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做人与做事》有感

2024-09-17

读《做人与做事》有感(精选9篇)

1.读《做人与做事》有感 篇一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做人与做事》,这本书作者是少年儿童“知心姐姐”卢勤,学会健身,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创造,但尤其重要的是学会做人。

这本书共分15个篇章,每个篇章都分别列举一些事迹或故事,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美国同学皮特尔节约的故事。皮特尔的父亲去世后给他留下了上百万美元的遗产,但皮特尔平时的衣着很普通,丝毫显示不出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他还很节约,在食堂吃饭时,从不剩饭。一次有位中国留学生剩了饭在盘子里,皮特尔看见后,一边问:“为什么要剩饭?吃不完,为什么不少买一点儿?”一边端过那位同学的剩饭,把它吃掉了。

看到这里我惊呆了,为了不浪费粮食,皮特尔居然吃别人的剩饭。和他相比,我自愧不如,想起自己的所作所为,不禁满脸通红。有时碗里的饭不想吃了,就随手倒掉;没有用过的纸张,拿来叠纸飞;房间里没人,却把电灯和电视机开在那儿……

一个人有了知识,有了基本的技能,就能做事,但不一定就能做好事。做事是否有益于人民,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我以后要按照“知心姐姐”对我们少年儿童期望的那样,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讲文明、懂礼貌、自信、乐观、诚信、坚强的人。

2.读《做人与做事》有感 篇二

季先生为何有如此高的成就?当然是离不开他的一个爱好———读书。当时的教育条件如此艰辛, 更是这份执着与爱好成就了他。在他的《读书与做人》一书中分为两个大部分教育我们当代年轻人, 一写读书, 二写做人。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首先审视自我的文化修养, 以季先生为楷模。改善学生对我们教育者的看法。为人师表者需要我们博览群书。只有提高我们自己, 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在教育上我们作为学习的先驱者, 就应该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带好头。

首先我们来谈读书, 季老先生曾写道他的读书经历:“六岁以前, 我有一个老师马景恭先生, 他究竟教了我些什么, 我现在全部忘掉了, 大概只不过是几个字罢了。六岁离家, 到济南去投奔叔父。他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逃到济南去谋生的, 经过不知道多少艰难险阻终于立定了脚跟。从那时起, 我才算开始上学。”现在的时代不同于往日, 我们有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形成良好的自我修养成为当今教育学生的主要的问题,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又多了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让学生自觉的去读书?让学生自觉去读书, 则需要作为老师的我们去正确引导, 大学主要以自立、自觉、自信、自强为前提, 教育大学生因有相应得当的方法。四个‘自’则是我们教育者去引导的重要入手点, 从四个‘自’上着手改变一个学生也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

季先生在书中还写道:“在清华北大期间, 我曾读遍了图书馆中大量的书籍, 去充实自己。”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书是他自愿读的。我们在引导学生正确的利用时间时就可以去引导他们多看点书, 让他们自愿去看书是我们引导的首要工作。想要改变他们, 首先我们自己能否用闲余时间多看两本书, 能否在学生面前出口成章, 在大局面前稳如泰山, 这便是考验我们的读书量。当我们做到时, 自然可以影响学生去自愿读书, 我们也可和他们一起阅读, 既提高了自己也改变了学生的想法让他们自觉起来提高自我修养。就在上周参加一个班的读书分享会的时候, 我了解到学生的读书趋势, 曾经在我眼里, 这个学生好像从来都不会涉足到某方面的知识, 可是在分享会上, 他让我感受到了另一面的他, 我想这也是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

作为新生代的老师, 走过学生的路, 也成为一名教育者, 应该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前段时间结束的节目《我是歌手》, 当一位具有影响力的选手在直播时提出退赛的请求, 著名主持人汪涵急中生智, 化解危机, 并且解决的如此漂亮, 这对于当年还只是在湖南卫视当一个小小杂役的他来说, 能做到著名主持人的位置上, 定是建立在博览群书, 每天抱着《菜根谭》和《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过日子。只有脑子里有货, 才能急中生智。所以我们作为教育者应该审时踱世, 更有力的去改变学生对于读书的看法, 我在工作岗位上, 时常也遇到各种问题, 结合这些问题, 得到一个答案就是充实自己。

作为教育者读书确实重要, 但却不能落下做人的道理, 我从读大学到现在在大学里工作, 我深刻的理解到大学的定义, 大学是为国家培养有素质有品德的大学生的地方, 现如今的大学不仅注重专业培养, 也在教授大学生做人的道理。有人说人分三品, 有才无德者, 下品。有德无才者, 中品。德才兼备者, 上品。为什么说有才无德者为下品, 因为这样的人往往可能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在大学里, 需要培养德才兼备者, 季老先生书中也提到尊重, 孝道与礼貌。做人最重要的往往需要尊重他人, 能尊重他人的人也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走进社会以后才有更好的发展。学会孝道, 父母之恩大于天, 孝敬父母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礼貌则是尊重的一种。抛开其他的做人准则不看, 单单看这三点则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品德。

古往今来, 中国人讲“读书”, 就是为了“做人”。从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上来谈,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形成的重要时期, 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所以在这个尤为重要的时期, 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 丰富自身的知识面和实践观来教导和引导好我们的大学生们。我们的教育本质本应是追求精神高尚。一个没有“精神”支撑的躯体, 何言“成功”?由此可见, 教导学生的成功, 不在于权势, 不在于财富, 而是取决于交给学生的常识, 学识, 和胆识,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健全的人。我们有句俗话说:“世上难事千千万, 最难还是做人难”。做人确实难, 但是如果我们能明悉做人的本质, 一心向学, 难又如何?这也是我们要给学生传达的。如何培养有品德的学生群体, 这并不是学校一个机构的事, 而是社会全体人员该关注的事, 作为我们与学生走的最近的人的大事!做人两个字说起来很简单, 但做起来很难。我们站在教育的立场上反而应该反思一下教育两个字是否在我们心里已经产生深刻影响。下一代人应该如何去做人, 我们应该如何以身作则, 是不是我们当下非常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

