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生培养小结

2024-07-07

优生培养小结(8篇)

1.优生培养小结 篇一

优生培养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本都比较好学,他们的学习热情比较高,善于问问题,可以说,学习习惯是良好的。两个班的数学尖子生占有一定的数量,学困生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小部分,大部分是中等生,上个学期的期末考试数学学科在全县排第三,因此他们还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因此如何使优生得到进一步发展,特制定培优计划。

二:培养目标

1、主动性的培养.主动性是自发自愿地参与是人内心的一种积极因素是与被动、惰性相反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放手让他们去想、去做、去体验失败,去感受成功。

2、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幸福是一种感受。”要想使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态去感受事物,去处理事物,就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这就是心理调适能力。老师应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和学生谈谈心,帮他们分析原因,表现出对他的信任.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苦恼中解脱出来。也可以教给他们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让他们适当地释放心情,短时间内调节好情绪。让学习有个极佳的状态。

3.人际交往的培养.21世纪是高科技激烈竞争的世纪,优秀的理智是成功的重要前提和重要方面,但仅有高智能并不能保证人生幸福和事业成功。优等生学习品质好。他们勤奋、好问,但他们的交往

能力差,课间也一头扎进书中很少与同学交流,甚至见到老师也低头而过,不主动打招呼。让学优生掌握一些要求较高适应自己进一步学习的学习方法。有些学习方法要求较高,操作性差,不适应差生,但却对优生帮助很大。

再如,如果优生已掌握了几何证明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已经能够顺利和准确地表述证明过程,此时学习方法就需要改变,他们的学习目标变为积累各种几何题型的证明思路和解题技巧上,那么我们就可以告诉优生一种提高几何证明能力的化归法:⑴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求证结论。⑵画图,作辅助线,寻找证题途径。⑶记录证题途径的各个关键步骤。⑷总结证题思路,使证题过程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

我们将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优生的工作当中去,动员所有的老师做好这一工作,使我们在学优生的工作中能走得更远,更好。三:培养措施

1、严格要求,耐心教育。教师对这类优生的辅导要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切实抓紧抓好,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不能急于求成,避免学生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所以教师必须耐心地反复地抓好辅导工作。

2、既抓知识,又抓能力。优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一般都比较好。因此,我认为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只要数学素养提高了,即使碰到灵活的题目、难理解的阅读,他们也能凭着自己的数学能力来解决。只有这样,他们的数学成绩才会真的有所提高。如何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呢?主要的做法有:指导学生出墙报、编手抄报;办小型展览、组织学习成果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评活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写研究性小论文。当小老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帮老师出复习题;介绍优秀的、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让他们在课外阅读,坚持天天写笔记等。这些活动对普通的学生而言,有些活动完成起来就比较困难,但对于优等生,无疑是提供了更多的发展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说得形象些,对优生,我们既要“输血”,又要提高他们的“造血功能”。

3、切实提高优生的计算能力。我们都知道要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计算能力一定要好,为此长期坚持训练,另外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数学竞赛活动。

4、由于师生在课内接触时间比课外多,辅导效果也比课外好,因此培优工作,应以课内为主,课外为辅。教师在班级授课当中,应注意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如课堂提问,对于有探究性、思考性的问题,应把机会给优生;课堂中要适时地出一些开放性的习题,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满足于课本答案,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培养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

5、家校配合。教师还应多做深入细致的家访工作,争取家长的协助配合,改善、优化学习环境,教育和鼓励这些优生勇于探索、勇于挑战。

6、教育学生要有互相竞争的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开展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讨论交流。另外,班级中,学校中还应定期举行“学科知识竞赛”等,鼓励这些优生踊跃参加。

2.优生培养小结 篇二

通过十年来对资优生的观察, 我将他们从两个维度进行分类:第一个维度是学生对教师的顺从程度:

这个维度正方向的代表是听话好宝宝。这些学生从读书开始, 甚至从学龄前开始就是家长眼中的好宝宝, 亲戚邻居用来教育孩子的典范。他们听家长的话, 对老师更是言听计从。他们课前主动预习, 上课认真听讲, 下课及时完成作业。课余还会帮助教师完成形形色色的工作, 帮助管理整个班级。作为一个教师, 我感觉教他们毫无压力。曾经有一个老教师说过:“这样的学生我一个人带200个也没问题。”

反方向是桀骜不驯的“叛逆少年”。他们是听话宝宝们的对立面, 绝对不会对任何人言听计从。他们总是有着自己对事物独特的看法, 周围人的话对他们来说只是参考意见。有些时候可能连参考意见都算不上, 左耳进右耳出是其常态。

第二个维度是学生本身的实力:

这个维度的正方向是那些胸中有真材实料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是充足的, 学习能力是出众的, 在问题面前是睿智的。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 在各种考试中出类拔萃, 在各类竞赛中披荆斩棘。他们是为校争光的主力军, 深得教师乃至校领导的欢迎。

实验班中无弱兵, 反方向的资优生们有着一定的水准但是底蕴并不十分深厚的同学。在解决问题的时候, 他们总是显得较为肤浅。

把两个维度综合起来就可以构成在数学中极其重要的二维坐标平面。在这个平面中最受教师欢迎的是位于第一象限的学生。但是从社会角度来说, 第一象限的学生将来往往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打工者 (俗称白领) 。而这些白领的上位者 (俗称金领) 及老板们却大部分来自第二象限的学生。如今的价值评判标准中, 总是认为后者更为成功。这是我们教师群体需要反思的一种倒挂现象。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 这种倒挂并不是一种必然。我们关注的总是那些新闻人物, 即使他们都来自第二象限, 也并不代表第二象限的学生都会成为成功人士。有更多的学生因为叛逆、不服从, 导致事业上一事无成, 所以并不需要一边倒地去批判我们的教育。在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如何指导这两类学生在将来更好地表现自己, 并帮助第三、第四象限的同学努力上升, 成为第一、第二象限的人。

