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政治复习提纲

2024-08-31

高三政治复习提纲(共8篇)

1.高三政治复习提纲 篇一

列强侵华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道光)

一.原因:

⑴根本:英法美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

⑵直接: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年虎门销烟(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鼓舞斗志,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二.经过:(略,看看课本即可)

结果:失败,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内容见前面表格。)。

(关税协定严重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便利英国对华商品倾销,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

主观原因:清王朝封建制度腐朽落后;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的强大。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不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三.影响:

⑴政治:国家主权、领土主权遭破坏,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改变,开始沦为双半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中国革命任务发生变化;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⑵经济:中国从此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

⑶文化: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代表“开眼看世界”。

⑷客观积极: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兴起,城乡商品经济发展,中国被迫向近代化迈进。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咸丰)

实质: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原因: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直接原因:“修约”要求被拒绝。

二.经过(看看即可):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在此后的两年间停停打打,直至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1858年)、《北京条约》(1860年)。(内容见前)

三.影响:

⑴对中国:

政治:国家主权完整进一步破坏,双半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太平天国。

经济: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内地,扩大经济侵略,中国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⑵对清政府:

权力结构变化:建立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和京师同文馆。

统治阶级内部: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补充:

1.有人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的继续和扩大,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为什么?

同意;目的、性质相同。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第一次相比,在通商口岸布局上有何变化?

由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沿江乃至内陆。

3.通商口岸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

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原料丰富,中国当时海防力量薄弱,英国海上优势得以发挥。

4.烟台在历史上两次对外开放,有何本质不同?

第一次:二鸦,社会性质发生变化进一步沦为双半社会,主权不独立,综合国力弱,被迫对外开放。

第二次:20世纪80年代,主权独立,完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主动对外开放。

2.高三政治复习提纲 篇二

一.深入研究一标一纲一题二本, 把握高考方向

高考试题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大纲) 为命题依据的, 因次, 高考复习时我们需要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以及近几年的高考题进行深刻的研究。同时还要立足教材。“万变不离其宗”, 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 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 它不会脱离《考试大纲》, 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 我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课本上。

二.制定好复习计划

只有有计划地做事, 才能使事情, 工作有条不紊, 对于一轮复习, 由于持续的时间较长, 所以制定总计划是至关重要的, 做到堂堂有计划, 节节有计划, 并严格执行, 坚决杜绝课堂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时间分配要得当: (1) 不同的知识要有所侧重, 即时间不能平均, 简单的知识时间可以缩短, 而重点知识, 可以花费更多一些时间向主干知识倾斜。 (2) 将所有的知识分为专题, 然后最好按专题复习, 不要按章节复习。因为复习课并不是新授课的简化, 也不是新授课的合并, 而应该将所学的知识形成框架, 让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

三.重审课堂教学, 提高针对性, 提高复习效率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是一轮复习的主战场, 是落实一轮复习目标、计划、措施的主渠道。因此我认为应注意以下

历史理论是历史现象中抽象出来的, 是历史现象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掌握历史现象, 才能得出正确的理论结论, 故称“论从史出”, 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前提下观察历史现象, 才能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 体现史论结合。就当前中学历史史论结合的教学, 本人有下面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必须加强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教学中对教材中的概念应深入剖析。教材中的大部分历史概念是可以凭借历史教材理解的。如“势力范围”, 课文中虽然无这样完整概括, 但有帝国主义“直接进行殖民统治”一句, 已经道出了其殖民地的实质。有些概念忌表面解释。否者就会缺乏概念内涵, 无法形成真实意义的历史概念。如:“国民大革命”, 就应该在教学完成后进行归纳概括, 形成完整正确概念。

二、重视历史的因果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就必须把因果有机的联系起来, 通过前后因果联系来加强史论的结合。例如:早期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因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引起的, 但各国革命的时间, 方式, 结果却不相同。我在上完这些教材后专门组织学生分析这些内容, 让他们能够更清楚的掌握相关的理论和史实, 把史论相接合。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吃透教材内容, 有利于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化, 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应试能力。

三、分析课文前言、引语、思考题和习题

几方面:

