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我们在生长》说课稿

2024-07-31

科学《我们在生长》说课稿(精选10篇)

1.科学《我们在生长》说课稿 篇一

活动(一)、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1、本课从花生生长在不同土壤中产量不同这一现象引入,启发学生思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观察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上三种土壤的图片,训练学生观察土壤的方法。在学生了解了观察土壤的基本方法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事先准备好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进行观察(假如城市学校的教师不好找到这三种土壤,也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或展示一些不同类型的土壤的图片等形式组织学生观察)。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不仅要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还要仔细观察土壤的颜色、黏度等,可以利用眼、鼻、手及小筛子进行看、闻、摸、筛等,并提醒学生做好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不要把土倒掉,下一个活动继续使用。提醒学生注意卫生,一定要让学生洗干净手。

3.交流自己的发现,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自己组观察的结果。教师要注意汇总学生的发现,可能每个小组的发现会略有不同,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在交流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听取其他小组的观察结果,并与自己小组的结果进行对比,试着找出观察结果差异的原因。

4.可以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然后根据三种土壤的特点,给这三种土壤起名字,这也是训练学生想像力的机会,在学生对这三种土壤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之后,组织学生来看一看科学家们是怎样给这三种土壤命名的。组织学生参与给土壤命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活动(二):渗水比赛

活动目标

1.能根据三种土壤的差别对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进行假设。

2.能按照教材要求较准确地排列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的大小。

3.能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实施建议

1.首先提出问题,并交代活动的任务,即三种土壤都有一定的渗水能力,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2.要求学生猜想哪一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并把自己的猜想填在教材给出的横线上。这里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猜想的训练,科学猜想不是盲目地猜想,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根据、有分析的猜想。在活动1的基础上,分析三种土壤有什么特性,有什么差别,这种差别会怎样影响它的渗水能力,经过分析之后再把自己的结论写在横线上。

3.按照教材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这个阶段是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阶段,由于这种多项的对比实验学生接触的还比较少,教材给出了详细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并明确指出如何控制实验条件。“同样’’这个词在教材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中共出现了四次,从教材的图示中也可以看出,除了土壤不同之外,其他的实验材料都是相同的。小鼠标的提示“为什么在三个瓶中装同样多的土,并同时倒人同样多的水?”,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如何控制实验条件。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科学地控制实验变量,进行实验操作,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地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4.在实验过程中,小鼠标提示学生把三个装有不同土壤的瓶子中流出的水量记录在教材给出的图表里,这既是对学生记录能力的训练,又给学生制作类似的记录图表提供了一个范例。学生可以按照教材上提供的表格进行记录,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进行填写。

5.根据记录的结果让学生分析三种不同土壤的渗水能力,然后反过来推测保水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正反两个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正常情况下渗水能力强的土壤保水能力会弱,所以教材中的空线顺序应该是渗水能力由高到低的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保水能力由高到低的是:黏质土、壤土、沙质土。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实验条件控制或操作出现问题,有可能会出现反常情况,教师要提醒学生科学的结论是需要反复证明的,不能仅凭一次实验的结果就做出最终的结论,要引导学生做多次实验,汇总全班各个小组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本活动结束后,提醒学生不要将三种土壤倒掉,以备活动3使用。

评价建议

活动结束后,用下表进行自我评价。

活动(三):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活动目标

1.能有根据地判断出豆苗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

2.能设计控制变量的对比实验方案并实施。

3.能坚持长期进行实验、观察及实事求是地记录。

4.能对豆苗在三种土壤中生长的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实施建议

这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通过参加此活动,学生会亲自感受到不同土壤对植物的作用。宜分组进行,长期观察,至少要坚持两周进行记录。本课在课上只是种下豆苗,记录和观察活动留到课下学生继续做。

在了解了土壤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别的土壤的渗水和保水能力之后,接下来开始研究三种土壤对同一植物的生长情况有什么影响,发现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首先根据前两个活动的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一种土壤里长得好,注意提示学生要有依据地推测,并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教材给出的横线上。

