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学习周记

2024-07-16

小学三年级学习周记(精选12篇)

1.小学三年级学习周记 篇一

晚上吃完晚饭之后,妈妈把餐桌上大大小小的盘子都给收拾到了厨房里,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妈妈,还要辛辛苦苦的去刷碗,我不由得心疼起来,于是我对妈妈说,今天晚上的碗就由我来刷吧!

在得到妈妈的许可之后,我就开始了刷碗的工作。我先把那些碗筷都给放到了最大的锅里面,然后倒入适量的温水,加入洗洁精,然后等到水里面的泡泡都出来之后,就开始用刷碗布开始刷碗。一开始我认为刷碗只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随便抹两下,就可以完成,但是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有些油渍,无论我怎么刷都刷不干净,最后还是废了你九牛二虎之力,才用铁刷给刷干净了。等到所有的碗筷都刷完了之后,竟然累的气喘吁吁,简直就像刚干完重活一样。

妈妈这时候从卧室里面走,看到我刷的碗筷还有锅,开心的笑了起来,不停地夸我长大了。而我只是感叹着,原来妈妈每天下班之后还要干这么多这么辛苦的劳动,我以后也要多做一些家务活,替妈妈分担一些肩上的负担。

2.小学三年级学习周记 篇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渐渐成为了音乐课堂中教师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有效性不高又成为了专家和教师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课的主教材是三年级的一首欣赏曲,同时围绕“爱劳动”主题又选择了五首不同风格的歌曲、乐曲作为辅助内容、由于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如何鼓励学生通过相互的合作学习,积极地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和见解,分享各自的创作成果,从而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本课主要想解决的问题之一。

[问题提出]

本课中有两个主要教学环节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其中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学生在分组学习中如何根据打击乐的音色特点创编伴奏音型为音乐伴奏,从而表现乐曲的情绪特点?如何在教学中既能体现出小组内合作的成果,同时又能展现出组与组之间的有效合作?

第二,学生在分组聆听中如何开展有效的讨论,从而展现集体合作的听辨成果?这两个难点的顺利突破将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最终达成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效。

[教学设计]

(一)复习歌曲《勤快人与懒人》

1.第一遍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第二遍口琴吹奏并加入打击乐器。(教师架子鼓伴奏。)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复习部分,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演唱、演奏精神饱满,充分体现出以往音乐学习方面的综合能力,并能反映出歌曲的情绪特点和歌曲中人物的形象特征。

(二)欣赏乐曲《森林里的铁匠》

1.初听全曲。要求学生思考乐曲的情绪、速度,想象乐曲表现什么样的人在劳动,以及劳动的动作。

2.欣赏《森林里的铁匠》的四个片段,进一步了解乐曲的情绪、速度和所要描绘的情景、人物形象特征。

设计意图:这是一首写实性通俗管弦乐曲,对人物的刻画非常形象。在第一遍初听时,学生只能对乐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教师截取了乐曲中四个最具代表性的片段再次让学生来聆听,使他们进一步地感受乐曲的速度、情绪,想象乐曲所描绘的情景,为下面的体验过程作铺垫。

3.跟着音乐即兴用形体动作表现铁匠劳动时的动作。

4.师生相互评价。

设计意图:用形体动作体验乐曲所描绘的人物特点是欣赏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对音乐的理解不能只靠说理分析,只有通过亲身的体验才能使学生的身心得以愉悦,情感得以抒发。同时,在即兴形体表演后师生相互评价,进一步地加深学生对铁匠劳动情景的了解,体验劳动的辛劳,引导学生热爱劳动(见上表)。

5.学生听教师用响板演奏的节奏,为乐曲主题旋律伴奏,学生进行模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以节奏模仿为主,教师为乐曲的主题旋律创编了两声部的节奏型,请学生先跟着教师的演奏模仿,然后过渡到师生间两声部合奏,再到学生间两声部的合奏,初步引导学生感受、了解运用打击乐伴奏形式在表现乐曲情绪特点方面的独特作用,为下面的创编、合奏环节作必不可少的铺垫。

6.学生分组创编伴奏音型,为乐曲伴奏。

(1)分组创编

第一组乐器为小铃,第二组乐器为木鱼,第三组乐器为小鼓,第四组乐器为沙球(分组情况见右下图)。

设计意图:根据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乐曲的情绪特点为乐曲创编两小节2/4拍的伴奏音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本课设计为在小组自主氛围中的创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权利,同时随时给予适时指导。在创编伴奏音型的过程中,预计创编出准确的伴奏音型的学生很少会产生问题,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学生由于意见不统一而发生争论,从而影响本课的教学进度。这就要求教师在适时指导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比较,引导小组达成共识,从而在组长的引领下跟着音乐进行练习演奏。此外,在实际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练习时间,另一方面还应在各组间巡回指导,适时地指导学生根据2/4拍的强弱规律,有乐感地进行演奏,从而表现出乐曲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

(2)分组交流、评价

评价要点:每个组创编的伴奏音型是否符合乐器的音色特点,能否表现这首乐曲的欢快活泼的情绪特点。

(3)集体表演(教师架子鼓伴奏)

