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理论

2024-07-13

小学科学教育理论(8篇)

1.小学科学教育理论 篇一

在寒假期间,王校长为了提升教师业务能力,精心为老师们挑选了许多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方面的书籍。我也借阅了,读后觉得受益匪浅。以前学校要求我参加教育科研都觉得这些“高、大、上”的东西离我们很遥远,也与我们无关。通过对《当代中小学教育科研与应用》这本书的学习。我才发现教育科研就来自与我们的教学实践,就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实践的不断总结,在总结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提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与我们息息相关,他不只是专家的事,更是我们一线教师的事。

通过学习我理解了什么是教育科研?它有哪些范畴?

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此,我们会在一定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有计划地去解决它。例如:针对我们中小学的应试教育,进行“中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针对“中小学课程设计与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针对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听说问题,进行“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研究”;针对学生解答应用题时的思维方式问题,进行“解题思路研究”。这种“利用科学的方法有计划地解决问题的”的过程,就是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内容广泛,比如,教育教学现象、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管理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现象等等都属于教育科研。总之,教育科研就是一种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的实践活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通过学习我了解了作为中小学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科研的哪些基本素养,怎样获取科研素养。在当今社会,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必定是教育科研的追求者和成功者。为此,作为一名当代中小学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教育科研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科研领域的行家里手,成为专家型的高层次教师。所以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理论素养;教育科研能力素养;教育科研道德素养。只有具备这些素养,自觉进行教育科研,利用理论指导科研,有能力解决科研实践中的问题,能坚持真理、勇于探索,实事求是、严谨治学。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获取教育科研素养的途径。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锻炼,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在思考中成长。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如何进行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选题决定了课题研究的成败及高低水平。选题也反映了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如何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它确立为研究课题是很重要的,所以选题要做到“目的性”、“科学性”、“创新性”、“适用性”、“可行性”。课题的设计时,课题名称要简洁具体,准确反映研究范围、内容和实质。表述要完整,用语要严谨。

通过学习我学会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知道了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的意义、类型。研究报告的格式及行文要求和教育科研论文的格式及撰写要求。

总之,我通过学习对教育科研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提高了教育科研的基本素养,增强了教育科研的能力,为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目标更清晰!

2.小学科学教育理论 篇二

那么,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有的, 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 生活决定教育, 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正如陶行知所言, 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 过高尚的生活便受高尚的教育, 过卑鄙的生活便受卑鄙的教育。品德课堂教学应该联系生活实际, 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捕捉生活素材, 融入生活, 回归生活, 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体验。

一、源于生活, 捕捉生活素材

最初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之中, 是为了生活并通过生活而进行的教育, 教育与生活浑然一体。生活中处处有教学需要的素材, 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根本目标, 在教学改革的实践里, 教师应努力构建生活化的课堂,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着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使课程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提供广阔的平台,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例如:教材第四册的“学做文明人”中有一课“家里来了客人”, 我先让学生们回忆自己的亲身经历———家里来了客人, 你是怎么做的?每个学生独自考虑, 然后同桌讨论, 再后小组讨论, 之后每组请代表来为大家演示。演完后请在座的同学发言, 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去看书本。接下来的教学就可以联系刚才学生的表演, 让学生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会关爱他人, 尊重他人, 从内心对客人怀有友好的感情与态度。在教学目标完成后, 组织开展“我做文明小主人”活动, 融知识于行为之中, 让学生懂得接待客人的礼节, 养成基本的文明习惯, 巩固教学成果, 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 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在另一课“我去做客”中, 也是让学生们先回忆自己去亲戚家做客时, 自己是怎么做的。自己先独立考虑, 然后请一部分学生回答, 再请一部分学生来评价或补充。之后引导学生进入课本, 看看课文中是怎样教我们来当客人的。最后就是巩固教学, 还是由学生分角色表演, 并由另一组学生现场采访, 让扮演“客人”的学生谈感受。

以生活体验为载体进行教学设计, 使课堂充满生活化情趣,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 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获取新的知识, 增加对生活的感悟。

二、融入生活, 丰富课堂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在教学中, 学生不仅是教学的对象、主体, 还是教学的资源, 是课堂生活的共同创造者。陶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避免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尽力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低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中的“走进春天”一课, 在充分让孩子走进春天, 仔细观察, 动手播种, 动脑制作, 动笔写、画的基础上, 举办“春天的盛会”, 让孩子把自己平时收集的有关各种春天的资料进行处理和整理, 以各种形式展示整个单元主题探究的成果。教室里成了春天的海洋:有同学们拍摄的春天图片展;有栽种已久、已经发芽长叶的花草;有表现手法不一的小树生长记录;有唱春天的歌, 朗诵春天的古诗, 背春天的儿歌。大家感受到浓烈的春天气息, 陶醉在春天的怀抱里。这样的活动, 既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又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 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

三、回归生活, 感悟生活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是小学低年级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生活”一词应当说是融“个体”与“社会”为一体的。生活是生命体的生存与活动, 同样, 人的生活不可能是单个人的生命活动, 它必定是与他人、社会发生内在联系的活动。低年级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 特别是有些难以身临其境的经验和常识。所以, 在教学上, 要让学生走进生活, 让学生学会实践, 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