3.做人与做事 篇三

传说有一位表演大师上场前,他的弟子告诉他鞋带松了。大师点头致谢,蹲下来仔细系。等到弟子转身后,又蹲下来将鞋带解松。

有个旁观者看到了这一切,不解地问:“大师,您为什么又要将鞋带解松呢?”大师回答道:“因为我饰演的是一位劳累的旅者,长途跋涉让他的鞋带松开,可以通过这个细节表现他的劳累憔悴。”“那您为什么不直接告诉您的弟子呢?”“他能细心地发现我的鞋带松了,并且热心地告诉我,我一定要保护他这种热情的积极性,及时地给他鼓励,至于为什么要将鞋带解开,将来会有更多的机会教他表演,可以下一次再说啊。”

这个故事里的表演大师,做人和做事的风格令人印象深刻。

人活世上,第一重要的还是做人,懂得自爱自尊,使自己有一颗坦荡又充实的灵魂,足以承受得住命运的打击,也配得上命运的赐予。倘能这样,也算得上做命运的主人了。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幸福或不幸,而是不论幸福还是不幸都保持做人的正直和尊严。做人比事业和爱情都更重要,不管你在名利场和情场上多么春风得意,如果做人失败了,你的人生总体上就失败了。

孔子说:“三十而立。”我对此话的理解是:一个人在进入中年的时候,应该确立起生活的基本信念了。所谓生活信念,第一是做人的原则,第二是做事的方向。也就是说,应该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要做怎样的人,想做怎样的事了。

当然,“三十”不是一个硬指标。但是,“立”与不“立”是硬道理,无人能够回避。一个人有了“立”,才真正成了自己人生的主人。

做人最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自己,在自己良心的法庭上公正地审视自己,既不护己之短,也不疑己之长,从而对自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足以使他哪怕在全世界面前坦然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淡然面对哪怕来自全世界的误解和不实的责骂。

做事即做人。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注重做事的精神意义,通过做事来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始终走在自己的精神旅程上,只要这样,无论做什么事都是有意义的,而所做之事的成败则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做事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关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于是做事时必定会充满焦虑和算计;另一种是道德的境界,无论做什么事,都把精神上的收获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灵魂修炼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为如此,做事时反而有了一种从容的心态和博大的气象。

从长远看,做事的结果终将随风飘散,做人的收获却能历久弥新。如果有上帝,他看到的只是你如何做人,不会问你做成了什么事,在他眼中,你在人世间做成的任何事都太渺小了。

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在一定意义上,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轻沉浮荣辱等,才能不计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

如果说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么,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人为什么会堕落?往往是因为陷在尘世一个狭窄的角落里,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挡近在眼前的诱惑。佛教说“无明”是罪恶的根源,基督教说堕落的人生活在黑暗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相反,一个人倘若经常跳出来看一看人生的全景,真正看清事物的大小和价值的主次,就不太会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价值绊倒了。

有的人一有机会就不失时机地暴露其卑鄙的人格。比如哪怕只是做了一个办事员,手里有了一点点小小的权力,他就立刻露出丑恶的嘴脸,即使人们去办一个正常的手续,他也会百般刁难,以显示他的重要。

权力是人品的试金石,权力的使用最能检验出掌权者的人品。恶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折磨和伤害弱者,善人几乎本能地运用权力造福和帮助弱者,他们都从中获得了快乐,但这是多么不同的快乐,体现了多么不同的人品啊。

一切世俗的价值,包括权力、财富、名声等,都具有这样的效应,彰显乃至放大了其拥有者的善与恶。

天赋、才能、眼光、魄力,这一切都还不是伟大,必须加上真实,才成其伟大。真实是一切伟人的共同特征,它源自对人性的真切了解,并由此产生一种面对自己、面对他人的诚实和坦然。

精神上的伟人必定是坦诚的,他们足够富有,无须隐瞒自己的欠缺,也足够自尊,不屑于用做秀、演戏、不懂装懂来贬低自己。

4.读《狼道做事,儒道做人》有感 篇四

读完《狼道做事,儒道做人》这本书让我确实感慨良多,这是一本关于个人、团队成功之道的书籍。对我们今后如何做人行事具有很大指导作用,会使我们对人生、对人性、对社会各方面有着不同的感悟!

在人的一生中,能够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两件:一件是做人,一件是做事。的确,做人之难,难于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成事之难,难于从纷乱的矛盾和利益的交织中理出头绪。而最能促进自己、发展自己和成就自己的人生之道便是:狼道做事,儒道做人。狼道,能让一个人变得强大,可以使事业更易成功。儒道能让一个人变得智慧,可以使人际关系更和谐圆融。能做事、会做人是每个人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而狼道做事、儒道做人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万能法则。

狼道是个人生存和团队的智慧精华,是适者生存与强者的完美指南。狼道做事是一种境界,狼道做事绝对不等于“我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事,而是应该有一个既定目标。一个人只有有了目标,才有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其成事必然顺理成章,其人生必然恢弘壮丽。这本书向我们阐述了狼是一种值得学习的动物。狼代表了一种精神,代表了一种哲学。狼最好地诠释了什么是“100%执行力”,什么是“积极的心态”,什么是“机智灵活”,什么是“忠诚负责”,什么是“高绩效团队”....从狼的身上,我们几乎能找到个人在各类竞争

世界里生存、发展所应具备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素质如:坚韧、顽强、耐心、战斗、牺牲等。而一个狼个体的竞争力、战斗力来源于一个不分散、不毁灭狼群团队,通过由浅入深的对狼群的了解,我们也几乎能学到一个团队在繁杂的社会机制残酷的竞争中所应具备的全部智慧,如:分工、合作、策略、沟通、危机意识、消化能力等等。在狼群团体精神的冲击下,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应该学习这种团队合作、分工明确、不怕牺牲的狼道精神,无止境地去拼搏、探索;对待工作中的困难要一个个地、毫不留情地把它们克服掉、消灭掉;在工作中发扬拼搏精神;在工作的逆境中,要有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我们就会无往而不胜,创造更大的辉煌!

