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2024-07-06

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精选9篇)

1.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篇一

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试行)》,进一步加强我市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粮油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机农结合、科学配套、提高效率”要求,以改革和加强基层管理推广机构、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为重点,以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为动力,建设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基层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服务和投诉监督等服务组织为支撑,政府支持服务为保障,集公共管理、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具有合肥特色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基本原则

(一)组织形式多样化。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坚持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与市场运行机制,尊重农民、农机户的意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及农村土地经营机制和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充分考虑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大力发展农机作业服务公司、农机协会、中介服务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国家农机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以国家扶持资金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

(三)服务形式多样化。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支持农机服务组织围绕农机推广和维修,农作物机播机收,开展不拘形式的服务,实现服务者与服务对象的“双赢”。

(四)服务质量标准化。建立农机作业质量标准体系,注重农机农艺结合,依托服务组织推行标准化作业,提高农机作业质量。加强农机服务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强化对农机服务组织的监督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三、主要目标

到2012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75万千瓦,大中型拖拉机达到8000台,联合收割机达到2500台,机收面积达到300万亩,机插秧面积达到15万亩,机耕面积达到620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超过50%。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00个,从业人员16万人,形成主要农业生产以机械化作业为主体、跨区作业为品牌、关键农时关键环节为主战场的农机服务产业,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四、建设内容

(一)建立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市(县)农机局对农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全面负责。区域站(乡镇站)作为县农机局的派出机构,编制3-5人,负责基层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培训、农机安全教育和监管、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等工作。每个区域站办公培训面积不低于120平米,配备交通工具一辆和简易检测设备一套,除人员工资外,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工作经费。不单独设中心站的县,在乡镇农技推广站配备1-2名农机专业人员从事农机工作。在行政村设一名农机安全监管员,负责行政村内的农机安全管理、信息报送等安全管理工作。

(二)建立安全责任体系。进一步贯彻《安徽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努力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形成县长、乡镇长、村长、村民组长四级负责制的体系。在县区政府道路交通社会化管理的框架内,将农机安全监管的重心下移,向乡特别是村一级延伸。县农机主管部门和公安交警部门成立联合执法机构,加大对上路农用运输机械的执法力度。深入推进“创建平安农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积极创建农机安全示范县、乡镇、村和农机安全示范户。加强农机监理装备开发应用,扶持推广先进农机监理检测设备和技术。按照“五整顿、三加强”的相关要求,加强对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的管理,加强农机牌证管理和安全生产检查,加大对机耕道路、农田、场院等农机作业现场薄弱环节的监管力度。严把农机的登记关、检验关和农机手的培训关、考核关,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农机事故隐患,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服务、帮民解难、助民增收、保民平安的“五民观念”,推进服务行为亲情化,进一步树立农机部门的良好形象。

(三)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提高其组织化程度、生产经营规模及从业人员素质。积极鼓励和扶持发展各类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互助协作、优势互补”的原则,引导农民通过机具、技术、劳动等要素的合作。积极支持合肥裕隆农机等市场建设,建立农机大户联系制度,加快农机大户发展。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中介服务组织,培育壮大经纪人队伍,规范农机中介服务市场。推进订单作业、承包服务、系列化作业、产加销一条龙服务等服务方式,培植服务品牌,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和系列服务。

(四)建立科技推广体系。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推广。重点保障主要粮油作物综合生产加工新技术、新机具推广,支持重点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发展关键技术、新型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大型农机企业的联系,做到产、学、研、推相结合,努力提高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农机科技入户工作,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实验、示范和推广。

(五)建立农机化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认真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积极争取和完善购机补贴、燃油补贴、信贷税收、机耕道路建设等扶持发展政策,强化政策法规对农机化的支持和保

护,形成农机化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保障机制。

(六)建立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切实加强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市、县两级农机化信息中心、若干个乡镇信息站,并与部分企业联网,开展政务信息、安全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综合统计信息交流。逐步建立农机具生产、维修、供应信息服务系统、农机安全生产和农机抗灾救灾决策指挥系统、农机跨区作业信息服务系统,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高效指导农机化工作服务,为农机企业、服务组织和农机使用者的生产、经营活动服务。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提高认识,把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责任制,落实任务,强化监督管理和服务,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在购机补贴资金安排上,今后要向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倾斜,对农机服务组织及其成员,享受购机补贴时在选择上优先、在比例上提高、在范围上扩大。二是在农机化项目上,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壮大。三是多方面争取资金,整合资源,向农机服务组织倾斜,重点用于改善办公条件、增添共用设备、成员教育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从而促进农机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

(三)培育典型示范。通过在全市分区域、分类型选择一批有影

响、辐射广、带动性强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在一个时期内在资金上予以投入,在运作上予以指导,采取“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培育一批发育成熟、机制健全、具有活力的农机服务组织,作为示范,进行宣传、推广,并由点带面,推动全市农机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同时,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形成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农机社会化服务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培训指导。在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预的原则下,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指导原则下,一方面要强化对现有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指导,在“自主经营、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其建立健全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合作思想、专业技术培训、安全生产教育、文化娱乐等活动,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激发群众的合作热情,增强农机服务组织的凝聚力,提升合作社的发展质量。另一方面要强化对农机户特别是农机大户的培训,造就一批有实力、懂农机、会经营的农机服务组织领头人。

2.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篇二

关键词: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跨世纪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再次强调:“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而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 提升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进程中,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 必须不断地加以探索、实践, 达到新的完善和提高。

1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1.1 目前状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 盐湖区农机社会化服务已形成了以作业、推广、培训、维修和经营为主要形式的服务网络, 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形成了县 (区) 、乡镇和农机专业户4级社会化服务体系, 主要有集体经营、股份制、合作社、个体经营等多种经营形式。

1.2 发展阶段

1978年—1996年, 由于国家发展农业机械化政策的力度较大, 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科技人员的数量都处于上升趋势, 农机化发展达到了一个兴盛时期。这一时期, 农业发展较快, 农作物产量逐步增加, 从而解放出大量农村劳动力, 充实到第三产业, 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2000年-2005年, 由于机构改革, 乡镇农机科技人员大大减少, 每个乡镇只有1名农机管理员编制。而农业不断发展, 对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服务质量、科技含量、科技人员的需求不断提高, 农机化管理的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这与农机化管理系统人员的减少、培训经费投入的欠缺, 各项经费的严重不足等出现了不应有的矛盾。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同时减缓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