例如:教材第二册“别把花草弄疼了”一课, 我组织学生到校园内的绿化区和附近的社区进行调查, 了解花草树木的管理生长情况。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进行组内分工:A同学负责采访提问, B同学负责画下被养护的花草树木, C同学负责记录养护的方法, D同学负责拟定养护意见, E同学负责聘请活动指导者。学生在活动中团结合作, 用许多方法了解到小组所关心的问题, 找到了种养花草树木的最佳方法并学到了相关知识, 从中了解到花草树木对我们人类的功劳非常大, 是人类的好朋友。

又如教材第一册中的“冬爷爷在哪里”一课, 我先让学生们浏览书本上描写的景物, 然后逐步教学。在第二课时, 我组织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校园, 走入自然, 寻找冬天的信息:男生一组开展“寻找冬爷爷”的活动, 寻找校园里冬爷爷让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还有哪些在我们书本上没有讲, 但也表明冬天已经到来了。女生一组开展“科学考察队”, 记录气象情况, 观察周围植物的生长情况。回教室后两组进行总结, 派代表发言。这让学生充分地享受了做生活的主人, 让他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冬天。

3.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篇三

[关键词]想象力;创造力;思维空间;生活体验

一、“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的内涵

中小学学科衔接教育是指根据我国实行九年一贯制的办学规则,在小学五、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这两个教学年级段上设立衔接点,将品德、语文、数学、英语这几个学科的教育作为研究的重点突破口,逐步实现全方位的研究。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将如何铺垫、衔接,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将是全面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新的突破口。

二、中小学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德育衔接:重在品德培养。小学阶段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德教育,主要通过六个途径展开:一是抓晨会和周会课,着重对学生进行礼仪、安全、纪律、卫生教育,发现学生有不良的苗头或偶发事项出现,教师及时加以教育。学校每周进行检查。二是抓思想品德或品德与生活课,师生进行生动形象的教学互动,通过一个个蕴含深意的故事,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教育。三是抓各科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学会探索规律,探求知识,并把道德品德教育寓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四是抓少先队活动,学生在学雷锋送温暖献爱心、特色中队、各种竞赛等活动中进行道德品质的洗礼,让自己拥有的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得淋漓尽致。五是师生谈心,通过循循善诱的心理教育,让学生丢弃不良习气,走健康之路。六是与家长、社会的合作进行教育,通过《写给家长的一封信》,或家访,或参观访问等等,让庞大的家庭和社会力量与教师共同雕琢出无瑕的美玉来。

(二)常规衔接:重在习惯养成。学校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是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新课程标准》也明确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培养多种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写字阅读等方面的内容。在平常的教育中,学生各种习惯的养成,是教师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因此,小学低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会听课、认真完成作业、写字端正清楚等方面的习惯。中高年级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复习、阅读、记笔记的习惯。教师要在每堂课、每个活动过程中适时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校要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不定时的检查,以提高作业质量。

(三)学科衔接:重在基础技能。必须进行下列四项训练:(1)听的训练。课上听录音,跟录音读是必须做到的,而且要听一句,跟读一句。学生放平书本,用右手食指指着所听所读的内容,做到专心听、认真看。在各种感觉器官配合下,培养学生听力。课后学生用配套的磁带自己听,也要遵守这一规则。(2)读的训练。要想掌握好一门学科,认真读记是必要的,还可开展各种竞争性读书游戏,让学生熟读成诵。(3)说的训练。语文是一门语言课程,必须让学生在听的基础上,正确读准并将所学语言运用到生活中。(3)写的训练。学生从拼音字母开始接。因此,字母正确的书写是关键。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作业,培养学生认真、清楚、整洁的书写汉字的习惯。

三、中小学衔接教育要注意的环节

(一)在学生学习上要注重加强三个方面的衔接

1.学习心理的衔接。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近期的;而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则逐渐向间接的,远期的方向转化,同时他们的求知欲、兴趣不断增强,并且日益趋向持续而稳定,逐步形成对学习的负责态度。因此,必须开展这一过渡时期学生的学习动机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远大的理想,决心为中华的腾飞而努力读书。

2.学习习惯的衔接。学习习惯包括预习听课、笔记、作业、复习等内容。小学重在做好良好习惯的初步养成;初中;则要求学生将学习习惯内化,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形成个性化的趋势。初一起始阶段继续抓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稳定、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围绕学习目标,吸取他人的学习方法,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方法。

3.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中学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二)在教师教学上要强化三个方面的衔接

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感性认识,努力做到“四衔接”。

1.教学内容的衔接。各科教师(特别是语文、数学、英语教师)熟悉对方教材内容,把握教材体系的内在联系,并在自己的教学中注意比较性联系和有机渗透,为学生的学习作好铺垫与衔接。

2.教学方法的衔接。通过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的教学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中小学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3.学习评价的衔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乐意地参与学习;中学教师同样注意到学生身心的发展,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坚持正面诱导,多找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石川勤.教育与学的艺术[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施良方.课程理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英]赫伯o里德,吕延和译.通过艺术的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4.小学科学教育理论 篇四