5.读先做人后做事有感 篇五

做好天地间匆忙的过客

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神话,西方有亚当夏娃造人的故事,关于人的由来一说,达尔文用进化论给予了科学的解释,从远古的低级动物进化到现在的高级动物,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可这些仅仅是一个物种的起源的问题,当人成其为人时,怎样做好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值得去思索的问题。人的一生始于出生,终于死亡,这在个体来说是一个或漫长或短暂的过程,但无论漫长还是短暂,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没有人是这尘世间永久的房客,每个人都只是这天地间的匆忙过客,怎样过好自己的一生,让匆忙的行程变得充实,确切地来说就是做好两件事—做人与做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至理名言:一个人的一生应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应碌碌无为而羞耻。很简单而又意义深远的话,从上个世纪初至今,让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让无数迷惘的人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影响了无数人的价值观,也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观。中国的《易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当前打造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衡量标准,这六项标准既是对整个社会的要求,也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要求。由此可见,古今中外,莫不把如何做人做事作为一个严肃的课题来研究。我作为

一名新时代的年青人,自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而什么是堂堂正正、什么是实实在在,又如何做到堂堂正正、实实在在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一直以来,我都把兢兢业业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作为是我人生的座右铭,把真诚、正直、善良作为我人生的准则。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就是做好了我自己,而当有一天,一本《做事先做人》的书摆在我面前,扉页上一行小字吸引了我的注意—天下成大事者,都是由优秀品格作为支撑的,没有这一点,你的人生随时都会遭到重创。怀着一种渴望与好奇,我连夜读完了这本书,掩卷长思,方知在人和事之间蕴藏很多的道理与联系,方知其实对于一个人来说,做人的责任远远大过于做事的责任,任何事情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完成事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做人的因素,善于做事的人都是把做人摆在首位的人,以做人带动做事,以做事扩大做人。

该书从人的品格说起,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如何成功做人,从而达到做成功的事,其中,关于宽容的品质,以及在重压下如何面对现实,如何重新起跳这几点对我影响尤为深刻。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凡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青史留名的人物,莫不是有着宽阔胸襟、虚怀若谷的人。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一位,众所周知,唐朝的太宗皇帝和谏官魏征是君臣关系的典范,殊不知,魏征其实原是追随隐太子李建成的,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是抱定了一颗殉主的决心,是李世民对建成一党的不计前嫌感动了魏征,让他在今后的为官生涯中以江山为重,多次以

死相谏,力保大唐的江山社稷,这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唐朝。康熙皇帝从顺治手中接过江山,同样也是对前朝的遗老遗少进行安抚,并不分民族,不分朝野地广纳贤士,将大批的有志之士用到了适用的岗位,才开创了“康乾盛世”的新局面。还有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一样也为许多原国民党军官将领授了军衔,一样地将许多仁人志士安排了重要岗位,这一切,靠的也就是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这才有了泱泱大国今天的国泰民安。综上所述,再一次地印证了宽容乃为人之本,只有宽容的人,才会心怀天下,才会得到天下。

老人们常说: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这句话教会我们的就是一种对待挫折、对待压力的心态和勇气。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也是有不胜枚举的例子,刘备的韬光隐晦,勾践的卧薪尝胆,都是一种遭遇挫折后重新起跳的信心和决心,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只有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战无不胜的人,而要战胜自己,最重要的就是要在任何时候都挺直你的脊梁,任何时候,面对任何挫折,都不轻言放弃。兵家讲究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无论是什么样艰难险阻,要敢于亮剑,敢于奋力一搏,为自己尽力争取一切可能嬴的机会,如果一味地惧怕困难,你真的会失去很多,甚至,连输的机会都没有,这样的人生,会是多么贫乏的人生,同时也是多么可怕的人生。想想我们广汉市农村信用社吧,在这几十年的风雨历程之中,其间的艰难险阻是可想而知的,远的就不说了,就说上个世纪末由于基金会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当时情形下,政府采取了很多强硬的措施对扰乱

经济秩序的基金会进行清理,这本是对农村信用社极其有利的一件的事,但由于和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在较短的时间里不可能做到让百姓完全认识到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基金会的区别,一时间,很多信用社也险些造成了挤兑的场面,农村信用社的生存面临极大地挑战,如何挺过这一关,成了全休农村信用社干部员工的当务之急。在这种重压之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决策下,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尤其是在广汉联社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信合干部员工齐心协力,在做好对外的各种宣传的同时,励精图治,狠抓业务工作的发展,终于走出了低谷,这才有了农村信用社今天在地方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在重压之下,要凭着一种不甘落后的信心和决心,以一种正确的方法来做正确的事,尽可能地扭转局面,化险为夷,这才是生存之道。

6.读《做人与做事》有感 篇六

转业的时候,有一年联系工作的时间,我想利用这难得的空闲,抓紧学习,充实提高,为到地方工作做好准备。于是从购书中心捧回了一大摞书,其中一本就是艾丰所著的《三做谈》。通读此书,令我茅塞顿开,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以致如饥似渴,废寝忘食。

