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2024-08-28

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精选10篇)

1.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篇一

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将运动参与、技能掌握、身心健康、社会适应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提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地位,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培养理念。由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成为各高校的热点议题,各种体育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俱乐部教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学区融合教学”“产学研教学”等模式不断地对我国高教体育教学改革模式进行补充,各高校也根据自身的地域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管理构架进行了尝试性地借鉴,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其指导思想无不贯彻着《纲要》的精神,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空间、时间局限中解放出来,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能够进行有效地联系。然而从教学理念的提出到目标达成的流程中是需要具体的实施手段来进行联系的,无法实践的理念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的提出为各种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被各高校认可并予以采纳,不仅与《纲要》精神契合,同时也能够夯实教学模式运作的可行性。翻转课堂的内涵与功能。

“翻转课堂”是从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翻译过来的术语,被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其试图通过调整课内外教学内容并合理利用学习时间,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以看视频、听讲座、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形式在课外自主完成基础知识的认知,通过自我提炼,在课内与教师利用宝贵的时间研究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翻转课堂在含义上与探究性教学、混合式教学有所重叠,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虽然这种教学理念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但是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视频制作与传播成为翻转课堂推广的瓶颈,一直困扰着翻转课堂的课程进程。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视频”等各类信息平台中体育教学资源已非常丰富,2012 年“慕课”(MOOC)的出现又进一步拓宽了教学视频的选择面,学生在各种网络平台上不但可以学习体育技能,而且还可以拓宽学习互动交流的范围。由此,在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大潮背景下,多样化的信息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了极大地发挥和想象的空间。

1.1 教学环节的重构。

现行的教学通常是由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环节组成,知识传授环节是通过课内的讲解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初步的认知,课外重复练习与实践,以实现知识深化与巩固的过程。而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是将基本认知与深化巩固两个环节进行颠覆,知识传授环节在课外依托各种媒体以预习的形式完成,而知识内化环节则是在课堂内更多地采取师生间答疑、纠错、探究等交流互动形式,通过重新构建教学环节,使学生课外学习内容得以补充,并获得更多的课内互动机会,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与内化。

1.2 教学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课堂中,一直以来教师都以自编自导自演的角色为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扮演着最忠实的观众,演讲过程即是学习过程,演讲结束则是学习结束。翻转课堂中师生的角色转变是对教学实践的一次突破,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由一名“听众”向“演员”转变,教师则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在教师统筹规划教学目标的大框架下,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力求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化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挥空间。

1.3 教学资源的丰富。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微视频”“慕课”的出现使教学资源得以丰富,课堂翻转得以实现。经过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合理地开发,简短的教学视频成为主要的传授方式。每一个视频对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简短的视频长度与学生注意力时间范围相吻合;简单的检索路径使学生能快捷地获得知识;通过暂停、回放等功能有效地发挥了重复学习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手段,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1.4 教学环境的颠覆。

翻转课堂主导思想是把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课堂式”教学的空间、时间局限中解放出来,教学环境从课内走向课外,将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通过网络空间进行有效地紧密联系。教师可借助网络资源组织课外教学,通过实时监督学生学习动态,可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获得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教师通过信息分析可采取更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种将课堂互动延伸到网络中的交流,不仅有助于学习、解惑的及时性,也能实现空间、时间的解放。翻转课堂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

2.1 与运动技能原理相契合。

运动技能是实现终身体育的重要基础,而运动技能的形成则需要通过认知、提高、熟练、自动化 4个学习阶段。在传统技术教学中,教师按照讲解示范、组织练习、错误纠正、动作定型 4 个环节来开展教学。在翻转课堂中,教师将讲解示范环节改为学生课外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前期自学,课内教学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困惑向教师寻求解答,此方式增加了课上组织学生练习和纠错的时间,同时,学习过程中处于改进与提高阶段的学生是运动兴趣的高峰期,学习主动性可使学生技能快速地提高。由此可见,翻转课堂的实施流程与运动技能形成原理相契合,为体育教学的课堂翻转奠定了理论基础。

2.2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

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徘徊。新版的体育课程指导《纲要》中已明确,要求教师从课内“灌输式”的教学形式中解脱出来,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结合翻转课堂实施步骤,可以发现翻转课堂与学生体育教学规律相契合。在课前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课中个性化指导与课后的练习监控均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学生通过视频学习和前期预习、课中技术纠正、课后的练习提高,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的实施环节不仅明确了教师教学组织管理的主导性,也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学、改、练的步骤中获得了实际的成效。

2.3 协调体育课讲解与练习的时间矛盾。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讲解、示范、纠错、练习及评价一直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技能掌握与运动负荷是评价体育课的重要指标。然而短短 90min 的时间,既要求身体练习的量,又要求讲解示范,因知识习的及时性,学生在未经过思考的懵懂状态下练习,很容易造成对动作的错误理解,教师必然会进行二次讲解,使得课程时间在讲解与练习的相互挤压中流失,自然无法良好地完成课程指标。翻转课堂的一个重要功能在于其能够增加体育课堂练习时间,学生在课前对技术动作已进行了初步认知,教师在课内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讨论和纠错,不仅增加了学生锻炼的时间,也规避了练习与讲解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学习效益偏低的问题。

2.4 加强对教师示范能力的补充。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对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一直没有良好的评价办法,也不涉及教师的切身利益,由此导致体育教师忽视专业技能的提高,技术示范能力的下降几乎成为体育教师的一个通病。在力求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体育教学应谋求新的教学路径,而网络视频教学则成为了一个示范教学的有效出路。网络视频课的传授者大多是参与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或教练员,无论是运动技能、体能还是示范能力都远超普通学校的体育教师,有着明显的优势。根据Shef?eld 的理解,普通教师示范称为学习型,专业运动员示范称为熟练型。学习型示范可提供学生对运动项目学习的初步认知;熟练型示范可作为参照标准,有利于学习者建立正确的动作执行,进而对技术动作进行纠正和完善。在教学实践中,视频微课程的合理应用可以对教学形成优势互补,也可为当下高校体育教师示范能力偏低的现状进行补充。避免翻转课堂异化,追求体育教学实效。

