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的特点

2024-11-01

中国语言的特点(8篇)

1.中国语言的特点 篇一

小品语言的特点--享受学习的快乐 句句押 改革春风吹满地

中国人民真争气 齐心合力跨世纪 一场大水没咋地押韵 韵母相同

或相和laochaopaoduanjianpanduimei有节奏感,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韵律在诗词中的运用 一,二,四句押 改革春风吹进门(men)中国人民真精神(shen)海湾那旮的儿挺闹心 美英合伙欺负人(ren)一,二,四句押 在机关工作三年多(duo)如今职位走下坡(po)分流把我分到了街道办 我今天要找领导说一说(shuo)一、二、未句押韵 有人花钱吃喝(he)有人花钱点歌(ge)有人花钱美容 有人花钱按摩 今儿我雇个好活儿 有人花钱雇我陪人唠嗑(ke)一句一押 文联工作很清闲(xian),动动笔杆就挣钱(qian)妇女工作很高尚(shang),顺便可以搞对象(xiang)工作越干越具体(ti),老头老太太都归你(ni)对话押韵 儿子说给我找个人儿,9点钟到位(wei)这地方拐弯摸角的,这才找对(dui)叮咚!谁呀?张惠妹(mei)儿话音押韵 我这下岗之后没啥事儿,想摆个小摊修车打气儿 街道办事处三天没找着人签字儿 憋得我是浑身上下不得劲儿 整好有辆自行车,打两下 痛快一会儿是一会儿 儿话音押韵 现在这人吧 真是怪事儿 整天到晚一肚子闲气儿 你给他肉吃,他嫌有味儿 你给他鱼吃,他嫌有刺儿 你给他打打自行车,他还来气儿 对待这种人,就得去去他的味儿,拔拔他的刺儿,撒撒他的气儿 瘪了,撒完气当时就没事儿 这种人呢,属于活到30还没断奶呢,不懂事儿。对比 人这一生其实可短暂啦 有时候一想跟睡觉是一样一样地 眼睛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眼睛一闭不

睁这辈子就过去了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嘛? 人死了,钱没花了; 人的一生最最痛苦的事,你知道什么嘛? 人活着呢,钱没了。对比+押韵 我叫白云 我叫黑土(tu)我71 我75(wu)我属鸡 我属虎(hu)这是我老公 这是我老母(mu)排比 爆肚儿炒肉溜鱼片 酸溜腰子炸排骨 松花变蛋白菱藕 海蜇拌肚滋味足 四凉四热八碟菜 白干老酒烫一壶 排比+押韵 瞎摸杵子去南极,根本找不着北(bei)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tui)大马猴穿旗袍,根本就看不出美(mei)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就够不着嘴(zhui)排比+押韵 9898不得了(liao)粮食大丰收 洪水被赶跑(pao)百姓安居乐业 齐夸党的领导(dao)尤其人民军队 更是天下难找(zhao)国外比较乱套(tao)成天勾心斗角(jiao)今天内阁下台 明天首相被炒(chao)闹完金融危机 又要弹劾领导(dao)纵观世界风云 风景这边更好(hao)其它 词语错配:八辈祖宗倒序:博客 刻薄人气气人精辟屁精 关注作者 我们总是过多地关注演员,却忽略了创作者 崔凯 何庆魁 * *(di)(qi)(ji)(di)*

2.中国语言的特点 篇二

何为新闻发布会,综合各种研究新闻传播的文献,新闻发布会,有时候也称为记者招待会,是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传播信息的一种方式。信息通过新闻发布会传播出去,大众传媒诸如报纸、电视、网络等则把这些信息再进一步传播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

政府机构也常常举行新闻发布会, 由新闻发言人或机构负责人发布、介绍相关信息或表明立场态度。如在我国,我们经常在中央电视第四套看到国务院或其下属的外交部、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等部门举行现场直播的新闻发布会, 之后通常会有答记者问。

对政府来说, 一个健全的新闻发布会制度是保障社会信息公开透明,充分保证公众知情权,保证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措施,也是政府进行有效公关的一个途径。

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最大特点就是用词非常严谨, 但有时候又让人觉得发言人的态度模棱两可或答非所问, 或者直接避开记者的提问。外交部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其发言的内容就像国家外交政策的指示灯或风向标, 有时候一句话都可能牵涉国家的利益。那么,为什么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语言有着这样的特点。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二、数据收集

本文的语言材料都来自互联网, 特别是中国外交部的官方网站。外交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对来说比较频繁,多的时候一天一次,因此语言材料更新比较快。同时互联网上的资料以图片、文字、视频立体地呈现出来,整个信息收集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有趣和直观的。互联网就是一个最大的语料库,运用搜索引擎可以收集到任何想要的语言材料。和传统媒体相比, 这是一个最大的优势。

由于答记者问环节更凸显交流,更能反映出发言人应对各种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因此,本文以近段时间外交部新闻发布会上的答记者问为语言材料,对材料进行粗略分类,并运用Grice的合作原则加以分析。

三、合作原则的定义及内容

“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是由美国著名的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从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之间的差别出发,提出的人类会话的一条指导原则。简单来讲,合作原则,即在交谈中,说话人和听话人应该存在一种默契,应该坚守着能使谈话符合本次交谈目标或方向的一个原则。正是因为交谈者之间的合作,才能够使双方进行连续的有意义的语言交际,使得这个谈话可以进行下去。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些次准则,即:

A.数量的准则 (Quantity Maxim)

a.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 (交谈的现实目的 )所要求的详尽程度;

b.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简单来说,就是不要多说也不要少说。

B.质量的准则 (Quality Maxim)

a.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 ;

b.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联准则 (Relevant Maxim)

说话要有关联,要贴切。

D.方式准则 (Manner Maxim)

a.避免晦涩的词语 ;

b.避免歧义;

c.说话简明扼要;

d.说话要有条理。

(何兆熊 ,1989:147-148)

理想的情况是, 如果人们在交谈中都可以遵循以上这些原则,那么交谈总是能够顺利地完成,人们的分歧和摩擦就会大大减少。假若真的如此,恐怕就没有语用学的研究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是不可能都遵守合作原则的。事实上,在交谈中, 人们常常会违反某条甚至多条合作准则。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某一条合作准则, 而他又让听话人知道他违反了这条准则,那么听话人可以从中推导出说话人所要传递的一些含蓄的意思 (即言外之意)。即说话人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了会话含义 (implicature)。会话含义解释了听话人是如何透过说话人话语的表面含义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的,由此表达另外一种意思。

四、合作原则在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中的应用

下面是有关利比亚战争和叙利亚内乱的答记者问中的四个例子。

例一:问:第一,中方是否考虑与叙利亚反对派沟通? …… (2011年9月7日 )

