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中全会公报看中国改革走向

2024-10-14

从五中全会公报看中国改革走向(精选3篇)

1.从五中全会公报看中国改革走向 篇一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继续进发

——从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看中国发展走向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秦杰、陈二厚、李亚杰、谭浩)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10月18日在北京胜利闭幕。这次全会的一个重要议程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站在两个五年规划时空交替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科学发展:“十二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主题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说,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五个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这样的新要求。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全会用“五个坚持”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出了明确部署。“五个坚持,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确定了明确的路径。”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指出。

围绕“五个坚持”,全会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解决全球失衡问题。”亚洲开发银行副行长劳伦斯·格林伍德说。

随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理由相信,中国必将迎来经济结构更加优化、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新局面。

主要目标:勾画“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新蓝图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会对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明确定位。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过去五年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明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这是一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也是我们党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行动纲领。目标清晰,催人奋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

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会对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十一五”期间,无论是经历经济的“寒暑”,还是直面灾难的冲击,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五年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共召开50多次会议,其中许多议题涉及经济、民生问题。

全会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民生工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目标——

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所谓发展不是简单地看GDP。在转型发展中,老百姓更看重的是收入增长、是福利保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

人们可以展望,在未来的几年中,民生将得到着力保障和改善,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让很多专家眼前一亮。

“这与以往强调的‘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有新的变化,更加强调了消费的重要性。”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总裁关建中博士说,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不惜一切代价”投入资源能源,片面地强调增长,大量依赖廉价劳动力追求GDP的老路都是走不通的。

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认为,实现这些目标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复制从低收入国家迈向中等收入国家的既有路径和模式,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国内消费一直被寄予厚望,但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难以明显提高说明收入分配机制中还有问题尚待解决。”关建中说,只有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促进经济发展,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而选择科学的发展方式,避免“中等收入陷阱”,抓住机遇使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社会各界充满期待。

文化产业:有望跃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也是国家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面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日益凸显的战略地位,全会提出——“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此,全会强调“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数字清晰记录了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的足迹:2004年以来,全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2%,比同期GDP增速高3.6个百分点,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

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北京、上海、广东、湖南、云南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

“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会提出这些新的要求,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部署。

全会提出,要“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要求,让人们对“文化强国”充满期待。

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全会指出,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全会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让人们对中国深入推进改革有了更多期盼。

全会公报指出,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和值得期待的信号。”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谈及公报中提出的“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说,未来五年,中国将通过深化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加强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来进一步创新政府管理体制,为“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奠定坚实基础。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全会提出“一揽子”改革方案,预示着在未来几年,中国社会各领域改革将得到协调全面推进。

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严重洪涝灾害„„回首“十一五”,一连串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灾害风险增高,灾害损失加重,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工作,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说。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这必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大幅度提升促进经济长期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保障水平。”洪向华认为。

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全会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到创先争优活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从加大反腐败力度到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的一次次艰难困境之中,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所始终保持的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为此,全会要求,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全会提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等一条条要求,就是要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全会强调,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

历史的画卷恢弘壮美,前行的蓝图催人奋进。我们坚信,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一定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2.从五中全会公报看中国改革走向 篇二

加强监管、建立多层次的监管体系早已为内地学界与政府部门所共识。中国股市被誉为「监管年」。我想这种趋势今年也不会改变。在一定意义上说,对内地股市的监管会进一步加强。但是,证券监管体系如何确立,其走势与特点如何?是政府如何制定多少法规、如何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管制、如何努力改善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吗?是如何扩展政府的权力、如何增加政府对市场的管制吗?如何确立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系,月披露出的美国安然(Enron)事件,或许能够给中国证券监管制度改革给予不少启示。

安然破产带来启示

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间,安然公司从一个天然气、石油传输公司变成一个华尔街能源证券的「美林、高盛」,成了一个华尔街最为溺爱的宠儿。年12月2日美国安然公司宣布破产。这个叱咤国际能源市场的巨擘、这个美国500强排名第七而「最富创新能力」的公司,撩开了「皇帝的新衣」。从中不仅有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有对美国证券市场的影响。对於其是如何发迹的、对於其惊奇的故事及破产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并非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我们所要了解的是,一个成熟有效的资本市场,它是通过什麽机制撩开安然公司那「皇帝的新衣」的。这种机制对确立中国证券市场的监管体制能够有什麽启示?

