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名师教学设计

2024-07-01

《长城》名师教学设计(共8篇)

1.《长城》名师教学设计 篇一

《长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预习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指导。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2.通过品读 “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借助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延万里的壮美景象。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涵泳中静心感悟。

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回归整体,抒发情感

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

2.抒发情感,赞美长城。

第二课时(简案)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一、回读全文

二、指导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嘉、隔、慧”三个字的书写。

2.练习书写13个生字,教师提示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及时展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四、小练笔:赞美长城。

[课堂实录]

长城上课前,我们先来聊一聊,冰心奶奶说读书好,读好书。你读过什么书?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就去游览雄伟的建筑那就是万里长城。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长城,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好,一起读一遍。生:读课题

师:读得真好,打开书,课文都预习了吧 生:预习了

师:先看看课文中的这些词,自己先小声地读一读出示课件上的词。生自由小声读

师:这里面觉得哪个词语不太好读需要给大家提醒一下。生:瞭望的瞭

师:对,刚才我听到大家读瞭望指导读瞭望 师:还有哪个词不好读 生:血汗的血指导读血

师:你们发现了吗,第三行的词都含有一个多音字指导读词 师:还有哪个词不好读 生:我觉得屯不好读。指导读屯

师:什么是屯兵?

生:就是在堡垒里兵都聚集在那儿。

师:说得很对,屯兵就是兵都驻扎在那,易于防守,这样的地方就叫 生:堡垒

师:非常坚固。堡垒的垒怎么写,来跟我一起写,上面的撇折点要写得匀称,下面的土要长才能稳,你看多像叠土成墙的样子

师:写完垒,我们再一起响亮地读一读这十个词语。生读词语

师:这十个词一会儿学习课文时再边学边理解。

师:读得非常好,这些词意我们一会边读课文再理解,下面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生自由读

师:同学们大家读得非常认真,老师发现这位同学把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还做了记号,这说明认真了,思考了,非常好,通过读书你知道了长城的哪些情况?生:我知道了长城有一万三千多里 师:长城有多长你知道了,还知道了 生:长城是用石和方砖垒成的 师:你读书非常细心,你呢 生;我还知道长城顶上特别宽 师:你也是细心的孩子

生:我还知道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伟大的奇迹 生:我知道长城修在八达岭上

师:孩子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其实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时,是按一定顺序的?你发现了吗 生:它的顺序是从远到近

师:从远到近,对了,板书“从远到近”,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生:第一自然段第一小段话远看长城有个远 师:这是远,那近呢

生:„„ 师:没关系,细细地找一找你找到了

生:就是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看着非常明显,就是近处看 师:有道理。还有吗

生;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近看长城就比远看要清晰一些师;多有道理啊,作者是在从由远到近地看长城。(板书)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写了他——你说 生:还有他想到的 师:从看到想,咱们就按作者的这个顺序,我们先一起去远看长城,那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谁来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可以边听边想像 生读

师:远看长城,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生: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很长 师:很长,就把这种长的感觉读出来。生再读

师:一万三千多里,同学们,知道有多长吗?

生:„„ 师:二十多年有一个叫XXX的年轻人曾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来,读出我们的惊叹。谁来读,就读写长的这一句生读师:令人惊叹的长,还有谁来读,请你生读 师:真是万里长城万长,全班男同学我们一起读。男生读

师: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觉得它怎么样 生:长城是弯弯曲曲的 师:感受到了它的形状,还有

生:感觉它很雄伟,像一条龙师:你是从这句话感觉的吧,来,就读读这句生读师:崇山峻岭,那是怎样的山啊

生:一座座连起来非常高非常雄伟的山 师:连绵不断的

生:就是高高低低的师:把你的高高低低的再换一词来说生:这叫连绵起伏师:崇山峻岭还是什么样的山 生:非常高

师:高大陡峭,这就是崇山峻岭,这长城就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下有气势吧 生:有

师:想像一下顺着连绵起伏的山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生:一下高一下低,一下转过来,一下转过去。生:非常险要,是悬崖峭壁师:还有吗 生:非常雄伟师: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生:很陡峭师:是山陡峭随着起伏 生:很美

师:姿态真美啊,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生:想

师放课件演示长城

师:你们看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就俯冲直下,他时而盘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一起告诉我 生:蜿蜒盘旋

师:对,一条蜿蜒盘旋的巨龙,多美呀,多有气势啊,谁再来读读第一段,就读出这种美,这种气势。生读

师:谁能读得比她更美,更有气势?找个男孩子一男生读 师:美中有气势,来,同学们一起读。师:好一条东方巨龙,我们走近长城好吗? 生:好

师: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看图,看课文中具体介绍了长城的哪些地方?在图上把这些地方标出来。静静默读。

师:好了吗? 生:好了

师:谁上来,指给大家看,带上书一生上台:这是一个城台的垛子,主是城台,师:同学们,她标的,是课文写的一样吗?这些设置有什么作用吗?你读出来了吗? 生:射口可以用来射击 生:瞭望口是瞭望远处用的 师:查看敌情 生:城台是屯兵用,师:对了,屯兵还可以——

生:还可以把备用的枪枝放在里面 师:看书,除了屯兵还可以

生:互相呼应师:你看既能屯兵又能呼应,真是一举两得,还读出谁的作用

生:垛子可以当防护墙师:可以很好的保护自己。同学们读懂了它们的作用,同学们你们看——指着图,从瞭望口建敌情,城墙之间可以互传信息,驻扎在城台里的士兵可以迅速跑到城墙,从射口有力的射击敌人,你看有长城在,敌人能打得进来吗?这样的长城你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生:难攻 生:坚固 生:高大坚固 师:好词 生:天衣无缝 师:想得很周全

