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2024-10-13

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精选7篇)

1.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篇一

浅谈合理用药与药物的不良反应

【摘要】:

药物具有双重性,既具有防病治病的药理作用,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不合理使用药物,不仅可以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还能引起药源性疾病,甚至危及生命。为了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不仅要研制更多有效的药物,而且应当合理使用现有的药物,让其发挥应有的生物医学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报道,笔者对合理用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象进行分析,以引起有关人员的关注。

【关键词】:合理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

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的健康意识逐步加强,药物治疗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成为药物治疗的重点。近年来关于药物不良反应的报道和讨论逐年增多,已引起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部门的高度重视。临床上对药品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同时也要求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所使用的药品应当尽可能少的出现ADR。根据WHO报道,全球死亡人数中有近七分之一的患者死于不合理用药。在我国,据有关部门统计,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发生率为20%,四分之一是抗菌药物所致。每年由于滥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合理用药始终与合理治疗伴行,是一个既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也是医院药学工作者永恒的话题。医院药学工作的宗旨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临床药学为基础,促进临床科学用药,其核心是保障临床治疗中的安全用药。目前公认的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的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及适当的使用药物。下面结合临床工作实践,并结合有关文献,浅谈临床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与安全用药问题。 1 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的前提是合法用药,以当代药物和疾病系统知识和理论为基础,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使用药物就是合理用药。1.1 安全性

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首要条件,药物性损害现已成为主要致死疾病之一,仅次于心脏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脑卒中。药物性损害已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成为一个全球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药物的安全性日益重要,药物的安全性不是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小,或者是无不良反应,这类绝对概念,而是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1.2 有效性 人们使用药物就是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的。不同药物由于不同的场合其有效性的外在表现明显不同,对于医学用途的药物治疗要求的有效性在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别,判断药物的有效性指标有多种,临床常见的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预防用药有疾病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等。1.3 经济性

经济地使用药物强调以尽可能低的治疗成本获得较高的治疗效果,并不是尽量少用药或者用廉价药品,应当是单位使用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应尽可能低。1.4 适当性

适当性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用药原则,有些药物还应精心设计适当的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密切观察病人的用药反应,及时调整剂量、给药途径,确定双方都可以接受的现实条件下,可以达到的用药目标。即根据用药对象,选择适当的药品,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剂量和用药途径,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防止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2.1 药品因素

药物本身的作用:如果一种药有两种以上的作用时,其中一种作用可能成为副作用。如:麻黄碱兼有平喘和兴奋的作用,防止支气管哮喘时可引起失眠。不良药理作用:有些药物本身对人体某些组织器官有伤害,如长期大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能使毛细血管变性出血,以致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药物的质量:生产过程中混入杂质或保管不当使药物污染,均可引起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的剂量:药物的剂量过大,可发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剂型的影响:同一药物的剂型不同,其在体内的吸收也不同,即生物利用度不同,如不掌握剂量也会引起不良反应。

2.2

患者自身的原因

性别:药物性皮炎男女比例为3:2;粒细胞减少症则女性比男性多。年龄:老年人、儿童对药物的反应与成年人不同,因老年人和儿童对药物的代谢、排泄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婴幼儿的机体尚未成熟,对某些药较敏感也易发生不良反应。调查发现,现60岁以下的人,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9%(52/887),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15.85%(113/713)。个体差异:不同人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不同,而同一人种的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的反应也不同。疾病因素:肝肾功能减退时,可增强和延长药物的作用,易引发不良反应。

2.3 其他因素 不合理用药:误用、滥用、处方配伍不当等,均可发生不良反应。长期用药:极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蓄积作用而中毒。合并用药:两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5%,6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率为10%,15种以上药物合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减药或停药:减药或停药也可引起不良反应。例如治疗严重皮疹,当停用糖皮质激素或者减药过速时会产生反跳现象

3怎么做到安全用药

3.1不要轻信药品广告中夸大其辞的宣传,否则也造成误导。3.2不要盲目迷信新药、贵药、进口药。

3.3严格按照规定用法用量服用药物。用药前,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或咨询药师或医师。

3.4药品消费者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用药后如出现异常症状,应停药就诊,由临床医生诊断治疗。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日益关注,药品不良反应的危害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重视。国家正在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检测报告制度,尽量避免和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给人们造成的各种危害。因此,人们应本着无病不用药,有病不乱用药,正确服用药物和保管药物,不断提高用药水平,从而达到真正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合理用药。4药品不良反应

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指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药品不良反应关系到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现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医院临床在使用药品时不仅要求药品的治疗具有针对性,同时还要考虑到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少有不良反应。在我国,药物不良反应在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其中5%为使用或滥用抗生素有关,每年由于滥用抗生素引起的耐药菌感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以上。近年来,我国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力度,医疗单位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最前沿,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起到关键作用。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一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几点体会 4.1 加强监测

健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组织,制订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程序,发现可疑药品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表格。报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查。将填写完整的报告通过电子报表或以传真、邮寄等方式递交地方药品管理部门,一般的ADR每季度集中报告,新的、严重的ADR 15日内报告。药师及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协助临床医生制订监测治疗方案,对已确定发生ADR的药品应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可紧急封存或召回。

4.2 完善制度

建立ADR监测报告制度 规定报告时限,报告内容等,建立ADR监测检查制度,规定检查方法、时间、奖惩等内容。制订工作人员职责.4.3 加强培训(1)定期组织ADR监测专(兼)职人员参加省、市ADR监测中心举办的ADR培训。(2)重点对药师和护士进行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学知识的培训,发挥药师和护士在ADR监测中的重要作用。(3)每半年进行一次在社会上宣传ADR知识活动,普及ADR知识,提高社会各界对ADR的认知度。4.4 药师定期深入临床开展ADR监测工作 药师必须主动深入科室,每个临床科室配备1名ADR监测员,负责将本科的药品不良反应收集上报到院ADR监测中心。临床药师定期下科室,与各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员交流经验与体会,及时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及ADR资料,用药学知识为病人服务。在兼顾全院的ADR监测的同时,加强重点科室的ADR监测,我院以心内科、皮肤科、小儿科、产科等作为重点监测科室,带动其他科室的ADR监测工作。在目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合理用药仍将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因此临床药师经常下科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参考文献】

