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春节(共15篇)
1.我们的春节 篇一
春节年味真的淡了么?
——蒋馨蕾,09服设6班
离开家乡生活的我每年会在春节时回到家乡,听着车上收音机里讨论着十年来春节的变化,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绪。
记忆里的小时候,仿佛每每在厚而白的雪中,春节就这么人皆知地来了。家是在一个旧旧的老镇子里,尽管镇子只有泥泞的小窄路,只有2、3层高的房子,家里只有些简易的家具,但却是开开心心地贴起红底黑字的对联、爸爸也点着响彻大街小巷的炮仗,几乎全部人都穿上新新的发着闪光似的衣服。待到拜年时,长辈们要是见到我们这些小孩子,说上几句夸赞,待我们走远,嫩小的手里也就握着满满的即将溢出的糖果儿,脸上也挂起傻傻地笑,那时不懂这种单纯的笑,就是幸福,却又清楚地记得年后是多么希望下一个春节快点来到。小时候的模糊记忆,仍旧能记起春节的欢快。
这时,回到家乡,坑洼的土色路面,已变成沥青铺筑的康庄大道,每隔着一点距离,就能看见红绿的指示灯。道路两旁那些树上没有了那些银白色厚厚的积雪,许是全球的暖化吧。彩灯也到处挂着。原先低矮的房屋也越向高处、向远处发展。几个大型的超市随处可见了。健身广场也飞速地建立起来了。到了奶奶家,门前的对联是精心挑选的。也有着新奇、立体的好看的“福”字贴在门中央。家里沙发是小时候爸爸和舅舅一起做的,我感觉它还是没有变,只是几天后家里就换上了新新的沙发床了。那个方形有些脱皮的饭桌,爸爸告诉我它竟然比我还有岁数,后来并没有也随着沙发换掉,只是确实买了一个比
这个桌子还值钱的桌布铺上,显得很好看。
今年过年,没有急不可耐地换上新衣服,因为并没有在过年时去买新衣服了。小时侯三十那天,我们往往是早早就因兴奋而醒来了,今年呢?却是在临近日上顶头是才悠悠醒来。往年的在家里吃食已经改为餐馆了,我们夜里仍旧看着春晚,大家围在屋子了还是有说有笑着呢。凌晨亦是新年刚开始,我和弟弟、老爸在楼下点着飞窜天空的大大的烟花,只不过没有小时候那么多了。初一拜年不是那么急匆匆了,仅是到了姑姑家和舅舅家稍作停留聊了一会就回来了。过年也就是有时开车去西安、咸阳逛逛,有时在家里各自休息着,玩着,安逸、轻松地度过了。
想到这里,想起网上有人说起年味儿淡了。对比来看,春节的十个年头,建筑和家具家电的变化告诉了大家经济的提升、科技的提升。对联和鞭炮、烟花的习俗仍旧保留着,却亦不像以前那样猖狂接近无休止的大声炮响了。新年才穿新衣的习惯在只是在以前经济的不理想时的产物,而现在我们无时无刻都可以添上一两件新衣。拜年似乎也不是那么劳累了,因为电话、视频的普及,就算相隔千万里仍旧可以见面„„这些等等的改变,只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得科学、理智化了。年味真的淡了?不!是充满幸福的年味儿浓稠地已铺满了365天的每一天!!
2.我们的春节 篇二
老北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在作家笔下,又有哪些特色呢?读完之后,请小读者们自己总结一下!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过农历的新年(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头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可是,到了严冬,不久便是春天,所以人们并不因为寒冷而减少过年与迎春的热情。在腊八那天,人家里,寺观里,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的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所有的各种的米,各种的豆,与各种的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在这天放进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的。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从腊八起,铺户中就加紧的上年货,街上加多了货摊子——卖春联的、卖年画的、卖蜜供的、卖水仙花的等等都是只在这一季节才会出现的。这些赶年的摊子都教儿童们的心跳得特别快一些。在胡同里,吆喝的声音也比平时更多更复杂起来,其中也有仅在腊月才出现的,像卖宪书的,松枝的、薏仁米的、年糕的等等。
……学童们到腊月十九就不上学了,放年假一月。儿童们准备过年,差不多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搀合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用榛瓤儿。儿童们喜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艺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儿。
儿童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须预备过年吃的使的喝的一切。他们也必须给儿童赶快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二十三日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新年的“彩排”。在旧社会里,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随着炮声把灶王的纸象焚化,美其名叫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多少多少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皇报告家庭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3.春节,我们的文化胎记 篇三
说春节是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因为它不像普通的生活方式,可以简单替换或改变。春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情感聚合。旧时北京人过年时要吃荸荠,荸荠谐音“必齐”,说的就是新年团聚之意,因此,即使没有回来的亲人,也要给他摆一副碗筷。
从一个角度看,人是群居的社会动物,除了一般的生理满足外,还寻求文化与心灵的归属。在信奉基督耶稣的西方社会,人们以圣诞作为最盛大最神圣的节日,他们在圣诞这一天的仪式中获得精神愉悦。
而中国人的春节与西方的圣诞有着同样的文化功用,只是春节人文伦理色彩更厚重,人们要奉祀祖先,亲人要聚会欢乐,人们的精神在亲情的浸润交融之中得以升华。
春节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随着历法的进步,年成为四季轮回的周期。过年就处在新旧年交接的节点上。新旧时间更替的过程,在古代人的心目中,是一个由紧张到放松,由严肃到喜悦的过程。
年前担心旧的不去,所以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驱赶,并设定了许多禁忌,进行身心防备。防备的主要方式就是家族的老小团聚,用集体的力量,抗拒威胁。爆竹、火、红色门联等起初都有巫术的意义。年后则是庆祝新生,互相祝贺。