2.按照教材的提示从第一节课培育的豆苗中找出6株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分别在等量的三种不同土壤里各种两株,教材提示了一些注意事项,一定要让学生注意阅读,按照提示的做法进行规范操作。小鼠标的提示“也可以选用其他植物的幼苗进行实验”,是在提示学生可以选择当地容易找到的其他植物代替豆苗,体现了选材上的多样性,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选择,但要注意提醒学生实验条件的控制,如果选择别的植物代替豆苗,那么必须选择长势差不多的植株,每种土壤里种的植株要相同,浇水量相同,也就是说除了土壤不同,其他条件尽量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公平和准确,得出的结论才具说服力。

3.可以在课上种下植物,在课下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可以参照教材中给出的记录表。教材给出的表也只是一个范例,注意要提示学生可以选择他们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记录,比如有的学生喜欢拍照,那么他们就可以选择用拍照的形式记录下小苗在不同时期内的生长情况。当然,学生可以用文字、图画等多种形式记录下小苗的生长情况。但无论用什么形式记录,都应当坚持下来,教师在乎时也要时常地关注一下学生的记录情况。

4.讨论。两周以后,教师要再拿出一定的课时让学生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和他们的结论,并讨论教材第7页最下面的问题:解释豆苗或你选择的其他植物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由于关于植物的生长所需的条件这方面的知识教材在后面的课中还会涉及到,所以这里不一定要求学生回答得很全面、很到位,只要他们认真地观察了、分析了、思考了,他们的结论即使是非常幼稚的,也要给予肯定和及时的鼓励。可能有的学生提出豆苗的生长情况不仅与土壤的渗水性有关,还与肥力、透气性等因素有关。

2.科学《我们在生长》说课稿 篇二

学生活动: 采摘智慧果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看哪个小组采摘得“智慧果”最多)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竞赛,感受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现象,他们的背后都蕴含一定的科学道理,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出示标题):1、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环节二: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

出示瓦特的照片

说一说:你能说说瓦特的故事吗?

引导归纳:

发现蒸汽有强大的力量 改良蒸汽机 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科学发现) (技术进步) (推动生产和社会进步)

出示材料,问:产量提高100倍和效率提高600倍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交流、分享、体验和提升生活经验,让大家分享探究和获取知识的快乐,实现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

(出示课题):2、科学推动着生产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学生活动:

3.科学《我们在生长》说课稿 篇三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所以,我精心设计了这一堂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空气在哪里》

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2、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

一、引起兴趣 教师做深呼吸,幼儿也模仿着做深呼吸。提问:我们用鼻子吸到了什么?空气在哪儿?能用眼睛看到吗?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 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 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 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4.科学《我们在生长》说课稿 篇四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教材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知道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物体的重量能够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状态,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用学生熟知的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在水中浮起来,并探索其中的原因,因此,在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此外,本课的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 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知道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把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接下来说教学重难点,在本着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难点:认识到认真细致的采集数据的重要。

四、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及对活动型课堂的思考,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等概念。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即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再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并引出新概念,什么是排开的水量,最后归纳总结出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这个结论。

2、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五、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 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众所周知,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本课导入我才采用一张钢铁沉在水底的图片和一张轮船在水面行驶的图片,并提问:钢铁在水中是沉的,那么为什么由钢铁制造的轮船却能够浮在水面上?相互矛盾的说法将学生一下带入了本课的学习氛围中。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对导入问题的种种猜测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并在学生相互间的质疑猜测中,一步一步修正他们的前概念,最终总结出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前概念。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三)活动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按照课本从学生较熟悉的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入手学习,而后动手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最后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体验物质科学的发展。

活动一: 观察实心橡皮泥的沉浮

将一块橡皮泥做成实心的不同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当我们在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后,橡皮泥的重量有没有改变,体积有没有改变?引出测量体积的方法。

活动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使用同一块橡皮泥,改变它的形状,使它能够浮在水面上。引导学生在失败后及时总结,重新尝试,在一次次的动手实践中初步得出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的技术方法。