生: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同学们,长城就是这样用他那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板书)千百年的岁月过去了,历史的销烟已经散尽,但青山依旧在,长城依旧在,为了一睹长城的雄姿,成千上万站的在长城上,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城墙上的条石,作者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他想到了什么?我们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自己读,读好后,你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画出来,再反复读一读,可以放声地读。生读。

师:谁来读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那句话。请你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师:从这句话当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劳动人民建筑长城时很艰难

师:修筑长城非常得难,同学们也来看看这句话从哪里你看出了劳动人民难?生:我从一步一步体会到的,那时山非常陡峭,他们又要背着山石

师:多么艰难的一步一步,还有哪读出了难

生:两三千斤重,我们一个同学才五十多斤,三千斤重,那不累死了

师:两三千斤重,大概是我们全班五十个孩子体重的总和。多难搬啊,你还从哪里看出了难? 生:从数不清读出难,下面说一块有两三千斤数,那条石数不清

师:数不清的条石,多重啊生:条石压在肩膀上,山这么陡峭,每一步都非常艰难 师:这字里行间都写满了难。你还发现了?

生:就是陡峭。条石特别重,压在身上就特别大的压力,山还很陡峭很容易滑下去 师:沉重的石块,还有陡峭的山,真是无法想像的难

生:没有车,没有起重机。都靠劳动人民的肩膀,十分的艰难

师:没有车,没有起重机,劳动人民修筑长城多难啊,还有什么地方能读出难?生:还从一步一步看出来。两三千斤重就等于五十多个孩子,还有无数双手,无数个肩膀,他们一步一步的修过来,还要接着来铺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

生:抬上这个词可以说明,因为当时没有机器,只能用手,抬上去是很重的 师:从一个抬字感受到了,还有

生:还有靠着无数肩膀,无数的手,无数看出很难„„很多人为建筑长城付出血汗。师:还有新发现吗

生:我从数不清看出师:真是困难重重,来,把我们体会到的送到这句话中。你来读生读师:尽管困难重重,长城还是修筑成功了,那是一种怎样的劳动,透过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边听边想象。师范读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有很多人受伤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人从陡峭的山掉下来摔下来 生:我看到了很多人最后被压死了 师: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他们抬着条石无奈的低着头,我看到了那些人民为了长城都累死在长城脚下。师:一块石头那么重,劳动人看到血汗,一块石条这么重,怎么办,生:我还看到监工在打民工师:这种劳动不是一天两天,而是长年累月的劳动,请你读生齐读 师:这样的工程也不是一段两段,而是绵延万里,一起再读齐读

师:历经风风雨雨,历经种种磨难,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筑起了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人民,这就是我们的长城,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拿起书,自己再读读第三自然段。配乐指名一男生读课文。师:我们的祖先用,留下了这笔光辉灿烂的遗产。欣赏媒体——长城 师:此刻,你面对长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长城我爱你 生:长城我为你骄傲 生:谢谢祖先们师:谢谢你

生:长城你是我们祖国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

师: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世界(出示课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登上了长城,他情不自禁的赞叹——

生: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师:俄罗斯原总统赞叹说生: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这样大的工程师:以色列前总统说

生: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赞叹:生: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同学们,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如果你还想对长城有更多的了解,你可以点击屏幕上的网站,这节课就上到了,下课

2.《长城》名师教学设计 篇二

名师之名,名在课堂风格。名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从事初中英语教学20多年来,曹群老师一直孜孜以求,探索着英语教学的最佳路径。为了彰显英语学科内蕴的诗意,成就学生生命发展的诗意,她一直追求英语教学的诗意境界,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的英语诗意课堂,体现出双语融通、文化渗透、诗理共生、生命对话的特质。通过艺术解读文本、诗化教学设计、灵动教学环节、绽放活动诗性、变革学习方式、玩转教学手段、开放教学评价、锻造诗性魅力等路径,努力营造诗的课堂氛围,展现英语学科的诗意和理趣,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习得语言能力,涵养思维品质,放飞浪漫情怀,形成跨文化意识,完成学科素养的建构和诗性灵魂的养成。曹老师就是一位生命的牧者,将历史悠久的东西方文化在学生身上融合,适切体现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才,为他们未来的诗意人生奠基。

名师之名,名在教学业绩。业内和社会在评价老师时,有个不约而同的倾向:看他的教学成绩。在这方面,曹群老师教学效果堪称一流。“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她关注班上的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对英语学习充满期待,学科素养发展全面。身为特级教师,她率先垂范,常常站在毕业班的岗位上。她放低身段,总是和同轨英语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她那骄人的中考成绩总是让人信服。历年中考,她所教班级的英语成绩在整个年级乃至通州区都名列前茅。她辅导的学生在省中学生英语口语电视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前后有近百名学生在各类竞赛中获奖。

名师之名,名在教研相生。英国课程论专家斯坦豪斯说:“教师即研究者。”曹群热爱教育,研究教学。这种研究,不是关在办公室里玩概念,而是基于教育教学实际,为优化教育教学而研究。我们看她先后所主持的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促进英语有效教学”“信息技术环境下‘语境化’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实践研究”“基于知识激活的初中英语‘三维’语法教学实践研究”“指向于润泽童心的诗意英语课堂研究”……每一项都源于教育教学,为了教育教学。一名初中的英语学科老师,能在省级报刊发表几十篇文章,能有多篇论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谈何容易!曹老师的研究,全部基于教学一线的思考和探索,这些思考和探索,又不断优化着她的教学实践,让她的教育思想渐趋先进,教学技法渐趋完美,教学业绩渐趋优异。将教育教学与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研究源于实践,研究升华实践,教研相生,这是一线老师投身教研的最佳路径。

