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情况汇报

2024-11-10

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情况汇报(通用9篇)

1.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情况汇报 篇一

高青县教育局

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情况汇报

2010年,县教育局把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一费制”作为减轻农民负担,树立行业形象,维护社会稳定的大事来抓,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教育收费的各项规定,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们的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落实教育收费责任追究制

为加强对教育收费工作的领导,县教育局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有关科室站负责人为成员的治理教育乱收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班人共同抓的工作机制。年初,在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各镇教育办公室和各中小学要充分认识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教育局与各镇教办、各镇教办与所属中小学签订了《治理教育乱收费目标责任书》,明确学校一把手为治理教育乱收费第一责任人,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另外,我们将学校收费工作纳入了县教育局年终考核内容,实行学校违规收费“一票否决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地杜绝了教育乱收费行为的发生。

二、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 为贯彻落实省、市、县关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们抓住了寒、暑假开学初学校收费的有利时机,于2010年3月份和9月份,两次对全县农村中小学收费情况进行专项检查。

首先召开了教办主任和学校校长会议,要求各中小学认真学习上级文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广泛动员,积极展开自查。同时,对规范教育收费提出了严格要求,强调不准超范围收取任何费用,严禁利用各种名义搞募捐、赞助、摊派等活动加重家长负担,对出现乱收费的学校视情节给予学校主要领导批评教育、全县通报、取消评先树优资格等处理,对问题严重的给予记过、撤职处分,决不姑息迁就。

在各单位自查的基础上,教育局由纪委牵头,组织计财审计科、基础教育科、勤管站、服务中心等科室站负责人对各学校开学后教育收费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通过听取汇报、座谈、查看有关资料等,各校严格执行了治理教育乱收费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和教育收费“一费制”的规定,收费标准严格按上级文件要求执行,未发现乱收费、搭车收费现象。

另外,县教育局和各学校通过新闻媒体或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公开投诉举报电话,随时接受社会各界和家长的监督,坚决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发生。

三、今后工作措施

(一)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行为

对教育收费坚持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专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学校自查与物价、财政、审计、教育行政等部门抽查相结合;及时受理群众投诉案件,对教育乱收费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手软,对乱收费的学校,除清退或收缴违反规定所得外,将依法追究校长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二)建立收费公示制度 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收费的各项监督管理制度,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不断强化和完善预防制约机制。各中小学收费必须认真完善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经批准调整教育收费项目或标准的,要及时更新教育收费公示内容。

(三)加强信访工作,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

各镇教办和各中小学要高度重视教育收费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群众投诉教育收费问题的信访快速督办和定期通报机制,层层公布受理群众反映教育收费问题的专线电话,安排熟悉教育收费政策的专职人员接听群众举报,及时把群众举报的学校违规收费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做到件件有落实、件件有结果、件件有反馈,切实杜绝教育乱收费现象发生。

高青县教育局 二0一0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2.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情况汇报 篇二

英语不仅是学校的基础课程, 而且是二十一世纪人们“学会生存”和“适应生存”的必备工具 (刘彦臻, 2002:3) 。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起步晚, 各地区、各学校大多只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英语教学, 缺乏具体操作模式的指导 (赵丽, 宋德云, 2011:27) 。目前, 城市中的公办教育资源非常有限, 无法完全满足数量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子女在公办学校的就学 (楼丽丽, 2009:5) 。此外,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条件和教育质量没有太大的保障, 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金荣等, 2009:23) 。对此, 很多学者, 如莫怡文 (2005) 、丁亚杰 (2008) 等, 已经从不同的角度调查研究过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情况。

然而, 云南省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情况还没有受到关注。借助开展玉溪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立项课题《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英语教学现状研究》的机会, 我们以教育技术的应用情况为切入点, 调查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 (1) 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拥有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施? (2) 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

二、相关文献

1.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界定

农民工子弟学校, 最开始被称为“简易学校”, 后来被称为“打工子弟学校”或“外工子弟学校”。部分城市流动人口因为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让自己的孩子进入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接受教育, 便自行开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以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九年义务教育问题 (楼丽丽, 2009:5) 。

2. 当今小学英语教学

欧阳胜美 (2007) 从基本概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三方面归纳总结了当今的小学英语教学情况。

2.1基本概况

近年来, 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日益增加, 且规模迅速扩大。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适应我国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 教育部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2001年秋季起, 积极推进小学英语教学。

2.2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根据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 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

2.3教学评价

以形成性评价为主, 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

3. 教育技术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 (AECT) 曾指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教育大辞典》从不同的视角对教育技术作了解释。从媒体的视角, 教育技术指的是各种教学媒体, 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开发及制作技术。从教学设计的视角, 教育技术则指教学过程设计、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等。王玉璇 (2013) 认为教育技术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一切技术手段与方法的总称。现代教育技术的本质就是利用先进教育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 (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 创建有利于学习者有效学习与能力持续发展的资源、过程和支撑环境”。这一观点也是笔者较为认同的观点。

4. 现代教育技术分类

吕云祥 (2007:91)

表1显示, 现代教育技术分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系统方法。现代教育思想包括现代教育观、现代学习观及现代人才观。教师需要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环境下, 具备对信息的获取、储存、加工、创新、评价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研究方法、对象

1.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查阅相关文献, 弄清学者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分类。 (2) 问卷调查。参照学者们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分类, 结合小学英语教学实际, 制作问卷, 并带着问卷前往研究地点开展实地调查。

2. 研究对象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的两所农民工子弟学校:锦程学校、文兴学校。具体调查对象为锦程学校的3名英语教师及文兴学校的2名英语教师。

四、研究结果

1.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

研究问题: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拥有什么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施?

研究结果:学校 (一) :有普通教室16间, 无多媒体、语音教室, 没有自己的网页, 教师无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教学;学校 (二) :有普通教室10间, 有1间多媒体教室, 无语音教室, 没有网页, 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实施教学, 但因多媒体设备数量有限, 很难协调。

2.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的研究结果

研究问题: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

研究结果:见表2。

表2显示的是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英语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表中标有“√”的部分表示教师使用了该符号所对应的现代教育技术, 标有“×”的部分则表示教师没有使用该符号所对应的现代教育技术。从表2可以看出, 两所学校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 还存在资金、硬件、软件、技术等方面的困难。教师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并不怎么到位, 需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以便提高自身运用教学辅助工具的能力。

五、调查结果带来的启示

刘学东 (2010:41) 曾对我国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作过详尽的描述:教学设施缺乏, 大都位于偏僻荒凉的郊区, 场地狭窄, 校舍简陋, 甚至还存在安全隐患。有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因为办学条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而没有合法的办学资格, 经常处于“动荡漂泊”的状态, 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民工子弟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不容乐观。正因为如此, 此类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很多。

就玉溪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英语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情况来看, 笔者的研究结果和刘学东 (2010:41) 的描述是吻合的。以下是笔者的研究结果带给大家的启示。

(1) 相关的职能部门应该积极开动采取措施, 为农民工子弟学校筹措更多的经费, 在不断加强该类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 尽量增加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英语学习创造现代教育技术的机会和平台, 树立积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认识。

(2) 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英语教师应在关注农民工子弟们学习英语的特点、变化的同时, 加紧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中, 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始终把现代教育观的运用作为第一要务。

参考文献

[1]金荣, 张颖梅, 程绍仁.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9 (2) :23-25.

