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味道作文

2024-09-08

远方的味道作文(精选12篇)

1.远方的味道作文 篇一

以远方为题的作文,关于远方的作文

远方是什么?游子说:“远方就是我出生的地方,是我的故乡。”诗人说:“我的思想在远方,那里有光明的火种。”人们往往对远方怀有美好的憧憬,远方象征着希望,孕育着成功。

远方是什么?这是我一直以来思考的问题。很小的时候,我就整天瞪着眼睛向外看,想象着外面世界的繁华美丽,多姿多彩。那时大人们不让孩子自己出去玩耍,梦中便成了我的天堂。我乘上梦一般的气球梦一般的飘出家门。一次次地让我进行着奇幻的旅行,外面的事物满足了我的好奇心,但终究是梦,我又拥有着对现实世界强烈的渴望,它梦一般地困扰着我。

稍微长大以后,我成了一名小小的学生。从那时起,我开始较为广泛的认识社会,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我未知的一切。因为我是出生在农村,成长于农村,还没有见过城市的孩子,我又开始在同学和伙伴的描叙中向往城市,向往着繁华的都市。“城市里的人很有钱,生活不知比农村好多少倍”――那是的我就是这样认为的。

再后来,我在学校度过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时的我拥有着孩时的好奇和大人的勇气,还有成长的自信,这些与我所在的学校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身在学校,却又强烈的.渴望着外面的自由,以至于有时候深感学校的苦闷和带给我的压力。乍出校门即豁然开朗,心情也放松许多。然而在如此复杂的人际环境中难免会因不适应而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每当这时,我却感到一丝丝对远方的茫然,对前方的无助,在我的心里这是挥之不去的问号。

长大了――这一切我经常引以为豪的事情。岁月在不断地填充我脑海的空白,丰富着我的记忆,我有了自己的事业――这在以前是我梦寐以求的。我在自己的世界里经历着失败与成功,欢笑与泪水。也有许多人陪伴我走过一段又一段的路程。有些人去了,远了,但永远是我记忆中幸福的泪滴。有时候跌倒了,失败了,我会满怀希望的编织未来,把失败抛在脑后;有时候成功了,我有信心百倍的坚信明天会更好。

远方的道路上有许多美丽的鲜花,也会有许多坎坷不平。但不管是什么,都将是移到亮丽的风景线,好好把握吧!

2.远方的味道作文 篇二

2010年中考作文的命题意图已在尽量避免学生的宿构与套作, 从阅卷情况来看, 宿构现象不甚明显, 但套作现象依旧普遍存在。或许因为题目中的“行者”一词文言味与书面味较重, 使得套作的文章难以将已有文章和谐有度地与题目糅合, 显现“生硬”之气。此类文章中语言优美老道的仍旧占尽便宜, 获得较高的分数,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2010年的作文阅卷, 我们很多时间在判断学生的作文是否为“套作”!套作对于考场作文而言, 无可厚非, 最起码说明考生能在考前去积极准备。但在阅卷中, 我们更遗憾地发现, 大部分所谓套作的文章“生搬硬造”的痕迹太重, 这种“照本宣科”式的套作反映出的是学生临场应试的思路枯竭与思维呆滞。

我记得有一老师说得很在理, 他说:根据作文提示语以及题目中的双引号, 命题者的意图很显然是把行者定位于“行动者”, 而非“行走者”“旅行者”, 一个学生只想着让作文的语言优美, 却丝毫不考虑题意方向, 非得把一篇写过的自认不错的关乎“旅行”的文章搬来, 这样固执, 是不聪明的, 学习的潜力也是有限的。

在我看来, 这种为了美化语言而不顾及题意本身的套作, 是贵族式矫情作文的代表, 有文而无质。那么多的学生写江南古镇, 几近雷同的意象, 青石小路、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古树、老者、雨天、悠长的小巷, 我们读到的是陈旧的情节、因袭的感悟, 丢了生活, 丢了真实, 似乎他们有不期之约——做一个“伪行者”, 做一个“伪小资者”。

是的, 我们很欣赏那类文化味浓浓的文章, 那种谈古论今的智者之象, 文学艺术历史哲学都可拿捏的磅礴之势, 这更像是中世纪的贵族沙龙, 考场中能出现这样的文章, 实在是令人欣喜, 但这样的文章毕竟寥若晨星。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是“生活”的“行者”, 我们是“平民行者”“草根行者”, 我们是在烦琐的生活中行走并行动着的行者。可是我们几乎读不到平凡真切的“生活味”, 读不到蕴蓄在生活中的力量。

2010年作文较之往年, 更是一种心怀的打开, 情感的唤醒, 行动的实践, 是一次由内而外的演变, 是一次由阴向阳的转折, 是一次由柔到刚的过渡。读这个作文题目, 莫名地感受到一股力量, 似乎是一股变异的力量, 似乎有一种“时代责任在身”的担当冲动。但若从我个人的阅卷体验来看, 这样一种力量、一种担当在学生的文章中普遍被弱化或者说几乎没有。

印象中有三篇文章则颇有气势。

一篇是寓言体文章, 以俗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句展开想象, 虚构了一个癞蛤蟆王国的离奇故事, 讽喻当今“好高骛远”之社会现象, 笔触甚至碰撞学术领域, 辛辣地讽刺了“噱头大”而“本事小”的务虚者, 最后以蚂蚁的“脚踏实地”为据发出“做一个行者”的呼唤。整篇文章行云流水, 气势如虹, 颇有大家之气。

第二篇是对当下教育稍有微词的文章。学生以身边的教育现象写起, 直率地指出个别老师“言传”而不“身教”, 比较恰当巧妙地将“身教”与“行者”联系起来, 大胆地表达了个人的心声, 隐隐透露一定的愤慨。整篇文章综合地看, 虽不属上乘之作, 但从评分指标看给二类文的中档分数是应该的。但也有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如此评判教育是不当的, 觉得学生应以阳光的心态看生活看社会。老师的观点自然没错, 但我个人则以为此文并非传达出消极阴暗的负面情绪, 而是一个年少的中学生以其真诚的心来讲述教育中的确存在的现象, 来表达他的一种困惑, 而这种困惑恰恰是个人的一种思考。比起那些“伪行者”“俗行者”, 我觉得他更值得肯定, 他似乎告诉我们一种“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状态。