1、坚持集体备课, 加强集体研究。

对于年轻教师由于对高考缺乏一定的掌握, 因此, 有问题应及时和大家讨论, 争取问题更好的解决。有好的想法, 及时提出供大家参考, 每部分知识、重点、难点所在, 应如何来讲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 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发挥集体力量, 进行解决。每节课应该有本学科集体的力量, 应该体现集体研究的结果。

2、加强听课。

要想提高自己就应该做到相互听课, 学别人的长处, 找自己的不足, 同学科的注意别人对知识的理解, 对知识的应用, 学习他们的复习技巧和方法;注意学习他们驾驭课堂的能力, 复习课的上法, 对知识的处理, 学生的课程管理等, 这对提高自身是非常重要的。

3、课前、课上一定要体现“精”。

课前的精, 主要体现在“精心设计教案, 精心选择例题, 精心选择教法。”

课上的精, 主要体现在“精讲精练”, “讲”要突出重点, 争取做到“三不讲” (过易的问题、过难的问题、过偏的问题) 。总是担心学生会疏忽, 因此, 会导致“满堂灌”。事实上, 每节科最多讲30分钟, 剩余时间应该留给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记忆和消化, 效果应该更好。

4、重在“落实”。

学生下课后不学课堂上老师讲的再多也没有用, 因此关键还是在于落实, 落实了, 就有好成绩, 落实不到位, 一切都是纸上谈兵。首先应狠抓知识的落实, 复习中, 可尽管我们协助学生建立了较系统, 较全面的各部知识的整体网络, 但不少学生仍然存在着知识漏洞和遗忘问题。因此, 复习时对每节课所复习的情况要反复检验。其次狠抓错题改正落实, 对于典型易错的题目应该重视, 要通过对错题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归纳整理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

四、注意时事政治的积累

政治科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和当年的时政结合紧密。因此“两耳不闻天下事, 一心只背政治书”的做法无疑也是错误的。所以, 我们要在平时注意积累时政。

历史教学史论结合初探

◇曹启洪

高中历史教材增加了前言、小字和思考题。前言在每章开始部分, 对本章内容作提示, 分析背景, 阐释难点, 揭示重点, 引导深层次的思维, 它可以指导教学。

小字部分是原始史料或补充内容, 增加教材信息量, 有利思维扩展和散发, 史料与思考题结合妙趣横生, 史与论有机结合。如《甲午中日海战》一节中补充了《马关条约》签订后, 伊藤博文对于急于占领台湾时所说的一段话, 就很形象的表达了日本的贪婪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使学生对当时中日双方的态度及国家的地位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每节课文后一般都有习题, 教学中教师要对习题进行答题指导, 然后让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作业, 对于优化设计上的题选做一些体现知识和能力并重, 偏重能力的题, 这是与当前高考加大能力考查力度相衔接的。

总之, 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到史论结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加强史论结合的教学途径, 强化理论教学, 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 把历史教学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基础知识;答题方法;解题规律;考试技巧

在高三备考的政治复习中,很多学生埋头苦干,勤奋努力,记忆了大量的知识点,同时也做了许多的练习题,但考试成绩总得不到提高。由此造成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苦闷压抑。仔细分析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发现:他们在复习过程中,片面追求知识点的记忆而不重视归纳知识点的纵横联系;片面追求解题的数量而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重视解题的结果而不重视解题的过程;注意了解题的过程又忽视了解题方法的归纳总结。因此,要真正搞好政治复习,提高备考的有效性,必须在“归纳总结”这一环节上多下功夫。

一、归纳基础知识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内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大块知识,加上考试大纲增加的考点总共是142个左右。如此多的考点要想非常熟练地掌握、理解,并能够灵活的加以运用,除加强记忆外,必须对各考点进行归纳,构建知识网络,这样能使知识系统化,不仅条理清楚,而且易于掌握。可采用列提纲的方式加深印象,或者采用抓典型特征,找共同点的分类方法进行归纳,如果能够结合图表把内容简化,效果或许会更好。如经济常识中有关意义(作用)的知识点归纳在一起总共是 34个,它们分别是:1、价值规律的作用;2、纸币的作用;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作用;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5、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的意义;6、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7、市场经济的作用;8、宏观调控的作用;9、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10、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意义;11、企业兼并的意义;12、大企业、企业集团之间“强强联合”的意义;13、实行企业破产制度的意义;14、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的作用;15、开展正当竞争的意义;15、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作用;16、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17、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作用;18、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19、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20、财政的作用;21、税收的作用;22、征收消费税的作用;23、银行的作用;24、公民存款储蓄的作用;25、购买商业保险的作用;26、市场交易原则的作用;27、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28、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意义;29、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3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作用;31、世界银行的作用;32、征收关税的作用;33、发展对外贸易的意义;3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对外贸易原则的意义。