主管单位:山西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教育学会 邮发代号:22-135 创刊时间:1981-01-01 周期:月刊 开本:16开

业务类型:杂志征订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省级期刊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杂志基础信息: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创刊于198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省教育学会联合主办的教育类学术刊物。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交流科技成果,促进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主要反映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

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杂志栏目设置:

主要栏目:基本理论、教育决策与管理、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理论、课程论、教育心得、比较教育、教师论坛、青年论苑、学术动态等。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杂志社简介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学术论文不超过6000字,综述性文章不超过7000字,研究简报在3000字以内。论文的格式顺序: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第一作者简介、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可不写)、正文、结论、致谢(可不写)、参考文献。

2.题名应紧扣主题,简明概括文章的主旨,字符限于20个字内。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词、字符、代号和公式,必要时可加副题名。

3.来稿文责自负。署名应署真实姓名。多位作者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之前加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以便于建立作者与其单位之间的关系。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用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4.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省××市(县)),学历,职称,主要从事的研究方向。5.作者单位必须用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多个作者单位之间用“;”隔开。通讯地址应尽可能详细,便于与作者联系。投稿联系发表编辑扣2014148452 6.一般要求作者提供报道性摘要。它用来报道论文所反映的作者的主要研究成果,向读者提供论文中全部创新的内容和尽可能多用定量或定性的信息,尤其对试验研究和专题研究类论文。摘要中要写的内容一般包括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篇幅以200~300字为宜。写摘要一般用第三人称,在文中不出现如“本人”、“笔者”、“我们”等术语。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中已成为常识性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做诠释和评价;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7.以短语为主要形式,尤其以名词短语最常见。即题名基本上由1个或几个名词加上其前置和(或)后置定语构成。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相吻合,一般以不超过10个实词为宜。8.要求英文摘要简洁、准确,字数一般为150~180个词为宜。常用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其他时态较少用。语态有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尽量使用短句。

9.应选取3~8个能表达论文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作为关键词,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

10.若是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请在首页地角处注明基金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和批准文号,文章将被优先发表。

11.前言以简短的篇幅介绍论文的写作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情况,说明本工作与前人研究的关系、目前研究的热点、存在的问题及作者工作的意义,引出本文的主题给作者以引导。引言也可以点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实验基础和研究方法,简单阐述其研究内容;简单预示本研究的结果、意义和前景,但不必讨论;不必插列图表和公式,不分段。

12.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部分,分析和解决前言中提出的问题,一般都应包括:研究的对象、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几个部分。实验与观察、数据处理与分析、实验研究结果的得出是正文的主要部分,应予以重点论述。正文的章和条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一级标题:1,2,3„;二级标题:1.1,1.2,1.3„;2.1,2.2„;三级标题:1.1.1,1.1.2,„;2.2.1,2.2.2,„。正文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可借用图表说明问题。所有的物理量皆应符合国家标准(GB3100~3102-93)。

13.图表都应在5幅(个)以内。图应绘在白纸或硫酸纸上,集中附在文后,文中还应随文字每图留出四行距的图空,并在图空下方注明图号和图题;只用黑白照片,不用彩色照片。图件大小不得超过16开纸,最好在7cm×7cm以内。表格宽不超过16cm,长不超过20cm,一律使用三线表(无竖线,横线仅保留顶线、底线及栏目线,个别加辅助线)。全文统一编图、表序号。若用计算机制图,图中的字用6号宋体。图表“标目”中量和单位采用“物理量/单位”的形式标出,如速度为“V/(m·s-1)”。绘图软件用Coreldraw9.0和Photoshop6.0。14.结论是在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得出的富有创造性、指导性、经验性的结果描述。它又以自身的条理性、明确性、客观性反映论文或研究成果的价值,结论应与前言呼应。

15.参考文献不少于5条,综述性论文不少于30条,同时应在文中引用的地方标出序号。参考文献中的作者为1~3位时应全部列出,多于3位时只写前3位,后面加“等”即可;多位作者之间用逗号“,”隔开。请参考以下格式:

①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②会议论文:[序号]作者.题名[A].会议名称,会址,会议年份。

③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序号]作者.题名[A].论文集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投稿联系期刊之家辅助发表职编辑扣3070266983 ④期刊中析出的文献:[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⑤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者,年份。

⑥专利文献:[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⑦技术标准:[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⑧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16.邮寄稿件要求

①标明作者详细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

5.小学科学教育理论 篇五

随着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入,农村小学教学管理也日益得到了重视,教学常规和管理制度的建设,教学工作的量化评估,教研活动的开展等都论文联盟http://比几年前有了很大进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学管理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有些问题亟待解决。教学管理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它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成败得失,也决定着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目前难以改善,办学条件与城区相比滞后的现状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构建新的教学管理文化,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1要形成科学的管理模式

学校无论大小同样都需要适合本校实际的完备制度,制定制度的目的并非是用于管理少数不服从领导的教师,真正的目的在于使学校的管理制度化、科学化、正规化。有人认为农村小学无需什么制度,就那么几个人,大家都自觉搞好本职工作就行了。其实不然,学校虽小,但如果没有完备的制度,对学生的教育、学校的工作就会有所疏漏。我校现在办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管理制度化。通过制度的严格执行,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研、后勤、安全、卫生等各项工作都得到了有序开展,并逐步走向正轨。