2001年3月5日,《财富》杂志发表了一篇题为《安然股价是否高估?》的文章,首次指出安然财务有「黑箱」,质疑安然的钱是怎样赚的和它的财务报表繁琐混乱而有意让人看来懂。5月6日,波士顿的OffWallStreet证券分析公司发表了一份安然分析报告,建议投资者卖掉安然股票,因为不仅安然营运的利润率越来越低,而且安然的关联交易与会计手法使得其公布的财务利润不可信。但是,此时,高盛、美林的卖方分析师仍强力推荐安然股票。7月12日,安然公布了第二季度的财务状况,并与分析师、基金经理、媒体及投资者召开一次电话会。在会上,众多分析师对安然的不动产价值急剧波动及与LJM资本管理公司的关联交易严重质疑。会后媒体与多位买方分析师进一步追踪报道了安然内幕。8月中旬,安然CEO斯格林突然辞职,这更加重了媒体及分析师对安然的质疑,但此时

,卖方分析师仍然极力推荐安然股票。关联交易虚报利润

8月30日,著名投资网站TheStrest.com发表分析文章,指出安然在通过关联企业间的高价交易人为制造利润。10月16日,安然公布第三季度的财务状况并召开电话会。媒体与分析师同样对安然的关联交易穷追猛打。而随后的几天里,《华尔街日报》连续披露安然许多关联企业的细节,如安然财务总监法斯托是安然关联企业LJM、LJM2等公司主要股东或总经理。10月22日,网站TheStrest.com进一步披露安然与另外两个关联信托基金的复杂交易关系,并指出这种复杂关系对安然的负债率和股价潜在的致命性风险。当天,安然召开特别电话会。在会上,当有人追问财务总监与各关联企业的关系时,安然总裁不仅拒绝回答,反之对基金分析员破口大骂,并要电话生赶走这位分析员。事后,安然股票跌去了21%。

在媒体与市场各方压力下,安然不得不决定对过去数年的财务进行重审。11月8日,安然宣布,在到间由关联交易共虚报了五点五二亿美元的利润。随即与竞争对手德能公司商谈重组。11月9日德能宣布收购安然。随着安然更多的「地雷」引爆,11月28日,标准普尔与穆迪公司都将安然的债信评级连六级为「垃圾股」,安然股价立即重挫85%。当天,德能终止与安然的兼并计划。12月2日,安然在粮尽弹绝之后正式向法庭申请破。市场力量与媒体监督

从安然事件演变发展的情况来看,是谁把安然推向断头台,应该是市场的力量与媒体。在美国的证券监管体系中,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应该有五个方面的力量:公司董事会、证券市场参与者、媒体、政府监管、法庭诉讼。对於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来说,其监管效率与监管成本应该是最优的,但是,安然的情况表明,由於董事与公司的利益关系,使得董事会成了一个有「深厚人际关系的`俱乐部」。在这种情况下,董事会可能受到管理层的影响及至控制,董事也只好按管理层的意志行事,独立董事对公司监管的职责也丧失。对於政府监管与法庭诉讼来说,到安然事件已经完全披露出来,问题十分严重时,美国证监会到10月底才正式介入对安然立案调查。目前美国证监会正在通过法庭迫使安然公司各方与调查合作。不少律师事务所正在代表股东对安然、多位董事及管理层提

