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问题研究(精选8篇)
1.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篇一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汽车金融的概述
2.1 汽车金融的定义
2.2 汽车金融的主体
3.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3.1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历程
3.1.1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3.1.2 我国汽车金融的发展
3.2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现状
3.2.1 我国汽车金融现阶段的几种模式
4.我国汽车金融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问题分析
4.1.1
4.1.2 品种单一,业务单一 融资渠道欠缺
4.1.3 服务网络部健全,服务质量难以控制
4.1.4 个人信用不健全
4.1.5 相关法律的不完善
4.2 制约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因素分析
4.2.1
4.2.2
4.2.3
4.2.4
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优势分析 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劣势分析 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机会分析 我国发展汽车金融的威胁分析
5.促进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对策研究
5.1 完善信用体系
5.1.1
5.1.2 个人信用立法 建立失信的惩罚机制
5.2 建立专门的汽车金融机构
5.3 健全汽车消费信贷法律制度
5.4 丰富汽车金融的品种和业务
5.5 创造良好的汽车消费信贷环境
5.5.1 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篇二
农村金融是在农村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环节中融通资金的金融活动, 主要包括集资、信贷以及相关保险、投资等活动, 它是农业与金融业相互作用的结果。2012年1月6日至7日,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加快农村金融发展也是此次金融会议的一项重要议题, 会议中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不断发展, 截止到2012年底, 乡镇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率已达到97%, 农村金融建设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不断增加, 积极发展农村金融市场, 对我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农村金融在发展中仍然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发展速度, 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
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功能定位不明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功能定位不明的问题。功能不明确严重影响了其职能和作用的发挥,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合作金融在本质上逐渐与农户、农企、农村的互助合作关系发生分离;二是农村商业金融的“商业性”与“政策性”功能发生重叠, 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往往是负面的, 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 其在农村、农业发展上的支持十分有限, 未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功能。
(二)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长期落后于城市经济发展, 而各大金融机构也相对集中在城市进行业务拓展和服务, 这样的现状导致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状况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 时下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已不能满足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服务机构过于集中, 主要分布在银行类金融机构上, 其他诸如保险、证券、理财等衍生金融服务供给不足, 很难满足现实需求;二是银行类金融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的服务功能同质化严重, 缺乏多样性, 对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三)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环境对农村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呈现恶化的趋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发展是最重要的金融生态环境因素, 也是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主要依据;二是农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业保险立法、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等严重滞后和缺失;三是农村金融服务中介担保机构不能正常履行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户筹资的成本, 从而影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
(四) 农村金融“促使”资金外流
金融的基本功能是投资与融资, 如果以此作为衡量标准, 在很长时期内,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功能可以说完全是失效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受其发展历史影响, 曾经一度扮演农村资金转移者的角色, 是农村金融资源外流的一条直接渠道。长期以来, 二元经济结构使得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很大, 农业和农村发展落后, 农村资金大量被用于城市工业化建设。资金的长期短缺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且这一问题日益严重。
三、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 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我国应当在借鉴发到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情, 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其中,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是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主体部分, 它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支持农业的发展;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农业保险体系起到补充和调节的作用, 通过三方面的体系建设全面保障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
(二)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由于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 农户的信用情况难以把握, 应加快建立一个完善的、共享的农户信用信息库, 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二是加快农村担保市场建设。鉴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 我国应建立由政府牵头、财政注资, 组建农业信用担保中心, 鼓励商业担保机构进入农业担保领域。三是加强农村金融的法律监管。国家应出台相关法律加强对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 降低农村金融市场风险。
(三) 加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建设
邮政储蓄银行凭借网点众多的优势在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占据着主体地位, 因此其在农村地区吸收了大量的存款, 然而这些存款却大部分是以上缴、上存和外部投资等形式流失了。面对资金外流的问题, 应当以邮储银行为突破口, 建立合理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以防止其过度流失。一是扩大邮储银行相关农村业务, 使其资金真正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二是降低邮储银行的准备金缴存利率, 促使其大幅降低准备金的额外缴存比例, 以此来积极开拓支农惠农业务, 促使资金回流。
(四) 推动民间金融发展
我国政府部门应当对民间金融进行合理引导科学的和管理, 将农村信用合作社打造成真正的民间金融机构, 坚持农村信用社支持和服务“三农”的制度特征。不断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的监管, 继续支持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 使小额信贷成为当下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不断丰富农村金融体系格局。
参考文献
[1]王军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下半月, 2012.
[2]葛阳琴, 潘锦云.农村金融发展困境, 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甘肃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正规金融;非正规金融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将“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作为我国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农村发展必须要求达到的目标。其中农村建设是重中之重的环节。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金融支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甘肃省整体经济水平处在全国的下游,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5%左右,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新农村建设滞后,“三农”问题更加突出。加大对甘肃省农村金融支持,能够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那么甘肃省的农村金融状况到底如何,存在着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本文所研究的。
二、农村金融理论、概念界定及分类