3.1 避免高估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理论是由学习者的能力、态度、策略和习惯等因素综合而形成的一种自发性学习机制,也就是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需求,自主控制参与学习、制订学习目标、监控学习过程、评估学习结果的能力。但学生的惰性控制、时间管理、目标设定、资源利用等能力不足,成为了自主学习的最大阻碍,完全依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效果并不乐观。因此,体育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自主程度或者是自由选择的宽容度进行适当地跟踪与调控,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

3.2 避免弱化教师的主导性。

体育教师一直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者,不可否认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对体育教师的功能起到了一定的颠覆性作用。当体育教学为了实现灵活性而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时,课堂已不再是课堂。为了避免教学误区,在引用翻转课堂时,应有合理地分配。虽然学生通过微课能自主完成学习,但并不代表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弱化了,反之会变得更加关键。课前教学视频资料的录制和整合、课中的活动组织与设计、课后学生体育练习的监控与评价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体育教师的全局把控,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被过度地替代,教学便失去了可控性,终究会沦为“放羊式”教学。

3.3 避免忽视学科的差异性。

翻转课堂的提出来源于计算机多媒体领域,是长期实践中衍生出的教学模式,因适用性广泛而被各学科借鉴和引用。体育学科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正处在萌芽阶段,还较为薄弱,在探索和发展阶段难免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经验,但学科间的理论与经验毕竟存在差异,生搬硬套不一定适用于体育学科。因此,体育教学要以存在的价值来丰富和完善,在实践教学中把握好体育项目特征与培养规律,选择性地借鉴与采纳,完善适用于本学科的教学手段,以提高体育教学实效性为目的,避免盲目追求形式而背离翻转课堂的实施初衷。

参考文献:

[ 1 ] 邵伟德,李启迪,刘忠武.运动技术教学原理构建 [ J ].体育学刊,2013(2)。

[ 2 ] 毛振明.体育教学论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 方曙光,潘凌云,樊莲香.体育教师教育的实践品性:困境与出路 [ 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6)。

[ 4 ] 常先厚,肖玉新.体育教学本体论[ J ].体育与科学,2006(2)。

[ 5 ] 李启迪,邵伟德.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与正当性 [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

2.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篇二

关键词: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师,教学行为

0 引言

2001年我国颁布了《体育(1-6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2003年颁布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这次改革活动中,基层教师不能全面深刻的理解,并且一些研究者又对这些新思想、新理念依据自身经验进行了新的演绎,形成了多种教育思想的轮流冲击,导致众多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和迷茫,并且对一些教学理念的理解上产生了误解和偏差,影响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工作。通过对体育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分析,提出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教学行为的策略,促进基层体育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 对体育新课程理念的分析

1.1 课程性质与价值

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1]。是对原有课程进行深化改革,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

1.2 课程的基本理念

1.2.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了体育、生理、心理、卫生保健环境、社会、安全、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2 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1.2.3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1]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1.2.4 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与健康课程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2 体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2.1 合作有形式而无实质和探究的滥用

本次课程改革大力提倡在教学中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实际上,有的教师不管学习内容、学习目的,开课就要学生探究,忽视了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另外,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应该交替应用,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教学观念的先进与落后的试金石是效益,而非“探究”。

2.2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机械化

凸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基本理念[2]。然而,一些教师对到底如何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有些困惑,在课堂上教师人为地、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实际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授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

2.3 虚化的教学目标

体育新课标设计了二维目标模式,在对体育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描述性、弹性的居多,刚性的较少,这为我们的体育教学留下了创造的空间。但是,具体到某一课时,我们不少体育教师对目标也实行了虚化的处理,出现了淡化双基教学、对文本进行架空的分析等现象。有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加上三个方面的目标,甚至再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分解成更多的子目标,企图在一堂课上实现。殊不知,目标的达成是循序渐进的,有些目标在一次课内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如此求全求大虚空地处理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是无法实现体育课程总目标的。

2.4 无效的运用“课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3]。目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降低了学习难度,优化了教学过程。但是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手段必须服务于目标,任何媒体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有些教师在教学时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就借一些多媒体画面或者设计一定的程序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呈现。这种教学手段,学生无法体验到技术、技能的精妙。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借助于身体练习这一载体。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要与体育学科教学特点相结合,辅助于体育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

2.5 轻视教材作为最基本的学习资源

新课标强调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开放的理念,实施教学内容、方法、途径、主体、评价等的多元化,努力开发多种课程资源。但是课程与资源意识的无限扩展,会将教材淹没在众多资源中,弱化对成熟教材的看重[4]。教学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对教材上呈现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双基"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然后就做宽泛的发挥与拓展。其实,教材是经过积淀和实践验证的,如果本末倒置了,为了"创新"而非要舍此去开发与拓展的做法是不科学、明智和经济的。

2.6 廉价的表扬鼓励

体育教学新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对学生明显的错误动作,必须予以否定,对于学生似是而非的答案应作一分为二的评价,要值得表扬才表扬,同时要让学生知道老师所表扬的是什么。特别是在球类等GAME性的教学中,如果以游戏的方式予以串联,就可能成为一种较高水平的教学,甚至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3 在新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对策

3.1 正确领会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3.1.1 体育教学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选择、开发和引进的教材应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而不能选用那些以智力活动为的非身体练习内容,如智力游戏、象棋、围棋等。

3.1.2 体育教学设计应以学习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身体为主线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与发展学生的身体,既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又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5]。