出起诉。也就是说,政府监管与法庭诉讼只能起到「最后补救」的作用。

而真正把安然送上断头台的是市场力量与媒体。可以说,在安然整修事态的发展中,首先是媒体的质疑,让人们感觉到了安然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以此为出发点,媒体与买方分析师对安然公司的问题更是不断地分析与质疑,简直是穷追猛打,丝毫不放松一个可疑点,使得安然的问题越查越明,最后迫使安然面对现实,调整不当行为。如果没有媒体与市场参与者对安然的积极监管,安然不可能把问题暴露出来。它仍然会使用金融手法、会计手法和多重关联企业来欺骗投资者。投资者有知情权

那麽,市场参与者与媒体为什麽有激励去积极监管上市公司呢?甚至於冒着很大风险与承担昂贵的成本,他们也在所不惜这样去做。这正是市场激励机制使然。因为,在一个发达的市场体制中,广大投资者不仅具有话事权,他们通过自己手中钞票来决定个人意志的取舍,而且具有知事权,他们需要知道市场的发展变化,需要知道市场所发生的事件的真相,他们也需要了解这些市场事件发生的来龙去脉等等,特别是信息不完全、不对称的金融市场,信息的透明性和真实性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更是显得特别重要。当然,这种信息的透明性和信息的真实性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来达到,通过政府设立的制度安排来实现。但是这种信息披露机制如何来实施,不仅需要相应的机构来监管,更需要通过新闻媒体诚实公正的报道来达到的,因为新闻媒体天然地具有聚集

信息与传播信息的特性,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种人们低成本的获得信息的组织选择。因此,在一个发达的市场体制中,新闻媒体诚实公正地向民众传播信息正是它的生命力所在。一家优秀的媒体为了获得市场的青睐,它有动力来报道事实的真相。而这种事实真相的报道正是金融市场有效监管的另外一种方式。

对市场参与者来说,对上市公司研究有两类人员:一是投资银行的职业分析师,他们服务於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的收入主要来自承销、推销股票或买卖股票,因此,这些人总是会看好股市,怂恿甚至於欺骗投资者如何尽量多地购买股票。还有一类是机构投资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与对冲基金公司的证券分析师与基金经理,以及为投资者和这些基金公司提供分析报告,不依靠股票交易本身挣钱的独立分析师。而这些人的最终收入取决於其分析报告的准确性,因此他们有较强的激励与动机去对上市公司作客观的分析。也正是这些人,对安然公司的欺骗事件披露出来起到十分重要的任用。须确立多层次监管体系

从目前中国证券监管体系的现状来看,政府对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作用已强调得无以复加了,但是安然的事实表明,健全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没有什麽不

好,但是希望确立这种制度后能够起到多大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对法庭诉讼,仅仅是认识上的开始,什麽时候才能建立证券市场诉讼赔偿机制还不知道在那个时候的事。对於媒体监管,目前主要的内地大多数财经媒体仅是政府权力的喉舌,根本无法起到对金融市场有效监督的作用。而市场参与者更是与市场监管无关。目前,政府一谈到监管就是如何制定更多的法律法规,如何有更多的权力来大小事情进行管制。

因此,从安然事件中可以看到,中国证券监管体系的改革,首先在於如何确立多层次的证券监管体系。这种证券监管体系不仅需要明确的监管分工,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以市场法则为依归来设计与调整现行的监管体系的制度安排。有了好的制度安排,市场参与者才有相应的激励,媒体与市场就可在相当的程度上市公司发挥监管的作用。这些才是中国证券监管体系改革的关键所在。

