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经验(精选8篇)
1.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经验 篇一
学校培养年轻教师的成功经验总结
吕东
内容提要
年轻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生力军,其专业化成长状况在某种意义上直接决定着学校的未来。本文从七个方面总结我校在培养年轻教师上的一些成功实践措施、做法,意在总结过去,指引未来。通过总结培养年轻教师的成功经验,旨在理论上探索学校培养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有效途径,减少培养指导年轻教师的盲目性,增强指导的科学性、有效性。
关键词:培养 成功 经验 总结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也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年轻教师更是每所学校的生力军和顶梁柱,是学校的希望之所在。年轻教师素质高则学校高,年轻教师能力强则学校强,他们潜能的发掘与发展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但由于年轻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工作阅历较浅,教学经验不足,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帮、带或者一段时间的重点扶持和培养,才能成为可用之材。对此,我们学校一直以来都特别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引领培养,形成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一、建制度、强管理,创造年轻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认为在年轻教师成长的系列活动中,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用制度去指导和监督年轻教师的成长;用制度去衡量年轻教师成长的速度和效果;用制度去评价主管部门和相关责任人的工作质量。鉴于此,我们建立了两个最基本的管理制度。首先是建立年轻教师成长目标责任制。我校用行政命令的方式责成学校教导处专人负责年轻教师的培养任务,根据学科和任教年级的不同特点,在学年初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由专人跟踪实施,严格管理,以防止流于形式。其次是建立年轻教师成长评价制度。学校每年都应对年轻教师的成长做一个公开、公平、客观 1 的评价和考核,例如对入职一年的新教师,组织他们参加新教师汇报课比赛。既要考核教导处工作目标的达成情况,又要考核相关责任人的工作质量,更要从教学常规、教育科研、培训学习以及教学业绩等几个方面对年轻教师进行比较全面的评价,最后奖优惩劣。当然这只是两个最基本的年轻教师培养制度,对学校来说,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一项复杂宏伟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更多的相关具体制度和辅助措施。
二、定目标、早培养,挖掘年轻教师的潜能空间
扶植年轻教师走上正路,是我们乡镇中学面临的紧迫性与现实性课题。这些年进到教师职业的年轻人和社会时代接轨快,接受新生事物较多,这是年轻教师的优势。但受网络、媒体及社会的不良影响,有的人向往休闲安逸的生活,缺乏敬业爱岗、奉献牺牲精神,缺乏专注如
一、专心致志的钻劲与求真务实的严谨,还缺乏一些专业技能,例如不依赖现代教育技术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达成教育教学目标所需要的精湛过硬课堂教学技能,扎实三笔(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书写功底下的优美课堂板书,高强深厚的教育理论素养等等;易沉迷网络和玩游戏,做事没效率拖延延误等,这都对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极为不利。因此,我们学校利用各种条件,尽可能地为他们营造绿色的成长空间,如通过举行“新教师汇报课”比赛与“优质课”比赛等活动途径,引导广大年轻教师热爱教师职业,勇于奉献,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目标刺激可以激发人的斗志,使人产生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动机,同时使人目标明确,活动有方向,人生就更有意义!我校的年轻教师大都是师范本科毕业,专业理论知识较为过硬,只是缺少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与教育实践经验,因此鼓励他们多走进骨干教师、名教师的课堂,到互联网上去下载有关教育名师的精彩课堂教学视频,多听课多学习,并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善于反思总结,新老互补,争取在更短的时间里成为我们学校的骨干力量。新教师也很积极上进,主动参加各项教研活动,他们创意意识很强,带来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很快地便得心应手。
三、师带徒、共促进,浓厚学校教育科研氛围
“师带徒”,是中国传统培养技术工人的形式,不知有多少能工巧匠是依靠这种贴身帮教脱颖而出的。年轻教师刚从学校出来,不管是生活阅历、工作经验,还是教学业务水平都还有较大程度上的欠缺,为此,我校制定并实施了“师徒结对”方案,以通过 这种传统的帮教形式,能够帮助年轻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作为导师的老教师在指导年轻教师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对提高学校师资整体水平也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不过,我们认为,目前我校的师带徒活动还不够规范,缺乏深度、力度,首先是师徒间没有签订内容较为具体全面特别规定导师与年轻教师之间权利义务的协议书;其次是我们学校对师徒结对教师的考核还比较表面化、平均化,缺乏激励机制,也没有引入竞争机制,不少具体措施与办法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作为导师本身的工作量大,任务重,再加之学校制度上的缺陷,导师不是很主动地去关心和帮助自己的徒弟,更谈不上从教学设计、课堂处理等细节上去点拨、指导徒弟了。更何况作为年轻教师来说,他的本身素质和工作态度也极大地影响双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能做到每节课先听后讲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因此,他们实际上还是在黑暗中自我摸索着前进,并且基本上没有多少创新意识。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师带徒的作用,必须充分发挥师父和徒弟的主观能动性,并从制度精细化上加强管理。
四、走出去、请进来,扩大年轻教师学习的空间
其实,大胆地让年轻教师走出去,也是加快年轻教师成长的途径之一。多数年轻教师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思想活跃、敢说敢干、有闯劲,接受信息快、上进心强、热情高。我校历来都在外在环境许可并有机会的条件下,多让年轻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让他们更多地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更能够转变年轻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年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根据学校发展和年轻教师成长的需要,不定期地邀请知名的教师以及在教育教学方面有特长的专家为年轻教师讲学、培训,购买一些教育理论书籍、教育光盘,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大家阅读、观摩学习,也是加快年轻教师成长的重要形式。不管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这无疑会最大限度地拓展年轻教师学习的空间,提高年轻教师学习的层次,更能不断地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和理论水平。
五、强意识、勤学习,增强年轻教师个人素质
作为年轻教师,要想尽快地成长,教好书,育好人,必须增强自我发展意识与动力,勤奋学习,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首先,年轻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学习与练习,比如普通话、粉笔字以及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等等。同时年轻教师更要加强在教学常规要求 方面的学习,不定期地阅读几本关于教育教学理论或实践方面的专著,丰富自己的头脑,提升自身教学理论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其次,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为人师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教师的素质和人格魅力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年轻教师更要成为真、善、美的传递者,去开启学生丰富的心灵世界,使每个学生认识自身的能力,发挥最大的潜能。如果忽视教师自身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的发展,忽视自身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则难以适应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所以年轻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培养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和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六、树信心、施压力,让年轻教师积极、主动承担教学任务
任何人的成功固然需要他自身的主观努力,也需要有一定的外部环境。同理,年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一样需要好的外部环境——学校浓郁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教研环境、科学可行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与激励竞争机制等,不断地为年轻教师们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各种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搭建起支持年轻教师专业化成长,进而走向成功的舞台;更需要来自于他们自身的勤奋进取、刻苦学习意识与心态,挑战困难、勇于攀登的信心和决心。年轻教师除了积极主动承担学校或教研组安排的公开课、教研活动课以外,还应不定期地邀请同学科或相关学科老师以及在教学方面很有经验、有造诣的老师(特别非本学科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主动“献丑”——把自己在教学设计、教学艺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缺点暴露出来,以求“抛砖引玉”,通过老师们一次又一次的指导、点拨,让自己能够尽快地专业化成长。
七、抓教学、重研究,提高年轻教师自身业务水平
教学质量是教师立身之本,年轻教师更应该是如此。首先,我们认为年轻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科学严谨的精神、勤奋踏实的工作,认真做好学生课前自学指导、课后的疑难答疑辅导,狠抓作业质量,促进学生达成知识技能的掌握、过程方法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目标,以此来弥补自己教学经验不足带来的后遗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年轻教师更要注重教学研究。教育科研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进而提升教 学质量,有着“事半功倍”的倍增奇效。对年轻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可能是最有效的科研形式。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如何进行反思呢?可以从三个阶段进行,第一、教学前反思,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理化生类的科学课程)着手,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第二、教学中反思,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及时主动地在教学行动中反思,培养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的习惯;第三、教学后反思,随时审视,随时修正,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具体地讲,主要是教师自我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可以总结反思教学中的灵感、顿悟和自己对教学内容、教法等要素的理解,也可以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和教学实践中的有关事件等,以写出来为主,主要是养成教师勤于思考的习惯,进一步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经验,同时提高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
总之,教育要发展,离不开教师。教师综合素质的好坏、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否认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中、年轻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他们的成长速度也直接关系着学校未来的发展速度,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年轻教师如何尽快成长,是我们不得不长期跟踪研究的一个教育课题。这些年学校在培养年轻教师方面,成效是显著的,经验是丰富的,“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永无穷期。”在此,我们注重将培养年轻教师的成功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之于年轻教师培养工作的实践中,进而不断地总结、反思,用之于实践,实践再实践,定能开拓出我校年轻教师培养的新局面,取得新胜利!