农村金融是金融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受到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政策主张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领域,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理论流派: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其分别是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及金融约束论的理论主张在农村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一直在农村金融理论界占据主流地位。该理论认为:农村居民面对储蓄能力不足、资供给不足、农业的产业特性(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益性等)等情况,有必要从农村外部引入政策性资金,并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分配,同时应该引入政府指导的补贴性信贷,将高利贷者逐出市场, 让农民获得“合理”利率的贷款。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金融市场论逐渐取代了农业信贷补贴论。该理论主张: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功能是动员储蓄;为了实现储蓄动员、平衡资金供求, 利率必须由市场决定,并且实际存款利率不能为负;应当根据金融机构的成果及其经营的自立性和可持续性来判断农村金融的成功与否;没有必要实行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的目标贷款制度;非正规金融具有合理性, 不应该一概取消,应当将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结合起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占据了主流。人们认识到要培育稳定的有效率的金融市场,减少金融风险,仍需合理的政府干预和社会因素的介入。斯蒂格利茨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就是其中之一。该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失效的时候政府干预是必要的,应该逐渐放松对利率和金融机构的管制;主张农村所需贷款主要从内部筹集,不足部分由政府提供;为了补救市场的失效部分,有必要采用诸如政府适当介入金融市场以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要素。
国内对于农村金融的内涵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丁文翔和巩泽昌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农村金融是农村地区的资金流通或资金调剂。第二种观点以周志样、陈立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农村金融是农村地区涉及货币与信用关系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与农村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它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在农村领域发挥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所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是依存于农村物质资料再生产的一种货币信关系。两种观点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二种观点强调信用是农村金融不可或缺的元素,失去了信用,金融就失去了其本质内涵。本文对于农村金融的认知是基于第二种观点的。
农村金融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包括: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中国农业银行、村镇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非正规的农村金融包括:合作金融、私人钱庄、合会、亲友借贷等。
三、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农村金融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基本上建立了以合作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但是农村金融还存在严重不足。
1.正规金融
(1)部分农村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近年来,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甘肃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完善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农村金融机构中僵化的行政思想仍然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导致治理结构仍存在突出问题。例如,农村信用社的治理结构存在严重问题。部分农村信用社省联社及派出机构与县联社之间的权责关系不够明确,省联社及其派出机构与辖内县联社基本上变成了行政性的上下级关系,县联社作为一级法人的自主权受到了限制,股东大会、监事会等形同虚设。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大多停留在“纸面上”,还需要深入落实和实践。
(2)覆盖范围和资金供给量不足
甘肃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滞后,资金需求量大。这就需要正规的金融机构给予大力支持。但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现状显然不能满足当前的资金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其资金供给的主要对象是农村中小企业,且只发放粮油贷款等,各类农户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邮政储蓄银行虽然已经开始发放农村小额信贷,且取得不少的成就,但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各个商业银行出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考虑,不愿意将各类资金发放到农村去,而将资金转向市场需求较大的城市地区,造成了农村正规金融主体缺位,使得本来资金就不足的农村市场雪上加霜,严重阻碍了新农村的发展建设。
2.非正规金融
农村非正规金融普遍存在,有其合理性。农村非正规金融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和担保优势,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常常发生在“同伴”之间,这里的“同伴”可能来自同一个宗族、同一种职业、同一种年龄或者同一种宗教团体,大多数成员都有比较紧密的社会关系,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程度远远大于商业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程度,贷款者在对借款人的资格审查、贷后监督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获取信息的成本较低,克服了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尽管非正规金融具有上述优势,但非正规金融同样存在很多问题。对甘肃省而言,主要有以下两个问题。
(1)活动范围和规模上存在劣势
甘肃省农村非正规金融活动的范围狭小,往往集中在县域、乡域甚至村的范围内,这严重限制了资金的转移,不利于资金在广阔的范围内进行有效的配置,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小范围非正规金融活动,使贷方面临较大的风险,其无法通过多样化进行分散。甘肃省农村金融规模小,这也严重影响着农村金融的发展。因为金融是一个特别追求规模效益的行业,然而非正规金融的小规模经营会使得单笔金融业务的运作成本无法通过规模的扩大分摊,因此金融业务的平均成本往往比较高,难以实现规模优势。
(2)非正规金融存在社会危害
非正规金融自古以来就存在于中国社会,建国以后,其活动经历了由禁止、打击、到默认的过程。但是其地位很低,一直作为一种灰色经济形态存在。时至今日,政府对于非正规金融的定位仍不明确。原因在于非正规金融在弥补正规金融不足的同时,还存在很多危害,是一柄双刃剑。首先,非正规金融利率很难控制,容易演变成高利贷。因为民间借贷风险大,利率自然会高,利率很容易上升到银行利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样就演变成了高利贷。很多借款人无力偿还,被迫背井离乡,受到提供贷款机构和个人追债,容易产生暴力事件,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其次,非正规金融对借款人资金的用途不干涉,这就造成了其成为了一些非正当行业资金的来源,成为了这些非正当行业的帮凶。比如,某些人将这些资金用于吸毒、贩毒、赌博甚至办黑社会组织,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最后,非正规金融活动在金融机构之外进行,造成大量资金体外循环,干扰了金融机构业务的正常运转,给国家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
四、甘肃省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
1.完善农村正规金融建设
(1)完善治理结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甘肃省农村正规金融机构治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解放僵化的行政思想,实现从行政性质的实体到企业性质的实体的转变。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正规金融机构的进入机制、退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金融体系建设,培育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实现正规金融机构的良性运转。
(2)加大覆盖面和数量
加大正规金融机构的覆盖面积,尤其是国有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积。当然,这里所指的覆盖面积,不仅指地域,而还包括提供贷款对象的范围。针对各大银行对农村的借贷业务主要集中于乡镇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而缺少对小农户借贷的现状,应改变银行的贷款策略,将贷款业务覆盖到需要资金的每一个农户。邮政储蓄银行正在探索针对农民的小额贷款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同时应该加大对农村贷款的数量,降低贷款的标准,充分利用资金流动来促进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2.规范农村非正规金融建设
非正规金融普遍存在于农村社会,其存在具有合理性。当前传统农业条件下非正规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弥补了国家正规金融的缺陷。非正规金融中存在着投机行为和欺诈现象,主要因为政府缺乏对非正规金融活动有效地指导和监督,使其处于一种灰色状态。针对这种状况,国家首先应该对农村非正规金融法律确认,承认其合法性,保障其以正常的形态存在于农村社会之中,最终将其置于国家宏观金融管理体系中。鉴于金融业的高风险,必须对民间金融进行严格的监管,保证其公开、规范运行,趋利避害,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要,促进其发挥良好的作用。
甘肃省必须加强农村金融建设,依据农村金融发展的规律,逐步建立起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分工合理、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焦瑾璞:农村金融理论发展的脉络分析[J].金融纵横,2008(3):4-7.
[2]杨胜丽:贵州省农村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10-20.
[3]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1.