设计意图:用打击乐伴奏,表现乐曲的情绪特点,和铁匠们劳动时的热闹场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分组交流展示后,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进行合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演奏、相互评价,感受到一个小组一个声部的伴奏,无法很好地表现出乐曲的情绪特点。如:小铃这组,如果他们创编的是二分音符,单独演奏的话,可能表现出来的情绪是比较优美柔和的,无法很好地表现出乐曲的深厚内涵,但如果再加入木鱼这组创编并演奏的由两个八分音符和一个四分音符组合的节奏,就能明显地表现出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特点。本环节的设计,试图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只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从两个声部的伴奏,到四个声部的伴奏,再到师生六声部的伴奏,才能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绪特点以及铁匠们劳动时的热闹场面,感受多声部合作演奏带来的音响效果的丰富感。在本环节中,学生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进一步体验、表现音乐的内涵。

(三)辨析劳动题材音乐作品

1.听辨游戏:为听到的音乐排序。

(1)《丰收锣鼓》,(2)《剪羊毛》,(3)《采茶舞曲》,(4)《采茶扑蝶》,(5)《太阳出来喜洋洋》。

2.师生相互交流听辨心得与体会。

3.教师对容易辨别错的歌曲、乐曲进行适当介绍。

设计意图:一堂课只复习一首歌曲和欣赏一首乐曲,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本课设计了一个游戏形式的拓展内容,让学生分组根据自己以往的音乐学习经验,听辨、排序。目的是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只要求学生听辨出乐曲的名称即可。预计学生能通过歌词听辨出《太阳出来喜洋洋》和《剪羊毛》,通过音乐中的锣鼓声,也能听辨出《丰收锣鼓》,但不排除以凭空猜想来判断《采茶舞曲》和《采茶扑蝶》。然后,教师可以重点对这两首曲子进行介绍,帮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这两首与采茶有关的乐曲。本环节的设计思想是在符合学生实际认知规律的范围内,围绕教学主题“爱劳动”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旨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力图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略)

[自我反思]

本课可以作为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典型课例。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切实有效,是主要的研究目标。体现合作有效性的主要切入点和策略:从小组内的合作向小组间的合作过度,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本课在为乐曲《森林里的铁匠》主题旋律创编伴奏音型这一环节时,先请每个小组根据各组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创编两小节一声部的伴奏音型为乐曲伴奏。每个组创编的伴奏音型都能符合各自打击乐器的音色特点,演奏时也能很合拍,但一个组、一声部的演奏无法很好把乐曲的情绪表现出来。因此,只有通过乐器音色的搭配、小组间的合作,从两声部、四声部以及师生间六声部合作,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感受、体验合作、合奏带来的音响上的丰富感,从而更好地表现乐曲的情绪,渲染课堂的气氛,体验快乐的内涵。通过本课的教学实践可以明显反映出这种小组间的相互合作,对乐曲情绪的表达,以及学生音乐情感的宣泄是符合合作学习的内涵的,是切实有效的。

本课的合作学习有效性主要通过学习方式和音乐表现方式的转变与完善得以体现,今后还可以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作深入研究,以拓宽合作学习有效性的途径。

[专家点评]

本课选择的研究主题非常有价值,既是目前音乐课堂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也是面上教师缺少应对策略的困惑之处。本课在体现合作学习有效性方面有两个值得推广和借鉴的做法。

一是通过转变课堂学习方式,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音乐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音乐教学过程的本质是音乐实践活动。本课的欣赏教学环节和拓展内容的教学环节,教师不是预设给学生四种伴奏音型,请学生进行合奏,而是让学生在自主的氛围中,以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各小组自己的思考、协商,为乐曲创编适合自己小组打击乐器音色特点的伴奏音型,并进行合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展示、表现创作成果和自我风采的平台,引导、鼓励学生通过小组间有效的合作,演奏各自创编的伴奏音型,表现音乐的内涵,并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互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样能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融洽,又能较好地体现转变课堂学习方式的新理念,使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二是通过学生间的经验互补,体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本课的“辨析劳动题材音乐作品”部分,设计让学生分组听辨五首与劳动有关的歌(乐)曲,并为音乐排序。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以个体的方式进行听辨,但考虑到学生之间存在着音乐学习经验的差异,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开展听辨可以将学习经验适度互补,在讨论的过程中又能加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进一步感悟与理解,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3.小学三年级学习周记 篇三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学习适应力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2)04-0041-06

引言

2011年12月24日,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建设工作会议在无锡召开,会议以精心选题、精细设计、精当操作、精彩呈现、精致管理为要求共评选出24个江苏省首届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江阴市实验小学选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以全票通过的优异成绩成为省首届精品课题,笔者被评为精品课题主持人。

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小学教育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又是学习成绩分化的一个典型代表。为何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一种普遍而典型的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典型的分化现象?面对分化现象我们该怎么办……一连串疑问萦绕相伴,而与此相应的,却又是相关理论的贫瘠与实践的不足,以致于对分化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只能浅尝即止,深入者甚少。为此,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展开了为期五年的调查与研究。2006年12月“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被立项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2011年5月课题通过了结题鉴定。