徐年卉,林国生,付洁,等.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的经验探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 唐镜波.合理用药的评价与实践要点.全军临床合理用药研讨班论文摘要汇编 3 刘振声,金大鹏,陈增辉.医院感染管理学.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主要抽取了近两年内在本院看病且也接受药物进行医治的患者中, 在接受药物治疗后有不良反应现象的患者138例, 其中有28例男性患者, 110例女性患者。其中由中药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有62例, 其不良情况主要表现在运动系统方面;抗肿瘤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20例, 其不良情况主要表现于神经系统方面;消化系统药物而引起的不良反应有36例, 其不良情况主要体现在消化系统方面;心脑血管系统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有20例, 主要的不良反应情况表现在血液系统方面。

1.2 方法

抽取138例在本院接受药物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现象的患者, 总结了所产生的一些不良反应的现象, 并对其原因给予了系统性的分析, 同时归纳了临床合理安全用药的注意事项。

2 结果

2.1 药物不良反应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 在这138例患者当中, 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特异性反应、毒性反应和二重感染[3];而产生这些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有患者自身的因素、药物本身的因素和其他方面的因素等。

其中, 过敏反应的有32例, 占23.1%、特异性反应的有47例, 占34%、毒性反应的有16例, 占11.6%、二重感染的有43例, 占31.16%。如表1所示。

患者自身的因素有38例, 占27.5%、药物本身的因素有65例, 占47.1%、其他方面的因素有35例, 占25.4%。

2.2 给药途径导致的不良反应

通过对本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知, 造成就诊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与临床给药途径具有很大的关系, 其中138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静脉给药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有105例, 占76.09%, 口服药物引起不良反应有19例, 13.77%, 详细统计资料如表2所示。

2.3 本组138例药物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及例数

通过进行分析可以得知, 本组135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共涉及药药品20多种药物, 其中抗感染药物有15种, 抗感染药物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有45例, 其次是营养药物和中药制剂, 详细数据如表3所示。

3 临床合理安全用药

医师在对临床使用药物时, 要提前就有一个准确的诊断, 这样在用药物时才不会出现用错药的情况;要充分考虑到每个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机体情况, 要全方位的对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和血管功能等给予确切的分析研究, 还有充分掌握所使用的药物能不能给患者带来某方面的不良反应;另外, 也要认真全面了解患者以前的用药情况和过敏情况等各个方面, 这些都是临床用药的参照, 各种不同的药物和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都要给予具体的分析研究, 这样才能使安全用药有保障;对于患者机体和药物间存在的必然联系, 医师要给予极大的关注, 而不同药物间相关连的作用效果也要十分了解。

4 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曾报道, 在全球的死亡人数当中, 由于用药不当而造成死亡的人占1/7左右。相关部门所分析出的结果表明, 在我国患者住院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约占12%, 而其中约有24%的患者都是因为服用了抗生素之类的药物造成的。而基本上每年都会有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发生, 其在经济上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药物在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患者在服用这些药物后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现象, 临床必须掌握好, 科学有效地控制产生不良反应的因素, 如此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而产生不良反应的主要类型和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4.1 主要类型

4.1.1 过敏不良反应

出现过敏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有这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变态反应, 像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红皮病和固定性的红斑等;第二种类型的变态反应, 像溶血性的贫血等;第三种类型的变态反应, 像过敏性的休克等;第四种类型的变态反应, 例如药物热等。

4.1.2 特异性的不良反应

患者体内所稀少的遗传性酶系统跟这种反应有着很大的联系。它主要指的就是在用药以后, 患者所出现的一些跟本药物的作用截然不同或完全相反的不良反应。

4.1.3 毒性不良反应

这种不良的反应包含有以下几方面:对免疫系统的毒性、对心脏的毒性、对肾脏的毒性、对肝脏的毒性、对血液系统的毒性等。

4.1.4 二重感染

通常来讲, 大量真菌和细菌的存在, 保持了人们机体的微生态系统的平衡, 它们主要寄生在人体和腔道的黏膜表面[4]。如果长时间的服用一些药品, 就会大大减少正常敏感菌的数量, 反而增加巨大的耐药菌和不敏感菌, 这时就会有外来菌入侵, 而当这种细菌变成致病菌的时候, 二重感染的现象就出现了。

4.2 影响因素

4.2.1 患者本身的因素

(1) 个体间存在的差异:在不同的人群中, 如果服用同一种药物所产生的反应是不相同的;而在同种人群中, 不同的人服用同一种药物所产生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 (2) 疾病因素:如果患者的肝功能和肾功能有明显的衰退现象, 由于服用的药用会使其不断增强, 自然不良的反应就出现了。

4.2.2 药物因素

(1) 药物的质量:在生产药物时, 会因为没有保管好而混进其他杂质被污染, 患者在服用过这样的药品后, 很可能产生不良的反应。 (2) 药物自身存在的原因:如果某些药的作用非常多, 那么其中的一种对患者的病况起不到任何作用, 这也会引起不良的反应, 特殊情况下还可能会成为毒作用。 (3) 药的剂量:假如患者一次就服用过大的药量, 则中毒产生的概率会比较高, 再严重些就会出现死亡。 (4) 剂型的影响:对同种药物来说, 它有不同的剂型, 患者对其的消化程度也各不相同, 要严格控制其剂量, 否则就会产生不良的反应。

通过对本院出现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不难看出, 医院还应继续加强管理, 从患者本身, 药物质量等根本上着重进行管理,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从根本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准确的信息。方法 统计学分析来我院接收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1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过敏反应的有32例, 占23.1%、特异性反应的有47例, 占34%、毒性反应的有16例, 占11.6%、二重感染的有43例, 占31.16%。其中诱发不良反应的药物有37种, 静脉注射给药导致的不良反应有105例。结论 临床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繁多, 因此临床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可以有效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学分析,临床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龚磊, 李玲如, 周旭.105例药物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0, 33 (3) :45-47.