名师之名,名在示范引领。在金郊初中英语组,曹群自然是领军人物,有着绝对的权威。但她不以名师自居,真诚地带动着全组老师踏踏实实地做好英语教学的每一项工作。每一次集体备课,每一份“学教案”,每一堂研究课,每一次阶段检测,每一次展示活动,她都和同伴们做得津津有味,开开心心,让所有的成员时刻感受到向上的力量。她带的英语教研组是“南通市优秀教研组”,是南通市教育系统“五一巾帼标兵岗”,是省初中英语课程教材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她组建了“曹群名师工作室”,吸收了本校、全区乃至南通市内的英语骨干教师参加,大家共同享受英语,研讨教学,开发课程,让“英语诗意课堂”的理念在广大骨干教师中传播。金郊初中是南通市初中英语学科基地,作为基地负责人和专家组组长,她精心策划和组织基地活动,努力探索英语教学改革,渐次开发英语教学“产品”,引领初中英语教学,使南通初中英语的学科建设风生水起,成为南通市优秀学科基地。

名师之名,名在人格建树。凡是和曹群有过接触的人,都十分欣赏她的人品。她一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每位老师,只谋事,不谋人,对工作满腔热情,对他人洋溢关爱。她是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可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直以“好事者”的姿态,充满教育的激情,忙碌着学校常规的优化和品位的提升。她连续任教毕业年级,引领着英语学科,可她关注的不只是本学科,同时准确把控着毕业班的复习节奏,也关注着各年级的教学实情。她是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的培养对象,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殚精竭虑,可她对自己的同行、对青年教师成长、对学术旅途的同伴更是一腔热血,给予着最真诚的关心和无私的帮助,聚拢了更多相似的人,她的团队中走出了省特级教师、市学科带头人等多名英语骨干力量。

都说名师有个性,曹群老师的个性就是以激情和热情对待工作和他人。和她熟悉的人不叫她曹老师,叫她“曹宝”,这其实是对曹群老师人格的生动概括:在学生和家长心中,在同行同伴心中,在学校和行业当中,她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一大宝贝。眼下,人们在热议真专家、假专家,真名师、假名师,无疑,曹群是真专家、真名师。我们的教育是多么需要像曹群老师这样的真名师、这样的宝贝啊!

3.《长城》教学设计 篇三

1.知识与技能:掌握本课生字、生词,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长城的图片,师生对话,板书课题。

二、初识长城

1.请学生说说自己心目中的长城。

2.自由读文,了解长城。

要求:把生字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声音响亮。

3.交流感受:请同学们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一下长城。

4.教师提问: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快速在文中画出相关的段落或句子。

三、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远看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这一自然段写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长)

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比喻说明)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多长?(六千多千米)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数字说明)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多长吗?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曾徒步走了六千多千米,用了整整五百零八天,真是名副其实的万里长城!

学生读第一段。教师出示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看长城,除了感觉长,还有什么特点?(弯弯曲曲)

顺着山势长城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遇到陡峰,他就直上云天,遇到峡谷他就俯冲直下,……这样的姿态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蜿蜒盘旋)

2.学习第二段:近看长城

让我们继续交流,文中还有哪里可以说明长城是个奇迹?(从第二段能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

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而且可以五六匹马并行,足以看出它的高大坚固。同时作者在这一段还介绍了长城的构造。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请圈画出来。

引导学生总结:这一段向我们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瞭望口和城台。

教师出示长城近景图,引导学生看着图向大家介绍长城的结构。学生指着图片给大家介绍了长城的垛子、射口和瞭望口、城台及其作用,并介绍如何减少伤亡。

师生总结:长城用高大的身躯抵御了外族的侵略,保卫了祖国的领土,长城这样巧妙的设计,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当你知道这些的时候,你想说点什么?(长城伟大,作为中国人很骄傲等。)

3.由长城想到的

学生谈自己的感想,比如:看到了修筑长城的人穿的破破烂烂,用肩膀,用手抬,把巨大的条石抬上去;看到有的人干的慢了,监工就用皮鞭狠狠的抽打,身上是血淋淋的口子;看到有的人累死了,其他人就从他的身体上踩过去。

同学们,你们谁知道修筑长城的年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科技非常的不发达,而且那时是古代,得靠人力来把砖和用的东西运到山上去。)你是怎样知道的?文中的哪些话告诉了我们?

同学们知道两三千斤有多重吗?在当时科技非常落后的时代,要把这些数不清的巨大的条石,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陡峭的山岭,想想看,要流多少汗水;多少鲜血,甚至多少生命啊?

同学们,你们能读出这种艰辛和不易的感觉吗?学生读文。

四、情景解说

长城不仅震撼着我们,也震撼着全世界。法国总统密特朗带着他的全家来旅游了,谁能对着长城远景图,从远处给他介绍一下长城?学生介绍。

请同学们全体起立,让我们怀着对长城的敬仰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回顾课文

写作方法:观察—想象—赞美。

说明方法:比喻、数字。

同学们,虽然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是长城的故事说不完,长城的历史道不尽,请同学们搜集关于长城的故事,下节课我们开个故事会,老师相信长城的美名一定会千古流传,长城的精神一定会永放光芒。

(责任编辑 冯 璐)

4.长城教学设计 篇四

杨通艳

【教学目标】

1、我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学会了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还会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3、我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这也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增强我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感情读文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我学会了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理解了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课前准备】

有关长城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我们就去游览雄伟的建筑那就是万里长城。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7课 长城。(板书课题)

2、读课题

3、曾经有这样几位伟人这样称赞我们的长城。

(1)、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2)、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3)、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4、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让我们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 • 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一边读,一边用笔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试着把自己的体会写作旁边。

2、反馈读文情况

三、图文对照,理解课文。

1、看远景图。指读思考:

(1)远看长城是什么样子?(像一条长龙)用什么方法来描写长城?(比喻)

把长城比喻成长龙,突出了长城什么特点?(长、大、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比喻把静态的长城写活了。)

(2)作者为什么列举出 “一万三千里”这个数据?(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

2、看近景图。自读思考:

(1)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细读第二自然段(高大

坚固)

作者分别给我们介绍了构成城墙的哪些部分?(垛子、-瞭王口、射口城台)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结合课文来说)读描写瞭望口和射口的句子,然后读描写城台的句子。

(2)你知道它们的作用吗?(根据文意和学生搜集的资料异型想象,说说古人怎样利用城台、垛子、瞭望口、射口传递信息、进行防守和打击敌人?)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句子理解:

(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3)请读句子: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多少”表示(无数)。

*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4)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5)让我们呐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5、齐读第四自然段,感受民族的骄傲。

(作者和我们有同样的感受,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共同感受作为中华儿女的这份骄傲吧!)

四、学习观察顺序

1、孩子们,你们发现了没有,其实作者在介绍这些内容时,是按一定顺序的?你发现了吗?(从远到近)

2、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远--第一自然段第一小段话远看长城有个远,近--就是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看着非常明显,就是近处看;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近看长城就比远看要清晰一些师;多有道理啊,作者是在从由远到近地看长城。)

五、课外拓展

提升自我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搜集有关长城的传说、故事、歌曲、图片资料,写一段宣传长城的解说词。

板书设计:

长城

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近看长城:高大、坚固 作者联想:智慧的结晶 历史地位:伟大的奇迹

《长城》教学反思:

《长城》这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是相对于我们山区的孩子来说,学习这样的课文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出过远门,见到像长城这样的雄伟建筑。教学中的空洞与乏味必然在孩子中间产生,基于这样的因素,我在教学当中采用了以下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体会感情。

首先是多读,让学生从课文简练的语句中,去寻找出表现长城伟大,气魄雄伟的词,理解词语的含义。其次,多寻找资料,让学生去了解长城,比如课文中举例说“长城有一万三千多里”,这样的数字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就难以理解,我找到一个年轻人徒步走长城用了整整508天的具体事例给予说明,让孩子感受长城的长,在介绍长城结构特点的段落中,用图片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

5.长城教学设计 篇五

一、谈话导入: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很多的名胜古迹,截止2003年7月,已经有29处的景观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而这29处景观中,仅仅只有一处景观能在太空和月球上看到,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长城。师:是的,今天老师就要带领你们打开世界遗产的第一扇窗户──长城。

二、跟老师一起写课题。长城,顾名思义,我们就能知道它的第一个特点──生:长。师:来再读一下课题。生齐读,突出了长的读音。

老师:读这个课题的时候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去读?(读出长城的长和自豪感)请你们读课题的时候读出这种自豪感。

师:老师感受到了。有去过长城的吗? 师:还不少。不过也有很多的同学没去过

三、老师这里有长城的资料和图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幻灯出示长城图片。)师:你看到的长城是怎样的,能说说吗? 师:非常陡,还有吗? 生:像一条巨龙。

师:还能用比喻句呢。那么课文里是如何来描写长城的呢?

四、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且有两个重要的要求,这篇课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还要看一看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内容。开始吧。

五、检查自学情况:

1、你能找出带有生字的句子并正确的读一读吗?

2、句子能读正确了,现在老师把这些生字从句子中提出来,你还会认吗?(学生读,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师:瞭望口这个字音还是容易读错,来再读一下。

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 师:声音真洪亮呀。还有吗?

师:老师怎么抽得都是读得好的。那我再试一下不举手的,请你读一下。师:也读得很好。还有想读得吗?来这位女生。师:太了不起了,挑战了最难读的句子。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由远到近)

4、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了什么内容。你想说哪个自然段就说哪个自然段吧。学生说,教师随机板书。

师:说出了长城的长,我先写个长,那我想请你把这一段内容概括成几个字,考考你们的概括能力。

我选的是一条长龙

师:好我把长龙写上。谁象长龙? 生:齐说长城 师:长城的什么象长龙?

师:老师帮你们想一个,看看怎么样?形象长龙,就这样,我们把每一自然段概括成几个字,谁再来试一试,再说说其它自然段,没关系同学和老师都可以帮你。现在有点难度了想一想。

师:没有缩成四个字,应该怎么说,想一想。师:辛苦。这词也不错,来老师写上,还有吗? 师:劳累,好写上。在这自然段还有不同意见的嘛? 师:还有没有说别的自然段的?

师:巧妙之作。精彩。老师把这个巧妙写上。那么你能说一下是什么巧妙 师:请坐。他的概括能力不能小看呀。

师:太棒了伟大奇迹。

4、现在老师想请同学们把这四个字的词语连在一起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起来试着概括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的长城的样子像一条长龙,它的设计非常巧妙,体现了建筑它的劳动人民非常辛苦劳累,它成为世界遗产上的伟大奇迹。

师:掌声送给他,现在你们觉得概括主要内容还难吗?我们运用关键词语相加法概括主要内容就特别容易。

五、下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段话和刚才同学们的描绘有什么不同,好在哪里?自己读一读,品一品,开始。

师:你们觉得写的和自己刚才说的区别在哪里?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吗? 师:你说说它是怎么比喻的。

师:为什么要把长城比喻成长龙,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我们来想一想。师:从它的形态来说都很长,还有没有相似的,师:能知道这么多,你太了不起了。你是从象征意义上找到了这两者的相似之处。还有没有呀,这个长龙是弯曲的。

师:还有什么相似的。

师:他观察得更细致了,因为有相似之处,所以把长城比喻成了长龙。让我们感受到长城非常的长和弯的特点,用上比喻句多形象呀!师:谁愿意站起来把这句话给同学们读一下。

师:真美呀!在这句话里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师:你们见过崇山峻岭的景象了吗? 展示幻灯,学生看图发出感叹。师:把你们的惊叹读出来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们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崇是什么意思? 师:你猜对了,那峻是什么意思呢?

