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生产报告(精选12篇)
1.食用菌生产报告 篇一
食用菌生产技术之食用菌菌种的培育方法
枣庄食用菌研究所主要产品是平菇、鸡腿菇、双孢菇、木耳、金针菇、香菇、杏鲍菇、白灵菇等食用菌的一、二、三级种(母种、原种、栽培种)及出菇(耳)菌棒的生产销售及食用菌栽培所需的各类原料、设备、药品、肥料等。
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通常也称一级种、二级种、三级种,其培育方法各异,其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一、母种培育:培养母种是指用组织分离或孢子分离得到的菌种。母种培养基的制备通常用土豆洋菜培养基。配制1000毫升培养基,用土豆200克,琼脂(洋菜)18-20克,葡萄糖20克。
做法:先将土豆洗净去皮,切成小片,放1000毫升水中煮沸10分钟,用3-5层沙布过滤,补足损失水分。将琼脂加入溶化后,加进称好的葡萄糖,补充水分至1000毫升。以后分装试管,每管装量1/5-1/4,并加棉塞或海绵硅胶塞、包牛皮纸。在1.2公斤压力下灭菌50分钟,趁热摆成斜面。冷却后置于25-27℃条件下即可接种。一支母种可转管25-30支。在无菌操作下接种的试管置于25℃左右恒温条件下培养,7--10天左右菌丝可长满试管。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除掉杂菌污染的试管。培养好的母种移入冰箱,在4℃条件下保存半年,或室温下保存三个月。
二、原种培养:原种培养原料可用木屑(锯末)或棉籽皮。此处以木屑培养基为例木屑培养基配方:木屑78%,麦麸或米糠20%,糖1%,石膏1%(生、熟石膏均可,但要磨成粉方可应用)。
做法:培养料加水拌合均匀,培养料的湿度以用手紧握料,指缝内见水珠,而滴不下来为宜,一般料水比 1:1.2-1.3(即100斤料加水120-130斤)。然后装瓶,装瓶方法是边装边将瓶轻轻地抖动,使瓶上下部紧密适中,装至瓶肩部将料压平,洗净瓶口内外的培养料,加棉塞包纸捆好放进高压消毒锅内进行灭菌,在1.5 公斤压力下灭菌三小时。冷却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接种。将试管种母种接入瓶中,一支母种可接4-5瓶原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养一个月左右菌丝可长满瓶,即为原种。
三、栽培种培养:栽培种的制备实际上就是原种进行一次扩大繁殖。栽培种木屑培养基的配方同原种培养的配方。装袋后灭菌,在无菌条件下,把原种菌种接入栽培种袋内。一瓶750毫升原种可接20--30袋栽培种。接种后置于25℃恒温条件下培育一个月左右,长满袋后即可播种使用。在培养原种和栽培种时,接种后每隔3-5天检查一次,直至菌丝长满料面后每周检查一次,拣出有杂菌污染的菌种,并远离培养室处理掉。
2.食用菌生产报告 篇二
1 固体菌种的缺点
传统的固体菌种二级、三级地代代转接, 一转就是半年。生产中前怕污染, 后怕老化, 烟薰火烧, 繁琐复杂。由于固体菌种萌发迟缓, 污染居高不下, 大面积污染的地区数不胜数。到了出菇时袋与袋之间菌丝生长参差不齐;即使是同一袋内, 菌丝的菌龄也相差悬殊, 上面的菌丝已经老化, 而下面的还没长满, 出菇难以集中, 产品质量差, 管理费用高。
2 液体菌种的优点
2.1 工艺简便
固体菌种的生产工艺为一级试管种→二级原种→三级栽培种, 而液体菌种则没有级的区别, 也就是说液体菌种既可以作为母种接原种, 也可以作为原种或栽培种直接接栽培袋, 简化了生产工艺。
2.2 菌种纯正
生产固体菌种频繁扩接转代, 生产中烟薰火烧, 使菌丝活力大大降低, 极易造成污染。而液体菌种生产需经过筛选、提纯, 属纯菌种;在生产过程中设备封闭运行, 属纯培养。
2.3 周期缩短
采用固体菌种, 从制种至出菇1个周期至少需要4~5个月, 甚至半年多。而采用液体菌种从制种到菌丝长满栽培袋只需30d左右的时间;制种至出菇大部分品种只需1个月, 整个生产周期一般也就2个月。
2.4 成本低廉
以前采用固体菌种, 无论使用二级种还是三级栽培种生产栽培袋, 菌种所占的成本都在0.1元以上, 而用液体菌种无论是生产栽培种还是栽培袋, 其菌种成本一般为0.02~0.03元。
2.5 污染减少
采用固体菌种进行食用菌生产, 栽培袋的污染率大都在8%~10%, 而采用液体菌种接种后6h萌发, 24h菌丝布满培养料面, 菌种萌发速度超过杂菌生长速度, 杂菌污染率降低。
2.6 操作简便
固体菌种生产需重复备料、拌料、装瓶 (袋) 、灭菌、接种、养菌, 而液体菌种整个生产过程都是在1个罐体内完成, 按键操作, 既成倍降低了生产、管理费用, 又节省了人工费用, 操作简便, 轻松制种。
2.7 出菇整齐
采用液体菌种的产品可以比采用固体菌种的早上市2个月以上, 早上市与晚上市效益相差很大。此外, 采用液体菌种的栽培袋菌龄短, 出菇整齐一致, 适合出口要求, 在价格上占优势。
2.8 易规模生产
采用固体菌种袋内菌丝菌龄不一致, 加之受自然条件制约, 需多潮出菇多茬管理, 有的没出完菇还要进行越夏或越冬管理。而采用液体菌种养菌时间短, 出菇集中, 适合工厂化、标准化全年候生产, 因而其代表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
3 液体菌种对产业升级的积极影响
液体菌种具有固体菌种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是标准化、工厂化、周年化生产食用菌的必要条件。在总结以往成功与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应用多学科技术组合, 研制成功了CQY液体菌种培养器及配套生产工艺, 有效地解决了搅拌、过滤、控制等相关技术难题, 采用模块组合和电加热, 缩小了体积, 降低了成本, 从而确立了我国在世界同类技术开发上的领先地位。采用液体菌种, 从制种至出菇只需20d左右, 大部分品种整个生产周期由原来的半年多缩短到40d, 而且出菇集中、质量好。通过液体菌种生产新技术的改造, 过去那种作坊式、高污染、周期长、高风险的食用菌生产, 开始向高质量、标准化、工业化的全年候生产方向迈进。
摘要:传统食用菌生产以固体菌种作种子, 因污染率高、上下菌龄不一致, 导致食用菌产业在过去几十年只是在量方面增加, 而没有实现质的提高。通过应用多学科技术, 组合研制成功CQY液体菌种培养器及配套生产工艺。该技术生产的液体菌种在食用菌生产上推广运用, 改变了过去作坊式、高污染、周期长、高风险的行业生产格局, 食用菌生产开始向高质量、标准化、工业化方向迈进。
关键词:食用菌,固体菌种,液体菌种,生产方式
参考文献
[1]长冈.长冈液体菌种推广应用三模式与八大优势[J].农民致富之友, 2005 (4) :8.