全书采用杂谈、闲谈、即兴谈的方式,全面的解答了如何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的问题。结构新颖,文笔流畅,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篇篇合情合理,句句入脑入心。谈做人,像慈祥的长辈,语重心长;言做事,像耐心的师傅,言传身教;话做官,像至高无上的权威,指点迷津。

艾丰先生认为:做人,做事,做官互为一体。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基础,做官是责任,做事、做官要先做人,做官要立足于做事。

做人,做事,做官是相互联系的,做人是每个人都要首先面对的,不管你愿意与否,喜欢与否。只有做好了人,才会做好事,做好官。古人云:宁可一生不仕,不可一日无德。做好人不一定能做好官,但是,做好官就一定要做好人。做官也要立足于做事,要办实事,做好事,干大事。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艾丰先生说:“一个人的品格大体由良心、公德、爱好构成。做人要有基本的良心,社会交往要有起码的公德,学习生活要有高尚的情操。”

做人最重要的是讲究一个“实”字。说话要真实,办事要扎实,作风要老实。美国CNN是世界上著名的传媒集团,前段时间,因为在报道西藏骚乱时,不顾事实真相,断章取义,作了歪曲报道,引起全球华人的公愤,以致“做人不能太CNN”,一时成为了网上的流行语。说明做人是有底线的,做得不好就会失去做人的意义。首先,做人必须讲良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诚实做事,不害他人;自我约束,保持慎独,这些都是有良心的表现。其次,做人要有公德心。要有团体意识,团队精神,不要个人利益至上;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不要鼠肚鸡肠,嫉才妒能;要尊老爱幼,团结和气,不要恃强凌弱,仗势欺人;要助人为乐,不要损人利己;要见义勇为,不要明哲保身。再次,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培养广泛的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而远离那些低级趣味的“人生游戏”。做一名好的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做一位“好人”,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纯粹的人,

才能有根基,有底气,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考验和诱惑,都能从容应对。总之,做人要厚道,要经得住事,稳得住神。

艾丰先生指出:做事有三个层次的问题:“可做”,“应做”,“实做”。它们之间有联系,又有区别。

做事离不开一个“度”字。能不能办成事,能不能把事办好,有一个分寸问题。说话有理,交往有节,办事得当,往往成功。不卑不亢,顾全大局,讲的就是一种分寸把握。有的同志在开展工作时,不该定的事,擅自定;不该管的事,乱插手;不该办的事,胡乱办;不该讲的话,到处讲,这就是没有分寸,不讲原则。一个领导干部,做事更是要把握分寸,要看是不是遵守纪律,是不是合乎规范。要时刻注意克制自我,规范自我。不揽权,多揽事;不干扰,多支持;不武断,多协调。要看看哪些事该办,哪些事不该办;哪些事能办,哪些事不能办;哪些事急办,哪些事缓办。不能不分主次,没有条理;也不能不顾实际,照办照转;更不能借口特殊,自行其事。总之,在工作中要按政策规定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老百姓的愿望办事。

艾丰先生告诉我们:权力和责任是对应的,拥有权力就要尽相应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

做官离不开一个“责”字。做了官都会有一定的权力,但同时也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工程验收的事交给你了,你就必须对工程的质量把关。印章交给你保管,你就要严格按制度使用,如果出现乱盖章,就是你没有尽到责任。 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要正确行使权力,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一要立大志。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情壮志,奋发才能有为。要时刻想着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以天下为己任,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要尽本职。革命只有分工不同,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不管处在什么位置,也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尽职尽责,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能挑三拣四、拈轻怕重;更不能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张口闭口“时命不将明主合,布衣空染洛阳城”。三要察民情。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进行调查研究。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本部门、辖区内发展的优势在哪里,潜力在哪里,希望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制约发展的因素又在哪里,才能结合实际,提出有利于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四要戒浮躁。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努力按客观规律想事、办事,既不见异思迁、怨天尤人,又不急于求成、草率行事;既不闭门造车、坐而论道,又不弄虚作假、贪图虚名。五要勤学习。信息化时代,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跟不上潮流。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往往情况不明,业务不熟,不学习就不能胜任本职。做一个好的领导,就必须向各位时代英模、道德楷模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成为群众所敬佩的好人;就必须对党的方针政策、法规条例等全面了解,重点把握,成为群众所希望的领路人;就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成为带领群众开创事业的能人。六要保廉洁。要具有奉献精神,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民谋利,而不是与民争利。过去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把做官跟丰厚的利益扯在一起,造成了几千年以来的“官本位”思想。有些人盲目赶潮流,认为只有当官才可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他们看来,不是“权”“责”相连,而是“权”“利”相通,一旦权力到手,就可以“权”谋“利”,甚至干出超出权力,危害社会的事情。七要讲团结。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各部门之间,要顾全大局,多协调,少对抗;同事之间要一视同仁,多沟通,少斗气,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总之,做官要清醒,要肩负起使命,履行好职责。“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这付楹联是赵藩在四川为官时为成都武侯祠书写的,我认为很值得每一位领导干部借鉴。 《三做谈》中还有句充满哲理的话,“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活。”

人生须要思考,不管做人,做事,还是做官,都必须不断思考。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成败。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我们的人生才会前途光明,我们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让我们高举起改革开放的旗帜,乘着解放思想大讨论的东风,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吧!