二、归纳答题方法

针对大多数政治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及灵活性,复习时要养成解题后归纳解题方法的习惯。通过归纳总结,可以防止思维定势,可以开拓答题思路,领悟解题技巧,从而培养“从优从快”的解题理念,使思维更具有创造性。归纳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后,能够极大提高解题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做选择题最常见的排除法至少就有六种:1、审准题干的中心意思,排除不符合要求的选项;2、根据题干的规定性要求,排除表述错误或不科学的选项;3、排除与题干规定性无关的题肢;4、排除正误相混的选项;5、排除观点绝对化的选项;6、排除与题干同义反复的选项。

在解答图表式主观题时应掌握“四读、三到、二全、一联”的基本方法。“四读”,即一读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把握住图表的标题,联系图表内容就不会犯方向性错误。二读项目,明确图表所涉及的指标,做到心中有数。三读数据,做到横比、纵比、分类比、表与表比。四读附注,明确关于图表解释性和补充性的信息。注意隐含条件了解图表题的某些年份的特殊意义。“三到”,即在答题时要完成从数字到术语的转换、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用理论指导实践。“二全”,即全面审(对图表的各个组成部分而言)和全用上(对图表当中所涉及的数据而言)原则,特别注意“同一年份不同项目看差距;同一项目不同年份看变化(大小、发展变化趋势)”。“一联”即将题目中所有信息联系教材的基础知识作答。

三、归纳解题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每一种类型的题目都有其解答的规律性。在第一、二轮复习结束后,特别是在试卷的清理过程中,要注意把相同类型的试题放在一起,归纳出解答方法中共性的东西,找寻其中的规律所在,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学生充分地发挥抽象思维,要把这些试题归类,对照答案,反复比较,层层剖析,最根本的是深入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它为什么要这样答,而不那样答?2、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他究竟想考查我们什么知识,什么能力?3、题目所涉及的“点、线、面”即知识点、逻辑线索、整体思路到底是什么?由此长时间地、有意识地剖析、思索、总结,就会悟出其中的规律。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做好点拨和启迪。归纳出解题规律,就可以有效地增强解题能力,提高解题速度,避免解题的盲目性。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求新、求异、逆向、横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迁移能力和衍生能力的过程。

四、归纳考试技巧

学生在考试时难免会出现种种失误,这些失误既有知识点与能力上的缺陷,又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卷面书写、心理调控、时间安排等方面。因此,学生应认真归纳和总结考试中出现的失误,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和不良习惯,尽可能减少失误,增加考试中的得分率。

一般来说,决定一个人考试成绩的因素,竞技状态占30%,知识水平占70%,其中,影响竞技状态的因素主要包括考试心理和考试技巧。在文科综合考试中,我们要注意总结看题技巧,审题技巧,思维技巧,答题技巧(包括答题的顺序、答题的规范和时间安排),涂卡技巧,复查技巧等。

4.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 篇四

Ⅰ第一种总结:

⑴政治: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

城邦含义:是一种国家形态,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公元前8~6世纪,古希腊城邦逐渐形成。最大的城邦是斯巴达和雅典。

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划分依据:各邦都有公民大会,各邦公民在公民大会中参政权利的大小决定城邦政体的类型。(城邦公民指具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男性公民,边区居民、外邦人、奴隶、妇女都没有公民权)。

政体类型:城邦政体呈多元状态,最为流行的政体是贵族制(如斯巴达)民主制(如雅典)。此外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

特征:形式多样;都属于公民政治,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民主氛围浓厚。

实质: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

⑵经济: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多样,文明呈现多样化。

⑶对外:航海业和海军对古希腊人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古希腊的殖民扩张。

影响:①政治:人员的频繁流动扩散,瓦解古希腊血缘亲族组织,地缘战胜血缘私有制战胜原始血缘共产制,利于民主制发展;扩大了地域生存空间。

②经济:促进了各地的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

5.高三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篇五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0/12);;中国13亿人口(/1/6)。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理解记忆)