4.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篇四
专业论文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是全世界人们长期关注的一个永恒话题。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逐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和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粮食生产环境恶化、种粮成本不断提高和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等问题。在当前黑龙江省粮食连年丰收的前提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信贷资金支农助农的作用,不断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综合功能,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投行业务和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基础建设,以推进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关键词:粮食产业;政策性金融;信贷资金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030-02
一、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状况的基本分析
(一)粮食产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黑龙江省地处中国东北部边疆,是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适宜种植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粮食作物。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以全国1/10的耕地面积,生产出全国1/7的商品粮,粮食供给全国1/6的人口,在全国粮食主产区中牢牢稳固了“排头兵”的地位。
1.逐步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充足的耕地面积成为黑龙江省固守产量大省头衔的有力保证。2004年以前,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平稳,变化不大;2004年开始,特别是随着国家全面落实“一免两补”等惠农富民政策,黑龙江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在维护种植面积方面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幅提高,播种面积迅速增加,从2003年的786.3万公顷增加至2012年的1 151.9万公顷。
2.增强粮食供给保障能力。黑龙江省1949―1982年的33年间,全省粮食产量年均递增2.1%;自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年均递增7%;1990年以来增产明显,且产量基本稳定;进入21世纪以后,粮食产量更是以突飞猛进的速度增长。特别是2009年开始,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的重大部署,黑龙江省正式启动了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战略工程,目前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稳定在4 000万吨以上,粮食商品量3 200万吨以上。2011年更是达到创纪录的5 570万吨,粮食商品量达到4 465万吨,迎来了有史以来的最大丰收,首次超过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的河南省。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夺得全国双第一,粮食总产达到5 761.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达到9.8%。
3.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黑龙江省作为产粮大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合理,大型优质客户资源丰富,为粮油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全省农产品加工量达到3 500万吨,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 700户,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近150户。全省种植业基地面积发展到8 600万亩,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以上。初步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小麦、马铃薯、畜禽、乳品和山特产品等八大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二)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黑龙江省在发展粮食产业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粮食产业发展的步伐迈的还不够大,与农业大省的发展定位尚有差距。
1.粮食生产环境恶化。土地资源是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长期过度采伐、开垦、放牧和大量的建房,忽视了对黑土地的保护,导致耕地被毁,生态环境恶化,水土大量流失。据有专家预测:黑土地水土流失如果不加快治理,再过40年,北大仓的黑土地将不复存在。
2.种粮成本不断提高。近几年,虽然国家支农力度加大,粮食价格出现恢复性上涨,但受种粮农资价格、人工成本不断增加的影响,主要粮食作物平均直接费用以年均8%―9%的速度攀升,粮食纯收益呈下降趋势,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影响,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或种植经济作物,粮食生产受到威胁。
3.产业化水平仍较低。目前黑龙江省粮食加工产业发展速度、产业化程度均属于较低的省份之一。拥有资源优势的黑龙江水稻产区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区,发展潜力巨大,但其拥有巨大粮源优势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更大收益。2010年,黑龙江省粮食产量5 012.5万吨,加工总量为1 040万吨,占比仅为21%。黑龙江省虽是产粮大省,却不是粮食加工强省,与国内先进省份在加工能力、精深加工程度上有很大差距。大多数农产品的开发都还停止在“原”字头上,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相对较弱,没有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技术优势的产品。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持模式
(一)粮食信贷业务支持模式的发展阶段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其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综观农发行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对粮食产业的支持模式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1.粮食信贷业务初步建立(1994―1998年)。1994年农发行成立后,粮食信贷业务扶持的对象主要是接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委托从事政策性任务的企业,这些粮食信贷业务依据国家指令性计划,保证承贷主体执行国家政策和宏观调控任务,贷款需求具有很强的刚性。
2.粮食收购资金封闭管理运行(1998―2000年)。1998年,国家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出现重大调整,农发行粮食信贷政策也出现了相应调整,成为专司粮棉油等农产品收购、调销、储备等政策性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该阶段农发行发放的粮食贷款全部是保护价粮食收购贷款,贷款实行封闭运行的管理模式,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了农业发展。
3.粮食信贷业务市场化(2000―2004年)。2000年开始,国家调整了保护价粮食收购范围,部分地区、部分品种先后退出了保护价收购范围,开始了粮食市场化改革。该阶段,农发行坚持市场定价,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自主收购,满足企业从事粮食收购的资金需要。
(二)粮食信贷业务综合服务的支持模式
2004年5月开始,全国范围放开了粮食收购市场和粮食收购价格,所有粮食品种不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除了中央、地方储备及调控等政策性粮食信贷业务外,其余均由粮食企业依据市场状况自主经营,市场机制在粮食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资源配置作用最终确立。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其粮食信贷范围、贷款对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中央和地方储备贷款、粮食调控贷款、粮食收购贷款、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多主体并存的粮食信贷业务综合服务的格局。
总体上看,农发行各发展阶段的支持模式都是以支持粮食产业全方位发展为基本目标,支持粮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了对国家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及调控市场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信贷资金支农助农的作用
1.全力支持粮食储备规模有效增长。储备粮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国家或地方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发挥效果,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可进一步加大政策性资金投入,在储备粮资金供应上,根据粮食宏观调控的需要及时、足额供应,努力促进国家粮食政策的落实,以确保储备粮各项计划的顺利实施。
2.做好市场性收购资金的投放工作。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适应粮食市场变化,认真做好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工作,按照市场定价、企业自主、理性入市的原则,积极支持粮食加工及贸易企业自主经营,参与市场性收购,强化市场性收购资金的供应和管理,确保国家制定的农民增产增收目标的实现。
3.加快产业化龙头及加工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是经实践证明带动农户增加收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最有效途径。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支持粮食产业发展,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应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使其成为推动黑龙江省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现粮食产业化经营。
(二)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综合功能
1.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黑龙江省作为农业大省,粮食产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农业保险的参与和扶持。进入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黑龙江垦区得到了尝试和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相互制保险模式。但由于该模式主要是针对黑龙江省农垦系统,覆盖全省的农业风险防范体系尚未健全,鉴于此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农业保险政策性业务,以充分发挥其政策导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向功能。
2.完善政策性农业担保业务。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可由其为农业贷款提供担保,同时更好地吸引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到粮食产业发展中来,进而改善农业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为国家粮食安全创造条件。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应把农业贷款担保业务作为今后重要的业务组成部分,有效解决全省粮食产业发展风险高的后顾之忧。
