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策略(共8篇)
1.目标策略 篇一
知识管理:目标与策略
[摘 要] 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界定知识经济的概念,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关键词] 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 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 A. Marchand)与霍顿(F. W. 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 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OECD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 smooth oper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depends on the fluidity of Knowledge 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 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 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 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
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 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法典编辑策略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 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 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 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 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 专家经济学
2. 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 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 人-文档
2. 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 人-人
2. 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 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 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 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 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 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 安德森咨询公司
2. Ernst&Young公司
3. 德尔公司
・ 麦肯锡公司
・ Bain公司
・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 www .chinajournal.net.cn/
indexqkw.htm,2000-6-18.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
[6]乌家培.信息、知识经济及相关问题[J].新华文摘,,(2):59-62.
[7]金吾伦.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J].新华文摘,1999,(3):25-28.
2.目标策略 篇二
一、学习目标分级制订的体系
笔者曾听过两位初中教师的“牢骚”, 甲说:“我教的初一学生什么都不会, 不知道小学体育老师怎么教的?”乙说:“小学生教这么难干什么, 都被小学老师教了, 初中老师教什么啊?”从两位教师的话语中不难看出, 同一地区没有统一的学业标准, 导致一些教学内容重复出现且目标层次低, 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认为。要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 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制订的责任人, 建立学习目标制订体系 (见图1) 。
1级目标——制订人:省 (市) 级专家
省 (市) 级专家应该是制订地区学生体育学业水平标准的第一责任人, 专家组通过解读国家课程标准并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制订小学 (初中) 阶段各项技能的总目标, 即1级目标:规定小学 (初中) 阶段学生必须掌握哪些体育技能, 达到何种程度。由于同一省内也存在地区的差异, 笔者建议缩小到市级范围, 以确保该市学生体育学业水平的均衡发展, 也便于教育行政部门检测考核。