师:好!我们就用词语相加法就可以解释这个词的意思。高大而──齐说:高大而险峻的山岭就是崇山峻岭。齐读崇山峻岭。

师:通过看图和词语相加法,我们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现在请同学们看一下,这长城就建在崇山峻岭之间,描述一下长城的形态,把你所看到给我们说出来,请你说。

师:长城长而且弯曲,当它遇到山岭的时候就会如长龙一般直冲云霄,来把你们的手伸出来,当它遇到峡谷的时候又会俯身直下,就是这种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状态,课文里用了一个什么词?生齐说蜿蜒盘旋。

师:难怪刚才这位同学要说这个词好呀,我们说了这么多,作者仅仅用一个词就描绘下来了,来请同学们读这个词。

师:对,用词准确也是写好文章的法宝呀。同学们请把这段话读一读,去品味一下这长城的长和弯的特点。

师:同学们刚才在你们喜欢的句子里面呀还有这样一句话,展示幻灯,看一看哪个词用得特别好,还能找出来吗?请你读。

师:让我们具体知道了它的长度,这就是列数字的方法。一万三千多里,二十多年前有一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长城,他用了508天。你们感受到什么?来请你说。

师:还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呢来请你

师:东头讲了什么呀,它的起始点。还有一个词请你说 生:“从”这个字。师:讲讲理由,为什么是“从”?

师:心里知道,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么说对吗?因为这个连接词让我们感觉到读起来句子特别流畅。有一个字用的特别好,好好想一想。能感受到吗?请你说。师读:有一万三千“多”里。生:多。师:为什么用得好呢?

师:不仅仅是一万三千公里,因不能确定就用了一个“多”,这个“多”字用得非常准确。这种精准的用词呀,在我们课文的其它段落还能发现。请同学们好好品一品。那么在这段话里面还有什么不懂的呢?

师:那么请同学们看一看,(出示中国地图)山海关有知道在哪的嘛?请你说 师:你知道嘉峪关,那嘉峪关在哪呀?生:就在甘肃那一块

师:你真厉害。山海关,就在河北和辽宁省的交界处,而嘉峪关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在甘肃省。这起点和终点非常远,它们历经了哪些城市呢?请同学们看看这段资料。谁来说一说读完资料的感受。

师:从这段数据里面也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城非常得长。现在就请同学们把这一段连起来读一读

师:就看这一个段落,还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好。

师:我们观察景物就要这样,他观察的时候先从远处看的,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能写出事物不同的特点来。同学们你们看到如此雄伟壮观的长城,会发出怎么样的赞叹呢?

师:这样改就好多了。我们看看作者是如何赞叹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作者赞叹的句子。

师:这是作者对长城发出的由衷的赞叹,我们应该怎样来读这句话呢?

师:它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迹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二、三自然段,这这两段里面我们将会领略到长城的更加不同的风采。

板书设计: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

6.《长城》教学设计 篇六

陕西省镇巴县青水镇中心小学 唐龙全

一、教案背景:

1、科目:小学语文

2、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长城的图片、故事传说等方面的资料。(2)教师准备:谭晶MV《长城》、北京八达岭长城风光欣赏、纪录片《大秦王朝:修筑万里长城》、电影片段《孟姜女哭长城》、董文华MV《长城长》

二、教学课题:《长城》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等词语。结合图画和课文内容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气魄雄伟”等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培养借助声像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重视观察和思维及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有感情朗读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课文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配有一幅是气势磅礴的长城鸟瞰图,突出长城的“长”,这是远看长城;第二自然段配有一幅长城的近景,突出长城的“高大坚固”,学生可以更形象地感受长城的气势;第三自然段是由长城展开的联想,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赞美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可以说,它不仅是一篇状物类的文章,更像一首动人心魄的中华历史文化的赞美诗。

四、教学方法:

凭借本课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如下: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读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影音再现,激情导入 1.播放谭晶歌曲《长城》,(百度搜索http://)

5、有感情朗读: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四)、总结全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齐读最后一段后,小组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出示:国际名人对长城的赞誉之词(百度搜索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640694.html)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欣赏歌曲《长城长》(百度搜索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zNTkwOTk2.html)

(五)课外拓展:

让我们来当导游来介绍一下长城好吗?为长城写一写导游词。

五、教学评价设计

7.名师阅读教学切入策略研究 篇七

切入点与传统意义上的导语既有相同, 又有差异。相同之处在于都重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不同之处在于导语重在“引”, 是两次课堂教学之间的一种过渡, 而切入点却重在“入”, 是每次课堂教学警策点的选择。选准了一节课的警策点, 就能够以此为核心, 辐射全文, 迅速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 一些教学名师非常注意切入点的选择。“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研究名师阅读教学的切入策略,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调整课堂教学速率, 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都是大有裨益的。

概括言之, 名师阅读教学的切入策略主要有如下几类:

一、从文题切入

从一般意义上说, 文题是文章的眼睛, 往往能明确写作内容, 显现文章核心, 提示行文次序, 从而引起读者的“审美期待”。从文题切入, 往往能够迅速聚焦全文。

加副标题是从文题切入的一种重要策略。宁鸿彬在教《皇帝的新装》时, 巧妙地采用让学生给文章加副标题的形式。要求学生以“一个……的皇帝”给小说加上一个副标题, 并“最好能结合课文做些解释”。有的说是“一个爱美的皇帝”, 教师引导学生应用贬义来表达, 有的说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皇帝”, 学生说到原因是皇帝爱穿新衣不关心国家大事的表层含义时,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不可救药的主要表现是执迷不悟去游行还很骄傲的深层含义。有的说是“一个虚伪的皇帝”, 教师引导学生辨别虚伪与虚荣的差别。后来学生说是“一个昏庸的皇帝”“一个无知的皇帝”“一个不称职的皇帝”, 并都说出了充足的理由。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通过列副标题, 学生由浅入深, 多角度地完成了对皇帝的认识 (1) 。列副标题, 实际上涉及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相关信息的筛选、抽象概括的表达是否准确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所以看似简单, 却是一个综合多种训练方法的教学艺术与教学策略。

有意误置文题的表达次序, 是从文题切入的另一种策略。李镇西在教《在烈日和暴雨下》时, 就是采用有意误置文题表达次序的方法, 引出学生的质疑, 从而得到深入分析文章的目的。在板书时, 他有意把“在烈日和暴雨下”写成“在暴雨和烈日下”。于是学生质疑:“课文先写的是烈日, 后写的是暴雨, 这既是天气变化的顺序, 也是课文的大体结构。怎么能随便颠倒呢?”李镇西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烈日和暴雨?”从文题切入, 巧妙地有意误置文题的表达次序, 不仅启发学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 而且接下来的约半节课时间, 李镇西老师都是围绕“烈日”和“暴雨”的表达次序与描绘方法, 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而后又将文中的雨与《春》、《金色的大斗笠》中的雨进行比照, 突出天气的“毒”其实是写祥子生活的社会环境, 从而达成学生对文章深意的领悟 (2) 。有意误置文题的表达次序, 既可以强化学生对文本结构的理解, 并进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又涉及对学生逻辑思维顺序的训练。于是, 阅读鉴赏与思维训练, 在这里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从文题切入, 还可以通过对文题增减字数的方法, 引出话题, 直插核心, 也可以就问题的题眼进行提问, 引发学生思考。

二、从关键词句切入

关键词句是文章中“立片言之居要”的振动全篇的词句。它往往能够揭示中心、表达感情、提示文章结构线索, 特别富有艺术表现力, 从而成为一篇文章的中枢或精华。这类的句子主要指主旨句、过渡句、矛盾句等, 关键词则大多是揭示中心或特别精警的词语。以关键词句的阅读教学的切入策略, 可以提纲挈领, 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

这种切入策略, 可以从关键句入手, 引领全篇。吴明平在教《论美》时, 他先让同学边阅读边勾画出文章中的关键句, 然后教师出示自己摘录的关键句, 再请同学从这些句子中选取最精彩的一句, 做成一张“美的格言卡”, 并要求学生说出入选理由, 从而引导学生对文章哲理的思考和语言的品味。在此基础上, 还让学生对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在课堂研究,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最后又要求学生写出一句关于美的格言, 有效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3) 。培根的文章, 最精彩的就是其中的哲思睿语, 采用此种方法切入, 分析解读培根的文章, 可谓独具只眼。

这种切入策略, 也可以从关键词入手, 抓住核心。欧阳代娜在谈到自己教《岳阳楼记》时说:“第三、四、五自然段是文章的主体部分, 但没有必要平均使用力气去精雕细刻, 要分清主次, 以找出思路脉络这条主线作引导。……在这里, 我只轻轻地提出一个‘小’问题:这两大段的景物描写, 写出作者所说的‘异’了吗?作为承上启下的铺垫, 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堂讨论的高潮。”《岳阳楼记》中第二段文字的末尾有这样一个领起下文的句子“然则北通巫峡, 南极潇湘, 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其中的“异”一字总领下面两段内容。王荣生教授评价欧阳老师的这段设计, 说道:“教学内容切入文本的精华、精髓所在, 并聚焦在关键词句等核心点上, 这段描述清楚地说明了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围绕、指向核心教学内容的核心点。” (4) 一个“异”字的切入, 多么高妙!

从关键词句的切入策略, 同样也是对学生信息筛选、结构理解、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训练, 而且这种登高临远的思维方式, 对于涵养学生的胸襟气度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从人物切入

在记叙性作品中, 人物是重要的构成因子, 即使是以叙事为主的作品, 人物也是构成事件的主角, 因此人物分析, 常常成为分析记叙性作品的重要任务。以人物为教学的切入策略, 大多适宜以人物为中心的记叙性作品。人物在记叙性作品中的作用, 或揭示文本主题, 表达作者的价值倾向;或引出叙述事件, 彰显文本的内在结构等等。从人物切入, 既可以从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 也可以从人物的精神品质入手;可以从人物的正面描写入手, 也可以从人物的侧面描写入手。

高润华在教《最后一课》时, 就以主要人物小弗郎士为切入点, 理线串珠, 将教学的主体内容有机地串连在一起。他首先启发学生以小弗郎士活动的区间为考察点, 把文章描绘小弗郎士的活动分成在校外和在校内两大部分。然后让学生就小弗郎士的行为、心理及学生对小弗郎士的评价进行师生对话, 接着由小弗郎士又引出韩麦尔先生以及其他的听课者, 最后让学生把小弗郎士的人物提纲列出来。整节课的内容都以小弗郎士一以贯之 (5) 。从人物切入, 使整个教学过程既整饬有序, 又重点明确。

程红兵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中, 把菲利浦一家对于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评价作为切入点, 从于勒的侧面描写入手, 带出文章主体情节和内容的分析:菲利浦一家对于发迹的于勒和落魄的于勒的不同语言、心理和行为。在此基础上分析引起这样前后不同表现的原因, 从而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旨。 (6) 抓住人物自相矛盾的评价, 再揭示矛盾的原因, 这种切入可谓独特。