3.设立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目前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是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国家为改变农村金融市场日渐萎缩的不利局面而构建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农发行黑龙江省分行应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制度的精神,抓住时机,准确把握村镇银行的准入政策,积极筹建并成立有利于扶持“三农”发展的村镇银行,并形成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投行业务
1.开办农机金融租赁业务。黑龙江省具有开展大型农机设备融资租赁的条件和环境,在大型农机具方面一直保持着刚性、线性需求。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正在大力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对农机需求旺盛,农机化工作一直保持着稳健发展的趋势,这些均为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开展农机金融租赁提供条件。
2.发展农业投资基金业务。发展粮食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目前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为全省发展粮食产业搭建的融资平台主要是以贷款为主的债权形式,难于较快实现向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因此,发展农业投资基金业务,创新融资方式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成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强化农业政策性金融基础建设
1.完善信贷风险保障机制。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各种信贷管理制度,并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对各项制度规定进行修订和完善。在规范规章制度的同时要切实加快信贷上报的速度、简化信贷受理的程序,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2.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黑龙江省农发行机构粮油信贷业务已由传统的流通领域逐步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等整个产业领域延伸,随之而来的信贷风险也由单一风险向多元化风险转变。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手段,有效提高粮油信贷风险管理水平。
3.实施工作考评奖惩机制。建立合理的粮油信贷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科学的工作考核评价方法,完善激励和惩罚运行机制,尽快建立以政策目标实现为主要内容的、权责利相结合的、不同层次的经营责任制度。
参考文献:
[1] 白钦先,王伟.各国开发性政策性金融体制比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2] 甘绍群.“三农”问题与农业政策性金融定位研究[J].武汉金融,2004,(3):34.[3] 宫海鹏,胡胜德.农业政策性金融与粮食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0,(7):30-31.[4] 张玉华,等.黑龙江粮食持续增产面临多重挑战[N].中华工商时报,2011-08-24(2).[5] 李钧,等.粮食供求形势及农业政策性金融职能定位研究[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2,(7):30-32.[责任编辑 王 莉]
5.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篇五
实需要。
一、**经济表现出总体回暖企稳的基本趋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省经济波动下行慢于全国。这次危机对2008年我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当年全国gdp增长9%,增幅比上年回落4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态势,全国有28个省(市、区)gdp增幅比上年回落,其中回落幅度超过2个百分点以上的有16个,超过3个百分点以上的有9个。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大环境,**省经济增长也出现了波动,但相对全国而言,经济增长仍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突出表现在:
一是**省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国。与全国相比,2008年**省gdp增长16.0%,增幅比全国高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6%,增幅高5.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0.1%,增幅高14.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3%,增幅高2.7个百分点;出口增长23.7%,增幅高5.9个百分点。
二是**省主要指标回落幅度小于全国。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回落0.1个百分点,全国回落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回落5.0个百分点,全国回落5.6个百分点。
表一 2008年**省主要指标增长及变化与全国比较
指 标
**
全 国
增幅比全国高低百分点
回落幅度比全国高
低百分点
比上年增 长(%)
增幅比上年回落幅度(百分点)
比上年增 长(%)
增幅比上年回落幅度(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
16.0
-0.19.0
-4.0
7.0
-3.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8.6
-5.0
12.9
-5.6
5.7
-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40.1
-2.7
25.50.7
14.6
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4.35.0
21.6
4.8
2.7
-0.2外贸出口
23.7
-5.0
17.8
-7.9
5.9
-2.9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12.2
-4.1
23.6
-5.7
-11.2
-1.6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
17.6
5.4
17.9
1.5
0.3
-3.9
应对金融危机,**省经济回升快于全国。为应对危机,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同时辅之以宽松的货币政策。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虽然目前**省经济只是局部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其势头要强于全国。一季度,**省gdp增长9.1%,增幅比全国高3.0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增幅均高于全国,且领先幅度均超过3个百分点。
表二 2009年一季度**省主要指标增长与全国比较
指标
增长(%)
**
全国
增幅比全国高
低百分点
地区生产总值
9.16.1
3.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0.1
5.1
5.0
固定资产投资
34.8
28.8
6.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8.1
15.0
3.1
外贸出口额
-22.3-19.7
-2.6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这次金融危机中,**省一些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形势好转。汽车:一汽集团4月份生产汽车10.51万辆,同比增长9.6%,环比增长11.4%;销售汽车10.1万辆,同比增长8.8%,环比增长9.5%。1-4月份产销率108.6%,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期末库存3.75万辆,比年初降低4.15万辆。石化:吉化公司1-4月份整体实现盈利,累计实现利润1.47亿元,同比增利20.4亿元。据统计,1月份吉化公司25种主要产品中
亏损的有14种,4月份亏损品种减少到9种。中油总部调整了炼化装置加工负荷,大庆、抚顺等中油企业均降负荷生产,而吉化公司主要炼油和化工生产装置负荷一直保持在85-90%之间。**油田4月份原油生产、销售止跌回升,同比分别增长4.67%和3.49%。农产品加工:1-4月份,长春大成集团实现产值93.1亿元,同比增长34%;玉米淀粉和淀
粉糖产量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主要盈利产品氨基酸、化工醇产量分别增长37%和42%;产销率达100%。中粮集团在我省的四户企业累计亏损1.13亿元,4月份亏损1590万元,比一季度月均亏损减半。九个市州工业生产运行持续向好,四平、辽源累计增速在30%以上,白山、白城和延边增速在25-30%之间,松原由于前炼停产增幅回落到8.1%,**、长春和通化仍为个位数增长。
以上表明,当前**省经济增长的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抗风险能力、应变能力明显增强,经济已出现企稳回暖的态势。
二、经济增长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
当前,**省发展中四个“下降”,制约着经济的增长:
1、工业增幅下降较大,效益继续下滑。1-4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13.1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7.01%,同比回落20.6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78.44亿元,同比下降48.6%。
2、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深,进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影响,我省外贸进出口同比继续下滑,降幅较上月有所扩大。1-4月份,全省实现进出口额293821万美元,同比下降24.9%,降幅较上月扩大2.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75682万美元,同比下降44.8%。骨干商品出口整体大幅回落。全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农产品、医药产品出口同比分别下降56.3%、54.4%、17.4%、33.3%。
3、用电量降幅扩大,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体景气度严重下降。全省工业累计用电108.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7.7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2个百分点;4月份当月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11%,环比下降12%。从市州情况看,长春、**两市当月用电量环比下降27.1%和 20.2%,通化、白城环比降幅在10%以下,其他市州降幅在10%-20%之间。
4、cpi和ppi同比继续下降,消费全面启动仍需时日。1-4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99.5%,其中4月份同比环比双下降,分别为99%和99.3%。猪肉存栏量的增加与生猪收购价的降低使4月份猪肉价格较上月下降11.5%,食品类价格下降影响总指数环比下降0.55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累计为94.67%。
5、劳动力需求下降,就业压力加大。截止今年4月末,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6.86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26万人,下降16.6%;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1.43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了2.66万人,下降18.88%;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9%,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13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84.3万人,比去年同期下降15.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用人需求总量减少,大学生就业质量明显下降,与上年签约50%比今年签约只有40%左右。农民工就业难度明显加大。
三、**省加快发展的着力点