二、对资优生培养的思考:

《论语·述而》篇第六章孔子有言:“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

“志于道”中的“道”包括了天道与人道, 总括了人生最基本和最高的目的。孔子告诉我们为人需要立志高远。“据于德”则启发我们立志虽要高远, 但必须要从服从社会基准道德做起。“依于仁”中的仁指的是人内心的修养。内在表现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 外在表现是对周围人、事、物的博爱。所谓“依于仁”, 是指人之立身之本应是基于其本身的修养, 提高个人素质同时又能做到富有爱心。最终才是“游于艺”, 在学习、生活中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我十分推崇孔老夫子的这十二个字。在理科实验班教学的过程中, 我发现学生们都是优秀的苗子, 首先应该教会他们志存高远, 没有“志于道”的高度, 将来成就也必不会高。在上述四象限学生类型中, 那些处于三、四象限肤浅的学生最容易眼光短浅。而一、四象限服从型的学生则容易随波逐流, 人云亦云。二、三象限叛逆型的学生教育不好会发展成整天牢骚不断, 不知反思只会抱怨的人。带领这些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使他们自然而然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努力向上, 精益求精。而睿智型的学生若再加上远大的理想, 必将如虎添翼成就无限。

在之前观察得到的对资优生两个维度四个象限的分类的基础上, 可以加上第三个维度:道的高度。其正方向是那些理想远大的学生, 他们必将成为国之栋梁。而反方向的学生们目光短浅, 只关注于眼前的蝇头小利, 一生注定无所作为。

理科实验班的资优生们潜力巨大。但是这些潜力如果培养不当, 也会成为一种隐患。尤其是叛逆型的学生, 他们自我意识较强, 不喜欢听从别人的建议, 高科技犯罪往往出自这些人之手。所以必须教导学生“据于德”。无论你是多么特立独行, 不愿与他人为伍。也必须服从基本道德规范, 遵从普世价值。如果连这些都不能做到, 那么掌握再多的知识又有何用?懂得越多, 危害越大!当然道德教育也要注意尺度。叛逆型学生往往也是创新的主力军, 他们创新的源动力来自于对身边事物的批判。如果严格“据于德”, 使他们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就得不偿失了。

当今社会上的人越来越冷漠, 尤其是所谓的成功人士。不可否认他们工作很忙, 生活多姿多彩。但是他们渐渐失去了人情味和对身边事物的爱。西方有基督教号召人们博爱, 而在我们东方, 孔圣人也教导我们“依于仁”。西方的博爱是迫于压力的, 是基督耶稣号召的, 不听从是要下地狱的。而东方的“仁”却是基于内心的, 是一个人自觉提高个人素养和道德水准, 进而发自内心地爱身边的人、事、物。这样的人也是可爱的、可敬的, 是最受欢迎的人。我们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是冷漠的。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学生, 即使他是学习成绩最差的, 只要在教师节回来看一看自己的老师, 我们总是欣喜的。相反的, 一个成就卓著却从来想不到来看看自己恩师的人, 足以让人感到心寒。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 我们理应教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仁”心, 时时刻刻关心这个世界。改变社会的冷漠不能仅靠电视台的那些公益广告, 而是要从源头抓起, 从教育抓起。

理科实验班的资优生们往往是偏科的。他们总有那么几门擅长的理科课程, 但大部分有着一些短板, 尤其是文科总是相对薄弱。而孔圣人所说的“游于艺”不仅是擅长某几门学科, 而包含有全面发展的意思。“艺”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 这六个字在当今都有全新的含义。“礼”指传统文化, 过年没有年味, 过节不知怎么过的我们就是缺失了这些老祖宗的文化传承;“乐”当然指艺术。学生往往会一些乐器, 却不是出于对艺术的感悟, 而是升学的压力, 实是悲哀!“射”乃军事, 男生之所爱, 理科实验班以男生为主, “游于射”天性尔;“御”对应体育, 男生的又一兴趣所在。教授“射”、“御”二道真的不用动员, 学生投入进去拉都拉不回来。“书”指人文学科、“数”指自然科学, 这两项是最传统的课业知识, 也是衡量一个学生优劣的最好评判角度。孔子却告诉我们这是六艺的最后两项, 作为一个学生, 应当全面发展, 不能只善于“书”、“数”, 更不谈那些只善“数”不善“书”的理科生了。

综合这些思考, 我整理出对于资优生培养的一些看法:教一个学生, 首先是教他做人, 其次是做事, 最后才是做学问。学会做人, 才能立于天地之间;学会做事, 才能融入社会;做好学问, 才能彰显个人价值。尤其在资优生的教育中, 如果只教他们学科知识, 学生学会了很多, 但是不会做事, 那就只能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废物。如果连做人都不会, 那么将是社会的负担, 甚至是不稳定因素。这些都是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所不希望看见的。所以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无论何时都先关注学生的为人处事, 其次才是学问。尤其是资优生, 他们从小都是家庭、学校的宠儿, 可能被身边人都宠坏了。这些学生中的一部分身上弥漫着娇骄二气, 需先褪去娇气、磨去骄气, 才能带着自己的学问走上社会、服务他人、创造世界。

乍看之下, 对理科班资优生来说在做学问之前先要做很多的事。逐一完成之后才到了他们擅长的, 感兴趣的理科课程的学习。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六艺”的培养是贯通的, “志道”、“据德”、“依仁”这些都可以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 多管齐下、事半功倍。

三、资优生培养的实践:

理科实验班的创办宗旨是对在基础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方面表现出能力优势的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培养, 为高等学府理工科专业输送高水平的高中毕业生, 并努力争取培养能在全国以至国际中学生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