2.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经验 篇二
特色之一:起步早
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85年, 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就参与全国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师资培训研究”的协作攻关, 该校廖郁山老师的《师资·教育·经济》和曹旦老师的《试论在职师资培训的科研管理》作为湖南省重要科研成果上报国家教育部。1996年, 学校开始“师范性、研究型、现代化”的整体改革实验, 探索县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的师范性, 教学的研究型, 管理的现代化, 一系列子课题先后出台。尹展求老师的基本功训练法, 唐辉老师的骨干教师“送教上门、跟踪教育”, 曹旦老师的“小学作文教改的途径与方法”, 谢国求、朱亮辉老师的美育研究, 赵检兵老师的“小语学法指导”, 蒋寿喜老师的“说讲评”优课工程实验, 黄小明老师的“计算机应用研究”, 周明浩老师的“物理导探式教学法”, 8个课题一齐上阵, 形成了一股浓厚的“科研热”。1996年的“科研热”迎来了1997年10月的湖南省第一届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讨会在邵东召开。本次研讨会对该校的科研工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校科研工作并没有就此止步, 紧接着又进行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探索, 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作为“工程”来研究, 将学校建设、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融为一体, 构建起“三名工程” (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 研究体系, 并在全县有计划分步骤地全面开通。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三大跨世纪工程互为条件, 互相补充, 形成合力, 激励着全县一批名教师、名校长、名学校不断地创新素质教育, 提升教育质量。
特色之二:模式新
根据不同培训对象、不同学科, 研究出不同的培训模式, 成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研的研究主题。
关于校长培训, 以曾靖民老师为主的课题组研究了“理论、实践、考核”三融合模式, 模式中的理论学习环节, 强调采取“预习性自学—启发性面授—伸展性探究—概括性提高”四段式。实践活动环节强调坚持“访、查、评、写”四字经, 即访外地先进学校, 参与本县教学常规检查, 结合访查获得的材料进行评议, 探索规律, 写考察报告、工作体会、整改方案。考核评价环节强调坚持“七结合”, 包括理论和实践、开卷和闭卷、笔试和口试、集中和分散、必修和选修、单科和综合、常规和视听七个相结合。该模式运用于校长培训实践, 效果很好。许多参培校长反映, 这样的校长培训既具针对性又有实效性。
关于骨干教师培训, 以蒋寿喜老师为主的课题组研究了“理论主导、实践主体、科研引线、评价考核”四结合培训模式。所谓理论主导, 是指以“一德三新”为主要内容, 结合教育实践自主进修;所谓实践主体, 是指开展导师指导下的以学员所在单位为小组的实践活动, 实践方法有说讲评、观摩考察、会课诊课;所谓科研引线, 是指在导师的指导下, 学员将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难, 形成课题立项研究;最后环节是评价考核, 要求学员上一节优课, 开一个讲座, 写一篇科研论文, 其中成绩作为学员结业成为骨干教师的重要依据。“四结合”县级骨干教师培训模式的成功研究, 是市、省、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有益补充。
关于新课程培训, 以阳素娥老师为主的课题组研究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和校本培训新模式。通识培训, 开展三级合作:县抓好中心培训, 重点培训中小学校长和学科带头人;乡镇抓好中心培训点, 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一德三新”;学校抓校本培训, 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科培训, 采取三大策略:请进来, 带出去, 大练兵。一方面请专家作辅导报告;一方面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观摩;另一方面全县上示范课, 达到大练兵的要求。校本培训, 构建“一二三四”工程:坚持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核心, 狠抓教学教研两个平台, 落实三个教研日, 发挥校务会、教研组、备课组和学科带头人四个层次的管理作用。新课程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 凸现了邵东师训特色。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朱亮辉研究出“六环节”县级教师培训模式。该模式的流程是“宏观部署, 具体指导—理论导向, 方法导行—网络服务, 资源共享—全员学习, 主体实践—督导考核, 规范认定—总结交流, 推广提高。”第一步, 县里就培训计划、目标、内容, 评价考核等进行整体安排, 形成指导性文件, 贯彻落实。第二步, 学员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的指导下, 探索出科学的符合自己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第三步, 网上培训, 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和资源天地, 学习方式相对自由, 解决参培学员的工学矛盾, 也减轻了集中学习的经济压力。第四步, 所有中小学教师100%的按批次参加培训, 开必修与选修课程, 形成教育教学全方位的培训结构。第五步, 出台督查考核办法, 每年进行先进评选, 建立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第六步, 组织典型推介, 乡镇结对交流, 开展素质教育一日展、现场考察、问题会诊等开放性活动, 提高培训效益。
特色之三:规格高
蒋寿喜老师主持的《农村小学骨干教师“四结合”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的科研课题, 坚持理论研究与培训实践相结合, 先在省师资培训中心立项研究 (1997.7—2002.8) , 获省一等奖, 后在教育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及其对策研究》总课题组立项研究 (2005.10—2007.10) , 获国家教育部二等奖。在此课题的指导下, 学校在八年内共培训四届350余名农村小学骨干教师。朱亮辉老师主持的《“三结合”教育中的教师角色研究》, 作为“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参与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立项研究 (2004.9—2007.1) , 从探索“工程型”继续教育的角度研究教师角色, 取得了成功经验。从目标体系的构建到新课程改革的实验, 从培训模式的探索到优课工程的开通, 从管理机制的形成到培训基地的建设, 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性探索, 形成了完整的“工程型”继续教育体系, 显示了鲜活的示范作用, 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让我们看到了科研在引领学校发展, 促进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 此课题结题获国家一等奖。刘飞舟、罗桂生等老师主持的《新课程下的县级教师培训研究》, 分别在邵阳市社科联和国家教师科研基金立项研究。本课题立足于新课程改革实验, 探索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机制, 从县级集中培训到校本研训的一体化, 从研究模式、方法、步骤到阶段性成果的展示, 从一系列研究创新到示范性培训基地建设, 进行了全面的实验性探索,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湖南省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 结题成果达到市内领先水平, 获国家一等奖。
2008年, 学校两个省级规划课题立项研究, 曾可爱校长主持的《农村教师县级立体化校本培训模式研究与实践》, 列入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刘飞舟副校长主持的《农村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与实效性的调查研究》, 列入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的“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两个课题都是研究农村教师校本培训问题, 前者是宏观研究, 构建县级立体化校本培训模式, 后者是微观研究, 探索农村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多样性和实效性。2009年5月, 在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和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专家们的指导下, 进行了开题论证, 目前研究工作正在顺利进行, 并根据城区、乡镇、山区的不同特点, 选择了7所小学, 5所初中, 2所高中, 共14所中小学作为农村教师校本培训实验校, 开展子课题研究。
特色之四:成效大
通过多年的努力, 学校教育科研取得了很多的成效, 其实效性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加强理论学习,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正如一位校长说的:“要把新的理念转变为我们的教学行为, 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学习, 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 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 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培训者和培训学员, 在实践中学习理论, 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才是实实在在的研究。 (2) 立足校本培训,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将日常教学工作, 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 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 这是校本培训的最大优势, 这种研究是立足教学的研究, 是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这种培训是从问题出发的培训, 解决问题的过程, 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例如课例研究法, 围绕一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开展一系列研讨, 课前带着实践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 课中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 课后进行反思交流, 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坚持研训一体, 让教师成为研究者。以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为突破口, 以教师岗位需求为重要培训内容, 有针对性地把教研和师训结合起来, 把教育教学第一线中的实际问题上升为课题, 通过研究加以解决, 实现“从教研中来, 到师训中去”, 教师成为自觉的研究者。 (4) 骨干专业引领, 推进教师群体发展。县教师进修学校以“理论主导, 实践主体, 科研引线, 评价考核”培训骨干教师, 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分乡镇负责指导, 开展一系列“传、帮、带”活动。唯有这种专业引领, 才能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邵东县教师进修学校通过多年的努力, 成功地用教育科研打造学校示范性品牌, 顺利跨进了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行列, 显示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三大示范性。