2006年—2008年, 农机化服务组织在所有制形式、资源配置、自身实力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进步, 也在服务功能和经济实力并重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由于经费不足, 工作力度不能保障, 农机服务组织的经济效益仍不明显, 农机具的合理分布仍需平衡规划。

1.3 经营规模

农机经营模式主要以一家一户传统的、自由的、粗放的经营方式。拥有的机具装备大部分是10年以上的老机具, 作业质量较低, 虽已需要报废, 但由于更新所需投资较大, 老机具仍在使用。各户大都是1台拖拉机和1~2件农具, 不能满足规模化作业服务的需求。缺乏合理地更新补充机具机制, 使服务机具装备陈旧、技术含量不高、服务面和效率受到制约。但相对而言, 农机户与周围的纯农业生产型的家庭相比, 收入还是要高出许多。

1.4 组织形式

随着农业生产的需要, 零星自发组织的农机服务组织大都缺乏科学规划和技术指导, 发育不健全, 不能开展广泛高效的农机作业服务。农田作业基本上还是围绕各自的承包田与周围的零星作业服务来经营农机。由于组织化程度不高, 组织形式单一, 农机资源的配置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1.5 人员素质

现在农机服务组织的人员主要是农机手和农民, 有的是几户农机户联合的松散型组织, 其素质相对较低, 缺少高素质的管理者, 特别是在经营管理效能、信息交流沟通、各种风险控制等方面都跟不上市场发展规律的需求。

1.6 农机培训力度

在农村生产力发展中, 农机手、农机技术人员、农机服务组织经营管理人员是其重要的因素, 这些人员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快慢。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社会化后, 作为直接培训农民的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学校, 培训经费投入几乎为零, 培训队伍、培训力度和服务职能的削弱, 与农村不断增长的对高素质的农机科技人员、农机技术员、懂政策会管理会经营的农机经营人员的需求出现了矛盾。

2 对县 (区) 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

2.1 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核心任务

历史实践证明, 农机发展只能走适度集约的道路, 这种集约是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分步实现的。农民购买农机不仅是作为替代人畜力作业的手段, 而且要作为农民节本增效、机手致富的手段;农民购买农机不仅要为自家服务, 更重要的是开展社会化服务。因此, 推进农机化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推动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

2.2 改革体系增进合作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农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呈加速的趋势, 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村产业化程度需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的农机化服务是多层次、多样化的, 不改革原有的体系, 就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同时, 要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内部的协作, 生产部门、推广部门、培训部门和监理部门相互之间需要配合, 无论是农机作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 还是机具的维修、人员的技术培训、信息收集、安全生产, 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合作来共同完成。

2.3 加大投入完善体系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能够克服个体生产者固有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提高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 这种互为依存的利益关系, 能够大大增强乡村社会的凝聚力, 改善干群关系和乡间邻里关系。所以当前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 完善现有的农机服务体系, 包括县 (乡) 的服务体系, 要尽量保障基层人员的工作经费;另一手抓以乡村农机服务组织、农机协会、农机大户为主体的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要通过市场和经济的办法将其有效地联合起来。应考虑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农机专业协会等经济主体为龙头, 农机大户为骨干, 农机户为基础, 建立新型服务体系, 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 建立示范、推广、培训和服务为一体的多元化的服务网络。这也是今后基层农机化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而农机服务合作组织建设和运行需要一定的农机装备作为支撑, 初期投入很大, 加之为农服务的利润率低, 因此政府安排一定资金投入加以引导和启动是十分必要。

2.4 采取多种形势搞好信息服务

目前, 农村计算机普及率不到10%, 上网率则更低。因此信息服务要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形式, 明确信息服务对象, 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简报和电话等多种传媒,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信息窗口, 有效开展信息服务。山西省农机局建立的“山西省农机化信息网”、“各县区农机化网分站”面对农机行业的企业、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社等, 就是为农机社会化服务提供的一个快速详实的信息交流平台, 再由他们把相关的信息传达给广大的农民朋友。

2.5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建立农机社会化服务培训体系。新的农机服务体系的关键在于发展和培养来自农民、植根农民、服务农民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这是科技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建立农村农机科技培训队伍, 将能解决把科技送到农民手中的问题, 是今后推进农村科技工作的着力点。

新型农村农机科技服务体系需要强调发挥政府推广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基层农机技术培训学校、农机企业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 形成“农机科技入户的行政推动网络”、“农机技术培训服务网络”、“科研机构专家咨询网络”和“农机企业及合作组织技术指导网络”。而活跃在农村基层中的农机科技培训队伍, 是农机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载体, 是联系城乡、联系科技与农民的纽带, 是保障新体系高效运行的最活跃要素。

建立县、乡、村3级业务辅导制度, 有计划地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管理知识、市场营销、耕作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同时依托农机化信息网络体系, 结合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通过龙头服务组织的带动示范辐射作用, 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机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农机服务组织从业人员的科技水平和农机服务组织的服务质量。

2.6 不断加强农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农机管理部门的职责是“扶持、引导、推动、规范”, 靠政策扶持、靠市场和信息引导、靠行政措施推动、靠法律规范。我国的农机法制化建设, 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农机化管理的经验, 根据市场经济原则, 将农业机械化纳入依法管理、依法经营的轨道。农机立法是农业机械化正常发展的制度保证, 必须依法明确主管部门的职责及政府支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责任, 保证农机经营者利益主体的权益, 才能保证农业机械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一种组织形式, 应坚持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方针, 以为农业服务为宗旨,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以农机服务组织建设为途径, 加强农机化管理和服务体制的创新, 强化政策扶持和信息引导, 建立起层次分明、功能完备、覆盖广泛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3 意见和建议

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落实有关税费减免、信贷优惠、购机补贴、作业补助等扶持政策, 逐步建立扶持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工商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 组建农机服务组织, 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3.2 引导创新发展

大力宣传推广典型经验, 引导农机服务组织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 创建服务品牌, 积极推动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一条龙作业等服务方式的创新发展。

3.3 规范市场秩序

逐步建立规范农机服务组织发展的相关规章制度,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机作业市场。

3.4 强化服务指导

以农机推广、培训、维修、信息咨询等体系为支撑, 积极为农机服务组织提供政策指导、技术培训、人才培养、信息咨询等服务, 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