老实做人 扎实做事 务实做官——读《三做谈》有感

人生在世,内容有三:做人,做事,做官。然而,人有高低之讲,事有成败之别,官有好坏之分。

全书采用杂谈的方式,全面解答了如何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的问题。结构新颖,文笔流畅,深入浅出,贴近生活。篇篇合情合理,句句入脑入心。谈做人,像慈祥的长辈,语重心长;言做事,像耐心的师傅,言传身教;话做官,像至高无上的权威,指点迷津。

艾丰先生认为:做人,做事,做官互为一体。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基础,做官是责任,做事、做官要先做人,做官要立足于做事。通过阅读此书,我也有自己很深刻的感想:做人要有基本的良心,社会交往要有起码的公德,学习生活要有高尚的情操。品质是做人的核心,认识论、方法论是做事的关键,宗旨是做官的根本,所以人不管做什么,最重要的还是活个明白。以下从做人、做事、做官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做人最重要的是讲究一个“实”字,说话要真实,办事要扎实,作风要老实。首先,做人必须讲良心: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诚实做事,自我约束,这些都是有良心的表现。其次,做人要有公德心:要有团体意识,团队精神;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要尊老爱幼,团结和气;再次,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培养广泛的健康向上的情趣爱好而远离那些低级趣味的“人生游戏”。总之,做人要厚道,要经得住事,稳得住神。

做事离不开一个“度”字。能不能办成事,能不能把事办好,有一个分寸问题。说话有理,交往有节,办事得当,往往成功。不卑不亢,顾全大局,讲的就是一种分寸把握。做事情就是要讲个轻重缓急、主要次要,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可主观主义、自我行事。总之,在工作中要按政策规定办事,按客观规律办事,按组织原则办事,按老百姓的愿望办事。

艾丰先生告诉我们:权力和责任是对应的,拥有权力就要尽相应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做官离不开一个“责”字。做了官都会有一定的权力,但同时也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人员。要正确行使权力,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尽职尽责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少说话、多办事儿,既不怨天尤人,又不急于求成、草率行事;既不弄虚作假,又不贪图虚名。在信息化时代多学习,如今科技、知识日新月异,不学习就跟不上潮流,不学习就不能胜任本职。 《三做谈》中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生活。”

7.吕继宏 做人与做事都是一种责任 篇七

海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吕继宏,被誉为我国民族声乐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

要说他的歌唱艺术,他以声情并茂情真意切的演唱风格,已经在歌坛“红”了20多年,出版了十几张个人专辑,而作为军人,他的“进步”历程也让人刮目相看:自1989年参军,20余年过去,他先后担任演员队队长,海政文工团党委委员,文工团副团长,并被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大校军衔,师职干部;但这位拥有大校军衔的军人,却始终只把自己当一个普通的军营歌手,平和真诚,朴实自然。在他身上,看不到令人反感的“星味儿”,他也从不以明星身份装腔作势“闪烁”自己。吕继宏坦言:“我每天早上起来,打开电视先看新闻。我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因为我就是个普通百姓。”

或许,越把自己当“普通人”,组织上才越让他“进步”得更快……

西北汉子的本色

吕继宏从小生活在被称为西北江南的甘肃省天水市。伴随他成长的既有西北高原的黄土地,淳朴的的民风,还有家乡的美丽景色。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家乡人喜爱舞文弄墨,琴棋书画,他们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与孜孜不倦的追求,在吕继宏的心灵中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儿时的吕继宏大约属“顽童”系列——“小的时候调皮,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邻居家的地里捣蛋,被大人发现了,就追着打,我们就跑,那时候很自在……”然而良好的家教,却让他能始终将自己把握在规矩之内,出格的事他绝不做,太捣蛋的事他当然更不会做,因为“父母对我实施家教的主题词是‘不可以’——不可以沾别人的便宜,不可以白拿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没有礼貌,不可以不务正业……违反了就要挨打。我小时候经常该打,挨我父亲的打。”已过不惑之年的吕继宏忆及童年趣事,一幕幕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对此,他由衷感慨:“一个人的成长与修养取决于教育。青少年时的家教相当重要,父母以身作则,对子女的影响可是终生的。”成长的快乐总是多于烦恼,伴随男孩子的“多动”天性的,自然少不了腿脚的蹦跳和喉咙的吼唱。渐渐,吕继宏的“吼唱”别具一格,吼得像模像样,唱得韵味十足,到中学阶段,他已经把他在歌唱上的天赋发挥到极致,家乡人对艺术锲而不舍的追求,在吕继宏身上扎下了根。1978年,吕继宏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陶立玲教授,从此大踏步进入艺术的殿堂。

声乐艺术之路崎岖而漫长。年年月月,无数人或走进科班,或业余坚持,如过江之鲫般涌进这条小道上,最终成大器者总在少数,除了天赋以外,要紧的就是看你能否持之以恒执著追求到最后!经过4年本科学习后的吕继宏,继续把对声乐艺术的追求当着生命的第一要务,在兰州师专音乐系执教是此,三年后调入甘肃省歌舞团依然是此,再后来即便进入了海政歌舞团,仍不忘报考著名声乐教授金铁林的声乐研究生班,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奋斗,终使这个西北汉子的勤奋与执著有了忠实的回报——他曾3次获得甘肃省声乐比赛第一名:在“金龙杯”全国歌手大奖赛上荣获银奖:1992年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第五届“五洲杯”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获民族唱法专业组第二名:同年参加第六届全军文艺调演获演唱一等奖,并在国务院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族声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在1995年的广播新歌比赛中,又荣获政府奖演唱金奖……

伴随鲜花铺就的坦途,吕继宏在事业上攀登着一座又一座山峰,变换着一个又一个“星”光闪耀的形象与角色,但唯一不变的仍是他那份西北人的朴实与豪爽。“当你事业上取得了一点成绩时,怎样约束自己?”这成为吕继宏经常思考的问题。他坦言:做到这一点很重要,也非常不容易……面对种种诱惑,吕继宏懂得“拒绝”,因为他从西北的黄土地走来时,就为自己定准了做人的基调;也因为他的“星”路无论怎样闪耀,其源头仍然深藏在家乡那片多情的土地上!