一、课题界定与价值定位

学习的本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伴随着经验的获得、行为的产生、能力的训练、潜能的激发和心理倾向的变化而发生的。学习成绩指在校学生一定阶段内,在特定的情境之下,通过教授或体验而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中,学生所完成相应的学习课业的数量和质量。分化,是指性质相同的事物变成性质不同的事物;统一的事物变成分裂的事物。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是指原来学习成绩相对处于同一水平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的差异加剧,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两极分布或多极分布。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状的剖析,对比三年级与其它年级在学习成绩分化上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小学三年级的特点,运用系统论、教学论以及哲学原理,从教与学的和谐性、适配性等方面,探究影响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构建有关分化理论。根据分化理论,建构有效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消除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不利影响,减小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差异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分析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把握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特征,明晰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影响作用,梳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相关因素,探究并归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成因:根据主要成因构建并实施解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策略,积累相关实践案例。在实施解决策略中,逐步形成解决分化问题的基本主张。最终,通过改造三年级教学的实践行动,努力实现教与学的和谐适配,缩小分化的差异,减缓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消除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对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利影响。

根据研究目标,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相关调查与分析;二是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三是建构并实施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

三、研究过程与实践举措

(一)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研究

1.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特点的调查研究

我们针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重点开展了有关成绩分化的普遍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不同时期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三年级不同班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以及三年级学习成绩各层面学生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典型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低年段的代表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部分4—6年级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的调查,并从分化的层次性、差异度等方面,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统计数据与其它年级的数据进行了对比:持续性调查研究,主要包括对一个班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分化的结构与变化、个体在学习成绩分化中的一些变化的跟踪调查。最后,我们结合相关调查数据,进行了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地位与影响作用的分析研究。

2.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我们运用教学论原理、教育心理学原理、系统论方法、哲学原理等科学理论,从客观必然性和主观偶然性两个角度,调查了影响学习成绩分化的诸多因素,涉及了教育体制、教学系统、组织形式、个体差异等客观因素,还有学习个体的主观意志与努力、教师的教学观念与素养等主观因素。既有质量观、效益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学目标定位、内容整合、学习评价等实践行为层面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基本定位: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根本原因,是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这一有机整体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

(二)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比较研究

1.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

首先,是对三年级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包括目标要求的定位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内容设置体系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综合应用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其次,是对三年级学生特点的调查研究,包括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个性发展特点等;第三,是对三年级教学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调查研究,包括全面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衔接性要求与三年级学生的适配性等;最后,是对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适配性调查研究。

2.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分析研究

首先,我们对教学刺激的预期目标进行了分析解读,并描绘出了一般教学刺激(主要指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所期望的目标与结果的结构图;然后,我们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适应力”进行了案例式的剖析,并描绘出了不同类学生“学习适应力”(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智力、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学习技能、学习调控等)的结构图;接着,我们将两类数据及图统一后,计算出两者的比值,并将比值数据进行分类

汇总;最后,我们根据汇总的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教学刺激与“学习适应力”的适配程度,从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改造三年级的实施策略,

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从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基础与现状:另一方面,加强对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技能、学习动力、学习调控等方面的训练,以提高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力”。在“教”与“学”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所谓交叉型(cmssing)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原有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基础上,通过融入走班制、分组教学、学习共同体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以课程引领走班制为基本方法,以适配三年级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指导思想,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切入点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方式和结构。使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能最大限度地适配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原有教学组织形式的弊端,使教学组织形式更丰富,结构组织更合理,不同组织形式互补双赢,最终实现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的适配最优化。

三年级教学内容的整合是指教师在使用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时,在充分理解教材编排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需求、心理与年龄特点出发,通过建设立体化的教学内容,选择与学生需求相适配的整合策略,实施教学内容的灵活调配机制,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相适配的整合目标。

三年级个性化本初生成的教学适配性策略,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出发,充分捕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流露的、真实的、纯粹的意识、思考与行为等课堂生成的本源面貌、自然源泉。在此基础上开展本初生成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分析,一方面,要对本初生成可能达成的生成目标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要开展交流互通,使其价值得以体现,最大限度地开发其潜在价值。

三年级动态化观察解析的评价适配性策略,是通过开展学习性评价,调控引领学习,提高认知目标的达成度,在动态化的过程中,捕捉课堂信息,关注学生的生成状况,深度解析课堂生成的一切,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评价与三年级学生发展需求相适配。

三年级学生学习能力的均衡发展策略,主要指通过加强原块刺激、采取干扰式训练、活用变式、匹配式剖析、知识的系统化强化训练、应试方法的指导等策略,训练学生的关注力、理解力、决策力、应试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均衡发展。

三年级学生学习动力的驱动激活策略,主要指通过预设教学的不确定性,多种模式刺激多种感官,加强价值认识提高学习的持久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等策略,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外动力的刺激,从而为学习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调控的优化调配策略,主要指通过对学生有计划的合理安排学习,择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与培训,发展学生自我调整和控制学习的能力,形成能与三年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相适配的学习调控能力。

