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师的心理健康

2024-11-27

浅谈幼师的心理健康(通用8篇)

1.浅谈幼师的心理健康 篇一

赣县职业技术学校2013年秋学期幼儿心理学期中考试试卷

级《》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对于方位,幼儿较难掌握的概念是()A.前后B.上下C.左右D.大小

2.幼儿的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是()

A.3~4岁B.4~5岁C.5~6岁D.7~8岁

3.幼儿的情绪情感的特征下列不体现的是()A.能识别简单情绪B.能理解他人的情绪体验 C.不能掩饰自己的情绪D.控制能力差

4.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是()

A.随意想象B.再造想象C.无意想象D.相似想象

5.下列哪种活动不能反映儿童的形象思维?()

A.做游戏时,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B.过家家,用玩具锅碗瓢盆做饭、吃饭C.给娃娃穿衣、喂奶D.儿童能算出2+3=5

6.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主动的寻找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要特殊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是()。

A.机械识记B.无意识记C.有意识记D.意义识记

7.()可用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回忆,且可将学生的猜测可能性降到最小。A.选择题B.是非题C.论文题D.填空题

8..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这说明()A.幼儿想象的独特性B.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C.幼儿想象的情绪性D.幼儿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9.幼儿的形象记忆主要依靠的是()A.动作B.言语C.表象D.情绪

10.孩子看到桌上有个苹果时,所说的话中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A.“真香!”B.“我要吃!”C.“这是什么?”D.“这儿有个苹果。”

11.幼儿词汇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A.代词B.名词C.动词D.语气词

12.心理发展的含义包括()

A.心理发展从复杂概括到简单具体B.心理发展从凌乱到形成体系 C.心理发展从有意到无意D.心理发展从分化到笼统

13.在幼儿自我体验阶段()发展尤其值得重视。A.美感B.自尊感C.道德感D.恐惧感

14.()不是幼儿期儿童性格的典型特点。

A.活泼好动B.喜欢交往C.好奇好问D.稳定性较强

15,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主动对内疚”阶段所对应的年龄段是()。A.1~3岁B.3~5、6岁C.

6、7~11、12岁D.

11、12~17、18岁

16.下列哪种活动体现了幼儿的再造想象?()A.有些孩子经常会生造一些词语

B.在绘画时,有的幼儿把太阳画成绿色

C.有的幼儿在看图说话时,能说出许多图上没有但与主题相关的内容 D.幼儿把音阶想象成“走楼梯”,从而来理解音阶

17.婴儿看见物体时,先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 触并抓握物体,这是儿童动作发展中的()所致。

A.近远规律B.大小规律C.首尾规律D.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18.教师对幼儿的错误不能持完全否定态度,更不应该指责,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这体现了在塑造创造性的个性时要注意()。A.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B.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C.鼓励幼儿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D.给幼儿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19.幼儿的择友标准是()。

A.兴趣相同B.性格相同C.性别相同D.空间位置比较近或拥有玩具

20.有人大器晚成,有人少年英才;有人善于数理运算,有人善于空间想象;有人能说会道,有人沉默寡言,这体现了心理发展的()性质。

A.连续性与顺序性B.差异性C.不平衡性D.定向性与顺序性

二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5分)2.幼儿的记忆发展的特点?

1、红点实验是为了证明幼儿的自我意识的萌芽。()

2、知觉是人脑对环境中事物的个别性质的反映,如对形状、颜色、气味等信息的反映。

()

3、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过程,幼儿观察的特点是不容易受到 外来事物的干扰,持久的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4、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主要原因在于儿童的机体、脑的结构和 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成熟和发展的顺序。()

3、幼儿情绪表达与控制的特点?

5、幼儿的言语发展中包括语汇的发展、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5分)1.心理发展2.记忆3.思维4.情绪情感

5.想象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就狭义的心理发展而言,其量变和质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1、4岁的红红声称要画一辆汽车,可她在纸上画了一个长方形后又说,这是一个宝盒,在纸的空白处画了许多玩具、糖果,嘴里不停地叫着:“变吧,变吧!”,这些玩玩具和糖果画得比盒子还大,画完后,她一本正经地告诉小伙伴:“我们家里有一个宝盒,已经变出了好多东西”。请从这一事例中分析幼儿想象的特点。2

2.浅谈幼师的心理健康 篇二

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都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视学生的智商教育,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的幼师生正处在生命历程的重要转折阶段,他们首次独立面对学业、交友、恋爱、就业等人生重大课题,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心理的困惑。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最终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但少部分学生面对时代的冲击,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情感异变而导致心理失调。他们常常感到无所适从,感到彷徨、迷惘。有的幼师生由于多方的压力,无法排解,而导致心理疾病,有的幼师生甚至会由于情绪失控,心理偏激而造成悲剧。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学生学习跆拳道的内外部动机差异不显著(P>0.05)。大二学生在内外部动机方面略高于大一和大三年级;大二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学习方向,认为学习跆拳道比较实用、易拿学分、易表现自我、强身健体、减肥,所以较积极选择参加跆拳道运动;大一学生刚进入学校思想处于懵懂时期,认为跆拳道是流行奥运会运动项目、比较好玩、晋级升段、获取证书;而大三学生有的突然意识到自己是高年级学生的压力感,考虑到就业的问题,选择学习跆拳道,认为多了一种技能、发展人际关系,对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在调动和培养学生跆拳道学习动机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优美舒展的动作,可以带动学生对跆拳道技术追求的欲望,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模仿,并想找到跆拳道运动所带来的美的感觉,无形中提高对跆拳道运动的兴趣,使学生更愿意投入到跆拳道运动中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调查显示,环境因素也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场馆的整洁和美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良好的场地设施能激发学生对这项运动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和跟日本心理学家研究成果所证明的一样:“体育设施条件的好坏是决定体育课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3. 结论与建议3.1结论