2级目标——制订人:学校教研组
各校体育组依据1级目标, 以集中研讨的方式确定技能项目在各学段 (水平段) 甚至是各年级的分目标, 即2级目标。由于学校之间存在场地、器材、师资等差异, 因此, 笔者建议2级目标制订有一定的自主权, 70%选择省 (市) 级提供的技能项目, 30%为校本课程的项目 (比例可调整) 。校本课程的目标制订可参照1级目标制订的方法由学校制订, 并直接分解到各水平段。
3级、4级目标——制订人:体育教师个人
体育教师根据2级目标, 分解制订3级目标 (单元学习目标) 和4级目标 (课时学习目标) , 以单元教学设计和分课时教案的形式呈现, 经过教研组审核后形成初稿备案。至此, 学习目标由上而下形成体系, 在第4级的学习目标中蕴含了国家课程目标要求, 从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之间形成融通的、系统的和一脉相承的关系。
从“阶段总目标—水平段目标—单元学习目标—课时目标”形成了从大到小、从上往下的层级目标体系, 在国家课程标准到课时目标之间有了“桥梁”。教师在制订单元和课时学习目标时有明确的依据, 才能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学校、教师之间的巨大差异而导致的学习目标“跑偏”, 确保一个地区的学生体育学习的标准基本一致。
二、案例研析:以小学篮球教材技能学习目标制订为例 (见表1)
按照上述学习目标分级制订的方法, 当阶段目标逐层细化到不同年级的单元学习目标之后, 教师制订课时学习目标就更有针对性,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都迎刃而解。
三、课时学习目标 (第4级学习目标) 制订的量化方法
在明确了阶段目标、学段目标和单元目标之后, 教师撰写每一课时的学习目标时应蕴含“内容” (教什么) 、“条件” (教学手段、方法、途径) 和“标准” (教到什么程度, 学生预计完成的学习目标) 三要素, 并以精准的文字和数据来量化学习目标的制订, 从而达到课标要求的学习目标“可操作和可观测”。见表2。
学习目标的文字表述应避免“一定的距离”、“通过各种练习”等模糊的概念, 文字的精准体现能让人一目了然地知道这节课的学习内容、重点、方式和途径。在例1中, “自下而上的用力顺序”、“连贯、协调”就表达了要达到的“基本掌握”的程度;在例2中, “运用口诀”、“1分钟比多游戏”就写明了学习垫球的方法, 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条件。
数据的设定为“学到什么程度”提供了最直接的观测对象, 但数据需要与文字的描述结合起来才能更加精确。在例2中, 描述为“力度均匀, 动作协调, 能连续向上垫球3~5次以上”, 就突出了垫球的动作要领, 这是前提, 如果单说垫球次数就本末倒置了。另外, 在量化学习目标时, 数据一般都与“条件”共同组成目标的表述体系。在两个案例中, 不但有明确的数据, 而且对学习的“条件”也进行了细化, 如“1分钟原地向上垫球比多”等。因此, 在量化学习目标的过程中, 精准的文字和科学的数据是两个重要元素, 两者互为补充, 共同为学习目标的制订与实现服务。
3.免费,赠送策略的营销目标 篇三
目标之一:“姜太公钓鱼”
免费、赠送策略是体验营销的一种。作为一种有效的产品促销、推广策略,如果策略运作得当、产品差异化性能突出,消费者很容易接受、认可产品,并转化为持续的购买。直接吸引消费者消费所推广的产品本身是免费、赠送策略最直接的目标。
前两年,一些饮料厂家,包括一些知名的饮料厂商,如汇源果汁、牵手果蔬汁,经常牵手《新京报》作免费赠送活动,以推广厂商推出的新产品。近期声名鹊起的德青源鸡蛋也是通过免费赠送创造出绿色食品的销售奇迹。
需要提请注意的是,期冀通过免费、赠送来直接“俘获”消费者有一个苛刻的前提:消费者短期可感知的产品差异性必须突出。所谓短期可感知,简单说就是产品的差异化价值要立竿见影,否则不适宜采用免费、赠送策略。这在同质化竞争已经成为常态的今天,难度可想而知。某新型保健白酒在某区域市场连续以赠送的形式做了几场大型推广活动,但赠送成为了白送,效果不佳,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其产品的差异性不符合“短期可感知”的原则。
目标之二:围魏救赵
在厂、商博弈中,商家逐渐成为强势的一方。一个非著名的品牌如果想吸引有实力的经销商是非常困难的。这时企业采用免费、赠送的目标显然不是单纯地打动消费者,而是通过消费者实现对终端的拉动、进而打动经销商,最终建立起自己的渠道网络。
这是企业逆向建立渠道网络的一种运作策略。以构建渠道网络为目标的免费、赠送策略,对产品的差异性要求不是非常高,但在如何运作上要下足功夫。对于快速消费品,一般而言,有三个运作要点:一是赠送地点的选择,一定要和目标终端相结合,选择人气大的终端;二是买赠相结合,毕竟实现有效的销售才能打动经销商;三是给出一个很好的赠送理由,让消费者感受到时机难得,从而激起消费者的兴趣。很多属于互联网行业的企业、服务业的企业也经常采用免费、赠送策略来构建渠道网络,具体的运作策略有所不同。
目标之三: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这一目标,在实践中是最为普遍的。在此目标下,所免费、赠送的产品只是一个引子或者说平台,企业并不通过所免费、赠送的产品来实现收益,而是通过与其相关的产品来获得收益,或者以免费、赠送产品所形成的资源从另外的途径来获得收益。