答:关于叙利亚局势,中方认为首先应该尽快缓解紧张局势,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和更多人员伤亡。另外,要积极推进对话进程,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化解当前危机。

中方多次强调, 解决叙利亚问题的正确途径是开启由叙主导的包容性政治进程, 我们应该给叙利亚更多的时间落实改革承诺,各方应该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和平进程,通过和平方式化解危机。我们认为一味施压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二: 问: 中方为何到现在还不承认利比亚“过渡委”? (2011年9月6日 )

答:这要水到渠成。

例三:问:你如何看待中国与“国家过渡委员会”的关系? (2011年9月5日 )

答:关于中国与“国家过渡委员会”的关系,我们多次重申,我们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重视“过渡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愿与其继续保持密切接触,我们希望中利关系能够继续向前发展。中国政府支持利比亚战后重建,支持联合国在重建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例四:问:中国目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承认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的国家,中方考虑何时承认“过渡委”? ……(2011年9月1日)

答:中方尊重利比亚人民的选择,重视利“国家过渡委员会”在解决利问题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愿与其保持密切接触,推动中利关系平稳向前发展。

上面四个例子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外交部网站的文字上仍对这个国家过渡委员会打双引号, 但是从发言人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政府对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的态度的细微变化。从例一的“与其保持密切接触”到例三的“水到渠成”,不难推断出,中国和“反对派”掌权的利比亚建交是迟早的事情。

再看看发言人对记者的回答有没有违反合作原则。第一个例子中, 发言人没有正面回答中国是否会和叙利亚反对派沟通,而是仅仅强调对话的重要性。第二个例子则既不肯定地说中国会承认利比亚过渡委,又不说不承认。例四中,发言人采取了和例二一样的回答策略。可以肯定地说,发言人都是遵守关联准则的。关联准则是Grice合作原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条,如果发言人脱离了提问者所提的话题,对话就无法进行下去。再看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发言人当然不会说谎,说得也比较有条理合,没有特别晦涩难懂的地方。总体看来,质量准则和方式准则还是要遵守的。最后看数量原则。例一、例二、例三和例四明显违反了数量原则。 如例一中,发言人没有正面回答会不会和反对派沟通,没有把记者期待的信息说出来,但与此同时强调了和平对话的重要性, 这不是记者所提问题中要求得到的信息。这就同时违反了数量准则的两个方面,一是没有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信息, 二是传递了记者所期待的额外的信息量。例二中,发言人的回答非常简洁,没有正面回答记者的问题, 也是明显违反数量原则的例子。根据会话含义理论,发言人从中传递某些含蓄的信息,从这个“水到渠成”也许记者会推断出这个回答的言外之意是: 一旦利比亚国家过渡委员会举行了大选,成立了全国性的政府,那么中国与其建立正式关系将是必然的。

五、结语

在发言人的语言材料中可以发现, 数量原则是最经常被违反的,而关联原则基本不会被违反。基于发言人身份的特殊性,特别是外交部在中国对外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发言人往往不能随心所言。因为发言人的话语表达的不是个人的观点, 而是代表着整个国家政府对某些事件的看法。这就决定了发言人的语言特点,即违反某个原则必然而且必需。

摘要:新闻发布会是各种社会机构组织对外发布信息的重要平台之一,答记者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个环节是各个媒体进一步获取更多信息的有效手段。但并不是每个记者所提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满意的回答,新闻发布会的发言人有时候会故意正面避开记者的提问,转而用另一种方式回答问题。本文以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答记者问为语言材料,运用Grice的合作原则粗略分析这种颇具特色的语言运用技巧。

3.中国语言的特点 篇三

纵观我国电影史,从早期的《小城之春》、《林家铺子》、《早春二月》,到八十年代的《城南旧事》、《边城》,再到九十年代的《那山 那人 那狗》、《我的父亲母亲》,直至近些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香巴拉信使》等,都是散文诗意电影的代表之作。由此可见散文诗意电影是我国电影的一脉重要分支,其优良的传统和在当前的发展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艺术(与其它艺术门类相比)及综合艺术,拥有一套完整的符号表达系统,即电影语言。不同于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等传统艺术,这种语言同时诉诸于观者的视觉和听觉,从而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的观感经验。本文即从电影语言入手,探究散文诗意电影在视听语言上的风格化特点。

从某种角度来说,电影是用镜头来讲述故事的艺术。因此这里首先讨论的是散文诗意电影的画面特征。单就电影画面本身来说,它和我国传统艺术中的诗歌和绘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诗和画并不是两门孤立的艺术,相反,它们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散文诗意电影也可以说是天然的诗与画的融合。这一点直接的体现在此类电影的构图方式上。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有过这样的论述“美的形式之积极的作用是组织、集合、配置。一言蔽之,是构图。使片景孤境能织成一内在自足的境界,无待于外而自成一意义丰满的小宇宙,启示着宇宙人生的更深一层的真实。”[1]正是以中国绘画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为美学根基,我们可以看到散文诗意电影多用镜头的摇移和长镜头来体现中国画长卷轴的构图方式,从而消解了蒙太奇式的主观切割,也使影片具有了一种气韵生动的幽远意境。

在影片《小城之春》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长卷式画面的灵活运用。整部影片是在一个横移镜头和俯瞰画面展现的颓废的城墙中开始的。不同于绘画,电影是由一系列画面构成的流动的整体,因此我国古典绘画中的这种散点透视和长卷式的构图方式表现在现代电影中,就变成了这样一种摇移镜头和长镜头的运用。这样的镜头贯穿了影片的始终,甚至在人物对话中也采用了这种缓慢移动的镜头运动。如章志忱初到戴礼言家的那晚,随着镜头的摇移,我们依次看到了唱歌的戴秀,凝望周玉纹的章志忱,床上病怏怏的戴礼言,端药给戴礼言的周玉纹。这一个画面依次交待了全剧五个出场人物中主要的四个人物,并在镜头的移动中隐含了这四个人物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了一种压抑与希望并存的复杂意境。

正是摇移镜头造成的这种类似古典长卷的绵延不绝的画面,精妙的传达出了散文诗意电影所追求的意境。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种叙事上的间断成就了情绪上的连贯,从而使影片张弛有度,气韵生动。

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电影画面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景别的运用上,而这自然也成为了散文诗意电影诗化表现的一种体现手段。基于电影语言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我们可以看到电影镜头中的全景(大全景)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我国古代的山水画,而特写镜头则近似于我国传统绘画中的人物画。因此,我们就以全景和特写这两种景别来论述散文诗意电影画面中的意境感。