面对世界经济大调整的新格局,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历史性重要关口。短期来看中国经济面临快速下滑的风险,长远来看当前的“危机”恰恰为中国经济提升上新的台阶创造了良好的机遇。针对2009年宏观经济可能出现的走势,**省应积极制定各种可能的应对预案,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促进民间投资与消费信心,把握当前,谋求长远,促进经济较快发展。确保2009年**省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重点是做到坚持“三保三加快”。具体而言,“三保”就是保市场信心、保实体经济、保创新实力;“三加快”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社会民生事业建设和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1、保市场信心、保实体经济、保创新实力
保市场信心。不管投资市场还是消费市场,市场信心都是关键。市场的繁荣与萎缩都是建立在信心基础上的。因此,保信心是保增长的基本前提。首先,我们应该看到,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政府、企业和市民都已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基础,这就使得政府有条件也有能力采取一系列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比如拉动投资、降低税费、推进社保、启动内需等,减小经济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次,我们还必须看到,中国产品在国际中低端消费市场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在世界上一时间还难以被其他国家替代。根据国际经验,越是经济萧条时期,中低端消费品市场越显现其刚性。只要处理得当,此次世界经济大变局和大调整仍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实现新一轮腾飞的转折点。
就**而言,2008年**省人均gdp跨越3000美元大关。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2400美元,是消费水平快速成长的黄金阶段。应该说,目前**省有较强的投资与消费能力,只是一些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当前宏观经济走势感到不明朗,信心不足,主动投资与消费大大减少,持币观望,心理上的萧条预期导致了市场的萧条。当前**省所处阶段已进入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期,进一步扩大消费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
保实体经济。保实体经济首先要保支柱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省支柱产业在整体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对整个产业链条有很大的牵引和支撑作用。维护好支柱产业的基本面,也间接保护了跟随其后的中小企业。因此,抓住支柱产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同时,也就抓住了**省经济增长的基本源泉。其次是保成长型企业。一些成长型企业已基本完成了产业的转型,具备了初步的创新能力。目前,由于受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成长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企业的效益下滑、亏损上升、融资难、出口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因此,政府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发展前景较好的成长型企业渡过难关。
保创新实力。当下尤其是要保初步具备了自有技术、自有品牌的民营高科技企业。首先是梳理现有的产业扶持政策,对于那些具有高成长和高效益、以自主创新为支撑点的民营高科技企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支持一批有前景的中小型高科技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要政策鼓励大企业并购那些难以为继的企业中的有实力的研发团队。同时,重视企业人才的安置,避免破产企业优秀人才的流失。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生投资、加快产业升级
要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在外部需求严重不足和市场消费信心受到打击的情况下,必须坚决贯彻当前中央鼓励和倡导加强内需的精神,以强力推进固定资产投资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引导释放社会投资需求,来弥补出口下滑和消费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保障经济发展总体上能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要加快推进社会民生事业建设。为降低全球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此次中央推出的十项扩大内需政策,其中有4项与改善民生直接相关。从各部委陆续出台的具体措施来看,更是将民生工程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当前,中央和地方举全力改善民生,其目的也是为了增强市场消费信心,不断加大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省仍然是欠发达省份,老百姓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积极的经济政策,比如改善和调整分配收入、降低各阶层的贫富差距、政府带头发挥优良传统厉行节约、降低税费、推进社保、启动内需等,来减小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
6.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篇六
时间:2007-12-20来源:中国农村金融网作者:刘爱国 叶 龙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正处在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阶段,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又是直接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放眼农村大视野,立足农村大市场,支持农业大项目,寻求农业大效益,以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使经济、金融共兴共荣,这是目前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对此,笔者近期对湖北省武当山农村信用联社金融服务与地方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这一个案专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发表浅见作以探讨。
一、典型剖析
武当山农村信用联社地处我国道教圣地——武当山脚下,是按经济区域设立的一家县级信
用联社,也是丹江口市内两家联社之一,1996年底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直接隶属十堰市农村信用联社领导和管理,区域所辖丹江口市其中江南9个乡镇和武当山特区的农村信用社,辖内共有行政村 212个,4.5 万农户,18.4万人口。根据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武当山的农村合作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发展较为典型。
武当山农村信用联社自行社“脱钩”以来,紧紧围绕当地政府经济工作中心,准确市场定
位,加大支农力度,强化服务措施,有力促进了经济和金融协调发展。
1、在支农的重点上:一是支持农民保丰产。多年来,该社始终把支持春耕、夏种、秋播等农忙时节农民生产费用和抗旱救灾贷款作为信贷工作的头等大事,情况早调查、任务早下达、资金早筹措、贷款早投放,确保了各个农忙时节农民生产费用资金需求和不误农时,据统计,每年发放春耕贷款就达2000万元左右,为辖区农民的粮食增产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发展特色促增效。在支农工作中,该社始终以突出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提供金融服务,重点支持了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柑桔品改、蔬菜大棚、种植烟叶、茶叶、养鱼等特色农业和科技农业,许多项目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三是扶持民营树典范。对辖区内优良的涉农客户群体,他们都把其视为“黄金客户”,建立大户档案,实行“一次核贷”信贷扶持政策,在核定的贷款额度内随到随贷,周转使用,同时,做好跟踪服务,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影响带动本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四是围绕旅游抓服务。近年来,该联社在重点支农的同时,还充分运用武当山旅游资源,大力支持武当山旅游行业和相关的服务行业。目前武当山城区80%的个体工商户与信用社都有信贷资金业务往来。与此同时,对农民生活、消费、建房、婚嫁、治病、子女上学、购买电器等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
2、在支农的方式上:一是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及时提出了“小额、流动、分散、安全”的信贷资金运用策略,并在不断完善农户联保贷款、“黄金客户”贷款等信贷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对每一个农户建起经济档案。据统计,仅今年前8个月就有2.4万农户在信用社办理了小额农贷业务,占辖区农户总数的53%;二是积极创建“信用工程”活动。通过宣传发动、调查摸底、评级授信等五个步骤,截止目前,已在辖区201个村开展“信用工程”,占总行政村的93%,参评农户共有4.1万户,占农户总数的90%,已评信用户3.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75%,已颁发《贷款证》3.4万本,颁发《信用等级证》3.2万本,授信总额1.2亿 元,今年来急需支农资金的信用户已在农信社累计贷款7325万元;三是提供了包括资金、信息、技术于一体的“金融套餐”服务,改变以往等贷户上门要贷款为柜台办理、上门送贷和现场放贷。据了解,今年来仅信贷人员送款上门就达350余万元、送技术资料2000余份;四是实施了“阳光信贷”服务。把贷款方式、品种、对象、利率、条件、程序、权限、期限做到“八公开”,并公开信贷服务承诺,让客户贷的放心,贷的舒心。
3、在支农的措施上:首先在内部实行了“领导包片、信贷员包村、责任到户”的支农目标责任制和全员营销贷款制度,做到人人头上有任务,个个肩上有压力;二是为方便农户贷款,结合各乡
镇区域差别,因地制宜下放贷款权限,缩短审批时间,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审批程序,尽最大限度地方便贷户;三是在信用社内部建立责、权、利挂钩的信贷管理机制,每人建立营销贷款台账,实行包放、包收、包效益、包损失的“四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实现了“四个转变”,即:由“坐等客户上门贷款”转变到“全员营销贷款”上来;在贷款投向上由支持企业为主转变到支持“三农”为主的生产、生活、消费并重上来;在贷款营销上由少数信贷员办贷尽快转变到全员营销贷款上来;在贷款管理上由考核收贷收息转变到考核放款数量、贷款质量和收益上来。
4、在支农的效果上:近年来,该联社由于支农力度的加大,取得了良好的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了农民受益、农信社增收、政府满意的“三赢”局面。在内部效益方面,据统计,近三年该联社累计发放支农贷款2.1亿元,其中今年前7个月就发放支农贷款7325万元,同比多发放3465万元.由于支农份额的加大,经营效益也比往年有了明显提高;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小额农贷的发放,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问题,“农村信用工程”开展后,经过评级授信的农户,只要拿“两证一章”就可以直接到信用社贷款,不再报报批和抵押,办理贷款如同办理存款一样方便,服务方式上的创新,赢得了各级党政的充分肯定和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欢迎,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如土台乡已形成了15000亩柑桔、20000头牲猪和3000箱网箱等支柱产业;均县镇发展名晒烟叶3000多亩,等等,许多项目已成为各乡(镇)农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
二、反映出的问题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通过调查分析,武当山农村合作金融与辖区内农村经济的在相互协调发展上,通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金融服务、优势项目、龙头企业、商品基地、运行机制等农业产业化要素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农村金融服务明显加强,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农业产业化认识逐步加深,思想障碍在逐步清除,主导产品的商品基地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初具特色。但是,客观地分析,在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有些已成为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