吕继宏说,“到现在我也忘不了家乡。你要问我在我最饥饿的情况下,想吃什么东西,肯定不是东北炖菜,也不是西湖醋鱼,更不是上海小排,我最想的肯定是家乡那碗牛肉面。”

大海的洗礼

1989年,吕继宏进入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

说来也巧,当年吕继宏学唱的第一首歌就是脍炙人口的《我爱这蓝色的海洋》。这首被称为海军的代表曲目的男声独唱,曾经风靡神州大地,吕继宏通过学唱这首歌,在反复的一咏三叹中,他把对大海的憧憬,对水兵生活的向往,深深种在了心里。也因此,从进入海政歌舞团的那天起,吕继宏就发自内心地爱部队,爱部队的士兵。

然而,加入了海军的行列,将爱部队,爱战士真正付诸于行动,却一点也不轻松,也丝毫不是“浪漫的事”。海军官兵无论在舰艇上,还是驻守在海岛上,大多条件极其艰苦,为了把歌声送到官兵心里,驱除战士的寂寞,吕继宏多次上高山,下海岛,钻炮位,进行慰问演出。他到过西沙,去过南沙,在与基层官兵打成一片的日子里,他经受着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

吕继宏后来说:“那看似很浪漫,军舰离开码头的礼节,让你觉得真是国际性的兵种,阳光和海水的味道清新自然。可是航行一段时间,开始晕船的时候。你就不这样想了。挺过晕船,到达西沙,满地都是贝壳,海军战士的水兵服映衬着蓝天。真的很漂亮、很浪漫。但是在岛上过两天,你就觉得不再浪漫了,控制饮用淡水,还没有青菜吃,更别提水果了。”吕继宏对我们讲,在一个普通的海军士兵要探家,给他一个月的假,从驻防的岛上,先要去指定地点等船,去指定地点就得好几天:到达指定地点后,大船因为风浪过不来了,一等就是十几天,好不容易船来了,赶回陆地刚到家,第二天假期到了……

这就是我们的海军士兵!

有一次吕继宏赴南沙群岛慰问演出,因为风浪太大,上级领导不得不取消了海政歌舞团登礁慰问部队的决定。望着近在咫尺又即将离去的岛礁,吕继宏抓起了话筒,调大音量,对着岛礁大声地唱了起来。那带着几分沙哑却更加动情的歌声随滚滚波涛远去;那晶莹的泪花在他远眺的目光中闪动。在西沙,每每有战士拿着笔记本请他签名时,不管有多忙,他都要放下手中的活,热情地写上自己的名字。看到有战士拿着相机,他就知道是想合影留念,他从不拒绝战士们的要求。

两次赴南沙,4次登西沙,他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他为地震灾区捐款30余万,4次赶赴抗震救灾前线慰问演出

他感受着战士们对他的爱,他也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奉献着自己。他深情地说:“当水兵很辛苦,歌唱水兵当属我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海政文工团创排了大型歌舞《在洒满阳光的航道

上》,吕继宏在其中演唱的《在那水天相连的地方》,被认为是最具感染力的作品。歌中唱道:“在那水天相连的地方,有一个哨所漂在那海上,浪花簇拥着银色的礁盘,礁盘上屹立着士兵和钢枪……”正因为吕继宏有过多次赴西沙,南沙的永难忘怀的经历和感受,这首反映南沙官兵戊边为国的歌,被吕继宏演绎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他自己也认为是他歌唱生涯中最为满意的一首,他觉得,通过演唱这首歌,他与广大海军官兵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副团长的责任

5年前,吕继宏被任命为海军政治部文工团副团长。

外界不了解的人纷纷猜测,认为这“不过是个荣誉职务,看他歌唱得好,给个官名显得更受重视呗……”其实大谬不然。

相比而言,军队是个比较讲究级别职务的地方,军队系统的文艺团体也不例外,这是军队性质所决定的。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一级职务就是一级职务,一级职务里有几正几副都是有严格职数编制规定的,这里没什么“人情”或“虚名”可讲,更不可能设个“虚”职位随便送人。

吕继宏的副团长职务是实打实的,他分管的职责是:主管全团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工作,这是相当重要的工作,如果是在野战部队,这等于说这支部队所有战士的军事技能和军事素质如何,直接与他有关。

作为一个当红歌唱家,吕继宏的演出任务可谓超常繁忙,军队的,地方的,社会组织活动的,方方面面极力邀请的,更别说本团每年常规的演出任务以及随时随地就要组织出发的下部队演出,常常是上午在甲地刚刚演唱完,来不及卸妆就要赶往乙地接茬再唱,这种时空倒错,分秒必争连轴转的生活于吕继宏来说已是习惯成自然,“谁让人家这样喜欢你呢?谁让咱自己就是个给人家带来愉悦的演员呢?”既然干了这一行,就对所有的听众和观众承担了一份责任!这是吕继宏不变的信条。同样,对于副团长的工作,吕继宏照样冠以“这也是一种责任”而丝毫不敢懈怠!