说到全景镜头对意境的展现,一个最为经典的例子就是由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在这部影片中,黄土地和黄河常常以一种强势的姿态出现在银幕之上,充当了叙事的主角。而黄土地与黄河丰满形象的塑造则是靠全景镜头来完成的。在这种全景镜头里,黄土地的形象是荒凉而沉重的。天空仅仅占据了很小的比例,而人物则以一种更为弱小的姿态出现。这样的画面其实是有语言的,人们从这一片静态中看到的是一个民族古老的传统,是某种不可更改的力量和庄严。和黄土地凝重的静形成对比的就是黄河水波涛汹涌的动。虽然对黄河水的表现运用的也是全景镜头,但导演却有意回避了渲染黄河水的一泻千里,而是拍这条浩瀚大河的局部,这样就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增加了一种温暖感与亲切感。于是,这片土地变得荒凉却不冷漠,沉重但不哀怨。可以说,这种静态镜头、凝固式的视觉感受成为了《黄土地》标志性的镜语方式。而从影片对黄土地和黄河的全景展现上,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气息、一种氛围,一种对古老土地、古老文化的关注与审视。

与《黄土地》中的全景镜头形成对比的是《城南旧事》中特写镜头的运用。因为这是一部以英子的视角表现童年记忆的影片,所以英子的“眼睛”成为了影片重要的表现意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在本片描写英子眼睛的特写镜头中,我们看到的不光是一双纯真的眼睛,更多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英子的内心,体验到的是英子真实的情感。例如英子在街上看到昔日的朋友小偷被抓走的时候,镜头里出现的始终是英子的一双眼睛。但这不是一双普通的眼睛,这其中包含了疑惑、懊悔、不舍、伤感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这些感情是无法通过语言表达的,而这一双眼睛足以道出英子内心丰富且复杂的感情。正是这双眼睛给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也精妙的传递出了一种画外之音,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远意境。

除了画面本身的构图与景别,电影中的色彩也是一种很好的表意工具。正像中国古代绘画中用墨的浓淡重浅来传达意蕴一样,电影也可以用色彩来完成对诗意的追求。任何颜色都是有着特定的表意作用的,因此,每种颜色都是有生命,有情感的。而一部电影颜色基调的选择也势必是导演主观思想意识的一种外化与流露。在张艺谋担任导演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就成为了影片诗意的重要体现因素。本片对色彩独具匠心的应用体现在黑白与彩色画面的处理上。在这部影片中,现实生活以黑白的影调呈现在银幕上,相反,回忆却是以一种饱满的彩色展现的。于是,现实的哀伤与回忆的温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现实中,父亲的去世令母亲的生活陷入了彻底的黑暗,相伴走过大半辈子的人就这样先走了,带走了母亲生活的一切色彩,生命只剩黑白。可在回忆中,一切都是那么鲜亮。各种色彩以极高的饱和度出现在银幕上,比如母亲的红棉袄。在这里,颜色也是写意而非写实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其实更适合用灰暗的色调表现,但当时的感情确是鲜活的,是纯真的,正如这些饱和度极高的颜色。正是这种色彩的应用,使影片弥漫着一种浪漫的诗意。

以上简要分析的是散文诗意电影如何利用画面造型元素体现独特的诗意,下面来看一下声音这一元素在影片追求意境上的作用。电影是一种影像——声音的综合性媒介手段,因此声音对于影片来说是一个同画面一样极其重要的因素。电影中的声音主要包括音乐、音响和人物语言这三个方面。音乐在电影中最主要的作用即情绪的渲染,而在有些电影中,音乐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电影叙述的角色。例如电影《城南旧事》中的主题音乐《骊歌》。在二十年代时,《骊歌》就是一首传唱度很高的学堂歌曲,而《城南旧事》中对此歌的重复性表现更是使这首歌再次获得了流行的生命。在影片中,这首歌以不同的变奏形式贯穿了整部影片。它是英子对于童年一份珍贵的记忆,同时也是英子内心世界的含蓄表现。在不同段落的歌声渲染下,观众的情感得到了有效的积累,从而也获得了逐次增强的情感冲击,直至与影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可以说,正是这种成功的音乐的使用,才使得本片在视觉、听觉的双重空间中成功地构建了一个记忆中的童年,也才使影片有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意境。

而在人物语言方面,值得一提的是散文诗意电影多采用画外音的形式,如《小城之春》、《城南旧事》、《青春祭》、《那山 那人 那狗》、《我的父亲母亲》、《草房子》、《暖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画外音的形式是一种小说式的语言,而它之所以被广泛的运用于散文诗意电影中,也是由这类影片的特点所决定的。散文诗意电影表现的多是细腻的情感,是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但这类影片的主人公常常是寡言的,语言不是他们宣泄情绪的主要工具,于是画外音就成为了他们与观众沟通的一个有效手段。就像海德格尔的论断:自然语言由于与人的亲近性而具有一种对于人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活动的特殊表现力。因此,这种画外音形式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电影语言对于人的亲近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画外音这种形式也更利于表达影片意境。画外音带来的多是一种对于往昔岁月的回忆,而回忆本身就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过去的现实生活在人脑中的一种诗意化存在形式。因此,主人公通过画外音所传达出来的是一种夹杂着怀念和感慨的朦胧的诗意感。

综上所述,对电影语言风格化的运用形成了中国散文诗意电影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注释

4.诗歌的语言特点 篇四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虽然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却能唤起读者的表象联想和想象,产生形象感。诗歌和文学作品是想象的艺术,而诗是语言的精粹,尤其要重视选择运用最易唤起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词语,使诗句更具形象美感。诗歌的语言特质最具有形象美、情味美、凝练美、音乐美等。在诗歌鉴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诗歌语言特质,揣摩体会诗歌形象可感的、意味丰厚的、韵味独特的语言,在品读诗歌的语言中体会诗歌独特的韵味。那么诗歌语言有哪些特点呢?

一、诗歌语言的形象性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德国文艺评论家莱新说:“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诗中有时间的悠长,空间的辽阔;有静景的描绘,动态的勾勒;有色彩的点染,线条的流动。

诗歌语言极具形象性,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十个文字就构成了一幅图画。这幅图画很简单,景物只选四样:大漠、长河、孤烟、落日,表现出北方旷远荒凉的印象。给“孤烟”加上个“直”字,可见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就有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个“圆”字,并不是说唯有“落”才“圆”,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才见“圆”。圆圆的一轮“落日”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这是一个多么静寂的境界。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可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构成一幅十分悲壮的边塞风景画。