[2]陈中英.我院3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 (10) :147-149.

[3]田慧, 慕旭霞.药物不良反应200例回顾分析[J].吉林医学, 2011, 32 (24) :5030-5031.

3.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篇三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R595.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817-01

药品不合理应用会直接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还会引起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痛苦,严重的还会造成机体损伤甚至是死亡。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致畸作用、特异性反应等[1]。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临床上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例中有一大部分是不合理用药引起的。临床上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众多,具体包括医院管理缺失、医师专业素养较低、药物剂量与疗程不匹配等原因[3],此外,患者自身的性别、年龄、体质等因素也会引起用药不良反应。这便要求临床用药过程中做好患者体质评估,并结合药物的药理性质科学用药。本文选取27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药物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于我院治疗并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2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2-70岁,平均年龄为(42.6±2.7)岁。27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5例患者因感冒来我院治疗,给予维C与复方氨酚烷口服药治疗,患者用药2天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心、头晕症状;10例患者胃炎发病后来院治疗,给予硫糖铝与多酶片口服药治疗,药物治疗后患者病症无改善;5例患者因呼吸道感染来院就诊,给予头孢静滴,用药后2天发生不同程度的脉搏加快、呼吸困难;5例为支气管感染患者,给予头孢曲松静滴治疗,患者出现烦躁、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症状;2例为老年癫痫发作患者,给予苯妥英钠治疗,病症长期内未获得改善。

1.2研究方法 对患者临床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处理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着重探讨了药物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的关系。

2 结果

27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有18例患者经过停药及更换药物治疗后不良反应明显缓解;7例患者出现十分严重的不良反应,经过及时的抢救,患者脱离生命危险;2例不良反应患者年龄较大,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引起了急性心力衰竭。

3 讨论

本文27例研究结果证实药物不良反应与用药不合理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大部分药物不良反应是由用药不合理引起的。要切实降低用药不良反应,需要从医师、药师等管理工作角度开展系统的完善工作。如医师在疾病临床诊疗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师专业知识量的大小更是直接影响到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4],医师需要注意提升药方的科学度。本组27例药物不良反应患者中有2例癫痫患者,患者年龄较大,但是医师在处理过程中忽视了患者年龄因素(老年人血浆白蛋白浓度低于年轻人,药物结合能力较低,用药时药物半衰期明显延长),用药方面科学度不高,直接延误了老年癫痫患者的治疗时间。另外,本组27例患者中有1例支气管感染患儿因用药过量引起不良反应,这提醒我们抗生素药物的应用应该尤其注重剂量调整,随着抗菌药物的更新推广,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提升,结合患者个体化差异用药有对于切实减少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推进患者康复进程,影响极大。从本组案例来看,医师开展临床诊疗工作过程中应该将患者年龄因素、性别差异及个体差异等因素考虑其中,以提升临床治疗用药的科学水平,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本组27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因同类药物不合理联合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具体表现为同一类药物联合服用后患者不良反应明显加重,可见同类药物间的配伍应该注重禁忌,尤其要考虑同类药物配伍后出现的各种结果:累加作用、协同作用、不良或拮抗作用[5],合理的选择用药可以切实减少用药后的不良反应,进而切实提升临床疗效,提高患者身体的耐受性与耐药性。

药师对临床用药也有一定影响作用,笔者认为药师在发放药品过程中不可一味按照医师开出的药方,也应该着重考虑患者性别、年龄等方面的特殊性,以加強药品发放监管,同时发放药物过程中应该着重向患者讲解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药物性能及用药禁忌等,并及时告知患者用药期间潜在的反应,以消除患者药物服用期间对不良反应的疑惑。增强医师、药师等工作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用药知识宣教,以帮助医务人员了解并重视用药的重要性;而医务人员也需要积累药品知识,在工作中认真贯彻用药规定与要求,提升临床用药水平。为切实减少用药不良反应,各相关工作部门的义务人员均应该结合患者个体化差异用药,还需在用药后密切监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针对急性不良反应或危重性不良反应给予及时的、对症抢救,以切实减少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推进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 朱晓娜,王庆阳.药物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6(29):239-240.

[2] 刘俊霞,张春梅.药物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的相关性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3,37(01):145-145.

[3] 程中华.药物不良反应与不合理用药相关性分析[J].中国药事,2012,36(02):206-208.

[4] 魏世强,杨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性[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31(13):10-11.

