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共11篇)
1.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篇一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上传: 王旭蕾
更新时间:2013-2-2 20:11:42
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一、现状分析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手段、新方法。其中像是VCD、DVD、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及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走进了音乐教学课堂,这些辅助音乐教学模式创设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知识信息容量,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主宰课堂、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音乐教学方式,提高了音乐课的教学质量。
二、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的优点
信息技术是以通信、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以信息处理为核心,是教育领域一次深刻的技术革命,也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把它用在音乐教学中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 1.拓展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丰富课程资源
音乐课程资源包括教师资源、环境资源和活动资源等,决不仅仅限于教材、教参。其中教师资源是实施音乐课程的骨干力量;环境资源主要指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活动资源则是指学校组织、参与或开展的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音乐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智慧、经验和方法充分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位、多角度、有目的的整合音乐课程资源。
现代的信息技术教育改变了过去光靠嘴、钢琴、录音机、和黑板,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具备了多元化、多样性,具有突破时空局限,扩大容量的特点。它使音乐所描述的内容由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上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许多音乐教学资料都可以从音乐网站上查找,下载,许多网站都有mp3音乐,而且音效音质都不错,文件容量不大,适合教师存放在电脑资料库中,可实现网络共享。Flash动画歌曲还有与之相配的画面,歌词字幕,这使得学生在熟悉歌曲,了解歌曲内涵上有很大帮助。所以教师更要发挥网络作用,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资源,根据需要,从网络上查找、获取资料,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
同时教师还应和学生一起共享学生采来的课程资源。现代学生见多识广,有的学生信息技术水平还相当高,有时教师还需向他们请教。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补充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拓展师生的视野。同时也下降了教师过去“高高在上”的权威,创造了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内心的想法尽情地流露,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2.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
学生对生动、直观、形象、动态的信息比较容易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音乐教学领域在综合处理和控制声音、图像、影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音乐教师将制作的多媒体课件用于音乐课中,可以使音乐语言变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人们的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里倾向,而在这种倾向的驱使下,就会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对于学生而言,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上海的二期课改精神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面:“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其基础性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而是音乐学习的兴趣,或者说音乐兴趣是基础中的基础。”
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才会觉得学习是愉快的、轻松的;有了动力,才会去探究,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指导,要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但自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引导。3.优化课堂教学,改进教学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声像音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通过筛选有益于音乐教学的素材,能创设意境,学生感官受到刺激,使它们觉得学习不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现成的知识,更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欣赏能力,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在人的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
想象是智力活动的向导,是个体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想象能够使学习活动具有创造性。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一个很大优势是教学信息显示的多媒体化,它能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让人产生联想。
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须善于想象。因此说,教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大胆想象,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并通过自己的歌声、琴声、舞蹈、语言表述出来,也就是说,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如此才能发展他们创造的才能。
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教师应在平时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恰如其分的为他们创设情景,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作和创新的能力,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
三、运用信息技术作为辅助音乐教学的准备
新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强调,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利用其视听结合,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为此,音乐教师必须要在课前做好如下的准备工作:
1.音乐教师应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掌握、使用信息技术。音乐教师要熟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探索信息技术与音乐教学的结合点,并用之于教学实践,还可与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师或学生合作实施教学。
2.认真备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条件。我们在备每一节课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浏览网上信息,找出需要增加哪些教材以外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哪些素材和资源,准备相应的教学内容。