3.1.1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发展、娱乐刺激、自我表现、成就感、强身健体、磨炼意志、社会交际为当代大学生参与跆拳道运动的主要动机。这表明当代大学生参与跆拳道运动的动机是多样的,并不是单一的。随着运动实践时间的增加,学生的愉悦心情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

3.1.2调查显示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内部动机方面得分差异不显著,而在外部动机方面,男女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参与跆拳道的外部动机得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

3.1.3尽管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跆拳道的内外部动机差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幼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对幼师生的心理影响,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mentalhygiene)的概念延伸而来的,是指个体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的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它主要体现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信念上,并在其调节下把个人的需要、动机、欲望、理想和行动统一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智力正常,善于协调和控制情绪,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人际关系和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全的人格等内容。目前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对人“心理”的开发和教育,能有效地让他了解和驾驭自己的情绪、情感和意志,使自己走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轨道。

三、校园体育文化对幼师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增强幼师生的自我意识

幼师阶段是青少年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由于学生在肌肉方面的成长和性方面的趋于成熟,其异不太显著,但通过进一步的分析,还是可以发现,大二学生在内外部动机方面得分差异略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

3.2建议

3.2.1在培养和激发学生动机的过程中,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年级等方面的差异,使学生在接受跆拳道教育的同时,树立良好的运动动机和终身体育意识。

3.2.2加强跆拳道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素养,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加强组织管理,建立一套与教学目标一致的组织管理体系,引导学生朝正确的运动动机方向发展。

3.2.3加强硬件建设。学校应尽可能多地拿出一些资金来,改善场地器材设施,建立专门的跆拳道馆,配备相应的护具和跆拳道靶,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动机,促进跆拳道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艳芳,侯忠仁.全民健身运动的特征与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2]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

[3]潘志贤.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动机的调查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4]曾国庆.跆拳道运动对人体健身的研究[J].华南建设学院学报,1999,7.

[5]许政.体育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1:7.

[6]徐贇.大学生体育动机类型浅析[M].甘肃:宁夏大学出版社,2003,2(5):45-47.

[7]杨涛.高校开展跆拳道运动对提高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山东体育科技,2011(1):78.79.

[8]鲍巨彬,陈静.我国高校高水平跆拳道队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6):63,66.

注重高中女生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朱淑琼

(温州市第三中学,浙江温州

摘要: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是一堂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准备活动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整堂课的质量。现在的高中女生普遍对体育课有厌学的情绪,这使得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如何提高高中女生体育课学习兴趣这一课题展开讨论。本文将针对如何从课的准备活动着手,思考如何更好地上好体育课,让其作用更加有效、更加吸引学生、更加适合现代中学体育教学,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体育课。让每节体育课成为学生自主快乐学习的殿堂,是当前体育教学研究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具有明显的成人感、自尊感和自我表现的感觉,渴求友谊,希望被他人理解,被他人尊重。校园体育文化可以使幼师生在活动中得到他人的认可,增进相互了解,建立长久的友谊。尤其是在比赛的时候,可以通过行动的过程、行动的结果检验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与对手的较量、同伴之间的对照,正确地认识自我、反省自我和改变自我,可以通过战胜对手、挑战极限树立自尊,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2.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有效培养幼师生自我调控的能力

中专幼师生的心理调控能力还比较差,情绪波动比较大,遇事不冷静,容易激动、暴躁,在诱惑面前不能克制自己,有的幼师生甚至会因此走上歪路。在激烈的体育运动中,学生要经历情绪的波动与起伏,经受胜利的诱惑。我们要通过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胜利而冲昏了头脑,忘乎所以,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做到胜不骄。也不能因为失败而丧失信心,万念俱灰,一次失败不是永远的失败,也不是所有的失败,生活还会继续下去,胜利就在前方。教育学生遇事从容、处事机警,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教会学生分析控制自己的情绪,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保持良好的心境,做自己情绪的主人。教会学生心平气和、宽容大量,自觉抵制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诱惑,不做出不利于自己和不符合社会道德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行为。

3. 校园体育文化对幼师生的激励作用

在体育运动中,人们总是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障碍,其中有来自内心的,如紧张、害怕、失落、犹豫、猜疑等心理;也有来自外界的,如来自大自然的地理、气候环境和运动场景的复杂多变等。同学们为实现目标,就必须承受来自内心和外界的各种压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消除障碍。校园体育文化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通过体育比赛的胜利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激发情感潜能,激励幼师生向优秀的体育健儿学习,力争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培育下一代。同时教育学生要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因为短暂的得失而陷入其中,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认准目标,不畏困难,勇往直前。