[2]楼丽丽.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研究[D].硕士论文, 行政管理, 研究生院,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 2009..

[3]刘学东.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2010 (3) :41-48.

[4]刘彦臻.小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D].硕士论文, 英语教育, 教育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002.

[5]吕云祥.对“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理解和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2007 (1) :89-91.

[6]欧阳胜美.我国小学英语教学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发展[D].硕士论文, 教育硕士, 教育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7.

[7]王玉璇.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创新的案例研究[D].硕士论文, 教育技术学, 教育科学学院,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3.加强农民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篇三

在“育民”上做文章,着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由于他们先天教育基础薄弱,后天的环境和条件又限制其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农民素质不高已成为制约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的“瓶颈”。因此,我县大力开展现代农民教育,着力提高农民、服务农民、富裕农民。一是着力培育科技型农民。充分利用各类培育基地,以专业培训、现场培训、以会代训等形式,重点加强粮食增产技术、集约化养殖技术、特色高效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全年举办作物栽培、动(植)物疾病防治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00多期,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开展“为农服务五到户活动”(特殊政策落实到户、法律法规宣传到户、实用技术指导到户、市场信息传递到户、职业技能培训到户),做到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就培训什么技术,让农民学了能会,会了能用,用了能富。二是着力培育劳务型农民。针对我县对外劳务输出多的特点,实施劳务技能培训“阳光工程”,以“订单培训”为重点,以县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主阵地,依托22个乡镇劳动技能培训点,逐步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发放培训卡,让他们持卡免费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劳务技能培训,促进劳务人员与用工市场对接。去年全县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300期,培训农民万余人。同时,全面推行乡村干部轮岗外派带队的新机制,选派700多名乡村干部带领群众外出打工经商,要求外出党员干部“带出一批人,带回一批信息,学会一项技术,结识一批老板,引来一个投资项目”,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劳务输出工作格局。据统计,去年全县新增外出务工人员近2万人,在外务工人员总数已超20万人,劳动力转移培训率达70%以上,农民人均工资性现金收入达960.45元。三是着力培育创业型农民。通过举办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农村经纪人等培训,不断增强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引导他们敢闯市场、敢冒风险、敢于致富。同时,出台鼓励政策,鼓励能人带头创业,引导乡镇企业中有条件的经营管理人员、科技人员,从事产品流通、销售;已具备一定资本积累人员和外出打工具有一定市场意识人员,兴办实体,自主创业。目前,全县有2万多农民在全国各地做水晶生意,1万多农村经纪人从事农副产品运销,全县“打工挣票子、借地换脑子、回乡办厂子”的能人累计达3500多人。

在“富民”上下功夫,着力增强农民致富本领。富裕农民的关键是不断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让更多的农民掌握先进的实用技术,掌握良好的就业技能,掌握在传统农业之外自主创业的本领。首先是科技主导。科技是增收的第一要素,勤劳加科技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根本途径。我县充分发挥电教网络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直观生动的优势,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县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广播电台每周分别安排三档节目,定时播放实用技术方面的内容。教育电视台还开设了20多个电视科教栏目,坚持每天不间断滚动播放。同时,还通过科技咨询、科技大集、田头“110”、信息推介等形式,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使广大农民成为科技兴农、科技致富的主力军。其次是典型引导。充分发挥各类致富典型的示范作用,可以起到点亮一个、照亮一片的良好效应。我县对各类专业大户进行重点培养指导,按照“民办、民管、民营”的原则,由他们牵头成立了东海水晶、黄川草莓等52个各类农村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民经纪人1万余人,带动农户6万户。目前,食品加工、水晶加工等家庭工业已成为东海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第三是帮扶指导。我县从农业、林牧业、科技等部门抽调骨干组成科技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传经送宝,坚持“三下乡”、常下乡,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同时扎实推进“百名教授兴百村”活动,大力实施“四级联动帮扶”工程和“牵手致富”工程。2005年,我县共重点帮扶农户1029户,新增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1600多个,户均增收800—1000元。

在“惠民”上想办法,着力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将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努力使农民群众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我县在不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农民致富本领的同时,扎扎实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一方面是重点调动。针对特色高效农业生产、农村劳务输出这两大重点,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对参加“绿色证书”和劳务技能培训的农民以及培训机构实行补贴和奖励,免费为贫困户开展职业指导、技能培训。目前,我县已累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稻米产业化、土地治理、科技示范等11个农业开发项目。另一方面是龙头带动。按照“开发一种资源、形成一个产业、致富一方农民”的思路,全县先后建成15个标准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一批重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这些特色园区和企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业产业化水平,推动了产业集聚,而且成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基地、教育农民的“大课堂”。再一方面是实事促动。我县在开展农民教育中,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培育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力实施“七件实事”工程,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民纷纷在村口家边办企业、上项目,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力量明显增强。

在“安民”上动脑筋,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我县在开展现代农民教育中,注重激发农村社会活力,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把落脚点放在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上。一是注重增强农村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创业作为富民的动力之源,通过大力开展弘扬三创精神大讨论活动、评选表彰“创业之星”、集中宣传创业典型等多种形式,在全县上下营造了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创业致富热情。目前,全县民营企业已达2016家,个体工商户10906户。二是注重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深入宣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农民道德大讨论,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进乡村、卫生进社区、健康进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扶弱助困、文明关爱”、“小康文化户”、“十佳道德标兵”、“三提倡、三反对”等活动,引导农民逐步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不断增强民主管理、依法办事的能力,在广大农村营造家庭和睦、邻里团结、互爱互助的新型人际环境,弘扬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三是注重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我县在开展现代农民教育中,针对农村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可能引发上访的问题,组织广大机关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宣传、讲解有关政策规定,用教育、协商、调解的方法依法及时妥善地进行处理,千方百计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凝聚力、亲和力。

(作者系中共东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4.增加农民收入情况汇报 篇四

印台区农业局(2010年7月2日)

一、基本情况

近三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都保持24.1%的增速,2009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5.14%。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6元,增长22%。(其中:工资性收入1526.97元,占40.12%,同比增幅18.85%;家庭经营收入1943.34元,占51.06%,同比增幅24.49%;财产性收入47.19元,占1.24%,同比增幅24.18%;转移性收入288.5元,占7.58%,同比增幅22.19%)。今年,我局承担的县域经济指标是实现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1%,达到4605元,农业生产总值增长11.1%,达到4.5亿元。我局通过对农村居民现金收支情况进行监测,上半年,全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943.73元,增长40.04%。其中:工资性收入1405.33元,同比增幅14.19%;家庭经营收入1349.51元,同比增幅90.1%;财产性收入16.39元,同比增幅46.47%;转移性收入172.5元,同比增幅14.87%。

我区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主要呈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以苹果为主的主导产业逐渐占据农民家庭收入的主导地位。2009年,全区苹果总产量16.5万吨,苹果亩均

纯收入2638元,果农人均苹果纯收入4688元。随着果业的不断发展,果业在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果业已成为广大农民特别是果农脱贫致富的主要来源,成为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牧、蔬菜、烤烟、干杂果、矸土加工、运输等区域性高效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也已成为区域性农民增收的稳定产业。

(二)农民劳务收入快速增长。据调查报表统计,2009年我区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9600元,近两万名外出务工人员每年可为区获得近两亿元的经济收入,仅此一项可为全区农民每人增收1500余元。

