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2024-10-08

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共8篇)

1.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篇一

2011---2012 学年第二学期教师教学计划 广告、旅游、科目

哲学与人生

教师姓名

任课班级

文秘

第 1 周—第 6 周:第一、二单元(坚持从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

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学期教学进度

第 7 周—第 12 周:第三、四单元(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第 15 周—第 16 周:第五单元(在社会中发展自我 创造人生价值)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发展

变化与顺境逆境、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本学期教学目标

知行合一与体验成功、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社会 理想与个人理想、理想信念与意志责任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人生价值与劳动奉献、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自由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物质在运动中存在、自觉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本学期教学重点

坚持实践的认识的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历史规律和人生目标、确立崇

高的人生理想

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用辩证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人生矛盾

在知行合一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在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能力、正确确立自己的 人生目标 本学期教学难点

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月份

周次 1 2

完成单元章节名称及主要内容

未入职 未入职

授课时数

0 0

主要方法、教具

教学活动

月度教学目标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

学 月份

3第一课 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法、案 发、客观实际与人

例分析法

生选择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第三课 能动自觉与自强不息 月份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掌握物质在运动中

讲授法、案

第四课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例分析法

存在、自觉能动性

讲授法、案

4第五课 发展变化与顺境逆境 2

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是人特有的能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

题、用发展的观点

第六课 矛盾观点与人生动力

看问题、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哲学故事、讨论、交流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讲授法、案 例分析法

清明节放假三天 第七课 自行

合一与体验成功

第八课 现象本质与明辨是非

期中考试与试卷分析

第九课 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第十课 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

五一放假一周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 第十二课理想信念与意识责任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和利己利他 第十四课人生价值与劳动奉

坚持实践的认识的 月份

统一、透过现象看

本质、培养科学的

4思维方法、历史规

律和人生目标

确立崇高的人生 月份

3理想、人的本质具

有社会历史性、社

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献、第十五课人的全面发展与 的统一、人的全面

个性自由

发展 月份 3 4 5 级学生外出实习

2.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篇二

一、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正确选择人生道路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的根本要求, 是做事的基本前提, 也是进行正确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要让学生明白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在人生道路选择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首先, 做力所能及的选择, 使自己的选择符合自己的主观条件;其次, 适应现代潮流, 使自己的选择适应社会环境和时代的要求;再次, 要抓住机遇, 主动选择、把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实现人生价值。

二、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世界上充满了矛盾, 矛盾无时不在, 无时不有。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引导学生正视人生中的矛盾与难题,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1. 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快乐人生。

要让学生知道, 事物在普遍联系中存在, 人在普遍联系中生存, 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物质世界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在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联系就是人际关系, 明确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发展的重要条件。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人、理解人、平等待人, 学会交友, 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创造快乐人生。

2. 学会用发展观点看问题,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和困境。

一切事物都处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教育学生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知道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生是一个不断在曲折中发展的过程。让学生懂得顺境与逆境是人生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两种境遇, 顺境与逆境是相互联系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顺境为人生发展提供机遇和条件, 逆境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

3. 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积极面对人生中的各种矛盾, 促进自身的发展。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 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 学会用矛盾观点看问题, 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看问题办事情不能偏激, 不能简单化, 要看到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认清事物的矛盾性, 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 使矛盾向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积极面对和解决人生中的各种矛盾, 促进人生发展。

三、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人生发展能力是促进人生发展、获取人生成功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也为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价值、走好人生道路提供了重要条件和保证。因此, 在教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相关内容时, 要让学生了解实践和认识、客观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理解明辨是非、理性思维、不断创新对人生发展能力的作用, 教育学生要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及时总结人生发展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 学会分析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 透过现象看本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在知行统一的过程中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

四、顺应历史潮流, 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在教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时, 要注意把该内容与人生发展相结合, 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坚定的信念。

1. 了解历史发展规律,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让学生知道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 人生目标的确立和实现要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目标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2. 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 树立人生理想, 积极创造现实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并认识到要实现理想就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

五、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

人生观、价值观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 在劳动奉献中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创造更大的人生价值。

1. 正确对待苦与乐、生与死,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

苦乐观和生死观是人生观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但对于中学生来说, 认识并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并不容易。很多学生在幸福安逸中长大, 平时娇生惯养, 贪图享受, 遇到挫折和困难又不知如何解决, 容易怨天尤人、自暴自弃。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苦与乐、生与死, 明确生与死、苦与乐的关系。首先, 中学生不能只想个人享受, 重点还是要学好功课, 掌握本领, 日后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要求学生要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使自己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能够正确处理苦与乐的关系。苦, 先于人民;乐, 后于人民。要以苦为乐, 甘吃大苦, 力争为全民族富强、康乐、幸福而奉献。其次,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把个人生死与人民的利益、祖国的建设统一起来。一方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应当珍惜生命, 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 做到“生的伟大”。另一方面, 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应当比个人的生命更为重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应当勇于献身, 视死如归, 做到“死得光荣”。