4.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研究 篇四

【摘要】目的 对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并对抗生素的合理用药方法进行分析,以实现抗生素的规范用药。方法 对各类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归纳,并根据实际不良反应对规范使用抗生素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分析总结得知,抗生素所致的不良反应大致可分为过敏反应、毒性反应及特异性反应等几个方面,在使用的过程中需坚持规范用药与合理用药。结论 为尽可能降低患者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抗生素用药时需严格对用药方法实施控制,以提高抗生素用药的总体价值。【关键词】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前言

抗生素是一种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的药物,尤其在传染病扩散与细菌感染的防治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利用抗生素进行治疗的同时,抗生素也会对人体产生着引发不良反应等消极作用,据相关临床研究表明,近年来因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正逐渐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如何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进行控制已经成为医学界一大难题之一。本文就当前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而谈,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相关策略提出了几点意见。1.抗生素所致的相关不良反应 1.1过敏反应

作为抗生素临床使用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如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将对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产生巨大的威胁。通常情况下,一般的过敏反应可在停药之后自动消失,但是在过敏反应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休克现象,甚至危及到生命安全。临床上常见的过敏反应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皮肤红疹、全身瘙痒。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是因青霉素类抗生素所致,如注射用费用西林钠、青霉素钠等;②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关节疼痛、药热。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是因头孢素菌类抗生素所致,如注射用盐酸头孢替安、头孢唑林钠等,通常产生于用药阶段,待药物活性消失后,症状可逐渐自行减轻;③溶血性贫血。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是因头孢丙烯胶囊、注射用头孢噻肟钠等头孢菌素类所致,患者出现溶血性贫血时可出现体内各种粒细胞数量急剧下降等相关症状;④过敏性休克。此类现象是临床上最严重的抗生素过敏反应,多是由于青霉素类抗生素所致,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等,除此之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也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一大因素,如硫酸奈替米星注射液等

[3-4]

[2][1]

。1.2毒性反应

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抗生素的剂量及使用的间隔时间等因素如没有得到规范的控制,均有可能引发毒性反应的出现,毒性反应大致表现于神经、肾脏及肝脏等区域,可引起机体功能的改变,甚至形成造血功能障碍。临床上常见的毒性反应现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损害肝脏健康。在使用四环素的过程中,可引发重症肝炎,在使用红霉素的过程中,可引发胆汁淤积性肝炎;②引发造血功能障碍。在抗生素的使用过程中,氯霉素可对骨髓的造血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导致各类血细胞大幅度减少,其中粒细胞会首先出现减少,随后出现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在临床上出现的几率虽不高,但一旦出现患者的生命安全将受到危及;③损害肾脏功能。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如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等,可对肾脏形成一定的损害,致使患者出现血尿等症状,甚至可造成患者肾功能的衰退;④损害神经功能。此类现象的出现大多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所致,如盐酸大观霉素等,或红霉素肠溶胶囊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等,不仅可引起患者眼部调节功能的下降,还可导致患者骨骼肌无力现象的出现,致使骨骼肌收缩障碍的出现;⑤免疫系统毒性。此类现象的出现多由四环素类抗生素所致,可导致患者的免疫系统产生毒性反应,使人体对细菌的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细菌感染的几率也随之增加1.3特异性反应

作为相对较为特殊的一种抗生素不良反应,特异性反应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发生率相对较低,其发生机制多与基因变异或生物遗传等因素相关,可表现为对某种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增加,一旦出现特异性反应便极易出现过敏反应,甚至出现晕厥现象。此类现象的出现多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酶的缺乏所致,例如在使用磺胺类药物的过程中,如患者体内缺乏一定的还原性谷胱甘肽,发生溶血反应的几率变回大大增加,生命安全也将受到威胁。这也要求着患者在使用单一或多种类抗生素之前应对直系亲属中是否对该药物存在过敏现象进行确认。

2.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相关措施 2.1对不同抗生素的抗菌谱进行掌握

不同的抗生素之间作用和特点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抗生素药物的选择时,需确定其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符。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中包含着革兰阳性杆菌与球菌等,链球菌作为临床上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对青霉素有着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在抗生素选择时应将青霉素作为首选,链球菌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敏感性通常较低,因此基本无实际应用效果。在不能使用青霉素的情况下,可采用红霉素进行治疗。头孢菌素属于一种广

[8]

[6-7]

[5]

。谱抗生素,在金黄色葡萄杆菌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应用效果较为明显,但在阴性杆菌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应用效果明显优于第1代与第2代,因此在金黄色葡萄杆菌感染的情况下应选用头孢唑啉或头孢噻吩,而非第3代头孢菌素。2.2视病菌敏感度而定进行抗生素的选择

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可在应用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化,如绿脓杆菌、肠杆菌、金黄色葡萄杆菌等较易产生耐药的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在近年来正呈逐渐增高的状态。对于抗耐药金黄色葡萄杆菌而言,红霉素仅能够作为备用药物而不能作为有效药应用。不同的致病菌对不同的抗菌药也有着不同的敏感性,相同的菌种之间,对同一种的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可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近年来抗生素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细菌的耐药性也逐渐成上升趋势,因此在进行抗生素的选择时,应根据正确的药敏结果来进行选择应用,以实现临床感染治疗成功率的提高。

2.3根据实际感染规律及程度而定进行抗生素的选择

当患者出现重症深部感染时,应选用血与组织药物浓度较高、抗菌作用较强的抗生素,例如头孢唑啉与头孢噻吩在早期金黄色葡萄杆菌败血症具有着较好的应用效果,但在感染较深或病程较长的情况下,头孢唑啉的应用价值便明显高于头孢噻吩。这是由于从血浓度与组织浓度的角度而谈,头孢唑啉均明显较高,且其具有着较长的半衰期,在深部感染时可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抗生素的选择时,实际感染的规律与程度可作为重要的因素之一进行结合考量。

2.4根据药物的相关特点而定进行抗生素的选择 2.4.1吸收过程

不同抗拒药物之间的吸收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各类药物吸收过程的差异,在进行轻度、中度感染的治疗时,对抗生素的选择可主要以易吸收、病原菌对其敏感的类型为主,而在进行重度感染的治疗时,则可采用静脉给药的形式进行治疗,尽量对肌内注射或口服时多种因素造成的影响起到避免的效果。2.4.2分布

对于进入血液循环的抗菌药物而言,如呈现游离状态,便可利用其分子较小的特性分布于各组织与体液当中,直至到达感染部位。如患者处于妊娠期,这时采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可导致胎儿的第八对颅神经受到损害,引发先天性耳聋;如采用四环素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则会使胎儿的骨骼发育及乳齿受损。因此,当患者处于妊娠期时,在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时,应注意避免使用可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的抗菌药物,以保证患者与胎儿的健康与安全。2.4.3排泄