以上两篇文章, 表现出了一个中学生应该拥有的可贵品质, 即思维品质, 这也恰恰是阅卷中我们深深感慨学生缺失的。

第三篇是一个男生 (文中看出) 为母亲洗头的故事, 文章选择了一个生活中的小点, 娓娓道来, 显出了几分“铁汉柔情”, 折射出“表达孝心应及时行动”的意思, 很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味。文中有一细节令人回味, 儿子要给母亲洗头, 母亲很意外却答应了, 儿子给母亲洗头时, 看到母亲脸红了眼眶也红了, 我觉得只有生活中的亲历方能抓住这样的细节瞬间。母亲脸红则是出于女性的心态, 母亲眼红则是出于母性的情怀。而此时的儿子看出母亲的娇羞与感动, 这其中有一个男子汉的心态更有为人子的情怀。这使我想起了周润发拍的一个洗发水广告, 那是一份刚性而阳气的温暖。

这篇文章, 表现出的则是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气息, 我们能看到一个男孩子正以自己的行动成长为小男子汉, 欣赏此文就在于那种十足的“生活味”。我个人以为这样的文章才是抓住了生活的本源, 应该渐渐成为学生习作的主流与考场的常态作文。

以上三篇文章给我的力量之感就在于学生成长的暗流涌动, 这种对现实的敢于审视, 对生活的能够体验, 似乎让我看到一种力量的萌发。

作文阅卷教师感慨良多, 为什么那么多的考生选择捡垃圾、车上让座、给乞丐钱这些庸常的材料呢?为什么让心灵颤动的文章那么稀缺呢?我们可以感慨学生选材的单调、视野的狭闭, 但不必纠结, 因为这的的确确是当下一些学生所能讲述的生活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琐碎而庸常的, 那么取材的庸常也就无可厚非了。央视“东方时空”里有一档节目叫“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真实的写作态度。咱老百姓的寻常日子和庸常故事中自会有渺小的力量、朴素的感动、简单的哲学。可是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读不出这一切, 换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大部分的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生活”在“生活”中。一个远离了真正意义的生活的学生, 一写起作文来, 所能做的自然就是把打小学起就写烂了的故事再拿来炒炒。所以一写妈妈就是雨中送伞, 深夜背我上医院;一写友情就是好朋友因误会而闹矛盾, 然后他要去远方了, 我拿礼物送他, 两人合好了;一写公交车就必然发生让座的事儿……要解决起这个问题, 以我陋见, 恐怕是社会问题, 而绝非仅仅是教育能解决的。

罗·勃朗宁在《指环和书》中早就做过总结:“故事永远是旧的, 又永远是新的。”不同人会遭遇雷同的故事, 但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决定故事的可写性不同, 不同的叙事方式会决定故事的可读性不同。而这个问题要解决起来更多应该靠教师的力量与能耐了。这也是我2010年阅卷最深刻的感受, 即学生思维品质不发达, 学生叙事能力不强大。当学生缺乏这两点, 又想赌一把得高分, 那拿平时不错的文章去套作也就是太容易理解的行为了!自然地, 如果能以这两点为抓手, 进行具体的写作训练, 我们就不会因为材料庸常而感慨, 因为学生可以比较精彩地将庸常生活“演绎”成一个具有一定可读性的故事。

追本溯源, 要演绎出一篇好文章, 不能忘“本”, 也就是审题。但从我的“阅卷”感受来看, 大部分学生缺乏“应题而作”的意识。

2010年的作文题是一个需要双向审题的题目, 除了关注“行者”之外, 还得关注“做”, 若从英语的时态来说, 它应该是一个“进行”时态。而部分学生忽略了“做”字, 不知不觉中将题目偷换成“我是一个‘行者’”, 时态也就变成了“完成”时。部分文章铺陈叙述的是做一个行者的原因, 然后基于此点明自己要做一个行者, 不知不觉中将题目偷换成“要做一个‘行者’”。

作文提示语的第三段话“做一个‘行者’, 行动着, 感悟着, 收获着……”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提示, 它提示了内容的三个层面, 也提示了表达的三个层面, 即从叙事到抒情再到悟理。考生若能有心于提示语本身, 文章自然会有层次感, 而非我们在阅卷中所看到的令人揪心的杂乱无章。我想不是学生缺乏“审题能力”, 而是压根儿就缺乏“审题意识”。

从学生的作文现状去反思, 我们应从培养“写作能力”角度去观照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我看来“写作能力”折射的是一种生活能力、思维方式, 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的是“应题而作”的意识。当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 最后发现学生写的是一篇与题意无关或辞不达意或不知所言的文章, 那实在是很揪心的事儿。打个比方说, 你做了长期的跑步训练, 可是最后你不管终点的方向, 这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呢?再打个比方说, 你去某个部门办一件紧急的事情, 本当言简意赅, 可你磕磕巴巴的, 这又何尝不是生活能力的缺失呢?

我以为若缺乏了这样一个写作的基点, 而训练起了语言、构思、剪裁等写作能力, 那就是舍本而逐末。若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审题的意识与能力, 再给予相应的思维品质与叙事能力的训练, 那我们就不会为学生的作文而哗然一片了。可见, 作文是能教出来的, 能练出来的。

3.尝尝作文的味道 篇三

第一关:触摸也科学

路路通和童路路跟着大鼻子教授继续在博物馆里参观。

前面的展品是一盆仙人球,说明牌上写着:“这是人造标本,请触摸,不要害怕。”

但是,童路路看到那些长长的尖尖的像毛毛虫身体一样的刺刺,叫了起来:“哎哟!我怕!”

路路通却说:“你怕,我来!”。

他轻轻地用手指触摸着这些仙人球表面的小刺刺,一边描绘道:“尽管仙人球表面的刺很尖,很硬,但是如果小心地接触它们,手指并不会被扎痛。”

路路通话音刚落,就在自己的口袋里摸到了新得到的巧克力糖!他把糖拿出来,又要分给大鼻子教授和童路路吃。

童路路说:“谢谢你,我,袋里的两颗还没有来得及吃呢。”说着,摸了摸自己的口袋,但是奇怪了,她口袋里的糖不见了!

大鼻子教授说:“刚才你害怕,不敢摸仙人球,所以博物馆收回给你的巧克力糖啦!孩子们记住了,如果你要知道那样东西的确切性质,就应该用手去触摸它们。”

路路通和童路路连连点头。

正在这个时候,大鼻子教授的手机喷出了“芬达”。大鼻子教授尝了尝“芬达”说道:“啊哈!芬达芬达,有事传达。我得到办公室去一下,有信息要传给我。你们就在休息室等等我吧!”