春节是农耕社会时间节奏的产物,符合中国人“平静的激情”之性格,超常而世俗,喧闹而温情。
近代以后,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西方的时间体系进入中国,春节是在公历元月1 日被定名为元旦之后而得名的,古代的年节本来就叫正旦、元日。传统年节名称的改易,虽因立春节气的贴近与传统习俗的延续而不显突兀,但现代时间体系对传统的冲击已经开始。
但这次冲击来自外部的强制,是观念的灌输,历史记忆的惯性很难靠外力在一瞬间涤荡干净。因此只要外部环境稍稍放松,历史的记忆就会复苏。改革开放初期,春节传统的复兴就是如此。
随着中国社会由传统进入现代进程的加快,春节终于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真正冲击,这次冲击来源于社会结构内部。
传统农业社会赋予春节的种种实际的文化效用,在现代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中出现了弱化与传承的困难。同时伴随着西方物质文明进入中国的是西洋的生活方式,洋节流行,一些时尚青年可以送圣诞礼物,但却吝啬春节的祝福。虽然这其中大多是时尚好奇,不一定形成为民俗,但的确在消解着传统的春节民俗心理。
在当代社会,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经常处在彷徨之中,回归? 告别? 还是在回归中告别? 在告别中回归? 我们的社会是矛盾的,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我们能否找到一条适合民族文化的中庸之道,真的令人费尽心思。
春节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春节成为我们文化的胎记。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享受科技进步的便利,并不一定要以抛弃传统,特别是以主动抛弃传统为代价。传统与现代并不天然为敌,传统的智慧与情感反而可以作为现代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传统虽然作为整体的文化体系终究会被打破,但其中仍有许多有价值的文化片段,可以作为我们连缀当代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的金缕玉片。尤其是如春节这样的民族文化节日,它有着独特的时间优势,在冬尽春来这样一个自然时节,人们就着天时的便利,举行各种年节的仪式,重温着家庭亲情,协调着人际关系,放松身心,脱离紧张忙碌的现代生活节奏,回归传统的悠闲。春节传统内涵的传承与扩展,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不仅在文化建设上具有正向与健康的意义,就是从经济社会角度考量,也是难得的商机,旅游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娱乐业等都充分利用了春节人们的消费心理,取得了良好的收益。
当然,春节传统中也有需要调整更新的因素,祈求神灵的意识应该淡化,繁琐而耗费资财的祭神仪式以及铺张浪费应该减少,但春节中礼拜祖先与团聚亲人、休闲娱乐与联系乡谊的传统习俗却应该保持与传承。家族文化是中国伦理文化的基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递的重要空间,年节期间,家人团聚,交流亲情,回首过去,筹划未来,这样的节日气氛,这样的节日文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4.我们的节日――春节 篇四
我最爱吃粽子,也爱包粽子,端午节的前两天,奶奶已经把粽叶给准备好了,粽叶有要求,新鲜的竹叶,碧绿碧绿的,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洁白的糯米浸泡在清水里,饱满的大红枣,都早已准备好了,再准备好一些绳和线。
开始包粽子了,我学着奶奶的样子,用左手拿着粽叶,把粽叶卷成一个空心的锥体,然后用右手在盆里抓米,放进那个空心的椎体里,一边放,一边用拇指轻轻压一压,直到装满为止,装满米后,我又用一片粽叶紧紧裹住这个椎体,最后用一根结实的线把粽叶紧紧扎住,这样,一个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包好了,不过,扎粽子可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哦,如果扎不好,粽子一下锅就散掉了。
当初,我还不会包粽子的时候,我认为简单的包粽子根本难不住我,不学就能自通,谁知,当我真正去包时,才明白包粽子是门手艺,能包得漂亮而结实非常不容易。 记得,我在学包粽子的时候,好不容易包出一个,完成了最困难的一个步骤,大功告成后,我拿起粽子准备放入碗中,可是一不小心拉了粽绳那段的一部分,只听得“哗啦”一声,粽叶散开了,糯米们像飞珠滚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掉到地上。
包好粽子,就剩下煮粽子这一步骤了,在煮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揭开盖子查看情况,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迫不及待地要用手去拿,结果被小烫了一下,好不容易从锅里拿出来,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见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
吃着自己亲手包的粽子,觉得更加香甜。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我们要牢记这位英雄。
5.我们的春节作文 篇五
临近春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过新年。这家买年货,那家购鞭炮,都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作为家里的一个小成员,我也不例外。清扫房子的那天,我也加入了爸爸妈妈的行列中,演奏了一场“抹布扫帚交响曲”,把家里收拾的一尘不染。听妈妈说,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意思是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我最喜欢和期盼的还是大年三十放鞭炮了。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爸爸带着我到阳台上,把鞭炮先挂在长长的竹竿上,随着爸爸点燃了炮引子,“噼噼啪啪”的响声和闪烁的关刚瞬间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6.我们的春节作文 篇六
按江苏的老规矩,春节自腊八便正式开始,每个人都忙碌了起来。扫屋顶,由家里最健壮的青年将屋顶的落叶扫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扫晦气”。这时家里最高兴的就属我和表妹了,扫屋顶时总能扫出些新奇玩意儿,或是飞到屋顶上的羽毛球、竹蜻蜓,又或是秋天落在上面的小果子。在前几周我就开始盼望着了,一天往梯子底下跑好几次,时不时就问妈妈:“还有几天腊八啊?”