一谈起这一免费、赠送策略目标,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的想到互联网的相关产业,比如百度、门户网站等是凭借巨大的人气来获得广告商的青睐。在互联网行业,免费、赠送甚至成为行业通用的商业模式。
其实,除了互联网产业,在其他行业也有广泛的应用。比如NBA是以免费转播形式进入中国的,直至现在NBA的转播费也近乎于白送,不过依靠在中国所积攒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大量的赞助商。再比如,一些设备制造业的卖方融资租赁在本质上也属于免费、赠送策略,买方在一定时段内购买卖方的服务、配件、产品制造的原料来偿还设备费用。还有,服务行业也大量采用免费模式,用免费服务吸引顾客,通过增值服务、销售相关产品来获利。
目标之四:醉翁之意不在酒
4.解析童装市场的三大目标营销策略 篇四
解析童装市场的三大目标营销策略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父母对于子女的生活投入也越来越大,儿童消费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购买主动化的趋势。童装的市场发展空间将逐年增加,所以说童装品牌市场是一个有发展的行业。
目前中国童装品牌的销售渠道还处于初级阶段,层次比较低,但中国童装品牌行业已开始踏入品牌竞争领域,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童装品牌市场是一个相对特殊的产业,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的童装品牌市场每年至少拥有380亿元的市场规模。
竞争就要想到策略,说到童装市场的目标策略,企业运用市场细分策略选择目标市场,首先要确定在一个已经细分的市场上,应选取多少个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进入,以及进入的程度如何,这就是目标市场的覆盖策略。企业在制定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时,通常有如下选择:非差异市场营销策略、差异市场营销策略和集中市场营销策略。
1.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
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就是指企业根据各个细分市场的不同特点,实行多种品牌、多种款式、多种规模、多种价格、多种分销渠道、多种广告形式等多种营销组合,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差异性市场营销策略是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多样化的产物,也是企业市场竞争的结果,近年来,国内外的一些大企业都采用这一策略。其好处是可以扩大产品总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多种营销组合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不足之处是生产成本和营销费用会增加。
2.集中市场营销策略
集中市场营销策略是选择某一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集中力量施行专业化的生产和销售,以满足特定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一策略的好处是:可以使产品在局部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专业化生产和单一营销组合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不足之处是:由于目标市场较窄,一旦市场有变,企业难以适应,很可能会陷入困境。
3.非差异市场营销策略
企业把市场看成一个整体、一个大目标市场,不再细分市场,也不按照市场差异来设计产品。企业认为消费者有着相同的需求,只推出一种产品,制定单一的营销组合策略,去开拓整个市场。这种策略的好处是:产品可以大量生产,大量储运,统一销售,统一广告,从而降低成本。
例如,改革开放前,一汽只生产解放牌汽车,天津自行车厂只生产飞鸽牌自行车,以满足全国用户的需求。非差异市场营销策略的负面作用是:因忽视各细分市场的差异性而使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当同行业中若干家企业都采用这种策略时,市场竞争就会异常激烈,致使企业利润下降。
爱尚包专注时尚女包http://shop73008972.taobao.com
5.谈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 篇五
幼儿音乐教育目标与教学策略涉及如何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艺术的学习规律,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如何使当代教育观念融入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该使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中发挥其应有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促进幼儿全而发展。
音乐教育能够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做什么?