多数抗菌药物可通过肾脏进行排泄,且尿药浓度较高,可高达血浓度的数十倍左右。如利福平、头孢唑酮、林可霉素、头孢噻嗪等,通常经过肝胆系统向体外排出,故具有较高的胆汁浓度,但如多粘菌素、氯霉素等药物的胆汁浓度偏低,因此在胆系感染中不宜作为首选药物进行应用。2.4.4代谢

对于部分抗菌药物而言,代谢可在体内进行,例如,氯霉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相互结合时,将会导致失去抗菌活性;头孢噻亏在体内进行代谢时,可生成去乙酰头孢噻肟,存在体内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但与原药相比较低。3.小结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中,需通过全面的合理用药措施对患者进行科学的用药,以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性及治疗的合理性。【参考文献】

5.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观察与监测 篇五

药剂科

刘祥瑞

主讲内容:

一、本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上报情况

二、2009年全国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三、近几年中药注射剂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四、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措施

五、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六、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七、药物不良反应本质定义

八、确定或排除药物不良反应是否由该药引起(因果关系)

九、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十、药物不良反应健康宣教、用药咨询与出现后处理措施

十一、我院如何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一、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情况

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从2002年开始起动,当年就制定了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制度及工作措施,及临床科室监测联络人员,每年约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20余份上报。内一科此项工作开展较好,但有些医务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还不够重视。今年1—8月份共上报药品不良反应 18 份。

本院部分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分析:

1、干扰素注射剂事件:患者因肝炎在门诊就诊用此药后于当天中午出现发热、疲倦、寒战等症状,患者及家属精神非常紧张。急忙租车来医院处理留观一晚上后症状消失。分析:药物不良反应在用药前咨询不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后患者十分惊慌,建议凡使用过往史有不良反应的药品应在医院留观治疗。一旦出现过敏症状不要惊慌,要及时安抚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和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慌心理。

2、头孢噻吩钠注射剂事件:患者(69岁)因尿道感染在皮肤科就诊后用头孢噻吩钠针加替硝唑针联合用药治疗,用药约5分钟患者出现高热、寒颤、伴抽搐等症状,急转内儿科抢救并住院治疗后症状消失。分析:头孢噻吩钠注射剂原则上肝肾功能减退及老龄人患者应慎用。建议合理选用药物。

3、头孢曲松钠针、复方田七液事件:患者因外伤在普外科住院治疗,预以头孢曲松钠针消炎输完液后,继以复方田七液治疗跌打损伤,约10分钟后患者出现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双硫仑样反应,立即给予地塞米松等药品抢救,患者上述症状逐渐减轻。分析 : 头孢曲松钠可影响乙醇代谢,使血中乙酰醛浓度上升,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建议用药期间及停药后1周内应避免饮酒,也应避免口服含乙醇类的药物、饮料或静脉输入含乙醇的药物。

4、具体药物不详:一患者在门诊部就诊,经多组大输液用药后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在西药房闹事,造成社会影响不好。

二、2009年1-7月份药品不良反应全国通报品种

2009年1-7月,国家药监局通报的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共12种,并对通报品种采取禁止使用、暂时停用、或要求厂家医院要警惕此类药品的不良反应等措施。除盐酸芬氟拉明为片剂之外,其他11种药物主要是其注射剂引起了不良反应。

1.盐酸芬氟拉明

盐酸芬氟拉明是一种食欲抑制剂(减肥药品),用于单纯性肥胖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疾患、焦虑症的肥胖患者。早在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6期)中药监局就已经通报它会对心脏瓣膜和肺高压导致不良反应。1月8日药监局明确了禁止使用盐酸芬氟拉明的规定。

2.阿昔洛韦和头孢拉定 1月29日,国家药监局网站发出通知,国家药监局根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及广大公众警惕阿昔洛韦和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3.双黄连注射液 2月9日至10日,青海大通县城关镇东门村卫生室和青山乡利顺村卫生室发生3例疑似双黄连注射液使用不良反应,患者静脉输液后出现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一名患者抢救无效死亡。据了解,这3名患者均是在使用标示为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后发生的不良反应。5月18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二十二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警惕双黄连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

4.复方丹参滴丸

某专家在国外发现以院士作者的论文同时出现在两篇欧洲杂志上,导致该论文被杂志撤稿,而论文主笔的浙江大学的博士也被解职。但这起事件起因的复方丹参滴丸却被爆出有副作用――不良反应。

5.注射液泮托拉唑钠

3月6日,卫生部办公厅出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使用吉林一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注射用泮托拉唑钠,(经国家药监局检查不合格,可见异物)。

6.香丹注射液 3月24日,卫生部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立即停止使用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香丹注射液。广东省中山市13名患者在使用天瑞药业生产的香丹注射液后,出现寒战、发热等临床表现。经广东省药品检验所检验,天瑞药业生产的该批号香丹注射液热原项目不合格。

7.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和清开灵注射液 4月2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日前发布第21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警惕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和清开灵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

8.左氧氟沙星

5月18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了第二十二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应警惕左氧氟沙星注射剂的严重不良反应。

9.肾康注射液

5月19日起,各地药监部门陆续收到国家药监局下发的《关于加强对标示西安嘉惠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肾康注射液监督检查的通知》,并下发各地药监部门,立即组织检查在天津引发 多起不良反应的“肾康注射液”。该注射液在天津医院中发生多起不良反应事故,首先被天津药监部门叫停。