因此,体育教学设计,应以运动技能教学和学生的身体锻炼为主线来进行。

3.1.3 体育教学应重视运动负荷的安排

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是锻炼身体和掌握运动技能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设计中,应对各项练习的时间和数量,作出比较具体的预计。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

3.1.4 体育教学要讲求效益

体育课要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要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来组织实施教学。体育课上好了,学生才能在课外、校外体育活动中更好地锻炼身体,促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3.2 转变教学理念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特色意识,形成个性化教学,要勇于创新、认真积累、总结和提高。教学方法的大忌是单一化、模式化、公式化。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改变过去那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脱离学生生活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体育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变化,必然带来其教学行为的转变。只有转变体育教师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落到实处,才能真正实施新课程。具体体现在以下及格方面:

3.3.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要建立密切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营造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获得积极乐学的态度,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愿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3.2 注重教学设计创新

教师是架构课程与教学的桥梁,教学是连接课程与学生的脐带,体育教师按照新的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丰富、具体的教学,以形成每一位体育教师独特而有效的教学设计。

3.3.3 学会对教学进行评价

新的课程标准对评价做了重要的改革,构建了多层次的目标体系,改变了过去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体现了区别对待、全面发展、鼓励帮助的评价思想[6]。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细致地观察、分析学生的进步,对于点滴的进步都应给予表扬与鼓励,对于部分比较差的学生,应视其优点与长处给予表扬、鼓励,以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3.3.4 学习、探究、进取、创新

新的课程改革,给我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带来了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育思想。教师只有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联系相关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极大限度地开发与调动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全新的环境中发挥主导作用。

4 总结

体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必须深刻理解和领会《课程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新课程精神。新的课程理念需要体育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行为。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教师新《课程标准》精神理念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真正理解,并能在实践中实施新课程,注重教育教学技能的培训。注重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使教师能够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主体积极地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提高体育教师的对体育教学行为的认识,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以新的理念、新的模式实施新课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林为共.关于对体育新课改实践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资讯,2006,(06):14-18.

[3]赵军飞.体育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七种”倾向[J].学校体育,2007,(02):55-56.

[4]钱建国.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试教通讯,2006,(02):3-5.

[5]程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观念变革[J].体育与科学,2006,(01):18-21.

[6]毛振明.好的体育课首先要象体育课[J].体育教学,2007,(01):21-23.

[7]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学术综述,江苏无锡,2007.

[8]杨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6-113.

[9]黄文仁,杨子良.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变革[J].湖北体育科技,2003(04):26-38.

3.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篇三

关键词:低年级;体育教学;游戏

G623.8

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教学之中,要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教学特点,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成长规律,合理确定体育教学内容,并采用有效的游戏技能化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础技能,使小学体育课堂焕发出知识的光彩。

一、低年级小学体育中的游戏技能化教学必要性

对于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而言,其宗旨主要是在于用有效的身体练习方式,增进学生的运动技能,并促进学生自我素质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运动技能的把握和理解是有效的载体,教师只有在学生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条件下,才能完成实现身体健康的目标。因而,在小学体育低年级教学中,教师要采用游戏技能化的手段和方式,使学生掌握相应的运动技能,如速度、灵敏度、柔韧度等,通过相应的体育运动方式,可以使学生较好地在游戏中掌握各项运动技能,从而为终身体育打开坚实的基础。

当然,由于小学生处于身体发育期,在小学体育游戏技能化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进行适时的调节,而不致出现个人体育运动负载过大的情况,以免对学生造成伤害。

二、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游戏技能化教学路径创新探索

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的游戏技能化创编过程中,要依循适合性、锻炼性和趣味性的原则,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根据体育游戏的形式、运动负荷量进行设计,在游戏与运动技能相结合的“运动技能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天性,增强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从而实现运动技能与游戏的有效整合,获得体育教学效果的双赢。

1.小学体育游戏技能化教学内容“前滚翻”的创新设计

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前滚翻内容中,可以首先让学生进行准备活动,让自己的小手臂上举至头顶,两手指交叉上翻,并左右摇摆。准备活动完成之后,即可以开展体育游戏,比如小刺猬遇到敌情,进行自我防御的动作游戏。在这个游戏活动之中,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兴趣,想象小刺猬遇到敌情攻击时的自我防御状态,进入相應的技能学习之中,教师再对技术动作要领进行讲解:(1)蹲撑;(2)两腿蹬直,并弯曲手臂、头下垂、提臀,把身子蜷曲,依靠腿的蹬力,蹬动自己的身体向前滚翻;(3)前滚翻时,自身的肩、背、臀都要依次着垫,在两手抱小腿的团身动作中,向前滚动,最后保持身体的平衡,完成蹲立。

在这个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游戏的合理穿插,使学生在趣味游戏中,掌握了动作基本要领,并了解到刺猬灵敏的身体协调性,直观而形象地掌握了“前滚翻”动作的技术要领,同时,也在小组竞争的游戏活动中,增强了团结合作的能力。

2.小学低年级体育游戏技能化教学——投沙包的教学设计

在“投沙包”的游戏技能化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手段,渗透技能动作教学,从而达到相应的运动技能目标。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游戏:你的落点,我的起点,也即投沙包接力游戏,分成五人一组的游戏活动形式,并划分好投沙包的游戏区域,以小组的总直线距离为胜负抉择依据。教师可以通过三个步骤,进行分阶段的、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教师不要急于向学生讲解投沙包动作的技术要领,而是要引领学生进入游戏情境之中,介绍相应的游戏规则和方法,并进行示范。在初步进行小组游戏活动的时候,学生对于游戏还不太熟悉,容易出现投出区域的犯规问题,也会出现投沙包的各种错误姿势和动作,在初步游戏竞赛之下,学生竞相表现,并出现不服输的心理状态,教师要及时把握这种心理状态,为后续的真正的动作技能训练埋下种子。

