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元化焕发小学语文教学活力

2024-10-02

利用多元化焕发小学语文教学活力(精选7篇)

1.利用多元化焕发小学语文教学活力 篇一

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 只讲生活, 不讲数学

在小学课堂中使用生活化教学固然是个好途径、好方法, 但是能否把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有机地处理好却是一个关键要素。特别是在目前的新课改阶段, 许多教师都在尝试教学中的生活化方法, 但另一种弊端又显现出来, 这就是只有生活, 没有了数学, 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生活化, 却淡化了对数学的思考。

其实教师让小学数学生活化其目的无非是想通过讲解与生活有关的情景, 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意识到、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学好数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但是如果教师举的例子不符合实际、在实际生活中碰不到这样的事情, 不但不能起到深化概念的作用, 还可能会因为这些例子使学生远离数学, 不能使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 实际、有效的生活化例子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不能只讲生活化, 不能因为讲生活化就不讲数学了。生活化只是手段, 其目的是数学, 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教师应通过生活化这一手段来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养成用这一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生活化也并不是学习数学的惟一途径。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的应用要高于生活。即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引出了有关的数学问题, 也不一定非要是生活中的原原本本, 更不需要教师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从生活中找出有关的事例来讲出。教师在运用的时候应以学生的切身生活为出发点, 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例子。这样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熟悉的神秘和力量。

(二) 应用和评估体系的缺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能够使用生活化教学, 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纵观目前使用的现状, 仍然是各个教师想怎么运用就怎么运用, 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当今, 教育界还没有系统地、有效地去研究生活化、挖掘生活化, 对生活化在小学课堂中应用的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生活化的策略

本文作者也一直在探索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经过自己多年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与积累的经验, 通过在课堂上对教学形式的不断尝试和摸索, 在如何有效地运用生活化问题取得有一些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认真了、注意力集中了、在课堂内外爱思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不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了、不论是小考还是大考数学成绩提高了一大截……可以证明, 从这众多的指标中看到了生活化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我总结了以下生活化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 挖掘具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其中的有关知识点进行改编、改造成生活化的内容。然后以一种这样的方式把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觉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的神秘性一直潜藏在其中, 从而让学生感觉自己学习的不是数学, 而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即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大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吃力, 学起来也带劲, 因为这让学生感觉:“这就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拨知识点, 进行总结,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原来这么有趣。

(二) 在课堂中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在课堂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模拟的情境中去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有兴趣去解决。让学生在团队中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 学生一方面学会了知识, 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团队的重要性, 学会了合作、共享的精神。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 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教师一点点、一步步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以及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体验, 也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 更加有效地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用途。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各个小组自行设计的数学问题进行评比, 找出好的案例, 让大家去分享、去模仿。当然这也是教师的教学素材的一种特殊的、可行的、珍贵的来源。这可以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一种素材, 当然教师也可以说出这种素材的来源是哪位学生,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模仿、学习的兴趣。

在国外, 研究学校教育生活化已有了近百年, 在国内可以说才是开始, 也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当前的课改重点也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让课堂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可以说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正是迎合了这种需要, 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陈平, 《基础教育改革新模式探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7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4

[3].《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杂志社, 2007.4

2.如何焕发小学数学教学的活力 篇二

一、教师要用榜样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书育人说明了教育两方面的作用,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品德。两者缺一不可,素质教育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小学是人生的起步阶段,良好的思想道德为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是启蒙者,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一定要注意从自身做起,在无形中感染学生,让学生受到好的影响。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教师做得不到位。比如,参加集体劳动,学生一个个干得热火朝天,汗流浃背,教师却在一旁袖手旁观,当监工。举行升旗仪式,学生整齐地站在操场上行注目礼,教师却是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凑在一起指指点点,说说笑笑;教育学生讲究卫生,不随便吃零食,不乱扔垃圾,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而自己的讲桌比学生的课桌上的物品还乱、随手扔烟蒂、茶根倒在门外、办公室很少打扫、瓜子皮、水果皮扔得满地都是、脏了支派学生来清理。教育学生对人有礼貌,主动打招呼,可是面对学生的问候却是一脸的麻木,一脸的严肃,很少给学生笑脸。教育学生要讲团结,相互尊重,可是教师之间却为了一点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教育学生规范书写,教师的板书字迹潦草,行草兼容,作业批改甚至出现错别字,有些字学生看半天认不出来。这些事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见怪而不怪。也许有人会说,教师也是人,不是神。不该这样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或者理直气壮地说,学生是学生,教师是教师,学生不能跟教师比。但是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古人云:“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您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在小节上注意了没有?自己的言行是否都起到了榜样作用呢?