全团每年的训练计划该他主持制定,那计划里涉及歌,舞,乐各个门类行当,措施,手段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包括每一阶段耍干什么,怎么干,都规定的详详细细;

全团每年例行的两次业务考核考评也由他挂帅。部队文工团,讲的就是个业务和能力,水平上去了,才有可能受到重视,继而受到重用,才有可能当“主角”,出人头地,继而工资,级别跟着水涨船高。所以,每年的两次考核,几乎成了全团的节日,而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又几乎成了吕继宏的“受难日”。每到这时候,他就越发感受到他这个“副团长”肩上那如山一般的责任;每到这时候,他的公正,公平,职务能力、领导水平,乃至人格魅力,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次严峻的考验……

莫以为吕继宏的这个副团长只是个到时发发号令的“甩手掌柜”,事实上只要是他分管范围里的工作,无论大事小情,他都尽可能地亲历亲为,就拿为团里青年演员外请教师来说,按常理,海政文工团名头大,中央级艺术院校又都在北京,开张介绍信到人家单位联系一下不就妥了?可吕继宏从为尽快提高团里业务水平出发,往往是亲自出面,因为这一来,他这个著名歌唱家副团长的职务优势就显露出来了,他面子大,人又熟,能将一般人请不到的好老师请来,这就大大促进了团里的业务培训建设。遇有团里要组织青年演员到社会上参加比赛,“吕副团长”更是细心无比,他结合自己参赛的经验,亲自为他们制定“战略战术”,从选拔苗子,敲定参赛曲目,直到每一轮唱什么,怎么唱,等等,不一而足,就像他自己要去参加比赛一样……

8.读《做人与做事》有感 篇八

——读《做人与处世》有感

距离是遥远的代名词,可以被我们拉近,也可以被我们疏远。再遥远的距离,达到了心与心的沟通,也会感到近;再近的距离,没有做到心与心的交流,也会觉得远。姑娘期中考试卷中一篇《做人与处世》阅读文章,给了我很深的思考。

孩子长大的不仅是个子,更重要的是思想。换衣知道躲了,洗澡知道避了,说话知道想了,做事知道问了,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却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不留意,常与她们的行为发生冲突,她们的想法和做法得不到我们的理解和支持,有时还会同她们发生矛盾,是孩子们的事?还是我们大人的事?我们真的需要思考。

“爸爸!你什么时候写完呀?陪我玩玩不行吗?”,“爸爸!我不捣乱,我就坐会,看你写行吗?”,一句句熟悉的话,一个个熟悉的动作,仿佛就发生在自己的眼前,可是现在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了。放学回家,孩子一个人默默的走进书房,安心地做自己的作业,偶尔会说一句“爸爸,签字!”,我都感觉正常。考试卷短文中的一个个细节描写,一句句曾经熟悉的话语,又重新勾起了我的思绪。是我们主动找孩子交流的少了,关心不够?还是感觉孩子们真的长大了,不需要我们的关心?还是长大的距离渐远了与孩子们的沟通?一幅幅小学低年级阶段的画面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孩子们的教育,孩子们的成长,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组合,缺失一个都是不完美的,社会是引导,学校是启迪,家庭是沟通,完整的教育链形成一个健康的闭环。就让我们所有的家长们张开自己温暖的双臂,去拥抱自己的孩子,用我们的双手挤小这个闭环的直径,缩短与孩子长大的距离,相信孩子们的明天一定会灿烂光明!

9.读《做人与做事》有感 篇九

——读严耕望《治史三书》有感

闵行中学 范江

张耕华教授曾说这本书值得放在床头,时常翻阅。我有点好奇,它究竟讲了什么,值得如此细细体味?暑假读过之后,我才发现,该书的确有味。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位具有传统德性的现代学人风范。严耕望先生学问之深,方法之精,文字之美,对学术之诚,对师长之情,对私德之严,都令人产生深深的敬意。

严先生是伟大的历史学家。这本著作讲的也是如何治史,是个人的经验之谈。张耕华教授说该书较好的总结了中国治史的传统方法。老实说,我对历史研究尚未入门,对严先生的观点缺乏评价的能力。读过此书,第一印象便是严先生的学问精深。余英时先生赞扬严先生集“四大家”的优点于一身:规模宏大如钱穆,辨析入微如陈寅恪,平实稳健如陈垣,有计划和恒心如吕思勉。这是极高的评价,当然也符合事实,绝非同门的吹嘘之词。严先生计划逐次撰写《唐代交通图考》、《唐代人文地理》和《国史人文地理》三部著作,都是规模宏大之作。他的《唐代交通图考》,属于断代专史,也是为通贯的国史人文地理研究打基础。严先生精细的辨析在书中比比皆是,治史经验中举出的例证基本都属于此类。严先生治史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律,如“慎作概括性的结论”、“少说否定话”、“不要忽视反面证据”、“转引史料必须检查原书”等等,体现了他平实稳健的为学之风。严先生将计划作为治史的经验之一,恒心作为工作要诀之一,都是出自亲身体验。他的《唐代交通图考》从收集资料到成书,前后耗费五十余年,无计划、无恒心焉能成功?

严先生的治史方法精炼而富有启发性。以工作要诀为例,他提出“勤”“谨”“和”“缓”“恒”“定”“勇”“毅”八字诀,言简意赅。严先生对“恒”、“定”的解释给我很大启发。读书治学“勤”字为首,严先生也说学术研究需勤读、勤思、勤抄、勤写、勤听、勤讲。然而,他认为“恒”比“勤”更重要,让我颇感意外。“不怕不太勤,只怕没有恒。”一时之勤,不是真勤。一时之勤,人人都可以做到,而要持之以恒就难了。严先生认为自己并不是顶勤,不熬夜,不加班,每天按时就寝,生活极有规律。进入老年,每日真正工作时间不超过五小时。但能集中精力于学术,每天坚持,日积月累,故能有所成就。读到此处,我想到民国史学家张荫麟。张先生极有才气,然生活无规律,常熬夜苦读,在病中依然书不离手,以致英年早逝,甚为可惜。若张先生能悟到“恒”之价值,稍抑其“勤”,当可延寿,其中国通史不至于写到东汉就戛然而止!严先生对“定”的解释是“坚定力,戒浮躁”,一心向学,如老僧入定,不为名利权位所诱。近年,我动了读书之念,然常感到事务繁多,时间不足。曾屡次拿起书本,然终不能坚持。现在想来,时间不足,每天挤不出两小时吗?事务繁多,不可以舍弃一些吗?归根到底,还是恒心与定力不足!惭愧!惭愧!