3.5 加强农机化关键技术的创新

坚持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相结合, 适应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发展的要求, 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装备设施, 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新型农机产品, 重点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突破。

3.6 推进农机化科研机制的创新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以市场为导向, 生产、培训、科研、推广等单位紧密衔接的农机科技创新体系, 探索完善多方协作、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农机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农艺标准及相应的机械作业规范, 农机和农艺专家协同攻关, 重点提高农业生产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自主创新能力。

3.7 积极探索农机化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

3.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篇三

关键词: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24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在基层农业综合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目前我国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仍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农机化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

1 农机化服务体系的作用和地位

农机化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机械利用率,解决农户种田难问题,还能有效扩张农作物的机播面积,推进农民的增产与增收。因此,农机化服务体系在当今农业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2.1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

在一些区域,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建设极不健全,管理体制实用性也十分缺乏。在部分乡(镇),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其办公条件不是很理想,出现了通讯设备不足、交通困难以及宣传设备难以满足工作需要等现象;在很多偏僻、贫困、落后的乡镇甚至缺少办公用房、未设置专用电话、未配置电脑、交通工具落后、培训教室匮乏以及试验设备短缺等问题;很多乡镇农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还体现在办公人员少,相关经费无法保障,难以形成以县为龙头,以乡镇为骨干,以村为基础的服务组织。如何实现农机协会以及专业合作社向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且纵横联系的服务网络转化,是目前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难题。

2.2 服务农业思想意识观念滞后

相关人员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且很多专业人才趋于断档,因此造成了大部分人员服务农业思想意识观念滞后。

2.3 服务体系与现代农机化发展不适应

据统计,目前我国乡(镇)中、大学以上学历的工作人员占30%左右,农机专业院校毕业的技术人员仅占15%左右,并且大部分农机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因此就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而言,其与现代农机化发展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3 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

3.1 搞好体系建设规划

加强乡镇一级建设,努力落实并做好“有一支队伍、有工作场所、有服务设施、有服务实体、有试验示范基地”五有站建设工作,让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成为区域服务的主体。除此之外,还需要大力发展并积极打造规范性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机化服务组织,全力推进农机化服务向产前与产后拓展延伸。

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人才的建设,主要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3.2.1 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 提高乡镇公共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可以通过多途径、多形式的教育方法,组织农业公共服务人员进行学习与培训。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制订定期业务培训与知识讲解计划,并应始终坚持在实践中锻炼人才的方针,对知识结构要不断更新,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结构完整合理的农机管理干部队伍与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勇于开拓创新的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人才队伍。

3.2.2 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 要求对定岗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以确保管理人员的质量,保证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对于考核不称职或是不合格的工作人员必须将其解聘。

3.2.3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从而全面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工作环境。

3.3 加强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推进各个地区农机服务组织建设的均衡发展与快速进步,应尽可能争取短时间内的新突破,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加快发展步伐。特别要针对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相对较差的地区实行政策的倾斜,以充分鼓励与全面带动落后地区的跨越发展。

3.4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应结合农机化发展的实际需要,采用联合工商部门与民政部门的方法,对服务组织的结构进行优化,并有效控制农机服务组织不同类型的数量所占比例,提高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组织整体作业的效益。在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大对农机服务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和农机服务组织成员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有关人员的管理能力与业务水平,促进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向企业化与市场化发展。

4 结语

在加强乡镇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使乡镇公共服务整体设施能够发挥新技术与机具的推广作用,有效地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可以承担农机技术的鉴定以及农机安全检查工作,从而全方面提高各个区域公共服务组织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晓辛,朱小静.美国、韩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农机社会化

服务体系的特点与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4):15224-1

5226,15256.

[2] 张明哲.政府补贴与融资租赁技术结合在农机推广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0):9662-9663.

[3] 徐艳.国外农机社会服务产业化发展及其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291-292.

4.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篇四

关于深化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季梅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9期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要高度重视为老人服务的工作,形成居家养老为基本、社区设施养老、家庭互相帮助养老和公益慈善服务为补充的基本模式,对经济困难、体弱多病和缺少家庭照料的老年朋友提供低偿、有偿及市场化服务,选项功能配套合理、广泛覆盖多个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性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调查与思考

一、由单一化的物质供给转变为多样化、层次化

精神关注,服务内容日趋多样化服务项目划分为两大类:“社会福利性及公益慈善性服务”既是老龄工作体系方面的保留项目,也是需要在创建中不断创新开拓的新领域新思路,与养老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成分相互互助、互相补充。主要的是街道、社区依托国家福利设施组织的便民互助养老服务,老年协会组织的自助互助,辖区单位的参与共驻共建的服务等形式。有偿和市场化服务是创建活动重点的方向,也是传统养的老体系中所没有的领域,包括日托照料方面、互助托养、护理陪伴方面、入户照料、代购代买方面、卫生清整等劳动有偿的服务方面。这些服务项目可以由家政服务公司有偿提供或由辖区内商业网点提供的有偿服务。所有需求信息请专业的“居家养老管理员”及时反馈分流并联系落实。

二、由服务传统救济对象转变为全体老年人,坚持“保重点、广覆盖”的政策原则,服务对象的日趋公众化,将服务视野放宽到所有老年人,将经济困难、年老的体弱的、缺少照料的家庭困难的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按照困难的程度、一对一建档设卡确定补贴的额度,以配餐自选的方式,提供服务多样化项目,困难不困,孤独不孤;对于突然发生事故、生活确实有困难的老人实施动态式救助,使其享受雪中送炭的及时服务,确保度过难关、欢度晚年;对于其他的老年人,按照政策方面提供的和正常享有的福利性和公益性服务,在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发展老年消费品市场开发,建立健全老年服务的信息反馈平台,依照市场机制因人而异的、因需而定的提供个性化服务。

三、由传统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家庭、政府、社会全方位的新型养老方式

服务模式日趋多元化在传统养老服务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创新。一方面,积极扶持机构养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了机构养老以外的4种居家养老模式:一是依托社会组织开展政府补贴入户养老服务。把最需要社会扶助的经济困难、重病失能、高龄体弱、空巢独居等困难老人列为重点服务对象,每月享受补贴服务;二是依托服务设施开展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建起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均具备文化教育、娱乐健身、龙源期刊网 http://.cn