路路通在休息室闲得无聊,看到了休息室的电灯开关,又想到了大鼻子教授的话,于是他将电灯开关的罩壳打开,想摸摸电的感觉。

童路路连忙阻止:“不行,不行!电很危险,摸不得!”

这时童路路发现大鼻子李教授的休息室的桌子上有一架顶刮刮的照相机!童路路看着它那蓝蓝的镜头,说道:“这可是正宗的高级光学仪器!能不能摸一摸?”

路路通说道:“你摸,你摸!这不是电,没有危险。”

童路路一边摸一边感受着这滑爽而阴冷的镜片。

哭然,童路路发现,在镜头上留下了自己的手指印!路路通连忙抢过照相机,吐了点唾沫在镜头上,用手指狠狠擦拭起来……

这时大鼻子教授走了进来,看到他们在触摸照相机镜头,急得大叫起来:“哎哟!我的老天爷啊!我的小捣蛋啊!我的糊涂虫啊!你们疯了吗?!”

路路通和童路路却理直气壮地说道:“您教导我们,要了解事物的性质,应该用手触摸它们。我们最听您的话……”

大鼻子教授叹了口气,说道:“唉!孩子们,具体的事情要具体对待,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任何危险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摸的,任何精密的仪器,也不能随便摸的,再说,在触摸东西之前,还应该把手洗洗干净。”

第二关:闻+尝

大鼻子教授又把他们两个带进了博物馆里的“甜酸苦辣咸涩淡展览室”。

打开大门的时候,大家首先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梅子挂在梅树上。

大鼻子教授用他的大鼻子嗅了嗅,说道:“啊哈!好酸啊!”只是这一个酸字,就把路路通和童路路的口水给逗出来啦!

大鼻子教授顺手采了两只梅子交给他们,说:“啊哈!闻闻看!”两个小家伙把鼻子凑到梅子前,连连说:“好酸!好酸!”大鼻子教授又要他们放到嘴巴里试试看,路路通酸得,水都掉出来了。童路路酸得眼泪都冒出来了。

大鼻子教授又分给他们一人一个苹果,要他们仔细观察后说说这个苹果的特点。

路路通用尺量了量苹果的“高度”,说道:“报告大鼻子教授,这个苹果有4厘米高。”“啊哈,不错!”大鼻子教授点点头。

童路路还用尺量了量苹果的腰围。说:“报告大鼻子教授,这个苹果的腰围有2 5厘米。”“啊哈,不错!不错!啊哈!”大鼻子教授点点头。

路路通闻了闻这个苹果,说道:“嗯,很香很香!”童路路咬了一口,说道:“但是和梨子的香味不一样。”

路路通看见童路路动了嘴巴了,馋坏了,拿起苹果咬了一,说道:“嗯,和橘子的味道也不一样。”童路路看到路路通也动嘴巴了,赶紧又咬一口,补充道:“和猕猴桃的香味也不一样。”路路通看到童路路嚼得有滋有味的,连忙补咬一口,说:“和香蕉的香味也不一样!”

大鼻子教授说:“做得对,就是应该用鼻子和嘴巴闻一闻、尝一尝水果的味道。否则怎么能知道它们的特点呢,怎么能写得好文章呢?”

第三关:把观察进行到底

路路通和童路路很快就把苹果吃完了。他们各人捏着苹果核,准备丢到废纸篓里去。

“慢!”大鼻子教授说,“你们用小刀把苹果核切开看看,都有些什么可以观察和注意的?”

路路通和童路路将苹果核切开,看到了苹果核的横截面。

大鼻子教授问道:“啊哈!苹果核和梨子的核是一样的吗?”

路路通说道:“不,不一样啊!”

大鼻子教授又问道:“啊哈!苹果核和桃子核是一样的吗?”

童路路说道:“不,不,肯定不一样!”

大鼻子教授说:“所以,你看,虽然都有核,但是各种水果的核都是不一样的呢!我们一定要看出这不一样的地方来,这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呢!”

这时,路路通忽然想到了什么,他把苹果核里面的籽一粒一粒地剥出来,把它们包到一张白纸里面。

“你这是干什么啊?”童路路问道。

路路通不回答,拿来了一个榔头,对准这些包着的籽儿,就狠狠地捶打起来。大概捶了四五下,他把包着的纸打开,里面的籽已经捶烂了,捶出了汁水。

路路通用食指蘸了点苹果籽的汁水放在嘴里,说:“不好吃!”

这时,大鼻子教授举起了大拇指,说:“路路通,做得对!有的时候,就应该把事物破坏了进行观察!”

离开博物馆,大鼻子教授把路路通和童路路带进了“眼耳鼻舌手指作文学校”的一间叫做“阿哇丝古如木”的教室。

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吗?请关注下次闯关!

4.诗意的远方作文 篇四

不念过往纷繁与此刻的喧嚣,心静如水,用一种最恬静心独自一人去踏遍山河万里,穿越时空走过人潮人海,去追逐天涯,寻觅海角,去寻找诗与远方......

日月星辰,春花秋叶,夏雨冬雪,年年岁岁的走过一次又一次。看似变化的其实不变,看似不变的早不是初见,就去眼前的山还是山,只是看山的人却不是当初那个。其实有时候变与不变只是一念执着的罢了。

经年的执念,容易使人陷入记忆的枷锁,一念的放下才能勘破自由。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人们喜欢让自己的记忆勾起往日的点点滴滴,但繁星坠跌后,一念放下了执念之后才懂得了经年所有执念此刻已然不堪回首。只有真正的放下身前事才能肆意远方。才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才有采菊东篱的自在逍遥。所以放下总是一种前进的助力。

人生勘得破生与死的人是一种大智慧的表现,是一种对于生命最超然的理解。这样的人最容易得到自己的人生价值体现。

纷乱的岁月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因天下不安,颠沛流离,远走他乡,他们为了理想和精神信念而为之付诸生命的人最是看得破生死的人。就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如: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又如: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人生最大的资本是生命,而在有些人眼中,却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耀,与信仰,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有的人就是那么的惊鸿一瞥,就那么一瞬而永恒。不论是何种年月,何种社会,我们敬畏那些存在过的真实的人,又或者早已与我们隔了百年千年的人。远方的世界是诗和你们的静好。