这个班级一般由四十几个经过选拔的资优生组成。其中绝大多数在进校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杰出的天赋。他们与普通学生相比, 展现出以下优势:第一, 逻辑性强, 善于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 喜欢追根问底, 努力寻找数学结论的来龙去脉。善于从逻辑上把握不同数学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二, 灵活性强, 会变通, 善于处理开放信息。对定理和公式的正向与逆向的转换使用较为熟练, 善于将问题进行转化、分解与重新组合。第三, 概括性强。抽象思维能力较强, 善于寻找相关事物的共性与差异。第四, 批判性强。对自己解答的数学问题是否合理, 能够及时作出判断。能够指出书籍中的一些错误与论证不严密的地方。不愿盲目接受现成的结论和方法, 喜欢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第五, 独创性强。这是资优生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习惯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一个问题, 在平时的课堂、作业、测试中往往出现一题多解、百花齐放的现象。同时又喜欢总结不同问题解法的规律, 进一步指导新问题的解决。第六, 直觉判断能力较强。在面对一些比较复杂、难度较大的问题时, 更善于联想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 对知识体系进行迁移。

作为这样一个班级的任课教师, 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观察, 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也有了前文中的感悟。在操作层面上, 具体可以集中到两个基本的教学常规上:“教什么”和“怎么教”。

首先是“教什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 当然是教数学。但是却不可以仅仅只教数学, 正如上文所述, 需要从“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个方面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

首先是“志道”:在我的概念教学过程中, 会就一个数学概念作背景的介绍。这些介绍总是会与一个或几个数学家有关, 毕竟数学概念大都是由知名数学家提出的。这些数学家都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 努力和对数学的热爱支撑着他们在数学领域有所建树。这些在教育学生志存高远中都是最好的事例。例如在高中数学极坐标一章的学习中, 就有一个例题讲述的是极坐标方程对应的曲线叫做等速螺线。我会告诉学生们这条曲线又叫做“阿基米德螺线”, 得名于公元前三世纪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一生视数学为唯一寄托, 甚至当罗马士兵攻破他所在的希腊城市来到他家的时候他还在研究几何问题。面对罗马士兵, 他只说了一句:“不要踩坏我画的圆”, 就被无情而无知的罗马士兵杀死了。研究数学就应该这样忘我, 才能成就无上伟业。现在没人能记得当时的士兵叫什么, 但是都记住了阿基米德的名字。学生们在了解到前辈数学家的事例后, 知道自己不能满足于已经获得的成绩。毕竟这些与前人比起来根本算不上什么。学生在心领神会的过程中为自己树立了高远的目标, 并将向着目标不断前行。

其次是“据德”与“依仁”:我将这两者合起来操作, 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优秀、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可以不优秀, 但是绝不能不善良。你可以不上数学课, 但是绝不能坐视身边的同学身体不适却没有任何的担忧。你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但是绝不能忽视社会的基本德道。你可能十分优秀, 但是绝不能因此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我任教的班上, 有一个男生总是觉得自己已经看透了这个社会。他在一次讨论的过程中发出了感叹:“人生唯名利尔!”我就告诉他社会上的评价体系并不仅仅是名利。虽然名利非常重要, 但是人生除了名利还有很多东西。除了追求名利, 还要善待自己的身边人, 不能只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想起与他们共患难, 还应在自己顺风顺水时与他们一起共富贵。这样就把“据德”与“依仁”都告诉了这位同学, 转变思想后, 他渐渐开始关心身边同学, 在同桌脚受伤的时候, 自觉自愿地背着他上下楼、进出教室。

最后是“游于艺”:“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中, 我的课上主要教授“数”学。但是我从来不忽视“礼”与“乐”。高中数学课本中专门有一章讲述数学与艺术, 编者力图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领悟艺术。我在课堂中做到这些以外, 还努力培养学生用艺术的眼光来欣赏数学之美。例如我会在教授复数这一章的时候加入复数的三角形式与指数形式的教学。在教授指数形式时, 我会指出欧拉公式:是数学里最迷人的公式。它将数学里最重要的几个数联系到了一起:两个最常用的超越数:和;两个最基本的单位:实数单位1和虚数单位;以及被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的数字0。数学家们评价它是“上帝创造的公式”或者“世上最美的公式”。我借此帮助学生从中领悟到了数学的美感。“射、御”二项由于术业专攻问题, 恕我难以涉足。而“书”确也是数学的重要伙伴。毕竟学数学是需要与人交流的, 而交流就离不开“书”。功利一些来说, 高中阶段最重要的终结性评价就是高考。而高考数学是通过笔试的方式进行的, 学生必须先从试卷中获取信息, 再将自己所学展现在答卷中以获取分数。这些都要通过文字交流来实现。首先是要读懂题目, 发现其中蕴含的数学要素。然后还要能够将自己的真才实学表达出来。不擅长“书”的理科班学生经常在这个环节掉链子, 表达出来的东西并不能被别人所接受。例如我的数学课代表, 在数学方面可谓才华横溢, 却在最近的应用数学竞赛初赛中名落孙山。这次初赛类似海选, 仅仅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作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赛后总结经验教训发现他之所以落选很大程度上归咎于从初中就一直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喜欢写过程”。他觉得过程很简单, 所有人都能明白的东西没有必要写出来。因此, 他失败了。所以在我的课堂中, 总是强调如何将解题过程写清楚、写规范, 这也是“书”艺的传授的一种。

