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朐习作教学观摩会学习心得

2024-09-01

临朐习作教学观摩会学习心得(精选10篇)

1.临朐习作教学观摩会学习心得 篇一

2017广西小学习作教学评比观摩心得体会

苍梧县京南镇纯冲小学

莫灿宁

2017年3月29日

作为一名刚刚执教小学的语文教师,于2017年3月22、23、24日,我很荣幸观摩了广西2017小学习作评比活动,感觉真是受益匪浅。从福建省特级教师何捷,到全国优秀教师袁刚老师和全区十四市等老师不同风格的精彩展示课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特别是何捷老师精湛的演示,使我的教育教学观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新派作文”是通过将情感、思维、语言“三位一体”的、在生命化写作中提升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作文教学体系,注重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情感和多角度思维,让学生爱上作文。不是只懂一些语文理论知识就行,我们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培养自身良好的人文精神,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学生身上。而且语文教师还要学高为师,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发现教材、生活中的美,才能引导其去感受,去创造美。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教师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几位老师的展示课上都显示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功底和丰富的语言积累,让我深受启发。在工作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使我更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升。不断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

加强学习不仅仅只专业方面,要扩充到各个领域,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广泛涉猎各种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教学的需要,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断扩大学习资源和学习空间,注重与其他教师和专家的合作探讨,教师要秉承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浪潮。

二、提高思想认识,净化灵魂。

学习其实是一个反思、进步的过程,这几年的教学生涯,让我已经慢慢倦怠,我早已像一台机器,不再有灵感。把教师当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可通过这次走进名师的课堂,感叹于他们思维的敏捷,语言的风趣丰满,独特的教育视角,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丰富的教育经验……激起了我内心中的心弦,触及到我思想的深处,这次学习,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

三、加深反思,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反思的作用,知道一位教师的成长一定离不开反思。反思让我认识了自身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反思也让我认识到了怎样才能做好一名教师。好的语文教师是一座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在教学中,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迁移,运用到自身发展中去,教师这座桥就是为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汲取知识养分而铺设的一条通道。我们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运用好教材。我们不能把我们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而是要给学生发挥的余地。同时也要承认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差异性,总之,就是让教师不要越权代替学生思考代替作者言论。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与教材交流。也就是说,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出现,而不是主导者。

四、提高语言表达技巧,成为“幽默的人’。

喜欢幽默风趣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风趣幽默的语言必须以丰厚的学识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应通过一些随机的“点化语”或“插入语”化平淡为神奇,才能产生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美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教师富有幽默感的语言,自然会使学生喜闻乐道。但是,要使这种幽默风趣真正能够产生出美感来,让学生的的确确觉得是一种享受,打心眼里佩服,却必须把握好一个“度”。教师不同于演员,他的主要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不能刻意追求幽默风趣;教师尤其不同于一些蹩脚的演员,不能以庸俗的笑料或者是用损别人的手法去迎合少数人的不健康心理。

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的陶冶,意志的锻炼,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综合发展。由于写作是一种综合的语言训练,必须靠开展性的和合乎逻辑、语法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它具有更多的有意性,比口头语言要求更高,反映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感知、效应、领悟水平、实践运用能力高低不等,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在发展中不断成长的人,是有个别生理、心里特点的人;因此小学作文教学的落脚点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应该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承认并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调动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使各层次学生乐学乐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他将永远不会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更谈不上成为教育专家。我们当然不必要人人都能成为教育专家,但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成功地记录下来,对我们年轻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宝贵的经验,都是一种不可估量的财富。

2.临朐习作教学观摩会学习心得 篇二

4月18日上午8点在诸城实验小学多媒体会议室举行了开幕式,参加开幕式的有山东省的领导及潍坊教科院的领导。开幕式结束后,首先聆听了陶继新做的【近“道”写作 开启审美人生之门】的专题报告。陶老从四方面做的报告:

一、谈“玄”论“道”,孔子之“道”、老子之“道”、天地之“道”、写作之“道”;

二、离“经”叛“道”;

三、以“术”思“道”;

四、入“道”审美。他为298位校长写了事迹并出版了300万字的著作,不管是在船上还是在游览“地下魔宫”的黄龙洞,走到哪写到哪。他的文章立意深刻,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以自己的写作来影响老师们的写作,他为听报告的老师打开写作之门。陶老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作家,他的文章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做报告的两个

多小时里,全场不时地想起雷鸣般的掌声,他做的报告及他高尚的人品让每位听众感动。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65岁了的他,还天天在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为教师服务,应该在家享天伦之乐的他却四处作报告、采访、写作。他的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我认真聆听了这次精彩的报告会,他为我打开了写作的大门。

通过听李洪芹等5位老师执教的习作公开课,我觉得她们的习作课的共同特点是对习作进行了课堂改革,她们的教学方法很值得借鉴,她们在课改的路上虽有心酸,但她们探索出的这些好方法,好做法都推进了习作教学,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学习。不管是李洪芹老师的“读.思.议.说”四步习作教学法,还是纪永梅老师的“整合梯度序列”习作体系教学法都得到了点评领导的好评。今后我决心以她们的教学方法改革自己的课堂,争取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和习作能力。

通过8所学校对自己的成果介绍和经验交流,我觉得他们的具体做法都重点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对写作的要求。在写作时不仅要使学生对作文感兴趣,不断提高习作能力,更应在实际的教学中将其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之间进行联系,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帮助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习作素材,在创作中展示自己的个性,使作文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以她们 的做法为指引,争取让学生在习作中增强自信,从而让他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习作中去。