心理疏导、餐饮服务等基本项目和理发、修脚、保健、按摩等特需项目;三是依托呼叫中心开展应急养老服务。为了更好地解除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的后顾之忧,建成养老呼叫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无忧服务。这种模式,有效发挥了养老机构的专业特长优势,并能吸纳有爱心的志愿者广泛参与,共同为周边老人,特别是失能、空巢老人提供日常照护、医疗保健、配餐就餐、心理慰藉等服务。

四、由政府全程包办转变为政府、市场、社会全面联动

促进参与主体化、多样化、养老服务社会化,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而且更需要全社会各方利益群体广泛地关注,必须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基本方针,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全方位、广覆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社会化运行机制。一是发挥党政主导作用。将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纳入到地区发展规划中同步实施,纳入到重点政务目标、民心工程中同步督查落实,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和创建和谐社区建设总体的规划中。通过政策引导,逐年增加政府投入,积极争取不同群体的支持,同时确保养老专项资金用得准花得值,保证老人合法的权益,形成较为规范的、区域性的养老服务格局。二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的市场化运动和产业化运作,已嫁接改造之经验,及时组建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中心,让政府买单。在原来“委托代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手段;通过衔接下岗职工再就业,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养老服务优秀的老管理员专职服务队伍,将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与志愿助老服务二者结合在一起;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协作与商业网点联合开展收费性服务,创造一条通过社会平台履行政府职能的探索之路。三是发挥社会不同利益的群体参与热情,彻底改变由原来政府和福利机构包办养老事业的格局,采取了民办公助的方法,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实施养老服务;为老年人积极参与养老服务社会化创造良好的平台,借助老年人协会的作用,积极倡导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互助互帮、相互支持,不断拓展老年人群体文化生活阵地,精心培育和开拓老年消费产品市场,让更多老年人逐渐转变更新旧观念旧理念,主动走出家门,融入到群体社区、居委会和社会大家庭中,让养老服务覆盖全人类。

五、结论

养老设施建设问题关系民计民生,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重聚集社会力量、吸收引进民间资本兴办养老事业。政府进一步完善兴建养老设施的投资鼓励政策、运营税费的优惠政策、服务队伍的奖励政策,通过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民营企业投资养老设施建设,兴办养老服务事业,完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让更多的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享受日间照料养老服务的实惠。

参考文献:

5.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篇五

近些年来,我县农机系统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又好又快地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过程中,先后实施了农机创业行动和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行动,为完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下结合我县实际,就农机公共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作一浅析。

一、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完善的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应当包括公益性的农机化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有农机管理机构、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

农机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制订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发展的有关政策、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履行市场监管职能,提供农机科技、信息等公共服务。农机监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履行安全生产监管职能,负责农机安全生产监督与管理,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与教育。目前,我站农机管理机构和农机监理机构健全。

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组织开展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与推广,提供科技公共服务,包括县城、乡镇两级。

(1)县区级。目前,我县农机站设有农机化技术推广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拥有人员6人,其中科技人员4人,科技人员比例为66%。

(2)乡镇级。设立乡镇农机站,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该县在15个乡镇设立了14个农机站,在编农机人员23人,其中科技人员14人,占人员总数的60%。

农机化技术教育培训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农机从业人员开展农机适用技术培训与教育,提供农机公共教育服务。目前,县站设立由财政全额拨款的农机校。

二、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公共服务组织结构较为松散。目前,大多数仍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单打独斗,农业机械的利用率还不够高,服务范围还不够广。组织化程度低已严重制约了农机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

(二)公共服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农机从业人员接受过农机及相关部门、有关企业的培训的机会甚少,基本上都是自我摸索。

(三)公共服务离广大农民的需要有所欠缺。主要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公共服务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越来越迫切,有些服务公共服务组织还提供不了。农民得不到其想要的服务,广大农民不得不投入高强度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

(四)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公共服务能力还比较弱。随着农机化的迅速发展,广大农机公共服务组织及从业人员迫切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信息及技术等公共服务。从目前情况看,乡镇一级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普遍无办公场地、无技术推广机具、无办公网络设备。财政对基层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农机教育培训机构的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服务手段落后、公共服务条件较差。

三、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明确工作思路。要紧紧围绕提高蜜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培育新型农机化服

务组织,建立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经营户为基础,以政府强有力的公共服务为保障的新型农机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推进农机服务公益化、市场化、产业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贡献。

(二)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民办公助是推动农机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要开展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总结经验,并逐步加以推广。要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机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使用大中型和高性能农机具,引导、带动农机服务组织增加投入。要积极争取对农机公共服务组织提供优惠的信贷政策扶持。

(三)规范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组织起来有规模,组织起来有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经营户加入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倡导龙头企业、农机能人及村组干部牵头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吸引更多的农机经营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规范化运作,合作、共同经营农机,提高农机具的利用率,扩大农机作业范围和领域,提高农机经营效益。要积极引导农机从业人员加入农机协会,建立章程,规范运作方式,保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扩大农机公共服务覆盖面。

(四)加强培育,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县级农机校的投入,逐步建立农机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培训。要创新农机培训形式,采取“送教上门”、“田间办学”等农机从业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工作。要争取政策,将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列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的组成部分,进一步降低培训成本。要积极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的农机从业人员。

(五)深化改革,增强农机化公共服务能力。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将分散于各个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农机人员进行整合,设立区域农机站,理顺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管理体制。要改善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的办公条件,提供办公场所,配备必要的农机推广机具和办公电脑网络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以钱养事”的范围,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信息化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机信息化服务体系,及时传递农机作业需求、价格行情、天气资讯、油料供应、维修服务等重要即时信息,及时发布市场分析、形势预测、政策动向等方面信息,提高农机化信息服务水平。

6.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篇六

李仁江1 赵顺超2(1.达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2.达州市农业局农经科)

摘 要: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需要依托农村的社会化服务,农业现代化需要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为支撑。本文通过调查达州农村社会化服务现状,分析了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了创新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机制创新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达州是农业大市,现代农业刚刚进入起步发展阶段,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达州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结合农村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深入全市7个县(市、区)21个乡镇,通过走访座谈、专门调查和表格问询等方式,就农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成员及农业企业负责人等新型主体需求、愿望等方面开展了调查研究。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现状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逐步完善。一是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全面建立,在岗人员管理逐步规范,在进行新技术推广、病虫害应急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职能方面履职尽责,开展了卓

