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共9篇)
1.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篇一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郓城县中医医院
我在山东首批高层次优秀人才和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期间曾有幸跟随多名名中医专家抄方诊病,期间所闻所见确有明确疗效的临证医案,让我自此对中医药的神奇疗效有了直观、深刻的印象。对名老中医经验总结、传承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现提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供同道参考。
一、传承人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名老中医专家经验继承是一项意义深远而又艰巨的工作,提炼总结出宝贵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继承者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素质:
1、要有较好的中医经典功底,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医,才会有攻坚破难的坚定意志。
2、要有较为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我的临床启蒙老师吴德俭先生在全国基层名老中医专家吴德俭传承工作室启动仪式上说:“人文情怀是名医身上的重要品格,与医术相比,它不只是医德的体现,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显露的是人文素养、品格修行融于专业技术后的综合表现。他以仁爱、友善为特点,强调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开导病人,富于同情心,追求人性化”。
3、谦逊好学,善于沟通和交流也是传承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专家宝贵经验的形成与发展,非一朝一夕,要全面总结,必须与可能影响专家经验形成的学者和能够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领悟其辨证思维的同门等进行充足的沟通与交流,才能最大限度的立足现有资源,整理挖掘专家经验。
二、继承有渊源,学术有流派
名中医效若桴鼓的临证经验,往往是几代中医先贤宝贵经验的结晶,从学术流派着手,深入的钻研与名中医有学术渊源的中医前辈先贤的学术著作,寻觅其学术思想的传承脉络,对加深理解名中医临证遣方的深意,领会名中医家传或师传学术思想的精髓有重要的价值。云南名医吴佩衡善用附子著称,人誉 “吴附子”,其门人众多,观其脉案,多“注重阳气,擅用附子”,乃火神派一脉相承。我的第二位临床启蒙老师全国名中医丁书文先生,诊治心系疾病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创立了以“清热解毒”为主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2009年我在全国第二批优秀人才研修项目期间跟随丁老抄方,每见丁老先生重用黄芩、黄柏等药物治疗心系疾病,其研究生、硕士生、博士后研究生数人遣方用药也宗先生“热毒 ”论,擅用清热解毒药物,可见其学术经验的继承离不开研究学术思想的最初创立者的临证经验,博及其源,辨清学术流派,方能更好的继承。
三、临证需要勤跟师
纵观古今名中医成长的道路,早临证,多临床都是不可缺少的成才途径。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同样,名中医经验的总结也离不开形影不离的跟师抄方侍诊。名中医许多宝贵经验的沉淀升华,都与临证实践息息相关,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本身就来自于长期细致入微的临证思考和反复的疗效观察,而期间隐藏的智慧火花和辨证施治技巧,非耳濡目染不能用心体会。“望、闻、问、切”各有侧重,辨证施治暗藏技巧,或侧重于舌诊(舌下络脉)辨瘀血程度的轻重,或详于脉诊辨虚实,或侧重于腹诊辨“药证”,这些宝贵的独特的经验,非躬身亲历,不能领略其中的奥秘。当代经方家黄煌教授,对腹诊有独到经验,诊治病人十分重视腹诊,我曾在南京培训学习,登门求教,对其重视“药证”和“腹诊”的独到临床经验和临床疗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勤学善问勿存疑
名中医临证诊务繁忙,不少国家级、省级名老中医都诊务繁忙,无暇讲授临床经验,也有些名中医看重学生的 “悟性”,我在跟随多名名老中医实践过程中,体会过分强调继承人的“悟性”并不可取,独特的学术经验所蕴含的辨证思维方式,非名师点拨不能拨开迷雾,著名中医药学家裘沛然教授认为临证诊病需“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认为把握疾病的本质,不能局限于病人的局部症状表现,而应该按照病人的心理、体质等综合因素整体的分析病情,这些隐藏于名中医专家脑海中的辨证思维智慧,非继承者一朝一夕所能能领会,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与名中医的人文素养、渊博知识密切相关,这时候继承者应该在临证期间或临证后及时向名中医求教,及时的将自己的疑惑和盘托出,或许有些问题因继承者认识的局限性略显幼稚,但经名中医高屋建瓴的点拨后却能尽快提高认识,更好的把握名中医的学术思想脉络;另一方面,部分继承者有深度的提问,或许蕴含着连名中医本人都未曾思考过的辨证思维层面,思想经过碰撞和交流,对名中医本人学术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都将大有裨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学相长方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前进,当前名中医的经验传承已开展博士生和博士后招生工作,我在在短短6年的临证跟师期间撰写出了有高水平的学术经验总结论文,继承者勤学善问更是不可缺少的。