3.仔细备学生。了解所教班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根据他们信息技术的水平、能力来分析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容易掌握的,通过分析学生的差异来进行分组,在分组中要特意安排接受能力较好和较差的同学进行搭配,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4.教学中,师生互动有效使用信息技术,补充和支持教学。教师采用讲授、参观、演示、实习、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对学习过程进行讲评、对共性认识予以总结、对个别问题给予关注。
5.课后拓展,自主探索。课后拓展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围绕音乐教师提出的具体问题,利用各种媒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并在教师或同学的协同(师生、生生沟通,小组交流、汇报等)下,探索发现知识规律,分析问题,汇报学习成果,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
四、运用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实施结果调查 在所教年级的抽样调查问卷中,尽管范围较小,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1.100%的学生喜欢教师在音乐课上运用多媒体设备或课件。他们认为,多媒体让他们感到新奇。有了好奇心,学习的兴趣就产生了,就为以后的学习开了个好头。现在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强,见识很广,学习的渠道很多,他们都不喜欢教师在课堂上枯燥乏味地一讲到底,而是希望能把抽象、艰深难懂的音乐知识具象化。
2.90%以上的学生认为音乐课应该视听结合。尽管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要是配上视觉的精彩画面,音乐就不再是简单的音符,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更能体会音乐的真正内涵,音乐课也不再是陈年老酒。3.4%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辅助音乐课硬件设施、软件还有待改善。现代的信息技术更新和快,为配合教学,一些上课用的硬件设备、软件也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五、信息技术辅助音乐教学的局限性
在音乐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辅助教学的手段,现代信息技术进入音乐课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只有环境、软件环境、教师队伍和过程实施四个因素都具备下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教育技术的作用。
1.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提高效率,增加教学的容量信息技术的运用必须因地制宜,恰如其分。如果脱离音乐教学实际,过分强调音乐与画面的结合,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屏幕上,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情感体验之中,在这样的音乐课上,视觉俨然成了欣赏的主角,听觉反倒成了配角。
2.在课堂中,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使用,削弱了音乐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没有情感的硬件设备,它无论如何是替代不了音乐教师的讲解。音乐的真谛在于情感的交流,这是冷冰冰的机器设备无法代替的,它必须要靠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
3.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电脑系统突然出现了某些问题,如:声音没了,电脑的速度太慢,或者操作上出现了失误,这就影响教学过程的正常进行,教师的心态会马上变得急躁起来,影响了接下来的课堂气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不是全能的,只有根据课堂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时代,音乐教师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结合到音乐教学实践中去。
2.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篇二
一、要适时
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 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的, 教师要考虑什么时候运用多媒体是最有效的。比如, 可以用在新课的导入上, 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要注意的是, 在学生读文想象、独立思考及相互讨论时, 最好关闭画面, 不分散学生注意力, 使之专注于文本。
二、要适度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学生对语言的品味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离不开对语言本身的感悟。如果用视频代替学生的对课文的阅读, 用图片代替学生的想象, 显然是与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的。
三、要适用
(1) 应紧扣课程内容, 不可旁逸斜出, 不可喧宾夺主。正如于漪老师说的:使用多媒体应有助于学生更形象、更准确、更深入地阅读文本, 更能自主探究, 提高学习效率。不管使用怎样先进的工具, 都应从实际出发, 适应实际需要。我们备课时, 应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多想想, 哪些内容该使用多媒体。
(2) 一定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的出发点也应该是在这里, 如果不能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那么一切花哨、一切热闹都该否定。这样的多媒体手段不用也罢!所以不能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了学生的动手动脑, 陶行知也说过,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
3.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篇三
【关键词】物理教学;问题教学法;科学探究能力
所谓的“问题教学”主要应包括“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两个部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解决教师、教材编写者,命题人等所提出的传统问题,更要能够让学生大胆的对自己提出“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并以此为学习动力。这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真正的深入理解,从而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它内化为自身素质。
下面我想用一个例子来说明问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贡献:
在趣味实验探究课中(校本课程),我们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自己主动的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主动的解决问题,最后全体同学研讨。
以第一组为例:力学(气悬球)
实验器材:鼓风机、大吹气塑料球、中等的空心钢球、小橡皮球
学生找到:乒乓球、玻璃漏斗等
根据实验现象提出一系列问题:
Ⅰ实验现象:气球有被鼓风机吸住的感觉
提出问题:
1.为什么气球会有被鼓风机吸住的感觉?
答:因为气球上下表面所受的气压不同,所以气球会有被鼓风机吸住的感觉,实际上气球是被上下不同的气压压住了。
2.气球悬浮在空中应用了什么原理?
答:气悬球可以浮在空中运用的是伯努利原理:当空气的流速增大时产生的气压将减小。
3.气球悬浮在空中时的受力情况和气球周围的气压大小。
答:当气球浮在空中时上面的空气受到鼓风机的吹动,根据伯努利原理,气压减小。因而在气球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个压强差对气球产生了一个斜向上的推力,使气球悬浮在空中。
4.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也应用了相似的原理?这种现象会有坏处吗?请举例。
答:吸尘器也运用了相似的原理。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的龙卷风也是依照与之相似的原理。
5.如果气流竖直向上吹,气球将会怎样?此时的受力情况又是怎样?
答:如果是竖直向上吹,鼓风机的气流直接作用于气球底部将气球托起
Ⅱ实验现象:三个球同时实验:
发现金属球平衡位置在最下方,小塑料球在中间,大吹气塑料球在最上方。
提出问题:这几个球,为什么可以平衡?
大胆猜想:平衡位置的高低与球的质量有关,与球的体积有关?
同组解答:从受力分析可知,由于球受重力竖直向下,同时由于空气流速越大,气压越小(伯努利方程)可知,气体给的压力也向下,还有气体给的向上的吹力。当这三个力合力为零时,球可以平衡。
Ⅲ实验现象:发现金属球转的较快,也较稳定而其他两个塑料球转的较慢,也不稳定。
提出问题:为什么产生以上现象?
大胆猜想:是不是因为金属球靠近鼓风机,气流不均匀而造成金属球的转动?
同组解答:发现鼓风机的风是倾斜的吹出,因为金属球周围气流不均匀而使转动,而那两个球平衡位置较高,气流比较均匀很难使其转动,但偶尔也会受到影响 。
Ⅳ实验现象:可以同时将两个球吹起来,但是如果将大球放在下面而小球放在上面,小球几乎不能稳定,而小球在下面,大球在上面,两球均可稳定。
如果先将小球稳定,再放大球,两球容易稳定,如果先放大球稳定,再将小球插入,大球就会掉下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以上的现象?