(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自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实施至今,全区农民负担实现“零税赋”。发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苹果栽植补贴等,使农民得到的实惠明显增多,同时,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田基础建设、移民搬迁等一系列惠农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由于我区城镇化程度低,农村市场还处在初期萌芽阶段,农民投资意识及能力都还很低,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我区增长缓慢。

二、存在问题

经过多年努力,我区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增收工

作取得长足进步,农民收入逐年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农村惠农政策的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还应进一步加大。依据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群众对有关“三农”方面的政策有80%都能回答出3条以上,但仍有20%是农村的老人、妇女对“三农”问题不管不问,但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程度的限制,他们一般不会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党和政府的政策。区委、区政府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宣传,使得政策深入群众,但仍有极少部分弱势群体,对“三农”政策的知晓率较低。

(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目前,全区农民耕地面积少、灌溉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养殖设施落后、农产品技术含量低,农业生产抗御自认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增产不增收的现象较为严重。目前全区烤烟生产主要为二、三类地,大部分较为偏僻,田间道路较差,其中个别地块仅能满足人行,往往是生产地烤烟不能及时进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部分烟农和新发展烟农的烤炉建设缓慢,成熟的烟叶不能及时烘烤,腐烂在烟田,也给烟农的收入造成损失。目前还存在部分烟农没有烤炉的现象,自己建存在资金困难,靠烟草公司建,还有时间等待和农户生产规模不够(烟草公司规定种植15亩烤烟才建一个烤炉)的问题。金锁关姚湾村、袁家山个别农户因没有烤炉,出现

烟叶贱卖的现象。畜禽饲养环境差。农户散养选址大多仅限于房前屋后,建筑简易,管理设施不配套,交叉污染严重,增加了畜产品的不安全因素。

(三)生产经营粗放,专业化生产程度低。整体来看,我区农业生产和流通仍处于较粗放的低级发展阶段,还没有实现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优势主导产品未见端倪。包装、保鲜、冷藏和加工数量少,延伸增值能力低,高科技、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名优产品少,缺乏市场竞争力。生产科技含量较低,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相对较差,大部分农户仍以传统耕作为主,管理粗放,产量低。另外农村现在务农农民大部分属于年龄较大,妇女较多,他们文化程度低。根据调查冯家塬村,苹果是农民的主导产业,但亩均收入仅为2000元左右,而较广阳、高楼河等苹果主产区亩收入却在4500——5000元之间,果农收入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还是管理技术跟不上,果农缺乏配套的、现代的务果技能,致使果园收入较低。村民杨源财告诉我们,他家种有4亩果园,平均每亩收入1000——2000元,可就化肥、农药来说每亩的投入就在500元以上,再加上靠天吃饭,遇上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能保本就不错了,何谈什么收入。

(四)技术培训跟不上,农民生产技能差。近年来,全区的各涉农部门在农民技术培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

于发展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是技术力量薄弱。全区区级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0人,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另外技术人员知识老化,跟不上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步伐。二是技术服务体系普遍滞后,特别是乡镇、村级农业技术网络不健全,技术队伍小,技术培训、指导跟不上,导致农民培训跟不上,生产水平参差不齐。据调查,在果业方面全区区级果业技术人员现在不到10人,全区苹果总面积已发展到近30万亩,平均1名专业技术人员要负责3万亩的果园技术指导服务工作,指导任务量大,很难完成所承担的技术指导任务。畜牧业情况也是不容乐观,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基层畜牧兽医方面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一些农村急需的牲畜配种员、兽医严重缺乏。奶牛、母猪空怀现象严重,畜禽因病死亡现象仍时有发生,直接降低了养殖效益。

(五)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全区农业主导产业总量较小,辐射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匮乏,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完全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风险较大。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缺乏深加工、附加值高的产品,加工增殖率低。另外家庭承包经营模式制约了产业规模化发展。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

模,形成基地。

(六)生产资金缺乏,融资困难。通过本次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央、地方虽然出台了不少强农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了较多的实惠,但对以种粮、务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广大农民来说,种子、化肥、农药、种畜禽等农用物资价格的上扬,致使广大群众生产成本提高、生活压力较大。在调查过程中,不少农户还告诉我们,农业关键性的时节正是用钱之时,也正是缺钱之时,而这时农民首先想到的就是贷款,可贷款程序复杂且人情味太重,致使普通群众被拦在了贷款门外。从烤烟种植情况看,不管是大户还是农户,每年进行烤烟生产是都会因为资金难题。08年生产一亩烟需要水费60元、煤电120元、如果加上雇工(一亩地需要300元)费用,其他费用200元,种植1亩烤烟需资金680元。60%的烟农都没有生产必要的资金来源。

三、建议及对策

(一)、持续推进“果业立区”战略,巩固扩大农民收入主阵地

一是实施规模化经营。坚持每年新建苹果园3亩以上,消灭国道、省道、乡村主干道及果区的空地,使苹果由国省道向骨干道延伸,向乡村到覆盖,构建果业长廊。坚持平地苹果和山地苹果共同发展,鲜食国与加工果齐头推进,进一步扩大苹果产业规模。二是实施标准化生产。全面开展标准

化生产技术培训工作,大力普及欧盟、中国良好农业规范、生态、、有机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标准化队伍建设,积极创建各级示范园和果业强乡镇,全面提升果园标准化生产水平,提高果品附加值。三是完善服务体系。以乡镇、村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村、户四级苹果技术服务网络,加强果农培训教育和农民专业经营合作社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参加各类果品交易活动,依托果业龙头企业,不断扩大与国内外果品营销组织的交流与协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断提高印台苹果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四是果区生产环境。实施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的投入机制,加快果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果区生产条件。加强果园防雹站、防雹网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力发展果园沼气,推动“果-畜-沼-窖-草”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生态果园。五是延伸苹果产业链。在继续扶持和壮大现有果业企业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和发展一批苹果采后处理、果箱、果袋、果肥等果业配套企业,进一步延伸苹果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和完善“企业+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实施企业和果农双赢,推动全区果业产业计进程。

(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一是抓好干杂果经济林建设。充分利用“四荒地”、“四旁地”、低产农田等宜栽地资源,稳步扩大干杂果经济林面