5.梦的远方作文 篇五

天真懵懂的时候,远方就是父母的代名词。我摸不到他们的脸,找不到他们的身影,我就会问我的奶奶:“奶奶,爸爸妈妈在哪儿啊?”这时候,奶奶就会摸摸我的头,“你的爸爸妈妈呀,在很远的地方哟!他们会回来看你的,你要听话啊。”其实我很想问,远方是个什么样子,为什么能够让爸爸妈妈呆在那里不回来。后来,我就明白了,远方是一段好长的距离,它能让亲爱的人碰不了面,让彼此的思念悠长。远方就像一个美丽的梦,可想不可及。

年岁稍长,便向往字里行间所描绘的世界,那么美丽的远方。有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对着窗外发呆,想象着,我在埃菲尔铁塔俯瞰浪漫的巴黎;想象我在尼罗河领略埃及的风采;想象我在泰姬陵感受泰国风情。我想象我游遍天下,留下我的足迹。为什么呢?因为当我慢慢长大,就像一只慢慢学会飞行的鸟儿,期待那广阔蔚蓝的天空中,留下自由而肆意的弧度,飞的到云端,飞的到远方。

而现在,远方在我心里,不仅仅是与亲人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美丽自由的代名词,而是什么?是我显得青涩但坚定的梦想,是我想到达的地点。我是一名初中生了,不再是那个摔了跤会哭的小娃娃,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吃糖果的小孩。

我看到了奶奶的满头白发,我也看到了爸爸妈妈脸上逐渐出现的皱纹。我听着他们说,说我长高了,说我长大了。我有时候心里酸酸的,我长大了,他们却一天天老去,当我朝着远方奔跑的时候,他们也在岁月里慢慢走远。老师说,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目标,确立自己的理想,我只想说,或许我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依然会选择奔跑。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当我开始走了,我才能学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程路途遥远,坎坷颇多,我要经历更多的磨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不会抛却勇气,抛却坚强,我坚信我能到达美丽的远方,我理想的地方。

远方是个什么模样呢?我想我已经有了答案。我正在走向远方。

后记:远方在我心里,代表的是我的理想,或许现在我还不知道,但我明白我要坚持去探索,去实现。

6.我的故乡在远方 篇六

几乎每一个暑假,我们全家都会回到长沙的外婆家住上一些日子,那个遥远的地方让我有回到了家的感觉。

走在那里的大街小巷,会听到卖包子、馒头、烧饼、油条的声音。小时候我姨妈常带我到这些大街上吃东西,告诉我哪些东西好吃,哪些不值得一尝。我很爱吃这里的臭豆腐,味道又辣又香。姨妈说真正的长沙“妹子”必须会吃辣,妈妈也说住在长沙不会吃辣,恐怕会饿死,所以我从小就吃辣的。

晚上,我最喜欢跟外婆一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吹着空调,一边嗑瓜子一边看湖南卫视新播的电视剧或综艺节目。长沙人性格开朗、幽默,这点不仅体现在《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等综艺节目中,就连在我的亲人当中也经常能够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舅舅、姨妈不时地讲笑话或做一些幽默动作,总是能逗得我们笑得直捂肚子,在长沙的外婆家总是欢笑不断。在我还很小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姨妈陪着我和哥哥一起在外面逛街。我跟哥哥因为开心就唱起歌来,本来只是小小的声音,但姨妈看着有趣就让我们唱大声一点儿。当时还小也不知道害羞, 根本没顾忌到大街上那么多人都听着,所以真的大声地唱了起来。声音越唱越大,越唱越起劲,街上的人都围了上来,要看热闹。我姨妈就假装拿着一顶帽子,在人群中走了一圈,一边走一边说着:“看完了,要收钱哪!来来来,收钱了收钱了!”逗得人们都哈哈大笑。

这些都是故乡长沙留给我的美好回忆,我也特别珍惜在那儿的时光。现在经常有人问我是更喜欢中国呢,还是更喜欢德国,我的回答是“都喜欢”。两个地方都是我的家,两个地方都给了我很多成长的经历, 但在心里,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的故乡在远方,那是一个我需要经常回去看看的地方。

7.“味道”作文点评 篇七

坐在窗旁,一阵阵凉风轻拂脸颊,那是风的味道;一次考试的失利,那是失败的味道;获得一张奖状,那是成功的味道。父亲,手指淡淡烟草味道;母亲,厨房鲜美饭菜味道;形形色色的味道,有酸有甜,有苦有咸……

味道伴着生活的场景,五味其实就蕴藏在这其中。我们人生所孕育的味道值得我们细细回味,慢慢体会。

请以“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文题解读】

味道:一解,味觉,包括酸甜苦辣咸等;二解,抽象的意味、情味。这两解呈现虚实之态。即可以理解为在成长历程中,人與事所带来的真切、深刻、难忘的体验和感受,从而启发了某方面的认识和收获。

文本内容上,仅就味道写味道,必定单薄无力;如能扣住“味道”的深刻内涵,掘而深之,那文本内容相应丰厚,而立意也相对深刻丰富起来。例如:写糖的味道,那不仅仅要写甜甜的味道,还必须呈现甜味里的情感,甚至是对更深处的理解。

但“味道”有第三解:味道,体味哲理,体察道理。这时,“味道”一词作为动词存在。作文过程中,则需呈现体味道之过程。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也相对较难。

“味道”的写作,更为考验记叙文的功力,同学们可关注以下三方面:

1. 缘事生感

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那种通篇无事、跟着感觉走的文章只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

2. 感受为主

对于“感受”的生发,既可先“事”后“感”,卒章生发,升华情感;也可将“感受”融化在“事件”的叙写过程之中,“生发”于无痕。

3. 抓住细节

细节才可以动人,因此必须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中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让读者的心弦在你柔柔的拨弄下产生出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平凡的人给我以最多感动”的构思之效。

【例文鉴赏】

味 道(一类卷)

高一铭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同学观看了《舌尖上的中国》。那一幅幅令人垂涎三尺的图画,那一张张憨厚朴实的面孔,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美食的味道,更让我重新拾起其他珍贵的味道。

随着画面的不断切换,我们都被眼前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迷住了:深秋早晨打捞的对虾,在被制成醇厚的虾酱时还弥漫着河水的味道。经过绞肉、灌肠,晾干后挂在架子上的香肠还散发着肉香。腌制了一个冬天的泡菜,打开坛子时散发出酸辣的味道……“哎,这不是以前我们常吃的菜吗?”“这道菜的制作……”瞧,同学们对于这些家乡的菜肴都能如数家珍地报上来,看来这片子群众基础不错!