三年级学生学习技能的专项训练策略,主要指针对三年级教学的目标与要求,以组织学习技能、信息学习技能和整合学习技能为三大训练内容,保障学习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达成,提高学生信息辨析、运用的技能,以及对新旧知识的整合与应用技能。

三年级学生学习环境的和谐营造策略,主要指通过拓展适度的学习时空、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创设适宜的班级氛围、培育积极的班级气场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人际关系和谐、学习氛围良好、心理体验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研究的结论与成效

(一)理性认识

1.系统论:三年级学生的成绩分化问题是一个由诸因素组成的系统问题

导致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是复杂多样的,有其客观必然性,也有主观偶然性,涉及了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主体因素、系统内部等诸多方面因素。多样复杂的分化成因,说明了剖析、破解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现象,远不是就某一因素、或几个因素的分析与研究所能达成的,需要综合诸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实际是解读、审视整个三年级教育机理的一个过程。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因此,我们认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问题,实质上是三年级教学的一个系统问题。只有当三年级教学系统的诸因素相互关联,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诸因素的效能和系统的整体功能。这一系统不仅包括与学生认知相适配的信息刺激方式、教学组织方式、认知加工模式、目标评价管理等,还包括学生个体的感知理解、思维想象、判断决策等一系列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由诸多因素组成的有机系统(如图)。

2.关系论:三年级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核心问题

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主要在于教学刺激与学生学习反应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我们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产生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由教学刺激、学习反应以及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教学系统的不和谐、不适配矛盾所导致的。教学刺激、学习反应是学习成绩分化的基本因素,教学刺激与学习反应的关系是学习成绩分化的核心问题,这是我们研究与思考的基点。因此,无论是破解i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成因,或是寻求解决之道,三年级教与学的和谐问题、适配关系始终是其中的核心问题。在研究中,我们将这一核心问题演绎成了“6L分化指数”的理论构想(如图)。

图中白色圆形代表“教学刺激”,黑色部分代表“学习适应力”,由于每一个体之间的参差不齐、类型迥异,同一个体的各方面也各有长短、优良不一,这就使得学生的学习适应结构面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图形。“学习适应力”的不同结构面(黑色部分),与整齐划一、相对固定的“教学刺激”结构面(圆形)的比例关系也就复杂多样,它们之间的关系值,我们就称之为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指数,即“6L”分化指数。当分化指数越接近“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佳,说明两者的相融程度越高;反之,当分化指数越偏离“1”时,学与教的适配程度越差,说明两者的排斥程度越高。一个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分化指数相对集中于同一数值段时,出现较大差异分化的可能性较小,反之,当分化指数集中于多个数值段时,就可能产生较大差异的分化。

3.改造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

根据对分化现象的主要成因与核心问题的分析,我们感到有关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潜在问题、关联问题之丰富性、复杂性,远远超出了分化问题本身,就问题论问题、零散的研究已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要基于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教育主张,才能深度解读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把握诸因素的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并改造三年级的教育教学,使三年级的教育教学更趋和谐,更合乎学生的发展需求。这

就是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改造三年级的主张是指导探究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问题的纲领主张、理论指导,从整体上对三年级教育教学的建构行动、系统调整,是一种整体改造而非局部修缮。

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的理性思考是,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的价值定位,消除或减少与三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之间不适配的矛盾反应,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谐法则、适配原理,调配教与学的关系:一方面,尽可能地改造整齐划一的“标准化”教学,以适配学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不断夯实学生的“学习适应力”。以适应教学的共性目标与要求,在相向趋近式的互动沟通中,寻求教与学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实践成效

1.文本汇编

编著出版《改造三年级——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现代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主编:徐健湖)、汇编《基于改造三年级教育主张下的实践研究案例》、《学习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与思考》、《小学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成因及对策——教学设计》、《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与研究成果资料》、《课题研究中期研究成果专辑》、《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充盈与释放中的激活——江阴市实验小学科研掠影》等。

2.实施效果

根据改造三年级的理论与指导思想,我们实施了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解决策略,主要成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了班级学习共同体,形成了与三年级学生相适配的教学内容体系,开展了整体解读式教学研究、本真教学研究,以课堂观察与解析弥补了传统教学评价的不足;另一方面,探索实践了三年级时期有效“学习适应力”的训练,全方位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适应力”。

通过观察、检测三年级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三年级学生个性差异的适配性变化,三年级学生学习反应力的变化,实验研究前后教与学关系的变化。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变化等,显示出在改造三年级标准化教学、学生的学习反应力、教与学的和谐程度、适配程度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在相关积极因素的影响下,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的分化出现了明显的缓减迹象(如图)。

(三)课题影响

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组成的课题鉴定专家组认为:课题选题以小学三年级学习成绩分化这个切口人手,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改造三年级”的教育主张,立意深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江阴市实验小学对小学三年级学业成绩分化问题作了专题研究。他们的研究是极其认真的,是很深入的,成果是相当吸引人的。这是一项真研究,表现了江阴实小人的研究品质和研究特点。改造三年级。一个重大命题!”(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对本课题的评价)