7(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5、人口迁移的意义[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不好的影响有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容量的关系[理解]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是就是环境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及制约因素[记忆]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货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能容纳的人口数)

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合理人口容量概念:[记忆]

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4、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紧迫性表现:[记忆]

日益严峻的人口过快增长问题、人口城市化问题、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 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记忆]

1国际社会倡导尽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2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

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理解]

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3、功能区比较[理解记忆]

注1:高级住宅区分布城市外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邻;低级住宅区多分布城市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注2:中心商务区特征(建筑物高大密集、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很大、是城市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4、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

5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6、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理解]

OA——商业区(距市中心近,交通便利、有大量的

消费人口)

AB——居民区(介于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便于购

物和上下班)

BC——工业区(远离市中心,土租低而工业占地面

积大,可降低成本)

7、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

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

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

8、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第二章: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理想状态下城市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的相互重叠、层层嵌套。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

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发达国家: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后);水平高(平均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水平低(平均33%);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城市土地质量下降;水圈: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大气圈:城市热岛。同时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生产方式、技术先进;政策支持。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

4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劳动力丰富 ○(70历史)

传统经验丰富。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人多地少,消费量大) ○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

4、措施: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率。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

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一、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利润。

二、社会效益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地区工业的大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

对西部地区的大开发。

国防的需要: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主要是重工业

和军事工业。

个人偏好的影响:大批华侨和海外华人在家乡投资办厂。

工业惯性的影响:可能由于工厂搬迁的费用太高,政府的影响,出于对当地经济的考虑

等,常常可以看到,某个工厂的区位不合理,但仍然留在那里,这称为工业惯性

三.环境效益

读课本P61《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

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四.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环境效益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

(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2、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工业地域

(1)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2)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①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3)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的综合经济效益。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分布高度集中。 3、历史:

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以后开始衰落,之后许多国家对此进行了长期的改造。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 (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鲁尔区以煤炭工业为基础,以钢铁工业为主导,少数重工业部门高度集中。 1. 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1)生产结构单一 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

(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3)世界性钢铁过剩

(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A、调整工业结构 B、调整工业布局 C、发展第三产业 D、优化环境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

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20世纪70年代 原料 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发达的信贷体系

国内条件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2.发展特点

3(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 (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

(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见课本P80图)

海线),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

a. 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南昆铁路为例

(1、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2。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和稳定,3。地形地势条件复杂,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

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人地关系演变:

崇拜自然(原始时期)→改造自然(农业时期)→征服自然(工业时期)→人地和谐(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现在)

2、人类不断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不断通过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和能量;人类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环境的反馈作用)。

3、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会造成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等问题;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生态破坏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等)

4、环境问题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从其分布来看,①城市以环境污染为主,乡村以生态破坏为主;②发达国家以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由于承受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而且发达国家将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均较严重。

5、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即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6、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是目的。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2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①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人口素质相对较低;②资源利用效率低,人均占有量少,经济发展需求量大;③各种环境问题不断加剧。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是发展循环经济,其基本原则是:资源输入减量化、资源再利用、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6.初三政治复习提纲 篇六

初三政治复习提纲

初三政治知识点

1、党的地位: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是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源于她的先进性(表现)

(1)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党的奋斗目标:是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

(3)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4.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5.为什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②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我们的根本任务。

③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

④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

⑤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

⑥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

⑦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发展。

⑧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6.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必要性)

①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着体制上的种种弊端,②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7、怎样理解改革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改革的意义。)

⑴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⑵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⑶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国家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8.改革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

②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

③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10.我国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基本途径。具体措施有: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

11.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对待改革开放?

①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②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12.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什么?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13.三步走:①1990年温饱②2000年总体小康2020年全面小康③2050年实现现代化

14.总体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

15.为什么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①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实现共同理想决定的。

16.提倡艰苦奋斗,并不是提倡过苦日子,当苦行僧。而是反对铺张浪费和贪图享受。我们只有从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做起,自觉磨砺自己,才能逐步把自己造就成能担负众人的人。

1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8.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由我国的性质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即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

19.我国的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20.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①公有制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②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③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④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个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21.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①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2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3.我国如何对待公有制、非公有制经济?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24.为什么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2)它对于增加税收、活跃市场、拓宽就业门路、方便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

25.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什么?

