风险创立什么公司很不理解。我自己心里有数,市里为鼓励全民创业出台的这么多优惠政策,我若要是没能抓住,可能将是我一生中错过最难得的一次机遇,也怕是最后一次机遇。20年前,我在华侨友谊公司曾任过10年的总经理,在商业界也小有建树,曾担任过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对经商创业有点经验。可这么多年的机关工作,什么都淡了。去年,我参加了全市全民创业动员大会,市委田书记在大会上一席讲话,使我受到了前所未有震撼,而且大会之后,局里又制定了鼓励机关干部离岗离职参与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我离岗创业的心思活了。
亚光灯饰城的老板是我的老朋友,近几年患了病,企业疏于管理,生意也就不景气了,早就想让我帮帮他。我找领导提出了我的想法,局领导非常重视,同意我离岗离职,参与全民创业。之后,我同局里签定了离岗创业三年的协议。三年后可回原岗位任原职务或解除工作关系。
今年4月份,我筹措资金将亚光灯饰城整体收购,开始了我的二次创业。我先是从各渠道学习了解灯饰、电料业的国内市场现状,找到公司的地域和产品优势,借鉴亚光原有的市场和经营状况,重新树立经营理念,改原有的守门待客,变为走出去找市场、抢商机,又强化售后服务,免费设计、义务安装。短短的几个月,公司销售收入增长为原来的5倍。在创业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公司不扩大规模,很难迅速发展,误了商机,退路都没有。但创业初期,守业都很难,更忌讳扩大。我走访了相关部门,各职能部门都明确表示,为了扶持创业,各项费用能缓收的缓收,能减收的减收,在如此优惠政策的鼓舞下,我放下包袱,筹措资金60万元,租赁了工贸市场的三楼,将营业面积扩大到1800平方米,从装修、进货到正式营业仅用了1个月时间,员工队伍也由原来的28人增加到40人。公司实力增强了,承揽工程能力也提高了。几个月时间内,参与铁路天怡小区电路改造工程10多万平方米、管线安装网络工程15万平方米,实现销售80万元。承接了辽源火车站、四平市洗浴广场等省内6家工程建设的管线和灯饰照明配套工程,累计销售60多万元。目前,亚光公司形成了从集安到四平地区的产品销售网络,固定资产达180万元,经营家居室外照明、工程电料、电线电缆等100多家国内知名品牌,产品达3000多种,在通化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
7.建立全民参与机制 篇七
1 参保人参与机制的内涵和重要性
医保谈判机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发展, 推动医保谈判机制有效地发挥协调参保人、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三者间利益的作用。社会医疗保险谈判机制是指医保机构为了让参保人得到更大的利益, 代表参保人与医疗机构进行服务范围、价格、质量、管理及费用支付标准与方式等方面的谈判的一系列规范的总称。这种机制是通过协商谈判的方式明确医保患的责、权、利, 达成三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最终达到建立可持续的、和谐的医保患关系的目的[1]。
全民医保的建立促使参保人参与医疗卫生领域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增加, 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作用。医保谈判机制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保障机制, 而参保人作为谈判机制的最主要受益者, 现实中并没有纳入谈判, 医保机构是否真正代表参保人利益参与谈判, 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参保人利益参与谈判, 参保人无法得知。基于上述现实情况, 参保人需要参与到医保谈判中, 进一步完善医保谈判机制。同时, 参保人想要更好地参与医保谈判, 也需要在社会医疗保险谈判中建立参保人参与机制。笔者认为, 社会医疗保险谈判的参保人参与机制是指在医保谈判的不同阶段, 选择不同范围和不同深度的参保人参与谈判, 明确参保人参与的目的、职能、权利和义务等规范的总称。参保人参与机制通过选择参保人代表参加谈判来提高个人话语权的合理性决策, 是维护参保人利益的客观需要, 它给予参保人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 明确其谈判主体地位[2]。参保人参与机制能有效地将参保人积极参与的行动与医保谈判的执行有机结合起来。因此, 亟需建立参保人参与机制。
2 参保人和医保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的特点