严先生的文字简练而优美。读此书时,常感觉文字不一般,作者必定是精心修饰。严先生谈到学术研究要“缓”,著作写好后,先放一放,待反复修改后再去出版。他还对某部作品的仓促发表而遗憾。相比之下,这部书应是不断打磨的产物吧?严先生对文句的结构、韵律似乎都有讲究。谈到自己的治史方法,他说:“坚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为巧,以慢为快,聚小为大,以深锲精细为基础,而致意于组织系统化。”此句与古文的句式类似。全句由七个短句构成,前五个都是四字词语,后两句也尽力对得整齐。这是美丽的汉语,未受欧化语言污染之汉语。全书中类似的文句比比皆是。即便单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此书也值得反复咀嚼。

严先生诚心向学,是一位纯粹的学者。余英时先生的评价“以学问的追求为人生的最后目的”是中肯之语。为学术研究,他“淡漠自甘,寂寞自守”。他选择了史语所,因为这里可以埋头专心读书。他说只要“内心能把持得住,不怕坐冷板凳,不为外物所牵,不为权位名利所役”,在史语所的环境中,能有相当成就是可以预期的。他专心做学问,一切都不计较,“不想多赚一分钱,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不兼课,不出席会议”。成名后,也避免讲学,极少出席会议。为学术,他减少娱乐。每天只看一种报纸,至多一节电视。为学术,他选择清贫。即便每餐只吃青菜,他也坚持不到香港新亚书院,因学术基础尚未巩固,不想为事务所扰。为学术,他避让权位。他坚辞中文大学讲座教授之席,只为减少事务,能专注于学术。生活可以随遇而安,工作必须随时努力!为研究唐代历史,他读尽了能找到的所有史料,留下了逾二十万张摘录卡片。他的著作都是规模宏大,考证细密,耗时耗力。他撰写《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耗时二十年,撰写《唐仆尚丞郎表》耗时九年,撰写《唐代交通图考》耗费一生的精力。他以一人完成了在欧美、日本需要集体努力才能完成的伟业。严先生的生命为学术研究而存在。

严先生重情谊、知感恩。他写的回忆文字,感情真挚,充满了对师长们的感激。钱穆先生是他的老师,与其有长达五十多年的交往。严先生的研究方法、治史方向、处世原则都受钱先生影响极大,故他对钱先生感情最深,感激之情最浓。大学毕业,初到齐鲁研究所,钱先生一天之内到其房间看望五六次之多,“诚恳关切,宛如一位老人照顾自家子弟一般”。事过五十年,依然记忆犹新。写到此处时想必当日的情景一幕幕如在眼前,然先生已逝,“不禁涕泪交流,不能自抑”。分别数年后,1949年在台湾见到钱先生,未能深谈,见“先生健康良好,私心欣慰”。关切之情,溢于言表。最令人动容的是严先生对老师晚年的陪伴。钱先生虽名满天下,晚年亦不免枯居寂寞,尤其缺乏可以畅谈学术之人,甚是苦恼。从香港回到中研院工作后,两年间严先生每月拜谒,座谈甚久,给予老人巨大的安慰。1989年钱先生已精力大衰,常见浑噩。严先生虽不喜社会活动,为随侍老师左右,毅然赴东吴大学讲学三月。期间,每周谒候,“无论先生神智如何”,“都侍坐颇久”。做学生者能如此,难得!不只对钱先生,对其他师长严先生也抱有不尽的感激之情。王星拱的推荐之恩,他“铭肌刻骨”;傅斯年秉公录用之德,他感念不已;王世杰的关心照顾之情,他牢记在心。严先生自述生活甚有规律,何以仅享年80?原来为纪念傅斯年先生,他打破生活习惯,常熬夜赶写论文,遂致疾病。其后,又频繁参与新亚对钱先生的纪念活动,以致难以复原。严先生岂能不知这样做之害处?但为纪念有恩于己的先辈,甘愿付出,其重情如此!因严先生的离世,他宏伟的研究计划未能实现,给史学界留下无尽的遗憾。

严先生的个人道德堪为世之楷模。除去前文中提及的重情谊、知感恩,在本书中还有不少表现。严先生自谓以道家自处,以儒家待人。以道家自处,意在不与人争,清心寡欲。其座右铭的上半句“生活随遇而安”也是体现了此意。知易行难,严先生则知行合一。他自述青年时期有过极困苦之时,依旧怡然自得。初到台湾,两家同处一室,每日只能以一盘青菜佐餐,他也不觉凄苦。在史语所工作19年,成绩卓著,他却从不为自己争取利益。1969年严先生休假回中研院工作一年,领导欲为叙薪,为其婉谢,只利用少量研究经费维持生活。退休后,放弃高薪的特约职位,选择了新亚研究所的微薄待遇。严先生一生“淡名利,避权位”,生活简朴而单纯。以儒家待人,意在忠恕。忠者,尽心为人;恕者,推己及人。在书中,严先生记录了钱先生的一段教诲:“不仅在读书,为人更重要,应该„„留意人事。为人总要热情,勇于助人,不可专为自己着想!” 严先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待人真诚,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对他人的嫉妒,佯装不知,毫不挂怀。凡对人有批判之语,他皆隐去其姓名。严先生的待人处事之法,给了他安宁的心境,平静的环境,对其学术研究应该有不少帮助吧。

上一篇:普通人的作文下一篇:学校大门保安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