10、克林霉素注射液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7月份向全国通报了克林霉素注射剂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为此,卫生部印发《克林霉素注射剂临床使用注意事项》,并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加强对克林霉素注射剂临床使用的管理,临床医师要严格按照克林霉素注射剂适应症和用法用量规范使用,确保用药安全。

三、近几年中药注射剂重大药品不良反应事件

2006年6月“鱼腥草注射液紧急叫停”事件:鱼腥草注射液系列药品由于发生严重不良反应,6月1日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紧急叫停。导致鱼腥草注射剂生产厂家(近200家)全部停止生产、销售,直接经济损失至少20个亿以上。大部分以鱼腥草注射剂产品为主的生产企业面临倒闭,至少4万名员工将失业,至少10万名种植鱼腥草的山区农民将失去经济收入。此事件不仅给人们的用药安全造成了威胁,也给中药产业带来了危机。

2007年10月“刺五加注射液紧急停用”事件:云南6名患者使用完达山刺五加注射液出现严重不良反应,3例死亡。10月7日卫生部通知停用该注射液。11月6日药监局责令完达山药业全面停产。

2008年“炎毒清注射液”、“复方蒲公英注射液”、“鱼金注射液”等多个品种的中药注射剂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2009年2月双黄连注射液事件:黑龙江乌苏里江制药有限公司佳木斯分公司生产的双黄连注射液导致青海省3位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并有1人死亡,昨天被卫生部、国家药监局联合通告全国暂停使用、销售。

2009年3月香丹注射液事件:广东省三乡医院使用浙江天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香丹注射液有13名患者陆续出现了不良反应(主要表现是头晕,寒颤、低烧,)经广东省药品检验所检验,这个批号的香丹注射液热原项目不合格,省卫生厅和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下发通知,要求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停止销售和使用问题批次药品。

四、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措施

全国中药注射剂共109个品种,但近几年来由于很多中药注射剂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被暂停销售使用。国家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保障医疗安全和患者用药安全,要求进一步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和临床使用管理:

(一)、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管理、不良反应监测和召回工作

1、药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加强中药注射剂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检验,确保中药注射剂生产质量;应加强中药注射剂销售管理,必要时应能及时全部召回售出药品。(中药注射剂面临重新注册审批要提高质量标准,统一工艺规程)

2、药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健全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调查、分析、评 价和处理的规章制度。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对药品质量投诉和药品不良反应应详细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当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对收集的信息及时进行分析、组织调查,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主动召回。

3、药品生产企业应制定药品退货和召回程序。因质量原因退货和召回的中药注射剂,应按照有关规定销毁,并有记录。

(二)、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管理

1、中药注射剂应当在医疗机构内凭医师处方使用,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过敏性休克等紧急情况进行抢救的规程。

2、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采购、验收、储存、调剂的管理。药学部门要严格执行药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记录,保证药品来源可追溯,坚决杜绝不合格药品进入临床;要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中规定的药品储存条件储存药品;在发放药品时严格按照《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进行审核。

3、医疗机构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管理。要求医护人员按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严格掌握功能主治和禁忌症;加强用药监测,医护人员使用中药注射剂前,应严格执行用药查对制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使用,并按规定报告;临床药师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的指导,确保用药安全。

4、医疗机构要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要准确掌握使用中药注射剂患者的情况,做好临床观察和病历记录,发现可疑不良事件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对出现损害的患者及时救治,并按照规定报告;妥善保留相关药品、患者使用后的残存药液及输液器等,以备检验。

5、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用药安全的监管,指导医疗机构做好中药注射剂相关不良事件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各级药监部门、卫生部门、中医药部门要密切配合,及时通报和沟通相关信息,发现不良事件果断采取措施进行处理;组织有关部门对医疗机构留存的相关样品进行必要的检验。

6、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督检查;组织对医疗机构留存疑似不良反应/事件相关样品进行必要的检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对监测信息及时进行研究分析,强化监测系统的应急反应功能,提高药品安全性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五、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基本原则

1.选用中药注射剂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必须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应加强监测。

2.辨证施药,严格掌握功能主治。临床使用应辨证用药,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禁止超功能主治用药。

3.严格掌握用法用量及疗程。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疗程使用药品。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4.严禁混合配伍,谨慎联合用药。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禁忌与其他药品混合配伍使用。谨慎联合用药,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应谨慎考虑与中药注射剂的间隔时间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5.用药前应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6.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患者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加强监测。对长期使用的在每疗程间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7.加强用药监护。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用药反应,特别是开始30分钟。发现异常,立即停药,采用积极救治措施,救治患者。

六、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

抗生素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有100多种。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弥漫性过敏 性肾炎等,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2.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肝脏毒性: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3]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菌被杀死,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即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 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

5.3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4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

七、药物不良反应定义

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的规定,药物不良反应(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定义: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后遗效应、继发反应、过敏反应、特异性遗传素质等(监测上报与实际工作中的区别)。该定义讲明了:

1、是合格药品而不是假药、劣药造成的有害反应。

2、排除了由于医者在诊断和开具药品上的失误导致患者发生健康危机引起的医疗事故(包括有意或意外的过量误用、药物滥用、不按规定方法使用药品等情况引起的责任性或刑事性事件等)。

3、不同于药源性疾病(指用药引起的任何不良反应),其中包括超剂量用药、意外给药、蓄意给药、药物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4、不同于输液反应,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

5、与“毒药”区别,只不过是药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比较面已。

“是药三分毒”,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生产企 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八、确定或排除药物不良反应是否由该药引起(因果关系)

1、时间方面的联系:开始用药的时间和不良反应出现的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

2、过往史: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合符该药已知的不良反应类型,以往是否已有对该药反应的报道和评述。