转眼,小年到了。家里的大人大清早的就开车出去采购年货了,满院子只剩小孩儿还在呼呼大睡,没办法,谁让那几天的晚会看也看不完。醒了,爸妈也就差不多回来了,我就这儿拿点儿果脯、那儿拿点儿江米条,草草地吃完早饭,又急匆匆的做花灯去了。
做一个自己专属的花灯,在灯会上大放光彩,想必是每个孩子都愿意的吧。先把竹条编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再糊上一层纸,按上握把,塞入电灯便成了,早年间的花灯都是在中间点上蜡烛,可那样太麻烦了,也不安全,家长是万万不许的。
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收完红包后,看春晚也是必不可少的,熬到十二点,沾床就睡。
7.春节习俗的古老记忆 篇七
《荆楚岁时记》是南朝梁人宗懔撰写的一部记载荆楚岁时习俗的著作, 也是保存到现在的我国最早的一部专门记载古代岁时节令的专著, 更是我国第一部岁时民俗志。“荆楚”一词, 最早见于《诗经·商颂·殷武》:“挞彼殷武, 奋伐荆楚。”本指楚族或楚国, 后因楚国的境域约相当于古荆州, 故沿用泛称长江中游一带。
宗懔 (502—565) , 字元懔, 又字怀正, 祖籍南阳涅阳 (今河南涅阳县) , 居江陵。南朝梁著名学者。湘东王萧绎镇荆州, 宗懔经长史刘之遴推举往见, 一夜写就《龙山庙碑》, 深得萧绎赞赏。历任刑狱参军兼掌书记、临汝令、建成令、广晋令、荆州别驾、江陵令。萧绎在江陵即帝位, 擢为尚书郎, 封信安县侯, 食邑千户。承圣三年 (554) , 元帝兵败, 宗懔被俘, “周文帝以懔名重南土, 甚礼之” (《北史》卷七十) , 居于长安。世宗即位, 又与王褒等在麟趾殿刊定群书。保定中卒, 年六十四。有集二十卷, 已佚。遗著甚夥, 辑为二十卷行世。其中最著名者为《荆楚岁时记》。
《荆楚岁时记》一书就是宗懔寄人篱下之时思念家乡, 追忆故土而著, 距今已近一千五百年。书中, 宗懔根据自己耳闻目睹和前人记载, 记述了荆楚地区岁时风俗的概况, 年节时的饮食、活动和颇有趣味的民间故事等, 并考证了一些风俗习礼的缘由, 反映了古代荆楚大地的社会景象和人们的生活情趣。其中采录的某些神话和传说, 以及方物和民俗, 多为他书所失载。全书记载了自元旦至除夕的二十四节令和时俗, 总三十七条。在每个条目下, “正文”简述节令时俗, “按语”说明某一时俗的来龙去脉, 引用经典俗传六十八部, 共计八十多处。全书以时间为序, 从正月至十二月依月而记, 每月中所含的节令分而述之。
今人谭麟钟情《荆楚岁时记》, 为其详作译注, 嘉惠读者。一九七六年和一九七七年, 谭麟参加《汉语大字典》编写工作, 开始接触《荆楚岁时记》并对它产生浓厚兴趣。当时他承担制作《荆楚岁时记》选择式卡片的任务。在对一些字头的义项研究中, 谭麟逐渐对《荆楚岁时记》爱不释手, 遂决定将其进行整理和译注, 使之晓畅易懂。译注时的底本为线装古本, 全无句读, 但有分条提行的书写款式, 共计三十八条, 也无分条目录。所以译注时, 为了使每条内容完整, 各条之间互相衔接, 谭麟就参照《湖北先正遗书》本, 将“是日 (指五月初五日) , 竞渡, 采杂药”和“是日, 竞采杂药”两条合并为一条, 形成《译注》本三十七条, 每条均拟定八字标题。为醒目起见, 谭麟又将三十七条标题编成目录列于书前。
荆楚大地传统的节俗活动丰富多彩, 尤以春节为甚。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至少在南北朝时, 荆楚地区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岁暮, 家家具肴蔌谒宿岁之位, 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 至新年十二日, 则弃之街衢, 以为去故纳新也。”守岁的习俗, 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 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年三十守岁, 俗名“熬年”。
《荆楚岁时记》这样记述古代荆楚人民过春节的欢乐情景:“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谓之端月。鸡鸣而起, 先于庭前爆竹, 以辟山臊恶鬼。”每到初一这天, 家家户户争相燃放爆竹, 以吓退怪兽恶鬼。“帖画鸡户上, 悬苇索于其上, 插桃符其傍, 百鬼畏之。”为祈求平安, 人们在纸帖上画一只鸡, 贴在门上, 把苇索悬挂在画鸡上面, 桃符树立在纸帖两旁, 以次驱逐邪恶。
《荆楚岁时记》还描绘了春节隆重而欢庆的场面:“长幼悉正衣冠, 以次拜贺。进椒柏酒, 饮桃汤。进屠苏酒, 胶牙饧。……凡饮酒次第, 从小起。”大年初一, 男女老少人人穿戴齐整, 到亲戚朋友和邻居家拱手作揖, 相互祝贺拜年。各家还为拜年的客人准备了糖、水果、糕点、瓜子等款待品。人们频频举杯, 畅饮丰收美酒, 年幼者首先品尝, 享受着节日的优待。
8.我们的春节 篇八
庆梅:希望见到十多年没有回家的爸爸
“庆梅爸爸十多年没有回家了。”庆梅奶奶哽咽着说,庆梅妈妈是重庆人,生了哥哥和庆梅后,再也没有回来。庆梅是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人。爸爸外出打工,常年在外,逢年过节才会回家,可是在庆梅妈妈走后的第二年,爸爸也没有回过家,只在过年时才打个电话回家。庆梅总问爸爸会不会回家过年,说他们想爸爸。两三个年头过后,就连过年也接不到他们爸爸的电话了,后来,索性电话也打不通了。旁边,庆梅兄妹低下头默默流泪。
庆梅的眼里闪烁着对爱的渴望,同时又隐约流露出对父母亲情的陌生。她的字写得极其工整。在信中,庆梅说,自己在心底呐喊父母归来。过年了,十多年没有回家的庆梅的爸爸妈妈,能不能回家陪孩子过年?