积;加强干杂果管理技术的宣传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积极推广干杂果经济林五项丰产栽培技术,进一步提高干杂果经济林的综合效益。二是稳步发展烤烟种植。积极推进烤烟种植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进一步加强对烤烟种植专业村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技术培训、种植管理、烟炉建设、烘烤及销售等服务力度,促进烟农增产增收。三是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在镇区、厂矿周边和川道地区大力发展旱地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同时以明瑞、“绿万家”牌蔬菜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实行蔬菜深加工,延长蔬菜产业链,增加菜农收入。四是积极发展畜牧养殖。全面落实生猪养殖扶持政策,积极推广“果-畜-沼”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引导广大果农大力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重点扶持养殖小区和专业大户,推进畜牧产业集约化发展。五是不断壮大三产服务业。进一布壮大第三产业规模。发挥北关地区商贸集中的优势,并与陈炉古镇旅游开发相结合,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消费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经济圈。积极发展面向区内厂矿的服务业,活跃农村市场。在柳湾、周陵等城市周边大力发展“农家乐”,不断拓宽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三)扩大劳务输出,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劳务输出是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有效形式。针对目前全区农村劳动力较为富余的基本情况,应进一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努力增加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一是积极搭建劳务输出平台。坚持以区劳动力市场为中心,11个乡镇(办)劳动力保障事务所、3个驻外劳务输出基地为辐射,不断巩固全区农村劳务输出阵地。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的对外联系作用,广泛捕捉用工信息,为全区的劳务输出牵线搭桥。二是切实加强技能培训。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以区职教中心和乡镇农技校为基地,大力开展面向不同阶层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心理素质、政策法规教育,严把质量关,逐步推行劳动力预备制度和资格证书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着力打造印台劳务品牌。三是加强劳务信息管理。建立劳动力资源档案库,做到劳务人员家庭情况、文化程度、技能水平、就业愿望“四清”。加强职介机构建设,实现区、乡、村三级联网,劳务信息资源共享,为用工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优质服务。加强与在外打工者的联系,掌握更多更广的用工信息,形成“隐形劳务输出点”。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农民工资收入 一是解放思想,鼓励全民创业。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坚持把借助外力(招商引资)与激活内力(全民创业)结合起来,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敢闯敢拼的思想,积极把积蓄转为投资、把资金转为资本、把资本变为股本,大力开展全民创业、家庭创业、自主创业,不断增加农民的资本性收入。二是落实政策,激发全

民创业。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并规范农民和合作组织进行多种经济领域。农民从事个体经营,3年内免收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的费用,免征营业税、教育附加税和个人所得税。外出经商务工农民回印台创办企业的,享受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鼓励农村能人积极投身创业热潮,变能人为老板。充分发挥区创业培训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咨询和有关信息服务,努力提高城乡创业者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创业成功率。三是强化服务,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对九洲果业、大匠农科、九九红醋业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基础好、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在资金、技术、土地、人才等方面给予重点帮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围绕苹果加工、畜牧养殖等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小、劳动力密集企业,促进城市人才、资金、技术、项目进农村,以工业化带动农业化,促进城镇化发展。

(五)认真落实惠民富民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降低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作为典型的投资拉动型地区,印台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性支付力度的有利机遇,认真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一是认

真落实好借个补贴政策。重点做好农村低保户、农村五保户对象的副食品补贴和肉食品补贴等价格补贴工作,使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臵。二是认真落实好社会保障政策。重点做好农村医疗合作保障、社会福利救助等工作,彰显社会保障功能,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三是认真落实好农业补贴政策。继续做好退耕还林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地膜玉米补贴、养殖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兑现落实,带动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增加。

(六)、推进创业要素资本化,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通过土地入股、租赁和资金、技术合作等形式,把农民的土地优势变成资本优势,资源优势变成资产优势,增加股本收入。积极规范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实行保底分红,增加红利收入。对符合要求的农村集体经营组织进行股份合作制改造(如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资产所有权量化到人,变成农民的资本,增加股权收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高中后、初中后的“两后生”培训,努力培养实用性人才,增加农民技能性收入。

(七)、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农民转移力度 根据印台区“果业立区、工业强区、旅游兴区”三大战略和“一体两翼”经济发展布局,确立小城镇功能定位、发

展规模和发展方向。积极争取多方资金、集中利用有限资金,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想法设法吸引社会、个人、集体、区外客商带资进镇,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上出台的一系列支持小城镇建设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一批优惠政策扶持小城镇建设。积极鼓励农村群众进入小城镇务工经商,由农民向居民转化,促进小城镇繁荣发展。

(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探寻适合我区土地流转制度。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机耕道、田间道路、灌溉沟渠、防雹网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户对机耕、灌溉、排水、防雹、用水等方面的需要,满足农业产业化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在烤烟种植区域,加大对烤烟种植户烤炉建设力度,争取使没有烤炉和新增的烟农解决无烤炉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适合我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三是加快农村安全饮水工作,解决农民饮水困难、苹果园灌溉等问题,切实达到农田增产、农民增收致富的目的。

(九)、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一是狠抓科技投入,壮大科技队伍。大力引进果树科技人才,不断提高全区专业队伍科技水平。要以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为突破口,以乡镇为重点,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组织,配备区、乡、村级农业、果树、畜牧业技术人员。大力开展对科学种养技术培训,提高农民

整体素质。二是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抓住印台区被列为全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区的机遇,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全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一是认真实施好“人人技能”工程。充分发挥区职业技术学校的职教功能,通过“零学费入学”、“工读结合、扶贫助学”等形式,广泛开辟生源,吸引城乡青年入学就读,教会一技之长,为实现就业奠定基础。二是强化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主导产业和农民的脱贫项目,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展苹果四项关键技术、家禽饲养、大樱桃、烤烟栽植等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农民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不断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以“雨露计划”为载体,加大对农村青壮年妇女的培训力度,增强广大农村妇女的创业本领,促进农村家庭增收。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继续落实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享受双份工资待遇和政府科技津贴的政策,坚持每年招录引进各类优秀本科生10名以上,鼓励选派技术人员到基层开展支农、支医、支教活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慧保障。

5.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汇报 篇五

一、我校目前农民工子女入学情况

我校是2005年郑州市政府督办的20多所学校之一,主要解决学校周边以及附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解决就学难问题,几年来,我校入学学生主要以附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基本占到总学生的70%左右;目前,我校学生共1569人,其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学生957人, 占61.6%。

二、我校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工作情况

一、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做好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的精神,按照郑州市教育局、中原区教体局有关文件精神,竭力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权利,从建校到现在我们积极接受来郑务工人员子女就读报名,及时服务,及时解决,确保农民工子女100%的入学率。

二、克服一切困难,确保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

经济上的困难,建校时郑州市计划学校的各项设施和人员均为规模24各班,但近几年由于城市扩建、社会发展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急剧猛增,学校班额人数在增加,从40人到现在近60人,班级数目在增加,从12—16--20—24—28,教师严重缺员,教师常年满工作量、超工作量情况严重,教室不够用,桌子、凳子都严重缺少,近几年为了确保孩子们能入学上学,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在学校的努力下,我们常年外聘十几位教师,把原来的仓库腾出来做教室,班级合并---等等,采用一切可能想出的办法,保证了每一位农民工子女的正常学习条件。

三、坚持平等一致义务教育。

凡来郑务工人员子女到我校就读,其所负担的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一律不收取任何借读费、杂费。并对农民工子女从安排教师、班级、座位等方面给予以协调照顾,同时在评优评先(班级评选各星级学生、学校、班级评选的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参加集体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做到随到随读,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教材不够,学校多方联系,想尽办法为他们购买教材。创造条件,服务农民工子女。

四、坚持政策公平,确保农民工子女升学权利。

凡来郑务工人员子女在我校接受完义务教育的,由学校发给相应的毕业证书。同时,积极服务我校有特长的学生组织成学习小组进行辅导、培训,今年我校组织了体育、音乐、美术、舞蹈等小组,使他们能在艺术生等特长生方面在升学,就业等奠定基础,为他们考上理想的高中做了很好的平台。

五、坚持教育帮扶,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质量。

1、在学生学习、生活、课外活动等方面加强管理,比如在本学期我校实施课改,在建立学习小组时,在小组的人员组成时,我们兼顾本地学生、外地来郑创业、务工人员子女之间构成,以及学生家庭情况,个人性格,学习习惯等等。