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对诸城市实验小学和密州路小学的进行了参观,时间虽短,收获较多。两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每一位孩子的成长和幸福,不管是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还是课堂实验都是面向全体学生。学校从不同层面引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对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培养。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诸城市举行的各项活动,获得了许多参赛的最高奖励。通过活动提高了学生的自身素质和水平。学校教师素质在不断提高,打造名师团队。让名师团队带动广大青年教师全面提升,真正促进了课程改革的全面发展。良好的办学条件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支持。两所学校硕果累累,不愧是山东省品牌学校。

3.教学观摩学习心得 篇三

【篇一】

3月19日,此时正值初春时节的扬州,仍然有些阴冷,天空中还不时地飘下点儿零星小雨。尽管如此,我心中仍有些莫名的兴奋。因为今天我能真正见到常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上读到的全国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华应龙先生了。由广陵区教育局师资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观摩暨教学思想学术报告会”首场将在扬州教院附中大礼堂拉开帷幕,担任这首场主角的正是耳熟能详的华应龙老师。

这一天的活动因着上下午,刚好分成两个部分。上午是数学公开课《圆的认识》和学术报告《播种太阳》;下午是数学公开课《数学复习课》和学术报告《融错,让课堂更精彩》。

上午的课开始前,华老师与学生进行了“收橡皮”、“提问题,了解华老师”的课前活动,旨在使学生放松自己,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圆的认识》是华老师多次对外开设的一节公开课,比较成熟,可圈可点之处俯拾皆是。这里,我仅以特教工作者的视角试论几点粗浅体会:

其一,是数学教学,更是数学教育。从课前活动到完整的一节数学课,华老师决不是简单的数学教学,他在“象农民种地那样教书”,他要“课不润人死不休”,他强调“教书第二”。当学生告诉她半径、直径的知识是从外婆那儿得来的,他说数学知识不只在书中,生活中处处都能学到;当自叹功课差强人意的学生作出精彩回答是,他用孟子的话赞道“人皆可以为尧舜”。

其二,国学经典也可以如此传承。为着定义中“在同一个圆中”,华老师追根寻源,知道了它来自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为此,他就思考是否有此必要非得强调在“同一个圆中”。想到正如正常人的两条腿一样长,却不必强调“同一个人”,他觉得后人误解了墨子的话。他告诉学生对于圆的定义,我们的祖先较别人早了一千多年。由此,我惊讶于国学经典传承的别样途径,我欣喜于爱国主义教育有力浸润。此外,我还觉得这是一种态度的示范,学生们知道不应唯书本是论,知道要学会思考,要回追根究源。

其三,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华老师的课,从设问激趣——实践认知——辨析巩固——拓展应用,线索明朗,层次分明。他在每个过渡中,都会适时呈现一把精致的钥匙: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一定这样吗。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教会学生怎样学。相信学生凭借这几把钥匙,一定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自学能力或的有效提升。

和所有老师一样,公开课结束后,华老师也特别想知道大家伙心理的想法。有人问华老师您平常的课也是这样吗?他说,观摩课是大餐,平常课是家常饭,课件不会这么丰富,当路子一样。家常课较之今天的课要疯狂,大家会忘我思维、忘记下课。有人问华老师他的课上完了,那老师还要为之补讲直径、半径的概念吗?华老师以圆的定义中“在同一个圆中”这句话是否有必要为例,从方法论的高度谈了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他用米兰·昆德拉的话做了小结: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他自我感觉这节课比较成功,不足之处在于孩子开始没放得开,他有些遗憾的感到课前活动次序要做些调整,可能效果会好些。

下午是一节令人耳目一新的“数学复习课”,很有意思。

课一开始,华老师即让孩子们进行了一个分图形的活动,随着所分的图形越来越有难度,孩子们谁都不敢掉以轻心,最后一步是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七份,华老师还渲染到此项世界纪录用了七秒钟。居然还有世界纪录,那可不是一般的题目?如果你这么想可真要大跌眼镜啰!题目在这儿峰回路转,很是简单,就是划几道线段平均分。这可是对思维惯性的不小的挑战。

接下来更令你出乎意料的事又接踵而至。一张数学书面练习题,量不少,要求五分钟内完成。快的两三个人一蹴而就,其余的连一小半还没做完。怎么回事?原来性急的你又上当了。第一题关照你先把题目认真读完,可许多孩子生怕不能完成,不待读完就动笔了。只有认真读完题目的孩子才知道老师并不是要求将题目全部做完。我想对于孩子,甚而对于台下的听课者们,这个审题不清的教训真是太深刻了。

再看华老师选择的那些练习题,可谓题题都有任务:或是让你感受数学的趣味奥妙,或是让你从小陷井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已知数量都会用到,或是让你学会辨识条件与问题是否想关……

整节课由一个个匠心独具的活动组成。学生们在畅游数学趣味世界的同时,懂得认真审题的充分必要。正如华老师的打油诗:审题不误答题工,匆匆动笔希望空。量量关系要读懂,读完三遍再启动。

课后有老师问到练习量的问题,华老师说他认为一节课的质量不在于题目的数量,而在思维的含量。又有老师问到关于评价的问题。华老师说评价不着眼于对与不对,而是有价值否,是当前价值还是长远价值?老师评价应在对错之外。还有老师请教如何把课上得如他那样大气?华老师建议大家多看佛家的书籍,能看破放下,便能自在,体悟到教育价值就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点化生命”。

下午报告的主题是“融错,让课堂更精彩”。华老师从“什么是融错、为什么融错、怎么融错、融错后怎样”四个层次作了阐释。

其一,什么是融错?华老师认为融错可以是预设的,也可以是生成的,当把学习过程中的差错融化为一种资源。他还解释了为什么不是“容错”。

其二,为什么融错?