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6.我国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是什么?

分配原则:确立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7.实行这样分配制度有什么意义?

(1)改变了以往的“大锅饭”做法,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⑶使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知识的活力竞相迸发,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8.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这一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原因:(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民不可能都去直接管理国家,只能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去管理国家事务。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形式,它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29、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0.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关系(国务院为什么向人民代表大会作报告)?

(1)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2)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⑶并授予它们分别行使行政权、审判权和检察权,政府、法院、检察院必须对同级的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受它监督。

(4)它们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服务。

31.人大代表和人民的关系:(1)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2)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⑶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监督,人民有权罢免自己不满意的代表。(4)人大代表只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32.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我国形成了什么样的民族关系?

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我国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33.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1)妥善地解决了国家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自主权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

(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34.青少年应如何处理好民族关系?

(1)应自觉拥护我国的民族政策。

(2)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做到一言一行都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做伤害民族感情的事情,各民族同学平等相处,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35.共和国巨变的表现:(1)百姓生活发生了大变化。人们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已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36.共和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1)党的正确领导

(2)坚持改革开放

(3)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4)人们的辛勤劳动

(5)

(6)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7)坚持科学发展观

(8)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9)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10)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37.38.(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A、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C、西部大开发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A、实施科教兴国战略B、设立国家科学技术奖C、神舟七号和嫦娥一号发射成功D、北京奥运会举办成功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A、免除农业税B、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C、实行廉租房制度D、关注下岗职工再就业

先进人物代表:郑培民、孔繁森、任长霞、王启民、许振超等

39.科技的作用

(1)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和名族的命运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输掉了科技,也就输掉了未来。

(2)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3)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4)科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资和精神财富。

40.快速发展的现代科技的表现:

(1)蓬勃兴起的信息技术

(2)迅速崛起的生命科学(21世纪高科技的主流)

(3)突飞猛进的空间科学(现代科技中最快的尖端技术之一)

41.科技成果

(1)嫦娥二号奔月成功

(2)神舟七号发射成功

(3)天河一号计算机居世界前列

(4)蛟龙号潜水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42.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怎样理解科技创新?):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的本质就是创新。

②要想真正地缩小差距,赶超发达国家,关键是靠创新。

③只有把科技进步的基点放在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创新能力上,才能实现我国科技的跨越式发展,真正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④没有创新,就要受制于人,没有创新,就不可能赶超发达国家。

43.好奇与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答:〈1〉好奇心是科学家们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2〉好奇心也需要正确把握,要符合道德和法律的要求,否则也会对人们的成长造成消极影响。

44.怎样由好奇走向成功?

答:〈1〉要把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志趣。〈2〉多加观察,大胆设想,锲而不舍。

45.怎样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

(1)善于观察;(2)展开想象;(3)求异思维;(4)积累知识(5)勇于实践。

46.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把教育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1)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是人才;

(2)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

(3)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47.怎样理解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我国科技和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制约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3)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4)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

48.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大力发展科技,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

(3)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我国国民素质,把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

49.怎样有好奇心到创新?(好奇心与创新的关系)

(1)好奇心是走上科技发明创造之路的起点,是创新的最初动力。

(2)好奇心需要正确把握。

(3)只有好奇转化为兴趣,进而发展为知趣,多加观察,锲而不舍,才能有所发现和创造,从而走向成功。

50.中学生怎样成为创新性人才?

(1)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习生活中,就要从转变学习方式做起,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进行创造性学习。

(2)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开发自身潜能,为创新奠定知识基础。

(3)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4)勇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5)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的热情和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

(6)学以致用,勇于实践,积极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7)让创新思维闪光,培养好奇心,善于观察,展开想象,求异思维。

(8)树立远大理想,担负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初三政治选择题知识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平、合作、负责任。

2、为什么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2)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3)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算起,至少需要一百年。

5、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面对主要矛盾,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例):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嫦娥二号成功飞天、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等。

8、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原因有哪些?(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3)坚持改革开放。(4)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5)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6)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7)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0、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11、我国制定基本路线的依据: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

1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含义: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就是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

14、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要性)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15、四项基本原则

16、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要性)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17、为什么要坚持改革开放?(重要性)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18、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怎样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

(1)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2)在实际工作中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3)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改革是动力,发展史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

20、基本路线的重要性: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

2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2、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23、怎样维护民族团结?