[2]高连超.采用全禾液体菌种培养器污染低[J].农民致富之友, 2005 (3) :21-22.
[3]张引芳.食用菌液体菌种生产与应用[J].食用菌, 2004 (6) :11-12.
[4]张翠霞, 孟庆国, 冯华, 等.食用菌液体菌种在生产和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食用菌, 2004 (4) :49-50.
[5]陆建明, 张锡凤.食用菌液体菌种制备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 2003 (6) :15-17.
3.利用柞树枝生产食用菌稳增收 篇三
1.食用菌培养室的建造
这种食用菌培养室可建在庭院或空闲地,东西走向,南北半坡式,半卧地下,顶部用双层薄膜覆盖,长12~16米,宽6~8米,高2.8米(北墙总高度)。
建造时按所需尺寸放样划线。将线内深1~1.2米的土壤全部翻出用于夯筑地上部分的围墙。北面墙厚1.4~1.6米、高1.8米,南面墙厚1米、高0.4米,东西两墙各厚1米。在东墙紧靠北墙附近开出入门,由外及里呈斜坡式或梯式,门口外围设置一半回形挡风墙。西墙上开3个圆柱形通风口,其中一个直径40厘米,设在正对着东墙的出入门2米高处;其余两个通风口直径均为20厘米,一个设在距北墙4米远1.5米高处,另一个在上述两个通风口之间1.8米高处。北墙上设4~6个直径均为20厘米的圆柱形通风口,上下交错排列,最低处的通风口在1.5米处,最高处的通风口在1.8~2米处。东墙除出入门外,还要在中间部位1.5米高处设一直径20厘米的圆柱形通风口。以上高度均为培养室内设置高度。
土壤全部翻出后,要将培养室四壁及底面修平整,然后在培养室内自东向西设置两排立柱。各排离南北墙的距离均为2米左右,排内立柱间距为3米,立柱高度北排为2.6米、南排为2.4米,使其呈自然坡形。在两排立柱上各固定两层横杆,第一层固定在立柱的顶端,从上到下两层横杆间距为40厘米。再在两层横杆上分别固定竹竿(竹竿走向为南北向,间距1米),每一竹竿的北端都直接固定在北墙上,而南端则要捆一根1.5米长的竹片,使其略呈弧形,而后将竹片末端固定在南墙内外。在固定上层横杆和竹竿之前要将下层塑料薄膜铺好。固定上层横杆和竹竿后再覆一层塑料薄膜。最后在上层薄膜外用铅丝或绳压固定,并在棚顶加盖草帘。
2.食用菌培养室的使用
栽培滑子蘑1~3月接种,3~6月发菌养菌,9~10月出菇;培养黑木耳应在上年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生产原种和栽培种,2月中旬至3月上旬生产菌袋,经50天发菌,5月1日前后即可挂袋催蕾。5~6月为出耳旺季,末潮耳可在9~10月采收。食用菌培养室使用之前要用硫黄或高锰酸钾加福尔马林熏蒸灭菌,然后拌料装袋灭菌接种。
3.基料配方
滑子蘑生产基料配方是:柞树枝木屑75%、麦麸15%、玉米面5%、糖0.5%、石膏1.5%、石灰1%、过磷酸钙1.5%、尿素0.5%,料水比为1︰1.2(水分可根据基料干燥程度灵活掌握)。
黑木耳生产基料配方是:柞树枝木屑78%、麦麸(米糠)20%、石膏1%、白糖0.9%、石灰0.1%,水分65%左右。
4.柞树枝生产食用菌经济效益
每把柞蚕场(8公顷)的轮伐枝条5吨,可制作菌棒5000个。一般每个菌棒可生产鲜滑子蘑1.2公斤,或者生产干木耳0.1公斤,5000个菌棒可生产鲜滑子蘑6吨或干黑木耳0.5吨,鲜菇价格按每公斤6元计算、干木耳价格按每公斤70元计算,每把蚕场每年冬伐的柞树枝生产滑子蘑的产值为3.6万元,生产木耳的产值为3.5万元,除去每个菌棒2.2元的生产成本(包括人工),每把柞蚕场可以增加净收入2.5万元左右。2008年柞树枝条价格为每吨300元,不生产食用菌的蚕农通过出售柞树枝,每把只能增加收入0.15万元。
4.食用菌生产报告 篇四
基本信息
【英文名称】Technical inspection of pure culture making of edible fungi 【标准状态】被代替 【全文语种】中文简体 【发布日期】2002/8/27 【实施日期】2002/12/1 【修订日期】2002/8/27 【中国标准分类号】暂无 【国际标准分类号】暂无
关联标准
【代替标准】暂无 【被代替标准】暂无
【引用标准】GB 4789.28-1994,GB 9687-1988,GB 9688-1988
适用范围&文摘
5.食用菌生产报告 篇五
2007-12-13 信息来源:广西农业信息网
【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为了大力发展桑杆食用菌生产,延长桑蚕产业链,循环发展,变废为宝,在堆积如山的桑杆上找“黄金”,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11月宜州市2007年科技兴菌行动——桑杆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在该市德胜镇举办,来自德胜镇19个村(社区)的种桑养蚕大户、科技示范户和该市龙头等乡镇的热心食用菌栽培的农民朋友共有110多人参加学习。该市农业局邀请了广西食用菌协会秘书长、广西区农技推广总站经作科科长吴登、广西科学院生物所研究所副研究员何达崇为培训班授课。
据悉,去年初,宜州市已成立了广西首家桑杆食用菌公司—宜州福和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公司引进广西科学院研发的桑杆加工食用菌新技术,利用桑杆作原料,生产榆黄蘑、香茹、云耳、木耳等食用菌。去年福和公司培育15万筒榆黄蘑,生产出5000多公斤榆黄蘑干制品,产品热销广西区内外,今年初,又开始试育了300万筒香菇,预计年底产香菇干制品300万公斤。福和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发展更多种类桑杆食用菌。
6.食用菌实习报告 篇六
实习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各类食用菌形态特点,生产制作流程及科研生产现
状实习地点:北京市房山区农科研究所
一、房山区食用菌简介
为了更好地学习食用菌栽培学,我们来到了北京市房山区的农科研究所进行实地调查,房山区是京郊食用菌产业大区。目前,房山区食用菌栽培总面积已达到500万平方米,食用菌年总产量达1.81万吨,年总产值达1.1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带动农户5000户,栽培品种以平菇、香菇、双孢菇等为主要当家品种,除此之外,还建设了食用菌主题园,集文化展示、科普培训、休闲观光、餐饮娱乐、信息交流于一体的科技园,为房山区食用菌营造一种产业文化,进一步扩大房山区在食用菌产业的影响力。
二、食用菌生产机械设备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真使得生产设备,有技术人员为我们讲解生产菌袋的制作过程,有粉碎机、搅拌机、传送带、装袋机、培养室等等,这些让我们更加的了解了食用菌前期的制作。先由粉粹机将原料需用的秸秆等大型料物进行粉碎,再将培养料所需的各物质按比例放入搅拌机进行搅拌,边搅拌边加水使之混匀,搅拌分为两级,经二级搅拌均匀后有传送带传送到装袋机,工人套袋后培养料自行装入,然后灭菌——接种——培养,使菌种生长,这些过程均要无菌操作。
三、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经查阅一些资料可得知,房山及周边地区野生菌种资源丰富,占北京市食用菌总产量的50%以上,在供应北京市和周边市场的同时,20%的鲜菇和加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在大面积生产平菇的同时已开发出草菇、金针菇、白灵菇、杏鲍菇、茶树菇等10多个优新品种,通过反季节生产实现了周年生产四季有菇,目前,房山区食用菌栽培品种达到20多个,以白灵菇、杏鲍菇等高价位品种为主的食用菌栽培面积逐年扩大,示范推广了20多项栽培技术,完善了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基本实现了四季有菇,周年生产,全区食用菌良种覆盖率已超过80%。
四、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菌种使用与管理混乱
一是生产秩序混乱,没有专业权威的供种单位,导致菌种在生产过程中退化、污染、甚至出现绝产现象。二是缺乏主导品种,一种食用菌多个品种混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产品外观形态,内在质量也不统一,特别是优质的主导产品产量不足总产的5%。
2、上市集中,缺乏合理的产业布局
生产的食用菌大都是应季上市,四季供应较少,上市都集中一个阶段,这样会影响产品销售并且价格较低,利润较少。没有合理的产业布局,造成不能四季供应食用菌,应该想办法创造良好适宜环境让食用菌可以四季供应,提高产业的发展。
3、龙头企业带动力较弱,深加工总量很低
国际上现在开发的食用菌深加工产品已为第三代功能因子明确的保健食品,而我国食用菌食用和药用功能性产品的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具有一定差距。房山区只有少量的淹制罐头产品,并且加工技术落后,产品的品质不稳定、产品包装简陋。要想实现产品质量的提高,市场的拓展,产品的增殖,必须利用高科技进行新功能产品的开发
4、基础设施差,机械化水平低
欧美的双孢菇,日本、韩国、我国台湾省的金针菇、杏鲍菇已全部实现了工厂化生产,产品质量稳定。而房山区90%的食用菌是人工或半人工栽植,质量提高速度缓慢,受自然环境因素限制,产量的提高只能靠生产面积的扩大来累积完成,极大地浪费了资源、能源和劳动力。
五、实习总结
经过了对食用菌产业的探究,我们了解到食用菌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却也发现了食用菌产业中存在许多待完善的问题今后在食用菌发展上可以调整战略,明确发展重点,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取得新发展。例如:
1、加强菌种培育与管理
可以利用房山区农科所生产各类食用菌母种、原种、栽培种等菌种研发中心。收集全国食用菌资源,筛选适合房山区及周边种植,市场前景好的优良品种,进行一级种、二级种及三级种的生产,不断提纯、复壮筛选出优良品种,为食用菌生产提供优质菌种
2、合理布局,实现周年均衡供应
对全区原的食用菌生产温室改造,延长生产使用周期,增加反季节生产设备,增加食用菌淡季生产能力,使其能够进行周年生产,提高利用效率。通过主导品种的周年生产示范,带动整个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发展食用菌观光休闲产业
可以建设野生菌观光、旅游、采摘、休闲一体化生态野游区,野生菌加工厂,小型供游客采购的野山菌交易市场。通过野山菌产业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合理发展食用菌的观光休闲产业。
4、加强食用菌产业体系建设