音乐教育可以使幼儿体验快乐,培养兴趣。可以说,音乐是和人的生命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艺术形式。婴幼儿对音乐具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会使他们情绪激动、表情愉快。音乐在时间中流动、运动的形态,不断地产生着新的变化,其音响对感官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特别是音乐的节奏,间接地影响到血液循环、呼吸甚至内分泌,和人的心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让幼儿体验快乐,应该是音乐带组幼儿的第一份珍贵礼物。“培养兴趣”不仅是指对音乐的兴趣,更是指由此引发的对世间一切的兴趣。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情感、美感,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及终生的艺术学习培植动力、奠定基础。在艺术世界里,音乐是最善于表达、激发情感的艺术,它可以使幼儿兴奋,也可以使幼儿镇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的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幼儿的情感世界将逐渐变得丰富、充实。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基本音乐能力。幼儿阶段是各种感官发育最迅速的时期,是听力培养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音乐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体验音乐的要素,通过体验形成经验。幼儿阶段通过音乐的母语获得的音调积累,对继承民族音乐文化、发展音乐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深远意义;形成的趣味、态度,获得的音乐能力,将会成为幼儿血肉的一部分。
音乐教育可以发展幼儿的感知觉。幼儿学习音乐不需要先认识文字符号,而是通过感知觉。对于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的辨别力,对于音乐结构形式的感知,都会提高幼儿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和对音乐的整体感受性。音乐的学习不仅是耳朵和手指的事情,它还会引起全身官能的反应。伴随着律动、舞蹈、乐器进行的歌唱或表演活动,要求幼儿的耳、眼、脑、四肢协调作用,可以培养幼儿的敏锐感觉,提高大脑反应的灵活性。音乐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具有形象性的特征,但音乐中最重要的乐音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高低与时值的长短、音乐的开始和结束、时间和空间的关系等等,对于培养幼儿的直觉、分析、想像、创造等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的欣赏和演奏可以训练儿童注意力。音乐作为一种转瞬即逝的时间艺术,要求幼儿保持注意力的稳定,习惯于跟随乐音的运动和变化,以便了解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形成对乐曲的整体感受。音乐欣赏和演奏还要求儿童具有一定的注意力分配能力。在演唱中,既要控制自己的发声,使自己的音高、节奏和自己的声部协调统一,还要倾听其他的声部,注意指挥的手势和要求;在欣赏中,既要聆听主旋律,又要注意其他的声部,倾听不同的音色、表情的变化等等,否则就无法完整地体会音乐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音乐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探索、表演、动手实践,使他们有机会独创、试验自己的艺术想像。幼儿哼唱或是拍击出一个旋律或节奏的片断,或者表演了什么动作,可能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这是可贵的创造性活动,是幼儿尝试对已经感知了的东西进行变化与重新组合。这些创造性活动没有对、错之分,也不会给幼儿造成挫折感;这个尝试的过程能够使他们体验到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表达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丰富自身经验,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音乐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创造过程对幼儿的影响,以及审美经验带给幼儿的感受、体验,而不应追求成品。强调个性和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应该是艺术教育对人的发展最有价值的贡献。
6.西门子电器的目标市场营销策略 篇六
一. 案例背景:
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大规模销售的兴起为市场带来了转变。西门子通过对广告、产品设计 以及公司形象的一体化来保证公司规划的协调一致性,除去了公司所有技术产品 的品牌名称,而代之以单一的综合性品牌“Siemens"。这一名称本身就代表了公司所有产品 的本质特征—高质量、高效率、高可靠性。客户一想到 Siemens,便会联想起所有这些品质。公司徽标的重新建立是公司稳定统一风格的关键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 夕,在欧洲及海外,为西门子工作的员工人数约为 2 万 6 千人。公司在国外分支机构约有 200 个,其中 109 个欧洲,13 个非洲,27 个在中南美,33 个在亚 洲,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有 10 个,在美国有 3 个。在 1945 年和 1946 年,公司在恢复传统生产之前,首先进行了修复工作和某些代用品的 生产。西门子的员工使用公司仅存的设备和残旧的德国军队供给品加工一系列生 活日用品,逐渐发展成为 世界闻名的跨国公司。
二. 西门子公司如今的发展:
一次又一次,市场、技术和政治环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给公司发展带 来了严峻的挑战,但西门子却从未停止过迈向成功的步伐。今天,西门子公司在全世界共有员工三十九万人,其中近一半在德国以外的国家工作。西门子公司的销售网点遍及世界五大洲一百九十三个国家。年销售额达到 783 亿 欧元。西门子股份公司目前是位列欧洲第一位、全球第三位的电子电气集团,同时也是全球 最大的跨国公司之一。西门子公司的产品多达十万类。西门子已成为世界电 气电子行业的佼佼者。西门子的名字亦成为电气工程的同义词。西门子 150 年来所走过 的历程向我们揭示了一种独创的精神、革新的力量和企业 家的胆识。
【案例分析】
一. 西门子公司的市场细分变数以及成功之处:
(一)西门子公司市场细分变数分析:
1.正确选择市场范围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之间,S&H开始生产收音机、电视机和电子显微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S&H被卷入了德国的秘密战备。西门子于1872年洋务运动时期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中国最早的直流电机和电报设备。至今,西门子已经在核电,燃气轮机,高速铁路,水电,输配电,磁悬浮,钢铁和信息领域成为重要的设备供应商。至此,西门子公司开始了进入中国市场的脚步,因为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积极进行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2确定公司的用户行业:
西门子公司被划分为三个部门:
1)工业部门,包括6个分部门:工业自动化、动力控制、楼宇科技、工业解决方案、移动
2)能源行业,包括6个分部门:火力发电、可再生能源、石油与天然气、旋转设备服务、输电和配电
3)医疗设备,包括3个子部门:影像及资讯科技、工作流程、解决方案与诊断。
4)跨部门业务机构:西门子IT解决方案和服务集团是国际领先的IT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它的服务覆盖了包括单一来源,咨询,系统集成及IT基础设施管理等整个IT服务链。西门子金融服务集团以创新的服务态度专注于公司理财和风险管理。3西门子电器的使用人群:
高端定位是西门子家电的品牌策略,不同于伊莱克斯、惠而浦等外资白电巨头在华策略摇摆不定,西门子一直固守高端路线,远离价格战,抢占高端冰箱市场。因此相较于其他品牌,西门子公司的使用人群主要面向高端的中高收入消费者,产品使用用户因为品质的保证以及品牌的力度,会选择长期使用,购买力度方面因为属于电器行业,购买力度以及购买数量都较小。
4西门子品牌的用户需求特点:
从使用人群中就可以得出结论,使用西门子电器的人群最强调的是品质保证,服务的周到,维修的便利,追求细节的完美。2011年第三季度西门子冰箱主流产品的均价为6281元,是市场份额最大的海尔冰箱均价的近两倍。价格的高端也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西门子品质的保证,满足高端用户的需求。
(二)西门子市场细分带来的利益优势:
1)市场营销机会是已出现于市场但尚未加以满足的需求。这种需求往往是潜在的,一般不易发现。而西门子公司运用市场细分的手段发现这类需求,并从中寻找适合本企业开发的需求,从而抓住市场机会,使企业赢得市场主动权。西门子电器面向中国消费者制造和销售电冰箱和滚筒洗衣机。与其它国际品牌相比,这些产品在中国市场都占据了主导地位,并以它们的高质量和创新设计而著称。覆盖面极广的售后服务网络为用户提供快速有效的服务。
2)市场细分能有效地拓展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对市场的占有不是轻易就能拓展开来的,必须从小到大,逐步拓展。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先选择最适合自己占领的某些子市场作为目标市场。当占领这些子市场后再逐渐向外推进、拓展,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截至2005财年(即2005年9月30日),西门子在华的长期投资总额已突破106亿人民币,销售额达到443亿元人民币。西门子至今已在中国建立了70多家企业和55个地方办事处。