有成效的工作。全市300个乡镇均建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或区域站,部分乡镇成立了畜牧兽医服务站(点),为推广农业、畜牧产业新技术提供了示范指导。二是经营性服务机构逐步发展。全市供销社有直属企业3个、社团组织19个,基层社115个、专业合作社283个,社区综合服务709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26个、农资网点1246个、庄稼医院663个、日用消费品网点909个、农产品购销网点264个、配送中心50个,各类经营网点达5462个,乡镇覆盖率90%,村级占60%以上。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稳步拓宽。新型农业服务机构开展的生产经营逐步向种植、养殖、加工一体化生产发展,服务范围逐步向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储藏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延伸。如渠县林农花椒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管理上实现了“统一提供种苗、统一生产资料采购和供应、统一生产质量安全标准和技术培训服务、统一品牌、包装和销售、统一产品和基地认定”的五个统一,并积极在发展中开展科学技术培训,与龙头企业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降低经营成本和交易成本,形成产、供、销一条龙。

(三)社会化服务合作形式日益多样。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一是采取土地入股、入园务工、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如宣汉县明月乡桂花社区、黄马村整治的600亩高标准农田,以“出租+入股”的形式进行流转,并按照1:3:7的比例分成,充分调动了农民种植积极性。二是通过规模经营、科技支撑、规范组织等办法,逐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

农户”,“合作社+农户”、“家庭农场+农户”等模式,大大提升了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如万源市巴山安科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采用“专合社+基地+农户+市场”的生产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品种分类进行种养殖,统一回收,统一配送,形成了种养殖户的“网络状、树枝状”自我管理模式,推动了万源市安居区以种养殖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农业的进程。三是通过“种植+养殖”、“种植+养殖+加工+休闲”等高效立体经营模式,带动复合农业、休闲农业以及周边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位于达川区万家镇五洞村的月亮湾家庭农场,通过采取“猪-沼-果”种植模式、“沼-草(菜)-鱼”养殖模式、“采摘-垂钓-观光”休闲模式、“自摘-定销-批发”销售模式等七大经营模式,集水果种植、生猪养殖、生态养鱼、种苗选育、乡村旅游于一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社会服务和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统计,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业人数已达11.52万人,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4.79万户,在引领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等方面显示出强劲活力。如“大竹县益寿黑花生专业合作社”拥有成员235户,2013年年销售总值1200万元,盈利350万元,带动农民增收700万余元。该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农户和合作社共同参与经营“黑五类”。现已成功注册了“益寿专家”商标并被评为“达州市知名商标”。目前,合作社建立了以黑花生种植为主的黑五类标准化种植基地4个、面积2500亩,带动了四合乡、人和乡、竹北乡、永胜乡、新生乡等农户5600户、种植面积达7000多亩,4

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为重点,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功能定位,促进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多主体协同发展。具体目标上,以搭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流通“四位一体”平台为依托,不断完善农业公共服务机制和平台。到2017年,公益性服务机构全面规范,服务效率显著提升;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领域得到拓展。到2020年,基本建成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形式多样、便捷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和农业规划、创意设计、咨询论证、设施维护、验收评价等提供综合配套服务。

(二)加快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农民专业服务组织和专业大户为重要力量的农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技术推广平台。要进一步稳定机构、健全经费保障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大人员培养力度、加快服务手段和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其“四新”、“六良”配套推广的公益性职能职责;强化对基层服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建立人员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向乡镇倾斜;继续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公益性机构的专家面对面向农民提供指导服务,创新公益性服务实现形式,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二是尽快提升其他社会

力量的服务功能。加大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创新力度,大力整合农业科研资源,尽快完成达州市农科所撤所建院工作;支持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单位建设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开展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政府逐步将适宜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委托或转移给行业协会,推动建立政府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机制,将科技推广融入产业服务领域同步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直接转化应用。三是大力发展经营性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经营性服务组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引领带头作用。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创新创业行动。鼓励公益性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以技术承包、技术入股分红等方式开展经营性服务,领办帮办一批服务型农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步伐。

2.建立健全农村经营管理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人员作用,建立健全职能明确、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明确乡镇对农村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职责,加强其在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服务组织运行、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中的管理、服务和监督作用。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在有条件的乡镇或分片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平台,促进农村“三资”有序合理流转,盘活农村“三资”,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实现形式。三是加强农经队伍建设,提高农经队伍素质,强化乡镇农经人员的定岗定职定责,加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

度,加强对政策界限、优惠条件和扶持政策的宣传报道,提高社会公众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认知度,对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例、优秀人才等给予典型宣传,树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工作先进模范,通过宣传报道,促进有关支农惠农强农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3.强化政策环境,加大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力度。总结农业“三项补贴”改革试点经验,严格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兑现条件,促进闲置耕地流转。坚持“惠农、支农、补农”原则,建立健全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支持工商资本有序进入农业领域开展社会化服务工作,引导龙头企业增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和服务条件。创新信贷融资方式,形成适合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特点的多种形式的抵押、质押办法。充分发挥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担保体系作用,为农业规模经营提供融资担保。

7.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篇七

1 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1 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尽管经过多次机构改革和扩镇并乡, 建德市还是保留了一支比较精干的农机推广队伍。市农机管理站和乡镇 (街道) 农机站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近几年随着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农机推广队伍, 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中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占了半数以上, 使全市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充满生机和活力。

1.2 农机作业服务体系

建德市建立了以农机合作社、粮油合作社和农业公司为骨干, 农机大户为补充的农机作业服务体系, 为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提供农机作业一条龙服务, 让农户彻底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困境。目前, 全市共建有具备农机服务功能的服务组织43家, 配有各类农业机械达730余台套, 这些服务组织具有1 333.3 hm2以上的粮食全程机械化生产能力和统防统治能力。其中冠名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有9家, 固定资产总值达805万元, 入社社员408户, 拥有各类农业机械110台套。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有力地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 到2013年全市各类服务组织流转土地1 666.7 hm2, 解决长年性抛荒近66.7 hm2。在各类服务组织的带动下, 全市机耕面积达到24 273.3 hm2, 机耕率达90.9%;机灌12 360.0 hm2, 机灌率达100%;水稻机插面积1 666.7 hm2, 机插率15%;稻麦机收面积10 146.7 hm2, 稻麦机收率达到90%;油菜机收面积达到666.7 hm2;粮油生产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2%。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 建德市农机化服务领域由粮油生产环节逐步拓展到其他种植业、养殖业, 由单一的生产型服务向农产品加工、储藏等领域拓展。