(一)关于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
1、科技含量不够高。长期以来,许多乡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一味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
了品种的改造,如柑桔品种存在单
一、老化问题,晚熟品种多,由于受价格的影响,有时增产不增收;茶叶由于加工技术的问题,高品质、高等级、名牌产品的少,普通茶售价低又不好卖。因此,急需得用科技手段对现有品种进行改良改造,提高加工技术和品种质量。
2、流通渠道不够畅。如今随着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不断提高,农业要想实现产业化发展,就必须由“小农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并在发展特色农业上下功夫。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受加工、储藏条件的限制,许多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民在种植上虽然尝到了不少甜头,喜获了丰收,可相关部门服务的内容、方式、方法跟不上农民的要求,例如在销售上大多靠市场调节,由农民自己去闹市场,没有形成一个“产供销”,“农工贸”一条龙的路子,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跟不上,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和再生产的积极性。
3、产品规模不够大。现在有些地方“小打小闹”、“遍地开花不结果”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民的多种经营基地,优质产品量少分散,多数为粗放低效经营,既没有规模效益,也没有“龙头”效应,既是已形成的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也低、知名度不高、产业链条不紧、系列加工跟不上,经济效益低下。同时,对有些项目开发后,不能科学的管理,也不能科技兴农,而是穿新鞋,走老路,使一些好的项目不能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
4、观念转变不够快。由于受长期以来“小农经济”的影响,现在有许多农民还存在“豆黄种麦、麦黄种豆”的“小农意识”,不能从传统的粮食种植中解脱出来,还一直把多种经营生产作为统称的“副业”来对待;也还有少数农民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认为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就可以了,不愿意再资金投入进行产业化调整,即使农村信用社的同志找上门要他贷款再生产,还认为借钱是件“丢人”的事;同时,也还有一些乡镇的村组干部在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对政策理解不透,方法措施简单,不是采取引导,试范、说服的方式,而是采取强制措施用“一刀切”的办法来操作,从而造成了农民的逆反心理,挫伤了农民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
(二)关于农村金融面临的问题
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在“三农”,主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这一改革方向无可非议,但如今农信社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农信社自身发展不了,也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1、历史包袱沉重。农村信用社自1951年建社以来,由于受历史性、政策性因素影响以及受客观经济条件的制约和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干预,当时发放的支农贷款目前许多已基本上已形成了不良贷款,加之目前受结构调整的冲击和中小企业的改制、破产影响,造成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有增无减。由于农信社是一个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集体企业,沉重的包袱自己背着,同时还要承担支农的重任,支农资金显然不足,支农不足从而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
2、扶持政策太少。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对其资金投入周期长、见效慢、且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对其资金投入,资金的运用周转速度相应也慢,一旦遇到天旱水灾,支农贷款也就遇到风险。对此,国家在对农信社相应的倾斜政策上太少。
3、外部环境欠佳。目前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环境比起往年来说,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因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所决定,仍不够宽松,逃废债务、歧视政策、多头检查较多,给农村信用社经营带来了较大困难。
4、服务品种单一。农村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多元化,要求农村金融业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服务,而从目前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品种与市场需求还有相当的差距,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农信社的负债、资产业务品种也一直比较单一,有待进一步创新。
二、几点建议
为使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协调发展、共兴光荣,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笔者根据武当山联社所辖区域的农村经济与金融服务调查分析情况,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地方政府:要立足资源开发,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探索一条规模农业之路
1、因地制宜,明确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七山二水一分田”,这是丹江口市地貌的主特征。因此,该市所辖的武当山联社区域内的10个乡镇在抓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应根据当地的地理资源等优势,因利势导发展各具特色的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在山上做文章,致力发展药材、鲜果、绿茶、菌种等多种经营,加速科技品改速度;二是在库区和水上想办法,加速发展水产养殖,加大丹江口水库库区水面的利用率;三是在城郊农业上找出路,利用驻地国营大中型企业较多和邻近车城十堰市,用科技手段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建设;四是在发展旅游观光农业上下功夫,以武当山景区为中心,围绕旅游业的“游、住、行、食、娱、购”六要素,大力挖掘旅游资源,开展游武当山水、观武当风景、听武当故事、品武当山名茶等旅游观光农业。
2、把握原则,推进农村规模经营健康发展。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金融服务中,务必要严把以下五项原则:一是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结合本地资源和地理优势,培植出发展前景好的主导行业和产品,从实践出发,不搞“一刀切”;二是要立足市场,规模经营,唯有此,才能形成批量市场和规模效益;三是要合理布局,科技兴农,尽可能避免盲目性、随意性;四是要正确引导,坚持自愿,不可强制推广,一哄而上,应做到政府引导、部门协作;五是要生态平衡,永续利用,力求探索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好路子,切忌使资源的开发与退耕还林等项工作相矛盾。
(二)农村信用社:要改进工作作风,防范金融风险,不断提高支农水平
1、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增强做好农村信用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当前,随着农业生产商品化、产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农村信用社要取得健康发展,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首先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端正经营思想,明确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因此,在新形势下,农村信用合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从讲政治的高度认识所做的工作,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实践者、推动者、促进者;要切实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抓住机遇、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重要性,切实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成为新形势下农民自己的金融组织,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广大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办成联系千家万户的金融纽带。
2、转变工作作风,改善金融服务。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为“三农”服务是农村信用社的根本宗旨。农村信用社要把服务的对象定位在农民,真正成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各级信合领导干部要察民情,理民事,解民忧,帮民富,广泛听取农户意见,了解农民想什么?盼什么?要求信用社做什么?虚心接受农民的意见和建议。信贷人员要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继续发扬“背包精神”,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交朋友,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代表最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实事,把农民满意作为信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切实了解农民的需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农民一起研究市场变化和致富门路,靠优质服务争得农户对农村信用社的信任和爱护。要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改进贷款方式,简化贷款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方便农户贷款。要继续大力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等新的贷款模式,真正起到靠支农促发展、靠支农降风险、靠支农树形象、靠支农增效益的效果。
3、切实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农村信用社市场定位“三农”,服务“三农”,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内部自身效益,在信贷支持中必须要把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必须
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信贷风险制度和内控制度,严格执行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二是建立规范的监审体系,定期进行检查监督,出现问题,从严查处;三是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力度,依法保全资产。只有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增强抗御风险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才能充分发挥农信社服务“三农”的作用。
(三)社会各界:要高度重视支持,多方理解配合,为农村信用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当前,各级党政部门领导干部首先要从重视农业的高度来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要搞活农村经济,必须首先搞活农村信用社;要发展农村经济,必须首先发展农村信用社。其次要促进农村稳定和防范区域金融风险的高度,来重视农村信用社工作。要全面提高对农村信用社性质、宗旨、地位、作用和风险的认识,增强对地方性金融机构依法规范经营应尽的责任和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信用社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2、有关部门对农村信用社应实行政策倾斜。一是应改变对农村信用社存款开户方面的歧视性政策,以不断壮大支农资金实力;二是应切实减轻农村信用社不合理负担。要从农村信用社承担政策性支农重任的实际出发,把信用社作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点保护单位,严格监控,不准乱集资、乱摊派、乱收费。应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避免重复检查;三是应制定和落实对农村信用社的各项帮扶措施。针对目前农村信用社普遍亏损严重、支持地方经济任务重的实际,国家应按合作金融不以盈利为主这一性质适当减免信用社的税费,降低税费征缴比例,调整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农村信用社以前因政策性造成的不良资产国家应划给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帮助农村信用社走出困境,夯实农村信用社支持“三农”的后劲;四是农村信用社在农村人熟、地熟、情况熟,建议国家委托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扶贫贴息贷款改由农村信用社来发放,这样也便于此项贷款的发放和管理。