通过房山区食用菌产业化的开发建设,形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配送、服务于一体的食用菌产业链,使之成为房山区农业种植业主导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成为北京地区食用菌技术服务及信息中心,带动整个北京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通过辐射作用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菌种及菌袋生产、供给基地,安全高效生产的示范基地,深加工及产品出口基地。
7.食用菌生产报告 篇七
工学结合的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2,3]。职业院校应在工学结合理念指导下不断研究食用菌生产课程的改革经验,以形成系统的课程改革,不断探索培养食用菌生产岗位优秀人才的途径。
1 课程教学设计改革
1.1 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1.1.1以企业岗位需求为驱动,构建课程教学内容
通过社会调研,可将食用菌生产岗位需求概括为“三会三能”,即会制种、会生产、会管理,能进行优质食用菌生产、能开展技术服务、能开展新技术推广。按照食用菌生产岗位“三会三能”的需求构建本课程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顺序与生产过程相吻合,将教学内容和生产岗位有机结合,实现学习与生产的紧密结合[4]。
1.1.2以食用菌生产任务为载体,组织课程教学
根据生产季节和生产任务开展生产环节教学,例如,“平菇发酵料袋栽生产,100 延长米(跨度10m)日光温室,5月25日鲜菇上市”等为生产任务组织课程教学,基于生产过程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1.1.3以学生为主体,以组为单位,实施任务教学
根据食用菌生产规律和生产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实施生产任务。指导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学生自主选择,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长进行统一管理、分工;学生根据指导教师给定的生产任务后,由组长带领组员,按照任务要求、资讯内容、方案制定、调整实施、成果展示和总结评价等步骤进行,营造真实的食用菌生产环境。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和锻炼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
1.1.4校企合作,共建课程
与企业广泛交流,有效对接,聘请科研院所和食用菌协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共同交流,提高教学水平。校企共同合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使学生在校内就可以学习到生产中最新的生产模式,此外,学生也可以到校外基地参与实训和顶岗实习。
1.2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改革
采用“季节分段,生产任务化”开展整体教学设计,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基于食用菌生产过程,形成4个教学项目、9个生产任务、18个子任务,将食用菌教学、专业综合实训、实训基地生产任务有机结合,实现学习过程就是生产过程,课程设计见表1。
2 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食用菌生产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现场教学法
现场教学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针对一种菌类生产任务,学生主要采用了“边学边做”、“先做后学”“学、做、再学”和“做、学、再做”的学习方法[5]。现场教学直观性强、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效果好,既使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又使其掌握了专业技能。
2.2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和生产任务紧密结合,任务责任落实到人,学生全程参与生产过程,最后学生展示产品。通过真实的生产过程,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2.3 课堂讲授法
必要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对食用菌关键技术环节采取多媒体进行讲解,并通过网络课程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4 调查法
对直观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如平菇子实体生长的6个时期、香菇转色、杂菌种类及识别等,由教师指导学生到食用菌基地开展观察、调查记录,并结合查找资料,由学生得出结论。
2.5 分组讨论法
为了充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应采取分组讨论法。由教师给出题目,学生查阅资料,撰写综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课堂讨论,由教师做最后总结,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6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由师生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生产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学开展时以3~5人为一小组进行学习,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进行。学生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并解决在完成生产项目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 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改革
采取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学习成绩与产品相结合的方法,全方位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具体构成:一是60%过程考核与40% 结果考核构成评价体系;二是60%专业知识与技能与40%素质评价构成的评价内容;三是由笔试、口试、操作、产品展示、报告等构成评价方法;四是35%教师评价、35%企业导师评价、20%学生组长评价、10%学生自评构成的评价方式,从而形成食用菌课程立体化的评价体系。
通过三个学期工学结合食用菌生产课程改革体验,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使学生掌握了生产岗位需求的技能。通过考核,100%同学都达到了良好及以上标准,其中70%同学达到了优秀的水平,且学校及企业的反馈效果较好。由此看来,基于工学结合的改革探索发展食用菌生产课程,不但可以使学生与企业共同受益,更能满足职业院校对于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摘要:为培养食用菌生产岗位的优秀人才,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在工学结合原则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进行改革与探索,并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8.食用菌生产报告 篇八
【关键词】高寒地区;食用菌;生产;必要性;建议
食用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特别是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稀有或特有氨基酸,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是广大群众喜爱的健康食品之一,自古以来被人们列为菜中佳品,已成为人类三大食物来源之一。西北高寒地区光热资源少,不利于大田作物的生产,却具有比其他地区更适合菌类生长的环境,因此食用菌产业逐渐成为这一生态区域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优势产业。
1 西北高寒地区食用菌生产现状
1.1 食用菌产业整体发展迅速
近年来,全球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每年以7%~10%的速度增长,而我国年增长速度更是高达20%左右,并保持良好的增长态势。食用菌作為国际公认的健康食品,在国内外市场上极为畅销,每吨售价达8000元~30000元人民币不等,价格看好,效益可观。有人预测21世纪的食品重点是保健食品和功能食品,而食用菌正是保健食品中的佼佼者,无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发达国家年人均占有蘑菇量已达20千克,而我国仅5千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学膳食意识的不断提高,食用菌市场的发展潜力也在不断增大。因此,开发食用菌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1.2 食用菌在高寒地区设施农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人工生产食用菌原料广泛。经过菌丝分解,那些原来结构复杂、不能溶于水且无法被利用物质变成结构简单、可溶于水且富含菌体蛋白的菌渣,经处理后可做饲料、肥料或生产沼气。食用菌生产可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和沼气生产等有机结合、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提高西北高寒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符合循环经济理念,在高效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各地近年来逐渐加大对食用菌生产的投入,科研机构纷纷开展相关研究,食用菌在高寒地区设施农业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1.3 高寒地区特色食用菌栽培技术示范效果良好