“错”是客观存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自古谁无“错”。课堂没错会怎样?假的,都是假的;无效的,无意义的。课堂无错要不得。

“错”是现实需要。“错”还是价值所求。孩子怕错。“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呼唤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过错。教育的目的就是启迪智慧、培养精神、点化生命,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其三,怎么融错?

(1)容错——错是错。成功人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眼睛、头脑。《国富论》作者亚当﹒斯密说过,劳动并不等于收获,单纯的劳动反而会成为贫穷的源泉。笛卡尔说过,我思即我在。恩格斯也曾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从差错中学习。

(2)融错——错不是错。华老师强调最好的课程不是文本,而是体验。他用另一个角度看差错;给学生们讲数学家、科学家对待差错的故事;用大量的铺垫、越位的提示、不容回旋的时空,给学生出错的机会,发觉上了当的孩子们大喊着“华老师,您误导”,华老师笑了——他有误、我导了、他醒了,导误导出真探究;让差错显露出可贵,“错的好”;用好教师自己的差错,天下只有哑巴没有说过错话,天下只有白痴没有想错过问题,天下没有数学家没算错过题的。

(3)荣错——错还是错。差错是砂砾,它可以培育出珍珠;宝贝放错了地方是垃圾,垃圾放对了地方是宝贝;易经表达的最高境界是“无咎”。试想,我们的教学是应该“防微杜渐”还是应该“亡羊补牢”?卢梭在《论科学和艺术》中说得好,错误可能有无穷的结合方式,而真理却只能有一种存在的方式。庄子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在此,华老师还谈到了“融错”的原则,包括:目的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和错者优先原则。

其四,融错后怎样?不怕失败,敢于创新;直面差错,甘愿分享;教学效果令人欣慰;体验到教师自身的生命价值。

杜威说,教育即生长。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孙云晓说,教育是人的解放。

华应龙说,教育即融错。

一天的学习不经意间就结束了,感触颇多。特别是华老师打开自己电脑中的素材库、相应文件夹时,他在各地上课的教学设计、视频、讲稿等等一应俱全,随说随到。我仿佛明白了他走向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勤于动手——及时收集、记录;勤于动脑——不断反思、总结。这才能不断有新的发现,才有一篇篇高品质的文章见诸报端。这也是我听完报告后,赶紧做好心得体会的重要缘由。及时纪录,不想遗漏;及时回味,促进内化。

【篇二】

通过这次音乐观摩课,使我获得一次学习、提高自我的机会。在这两天的学习里,真是让我大饱耳福,受益匪浅。在这里谈自己的一点听课体会,只能说是我个人的一些浅显的看法,因为从教十多年,自己如同井底之蛙,没能感受到外面精彩的世界,通过观摩这次省级音乐优质课自己算是开了眼界。

这次优质课,每位教师课的设计、授课风格各具特色、独具魅力,各有各的亮点,都有值得学习与探讨的地方。

一、教师基本的音乐基本功扎实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练就一身扎实全面的基本功,音乐教学中,我们始终以音乐为本,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引导者,但俗话说得好说十句不如唱一句、弹一句,所以在引导学生体会、感知、理解、表现音乐时,老师或多或少的基本功很自然地展示出来,基本功的展示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所以我们的老师自身展示,除了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之外,还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感染学生。这次优质课中,老师们都多多少少体现了自身的基本功,并且水平很高,很自然,让人感觉到环节安排上恰到好处,起到了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教师充满激情的讲述和演奏,展示的惟妙惟肖,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感染打动了每一位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好的效应,但并不是说具备一定的基本功就可以使音乐课变成我们的展示课,我们要掌握好一个“度“,并非一节课都在展示,在展示时,我们还要注意扬长避短,要把最好的一面最充分地、最完美地、巧妙地、自然地、恰当地融入到合适的环节中去展示,从而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以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学方式有了创新

所有的音乐老师一定都希望能够让孩子快乐地上好音乐课,但要想让孩子能在快乐中学习,首先就需要教师摆脱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不是鸭子,我们不是要单纯的把知识填给学生,以为那样学生就学会了、就掌握了。而是要想办法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这次优质课教学中,所有的参赛老师都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一句一句的教,学生一句一句的学唱,他们都在通过创设情境、编排游戏、开展竞赛等,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音乐实践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主动去探究。

三、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这次音乐优质课中,参赛教师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更注重实效性,多媒体的运用得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教师的肢体语言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音乐课上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不可少的。在教唱一首歌或是欣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中,教师都不可避免地需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来传达作品的情感,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倘若音乐课上教师只说不动,那么这样的音乐课就可能显得死气沉沉,失去音乐课本身必须具备的特点。

当然,肢体动作的运用一定要得当,若是过于夸张或不够准确,就会导致喧宾夺主甚至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4.教学观摩学习心得 篇四

刚才刘老师和王老师精彩的再现了大师的风采,下面我来补充一些令我记忆犹新的名师课堂:

我们知道让学生品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莫过于语文课上古诗文的教学.在传统古诗文教学里,我们会逐字逐句的解释,把古诗文翻译成白话文,再简单地提炼诗人的感情,最后要求学生会背会默写即可.这样的古诗文教学,用赵志祥老师的话说,就是“糟蹋了经典”.这次学习,听了王崧舟、赵志祥、孙双金、周益民等大师的示范课,刷新了我对古诗文教学的理解。这些大师的课让我知道课本上的古诗文只是作为引子,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情感等。例如赵志祥老师的《送元二使安西》,在这首古诗的教学里,赵志祥老师让学生了解平仄,教会学生如何吟唱古诗,还让学生欣赏两位名家的吟唱.在诵与听之中品味中华诗词文化之美,感悟诗人的情感.至于学生是否能完全理解古诗文的内涵,赵老师没有刻意要求,而是教他们怎样去吟唱,抓住古诗的情境,入情入境的.吟唱。他列举大量的送别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归纳古人送别时会折柳,吟诗、饮酒,从而了解古人送别的传统.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示范课《天籁》,像一盏迷途中的明灯,实实在在地指引我们怎样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我们体会最深刻的是他用朴实清晰的教法,并没有让学生去翻译古文,而是花大量的时间去指导学生朗读,根据诗文的意思,明确的告诉学生哪里要读的急促一点,哪里音调要高一点,哪里要读得轻一点,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到古文的韵律、节奏美,在多读的过程中感受庄子散文豪迈奔远的气势和节奏。