2建立激发教师能力的工作机制

管理就是要尊重人的发展,贴近人的需要。在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对教师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认为哪种形式的校本培训对你的成长最有帮助。结果显示有91.8%的老师认为同伴之间的相互切磋、交流,最有效。针对教师需求,我们及时调整管理思路,在学校形成了“四式”的同伴互助方式。组合式,由学校将教师结合成对;松散式,教师灵活自由接对或临时接对,谁有一技之长,就拜谁为师;接力式,青年教师成为教学能手后,即成为师傅,交给其带徒弟的任务;辐射式,把学校的骨干教师与校外的骨干教师接对。同伴互助的主要内容,包括集体备课、互助听课、移位教学等活动,让教师在互动合作中实现经验的共享,专业的成长。

3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

学校每月都将对教师进行月考核,并把课堂教学情况专设一个版块,每个教师都有个人电子档案,记录每月的考核情况。期末学校将对每个教师进行纵向评价,做出综合鉴定,校长也将根据每位教师的综合情况,写出寄语。并及时将情况反馈于教师,便于教师及时了解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及所占的优势。落实表彰激励机制,学校每年将定期评选校级骨干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4营造和谐的氛围

建立和制定规章制度,使学校管理有序、科学,是学校管理应该追求的境界之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师对民主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迫切。他们是不喜欢领导盛气凌人的训斥和简单粗暴的管理,也不喜欢领导不负责,让教师我行我素、放任自流的管理。他们希望和欢迎领导能以民主的作风为学校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环境,使大家心情舒畅,和睦共处,自我约束而又自我完善。据此,

我们确定了这样一个信条;少一点“不准”,多一点自由。这种人本化的管理是以共识和情感为基础的,对于主体意识突出的教师们将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5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5.1转变学校的管理理念。管论文联盟理的目的在于发展人,在于激活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结合笔者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把课堂管理浓缩为“一个目标”:进行高效率教学;“三个走向”,走向服务(相信教师、促进教师、发展教师)、走向过程(重在过程的管理)、走向动态(建立旨在促进人发展的制度、机制)。

5.2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价值在于师生间像开发宝藏一样,将蕴涵在每一个人心里的美好情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多样的发展需求、潜能挖掘出来。如何实现教师理念的转变与升华,我们除了通过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种学科培训、知识培训外,还采取“自学——互学——推荐学——集体学”的理论学习模式,“三定三自一寻”的学习要求,促成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理念的升华。

5.3激励保障——关注发展。“尊重的管理”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我们看来,有时候人情的威力要远远大于冷冰冰的制度的威力。所以要实现尊重的管理,首先就要落实情感激励。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中,我们更多的是走进教师的课堂,在课堂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另外,学校每年一次的“关注孩子成长”家长开放周,让家长参与听、评课,不但增进了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同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次比较大的促进。今年9月的家长开放周问卷调查中,家长对教师的课堂满意率达95.7%,基本满意率4.3%。在我们看来,教师的价值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社会的认同,所以家长的评价,对促进课堂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6.小学科学教育理论 篇六

一、不定项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填入题号前的括号中;每题2分,共70分)

(a)

1、心理学研究认为,教师的知识和智力与教学效果表现出 的关系。

a、低相关 b、高相关 c、中等程度相关 d、没有相关 e、反比例

(c)

2、学生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这是注意力的

a、分散 b、转移 c、分配 d、范围 e、分心

(c)

3、看书时用红笔划出重点,这是利用知觉的

a、整体性 b、理解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e、对比性

(ce)

4、“一题多解”属于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发散思维 d、聚敛思维 e、求异思维

(e)

5、能力发展和知识、技能掌握的关系是

a、同步发展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能力与知识技能无关 e、以上都错

(abc)

6、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划分为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策略性知识 d、隐性知识 e、显性知识

(a)

7、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总的来说是

a、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b、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反作用于教育

c、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对经济没有影响 d、教育决定经济,经济对教育没有影响

e、经济和教育没有必然的关系

(abc)

8、我国的课程一般通过 体现。

a、课程计划 b、学科课程标准 c、教科书 d、教学参考书 e、直观教具

(cd)

9、新课改强调

a、“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b、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 c、师生共成长

d、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 e、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cde)

10、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有

a、讲授法 b、谈话法 c、练习法 d、实验法 e、实习作业法

(bcd)

11、新课程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主要有

a、接受学习b、自主学习c、合作学习d、探究学习e、机械学习

(abcde)

12、教学组织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 c、分组教学 d、现场教学 e、课堂教学

(abcde)

13、教学评价一般应遵循 原则

a、客观性 b、全面性 c、指导性 d、科学性 e、激励性

(abcd)

14、课外作业的形式主要有

a、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 b、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问

c、各种书面作业 d、各种实际作业 e、各种体育活动

(abcde)

15、“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说明学生

a、生理和心理都不太成熟 b、学生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c、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 d、学生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e、学生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所难免

(abcde)

16、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坚持

a、爱与严格要求结合 b、爱与尊重、信任结合 c、全面关怀学生 d、关爱全体学生

e、对学生要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

(abc)