同时我强调课堂教学应具有一定的“弹性”。每节课安排一定数量的问题供学余力的学生用作加深、提高。对极个别确实已经提前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的学生 (一般为参加数学竞赛培训并表现优秀的学生) 进一步给予“自由”:允许他们在课内自学自己感兴趣的数学内容。另外, 我会在课堂中对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进行较多的提问, 并给予较多的关注和启发。在作业布置和阶段性测试中, 总是对参与数学竞赛的学生特别对待, 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内容, 如安排一定数量的综合性强、思考强度大的问题, 指定参与数学竞赛的学生必须完成, 其他学生选择完成。在课外, 对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 加强对具体知识点的辅导;而对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 则着眼于深化与提高,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结构的分析, 指导课外阅读自学。

在数学竞赛培训方面, 注重从课本教学内容中, 通过提炼、引申、拓展、深化, 组织成专题。立足课内, 深化知识体系, 强化数学能力。如果训练内容偏难, 过分追求解题技巧, 只重视难题, 忽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 忽视解题的通性通法, 那么, 尽管使一些学生在解决难题、偏题、怪题方面有些想法, 但由于基本功不过硬, 总是会导致竞赛中成绩难以稳定。事实上数学竞赛试题虽然都有一定的难度, 但中学数学体系却是它的基础。也就是说, 竞赛数学保持了中学数学的精华和基本的数学方法, 并未脱离中学数学的体系。因此竞赛教学首先要打好基础。具备了扎实的基础, 才能在理解上比他人高出一筹, 才能谈得上提高数学水平。同时对参加数学竞赛培训的学生还要提高基础起点、扩大知识面、加强独立研究能力。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把数学竞赛培训分为下面四个阶段:

一、基础训练阶段。主要是充实和扩展中学数学课程的内容, 使学生掌握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专题训练阶段。将高中数学竞赛内容分为平面几何、不等式、函数与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组合 (包括概率) 、数论、图论等八个专题,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 结合每个专题的特点进行培训、测试和讲评。并配以数学专题讲座, 以便开阔学生的视野, 为数学竞赛奠定全面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三、赛前训练阶段。在各项高中数学赛事之前, 对参赛选手进行集中培训。目标是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和解题能力;内容以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为基础, 辅以冬令营试题;形式采用测试-交流-评价的螺旋上升模式。

四、赛后总结阶段。

学生参与竞赛之后, 就竞赛成绩予以总结。表彰获得成绩, 并及时指出相应的问题。给学生一段调整的时间, 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在基础教学和竞赛培训的同时, 还应关注理科班学生数学文化的熏陶。我们国家历年来在高中数学竞赛中获奖, 尤其是获得IMO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奖项的学生很少在进入大学后仍在进行数学探索与研究。其中的很大一部分甚至大学本科就读的都不是数学专业。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 个人认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这些学生数学能力很高, 但是缺乏数学文化的熏陶。他们不是真正喜欢数学, 而仅仅是将数学竞赛作为一块步向成功的跳板。为此在课堂中, 必须加入数学文化的介绍。引导资优生加强对数学文化的认同、学会体会数学的美感。先志于道, 再游于“数”艺, 最后带着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投身数学研究工作。

在“怎么教”这个问题上, 我认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称之为航班模式。每节课就是一班飞机, 有着明确的出发地和到达地。凡是登上飞机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目标就是完成教学任务。一次航班下来, 有些学生收获多一些, 有些学生收获少一些, 但是对路上的风景都只能是一带而过。这样培养出来的资优生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障碍, 从而出现高分低能、大学生就业难等社会问题。

为此教育正在进行改革。这场改革所产生的新教学模式可以成为滑翔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教学有着一定的目标, 却不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轨迹。很大程度上可以做到跟风而动, 而“风”指的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学生不断提出问题, 给出新的前行方向。而教师就会及时进行互动, 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方向,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模式的改变受到了社会的好评,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接受这样教育的学生能更好地在社会大舞台上贡献自己的能量。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教育的最终形式。

道家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好的教师, 不但要给予学生知识, 还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给出教学目标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寻问题的答案。其实重要的并不是答案, 而是这个探寻的过程。就好比当下很流行野外定向运动中只给目标并限定时间, 前进方式、方向, 是否使用及如何使用工具等等都需要参加的人员自行决定。受此启发, 我将类似的教学模式称为定向式教学模式。

资优生们非常适合这种定向式教学模式。教师给出教学目标和完成时间, 之后学生自己寻找工具、自主学习。当然教师也不能完全是一个旁观者, 在必要时也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 以免学生走错路再也回不来。这种模式最大程度上还原了学科研究的过程, 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资优生们在进入大学学习、研究时会更少地遭遇适应上的障碍。

在定向式教学模式中, 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因为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研究获得知识, 而安排哪些知识供他们研究就是需要反复斟酌的问题。如果仅仅是照搬高中课程标准, 那么对资优生来说, 就太简单了。所以必须要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增添很多探究性学习内容。例如在“有限集合的元素个数”的教学中, 课本只要求掌握两个有限集合并集中元素个数的计算。而我会加入任意有限个有限集合并集中元素个数的计算方法的研究, 即容斥原理的一般形式。在教授“事件和的概率”这部分内容时, 我会要求学生寻找“集合容斥原理”与“事件和的概率”之间的关系, 并借此探寻多个事件和的概率公式。这样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获得了更系统的知识, 而不是之前的一个个散落的片段。

同时在定向式教学模式中, 评价形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由于教学目标的很大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所以评价的就不仅仅是对错的问题, 而是研究的过程。这就是所谓“过程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更多着眼于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哪些地方是成功的, 可以直达问题核心;而又有哪些地方走了弯路, 总是在问题外围徘徊。所以评价模式可以用八个字来描述:“不谈成败, 只论曲直”。

四、资优生培养的感悟:

韩愈在《师说》中提到:“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对教师工作的高度概括。学生各有各的特点, 应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资优生作为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能力出众, 将来必将有所成就。也许他们并不是每一个都会成功, 但是国之栋梁必会出于这些资优生之中。所以这个群体理应获得我们更多的关注, 并投入更多的教学资源。