二、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闻一多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出无穷花样,装下无限的内容。”这种弹性就体现为语言的跳跃性。这种弹性的获得来自:一是虚词的省略,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有这样两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个字都是单音词,而且都是名词,无法分出哪个是主谓宾,哪个是定状补。十个意象并列,却能构成一个完美的意境,使读者在想象中充实言外之意,贴近自然境界。诗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和朦胧的意味。二是诗句的跳跃,法国现代大诗人梵乐希曾“把散文比作走路”,“把诗歌比作跳舞”,形象说明了诗歌跳跃而变化多姿的语言特点。试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都是时空大跳跃,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白”。三是语序的颠倒。因语序颠倒而诗歌意境更美的实例很多,诸如“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陈子昂《春日登九华观》),“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李白《宫中行乐词六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这些诗句以打破语法规范的“越规”、“违法”的“倒装法”,使诗的语言灵活变异,富于弹性。

三、诗歌色彩语言的情感性

诗歌语言的形象性不仅要表现出事物的轮廓及其动态,使形象触手可及,呼之欲出,而且要表现出物象的色彩。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诗歌色彩感的形成,相当大的部分是由表示色彩的形容词承担的。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如《沁园春·长沙》中写秋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用暖色写出了秋天的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热烈情怀,表现了一种崇高的美。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同样是写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清、白这一组冷色调,写出了秋的萧瑟、凄凉,抒发了落寞、惆怅、孤独的情怀。

四、诗歌语言的含蓄凝练性

诗人们总希望用最恰当、俭省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出最丰富的感情。“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古诗词语言的高度凝练正是诗人刻苦锤炼、精心推敲的结果。我们品味诗歌语言时要特别注意品味那些经过诗人苦心经营、反复锤炼的字、句,品出其中包含的丰富含义和不尽韵味。

为了使语言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诗人们非常注意对诗句中动词、形容词的锤炼。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动词、形容词最富有表现力,一首诗意蕴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这类词用得是否恰当和准确。

动词在诗歌里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语)的神奇作用。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诗歌语言的“凝练”特点在动词的应用上表现得较为突出。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敲”字,以声衬静更显静谧,动态演示新奇生动,使静谧中有生气。比“推”字更能点染静中有动,动静相生,增加了审美情绪。再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活画了出来,生动而又形象。动词、形容词的妙用,大大增添了诗的动人色彩,使诗歌含有了不尽的意境。只要抓住诗歌语言的这种特性反复吟唱,就能深刻领会诗家语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体会出诗歌中浓缩的内涵。

五、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中国上古时的诗歌、音乐、舞蹈原是三位一体的,《吕氏春秋·古乐篇》中有这样的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入阙。”这里所描述的场面就是诗歌、音乐、舞蹈三者结合的综合表演。在汉代人写的《毛诗序》中,对诗、乐、舞三者做了进一步论述:“诗者,志之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诗歌与音乐有一种难解难分的特殊的亲缘关系,而音乐美又是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中国古代,《诗经》、乐府诗和历代词曲都能配乐歌唱。在诗歌后来的发展中,虽然与音乐逐渐分离,但仍保留了不少音乐的某些特质,形成诗歌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就是鲜明的节奏和铿锵调。

节奏是诗歌音乐性的主要因素,诗的节奏是指由于语言排列次序的不同而形成的有规律的抑扬顿挫。中国古体诗的节奏主要在于顿(即诗句中按律单位划分的大体均匀的段落)的安排,一般来说,四言诗是每句两顿,每顿两字节,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五言诗句三顿,每顿两字或一个字,“造化……钟……神季,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七言诗则每句四顿,每顿两字或一个字。这样读起来便觉节奏明快,跌宕有致,其中顿的字数的划分,固然与字义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音调的和谐,近体诗(格律诗及词曲的节奏要求更严格,除了顿和字数的限制以外,还要合乎一定的平仄格律,即按每个字的音调的高低升降,分成平声字和仄声字,在诗句中按一定的格式交替使用,并和顿的安排恰好结合。这种平仄的要求不仅加强了诗句内部的抑扬和声调的变换,而且加强了诗句间的对照,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旋律感,使全诗产生了悦耳的节奏感和极好的音乐效果。

诗歌音乐性的另一个表现是押韵,押韵就是在诗句的末尾使用韵母相同或相似的词,形成声音的重复回环,韵脚的重复也可以形成节奏。

5.应用文语言的特点 篇五

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一、简练——言简意赅、文约事丰

简练技巧:

1、应用文语体保留部分文言词

望函告为荷!

来信收到,详情知悉,勿念!

2、运用节缩词语

如:经贸——经济贸易

三无产品——无商标、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 三个代表、入世、三农

3、习惯用语:本、贵、该、根据、按照等

二、朴实——开门见山、自然质朴

三、得体——说话讲究分寸、适度

如:请示公文,用语要谦虚,讲究礼貌,结尾多用”望“、”请“、”给予指示“,以表示下级对上级的尊重。

注意事项

应用文标题:除法规、规章加书名号,一般不用标点符号。可加引号。公文式标题“关于”的用法,表求对事由在中心词语起关涉、介绍、提示、隔离的作用,与事由部分组成介宾结构,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省略。标题常用黑体或宋体,字号在三号至二号之间。

篇二:应用文的语言特征

应用文的语言特征

一、朴实——开门见山、自然质朴

文学作品属形象思维范畴,主要用场景渲染、人物描写、心理刻画等手法塑造出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即“以情动人”。语言上特别重视积极的修辞手法,特别讲究动词、形容词的锤练。

应用文是一种处理公私事务的工具,是用来说明事实、解决实际问题的,侧重于“以事告人”。所以语言要求朴实无华、开门见山。例如在述职报告中就写“该干什么、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样”,直陈直述,不展开论述,不夸张、不掩饰、更不能虚构。大多数的应用文中不宜用比喻、比拟、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叶圣陶先生在谈公文写作时说:“公文必须写得一清二楚、十分明确,句稳词妥,通体通顺,让人家不折不扣地了解你说的是什么”。例如我国的《现金管理条例》第一条是:“为了改善现金管理,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加强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监督制定本条例。

朴实特征还表现在多用庄重典雅的书面语,少用或不用口语词、方言词、土俗俚语、歇后语。例如某财务大检查通知中写道:“费用错误列支的,务必纠正。今年的要纠正,去年的也不要放过。今后不论超产奖还是什么乱七八糟的这个奖那个奖,统统都得在利润中支付。

一般说“文无定法”,但写作应用文应当遵循“惯例”。应当符合相对稳定的格式、表述规定的内容、使用习惯的语言。标题、开头、结尾、转折过渡采用习惯的用语。例如,公文中的“指示”是要求受文者干什么的,通常结构安排是:“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希望和要求”四段式。“请示”的正文为“请示起因、请示事项和请示结尾”三段,而且把“请示起因”确定为行文重点。法律文书结构一般为“断——事——析”三段,即第一段写根据事实得出诉讼请求和结论。第二段写引起法律纠纷的事实,第三段写以某种法律条文为依据,对所述事实进行透彻分析。