2. 让学生懂得尊重劳动、热爱劳动, 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

实践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源泉和基本途径。劳动是积极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社会的一切财富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因此, 要让学生明白, 人生价值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要尊重劳动, 热爱劳动, 在诚实劳动中奉献社会, 实现人生价值。

3. 创造条件促进自身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实现美好人生。

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的全面发展内涵, 明白人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社会历史基础, 要把社会主义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就完善自身素质而言, 它包括人的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等。这些素质在人生问题上则表现为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能力、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等。其中人生道路可以使人明确前进方向, 人生能力可以克服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困难, 人生理想可以增强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人生价值可以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 从而自觉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问题, 创造条件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实现美好人生。

3.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篇三

关键词:思想;理论;生活

哲学与人生课程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思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走好人生路,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基于课程的这一特性,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把握教学内容,根据多年从事这门课程教学的经验,下面谈谈我对教材及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突出思想性

哲学与人生是属于德育教育领域的一门课程,在学校教育

中,它承担着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就要突出教材的思想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深刻理解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懂得如何做人的,如何正确看待人生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如,对人生价值这个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在为社会奉献的过程中来体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能为他人和社会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具有时代使命感和奉献精神。

如,针对一些学生对上职高的思想观念,有的认为自己上职高是因为中考失败,所以把自己定位于不是学习的料,对学习没有信心,甚至对自己的前途也灰心丧气,对于学生的这一思想状况,在讲述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时,让学生明白,正确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做出的选择,不要盲目跟风,或者攀比,然后让学生对“高价生”这种现象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再对自己选择职高就读进行一个评价,相信这样一来,学生对自己有个正确认识和定位,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了信心,也就会更加努力地学习了。

如,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不是有句话说得好,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们也经常会觉得事情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得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意料,人生也是朝起朝落,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往往处于既需要驾驭,又不能完全驾驭的矛盾之中,希望与困惑并存,激情与苦恼同在,处于花季的青年,要经受这种痛苦,面对学生这种思想状况,在讲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时,告诉学生人生也如此,在人生的路上,也是有顺境,有逆境,有成功有失败,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生本来如此,当我们明白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时,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生不逢时,或自己命运不好,用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不骄横,不气馁,为实现自己人生目标,人生价值而奋斗。

如,对于社会中的一些见利忘义之事,如何正确看待义和利,很多人把义和利并列起來,要有利就得不义,好像为义就得舍利一样,古语有句说得好,厚德载物,义和利是相统一的。有的人为了一时之利,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最后让自己无处立足。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真正做事的人,是先把人做好了,事也就能长久、繁盛,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在学生面对社会是非,义利时,能正确取舍,能抵挡各种不法之利的诱惑,成为一个正直不阿的人,一个对社会和他人有益的人。

二、强调理论性

我们所学的哲学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课程所涉及的哲学理论和哲学观点,讲解必须明了清晰,让学生能理解并加运用,如,世界的物质性——就要求我们说话、做事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而不能主观臆断、脱离实际;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说明人生存在于行动中,我们只有积极行动,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任何事情只有行动才有实际意义,只说不做,只有理论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的,同时我们在看待问题时,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任何事物都处在一个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意识是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潜能是不可估量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潜在的、没有被发现的巨大能量,这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与其他物的本质区别,正因为如此,我们人类创造出这个世界原本没有的许多事物,但是不管我们人类怎么改变这个世界,前提是要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绝不能违背,否则事与愿违,再多的努力只能成为失败的经验;事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不同,所以要用联系的,矛盾的观点分析问题,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它和周围的其他事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同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要全面衡量;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知行要统一,既要学习书本知识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人生发展能力;现象与本质既区别又联系,看到现象不等于看到本质,要识别假象,不被假象迷惑,同时我们也只能透过现象才能了解本质,学会观察和分析各种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历史规律与人生目标,做人生选择时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我们在选择职业也好,确立人生目标也好,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社会发展需求相一致,与时俱进,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只有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只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社会理想一致,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理想的实现才有价值和意义,等等。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了这些哲学理论,才能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对自己人生作指导。

三、注重生活性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是为了指导实践、指导生活,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学习来指导学生的人生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把哲学观点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列举学生自身的或身边的一些事例来讲