五年多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不仅提升了研究品质、扩大了课题影响,同时,也推动了科研管理、三年级教育教学、教师与学生、课程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三年级为核心与起点,构建了个性化学科课程、创造性实践课程、主题教育课程、修身养心课程等四大类校本课程;由科研积分管理制度、科研首席制、实小课题研究规范细则等形成的“一线三体系”科研管理模式……近几年,学校的无锡市、江阴市级教师专项课题立项达120余项,其中获一等奖12项,二等奖22项。连续多年被评为江阴市教师专项课题优秀组织学校。先后培养出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科研先进个人、江阴市科研带头人等数十名科研型、学术型的教师,学校名特优教师人数占到了全校教师人数的40%左右。2011年本课题获江苏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年12月本课题被评为首届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

五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让我们更加坚信:对三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现象的研究,要立足于三年级整体改造之上,才能形成全面而有深度的研究。同时,我们也感到仅通过一轮课题研究,效果还不是太满意,需要在课题的后研究时代进一步验证假设、推广应用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2]夏正红,一个模子不适合所有的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秀芳,学习检测学[M],太原:新华出版社,1996.

[4]成尚荣,教学改革绝不能止于“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批判性思考[J]北京:人民教育,2010(23).

[5]莫景祺,教师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8(11).

[6]丁邦平从“形成性评价”到“学习型评价”课堂评论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8(9).

[7]屠莉娅,以“主体间互动”为焦点的课堂观察与评价[J],教育科学研究,2007(7).

[8]卢敏玲,李树英,课堂学习研究——种优化教与学的评估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9]康廷虎,黎进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J],教育科学研究,2007(2).

[10]徐岩,丁朝蓬,建立学业评价标准促进课程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9(12).

[11]杨鸿,朱德全,论教学知识的统整[J],课程·教材·教法,2009(1).

[12]常学勤,有效教学的要义:贴近学情动态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09(5).

[13]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08(2).

4.小学三年级周记 篇四

小明和小亮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一天,他们打算去球场比赛踢足球,因为没有守门员,所以他们又请来了李刚。

到了球场,小明惊呆了!“这么多观众!”小明高声喊到。小刚心想:这一次,我一定要表现地好好的,不让大家失望!于是,一场激烈的比赛开始了。只见小明先不急不慢地拍了几下球,发出了“啪啪”的响声,好像在挑逗小亮。小亮也做好了出击的准备,小明一个箭步冲到了球门前,使劲一踢“嗖”的一声,球进了。小明开心地上蹿下跳。小亮也不气馁,他还没等小明反应过来,也“嗖”的一声一脚把球踢进了球门里。这下,小明高兴不起来了,他心想:我一定要超过小亮,加油!于是第二场比赛开始了,小明像一只猎豹般“嚓”的一声,飞快地跑到小亮面前,挡住了小亮的路,小亮只好绕一圈再跑,小明不禁有些骄傲。小明趁机轻松抬脚一勾把球抢过来,猛踢一下,谁知小刚竟然挡住了球,小明很后悔,因为就差一点就进球了。小亮不甘示弱,“咣”的一声把球踢了进去,场上观众的掌声“噼噼啪啪”的响起,最终,小亮赢得了比赛。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人不能骄傲,如果骄傲,别人就会超过你!

5.小学三年级学生周记 篇五

中午第二节课,“呜呜呜呜”老师说:“快站好队。”我们急切地站好了队,老师说:“同学们大家靠着墙走,因为605班也要从这个楼梯口走,知道了吗?”我们异口同声地说:“知道了。”“开始了。”老师大声的说。

我们站好了队,一边抱着头,一边捂着口。一个劲的往前跑。我想:如果是真的楼塌了那以我们现在的速度早就被压成了片了。我对王中超说:“你有我倒霉,我是最后一个,我要被压死了。”王中超笑了笑,又进入了安全状态。

6.小学三年级周记优秀 篇六

吹向我们的不再是刺骨的寒风,而是一阵阵拂面胡春风,大自然里生机盎然。小河从睡梦中醒来,掀起后厚厚的棉被,踏着节拍,欢快地流淌;平坦胡草坪脱下枯黄的,换上轻柔的绿纱;柳树一改干涩的枝条,换上一头美丽的秀发,微风中摇曳多姿;河边上的花草恢复了往日的灵气,竞相开放,五颜六色,打扮美丽的春天。河边公园里玩耍的小朋友左看右看,应接不暇,搜寻大自然的奥秘。

一个朝气蓬勃的季节,把所有的生灵叫醒,让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7.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漫谈 篇七

一、读——指导读书

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习作语言进行积累, 古语有云:“不积跬步, 无以致千里”, 只有积累了一定程度的“量”, 才能够得到“质”的提升。读是写作的基础, 写是读的延续、巩固和提高。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 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 每读一篇都会有收获, 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 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积累。语言积累光靠课内是不够的, 还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积累。可以推荐他们阅读合适的课外书, 让他们饱览群书, 从中积累写作材料。课外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另外, 我们也可以利用班队课开展读书交流会等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 逐步加深对语言极其应用的印象。