3)市场细分能有效与竞争对手相抗衡,在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通过市场细分,有利于发现目标消费者群的需求特性,从而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特色,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有效地与竞争对手相抗衡。
二.西门子公司的目标市场的选择:
某些细分市场虽然有较大吸引力,但不能推动企业实现发展目标,甚至分散企业的精力,使之无法完成其主要目标,这样的市场应考虑放弃。另一方面,还应考虑企业的资源条件是否适合在某一细分市场经营。只有选择那些企业有条件进入、能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的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西门子最早在中国开展经营活动可以追溯到1872 年,当时西门子公司向中国出口了第一台指针式电报机。在过去130 多年的时间里,西门子一直活跃在中国市场,并在工业、基础设施与城市、能源、医疗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多年来,西门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分可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可靠、忠诚、可信赖的合作伙伴。西门子将其环保业务组合与创新解决方案全面投入到与中国的合作中,彰显了其致力于帮助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公司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积极进行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西门子遍及中国的业务组织及区域总经理和省级总经理使公司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了解本地信息、更加快速高效的满足客户的需求。
三.西门子产品市场的定位:
西门子家电产品定位明确无惧山寨。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首席销售官在接受赛迪网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西门子家电一直致力于产品的人性化,和生态环保方面的开发,准备今年试水电子商务建立小家电分销平台,进一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不断的调整业务发展的模式。西门子家电对于家电产品的研发和设计,依然是以最好的满足消费者现在和未来的需求为基本前提。西门子的i-DOS洗涤液自添加洗衣机,I-Fresh冰箱,真空零度保鲜冰箱,digi厨电系列等产品也都具备创新的智能表现,为消费者不断创造惊喜。
四.西门子公司成功的启示:
(1)“走出去”是做成世界级公司的必由之路
考察当今名列世界“500家”的大公司,绝大多数是具有世界影响的跨国公司。但是,这些公司都是从地区性的小公司发展过来的。西门子公司最初也只不过是一家只有10名员工的小作坊。由于历任西门子经营者的主动向国外扩展,西门子如今成为世界电气、通讯领域最有影响的公司之一。我们无法判断,如果西门子仅仅守住其国内业务会怎样,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西门子公司150多的“走出去”战略,是铸就西门子今日辉煌的重要缘由。事实上,“国际化”在西门子被自己总结为一个半世纪成功发展的最大秘诀。
(2)多样化的本地化是跨国经营成功的必由之路
最初许多公司实施跨国经营的动机,在于拓展市场。随后,许多公司实施跨国经营的动机在于寻求低成本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和原材料等)和流通手段。生产的本地化、劳动力和原材料的本地化,是理所当然的选择。目前,西门子庞大的全球业务经营遵循和强调三项基本原则:原则之一是强调商务活动的区域性;原则之二是,对于每项战略业务,公司总部都有一名高级管理人员,考虑和负责这项战略的实施;原则之三,各个国家(地区)的西门子公司(机构)负责当地的经营活动协调工作,包括人事、社会保障、财务和服务方面的协调,同时,地区公司行使“西门子发言人”的职责。
(3)竞争与合作相结合是公司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7.试析足球教学中目标设置策略 篇七
1、足球教学中目标设置原理
我们知道, 目标设置的原理是将抽象的目标概念经过理念和信心的推动, 通过具体过程的努力转化为实际成果。目标设置是根据心理学原理发展成熟起来的一门以激励为手段、以目标为动力的目标型理论, 由于目标自身具有刺激的作用, 足球教学中引入目标元素, 不仅能够把足球训练者的需求转化为动机, 还可以刺激足球运动员通过自身努力和目标的对比, 朝着目标方向完成目标任务。
2、足球教学中目标设置的策略
2.1、确定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者