活动三: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按照书本上的活动要求,测量出橡皮泥在五中不同的形状时排开的水量大小,并根据数据,分析得出本活动的结论,即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活动后,我留出充分的时间,及时的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从而使我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最后重新回到最初的问题: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前后呼应。并且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如果要制造能够装在更多货物的轮船,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总结。

5.《我们田野》说课稿 篇五

《我们田野》说课稿

一、说教材

田野给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赋予作曲家们无尽的创作灵感,为人类的音乐宝库增添了大量珍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田野》,这首歌作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五十多年来,这首歌曲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下面我就这节课说说我的教学设计。

二、说教材分析

《我们的田野》这首歌为多段歌词的分节歌,采用一段体结构写成。旋律亲切纯朴,婉转起伏,赋予歌唱性;节奏从容舒展,自始至终的弱起节奏和每句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赋予音乐动力感和抒情性,与歌词的语言节奏结合也十分贴切、吻合;歌词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祖国秀丽的自然景色,而在这一片诗情画意中,又点出了正在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而辛勤劳动着的人们,使歌曲的立意更为高远,主题益见深刻,加强了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感情,提出了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编者意图,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整首歌曲的感情体验,从力度、情绪方面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唤起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唱这首歌曲,并解决曲中多处弱起小节和跨小节的切分节奏。新大纲提出: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贯彻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只要有音响,就要伴随着情感,学会唱歌不是目的,要把培养情感和审美渗透到音乐之中,所以本课的重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五、说教法

因为用多媒体制作的图像动静结合,神形兼备,从而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等多种感官的作用,所以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每个学生的感受不一定相同,所以我又采用了启发开放式教学法。听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从音响中获得,所以我采用了听唱法。

六、说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的教学设计是以唱为本,重情感,美感,把学生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其自由充分发挥。从而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且妙趣横生。如果学生出现偏差,有不恰当之处,教师适当点拨一下,讲解范唱一下,本节课力求在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歌唱,最后达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七、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巧妙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祖国秀丽的自然美景,用《我们的田野》作为背景音乐,深情地朗诵歌词,让学生切身体会诗情画意般的歌词意境,使其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被吸引,就会很投入,多种感观同时加入活动,完成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更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下面学生的动情配乐朗诵证明了这一点。接下来,通过立体画面和歌声的结合,形象生动的展示了我们美丽的大好河山,从而在学生的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加上我的深情范唱使学生更加熟悉歌曲,为下一步启发情绪处理演唱好歌曲做好了准备。

感受音乐的悦耳动听,对音乐抒发的感情体验并由音乐描绘的情景,展开想象和联想,从而完成对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的理解及认识,这部分是教学的重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将做以下安排:

1、以《我们的`田野》为背景音乐,我按节奏有感情的读歌词,让学生默默地跟着我按节奏朗读。这种方式一来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词美的意境,二来可以掌握曲中多处弱起小节和跨小节的切分节奏。

2、学生跟着背景音乐按节奏有感情地读歌词,同时我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模仿MTV播放歌曲的形式,在演唱前四拍处,用数字倒计时的形式,反应弱起小节的演唱时间。这种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我相信更有助于学生演唱好弱起拍。

3、老师有感情得完整演唱,学生轻声跟着哼唱。教师的歌声是最直接最具感染力的,而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非常善于模仿。因而我的范唱直接引导着学生更好的唱好歌曲,处理好歌曲的情绪。

4、学生唱出觉得自己喜欢的乐句。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每个人都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展示自己优美的歌声,所以这个环节正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这种反复却不繁琐的愉悦听赏学的过程中,了解并学会了弱起小节在歌中的巧妙运用,同时了解了连音线和圆滑线在这首歌中所起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

这首歌歌词较多,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自主选择多种演唱形式表现歌曲。例如:齐唱,领唱,重唱等等,避免单一的演唱形式。这种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演唱的形式更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欲望。

6.《我们爱祖国》说课稿 篇六

下午好!