解,这样不只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也使哲学理念融入学生思想,渐而形成哲学的思维。比如,同学之间在学习上相互竞争这件事学生应该怎么看待,好多同学把竞争对手,看成是自己的敌人,看不得他人的进步,不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和复习资料,生怕别人超过自己,这样反而把自己封闭起来,很难有大的长进,通过学习矛盾的对立统一,让学生懂得亦友亦敌的道理,任何事有利就有弊,有得就有失,我们要全面看待。再通过对和谐人际关系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际和谐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也就会善待自己身边的人,帮助别人就是在成就自己,能和同学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再如,在学习上,怎样才能学好知识,有的同学很努力,但总不得法,效果不是很好,为此很懊恼。通过学习科学思维,明白人的思维的重要性,也了解了学会思考才是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那么在学习中,多看、多问、多想。多思出智慧,对于一门知识,不只掌握知识点、基本原理,还要通过自己的思维,能把这些点连成面,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此这样地对待每门课程,就没有学不好的道理。

总之,教师教学不是在灌输一种理论,或者将学生当作学习的机器人,机械地把一些知识、理论搬到学生脑子里,而是能将思想、理论、生活相互融会、贯穿其中,渗透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寓教于情、寓教于理,使学生能真正领悟到知识能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对知识充满了渴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4.《哲学与人生》新课改的教学感悟 篇四

《哲学与人生》新课改的教学感悟

作者:林肖华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1年第02期突显德育育人功能。《哲学与人生》能够结合中职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重视青少年人格成型的关键时期,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例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中,教材设计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我们每个人应该选择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我们又怎样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教师可以根据案例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侯斌面对身体残疾做出的选择,给我们选择人生道路有哪些启示?”引导学生明白“他是在客观条件恶劣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自身选择自主性的基础上成功的”,接着提问:“作为中职生,你认为自己存在哪些发展的可能?”引导学生意识到总有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精神升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人生不仅需要理想激情更需要面对客观实际,脚踏实地,把积极的行动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只有将客观实际作为出发点和根据实际选择的人生,只有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按照客观规律积极行动,自强不息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路。理论升华为实际行动,充分体现出《哲学与人生》德育育人的功能。“哲学”与“人生”结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哲学与人生”课程用哲学引导人生,用人生来体验哲学,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这是对哲学课程的创新,也是发挥哲学指导和解决人生问题作用的体现。既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又能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例如在第八课《现象和本质与明辨是非》中,教材设计了10个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其中第六和第八个问题体现了“哲学”与“人生”的有机结合。设计这两个问题就是把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原理运用到人生中去解决人生问题,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形形色色的各种人,学会明辨是非,区分善恶,辨别真假,做一个真正善良遵纪守法的人。指导学生的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呈现多元化。《哲学与人生》以全新的面貌示众,从版面到插图都有很大的改观。采用图文并茂和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可教性。通过案例教学(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典型的哲理故事等)和丰富的栏目设置(名言、相关链接、插图、体验与探究)等。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听的思路,引导学生自觉思考人生问题,初步掌握分析和解决人生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人生发展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相关链接和体验与探究。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体验与探究、拓展性栏目、方法性栏目、教材图片等教学资源,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多种探究活动。运用得好,对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起到重要的作用。4 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德育课改革后,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方式,注重现代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例如在讲授十三课从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时,可采用多种手段引入教学:比如案例、讨论、合作、视频、故事等教学方法。我在讲授本课时,面向三个专业四个班级,针对不同专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业学生实际,我选择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会计专业我采用主题讨论法,会计专业有97%是女生,要想引起她们的共鸣就要谈她们感兴趣的人生生活话题。园林专业有些男生自律性较差,平时讲究吃喝乱花钱,我想通过教学教育他们,因此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中职生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而走上犯罪的事例,在课上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危害性认识,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侵蚀,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正确处理好创造与享受的关系;电子商务专业男生较多,他们关注社会、喜欢讨论社会热点问题,逻辑思维较强,我采用列举反面案例论证,列举学生生活中的错误认识,分析其危害,摆正义与利的关系,让他们明确义、利标准,“决不能见利忘义”,为了自己私利做些不仁不义违法乱纪的事情,腐化堕落走上邪路。从反面案例中认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危害性,接受教训,引以为戒,从中加深对知识要点的理解,实践证明,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篇五

哲学源于生活,又反映生活、指导生活。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引导残疾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从残疾学生自身特点入手,摸索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帮助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人生态度与健全人格。

《哲学与人生》课程归属于德育课范畴,主要由“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定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发展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五个单元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为落脚点。