高寒地区食用菌规模化种植技术是一三七团在“双孢菇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食用菌-双孢菇示范推广”、“日光温室规模化生产”等系列科研项目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开发形成的。2009年试种的2200平方米双孢菇取得了较好经济效益。2010年,建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基地,建设立体栽培大棚30座,形成基质配方筛选发酵、食用菌的无公害病虫害防治、出菇后管理等一整套食用菌栽培规程。
1.4 师、团鼓励食用菌产业发展
“十二五”前期,兵团第七师及一三七团制定并实施了规模化种植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建设计划,确立了长远发展目标。明确了“十二五”期间,团场以调整和优化食用菌产业产品结构为主线,以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和标准化程度为目标,积极引进新品种及配套技术,全面实施绿色生产,提高产品档次,打造优质绿色食用菌品牌,带动了团场及周边地区1000座日光节能温室食用菌生产基地的建设,使之成为北疆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之一。
2 必要性分析
2.1发展食用菌生产是兵团边境团场加快发展,实现惠农富农,增强戍边能力的需要
兵团边境团场根据国家战略需要,90%以上集中在边境地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区,分布在高寒山区、丘陵地区、干旱缺水区,环境条件恶劣,常遭受低温、大风、干旱、冰雹、霜冻、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另由于边境团场条件艰苦、经济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能力也比较低。
2.2加快团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的需要
近年来,四师、六师、七师、九师、十师、十三师等地的冷凉地区食用菌生产的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多数农场种植户的设施农业管理和种植还处在较为传统的种植阶段,生产经营规模小、种植技术落后、产品单一,没有形成高附加值的精品产品,许多关键技术只能到内地学习、借鉴,而且还并不一定适合当地环境条件。
2.3有效利用资源,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需要
食用菌生产具有不与农争时、不与农争粮、不与农争肥、占地少、用水少、见效快等特点。高寒地区具有发展食用菌生产的基础和条件,立足于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通过发展食用菌,对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循环利用和能量有效转化,有利于产品的增值和产业链的延长。
2.4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种植户收入的需要
现代农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农业,其发展领域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在不断拓展和延伸。一三七团是北疆地区的蔬菜主产区,在“退棉、扩园、兴牧”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思想指导下,已建设温室4025座,占地531公顷,食用菌种植已初具规模,生产的多个食用菌产品,除满足本地市场外还远销哈萨克斯坦。
3 存在问题与对策
3.1 存在问题
食用菌是一三七团近年发展的新兴产业,起步晚、时间短,基础差,问题多。主要问题是:
(1)规模小,条件差,技术相对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单产水平低,质量不稳定,效益时好时降;
(2)科技水平低,人才队伍不健全,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配套不够,大多借鉴外地技术,低水平重复,影响了食用菌科技的整体合力;
(3)菌种生产水平低,特色菌种少,栽培种大多由种植户自己沿用原有品种制种,菌种质量难以保证,造成菌种的混乱、退化和老化,严重制约了菌种的良种化、特色化进程;
(4)产品品种单一,销售时同质化现象严重,竞争激烈,差异化优势不明显。
3.2 发展对策建议
食用菌产业将成为高寒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产业。可通过高效设施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来组织农场种植户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从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调控等环节按照标准要求严格控制,对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生产环节严格把关,带动更多富余劳动力参与设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高寒地区设施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农民稳定增收。
参考文献
[1]高淑敏.高寒区域夏秋季食用菌不同地域生产模式分析[J].中国食用菌,2011,30(2):22-24
[2]杨立诚.高寒地区日光节能温室鸡腿菇生料栽培技术[J].北方园艺,2008(7),242
[3]李渝珍.食用菌在青海的发展优势和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5(2)
[4]路等学,王龙, 秦杰.甘肃省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
9.台湾食用菌产业参访考察报告 篇九
2010年2月28日至3月7日,由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食用菌分会组织的大陆食用菌产业代表团赴宝岛台湾对其菇类产业进行了全面考察。大陆代表团由25位食用菌专业人士组成。代表团先后走访了桃园、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的多家菇类生产农场、生物技术公司及食用菌机械设备制造工厂,并参观了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和台湾菇类文化馆。
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改善,两岸各界的交流互访也日益增多。但因受一些客观条件限制,大陆食用菌产业界对台湾菇类产业的了解手段不多,认识也非常肤浅,因此,我会决定策划、组织本次赴台参访活动。虽然起初在赴台手续办理上遇到了一些波折,但最终参访活动还是取得了圆满成功。参访行程的安排得到了台湾菇类发展协会及多位台湾友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现将本次赴台参访考察的几点重要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一、台湾菇类产业整体水平先进
同大陆地区相比,台湾食用菇类产业起步相对早,发展比较快,整体水平领先。台湾菇类人工栽培可追溯到1909年,即南投县埔里地区段木香菇栽培唱功。早在上世纪60年代,台湾蘑菇罐头出口位居全球第一,为台湾赚取大量外汇,成为农业经济振兴的一大功臣。据有关资料,1978年台湾双孢蘑菇产量就达到12万吨,列当时世界第三位。2005年,台湾地区新鲜菇类年产量也达到11万顿以上,人均菇类年消费量超过3千克。台湾的菇类产地集中在中部地区,包括南投、台中、彰化、苗栗等几个县市。台湾地区菇类栽培品种和大陆大致相同,主要包括香菇、金针菇、秀珍菇、杏鲍菇和双孢蘑菇等。近十几年来,因受日、韩等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台湾地区菇类生产方式也由传统的简易菇棚栽培方式转变为设施化、工厂化栽培。
台湾菇类生产技术整体水平高。以本次参访的戴氏养菌园为例,该农场采用全套现代化瓶栽系统,日产金针菇30吨,雇佣工人60人。早在数年以前,该农场曾是亚洲最大的菇类生产农场。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该农场从瑞典引进的自动搬运系统,自动搬运系统实际上就是无人驾驶的电动小车,在电脑控制下,依靠激光定位,按既定线路行驶,将接种后的菌瓶搬运到培养室指定位置。相比日、韩等国用工人驾驶叉车搬运,自动搬运系统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污染并节省了劳动力开支。
二、台湾菇类生化产品开发很成熟
除一般性栽培外,台湾菇类产业十分注重下游开发,暨利用生化技术来研发以菇类为原料的保健产品。本次专程考察的葡萄王生物技术公司和金颖生物技术公司就是很好的典范。这两家公司都拥有多座2~50吨不同容量的发酵罐,利用发酵和萃取工艺,开发了牛樟芝、灵芝、云芝、桑黄、姬松茸、猴头菇、蛹虫草、蜜环菌等液态发酵产品,以及红曲、纳豆激酶、乳酸菌等产品。牛樟芝是台湾地区特有的珍稀药用菌,经证实具有解毒、解酒、调解血压及肝病治疗等功效。本次参访的另一家生技公司——康健生技,还成功利用太空包人工栽培出牛樟芝子实体。
和IT技术一样,菇类生物技术产业受到台湾地区政府和业界的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生化、药理、毒理及临床方面的研究,本次参观的几家生技公司都同台湾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医院进行了广泛合作,加速新产品开发,产品都获得了HACCP、ISO22000:2005及FDA认证,并为全球众多知名药厂提供保健原料代工业务。
三、台湾菇类休闲产业相当发达