参保人和医保机构在医疗保险市场是委托代理的关系。由于医保谈判内容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在医保谈判机制中, 医保机构为参保人的代理人, 代表参保人的利益参与谈判, 而参保人自然成为委托人, 参保人和医保机构成为了委托代理关系。但是, 参保人与医保机构是地位不对等的主体且目标利益不一致。参保人希望负担的保险费用低, 但相对给付的范围要大;而医保机构则希望以适度的费用提供给参保人所需的医疗服务[3]。参保人掌握医保信息不充分, 而医保机构又不公开信息, 使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 目标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是医保谈判中参保人和医保机构关系的主要障碍。委托代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解决在目标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情况下, 委托人对代理人的激励问题, 即代理问题。因此, 要在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两个条件下寻找委托人设计的最优契约, 让代理人的努力水平符合委托人的利益[4]。下面分别从参保人和医保机构的目标利益不一致和信息不对称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
2.1 参保人和医保机构之间目标利益是不一致的。
在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的医保谈判中, 医保机构代表参保人的利益行使决策权, 产生代理关系, 而参保人基于医保机构较自己具有优势, 让渡决策权, 则产生委托关系。医保机构是接受政府授权管理医保基金, 医保机构的目的是在医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 用有限的医保基金让参保人享受更好的医疗服务。参保人的目的是报销比例更高和享受的服务更好。医保机构关心的是医保基金的付出, 参保人关心的是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医疗服务质量;参保人的收益就是医保机构的成本。由此可见, 医保机构主要保障基金安全而参保者则希望待遇最大化, 二者的目标利益是不一致。现实中, 参保人在接受医疗机构的服务过程中, 不与医保机构发生联系, 参保人只需在接受医疗服务后结算时自负部分费用。在医保谈判过程中, 谈的主要内容是基金支出的预算、付费标准的确定和风险分担机制。尽管它属于社会性的参保人群的终极利益, 但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和医疗服务质量才是个体性的参保人直接的现实利益, 在现实的谈判框架构建中, 无论医保机构与所有相关医疗机构的多边谈判, 还是医保机构与各层级各类型医疗机构的分组谈判或分级谈判, 鲜有参保人参与到谈判中。参保人在现实中缺少与医保机构的联系, 存在谈判中的缺位问题, 迫切需要参保人积极加入到谈判构建中来。
2.2 参保人和医保机构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
信息不对称不但是委托代理理论的前提条件, 也是医疗保险市场最大的特点。一方面, 医保机构相对参保人而已, 具有信息优势。医保谈判的前提基础是享有充分的医疗服务信息, 而以参保人为参照, 医保机构多年的医保管理已形成较完善的信息系统, 医药费用发生也有详实记录, 方便实施专业化管理[5]。同时, 医保机构已经积累了医保谈判经验, 并且在谈判关键内容上有了具体操作措施, 如支付方式、信用考核等。相对于参保人而言, 谈判是零的开始。另一方面, 医保机构谈判实力强。医保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和集中程度高, 医保机构实现了买方主导, 而参保人作为个体, 因为资金分散和个人支付能力有限, 导致谈判实力薄弱。医保机构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努力程度;参保人无法知道医保机构的努力水平, 医保机构在谈判中是否尽最大的努力为参保人争取利益, 由于参保人不参与谈判, 不能知道情况。因此, 医保机构缺少监督, 这要求参保人也要积极加入到医保谈判的监督队伍中。
概言之, 在委托代理理论视角下, 参保人和医保机构的委托代理关系具有目标利益的不一致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为解决激励相容约束和参与约束下的最优契约, 由医保机构主导的谈判需建立参保人参与机制。
3 建立参保人参与机制的建议
3.1 推进参保人参与机制法制化和规范化。
在新医改方案和《社会保险法》中, 没有将参保人列入医保谈判中, 参保人的缺失, 将会造成医保机构缺乏约束和不能有效地代表参保人争取最大的利益。因此, 建立参保人参与机制极为重要。参保人参与机制必须形成法律, 将参保人参与的目的、职能、权利、义务、权限和过程等明确规范, 并将其补充在我国现有的立法体系当中。只有通过法律保障参保人参与的权力才能得以实现。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 在台湾“二代健保”的公民参与改革, 由参保人代表及各界人士共同参与医保给付范围、报销比例和应缴纳保费比例的谈判。当医保谈判在协商和审议医保重要事项时, 需要扩大参保人参与和举办相关的公民参与活动[6]。医保谈判应该以参保人为中心, 制定合理的医保政策和规划, 并通过集体努力和协作, 拓宽听证和座谈会等形式的参保人参与途径, 在法律制度方面给予参保人最大的支持[7]。