1.3 农机信息服务体系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报刊、短信、会议等媒体和渠道, 打造崭新的农机信息服务体系, 及时收集发布各类市场信息、产品信息、服务信息、政务信息, 实现产、供、销的有效对接。每年在建德市电视台新农天地栏目播出农机专题节目;组织科技下乡, 散发资料, 宣传农机知识;通过专业网站, 及时跟进农机有关政策实施情况;举办现场会, 演示新机具、新技术;充分发挥农民信箱资源优势, 不断拓展信息服务功能。目前, 建德全市已有近千名农机户注册了农民信箱农机信息服务平台, 农民信箱在农机户中的推广应用已具有一定规模, 信息灵通, 为广大农户提供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1.4 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服务体系

目前全市农机维修网点34家, 农机购置补贴定点经销商4家。2012年, 建德市建成了农机维修服务中心, 能专业化地开展机具保养、调试、检修和配件供应服务。到目前为止, 中心共承修保养大中型拖拉机50台, 小型拖拉机175台, 联合收割机33台, 水稻插秧机58台;修理电动机125台, 内燃机20台, 茶机300余台。

1.5 农机培训服务体系

近年来, 建德市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日益完善, 目前已基本形成拖拉机驾驶培训机构、农机管理部门、农机化生产销售企业、农机服务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农机化教育培训新格局。建德市根据当地实际, 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各类培训, 每年举办农机操作手培训、微滴灌技术培训、农机管理人员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班、现场会, 累计培训5 000余人次, 造就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使其成为农业和农机化新技术的实施者、勤劳致富的带头人、现代农业生产的主力军。2012年, 以建德市大同助农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依托, 建成杭州市农业技术教育流动课堂和杭州市农业技术实训基地, 把课堂搬进农村, 办到田头, 给农民朋友学好新技术、用好新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 存在的问题

虽然建德市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起步较快, 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如服务主体实力不强、服务范围较窄、专业人才缺乏、基础条件较差等问题。

3 措施建议

3.1 抓样板, 树典型

重点抓好规模大户、合作社、产业基地的机械化建设, 抓点做样, 以点带面, 积极推广。在粮油生产方面, 重点探索三种模式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一是以钦堂乡王建坤为代表的个人独资投入的农机大户模式, 有关部门在土地流转、机械配置、技术运用等方面为其出谋划策、加强指导, 使该户的承包田从2006年的26.7 hm2扩大到2013年的173.3 hm2, 农业机械总值达到130余万元, 全面实现粮油生产机耕、机插、植保、收获、烘干等全程机械化, 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优秀种粮大户;二是以建德市志红农机服务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户合资投入机械化的模式, 开展服务试点, 配套机具50余万元, 已流转土地53.3 hm2, 实现全程机械化, 并为周边农户开展统一机耕、统一育秧、统一植保、统一收割为内容的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以寿昌镇红露粮油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企业入股投资农机化的模式, 形成企业参股, 集粮食生产、加工为一体的多功能专业合作社。在主导产业方面, 以提升设施化水平为重点, 抓点做样。如建德市益农禽类养殖合作社, 在养殖环境消毒、饲料加工、种蛋孵化、种鸡苗运送、自动给水、湿帘降温、种苗室升温、粪便沼化处理等方面基本实现机械化, 每年为养殖户孵化供应苗鸡100余万羽, 为周边760多户养殖户提供相关服务, 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2 抓项目, 强基础

以项目建设为驱动, 完善服务功能, 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争取项目, 强化基地建设, 增强服务功能。在实施过程中, 严格按项目内容和实施计划, 认真组织实施, 让农机服务组织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积累、发展壮大, 提升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如浙江省农机化促进项目蚕桑生产农机化示范基地落户在建德市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 通过项目建设, 在示范基地配备相关农业机械112余台套和微喷设施2.7 hm2, 为蚕桑养殖户提供桑园开沟、翻耕松土、桑园植保和养蚕环境消毒、桑园给水、桑枝条利用、蚕茧烘干等环节的机械化作业, 实现节本增效, 促进蚕农增收。

3.3 抓管理, 强培训

在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 注重指导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积极推行合作社规范运作, 明确收益分配、档案管理、安全生产等制度。同时, 注重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组织有关合作社负责人、农机大户到先进发达的地区考察, 借鉴经验。在平时, 组织农机大户、合作社召开经验交流座谈会, 信息互通, 利益共赢。并加强技术培训, 举办各种农机操作手培训班、农机维修培训班, 开展安全生产教育, 造就一批有实力、懂农机、会经营的农机服务组织领头人, 有效提升合作社成员的整体素质。

3.4 抓扶持, 促发展

8.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篇八

关键词:责任农机推广制度;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4-47-1

近年来,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众多省份纷纷推行责任农机推广制度,力求以此构建完善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以浙江省为代表的众地区农机责任制推广中,均采取了基层技术推广指导服务,为基层民众提供技术指导的同时,强化了基层农机推广队伍,本文着重分析了责任农机推广制度落实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并总结了具体的实践意义。

1 责任农机推广制度的落实

1.1 组织体系的构建

在责任农机推广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先建立了统一的组织体系,该组织体系中包括省、市、县及乡(镇)四级落实主体,其中前三个组织主体层次分别设置层次化的农机分中心,并配置专家及农机专业指导员,乡(镇)层级则是设置农机专业站,安排责任农机员。其中农机专家负责技术人员的分配与技术方向的选取;农机专业指导员负责传导专家的思想与理论指导;责任农机员主要是为基层民众提供技术指导,具体的人数分配要取决于地区发展情况与需求。

1.2 责任体系的构建

责任农机推广制度的落实还需要构建责任体系。责任体系的构建与组织体系的构建具有同样的层次性,落实过程中还就责任进行了量化,为每级的落实提供责任提示,如县级农机推广站负责政策精神的传达,农机推广机构与下级技术推广人员的配置;乡(镇)农机推广站直接面对民众,并为民众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

1.3 保障体系的构建

保证体系的构建包括经费、精力、人员等多重保障。在精力方面,采用专职制度,以保证技术推广过程中的精力与专业化充足;在待遇方面,将推广技术人员的薪资待遇与福利纳入到全地区的财政预算中,保证技术推广人员充足的生活经济来源,为其全精力投入工作提供物质保证;在技术推广经费方面,政府应以充足的预算保证工作的开展。