“走,放学去吃刀削面,别吃麦当劳了,尝尝咱中国的味道。”《舌尖》是成功的,它不仅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美食,还让许多中国人回忆起了家乡的味道,那些童年时的记忆。

记得小学时回老家,坐在三轮车内,行在洋溢着泥土气息的泥泞小道上。饿了,便与伙伴们从田间水塘里掏一个藕节。藕脆甜的味道,夹着新鲜的泥土气息,更重要的是,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的味道,还有家乡的味道,只偶然尝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

回到家中,摆起长条凳,一家人围在桌旁。明炉里炖着的牛肉还冒着热气,后院长的菊花脑、荠菜,吃都吃不完,便送给邻里,一同享用。家乡的饭桌没有几道家乡土菜是绝对不可的。捆蹄、香肚、什锦菜,吃到这些平常吃不到的味道,心里总十分快乐。

可如今,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小吃店搬的搬,拆的拆,家乡的味道渐行渐远了。取而代之的是薯条、汉堡、可乐,在这些我们极其陌生却又无法抗拒的味道中,我们迷失了自我,就像浮萍,漂泊无根。

我们难道能说不喜欢这些味道吗?或许不是,但我们依旧渴望家乡的味道,依旧恋着我们的根。品尝家乡的味道时,我们感受到了家乡的关怀,就像孩子被母亲疼爱着一样。我们会在舌尖接触食物的一刹那感受期盼已久的快慰,我们会在咀嚼中回忆那些家乡的故事,我们会在用心体会中感动得热泪盈眶……

我很喜欢龙应台的一句话:“全球化的浪把我们送到何处,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脚下站的土。”寻找家乡的味道,更是寻根之旅,珍惜家乡的味道,让它们为我们保留一段美好的记忆。

【例文评析】

依托流行的《舌尖上的中国》,就美食味道这一点,分别从城市快餐味道与乡村饮食味道两处入手,形成对比,凸显中国饮食之美味;同时小作者对老家水塘藕节的细节描写、乡土菜的介绍,点面结合,更增添了文章的乡土气息,从而使文本的主题不仅仅停留在美食上,而是上升到了家乡的味道层面。文章结尾更是凭借龙应台的一段话,回归到对家的追寻上,立意深刻隽永。建议赋分65分。

味 道(一类卷)

刘婉玥

浮生怅,三生疏狂,何不以一壶浊觞品尽那乡间百味?

不是好酒之人,却偏爱至农舍之间,浅尝两口当地的酒水,那不似城中所谓“名酒”一般华丽,却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次至农舍是入秋时分。在我看来,入秋之际恰是去农家的好时节,不但能看尽农人收割之景,更能第一时间品到一口桂花酿。酒色微黄,像是透过这酒还能看见桂花沉淀在底,一点一点透出这淡淡的黄,举杯在手,微微摇晃,似有些浓稠的感觉。浅尝一口,浓郁的桂花香似是迫不及待一般,来不及反应便已在嘴中、鼻腔之间漫开,全身萦绕的便都是秋的气息,恍惚间惊觉自己置身于一片桂花林之间。看见那一群淳朴的姑娘嬉笑着将那一团一团的嫩黄花儿装个满篮,然后小心翼翼封存在老窖里,等待香溢酒成的那一刻。

蓦然间嘴角就带了笑意,这小小一杯桂花酿,蕴含的,竟是深秋桂林的香甜,还有少女浓浓期盼的味道,难怪总觉得比市面上的酒多了份味道——那是淳朴期盼的味道。

一坛荔枝春总让人津津乐道。曾亲眼见过农妇在枝头摘下一颗颗饱满的荔枝,酿成酒一端,不知是否需在醉翁洞中藏酒三年?最初识得荔枝,缘起一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如今慢慢饮着这一杯荔枝春,任由它清甜的味道在舌尖蔓延,所有的愁绪都似被它的清香瓦解,化作醇酒一滴一滴落入腹腔。不知那个深宫中的妃子是否也和如今肆意坐在乡间田埂的我一样,都有着一份闲适的情怀呢?任由这清甜的味道在喉间久久不散。我抬头望着不远处金色的麦田,心里却回到那荔枝成熟的季节,仿若在心里,便嗅见了来年荔枝春的味道。这乡间的荔枝春,少的,是华丽的装饰;多的,却是浅笑的味道。

酒倾洒,蔓延开的不止是酒香,还有浓郁的乡间气息,还有闻者真心的笑意。

我独醉这乡间小酒的醇香味道。

【例文评析】

文字之典雅清新,意蕴之绵长委婉,文与言的统一,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一壶浊觞,引入乡间百味。桂花酒味细腻的描写,成就了文字之香。但文本没有停留表面,而是深入探究到乡间味道之纯朴期盼。浅唱低吟之感,带来的是浓郁的乡间气息和真心的笑意。建议赋分65分。

味 道(三类卷)

徐艺文

奶奶做的骨头汤是我一生最难忘的味道。

小时候起,我就爱喝奶奶做的骨头汤。每次进了奶奶家门,那扑面而来的浓郁的香味就令我口水直流。一喝上汤仿佛连姓什么都要忘记了。

渐渐大了,去奶奶家的次数虽然没有以前多,但每次去,奶奶总是会端出一大锅已经熬好的骨头汤,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喝,奶奶总是喜欢坐在一旁看着我喝汤,有时我会被奶奶盯得不好意思起来,便抬起头来对奶奶说:“奶奶,你也来一碗啊!”奶奶总是笑着说她喝过了。于是我又埋头继续喝汤。

母亲和父亲总是心疼奶奶,让奶奶不要费神煮汤,可奶奶每次说“下次”不煮了,但这“下次”永远没有尽头,奶奶还是坚持煮汤。有好几次我看到奶奶煮骨头汤时满头大汗,我都很心疼。

忙碌的学习让我越来越没有时间去看望奶奶。偶尔一次学校活动放了半天假,于是我准备去看看奶奶。

到了奶奶家,奶奶正在洗衣服,看到我来了,她十分激动,拉着我问长问短。我也十分开心能与奶奶见面。

突然地,奶奶似乎想起了什么,她走向冰箱,打开冰柜,在最里层使劲翻弄,拿出了一块大骨头,被塑料袋包扎得紧紧的,肉还是鲜红的。我顿时眼眶湿润了。奶奶笑眯眯地问我想不想喝汤。我大声回答:“想!”