2、建立教师学生结对联系,安排骨干教师对部分学习有困难的农民工子弟进行课外谈心、学业辅导。

3、我校针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后存在的一些特殊问题(如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有的临时租房居住,没有固定场所,有的居住地离学校较远,学生上学不便,学校与家庭联系不便,学生脱离父母监护等),通过建立党员教师一帮一,每一名党员帮助一名民工子弟,并建立家访制度,深入到农民工家庭,及时与家长联系,比如今年春节前期,我校组织部分班主任、教师到学生家中进行慰、问家访,交流学生学习和生活表现,帮助学生家庭解决实际困难,这样家校形成合力,促其成才。

4、对学习进度不一致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转学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补缺补漏。对不适应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刚转入同学,老师们能及时与家长配合,做细做通思想工作,让孩子们尽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六、积极营造育人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1、学校强调校内师生交往全面推广普通话,把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拉近了距离。

2、对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配备有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解决在学校、家庭困难,做到烦恼时有人诉,困惑时有人沟通,遇到“麻烦”时有人援助。

3、利用班会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独立生活教育和体谅父母教育等,使农民工子女感到备受关爱,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从而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利用周一升旗仪式时间开展自我教育活动,用学生身边的榜样教育农民工子女,用自强不息的事例激励他们,让他们在学习榜样中学会自我教育,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并促使他们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七、争取家庭配合,形成关爱合力。

1、召开家长座谈会。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等育人阵地,通过举行家长培训班,召开家长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学生做人、学习方法的教育和培训,通过学校与亲子类等教育机构联系,向流动人口子女的家长介绍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讲授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推广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努力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如组织信息工程学院学员为农民工子女捐赠服装和学习用品活动等。

八、加强养成教育,提升流动人口子女的素养。

积极开展主题班队会,邀请农民工子女共同参与,比如班主任在学期总结会上,让学生组织,参与表演、朗诵、舞蹈、唱歌等活动,以及学习经验介绍等,让他们在表演、观看中,与父母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支持的“爱心”的桥梁,并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三、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建立扶持贫困农民工子女的救助机制。农民工子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最大的关爱不是同情,而是尊重,应该被平等公正地看待并尊重,而不是被当成所谓的弱势群体去怜悯,建议政府特别是有关部门应加强以正确的引导,为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等。

6.市农民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篇六

开展农民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措施,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月中旬,市委组织专班对我市开展农民培训、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调查,现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市位于——西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古有“——”、“——”之称,如今身负“——”之美誉。全市版图面积135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4.2万亩。共辖4乡5镇和1个办事处,127个村850个村民小组。现有人口39.2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04万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精心编制农村人才开发规划,加强宏观管理,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大力实施“阳光工程”、“科技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及“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工程,充分发挥教育在初级农村乡土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加强对农民的培训,累计培训农民近15万人次。截止目前,我市共培养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412人,占2010年规划5000人的68.2。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组织结构,切实加强领导

市里专门成立了市人才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市人事局、科技局、农业局、教育局、财政局、劳动就业局、共青团、妇联等部门及各乡(镇、处)主要负责人任成员。各乡镇处也相应成立以乡镇长为组长的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各培训项目实施单位成立了专班,形成了全市上下管理协调有序、部门配合互动、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格局。2005年11月,市委提出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意见,精心制定了我市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五年规划。去年至今,市领导小组4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培养和农民培训问题、协调关系、制定推进措施,保证了我市农民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多措并举,整体同步推进

1、实施“阳光工程”,提高农民转移就业本领。今年是“阳光工程”在我市实施的第四年,我们围绕提高技能、扩大就近转移的总体思路,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

一是认真落实年度计划。2008年省阳光办下达我市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2820人,经各基地申报,市阳光工程办公室审核批准,已全部分解到各培训机构。到目前为止,三个培训基地共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1期1013人(四年累计12946人),完成引导性培训1800人次(累计12890人次)。

二是充分整合培训资源。我们根据上年度全市转移培训的开展和任务完成情况,对档案台帐管理不够规范,培训任务未完成的培训机构进行了精减和淘汰,保留了3家具备资质且转移培训能力强、贴近农民的培训机构,择优认定市农广校、市职教中心和市人才交流中心为我市阳光工程培训基地。

三是牢牢把握培训关键。今年我市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作为主要培训对象,将培训重点放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上,将培训时间原来的15-90天调整到20-180天。科学选定电子电器、计算机应用、农产品加工、缝纫加工等就业前景看好的专业为重点,为受训农民提供了更充分的选择空间。同时还计划向培训人员讲授城市生活常识、基本权益保护、安全生产以及爱滋病防治等方面的知识。

四是创新转移机制。着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就近培训,就地转移”两大模式。如今年1月,市职教中心为万博电脑城培训计算机应用专业50人,目前已就业42人,培训转移率达到80以上。又如今年3月,市农广校第一期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第二期与市妇联在松木坪茶园寺村培训刺绣女工100人,就近转移率超过90;市人才交流中心培训计算机操作工176人,目前已全部在“东阳光”公司找到岗位。

2、开展“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民专业骨干。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思路和《湖北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责任状》的要求,我市于去年11月正式启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在具体操作实践中,我们主要抓了三个重点:

一是咬定目标保质量。即通过培训,使广大新型农民能掌握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技能;使基本学员能成为当地科技示范户,成为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带头人,带动全村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生产的发展,辐射周边,带动一方农民科技致富。

二是明确对象保稳定。主要选定从事农业生产的专业农民,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热爱农业立志献身农业,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奋斗的优秀而不走的农民。

三是培训内容保实用。重点围绕我市柑桔、茶叶、畜牧、水产、桑蚕、蔬菜、优质粮油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向农民传授产前

、产中、产后的生产技能及相关知识,结构调整知识,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及无公害农业生产技术。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相结合,实现培训、指导、服务三位一体。

截止目前,我市以30个示范村为单位,共开办30个教学班,确定1200名基本学员。今年累计已开展培训8期10000余人次。

3、推进“科技入户”,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为切实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近几年来,我市科技入户力度逐年加大。

一是开展常规实用农业技术培训。去年以来,全市共组织市、乡两级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582场(次),培训农民12.3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53.4万份;编发《优势产业农民读本》8万册。

二是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去年至今,共引推各类农业良种24个38万公斤;选推高效种养模式27类、农机实用技术4项;创办油菜“一菜两用”基地1000亩、“无盘抛秧”核心基地2000亩,推广面积居宜昌市首位;引导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540吨、生物有机肥和BB肥2.5万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组织测土配方施肥专项培训39场次,培训农民8600人次,创办柑桔、水稻、油菜和茶叶“测土配方施肥”样板7.5万亩、推广面积60万亩,覆盖了全市123个村的9万个农户。

三是实施“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为进一步转变作风,切实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断层矛盾,真正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强化对农民的“一对一”培训,今年我市组织农业、农机、水产和能源等部门技术人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百名科技人员包村入户传科技活动,共有119名技术人员参加包村123个,做到了全市每个村有一名农技人员负责农技推广。对包村入户人员我们提出了“七有”要求,即有目标、有主导产业、有主推技术、有增收措施、有特色产品、有示范样板、有科技示范户;力争通过一年的,使所在村的农产品产量提高10-30;农产品均价每公斤提高0.1-0.5元;培训转移剩余劳力30-50人;农民人平纯收入增加600元以上。目前,119名农技人员已到所在村开展,帮助村支部一班人理思路,拟目标,定措施。讲技术课207场次,发技术资料6.5万份,修剪柑桔1.86万亩,发送配方施肥通知单6万份,人平入户现场培训农民4-5次以上。