⑴“小实体”日臻完善。其示范性可以用“五个有”来描述;有一座设施完善、规格较高的培训基地;有一所具有法人资格的办学实体;有一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有一个年轻有为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学科齐全的培训者队伍。是一所真正的学习型学校。
⑵“多功能”充分发挥。其示范性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概括: (1) 坚持研训一体。以县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基地, 县教研室科研导向, 县仪电站发展信息技术, 优势互补, 构建县中小学教师素质发展中心。 (2) 依托远程教育。上挂高校名师, 与11所高等学校建立了各种业务联系, 利用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的优势, 全面启动网络培训。 (3) 强化三级网络。县宏观调控, 抓好中心培训, 乡镇中观管理, 办好中心培训点;学校微观组织, 抓好校本培训。 (4) 实施三名工程。通过评选优秀校长、学科带头人和示范学校, 激励着全县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名学校不断创新素质教育。 (5) 构建有特色的师训管理模式, 通过上挂下联横整合, 学校成为一所融师训、干训、电大、函大、远程、幼师、科达附属学校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学校。
3.民办高校辅导员管理经验之谈 篇三
【关键词】学生;学习;辅导员;成绩;辅导;综合素质
2013年,笔者所带的一个毕业班有16人次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全班只有20多人参加考试,打破了笔者所任职民办高校的记录,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成绩。虽不敢高谈阔论高校辅导员管理经验,但任职四年以来,笔者对此还是有些感想,因为这个成绩也不是偶然取得的。下面简要谈谈笔者的一些感想,分享一些经验。
一、以学习为中心
学生除了要学会做人外,最重要的是学习,读书。多读书可以拓展视野,启迪智慧,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学生的老师,辅导员要关心学生的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为他们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掌握知识,引导他们取得好的成绩。
(一)查到课
到课无小事,学生不到课,会影响老师的情绪,影响老师上课的激情和授课质量,从这个角度讲,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学生不到课,受到的最大影响的是自己,没学到本来可以学到的知识,这样就落后于其他爱学习的同学,有可能甚至在将来找工作方面也落后其他的同学。他们的不到课可能是一时的贪玩和懒惰,没有重视学习。大学生逃课本是常事,但作为班级工作的管理者,作为学生的老师,辅导员此时不能置之不理,就要发挥作用,督促学生到课,可以与任课老师沟通,任课老师上课时查到,辅导员也可以在课间休息时到课堂看看到课情况,作为辅导员左膀右臂的班委也可以在辅导员的安排下查到课,共同督促学生到课,让学生能多学些知识。对于常缺课的同学,辅导员要采取措施,如找其谈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让其能回到学习的轨道上来。
(二)重视课堂纪律
学生来到课堂并不一定在听课,有人玩手机,有人睡觉,有人说话,有人看其他的书籍,有人进进出出,甚至有人在课堂上吃饭,这些与课堂无关的事,虽看起来不在辅导员的管理之列,但辅导员是可以去管理的。学生的这些行为影响课堂秩序的正常进行,任课老师会受到影响,其他学生会受到影响,学校领导和辅导员都应该去管理的。学生做错了事,老师就应该指出来,该批评的要批评,而不能听之任之,随之发展。此时辅导员可以在班会上指出,可以在课间十分钟查课时指出,也可以在找同学到办公室谈话时指出。让那些忽视课堂纪律的同学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而予以改正,这样既尊重了任课老师和其他同学,他们自己又在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师兄师姐指导和考前“培训”
有经验之人会少走弯路,如果有经验之人把经验传授给没有经验之人,那么他们也会少走弯路。师兄师姐作为高一届或几届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上和考试上会有一些经验,可以请他们给师弟师妹做个经验交流,不论是学习方面还是考试方面。例如,国家司法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请几位比较优秀的师兄师姐到班上给学生做个经验交流,学生可以提出备考时常见的问题,师兄师姐解答疑惑。对学生来说,这种指导和考前“培训”,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活动。辅导员只要有想法,对学生有益,又可以操作实施的,都可以去尝试。功劳往往是大家的,而不是一人的,一人的力量难敌数人,所以辅导员不仅要凭一己之力管理好班级,服务好班级,还可以借力,借助周围的人的智慧和力量管理和服务好班级。
二、打造团结友爱、活泼向上的班级氛围
一件成功的事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结果,有些因素起主要作用,有些起次要作用,不能忽视次要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往往互相影响。一个班级取得好成绩,是诸多学生勤奋踏实学习的结果,也是老师管理和指导有方的结果,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取得好成绩。一个班级整体的风貌,学习成绩只占一部分,还有校园活动参与程度、班级活动等方面。
(一)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
一个班委在职责上互相推诿的班级、一个同学间互不关心的班级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班级学习总体成绩不会好到哪里去。作为一个辅导员,要拿出自己的魄力来,打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辅导员要主动关心学生,帮学生解决各类问题,让学生感受到辅导员的温暖。如果辅导员对学生工作都敷衍了事,不闻不问,恐怕没有谁会去关心班级工作了。辅导员要选好班委,不管是民主评选还是辅导员指定,有责任心的班委可以团结很多同学,这样有助于班级的团结。对于那些因性格孤僻或暴躁而影响同学间关系的同学,辅导员可找其谈心,指出其不足,以打预防针的形式预防更加恶劣的事情的发生,比如吵架、打架。适当参加或举办些活动有益于班级的团结,除校园活动和社团活动外,辅导员可以组织春游秋游、农家乐等班级活动,同学们在活动中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帮助,发现他人的亮点,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团结和友谊是可以培养的,因此辅导员要拿出自己的能力来,打造团结友爱的班级,不要荒废了班级这块好地。
(二)活泼向上的班级氛围
一个没有活动的班级、一个同学不来上课的班级、一个上网打游戏看视频的班级是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看到的,这样一个死气沉沉的班级、班风日下的班级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如果真有这样的班级,辅导员难辞其咎。辅导员要讲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努力考些证件的重要性,拿身边优秀的师兄师姐举例子,讲道理,让学生早早的下定读好书的意识,努力去考几个证件的意识,考研的意识。让同学们树立这种向上的意识比催他们上课的效果更好,因为学生已经能自觉的去上课好好学习。一个人或数人的勤奋学习,往往能够带动周围的同学去学习,互相促进。一个人或数人的逃课贪玩,往往也能影响周围的同学的行为,互相攀比,互相拉后腿。辅导员可以找那些不到课的同学谈话,找那些对学习不够热心的同学谈心,一个优秀的辅导员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让他们改变恶习,激励他们的斗志,让他们树立自己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一个班级只是学习成绩好还不够,还要适当组织些活动,唱歌、跳舞、读书、画画等都行,锻炼大家的多种能力,一个只读书、读死书的学生是难有作为的,而我们是不愿意培养这样的学生的。活泼向上的班级是可以培养的,这就需要辅导员花时间和精力去打造。
(三)辅导员要提高自身素质
4.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经验 篇四
满足家长的教子需要
过去家长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教育方法粗暴;特别是家长的质量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我就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家长作了《课改,期盼家长同行》的讲座,从五个方面和他们解读新理念,辅导他们参与的策略,要求家长:第一、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眼光投向孩子的多方面发展。第二、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考试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第三、关心孩子不再只追求丰富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孩子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的动手动脑,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评价孩子不再光看分数的高低,而要综合衡量,整体把握,善于发现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第五、不再以孩子学会语文、数学、外语等书本上的知识为满足,要协助学校为孩子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开阔孩子的视野,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个讲座使家长大受启发,让他们了解到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怎么一回事,需要他们做什么。
再如,进入21世纪,有许多家长对社会热点的“知识经济”理解不透,我就借解读“知识经济”来呼唤家长更加重视子女的学习。我搜集了多方面的材料,以《未来家庭的贫富观》为题,围绕知识经济时代家长应如何充分认识知识与经济的关系,知识储备与财富储备的关系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学好知识,发展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打下基础,使家长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江思雨的爸爸江得乐)
家长学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典型经验材料