首先,说说我对都教材的理解

《我们爱祖国》是西师版四年级(下)的一首现代诗。全诗共有8小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1—4节,围绕“什么是祖国”这个问题,诗人以行去流水般的文字,展现了祖国各个方面的风貌,视野开阔一气呵成;第二部分为5—8节,围绕“什么是对祖国的爱”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细节中去捕捉,实现自己对祖国的爱。全诗语言优美,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极富感染力,易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其次,谈谈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设计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我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学段目标,结合新教育有效课堂教学框架,我为第二课时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A类:熟读诗歌,理清诗歌的结构。

B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生动的语言所展示的诗情画意,仿写诗句。

C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文明和蓬勃的发展,激发孩子们爱祖国,为祖国骄傲、自豪之情。

教学学重点: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展示的诗情画意,并有意识地学着仿写诗句。

教学难点:将优美的诗句通过积极的体会、想象转化为对祖国的全新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澎湃的爱。理解诗歌词句、体会词句的美,诗歌的美。

说说教法学法

德国教育学蒂惠斯说过教育的艺术是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本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语言描迷法、质疑引探等教学法,学生采用读中感悟,自主创造的学习方式来提高自己写作能力。发展创新思维。

说说教学程序

《语文课标》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我以学生为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重诵读,重感悟、重探究、重创新。整个教学,以“爱”为基调进行着。

第一步:由“爱”导入、激起爱国之情,揭示课题。

我这样创项:首先教师用很随和的语言与学生交流,引出“爱”字,继而因势利导:爱的含义很深、很广。然后举生活中,学习中的爱的实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顺利地引出课题:我们爱祖国。

第二步: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师多媒体出示问题与答案、印证学生的反馈、理清诗歌的思路。

第三步:精读诗歌、情感升华

在这个环节中,我注重了阅读,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因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了让读者去了解祖国、新近祖国、感受祖国是实实在在的。在教学中,我每时每刻都在努力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边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当然,这读也不定枯燥,刻板,一味地“念书唱山歌”,而是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达到情感的共鸣”,如:诗歌的最后一节是情感的升华,尤其是“我们爱祖国”这一句诗反复出现了三次。通过我的点拔和引导,学生们终于读出了三句诗层层推进的情感变化形成了高潮 。

最后,说说媒体辅助

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当地运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但创设了情境,也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维的扩展。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说说课堂扩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前进。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设计了“朗诵或背诵”、“表演歌唱”、“提笔仿写”三种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己的爱好,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爱”。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主创造,既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又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想象力。

当然,本节教学过程中肯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7.《明天,我们毕业》说课稿 篇七

《明天,我们毕业》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最后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是以“师恩难忘”为话题选材和编写的。本单元收录的这几篇课文都展现了成长过程中的精彩片段,体现了成长中对美好往事的眷恋。

《明天,我们毕业》这篇课文,作者通过对6年学习生活及成长经历的回顾,以抒发浓浓的眷恋之情,内容真实,感情真挚。文章的语言朴质优美,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叙述细致有序,形象生动鲜明,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部分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题目浓缩六年来的最美好的回忆和最美好的感情。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体会同学们对母校、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设计理念:依托教材,找准读与说、读与写的契合点,以情动人,课堂做到既发展学生语言,又能营造一个情感共生的课堂。

教学目标:

(1)理解文路,把握“眷念”这一条中心线索:离别母校,作者心中有剪不断的眷恋之情,说一说,作者心中牵挂的都有些什么?

校园里诱人的一切――五彩斑斓的校园生活――老师的深情教诲。

(2)深切体会离别感恩情。临别之际,除了眷恋,作者心中还有一份深深的感恩之情,虔诚的赞美之歌在这时响起,火热的诗句如涌泉在心头涌起。结合课文

(3)唤醒自我体验,诉说属于自己的一段真情故事。

(4)我手写我心,表达心中难舍的依恋(赞颂老师之歌,回顾温馨同学友情……

教学预设及相关的教学策略:

一、情感预热,初读感知

此环节我想用一段深情的导语,学生所熟悉的校园环境切换以及舒缓的音乐融合唤起对即将离别母校生活的回忆。

二、定格文本镜头,再现多姿的校园生活

出示课文中不同的场景画面。提问:“你从哪个场景中找到了自己快乐的往事?”