王老师以国学这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通过读、想、说、写的深切体验,将学生引进文学、历史、哲学,真正走进有国学经典构成的看似古老,实则鲜活的文化世界。学生从中品味社会和人生,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通过学习,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国学教学的巨大魅力,聆听着一曲曲动人的“天籁”之声,真是美哉、乐哉也!同时我们深感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责任的重大,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传承我们中华文化中这些美丽的经典。王老师告诉我们,老师首先自己要学好国学,学会做人。他上《天籁》时读文100遍,构思两个月,这足可以看出他对经典深深的热爱与尊重。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平时多多抽出时间静心阅读经典,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文化修养。只有这样实实在在地探索钻研我们的每一节课,才能将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有根的小公民。尽管这条路很难走,但只要我们努力了,也就无悔。

课的最后,王老师给了孩子一道命题:你认为,天地之间,庄子最推崇的是哪一种声音?有的孩子说是天籁,课题如此。有的孩子说是地籁,详细如此。而王老师则点击课件,当“雪花飘落、蚂蚁爬行、海棠花开、春笋破土、露珠滚动、细沙滑落”这些“天籁之声”消失殆尽的时候,问孩子们:“你们明白了吗?”全场会意大笑。

是啊,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和体会。又若花开,只随风轻轻摇曳,花香或浓或淡,只有风儿才懂;而花的心事,怕只有花儿自己才能懂得。正如庄周梦蝶,蝶梦庄周。

谁又知道呢?

正如结尾处的精妙设计的歌曲《那是谁》,将王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读悟融为一体,情境学习的瞬间激发了学生的情愫,使师生心动、情动,情感引起共鸣。学生对庄子的景仰之情油然而生,自然流露,更是令人叹服叫绝。

在学习的最后一中午,由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的林文生博士主持的《共同体研讨单元》,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课堂要实现三大翻转,以前以教师为核心,要转为靠学生互动式的学习来支撑课堂;以前的课堂,老师只跟优秀生互动,现在要让弱势学生也有高品质的学习,提问要围绕弱势学生展开;发展班级的民族文化,老师要尊重每个学生。让同学陪伴他的同桌伙伴,老师则要当“观察员”,到各组记录孩子们的互动,让弱势学生成为学习的发动者。

他提出慢即是快,在教学过程中越慢越好,要放慢我们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教室是静悄悄的,老师轻声细语,学生小声讨论,让学生用心思考,用心与文本对话,有问题需要讨论时,2个学生一组,像聊天一样,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2个人组合,同学之间的友情很稳固,课堂很美好,没有学生不学习的情况。林老师这种翻转课堂的做法,充分体现了课堂的公开性、民主性和主动性,那课堂怎样才能安静下来那?那就是老师自己先安静下来,学生就会安静下来,林博士说老师首先是个倾听者,不但自己要学会倾听,也要鼓励学生学会倾听。

这种翻转课堂的宗旨是:慢即是快,少即是多。这个宗旨在他们团队的老师李玉贵讲的《蝙蝠和雷达》这堂课中有了充分的体现,整堂课非常安静,没有跌撞起伏的环节,李老师的语速和语调轻而慢,其中我看到一个细节,她讲课时忘拿话筒了都不知道,别人提醒她,她也没去拿,这说明在她眼中只有学生,令人佩服。

总之,这次南京学习,大师的课堂令我震撼,大师的魅力令我由衷的敬佩和折服,他们那娴熟的教学技艺、高超的调控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一步步引导学生自己探寻答案,寻找语文中的奥秘,无形中得到能力的提升。也让在场的老师收获颇多,尽情的享受了一顿精神大餐,感受了小学语文课堂所散发的艺术魅力。

★ 教学观摩总结

★ 教学研讨工作总结

★ 校内研究课阅读《花瓣飘香》学习心得

★ 研讨课教学总结

★ 小学教学研讨心得体会

★ 低年级语文教学研讨材料

★ 校内工作计划

★ 教学观摩活动总结优秀

★ 幼儿园名师教学观摩心得体会

5.校内教学观摩研讨学习心得 篇五

根据教研的计划,本周举办两堂教学研讨课,11月8日上午,王玉妹语文教学展示《大小多少》,11月11上午,石红老师数学教学展示《认识图形》,聆听了两位老师的精彩展示,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迪,同时也从两位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王老师的《大小多少》是诵读识字课,一篇有趣的韵文,篇幅不长,但所含的知识点不少。王老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流畅,把握教学重点、难点,打的手语清晰缓慢,学生容易接受,师生互动很默契,课堂氛围很活跃,整堂课很注重学生读、说能力的训练。首先,导入PPT做得很好,复习到的知识面很广,王老师用了一张幻灯片复习到生字的音、字、词、句。其次,采用图字并茂教学,通过图片及课件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区分量词,化难为易。

有一小小缺憾:教学内容多了些,量词的.理解不应放在本节课来学,导致了后面都没时间来巩固练习。

《认识图形》这是一节培智部四年级的数学课。听了石红老师的这节课,给了我很大的收获:石老师基本功很扎实,课前认真准备,思路非常清晰,上课语速、语境也很优美。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贴切学生学习生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感知学习策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涨。石老师总是面带微笑,态度和蔼亲切,全面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不掉队,教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控很好,总体来说是一节好课。