我从事资优生教学工作十年了, 一批批的资优生从我的班级毕业走入高等学府深造。十年来, 我反复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 不断完善着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总结得到之前的这些教学理念与具体做法之后, 对资优生培养的将来还有一些思考:

首先, 十年来我看到很多资优生在高中课堂上并不积极, 他们不能专注于课堂。我找他们聊天时谈到这件事, 他们都说上课的内容他们基本上都学过了。即使在课堂上我对这些内容有了一定的加强和拓展, 但是对他们来说这些仍然不够。长此以往, 在课堂上总是吃不饱的他们只能靠自己找内容自学了。我并不否定他们的自学精神与勇气, 只是反思:为什么我不能给他们更多更好的?既然高中数学喂不饱这些资优生, 那么大学数学总够了吧。在高中数学课堂上开设大学数学课程, 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挑战。虽然十分艰难, 但是为了这些嗷嗷待哺的资优生, 我还是决定尝试从今年9月新学期开始效仿美国的AP课程, 将大学数学的基础课程 (微积分、线性代数) 融入现有的高中数学体系, 带给新一届来到我班级的资优生们一种全新的学习感受。

其次我注意到2006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其国情咨文中公布一项重要计划——《美国竞争力计划》 (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 ACI) , 提出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 并称其为全球竞争力的关键。这其中的STEM代表科学 (Science) , 技术 (Technology) , 工程 (Engineering) , 数学 (Mathematics) 。STEM教育就是科学, 技术, 工程, 数学的教育。在国家实力的比较中, 获得STEM学位的人数成为一个重要的指标。美国政府的STEM计划是一项鼓励学生主修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STEM) 领域的计划, 并不断加大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教育的投入, 培养学生的科技理工素养。而在这至关重要的计划当中, 数学是不可缺少的一环。为了我们学校的将来, 为了我们国家的将来, 我立志投身其中。结合STEM课程的主要目标, 我认为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应当重视数学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这种结合用当下流行的词句来说, 称为“数学实验”。资优生由于其天赋优势, 在数学实验中应当是主力军。应当依托他们开发数学实验, 并以优带众, 加强所有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这些我也计划与今年9月新入学的资优生们共同探索。

总之, 资优生的教学工作值得研究的问题很多, 需要下大气力进行探讨;资优生的教学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高深的专业知识、强烈的责任心, 高度的责任感, 为之献身的精神等等都是作为一个理科实验班教师所必备的素养。从某些方面来说, 资优生的教学工作是整个学校最难完成的。这点可以从我们学校大部分教师都不愿意承担理科班教学工作就可以看出。

3.“家校合力”培养一等优生 篇三

自古以来,“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长和老师构成了教育孩子的第一阵地,社会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师身上寄予了家长和社会的殷切希望,孩子成绩的高低,行为的好坏,仿佛都是学校老师的责任,家长把教育的权利和责任都推给了老师,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也是任重道远的接受了这个重任。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老师和家长是截然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育成败,父师之责也。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老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昔日严父型老师向朋友型转变,一切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变。老师在不断变化,但学生的素质和成绩还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此时此刻,我们是否应该把目光投向比老师地位还重的家长身上,从他们身上发现改变学生气质和综合素质的缺口。

重新带初一,工作相对轻松。闲暇之余,面对初一的少先队员。感觉他们没有想像中的那么活泼可爱,反而觉得老气横生,愁眉苦脸。初一的孩子不应该这样呀,他们和自己想象的相差的太远了,于是我就做了这么一个调查,《成长中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家长》。只所以选择这样的题目,我感觉现在的教育过多的强调了老师的作用,家长把所有的希望和责任都放到了老师身上。其实家长比老师的地位还有高,因为家长是第一任老师。所以想了解到底孩子喜欢什么样的家长。但是当我收到学生交上的日记时,我的心却沉重了。“父母管的的太严,我都不想活了;我愿化作一只小鸟,飞出家的牢笼;”初一的孩子,正是春光灿烂的时候,却发出了地狱般的呐喊,令人心颤啊!

孩子们的压力,不应该是中考的压力,这些少先队员们心中还没有什么真正的中考概念,那么压力只有来自家庭,来自父母,到底我们的家长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初中家长,我不禁的陷入了沉思,通过几天的思考和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我感觉一个合格的家长至少做到这几个方面:

首先应该是一个了解教育规律的家长,只有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有阶段性的。从小学到初中后,由于生理、心理和环境、学习容量、人际关系等的改变,而对孩子成长中的关键转变期,家长应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这一转变。我们先了解一下成长起的孩子的特征有哪些?

成长期的孩子主要特征:

1.成熟性与幼稚性的统一。与小学生相比,初一少先队员开始进入少年期。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如能够自觉地根据教学的要求知觉有关的事物,但学生刚刚跨入少年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有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小学生的许多特点。一般还比较幼稚,有些学生孩子气很浓,看问题处在直观和感性阶段,缺乏思考,表达缺乏思想性。

2.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初一学生由于身体生长发育显著,体力增强,精力旺盛,具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独立工作与生活能力,他们的独立性和自尊心增强,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有了参与感,希望独立自主,摆脱成人对他们的“束缚”。但毕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坚持性、独立性还不够;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在生活、学习上对家庭和学校仍具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如有些学生平时经常 对父母说:“你不用管我了”,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一碰到具体的困难,则很自然地希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帮助。

因此,面对这一时期的孩子,我们家长应该因地制宜的采取措施,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问题。 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孩子的心理,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家长,看看孩子们是怎么想的

孩子们需要的是这样的家长:

1.有准备的家长

家长把孩子送到初中后,就给孩子规定了怎么上初中,应该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在班里,学校里要排多少名,其实,这是只要孩子说一句,爸爸你准备好了吗,我想肯定很多家长就会目瞪口呆。是啊,孩子上了初中我们家长该做些什么呢?如果一个家长能把自己的想法和孩子沟通,把自己的培养目标和具体的做法告诉了孩子,我想学生肯定会理解家长的苦心,学习自然会用功,还有我们家长大眼瞪小眼看吗。

2.朋友型的家长

要掌握孩子的情绪,沟通是最重要的,由于他长大了,更应该把他当作朋友一样交谈。可以先告诉他进入初中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与问题,比如考试成绩可能下降,可能某个老师或是同学他不喜欢,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同时,要他明白,爸爸妈妈是“朋友”,是最坚实的后盾。谈话时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多征求孩子的意见,比如孩子什么时候有时间、想谈什么、对什么有疑惑……这样才能保证谈话能在轻松、友好的氛围中进行。

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与他早年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一个好家长应该是能学习着用微笑面对孩子,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孩子,用积极的话语鼓励孩子 。

4.优生培养总结 篇四

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为了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造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发挥优生的内在潜力,学困生体现因材施教、优生优培的原则,培养一批优秀学生,以带动整个班级的学习气氛。现对本学期优生培养工作总结如下:

1、让优生在总体水平上有一个大的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纠正学习上的不良习惯,学习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最优秀的人才。

2.因才施教,深入到学生中,全面了解学生,注意积累学生思想品德、学习成绩等方面的资料,建立优生档案,将学生的各方面情况,记录造册,定期记录学生的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工作。

3、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是注重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让学生多练习、多动脑,多做课外活动。

4、在教学中,对优生提出比一般同学更高的要求。对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疑惑问题,积极加以分析和辅导。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5、对优秀生的弱点,了解分析其原因,进而采取措施,进行辅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学习上更课时,多给优生机会,回答问题,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起到了带头作用。

学困生转化总结

学困生是指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差,反应速度慢,而且对学习丧失信心的学生。

1.学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以往得到的温暖太少。首先热爱、关心困难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不歧视挖苦,做到耐心细致的做工作,及时发现闪光点,帮其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对那些对学习没有兴趣的学生可强化其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3.在学习上要耐心对待,赶不上的及时补课,认真辅导,对那些取得点滴成绩的学生,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适当地表扬与奖励,使他们逐渐建立起自信心。4.开展“一帮一”的帮教计划,困难生与优生结成对子,并成为追击目标,使困难生的学习能及时赶上。

5.中学优生培养计划 篇五

在保证原有基础上XXX分人数有所突破,理科有上XX分的学生,全县文理科状元落户XX中学。

二、培优措施及步骤:

1、培养对象:理科实验班10人,文科B类班级每班2人。

2、班主任做好思想动员,给学生梳理信心,鼓足干劲,明确各自的目标计划,找到提升的切入点,落到实处。

3、召开班级备班会,确定本班优生的发展方向,落实各科教师的具体任务,讨论并制定本班的优生辅导计划,由班主任主持,高三级部包班领导参加。

4、召开备课组会议,根据本年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优秀生培养措施。

5、每月公布一次这些学生的成绩情况,发到相关老师的手里,对于落后的学生及班级,相关人员要进行整改,有具体的整改措施。

三、培养方案

1、由高三级部主任牵头,成立优生辅导小组,负责落实优秀生培养的各项工作。成立以班主任为组长、科任老师为组员的.培优小组,依托各备课组的优势资源,有序、高效的开展工作。

2、根据本年段的实际,合理安排优生的学习进度,可以提前学习进度,并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学习。(各科任教师负责)

3、开设分层次的辅导方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哪科薄弱就强化哪科。以本班教师为主,集中备课组的力量,制定比教材要求更高的教学内容,拓展他们的视野,培养学科思想和方法,为其考试取得优秀成绩奠定基础。(各科任教师负责)

4、建立优秀学生管理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将每次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评比,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找出自己的不足。由所在班级班主任负责,每次考试结束后汇总上传班主任群。(各科任教师负责)

5、加强对优生的检查工作,经常组织各类型的测验,使这批学生永远感到自己的不足,永远在竞争中前进。(各科任教师负责)

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密切配合下,我们20xx届高三年级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XX中学20xx届高三级部

6.优生培养工作总结 篇六

王明涛

优生培养工作总结

本人本着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得到生动、主动、活泼的发展的原则,认真做好培养优生的工作,现回顾如下:

一、了解掌握优生的特点

当我们与“优生”初次“见面”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他们能成为“优生”,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的结果。尤其要看到这些“优生”的两重性: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以及各种能力比一般学生在这个年龄容易出现的毛病外,也存在着他们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

具体说来,“优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思想比较纯正,行为举止较文明,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强,一般没有重大的违纪现象。

2、求知欲较旺盛,知识接受能力也较强,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方法较科学,成绩较好。

3、长期担任学生干部,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其它工作能力都较强,在同学中容易形成威信。

4、课外涉及比较广泛,爱好全面,知识面较广。

5、由于智力状况比较好,课内学习较为轻松,因而容易自满,不求上进。

6、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心。

7、有的“优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勾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

8、从小就处在受表扬、获荣誉、被羡慕的顺境之中,因而他们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远不及一般普通学生。

以上几点,只是就一般“优生”的共性而,当然不一定每一个“优生”都是如此。

二、培养优生的具体措施

第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

一般说来,“优生”智商较高,即使不那么刻苦,他们的学习也会在班上名列前茅。这就往往使一些“优生”不求上进。引导学生立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给他们推荐伟人、名人的传记读物,让“优生”把自己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时代背景中认识自己 的使命。

一般说来,“优生”有较强的自信心,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我们应该予以保护和发展。我们应该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地发展自己。