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持久,往往对课上长时间的学习不感兴趣,这和他们的思维特点有关。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属于形象、感性思维,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小学数学是抽象的学科,教师的讲授是理论讲解,让学生直接去感知就有了认知困难,难免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规律出发,挖掘数学教材的兴趣点,改变过去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教学风格,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兴趣的产生。

1.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教师要研究学生,设计课堂提问。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性,有的教师期望过高。但学生的能力层次有别,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适应问题,而应尽量使问题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解程度。给多数学生以答对问题的机会,才有可能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才能增强他们的进取心,激发全体学习求知的欲望。这就要求所设的问题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根据课堂教学情况有所变动。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应迅速作出反应——找出错误的原因,然后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引导。如果教师忽视学生出错的原因,而仍按原设计进行教学,那只能导致疑问无法解决,学习流于表面而留有隐患。

2.竞赛活动激发兴趣

小学生好胜心强,喜欢表现自己,争第一。原苏联一位学者曾说过:“竞赛可以将落后的学生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促进创造积极性、首创精神、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的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上,我有时就组织学习竞赛,比如,口算比赛、抢答比赛、小组比赛等,让学生们踊跃回答,活跃课堂气氛。记得有一次在复习9以内的加减法时,很多学生都不响应,也有小声嘀咕的,说早就学会了,根本不用复习,为了调动他们的复习兴趣,我组织开展了组与组之间的比赛。话没说完,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了,全班学生都举起手来。比赛方法是每个组都从座位上的第一个同学开始依次上黑板写一道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以哪组写得快、写得多、写得对为胜。这时,整个教室都沸腾起来了,比赛紧张而有序地展开。待全部结束后,我再做评判,并宣布比赛结果。就这样,我顺利地完成了这节数学课的教学,同时也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3.眼神激励学生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每当提问时,我总给学生以激励的眼神,鼓励他们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我给以赞许的眼神;当学生回答不正确时,我给以鼓励的眼神,肯定他们有回答问题的勇气,鼓励他们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实践证明,亲切的眼神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是调节学生情绪的催化剂。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认真钻研教材,以人文本,从自身、教材和学生这三大方面综合考量,思考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文化学习的同时,培养学习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青春活力论文 篇三

伴随着新课改在神州大地的落地生根。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表明,改革是方兴未艾还是一败涂地,关键取决于具体实施的情况以及小学数学教师如何领悟和施教,而教育主管部门对实施过程的监控与评价是考查课程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次课程改革特别关注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注重他们的学习过程,提倡其积极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实践,力求最大程度的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应充分运用一切有利条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和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的功能,而不仅仅单纯关注其选拔的功能。小学数学课程评价和改革应当遵循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创立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有助于教师反思与提高的长期和有效地机制,积极探索实现课程改革总体目标的评价模式与方法。

一、紧抓环节,运用过程来领悟新课改。

对课程实施整体状况的评价应当采取过程评价的机制,而不单单是针对目标的优劣评价。以往的课程评价绝大部分采用目标评价模式,即以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考查达到课程目标的程度。这种评价方式仅仅只是关注目标完成的程度,而忽视了实施过程中对其他重要环节的评价。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整体效果产生影响的原因大量存在,仅仅关注目标而忽视其过程,就很难全面很深刻地洞悉课程实施的整体,自然而然也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实施提出具体和合理化的建议。这就决定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很难有尽一步提升的机会。所以,对小学数学课程实施整体效果的评价应当关注实施的各个环节,采取过程评价的模式。

二、大力实施趣味教学。

众所周知,在诸多学科当中,普遍都认为数学比较单调和乏味,而数学本身的内容安排也远远比不上语文那样生动有趣,在教学过程当中假如不动点小心思是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了让课堂变得生动和活泼,我在教学中力求表达语言生动和形象,带有强烈情感。就连平时学生课堂发言的评价,我也注重措辞和语气,给予强化式的鼓励赞扬。教学中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动静结合,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随时随地乐意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由想动口发展到想动手,而动手和动口都是促使学生动脑的最好学习方法。

领略数学教材无声语言的作用。本人在小学数学课堂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大多都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例子。我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例题他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可行性和重要性。作为教师,除了把那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来教育鼓励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并且鼓励他们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来强化学以致用。

三、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世界闻名遐迩的大数学家康托尔曾说: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综合体。“其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的.优劣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有着紧密联系,这里触及的环境主要是指学生心理环境和教师的教学环境。“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从心理学方面来看,主要是创设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气氛。外部环境--课堂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处不在和无时不有的,它是课堂教学第一层次要素的基本条件之一。因此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多层次和大纵深的交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更重要的是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