在台湾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菇类生产农场是定位于悠闲观光产业的。本次考察过的阿亮香菇园和蕈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方面的代表。菇类休闲农场可向游客提供菇类栽培教学,鲜菇采收DIY,菇类即食食品(菇类膨化脆片、菇类肉松等)、保健礼盒销售,农场还另设餐厅,供应各类菇类原料的菜肴。据了解,这些菇类休闲农场深受都市白领和中小学生的欢迎,不仅传播了菇类文化,也另辟蹊径实现了商业价值。
四、台湾菇类产销体系十分独特
台湾菇类生产体系形态多样,除个体菇农和大型农场外,还有产销班(地区性农名组成的非法人团体)、产销中心(地区性菇类集散地)和生产合作社(综合性菇类生产、加工、包装、配送团体)。就销售形态来看,合作社和农场也可分为专业生产、生产与包装、包装与营销或生产、包装与营销一体化等。与中国大陆、日本和韩国通常采用竞价拍卖制不同,台湾地区菇类价格形成一般采用长期议价方式。议价方式更有助于保护菇农的利益,特别是在市场情形不好的时候。
台湾菇类产品的各种标识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例如,本次参观的彰化县菇类合作社包装的鲜菇产品就有CAS标识(台湾优良农产品)和TAP标识(产销履历农产品)。此外,考察团还在台北大润发超市货架上见到贴有“台湾香菇”标识的干香菇产品。各种产品标识及相应认证、登记制度的推出,促进生产者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也提升了消费者的信心和购买意愿。
五、结语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适合发展无需占用太多土地且经济效益颇高的菇类产业。但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又抑制了菇类的生长,因此,需要运用一些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台湾菇类产业恰好做到了这一点。与日本或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台湾菇类产业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上仍有一定差距。但是台湾菇类产业善于因地制宜、兼收并蓄,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菇类生化产品深加工和悠闲农业发展上,很值得大陆同行学习和借鉴。
由于台湾市场容量较小,近年来,不少台商来大陆投资菇类产业,促进了大陆食用菌生产技术的进步。这次赴台考察也是大陆食用菌产业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台湾菇类产业。由于时间有限,考察往往也只能是“走马观花”,但仍受益良多。今后,大陆和台湾菇类产业界应更多地交流,善于利用不同平台,在市场开发、技术转移和打击走私等方面加强合作,力争实现双赢。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赴台考察团
10.关于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篇十
属中温带湿润温凉气候区,大陆性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3.9℃,年平均10℃以上活动积温为2473℃,年平均降水量550毫米,年平均无霜期135 天。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气候特征非常适宜食用菌生长。
一、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县的食用菌产业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1979年曾被国务院授予“木耳千担县”的称号。90年代末,根据“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做出了“建设食用菌大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决策,经过多年的努力,××县黑木耳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我县于1995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黑木耳之乡”;2001年我县成功的举办了“中国首届黑木耳节”,极大地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2005年和2008年,我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分别评为“全国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县”、“小蘑菇新农村建设优秀示范县”、“全国十大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天桥岭镇被评为“食用菌生产优秀基地镇”。截止到2008年末,全县黑木耳栽培总量达到2亿袋,产量达8000吨,实现产值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5%、56%和64%,从业户数5,198户,农民人均增收180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43%,已建设规模在500万袋以上的标准化黑木耳示范园区8个,食用菌协会发展到12个,食用菌专业合作文秘杂烩网社发展到6个,经纪人150多人,黑木耳产业已真正成为带动全县农民增收致富效益最高、时速最快的支柱产业。
二、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情况
多年的产业生产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实现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非常关键,重点是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如果基地建设跟不上,产品质量就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如果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或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强,必将影响产业发展。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 “招商引资,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不断提高”的原则,实施名牌战略,加强了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五年共投入上亿元,先后对延边丹华山珍食品有限公司、长白山绿野森健食品有限公司和天桥岭绿岭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延边林业集团天桥岭林业有限公司食品加工厂,进行了技术改造,激发了企业活力,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加工能力,生产的丹华牌、山里友牌等系列产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地区名牌产品称号。其中,我县丹华公司生产的“丹华”牌食用菌系列产品远销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国内41个城市。该公司在2005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评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2005年11月被全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农业产业化优秀龙头企业”;2006年5月被吉林省绿色食品领导小组评为“全省先进绿色食品企业”;2008年1月公司管理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取得了美国fda食品认证,出口企业食品卫生登记证。2008年,我县又引进俄罗斯北龙集团和吉林省洪德堂济邦制药有限公司,分别投资2000多万,注资建厂,生产黑木耳保健食品,通过几年的努力,使我县的龙头企业已发展到六家,带户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确保了产品畅销,全面推动了我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完善组织机构建设
我县为了更好的发展黑木耳产业,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为组长,有特产、供销、林业、金融、质量技术监督局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黑木耳产业开发领导小组,成立了黑木耳产业发展办公室,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机构,配备专人管理,抓全县食用菌生产,使产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组织保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黑木耳产业发展
11.食用菌生产报告 篇十一
摘 要: 为助力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作者以高校《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为载体进行教学实践,并对该课程的定位与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报告。
关键词: 食用菌 选修课 课程分析