五、熟读经典助解惑
熟读中医经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我师曹晓岚教授曾云“秀才学医,罩里捉鸡”,熟读中医经典在古代是中医学徒登堂入室必须经历的阶段。当代名中医药学家何任教授认为“学好中医经典,是继承创新的基本功”,他体会“温习重读,每读一次,肯定有一次的收获”。可见中医经典在经验继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掌握名中医的学术思想需要经典,其遣方用药也要溯本求源,考证出处,才能继承好名中医的学术和处方用药的精髓。黄煌教授临证善用经方,其撰写的《张仲景 50 味药证》一书,以《神农本草经》为本源,考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证《伤寒》、《金匮》之用法,结合自己长期的临证经验,扩大了经方诊治现代病的治疗范围。全国名医张珍玉教授主张学习经典著作时要先通读原文,少年从父学医时,即背过《内经》、《难经 》、《伤寒论 》的等重要条文。我跟师临证和拜读名家医案过程中也体会到,经方治病,药少力宏,每有疑惑,重读《内经》、《伤寒杂病论》,每有豁然开朗之感。
六、医案亲录时总结
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的过程中,医案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详细的记载乃至再现名中医诊病的过程,而单纯拜读医案和继承者躬亲录医案,我体会二者的受益是深浅有别的。亲录医案,或重抄老师脉案,或老师口授笔录,此时医案所记载的方药,是有生命的,病人鲜活的临床症状和老师临证诊病的“望闻问切”动态过程都鲜活的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整个辨证施治的过程在学生的笔尖下记载下来,学生对医案所蕴含的学术思想和病人疾病的本质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即使后来随着继承者学识的增长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名中医的学术经验总结得以再提高和再创新,亲录医案给继承人所带来的启示也更能激发智慧的火花。我在初学时跟随名中医专家所记录的抄方医案,至今保存在身边,每每翻看,当时医家诊病的音容笑貌即在面前浮现,某些特殊病人当时的临床症状乃至说过的话,仍能历历在目,可见亲录医案的重要性。
浅谈我对名中医经验传承的体会
七、借助数理统计法
名中医专家的经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其形成与发展往往是几代人殚精 竭虑、反复临床实践的结果,其间蕴藏着海量的辨证经验、学术思想以及相互作用的关联信息,用传统的人脑记忆和文本记述方式去储存这些数据信息,用“口传心悟”的传统总结方法发掘其潜在的宝贵经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其局限性和劣势也日趋明显。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开展名中医经验总结,有可能发现蕴藏在大量临证实践之中,连专家本人都未曾发现的宝贵诊疗经验,我在继承导师山东名老名中医曹晓兰教授学术经验的过程中,通过借助统计学数理统计方法,挖掘出曹晓岚老师日常临证治疗中风病常用的对药 15 对,验之临床,药证相符,从而丰富了曹晓岚老师的学术思想,可见现代统计学方法在名医经验传承过程中具有一定价值,但数理统计得出的结果,仍缺乏严谨性,应建立在和名中医深度交流、反复讨论、并验之临床实践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具有更多的指导意义。
2.名老中医经验传承 篇二
1 肠燥津亏是老年患者便秘的病机基础
邓老认为肾藏精, 主脏腑气化。肾精、肾气在推动和调节各个脏腑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上古天真论》指出:“……男子不过尽八八, 女子不过尽七七, 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人步入老年, 肾之精气逐渐减少。而五脏六腑之气化皆由肾之精气推动和调节, 故步入老年, 随着年龄增长, 五脏六腑之气化功能减退, 对各种病理因素的抵抗能力下降。同时肾主水, 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老年人肾气不足, 调节水液功能减弱。故老年人易受各种病理因素侵袭, 而出现津液代谢的失常, 从而形成肠燥津亏的病理基础, 导致便秘的发生。正如《养生四要》曰:“肾虚则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则大便干涩不通”[4]。虞抟《医学正传·秘结论》言:“夫肾主五液, 故肾实则津液足, 而大便滋润, 肾虚则津液竭, 而大便燥结。”因此, 邓老认为老年患者, 肾气不足, 脏腑机能减退, 水液失调, 则出现津亏肠燥之病理基础, 治疗上主张以润肠通便为主, 不应攻伐太过[5]。
2 润法分类
邓老主张治疗老年便秘之润法, 并非一味采用滋阴润燥之品, 而是根据不同病因病机, 辨证采用不同的润法。他将治疗便秘的润法总结为清热润下 (清润) 、温阳润下 (温润) 、辛散润下 (辛润) 、增液润下 (增润) 四法。代表方剂分别为麻子仁丸、济川煎、辛润汤、增液汤。
2.1 清热润下 (清润)