6.窦桂梅老师教学观摩 学习心得 篇六

首先感谢学校和各位领导给我这个外出学习的机会。

上周末,我有幸聆听了从北京清华附小远道而来的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和她团队带来的“1+X主题课改创新成果展示”的示范课,课堂上领悟到了名师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听着这样的课,我的内心充满了激动和幸福。窦桂梅老师的团队,为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堂艺术。从她们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清华附小独特的语文教学模式“预学——共学——延学,她们以“预学单”为导航,引导学生自学;以“共学单”为目标,引领学生共同交流学习收获;以“延学单”,拓展学生课外视野。其中还掺杂了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基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

窦桂梅老师和他的团队每年都会有不同主题的研究,那么今年刚好是鲁迅先生逝世80周年,她们这次带来的是以鲁迅为主题的语文整合教学。她们这个整合教学分为单篇经典名作,群文阅读,经典名著和主题实践活动四个部分。

7.临朐习作教学观摩会学习心得 篇七

2013年3月30日,31日,我们新城中学一行八人,在教导主任带领下,赴大理参加了由杜郎口领导及教师亲自传授经验,示范生态课堂的为期一天半的观摩大会。

通过一天半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杜郎口的改革背景,经历的几个阶段,遇到的困难及现在取得的成就。对于杜郎口整体教学模式,生态,高效的课堂记忆犹新,而该校的别出心裁的班主任工作及学生管理模式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映像。其中的感触和收获不言而喻,特将此行的所学所得整理报告如下。

一、重新认识和定位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

杜郎口中学独特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是:三个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

立体式――目标任务三维立体式,任务落实到人、组,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充分展示。

大容量――以教材为基础,拓展、演绎、提升,课堂活动多元,全体参与体验。

快节奏――单位时间内,紧扣目标任务,周密安排,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预期效果。

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

预习――明确目标、生成本课重、难点,初步达成目标。

展示――展示、交流预习模块的学习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感悟进行提炼提升。

反馈――反思和总结,对预设的学习目标进行回归性的检测,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说、谈、演、写。“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

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预习交流、明确目标环节――通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

标。分组合作――教师口述将任务平均分配到小组,一般每组完成一项即可。展示提升――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小组的学习任务进行讲解、分析。

穿插巩固――各小组结合组别展示情况,对本组未能展现的学习任务进行巩固练习。

达标测试――教师以试卷、纸条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学习任务的掌握情况。向我们做报告的副校长介绍,改革初期,学校首先将各教室内的布置改变,四面墙壁有三面是黑板,楼道内墙壁上也是黑板,没有讲台,课桌竖排摆放。教师只是穿插其中。这种布局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原来的老师讲学生听为师生相互交流、探讨,给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把自主、探究式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学生大量活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张扬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展示了学生的天性,张扬学生个性。

杜郎口学生在课堂上享有充分的自主自由权,几个人一组的自主、合作、讨论;几十人同时争相解题板演;一个人面对几十人大胆而又精彩的题目讲解;全体互动却有条不紊、井然有序的课堂秩序。

我认为这些教学活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天性,张扬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能力,而且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使我顿悟:思想观念的转变才是教学的真谛。思想的转变是在校领导长期的坚持不懈下的来得,思想的转换带来了行为方式的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现在的杜郎口教师之所以能自觉地实施和实现学校的理念是学校措施的得力,是教学的必要、形势的所迫,更是教学思想的转变、责任心的体现。因此杜郎口中学正因为领导、教师、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展示了学生的天性,张扬学生个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领导以身作则,团结互助促使杜郎口中学蓬勃发展。

我们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杜郎口中学正是这样的,崔校长具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具有干好事业的豪气和雄心壮志,而且明确领导组织纪律,教

导、激励下属实现组织目标,他说领导是有情的,管理是无情的,制度是绝情的。当一个好校长,要大气,小胜凭智,大胜靠德。正因为在崔校长的带领下,杜郎口中学教育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他以身作则,自上而下搞改革的壮举,为我们领导班子建设提供了学习的模式。

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师资水平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杜郎口中学的师资水平不高。按照传统思路,提高师资水平主要应该是在丰富学科知识、加强讲课能力上下工夫。但杜郎口中学却绕过教师的“学科知识”和“讲课能力”,直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能力”,让学生“我的课堂我主宰”,教师则放弃了讲课的权威,融入学生,成了学生中的一员,起着引导、协调、督促的作用。学习杜郎口中学经验使我深深领悟到,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正确分析自身的专业素质结构,找一找与杜郎口中学教师的差距,增强危机意识和迫切感;必须遏止角色惯性力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感性经验,不断加深新角色的理解。这样才能尽快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总之,杜郎口中学有许多可取之处,真正实现了学生参与、合作、探究,为各个学校做出学习的榜样,我们将认真学习、领会杜郎口教学模式,把自己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向新的高潮。

8.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学习心得 篇八

中张巨小学

张晓

本周末有幸去郑州听了两天特级教师的语文课,真是受益匪浅,让人耳目一新,我有很多的感触。如果我不来,我不会觉得自己还有很多要学习;如果我不来,我不知道我还有很多地方要改变;如果我不来,我不能迫切的想做这么多的事。

这次的学习机会我非常珍惜,每天早早的到学校,坐在最前排,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受那些特级教师的魅力所在。感受那些特级教师的授课精华。