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

24、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5、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6、用事实说明,一国两制的方针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以来,保持了繁荣、稳定和发展,事实证明,“一国两制”方针是完全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7.试论如何提高高三政治复习效率 篇七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 高考试题已逐渐向基础知识测试、基本功测试、阅读能力测试的方面发展, 注重了政治基础知识和政治应用能力的综合运用。在卷面上我们可以看到, 政治基础知识已经相应的逐渐减少, 相比之下增加了政治知识运用能力的比重, 突出了情景语言, 在政治知识的运用中考查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发挥。在主观上依然保持对基础知识的强化性和连续性, 但在客观上, 政治高考试题类型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相当大的变动, 更加突出了考核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因此, 在高三政治复习教学中要进一步严抓政治基础知识的学习, 同时也要强化对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 合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加强政治思维教学, 以扩大学生的政治知识面,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政治知识的能力。在高三政治教学复习过程中要正确理解和把握《高中政治教学大纲》和《考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要以政治课本为基础来开展深入细致的复习, 充分了解最近几年来高考试题走势, 理顺思路, 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实际运用政治知识的能力展开复习, 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三政治复习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面对竞争激烈的高考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 一些

高三政治教师认为政治教学的实质性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在考试中争取优异的成绩, 故而片面地追求高考的成绩, 在以往考试中, 考什么内容, 平时就怎么训练学生复习。若是在考试中涉及不到的知识面, 或是被考到的可能性很小的, 教师就把它们忽略, 同时也不让学生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知识面上。如近年高考标准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题等四部分, 部分政治教师让学生在复习时只练以上几种题型, 其余的一概不理。事实上, 这种完全高考模式化的单调复习既违背了高中政治教学目标, 同时也不符合《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政治学习规律。当然, 这样往往事与愿违, 不仅难以在考场上取得名次, 相应的也限制了学生们政治综合运用能力的稳定发挥。

2. 对于高三政治复习资料, 教师如果不先浏览一番,

就难以判断这些资料的好坏和是否适宜学生们去做, 同时也不对资料多精选, 更容易导致偏题、错题、怪题的出现。这样既浪费学生们宝贵的复习时间, 又难以起到复习效果。而部分政治教师喜欢带着答案去看题, 只顾验证答案的正确与否, 忽略了所选的题是否适合高三学生的口味。如果先看答案, 再看题, 教师没有亲身体验到解题的路径, 就很难去了解学生们解题的思维过程, 那么高三政治复习也就没有针对性了, 最终复习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3. 部分高三政治教师, 特别是一些多年一直从事高三

政治教学的老教师, 备课完全靠平时经验, 不管教学目标如何变, 考纲如何变, 教学方法都一样, 对要评讲的内容只作简单的圈点, 这便是备课。这种备课缺乏对所用资料的研究性, 没有系统的分析学生完成情况, 更无相应的知识巩固和漏洞补救措施。教学中, 要么凭着自己多年来的经验随手选几道题来讲一下, 要么挨着一道一道地讲, 讲到下课便结束, 过后无反思。这样, 教师上课跟着资料走, 没能深入浅出地进行评讲, 致使高三政治教学效果不是太理想。

三、提高高三政治复习效率的几点见解

1. 降低对基础知识的复习, 强化培养高三学生的政治

综合能力。现在的高考逐步淡化单纯的基础知识考查力度, 而是加强了综合运用政治能力。既然高考是以考查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时事政治为主, 那么这些能力的培养只能靠循序渐进的积累, 在实践中使学生诸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提高政治实践能力就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宏观知识与微观知识、感性知识与抽象知识、原理观点与素材案例的关系, 注意重视分析知识间的纵向、横向之间的联系也有诸多途径。高三政治教师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进行阅读、背诵、模拟练习的运用等多种形式的政治实践活动。

2. 避免两个极端倾向, 提高高三政治复习效率。高三政治后期复习应避免两个极端倾向:

(1) 教师指导过多。教师总是认为学生到处都是问题, 到处都该讲, 结果学生缺乏自主复习时间, 学生难以消化。

(2) 教师根本不引导, 完全让学生自主复习。这种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复习, 缺乏引导的长时间复习, 也不利于提高高三复习质量。