1.4 培训机制的构建

在责任农机推广制度落实中,按照技术推广人员的责任制定了不同的培训内容,还就技术人员的培训制定了完善的培训制度。在制度落实活动中,省级机构为市县级技术人员提供培训,而县级机构为乡(镇)级提供技术培训,且每一级机构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为一年不少于12天,全面推进技术人员的专业化以提升工作水平。

1.5 考核体系的构建

现阶段,众多省份在落实责任农机推广制度的过程中制订了三方考核体系,其中三方分别是指服务对象、主管单位、主管部门三大主体,每一方在审核中着重对技术人员的业务考核,还基于业务水平进行奖惩,以激励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与业务水平。

1.6 技术支撑体系的建立

以浙江省为代表的责任农机推广制度在落实过程中,着重整合了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技术指导组织等社会群体组织,以调动技术方面的代表来实现全社会主体积极性的调动,还为责任农机推广制度的落实提供了技术支撑。

2 实践意义

责任农机推广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中意义重大的成就有农机推广体系得到健全、农机推广队伍得到强化、农机推广工作也得到促进。首先,在责任农机推广制度落实过程中健全了农机推广体系,该制度的落实首先增加了基层的农机数量,基层的农机使用技术力量也得到增强,这有助于农机推广体系的构建。责任制度中培训体系的构建还有助于技术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且在制度的落实过程中技术人员不断增加,推广队伍不断壮大。责任农机推广制度的落实还借助农机服务的提供健全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对于整体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意义重大。

3 制度落实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3.1 现状分析

责任农机推广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还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责任农机推广制度的落实进程,也进一步影响了基层公共服务体系水平的提升。

现阶段,责任农机推广制度在落实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经费不到位、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其中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表现在技术推广队伍不断壮大,但是其整体素质还有待提升。现阶段,社会科技不断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农机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将新技术补充进去,提升技术推广的整体先进性。

3.2 改进措施

基于现状问题,责任农机推广制度的落实还需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中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保证充足的服务经费,为制度的落实提供物质基础,还要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与业务水平,间接提升基层服务水平与健全基层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舒伟军.以责任农机推广制度促服务体系建设[J].农机科技推广,2012(07).

[2] 任凯.天水市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12).

9.农机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建设规划 篇九

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是做好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基础。为全面掌握全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近期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全面提升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能力的思路措施及政策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体系建设情况

我市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目前除中区和汶上外,其他县市区都已设立专门的农机质量监督科(站),全市市县农机质量监督机构已达11家,其中市级1家,县级10家,主要承担农机质量监督、农机市场打假、维修网点管理、农机投诉、职业技能鉴定等项职能。2008年以来,我市又依据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目前除济宁市农机投诉站外,全市12个县市区均设立或明确了县级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其中曲阜、嘉祥2个县市经编办批复单独设立机构,有编制,任城、鱼台、金乡、汶上4个县区经编办批复单独设立机构,与原负责质量监督的科室合署办公,邹城、梁山2个县市编办批复增加了农机投诉职能,市中区、兖州、泗水、微山4个县市区以局文件明确了负责投诉工作的科室。在人员结构方面,目前我市从事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的人员57名,全部为技术、管理人员,事业单位管理,参照公务员执行,其中市农机质量监督科4名。在资金投入上,近三年来各级农机部门投入资金18.2万元,主要用于购置微机、打印机、照相机等基础设施,培训工作人员,开展农机打假,经费来源主要为政府拨款。

二、主要工作成效及做法

农机化质量关系到农机化的安全生产,关系到农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机化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在农机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机化质量包括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工作内容。加强农机质量监管工作,既是保持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市认真开展农机质量监管工作,加强农机市场管理,加大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力度,加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建设,促进了农机产品质量、维修质量、服务质量等的提高,维护了农民的合法利益,推进了我市农机化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大力宣传农机质量监督工作。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有效宣传途径,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开辟宣传专栏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宣传农机质量监督相关业务知识,大大提高了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每年3·15期间,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深入到乡村、集贸市场,设立假冒伪劣农机配件展示台、农机法律法规咨询台、农机质量监督投诉受理台,宣传农机识假辨假和科学使用知识,宣传农机法律法规,解答农民疑问,受理农民投诉,推介优质放心农机产品,指导农民购机,大大提高了农民消费者的依法维权意识、产品质量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积极开展农机打假护农活动。围绕重要农时、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所需机械,联合工商、质监部门,积极开展农机打假活动,对辖区内的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营公司(门市部)、农机维修厂点等进行“拉网式”检查,并对农机购置补贴机具进行重点跟踪调查。近两年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查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7000余台件,涉案价值达700余万元,净化了农机市场,规范了农机经营秩序,维护了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管理。一是开展了农机维修管理规范化建设活动。全市57名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86%以上取得了行政执法证件,《农业机械维修技术合格证》核发微机化管理由2008年初的16%提高到100%。二是开展了农机维修网点专项整治行动,依法注销了已停业和不再从事农机维修业务的网点260家,依法取缔了违法违规经营的网点88家,依法查处无资质资格擅自从事农机维修服务的人员65人,查处使用次、旧、不合格农机零配件进行维修等违法违规案件4起,整治后全市农机维修网点为786家,网点信息全部在农业部农机维修管理网站公告,农机维修网点审核发证率达到100%。

4、大力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为了提高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确保农机维修质量、作业质量和服务质量,自2001年以来,我市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在各级农机部门的高度重视下,主动与监理年检年审相结合,与农机人员培训工作相结合,与农机推广和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相结合,与当地“阳光工程”和职业教育相结合,与农机跨区作业证和农机加油卡的发放相结合,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拓宽鉴定范围,鉴定技术基础不断加强,鉴定规模持续扩大。截止目前,全市已累计培训鉴定各类农机从业人员3万多人,鉴定工种也有原来的6种扩大到29种,居全省前列,多次被评为全国、全省农机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根据农业部和省办安排,我们组织实施了农机行业高技能人才“金蓝领计划”试点工作,108人参加了在兖州举行的济宁市