采用这种切入方式, 往往使教学过程和内容脉络清晰, 主旨明确, 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深层结构的把握, 也同样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屋建瓴的抽象能力。但是, 由于作者对叙事对象取舍的不同, 人物在叙事结构所处的位置有所区别, 其中有以人物为中心, 有以事件为中心;又由于人物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 人物在叙事结构中的意义也有所区别, 其中有主要人物, 也有次要人物。以人物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策略, 必须针对不同对象, 采取不同切入方式, 切忌胶柱鼓瑟。

四、从结构切入

任何文本都有它独特的结构形式, 而文本又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从结构切入, 主要是指从文章的表层结构切入。表层结构主要是呈现在文本的句群与句群、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结构关系, 是作者思路的直接表征。从结构切入, 有利于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把握重点, 进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以及作者的价值取向。

余映潮老师在教授《七颗钻石》时, 便以结构为切入点。他首先让学生讨论四个话题:话题一, 不写第一段不行吗?话题二, 不写小狗与过路人不行吗?话题三, 不写水罐的“变”不行吗?话题四, 文章结尾不出现“七颗钻石”不行吗?然后,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内容、人物、情节来思考问题。接下来, 在师生对话交流中, 进行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先后归纳出“写风写雨, 笔无虚设”, “一波三折, 尺水兴波”, “美好穿插, 诗意烘托”, “结而不尽, 耐人寻味”的结构特色 (7) , 这样学生既清晰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 又深刻地领会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魏顺国老师教《驿路梨花》, 在没有进入文章分析时, 首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 材料应如何组织?请比较一下书上的安排与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安排, 哪种好, 好在哪里?”《驿路梨花》这篇课文多处设下悬念, 运用了倒叙、插叙的方法布局全文, 直至文章结尾才真正揭开谜底。 (8) 引人入胜、结构巧妙是这篇文章的精华所在, 从叙述顺序入手便将篇幅很长的文章内容理清了头绪, 且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匠心独运。

从结构切入, 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对于叙述技巧的注意, 还能直接向写作能力迁移。但是运用这种切入方式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 结构缺少波澜, 很容易一眼洞穿的文章, 不宜采用, 否则很容易使切入点单调乏味。第二, 对于追求文章深层结构, 而有意切碎文章的表层结构, 也不宜采用, 如现代小说、戏剧, 否则求之过深, 反而淹没了学生的兴趣。

五、从疑问切入

或者由于作者刻意追求表达效果, 或者由于语言表达功能的局限, 或者由于阅读主体的先验不足, 在阅读过程中, 必然会存在种种疑问。进入阅读状态的学生, 也必然会存在对文章的种种疑问。有的疑问存在于阅读之初, 伴随阅读的深入与思考的深入而涣然冰释;有的疑问, 却百思不得其解, 进入阅读教学过程之前始终萦绕在学生的脑海中。后一种疑问特别适合作为阅读教学的切入点。

郭初阳老师在教《愚公移山》时, 首先把学生本身可能存在的对愚公移山的疑问加以蓄势, 介绍了把翻译成英文的愚公移山的文字拿给外国人看后的评价:一个外国人说他的父亲不会指望他的孩子去完成移山, 另一个外国人说他们会选择绕道而行。外国人都不会像愚公这样。郭老师就势说:“是不是我们可以顺着他们的思路追问:中国人都这么聪明, 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的, 一个愚的老人津津乐道呢?”由这一疑问切入, 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立刻热火朝天地探讨开来, 最后直达文章的深层意蕴———愚公精神。 (9)

张和老师在教《藤野先生》时, 一开始便引导学生质疑:1.文章标题叫《藤野先生》, 可是文章里好多地方写作者自己, 究竟以谁为主?2.文章是以鲁迅和藤野的交往为线索, 还是以鲁迅爱国主义思想为线索?3.开头一句看不懂, 还有结尾句, 鲁迅也想“偷懒”吗?4.第四段鲁迅为什么记住“日暮里”没说清, 我们也不清楚。……学生质疑之后, 教师再一一引导学生阅读文本进行释疑 (10) 。这样的切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于疑问处点拨, 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疑问其实也是一种信息筛选, 也是对文章内涵的深入叩问, 抓住疑问切入, 也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目的。但是, 采用这种方法也有两点必须注意:第一, 教师预设的疑问, 必须符合学生阅读理解的实际, 是学生真正存在的疑问, 切忌为设疑而设疑。第二, 教师预设的疑问, 必须是文章的关键点, 才能在释疑时关键处点拔, 切忌抓芝麻而丢了西瓜。

以上是名师比较常用的几种阅读教学的切入策略。此外, 还有“比较切入”的策略, 即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不同文章放在一起比较,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切入”的策略, 即创设一定的氛围, 拨动学生的情弦, 达成情感的共鸣;“悬念切入”的策略, 即设置一个悬念,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此等等, 不可枚举。

阅读教学切入点的设计, 要注意结合文体的特点以及文本的特殊之处, 切不可生搬硬套。切入的问题要符合文体特点, 如记叙文可以从写人记事切入, 传统小说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切入, 经典诗歌可以从意象切入, 科技类可以就信息的提取和整合切入, 议论文可以从论点论证切入, 戏剧可以从矛盾冲突切入, 等等。文体相同, 具体到每一篇文章又有它的特殊之处。教师教学时既要注意吸收名师精华, 又要注意灵活取舍, 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切不可邯郸学步, 弄巧成拙。

参考文献

①③⑤⑥⑨周成平.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79-85, 266-271, 114-124, 100-112, 273-287.

②李镇西.关于李镇西教《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争鸣 (上) [J].《语文教学通讯》 (初中刊) , 2004, [11]:10-11.

④王荣生.《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欧阳代娜老师<岳阳楼记>研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7, 27[5]:39.