3、混杂因素:所怀疑的药物是否可用并用药物的作用,病人的临床状态或其它疗法的影响来解释。

4、撤药后的结果: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消失或减轻。

5、再次用药的结果:不良反应症状消除后再用药出现同样的反应。

九、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一)、药物方面的因素

药物的化学成份、结构和理化性质 :药物所含的有效成份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

药剂学方面:包括药物有效成份的分解产物、赋刑剂、添加剂、稳定剂、化学合成生产中所产生的杂质等。均可引起不良反应。(药物质量与剂型方面)

药理学方面:与给药方式方法和合理应用药物有关。包括药物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连续用药的时间、首次给药和撤药、药物的相互作用(联合用药)均可引起不良反应。

(二)、机休方面(患者)的因素

1、种族与民族、2、年龄、3、性别、4、血型、5、个体差异、6、用药者的病理状态、7、饮酒、食物和病人的营养状况对药物的影响

(三)、医务人员的因素

包括需做皮试的未做皮试、剂量过大、给药途径不合理、输液滴速过快、配药间消毒不严、配药时间过长、院外用药处理不及时、药品质控不到位等

十、药物不良反应健康宣教、用药咨询与出现后处理措施

1、在用药前详细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对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慎重用药。

2、向病人做好健康宣教,介绍药物的优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症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但在用药前对患者不应过分强调其可能发生的不适,特别对精神紧张的患者。

3、决不能讲“此药绝无药物不良反应”之类的语言。

4、在回答药物反应异常时(治疗反应异常或出现不良反应)要针对病人的疑虑、恐惧心理加以疏导、解释,并适度地提出处理办法。其处理办法要按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原则行事。

5、在特殊疾病及特殊患者(肝肾功能不良)情况下一定要正确地选用药物。并加强健康宣教工作。

6、熟悉药品说明书,因药品说明书即是厂家产品介绍,也是用药指南。

7、一旦出现过敏症状不要惊慌,要及时安抚病人,做好心理护理和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恐慌心理。

8、有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要根据致病药品所引起的临床病理症状与类型做出正确的判断,并及时填写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报告上交药剂科。

9、建立药物不良反应致过敏性休克抢救小组及抢救措施。

10、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突发性、群发性不良反应要及时通知医院并上报有关。

十一、对我院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1、全院医、药、护人员要积极参与,各科由护士长担任ADR监测员,便于及时联系和开展工作。

2、加强重点科室及特殊人群的ADR监测,尤其是对新生儿、中老年、女性患者的ADR监测。

3、加强重点品种的ADR监测,对国家及省级公报品种及要求重点监测的品种要集中力量进行跟踪监测及上报。

4、要发挥护士在监察ADR中的重要作用,把监测药物不良反应作为护士职责之一。

由于护士对用药全过程进行观察,最先发现用药患者的异常反应,能及时与主治医生汇报研究,共同采取相应治疗及抢救措施,排除及尽力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危害。

5、医院争取每年召开一次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研讨会。及时交流并传达相关信息。

6、对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开展好的科室或个人给预表扬及奖励。目前每上报一份合格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表奖励50元。

7、医生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及不良反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8、因注射剂起效时间快,临床医务人员在用药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使用注射剂的患者要严格观察患者的异常反应。注意患者过敏反应的早期表现,减少过敏性休克的发生。

9、因中药注射剂质量不稳定,全国药品不良反应报道较多,对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要严格观察患者的异常反应。

10、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要注意重要脏器功能的监测,尤其是肝、肾和心脏功能,在应用抗菌药物时,要特别注意其耳毒性的观察。

11、要熟悉药品说明书,掌握药品适应症及不良反应,并要注意用药的配伍禁忌。

6.临床合理用药和处方点评自查报告 篇六

处方点评及临床合理用药工作自查报告

为全面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的精神,规范医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药学服务质量,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和有效控制药品质量和价格,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认真组织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在临床合理用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开展处方和医嘱点评,认真做好处方点评总结。

为了认真做好此项工作,我院成立了处方点评专家组,专为处方点评工作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同时药剂科成立处方点评工作小组,负责处方点评的具体工作,定期对门诊及病区医嘱进行点评并公布处方点评结果,通报不合理处方。处方点评工作小组每月抽查100张门诊处方和30份住院病历,根据《处方管理办法》进行相关规定和参数指标的点评,并结合药品说明书和药典等有关书籍对不合理用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对其中存在问题的处方和病历医嘱要在全院进行通报公示。

通过坚持不懈对处方和病历进行点评、总结、通报批评等措施,我院主要存在的“临床诊断不全”、“书写不规范”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最近几个月的处方合格率比去年同期有了明显的提高。全院基本不存在不合理处方现象。

二、药事管理制度健全,工作到位。

1、设有由院领导、医务科、院感科、药剂科和临床科室主任组成的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成人员以中高级技术任职资格为主。

2、医院药剂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名,占本院卫技人员总数比例未达标,包括主管药师1名,药士1名;药剂科负责人为主管药师职称。大学专科学历。

3、我院执行国家有关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建立了药剂科管理相关制度。

4、医院成立了ADR领导小组,设有ADR工作小组,制定了工作制度,并做好工作记录。

5、医务科有专职人员负责参与本院药物治疗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

6、严格执行山西省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的有关规定,按中标目录购进招标药品。本院所需药品统一由药学部门采购,严禁从非法渠道采购药品,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三、规范临床合理用药,尽量做到合理、有效、经济、适宜。

1、制定了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合理用药实施办法及本院《基本用药目录》。

2、制定了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或实施细则》,并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监测,采取了干预措施。

3、认真落实用药总量监控公示,医师用药情况通报和医师合理用药评价等工作。

4、从严监管临床用药,执行设定的临床用药“红线”(科室药占比),不违规,不突破,促进临床药物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方面,我院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

组,明确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主管院长为具体责任人,并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并落实到临床实际工作中。每月对抗菌药物用药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临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前10名医师予以排名公示,对使用数量和金额前10名的抗菌药物和专科用药情况进行通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诫勉谈话和警示教育。