4. 校园体育文化能丰富幼师生的情感体验

体育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它具有竞争性、趣味性、集体性等特征,能给人以各种体验。如通过努力终于学会了某个动作,学生就会产生满意、愉快的情感;而运动场上受到同学的关注,得到别人的赞许,会产生高兴、惬意的情感;参加激烈的比赛,产生紧张的情感;在体育比赛中取胜,产生兴奋、欢乐的情感,失利则产生忧郁、失落的情感。幼师生在体育运动中,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逐渐扩展幼师生的

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中女生体育课准备部分

高中体育课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一块重要基石,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在高中女生体育课的设计上体育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实际分析,高中大部分女生逐渐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这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视的一个话题,也成为体心理承受空间,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5. 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融洽幼师生的人际关系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担当社会角色,形成和丰富个性的基本途径,也是个体完善发展的重要途径。许多幼师生虽然掌握了比较完备的科学文化知识,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但由于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当他们步入社会时,常常不能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有的同学甚至会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为幼师生提供了各种角色体验的机会和场合,使他们在各种角色体验中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改善了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了友谊,增强了团结,发展了幼师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6.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缓解幼师生的心理压力

人的心理素质是伴随着人的成长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专幼师校园体育文化应该针对当代幼师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运用体育宣传、体育讲座和媒体等形式,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幼师生控制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体育运动等形式,幼师生在运动中得到一定的发泄,把心理压力适当地释放出来,消除心理困惑,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变压力为动力,逐渐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只有心理素质提高了,幼师生才能正视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择业就业现象,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更好地争取和把握社会机遇,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四、结语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未来的社会充满机遇和挑战,当代幼师生要想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可用人才,必须具备健康的心理。幼师体育文化在重视幼师生智商开发的同时,应着眼培养幼师生的健康心理和人格,真正让幼师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优秀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毛荣建,顾新荣.幼师生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111-113.

[3]刘华剑.高校体育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52-153.

3.幼师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三

一、幼师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幼师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情绪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薄弱等,笔者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关于学习的问题

刚刚进入中职校园的幼师生,暂时摆脱了中学、小学时那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早读课的死记硬背,晚自习的题海战术。在学习上可能稍有一些轻松之感,感觉幼师的生活很惬意。可是好景不长,接踵而至的专业技能课,比如视唱课、钢琴课、手工课、舞蹈课,等等,刚开始时,幼师生还觉得新鲜,感兴趣,慢慢地积累下来,老师每节课又要求回课,幼师生开始有了压力,这种压力由于没有得到及时地释放,长时间下来就形成了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

厌学问题是目前幼师生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原因之一是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不浓。比如:一个标准班级50人,90%的同学(45人)不学习,上课看小说,照镜子,修眉毛,玩手机,做手工,等等,而班级剩余的10%的同学即使想学习,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也变得不喜欢学习了。原因之二是部分幼师生根本就没有从事幼儿教育的意向,她们只不过是父母意愿的履行者。笔者对刚刚进入学校的幼师生进行了一个随机调查,发现在整个幼师生群体中,有76.8%的同学不知道幼师是什么职业,将来做什么。她们之所以来幼师上学,是因为中考没有考好,不能被理想的高中录取,否则也不会选择上幼师。由于不是幼师生自己的意愿,造成她们入学后动力不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厌学。

(二)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是幼师生各种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是最繁琐、最复杂的一部分。大部分幼师生根据自己的情绪体验认识和评价他人,所以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把握这一特点,因材施教。幼师生的人际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1.幼师生与教师的关系。

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幼师生的不公正、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幼师生产生的厌烦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幼师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情绪异常等问题。幼师生学习期间,教师仍然是幼师生心中的权威,所崇拜的对象,她们仍然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爱护。

2.幼师生之间的关系。

幼师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自己的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同学关系不融洽,甚至关系紧张,有些同学流露出孤独感,她们想与同学搞好关系,但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异性交往。

幼师生的异性交往面对两个现实矛盾:一是原来男女共校,且比例相差不大,而现在女性占绝大多数,男性少得可怜;二是长时间生活在单一的女性群体中,而社会是两性共处的。于是幼师生怀恋过去的异性朋友,尤其是在单一女性群体本身存在的一些不可克服的弱点暴露出来的时候,随着自身性心理进一步成熟,更加渴望异性交往,但受到现有生活环境的限制,她们缺少与异性交往的机会,性心理得不到满足。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的相应对策

学校要分析导致幼师生产生心理困惑的主要原因,对其存在的心理困惑,进行有针对性地疏导。可以通过集体教育和个别辅导的途径,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幼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幼师生提供更多的疏导机会,使其心理困惑得到及时疏导,确保其身心健康成长。

(一)对幼师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师范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幼师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心理健康课程可分为两部分:心理健康理论课和心理健康实践课。前一部分为幼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后一部分是在幼师生中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帮助幼师生有效处理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二)设立心理健康热线