17、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

a、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b、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c、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d、因材施教 e、教师的“教育机智”

(abc)

1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是

a、面向全体学生 b、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c、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d、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 e、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

(a)

19、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六艺”是指

a、礼、乐、射、御、书、数 b、诗、书、礼、乐、易、春秋

c、语、数、外、生、地、史 d、《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师说》、《论衡》

e、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

(ace)20、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是指

a、布鲁纳的课程结构理论 b、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c、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 d、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e、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cd)

21、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理论即

a、强化理论 b、刺激一一反应理论 c、潜意识 d、人格三分法 e、社会学习理论

(ad)

22、注意具有 等特性。

a、指向性 b、稳定性.c、紧张性 d、集中性 e、持久性

(abcd)

23、衡量记忆力好坏的标准有

a、敏捷性 b、持久性 c、准确性 d、准备性 e、深刻性

abcd)

24、思维过程可概括为 等过程。a、分析与综合 b、比较与分类 c、具体化与系统化 d、抽象与概括 e、判断与推理

(bde)

25、下列对气质的看法,正确的是

a、多血质最好 b、气质无好坏 c、气质影响人的工作成就 d、气质主要是遗传的结果

e、气质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

(cde)

26、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应从 三个维度去考虑。

a、言语 b、技能 c、操作 d、内容 e、产物

(abc)

27、学生之间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 差异。

a、类型 b、发展水平c、表现早晚 d、操作技能 e、创新能力

(d)

28、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种现象叫做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效应 d、晕轮效应 e、成见效应

(e)

29、长时记忆主要以 编码为主。

a、物理特征 b、形象特征 c、听觉 d、视觉 e、意义

(abcd)30、心理学研究认为,遗忘的原因可能是

a、记忆痕迹的消退 b、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 c、受到压抑 d、提取的线索不明显

e、“先快后慢”

(ade)

31、心理学认为,无论何种问题都具有三个特点,即

a、问题的初始状态 b、问题的提出 c、问题的假设 d、问题的目标状态

e、从原始状态到目标状态转换的一系列认知和操作

(e)

22、知识与智力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a、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高 b、知识越丰富智力水平越低

c、知识与智力无相关 d、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前提 e、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bcde)

33、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 等范畴

a、各科内容学 b、研究性学习c、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d、劳动与技术教育

e、信息技术教育

(c)

34、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 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 d、已经发展的原有能力

e、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c)

3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知识(广义的)和技能的关系是

a、知识与技能是同质的概念 b、技能是能力的表现,而知识不是

c、技能可以用知识来解释 d、知识可以用技能来解释

e、知识和技能是迥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二、简答题(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本题10分)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请你描述一下教师的新角色。

三、分析题(注意:①请你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对

所列的现象进行分析;②请根据自己的类别选做相应的题目。本题20分)

●小学老师必答题

“雪化了变成什么?”一个孩子回答:“变成了春天!”这个回答是多么富有想像力,又是多么富有艺术性。可居然被判为零分。“树上有五只鸟,被人用枪打死了一只之后,树上还剩下几只鸟?”一个孩子回答:“还有三只。”老师愕然:“怎么可能?”孩子解释:“爸爸被打死了,妈妈吓跑了,剩下三个孩子不会飞。”这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回答,又是一个极现实的回答。可是,老师也断然认为不对。

请你分析:①为什么会经常出现类似上述的情况?

②老师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初中老师必答题

这是某中学初二年级的上课情景:在教室的前面,有一台录像机,正播放着发生在一个晚上的酒后驾车事件。每个学生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小册子。小册子里有关于这次事件的报告和一个写了他们姓名的“检查员”卡片。张老帅称同学们为市律帅办公室调查员,要求他们负责调查这起酒后驾车事件。学生们有5天的时间去复查已有的证据,并作进一步调查,然后他们必须给市律师办公室提出一份起诉书,并把他们的结论通知给新闻界。

请问:①这是一种什么学习方式?

②这种学习方式有什么好处?

③应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种学习?

●高中老师必答题

下面是c博士与y老师在一次评课时对话的片断:“总的来说,y 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堂好课,假如黑板上的5个粉笔字不写的话,这堂课更好„„”还没等我的话说完,y老师就接着说:“c博士,你的意思是说我的粉笔字太差了!?我自己知道,所以后来我就用胶片投影了。”

我说“:那你为什么还要写这5个字呢?”她说“:你们评课标准不是有一条‘板书’吗?”我一听愕然了,„

请问:①c博士为什么愕然?