“简”本来是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片。由于这种书写材料制作的困难,就要求作者必须言简意赅,尽量争取以少少的文字,容进多多的意思。

应用文写得简炼是高速传递信息的需要,是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的需要,也是朴实、明确特征在“文字量”上的体现。列宁曾经提出过:“写报告、文件要象电报那样写得简短”。应用文写作中要反复锤炼语言,像鲁迅先生提出的那样,毫不可惜地删去那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我们所处的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传递速度、信息的处理速度也越来越快,要求信息的度量越来越高密。例如:美国总统原来签署命令是这样开头的:“我秉承合众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合众国总统的权力,兹发布命令??”,自卡特当总统始,把签署命令的开头改为:“我作为合众国总统命令??”27个字简约为10个字,表达了同一个意思。从北京三次申奥口号比较看,更体现了简炼的特征。

人文奥运”12个字,三个短语,两条口号鲜明地突现出北京申奥的新理念。

篇三:现代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现代应用文基础知识--现代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2、应用文的句类一般使用陈述句、祈使句,较少使用疑问句、感叹句。运用领起语、承启衔接语、称谓用语、结尾用语。

①、领起语:这是应用文的开端用语及段落(层次)起首语。

段落领起语常用于公报、决定、决议、会议纪要等公文中,在这些公文分层次、分段落阐述不同内容时,居于各段之首,起带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③、称谓用语:

a、自称用语:“我”、“本”,如:我省、我市、我局、本公司、本企业、本人等; b、对称用语:“贵”、“你”,如:贵省、贵市、贵公司、贵企业、你厂、你校等;

④、结尾用语:是各类应用文尤其是公文结尾时表收束、祈请、指示、感谢、期盼、强调的语言。

3、应用文慎用外来语汇,但为了表达的庄重、简洁,保留和使用了一定的文言词语,如:兹、拟、尚、悉、谨、予以、责成、业经、承蒙等。

①、现代应用文在吸收使用外来语汇方面较口语和文学语言要慎重保守得多,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使用外来词汇。

4、应用文常使用书面辅助语言(图形、表格、符号、公式等),以替代、补充文字语言。篇四:应用文语言特点

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一、书面化(口语——书面)

商量-研究 答应-批准 发给-颁发 夸奖-表彰 见面-会见 吩咐-命令 打发-委派 合伙-共同 马上-立即 赶快-迅速 老公-丈夫 老婆-妻子 借钱-贷款 死亡-死、断气、见阎王、上西天、上路、咽了气—牺牲、逝世、去世 妈妈、娘-母亲-

二、程式化语言

‘特此公告’;“当否,请批复”;“现将??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现通知如下” 三、四字格

四、无主句

五、祈使句

请??,望??,不能??,不准??

六、匀称句式

从梦想到现实:适应思想情绪的转变

从依赖到独立:适应生活方式的转变

从感性到理性:适应心智成熟的转变

从监督到自觉: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

七、缩略语

关心爱护-关爱 考核评价-考评 诉讼请求-诉求

八、统称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

九、文言

鉴于、遵照;敬悉、欣悉、拟请、切盼、敬请、当否、可否;特此、谨此、此令、此布、此复、谨启、此致等

十、简称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十一、模糊语

十二、数称

三个代表 八荣八耻 三反五反 一国两制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两手抓 四位一体 一体两翼

十三、群众口语和流行语

恶搞、炒鱿鱼、知识经济、绿色食品、“素质啊,注意素质”

十四、消极修辞(选词炼句、锤炼句式)积极修辞,指固定的修辞格式,简称辞格,如排比、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夸张、对比、对偶、反复、顶针、象征等

文学作品与应用文几种修辞格比较示例

1、——对比

例文2:“??当北方正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在南方,蜂蝶成群绕着花丛飞舞。

2、——排比

例文3:“??拒绝这个协定,就是表示国民党反动派决心将他们发动的反革命战争打到底。拒绝这个协定,就是表示国民党反动派在今年一月一日所提议的和平谈判,不过是企图阻止人民解放军向前推进??。

例文6: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一月一月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真理老人所撒的种子,也一天一天地生长,一月一月地开花,一年一年地结果。

3、——比喻

篇五:论应用文的语言特点--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应用文的语言特点

学 生:*** 指导教师: *** 教学单位:*** 摘 要

应用文因其遵循实用、规范、真实、时限的四大特点,和其覆盖范围广泛的文种分类,顺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脚步、网络的发展进步、传媒行业的发展,已经起来越频繁地被运用。当前,应用文已成为国内外公关、政治、培训、教学、新闻报道等方面所必须的行文方式。

关键词:应用文;语言特点;区别 目 录 1 前言

应用文的言语特点

2.1准确性 2.2实用性 2.3针对性 2.4程式性

掌握应用文与文学作品的区别、对比

结论

参与文献

前言

应用文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有的应用文还用来作为凭证和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应用文的功能也就越来越多了。所谓应用文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为处理实际事物而写作,有着实用性特点,并形成惯用格式的文章。

应用文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在处理公私事务、交流信息、表述意愿时所使用的具有实用价值和某种惯用体式的文体。通过长期实践,人们对应用文的形式和功能进行约定,共同遵守、共同使用,使其成为相对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又一类特殊文章类型。

应用文的作用,从纵的方面讲,它起到沟通、联络、维系各级政府、机关、单位,甚至个人的公务活动的作用;从横的方面讲,它维系着平行单位之间、个人之间的公、私活动,是协调各级部门和关系的桥梁。上至中央,下至基层单位及个人,之所以能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协调一至,都离不开应用文所发挥的作用。

应用文所使用的语言属于事务语体,是用来处理事务、沟通信息的一种直接交际的语言系统,具有准确性、实用性、针对性、程式性等特点。

2.1 准确性

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是指准确无误,不会产生歧义或误解,是指语言要恰如其

分地表达内容,使人一看就知道眼前这篇应用文的中心思想或基本意思。因为应用文写作是一种实用写作,是为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实践问题而写的,所以其对语言准确性的要求特别高。具体说就是要做到以下三点: 1.内容要真实。应用文写作中所涉及到的人与事,一定要确有其人、其事、情节、细节、数字都不能虚构。如×市人民政府关于×报社擅自扩大建设规模的通报中写道:“经查,某报社在修建联合大楼时,在未经规划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同,擅自扩大联合大楼建设项目的建设规模,增建两层办公用房,计2230平方米。××建筑公司在未获得审批手续的情况下,为其进行施工。为严肃纪律的整顿建筑市场,现通报如下:??”以上发文有根有据,错误事实清楚,统计数字准确。2.结论要准确。应用文语言所下的判断十分讲究分寸感。比如在写总结时,一个单位在某段时间内取得的成绩,是“很大”、“较大”还有“一些”、“一定”都要再三斟酌,力求准确反映实际情况。再如写批复,一般是先引述下级的请示来文,把来文的发文字号和标题写清,使下级一看就知道是对哪件事的批复,以便于处理。引述来文之后,要求明确表态,对下级的请示事项是同意还是不同意,不能模棱两可。批复的事项要根据请示的来文及有关政策得出。有根有据,才能让人心服口服。3.运用词语语要准确。如一份购买计算机系统的订货合同中有关验收的条文如下:“必须连续运行24小时,且扣除中断时间;在此时间内,主机的控制装置/磁系统的故障为零次;其它外围设备故障不得超过两次。“验收方法和指标的表述语言精确清清楚楚,专业术语规范经过字斟句酌、严格推敲、无懈可击,符合险收条款的写作要求。