3.2推动医保谈判信息的公开化。
医保机构有义务将医保信息公开, 保证参保人的知情权, 才能保证参保人参与医保谈判决策的有效性。为确保医保谈判的有效性和医疗服务质量的可靠性, 医保机构和医疗机构应该定期公开与医保有关的医疗质量信息。医保信息的公开化必须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制度化, 并推行电子政务, 使之成为一种可以操作和审查, 透明度很高的程序, 使参保人知情权得到保障。在医保谈判前, 医保机构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参保人的意见, 整理参保人主要反映问题, 做好谈判准备。在谈判过程中, 可增加参保人参与和旁听, 医保机构努力代表参保人进行谈判和协商。谈判结束后, 及时向参保人公布结果, 再次向广大参保人咨询建议。
3.3 强化参保人监督作用。
随着医保信息的公开, 透明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参保人对医保机构的政策决策以及执行情况也有了更多的关注。为保障参保人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其监督权力, 在参保人参与医保谈判过程中完善监督机制, 给予参保人更多监督的制度性保障。同时, 拓宽监督渠道, 充分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 也有助于参保人更好的参与到医保谈判的工作中, 通过监督使医保机构能够更好的完善工作。不容忽视的是, 参保人在参与医保谈判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兴媒介, 包括官方微博、论坛等。由于其具有公开性和传播速度快的特点, 参保人可以通过这些媒介发挥其监督作用, 并且医保机构也可以通过这些媒介及时与参保人沟通。这样可以使参保人参与经常化, 并使得医保谈判的参保人参与机制不断优化。
3.4 激励医保机构重新定位。
自建立医保谈判机制以来, 医保机构从单纯的付费者转变成为政府医保政策执行者、医疗服务购买者和医疗机构行为的规范者, 三重角色导致管理成本过高。现在的医保机构开始淡化行政管理角色, 强化购买者和参保者代理人的角色, 逐步实现管办分离;医疗行为规范者的角色逐渐回归卫生监管部门。采用激励机制, 提高医保机构的管理服务效率, 促使医保机构对参保人负责, 积极开展协商谈判, 努力为参保人争取最大利益。
参考文献
[1]周尚成.医疗保险谈判机制构建的现状分析及路径探索[J].社会保障研究, 2010, (2) :49-58.
[2]陈新中, 张毅.医疗保险谈判机制建设的镇江路径[J].中国医疗保险, 2011, 9:35-39.
[3]冯娟, 沈晓, 向清年.浅析医疗保险三方间的委托代理关系[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 3:171-173.
[4]刘有贵, 蒋年云.委托代理理论述评[J].学术界, 2006, 1:69-78.
[5]周尚成, 杨琴, 宁君云.医疗保险谈判机制构建的SWOT分析[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医学版) , 2011, 32 (12) :43-45-52.
[6]林姗姗.台湾“全民健保”制度改革走向:从“一代健保”到“二代健保”[J].台湾研究, 2011, 2:57-64.
8.香港慈善如何吸引全民参与 篇八
或许连到香港旅游的游客都有过买“旗”的经历吧。每周六是香港“卖旗日”,也就是各类慈善组织街头筹款的日子。义工在不同区域向路人筹款,捐款的人就会获得一枚圆形的“旗子”贴纸。“卖旗日”的义工,中小学生是主力,甚至还有父母陪伴的幼儿园小朋友。慈善的种子就在这样的活动中播撒开来。
慈善已经像是流淌在港人生活中很自然的要素。“百万行”、“渣打马拉松”这样深受公众喜欢的体育活动,也是一年一度的慈善盛事;“星光熠熠耀保良”、“欢乐满东华”这样坚持了数十年的大型综艺晚会,筹款也是关注热点;就连博彩业也在做慈善,香港最大慈善公益资助机构——赛马会捐款总额已超过280亿。
香港的全民慈善的风尚是何以形成的呢?除了文化传统的因袭,慈善的发展还离不开政策的引导。香港《税务条例》规定,民众捐钱给认可的慈善机构和信托团体可以免税,最少只需捐满100港元善款,多捐则多免。市民如果将不动产、遗产赠送做慈善用途,也不需要交纳不动产转移的印花税,更能豁免部分遗产税。香港政府也鼓励企业参与申办慈善项目,企业捐多少钱,政府也投入相同的数额。港府还善待慈善机构,社会福利署、卫生署会经常有拨款和补贴。
【建立全民参与机制】推荐阅读:
公共管理公众参与机制的建立的论文10-21
建立决策机制制度07-13
建立廉政风险长效机制07-03
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09-11
建立党员履行承诺长效机制07-25
建立长效机制促创争08-26
论税收预警机制的建立10-17
建立和完善测评预警机制11-12
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机制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