第一天上午,听的是蒋军晶老师的课,一个瘦瘦的年轻老师,真的能做到引人入胜么?真的能达到课标么?之后的讲课是毋庸置疑的,他很轻松的做到了,学生学的也很轻松。

这节课我很感兴趣,正好是五年级的课,我有很多借鉴的地方,当讲到《我和祖父的园子》我很兴奋,蒋老师先是让学生齐读题目,又讲了回忆是什么,在学生读的时候还让学生思考:想想,说说萧红想起了那些人,那些事?尤其注重读,师还和学生同读,讲解读书速度与方法。告知读书语调、感情。

而在背书的时候,要注意方法,找规律记内容,用强记,分句。在讲到最后当目标达成以后,老师又延伸了一下,让学生学习萧红,一下子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时期,头脑里能感到萧红的困苦与对童年的怀念。当讲到“祖父真劳动?我也真劳动?”时,既感觉有趣,又使我们能迅速的理解课文意思。每一个内容都显得那样的连贯,那样的水到渠成。蒋老师有这样的本领,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认字,而是教会学生读的能力和说的能力。

尤其在这次的学习过程中,我感受的最深的是蒋老师很注重学生的读书能力,他总是自己亲身的去读书,给孩子推荐更好的书,让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为他深知学生会写作文不是老师给的,是他们的遗传所致,而真正的写好作文,靠的就是读书,多读书就会有语感,能写出很多的好东西。所以,作为一个老师要善于读书,多读书,使我们的自己学会思考,通过读书去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读书去认识形形色色的人,最终提高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阅读心理,要多读书,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他们对生命感兴趣。其次重要的是尽量的、适度的扩充,而不是为了制造一些学习气氛,让课文内容很大,内容很广泛。

第二个授课的是戴建荣老师,他讲的是《静夜思》,简简单单的古诗,孩子们在幼儿园就会背了,他却讲出了别样的味道,给学生和听课老师一种美的享受。他说了,他要把中国的传统发扬光大;他说了,吟唱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应该是最不陌生的;他说了,能做到“读、唱、吟、舞”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说了,他的老师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又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老师,可他却将诗教的传神,给了我们莫大的感动。

此人虽其貌不扬,但绝对是“大师”。幽默风趣是犹如相声演员;慷慨激昂时,犹如沙场壮士。课堂上他时而婉转动听,时而铿锵有力,时而俏皮幽默,时而稳重深沉。

戴老师从纠音开始,又从平仄入手,这样在唱的时候、再吟的时候,就显得那样的水到渠成。当老师讲到他们的学生时,眼里流露的是思念与兴奋,他说了,如果要教好你的语文课,首先你要爱你的学生,还是热爱。

当王老师说出于永正的名字的时候,大家都兴奋了,当王老师说于老师也要讲《我和祖父的园子》时,我又激动了,同样的一课,他又会看到什么呢?他又会从哪里入手呢?给学生哪些感动呢?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于老师总会说,问题想好再说,说好话不容易。当学生回答萧红在祖父的园子里干什么时?学生用了很多还有,于老师又做了及时的纠正,他说“还有”只能用一次。

于老师注重学生用眼睛看;又注重学生用心看;还让学生多读书学会思考。在这里记的最深的是,于老师给学生读书,当于老师声情并茂的读出以后,学生也学会了那种感情。也学会了读,体会的感情,当学生说出那么多的关于祖父和“我”的性格的词语时,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水到渠成,因为要读谁像谁。要学会读每一句话每一句话的表情、语气。

在这节课里,于老师不仅注重学生读的能力,还注重学生写的能力,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告诉学生写的时候要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同时,于老师还对我们有了很大的要求,每个人要多有几手本领,本事越大,师德越高尚,赢得学生崇拜的砝码就越有分量。

像说话一样的读书,感受句子的温度。培养学生在读书中要学会关注,留意。培养学生的言语、概括能力。这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上多做处理,把握好对教学的安排。让学生学会体会,课堂上不用多提问。重点培养“读”和“写”的能力。

这次的听课我总结以下几方面的所得:

一、读。应多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教师要做到多读课文,多读,多感受。

二、写。每一节课设计一些写的内容,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抒发。

三、多读书。培养自己好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在自己的带动下多读书,读好书。学会自己的母语。

四、多研究。教师要善于学习,采百家之长,才能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五、多规范自己的板书。板书好了给了学生一个提示,一个榜样,做好学生的示范。

六、多学一技之长。自己在课余时间多充电,多学习更多方面的技能,使自己做学生崇拜的学生。

七、热爱自己的学生。只有一个人做到了热爱。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孩子,才会干出非凡的工作。

9.临朐习作教学观摩会学习心得 篇九

嵩阳二小

杨艳涛

5月18日我有幸参加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小学好课堂教学观摩活动”著名特级教师蔡宏圣老师的示范课《认识比》以及讲座:“‘过程’的若干思辨”。还聆听了夏青峰老师的示范课《分数的意义》和讲座“小学数学教育的若干思考”。活动中既有名师精湛的课堂展示,又有专家精彩的讲座点评,真的是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几位一流的数学大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对孩子亲切和蔼的评价、活跃的课堂气氛,让我充分领略到了数学课堂教学的精彩与魅力。

《比的意义》是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但和蔡老师一起上课的孩子却来自五年级,而且他们还没有学习“分数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所以从学情来分析,要上好这一堂课孩子们还有所欠缺。但名师就是名师,本着“知识很重要,但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理念,蔡老师精心研究,的确是给我们“演”出了“一出好戏”!