残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育水平与文化素质和正常人有一定差距。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时,应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而且从中学会关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完善生命,这对他们融入群体生活,能够直面和接纳其身体,战胜困难、勇敢地生活下去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跳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束缚,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形成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一、案例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在特殊教育学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创设相对宽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理论讲授与案例相结合,化抽象为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他们思考、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案例,如学习“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 时,可应用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这一段,学生讲述故事,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启发学生想问题办事情,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把一般原则当做教条,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而客观实际是每个人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及趣味性原则,案例与教学理论不脱节,使抽象的哲学原理通俗化,枯燥的哲学理论趣味化,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运用哲学的能力。

二、自主性教学方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课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来讲,在《哲学与人生》中使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心灵健康发展。

《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哲学思想知识内容,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行为模式。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要让他们对人生和社会充满希望,勇敢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自主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按照课前自主准备—案例导入自主—心理疏导自主—学生主体自主四个步骤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发表自我意见,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自主地进行课外知识内容的探索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中,理论课的讲授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因此,趣味性教学就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适当的课堂游戏是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的有效方法。游戏中,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对游戏结果的执著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既能身心愉悦,又可达到哲学“引发人的思考”的目的。搭纸牌、添一笔变字、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创造性游戏,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有效参与,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不同视角展开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

6.哲学与人生 篇六

十节课的时间,对于学习哲学来说真是太少太少了,也许我们才刚刚入门,也许我们还没有入门。不过经过十节课的耳濡目染,我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心得与体会。也许老师看了会觉得肤浅,觉得我什么都不懂,可是哲学这东西没有对错,只有心中所想,脑中所思,所思所想即是哲学。

西方先贤所探求的哲学我还不能理解多深,可我知道哲学绝不是空想,虽然哲学有理想主义,可理想主义也不是空想主义。哲学是我们探求真理的一个道路,它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比如说一个农民,他可能弄不清哲学是怎么一回事,但他知道种子种下可以种出庄稼,这也是哲学。哲学是一种道理,它代表了世界的一种客观规律,哲学是无处不在的,你看不到它,可它实实在在的就在那里,和我们所见所闻融为一体。

哲学对我们有什么用?我一直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很多人认为哲学无用。是的,哲学不能带给我们现实中的利益和享受,甚至有的时候会给我们带来痛苦。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一切都会变得清晰明了。尽管有的时候会变得和眼前所见不同,甚至背道而驰,但那真真正正就是真理所在。哲学,教会我们拨开现实的迷雾去看清这个世界。

老师说,哲学使人变得聪明,而我所见的哲学家都傻了,苏格拉底为坚持自己的学说被处以极刑,布鲁诺提出日心说被烧死,亚里士多德叛师为世道不容,尼采把自己折磨得发狂。这些傻子们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对自己的信仰坚定不移,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在世人眼中他们是傻子,可在他们眼中,却是世人愚昧无知。于是他们决定用鲜血来唤醒世人,生命只有一次,可他们情愿为此放弃生命,这就是他们作为哲学家的伟大。是什么成就了他们的英名?是哲学,使他们变得伟大。

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理想国,每个人愿意自己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愿一切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这不仅仅存在于童年的幻想,而是深深埋藏在每个人心中,只是被岁月堆积的尘土所掩盖,于是渐渐变得模糊。大多数人曾试图去改变这一切,而当发现自己无力去改变后就顺其自然,渐渐放下了自己的理想,顺从了现实的洪流,成为了庸庸碌碌的芸芸众生中的一员。

现实是不会尽善尽美的,它总会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抛弃你,而哲学永远不会抛弃你,在你最苦难的时候,哲学总能助你一臂之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多少名人不堪屈辱而死,而留下来的那些人,往往是懂得一定哲学道理的人,他们把心态放得平和,看透了现实的本质,慢慢的等,黑暗过后总有黎明出现,在苦难中他们的精神不曾被磨灭,而是愈加明亮,他们在苦难中得到快乐,这是常人所不能的。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径?

其实人生如梦,一个人赤条条来到这世上,几十年过去又终将赤条条归去,什么也没带来,什么也带不走。那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意义何在呢?依我来看,重在过程,每一个人生来就是一个悲剧,哪怕你有再多钱,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该离开的时候谁也躲不掉。如何用有限的生命得到更多的过程,看更多的风景,就是我所理解的生命的意义所在。这个世界永远那么美,我们却无法领悟所有。我们很快就消散,而世界是永恒,就像庄周不知道是他在梦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他一样,我不知道是我们在享受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在享受着我们。每一天发生在世界上的都是一幕幕无休止的闹剧,这个世界永远都这么热闹,永不散场。而我们领悟不到这个世界的所有,就像蝴蝶飞不过沧海。