二、导——激发兴趣, 树立习作信心

众所周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努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让他们在兴趣的促使下积极练笔, 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作文水平的提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学习材料感兴趣。那写作文的最好刺激也就是对写作材料感兴趣吧!”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透彻了解教材内容, 挖掘其中的趣味因素, 灵活运用多种形式的导入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 故事式导入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 常常会被故事的情节所吸引。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进行写作前, 先讲一个小故事, 吸引学生注意, 学生会听得很认真。故事讲完后, 教师再让几个学生复述, 然后让学生将听到的内容写下来, 这样学生就会很顺利地写完。批改时, 只要故事较完整, 错别字不多就判“优”等, 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 活动式导入

小学生生性好奇, 精力旺盛。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或者小游戏等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通过他们亲身的参与和设计, 学生都会有感而发,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些内容写下来, 就会是一篇不错的作文。

(三) 情境式导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作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 通过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设置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想象。如:播放一些动画片, 成语故事或开展活动的录像等, 引导学生听、看、说、议、想、写,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练——设计练笔

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用好教材安排的小练笔外, 还应该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 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笔。而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练习不失为提高写作能力的好渠道。

(一) 随文仿写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引导学生感受“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时, 先带着学生品读描写天空、小河和原野的语句, 感受文章的色彩美和语言美。之后, 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的结构进行《家乡的秋天》的仿写。由于学生先前已经对这篇文章的语言进行了欣赏和感悟, 所以, 稍作引导, 文思便喷涌而出:“家乡的田野热闹非凡, 成片的大豆金黄金黄, 饱满的豆荚笑得咧开了嘴。稻田里像是铺了一层金黄的地毯, 漂亮极了。……”

(二) 随文续写

可以续写的文章往往是意犹未尽, 想象的空间比较大。像《三袋麦子》就可以进行续写。当然, 在要求学生续写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三袋麦子》一文给学生介绍了三个小动物对待麦子的不同态度, 学完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第三年三个小动物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既发挥学生的想象, 也给学生创造了一次练笔的好机会。

四、评——注重讲评

提高习作水平作文讲评是指导和批改的延续。长期以来, 学生写作文, 老师改作文, 似乎是天经地义。但实际上, 作文的讲评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 也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在讲评过程中动眼、动手、动脑、动口,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每次作文讲评, 教师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 选出有代表性的作文两三篇, 进行集体讲评。讲评时, 出示习作, 由教师或学生朗读一遍,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情况, 然后教师针对文章实际,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 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把握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对作文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以便今后更好地作文。集体讲评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靠自己的智慧总结出所写文章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并提出修改意见。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特别是三年级的起步作文,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关键在于教师持之以恒的善导、善诱。只有各个环节紧密配合, 我们才能留住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在习作之路上顺利起步。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 《语文课程标准》, 湖北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人民出版社

[3].杨九俊,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概论》, 南京大学出版社

8.小学三年级学习周记 篇八

一提到优秀学生,多数人会想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本文中的优秀生指数学学习方面比较优秀的,包括3个方面:①品学兼优的学生,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堂以及家庭作业按时完成。②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是比较调皮,课堂上喜欢捣蛋,学习不够踏实,作业完成质量不高。③由于成长及其受教育环境等先天历史因此,造成部分学生接受能力比一般孩子稍差,但自己愿意并认真学习的学生。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从一二年级老师的步步引导、细心呵护、面面俱到式的学习模式刚升到三年级,基本的学习习惯已经形成,但是自主学习能力还有所欠缺,甚至处于懵懂无知的状态。因此,为了转变其学习方式,需要在班里先培养这些优秀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后通过其“言传身教”“以优带差”,全班的自主学习能力都得到提高。

二、引导“优秀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1.提供实践机会,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过去谈到学习,大家想到的是“例题示范”、“讲解习题”、“考试测验”等等,在一定程度上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与掌握。而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推理,重视了知识的发现与探索。教学时我常设计探究题,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学生在操作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案例:《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你能在图形上表示出一些分数吗?

生:能!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图形折出你想表示的分数;告诉同伴你是怎样表示出这个分数的;把小组的成果放在一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5分钟的操作活动后自主发言。)

生:我把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其中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的1/9。

生:我把圆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圆的1/4。

生:不对。一定要平均分,才能得到这个圆的1/4。

生:我把长方形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这个长方形的1/10。

生:我发现不同的图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

生:我们发现不同的图形也可以表示相同的分数。如:用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都可以表示它的1/8 。

师:这里的1/8大小相等吗?

生:不相等。因为他们图形不一样,有的是表示长方形的1/8,有的表示正方形的1/8,还有的表示圆形的1/8。

生:相同的图形可以表示不同的分数。如:长方形可以表示为它的1/2、1/5、1/9、1/16……

生:我们组还发现相同的图形能表示相同的分数。如:用几个正方形可以表示出形状不同大小相等的1/4。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都是正方形的1/4。虽然他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所表示的1/4都相等。

生:也许是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图形呢,那么,它们所得的1/4面积就不相等。你刚才说的应加上一个条件“是完全相同的几个正方形”就正确了。