文学语言也要求准确, 那是艺术表现上的准确, 以使艺术虚构收到令人感到真实的审美效果。应用文语言所要求的准确, 是递传实翔信息的准确, 以保证接收、反馈的情况和意见准确无误。语言是概括符号, 不是事物本身。语言符号所表示的概念, 有一些比较精确或相当精确, 另一些比较模糊或相当模糊, 因为有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之分。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 首先体现在运用概念精确或比较精确的名询、动词、数词、量词、介词、连词,不用或少用概念模糊的形容词。但是, 应用文又不可能排除对属于模糊词的概念词、程度副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的使用。所以, 应用文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对于概数词、程度副词等模糊词语的审慎使用, 尽量减少其模糊性, 力求比较准确地反映事实。此外, 名词的缩写要使人能够理解, 避免产生歧义。口语、俗语也应慎用, 最好不用。

性的语句, 如“汗牛充栋”、“ 回天无力” 等,应少用或不用, 以免造成华而不实、矫揉造作之感。规范化的书面语言词义严谨周密,正确使用它可使读者准确理解公文、不产生歧义从而能认真执行。首先,不要使用口语。如:在文件用语中,使用“ 商榷”、“ 面洽”、“ 诞辰”、“不日”、“业经”、“拟”等书面语言,而不使用“商量”、“生日”、“不几天”、“早已经过”、“打算”等口语,以示庄重。其次,不使用生造的晦涩难懂的词语和不规范的行话、方言或简称。如称“ 少女” 为“小”,称“ 计划生育办公室”为“计生办”,将“爱国卫生运动”简称为“ 爱卫运动” 等。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社会功能,也形成不同的语言特色。应用文是我们交际的工具,它和其他文体一样,都是用语言表达作者的主张、见解和意图。但应用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方针、政策,处理各种公务和其他日常事务,交流工作情况,记载工作活动以及个人办理私事,交流思想感情。这就决定了应用文,特别是公文的语言必须用语准确、文字精炼,人名、地名、数字、引文都要准确无误,不可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能产生歧义和差错。尤其是传达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发布行政法规,签订合同,制作判决书等,必须字斟名酌,连标点也要准确无误。

应用文写作中,内容要反映客观事实,结论要表达准确,语言要运用恰当。准确是应用文的生命。特别是在公文语言中,决不允许有歧义和含混的词义,必须非常准确地表达意思,写进公文的概念、观点,以及解释说明问题,必须周密准确,而且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客观现实。各项政策、法令、条例、指示、法规性公文更须具体、准确、清楚、无歧义,政策和法规是让人执行的,务必清楚、明白。因此,一篇应用文中无论是从大的方针、政策,还是具体的观点、方法,都必须准确无误,才不会令下级在执行时产生歧义。

2.2 实用性

6.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 篇六

专业:财政

公文写作语言特点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①、“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②的行政机关公文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描写公文写作的简洁明了,开门见山、用语准确,表意分明、言语规范,严谨周密、平实质朴,谨慎修辞来概括总结公文写作的语言特点

关键词:公文写作的简洁明了,开门见山、用语准确,表意分明、言语规范,严谨周密、平实质朴,谨慎修辞

一、简洁明了,开门见山

应用文体的实用性要求公文应当更加注重语言的简洁明了。由于公文属于应用文体,是根据实际需要,为了达到某个具体的目标而写的,是作为“工具”直接用来办事的,如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的“报告”;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的“请示”;非隶属关系单位之间商洽工作的“函”等等。因此,实用就成为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决定了公文应当简短而不宜过长,只要把问题说清楚了,意图讲明白了,就可以了,决不能罗罗嗦嗦,不着边际。特别是供上级领导阅读的公文,更要写得简明扼要,以便上级领导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作者的意图,作出相应的决策。否则,虽洋洋万言却言不约,意不明,使人阅读时还得用心去寻觅要求解决的问题,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如:

例1:“为了加大煤矿安全管理,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活动,市政府组织专家研究制定了《关于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的有关规定》,初稿形成后,经过三次征求意见会议,形成了讨论稿,××年×月×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一致通过,现在印发给各单位,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领会精神实质,把握操作标准,严格执行,今后不得再出现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某市政府《关于印发〈关于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的有关规定的通知〉》)

这份公文,前半部分过多的叙述了印发的《规定》的形成过程,后半部分又在要求上强调的过于罗嗦,可以简洁为:

“《关于严厉打击煤矿违法生产的有关规定》,业经××年×月×日,市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严格遵照执行。”

二、用语准确,表意分明

较强的政策性、时效性,决定了使用准确语言表达明确意思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由于公文的目的是进行公务活动,事关公务,政策性、时效性极强,必须借助准确的语言予以表达,特别讲究遣词造句的准确恰当,切不可有疏漏含糊之处。可以说,公文对语言的准确、分明要求更高。俗话说:“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回”,也说明了遣词造句的准确在公文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如:

例2:“该项工程工期为一年;凡省内具备一定资质的单位,均可参加投标;参加投标的单位,请派人持相关证件于X年X月X日前来报名登记,领取招标文件及施工图(收取成本费XX元)。”(某地《关于XXX大桥工程施工招标通告》)在这段公文中说明了“工期为一年”,但是没有明确起止时间;要求投标单位要“具备一定资质”,但没有表明应具备哪一级资质;需要“相关证件”,但是没有列出具体哪些证件;要求“X年X月X日前来”,不知是“X年X月X日前”“来”,还是“X年X月X日”“前来”报名登记;只讲了“报名登记”时间,却没有说明报名登记地点和受理单位。这些不准确,表意含糊的语言,不仅使投标者陷入迷茫猜测之中,到处打听详情,而且容易使人们感觉有虚假招标的嫌疑,严重影响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言词规范,严谨周密