四、特殊药品使用管理

1、严格执行国家麻醉、精神药品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并完善了特殊药品采购、储存、保管和使用制度。

2、建立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采购、验收、储存、保管、发放、使用及报残损、销毁、丢失及被盗案件报告、值班巡查制度。

3、严格实行“五专”管理麻醉药品、精神药品,验收记录完整规范,具有安全的储存防护措施,专人负责、双人双锁,建立了进出专用帐册,专用处方进行专册登记。无发生违反使用、丢失现象。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药学技术人员比例未达标;临床药师人员未达标。院领导非常重视,准备积极引进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以达要求。

2、本院没有建立静脉用药调配中心。院领导已开始着手准备建立静脉配药中心,目前正在进行中心位置的规划等工作。

3、处方书写方面个别新上岗医师仍存在剂型含量书写错误的现象。针对此情况,医务科准备再次对医师进行有关《处方管理办法》、处方书写中常见错误的培训,以提高处方的合格率。

4、临床用药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现象:例如Ⅰ类切口术后用药时间部分患者仍较长;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率较高等。针对此情况,我们又重新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一次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对临床科室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科主任会议上予以通报。要求大家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及分级管理要求,目前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有明显下降,临床用药日趋合理,但部分指标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将再接再厉让我院的临床用药使用更规范、更合理。

7.药物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用药策略 篇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50例, 其中年龄为19~72岁, 平均年龄为 (45.21±1.01) 岁, 原发病类型主要有肺炎47例, 泌尿系统感染21例, 呼吸道感染35例, 消化道感染29例, 妇科感染18例。应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莫西沙星、加替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依诺沙星、司帕沙星11种。

1.2 方法:

记录患者一般资料、给药方式、途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药物种类、累及系统和临床表现、转归等。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7.0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不同患者数据资料差异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分析, 计数统计资料百分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别及年龄分布:

15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患者94例 (62.67%) , 女性患者53例 (35.33%) , 男性患者显著多于女性患者, 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18~30岁18例 (12.00%) , 31~40岁65例 (43.33%) , 41~50岁24例 (16.00%) , 51~60岁33例 (22.00%) , 60岁以上10例 (6.67%) , 不良反应以31~40岁较为多发。

2.2 给药途径及给药方式:

给药途径主要有静脉注射、口服、外用, 其中静脉注射不良反应发生113例, 所占比例为75.33%, 口服不良反应发生24例 (16.00%) , 外用不良反应发生13例 (8.67%) ;给药方式主要有单独给药和联合用药, 其中单独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109例, 所占比例为72.67%, 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41例, 所占比例为27.33%, 单独给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联合用药, 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统计:

不良反应可能发生在给药初期、中期和后期, 不良发生时间最快为2 min, 最慢为持续用药10 d后, 其中用药<10 min发生不良反应为16例 (10.67%) , 10~30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31例 (20.67%) , 31~59 min内发生不良反应20例 (13.33%) , 1~24 h发生不良反应68例 (45.33%) , 给药2~5 d发生不良反应10例 (6.67%) , 6~10 d发生不良反应5例 (3.33%) , 其中用药后1~24 h发生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其他时间。

2.4 不良反应中涉及药物:

11种氟喹诺酮类用药出现不良反应药物有左氧氟沙星 (74/49.33%) 、环丙沙星 (35/23.33%) 、加替沙星 (24/16.00%) 、氧氟沙星 (11/7.33%) 、洛美沙星 (6/4.00%) ,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率显著高于其他药物, 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和临床表现: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可累及多种系统, 其中消化系统为 (61/40.67%) , 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心、黑便、食欲下降;神经系统 (47/31.33%) , 患者主要表现为失眠、烦躁、颅高压;呼吸系统 (26/17.33%) , 患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喘息;全身系统 (12/8.00%) , 患者主要表现为出汗、发热、寒战;泌尿系统 (4/2.67%) , 主要表现为尿量减少、尿路感染、血尿, 不良反应累及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

2.6 治疗和转归:

患者通过停止用药和针对不良反应进行护理和治疗后, 治愈112例, 所占比例为74.67%, 好转38例, 所占比例为25.33%,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应用广泛的抗生素, 药物进入体内后可长时间发挥抗菌效果, 可显著抑制革兰阴性杆菌、球菌等[4], 同时氟喹诺酮类药物还可以增强脂溶性提高药物穿透细胞能力, 促进药效吸收[5], 提升药物的抗菌谱、杀菌效果, 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6]。

近年来随着药物应用广泛, 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上升, 本研究通过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中男性多于女性;静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率最高;单独给药发生率高于联合用药;不良发生时间最快为2 min, 最慢为持续用药10 d后, 其中用药后1~24 h发生不良反应率高;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率最高;不良反应可累及多器官, 以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为主;治疗后全部好转, 无死亡。

临床用药时应了解药物抗菌谱、半衰期等[7], 用药前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药物, 静脉注射时要控制滴速, 尽量以口服为主[8]。同时要严格掌握药物的禁忌证, 联合用药时要注意相互作用, 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常见药物联合用药的不良反应, 用药前应掌握患者的既往病史, 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王维忠, 魏润新, 钱南萍.我院92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 10 (2) :182.

[2]赖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0, 16 (20) :2513.

[3]赵忠芹, 张长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72例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9) :56-59.

[4]张月琴.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及研究概况[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2 (24) :2024-2027.

[5]罗景严.对基层医院含氟喹诺酮类不合理处方点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电子版) , 2013, 13 (24) :162.

[6]周兴碧.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用药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 (28) :3138-3140.

[7]董学花.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常见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北方药学, 2014, 14 (5) :44.

上一篇:农村公路管理站 关于进一步明确公路安全生产职责的通知下一篇:遗憾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