(二):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不足为奇的,重要的是应在教育和引导中引领家长一同动起来。如:有一段时间,一些学生放松思想品德建设,表现出纪律松弛,学习马虎,作业拖拉,在校内外引发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校教育效果不理想。我就召集这些家长作了《把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的讲座,与他们一起解读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他们共同参与。让家长懂得,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不仅不能干好事情,还可能走上斜道,甚至会危害社会,这是很危险的。要高度重视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法纪意识。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市场经济,人的道德绝不能丧失。如果放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家庭乃至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孩子从小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可以为长大了自觉遵守法律打下基础。一个家庭将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培养了将近20年时间,家长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成为有用之才,参加国家的建设。可如果不懂法,不守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就会前功尽弃。使每个家长都认清了自己所肩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根据他们的变化,在家长学校的授课中做相应的教学安排。这样就能和家长一起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家长学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典型经验材料
(三):
关注不同的听课对象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学生家长就业流动加速,外出打工、闯世界的人数迅速增加,加上老人平均寿命的延长,隔代家庭祖孙共同生活和三代同堂家庭明显上升。许多孩子与祖辈接触和的生活时间已超过了父母,隔代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唱起了主角,担负起了教育孙辈的重任。家长学校授课、开展活动,隔代家长的出席人数有时甚至超过了亲代家长。但大多数隔代家长受当时教育条件和家庭生活水平的限制,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教育观念相对陈旧,有相当一部分还未能接受完小学教育,导致他们对孙辈的教育力不从心,成了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一现状,我专门开展了隔代家长的研究与教育,将他们与亲代家长分开授课,提高他们的素质,让他们获取现代家教信息,真正肩负起隔代家长应有的责任。隔代家长的教育内容如何选择呢?它与亲代家长应该有所不同,确定时既要着眼于顺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特点,以及素质发展的新要求,又要兼顾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教育方法等实际,做到适时、适用,好懂、易记,使他们更新观念,提高素质,掌握科学的教育孙辈的方法。我在隔代家长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认为,主要应抓住以下内容:
1、家庭教育的《纲要》和《规范》,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3、配合学校工作的基本方法,4、身边隔代家教的典型案例。选择这些内容,旨在让隔代家长了解最基本的教育要求和方法。通过努力,这种教学方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典型经验材料
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
尹松刚
在家长学校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进行了开展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的尝试。在开展各种教育时,我把法制法规教育和学生成长心理教育放在首位,以提高家长素质为目的,通过图片展览、材料学习、写感想、表决心等活动形式,感染家长、教育家长,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
我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集中面授家庭教育理论及方法。(2)家长自学相关教材内容、写心得笔记。(3)组织家庭教育方法咨询、研讨及经验交流活动。(4)办好家长学校社区班,强化家庭教育合力。
(5)探讨重点学生家庭、单亲家庭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方法、途径、效果。
(6)撰写家庭教育文章,征集家庭教育案例(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反思)评选百名家长学校优秀学员。
(7)组织家庭教育理论知识考核。
(8)家长学校结业典礼、表彰家长学校优秀学员。
总之,通过自己在家长学校开展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尝试,即以讲课、举办专题讲座为主,其它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予以配合,使一些素质水平较低的家长有了较大的进步,家长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了学校的教学工作的发展。
家长学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典型经验材料
(五):
结合农村校情班情,随时调整授课办法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农村各农户之间差异也很大。听课的家长年龄、文化程度也参差万别。为此,我根据各班情况,灵活多样地安排了教学内容和授课时间。在授课内容上,针对不同年龄段分别安排,如:对低年级家长侧重讲科学养育、营养卫生、智力开发;对中高年级学生家长重点讲素质教育,法治教育;公路沿线增加交通安全教育等。在用语措辞上,根据农村家长普遍文化素质较低的特点,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为使家长学校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适应形势,又增设了义务教育法,收费法规宣传,夏令春秋时节传授卫生防疫知识等课程。由于不断调整授课方案,适应家长学习家教知识的需求普遍反映良好。根据少数学生家长由于身体或其它原因,到家长学校集中学习有困难这一状况,我还坚持送课上门。有的村离学校很远,交通不方便,我就利用节假日骑着自行车到学生家中,既给家长讲了课又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家访,自己感到高兴,家长们也深受感动。如今家长们农闲时赌博的现象不见了,聊天儿的人没有了,大家真正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所起的重要作用,再不会怠慢。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班上的学生转变巨大,不但学习成绩提高很快,而且生活习惯有了很大变化,更爱劳动,更讲卫生,同学之间也更加团结了。
家长学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典型经验材料
(六):
讲求教学艺术,保证授课效果
家长学校教师讲课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家长学校教学的质量。因此,在教学环节,老师必须高度重视讲课艺术,要把课讲得有吸引力,力求做到“四为四有”,使家长都爱听,听后都获益。“四为”,即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传授家庭教育理论为主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为目标。“四有”则是:
一是有亲和力。家长学校的学员来自各条战线,家庭教育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各异,作为成年人,任课教师必须真诚地对待家长、尊重家长,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伙伴,而不是把他们当成“小学生”。讲课时,态度要和蔼,不摆架子。对家庭教育中的疑难问题,要与大家共同分析、探讨,特别是在提出要求时,要以商量的口气。这样,家长就能坐得住、听得进、记得好。
二是有感染力。讲课人要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帮家长之所需,用对下一代关心、负责的肺腑之言去打动家长的心。讲到孩子的问题时,要感到痛心与不安;讲到孩子的进步时,要由衷地赞赏与自豪;讲到孩子的发展时,要充满信心与希望。要坚信“只有落后的教育方法,没有落后的孩子”,做到忧吾忧以及人之忧,喜吾喜以及人之喜。这样,讲课才有感染力,才易于为家长所接受,并使之在思想上引起共鸣。
5.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经验 篇五
宝鸡市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
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位于宝鸡市凤翔县城西两公里处,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总资产280多万元。学校创建于1976年,1985年经省教育厅验收,被确定为首批全省重点建设的21所具有师范资质的教师进修学校。近年来,学校累计培训各个层次教师17000多人次,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一、高度重视,科学安排,积极推进创建工作 创建省级示范进校工作开展以来,各级领导给予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市教育局局长李万勤同志于2005年4月、2006年5月年两次来我校视察指导,市教育局师管科科长刘西安同志多次来我校检查指导,副县长刘文华亲自来校视察并参加我校的培训与评估工作,县教育局局长鲁立同志、副局长王新立同志多次亲临我校,现场办公,解决创建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为了加强创建工作,县教育局成立了以主管副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拟定规划,确定目标,认真部署,精心组织,落实分工与职责,保证了创建工作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创建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健全工作机制,调整了校内处室设置,加大经费投入,完善设施建设,使创建工作有位子,有专门机构,有专职人员,有经费支持,有工作场所,成为学校工作的主体,确保了创建工作积极、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设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体系
针对学校过去建筑面积偏小,设施设备不足的情况,我们制订整体规划,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争取和自筹资金120多万元,2005年征地2.5亩,于2006年3月份动工修建师训楼,经过紧张的施工,师训楼各项建设质量达标,于九月份交工,现已投入使用。与此同时,我们加紧了各部室的建设,投资60多万元,购买仪器100多件台、图书1万多册、仪器柜、档案柜8个,添置台式电脑45台、笔记本电脑15台、投影仪2部、数码电视机10台,建起功能齐备的多媒体网络教室2个、多功能厅2个、电子备课室、音乐室、美术室、仪器室、档案室、心理咨询室各1个,能够满足各个层次教师培训的需要。
三、加强师资建设,打造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