看着奶奶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我十分感动。时不时飘来阵阵骨头汤香,令我倍感幸福。奶奶有条不紊地煮着汤,肉和汁在她的手里找到了归宿。我走近了仔细看,蒸腾的热气熏得她脸发烫。

汤熬了很久,终于好了。奶奶端了一碗给我,我并没有喝。我对奶奶说,你先喝。奶奶犹豫了一会儿,说:“我再去盛一碗,一起喝。”

这汤的味道仿佛比以往更美味了。我喝着汤,望着奶奶,奶奶也喝着汤,望着我。奶奶笑了,我也笑了。我大声地说:“真好喝!”奶奶笑得更开心了。

【例文评析】

文章立意准确,行文基本完整。开篇点题,直接点明文章中心内容。行文扣题很紧,围绕“骨头汤”味道展开。笔力集中为奶奶如何为我熬制骨头汤,细节描写尚为成功,可算是本文的一个亮点。但行文内容上略显琐碎,有流水账之感,缺乏严密的构思。再者立意较为普通,缺乏新意。建议赋分52分。

味 道(四类卷)

王婷婷

“糖醋包菜!”我刚进门就迫不及待地冲向饭桌。上面放着一盘冒着热气的糖醋包菜。我赶紧抓起筷子,往嘴巴里送。尝到味道后,不禁失望地扁了扁嘴。

“妈!跟你说糖醋包菜多放点醋,汤黑黑的才好吃!”我不满地对正在忙碌的母亲叫起来。母亲端出一大碗鱼汤边走边叫道:“你烦不烦啊?不好吃就不要吃。”说完将鱼汤重重地放在我面前。我只好闭嘴喝鱼汤。父亲忙完过来,尝了一口包菜,说:“味道怎么这么淡?”我找到了对抗母亲的队友,咽下鱼汤又叫起来:“就是啊!不是我说的吧,我爸都这么觉得,跟你讲了多放醋,你就是不听,下次……”我一抬头,便看到对面沉默不语的母亲,满脸阴沉,吓得赶忙闭嘴。

又是几天没吃到糖醋包菜,实在嘴馋。中午吃饭时便向母亲点菜,要她晚上烧。母亲笑呵呵的脸又板了起来:“你不是嫌弃我烧的不好吗?自己烧!”我满以为今天的糖醋包菜泡汤了。谁知一开门,又是熟悉的味道。想到上次那盘味道不太美的包菜,心中的雀跃不禁少了些。我尝了一口,立马叫起来:“真好吃!老妈你听我的没错吧!这烧得多好吃啊!”母亲端着一大碗鱼汤走出来,没好气地说道:“一整瓶醋都倒进去了!”我笑呵呵地回道:“这个好啊!”我一口包菜一口鱼汤地吃着。看着桌子上摆放着的西红柿炒蛋、凉粉、卤菜,全是我中午点的。鼻子闻着满桌菜的味道,舌尖上全是包菜酸酸甜甜的味道,再看对面的母亲,心里不禁暖洋洋的。

这顿饭我吃得极慢,不似以往的狼吞虎咽,而是细细品味这一桌好菜好汤,鼻子嘴巴里都是菜的味道。

我不止是在品位菜的味道,我还在品味母亲的味道、母爱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例文評析】

8.远方的梦想作文 篇八

初三学生的生活总是快得让人吃惊,从初二到初三,短短一年,今天的我已经淹没在漫漫书海,迷茫到找不到方向。可是在旅途中间,看着不断延伸的铁轨消失在天际线上,窗外绿色的田野和莽莽的群山一帧帧掠过时,我才可以心安理得地放下心中所有的对于中考即将到来的焦虑,静静地享受旅途中间的我。

在铁轨上奔驰时,我不再属于任何一个时间和地点,也不再站在任何一个起点或终点,再也没有人可以肆无忌惮地分割我的生活,支配我的人生,直至把我捆绑成他们热衷于看到的那个样子。

我从未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像今天这样热爱着蓝天和白云,夜晚的星空和虫鸣。外界世界的一切都这样让我着迷,我想象着自己扎在书堆里的时候,白令海峡的白鲸正成群结队地越过蓝色的波浪,在我沉没在题海里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大群野生动物正在夕阳下迁徙。我从未那么希望自己可以出逃,去更遥远的天地尽头,遇见真实的自己。

很想去大理,去看看苍山和洱海,去看看那儿的风花雪月。记得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具体情节早已模糊,只记得最后主人公独自一人去了洱海,在那里顿悟了一切的过往,从此以后,洱海在我的心目中便有了圣地的意义。很想泛舟洱海,在空无一人的时候,真正认清自己,认清自己的想念,自己的野心,自己的界限,还有,自己真正的梦想。

还想去西藏,去看看那长风浩荡中飘飞的经幡,在雪山圣水间静穆摇响的转经筒,听听回荡在荒山原野上古老神秘的梵音。去布达拉宫看一次落日,去看藏传佛教影响下的人们清澈的瞳仁,去感受离梦想最近地方的滚烫。

我想要的太多太多,可是如今我只是一个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的学生,并且有着平凡的表现。可就是这些远方的风景,数年来在我的脑海里回荡,是它们告诉我努力的意义,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鼓励我继续走下去,并且永远永远在未来等着我。

坚持梦想是不容易的,可是梦想还是要有啊,不是因为它万一会实现,而是必须且一定要去努力实现,如果不迈出去,不去看一看更大的世界,便很难理解存在的意义和梦想的价值。

9.远方的梦想作文 篇九

扔掉你我手中的“鞋”,无所畏惧地踏向远方,即便远方的征程会让你遍体鳞伤,也请不要放弃,因为坚守,你会发现,伤口长出的,并不是难以抹去的疤痕,而是崭新的翅膀——一双能带领你飞向远方的翅膀。而我们,始终,在一起。

——题记

在这个忙碌的世界,每个人都被上足了发条,进行着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的机械运动。我们,或许做着些让自己“抗拒”,却又无可奈何的事,而真正可以坚守初心,功成名就的人,寥寥无几。

太多人,都认为自己与梦想只是擦肩而过:他们,嘴上说着“假如……”,脑中幻想着“未来”——或是改变世界,或是万古垂青。梦很美,却也如泡沫幻影般易碎。因为得不到,所以梦想是如此扣人心弦。

而我们,作为青少年,在这个属于我们的时代里,梦想,更不能只是说说。在那些虚无的宣言与幻想背后,我们自己才是能改变世界的实质。扔掉你我手中的“鞋”,迈出属于你的独特步伐,为自己的初心坚守一次,搏命般地努力一次,即使没有成功,也没有关系。因为,在这旅途中,你并不孤单,会有更多的人陪伴着你。

勇敢地去逐梦吧,这是一个民族的希望,一个国家的未来!