因此, 高三政治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 循序渐进, 在落实具体的复习课安排时, 对单选题要简略评讲、深入分析, 避免过度发挥, 将时间转移到听、说、读、写当中去, 特别是以阅读复习为主的语篇能力的培养。

3. 在高三政治复习教学中, 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信心树

立起来。在教学中不仅要抓住政治课堂教学, 还应齐头共进。如时事政治的阅读、时政要闻的积累、政治学习习惯的养成、复习方法的引导等等。此外, 还要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促进整个高三毕业学生的成长。对政治成绩差的学生, 要加强对他们基础知识的查漏补缺, 学会一点知识, 合理练习一点知识, 牢记一点内容, 归纳一点内容, 巩固一点内容, 督促他们建立学习档案, 打好高三政治复习这一仗。

4. 精选试题, 讲、评、练相结合, 提高解题能力。对

于高中政治基础知识是否能够灵活掌握, 复习质量的好坏主要是看学生是否能够严格遵循复习要求去落到实处, 做到考试轻松、过关考点。具体做法是:

(1) 对于高三政治复习了的考点, 要求学生能熟练的列出一份知识清单, 重要理论知识及相互关系能准确无误地写出内容, 做到不等、不拖、不靠, 称为“考试清单”。例如:学生在复习完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部分以后, 学生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基本框架、构思及方法论写出来, 做到考试轻松。

(2) 精选试题, 讲、评、练相结合。要使高中政治基础知识和考点在高三学生脑海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备考练习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切忌猜题押宝, 切忌题海战术, 切忌死记硬背。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作练习题时一定要选题精准, 有代表性, 做到练习一次, 就有一次收获, 就能巩固一部分知识点, 经过量的积累, 实现质的跨越。同时, 对每次练习中出现的典型案例, 在评讲过程中作重点剖析 (主要让学生主动寻找错误, 并剖析错误的根源) , 以加深自身印象, 从中有所收获、感悟, 深化对基础知识的领悟。

(3) 重点剖析讲评主观题。政治主观题是高考必考的一种题型, 对考生的能力要求高, 不仅分值高, 其得失分的多少与这一学科考的好坏有直接的联系。而学生对做主观题又十分畏惧, 不愿去做。因此, 教师在平时练习中就要求学生要敢于创新, 克服畏惧心理。然后, 通过在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认真自信的分析、理解, 理清解答主观题的思路特点:

首先要系统、细致的阅读文本材料, 从中获取有用或关键信息;其次揣测题目要求, 依据文本理顺思路;最后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联系、精心构思。政治主观题的答题要点, 常用概括全面的、条理通顺的学科术语来回答, 这就要求高三学生有比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这恰恰是学生不易做到的。为弥补这些不足, 实现观点统一, 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教师在平时练习主观题时要求学生尽量用教材上的知识和重要结论作为解答要点。如怎样审题、怎样提炼和归纳材料内容、怎样从材料中发现问题、怎样从不同角度寻找材料与知识间的联系、怎样组织语言使答案有层次有条理, 以此培养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探索, 学生不仅克服了惧怕主观题的心理, 从而增强自信心和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最后, 对于高三政治复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用什么复习方法, 一定要坚持以教学为引导、为主体, 学习为主导, 练习为主线, 思维为核心。合理引导高三政治复习方法, 培养高三学生学习能力, 提高政治复习效果。

摘要:3+X高考模式下的政治考点, 面向社会现实问题, 以实践为主导, 以事实或重大社会话题为素材, 突出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为更好地适应高考测试, 提高复习效率, 本人根据多年的高三复习教学实践, 总结了一些经验, 以与大家交流讨论, 共同提高。

关键词:高三政治,复习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龚一婷, 刘克华.怎样提高高三政治学习的效率[J].当代学生, 2006, (17) :48-49.

[2]李传栴.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必须处理好的七个关系[J].思想政治课教学, 2005, (11) :29-30.

[3]谭春秀.高三政治总复习的教学心得[N].中国教育资讯报, 2002.