根据示范性进校评估标准要求,我们采取多种措施,狠抓教学、管理、技术队伍的建设。一是补充数量,从中小学一线工作8年以上的教师中选调骨干教师,充实了专业教师队伍。二是学校出台经费支持政策,鼓励教师在职业务进修。近几年,学校用于这方面的资金就达3万多元。目前已有7人本科毕业,2人研究生进修学习完成,取得学位证,5人研究生在读。三是加强兼职教师管理,建立了兼职教师资源库。先后为60多名高校专家、教授、县区的名师、名校长颁发了聘书,专兼职教师比达到了1:2。四是抓队伍素质提高培训。学校聘请专家、教授、研究人员为教师作现代教育理论报告10余次,进一步开阔了视野,端正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育理念。加强全体教职工的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专职教师全部获得了计算机一级证书,青年教师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二级。学校还派28人次去西安、宝鸡等高校学习进修,进一步提高了教育教学艺术水平。近几年,我校教师中涌现出市级教学能手2人,市、县级教学骨干4人,凤翔县优秀教师4人,十佳教师1人。目前,一支业务精湛,知识渊博、技能先进,师德高尚的教职工队伍已初步形成。
四、进行资源整合,构建教科研训“三位一体”的师训实体
2004年6月,县教育局对教师进校、教研室、电教中心等机构按照人事关系不变,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进行了优化整合,以进校为中心,教研室、电教中心为后盾,实施资源补充,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形成全县教师教育的培训合力。为深化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我们积极实施了进校、教研室和电教中心人员与全县中小学校联系和沟通的工作机制。同时,我们借助高校的师资优势和科研优势,先后与陕西省宝鸡教育学院、陕西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电大宝鸡分校等高等院校联合举办了相关学科的中师、专科、本科、研究生进修四个层次的学历提高教育。形成了上挂高校,下联中小学校,有效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办学机制,发挥了进校的教研、科研和培训的作用。目前,我校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教师学习培训中心、教学研究中心、电化教育中心和资源信息交流中心。
五、体会和做法
(一)坚持科学管理方略,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为了规范办学行 为,提高管理水平,学校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分为四大类共155种,其中,各处室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职责类58种;学员管理制度,工作规程类24种;电大开放教育管理制度47种,学历提高教育函授站管理制度26种。制订了《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2000---2005年发展规划》和《凤翔县教师进修学校2006---2010年发展规划》、《凤翔县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凤翔县“十一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宏观上指导了各项培训工作,同时,每项具体的培训我们都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二)注重过程管理,培育强有力的督查和监控体系。为使培训不走过场,我们建立了《质量监控、检查、评估制度》、《教师培训学习考核制度》、《辅导教师条件与职责》、《学历教育辅导教师管理办法》等,使培训与考核、测试、评估紧密结合起来,规范管理,保证了培训质量。同时,我们主动发放征求意见表,利用座谈会、个别谈话、下乡专访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领导和教师的意见,为不断改进管理和教学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此外在培训中我们还重视了培训学员的学分登记、继续教育证书的填写,对全县教师的培训及时、规范、准确地予以记录,学分登记率100%。加强了资料保存、收集和装订,各类培训档案资料管理科学规范,资料齐备,分类合理,符合档案管理要求,为今后培训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翔实资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三)充分发挥培训功能,切实提高培训效果。近年来,我校在教师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1999年第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以来,我校开展有①新教师培训1289人,覆盖面达100%;②小学一、二教师岗位职务胜任培训1021人,覆盖面达96%;③骨干教师培训425人,95%的小学骨干教师接受了各种层次的培训;④教育技术中小学教师一级全员培训3299人,培训率97%;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二级)培训3026人,培训率96%。⑤新课程师资全员培训2380人,覆盖面达到100%。⑥五年一轮的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率达95%,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思想、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现代教育技术等。⑦中小学领导干部培训458人,使98%以上的小学校长持证上岗。⑧提高学历培训,中师毕业448人,毕业率98%,专科毕业1634人,毕业率96%,本科毕业285人,毕业率92%; 2005和2006年的提高学历教育招生1030 人,目前在校就读专科、本科、研究生学员共1155人。这些培训的开展,使我县教师的学历达标率由2004年的小学99%、初中85.3%、高职中63.3%提高到目前的小学100%、初中94.6%、高职中81.8%。为我县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艺术的新鲜血液,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努力提高办学水平。近几年我们积极参与省、市级课题研究6项,其中取得市级课题立项资格并结题2项(《创新教育》和《快乐教育》),省级课题立项1项(《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每年组织本县教师进行示范课教学、新教材教法、课件制作比赛、论文征集等都在5次以上,收到了良好的教育示范作用。近3年来,我校教师教研员撰写了有一定水平的科研论文,获得国家、省级以上优秀教研论文6篇,市级10篇。《中国教师报》等国家、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的教科研论文达32篇,达到人均一篇,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了教育教学实效性和社会效益。
六、创新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
(一)采用集中、分散、设点、下乡指导等灵活多校的培训形式,着力解决工学矛盾问题。从2000年起,我们打破了单一的在进校集中培训模式,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在面授形式上采取了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校内办班与校外设点培训相结合,双休天、节假日培训与周内一至四晚上学习为补充等培训形式,下乡镇,进学校,送教下乡,深入课堂调研,跟踪指导,切切实实解决基层学校教师的工学矛盾,受到了普遍欢迎。仅计算机二级培训设点就达32个,新课程师资培训我们在校外设点17个,方便了基层学校和教师,密切城乡关系。
(二)增加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我们以石家营中学、石家营小学为重点进行了实践基地建设,同时又在全县其它中小学建立起了13个教学实践基地。同时我们还建立了实践环节资源库,将学员每期的实践资料(调查报告、教案设计、实习总结、毕业论文等)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共整理装订历年优秀实践报告、社会调查、毕业论文20大本,领导干部论文9大本。并将优秀的论文资料在指导学员实践过程中作为典型案例推荐给学员赏析,以便相互学习、借鉴、充实、完善实践内容,促进学员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毕业实践任务。
(三)建立并实施了便捷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首先,学校免费为学员开放多媒体网络教室等学习场所和设施,全部免费向学员提供借阅、上网服务,方便学员对媒体资源的学习使用。并利用凤翔进校网站,为学员提供资源下载,制作教学课件,刻录光盘,指导教育教学。其次,学校为教师配备了教学用笔记本电脑,办公用的台式电脑,数码照相机、摄像机、打印机等教学设备,并进行了相应的操作培训,专任教师达到熟练使用,及时有效地服务于了各项培训之中。再次,专任教师利用网络设施进行远程辅导。定期向学员公布进校教师的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等,让专任教师与学习者进行互通交流辅导、网上答疑、心理咨询、信息发布、政策咨询、校本研修辅导等,拉近了距离,节约了时间,实现了对话,有力地支持了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四)扩大办学规模和层次,提高办学水平。我们不等不靠不要,主动寻求合作伙伴,联合办学,扩大办学规模,特别在学历教育上取得了突破。2000年秋,与电大宝鸡分校办起了本科教育,并突破招生瓶颈,吸引了凤翔周边县区的教师也来参加学习,使在校学员逐年增加,电大本科人数最多时达到了500多人。目前与陕西教育学院、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等联合开设专科、本科、研究生班共14个专业。培训规模和人数居宝鸡市各县区之首。
6.学校班级管理经验 篇六
如何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我在几年的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班级创五星,学生摘十星”的管理办法,收到了显著效果。具体做法:
一、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注重情感教育
教育家魏书生认为,班主任的准确定位应该是公仆,是船工,是为学生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思考,班主任才不至于做凌驾与学生至上的蠢事,才不至于脱离学生实际,充当学生“警察”、“保姆”。班主任应该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相处,一切为学生服务,当好学生思想上的引路人,学习上的合作伙伴,生活上的关怀者,为学生搭建发展平台,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引导班级自治,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指导学生自我管理,就是实施人性化的管理,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视学生为班级主人,与学生共谋班级发展大计,有成绩大家分享,有问题大家分忧,共同克服。树立“班兴我荣,班差我耻”,“我为班级添光彩”的强烈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主任的合作者,好帮手,愿意为班级利益付出代价,做出自我牺牲。
人性化管理贵在以“理”为主,重“理”轻“管”,不存在一种职业上的居高临下的权威思想,班主任注重事实说话,情感投入。对学生教育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学生出现缺点错误可以自我反省,不单靠老师批评、责备,可以在自我评价中认识错误,在实践中改正错误。人性化管理要求教师对学生从道理上予以引导,从心理上进行疏导,从行动上加以指导,达到助人自助,管人自管,自己教育自己的目的。学生犯了错误,不是批评、训斥、处分,而是帮助分析原因,制定改正措施,指导其将功补过,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迈好人生第一步。
二.制定班级自主管理目标――五星级评价方案