4、实施“手把手”培训工程,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为加快建设“双带型”党组织,培养“双强型”村干部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和新农村建设水平,我市于2006年9月起动了全市第一期“手把手”村干技能培训。这项活动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实地、动手培训为主要方式,立足我市农村产业实际,引导村干部改进农村方式,实现由动口指挥向动手示范转变,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第一期培训共开设了柑桔、茶叶、桑蚕3个产业技能培训科目,择优聘用8名教员承担教学任务,选训35岁以下村级后备干部60名。目前已按计划培训11期600余人次。培训合格后,这批学员将陆续走上村级领导岗位,成为带领当地农民创业致富的中坚力量。

5、实行优中选优,建设农村拔尖人才队伍。2006年至今,我市推荐产生湖北省农村乡土拔尖人才3人、宜昌市农村乡土拔尖人才7人,其中4名乡土拔尖人才被推荐为宜昌市高层次人才,产生乡镇级农村乡土拔尖人才341人。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荐村组后备干部参加农业专业大专学历教育,有18名农村优秀人才参加省级农村大学生培养学习,12人参加宜昌市学习。与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班,实现每村一名大学生,目前已培养85名学员。

(三)创新服务方式,放大培训效果

一是开展信息化服务。与移动公司联合,开通了“农信通”短信息服务。去年以来,农业部门结合农时季节共发送手机科技短信120万条(次)。开办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阳光工程在行动”两个电视专题栏目。2005年7月18日创办了《——农业》刊物,现已发行44期,每期1万份,均免费发至农户。

二是培育创建农业科技示范户。2006年,我市共创建科技示范户3000户、重点培育1500户,其中种植业1029户、畜牧业205户、农机业244户、水产业22户,选择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1000名;今年9月,我们结合实施“百名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工程”,在全市123个村又培养科技示范户1230个,为每个示范户印制了服务“名片”和“增收台帐”,并已纳入微机管理。

三是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开展培训。去年至今,全市共组建专业技术服务队和“植保机防队”53支,分布全市10个乡镇处。如陆城街道办事处于去年1月6日成立了9支柑桔服务队,将服务与科技入户紧密结合起来,讲课面对面,服务手把手,管理五统一,为深入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闯出了一条新路。9支队伍共计82名服务队员。每只队伍都通过评选产生了牵头负责人,并制定了章程,明确了职责,为广泛开展技术服务活动提供了组织保证。今年以来,办事处9支服务队已就柑桔肥水管理、春季定植、病虫综防、花期修剪及保花保果等技术组织开展了16场次较大规模的技术培训,发放《陆城农业》、《柑桔定植技术要点》、《柑桔病虫防治技术手册》等资料15000份。累计培训农民4500人(次),培植柑桔生产管理样板户385户。在去年水稻稻飞虱大发生时期,全市35支“植保机防队”全面投入使用,机防面积达到30万亩次以上,现场培训农民2.1万人次。

四是分产业建立了一批高产高效生产基地和示范园区。2006年,——蜜柑“百千万”基地全面建成,百亩精品园产品开园上市信息发布会成功召开,精品蜜柑每市斤售价达到5元,得到省地市各级专家、领导和广大农民的充分肯定,这些基地和园区已成为农民学习、交流农业先进科技的最佳实习场所。今年3月,我市围绕“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和安全菜园”建设,又开始实施“15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四)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培训体系

近年来,为确保农民培训扎实推进,我市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及技术支持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农民培训和农村适用人才培养的投入。

一是加强培训阵地建设。近几年来,我市改造市委党校、职业学校、农广校等市级培训培训机构5个、各乡镇党成校及村级培训网点68个,累计投入资金317万元。如2006年,市农广校共计投入资金56万元,新增教室5间,教学用电脑31套,新建篮球场1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台4个;新购电视机5台,DVD机2台。学校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为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我市先后组织人事、教育、农业等部门科技人员参加农业部、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上级部门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8批154人(次);组织市级培训11批440人次;组织外出学习考察7批次;2006年,农业部门先后有70人参加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大学、专科学历教育,目前已有48人顺利领取毕业证书。市农广校、市职教中心等培训机构在确定教师人选时,一律采用公开招聘、竞争择优的办法,各项培训和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三是着力加强“三大体系”建设。乡镇处农技、农机、畜牧等服务中心承担乡镇公益性服务的重任,是最贴近农民、最有利于培养农村适用人才的培训基地。2004年,我市在全省率先进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同年12月底基本结束,全市10个乡镇站、所全部转制为服务性经济实体(服务中心),人员身份由事业人员转为企业职工,中心既承担政府委托的公益性职能,又从事经营性服务。政府对公益性服务项目实行“财政出钱,购买服务,合同管理,农民签单,考核兑现”,全市乡镇公益性服务基本实现了从“以钱养人”到“以钱养事”的转变。近年来,政府对乡镇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经费投入逐渐增加。今年初,我市针对乡镇农技人员知识老化的问题制定了业务知识更新计划,拟定从今年起分步实施,每人每年投入培训资金500-1000元。

(五)搭建创业平台,发挥人才作用

一是抓人才引进。2006年我市共引进外地管理、技术人才40多名,主要在我市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开发及农产品经营,还有一部分受聘为本地业主的管理人员和技术顾问。二是抓人才输出。2006年向外地共输出各类农村人才200多名。近年来,我市柑桔洗果打蜡加工企业迅速发展,一些加工设备处于“半闲置”状态,于是我们在组织考察的基础上,鼓励一部分农民业主到外地办场经营,谋求发展。据统计,去年我市有10家企业在湖南、江西、松滋、枝江、宜昌等外省市投资建场,利用资金、技术优势,辐射带动了省内外果品加工业的发展。三是抓协会组建。目前为止,我市已登记注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41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专业经济协会39家,注册社(会)员3378人,其中吸纳了一大批农村能人、农村经济人,带动农业产业化基地45万亩,网络农户41500个。

(六)实行规范管理,保证人才质量

一是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市领导小组与成员单位、成员单位与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与教员、教员与学员之间,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要求,层层签定培训、培养目标合同,坚持定期检查项目运作情况,及时纠正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确保培训按计划实施。

7.鹤岗市农民创业情况调研 篇七

1 目前鹤岗市农民创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鹤岗市依托新型经营主体,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民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激发了农民自出创业的热情,努力形成创业促进就业的良好氛围,推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目前全市共成立了合作社360个,家庭农场59家,13.3hm2以上种植大户近2 000户。2015年初,萝北县已被农业部确定为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2 鹤岗市鼓励农民创业的主要做法

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持新形势下农民创新创业的部署要求,组织动员基层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创业,掀起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联合创业和创新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业态的新热潮。

2.1 推进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带动创业

大力扶持合作社、种养大户及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主体,制定县乡主要领导和各单位包扶合作社工作机制,县级财政拿出一定资金,扶持食用菌等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规模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农技推广、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带动更多农民创业增收。