众所周知, 足球教学的目标是由参与足球教学的教练员们设置的, 然而, 在足球目标设置过程中, 运动员们的参与和建议对于目标的设置也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教练和运动员的双重参与, 设置的目标不仅多元化、立体化而且还能够充分反映出运动员对于本身参与的活动所表达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双方的共同参与, 在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中教练们和运动员们经过交流和沟通, 有利于运动员在主观条件下能够充分理解和认知到教练的意图和计划。这对运动员成功完成目标任务百利而无一害。
2.2、客观考虑足球教学对象的能力
我们知道, 教练在足球教学设置目标时如果忽略了参与训练的运动员们的心理和身体的承受能力, 进行主观上的行动, 并且一意孤行的强加于运动员理论上无法完成的目标任务, 结果只会事倍功半。因此, 教练们在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参与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因素, 并且能够做到根据运动员们的个体特性设置目标任务, 从而提高足球教学质量。
2.3、足球教学中目标设置的明确性
由于足球教学具有真实性、具体性, 因此, 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需要明确, 不可以太过抽象化, 这样才能够保证运动员对于目标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从而确保他们顺利完成目标任务。通过具体的目标描述还能够刺激运动员的进步, 实验证明, 具体的目标设置比抽象型理论概念更能够激发目标参与者的进步热情, 从而发挥出他们的理想水平。
2.4、足球教学中区别性地对待个体目标和集体目标
我们知道集体是个体的统一, 集体的进步需要个体的相互配合从而达到共同进步, 因此, 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中正确区分出什么是个体目标、什么是集体目标对于团队的进步意义非凡。足球运动是一个需要多人集体参与的公共性运动, 在足球运动中每个参与者都是主体, 由于他们分工不同, 目标任务不同, 所以如果忽视了个体目标只注重集体目标的设置, 最终只会使得每个个体对于目标任务分工模糊和忽视。当然, 集体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非常重要, 在个体目标确定并且顺利实现的情况下, 集体目标能够促使个体目标的融合, 进而使得目标任务的成功完成。
3、确保目标设置后的可实现性
足球教学中的目标设置策略只能够保证目标的确定, 并无法确定目标设置后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的实施, 因此, 确保设置后的目标的可实现性对于足球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 相对于被教练和行为规矩硬性强加分配给的目标相比, 允许运动员个人主观、自由地选择目标任务对目标设置后可实际操作实施效果更好。当代运动员基本上都是具有鲜明特性的行为个体, 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倡导自由, 还需要在职业运动中给予他们充分空间, 自由选择他们擅长的目标任务, 对于集体的团结和足球运动的创新都是一种挑战和机会。教练在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中适时适当地给予那些缺乏经验、水平能力有限的运动员一些实质性建议和观点, 指导他们准确定位自己目标, 从而更好地配合那些经验丰富、在主场中起到领导作用的运动员, 对于目标的实现和目标的顺利完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结语
足球教学中目标的设置不仅是足球教学实施者的任务, 还是目标实施者的责任, 正确的规划足球教学的目标设置对于足球运动的顺利进行和目标任务的充分完成都非常的重要。足球教练在目标的设置过程中需要及时与运动员进行思想和行动上的交流, 从而确定设置目标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薛红.体育教学目标设置策略[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3, (04) .
[2]邓伍刚, 张超.足球教学中的目标设置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 2009, (01) .
8.“分众化”策略“大众化”目标 篇八
一. 分众化策略的理论
分众化策略始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实施,频道专业化是分众化策略的具体体现。频道专业化的理论基础是大众传播的效果研究以及传播学的受众理论,现代市场营销学是频道专业化理论的延伸。从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学的角度看,电视频道专业化,实质上是一种目标市场营销策略,目标市场营销也可称为STP营销模式,即市场细分——明确谁是你的受众,选择目标市场——明确受众需要什么,产品定位——明确你能满足受众的特色是什么。由于受众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各不相同,所接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心理素质、购买动机行为也各不相同,他们对传媒产品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存在需求差异;而电视传媒也无法同时为市场上所有顾客提供最佳服务,因此电视频道就要结合自身所掌握和拥有的技术、信息、知识传播能力,对受众市场进行分类归位。