公文作为行政机关进行公务活动的工具,是正式交际中的正规文书,因此要特别讲究言词的规范性,保证公文严谨周密。规范的公文语言,言简意赅,有独特的表达作用,人们对此一目了然,不仅体现了公文语体的正规、严谨的独特风格,而且还可以收到简洁、庄重、严肃的效果。如果象下面这份通知的语言,就失去了公文的特点。

例3:“七·一建党85周年纪念日就要到了,局党委决定,在咱们局的全体党员中评选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支部,进行表彰奖励”,“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务工作者应当是03年以前入党的”,“各支部要快点上报推荐名单”(某局党委《关于庆祝建党85周年评选先、优、模的通知》)

在这份通知中,分别使用了方言和口语:“咱们局”、“就要到了”、“03年”、“快点”,这样的语言显得很随便,不符合公文规范严禁的特点,而且不够周密,如“03年”,是“1903年”还是“2003年”,或者是其他都无法确定。按照公文的规范严谨的要求,可以改为:

“七·一建党85周年纪念日在即,局党委决定,在全局党员中评选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务工作者、优秀党支部,进行表彰奖励”,“优秀共产党员、模范党务工作者应当是2003年以前入党的”,“各支部要从速上报推荐名单”

四、平实质朴,谨慎修辞

公文重在说事,语言平实质朴是重要特点。公文不能乱用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词语和不必要的描写。如:

例4:“当我们工作组进驻××村时,全村的男女老少全部走出家门,夹道欢迎,热烈欢呼,处处敲锣打鼓,我们一行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村部.....”(某县的一个驻村工作组向县委的一份工作报告)

这一段话,明显象是小说描写,看不到公文的影子。在公文中,像“全部走出家门”、“夹道欢迎”、“热烈欢呼”、“处处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全市普遍掀起了高潮”、“各部门都非常重视”、“人人热烈拥护”、“各个积极参加”、“处处热火朝天”等“高、大、全、满”的词语在公文中是决不能动辄使用的。特别是对于表示程度的词语,要根据实际情况,准确地加以运用。例如: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还是优异的、突出的、较大的、一定的、一般的,都要分清楚;参加一项活动的人数,是全部、绝大部分、一部分、小部分、少数、个别,也都要有所区别。参考书目:

1、《办公室文秘写作全书》,作者:张文,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2001年2月第一版。

2、《秘书工作五大基本功》,作者:李荫臣,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2000年10月第一次印刷。

3、《写作》,主编:王光祖、杨荫浒,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89年3月第一版。注释:

7.论《史记》的语言特点 篇七

《战国策》是一部先秦历史著作, 是一部没有作者主名的史料汇编, 不仅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也是当时语言的代表, 为司马迁完成《史记》提供了许多资料。《史记》采《战国策》文共一百多处, 有直接引自《战国策》的, 有以《战国策》所记史事为依据的。我们从《战国策》和《史记》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先秦到西汉语言发展的一些轨迹。

二.判断句式更加丰富并且使用有了分化

判断句从形式上可以分为有系词判断句和无系词判断句两大类。在古代汉语中无系词判断句虽然没有系词帮助判断, 但是却存在一些特殊的句 式来帮助判断。

1.主语·者, 名谓短语·也

仅在《史记·刺客列传》这一句式出现五次, 如下:

曹沫者, 鲁人也, 以勇力事鲁庄公。

专诸者, 吴堂邑人也。

豫让者, 晋人也, 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 而无所知名。

聂政者, 轵深井里人也。

荆轲者, 卫人也。

此外还有“者”和“也”连在一起使用:

“立起, 如韩之市, 而死者果政也, 伏尸哭极哀, 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在这一句式中“者”为语气词, 起提顿作用, “也”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在《史记》中“者”作语气词起提顿作用已经很常见, 而在《战国策》中“者”的这一用法还很少见。在整部《战国策》中这种格式出现得较少, “者”用作语气词则更少, 多用作代词。

《卷二十五魏策四》中“此三子者, 皆布衣之士也。”

《卷十八赵策一》中“襄子如厕, 心动, 执问涂者, 则豫让也。”

《卷二十七韩策二》中“非独政之能, 乃其姊者, 亦烈女也。”

《卷十五楚策二》魏之几相者, 公子劲也。

《卷二十五魏策二》梁者, 山东之要也。

《卷三十一燕策三》“丹所报, 先生所言者, 国大事也。”

“所言者国之大事也。”

其中第一例第二例第六例中的“者”并非语气词而是代词。

《史记》中在“主语·者, 名谓短语·也”句式中“者”用作语气词, 而在《战国策》中“者”多用作代词。

在《史记》中这一句式多用来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

2.主语, 名谓·也

其中主语既可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也可以是由代词 (是, 彼, 此, 其等) 充当的, 代词常复指前面的事, 物或人, 在名谓短语前有时有否定词“非”。这一句式在《史记》和《战国策》中出现都很频繁。

在《史记·刺客列传》中共出现十二次, 在《战国策》的相关记载文字中这一句式出现十四次。

(1) 光之身, 子之身也。

(2) 门户阶陛左右, 皆王僚之亲戚也。

(3) 使人问之, 果豫让也。

(4) 至齐, 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

(5) 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

(6) 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

(7) 而死者果政也。

(8) 非独政能也, 乃其姊亦烈女也。

(9) 其之燕, 燕之处士因田光先生亦善待之, 知其非庸人也。

(10) 丹所报, 先生所言, 国之大事也, 原先生勿泄也。

(11) 夫为行而使人疑之, 非节侠也。

(12) 秦始皇召见, 有人识之, 曰:“高渐离也。”

以上十二个例子出自《史记·刺客列传》

(1) 此庸夫之怒也, 非士之怒也。

(2) 襄子如厕, 心动, 执问涂者, 则豫让也。

(3) 是怀二心以事君也。

(4) 彼义士也, 吾谨避之耳。

(5) 此必豫让也。

(6) 且知伯已死, 无后, 而其臣至为报仇, 此天下之贤人也。

(7) 轵深井里聂 政 , 勇敢士也。

(8) 政乃市井之 人 , 鼓刀以屠, 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

(9) 傀又韩君之季父也。

(10) 此吾弟, 轵深井里聂政也。

(11) 非独政之能, 乃其姊者, 亦烈女也。

(12) 丹所报, 先生所言者, 国大事也。

(13) 是太子疑光也。

(14)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

以上二十六个例子出自《战国策》与《史记·刺客列传》的相关记载的文字。在《史记》中这一句式多用来表示对人的评价或感叹或对事情的判断, 很少用来介绍人物的基本情况。

以上是常见的判断句式以及一些变式。句式二在《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广泛的使用, 句式一则在《史记》中广泛使用而在《战国策》中使用很少。

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在《史记》中判断句得到进一步发展, 格式丰富并且使用有了一 定的分化。