小翠:想和爸爸妈妈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四川省广元市宝轮镇的小翠在快两岁时,爸妈商量后决定去深圳打工挣钱,补贴家用。小翠跟着奶奶开始了长达10年的留守生活。爸妈去深圳打工的前几年,几乎都没有怎么回过家,小翠都已经不记得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在小翠家周围几乎没有能跟她一起玩耍的小朋友。每天除了跟奶奶待在一起,就是跟小狗玩耍,玩累了就看会儿电视,或者自己跟自己下棋、说话,安静得仿佛这个世界就剩下她一个人。“他们出去打工好早哦,完全对他们没有印象,长的是啥子样子都记不得了。”小翠说。
小翠最高兴的时候就是过年。“有时候过年爸妈会回来,这样一家人可以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吃饭,而不是每天只有我跟婆婆两个人吃饭,他们回来后屋头就要热闹些。”平日里,小翠跟爸妈联系都是通过电话,但是几乎都是小翠主动给爸妈打电话。
紫阳:希望自己设计火车尽快赶到父母身边
河北邯郸的秦紫阳,今年7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幼小的她从小便跟着姥爷和姥姥在乡下生活,每年只有到了春节才能和父母见上一面。晚上睡觉时,其余的小朋友都会有父母帮助洗澡,搂在怀里讲故事,夜很深了,她却因为想念父母而难以入睡,有时在梦中还梦到和父母一起游公园。每年过年时,小朋友们都会在父母的陪伴下去燃放烟花爆竹,而她就和姥姥一起玩耍,和姥姥一起清理垃圾。
有时,由于工作原因,过年时秦紫阳的爸爸妈妈仍坚守在工作岗位,她就用手机和爸爸妈妈聊天。后来,她看到其余小朋友在玩许愿灯,她也央求姥姥买许愿灯,吃过晚饭,她便在姥爷和姥姥的陪伴下,走到空旷的野外燃放许愿灯,每次她都会望着父母工作的方向,默默许下一个愿望:“希望自己能设计制作一辆火车,能乘坐火车尽快赶到父母的身边。”
专家: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
“我们现在的6 100万余名留守儿童中,有超过200万名的独居儿童。如果春节了,还让留守儿童远离父母,这说不过去。家庭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希望能给留守儿童家庭更多支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建议,探索一些硬性保障,比如规定:必须有父母一方伴随孩子生活,如果因为不能外出打工造成生活困难的,在政府财力允许的情况下,予以补贴。如果父母一方不能和孩子一起生活的,需要指定监护人,但监护人要符合相应条件。
专家建议,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教育支持、规范留守儿童家长的教育行为、保障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促进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的进一步健全。
9.我们的春节作文 篇九
春节定在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不过春节可不是只有一天,而是从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在这些天里每天都是过的非常的热闹,非常开心呢!
首先,来说说我们的除夕,这一天最重要的就是年夜饭了,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一餐,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大人们都会准备好多我们爱吃的菜,有鱼有肉,有饺子,代表年年有余,吉祥如意!这一餐我们都会吃很长时间,边吃饭边聊聊这一年中的事情,大人们聊工作,聊生活,关注我们的学业,身体情况等等。吃完团圆饭就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发红包啦,也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拿着那大红包怎么都舍不得放下,妈妈说:“你们现在真幸福啊,妈妈小的时候可没有那么多大红包,有个五块钱的红包已经是大红包了。”晚上我们全家一起在客厅看起了春晚,那一天晚上也允许我们小孩晚睡啦!
正月初一,按照习俗穿新衣,戴新帽,还要在家门口跳一跳,寓意新的一年越来越好!