1、组织交流

2、除了这些场景,你的脑海里还珍藏了那些难忘的美好事物?

3、六年里,这么美好的画面真是太多太多了,他们组合在一起多像……出示:“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4、提问:“你从五彩斑斓”中读懂了什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学生比赛朗读课文第3-4小节。

[此处设计我努力要做到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对教材有所取舍,让学生捕捉每一个场景,通过有创意取名、朗读品味感悟等手段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三、移情体验,补白情境,诉说属于自己的真情故事

[好的文章像书法,有时密不透风,有时又疏可走马,“疏可走马”处自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境动动笔。此处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发展语言,注重创造。让学生创造性地弥补课文空白。

组织交流,指导朗读和仿写:

1)“是您”。

2)“您是”。

四、我手写我心,表达心中难舍的依恋

丁雪飞老师在毕业临行前想为他的老师做些什么?

1、你想送你的老师哪首歌?齐唱《每当走过教师的窗前》。

2、学生把各自火一样的诗句写在贺卡上,下课送给自己喜爱的老师。

8.我们周围的生物(说课稿) 篇八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教材把“周围的生物世界”作为第一章,把“我们周围的生物”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生命现象,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生物和非生物,并加以区别,认识几种周围的常见生物,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散思维的能力。(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3.教学重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5.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难点。

二、说教法

因为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我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其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多彩的生物世界,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生物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世界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生物,什么是生物以及了解生物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及其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踊跃参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与错,都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解答。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组为单位,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通过复习知识点,巩固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我们同样作为生物应该怎样对待周围的生物,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六)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

A、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B、生物的种类(共200多万种)

{ 全球约3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物及很多种微生物

}

C、生物的分类

1、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④种子植物 :a裸子植物b被子植物

2、动物:《1》无脊椎动物《2》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④鸟类⑤哺乳类

3、其他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能生长发育

2、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变异的特征

4、生物的应激性

5、生物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6、生物体有严整的结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否完成教学计划

2、学生是否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

3、学生是否喜欢本节课的教学

4、反思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并

9.我们的街道说课稿 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南开翔宇学校的吕晓龙,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青山绿水好家园》,本课取自天津信息技术五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课《我们的街道》,本课内容为两课时,我摘取第一课时内容进行设计编排。

首先进行学情分析,再次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画图软件的基本界面功能,会使用铅笔、用颜色填充等工具绘制简单的画面,学生对画图软件的兴趣比较高。再此基础上,这节课我们通过《青山绿水好家园》主题的绘画,学习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技巧。根据此课要求,设计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完成主体绘画初步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在实际绘画中的应用,能简单合理使用曲线工具与其他工具完成绘画。能力目标:通过主题绘画的创作,进一步锻炼创造能力,增强掌握信息技术的信心。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过程,创作过程,锻炼学生相互帮助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基于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如下教法:

1、讲解演示法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要边讲边操作,使学生边听边动手。

2、任务驱动法

通过为学生设置具体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3、讨论探究法

通过为学生提出的环境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得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帮助宣传环保问题。

教学准备:电脑教室、课件、教学使用的范例画。

教学过程:

引课,教师通过课件演示,为学生展示一篇短文“高高的雪山下有一条弯弯的小河,我的家就在小河边,门前开了很多的花。河的两岸是宽阔的农田,一座石拱桥把小河两岸连接在一起,小河里时而有鱼高高的跃起,时而看见一只小船缓缓飘过。我们这里,天总是那么蓝,阳光总是那么明媚,几朵的云时而点缀着天空,鸟儿也会欢快的飞过。这就是我美丽的家园。”

同学们想象一下,这样的景色美不美啊?