学生在课前用卡纸准备好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平面图形。在教学过程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探究时自主得出了我想渗透的两个知识点,即“平均分”和单位“1”。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印象深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掌握了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因而学习过程成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从事研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各种科学概念以及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灵活布置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实践的能力。数学教学平时留给学生的作业多是预习教材与做习题,长期以来学生形成了依赖性和惰性,对学习缺乏热情与主动性。为改变这一现状,我尝试着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如观察、制作、实验、查阅资料、社会调查等。从而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发挥的舞台,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自主实践的能力。

案例:《年月日》教学片断

师:我请同学们在课前自己先查阅资料,了解“年月日”的有关知识,现在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一年实际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一年以365天计算,那一年就少算了大约6小时,四年少算了24小时,也就少算了大约1天,每四年就要增加一天,这一天就加在了二月也就是闰年,所以四年有一个闰年,把5小时48分46秒看作6小时,这样长年累月下去,就造成了很大的误差,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遇到整百年时,规定逢400的倍数为闰年。

生:我知道“4年一闰,100年不闰,400年又闰。”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

生:我是从网上查阅的。

生:我是从课外书上看到的。

师:怎样计算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呢?

生:数学书上告诉我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你们还了解到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1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还有1个二月很特别,有时是28天,有时是29天。

生:闰年二月是29天,平年二月是28 天。

生:我发现7、8两个月都是大月。

……

学生接二连三的精彩对话和所获得的知识令我始料不及,我深深地感悟到学生的潜能是很大的。通过实践性作业,创设了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的机会,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9.小学三年级周记优秀 篇九

我们带上帽子,拿上风筝,一起去南郊公园放风筝。南郊公园在江边,是一座山,我们先是顺着山路爬上了山,看着这山边的风景,树还是郁郁葱葱,小草已经开始有点点绿意了,偶尔你还可以看到一朵朵的野花在风中摇曳着。

我们来到了放风筝的草坪,原来来放风筝的不止是我们呀,看着草地上的人们,他们的风筝都已经飞上了天空,于是我和朋友赶紧忙活起来,终于在春风中,我们的风筝也飞上了天空,看着在空中翩翩飞舞的风筝,我们开心极了。

10.小学三年级周记100字 篇十

今天下午,妈妈提意要打扫卫生。我一直很想打扫卫生,所以我很开心的回答到“好的”。我们开始打扫卫生了。

妈妈叫我先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我就开始整理桌子,我先把我的写字台上的书放到我的小抽屉里,再把笔插进笔筒里,最后把不要的东西扔进垃圾桶,这样我的写字台就整理好了。我再整理其它的桌子,等我整理好了桌子,我问妈妈还要整理什么。妈妈说要让我擦桌子。我想,擦桌子是要先洗抹布的。我就先把抹布洗干净,洗好抹布,我开始擦桌子、椅子、电视柜……不一会儿,我就所以东西擦的干干净净的。我看了看妈妈,妈妈也弄好了。我们这次打扫卫生,就结束了。

这次,我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打扫的时候虽然有点累,但是打扫完了,看见家里很干净,我就很开心。

11.三年级(上)综合学习能力自测 篇十一

(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

一、根据下面句子中的拼音,填写出正确的词语。(5分)

1.妹妹活泼可爱,无论见了谁,她都不jūshù()。

2.远在外地piāobó()的游子,每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自己的亲人。

3.她那一口流利的英语,真让人xiànmù()。

4.下课了,同学们zhēngxiānkǒnghòu()地奔向操场。

二、你能根据下面的分类,把有关“笑”的词语补充完整吗?(6分)

强烈的笑:哄()大笑()腹大笑

愉快的笑:笑()颜开笑()可掬

哭后的笑:()涕为笑

虚假的笑:皮笑()不笑

三、积累驿站。(14分)

1. 写出奥运会上的三种运动项目: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的汽车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知道的星星名字有: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四种乐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根据所给词填空。(8分)

远客说客游客顾客贵客政客稀客生客

地位高贵的客人叫()素不相识的客人叫()

远道而来的客人叫()不经常来的客人叫()

游山玩水的人叫()购买东西的人叫()

搞政治投机的人叫()到处去游说的人叫()

五、生活语文。(20分)

1.把塑料袋染黑,里面装满水,扎紧袋口,放在阳光下晒一会儿,里面的水就热了。你可以用这水洗脸洗脚。你知道黑塑料袋中的水为什么会热吗?快告诉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2.中国小吃名扬四海,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很好吃。其中你最喜欢吃的是_________,它的制作方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3.你经常浏览哪些网站?你最喜欢的网站是什么?为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肖雷同学在读《动物大百科》这本书时,看到这样一句话:“鱼在水中游动,主要靠的是它体内的一个充满气体的调节器——鳔。”他不知道“鳔”字该怎么读。请你告

诉他应该怎样一步一步地通过查字典解决这个难题。(5分)

六、请把下列版面与相应的文章连起来。(5分)

新闻版《小学生犯罪现象剖析》

娱乐版《“罗莎”逼近 福建发布中北部沿海超强台风警报》

体育版《世界杯张怡宁全胜出线》

法律版《央行决定再次加息》

财经版《生子“消失”一年多央视主持沈冰将重返荧屏》

七、仔细阅读短文,然后回答问题。(17分)