蔡老师的教学预设分三个环节:比较思辨,感悟为什么学习——自学交流,理解“是什么意义”——纵横联系,突出“有什么价值”。教学过程中引人入胜的片段有:用当下流行的电视节目“最强大脑”的视频做课前谈话,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有最强大脑;“10人、6人哪个阅览室拥挤?”条件不完全,引发思维冲突;“两个数相除,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确问题”,既承上启下、自然过渡,又强化了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比”的新知、例题学习教师放手让孩子们自己独立学习;练习题15:10=15÷10=1.5不仅让学生说前项、后项、比号,教师还特别提到1.5,引导孩子们说比值、商,由此将比和除法相联系。

在“‘过程’的若干思辨”讲座中,提出并详解了两大思辨:思辨

一、是教学过程还是数学过程;思辨

二、展开过程有无方向。给予了听课老师们五大策略:过程的展开看似随意实为匠心;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侧重;教师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放在更长的时间段里体会结果;重视点评从而促进学生形成能适应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常规。

同一个内容,不同的教师会演绎出不同的教学路径,蔡老师认为,这种现象传递着一个命题:上课是一种表达。正因为有蔡老师这些名师们课前四十小时甚至四百个小时的付出,他们的精彩表达给我们一线教师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夏青峰老师用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展示了《分数的意义》,从学生的认识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理解单位“1”的概念。

夏老师还做了精彩的讲座《小学数学教育的若干思考》。内容涉及1.主观还是客观?2.是形式还是实质?3.是封闭还是开放?4.是模仿还是创新?5.是技能还是思考?当中还涉及到《面积单位》《两位数乘两位数》等的教学。

夏老师还把自己的宝贵的成长经历和学习方法分享给我们。还交给我们教学和引导学生的好的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

10.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一天的学习,我觉得在教育教学方面收获很多,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每一次讲座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通过培训获得的点滴体会:

1、王老师执教《童年 冬阳 骆驼队》。

早就听说过王老师,今天终于有机会近距离聆听王老师的课,我的心情很激动,一大早就赶到会场找到座位后,静静等候老师的到来。王老师和蔼可亲,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位名师。她的课,她的主持,她的语文素养,她的文化底蕴,无不令我崇拜。王老师在本次活动中,既充当了一个授课者,又兼任了主持人,主持时她所散发的魅力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亲切、细腻、清新、醇美”,大家都期盼着一睹她在课堂上的风采,她的课安排在10月14日的第一节课,王老师往讲台上一站,显得那么朴实、那么落落大方。

接下来,她就《童年 冬阳 骆驼队》这篇课文为我们做了接近1小时的课堂展示。文章课题用“童年、冬阳、骆驼队”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王老师通过带领学生回忆童年趣事,使我在感受童真、童心、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在她的课堂里,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和课堂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格魅力。紧接着,王老师又为我们做了一个简短的讲座。在讲座中她提出语文的教学低中高年级对语文基础知识的侧重点教学。走近王老师,听她的课,听她的讲座,真是受益匪浅。

2、李老师执教《搭石》。

课堂伊始,李老师用常规课堂的教学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学生出色的表现更让全场老师一篇赞叹。李老师的引导自然流畅,学生配合恰到好处,学生和老师的节奏和谐生成,最后用“普通镜头”加“特写镜头”的写法,进行练笔拓展班级“图书角”的故事,整节课下来,学生对“搭石”了解的更深刻,更体会到了“搭石”过程中人物的美好感情。

李老师注重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老师没有刻意的去指导应该怎么读?而是通过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去读,读的很有味道。老师的朗读方式也很多,有学生自由读、赛读、集体读等。

整节课下来,李老师的课没有华丽的课件,是一节真正的“素颜”课,一节实实在在的课,但学生的收获却很多。

其实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李老师的报告,整个过程李老师一直站着、背对大屏幕,却信手拈来,侃侃而谈,思路清晰,不禁令人佩服。李老师注重写法的指导,更注重美好情感的渗透,这就是一位名师的境界吧!

3、周老师执教《颠倒的世界》。

周老师用一首《颠倒歌》来导入新课,紧接着,老师出示三篇文章,让孩子从文章中找出描写颠倒的句子;学生自由读,然后汇报自己找的句子,周老师重点指导孩子朗读句子的能力;最后,三组同学,每组安排一篇文章,学习文章中的写法,练习写颠倒歌,那么短暂的时间,学生会有这么精彩的句子,无不让在场的听课老师拍手称赞。课文结束,老师有巧妙的说:“孩子们,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孩子们先是一愣,随后快乐的笑了,知道老师是在训练颠倒的世界。

一天的学习结束了,收获真的很多,各位老师都是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吃透书本,进行独特的教学设计,进而把他们的课展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能上出如此成功出色的课来,无不花了许多心思去钻研了教材。在他们的课堂中,每位名师都特别注重朗读教学,以读带讲。总之,人只要充满希望,敢于挑战自己,超越自己,做一个拥有教育理想的教师并不是很难,我愿为此而不断努力。这次学习虽已结束,但我感觉到自己要丰富的东西太多了,今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中不断进步,在反思中不断成长!再次感谢学校给我我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2

我有幸观摩了优秀教师的开放课,听后我收获颇丰,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自己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我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行们交流一下。

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教学设计是老师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从这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我能感到教师的准备是相当充分的:不仅“吃透”教材,还充分地了解学生。她们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的发展观。

2.教学过程精彩

从每一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板书也充分体现了知识的结构体系。值得一提的是董秀坤老师讲的三年级数学课《认识分数》的板书,板书中的“把”、“平均分”、“其中每一份”这些字是不变的,而中间的字随着课堂的进行逐渐变换,层层深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分数的概念。