于是,我学会了如何从哭着嫉妒变成笑着羡慕,是哲学让我的心变得优雅。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路,也有权利享受自己的人生,我的人生与人类似,却又与众不同。尽管生活在相同的环境里大家所过的生活其实并无区别,可世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一样的人,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该活出自我。

我不知道把我的经历写在书里刻在石头上是否有人会去看,看了之后或喜或悲,然而这一切都与我毫无关系,那是他们的事,尽管那是我留下的痕迹,但我并不认为那是我生命的延续。我只是这个世界上的一笔墨汁,写下了一个故事,在时光的冲刷下终将湮没。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让我们无奈,我从不解释任何事,因为我觉得解释是没有必要的,敌人不信你的解释,而朋友不需要你的解释。纠结是没有必要的,所以人要活得洒脱。

人生本就是一座巨大的竞技场,而想要从这座竞技场中脱颖而出并且占有一席之地,没有坚实的意志去奋斗,那么无疑是在痴人说梦,如果不知道到生活的本质,不在得到该往哪里去奋斗,就应该在对的时间,把属于自己的本职做好,做的完美,做得出色,生活也会因此而精彩。

哲学就像呼吸一样,陪一个人走过漫漫人生路。一个人学会思考开始,就迈入了哲学的殿堂,到思维终止结束。尽管我现在还在哲学的殿堂里蹒跚学步,尽管我对于西方先哲的思想和著作高山仰止,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我了解一点哲学,无论对错,它与我的人生产生了一定的交集,这种交集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加深。哲学与人生,是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要求我们确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在我看来,尽管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尽管它是我们的圣经,但它终究不是我们自己的哲学。我们需要建立自己良好的哲学思想和理念,无论是否对别人产生影响,那是我们自己的行为准则,而不是照搬前人的思想,因为假若不会独立思考,那么我们与野兽无异。而事实上,尽管哲学不是共同的,可哲学是共通的,生活的环境给我们的善恶美丑约定了一个标准,大多数人都会遵守它,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体系,所以我们的观念总是惊人的类似。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会有相同的观念,可那并不代表我们的哲学理念是相同的。

在深夜写论文,我深深的体会到码字的辛苦,也终于了解到为什么说哲学是一个昼伏夜出的猫头鹰。因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平静自己的内心,来思考过往的经历,反思自己做过的事,让思维驰骋,让理性的灵感汹涌而来。

曾经的我经常狂躁不安,我以为一切事都要做得尽善尽美,我为自己做错的事后悔不已,我为别人做错的事大发雷霆,我关心别人的时候总是渴求回报,我觉得回报与付出不符就会觉得莫名的委屈,而现在我发现这一切都错了,我并没有看清这些事情背后的本质所在,我只是在纠结一城一地的得失,现实的尘土掩盖了我的心灵,使我不能释然面对,不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我需要一些改变。

总有些现实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能改变的唯有自己,和自己看待问题的方法,用微笑遮蔽伤口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只有看清本质的人才永远不会受伤。在夜晚向白天道别,你将没有弱点。

哲学并不是让人压抑自己的感情,相反,一个有感情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活的洒脱,放弃该放弃的,抓住不该放弃的,人这一辈子,该为自己活。打着伞的时候你永远会觉得在下雨,抛开伞你才会看到其实是阳光明媚。

用自己的哲学去感悟自己的人生,我明白我要走的路,我会坚定不移的沿着我自己的路走下去,这就是我的道,我的哲学。我会用一生的时间去探求,何为存在的意义。

感谢老师一学期以来对我的教诲,这也许将影响我的一生,是哲学让我看清了自己,也看清了自己今后将走的路。

参考文献:无

题目:哲学与人生

姓名:王艺霖

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摘要:

哲学即为我们生存的道理,我们为什么活,怎么活,这一切都能在哲学中找到恰如其分的解释。生活中或多或少总有一些你无法理解的事情,哲学为我们抛开迷雾,寻找是者,为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让思绪飞,用哲学的眼光思考,也许你能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关键词:

7.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案例教学,德育课,教学

2008年12月, 教育部发布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 将“哲学与人生”列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必修课。在这份意见中, 教育部门提供了许多具体的典型案例, 并倡导在德育课的教学中, 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来实现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所谓案例教学法案例就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中,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的和学生的知识基础, 通过设置案例来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析、讨论。

案例教学法具有教学目的明确、学生主体性强、课堂生动的特点, 在一定程度上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而中职教育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历来都存在着课程枯燥、学生积极性低、教师简单灌输等弊端。

在中职思想教育课堂中施行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课堂实效, 达到培养、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目的。本文以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的课程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