事实证明,心理健康热线十分有利于教师与幼师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幼师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心理健康热线可省去幼师生害羞的忧虑,这样可以使教师一对一的解决幼师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由于幼师生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日益迫切,心理咨询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无论初中高中,城市乡村,幼师生们已开始从拘束、害羞地进门到落落大方自然地进行心理咨询;从以试探性的心情谈话到充分倾吐心中之烦闷。时代的发展显示出,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服务已不仅仅是个别幼师生的要求,而是一种时代的趋势了。

(四)通过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幼儿师范学校的许多课程都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地挖掘,对幼师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之目的。比如,历史课中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英雄事迹,阅写课文中人物心理的描写等都会对幼师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

(五)利用幼儿师范学校的各种活动促进幼师生的心理健康

4.浅谈幼师的心理健康 篇四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立和谐的发展个体,他们富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发展水平,要想通过教育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去接近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了解每个幼儿自身的发展特点和现有发展水平,而与幼儿进行沟通与交流是了解他们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学会与幼儿交流是现代教育对每个教师的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幼儿教育的需要。

那么,我们幼儿教师应该如何与幼儿进行沟通呢?下面我将作一些浅谈。

首先、做好家访工作,了解每个幼儿的家庭背景。

孩子们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教师欲走近幼儿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先了解和熟悉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幼儿性格特点以及他们在家中的表现等等,而这些都必须要从家长们的口中才能获知。对于幼教家访工作,本人深有感触。

上学期我刚刚接任了大班的教学工作,与每个孩子都比较陌生,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对他们逐渐有了一些熟悉,孩子们也开始慢慢喜欢上了我,开始主动的与我进行交流。但是我发现有个叫嵇智的小朋友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很少见到他开心的笑脸,后来有一次我趁他爷爷来幼儿园接送时进行了一番交谈才得知:嵇智的父亲去年刚刚去世。

嵇智爷爷的话让我震惊不已,弱小的孩子怎能承受如此大的打击?尽管我后来配合其家长采取了许多的补救办法,让笑容又重新回到了嵇智小朋友的脸上,但还是后悔不已。我想,我如果能早些与他的爷爷进行交流、谈心的话,我就能早一些帮助这个可怜的孩子了。这个活生生的例子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幼教家访工作的重要性。

其次、尊重幼儿,平等对待幼儿。

美国的卡耐基曾说过:如果你是对的,就要试着温和地、技巧地让对方同意你;如果你错了,就要虚心又热诚的承认,这要比为自己争辩有效和有趣得多。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这样的一种情况:几个小朋友在讨论或窃窃窃窃私语的时候,当老师走过去要参与他们的活动时,他们往往是马上停止讨论或走开避开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幼儿避开老师,其根本原因是教师和幼儿之间还未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对老师还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和信赖感。因此,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孩子进行对话,要与孩子友好相处,这样孩子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交往中。例如:所以每个星期五下午我们班都要在班级开展“我们来找错”的谈话活动。要求小朋友们同老师一起来找找这一个星期里在我们师生身上发生的错误。小朋友们可高兴啦,你一句,我一句说的很兴奋。有的说:老师,我这几天表现也很好,你为什么不给我加星呀?有的说:老师,你让我们吃饭时不讲话,可你为什么却跟仇老师讲话呢?有的说:老师,我前天看见你吃糖了,你不是说吃糖对牙齿不好吗,你为什么还吃呢?„„我面带微笑,认真地听着孩子们帮我找出来的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并向他们保证我以后再也不会犯下这样的错误,而他们也非常认真地接受我给他们提出来的小意见,学着我的样子说一定改正缺点,做

个听话的好孩子。

经过了一次又一次这样的活动,我发现我和孩子们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他们有什么开心的和不开心的事情总喜欢同我交谈,我成了他们的老师朋友,课堂上学习的气氛也活跃了许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就是注意与幼儿交流的方法

1、口语的交流

口语交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时最基本,也是最广泛的一种交流与沟通方式,它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与幼儿交谈,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会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保持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以及对幼儿充满全身心的爱。由于在传统的幼儿教育中,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的模式,总认为自己讲的才是对的、有价值的,对幼儿的见闻、感受等缺乏共鸣,因此很少有真正的双向交流。教师要提高与幼儿言语沟通的质量,就必须要有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和必要的倾听的耐心,尤其是当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的时候。总之,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平等地接纳和鼓励幼儿的谈话,让幼儿产生“老师喜欢听我说”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并相信老师是自己随时可以交谈的朋友。

与孩子进行言语交流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耐心

当孩子对我们产生依恋情感时,会经常毫不吝啬地主动与我们进行语言交流,将他们认为好玩的、有趣的、伤心的„„的事情都讲给我们听,这时候的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地对待他们,一定要认真地看着他们、听着他们把话说完,千万不要打断他们。否则,长此以往,孩子会养成说半截话的习惯。孩子想说的多是自己的要求或感受,尤其是他感到好玩的或害怕的事,但许多教师往往忽视这类问题,不注意听完孩子所说的话,就以“好了,我知道了”或者“行了、行了,我很忙”之类的话来打断孩子的话。经常这样,会挫伤孩子说话的积极性和与教师交流的欲望。