第二、教育“优生”保持童心。

少年,就其天性来讲,具有纯朴善良的本质。“优生”经过老师和家长的精心教育,他们的思想品德一般还是比较好的。但一些“优生”随着荣誉的增多,虚荣、自私、骄傲自大、心胸狭隘等等心灵的毒瘤也开始滋长.怎样使他们保持一颗童心呢?让他们通过与班上的同学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学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第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对少数具有出类拔萃潜质的“优生”,我们则应理直气壮地向他们提出“追求卓越”的希望。一是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二是鼓励他们在日常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第四、训练“优生”受挫心理。

长期处在“金字塔尖”的“优生”们,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让他们习惯于批评,包括严厉的批评甚至处分;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多给“优生”创设一些品尝失败的机会——这当然不是说要有意让“优生”不断失败,而是引导“优生”尽可能多地在不同方面摸索、尝试,在此过程中必然会失利,而当“优生”对此习以为常的时候,他们就学会了坦然面对人生路上的失败、挫折和各种意想不到的打击。

第五、培养“成生”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一般来说,“优生”的学习成绩是拔尖的,但“高分低能”的现象却不是个别的。未来

社会对人才的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决不能满足于“优生”名列前茅的考试分数,而应有意识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要教育“优生”敢于让思想冲破牢笼。总之,让他们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独立思考、积极创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从解题时的独特方法到作文时的新颖构思,从独当一面地开展班干部工作到积极参与各类课余科技活动,只要学生具备了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其创造能力锻炼的机会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三、名单

王群星

张雪琪

7.优生培养小结 篇七

在“自能学习”研究活动中, 依据课程标准“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 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的要求, 把解决面向全体和培养优生的矛盾与自能学习的研究相结合, 提出“自能学习培育优生, 质疑问难面向全体”兼顾两头的教学策略, 使矛盾的解决有突破性的进展. 以拙文提供, 以飨读者.

一、自能学习给优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小学数学教学, 如果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到课堂教学举足轻重的位置, 无疑它有利于满足优生的学习需求因为优生的“优”常常表现为思维比较活跃, 能够较好地通过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发现数学知识间内在的联系, 领悟数学知识发展中的逻辑关系, 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体会数学思想和积累数学经验, 这些可以概括他们学习数学的能力. 而自能学习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发挥的需求, 迎合了他们爱好数学的兴趣, 给他们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其自能学习的教学是这样安排的:

(一 ) 复习旧知 , 做好铺垫

1. 把7/100, 129/1000, 1/25化成小数, 并说说是怎样化的?

2. 填表 (先写结果 , 再口答 ) :

教师提问:移动小数点位置时, 位数不够的怎么办?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数学教师一个重大的责任在于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满足学生进一步自能学习的需要. 它要求把小学数学知识烂记于胸, 既要掌握一个知识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又要掌握在知识发展进程中的联系与区别. 通过组织复习内容, 把帮助学生自能学习物化为具体知识点的再现, 促进学习的迁移和发展学习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与它紧密联系的旧知识是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的位置变化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中知识有效的转化、迁移教学首先复习这些内容, 充当“先行组织者”, 为学习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奠定基础, 为学生有效的自能学习创造条件.

这样的安排, 虽然出发点在向优生倾斜, 为他们下一步探究学习“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奠定基础, 为有效的自能学习创造条件;同时对于学困生也是重新学习的机会, 通过复习, 让他们再次获得学习“小数与分数的互化”“小数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战胜遗忘, 帮助其在下一步的探究学习中, 努力实现知识的链接, 至少可以达到对新知的初步感知.

(二 ) 教 师谈话 , 导入新课

为了便于比较和计算, 有时候要把分数或者小数化成百分数, 有时候要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者小数. 这节课, 我们先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板书课题)

教学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教学, 也要注重学习目的意义的教学. 看似简单的交代, 却凸显了学习百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意义, 也就是数学知识本身,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 ) 自 能学习 , 探究新知

小数化百分数:

(1) 看着这个课题 , 你想知道什么 ? (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 )

(2)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 , 请在练习 本上尝试 着把0.24, 1.4, 0.123化成百分数.

1 我们来看, 你们是怎样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呢? (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 100 的分数, 再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 )

2 教师提问:省去中间的推理过程, 0.24, 1.4 和 0.123 化成百分数是多少?

教师板书:0.24 = 24%, 1.4 = 140%, 0.123 = 12.3%.

(3) 观察、归纳、理解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 教师说明 :其实, 还有一种快捷的直接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再观察比较,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课本P80做一做:把小数0.97, 0.08, 0.005, 0.132直接化成百分数.

2抽象概括:想一想, 怎样快捷地把小数直接化成百分数呢? 思考后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 课件出示.

学生齐读: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 明确指出,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这个要求明确了一个新的教学思想, 即数学教学要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 以数学知识的掌握为载体,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刚才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勇敢”地退出, 让学生独立探究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学生由于有把小数化成分数的基础, 学习成功地实现两次转化, 一是把小数转化为分数 (亚目标) , 二是把分数转化为百分数 (新知) . 初步掌握了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步骤和方法, 并以此为新的认知起点, 要求学生去掉“亚目标”把小数化成分数的过程, 体验直接把小数化成百分数.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自能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学生学习成功的同时, 指出“还有一种快捷的直接把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 言下之意, 还有更好的方法, 你能发现这个方法吗? 再次唤起学习的热情, 以积极的态度探究把小数0.97, 0.08, 0.005, 0.132直接化成百分数, 并在小组里交流.

这一教学过程, 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以探究学习为学习方式的自能学习, 它对优生而言, 没有提示, 没有交代, 思维的时空完全把握在他们手中, 在积极的独立探究学习中得心应手地完成两次转化, 完整地经历了从已知到未知的学习过程, 学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这一过程对于学困生又有什么收获呢? 虽然刚才的过程侧重于优生, 它对于学困生也不是一无所获, 他们在知识转化的过程中也经历了知识的再现, 重温了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与百分数的改写, 体会到是特殊的分数, 也初步体会到小数与百分数内在的联系.