第二阶段:为了保持学生的好胜心理,并将其加以升华,教师可以继续创设相应的游戏,让学生在初次尝试的游戏活动中,进行思考和总结:“为什么刚才A组能够获得胜利呢?”“他们胜利的关键秘决又在哪里呢?”这时,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兴趣高涨,纷纷要求教师将动作要领进行传授,在顺理成章的游戏导入情境中。教师要言简意赅地传授投沙包的技术要领:要在投掷过程中,通过肩上屈肘、背后过肩的方法,形成一定方向的投掷抛物线,在教师的技能重点讲解之下,还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动作进行点化。这样,学生就在第二次游戏之中,进行有意识的技能运用,从而较好地表现了动作技能运用实践。教师要在这个练习过程中,加以适当的指导和纠正,从而鼓励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规范,并且对于失败的同学的动作要进行点拨,让学生意识到动作技能的重要性,意识到动作技能的把握程度是决定成功、胜负的关键,随后进入到自我的反思和对照环节。

第三阶段:为了巩固学生的动作技能把握程度,并进一步地改善学生的运动技能,教师可以采用选取“制胜小明星”、“灵活的小精灵”等手段,激励学生进行动作技能把握之下的公平竞争,获取属于自己的荣誉。

在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实践中,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化教学理念,根据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征,进行合理的游戏技能化教学设计。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游戏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兴趣,并在游戏和动作技能相互转化和渗透的过程中,实现游戏和动作技能的整合性教学,在合理安排游戏形式和游戏运动负荷的前提下,真正实现“运动技能游戏化”,为学生的体育教学模式带来转变与创新,也使学生真正从中收获快乐和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慧,张冰雨.体育游戏在我国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J].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04)

[2]祝旺灵.融游戏于体育 提高学生体育素质[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03)

[3]王瑛.小学体育教学中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3(22)

4.努力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篇四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价值地位的认识,认清自已在数学教学中地位、责任,以及高职高等数学教学对教师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策略、教学设计能力等方面要求,摒弃自己传统的与高职教育不符的教育观念,实现自己角色的正确定位。

1.突破“学科型”教师观,树立“双师型”、“科研型”教师观 数学教师应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努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充分挖掘和发挥高职教学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上的功能,在对自我“双师”、“科研”素质培养方面实现新的突破.高职教育要培养掌握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适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数学教师不仅仅要具备深厚的本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最新知识,还应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或工程师。不能错误地认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是专业课教师的任务,应从服务学生专业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双证书”制的实现,需“双师型”、“科研型”的教师作为后盾。教师如果缺乏对任教学生所学专业的了解、研究,自己的实际操作技能不高,很难在促进学生专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实践证明,数学教师除了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外,还应是学生所学专业的科研工作者,要以科研促进教师创新能力和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应从单纯的“学科型”向“双师型”、“科研型”教师转变,由单一教学型向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一体化的“一专多能”型人才转变。

数学教师要积极探究高职教育的规律,研究理论教学该如何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相衔接等,要积极投入数学教材的建设中去。例如将高等数学、离散数学等整合成计算机数学,将经济数学、概率统计等整合成新的经济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与学生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如导数与制药专业身体对药物的敏感度相联系;与机电专业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变化率相联系等。

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应具备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数学教师同样要深入企业调查研究,采用岗位培训、下厂锻炼、挂职顶岗、跟班研讨、导师带徒的方式,定期到社会第一线学习实践,掌握第一手资料,更新自己的知识理念,并通过这样的途径,培养、提高自己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服务、为学生今后的专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突破传统单纯的“授业、解惑”型教学观,树立“服务型”教学观

现代社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每个人都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数学教师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主体性,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要为现阶段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还要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准备,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培养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和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数学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建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让学自己去实验、观察、探究、研讨、体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认识能力和发展能力,从而学会学习。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吸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促进自己能力的提高。多媒体网络虽然能提供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也不会考虑到信息接受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而且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荞不齐,学生在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急而前往往会变得茫然,难辨真伪,甚至会被一些不良信息所误导。因此教师要掌握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具备多媒体网络操作技能和网络资源开发利用等方而的能力,做好信息化学习环境的管理工作,随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与帮助,指导学生提高信息选择和辨别的能力,从中汲取有利自己发展的信息。

5.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篇五

甘肃省漳县城关中学748300漆胜明(***)当前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已经开展了数年,全国课堂教学改革呼声仍然未减,改革的积极性仍然空前高涨,相继出现了一批“课改名校”,也涌现出一大批“课改名师”,大家正在不断追求和苦苦探索着“高效课堂教学”。为此,个人有幸于去年10月26、27日在定西参加了“全国中小学第三代课堂改革、高效课堂教学体系”的学习培训活动。在此次培训过程中耳闻目睹了名校名师的观摩课、课例评析、经验介绍和研讨交流。现将本次学习培训的深刻体会总结如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是片面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对学生学习方法及能力的培养。安徽铜都双语学校老师的一节数学观摩课则与众不同:课堂教学几乎全部是学生自学,教师则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观摩课至始至终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学生依次为一人独学,两人对学,五人互学,十人一组共学,全体学生共同展示。学生自学贯穿了这个课堂,教师并没有象我们那样高高在上、喋喋不休地讲个不停,教师先是明确学习目标,分解学习任务,其次教师在学生当中不停地巡查了解,进行方法点拨,个别指导。正如授课教师在之后的课例评析中所说:“老师一节课只要会说三句话就行了。”那就是“时间到”,“同学们真棒”“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忙吗”。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课堂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终身学习,能使我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解决工作中的新问题;能满足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能使我们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还能充实我们的精神生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因此,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作为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更应该学会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铜都双语学校的教学恰恰关注了这点,而我们的教学却忽略了这些方面的培养。