7.科技金融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篇七
科技金融是科技与金融的融合, 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 不仅有利于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也有利于金融创新和金融的持续发展。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 要充分认识科技和金融结合的重要意义, 不断加大发展科技力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建立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协调机制, 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从而使科技与金融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目前得益于中部崛起国家政策的支持, 信阳市经济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 面对这一机遇, 很有必要从战略上和体制上重新审视过去的政策和策略, 调整我市科技金融结构的布局, 促进金融与科技的结合。
2 科技与金融的相互作用机制
科技提供技术, 金融提供资金。一方面, 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实现了资金与技术在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自由均衡流动, 大大缩减了企业融资时间, 降低了科技研发成本, 提高了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效率, 为科技产业集群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形成了技术资金, 而技术资金依赖于信息交换技术的发展, 萌芽于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 资金与技术的交换和传递在资本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运用的越来越高效、越来越频繁, 从而有效的推动着现代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二者共同支撑着现代经济的增长。
2.1 科技创新助推金融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基石。伴随着科技创新的浪潮,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社会财富的急剧增加, 一部分流通在外的货币数量便为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开拓了空间, 金融市场上开始出现了以电子货币和网络交易为主体的新的交易方式和工具, 这些方式和工具提高了信息的流动性, 拓宽了信息的交换渠道, 其效率要远远高于传统的货币、存款、债券和证券。金融领域的竞争重点开始转向为全面的科技技术的竞争, 科学技术已逐渐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新动力。
2.2 金融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金融的支持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只有得到金融的支持, 科技创新才有保障。研究和开发费用的持续有效投入是为了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创造成果收益。然而, 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金融行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首先, 在研究开发阶段, 无论是企业还是某个具体的项目, 其资金需求量都是最大的, 这一阶段中的金融资本多以风险投资的方式投入到科技研发项目中, 从而推动科研项目的市场化;其次, 在科技成果转移与分散阶段, 金融则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金融的有效支持将科技进步与企业发展紧密结合, 使科技所能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科技成果通过企业的发展体现出来;最后, 在科技产业化阶段, 企业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不断自我突破, 金融资本得到了良好的回馈, 科技技术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而实现科技与企业发展的良性融合。
3 信阳市科技与金融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3.1 信阳市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相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其他省市而言, 信阳市科技金融发展相对滞后, 但是近年来,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 信阳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持续推进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高新科技园区。2015年间, 全市有6个产业集聚区晋升为一星级产业集聚区, 信阳市产业集聚区和潢川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分别被授予全省十先进、十快产业集聚区;国际家居产业小镇被命名为中国 (信阳) 新兴家居产业基地, 已签约项目63家, 开工建设30家, 建成投产10家;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荣获中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模式创新奖, 上天梯被确定为国家绿色建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近年来, 信阳不断努力创建国家级高新区, 支持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支持上天梯产业集聚区等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争创省级高新区、创新型产业集聚区或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批准光山县紫水湾农业科技园区等8家单位为信阳市农业科技园区, 信阳地区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带动作用日益增强, 整体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10年以来, 在金融市场方面, 信阳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呈快速增长态势, 金融运行状况基本平稳, 信贷风险补偿资金体系建立完成, 2015年,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3.4%和16.5%, 增速位居全省前五位;在保险行业方面, 保险市场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保险深度为3.53%, 保险密度为1347元/人, 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62.56亿元。其中, 财产险保费收入12.57亿元, 人身险保费收入49.99亿元;在科技活动投入方面,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投资额为2.15亿元, 比上年增长261.5%, 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51.18亿, 比上年增长27.3%;在科技产业融资需求方面, 我市科技金融产业呈现出集群化发展的模式,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物流运输、农业等产业都稳步发展, 科技产业在河南省经济建设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
3.2 信阳市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科技金融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渠道单一
近年来, 虽然财政性金融支持、银行信贷支持、风险投资支持等金融支持体系已经基本完善, 但仍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难问题。生物制药、软件开发等部分行业融资缺口仍然较大, 特别是对于科技型企业而言, 由于其尚处于萌芽生长阶段, 企业规模较小, 其经费来源仍以自筹为主, 金融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只有极少数实力较强且信誉好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银行贷款。对于多数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而言, 由于自身没有规模优势, 科研和经营风险均较大, 只能依靠来自政府部门的拨款才能解决科技研发中的资金问题, 但是单一的政府资金毕竟有限, 因而不能充分满足所有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 从而最终影响了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升级。
3.2.2 金融的发展滞后于科技的发展
一方面, 在整个科技金融创新体系中, 由于科技企业、金融机构和信息服务平台结合不紧密, 融资、补助的前期准备工作耗时较多, 没有发挥出信息平台应有的资源共享作用, 导致体系内部各个主体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影响着信息及资金的有效整合;另一方面,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的投资模式, 对技术型创新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 信阳地区风险投资环境还不够成熟, 其资金供给还不能满足我市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要求。
4 科技与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完善信阳市科技金融的支持政策
首先, 信阳政府应当在资金与技术的注入方面给予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可能大的扶持, 改变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现状;其次, 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完善信阳市科技金融的支持政策, 将企业、金融机构进行整合, 推动技术资金规模化平台的建设;最后, 政府还应该加快高新区和科技园区由量到质的发展转变,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提高产业集聚区、物流园区、农业科技园区的整体科技含量, 形成规模化的技术产业集群。
4.2 促进风险投资与高科技产业融合
在科技扩散的关键时期, 我市应继续落实国家鼓励风险投资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确立政府主导式投资方式的前提下, 将宏观政策与金融市场相结合, 加快风险投资产业建设, 扩宽融资渠道、建立风险投资机制, 积极为风险投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发挥金融对科技产业化的影响力, 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扩散, 真正实现成果转化。
4.3 营造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良好环境
强化信用体系建设, 积极完善信用评价机制, 营造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良好环境, 从而提高金融资金利用效率;加强监督体系建设, 强化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 建立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构建公平和谐的市场秩序, 完善科技信用评级制度, 大家科技金融合作平台, 为信阳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刘娇.辽宁省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发展状况与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 2014, (02) .