清润法适用于胃肠燥热, 津液不足的便秘。辨证要点为大便干结, 腹胀腹痛, 口干口臭, 面红心烦, 小便频数短赤, 舌红, 苔黄燥, 脉滑数。老年人肾气不足, 脏腑机能减退, 若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肥甘, 则极易出现胃肠积热, 热则伤津, 同时胃热影响脾之“水精四布”, 致使水液“但输膀胱”, 加重津亏肠燥。正如成无己所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 约束津液不得四布, 但输膀胱, 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治疗宜润肠泄热。邓老常用基础方为为麻子仁丸。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 质润多脂, 功能润肠通便, 是为君药。杏仁上肃肺气, 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 缓急止痛为臣。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 以轻下热结, 除胃肠燥热为佐。蜂蜜甘缓, 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 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 以为佐使。方中虽用小承气泻下泄热通便, 而大黄、厚朴用量仅从轻减, 更取质润多脂之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 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 使腑气通, 津液行, 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 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 使燥热去, 阴液复, 而大便自调[6]。
2.2 温阳润下 (温润)
温润法适用于肾阳虚弱, 精津不足之便秘。辨证要点为大便秘结, 小便清长, 面色晄白, 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 舌淡苔白, 脉沉细。老年人本已肾精不足, 肾阳亏虚, 若加之房劳过度或久病及肾, 则肾虚更甚。肾主五液, 司开合。肾阳不足, 气化无力, 津液不布, 故小便清长;肠失濡润, 传导不利, 故大便不通;肾虚精亏, 故腰膝酸软;清窍失养, 则头目眩晕;肾阳亏损, 故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治疗宜温肾益精、润肠通便。邓老以济川煎为基础方。方中肉苁蓉味甘咸性温, 功能温肾益精润肠, 为君药。当归补血润燥, 润肠通便;牛膝补益肝肾, 壮腰膝, 性善下行, 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升麻以升清阳, 清阳升则浊阴自降, 助通便之效, 以上共为佐药。诸药合用, 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 又能润肠通便以治标[7]。
2.3 辛散润下 (辛润)
辛润法适用于气滞血瘀, 津枯血燥之便秘。辨证要点为大便干涩难行, 甚则呃逆、饮食难下, 胸胁胀闷, 走窜疼痛, 口干不欲饮, 舌质紫暗或见瘀斑, 苔白, 脉弦涩。老年人本有脏腑机能减退, 气血津液不足, 若加之忧思郁怒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 则可进一步导致气机受阻, 气机阻滞, 脾胃升降失常, 故则呃逆、饮食难下;气机不畅, 肝郁不疏, 气不行血, 瘀血内生, 故胸胁胀闷, 走窜疼痛;气机受阻, 津液不布, 上不能承于口, 下不能润泽肠道, 故口干不欲饮, 大便干涩难行。治疗宜行气活血, 润肠通便。邓老选用辛润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辛润汤出自清代沈金鳌的《杂病源流犀烛》。方中以槟榔、升麻为君药, 槟榔降气除痞满, 升麻升清而降浊阴, 一升一降, 畅通气机;桃仁、红花活血祛瘀、破结行血为臣;当归、生地、熟地滋阴养血润燥为臣。全方在辛味药“辛走气”功效的带动下, 使血、津液得以正常的输布、排泄, 从而达到畅气机, 润肠燥, 治便秘的目的[8]。
2.4 增液润下 (增润)
增润法适用于热病伤阴, 津亏肠燥之便秘。辨证要点为大便秘结, 两颧红赤, 心烦少眠, 口渴, 舌红, 少苔, 脉细数。老年人精津不足, 若外感风热燥邪, 或火热内伤, 后期热病虽愈, 津液已伤, 阴亏液涸, 不能濡润大肠, 则“无水舟停”;津液亏乏, 不能上承, 则口渴;阴虚则火旺, 故两颧红赤, 心烦少眠;舌干红, 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治疗宜增液润燥, 增水行舟[9]。邓老选用增液汤为基础方。方中重用玄参, 苦咸而凉, 滋阴润燥, 壮水制火, 启肾水以滋肠燥, 为君药。生地甘苦而寒, 清热养阴, 壮水生津, 以增玄参滋阴润燥之力;又肺与大肠相表里, 故用甘寒之麦冬, 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 共为臣药。三药合用, 养阴增液, 以补药之体为泻药之用, 使肠燥得润、大便得下[10]。
邓老在临床诊治中指出治疗老年便秘患者, 一定要详询病因病机, 审症求因, 切不可一味采用通里攻下, 也不能不辨证型, 一味滥用润肠通便药物。只有抓住老年患者病理生理之根本, 辨证施治, 才能取得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品侠.慢性便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安徽医学, 2012, 33 (8) :1104-1106.