在传播过程中,传播效果研究又给我们由“分众”策略实现“大众”目标提供了思考问题的理论基础。传播效果有双重涵义:第一,它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因而,这些理论成果告诉我们,由市场营销策略进行观众目标定位,以追求风格特色和差异化竞争的原则来实现“大众化”目标,追求现实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频道生存之路。
二. 分众化策略的内涵
分众化策略的内涵就是如何运用市场营销理论、消费心理学理论、传播理论等相关理论对受众的分类,为电视台节目的制作提供基础,最终实现收视效果的最大化和收益的最大化。下面以央视2套节目为例进行说明。
诞生于1973年5月的中央电视台第二套节目,在央视诸多频道中一向引人注目:1996年第一次改版;2000年二度出击;2003年10月再以惊人之势进行第三次大修整,到2005年3月再次改版。2010年,经济频道改版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每次“开刀”都是在良性运作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收视率和市场都有可喜的回应。以2005年3月的改版为例,据央视总编室提供的全国十大城市收视调查数据显示:改版后,经济频道整体平均收视率从过去的0.14提升到0.16,所占市场份额从过去的1.22上升到1.4。第二个特点在于,其改版的频率日渐加快,调整幅度明显加大。以最近的2011年改版为例,既有新栏目的增加,又有旧栏目的改造,此外还保留了一些老牌节目新增加的栏目,如《购物时尚》、《消费主张》等体现时代特色的节目。从栏目的设置和节目的编排上可以看出频道独具匠心的设计:栏目设置是在频道整体规划下确定的,既相互关联又各有特色。各栏目在选题上体现了明显的差异性,适应观众不同方面的需求;着眼于频道资源整合,充分加强了各栏目之间的联动。《经济信息联播》和《经济半小时》经常采用联动的方式,在晚9点、10点的收视时段,把大家关注的新闻事件,以纵深解读的方式传达给观众;注重从专业定位出发调剂大众口味,从大众兴奋点出发寻找专业切入口。既设置了有明显专业定位特征的栏目,又设置了专业特性与大众品质兼具的节目;彰显了经济频道的经济服务观。如《健康早班车》的口号就是让您伴着早餐的香味醒来,《购物时尚》则属于原创时尚消费真人秀节目,《消费主张》是帮助消费者花更少的钱,享受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以上经济频道的改版特点,我们回头看就不难发现,央视二套改版的中心思路即“内容为王,大众为本”,构成其频道的节目版块由资讯、服务、财经、深度资讯、益智娱乐等五大版块构成,这里面有着明显的“非经济”因素,以大众、综合、实用的“大经济观”作为频道的核心理念,内容上强调实用,理念上用生活的眼光看经济,表现形式上强调多元化、娱乐化,以服务者的姿态营造栏目的亲和力。
三. “大众化”目标的实现途径
“大众化”目标的实现要靠“分众化”策略实施的精准和到位。“分众化”策略实施的精准和到位就是频道专业化的理论精髓。频道专业化的基础是频道定位,频道定位是近几年媒体使用较多的高频词之一,从受众分析理论的角度讲,频道定位只是受众定位的反映。能否找准最大限度的目标观众群,可以说是专业化频道营销的成败关键,这就需要引入新的调查统计方法,对于受众市场进行细致与科学的调查分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营销的环节看,企业细分市场并非根据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进行划分,从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市场细分大致要经过这些程序:确定市场范围——列举受众需求——分析受众需求——初步确定细分市场——分析评估细分市场——最终确定细分市场。
就目前情况看,我国长期实施的是免费收看电视,电视市场并未发育成熟,社会化分工也没那么细,专业化定向窄播付费电视尚待时日。同时,这种赢利模式追求的是大众化目标,收视率诉求下的利益驱动体系不由得我们走纯“专业”之路,这正是对我国目前频道专业化现状的恰当注解,因此,对电视台来讲,跳出纯专业化的误区,确定自己的频道风格,实施差异化的战略,应当是向频道专业化迈进过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
(作者单位:内蒙古电视台)
【目标策略】推荐阅读:
幼儿园午餐目标及策略10-13
中职语文教学目标的重新架构与教学策略07-14
目标规划及目标控制09-08
学段目标就是教学目标10-15
教学目标全册总目标09-22
库存策略管理06-24
商标翻译策略06-26
营销策略范文07-01
店铺选址策略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