[2]赵刚.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中国金融, 2012, (23) .
8.金融发展问题研究 篇八
一、农村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农村金融改革
虽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但经济始终决定着金融。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结构明显趋于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我国农村的产业结构已不是单一的第一产业,第二、第三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各产业内部生产结构也是多元化的。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仍以传统的农业为主,生产、交易方式和技术手段落后,主要表现为简单的生产加工,小规模商品集市贸易等。而在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已经实现了以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转移,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结构的多层次性客观上要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而农村金融结构的调整却没有跟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农村信用社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规模小,人力资源少,技术装备差,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是一些金额小、技术含量低、管理成本高的零售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小农领域,贷款品种少,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可见,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客观上也要求金融组织的多元化和多层次化。所以在制定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目标时,应围绕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总目标来进行。
二、农村金融的变革又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金融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农村金融当然不例外。农村金融不但影响农村经济发展速度,也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产业、行业等结构,最终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在资源短缺的国家,这种反作用十分明显,在我国广大农村领域尤其突出。所以,我们要重视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农村金融的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总目标,特别是在目前结构调整和资金短缺的背景下,金融对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农村金融改革,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三、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表现
(一)国家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不足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长期担负着从农村吸收资金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的功能,为农业和农村提供贷款服务的很少,农民和部分乡镇企业被排斥在正规金融市场之外。农村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无论量上,还是质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产生大量资金需求。
其次,资金大量流出农村,各类商业银行在县及县以下吸收的存款相当部分流出农村,特别是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网点广泛,而且只存不贷,使大量宝贵的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机构抽走,资金非农化严重,支农力度在下降。
最后,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县及县以下地区,上收贷款审批权,撤并营业网点和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从农村撤走,意味着资金在农村稀缺程度加剧。虽然网点的减少有利于加强金融机构管理,提高规模效益,节省机构本身的运作费用,但十分不利于广大农户和乡镇企业,大大增加了他们获得金融服务的成本。在某种程度上金融体制改革削弱了农村金融的实力。即使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存在于农村,由于其本身在小额贷款信息和成本上先天的劣势,也难以给小额金融需求提供服务。在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市场,金融服务单一,金融机构缺乏竞争力和活力,与农村金融需求多样化、分散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包袱沉重
农村合作信用社定性为合作金融,服务对象限定在农村。长期以来,信用社对支持我国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民、农户经济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国家承载了大量政策性负担。中央政府和中央银行要求信用社支持“三农”,以及地方政府对农村信用社贷款投放的行政干预,其实是赋予农村信用社相关的政策性责任,以为是为政府发展和稳定农村政治目标服务,但国家优惠性政策不到位,加重了信用社负担。比如,保值储蓄利息支出没有补贴,损失达100多亿元;政策性贷款积累了几千亿,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垮台后,呆帐归并到合作社。这些都导致农村信用社与其它金融机构客观上存在不平等的竞争条件,既不利于自身业务的发展壮大,也不能满足农村金融领域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三)非正规金融机构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发展受到抑制
面对正规金融机构供给的缺口,以民间借贷为主要形式的非正式的金融活动在广大农村、县域自发地活跃起来,这些小金融机构以当地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机制灵活,表现出良好的生存能力,由于国家监管跟不上,最终被整顿、关闭了。
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又造成垄断,形成农村居民融资渠道单一,这必然导致民间自发金融组织的发展和创新。各种自发产生的乡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以其实行民管民用的制度优势,将村民的储蓄和借贷活动联系在一起,给予农户获得小额贷款的机会,为解决长期困扰农村资金需求的矛盾找到了一条途径,是挣脱现行法规、制度羁绊的表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农村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但与政府的改革方向不一致,发展受到抑制。
四、农村金融要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我国在利用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现实、勇于创新。我们既要发展和完善正式金融机构,又要大力发展非正式中小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金融服务。在我国广大农村,经济主体规模相对较小,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因而适合于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安排的金融机构的规模应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相联系。
(一)完善与引导正式金融机构支农
政策性金融具有填补市场空缺、贯彻政府经济政策的特殊职能。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将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分离,对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是具有成效的。但随着粮食购销体制改革的基本完成,其职能单一,因此对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作用有必要重新定位和调整,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的资金投入,承担起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性银行的职能。
近年来,各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收缩农村阵地是其追逐利润最大化的体现,另外农村贷款主体没有抵押、资金需求额度小的特点,会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成本。可见,大型商业银行进入小农户和小企业存贷需求集结的市场,信息收集成本高并缺乏规模效益,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追逐利润最大化特点,寄希望于国有商业银行支农并不现实。当然,对于一些大型的、效益好的农业企业和产业,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完全按照市场化、商业化的方式运作,自主地对农村有市场、有效益的项目进行支持。
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性质和将来的形式,应根据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信用社自身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可以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把信用社改组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可以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制原则重新组建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可以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按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原则把农村信用社改组为农村商业银行,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的需要。
(二)培育非正式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民间金融
政府对民间金融组织的做法,不应该是简单的禁止与取缔,而是要加强管理与规范,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限制,放松农村金融市场准入,允许和扶持其它金融组织的发展,以便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形成一种竞争局面。对于一个多元的经济社会而言,多种经济成份平等竞争是十分重要的。
【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推荐阅读:
中印农村金融发展比较研究及启示07-24
金融工程与金融效率相关问题研究08-08
汽车金融发展趋势07-11
广东科技金融发展10-16
金融创新与发展11-01
农村金融发展路径优化探讨06-26
金融业发展现状06-29
金融信息化发展趋势08-04
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09-19
金融发展部通讯稿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