老师看了这篇短文也感觉很美,于是老师就用咱们刚学的画图软件画了一部分,(教师展示半成品,引入课堂的主题内容,)老师还有好多内容没来得及画完,比如高高的雪山、弯弯的小河、石拱桥,大家思考一下,这些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通过提问引入知识点)。

我们一起来看曲线工具,这个工具和我们以前学的工具都不一样,原来的工具我们点击鼠标一次就可以使用完成,但是曲线

工具必须通过三次才能完成绘制一条曲线,大家注意看老师的演示,(教师演示单弧曲线,一边演示一边讲解)大家想不想试一试?(组织学生进行曲线的练习)。

刚才同学们绘制了曲线,很多同学第一次做就很棒,老师为你们骄傲,我们刚才绘制的叫单弧曲线,这种曲线可以绘制什么呢?(引导学生将知识与主题内容联系到一起)那我们一起来把高高的雪山画出来吧。(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来进一步学习掌握知识点)

刚才同学们画的很棒,曲线工具很厉害,不仅可以画我们刚才的这种单弧曲线,还能画更复杂的,大家看老师来画一个(教师绘制双弧曲线),细心的同学发现老师在操作过程中和刚才有什么不同了吗?(引导学生总结双弧曲线和单弧曲线不同的画法)双弧曲线可以绘制什么呢?(小河,水波,)教师通过课件演示,如果我们将双弧曲线组合,还可以绘制小鱼等,很多图形。大家现在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习的知识把画面变的更加好看呢?(鼓励学生继续去创作)

看到同学们的创作热情这么高,画的这么好,老师现在再给你们教一个曲线工具的绝招,三点成花瓣的方法,想看看嘛?(教师演示闭合曲线的绘制方法)我们用这种方法给小作者的家门口多种点花吧。(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品,并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点评和互评)

今天我们帮着小作者把他美丽的家乡绘制了出来,但是小作者也画了一幅现在他们家乡的图(教师演示受到污染的小山村的画面),家看了有什么感受?我们能为小作者做点什么?我们用我们的绘画作品作为倡议书,去帮助我们小作者去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我们都爱美丽的环境,但是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才能保持。

纵观全课,通过课堂主题的引入,以任务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完成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创作,把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作为课堂主要过程,同时贯穿对环保的认识,同时也引导学生发现我们通过学习信息技术也可以去宣传环保,宣传美好的事物。

10.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说课稿 篇十

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实验本·生物必修③》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中的第二节。主要包括“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两部分内容。

本节知识是对上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的延伸,通过实例分析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而实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学生进行自主性科学探究提供了基础。因为符合高考思路“加大考查学生创造思维力度,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所以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受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成为考试的重点和热点。

重点和难点

1、重点: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难点: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二、说学情

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观察思维能力,但逻辑推理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明确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分析方法。

2、通过探究实验,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

2、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索,勤于思考。

四、说教学策略

1、教法:

引导-探究式教学。

2、学法:

讨论法,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课堂小测验

1、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

2、胚芽鞘产生生长素部位和感光部位分别是什么?

3、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分析:

“课堂测验”这一环节的进行,可以实现:①督促学生课前复习上节课内容,达到巩固强化的目的,并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②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到课堂中来,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特点

观察根、茎、芽三种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从上图可得出什么结论?

2、两重性的表现

讨论:为什么松树会呈现塔形结构?

3、应用

顶端优势原理的应用。

(二)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阅读教材,小组讨论,理顺实验思路。

2、进行实验设计,并比较各小组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讨论各自方案的优劣和应该关注的细节。

3、实验的实施。

设计分析:

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自主设计探究方案。然后展示各自的成果,师生共同进行评价,设计出最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老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随后顺理成章提出课下探究课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

六、说板书设计

第3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2、顶端优势的现象和原理

3、生长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

二、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

1、实验原理

2、实验设计思路

3、实验过程

4、实验现象和结论

七、说教学评价

上一篇:所有的艺术创作阅读理解答案下一篇:商务局全域无垃圾工作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