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

江苏省溧水东庐中学校长陈康金在其经验介绍中称他们学校已经实现了“六无”:1.无辍学生;2.生源无外流;3.无快慢班之分;4.无加班加点和如何补课现象;5.无任何教辅资料;6.无不开设的课程。对此,个人经过一番的深思熟虑和对照反思后,我要对我们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说一声:“学生没错”。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学生厌学、逃学、辍学,或撒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等违规违纪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司空见惯了。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会有如此众多的不良行为呢?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就在于我们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所致。试想,我们的课堂教学老师称霸一世,一人高高在上,喋喋不休,这样不仅抹杀了学生的主

体地位,而且还侵犯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权利。在这种枯燥无味、形式单一的“霸道”课堂教学之下,学生能不厌学吗?我们的课任教师每天都要给学生布置大量的毫无意义的作业,诸如书面作业、家庭作业,课时训练、单元训练、配套练习,资料检测、过关测验等等,有时为了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就让学生抄写五遍,听写八遍,默写十遍。在如此沉重的作业压力下,作业能不抄袭吗?说实话,学生不加思考地抄也抄不完。学生作业完不成、成绩考不好动辄拳脚相加,让学生受皮肉之苦,或书写数千字的反思检讨,在这种形形色色的体罚和变相体罚之下,学生能不考试作弊吗?学生考试作弊,学习过程中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确是学生被逼无奈,只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当中学生出现种种违规违纪的不良现象,此乃“学生没错”,实乃教师使然,教师之过。我们要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立即杜绝上述种种不当的甚至是错误的教育教学方法。

6.高校电子实验教学探讨与改进论文 篇六

0前言

电子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课程体系中担负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是培养工程意识的基础。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总是把实验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附属。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1改进实验内容

随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大量应用,电子技术在应用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更是日新月异。然而,作为系统培养未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相对较少闭。学校的电子实验内容多且琐碎,学生不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而且还要会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的专业基础不一样,同一个专业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1)要与现代发展器件和新理论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合理安排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适当调整实验内容。每项实验除了必须做的内容外,应增加选做内容,使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学习得更多。

(2)编写合适的实验教材,按照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与不同专业配套的实验指导书。

(3)难易实验内容项目间隔安排,从而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抓住电子技术的特色,突出其应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4)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

(5)增加实验课学时。据调查,大多数高校实验课学时与总学时的比例不到20%,有些专业竟不到13%,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应当合理分配课时,加大实验课比例,让学生爱上实验课,成为乐学者。

2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引起教学资源相对紧张,而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暴露出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因此,在原有实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势在必行。通过采用现代教育多媒体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作为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补充,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条件。所以采取以下措施:

2.1课前预习

根据电子实验的特点和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预习。多媒体教学具有图、形、声并茂,学生在预习时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可查阅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进行实验,并且不需要耗材,节约了资源和设备费用。由于仿真条件可以理想化,电路参数调整起来方便,容易发现主要问题。

2.2课堂上实际操作

课堂上用较齐全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实际实验操作中应用的实际元器件,都是非理想化的,所以与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计算结果和仿真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出人,让学生把这两种情况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因为学生是通过多媒体和虚拟仿真初步了解实验现象后再进行实际操作的,所以实际操作时就会顺利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印象也会更加深刻,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3改进实验教学的过程

传统的实验课程往往是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一一讲解,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去操作。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优点是便于统一结果,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但这往往忽略了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使得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减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即使实验做完数据都正确,但对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案的拟定很少考虑,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反映电子实验学习难度大,虽然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但真正预习的学生,预习后明白的学生不多,所以很多学生上实验前不知所以然,表现的很焦虑。因此,需要对原有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改进。

3.1减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焦虑情绪

在实验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不违反实验室安全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犯错误,当错误出现时,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让他自己去评价自己的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宽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在授课中要给予学生向教师提出对知识点疑问的机会。

3.2实验教师应把固定的实验灵活化

传统的实验一般都是将实验中所给的一些数据固定化,这样便于统一结果,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某些数据灵活化,例如通过由信号源、电阻、电容组成电路观察两个波形间的相位差这个实验,可以把原先电阻固定参数设置成可调电阻,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来确定电阻的参数,从而检验数据的正确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互抄实验数据,而且使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

4加强对实验的管理

在我国很多高校不仅学校对电子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学生对电子实验的重视也不够,所以很多老师也都不愿意就业实验岗,学生也出现实验课逃课现象,因此,必须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

4.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学校对实验教师的重视,转变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阎,组织学习、安排进修交流、培训等,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实验师资技术队伍建设。组织学生对实验教师进行评教,对实验教师形成一种监督。

4.2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验考核体系应改变传统的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考核方法,将笔试、口试和操作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考核根据所用时间、有无错误操作、线路正确与否、实验步骤的完整性等进行评分,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操作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3加强实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严禁出现缺课、迟到和早退现象。对学生不参加实验学习,加大惩罚力度。比如实验课占多少分值或不参加实验课理论课不给成绩等等措施,并且严格执行。

5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地位更加重要,而上课时间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电子技术实验室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因此,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也应运而生,但必须建立完善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确保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冈,从而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

6结语

7.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篇七

目前, 我国已在中小学普遍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新课标”)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体育学习评价的效果是新课标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观测点。体育学习评价是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学习进程、学习效果所作的一种价值评判, 其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判定, 而且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 建立合理的、科学的学生体育学习评价体系非常重要。总体来说, 新课标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总结实践经验, 我们发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方面存在以下误区, 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1. 主观性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标评价体系改革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核心, 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进步程度为标志, 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改革。在评价中要求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为中心, 更好地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从而改变过去过分重视技术评价的做法, 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重点, 同时看学生学习的进步幅度。这种改变,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新课标评价体系的这一指导思想从理论上规定了评价指标的选择视角, 即评价指标不仅要多元化, 而且要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 实行主客观评价相结合。但在实践中, 评价内容的选择往往不能很好地贯彻这一指导思想的要求, 具体表现如下:第一, 评价指标仍然以便于测量的项目为主, 对学生主观因素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例如, 有的学校为了减少体育课评价的复杂程度, 一方面出台详细、合理的评价指标, 另一方面却仍旧在实施传统的评价方法,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校, 几乎不实施新课标评价体系。第二, 对学生学习态度等主观因素的评价形式和内容过于简单化, 不够科学, 学生学习主观因素的评价流于形式。实践中, 一些学校主观地认为对学生的主观性评价就来自于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认识, 缺乏对学生个体的了解, 特别是学生体育意识形成过程的了解。