目标是奋斗的方向,目标的激励可以引发学生把自我实现的需要转化为行为动机,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班级实行星级管理,学生实行星级评价”,是一种目标具体化的管理方法。实行星级管理,目标具体,学生易把握,好操作,积极性高,管理活跃,效果好。我在实践中研究出星级管理的办法后,所带的班班风正,学风好,班级评比一直名列全校前茅。98年我任副校长分管政教,将星级管理在全校推开。近几年已推广到市内很多学校,2002年,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后,省内外有多所学校借鉴星级管理经验。实践证明:星级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竞争机制,评价科学,有利于班与班之间公平竞争;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班级荣誉感,增强学生爱班级的主人翁意识;有利于锻炼、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五星级班的评定内容分为五大项:即热爱集体、班风班纪、学习成绩、实践活动、体育卫生。每项工作代表一颗“星”,五大项工作均实行量化考核评分。每项工作达到80分以上者方可获得一颗星,各项工作都达到80分以上的班为五星级班。学校对四星级班、五星级班的班主任按制度予以奖励,三星级班不奖不惩,三星级以下的班限期整改。班级评星与班主任、科任教师评价挂钩,实行捆绑式评价,克服老师只抓单科成绩不打总体战或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促使教师团结协作,齐抓共管,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星级班的评比考核办法遵循易操作、好把握、有实效的原则,由每个处室平时检查记载,各负责考核一颗星。五颗星的每一个方面都有考核细则、评分办法,班级随时可以对照自查,扬长避短。
科学化的评比使班级潜在的竞争意识更加明朗化、公开化,学生班级主人翁意识大大增强,没有一个班愿意落后。杜绝了安全事故,违纪事件,学生轮流当干部,治理班级,做到了干部自己选,班级自己管,班规自己订,班会自己开,星级自己评。学生不仅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增强,改变了“只为自己,不管别人,只要自己过得好,不管班级糟不糟”的自私心理,形成了互帮互助、团结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让学生掌握自评标准――十星学生评价条件
青少年能否主动发展,自己把握自己,关系着一代人的思想道德、文化、身体诸方面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继是否有人的大问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强调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这个“全面”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职能水平、身体素质、审美观点、劳动技能等各个方面,不仅每个方面都应该充分地发展,而且各个方面要和谐、有机的统一,达到国家所要求的人才标准。为正确导向,全面考核评价学生,让学生掌握主动发展的标准,我运用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思想,结合新世纪的人才标准,把《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归纳成十个方面,即十颗星。按照十个方面研究出了“十星学生”评比办法,引导学生奋发向上,争星创星。十颗星是:守纪星、礼貌星、团结星、正义星、学习星、文体星、卫生星、特长星、劳动星、爱校星。以“十星”代“三好”,更全面地评价学生。
十星学生评比具有方向性、全面性,可操作性,贴近学生实际。其评价内容是按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每颗星都制定具体条件和评价分值。如学习星的要求是: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有刻苦钻研、勤学好问精神,按时完成各科作业,作业无抄袭,考试无作弊,成绩优秀或进步大,每一个细小的方面都占有比分。假若某学生成绩进步大,但有一次抄袭作业的现象,在互评中就通不过,不能获得这颗星。再如守纪星,某学生因违纪受到过点名批评或在校外违纪影响班级,在互评中也通不过,不能获得这颗星。
十星学生的评比过程、条件公开,层层互评,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人人对照条件自评申报,小组互评,班委会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审定后上报到政教处。学校对十星学生予以通报表彰,佩戴徽章,给家长颁发喜报,并利用广播、电视、展牌等形式进行宣传。获得八星、九星的学生分年级予以表彰。各班设有十星学生展牌,凡六星以上的学生都在展牌上展示。对六星以下的学生采取重点帮教,实行“二帮一”,评比结果记入学生档案和素质报告单。
7.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经验 篇七
一、双师型教师基本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特有概念,是我国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自1995年原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通知》首次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掀起了全方位、多角度研究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热潮。
什么是双师型教师?目前可谓众说纷纭,有“双职称说”“双能说”“双证书说”“双层次说”等。对于普通本科高校来说,教育部在国家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中做出了权威解释:双师型教师是指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又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且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一般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下列三种基本能力:第一,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不仅专业理论知识扎实,而且能够胜任专业课程教学,能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市场需求变化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专业成长。第二,教研能力。双师型教师能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根据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要求,大力推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开发工学结合的教材、建设校企合作的专业。第三,专业实践能力。双师型教师既有现场教学的能力,又有专业实践指导能力,及时有效解答和解决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二、经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管理基本策略
20世纪70年代,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在新的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中,通过高等教育政策调整相继举办应用技术大学,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双元”结构,实现了高等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强力支撑。表1反映了瑞士、芬兰、德国三个国家高等教育“双元”结构的基本情况。
举办应用技术大学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聘请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担任专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经济发达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培训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值得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学习与借鉴。
(一)双师型教师选聘标准高,普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还需具备一定的专业实践经历。经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师选聘中要求严格,标准极高,特别注重应聘者的企业背景与实践经历、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如新加坡规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除具备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外,特别强调应聘者必须在企业工作满三年以上;澳大利亚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专职教师,除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外,还要经过一定的师范训练,并至少要有三年的实践经验;瑞士职业学院理论课教师必须是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毕业、具有四年的学徒经历和三年以上工程师实践经验;德国职业技术院校对教师的要求除要有博士学位以外,还必须有五年以上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包括有三年以上在企业工作经历,且教师大都具备工程师和教师两个职称。
(二)双师型教师经济待遇丰厚,社会地位优越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在经济发达国家很令人敬仰,有较为丰厚的经济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如德国职业院校教师与教育官员享受同等薪酬待遇,比普通高校同级教师要高出15%,且每两年提升一次;日本职业院校教师工资比普通高校同级教师高出10%,比一般公务员高出15%,原则上工资一年提升一级;美国、英国职业院校教师每任教七年可享受一年带薪学术假,教师利用学术假国内外访学、研修,经费可向学校或地方学区申请获得。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法律体系健全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在经济发达国家有一系列国家法律制度予以保障。
德国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1973年颁布的《职教师资培训统一规范》、1981年颁布的《职业教育促进法》、2005年颁布的《职业训练法》《联邦职业教育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基本实现了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的系统化、综合化、制度化与现代化。德国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有着独特的模式与经验:培训方式上有州集中培训、地区培训和学校培训三种,培训时间上规定教师可按4%的工作时间接受继续教育,培训内容上教师自主选择与安排,培训费用全部由政府提供。
澳大利亚20世纪70年代的《坎甘报告》、80年代中期的《柯比报告》以及90年代初期国家培训局(ANTA)颁布的职业教育制度框架(《职业资格框架(AQF)》《职业培训质量框架(AQTF)》《职业培训机构认证框架(RTO)》和《培训包》),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重要法律保障。特别是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培训包更是独具魅力,包括8个能力模块55个能力单元(见表2)。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方式有三个途径:一是教师上岗培训,即新教师必须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为期1年的上岗培训,之后由教育部门和聘用学校对其进行考核评估决定留用与否;二是教师进修培训,即在岗教师利用寒暑假、职业年假进行学历学位提升、现代教育技能等多种培训;三是参加企业培训,即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进行技术实践,以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同步。