一、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作用

(一) 有利于改革传统输入式教学, 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传统的中职哲学与思想政治课堂中, 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由教师单方面向学生灌输。师生之间缺乏基本的交流和互动。同时教师对于教学效果也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只有在测验、考试之后才能知道。而枯燥的教学也使得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

而采取案例教学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案例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授课前提供案例及相关知识给学生, 课堂上则充分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学习。运用案例教学法来实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后, 课堂中基础知识的传授并不再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真正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寻找获取知识的渠道、如何用寻找到的基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何将抽象的哲学和道德原则运用到具体个案中、如何将个案中得到的结论引申为抽象的概念和结论。

通过实例教学, 教师可以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 积极选择提问、小组讨论、设置挑战赛等方法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力争上游的动力。同时学生会随时要求教师对于学生得出的解决方案予以评判和指导, 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 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这种要求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出了考验。

同时, 通过确定的案例分析、讨论的过程, 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进展, 能够准确判断出教学对象的整体学习水准, 并根据实际学习效果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案。这种对教学效果的快速反馈机制是传统灌输式教学所不可能具有的。

(二) 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特定的两难情境, 没有固定的解决之道。这种答案不确定的练习可以充分激活学习者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 在案例教学法中, 教师扮演的不再是传统的灌输者、说教者的角色, 而是设计者和激励者。

教师设计具体的案例情境, 并在学生怠于思考、思考走入困境时充分激励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这里的教师是一个引路人, 他有着丰富的知识, 但是并不一味地急于告知学生最终的解决道路, 而是不断地指引方向使学生自行寻找出路。

《哲学与人生》课程中的知识点多为零散的哲学知识, 与中职生的实际生活具有很大差距, 学生平时也不会主动去思考或者学习这些哲学知识。而在施行实例教学后, 面对具体案例分析, 学生需要收集各种信息、查阅各种必要的理论知识, 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寻找知识、加深对知识理解的过程。随后, 学生还需要选择具体理论以适用于选定的案例、将理论应用于案例的分析中。

案例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可以有效地激发主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 并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而不是抱着已有固定答案的前提下向老师寻求答案。案例教学法中, 强调的是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不是寻求问题的答案。

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 实现将知识内化的过程, 并在最大程度上通过实际应用来教育教学中那些“不确定性”、零散的知识。同时, 具体生动的、贴合社会生活实际的案例可以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 从而使学生在个人对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将过往所学会的知识应用于当下的问题解决, 同时也可以提高承担具有不确定结果风险的能力。

通过对案例中价值观、思想道德等因素的观察、分析, 学生可以直观地意识到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 以及什么样的人生观才是正确的人生观。

(三) 培养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社会分工的细化要求个人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需要充分协调与合作者的关系。只有善于沟通、共同合作的人才能够在当下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传统的输入式教学完全忽视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 造成学生只会死知识、不知应用的状况, 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培养非常匮乏。而案例教学中重视双向交流, 学生之间需要不断沟通、合作, 通常要经过小组、大组合作思维撞击在, 才能在最后的总结阶段集思广益, 集结众人的智慧由一个特定的代表来表述。在小组、大组交流中, 学生沟通合作的同时也能偶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想法, 也有助于增强学生说服别人的能力。

同时,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必然增多。教师需要引导、激励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 而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的过程中, 也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找到新的理论、得出新的结论, 学生的全新体验必然需要与教师沟通。这种双向、相互的交流是对学生的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极好锻炼。

二、中职《哲学与人生》课如何实施案例教学

(一) 教学者精心选择教学案例, 营造妙趣横生的哲学课堂

1. 案例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思想政治的内容会随着时代而变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引用的案例应紧扣时代的主题, 体现时代的新鲜内容, 而不能是一个案例用上几十年不换。授课时教师应当尽量挑选最新的国内外时事,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新鲜的案例题材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受到既有的观点影响就会更小。例如上《哲学与人生》中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 教师可以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污染为例。

案例材料: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大地震摧毁了日本福岛部分核反应堆, 导致核辐射。对于该事故, 日本政府采取各种应对措施, 要求核电站半径30公里范围内所有农家, 暂停农产品销售和自家消费。如当事故已经或可能导致释放碘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情况下, 实行服碘保护。同时, 还采用排气和注水等措施对核反应堆降温冷却。经过不懈努力, 一直阴霾重重的福岛第一核电站, 终于现出了“光明前景”, 福岛核电站危机进入可控状态。

问题引导 (讨论) :请结合材料, 运用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分析日本政府是如何应对核危机的。

通过讨论、反思和感悟, 学生总结出:

1) 规律是客观的, 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 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造福于人类。