远方,那是个怎样的地方,谁也不知道,因为它遥不可及,难以触碰,所以才更显神秘;梦想,也如同远方一般,可望而不可及,缥缈似烟似云……可当你启程踏向那条通往远方的小路时,你会发现,其实远方和梦想一直住在你心里,只是不曾开启过罢了。每当我看到一些和我们同龄人的发明与创造时,我不禁感到羞愧:他们有梦想,我也有;他们有了梦想然后去发明,去创造,为梦一点一点做积累;而我呢,只不过是空想而已,何曾付出过?我们羡慕他们,有那么多的奖杯,有那么奇妙却又真实的创造力……可从未想过,在他们光鲜的外衣下,又付出了比我们多几倍的努力,而自己呢?他们,将梦变成生活,我们,却将梦幻想成生活……

现在,我们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读了一本又一本的书之后,也幡然醒悟,再不奋斗,我们就将错过黄金时代,最美好的年华,错失拼劲了。拥有一个梦想,努力向前看,坚定且勇敢地走在路上。而那如夏日倾盆暴雨那般不可一世的力量,是将属于我们的力量!不论将来的我们,是否会被匆忙与金钱迷失梦想,甚至自己……也要把握当下,让我们怀着梦想,一同踏向远方的征程!

期待未来,我们怀着同样的“中国芯”,走向远方,走向多元化,不径相同地踏上了世界的舞台,开创真正属于我们的“芯时代”!

10.细节描写让作文更有味道 篇十

关于细节,文学大师们早已有许多精辟的见解。高尔基认为:“它是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契诃夫说:“它是让人看完之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整个画面的琐碎细节。”

其实,细节描写的好处,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早就深有体会。一个人真正的内心或面貌往往在不经意的细节中展露无疑。所以,对人物的细节刻画可以使人物形象饱满立体。

同学们在学习《范进中举》一文时,应该对这两个细节难以忘怀:

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向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为什么难忘?因为这两个细节是那么生动传神,让胡屠户这个趋炎附势、见钱眼开的市侩小人站在了我们面前。

没有这样细致入微的刻画,哪里会有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二,细节描写还可以给本来朴实无华的语言注入活力,使语言具有非同寻常的表现力。

在台湾女作家琦君的散文《春酒》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的,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这本来平白如话的语言因为有了“偷偷伸在杯子,舔指甲缝”的细节,使语言有了一种别样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我们从中感受到了这样一种隽永温馨的氛围:慈爱温柔的母亲,调皮可爱的孩子,浓郁醉人的春酒和亲情。这一切,怎么不令人回味难忘?

其三,看似平淡无奇的描述里如果加入了细节,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蕴含其中激情。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多次让我流泪,其中最打动我的有这样一处细节:

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

“那个视力不好,端着眼镜”焦灼寻找儿子的母亲,那个终于放心又依然担心“缓缓离去”的背影,其间包含这多少隐忍、伟大、毫不张扬的母爱!怎不令人感动唏嘘?而这其中饱含的作者对自己当初倔强无知的痛悔,又那么强烈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那么,我们在作文中该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生动起来、使语言灵动起来、使情感流动起来呢?我想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要有一双善于捕捉细微之处的眼睛,学会积累细节素材。这样在写作中才能做到妙在入微,让文章“有滋有味”。

想要使人物生动起来,可以抓住他身上最有个性的外貌、动作和神态,写出他的与众不同,让人物立起来。

抓外貌细微处特别传神的当属老舍先生对骆驼祥子的描述:

脸上永远是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这个发亮的疤,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健壮憨厚可爱的小伙子。

我的孩子曾经给我形容她的数学老师:讲课到激动处就把脚后跟向上一颠一颠地,像在跳舞。

这就是一个极其动人的动作细节。运用到作文中一定可以使人物生动不少。

抓住神态的细微之处进行刻画,《孔乙己》里有个很好的示范:

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先前的“不屑置辩”是因为自命清高。除了长衫之外,这也是他作为读书人的唯一一点骄傲。而后文的“颓唐不安”是因为这些残酷的调笑揭开了血淋淋的伤疤,人一下子又失去了精神支柱。这是人物神态细微之处的变化,一个可悲可怜、深受封建科举思想毒害,而从不自知的腐儒,就这么颤颤巍巍的立在我们面前了。

细节描写还可抓住一般人容易忽视的景物的细微之处,来展示语言的独特魅力。

曹文轩在《孤独之旅》中,有这样两个极其令人叹服的细节: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无论是小扇面形水流,还是大扇面形水流,都很急促有力。船首是一片均匀的、永恒的水声。

杜小康的一只脚板底,还在一滴一滴地流血,血滴在草上,滴在父亲的脚印里,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

前一处对水纹细致入微不厌其烦地描述,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前方道路茫然不知所措的心境,让我们看到那个船头呆呆望着水面的少年杜小康。

后面的这个细节,生动再现了杜小康的坚强和成长。那一滴一滴的血也让我们浮想联翩:长大是要付出代价的,有孤独的代价,还有流血的疼痛。。

这两处没有特别的表达,但由于有了细节,却使语言有了一种别样的韵味,能咀嚼出语言背后的很多心绪和感触。可见,细节可以使语言的感染力变得多么强大!