②作为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应怎样充分发挥自主价值?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

2、c

3、c

4、ce

5、e

6、abc

7、a

8、abc

9、cd

10、cde

11、bcd

12、abcde

13、abcde

14、abcd

15、abcde

16、abcde

17、abc

18、abc

19、a 20、ace

2l、cd

22、ad

23、abcd

24、abcd

25、bde

26、cde

27、abc

28、d

29、e 30、abcd

3l、ade

32、e

33、bcde

34、c

35、c

答案要点:教师的角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只要言之有理,表述的方式或用语可以不同)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

4.教师是研究者

5.教师是专业工作者

答题要求:无须答完全部要点,关键看答题思路,即是否正确理解新课程的理念。

答案要点仅供批改试卷时参考。

●小学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传统教学中老师只能考虑标准答案,缺乏自主性。这是传统考试制度的不良影响;传统课程只重科学,远离生活;只重知识、技能,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评价只重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儿童自身的经验:

②新课程评价应该是发展性评价。

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

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应该是“泵”,而不是“筛子”;

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评价是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的。

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体的发展。

评价要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评价要带有激励性,既注重结果又注重过程。

●初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这是“探究学习”。

②探究学习的好处主要表现为: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掌握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③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要注意

首先,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意愿,基于学生的现有水平

其次,探究学习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第一阶段,面对问题:确定探究的主题,提出假设

第二阶段,询问与调查:搜集信息,进行论证

第三阶段,建立解决方案:通过多种形式,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

第四阶段,总结汇报:回顾、讨论、总结、扩展、激励等。

●高中老师必答题答案要点:

①y老师按评课标准上课,而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考虑教学策略。

应该是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而不是学生为老师完成上级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

老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自己的教学目标、过程,选择教学方法、手段等。

7.小学科学教育理论 篇七

心理学研究指出, 传统单一的性别角色模式是不尽理想的, 过于男性化的男人和过于女性化的女人, 其智商、性别等方面发展均比较片面。尤其在当今信息社会, 面对复杂的工作和人际环境, 需要一种更有利于个人潜能充分展现的性别角色模式, 双性化人格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而人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化行为的形成, 尤其与儿童时期的性别教育密不可分。本文从小学教育的角度出发, 在厘清性别角色、性别化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以双性化人格理论为指导, 学校应采取恰当的措施, 对小学儿童实施适宜、科学的性别教育, 让儿童健康成长。

一、性别角色界定及性别化行为的发展

儿童一出生来到这个世上, 就开始了社会化历程, 其中,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性别角色是指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 在社会中学会的适应男性或女性的个性、态度、言行举止和情绪反应等, 从而产生的具有社会文化认同的心理性别。儿童首先要理解自己的性别, 又叫性别角色认同, 即对一个人在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上属于男或女的认知和接受。儿童获得性别角色认同和关于他所属的社会认为适合于男人或女人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别特征的过程就是性别化。

社会给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性别角色标准, 如要求男性坚强、勇敢、具有阳刚之气等, 要求女性温柔、贤惠、体贴等。儿童出生后, 父母就以各种方式为儿童传递着性别角色标准, 如儿童取名、玩具选择、服饰穿着等方面, 父母对男女儿童的要求不尽相同。儿童按照社会的性别角色标准进行着性别化。如果男女儿童在性别化的过程中出现错位, 将引来负面的他人评价和议论。有媒体报道, 一名男生到了高二还必须和母亲同床才能入睡, 这位男生举止娇气, 甚至看见小虫子都会大吼大叫。男孩女性化, 会被他人当成“伪娘”嘲笑, 内心会承受更多的压力。相反, 女性儿童男性化倾向则被人们称为“假小子”。可见, 社会和他人根据个体的生理性别, 对其提出相应的性别角色期待。这种期待是社会以人的生理特征为依据, 对不同性别的儿童提出的模式化的性别角色标准, 即“男人有男人样, 女人有女人样”。而双性化人格理论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男女两性的性别刻板印象, 在男女性别发展问题上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二、双性化人格理论的基本观点

在双性化概念产生之前,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了著名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阿尼玛指男人身上具有的女性基本特质或特征。当阿尼玛高度聚集时, 它可使男子变得容易激动、忧郁、嫉妒、虚荣。阿尼姆斯指女人身上具有的男性基本特质或特征。当阿尼姆斯高度聚集时, 则会使女人具有进攻性, 追求权力, 并引起内心冲突。在荣格看来, 人格中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两种原型, 从生理遗传讲, 是受性染色体和性腺决定的;从心理遗传讲, 是男女两性互相交往的种族经验的遗传。如果男女双方没有一些异性特质, 那男女彼此之间就不能理解。这说明人类先天具有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两种原型, 应允许在个人的行为和意识中得到相应展现, 是个体人格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的需要。

“双性化”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1964年, 罗西正式提出了“双性化”概念, 即“个体同时具有传统的男性和女性应该具有的人格气质”, 并认为“双性化”是最合适的性别角色模式。1974年, 美国心理学家贝姆以双性化概念为基础, 制定了贝姆性别角色量表, 对美国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 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具有双性化人格, 证明了双性化人格的存在。1980年, 霍尔与浩宾斯坦对8~11岁的儿童测验, 也发现27%~32%的儿童是双性化人格。

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 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兼有男女两性人格优点的综合人格类型, 既有男性的阳刚之气, 又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 更能表现出独立性和自信心, 兴趣广泛、感情丰富、为人热情, 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应对各种情境。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在人格发展水平上, 双性化者明显优于男性化、女性化和未分化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 双性化者自我概念更加完善, 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双性化人格是一种心理健康水平较高的人格模式。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康布兰和贝姆早在1976年采用人格归因量表测量近千名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发现:无论男女, 双性化人格都是一种最佳的心理健康模式。总之, 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 是在保留本性别固有特征基础上, 揉合异性的优秀特征。即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 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 注意向异性学习, 克服自己性格上的弱项。双性化人格理论对性别特质类型的划分方法为人们正确理解男女两性差异和学校进行性别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三、双性化人格理论对小学性别教育的启示