4.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篇四

本学期我校以“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的有效策略探索这一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我们一年级组选定《家》这一课为教研展示课。

在品读这一教学环节时,我们设计了以表演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扮演小鸟、小鱼、种子不同的角色来朗读课文,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主人公或课文中所描述的对象去感受事物,感受生活,体验情感。在角色体验中实现了“创造性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在轻松愉快的表演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5.利用多元化焕发小学语文教学活力 篇五

如何让语文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赞可夫曾经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教学激情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体现。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生命力。每次,遇到语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教师应该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将放射出来的火光与热量传递给学生。如是,我才会觉得上课本身即为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自然也会学得兴趣盎然。综观当前的语文课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生硬灌输的多,学生主动探索的少,学生盲目接受书本的观念多,自己独立思考形成结论的少。尤其是某些教师唯书至上,不管学生的实际,照本宣科,脱离实际,降低了语文课的实效性。基于以上认识,我从新理念的语文教学着手,构建适应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语文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本

6.利用多元化焕发小学语文教学活力 篇六

关键词:巧做游戏,创设情境,师生互动,小学体育,高效课堂

随着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长城内外的园丁们勤奋工作,勇于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默默无闻的投入到革新的浪潮之中,在继承传统教学精华的基础上,他们摸着石头过河,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践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开创实际、实用、实效的课堂教学新局面不遗余力的奋斗,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谱写了一首首别具一格的乐章。笔者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虚心向老同志学习,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取得一定的收获,现与大家一起分享,有不当支持敬请提出宝贵意见。

一、巧做游戏,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体育运动需要消化一定的体能,不少学生不喜欢到室外参与体育训练,为此,我们应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结合教学实际,让体育教学游戏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锻炼了身体,又磨砺了坚强意志。

在体育教学中适度开展竞赛性活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譬如,我在执教100米短跑时,根据男女分开编组的原则,以四个学生一组进行接力比赛,凡是优胜组奖励他们一面流动小红旗,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短跑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在“玩”中掌握了新知识和新技能,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提升情趣

人的情趣不是凭空产生,一般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产生情感,小学教学中教师合理创新教学氛围,能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而好奇心是保持学生旺盛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在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时,我们应该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参与掷、跳、走、跑、攀登、爬越等基本活动。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做高抬腿跑时,让他们联想上坡骑自行车时的腿部动作;在进行跳跃练习时,可以创设巧妙通过“雷区”的教学氛围;在进行投掷练习时,可创设“填炮弹、炸碉堡”等小游戏;在训练短跑的冲刺时,可以创设“老鹰抓小鸡”“猫追小老鼠追”等小游戏……类似教学情境的创设,都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师生互动,心里相约

师生平等互动是新课程改革的靓点,而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当一个学生喜欢任课老师的时候,也往往喜欢该这个老师所任教的的课程,反之亦然。因此,每一个体育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不能俯视学生,而应该充分注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循循善诱地引导,促膝谈心式交流,逐步构建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使师生之间和谐相处,携手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几乎都有这样的感慨:每一个班级个都会有个别的“问题学生”:有些学习态度不端正,在学习过程中心不在焉;有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喜欢不与其他同学们一起交流和活动。如果遇到此类情况,我们既不能动辄呵斥或批评,粗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而应该耐心的加以引导,善于发现他们闪光点,密切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表扬,从而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从行为上纠正不足。譬如,我在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习“快速跑”动作时,针对个别不积极参加学习的学生,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批评他,而是带领这些学生与其他同学一起参加运动训练,并通过组织“十字接力跑”、“直线接力跑”和丢手绢等游戏,使那些没有兴趣参加训练的学生也情不自禁地参与其中,提高一段时间的活动,这些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的要领,而且逐步明白了只有掌握正确的快速跑动作,才能起步快、跑得稳的道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节课最终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成功感化了每一个学生的心灵,进一步端正了学习态度,增强了自信心,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教学改革恰似春风,温暖了广大师生的心窝,但愿奋斗于小学体育教学阵地上的园丁们必须确立高效教学的学生观,坚持以“以生为本”为教学原则,正确把握小学体育课程的核心理念,把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知识有梯度的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去,努力提升学生体育意识、体育技能、体育精神,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让我们奋发图强,为构筑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大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李学田.关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27).