三.句子结构更加复杂化

通过对比相关内容我们发现《史记》的语言更加丰富, 这主要表现在修饰成分大量增加如定语状语更丰富, 代词指代更清楚准确, 名词短语也更加复杂化等方面。

我们选取了《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相关内容中的相同叙述作为比较对象。同一组句子中句一取自《史记·刺客列传》, 句二取自《战国策》。

1.修饰成分的增加

智伯甚尊崇之。

知伯宠之。

乃变姓名, 为刑人, 入宫涂厕, 中挟匕首, 欲以刺襄子。

乃变姓名为刑人, 入宫涂厕, 欲以刺襄子。

卒醳去之。

卒释之。

臣事范中行氏, 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

臣事范中行氏, 范中行氏众人遇臣。

寡人不复释子。

寡人不舍子。

于是襄子大义之。

于是襄子义之。

智伯亦已死矣, 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知伯已死, 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在上述的七个 例子中 , 《史记》都添加了状语, 使叙述更加形象生动, 也更加准确。

2.名词短语更加复杂化

执问涂厕之刑人, 则豫让, 内执兵刃。

执问涂者, 则豫让也, 刃其杆。

在《史记》中名词短语更加复杂, 使得指示更加清楚明白。

3.使用动词更准确,

漆其头以为饮器。

而将其头以为饮器。

寡人不复释子。

寡人不舍子。

卒醳去之。

卒释之。

在以上三例中《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使用了不同的动词,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在《史记》中动词的使用更加准确。

4.连词使用的增多

智伯亦已死矣, 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知伯已死, 子独何为报仇之深也。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 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臣闻明主不掩人之义, 忠臣不爱死以成名。

在《史记》中连接词的使用增多, 而在《战国策》中连接词很少使用。在有比较关系的句子中连接词有很重要的作用, 使语言更加得流畅, 气势连贯, 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战国策》的语言比《史记》中的语言丰富。下列每组例句中前一句取自《史记》, 后一句取自《战国策》。

且智伯亡无后。

且知伯已死, 无后。

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

于是襄子乃面数豫让曰

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 曰:“吾可以报智伯矣。”

豫让拔剑三跃, 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

在第一例中《战国策》的记载中有副词“已”, 第二例中《战国策》记载中使用状语“面”, 第三例中《战国策》记载中有状语“呼天击之”。在第一例中《史记》省略“已”字并不影响表达和意义, 省略后更精炼。在第二例和第三例中《史记》的记载把状语都省略了。但这种例子并不时很多。

四.小结

通过比较发现《史记》中的语言句子结构更复杂, 修饰成分更丰富, 表达也更精确。由此可略知, 从先秦到西汉书面语言是逐步复杂丰富和精确的。

摘要:《史记》和《战国策》都是我国重要的史学、文学著作, 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语言, 本文选取了《史记·刺客列传》和《战国策》中的相关内容作为比较对象并对其进行分析, 我们发现《史记》的判断句格式更规范, 句子的结构更加复杂化。本文将从判断句式和句子复杂化两个方面进行比较。

关键词:《史记》,《战国策》,判断句,句子复杂化

参考文献

[1]史马迁.西汉.《史记·刺客列传》[M].钱氏藏书.

[2]史马迁.西汉.《史记精选 (下) 》[M].内蒙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5.

[3]刘向编.西汉.《战国策》[M].钱氏藏书.

8.《天上的街市》的语言特点 篇八

原文(略)

首句作者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诗中这样描写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间没有的珍奇。”短短四行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只用了“美丽”一词形容街市,用“缥缈”一词形容夜空,这简单的形容词不由让人生出无限遐想:深邃高远的夜空之中,点点灯光,街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就藏在那白云之端。街市上灯火通明,照着游人如织的街道,繁华的街道两侧是雕梁画栋的街铺……至于街市上陈列的物品诗人没有作主观的描述,只用“世上没有的珍奇”留给读者以大胆的想象。世间没有的会是什么,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每个读者读到此处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甚至都无法想象出这奇珍的样子。想象的空间之大,是任何其他词汇所无法达到的。正因为无法想象,这美丽的街市就更具吸引力。不由得让人想象着那遥远的夜空,就有这样一个神话般的国度,在黑暗中发出那让人神往的点点光芒,吸引着我们。

在这个世界里,牛郎织女再也无需忍受分隔两地的痛苦。他们可以在天河骑着牛儿来往,在美丽的天街闲游。这里作者用“浅浅的”“不甚宽广”来形容天河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简单而明白的语言很直观的让读者了解到牛郎织女来往的方便,感受到他们所享受到的自由。

作者又想象着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一个“闲”字写出了两人在天街逛街时的情态:两手相牵,游走在美丽的街市。在热闹的街头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行走。他们时而驻足,挑选自己喜爱的物品,时而抬头欣赏这美丽的夜空,又时而侧耳倾听街头人们的议论,又时而围观街头精彩的表演……这个“闲”字更写出了他们这一份自由自在闲适的心情:再也没有长久的分别,再也没有压迫和担惊受怕。在这样一个自由的世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由带来的快乐,这是何等的惬意!没有过多的描摹,绮丽的色彩,更没有华丽的表达,短短几句话就把这样一个平和的世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诗中还用了许多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写街灯用“明”“点”写明星用“闪”和“现”这些词更符合事物的特点。再如用“朵”这一量词来写流星,更赋予流星以形态上的美感。又如诗人渴望有这样一个自由美满的社会存在,并且坚信这样的世界一定存在。为了表达这种情感的坚定,作者只用了三个“定然”一个“定能”就把这种情感表达得坚定无比。

在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他的许多文章都充满了瑰丽的想象,文笔汪洋恣肆,激情澎湃,如万道河流汇聚一起,冲向大海,势不可挡。如《雷电颂》:“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炽热的情感,激情的迸发,把对黑暗的憎恨抒发得淋漓尽致,使人读来痛快淋漓。还有如《炉中煤》《天狗》《凤凰涅槃》等作品,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郭沫若内心火热的激情。他仿佛是一个时代的歌者在激情地歌唱理想抒发情感。而《天上的街市》一诗却不同以往的作品,它没有澎湃的激情,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清新恬淡的语言把作者所憧憬的自由理想的世界勾画地美妙真切令人神往。如果说郭沫若的其他作品是色彩浓艳的油画,那《天上的街市》就是一幅简单而意蕴深远的中国画。

郭沫若在给宗白华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两类诗:“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这首诗属后者。在这短短的四个诗节中,诗人没有流露对现实的苦闷悲观,而是带着美好的憧憬向我们展示了令人神往的自由生活。从如涟漪细流一般清新朴素的语言中,表达出了那无穷的意蕴。这种意蕴只有深入其间,才能品味得到。

上一篇:关于留守儿童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下一篇:违法违纪干部特点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