[2] 何兴祥, 文卓夫, 陈垦.循证消化病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78.
[3] 王天麟, 韩俊泉, 曲鹏飞, 等.老年性便秘的中医认识和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3, (4) :482-484.
[4] 石固地.老年人功能性便秘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研究[D].西安:陕西中医学院, 2014.
[5] 曾琳岚, 吴巧凤.老年性便秘针灸治疗进展[J].四川中医, 2014, 32 (3) :176-179.
[6] 向昌桥.中医内外治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J].求医问药 (下半月刊) , 2013, 11 (10) :163-164.
[7] 陈红娟.老年便秘的中医探讨及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2, 10 (11) :142.
[8] 贾英田.便秘患者的精神心理因素与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分析[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2.
[9] 刘兴祥.便秘的中医辩证思路[J].内蒙古中医药, 2012, 31 (3) :55-56.
3.金陵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 篇三
唐蜀华名老中医工作室
科室简介
唐蜀华(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中医心血管病专家 ,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江苏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师承于国内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周仲瑛教授,在1994年取得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颁发的出师证书,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
从事中医内科心系病研究20余年,对病态窦房结综合症、高血压病合并胰岛素抵抗等多种代谢异常、病毒性心肌炎、充血性心力衰竭、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及其多种危险因素干预等有较深研究,擅长治疗高血压病、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衰、心率失常、老年病等。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唐蜀华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范群丽,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中医师,医学博士。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参与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
王石,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主治中医师,擅长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严冬,江苏省中医院心血管科副主任中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中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世联中医内科学会会员。擅长中医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律失常、心衰、各类肿瘤。
刘沈林名老中医工作室
科室简介
刘沈林(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江苏省政府第五届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健康2020战略”中医专家组成员,江苏省卫生厅“135”医学工程重点学科(消化病学)学术带头人。全国人大代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擅长治疗中医脾胃病,对消化系肿瘤的诊治尤有心得。主编《现代中医临床手册》等著作3部,发表临床医学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课题3项。曾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多项。长期师从徐景藩教授,2007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刘沈林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后排从左至右分别为:
祁明浩,国家脾胃病临床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的中医临床循证及转化研究,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创新模式研究,医疗科研一体化的关键技术研究等。
李烜,江苏省中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恶性肿瘤,特别是治疗肺癌、胃癌、肠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卵巢癌等恶性肿瘤有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经验。
奚肇庆名老中医专家团队
科室简介
奚肇庆(前排坐者),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主任医师,急症临床研究室主任、急诊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药学会中医急诊专业委员会常委。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先后师从周仲瑛、徐景藩、李石青等著名老中医,长期致力于肺系疾病的临床研究。
擅长中医危急重症的高热、血证、胸痹、中风、昏迷;中医肺系疾病的咳嗽、哮喘、咯血、肺积;中西医结合急诊的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呼吸衰竭、肺癌、脑梗塞、脑出血、消化道出血、植物状态等的诊治。主持国家、部省级、厅局级课题10余项,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共三项。
从左到右专家排列
奚肇庆名老中医专家团队培养出一支精湛的学术后继人才队伍。
后排站者为:
吴雅文,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医师,住院医师,擅长神经内科常见病的诊治。
丁义江名老中医工作室
科室简介
丁义江(前排坐者),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丁氏痔科”第九代传人,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中医肛肠专科医疗中心主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全国肛肠学会主任委员兼江苏省肛肠学会主任委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日本高野大肠肛门病医院顾问。丁泽民老中医的二儿子。现任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近期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南京市科技进步奖3项。《中国肛肠病杂志》副主编、《大肠肛门外科杂志》编委、《中西医结合结直肠病学》主编兼编辑部主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