2.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创业

近几年,全市大力实施了“围水经济”,大打了一场以旱改水为主导的种植结构调整攻坚战。截至2015年,绥滨县的水稻种植面积达到了8.3万hm2,占基本农田的84%,水田在基本农田中所占比例最大。试验推广了稻田养蛙、稻田养鸭等生态养殖模式,全县稻田养蛙、养鸭、养鱼面积达到1.67万hm2,促进农民增收2 500万元。绿色水稻的种植面积达到了6.67万hm2,绿色富硒水稻和有机香稻种植面积逐渐增加,分别达到了2万、0.33万hm2。

2.3 壮大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创业

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禀赋,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达到294个,其中萝北大米、萝北黑木耳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荣誉称号,填补了鹤岗地区空白。农产品市场快速拓展,通过举办的各类农产品交易展会,产品成功打入了东北、华北等地市场。充分开发乡村、乡土、乡韵潜在价值,发展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产业,鼓励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创业。

2.4 加快创业基地建设带动农民创业

近年来,鹤岗市加大了对创业基地的扶持和服务力度,积极推进创业基地建设,努力为各类创业者搭建创业平台[1]。特别是绥滨县2012年总规划面积为18.9 km2的省级工业示范基地获得批准建设,更为鹤岗市工业化发展及农民创业拉开了序幕。在基地优惠政策的吸引下,2013年忠仁镇农民方明柱在基地创办了外贸公司,主要从事境外种植业开发等业务,带动了全市农民境外包地1 000 hm2,成为了鹤岗市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2.5 完善服务体系带动农民创业

一是进一步完善由推广专家为核心、中级农艺师为骨干、农民技术员为基础的三级联动的新型农技推广队伍体系,完善和提高了“县有示范园、乡有示范区、村有攻关田”的三级农业新科技集中展示平台[2],全年完成推广、实验、示范技术达20余项。二是建立市、县、乡、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网络。建设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打通为民服务血脉。三是加强农业执法检查,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农药、肥料、种子、农机、渔政等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专项综合治理,严厉打击违法经营活动,依法护农、治农能力提升,为农民创业提供保障性服务。

3 存在的问题

3.1 资金方面

缺少资金是制约农民创业的最主要问题。一是农民创业难以获得信贷融资。由于农民创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对市场把握不准确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获得信贷融资[3,4]。二是缺乏抵押物。农村土地和住房不能作为贷款抵押资产,缺少有效的抵押物,导致创业者很难获得贷款,在资金不足时往往是找民间借款,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比例很小。三是贷款门槛较高。金融机构贷款手续复杂、周期长、门槛高,融资的复杂性使其融资成本较高。

3.2 政策服务方面

很多农民创业对政策扶持的感受不明显,一是政策扶持未能全覆盖;二是部分扶持政策难以落实;三是政策扶持未形成合力。

4 建议

4.1 改进金融服务,完善创业融资机制

进一步调整、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简化程序,降低门槛,拓宽贷款范围,提高贷款额度,加大对农民创业的支持力度。允许创业农民用土地经营权、商品林权、农房、农业生产设施及产出物等作为抵押担保方式为农民创业提供贷款支持。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创业基金并由政府承担一定的融资风险等方式,进一步破解农民创业的融资难题。

4.2 加大培训力度,提供创业人才保障

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创业跟踪指导、降低创业经营成本、降低创业风险。积极开展各种方式的科技培训,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培养一批本地化的人才队伍,从而切实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大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深入推进“三减两增一提高”工程,有效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指导,确保全市粮食安全。

4.3 创新服务模式,扩大农民创业空间

依托土地流转平台,推动适度土地规模经营,提高种植业生产规模化水平。探索建设县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与省公用农业信息服务数据库联网,利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不断增强商标意识、品牌意识,依靠品牌占有市场。大力推广“互联网+农业”新型经营模式,加强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建设。

参考文献

[1]阳立高,廖进中,张文婧,等.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基于对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08(4):3.

[2]赵西华,周曙东.农民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海学刊,2006(1):217-222.

[3]郑风田,孙谨.从生存到发展:论我国失地农民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J].经济学家,2006(1):54-61.

8.农民素质教育活动情况汇报 篇八

1.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不利因素

1.1农业发展的程度与农民素质不相适应 当前,农业建设已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但是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人口向城镇加速聚集,务农劳动力已呈现低文化、老龄化、女性化特点,受教育的年限要远远低于平均年限。农村从业人员素质已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1.2农民的培训需求与公共培训内容的差距较大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主要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等几个项目来进行,培训内容相对单一,与农民需求差距很大。

1.3培训投入严重不足 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除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配套资金投入外,其他农民培训活动均依靠国家、省下达的培训项目,甚至有的区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经费都难以保障,这与广大农村劳动力庞大的需求群体形成了巨大反差,培训投入明显不足。

2.增强做好农民培训的使命感

2.1农业增效,离不开农业科技投入 要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就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良种推广、新技术引进和农民培训步伐。

2.2农技推广,离不开农民素质提高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偏低会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更是直接面向最基层的农民。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要推广科技,提高农业效益,都离不开农民文化至素质的提高。

3.精心组织,增强做好农民培训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3.1加强领导,落实专人负责 要做好科技培训工作就必须从加强领导、健全机构、配备人员等方面入手,这需要县乡两级密切配合,并明确业务素质较高的专人负责组织科技培训,形成左右结合、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全方位农民培训组織网络。

3.2加强调研,制定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和方法是农民培训成功的关键,为此必须制订周密的培训计划和采用先进科学的培训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民科技培训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明确培训地点、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单位、主讲专家、参加人员等。

3.3精心组织,确保农民培训实效 一要针对当地产业特点和培训对象进行培训。充分考虑培训对象的年龄、知识结构等,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农民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要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可以采取集中授课、观看农技科普视频、田间现场示范、开通专家热线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促使群众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本领,推动农业科技的普及;三要做好结合。农民培训要与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新理念树立紧密结合在一起;四要采取激励措施。

4.创新机制,增强农民培训的内动力

4.1县级统筹,健全统一实施机制 农民培训由乡镇实施,易出现培训力量薄弱、培训效果得不到保证、培训资金被挤占挪用等弊端。因此,农民培训必须纳入县级统筹,统一实施,面向社会聘请技术服务单位开展培训工作。

9.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汇报 篇九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区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落实扶持措施,加强引导服务,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发展现状

截止2010年底,全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2个,农民成员总数3500多人,带动农户7000多户。综观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步伐逐步加快。依法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和服务力度,培育典型,抓好示范,激励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的2007-2010年四个中,我区分别成立合作社2家、10家、18家和72家。

二是专业特色十分明显。绝大多数合作社立足于本地优势特色产业组建,与特色产业互相促进,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纽带。我区专业化生产程度和商品率较高的蔬菜、果茶、生猪、禽类、水产等本地主要特色产业都有一定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三是发展形式多种多样。我区专业合作社生产经营类型除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外,还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病虫害防治服务、农业旅游等多个方面。从创办类型看,大体有农户自发创办型、村级组织牵头创办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最主要的是农村能人领办型。在区农业局的协调、指导下,由几个示范社牵头,召集20多家合作社联合创办了以销售成员单位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产销联合社,提高了合作社群体发展资源利用率和产品统一销售率,增大与超市对接口径。

四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多或少兴办了成员急需的服务项目,多数合作社由成立初期单纯向成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逐步延伸到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解决了成员“想的是致富,盼的是服务,缺的是技术,愁的是销路”的实际难题。一些合作社建设了育苗基地,一些合作社建设了产品保鲜冷藏或加工包装项目,还有一些合作社利用财政扶持资金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持续稳定发展打下基础。