二、质疑问难给学困生创造了学习的条件

毋庸怀疑, 以独立探究为学习方式的自能学习, 在自能学习之后, 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中等生和学困生, 自能学习或许使他们依样画葫芦, 初步掌握新知解决问题, 但知识的掌握、理解十分有限, 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还十分肤浅, 还在新知的“大门外”踌躇不前.二是对于优生, 他们中间有一些人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不是尽善尽美, 站在培养他们思维水平的高度, 他们的学习也需要一个深化理解的过程. 换而言之, 对于全体学生, 他们的学习都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 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的表现, 是课堂客观存在的事实, 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了解学情的主要内容. 以自能学习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严格地遵守这一客观存在, 强调在独立探究之后, 侧重于学困生的“质疑问难”教学的设计与教学. 承接上面的教学, 接下来的教学解决了刚才提出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之后 ) 教师质疑 :

1. 【 引 导质疑 】 把小数化 成 百 分 数 , 小 数 点 向 右 移 动 两位, 为什么同时要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呢?

2. 【教 师质疑 】当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时 , 原数有什么变化? (扩大到原来的 100 倍) 再添上百分号后又有什么变化? (缩小到原来的1/100) 原 数大小怎样 ? (大小不变 )

“引导质疑”和 “教师质疑”两个教学片断把探究学习引向深入, 以“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为什么同时要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呢? ”为问题, 通过进一步的探究, 不仅体现了教学要面向全体, 展示大众数学的思想, 也把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 完整地体现了在将自能学习的教学思想物化为教学行为时, 培养优生与面向全体, 两个方面均不能偏废的教学策略.

8.初中语文优生培养方法研究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优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064-01

众所周知,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比较扎实的。我国语文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语文教育,又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使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说,我们在注重学生基础和普及性教育的同时,也适当地考虑到了教育的长期性。但是我们培养学优生的做法跟国际提倡的英才教育(特别是国外的英才教育方式)大相径庭,说明国内(至少是本地区)教师对这方面的了解还非常欠缺,实施更是不到位,下面就初中语文优生培养方法浅谈几点体会:

一、充分调动辅导学生的积极性

催生优生发展竞争体,就是要将竞争的机制引入这个群体,让他们在群体中有共同的竞争规则、机制、平台和局面,使群体的良性发展注入竞争的养分与活力。一是要遵守竞争的规则。竞争不是为了你上我下,尤其是在优生发展竞争体中,更应该遵守竞争规则,讲求团结,注重和谐,健康竞争。虽然没有明确的规矩和框框,但内部也有一些潜规则,相互之间不能违反。竞争中不伤害对方的利益,不损害集体的形象,不影响大家的团结,要有共荣共赢的思想和意识。二是要形成竞争的机制。要把奖励手段和竞争机制引入集体,这样其中的每个个体才能都有紧迫感与压力感,以及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才能使压力转化为动力,使竞争之“水”活起来,才能促使集体的发展有生机、潜力与前景。三是要搭建竞争的平台。要想孕育塔尖,必须先构建塔基和塔顶。只有具备厚实的塔基,才能托出塔顶,推出塔尖。若失去塔基和塔顶,塔尖的孕育只能是空中楼阁,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所以,优生的成长必须有竞争的发展平台。四是要开拓竞争的局面。要让学生明确:优生组建的小集体,并非“终身制”;并非进了这个班,就从初一上到高中。若这样,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就失去了竞争带来的压力,缺乏主动性和进取性。面对这种情况,采取“滚动分流制”,将学习上不努力、不主动的一些学生,滚动分流到第二层次,甚至第三层次的班级,将下面第二层次甚至第三层次的班级中,进取性强、学习成绩出色的学生选拔上来,这样就使竞争的局面大大地得到了拓展, 就会从思想上和机制上将竞争的效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搭建优生培养合作体

优生的培养最需要讲团结协作。只有团结,才能真正形成优生培养的共识,才能结晶智慧,使优生最好最快地发展;只有协作,才能形成优生培养的合力,才能跳出小圈子,拥有大视野,使优生的成长具有“适宜的气候”。一是要寻找合作的领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适时地拓展合作的领域和范围。对优生的辅导不能眼睛紧盯在学生的学习成绩上,应该把视野放得更宽、更大。要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跟踪学生的思想变化轨迹,研究学生的家庭、交往以及兴趣爱好等,进而为学生成长准确地听诊、把脉。这就需要在优生的培养上做到胸怀学生、放宽眼量。二是要挖掘合作的资源。优生培养合作体的成员不仅思想境界高、专业水平强,而且在学生的心理辅导以及活动的开展与策划等方面,要有明显的优势,把教师的优势发展到极致,学生才能撷其精华,又快又好地成长。三是要形成合作的合力。要挖掘合作的资源,形成资源库。对优生的培养是培养团队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施力方向”上高度一致的产物,这样产生的合力才最大、做的功才最大。这就要求在培养合作体内,心想在一起,力用在一点,劲往一处使,做到强强联手、优势最大化。四是要注重合作的后劲。合作的后劲大小,要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决定。学生的需求越大,合作的后劲与空间也就越大。

三、精选好题,提高训练的质量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重视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课堂课后练习要分层次,选择一些有针对性和有梯度的练习给学生做练习。而且选的题应有典型性,既要能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又要能帮助学生掌握新思维,关键是要能够从例题中得到启发,进行学习上的迁移。在此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认识得到提高,理解得到加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学生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上一篇:安 全 技 术 交 底(二级)下一篇:审计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