我国食用菌栽培历史悠久,曾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技术经验[1]。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食用菌栽培长期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建国后,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得到了迅猛发展[2]。目前,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但还不算强国,近6—7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就走过了日本、韩国等20—40年的发展路程,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年代[3]。因发展迅速,产业基础不扎实,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也凸显出来。其中,“人才”是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食用菌栽培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除针对食用菌专业(或方向)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外,为生物相关专业学生开设《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对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及食用菌产业发展都大有裨益。现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对开设的《食用菌栽培学》选修课进行课程分析报告如下:
一、课程定位和性质
《食用菌栽培学》是为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艺、设施农业与工程、农学、植物科学等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共32学时,其中理论22学时,实验10学时。开课前要求提前学习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这些先学课程是学好本门课程的基础。
《食用菌栽培学》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等相关学科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属专业拓展课程,是高等学校生物相关专业的一门实用技术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生就业、考研等都拓宽了道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食用菌形态、育种及栽培的基础知识,明确食用菌的生长发育规律,从而更好地控制生产和改造食用菌。
能力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为从事食用菌菌种生产、栽培及资源开发等打下坚实基础。
素质目标: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并解决食用菌生产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三、课程内容设计
根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在这门课的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通过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用技术的介绍,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案例分析,重点传授给学生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课堂讲授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对稳定,但实用技术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更新改进的,学生应学好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然后学会将这些知识灵活地在实践中运用,才能取得我们希望达到的效果。课程共设置三个教学模块:基础模块、实用模块、实践模块。
基础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食用菌形态结构与分类、遗传育种、生理、生态与分类等,共10个学时;
实用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消毒灭菌、菌种生产、鉴定与保藏、3种典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技术、食用菌储藏加工与病虫害防治等,共12个学时;
实践模块核心知识点包括:母种的组织分离,原种的制作与接种培养,平菇生料栽培及盐渍菇的制作,共10个学时。
通过先学理论,再学技术,最后实践的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强化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情分析
选修此门课的学生,大多具有一定的普通微生物学、植物学及作物栽培学基本知识。通过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的观察调研,发现选修此门课的同学大部分是因为感兴趣而选,还有一部分则是为凑学分而选。因此,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激发更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这门课的一个关键;另外,学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主要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大三的学生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而大四的学生则因考研等原因,时间也比较紧张。因此,最好在有限的32学时中,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针对上述学情分析中存在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以案例教学法为例,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效果。在讲授真菌菌丝体生长特性时,引入“蘑菇圈是怎么形成的?”,更加直观地解释菌落的辐射状生长;在讲授食用菌生理学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金针菇是在逆生长吗?”话题,说明环境条件对食用菌生长的影响;在讲授杀菌消毒剂内容时,引入近年来媒体热议的“蘑菇中含甲醛吗?”话题,解释外源甲醛与内源甲醛的问题。这些都是生活中和我们密切相关的关注度比较高的一些话题,又都与我们这门课程有关,因此,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抛出后,先由同学们自由发言讨论,再由老师总结、更正并联系所讲授理论知识进行解释,既调动了同学们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又开阔了视野和思路,提高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开阔同学们的视野,在教学中还可以灵活运用体验学习教学法[4]。根据学生人数多少和课时情况进行分组,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在每次课的课堂讲授结束后,增加学生汇报环节,允许学生围绕《食用菌栽培学》的各个方面制作PPT并汇报,并将此项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总分。既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同学们在搜集资料,制作PPT、做汇报和听汇报的过程中,锻炼能力,开阔视野,是正常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从同学们反映的情况看,实施效果良好。
教学手段方面,因《食用菌栽培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单纯靠文字和讲授很难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方式进行。通过文字、图片、视频资料等的综合运用,使所讲授知识能更好地被学生接收。但之前使用的部分视频偏老,所以对效果有一定影响,正在逐步寻找和替换成较新的视频资料,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采用以教评教法和以学评教法相结合的方法[5]。以教评教法主要通过学校学院及教研室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材料的监督检查实现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评价。以学评教法着重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关注状态、参与程度、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知识获得的满足感,等等。主要通过平时与学生的交流及课程结束时学生上交的意见建议条获得学生对教学方式、方法及效果的反馈,以便不断改进提高。
作为一门选修课,《食用菌栽培学》适宜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经过多年来的探索,笔者认为考勤10%,实验40%,课程成绩50%(含课上汇报20%+课程论文30%)的分值设置比较合理。
参考文献:
[1]杨新美.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自强.关于发展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几点思考[J].食药用菌,2015,23(1):15-16.
[4]马洪艳.高等农业院校食用菌实践教学的利弊分析和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8):346-347.
[5]牛贞福,国淑梅,徐金强,颜亚男,高霞.基于职业能力的《食用菌》课程形成性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23):383-385.