二、主要做法

强扶持,重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发展中不断规范,在规范发展中不断提升。

(一)强化扶持,推动发展。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战略举措,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突破点来抓。建立“一村一品”以奖代补扶持基金,每年由区财政拿出100万元,对承担“一村一品”项目的村委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奖励。对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根据农民成员规模每家给予补助1-3万元启动资金;对注册商标并统一产品包装销售的,给予奖励补助2万元;承担示范项目、获得“三品”认证和参加省级以上展销推介的,都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的农业项目优先给予立项扶持,支持合作社在基地建设、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2007年以来,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多万元,用于扶持专业合作社发展。

(二)加强宣传,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后,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专门召开学习贯彻座谈会,区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集中开展了法律精神和专业合作典型的宣传报道。2007年3月份,区政府配合市有关部门在我区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现场会。2008年以来,连续三年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月活动,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法律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有奖问答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形成关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培育典型,带动发展。培育典型,靠典型引路,是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类指导,选择一些产业特色明显、有一定工作基础的合作社开展试点示范,突出规范章程、完善运行机制、强化民主管理,指导办好合作社成员急需的服务项目。有4家合作组织承担全国示范项目,6家合作组织被确定为省、市级示范单位。通过总结示范单位的典型经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提供样板。我们从抓好示范社民主管理入手,通过典型样板,示范带动更多的合作社规范内部管理。重点抓好“四个一”的落实:一是建立一套内部管理制度,强化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合作社内部规范化管理;二是健全一个权力机构,社内重大事项由社员大会或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三是健全一个财务审核监督机制,由监事会负责实施对合作社发生的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事项进行逐项审查;四是设臵一个社务公务栏,及时公布合作社重要事项,按季公开财务收支明细情况,接受社员监督。

(四)深化服务,促进发展。相关部门依法履行好指导、扶持和服务的工作职能,积极主动开展工作,进一步提高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区农业局组织数十个合作社参加市首届和第二届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并会同工商局等部门多次组织开展“农超对接现场会”,帮助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区农业局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亟需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能人。同时,派出技术人员深入合作社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农业、工商、技术监督等部门密切配合,狠抓农资市场管理,并积极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保证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订单履约率明显提高。区有关部门还多次组织部分合作社负责人参加全国、全省研讨会和培训班学习,并组织到南平市等地考察,进一步开拓了合作社管理人员的视野、学习了先进经验。区农业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情况专项检查的通知》,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活动,并先后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制度》培训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会计电算化》培训班,着力抓好合作社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区农业局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培训班,同时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专题调研,指导合作社完善章程、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规范运作机制,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初步成效

(一)主导产业得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技术服务、组织对外销售,调动了农民发展主导产业的积极性。如**蔬菜专业合作社牵头建设紫长茄产地交易市场,推广嫁接紫长茄大棚栽培技术,带动本村及周边村2500多户种植嫁接紫长茄3000多亩,形成了以**村为中心的反季节嫁接紫长茄产业带。**蔬菜专业合作社牵头与龙头公司签订订单,带动本片区农民参与订单生产,当地水果玉米、生菜等订单蔬菜生产很快形成规模。**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与**镇养猪协会密切协作,抓住猪病防治、品种改良、生猪销售等三个制约养猪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有效服务,成员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年出栏商品猪千头以上的成员养猪场有190多个。通过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协会等载体建设,示范带动“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发展,全区蔬菜、水果、茶叶、商品猪、家禽、水产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二)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合作社普遍重视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改进工作,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合作社普遍开展了标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等科技培训,部分合作社还开展了技术咨询、技术指导服务和技术交流活动,培养了成员学习科学、重视科学、依靠科学的新观念,提高了科技素质,成员普遍掌握了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如**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年在成员中推广紫长茄嫁接栽培技术1900亩,并且取得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蔬菜专业合作社每年推广红紫苏、紫甘蓝、结球生菜等优良品种和节本增效技术1500亩;**蔬菜专业合作社引进“四季白”茭白良种28万苗,带动顶村村民推广种植230亩,产品收获期延长5个月,单产大幅度提高;**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引进推广产仔多、育肥畜出肉率高、抗病能力强的PIC母猪,并引进五个进口品系的优良种公猪,向成员场提供种猪人工授精服务,均获得较好收益。

(三)品牌认证取得突破。目前,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拥有自主注册商标33个,取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个、产品认证14个。通过几年的扶持、培育,一批享誉全市乃至更大范围的合作社及其特色产品涌现了出来,**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获市著名商标;**蔬菜专业合作社紫长茄远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市;**果蔬专业合作社凤梨穗龙眼干远销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市。

(四)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加速了人力、财力、物力优势向产品优势的转化,加速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势单力薄、分散经营的农民,依托合作社进入了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新阶段,使农产品商品率和效益明显增加,农民增产增收,初步形成“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富一方农民”的发展格局。如**蔬菜专业合作社带领菜农参与订单生产,每亩年平均利润在3000元以上,而以前平均利润只有1000多元,提高了一倍;**村在合作社带动下,紫长茄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村民收入大幅提高,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200元,比所在镇农民平均收入水平高31.6%。

四、今后打算

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不够规范。部分合作社民主决策、内部控制、利益分配等机制运作不够规范,有的大小事务少数几个理事说了算,有的监事会或执行监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个别合作社名为“合作”,实为个人操控。二是带动能力较弱。农民成员数在50人以上的合作社只有32个,占31.3%,全区参加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不到5%。一些合作社没有真正形成经济实体,凝聚力不强。个别合作社有名无实,“只搭台,不唱戏”。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技术、信息缺乏。不少合作社缺乏有实践经验、合作理念、市场知识的牵头人。目前,合作社的产品多为初级产品,部分合作社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下一步,我们准备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舆论宣传对于为合作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至关重要。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态良好,但从全国、全省发展形势看,我区仍有不小差距,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宣传不深入,农民群众认识不够;另一是我们抓机遇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今后,我们要加强对《合作社法》的宣传,推进依法建社。同时,要抓住国家扶持政策继续加强的有利条件,明确思路,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总体定位,加强引导,鼓励更多的经营大户、农村能人、基层干部领办合作社,主动挑起带领农民共同富裕的担子。

二是加大指导力度。针对部分合作社内部管理不规范、有名无实等问题,今后在继续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同时,要把规范、完善、提高合作社建设工作摆上更加重要位臵。农业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好法律规定,履行好指导职责,结合建立合作社名录工作,加强指导、培训和服务,引导合作社完善出资结构、民主管理、经营服务、建账核算、利益分配等机制,切实提高合作社发展活力和带动农户能力。要通过现场观摩、专家讲课、经验交流、外出考察等形式,加强对业务指导人员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的轮训工作,促进业务指导人员真正能熟悉法律,认真履行指导、服务等职责。同时,使合作社经管人增强依法办社的意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是加大示范力度。根据本地优势特色产业和不同产业发展情况,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培育工作,争取每年培育3-5个示范社,每个示范单位由区财政补助资金5-10万元。通过示范社的培育工作,让我区涌现出更多的有规模、有水平、带动能力强、运作规范的先进合作社典型,示范带动全区合作社搞好规范化建设,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上一篇:家庭成长活动策划方案下一篇:一代宗师经典台词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