山 村 小 路 上

一队青年人在乡村的一条小路上行进。

一条小溪横在他们面前,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小溪并不宽,第一个人略一chí yí(),就腾地一跃而过,脚一着地就回头看看后面的人,眉宇间chōngmǎn()着胜利的微笑。

第二个也一跃而过。

第三个、第四个……都过去了。他们同样回过头迎接后来者。

最后一个却不是这样,他默默地从旁边搬了块大石头,稳稳地放到小溪中间,然后跨上一脚,又一步跨到了对面。

“走吧。”他zhāohu()大家后,又踏上了前进的道路。

还是这么几个人,来到了崎岖的山路上。山路旁边,有一根枯树枝凌空伸到了路中间。

树枝横在眼睛前面,多不方便啊!第一个人一伸手握住树梢,拉向身后,然后走向前去。那树枝,待他一放手,又弹回到原来的地方。

接着又是第二个人,第三个人……他们一一照例而过。

又是最后一个人,他也是一伸手,握住树梢,但他又伸出一只手,很容易地把它zhé duàn()了,轻轻地一扔,然后快走一步,跟上了大家。

1.读拼音,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4分)

2.用“√”选出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方便(biàn pián) 弹回(tándàn) 着地(zhuózháo)

3.理解短文并填空。(6分)

短文中设置了两处场景:一处是过小溪,大家都直接,只有最后一个人;另一处是一根枯树枝挡住了去路,前面的人,最后一个人。从这两处表现可以看出最后一个人,其他人。

4.读了这篇短文,你认为谁的行为值得学习?为什么?(4分)

八、快乐写一写。(25分)

学校准备在三年级举办主题为“我心爱的物品”的展览活动,你一定愿意把你喜爱的东西展示出来让全体同学分享吧!拿起笔,先把你的物品(玩具、文具、手工制作、装饰物或小动物等)向大家作一下介绍,重点说清楚它的样子。

12.浅谈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 篇十二

一、激发兴趣

1.先观察, 后作文。在学生习作之前,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生活, 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 进而产生表达欲望。在教学中, 通过带领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 同时指导学生观测方法, 然后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写作, 学生就会有兴趣, 写出的文章就有具体内容, 才有真情实感。此外, 学生要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生活, 用一双灵敏的耳朵去聆听生活, 用一颗敏感的心去体验生活。如三年级“语文园地二”的写人习作, 要让学生明白, 不仅可以写自己熟悉的人、身边的人, 可以写听说的人, 还可以写自己想象中的人物等。

2.先实践, 后作文。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游戏,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 随后写出实践活动的经过和感受。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 增长其见识, 提高其认识能力, 因而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条理, 语言生动活泼, 具有生活气息。

二、读写结合

1.多读多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利于学生从读学写,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除了每周一次的固定习作外, 要让学生多读多练。教师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发现有趣的、开心的、失望的、沮丧的事, 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讲给小伙伴听, 互相点评, 看谁写得最能打动人。其内容是多种多样的, 一件小事、一位朋友、一点心得、一些感受都可以写进日记, 日记的字数随内容而定, 可长可短, 重点在于写自己最想记下的东西。

2.仿写例文。仿写虽不利于学生创造, 但从训练角度来说对学生很受益。儿童受知识、经验、情感等因素的局限, 又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所以模仿是他们的心理需要, 也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之一。仿写能减缓学生写作的难度, 使他们由读到写, 由不会写到会写, 把生活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 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 顺利完成从书本到生活的过渡。但仿写不是抄写, 教师要指导学生仿思路、仿方法、仿语言的表达形式。

3.化难为易。写作作为一种技能, 需要长期的训练。教师要让学生打消“作文难”的错误认识, 实现顺利“入门”。在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明白写作格式, 懂得开头、结尾与题目的关系。其次, 要围绕一个中心写。这样从最基本的入手, 就可以逐渐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4.日积月累。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 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 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 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 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 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上, 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 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 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理解。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 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会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 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 作文也能生动起来。写作源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这样, 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得到一步一步的提高。

三、说写结合

新课程标准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为: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愿意同其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样的习作要求在教材里体现得比较充分, 特别是三年级上册, 几乎每一单元的习作都要求写完以后要读给他人听,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强调交流。如语文园地一的习作是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教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写完后读给爸爸妈妈听, 让他们分享我们的快乐。

四、指导修改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 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写作, 还要教会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如修改错别字、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让学生写完后先自己读, 尽量自己找出错误, 把它改过来;自己找不出错, 就请别人帮忙看一看、改一改。这样的学习习惯对学生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一方面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以后就能自觉修改;另一方面经过及时修改可以避免出现同样的错误, 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五、讲评鼓励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 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 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 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 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 写出的文章会内容空洞, 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 选择合适的题目, 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 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 有话可写。如教师可以设置“我想 ___”“一件小事”等题目, 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范围, 有更多的可选素材, 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难, 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 在初学作文时, 学生的写作水平有限, 教师在批改作文时, 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 多鼓励, 多表扬, 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如在作文评语中, 多使用鼓励性和指导性的语句, 学生读后, 既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 同时又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缺点, 从而进行改正。

上一篇:工作总结00下一篇:生卫部部长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