12.食用菌生产报告 篇十二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 就要实现教学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也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的期望。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就是探索出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社会合格就业人才与创业人才的有效方法。为此, 自07生物技术班开展对《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 通过三届近160名学生的教学实践与毕业后工作单位的调查反馈, 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研究与实践, 通过课程学习, 最终能让学生面对社会, 面对用人单位, 可以自信地说, “我虽无工作经验, 但有一技之长”, 以便为企业输送急需的合格人才。
1 食用菌生产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食用菌是微生物中的可食用和药用大型真菌, 无根无叶无花无果, 不需要阳光, 在人工栽培中又属于种植类, 需要水分、营养、空气等环境条件, 它兼有微生物和种植业的特点, 因此, 要求食用菌生产者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既要了解它的微生物特性 (微生物知识) , 又要知道它的种植特性 (植物学知识) 及环境要求 (生态学知识) 等。
食用菌的生产操作既简单又复杂, 既浅显又深奥。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自身”, 这句话用在食用菌生产上是最合适了, 因为, 即使是同一种食用菌在不同生产环境中它的栽培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 那不同种类食用菌就更不用说了, 那种照搬别人, 认为大差不差就行的, 一定是搞不好食用菌的。只有那些既懂理论, 又能实践, 并能在实践中总结、改革、创新的生产者才能在食用菌行业立于不败之地。
2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一门创业性课程
2.1 食用菌生产投入少, 产出高, 是高效农业。
食用菌是农业生产中的短、平、快项目。它不占用土地, 利用家里闲置的瓦房或地下车库就可以生产;不需要阳光, 可立体栽培, 进行周年生产;也可利用冬闲地进行栽培。
栽培食用菌的原材料是农副产品下脚料种植 (如木屑、棉籽壳、麸皮、豆草等) , 来源十分广泛, 投入成本低廉, 且有效地促进农副产品下脚料的环现利用。
食用菌生产投入与产出比高。如, 1亩地种植食用菌效益可达1元~2万元, 高至3~7万元, 种植蔬菜2000~5000元, 种植粮食800元~1000元。
2.2 食用菌市场需求量大, 前景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宜膳宜药的食用菌产品需求量越来越大, 江苏、上海有着全国最大的食用菌消费市场。近几年, 食用菌的市场价格总趋势是稳中有升, 栽培效益较高。
2.3 政府重视, 投入多
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和必然选择, 食用菌产业是农业重要组成部分, 食用菌生产实现了对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 推动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食用菌是高效农业,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 土地资源越来越少的国家, 在有限的土地上收获更多、更健康的食品, 意义重大。为此, 国家非常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从政策到资金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十二五期间, 食用菌是农业中重点发展的产业。政策通过项目、大力推进食用菌的产学研结合, 以高校、科研单位带着企业生产, 同时, 对于投资食用菌的企业政策出台了一系的优惠政策与资金扶持项目。
3 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3.1 课程教学设计生产化
课程以学院办学定位、食用菌行业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学生的认知特点等因素为依据, 与食用菌行业、企业人员紧密配合, 共同进行《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
3.1.1 课程改革设计的理念
是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根本, 以学生就业或创业为导向, 精心设计课程教学模式, 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1.2 课程改革设计思路
课程主要采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模式。根据食用菌实际生产过程和相关职业岗位要求, 将课程内容归纳为食用菌基础知识、食用菌菌种制作、食用菌栽培管理、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保鲜加工5个工作项目, 15个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 以实际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进程和学习情景, 以注重过程化、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实施教学评价。课程通过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创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 将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 使理论知识学习服务于职业技能训练, 职业技能训练有助于职业素养养成, 职业能力在工作任务的完成之中得以提升, 最终达到学生成功就业和创业的目的。
3.1.3 课程改革内容的编排
3.1.3. 1 按食用菌实际生产过程和职业岗位需求确定教学模块和顺序。
如食用菌实际生产是按照菌种生产→栽培管理 (生产与病虫防治) →保鲜加工过程进行了, 因为食用菌生产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 因此, 将课程内容确定为食用菌基础知识、菌种制作、栽培管理、食用菌病虫害防治、食用菌保鲜加工5个教学模块;在实施教学中按生产过程进行五大模块的教学。由于按照生产流程进行, 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而且与生产实践操作更易对接。
3.1.3. 2 按完成生产需要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
如, 食用菌菌种生产, 包括一级菌种生产, 二级菌种生产和三级菌种生产, 根据生产需要设计菌种培养基配制学习任务和菌种转管 (菌种接种) 学习任务。
3.1.3. 3 按实际生产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进程和学习情景。
如, 平菇生料栽培, 实际生产的工作流程是培养料配制→装袋、接种→发菌期管理→出菇期管理, 根据这个生产流程设计教学进度为8课时 (理论占2课时, 实践占2课时) 和学习情景, 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先理论讲授平菇生料栽培适宜的培养料配方、培养料配制操作步骤及要求, 然后学生进入生产车间进行实践生产操作, 操作中要求分组称量, 机器拌料, 自测含水量和PH值等, 当培养料拌好后, 在堆闷40分钟期间, 学生回到课堂, 教师再讲授培养料装袋的要求、菌种消毒处理的方法, 播种量的确定等, 学生按讲授与示范要求进行操作, 直至完成平菇生料栽培的全过程。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平菇生料栽培的操作过程, 对过程中各个技术环节的操作能理解清晰并牢固掌握。
3.1.3. 4 技能水平以生产设计方案、操作过程和产品质量为依据, 实施过程化、综合化考核评价。
如以上生料栽培的平菇, 以3~5人小组为单位, 在操作前各小组进行方案设计, 包括人员分工, 配方选择, 操作步骤与技术要点, 评价标准等, 当产品 (处理后待播种的菌种、播种好的菌袋、发菌的菌棒等) 出来后进行评价, 以此衡量学生的技能水平。
3.1.3. 5 职业能力随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教学进程逐步提升。
在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上由课堂单项训练, 如母种培养基的配制、母种的转管、原种培养基的配制、原种接种、栽培种培养基配制、栽培种接种等一个一个实训, 再通过教学实习、综合实践、岗前实训向综合能力逐步提升, 如食用菌栽培种生产, 实习中给学生一支母种, 让各小组完成由母种到原种到栽培种的制作。这样, 可将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完成生产的能力。
3.2 教学方法灵活化
3.2.1 直观陈述教学法