2. 过分关注学生情感评价, 忽视学生对学习技能能力的要求。

新课标评价体系内容的最大转变之一, 就是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获得, 以学生健康为主, 改变过去以选拔和甄别为主的评价。因此, 各个学校在落实体育新课标的过程中, 都注意把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和心理健康的评价作为实施新课标改革的重点。但是在此过程中往往过分关注学生情感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学习一定的体育技能。在评价中过多地强调学生情感因素, 容易使体育课教学丢失其最基本的作用——锻炼身体和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教师简单地把学生是否在体育课程中玩得高兴、开心, 作为新课标体系下的评价内容, 这种认识容易造成教师授课缺乏系统性和严肃性, 使得学校体育课与学生课外的休闲娱乐活动混为一谈。

3.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度”的把握不当。

评价方法是落实评价目标的途径。一般来说, 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评价之分。对体育基础知识和动作技能掌握的评价适用定量, 对身体素质的评价以定性为主。定量评价比较客观、准确, 而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新课标的评价取消了百分制, 实行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级分制, 相对看学生的进步幅度就容易一些, 因为对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 很难用百分制来衡量。但是, 对于运动能力的测验, 由于有时间、高度、远度之分, 因此, 仍然需要制定一个参考量表, 作为附件, 供教师在评定学生运动能力的进步幅度时参考。在实践中, 一些学校为了突出新课标与过去评价方法的区别, 否定过去体育课考核中的定量评价, 不加选择地大量采用定性评价, 模糊了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方面的客观差别, 也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来了负面影响。还有的学校在评价的过程中, 对某些评价指标的评价属性没有很好地理解, 采用了不恰当的定量或定性评价。

4. 全面评价体系中各个主体发挥的作用与评价目的不符。

新课标评价体系的主体,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以教师评价为主的局面, 采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方法。这种“全面参与”的方法, 主张让所有参与评价的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要求评价者在评价中充分尊重每个人的“尊严、人格与隐私”, 所有参与评价的人, 不论是评价者还是评价对象, 都是平等、合作的伙伴, 是作为具体、完整的个人而不是传统评价中的试验者与试验对象。“全面参与”观点的最大贡献, 在于它把评价过程的控制特点与评价对象的伦理要求成功地协调起来。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在这种全面评价的体系中各个主体地位的不同, 评价主体难以有效地发挥各自的评价效用。一是教师在评价体系中仍处于绝对核心的地位, 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最终来自教师的评价, 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被最终采纳进入评价的结果, 学生自评和互评的效果不言而喻;二是过分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特别是互评, 但又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互评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造成一些“有威信”“人缘好”的学生获得较高的体育学习评价,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与全面评价体系的目的是不相符的。

二、问题的原因与改进建议

体育新课标实施后, 各级教育单位都非常重视, 但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有一定偏差, 加上各类学校自身条件的限制, 出现了以上评价体系方面的问题, 具体原因分析及改进建议如下:

1. 传统观念具有惯性。

传统体育学习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注重教师的作用, 在内容上重视体育技能能力的学习和提高, 在方法上以定量为主, 在目的上以选拔和甄别为主。这种评价方法相对于新课标的评价体系来说简单、明了、容易操作。而新课标评价体系细致、复杂、主观评价增多。由于传统惯性的作用, 一些老教师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有很多的不适应,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有时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建议:加大对体育新课标宣传的力度, 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加强对新、老教师的培训, 加强对实施效果的检查。

2. 各类学校体育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新课标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 必须建立在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的基础上。特别是在评价方法的选择、运用上, 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知识和科研能力, 然而现实是, 中学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尚待大幅度提高。要改变这种现状, 建议:一是学校应严肃对体育教师录用资格和能力的审查, 提高体育师资的水平;二是学校应定期举办和参加有关新课标的培训和会议, 完善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三是学校应通过各种激励手段, 鼓励中小学体育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

3. 新课标的评价内容和方法还有待于科研工作者、一线体育教师共同努力实践并不断完善。

新课标在实施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 比如在发展性评价中, 每一学习目标领域中的柔韧、体能等素质的评价比例和权重的确定, 都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 对待新课标的评价也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因此建议:各学校在实施新课标过程中, 应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核心, 勇于创新, 建立更适合本地区、本校学生情况的评价指标。

摘要:本文对新课标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评价的误区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其中的原因, 提出了建议。

8.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篇八

【关键词】小学体育 德育渗透 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7.1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体育教育不能局限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技能,应更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正如河南籍著名体育教育家沙瑞辰所说的那样:“良好的体育课程,应培养学生正确的责任感、竞争意识、团队精神以及道德观点。”然而,当前的小学体育德育渗透工作还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依旧存在不少的问题与不足。

一、德育渗透的若干不足

1.德育渗透的方式僵化。德育渗透方式的僵化,是当前体育课程中德育渗透一个共性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为明显。不少体育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擅长并且应用的唯一德育方式就是口头说教。尽管说教的方式简单直接、可行性高,但是,单一的方式直接导向低下的成效。换句话说,僵化的德育渗透方式,存在庸俗化的弊端,学生的接受程度低,更谈不上入脑入心。