(2)、给孩子申辩的机会

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又何况是年幼的孩子。当孩子做错事时,我们给他一次解释的机会,你会发现有时候他们并没有犯错,只是与我们成人对事物的看法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已。申辩是一种权利,也是言语交流的一种方式。有的教师喜欢那种俯首贴耳“听话”的孩子,老师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责备、批评,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扯谎、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与教师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之一。

(3)认真对待评价活动

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不急于用肯定或否定的语言评价,避免用一般性的,心不

在焉的评价话语,而是面对每一个作品认真对待,找出它们各自的长处,因幼儿而异,因作品而异,让教师的评价能够切实引起孩子产生一定的内心共鸣,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肯定的同时,也产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拉进师幼心灵之间的距离。

当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呈现于我们眼前时,我们经常会不经意的看一眼,然后说:”嗯,不错、很好”之类的话语。殊不知,类似这样的话语打消了孩子对事物继续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因为老师的话让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在什们地方、为什么夸我好如果教师能带着赞许的目光,并用言语作一些高度评价,如:你的房子颜色涂得真鲜艳,好漂亮呀。你的泥娃娃做的真可爱,眼睛大大的,如果再给他添上头发就更好了„„之类的言语,让孩子从老师的评价中知道自己的优点以及存在的不足,便于他们取得更好的进步。

2、肢体语言的交流

在幼儿园教育中,肢体语言交流是师幼交流的重要方式,之所以重要,是由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为对幼儿来说,一方面动作要比语言更容易理解。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搂抱等与幼儿交流,比言语更容易表达教师对幼儿的关心、爱护和肯定。另一方面,幼儿也需要教师身体的接触,使自己更有安全感。比如对一个已经知道自己做错事,眼睛看着老师充满害怕情绪的幼儿来说,老师走过去抱一抱或者摸摸他的脸,远比说一句“老师原谅你”更让幼儿安心、踏实,更能让幼儿感觉到老师真的原谅我了。如对幼儿做出表示称赞我们可以伸出大拇指;在讲述幽默时可以做出滑稽的样子等等。

肢体语言交流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善于把握机会,毫不吝啬地、恰当地加以使用,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教师参与到幼儿的各项游戏活动中去,也是师幼沟通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活动中更能对幼儿的情感感受产生真实的、具体的体验。

5.浅谈幼师的心理健康 篇五

摘要:在幼师专科学校的钢琴教学过程中,要求幼师生不仅具备扎实的钢琴基础弹奏技能,还需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钢琴的即兴弹奏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即兴弹奏的能力。当前幼师专科学校的钢琴即兴伴奏教学,暴露有非常多的问题,笔者试从即兴伴奏的训练目的,训练方法入手浅谈幼师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技能训练。

关键词:即兴伴奏 钢琴训练 幼师钢琴

钢琴的即兴伴奏,指的是依据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内容,有逻辑地快速配以正确的和声,鲜明的织体,形成对音乐作品的衬托和补充,并在钢琴上即时演奏出来。钢琴即兴伴奏作为幼师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当已具备基本的钢琴弹奏能力,基础的音乐理论知识,通过大量难度层次逐层递进的训练,掌握即兴伴奏的相应技巧,形成即兴伴奏的能力。但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面临的实际情况是:幼师生的钢琴弹奏能力参差不齐,音乐基本理论基础薄弱,多数学生对钢琴即兴伴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钢琴即兴伴奏的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才能充分应对以上问题?实施有效的的即兴伴奏技能训练,实现钢琴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即兴伴奏的能力,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一、了解钢琴即兴伴奏的特点

(一)即兴伴奏综合性强

钢琴的即兴伴奏综合性非常强,是将钢琴的音乐理论知识以及钢琴的弹奏技能集于一身的复杂训练,可是在幼师生钢琴即兴伴奏课程训练中,非常多的学生并不能达到良好的即兴伴奏效果。究其原因在于,钢琴即兴伴奏对于和声基础和基本乐理有很高的要求,虽然幼师生在一年级时候已经学过相应的理论知识,但是在正式学习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前,很多学生已经遗忘了大部分的理论要点,所以音乐理论同和声知识的学习与练习要贯穿与钢琴基础课程学习的始终,确保以熟练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钢琴弹奏能力,顺利过渡到即兴伴奏的学习当中。

(二)即兴伴奏是一种创作

即兴伴奏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工作,在创作过程中音乐情感会得到快速的强化,对日常的音乐积累越多这种强化水准就越高。在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中,幼师生要具备高度的音乐敏感性以及扎实的键盘能力,在和声的选择上,不仅仅会熟练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从属和弦等的灵活运用再加以建立在熟练钢琴技巧上的丰满的钢琴织体,才能顺畅地表达出想要的音乐效果。

二、建立钢琴即兴伴奏技能训练体系

(一)明确即兴伴奏课程目标

幼师生在进行钢琴即兴伴奏学习时,首先要树立深刻的认识,钢琴即兴伴奏的学习,是为了在幼儿园实际教学中依据幼儿的音乐活动需要进行即兴的发挥,帮助幼儿进行歌唱,律动等音乐活动学习。幼师生必须要从内心认识到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从事幼儿教育专业教师的必备基础技能之一,通常来说包含了唱和弹两个方面的技能训练,二者互为补充,成为有机的整体,所以在钢琴即兴伴奏的教学时,教师要时刻围绕着这二者做文章,时时不忘体现即兴伴奏的实用性和综合性特点,广大幼师生只有在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产生学习的欲望,认真刻苦地练习即兴伴奏。