美国1890年《莫雷尔法案》、1917年《史密斯·休士法》、1958年《国防教育法》、1963年《职业教育法》、1990年《卡尔·波金斯职业教育法案》、1985年“2061计划”等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法律及法规是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辉煌的重要法律保障。美国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只有少部分专职教师,大部分是富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所有教师除具有州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教师资格证书外,特别强调教师的直接工作经验,如焊接专业要求教师具有两年以上的焊工工作经验,护士专业要求教师具有两年以上的护士工作经验等。为确保教师跟上科技发展步伐,美国职业院校普遍重视教师的培训和提高,许多州明文规定职业院校教师每年假期必须到工厂、企业第一线开展调研、实训和实践锻炼,以提高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或到高等学校进一步研修,以提高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并把培训和研修作为教师职称晋级的主要依据。
(四)双师型教师聘用机制灵活而高效
经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招聘制度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实效性。由于特别强调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大量聘用企业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专业知识丰富且专业实践能力强,也懂得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艺术。据1992年的统计资料,“美国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占了教师总体的66%,英国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占了教师总体的63%,澳大利亚TAFE学院兼职教师占了教师总体的64%,新加坡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占了教师总体的80%,德国高等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占了教师总体的81%。”
三、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管理对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启示
(一)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构建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新机制
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正遵循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颁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精神加速转型发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高校转型不仅需要办学理念和定位的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更需要教师管理理念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改革与创新突破原有学术性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构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引进、培养新机制。目前许多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占比不到40%,且大多不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专业实践能力和专业指导能力偏低。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教师聘用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管理办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在依法自主办学基础上,积极构建引进、培养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新机制:一是制定特殊政策引进应用型专业所需的企业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二是高薪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三是积极选派专业优秀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考察学习、深度调研、参与项目研究,努力提升专业教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产学研合作基地,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地方科技产业研发与建设,推进专业教师科研成果转化。
(二)遵循职业教育法律,构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训新机制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殿堂,只有人才才能承担起培养人才的重任。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急需对现有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培训,否则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提高。《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提出“新任教师到企业进行半年以上实践后才能上岗任教”,《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提出“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的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严格遵循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寻求企业支持,构建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培训新机制。
1. 校企合作人才流动机制
校企合作人才流动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首先需要从体制上突破,要允许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向高校流动,高校教师也应允许以合同形式在企业工作3-5年后回校任教,并在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其次,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高校有计划实施专业教师送派企业挂职锻炼、实习实训、考察调研、科研攻关,不断提升专业教师产学研能力。与此同时,企业也需要派出高层次工程技术人员到高校指导和解决专业实践问题,引领教师开展来自于生产实践中的项目科研,使教学与科研深度结合,提升教师科技创新整合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不具备高学历但专业实践经验极为丰富的能工巧匠,可采取特殊政策聘为专业技术顾问,以解决专业实践教学中遇到的疑难杂症,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 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学生到实习企业开展实习,作为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空间十分有限。构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需要打破企业简单服务高校的现状,整合或创造新的平台实现校企合作,如企业与高校共同投入资金在高校内建造科研基地、实训基地、创新创业园等平台,双方派出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合作开展产学研活动,实现互惠共赢。
(三)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构建双师型教师激励与保障新机制
双师型教师丰厚的经济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是经济发达国家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办学的重要因素。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急需通过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稳定与发展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1. 双师型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机制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优劣需要科学的评价体系来评价。构建科学的教师教学工作质量评价体系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主的评价机制,将教师的专业实践经历、实践能力、技术开发能力、教学实绩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同时,教学工作评价结果要与出国考察、参加国际会议、课题申报、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直接挂钩。
2. 双师型教师经济待遇保障机制和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向应用型高校的中流砥柱,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积极构建双师型教师经济待遇保障机制和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以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经济待遇保障机制包括在高校资薪体系基础上合理提升岗位津贴、在高校课时酬金发放上通过合理设置课时系数提高课时酬金等内容。双师型教师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包括高校应合理设置年度双师型教师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培养培训、企业考察调研等。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改变传统的经费保障渠道,可争取向各级部门申报科研课题获得科研经费保障,与企业联合创办实验实训基地获得科研经费与条件或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社会各界融资等。
参考文献
[1]李梦卿.卓越计划:锻造高层次职教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4-12-08:6.