2) 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日本政府在充分认识和把握核辐射规律的基础上, 充分动用人力物力, 采用排气和注水等的办法, 经过不懈努力, 终于现出了“光明前景”, 福岛核电站危机进入可控状态。

2. 所选案例要有针对性

在选择案例前, 教师应当首先确定课程目标和当下的细化教学目的, 来选择符合教学目的的案例。在选择案例时, 要明确此次案例教学要的目的以及实现途径:这个案例具有什么特点?学生会采取什么视角来分析这个案例?这个案例是否可以用哲学的观点来分析、是否能联系到具体的思想道德理论上?这个案例是否可以引申到今天的教学目标上来?对于这些相关的问题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防止无的放矢。

3. 案例的客观生动性

教学中所选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哲学与人生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抽象的内容, 如果教师选取的案例也是十分晦涩、抽象, 那么这种案例对于教学实际上是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只有贴近中职生的实际生活, 选择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 才能够帮助他们将书本上高度概括化的哲学理念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构建起哲学与学生自身人生之间的联系感。

在案例教学中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哲学的影子, 以学生熟悉的人和事为例, 而一定要避免“远、大、空”, 避免让他学生觉认为这些案例只是虚幻的案例, 与自己和现实生活无关。在《哲学与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对比他们熟悉的明星和农民的差别。他们是否都实现了个人价值, 明星和农民是否具有同样的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根本的, 还是个人价值更根本?通过具体的对比, 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而且能够对自己追求的人生价值做出基本的判断。

(二) 鼓励学生课前提前准备

中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社会生活体验和足够的理论知识基础, 无论是在哲学还是思想道德方面, 他们都已经具备了基础知识。在中职的《哲学与人生》课堂中, 不应再像小学或者初中时, 简单地向学生照本宣科, 什么是美什么是正确的人生观。这种传统的输入式教学是脱离中职生的实际的, 也完全达不到教学目的。

采取案例教学, 《哲学与人生》课堂中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将案例材料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教师可以在材料下方附上几个问题, 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和分析案例的方向。如这个案例中是否有与我们课堂上讲授的道理相联系的地方?这是一个哲学问题、道德问题还是一个法律问题?正确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师的恰当指引, 是学生顺利进行案例分析的重要条件。

(三) 引导学生小组充分讨论

案例教学中, 要求学习环境必须能为学生提供案例准备及讨论案例分析结果的机会, 必须安排学生尽可能面对面地讨论或通过电子通讯设施进行沟通。其中, 学习者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的态度和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并学会与他人沟通。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由分组。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引导学生进入特定案例的现场, 深入角色, 并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分析、研究案例。教师所做的第一步工作应该是提出案例, 引发学生思考。

随后, 教师提出引导性的问题, 带领学生的思路走向预设的方向。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小组自由讨论。五分钟后, 教师要求每小组指派一名学生做出回答。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分别做出评述, 并且应当主要以发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为主, 对于学生不符合教学目的的言论可以恰当指引, 但是不宜直接批判。

教师提出一个更为广泛、发散的问题, 由小组自由讨论后派代表辩论。对于学生普遍存在不解或误解的地方, 教师应当与学生共同分析并尽力在课堂上解决这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四) 重视最后总结对课堂实效的提升

案例教学的最后一步就是评价案例, 总结反馈。最后的总结往往是被教师忽略的环节, 而这个环节事实上是至关重要的。把握好最后的总结, 可以将案例教学的效果在短时间内快速巩固。

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小组讨论的回顾和最终结论的概括, 可以让学生回望自己的思维过程, 并进一步深化课堂上所获得的新知识。让每个学生自由总结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的过程, 并且以书面形式提交给教师, 不仅可以让学生重温学习内容, 而且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自我的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哲学与人生》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

在案例教学法中,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饿互动, 教师充分运用归纳、解释、衔接的反馈策略, 引发学生诘问、激辩, 促进学生相互倾听, 推动互动对话越过“深水区”, 一步步地接近事物的本质。《哲学与人生》的教材虽然枯燥, 但是案例教学的过程却充满了生机与乐趣。

参考文献

[1]张家军.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 2004.