初二、初三开始就是跟着大人们走亲访友的给长辈们拜年啦!终于有可以和我的表弟妹们见面啦,好开心啊。今年表弟带我放了烟花,鞭炮,那味道可带劲了,不过刚开始我胆子小,点火也是发抖的,点完火把香一扔,自己飞快的跑的老远,被表弟他们笑死。后来慢慢的就熟练起来了,点起烟花来也是得心应手了。
到了初四,初五就是各种迎灶神,迎财神,放鞭炮的活动了,当然我们小孩子总是以凑热闹为主,最喜欢的还是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除了吃元宵,最重要的是逛庙会,看花灯啦!庙会上各种各样的花灯,比如兔子灯、荷花灯、鲤鱼灯等等,让人看得目不暇接,还有各种摊贩,卖着各种各样好吃的好玩的,好不热闹。
10.我们的春节周记 篇十
盼啊盼,终于盼来了除夕夜。姐姐一家都从扬州回来了,爷爷奶奶也都到我家来了,家里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除夕这一天是忙碌的,也是快乐的。爸爸和叔叔贴好了春联,挂好了灯笼,家里立刻变得喜气洋洋起来。妈妈中午就开始在厨房里面忙碌,切菜、烧肉、炖汤、演奏着一首精彩而动听的锅碗瓢盆交响曲。
夜色将小镇厚厚的包裹了起来,厨房里透出了明亮又温暖的橘黄色灯光。除夕的压轴大戏——年夜饭正式拉开序幕。妈妈在厨房里喊了一声“吃饭啦!”我们就连忙向厨房走去,只见桌上红的红,绿的绿,令人赏心悦目,都有点儿舍不得伸筷子了。
酒满上了,饮料也满上了。大人们喝着酒,聊着天。我们小孩吃着菜,看着电视,哈哈的笑个不停。我们吃的难道就只是菜吗,当然不是!从这一道道的菜中,我品出了浓浓的亲情。家人们的脸上都写满了喜悦,他们也一定尝到了亲情的味道。
外面响起了鞭炮声,声音真大,似乎要把祝福送到每一个人家。我站在门前,看见许多五彩缤纷的烟花在尽情绽放着,把夜空装点得十分美丽。
新年的阳光洒满了大地,大年初一,以往我都是起床最晚的人,这次也争了个第一。上午,回老家拜年,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最前面,看见长辈们,祝他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总能收到红包,我心里别提多开心了。
村子里挂上了五颜六色的旗子,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大红的春联,人们见了面,都互相说着恭喜。人人脸上都闪烁的喜悦的光,彼此之间的隔膜似乎在这一天都消失了,没有争吵,只有祝福与快乐。许多小孩子在街上跑来跑去,放着鞭炮,追逐打闹着,愉快的笑声伴随着鞭炮声,在大街小巷里回荡。
11.我们的春节 篇十一
现代人的心理状况因外在优越或压力而日渐空虚或焦灼,旅游队员多为心理上有一定困扰的城市白领。他们是社会的精英,能够赚到令人羡慕的身家,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但却无法感受到幸福。生活、工作上的巨大压力让他们的自信心逐渐丧失,挑剔、过分的完美主义让他们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地交往,丧失了必要的沟通和倾诉,甚至丧失自我。他们在正常人面前非常封闭,即使面对心理医生也并不能完全放开。在心理咨询室听着陌生的心理名词和理论时,往往感觉到曲高和寡,无法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这就使咨询师不得不思考该如何将严肃的心理咨询推广到人群中去;于是,心理旅游暗合着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而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选择。
心理咨询是一面镜子,照人照己,具有相同心理障碍的人聚集在一起,一方面可以获得共情,提高改变自我的勇气和决心:同时可以分享经验,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心理旅游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更不是简单的游山玩水,而是在心理学家的指导下进行的心理训练,这些训练有二三十项之多,分别在室内和户外进行,有集体木鞋、电网、四绳桥……甚至包括插花、设计制作软陶等等。心理旅游其实也是一种特殊的团体咨询,而对于每一项内容,都有它特殊的作用和意义,例如天梯是让人们体会被别人帮助达到成功后的成就感:信任背摔是为了打破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建立彼此相互信任:攀登“绝壁”和过“独木桥”则是培养人们对平衡能力的掌握和遇事的平稳心态、训练人们的胆量、培养专注和耐心的品性等等。
在心理旅游中,培养人际交往的项目也是不可缺少的项目之一,活动中会安排形式多样的训练形式,如八分钟交友、组歌、马兰开花、复述别人的讲话、关注他人、礼貌对待他人、锻炼在众人面前讲话、表演等。
心理旅游究竟有没有作用,这是每一位想参加心理旅游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从以往几次经历来看,参加心理旅游对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纠正某些心理问题、增强社会适应性方面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也不能期望短期的旅游会彻底改变一个人。正确的期望是在参加心理旅游过程中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转变自己的认知,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比方说一个自我中心的小孩子,他就会在集体活动中感知到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馈,从而能纠正自己的专断独行,处处想占先的不良品德,进而在行为上模仿他人,把社会规则内化后转变成利他行为,增强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12.春节的生命哲学意义探讨 篇十二
现今国人普遍感到“年味”变淡, 首要原因莫过现代化社会对传统节日丰富民族文化内涵的消解, 春节所蕴含的宗教精神与价值信仰在当代被逐渐漠视。
传统中国是以一个个大家族为单位组成的“大家”, 有“家”才有“国”, 故而传统中国人十分重视家族意识的培养与传承。春节, 本正是每年中国人强化家族意识与礼教熏陶的重要时刻, 不论是祭拜祖先还是礼拜长者, 都体现着个体在家族与社会关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角色, 不仅承担着责任与义务, 亦分享着荣耀。在春节家族相聚团圆的节日氛围里, 人们表达着自己的宗教情愫: 对天地滋育万物的感恩与信仰、对宗族生命传承的敬畏与祈愿。
然而现代物质文明的发展, 使传统大家族的相互依赖生活方式面临解构, 宗族意识逐渐淡化, 取而代之的是小家庭模式的建立与人情的淡漠。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 使传统春节的宗教精神, 在当代逐渐失去了核心价值。城市化生活中, 人们对天地的信仰, 对宗族祖先的敬畏感逐渐淡化, 祭祀天、地、君、亲、师的信仰活动只在民间被部分留存下来。虽然新春佳节仍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家庭团聚时刻, 但一个消溶了宗教信仰及其背后传统文化生命力的新年, 其丰富国人精神生命体会的价值, 已被大大减弱了。