在岗位技能操作前或操作后, 采用直观陈述教学法, 讲述相关理论知识, 课堂安排在食用菌教学工场内的教室或是直接安排在生产车间, 适当板书, 辅助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增加教学的信息量, 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辅助采用生动、形象的影像放映形式, 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管理增加感性认识。如金针菇工厂化再生法栽培技术, 通过理论板书及多媒体课件, 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了解金针菇栽培各个阶段的特点, 掌握各个阶段操作的方法与技术要求, 强化技术与产品质量意识。
3.2.2 实战演练教学
把课堂搬到食用菌生产车间, 根据项目设计的工作任务, 选取生产中特定的环节, 现场教师先演示, 学生再反复操作, 掌握操作要领, 实现“做中学, 学中做”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如金针菇再生法出菇管理中的开袋技术, 重点与难点是要掌握好开袋的时间 (子实体布满料面, 手触菌袋有硬、挺感) 与开袋的方法 (割袋处要求离培养基表面2~3cm, 生产上常用“两指高”来表示) , 这些比较形象、较难掌握, 但在生产中却十分重要, 直接关系到产量与品质, 因此, 对于这一知识点的教学, 采用在金针菇房, 教师先示范, 学生再操作练习, 在学生操作的时候是先让每人从菇房里挑能够开袋的菌袋, 教师逐一检查, 进行评价于以纠正, 然后学生再做第二步, 对刚才自己挑出的适宜开袋的菌袋进行开袋, 同样教师进行评价、纠正。结合食用菌教学工场的实际生产每位学生操作100~200袋。一个班级30~40名学生, 正好完成一个菇房的操作, 并做好标记, 以便考核评价。
3.2.3 互动研讨教学法
在新项目学习之前或是在一岗位系统内学完一个项目后, 学生理论实践都有一定基础时, 安排学生查阅材料, 对将要学习内容进行尝试性研讨, 或者是对已经学习内容验证总结性研讨。一月安排1次, 学生轮流发言, 教师和生产技术员参与研讨, 锻炼学生资料检索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协调团队意识。立足于我院30%学生来自外省, 主要选择一些在江苏栽培不是很多, 而在国内其它省是主要栽培的大宗品种或正在栽培的珍稀品种, 在教学中这些品种的实践性欠缺, 通过互动研讨教学法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了解与掌握。
3.2.4 跟班实践教学法
现场演练教学之后, 通常根据生产环节实际情况结合学生对岗位技能的掌握情况, 把学生分组轮岗到各生产车间跟班实践, 大多利用课程安排的生产综合实践时间进行, 由教学团队教师指导。跟班实践的岗位有菌种生产岗位、培养料配制岗位、菌棒接种岗位、菇房管理岗位、鲜菇包装销售岗位。将学生分组到各个岗位, 每个岗位跟班实践2周。
3.2.5 服务锻炼教学法
实践服务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形式, 学生把5个项目基本掌握, 在指导老师带领下, 参与对食用菌教学工场和食用菌种植户 (主要是当地食用菌合作社的农户) 的技术服务工作, 或是在院内食用菌教学工场承包部分生产菇房, 实战中提高技能。
3.3 考核评价过程化
本课程考试考核的主要思路是:“结果和过程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学生和社会参与结合。以考促学, 以考促练”。课程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食用菌生产相关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相衔接, 考核模式分为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 比例为4:6, 其中过程考核由出勤、提问演讲、作业、现场实训表现、跟班实训表现等构成, 比例为2:2:2:2:2, 跟班实训表现主要由企业人员考核;期末考核有理论与操作组成, 各占50%, 技能操作考试由职业资格鉴定站组织考评员单独考核, 技能操作考试除了纯粹的操作技能外, 还考核团队精神、协作意识、组织纪律性等综合素质, 以职业资格鉴定的技能成绩代替课程技能考核的成绩。
3.4 创业要与社团融入课程一体化
课程教学第一第二课堂融合, 第一课堂主要是项目式教学, 安排在食用菌教学工场内进行实境教学,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 前伸后延进行集中创业交流实践活动, 在第一课堂开设《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前, 创业社团主要开展食用菌知识讲座和创业沙龙活动为主;课程开设同时或课程开设后主要是创业技能实训活动, 安排在校内外食用菌教学工场和食用菌企业内由兼职教师组织, 参观食用菌场, 进行小型研讨, 技能跟班实训, 在校外企业辅导老师带领学生参与进行技术服务, 锻炼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的食用菌方向的综合就业与创业能力。
3.5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全程化
本课程的教学是一学期, 是在院内食用菌教学工场进行的, 因此,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在课程一开始就进行,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一般食用菌的生长周期为2个月左右, 再加上菌种培养的时间正好一个学期, 如蛹虫草工厂化生产, 围绕日产虫草500瓶生产规模, 要求学生设计生产车间、栽培技术拟定 (菌种准备是固体菌种还是液体菌种;生产管理包括栽培配方、料重、培养条件、出菇管理、采摘加工等) , 产品销售 (包装设计) 等。
食用菌教学工场位于学院农博园区内, 农博园区是国家AAAA级乡村旅游景点, 有很多上海、无锡、南京、苏州等地的游客, 他们喜欢现场采摘的食用菌, 因此, 利用这一平台, 学生可以自产自销, 从而锻炼学生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全面的创业能力。
4 教学过程与岗位过程的对接
课程教学采取课堂车间一体化, 教学做一体化, 现场实境教学。学院食用菌教学工场设有供学生上课教室和实训车间的, 真正做到了“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 使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学生和教师一起在实战中边干边讲边学, 每个学生就是企业员工, 教师充当食用菌工场管理技术人员, 负责组织安排学生任务, 指导学生参与生产全程, 岗位性研讨交流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有效互动, 或讲讲做做、做做讲讲, 或先讲后做、先做后讲, 或边学边做、亦工亦学。实践证明该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5 结语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三届学生的教学改革实践尝试, 笔者认为该种教学模式,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 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真正实现了课堂与车间、教学与生产岗位过程的对接,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要将教学改革进行得更加深入和系统, 及时让生产中的新技术与新工艺融入教学中, 为社会培养更加适应生产需要的、具有创业创新能力的食用菌高技能人才, 还需要课题组老师共同努力, 不断探索。
摘要:通过对食用菌生产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 在课程整体教学设计上, 打破旧的学科体系, 建立以生产实践操作为课程主线, 依托食用菌教学工场, 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使教学过程与岗位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 培养了具有扎实专业技能的实践性人才, 创业社团的融入, 构建了创新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体现了对高职类就业与创业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 培养了社会需要、企业欢迎的高等职业应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食用菌,教学改革,实践
参考文献
[1]冀宏, 杨东霞, 赵黎明.适应产业发展培养食用菌高等专业技术人才.食用菌, 2008 (4) 1-3
[2]李青松, 闵华.食用菌栽培实践教学改革之“一条龙”教学法.广西轻工业, 2009 (4) 168, 170
[3]刘微.食用菌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 (18) 11305-11306
【食用菌生产报告】推荐阅读:
2017年新建年产3万吨食用菌工厂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06-24
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思考07-10
食用菌经营管理之我谈06-28
特殊膳食用食品08-05
食用油品牌策划08-13
胶原蛋白的食用方法是什么09-08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可食用的叶子》07-11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评课09-21
食药用菌专业个人简历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