8.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哲学与人生》;中职;任务教学法;应用

在中职学校中,开始《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目的便是为了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帮助其将来更好的进行问题解决,让其更好的面对人生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事情。而任务教学法便是在制定总目标的情况下,进行各类分目标的设计,并利用各种手段来实现这些分目标,从而达到总目标实现的目的。

一、对任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最合适的策略进行学习

任务相关的因素主要包含了下面几项,比如说任务的实际难度、任务的分类、人物特征造成的选择性影响、任务的参与者以及任务的实际熟悉程度等方面。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时候,任务难度指的是依靠语言复杂性、交际压力以及认知复杂性来进行区别的,也就是任务完成所需要的思考、语言以及任务完成的情境。在使用任务教学法进行教学的时候,任务的意义是最为重要的,在教学的时候只有创设出来的情境是和生活相关的,才能够真正的将哲学和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的有意义。这样,我们便必须在认知因素的角度出发来对任务的难度进行评价,因为正是因为认知产生的意义来给任务赋予了实际的内容。并且,交际存在的压力也对任务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另一个重要联系进行了强调,也就是任务加工过程方法。任务的实际难度受到的影响比较的多,种类以及数量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学生往往更加容易完成那些自己比较熟悉的任务。在进行《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的时候便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这样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会有明显的降低。在进行任务特征选择性影响研究的时候一般有两个方向,首先是对任务特征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其次则是研究任务给加工过程造成的实际影响。在进行第二种研究的时候,任务的复杂程度、类型以及难度都会受到时间长短、负担范围以及以往知识的影响。而在进行任务完成的时候,认为完成会受到参与者熟悉程度以及情绪的影响,若是情绪放松,参与者互相都很熟悉,那么完成起来也会更加的容易。

根据上面的分析,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办法,保证创设情境的生活化,做好教学任务的设计。比如说在讲到普遍联系以及人际和谐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和自己关系最不好的同学或者老师,让其在评估表上就二者关系进行评估,这样学生在认识自己和身边人联系的时候会更加的深刻,也会更加能够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二、进行任务教学目标的设计,进行教学基本步骤的掌握

在对任务的一些因素进行明确之后,老师应该根据任务的实际难度来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保证其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的时候必须重视下面两点,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培养。这门学科本身便是比较特殊的,这也决定了其在学生认知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学生认识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其从实际出发,更好的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其次便是,老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认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的知识水平,这样能够避免课程过于枯燥,若是课程枯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的时候,还必须注意难度,若是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范围,对学生的学习也是不利的。在进行教学目标确定之后,老师还必须进行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步骤设计一般会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任务前阶段、任务中阶段以及任务后阶段。在任务前,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对任务进行介绍,让学生更好的进行任务的讨论,鼓励学生更好的进行任务资料的收集;在任务中,老师应该要求学生进行任务的执行,并根据实际情况写好详细的报告,这样在介绍任务完成情况的时候会更加的方便,这个时候,老师最好不要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应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协商的方式进行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结束之后,老师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互评,找到对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不足。这个时候,老师可以帮助小组进行改正,并评价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

三、将网络教学内涵结合起来,进行任务教学措施的实施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学模式也有了新的变化,网络教学逐步的兴起。以往老师仅仅依靠一个教室、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便能够做好教学的方式已经过去了。很多学校已经将网络这种方式利用了起来。通过多校园网、多媒体网络的运用,可以进行《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的实际质量,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将一些和学习有关的网址推荐给学生,并且还可以通过QQ群的建立来和学生更好的进行交流,这对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实现都是非常有利的。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将微博利用起来,其在互动、及时以及便捷方面优势非常的明显。网络教学将声音、图像、视频以及文本等方式集于一体,优势非常的明显,并且还能够将学生的主体位置更好的突出出来。但是在教学的时候若是仅仅依靠网络进行教学,那些学习自主性比较差的学生,学习效果会比较差,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会比较的低下,并且,老师在对自己进行定位以及进行观念转变的时候也往往会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将任务教学法利用进去,网络的优势会更加的明显,其作用发挥也更加的充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将网络利用起来,更好的进行资源和材料的搜集,掌握更多的教学案例,并且,多媒体课件本身图文并茂的优势非常的明显,完成任务的时候,可操作性也更强,并且手段也更加的灵活,对任务的完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将学生对《哲学与人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情景中,掌握知识的速度也会更快,并且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也能够更好的将知识内化,能够帮助学生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和自己的人生。

四、结语

在中职学校中进行《哲学与人生》的学习,目的便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在将来更好的面对社会和人生。而任务教学法的引入,能够让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并且教学有效性也会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覃少英.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的应用[J].才智,2013(30)

[2]王华贵.浅谈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哲学与人生》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1(24)

[3]曾记有.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1)

[4]李宁.浅谈探究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程中应用的研究[J].新课程(下),2013(11)

[5]刘玮莹.浅谈任务教学法在外语课堂的应用——以日语拟声拟态词的讲解为例[J].学理论,2013(27)

[6]张钰铖.品味哲学,体验人生——中职《哲学与人生》教学三味[J].考试周刊,2013(51)

上一篇:小学赞扬清洁工的作文下一篇:搞笑十一国庆节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