(二)创新即兴伴奏教学模式

当前传统的幼师专科学校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大部分都是大班教学,由于幼师生的钢琴功底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步伐,大量学习困难的累积,带来了学习上惰性,使得钢琴即兴伴奏的能力非常差。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进行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基础训练中,必须要创新教学的模式,采用竞赛课、指导课、小课、大课结合的方法,依据钢琴素养接受能力的差异,让学生能够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另外,在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从钢琴弹奏入门开始,就要打破只弹不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开始学习钢琴时,就养成良好的边弹边唱的习惯,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在单手和双手训练中,达到同步弹唱的目的。

(三)阶段性的即兴伴奏训练

1.基础训练阶段。钢琴即兴伴奏的基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键盘等理论知识,进行钢琴键盘基本功的训练,在经过一段时间学习之后,教师要为学生讲述常用的基本伴奏音型。不同的节拍,不同的题材歌曲,伴奏音型都会有所不同。教师要依据幼儿园的音乐活动教材,进行相应歌曲的即兴伴奏弹唱练习。在教学中,还可以播放幼儿经常演唱的歌曲,进行即兴伴奏训练,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中,快速的提高应用能力。

2.能力提升阶段。是在进行基础能力训练之后进行进一步的提高,掌握更加熟练的手法以及演奏技术,依据幼儿歌曲的效果探究其作品风格。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提注重训练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带领学生深入分析幼儿音乐活动中经常使用的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巩固和声以及键盘的认识;尝试从文化层面理解幼儿歌曲的创作特点;充分考虑到幼儿的嗓音条件、音域状况,选择恰当的伴奏音区,为幼儿展示纯真童趣的音乐风格;重视重属和弦的使用,深入分析钢琴即兴伴奏中和弦的应用情况。在能力提升阶段,幼师生的理论认识得以加强;能够独立的分析幼儿歌曲的特点;可以从调性、和声、题材、情绪、趋势、节拍、节奏、调式等方面,通过大量的作品在比较过程中总结幼儿歌曲的类型,确立正确的音乐风格;能够在钢琴即兴伴奏编排时,依据幼儿的思维特性,使用各种丰富的表现方法。

综上所述,幼师专科学校钢琴即兴伴奏课作为幼师必备的基础技能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幼师生只有在认清其教学目的的重要性时,才能增强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经过阶段性的大量伴奏训练后,才能提升即兴伴奏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6.浅谈幼师的心理健康 篇六

幼师英语教学是“听说读写”全方位教授英语。其中, 听力应放首位。没有扎实的英语听力作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势必影响另外三方面的学习。若加强英语听力训练, 既可帮助学生在无意识中习得语言, 又可提高“说读写”能力。

二、现状

目前幼师英语教学, 已充分重视培养学生听力水平。然而听力仍为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听力材料大多侧重语言的正确性而忽略日常习语, 如此脱离实际, 学生在交流时便无所适从。听力训练方式实为听力测试。教师仅在课堂上测学生听力, 难涉及听力技巧。听力教学变成:听材料、讲生词、再听、纠正答案, 课堂过于程序化而缺乏趣味。学生还存在语言障碍: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本知识不足。学生的发音因受母语或方言影响, 与英美人士的标准发音存在距离;英美人士发音中连读、吞音、失去爆破等给按照字典学习标准发音的中国学生造成了困扰。词汇量不足, 特别是视觉词汇与听觉词汇的差距, 使很多单词学生看得懂但听不懂或反应过慢。因时态、语态等语法知识不足, 造成听力困难 (王明辉, 2006) , 以及非语言障碍:因被动听引起的焦虑和恐惧和因背景知识缺乏而造成理解失误。

三、心理词汇研究

心理语言学家把存储在长时间记忆中的词汇知识, 即词汇的心理表征称为心理词汇 (mental lexicon) (缪小春等译, 2007) 。一般认为, 心理词汇中词项的心理表征由语音表征、句法表征、词法表征和语义表征等相关信息组成 (桂诗春, 2000) 。词汇的提取 (lexical access) 是指我们激活 (activate) 某一词项心理表征的过程 (桂诗春, 2000) 。听力理解即通过词汇的语音表征激活其语义表征。这一过程与阅读理解的取词过程有所不同。在阅读时, 我们通过激活词法表征激活语义表征。 (孙蓝, 2001) 。

Marslen-Wilson提出的交股模型 (cohort model) 最能体现听音取词的过程。他认为话语中词汇的分辨分三个步骤。首先, 在对外部音响进行听音分析的基础上激活一系列候选词汇。其次, 这些候选词汇中有一个被选中, 成为进一步分析的对象。最后, 被选中的词汇与话语中的其他词汇相结合而融入上下文的意思中 (缪小春等译, 2007) 。在第二阶段中, 有两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排除干扰项, 一是上下文的语义, 二是随后出现的更多语音信息。当然, 取词的过程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如词汇出现的频度、语音特征、是否歧义、是否刚遇到意义相近的词等。听力理解事实上就是听音取词, 根据心理词汇在听音取词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师英语的听力教学。