3.从小岗村的变化看中国的改革开放 篇三

我原本以为,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带头人,现在应该很富裕,可近日看了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却改变了我的看法,让我感触很深。小岗村1978年率先实行了大包干,可小岗村的命运似乎并没有改变,直到省委2004年给小岗村下派了一个支部书记(沈浩)时,按沈浩的话来说,该村依然是一个“穷”字:有的人衣服都没有替换的,有的人依然穿得破破烂烂;有的人家的房子只是“公社时期”干部帮着修过一次,几十年过去了没有修过一次;有的人家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许多人家房屋简陋不堪……更加不可思议的是,村里竟然没有一分钱公共积蓄……新支部书记沈浩要想把这样一个穷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带领村民们走上富裕道路谈何容易?人民公社早已灭亡,集体经济早已不复存在,小岗村早已包产到户,各家干各家的了。自从大包干后,村里就没有开过会,村民们也从没有聚在一起过,人心都散了。而如今要把人心都聚集在一块儿,带领大家发家致富,新支部书记沈浩那个难可想而知了。还好,沈浩本来是省财政厅的干部,正因为他搞得到钱,门路很多,小岗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村民们也开始走上了富裕之路。而所有这一切的变化,不是始于1978年的大包干,而是在2004年沈浩担任小岗村新支部书记后。要是沈浩也象前几任支部书记那样来了又走了,那小岗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很难改变。亏得沈浩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小岗村父老乡亲的慈爱之心,小岗村尽管走了几十年的寒冬,但还是迎来了她的春天……

按理说,1978年小岗村实行了大包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领路人,他们应该更有胆略,更有雄心,更有干劲,小岗村理应走在发家致富的前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光辉榜样。然而,大包干实行后,一些“带头人”私欲膨胀,他们只顾自己发财,却不管村民们的死活,他们横行乡里,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他们对新下派的支部书记(包括沈浩)竭尽恐吓、殴打之能事,企图将其赶走,继续把持他们的“家天下”,继续过他们的“好日子”。至于村民们苦难深重,他们是不管的!要是沈浩没有一颗对党、对村民们的赤诚之心,惧于恶势力的淫威,沈浩早就一走了之了,就象前几任下派的支部书记那样。可沈浩不屈不挠,硬是改变了小岗村的面貌,改变了小岗村人民的命运。当然,沈浩能够带领小岗村人民在发家致富的道路上一路走到底,与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经济援助是分不开的。

看了电视剧《永远的忠诚》(只看到10集),我真的感触很深。要是小岗村没有沈浩这样好的党员干部,要是没有各级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财政上的援助(据说有近千万了),小岗村想要有后来的“大变化”(大包干倒没有做到)是根本不可能的!而有小岗村这种福气的小村,全国是寥寥无几的。一是党员干部不会个个都是沈浩,二是财政不可能都象支持小岗村那样支持全国那么多村子……因此,我有理由相信,全国农村尽管取消了公社和集体经济,但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与农民问题,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甚至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过去。三十年过去了,农村早已有了新的变化,新的情况,新的问题,要是我们不能与时俱进,找出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农村及农民的命运是很难改变的!

我曾看过一个帖子,作者说,在他们农村,一些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许多人根本不象一个干部了,个个都财大气粗,人人都成为村民们惧怕的“大老板”……记得《人民日报》发过一篇文章,说农村基层腐败很严重。我以为《人民日报》说的是实情。小岗村1978年实行了大包干后为啥贫穷依旧?就是有那么一些腐败分子把持着小岗村,村民们敢怒不敢言。我相信在小岗村大包干前那些人都是好人,可“私有经济”的闸门一开,彻底激活了一些人自私自利、贪婪成性的狼性。有了这种狼人,再好的政策到了下面也要变味。如何杜绝和防止一些人从人变成狼,如何不至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被这样的豺狼吞噬了?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了。

不但农村是这样,城里也是这样。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的旗帜下,许多企业也成了厂长经理们的“家天下”,职工们的工资低得可怜,而厂长经理动不动几十万乃至几百万的年薪,企业的钱任他们挥霍。他们成了“大老板”,而职工们会走上富裕之路吗?难道改革开放就是让这些人富起来吗?有网友说,要是人民群众没有富裕,改革开放的正义性是值得怀疑的。当

然,对于这句话还可以商榷,但改革开放所出现的许多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是必须要引起我们政府思索与解决的。自古以来,从来就不会有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改革,我们只有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我们的思路甚至某些政策,改革开放才会走得更好,改革开放也才会更符合民意!

上一篇:教师资格证说课教案下一篇:工作学习心得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