2.德育渗透的内容过于浅显化。一份权威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前,百分之四十三的小学体育教师,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观点;另外有百分之三十七的教师,以吃苦耐劳等为主要德育内容;剩下约百分之二十的教师没有固定的德育内容与德育观点。显然,这样的结果与我们期待的德育效果相去甚远。要知道,教师渗透的德育内容缺乏时效性与更新性,直接影响我们德育渗透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句话,德育渗透的内容过于浅显化,是教师必须要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3.对德育的重视不够。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有言:“先启教师之责任意识,后言儿童之成长进步。”教师本身在德育上的责任意识如何、重视程度如何,毫无疑问对其整个德育过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而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恰恰是当前现存的一个不足。直至今日,依旧有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认为,德育与体育教学关系不大,并不是自身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因此,要么是在课堂上简单应付德育任务,要么是直接省略必要的德育教学,因而贻误了最佳德育时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德育渗透的有效改进

1.变换多样的德育渗透方式。比如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教师可以选择的德育渗透方式越来越多,其中,网络德育渗透就是可行性极高、且收效甚好的一个。一方面,网络德育渗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青睐;另一方面,网络德育渗透弥补了传统渗透方式的种种不足。再比如说,善用的说教方式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教师所讲的道理。

2.尝试不断突破已有的德育内容与德育深度。个别教师可能认为,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力和理解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德育的内容与德育的深度同样不宜过深,过深只会将德育引向晦涩难懂、枯燥无味的反面。其实,这样的想法是十分片面的。尽管小学生在人生阅历上、判断甄别上远不及中学生与大学生,但是学生的德育习得潜力是无限的。教师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要适时拔高德育内容与深度,给学生更加全方位的启发与引导。比如说,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上,教师渗透最多的德育观点就是吃苦耐劳、爱国守纪。那么,当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德育观点之后,教师便可以将吃苦耐劳拔高为集体观念,启发学生建立集体意识、真正热爱集体,并且挖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等。此外,教师还应尝试将德育渗透深化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上,因为小学是学生树立三观的最佳时期。

3.改变自身的传统认知,切实重视德育渗透工作。哲人有云:“你的意识形态导向何处,你的世界就导向何处;你是什么样的,你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言外之意,小学体育教师自身对待德育的态度,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德育实践的高度。所以,改变自身的传统认知和固化概念,踏踏实实在德育工作上耕耘,是我们将德育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的必由之路。

三、德育渗透的其他思考

1.体育德育渗透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依托。体育德育渗透是整个德育渗透中的关键一环,也是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体育德育渗透还需要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依托。这里的外部环境指的是其他学科的德育工作与学校良好道德风气的树立。

2.家校合作是不断推进德育渗透的关键。德育渗透的重点在学校,核心却在家庭。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进行德育,而忽略了与家长的合作配合,那么德育渗透的进程就很难不断向前推进。换言之,家长合作是改善当前德育现状,不断推进德育进程的关键所在。小学体育教师在与家长沟通的时候,一来可以跟家长多沟通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二来可以多切磋彼此的德育观点,以期找到契合点,从而更好地组织下一步的德育渗透工作。

3.德育渗透须逐渐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当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还在于德育渗透是零散的、随机的,未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德育体系与机制。美国著名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杜威曾经写到:“既定的教育体系与完善的教育机制的建立,是二十一世纪全世界都应共同关注的教育主题之一。”有了完整的德育渗透体系与机制,教师的德育渗透有章可循、有律可依,则事半功倍、卓有成效。德育渗透机制的构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学校政教部门、教务部门以及各科教师的共同努力,构建的过程也是一个坚持反思、不断创新的过程,要逐步积累经验与教训、不可急于求成。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德育的关键时期,对学生终身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体育德育渗透是整个小学德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正如著名教育家于漪老师所说:“今天的教育决定明天的国民素质。”小学体育教师掌握扎实的德育本领不仅是时代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更是自身教学使命的召唤。尽管当前仍旧存在很多不足,但是我们会迎难而上、一往无前。

参考文献

[1]檀传宝著.德育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杨文轩,陈琦著.体育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金生著.德性与教化[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

9.改进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方法论文 篇九

一、前言

小学体育教学作为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对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全面、科学的开展体育教学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是小学体育教学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科学的选择教学内容是影响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进行研究显得非常必要。

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总体现状

教学内容是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育教学的定位、体育教学的开展、体育教学的评价等等具有很大的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经过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也逐渐丰富和科学,研究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发现,传统的教学项目一直保留至今并仍是体育教学的重点,比如篮球、足球、田径、武术等等,而新兴的体育项目较少,比如健美操、街舞、跑酷、轮滑、体育舞蹈等等,具有民族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教学内容也很少,比如龙舟、舞龙舞狮等。纵观目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以传统为主、以教师选择为主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创新程度不够,教学内容随着教育环境变化而变化的程度不够,不能够满足当代小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渴求和学习心理。

三、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改进方法

(一)高度重视体育教学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家长尤其是农村的家长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度明显不够,严重影响了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将小学体育教学提到关乎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来,加大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投入力度,在师资力量、教学条件、后勤保障等方面做足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也才能够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供基础。

(二)正确把握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状况

教育作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事业,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长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并出台众多的政策对教育事业进行指导,为教育工作的指明了方向,对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小学教育作为教育中的基础教育,国家的重视程度更高,悉数我国关于小学教育的文件不难发现,小学教育是在国家的高度关注下发展的,同时也可发现,我国小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理念经过了多次的演变,每次教育改革都是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势必还将继续。小学体育教学必须正确的把握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的方向,必须密切的结合当前的教育环境,而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在客观的认识、分析、理解教育指导思想和改革方向的基础上进行,要以国家和政府的有关文件精神为指导,这样才能够做到教学内容选择的正确性。

(三)紧密联系实际

紧密联系实际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小学体育教学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在生理、新理等发面的发育尚未完全,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客观、全面的了解学生的身体、心理等状况,将学生的实际作为选择教学内容的第一要素。其次,小学体育教学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小学的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各种硬件和软件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同时,小学体育教学要结合区域实际,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合理的选额教学内容,比如地理位置处于山区的学校可以选择与爬山有关的内容,地理位置靠近水源的学校可以选择与游泳有关的教学内容。