3.学生自主学习

不管是哪节课,老师都能做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老师的一年级语文《迪斯尼和米老鼠》一课,整堂课轻松、自然。她那富有亲和力的声音,那亲切而温柔的姿态,就连每个听课的老师都觉得心情舒畅。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那种以师为尊的角色,首要的一点是让课堂成为平等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要放权给孩子,同时给孩子热情的鼓励。田老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偶尔回答错时的安慰和鼓励,孩子答对时的慷慨奖励,整个课堂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让我觉得孩子们能在这种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学习,应该是种享受,这一点很值得我学习。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制作精美的课件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得到广泛的使用,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的表现力,大大增强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它不仅优化了课堂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使教师更好的把握反馈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本次活动中,上课的老师都用到了多媒体课件。无论是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还是巩固练习等都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贯穿于整个课堂,环环相扣,真真实实地辅助了整节课的教学。

这次听课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我也反思到我的教学中存在很多的不足。我希望进修学校以后能多组织这样的听课活动,听课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我会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向优秀教师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3

在前两天下午,我们学校组织数学老师到小学进行数学课观摩学习,附带听课的活动,在这样的学习中,对于数学方面的教学我有了不同的感受,不像是之前我在课堂上死板的教学,而是一种更加有活力的课堂,让我感受到教师对于教学的经验,和对课堂的掌控力,以及对于学生的了解。

我之前的数学教学就是按照我的备课流程来,根据我的上课方式来,也不去管学生的课堂感受如何,只顾着将书本上的内容灌输到他们的脑子里就行。但是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思考有很大的坏处,也很打击对学习的积极性,这次的观摩学习让我感受到教学原来还有这样的方式,我们作为教师还需要借鉴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吸收新知识,更加有创新思维去解决难题才行。

在我看来学习数学就要忍受住枯燥,找到学习的乐趣,但是不是每一个学生对学习就是感兴趣的,他们对于新鲜活泼的事物更加感兴趣,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也应该创造出适合他们学习的环境,让学生了解和喜欢上数学。

数学到底应该怎么学,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现在小学生学习的数学是最简单的内容,学生正是培养兴趣的时候,枯燥的背诵和强行的说教当然不讨人喜欢,更重要是要活学活用。这样子创造不同的情境,使用生动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参与课堂中的讨论中去,明白学数学的意义,学好数学对我们不仅仅考试时高高的分数,其实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空间,只是我们平时没有在意而已。

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上面要做就是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是机械的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什么,这样的创新性思维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同时教材上面的内容讲述完毕之后,可以由浅及深布置要复习的内容,开拓学生的思想深度,同时明白学习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简单的题目,还有更加难的题目。

通过这次的观摩学习,我找到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也明白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才是主体,我们教学的成果还是要看学生学习的内容究竟有多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慢慢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想法作为重点,制定出更好的教学计划。

教学观摩学习心得体会4

20xx年4月9日下午,在学校的组织下,我们有幸到兴庆区三小进行现场听课学习和教研观摩活动。

此次观摩学习活动,使我对第一课时的教学理念、对教材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全新的认识。会上,三小教师的教学风范,名师工作室里的骨干教师深厚的教学底蕴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令人佩服。针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他们每个人不仅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说出自己的见地,而且引经据典,可以说是出口成章,使与会教师频频点头,不住称赞。

一直以来,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教授总是公开课的禁地,大凡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对第二课时总是情有独钟,这也早已成为做课者与听课者之间的一大默契。提起来上第一课时,大部分老师总是认为第一课时的内容枯燥乏味。做课者觉得没有什么可上的,既体现不出自己的教学能力,又展示不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听课者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听的,自然也就没什么看头了,既然这样,谁愿意上一节“没看头”的公开课呢?回想起我几年前听了赵秀珍老师在评课中提到课时特点不明显这一问题后,自己一直在思考: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到底有什么区别?每一课时到底应该怎么上?在每一课时的教学中有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呢?看了许多名师的教学设计和一些名师的教学视频,感到他们的课上得不仅扎实,而且很朴实,尤其注重让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这个过程,非常重视学生以各种方式的朗读,并单个检查是否朗读到位,然后才进行课文的讲解。

一节课听下来,学生在学习时也是兴致勃勃,学有所获。我多次尝试用他们的教案上课,有时效果也确实不错,但更多的时候,所取得的效果和自己预想的相差甚远。思索之余,我得出,第一课时教学,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因为教材不同,年段不同,所面对的学生不同,每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式以及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不相同,即使是同一教案,不同的老师上课收到的效果也不会相同。

实际上来说,要真正上好第一课时,也并非易事。在1至3年级中间走了三个来回,我觉得低年级和中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也不相同。但无论哪个年段,第一课时的教学都应该根据年龄段的具体要求进行授课,要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文本,不同的学生,有所侧重地进行学习。第二: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注重以“读”为主线,要注意读的真正内涵,不能为读而读,要让读和思结合起来。就说三小张倩老师执教的《触摸春天》一课吧,她就是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从而总结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节课,可以说是书声朗朗。第三,因为各课有各课的特点,所以教学中不能千篇一律,一定要把握好“扎实”关,不能花里胡哨走过场。

记得听过一位老师说过一个经典比喻,第一课时就像绿叶,为第二课时的鲜花做陪衬的。绿叶虽然是陪衬,但没有它又怎么会有鲜花的绚烂呢?绿叶为鲜花提供养分,水分,它是伟大的,当然,这时你会觉得它也是美丽无比的。第四:第一课时要扎扎实实的上,除了朗读外还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落实生字。尤其是对于低段学生来说,他们本身识字量就大,而且要会认会写,确实不简单啊。对于生字的字形、字音就要下更大的功夫,可以组词也可以训练用一个词语说一句话,加深其理解。

在三小名师工作室关于课堂教学问题诊断,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教研氛围。骨干教师的发言让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可以说三小是人才济济,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不成长都不行。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党员大会胜利召开下一篇:长春版小学心理健康一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