7.让小学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七

【关键词】网络 语文 教学

网络是一种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除具有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共性”特点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即时性、海量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特点,能把电、光、形、声等多种媒体巧妙的组合起来。信息时代的今天,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既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又便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使小学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利用网络,引导学生感受美

新版语文教材包含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可以发挥网络的各种功能,利用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增加很多渗透美育的时机,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图片,将学生引入美的情景中,便于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1、品味语言美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优美,语句丰富生动,语言有极强的感染力。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材料的美,“美读”一法立竿见影。通过读,可以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从而进入作品中美的意境。

怎样实施“美读”?可以让学生边观看课文录像边欣赏课文朗读,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话筒,录下自己的朗读,与范读比较,寻找差距,体会文章的声韵美;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与课文风格相同而内容不同的文章,或者题材内容类似而风格不同的文章,体会不同文章的语言美。

2、欣赏自然美

大自然绚丽多彩,它的美千姿百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描写的课文较多,教师可将有关图片制作成网页。教学中利用网络,让学生结合课文与网页图片、录像,从各个角度欣赏文中描写的景色,感受自然景物的美。

比如教《迷人的张家界》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张家界风光的录像,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在导游柔美的解说中,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张家界仙境般迷人的景色:云雾缠绕的山、潺潺而流的水……学生不由地发出赞叹:“啊,好美啊!”“太棒了,我一定要去看看!”录像最后是金鞭岩的特写镜头,这更加深了对“神鹰护鞭”的印象。这样,张家界的整体美就自然映入学生的脑海,印象极为深刻。通过这样的景物展示,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中欣赏美、感受美,容易和作者产生共鸣。

3、领悟人格美

小语教材中描绘优秀人物的课文,充满了鞭策后人、感召来者的“美”的精神力量。然而,小学生距离这些人和事比较遥远,要感受他们的优良品质有一定的困难。不妨运用网络可以跨越时空的特点,使课文中的人物再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亲身感受优秀人物的言行,领悟他们的精神美,从而激发起学习的欲望,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目标。

比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找出邱少云要忍受烈火焚烧的原因,分析除了“舍身”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进而体会邱少云的大无畏英雄气慨。然后播放《火烧邱少云》的一段录像,最后,图像定格在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的画面,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课文中榜样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的崇高理想、高贵品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从理解字面意思上升到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崇敬,进而与人物的思想产生共鸣,达到了美的境地,培养了美的情感。

4、体会意境美。

要激发审美情趣,还要把学生带进作品所表现的意境中去,感知形象蕴涵的细腻之美。这样,由感知外在的美,到感知蕴涵的美,步步深入,诱导学生把身心沉浸于美的意境之中,使他们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

在古诗教学中,合理地运用网络,就能将抽象的诗句生动、形象化,使学生深人描绘的境界,体会诗歌意蕴,唤起想象,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体会领悟到诗人表达的情感。

比如教《竹石》时,先播放诗中描绘的景象:几根竹子扎根贫瘠的山岩中,任凭狂风暴雨,但是它们仍然迎风挺立,不屈不挠;然后介绍郑板桥身处逆境,却从不向生活低头的事迹;接着让学生满怀深情地朗读诗句,让学生从诗句、画面、事迹里感受到诗人的情怀,體会到“干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境美,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

二、利用网络,放手学生创造美

1、作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作文训练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的模拟功能,“再现”真实的生活情景。如写作《记一次课外活动》,学生虽然有过许多次课外活动的经历,但由于缺乏细致的观察,描写显得笼统粗糙,一点也不生动。播放经过剪辑的学生课外活动的录像,让学生融人真实的生活场景进行观察、描写,他们兴趣盎然,个个睁大眼睛认真地观察,很快就写出了较好的作品。有学生写到:“只见她用小巧的右手把毽子掂一掂,接着向上一抛,眼晴紧盯着毽子,当毽子快要落下来时,把右脚往里一弯,使劲地向上一踢,毽子飞上了天。然后她再紧盯着毽子,毽子再次落下时,她又把右脚向里一拐,使劲地向上一踢,毽子又飞上了天……”既形象又生动。

2、动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外活动中,自制读书笔记、办电子手抄报、开展作文活动等是学生创造美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制作读书笔记和电子手抄报时,可以引导学生上网阅读课外书籍,制作精美的“摘优”、“积优”网页档案,下载文质兼美的文章或片断,丰富自己的文笔。学生通过选材、排版、装饰等,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和电子手抄报制作得精美漂亮,在阅读和积累中感受了美,创造了美。每个学期快结束的时候,将全班同学的作品收集起来,在网上举行展览,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再比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关于地球的资料,在他们通过大量阅读对地球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具体分析这篇课文选取了哪些材料,让学生编列提纲。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以地球为主题的主页。结果学生设计的主页中有文本材料,有图像资料,有能力的小组还有声像资料。各小组的网页完成后,再让全班学生通过网络点击投票,选出最佳主页,让美的魅力蔓延。

可见,发挥网络的作用,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小学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品质提升自查报告下一篇:六年级毕业班语文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