11.一种双通道远方自环装置的研制 篇十一

基于这种情况,目前对自动化缺陷的消缺速度和缺陷消除率都有很高的要求,而当前因通道问题产生的远动通信中断必须检修人员到现场进行自环实验才能发现,然后再通知通信公司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这样增加了出工次数,降低了工作效率。本文研制了一种远方自环装置,通过远方遥控实现变电站内自环实验,明确故障范围,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了故障存在时间。

1 背景介绍

首先介绍实现变电站与调度端通信的原理。目前变电站与调度端通信通道常采用101 通道和104通道。通信结构如图1 所示。

首先对图1 中各部分装置进行介绍。

音频配线架:实现站内101 通道中的音频线和站外通信线路的连接、配线、调线、转接等功能。

调制解调器:把模拟信号翻译成计算机可识别的数字信号(101 通道中数据通过模拟信号传输),实现站内远动机和主站端设备通信。

远动机:将主站端信号调制下载,实现遥测、遥信、遥控、遥调等功能。

通信配线架:实现104 通道中的站内2M线和站外通信线的连接、配线调线、转接等功能。

路由器:能将不同网络或网段之间的数据交互,实现站内远动机和主站端设备通信。

101 通道通信方式:采用IEC 60870-5-101 规约进行通信,本规约采用问答式,适用于点对点、多个点对点、多点共线、多点环形和多点星形网络配置的远动通道结构。101 通道通信方式为调度端通过专用通信线下发命令到音频配线架,音频配线架内经过跳线转接,通过音频线将模拟模拟信号下发给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发送给远动机,远动机接收命令后根据远动遥控点表下发命令到对应的保护测控装置实现命令的下行。调度端下发召唤命令后,各保护测控装置将遥测和遥信信息发送给远动机,远动机根据遥测、遥信转发表将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发送给调制解调器,调制解调器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后发送到音频配线架,经跳线后走专用通信通道将信息发送到调度端。

104 通道通信方式:采用104 规约进行通信,104 规约把101 规约的应用服务数据单元用网络规约TCP/IP进行传输,可以很好地保证规约的标准化和通信的可靠性。104 通道通信方式为调度端通过专用通信线下发命令到路由器,路由器判断调度端网络地址,选择站内IP路径后通过交换机将数据发送给远动机,远动机将命令解析后根据远动遥控点表下发命令到对应的保护测控装置实现命令的下行。当站内发生遥测变量、遥信变位时各保护测控装置将遥测和遥信信息主动上送给远动机。远动机根据遥测、遥信转发表将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后封装成数据帧格式。经过交换机传送给路由器,路由器根据数据帧中的目标地址将数据发送给调度端。

101 通信基于101 通道,104 通信基于104 通道,这两种通道相互独立,通道上没有任何物理联系,本文所研制的双通道远方自环装置正是基于这两种通道的独立性。一条通道故障后,利用另一条正常运行的通道进行故障点的判别。

1.1 传统故障范围判别方法

首先介绍通道自环原理,如图2 所示。

101 通道自环实验为将调制解调器接出后到端子排上的外部音频线拆出,将上行1(TX+) 和下行3(RX+),上行2(TX-) 和下行4(RX-) 对接,以方便调度端进行自发自收实验,根据报文来判断故障点。

104 通道自环实验为将路由器引出后到通信专用转接屏的转接端子由上行下行分别接通改为上下行互通。以方便调度端进行自发自收实验,根据报文来判断故障点。

这种方法必须检修人员到现场才能明确故障范围,在根据故障范围确定消缺部门。这种处理方式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还延长了故障存在时间。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研制一种新装置,利用站内通信网络,实现变电站内双通道远方自环功能,加快变电站通信中断的恢复速度。

2 远方自环装置原理

远方自环装置适用于具有双通道及以上的变电站内,实现站内任意通道中断,远方自环,明确故障通断故障点所在范围。

远方自环设备由命令接收模块、命令执行模块和电源模块组成。命令接收模块可以接收并解读远动机发出的103、MMS等站内协议报文中的命令。本装置设置自环状态和正常运行状态两个状态,自环状态为常开节点闭合,常闭节点断开。正常运行状态为常开节点断开,常闭节点闭合。主站端通过远动机发送自环和恢复命令进行状态切换。

命令执行模块由一个带有多个常开、常闭节点的双位置继电器组成,其常闭辅助节点串接至远动通信回路中,将常开辅助节点并接至远动通信回路中,命令接收模块将命令解读驱动继电器动作、复归,进行状态切换。电源模块应具有稳压、交直流自适应、电源DC 110/220 V兼容的功能。

2.1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 远方自环设备使用前应先在站内远动机中增加对应遥控点,主站端也增加对应遥控点,完善主站端遥控界面。遥控方式与常规遥控一致,需与远动、远方自环装置做相关通信之后再执行操作:预置- 返校- 执行,执行成功后反馈设备处于自环状态。从自环状态切换到正常运行状态一样需要进行预置- 返校- 执行的操作顺序,执行成功后反馈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2) 远方自环装置能使用于双网的站控层网络结构,如在220 k V变电站省调、地调两路接入,两路可以互相遥控或站内101、104 通道互相遥控。

3 举例说明

根据图2 所示,当故障发生在图2 中两个故障点时,具体分析情况如下:当故障发生在故障点1时,主站端通过104 通道下发自环命令到远动机2,远动机2 发送命令到远方自环设备,将通道自环。主站端自发自收实验正常,报文正确。判断故障发生在站内。当故障发生在故障点2 时,主站端通过101 通道下发自环命令到远动机1,远动机1 发送命令到远方自环设备,将通道自环。主站端自发自收实验异常,没有接受到报文。判断故障发生在通道上。

4 结语

12.远方的梦想作文 篇十二

当看见世界有如此多不为人知的方面,心底总有一些厌世情怀,之前激荡出的各种理想,被现实击得荡然无存,我伸手可得的未来,被恐惧萦绕着,我止步不前,伸出手,前方一片荒凉。

直到闲来无事到林间,无意中看见一只折断翅膀的蝴蝶仍在努力尝试回到天空,身心的巨大痛苦,让它精疲力尽,而心中对天空的向往,让它依然勇敢地坚持着。终于它成功了,像梦一样飞过。它振翅的那一刻,我肃然起敬,也怅然若失,幼小之物尚能如此伟大,人类何如?

它值得尊敬,更让人羡慕。蝴蝶与鱼,都是人类不屑之微物,然而它们都能用自己的力量搏击困难,乘着风,凭着水,飞翔与遨游,这是生存的本性,更是值得敬畏的生命与梦想的本色。

现代的生活压力接踵而来,很多时候我们已在不觉中变得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当初信誓旦旦立下的梦想,我们还能勇敢地去追寻吗?很多次,我们只差那最后勇敢的一步,寻不到那里花开终年不败,到不了我们心心念念的远方。

勇敢的另一面是毅力,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学到很多,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我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韧性,还有勇敢、梦想,我想,既然已经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勇敢前行。

上一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教案下一篇:2021年支部书记务虚会发言稿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