(四)始终坚持去竞技化原则

由于小学体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生承受生理和心理负荷的能力较低,不能够进行大运动量的练习,而练习的强度也不能够太大,因此去竞技化原则是小学体育教学选择教学内容必须遵守的原则。所谓的.去竞技化就是指对竞技性的教学内容进行改编和创编,降低练习的难度,减少学生承受的负荷,使学生可以参加并在其中获得益处。比如篮球教学中,降低练习的难度可以选择较为简单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投篮、运球等,而行进间上篮和战术等较为复杂的内容不作为教学内容。

(五)保持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较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小学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小学体育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基本的体育技术和基本的体育技能。因此,纵然教学的内容经过千变万化,但是教育的功能不能丢弃。因此小学体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始终坚持教育的原则,保持教学的功能,不能够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和为了学校教学的方便选择教育效果差的内容。

四、小结

10.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与教学方法的改进探讨 篇十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目标偏差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只重视阶段教育而忽视终身教育,脱离了学校体育的国家目标。而且缺乏明确的文字说明,对教学结果没有明确的说明,使师生双方不了解完成教学后,学生什么样的表现才算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且缺乏指标性描述,没有制定完成教学任务的判断标准。这样就使教学目标失去了指导教学进程的作用。以足球理论教学为例,高校都把掌握足球基本理论知识、科学锻炼的方法、足球竞赛规则等作为教学目标提了出来。但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后是什么情况却说不清楚,这样就使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教师往往是用一两次课的时间将足球知识、竞赛规则、体育锻炼常识一讲,就结束了足球选项课的理论教学。至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则因缺乏判断依据,教师对此亦无能为力。

2.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不配套。

高校足球教学内容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各项足球技术。目的是通过使学生较为熟练的掌握足球各项技术,达到让学生投入到足球活动中,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然而将这种繁杂的足球技术直接拿来当作教学内容,不利于大学生对足球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另外,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学生积极性不高。目前多数高校足球课教学内容专业性、竞技性较强,健身实效性不突出,教学内容的游戏性不够。足球课教学内容大都集中于基本技术,对于足球竞赛规则裁判法,足球游戏等内容涉及不够,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体系;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相脱离;知识陈旧,静止化,新知识难以诞生并进入课堂;迷信技能,没有创新,难以吸收新理念下的课程内容,减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3.教学方法方面

长期以来在高校足球公共课中大多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采取“一锅粥”的方法,让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缺乏创新动机,现行的教学监督与管理机制,又缺乏帮助教师产生动机的有效措施。当教师尝试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时,则又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和便利的辅助配套服务。这样就严重制约了教学法的丰富与丰满。教师为教学的方便,往往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主体需要,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基础的学生“一视同仁”,缺乏针对性,结果往往是基础差的得不到提高,基础好的原地止步。实践证明这种教学越来越不适应现代高校足球选修课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改进现有的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制定出一种崭新而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改进高校公共体育足球教学现状的对策

1.完善足球教学方法

高校足球教学中,应启发和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探究精神,提高其理性思考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传授某一技术动作时,首先向学生简明扼要传授动作要领,让学生对此动作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印象,接着教师再来示范,然后由学生边复述动作要领边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己学习踢球的方法。或布置某一技术动作,由学生来当教师示范讲解给同学听。另一方面还要多安排各种活动性游戏和接近比赛条件的练习,提高学生在对抗中运用技术的能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战中去,迅速提高其实战能力。在练习手段的运用上,也要尽量结合射门、对抗和比赛,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增强纠错的能力。另外,每次课都应安排一定时间的比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正确认识自身的足球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比赛形式,除了七人制比赛外,还可以多安排五对五的小场比赛、以及四门比赛等,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个体差异,教师也要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2.正确选择教学内容

针对足球公共课教学对象的特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需综合下列因素:首先,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内容,其动作结构和方法要相对简单,使学生易于掌握、运用、具是有实用价值。其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能为今后的学习、提高素质、技术、技能打下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因此,需将球性练习、脚内侧踢球、脚内侧停球、脚底停球、脚背正面停球、原地顶球、运球技术、运过技术和基础技术的综合练习作为足球技术教学的重点内容加以对待,它们是学生掌握复杂技术的基础,也是运用频率最高的技术动作。要求基本掌握踢球、停球、运球、头顶球的技术;以抢截球和假动作为辅,删除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如铲球、倒勾、守门员技术等。根据教学对象特点加以筛选的教学内容,有轻有重,轻重结合,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各层次的学生今后在足球运动、身体锻炼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除此以外,也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介绍足球竞赛规则、裁判法、比赛的组织、足球简史及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等内容。

3.合理确定考核标准

目前我国高校足球教学采用的评价方式一般为,选择一两项足球技术作为考试内容,依据学生在考试时运用这两项技术的情况,给学生相应的分数。再加上教师以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等形式给的印象分,两者相加就成了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方法过于简单,没有把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正确的评价方法应为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习过程中的出勤率,随堂提问等。教学大纲要求的客观评价:包括大纲规定的技术考核,理论考核和裁判法考核及运用;主观评价:以足球比赛为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兴趣。这样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方法才能使学生更多地出现在足球场上,真正为兴趣和健康锻炼,而不仅仅是为考核过关锻炼。

三、结语

高校公共足球课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自由选择的发展空间,根据同学们的自身条件,确立学习与提高的目标,并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与相互评价中产生提高技巧的欲望,在主动锻炼中掌握健身方法,培养其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品德,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价值与潜能,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通过足球这一教学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得愉悦、快乐,获得体育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上一篇:的实验改进研究下一篇:人民陪审员制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