⑦余映潮.听余映潮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3.

8.对两节《长城》教学的评析 篇八

一、相同的理念指导

“同课异构”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理念,两位教师结合教材的内容、教学经验,学生状况、教学风格、自身学识等进行的不同的教学设计,做出属于自己风格和特色的课。在同课异构中,“同课”是基础,“异构”是发展,共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同”,不同教师的“个性”决定了“异”。

在《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理念指导下,两位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了不同的处理,采用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呈现出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两节课。

二、不同的设计意图

张老师在设计本课时,考虑到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应当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因而采用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同时,还着重考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在品词析句中提高读文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民族情感。

姜老师在设计本课时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的。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

三、纷呈的教学过程

教科版第七册第五单元是一组世界遗产专题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文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窗口。《长城》是这组课文的第一篇。学习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长城,感受其宏伟气魄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民族自豪感以及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课文共四段:远看长城——近看长城——联想古代劳动人民——赞美长城和古代劳动人民。按人的观察和思维发展方式进行编辑的。

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练,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张老师首先带领学生浏览课文,理清写作条理,紧接着引出课文的中心句: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学生带着感叹再一次走进文本,品读语言。

接下来按照由远及近的写作顺序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两个特点,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张老师的课堂在朴实中见真情,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心灵交流,课堂气氛很融洽。课前张老师作了充分的学情分析,除了做文本的分析,更对本班学生作了充分的调查。班级大多数学生没到过长城,只是在影视作品中见过长城,如果仅靠课文中两幅插图和课文的描述,学生不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张老师在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的同时,自己也整理了大量关于长城的视频和图片资料,而且还制作了长城版画。

开课伊始,老师用一段大气磅礴的关于长城的视频把学生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重点段落讲解中,教师不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片段:

(老师出示长城的版画贴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这是长城的模型,谁愿意到前面来为大家介绍介绍?

师:你在介绍的时候面对大家,然后说这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生:这是城台,它是屯兵的堡垒。

这些都是瞭望口,它的作用是观察敌情。

这里是射口,它能供射击用。这一排都是垛子,它的作用保护士兵。

(学生上讲台边摆边说,老师及时给予补充和协助。)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城台” “瞭望口” “射口” “垛子”,教师制作了长城的模型,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凝结,它设计得如此巧妙,易守难攻,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在张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真正地感觉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她真的是在用心灵与学生沟通,尊重每一名学生,充分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真诚、适时的评价给学生极大的鼓励。“老师表扬他” “她很会学习啊” “他的方法多好啊” “你读得很细心”,这样的评价让学生整节课始终兴趣盎然地学习。

姜老师全课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围绕“从哪儿体会到长城气魄雄伟?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在体会长城的长时,抓住 “蜿蜒盘旋、六千多千米”等词语进行品读感悟。在品词品句的过程中,对相关生字词的教学落到了实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在学习近看长城这一部分时,学生很自然地谈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教师再引导学生体会长城设计巧妙,学生通过版画了解长城的结构,“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位置和作用,深刻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姜老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用自己富有激情的语言,激发着学生的情感,她以自己饱满的感情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往往是多元化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一直是很多教师觉得棘手的问题。姜老师在本课重点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不但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注重了朗读教学和说话练习的指导。她非常尊重学生朗读的第一印象,让学生有一个自我情感放飞的过程,为学生展开想象留有空间。通过指名读、齐读、小组合作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感受远看长城蜿蜒盘旋,像条长龙,近看长城高大坚固等特点,进而激发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并能够用朗读来表达这一情感。

教学片段:

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要知道,那可是两三千斤重的条石!没有任何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

生1: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生2: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大屏幕出示课件:陡峭的山岭。)

师:这就是当年修筑长城的地方,想象一下,你徒手爬上去会怎样?再负担两三千斤的重量呢?

师:谁来读?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呢?(大屏幕出示刚才学生读出的句子。)

生1:劳动人民真辛苦!

生2:劳动人民真聪明!

生3:我作为中国人真骄傲!

师:从这些文字当中你感受到劳动人民修建长城怎么样?

生:很辛苦。

师:那是怎样一种劳动啊?谁再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听老师读,边听边想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老师配乐和视频朗诵这几句话。)

生1:我仿佛看到了,在寒冷的冬天劳动人民光着脚抬着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冻得腿都直打哆嗦。

生2:我仿佛看到,在炎热的夏天劳动人民光着身子抬着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往山上走皮都晒暴了。

生3:我仿佛看到劳动人民在痛苦地呻吟着。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沉重的脚步声,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痛苦的呻吟声。全班一起读。(齐读。)

这是姜老师指导朗读最精彩的部分。她没有在最初就给学生规定感情基调,把学生放在一个“框框”里,如果那样做学生的读就成了一种机械式的“重复”,无论读多少遍都表达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姜老师是先由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再用具体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最后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在视觉的冲击、角色的体验、新旧社会的对比下,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崇敬之情就油然而生,于情感至高处引出朗读,恰到好处。有了这样震撼心灵的朗读,学生的爱国之情也会随之产生,教师无需过多的语言进行说教。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充分体验到自己在语文课堂学习中的价值,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品味、去理解学习内容,整个课堂充满人文气息。

四、达到共同的目标

两位教师虽然教学设计、教学风格不同,但是她们的教学思路都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她们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通过适度的引导、适时的点拨、适当的鼓励,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蜿蜒盘旋”等词语,在阅读、品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和雄伟壮观的特点,在指导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指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对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态度的理解。

另外,两位教师都能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形象思维与语言感悟相统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指导学生学会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以及写景状物、触景生情的写作手法。

(作者单位:佳木斯市第五小学)

上一篇:高中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下一篇:街道办事处政务公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