[2]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2013:11.
[3]宋岷源.澳大利亚职业教育教师能力的培养与启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6):269.
[4]邓秋萍.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16.
[5]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8(5):24.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的意见(教职成〔2011〕16号)[EB/OL].[2011-12-24].http://www.edu.cn/shi_zi_799/20120109/t20120109_729552.shtml.
8.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经验 篇八
关键词:新劳动合同法 民办学校 教师
中图分类号:F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95-02
《新劳动合同法》是在2007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8次会议上通过,于2008年1也1日生效。新劳动合同法是在1999年劳动法的基础上衍生的子法,但是这两部法律都是由人大常委会颁布,在出现冲突时,以新法取代旧法的原则,将以新劳动合同法的条款执行。新劳动合同法是国家管理劳动合同的一部专门法律,主要用来调整劳动关系。
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第二条规定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而民办教育正好具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主要特征:民间性、非营利性、实体性、经营性。目前,我国对民办非企业单位调整的主要法规和章程有:国务院发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民政部制定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暂行办法》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管理暂行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关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登记、管理等内容,而没有对民办非企业单位中的劳动关系进行相关的规定,这使得民办非企业单位中劳动者的权益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新劳动合同法》在总则的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新的劳动合同法将民办非企业单位纳入劳动合同法后,使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劳动者得到劳动法的平等保护。民办学校的教师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关系,因此也应该受到劳动合同法的调整。
新劳动合同法对于民办学校的教师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民办学校教师的权利,另一方面也给民办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我国的民办学校发展的历史短,不成熟,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教师流失问题。民办学校对教师实行的是聘用制,受聘教师的人事关系、档案、户口等往往不隶属于学校,对学校的连续性教学产生着严重的消极影响,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而学校扣押教师的相关证件等行为又是违反法律的,这种矛盾是民办学校头疼的一个大问题。隶属性是新劳动合同法的另一个特点。隶属性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后,每天八小时必须到单位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劳动者已经把每天八小时的劳动力使用权转让给了企业。相当于劳动者每天八小时的劳动自由让渡给企业。企业有权对劳动者这八小时进行管理,劳动者必须遵守和服从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这也就是说民办学校的管理者有权对教师进行管理。有效的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民办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的利用这一权力对教师进行绩效、培训等方面的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
新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对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带来的影响
(1)新的劳动法也规定了劳动者应尽的义务,从而维护了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新劳动合同法》的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九条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五条也都规定民办学校应当对教师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可以使教师从经验型转变为教学型;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可以使教师端正教学态度,改变教师的“打工者”的心态。
同时,新劳动合同法还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限,对于违反约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各类民办学校,为保证派出学习的教师能够学成回本校服务,就要在教师出去学习之前与其签订培养协议(此协议具有法律效力),除明确规定学习的任务,内容外;还要明确规定学校与教师双方在经济、工作责任方面的具体约束事项。这样,民办学校就减少了教师的流失。
(2)非全日制用工也有法可依
非全日制用工也被称作是部分时间劳动,是相对于全日制用工而言的,是指劳动时间少于全日制劳动,劳动者可以与多个雇主建立劳动关系的一种就业形式。
新劳动合同法》的第三节是对非全日制用工的我国的劳动法是以全日制劳动关系为模式进行设计和规范的,对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关系没有涉及。《新劳动合同法》的第三节对非全日制用工做出了相关规定:第六十八条: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第六十九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可以订立口头协议。从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者可以与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后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影响先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履行。第七十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不得约定试用期。第七十一条:非全日制用工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终止用工,用人单位不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第七十二条: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特点之一就是以兼职教师队伍为主,因此,民办学校要着重关注这一章节。第七十条规定的非全日制用工不得规定试用期,这对民办学校教师的招聘提出了挑战。民办学校在招聘兼职教师时就要对教师的能力,素质进行细致的考察,以确保教学质量。但是兼职教师的以下特点对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产生不利的影响。
首先,民办学校的兼职教师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根据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双方当事人任何一方都可以随时通知对方终止用工。一方面是民办高等学校对兼职教师的聘任实行的是择优录取,。另一方面是由于兼职教师自身的条件变故、流动的原因。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对教学的连续性,一致性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很多民办学校教师具有雇佣思想。他们把自己放在打工者的位置上,只完成自己的基本工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的发展方向等方面都不过问,也不关心。这种缺乏主人翁意识的教师队伍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新劳动合同法规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十五日。这种工资结算的方式能够确保兼职教师及时领到工资,但是,对于民办学校来说,不利于他们对兼职教师进行实质性的管理,例如绩效管理。
新的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对民办学校带来的影响是利是弊,主要看民办学校如何运用它,本文认为民办学校的管理者既要遵守新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又要充分的发掘并利用其有利于民办学校办学的相关规定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改善教师结构、稳定教师队伍,加强和改善教师队伍建设。
(3)《新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双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优化了学校和教师的关系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四条也规定民办学校自主聘任教师、职员,应当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为了保障师资队伍的质量,民办学校需要完善教师的聘任制。学校在告知教师基本用工情况的同时也要充分全面的了解教师的基本情况,尤其要加强和完善对兼职教师的聘任。聘任制的建立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师聘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择优录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教师的质量。
《新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也对此进行了规定。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信息化社会,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就要把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播给学生,因此,教师需要不断的进行进修和培训以跟随时代的步伐。
《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对民办学校教师管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民办学校教师的管理提供了机遇,民办学校要充分利用新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结合自身的客观条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实力,以确保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萍.民办学校兼职教师队伍规范管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
[2] 姜颖.劳动合同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3] 王康,柴纯青.民办教育司法案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4] 赵庆典.学校管理中的法律问题[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年.
[5] 刘杰.民办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刍议[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6] 赵联章.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探讨[J].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版),2005,(4).
[7] 周庆,周斌.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建设的困境、原因及解决措施[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07,(1、2).
【民办学校教师管理经验】推荐阅读:
坪山新区民办学校教师管理困境及对策研究06-28
民办学校教学管理07-06
教师管理学校的经验心得:上下齐心06-18
民办民工子弟学校教师培训心得体会08-31
民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07-24
浅谈民办学校德育管理10-10
民办学校后勤管理制度10-16
技工学校和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教师上09-17
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内部管理制度07-30
学校管理经验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