“金蓝领”培训班,全部通过了职业技能考试,圆满地完成了省办安排的试点任务。

5、积极受理农机产品质量投诉。建立健全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体系,全市12个县市区均已设立或明确了县级农机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机构,其中编办批复设立单独机构6家,批复重新划定职能2家,内部行文4家。两年来全市共受理农机化质量投诉43起,处结43起,涉案价值183.4万元,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3.8万元,接受咨询1390人次。

另外我们还积极做好了“农民满意农机产品”调查评选、农机购置补贴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协助生产企业申请农机推广鉴定等项工作。

三、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部分农机主管部门对农机化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到位,监管力度不够,投入经费不足,致使农机化质量工作难度大,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2、执法依据不充分。尽管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不少有关农机质量监督的法律、法规,但是农机部门只有监督权,没有执法权、处罚权,农机部门开展农机打假工作必须有技术监督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参与和配合,目前工作难度较大,多年来,农机部门在农机打假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往往喊得响、行动难。

3、执法手段落后。目前全市没有一辆专门的农机质量监督执法车辆,缺少先进的农机产品质量检测设备,执法人员没有标志服,这在一定程度上更是增加了执法的难度。

4、标准化建设滞后。目前农机新技术、新产品越来越多,农机作业项目和服务领域越来越宽,农机维修和服务内容越来越丰富,作为农机化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标准化建设却严重滞后,很多质量监督工作处于无标状态,靠经验为准。

5、经费严重不足。1999年以来,国家相继取消了农机维修管理方面的所有收费项目,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面临着无经费来源的困难局面。作为政府部门,虽然我市每年都按要求积极向当地财政部门争取业务经费,但由于地方财政非常困难,这部分开支难以列入财政预算,目前全市农机产品质量监督、投诉和打假工作一直没有专项工作经费,检测设备的购置和更新改造没有任何财政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机质量监督工作的开展。

6、管理队伍力量薄弱。由于机构改革,乡镇农机站基本都被撤并,县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较少,有的只有两三个人,无法深入开展工作,再加上基层

从事农机质量监督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法律意识淡薄,业务水平较低,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措施建议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农机化质量是农机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化质量工作贯穿于农机化产品、作业、服务全过程,直接影响到农机化整体工作效果,关系到农机安全生产,关系到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关系到农机化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理解农机化质量工作的任务性质和要求,增强法定责任意识,把农机化质量工作列入大事要事来抓,进一步深化对农机化质量工作的再认识,依法做好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监管工作。

2、健全机制,完善质量监督体系。按照“健全体系、提升能力、畅通渠道、有效监督”的原则,加快市、县两级农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一是要完善市、县级,特别是县级农机质量投诉机构的基本设施配备,加强工作人员培训,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和监管能力;二是要建立健全监管工作的规定、制度、程序等,保障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三要建立农机、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联合监督管理机制,结合农机产品打假、农机作业质量检查、农机销售维修市场整治等专项活动和三夏、三秋重要时节,组织多部门联合的质量监督检查,以提高管理效率。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的素质。要加大培训投入,充分利用市县两级农机校对农机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其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市县级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重点学习国家和地方有关质量监督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业务能力和执法水平。其二,大力推进农机行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加强对农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和鉴定考核,努力拓宽鉴定范围,进一步提高我市农机从业人员技术水平。

4、持续加大对农机市场的监管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着力治本、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的原则,大力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山东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继续加大源头治理和质量监管,通过市场整顿、专项整治、跟踪考核等多种措施,构建农机打假和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机市场秩序进一步好转。要对重要农时、主要作物、关键生产环节所需机械进行严格检查,对查出的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坚决予以处理并向社会曝光。同时,对重点补贴的农机产品进行质量、安全和售后服务跟踪调查。要积极主动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协调,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农机维修市场日常监管,强化对

农机维修经营者从业资质、维修人员职业资格、维修质量、维修设备和检测仪器技术状态以及安全生产情况的监督检查。继续深入开展“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创建活动,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做法,加大力度,规范程序,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行为,树立社会信誉,打造我市农机维修行业服务品牌。

5、认真做好农机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工作。农业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和《山东省农业机械化质量投诉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提供了依据,对建立健全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有效开展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促进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稳步提高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办法》,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质量投诉机构的工作职责,掌握质量投诉受理的相关要求、处理程序以及信息报送和监督等有关规定,为开展农机质量投诉监督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按照《办法》的要求,进一步搞好农机质量投诉机构的规范化建设,配备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经费,申请设立尾数为“315”的投诉电话,建立完善各项质量投诉规章制度,加强投诉档案管理,认真履行农机投诉质量监督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各级农机投诉机构之间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和上下联动,充分发挥投诉体系在农机打假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健全重大、突发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应急机制,及时处理好重大、突发质量事故和集中投诉事件。

6、加快农机质量标准化进程。农机质量监督的技术基础是农机质量标准化。随着农业机械化作业项目的越来越多,服务领域范围的越来越广,技术要求的越来越高,分工的越来越细,制定农机质量标准化体系成为农机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为规范作业市场秩序,促进农机服务的健康发展,我省陆续出台了《机械播种》、《谷物机械收获》、《机械耕整地》、《牧草机械收获》、《秸秆机械还田》、《花生机械收获》6个地方标准和玉米机械化收获、玉米秸秆还田、薯类机械化收获、花生机械化收获、牧草(苜蓿)机械化生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生产、旱作节水深松作业、旱作节水深耕作业、设施农业卷帘作业、设施农业微耕作、绿茶机械化加工等11个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这些标准规范与原有的标准规范形成了农机化作业标准体系,为提高农业机械作业质量和仲裁检验提供了技术依据。但是这些标准远不能满足当前农机质量监管的需要,特别是作为农机质量体系中比较重要的农机维修质量目前还没有标准可依。因此建议省办在认真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聘请专家论证的基础上,组织有关农机质量监督管理人员逐步开展机械作业标准化体系制定工作,包括整地、播种、深施肥、栽植、喷雾、中耕、收获、加工等农机作业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检测

评价方法。认真开展农机维修质量标准制定及执行督促工作。组织专家会同农机维修网点制定农机修理技术工艺规范,材质消耗及质量标准,检测标准,修理价格标准等。

7、加快农机质量监督管理立法进度。呼吁各级政府依据《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一些农机质量监督方面的实施细则,真正使农机部门既有监督权,又有处罚权,畅通农机质量监督渠道。

上一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档下一篇:“公司财务部职员工作计划”财政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