再者, “年味”变淡的又一重要原因是春节民俗仪式的淡化。春节人文精神内涵的体现, 必然要通过相关的文化载体, 而对传统年节精神文化的漠视, 也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对春节民俗仪节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漠然, 以致民俗仪式载体也一再从简。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体制下, 人们不愿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过年, 去顾及隆重繁琐的春节文化。丢失了传统和习俗、一切从简的春节, 不仅在形式上骤然淡化了春节气氛, 更让人无法深刻体会到隆重而神圣的春节民俗仪式背后蕴含的丰富人文精神。
过年, 就该在春节特有的文化符号里, 感受属于年节特有的精神盛宴——与家人朋友一同放鞭、赶庙会、走亲戚, 看看老家的大戏, 用家乡的井水泡杯爷爷亲自在山上采摘的粗茶, 围着暖烘烘的大火炉陪着老人唠唠家常, 跟随着父辈祖辈去山野田间拜祭先祖, 寄上自己的祝愿与哀思……点点滴滴, 积攒起来的就是过年的味道。这些附着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年俗, 赋予了春节红火而隆重的仪式感, 这便是人们心中的“年味”, 它深层次地表达着国人对于团聚的精神渴求。
浓浓的年味, 不应被我们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无知与漠视所消解, 春节等传统文化人文价值的重新强调, 更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补上的重要内容, 否则, 现代社会文化将真正成为失去自我, 全盘西化的无根之木、断源之流。因此, 春节等传统节日对国人生命关怀的人文意义与特殊价值, 是很值得探讨的。
二、春节等传统节日对于国人生命涵养的意义
人之生命的孕育、出生、长成、终老, 皆是在社会环境中循环, 故人的生理性生命并非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生理性生命, 而是呈现为亲缘性血缘生命, 其承载的是社会性的血缘关系。学者郑晓江将此特殊的人之生命的构成, 理解为生命的三重性——亲缘性血缘生命、人际性社会生命、精神性超越生命。我们姑且可以从“生命的三重性”这一视域, 深入理解、探究春节等传统节日对于国人生命涵养的意义所在。
1、春节对中国人之血缘性亲缘生命的意义
人生于父母的血缘关系之中, 而父母自身的生成养长又可无限上延至复杂的血缘关系和社会关系里。正因有此血缘亲缘生命的传承, 家族血脉的延续, 才是大大降低人的漂泊感, 孤独感。人活一世, 并非孤单单一人, 也并非只为自己而活, 而是家族血脉之开显、社会关系的延续。春节通过对家庭之“根”的确立, 为无数在外的游子, 提供了温暖的精神家园。
在传统家族文化浓厚的农业社会里, 人们通过春节隆重繁杂的习俗礼仪, 强调着一个大家族的团圆、兴旺与亲缘血脉的传承, 强化着大家庭中每个人的家庭归属感、责任感。如今, 商品经济社会中, 家族文化被淡化, 取而代之的小家庭模式, 迫切需要一套家族式的情感整合仪式。春节, 即提供了完美的家族情感整合场所, 它以其特殊的家族团圆姿态, 让中国人在情感上, 有了落脚处、有了归属地。
2、春节对中国人之人际性社会生命的意义
现代化进程无可避免地加剧了各个小家庭在价值观上、物质水平上的差距, 人们更执着于个体生命的“异”, 刻意于世间的“分”, 苛求于自我的“多”, 甚至侵犯他人和社会也在所不惜, 此种生命观的泛化, 无形中造成了人际间的紧张、攀比、计较。人在社会生活中, 与社会其他人和组织结成复杂的关系, 其生命也必然打上社会的烙印, 这便是“人际性社会生命”。在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中生存, 有时候, 人们需要被制造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机会 (如春节) , 以帮助个体之间寻求一些共同的情感需要, 形成某种共通的感受, 以努力从个体生命之异中, 体会到流年似水、生老病死、欢喜苦惧, 皆为人生常态的相同生命本质, 保持以更平和、平静的心态对待现实生活。
人们在春节相互问候、相互关心的沟通情境中, 也是在寻求着人性的共同点, 感受着生命本源的同一性, 形成着强烈的生命共同体意识——生命个体属于家, 家属于国, 人们同在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国家体制里共存共荣, 由此产生了相互的认同感、生命的共通感。此种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更是人际性社会生命的需要。
3、春节对中国人之精神性超越生命的意义
对家族而言, 传统春节通过一整套对天、地、君、亲、师的祭祀礼仪, 使个人“小我”之精神生命与祖先、圣贤、天地精神相沟通, 从而获得“大我”式的存在。
对社会而言, 年文化的传承, 实质上是中国人代代精神生命的延续, 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延续。一年年春节, 中国人延承着此饱含着团圆、和睦、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使中华文化最深刻的民族生命力一次次得以凝聚与深华。
年文化既是对家庭情感的整合, 更是对整个社会情感的整合。将每个小家庭成员的血缘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 融入整个民族的生命力中, 则中国这个大家族的精神生命才能得以丰盛与彰显。
丢弃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物质兴盛, 对一个民族而言是空洞而贫乏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根基与灵魂, 对春节等传统节日价值的理性呼唤, 也是人之亲缘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感性需要。只有深刻感受年文化对国人生命涵养的意义所在, 理解年文化的民族精神内涵, 才能从心底感恩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力量, 并将此极具代表意义的中华年文化民俗代代红火相传。
摘要:在所有中国传统节日中, 当属新春佳节最热闹红火, 扩及全中国各个角落, 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深远。春节不仅象征着团圆、亲情、传承, 是对未来新的一年寄托希望与祝愿的美好节日, 更是满足着国人人性需要的情感表达, 人们以大家族为单位, 相聚庆祝, 传达着自身对于一年又一年生命传承的敬畏与感恩。对于中国人而言, 春节所折射的精神生命需求, 是其他寻常节假日所无法替代的。然而, 我们不得不承认,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达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年”的氛围却在悄悄变淡, 尤其在流动人口较大的城市化地区, 正在消失的“年味”, 已经让“年”更多的成为一个停留在国人集体意识里的概念, 一个传统文化的符号, 春节的深厚文化内涵与意义被人们淡漠、架空。作为重要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之一的春节, 其蕴含的人文意义正在被城市化的进程逐渐消融解构。为何国人对春节的情感归淡?是否有必要重新强调春节对于中华民族的人文价值?春节对于国人生命关怀的意义究竟为何?这些问题将在本文中逐一探讨。
关键词:传统节日,民族文化价值,生命涵养,生命的三重性
参考文献
[1]刘济良.生命的沉思——生命教育理念解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杜维明.当前学界的回顾与展望[J].开放时代, 2003 (1) .