四、对听力教学的启示

1. 教师应结合词汇的音形义教词汇。

在听力理解时, 首先激活的是心理词汇的语音表征, 再激活语义表征, 所以学生需掌握词汇的音形义。目前, 词汇教学很重视词汇的形态和意义, 往往忽略了发音造成学生看得懂而听不懂, 也就是掌握的仅是视觉词汇, 听觉词汇掌握很欠缺。学生常常表现为:可以通过词法表征激活语义表征, 如完成阅读理解, 但无法迅速由语音表征激活语义表征, 如完成听力理解。

2. 充分利用精听练习。

在精听练习时逐词听逐句理解, 这样彻底能使心理词汇对其有充分的熟悉感。这种弄懂了的词汇, 其各种表征都会在心理词汇中处于能够迅速激活的状态, 有助于加快下次该词或相关词汇词义甚至相近词汇词义的激活速度, 从而非常有助于扫除听力理解的拦路虎, 因此教师应多让学生做单句的复述练习和有针对性的填空练习。

3. 适当加强泛听训练。

在心理词汇取词过程中, 上下文语义有助于排除干扰项和确定正选项。事实上在日常的交流中, 我们通常完全不必把说话者说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听懂, 只需对方的只言片语, 甚至是语音语调就可以帮助我们推测和理解其意图。适当加强泛听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始终把注意力放在对话语的整体理解上, 借助上下文、讲话者的语音语调等非词汇信息理解话语。

4. 开设第二课堂, 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听力水平。

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际语言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学校广播台, 都为听力训练提供了很大方便。此外, 鼓励学生欣赏英文原声电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声情并茂、内容丰富的英文影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给予学生视听享受的同时训练听、说能力。欣赏完影视片之后, 若辅之以人物评论、观后感等, 则效果更好。

五、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 选好教材,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根据实际情况找出适合学生学习方法, 以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实现语言交流, 才是幼师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本文着重从心理词汇的角度谈了对幼师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当然, 要改变听力教学的现状仅从心理词汇角度的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听力教学作为听说读写四项语言基础技能中的首要环节, 应该把听力的教学与其他方面相结合, 致力于提高学生基础语言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听力理解上的问题。

摘要:幼师英语教学中, 听力是首要环节, 但是学生的听力理解水平难以有效提高。本文从心理词汇角度浅议对幼师英语听力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幼师英语教学,听力心理词汇,听力理解水平

参考文献

[1]D.W.卡罗尔著, 缪小春等译.语言心理学 (第四版) [M].上海:华东师范幼师出版社, 2007.

[2]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7.浅谈幼师的心理健康 篇七

关键词:心理双向调适法 中职幼师专业 班干部 健康 心理

1.引言

现今的中职幼师班的学生通常为15至19岁的女生,这些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有着独有的心理活动特点,再加之,大部分人的入学成绩不太好,有些人的家庭是单亲,有些人自身已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毛病。等等诸如此类因素的存在,造成现今中职幼师班的班级情况通常是比较复杂的,班级管理工作也有其独有的特点和难处。这就使得中职幼师班的班主任往往会面临许多棘手的问题,面临着大量需要妥善处理的难题,如,学生的纪律问题、成绩问题、心理问题,再如,班干部的纪律问题、成绩问题、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中职幼师专业是培养幼儿园教师的,而幼儿教师则肩负着呵护与培养祖國花朵的重任。因此,中职幼师专业应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出素质高、心理健康的合格的幼师人才是中职幼师专业办学中必须认真考虑的、极为重要的问题。事实上,使中职幼师专业的学生(特别是班干部)拥有健康的心理是这一专业办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如果就中职幼师专业班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其健康心理的培养工作来讲,在通常情况下,如果中职幼师专业的班主任正确使用“心理双向调适法”往往可以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心理双向调适法”是指:心理工作方面的调适者与被调适者是互为的,调适与被调适的双方均可为调适者和被调适者。“心理双向调适法”认为,在条件具备或场合许可的情况下,被调适者应积极从事适合于自己的心理调适活动或工作,应积极充当他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者。因为从事这样的活动或工作的本身是对自身心理的拓展与调适,是对双方心理健康都有好处的。显然,如何把上述“心理双向调适法”的基本观点或基本主张用于现今中职幼师专业班干部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健康心理培养的工作中去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

2.基于“心理双向调适法”的班干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思路

管理与被管理基本关系因为班干部既是被班主任所管理的被管理者,又是管理班上学生的管理者者,而班干部所具有的、这一与普通学生所不同的、独特的角色特性,正好为班主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时提供了充分条件和可应用“心理双向调适法”的独有的基础。这种应用的核心思路是这样的:首先,班主任自己应是一位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的高手,能够对班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健康心理的培养;第二,班主任应是一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或心理调适法的教育教学能手,能够可靠地、有效地把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知识及其方式、方法教给或传授给自己的班干部;第三,班干部应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活动或工作的积极分子,愿意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方面的知识和方式、方法,愿意或主动地接受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方面的工作任务,并能够积极从事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方面的工作。根据这一核心思路的表述,我们可知,在这种基于“心理双向调适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工作中,中职幼师专业的班干部已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的对象又是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活动或工作的承担着和实施者。或者说,如此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或心理调适活动中的中职幼师专业的班干部,既是其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或其班主任心理调适的受教育者或被调适者,又是对其班级学生进行了或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的教育者或调适者。由于当班干部对其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时,自己的心理也会得到某种程度或某些方面的教育或调适,或者说,班干部在对其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时本身就使自身的心理得到了拓展或调适。这就是我们主张中职幼师专业的班主任应将“心理双向调适法”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将其应用到对其班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调适工作或活动中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显然,这样的应用可使中职幼师专业的班主任对其班干部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健康心理培养工作的效果倍增。