学校教育应以双性化人格理论为指导, 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环境, 对学生进行合适的性别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念, 促进学生性别角色健康发展。

1. 转变观念, 培养集两性优势于一身的学生

小学开展科学、适宜的性别教育, 就要克服传统的性别教育观和刻板的教养方式。双性化人格理论认为, 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体现为男性以阳刚为主, 刚中有柔;女性则以阴柔为主, 柔中见刚。对于一个学生来讲, 既具有男女之共性, 也具有男女之个性, 既可以摆脱性别角色标准的束缚, 又不失自己的性别本色。在反思传统的性别观念时, 我们在承认男女有别的基础上, 培养集男女两性优势于一体的学生, 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社会自由度, 使得学生获得多种社会角色体验, 让他们对男女优秀的人格品质“兼收并蓄”,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发展。

2. 协调男女教师人数比例, 增强男女教师对学生形成双性化人格的影响力

小学在职教师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在最近几年更加凸显, 且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据抽样调查, 杭州市小学目前在职男教师数量较少, 所占比例为20%, 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中, 男教师仅占5%。男教师数量偏少, 一方面, 不利于小学男生形成其人格特质中应有的阳刚之气, 反而表现出更多女性的特征。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有男教师教过的男生比没有男教师教过的男生表现更加勇敢、自信、刚强;担任主科的男教师比担任副科的男教师在乐群性、自信度、坚强性三个维度上, 更有利于促进小学中高段男生性别角色的正向发展;有男班主任带过的男生比从来没有男班主任带过的男生表现得更自信、勇敢和独立一些。另一方面, 因男性教师数量少, 女性儿童缺乏来自异性教师的影响, 无法学习和获得男性人格中的优秀品质。小学男教师数量少, 归根结底是因为师范院校的男生比例小。例如, 笔者工作的学校, 小学教育专业共有学生352人, 其中男生仅41人, 占该专业总人数的11.6%。增加小学男教师的比例, 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要增加教师收入, 进一步提高教师岗位的吸引力, 发挥男教师在小学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从教师培养的招生环节着手, 师范院校适当增加师范类专业男生比例, 从源头上解决男女教师比例失调问题。三是公招小学教师时, 向男性报考者适当倾斜, 有助于招到更多男教师。小学男女教师比例均衡, 为男女儿童性别发展提供各自参照的模本和原型的同时, 男女儿童还可分别向异性教师学习其身上优秀的人格品质, 有利于儿童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3. 改革教学和评价方式, 促进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小学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区别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听从教师的管理, 正襟危坐, 遵规守纪, 不能自由活动。由于女生天生文静、安分守己, 这对女生来说, 容易做到。然而对男生来讲, 使男生的天性始终处于束缚和压抑中, 时间一长, 男生就会变得乖巧、安静, 出现倾向女性化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小学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笔试, 考查学生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为主, 学生是否顺利通过考试, 取决于记忆牢固情况、考试时的细心等, 正好女生在这方面优越于男生。济南市有小学老师所调查的班级中, 成绩排前10名的, 女生有7名;成绩前5名的学生中少有男生。笔试评价单一, 缺乏对男生的强项:研究、探索、冒险等精神的考查、衡量和鼓励, 应对这种考试, 很多男生的成绩不及女生, 造成男生心理上的自卑, 出现学习上“阴盛阳衰”现象。可见, 小学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更能使女生展示其优势, 不利于男生展现其强项, 因此, 小学教师要将性别教育有机渗透到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 灵活采用教学策略, 改革统一的教学方式;采取多元、立体、全方位的教育评价方式, 将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探索、合作等理念切实体现在教育评价中, 男女儿童兼顾, 使教学和评价方式既适合男生展现自身特长, 也适合女生展现其优势。让儿童在不同的教学和评价方式中除了展现自己的性别特长优势外, 学习异性同学的优点, 相互取长补短, 从而形成自身的双性化人格特征。

4. 丰富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双性化人格

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提出, 儿童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进行的。笔者认为, 学生性别角色的获得和发展同样如此。学生必须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通过角色体验、亲自参与, 获得性别的发展。小学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在组织活动时应将性别公平教育引入活动中。但某些课外活动也被人为地贴上了性别标签, 如跳皮筋、踢毽子是女生的“专利”。这种做法, 使其活动只能对特定的性别学生发挥作用, 无法对异性学生起作用, 学生也就无法获得双性化人格。同时, 学生与异性交往的机会也被剥夺。小学教师在组织活动时, 首先要明确告诉学生很多活动是没有性别之分的。在活动的策划、安排、实施上应尽量使活动内容和形式变得更加全面。既要发挥男女生各自的优势, 同时也要尽量减少在活动中的性别差异。教师更要鼓励学生不分性别地在各种活动中尝试更多的生活经验。如让女生参加一些通常是男生参加的活动, 男生尝试通常是女生参加的活动, 使男女学生能够获得各自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开展野外生存、攀爬、障碍竞赛等挫折性教育, 有机会让学生独立面对困境, 在挫折中锻炼坚强、勇敢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这种活动不仅是面向男生开展, 也应鼓励女生积极参与。所以活动要尽可能地避免人为地造成心理差异, 消除性别偏见,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5. 改革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内容, 鼓励两性相互学习