[3]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4]张欣.中国社会文化礼俗[M].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0.
13.我爱我们的节日--春节 篇十三
现在有很多80后和90后,比起中国的传统节日,他们更爱或更关注国外的节日。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外国节日更加新颖,更加吸引人,更加有趣。但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应该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于外国节日,只要适当的了解就可以了。
在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日是春节。
春节是农历的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相传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有很多习俗。在腊月廿
三、廿四(小年),要祭灶、蒸花馍、写春联、吃灶糖、扫尘。在腊月廿
九、大年三十,要置天地桌、吃年夜饭、看春节联欢晚会(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守岁、接神、踩祟、接财神。在正月初一,要放爆竹、拜年、占岁、饮屠苏酒、聚财。
每到春节,家里饭桌上多了许多传统美食,样样都是色、香、味聚齐,让人垂涎三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腊八粥、年糕和饺子。据史料记载,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富人还是穷人,家家都要喝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不仅清香甜美,而且能畅胃气,生津液,因而颇受人们喜食。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
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交子”即新年与旧年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与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饭通常有火锅和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生活幸福,“年年有余”。南方还有一些地方过春节讲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征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现在,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春节也正走向世界。除了中国人外,还有很多国家的人们也过春节。韩国人过春节,要吃米糕片汤;日本过春节,要买福袋图吉利;越南人过春节,要吃糯米豆沙年粽;新加坡过春节,东南亚特色浓。目前,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好象是从去年开始定为法定节日)、马来西亚等国家过春节,主要是亚洲国家,剩下的就是生活在其他国家的华人自己过春节了。
14.我们的节日春节作文 篇十四
新的一年到来了,人们喜气洋洋,到处万象更新。家家户户挂上红红的灯笼,门上贴着喜庆的春联,放着噼里啪啦的鞭炮。这是为旧的一年所获得的回报而庆祝,同时也预祝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在外打工的人们都纷纷赶回家团聚。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看电视,大家谈笑风生、其乐融融。
过年了,所有人都打扮的漂漂亮亮,大人们忙碌了一年,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去向亲朋好友拜年,大家互相祝贺新春;有的到超市购买喜欢的物品;有的在家里打打牌;小孩们抛开学习的烦恼尽情玩耍。我觉得再也没有比收红包更过瘾的事了。
大年初一,大街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爸爸妈妈去姨爹爹家拜年了,我的浙江小表姨便带着我去必胜客吃匹萨。小表姨只比我大6岁,以前回家是老爸招待,被“痛宰”过N次,这回我难得有机会“礼尚往来”了。吃饱喝足后,我便充当导游,带她坐上“扬州特色”的旅游观光车,观赏古色古香的双东老街、风景秀丽的瘦西湖。我们边逛边聊老家几年来的变化,希望她有空经常回家看看。晚上我们一起观看扬州的夜景,到处烟花灿烂,繁华似锦。
15.扑克牌上的春节民俗 篇十五
一、儿时春节的那些扑克记忆
小时候最喜欢过春节。春节可以放假、放鞭炮、得压岁钱、走亲戚,吃好多好东西,这些都很令小孩子们高兴和开心。但让我最开心的还有,每逢春节,在外地工作的爸爸也会赶回家来团聚,全家人围在桌前可以打上几个晚上的扑克牌。
小时候我们经常玩的扑克牌游戏有很多种,大跃进(类似于争上游)、憋七、升级、赶打车、五十一等游戏都是我们特别喜欢玩的。
玩牌就得买牌。每年春节前买上一副或几副新的扑克牌自然是我的事情。我家附近有一家文具店,叫益昌书局。说是书局,其实不卖书,主要经营文体用品。我自然是那里的常客。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扑克牌被认为是“四旧”。扑克牌厂不再印制扑克牌,文具店也不卖扑克牌了。扑克牌厂用生产扑克牌的机器和材料印制一面是毛主席语录,一面是毛主席语录歌曲的卡片。所以,我家在1965年买的一副天鹅扑克牌用了很多年,扑克牌的厚度几乎是新牌的两倍。
记得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一个春节前,我到益昌书局购买文具时,无意中发现居然有一款新发行的《金鱼文娱扑克》在卖,书局的阿姨告诉我这是刚到的试制品。价格是4角2分钱一副,这可够我吃好几天早点的,那时一个烧饼、一根油条才4分钱。但我还是咬咬牙买下了这副试制品《金鱼文娱扑克》。
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这副“战利品”扑克牌。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副金鱼扑克居然和以前我见过的所有扑克牌都不一样!传统扑克牌的J、Q、K在这副扑克牌上变成了11、12、13;传统扑克牌上的那些外国人物全部换成了美丽的金鱼。
我太喜欢这副非常“另类”的扑克牌了,几乎到爱不释手的程度。许多小伙伴闻讯后,都纷纷跑去益昌书局去买这种扑克牌。但是他们都扑空了。这副扑克牌据说作为试制品,只来了10副。居然让我发现了,我当时真是得意极了! 这副绝妙的扑克牌陪我过了一个非常开心的春节。
后来我研究中国扑克牌发展史时才知道,扑克牌在1966年 -1971年期间是禁止生产的。1972年,当时的轻工业部打报告给国务院,要求恢复扑克牌的生产。当时李先念副总理批示同意少量试制生产。我无意中买到的居然是第一批试验品文娱扑克牌!