[4]杨同庆.试论新课程下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策略[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

8.如何上好高三政治复习课 篇八

关键词:政治教学;复习:高考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后,课程内容已经全部学完。面对中学政治课众多的知识点,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却不知道如何通过复习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作为教师,这时候的正确引导,将会对学生的复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笔者根据中学政治课的教学要求,同时结合学生的特点,总结出一套复习方法,具体如下。

一、明确考试要求,提高学习的针对性

在高三政治复习中,教师必须明确考纲考点,做到有的放矢,突出重难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就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综合能力考试多以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反映现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考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提高其复习的有效性。

二、狠抓基础知识教学,夯实学生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时,学生虽然已将基础理论学过一遍,但普遍存在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含混不清,知识不成系统、不全面的问题。因此,在政治总复习开始后,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力求做到“烂熟于心”,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为了达到这一点,教师应以课本为根本,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对基础知识的每一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认真讲解,使学生全面理解。其次,教师还可以将这些基础知识做成问答题的形式,要求学生逐一回答,并整理成笔记,使学生充分理解概念、范畴、原理等基础知识。再次,教师还要不定时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抽查,以此督促学生增加看教材的遍数,达到对所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强化。

三、在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突出重点

在学生打牢基础知识的基础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抓重点。重点知识一般都是基础的基础,经常是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而且反复强调的东西。比如,经济常识中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整个经济常识的重点,它是整个经济常识的基础,如何正确全面地理解这一制度,对整个经济常识的复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决定着学生对后面几课知识的理解。再如,哲学常识中的“矛盾”概念,是哲学常识中的重点和基本概念,因为整个哲学常识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能力,而矛盾的观点及分析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因此是哲学的重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课的重点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重点知识的理解,教师应根据考试大纲的重点、改变点、新增点、热点编制题目,编写练习,帮助学生将重点与相关题目结合,便于他们对重要知识点的消化吸收。

四、强化循环复习,构建知识体系

在组织高三政治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并根据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特别是对单元模块知识的串联、架构。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每一单元的主干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回顾,让学生从学科高度和高考角度去重新认识知识、架构知识。比如,在讲完政治生活第二单元后,教师可以针对政府的主干知识引导学生做总结,只要一提到政府就要想到政府的一串知识:性质、职能、责任、依法行政、接受监督及树立政府的权威等。这样,通过总结主干知识,使学生再一次复习了前面所学的知识。周而复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会越来越牢固。

五、授之以正确的答题方法

在政治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重对学生答题方法的指导,规范学生答题。比如,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将非选择题的做题方法归结为以下四步:一审设问(对象、方向、范围、主体等);二审材料,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三是教材知识和材料的对接,挑选答案要点;四是规范书写答案。四部解题法简单明了还实用。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结合高考试题题型和平时的学生练习,为学生做出政治学科的题型总结,并给出答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比如,如何科学解答“限定了具体答题知识范围的题”“经济生活图表题”“措施类题”“意义类试题”等。

六、有效训练,提升学生的答题能力

在高三政治的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练习题命题的质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答题能力。对于复习配套资料上的同步练习,教师应坚持自己先做,之后从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兼具考查教材知识和学生思维的题,让学生自主练习,最后教师再进行抽查。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复习完一个单元后精选出一小套单元练习题(主要是一些高考真题),包括12个选择题,2—3个主观性试题,要求学生定时训练,同时教师对待这些单元检测题,要做到全改全批,并给出分数。通过批改寻找学生失分的原因,如审题不仔细、書写不规范、思维不灵活、表达不清楚、基础不扎实、不能使用专业术语等,并针对这些问题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从而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培养。

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政治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和对待人生。分析近几年高考文综政治试题,非常注重对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学以致用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中注重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多关注国内外时政的热点,特别是具有长期关注价值的时政热点,并学会将教材中的相关理论与时政热点材料挂钩,发掘热点与知识点的隐性联系。同时,在带领学生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把热点作为分析应用基础理论的实例,以知识复习带动社会热点的学习,以分析社会热点带动知识复习。在对社会热点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时政的热点,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正确、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方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复习的内容逐渐系统化、条理化,直到深刻理解、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成都.如何提高高三政治复习的质量[J].文教资料, 2012(35).

2.沈萍.培养学生反思能力 提高高三政治复习效益[J].新课程学习(下), 2012(07).

上一篇:XX年猴年春晚观后感作文下一篇:广播体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