师生共有的教科书和学生的课外读物是学生性别认知的主要来源之一。小学使用的教科书中, 对男性和女性心理、行为品质的描述, 明显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观念。有研究指出, 学生使用的教材中, 男性优点多表现为勇敢坚强, 聪明能干, 责任心、独立性强等;女性优点多表现为温柔, 善良, 贤惠等;男性缺点多表现为不守规矩, 调皮捣蛋, 贪玩等, 女性缺点多表现为小气、爱哭, 软弱等。这将使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进一步形成, 不利于其性别角色健康发展。因此, 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和学生的课外读物, 不仅要考虑它对学生知识、能力方面发挥的作用, 也要考虑它对学生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尤其是编写和选择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教材时, 更应该考查书籍是否体现了对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有学者建议, 教科书和课外读物的内容应该体现出: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内容和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内容基本一样多, 男女学生在发挥自己“性别”优势的同时, 都可学习教科书和课外读物中异性表现出的优秀品质, 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 避免书籍内容所导致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形成。

6. 加强家校合作, 共育学生双性化人格

学生双性化人格的形成, 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有方, 更需要家长采取合适的家庭教育。因此, 需要加强家校合作, 共育学生双性化人格。第一, 家中的成员应多和孩子交流, 主动参与孩子的教育, 让孩子在形成自身性别特征的同时, 学习家庭异性成员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第二, 家长应在一定程度上放开孩子的本性, 鼓励他们参加异性同伴的游戏活动和体育运动项目, 在互动中学习异性身上的优秀品质。第三, 家校经常开展合作性的活动, 如举办家长学校, 更新家长家教观念;定期召开家长会, 交流教育经验, 及时发现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家校齐心协力, 共同促进学生性别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方强, 郑寒芳.双性化人格理论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4) .

[2]王亚东.论双性化人格的培养.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9 (5) .

[3]韩爱晶.双性化教育——一种家庭教育的新理念.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

[4]盖笑松, 王晓宇, 张婵.走向双性化的性别角色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5) .

[5]俞明雅“.男生危机”引发的教育思考——从家庭、社会角度的审视.南华大学学报, 2012 (2) .

8.小学科学教育理论 篇八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中的教师角色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狀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来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基于这些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促进者,二是提问者。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如何知觉和认识他本身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的基础之一就是帮助一个学生发展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欺哄,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自然结果,没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师不是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强烈的共鸣,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要主意问题的梯度,体现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颇的答案,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极其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的作用,它把教师角色定义为促进者、合作者、指导者、探求者。认为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应建构新型的教师与学生合作的关系。从教师的角度讲,好的教师是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始的,它是促进教学中的信息交流、认知期待和情感转换的一种情绪媒介,能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产生重大的影响。作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多一些宽容与理解,对学生的感受要多一些关注。在语文课上要努力为学生创设相对自由的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因此,教师必须不断追求教学艺术,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热情参与学生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与教学艺术,引到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在教学活动中加强人文情感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是一种唯理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崇尚抽象、概括、提炼,崇尚逻辑思维能力,却忽略情感、审美情趣的介入,使最具有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变成了机械训练。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学,注意培养学生悟情的能力。当然,情感是以认识为前提的,只有被感知过的事物,才能对这一事物产生一定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不但要善于运用讲解的方法,讲清与文章有关的背景故事,更要引领学生体察、彻悟课程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从而达到以理激情、情理交融的境界。小学语文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中,要寓教于乐,使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时自觉地受到美的熏陶、提升人格、净化心灵,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此外,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知的教学情境,以唤醒知觉表象,从而过渡到对认识对象的体验上。教师引领学生在感知描述性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略作者表述之情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学生自己朗读课文让其从整体上感受文章中的人、事、景、物,引起情感反应,从而体验书中的优美滋味。

四、突出爱国主义,塑造健康人格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心理特征包括个人的能力、性格、气质、 兴趣、爱好倾向等。健康的人格一般来说是理性、意志、情感的统一,是人的个性朝着健康人格方向发展,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健康人格与爱国主义的形成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它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应从娃娃抓起。除了教唱国歌,教认国旗、国徽,让孩子从小就对祖国有感性的认识,培养其亲敬感。要把升旗仪式,教唱爱国歌曲,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班团队会活动纳入学校教育的常规。同时,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强化爱国主义内容,要把读爱国文,做爱国事,当爱国者用为对小学生的基本要求。帮助小学生建立系统的爱国主义观念。我们应通过歌咏会、演讲赛、辩论会等形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渗透爱国主义。只有形成常规,学生才会铭刻在心。隔三岔五地喊几句口号,灌输几个概念,效果不会好。爱国主义信念的培养,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更是一个需要不断引导巩固强化的认识过程。

五、结束语

上一篇:2016年手术麻醉科工作总结下一篇:采访稿 海外学习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