3.结束语

因中职幼师专业办学目标所致,因现今中职幼师专业生源实情所致,现今中职幼师专业的班主任应是名心智较高者,应是名善于处理问题的高手。为了使中职幼师专业班主任在对其班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主张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可将“心理双向调适法”应用到中职幼师专业班干部的健康心理培养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张栗原.教育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161.

[2]李冲锋.班主任工作的50个细节.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229.

[3]肖川.教育的情趣与艺术.岳麗书社,352.

[4]班级管理 212页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规划指导.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7.

8.浅谈幼师的心理健康 篇八

一、提高中职幼师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一)深入了解中职幼师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现状及原因

我们充分利用调查问卷、个别交谈、作品分析等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进行调查研究,我们发现中职幼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自信心不足,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幼师生在初中阶段一般挨批评较多,受表扬较少。总被认为是中考淘汰出局者,对自己缺乏信心。多数学生是带着怀疑和不解走入幼师的,导致部分学生陷入深深的自卑之中,失去了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2.成就动机不强,有混日子心理。一部分学生对社会认识不够,看不清未来,没有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只想在幼师玩几年,“混”一张毕业文凭,习惯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缺乏进取心,缺乏学习理想和学习动机。

3.自我意识强,依赖心理严重。处于青春期的幼师学生总爱标榜自己的个性,喜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与此同时,因为父母长期对她们一切包办,不少学生的依赖心理严重,以致出现了不少学习生活方面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易冲动偏激,缺少宽容心。幼师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有些学生容易冲动,容易走极端,表现出嫉妒和打击报复、逆反等心理,甚至表现出来某些冲动的越轨行为,导致不良心理行为问题的出现。

5.存在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由于家庭原因、学校教育和不良性格等长期影响使个别学生身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逆反、厌学、逃学、考试舞弊、迷恋网络、早恋等不良行为问题。

(二)积极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

1.让课堂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让班主任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我们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通识教育,使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能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将班主任队伍打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2.利用各种活动,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维护和教育工作,让活动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载体。一是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设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指导他们学习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调整自己。比如针对对口升学学生的考前焦虑,开展“考前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的厌学和自卑心理,开展增强信心、树立理想的心理辅导讲座;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情感问题,我们开展“我的情绪我做主”活动,对学生进行情绪自我管理知识的培训;针对三年级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的心理辅导,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全面均衡发展。二是利用主题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是中学生班级活动的常见形式,也是中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的有效方式。我们指导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在成长中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倾向来设计主题班会,倾听学生心声,为学生排解暂时的心理困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我校的主题班会模式受到上级部门和同行学校的好评,并在全市职业学校中进行观摩和推广。三是开设心理活动课,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入活动中,让学生从活动中参与——体验——反思——调适,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能力。我们每月为学生安排两节心理活动课,精心挑选优秀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生上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和反思,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学校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活动课,比如“学会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浓妆淡沫谁相宜”“跌倒了,爬起来”“做时间的主人”“条条大路通罗马”等,都受到学生的喜爱。四是每学期组织学生心理小论文征文和评比活动、心理剧比赛或展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撰写反思、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故事欣赏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

3.利用活动基地,积极加强学生个体的心理咨询辅导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利用信函和面谈及QQ等方式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解除心理障碍。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个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咨询辅导,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家校联手共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

4.指导学生进行心理调适,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根据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嫉妒心理、厌学心理、早恋心理等不良心理的调适指导和训练。帮助他们适应了幼师学习的环境,克服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使他们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从而使他们逐渐摆脱了心理困扰,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探索研究的成果

(一)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调适能力得以提高

我们通过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启发教育,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选择了就好业、找到理想的工作做为自己的近期成长目标;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体现自己的价值,成为对他们、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为自己的长远目标;三分之一的同学将自己的目标选择了对口升学,考入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学生掌握了不良心理的调适方法,比如:渲泄法、转移法、转化法、自我解脱法、读书升华法、自我暗示法等等。部分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在心理辅导老师和班主任的帮助下健康成长。广大幼师学生掌握了一技之长,自信地走上了工作岗位。

(二)探索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通过我们的实践和研究,我们结合我校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多种活动,对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符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受到上部门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三)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教书和育人和双重任务,通过研究,教师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角色地位,在探索提高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的研究中,掌握了传授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改变了只重视优秀学生的片面做法,改变了单靠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的错误观念,形成了正确的人才观,在教育教学中处处体现育人先育心,在备课和上课中,能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挖掘教材和课堂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了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

上一篇:初中生的毕业赠言下一篇:离人的伤感爱情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