就是这副无意中买到的《金鱼文娱扑克》成为我一生收藏扑克牌的开始。目前这副《金鱼文娱扑克》市价已经超过万元。
二、扑克牌上的京城春节民俗
扑克牌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工具,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载体。京城春节民俗曾经多次、大量出现在各种扑克牌上:
1、生肖民俗:生肖文化是中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大年初一钟声响过,意味着又一个新的生肖年份的来临。在中国民间历来有这样的传统,到了哪个生肖年,家家户户就要买一些和这个生肖年的动物相关的剪纸、年画、玩具等,或布置在家里,或赠送老人、儿童、亲朋好友。生肖主题的扑克牌历来也是亲朋好友之间在春节期间互相赠送的新颖礼品。每年春节前都会有一款新颖的异形生肖扑克问世,春节期间带上几副生肖扑克走亲访友,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扑克文化的一个传统。如鼠年有粮仓形扑克《鼠报平安》、牛年有犁铧形扑克的《牛市鸿运》、虎年有山形扑克《虎跃新程》、兔年有月亮形扑克《玉兔东升》、龙年有葫芦形扑克《龙行天下》、蛇年有灵芝形 扑克《蛇舞神州》、马年有马蹄莲形扑克《马跃乾坤》、羊年有树叶形扑克《羊唱九曲》等等。此外还有每年出品的两副一套的《百虎图》、《百兔图》、《百龙图》、《百蛇图》、《百马图》、《百羊图》等等,每套扑克除包括一些该生肖图片外,还收录了与该生肖相关的大量绘画、剪纸、雕塑等艺术作品,每张牌上还别具匠心地放上一条或几条与该生肖相关的成语、歇后语等,堪称生肖文化的小百科。这些生肖主题扑克深受广大百姓的欢迎,当然也成为藏家不可不藏的珍藏品。
2、节令民俗:许多中国民间春节前后的节令民俗现象都反映在扑克牌上。如京城著名民俗学者兼画家方砚的《古都遗韵——老北京民俗,详细记录下老北京腊月初八煮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腊月末扫房、写春联、买佛龛、买蜡烛、买灯台、买“吊钱”、买年货、买绒花、买花样;除夕夜摆贡、祭祖、送财神、踩岁、打灯笼、包饺子;除夕夜到初一早上守岁;正月初一拜年;春节赶庙会;正月初八顺星;正月十四烧火判;正月十五灯节等习俗,画面生动,文字详细, 暨是对春节民俗文化的形象化记录和传承,又是一组珍贵的民俗美术作品。
3、市井民俗:胡同是老北京市井文化的基础和发源地。北京城的胡同格局于十三世纪初步形成。从历史上看,胡同一直是除帝王之家以外各阶层的居住地;时至今日,北京的许多市民仍居于其中。人们世世代代在此生息、繁衍、劳作、抗争,北京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也以此为依托而发展和演化。《老北京——胡同篇》扑克带您走近形形色色的北京胡同,以追寻北京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体味北京特有的春节民俗民情,感触博大精深的京味文化。《老北京——老行当篇》系列扑克则遴选出108个最具老北京特色的活跃在胡同里的老行当,并分别配有珍贵而精美的旧图,重现当年趣味盎然的市井生活和世情百态,为读者展开一幅老北京“清明上河图”式的巨幅长卷,是研究当时社会、民俗的生动史料, 更是独具北京地域特色的宝贵文化遗产。时光荏苒,昔日京城的旧影已离我们远去。让我们借助本系列扑克牌,共同穿越历史时空,去领略老北京市井繁华、百业匆忙的独特风情和魅力。
4、店铺民俗:诞生于清末的众多老字号店铺是古都北京商业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京城春节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春节前夕,人们走上街头,走进这些老字号,置办年货,采购礼品。店家也推出各种促销、打折、降价的措施来吸引顾客上门。在《古都遗韵——京城老字号》扑克中, 方砚大师笔下的京城老字号,描写精致,刻画逼真,再现了晚清及民国时期北京商业名店的原貌,不仅具有观赏价值, 更具有历史传承价值。
三、中国民俗主题扑克牌的收藏与投资
经过笔者多年收藏和研究的心得,中国民俗及春节主题扑克牌都具有特别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许多民俗主题扑克特别是生肖扑克往往是根据特定 的年份设计制作的,并不是长线产品,印数都非常少;
2、生肖民俗扑克大多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文化礼品, 真正用于收藏的很少,所以可以说存世量很小;
3、许多生肖民俗扑克都是名家的绘画、摄影、剪纸、 雕塑等艺术作品,观赏性很强,深受藏家和大众欢迎和喜爱;
4、许多生肖民俗扑克都是根据生肖主题设计的不同形状的异形扑克,这种异形扑克不仅深受中国民众和收藏爱好者的喜爱,也深受国外藏家的青睐。
【我们的春节】推荐阅读:
我们的节日———— 春节06-16
节日作文 我们家的春节08-12
我们的节日春节倡议书08-21
2022我们的节日春节活动总结10-09
我们家的春节作文800字06-25
我们的节日春节征文1000字范文06-29
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活动总结06-22
我们的幸福,我们的追求10-10
春节快乐的春节作文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