其他组同学解答:小球在下方对上面气流影响不大,而大球在下面对气流影响太大因此不容易稳定。先将小球稳定,再放大球,对下面的小球毫无影响,但是先放大球在上面,下面插入小球时,对大球下方的空气带来影响,因此大球会掉下来。
拓展实验:
(一)吹蜡烛
把蜡烛点燃,如果你对着烛焰吹气,火焰将向着气流的方向偏倒,但是你向着烛焰的一侧吹气,或者向两支蜡烛火焰的中间吹气,你会发现,火焰将向着气流的一侧倾倒。这是由于流速大处压强小的缘故。
(二)吹乒乓球
把一个乒乓球放在倒置的漏斗中间,向漏斗口吹气,会把乒乓球吹跑吗?实际正好相反,乒乓球会贴在漏斗上不掉下来。
(三)吹纸实验
平行地竖直放置两张纸,向它们中间吹气,会把两张纸吹开吗?实际正好相反,两张纸会贴近。
(四)气悬球与水顶球
取一支圆珠笔的套管,在其一头套一个纸做的喇叭口,另一端接橡皮管或软塑料管。再用一小块硬泡沫塑料磨制成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小球。
实验时手持套管,竖直放置,喇叭口向上,将小球放在喇叭口里,然后对着橡皮管吹气,小球就悬于喇叭口上方。当你水平移动套管时,小球也跟着移动而不离开喇叭口上方,甚至当你将套管倾斜一定角度,小球也只是在气束中线左右晃动和转动,并不落下。
综上所述,强调“问题提出”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性,顺应了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拓宽了“问题解决”的教学功能,即“并非仅仅是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特别是别人所提出的问题,而是帮助他们学会逻辑地思维。”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就是要改变学生不正确的观念,树立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不怕失败、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冷嘲热讽、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正确引导和热情鼓励那些平时会“耍小聪明”、能使出“雕虫小技”和“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促使他们勇于进行“问题提出”。创新教育的目的也是要提高我们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探究能力的提高,应以掌握全面的、系统的、扎实的知识为基础和前提。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会,更要求使学生会学。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即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物理)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善于并恰当地进行“问题提出”,而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质。相信在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能够更加高效的完成教学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自身发展,科学发展甚至于社会发展都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4.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篇四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创设情境导入。创设情境导入就是教师恰当、巧妙地利用音乐、幻灯、录音、录像等电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例如:在教简单的平均数应用题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就是学校组织学生进行香港回归祖国的歌咏比赛镜头,每当一个队员演唱完,评委老师就亮分,报幕员说,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一号选手的最后平均分是92分„„这个平均分是怎样算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来教给你们一项新本领,然后引入课题。这样学生个个积极主动地学,并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如图: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例如:刚学完同分母分数加法,再学习异分母分数加法时,我利用投影片说:“这儿有两块同样大的饼,请第一个同学切下它的1/2,第二个同学切下剩下的1/2(即整块饼的1/4),然后问:他们一共切下了这块饼的几分之几?有些同学迅速地回答是1/2+1/4=2/6。此时,教师没有急于给予否定,而是再请一个同学切下另一块饼的2/6,然后将两个2/6作比较,学生清楚地看到,两个2/6怎么不相同呢?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顺水推舟:好吧!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异分母的加法。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不发”、“令人深思”。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利用投影片让学生当场书写一些数,师生进行比赛,看谁最先判断出这些数能不能被3整除。学生跃跃欲试,但随着数位增加,数目的增大,他们的判断会越来越慢。很自然,学生会想:老师用的什么诀窍,能被3整除的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教师抓住这一“火候”,启发导入,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愤悱境地,引起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巾、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小、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础。例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节时,利用多媒体,首先让学生看到的是自行车、手推车、汽车等车轮都是圆形的,接着再将它们的轮子换成长方形或三角形等形状,这样学生个个笑得前仰后翻,连连摆头,而且感到非常不舒服。最后换成椭圆形的,同学们都说:“也不行,没法坐。”教师接着说:“为什么圆的轮子就行呢?而其他形状的都不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短短几句话,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兴趣达到高潮,寻求知识的兴趣空前高涨,这时,教师再讲新课,效果很好。
六、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
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七、启趣谈话导入。
就是根据低年级的儿童对彩色图画的敏感,对小动物的偏爱,制作一些动画片,为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同时配上富有启发而有趣的谈话,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我制作了“小猴子找外婆家”的动画片让学生看,并配上录音:有一次,小猴子的妈妈生病了,要小猴子上山告诉外婆,临走前,妈妈说,外婆家和奶奶家的房子很像,只是稍有点不同,外婆家的房子呈正方形,奶奶家的房子呈长方形。可是,顽皮的小猴子还没听明白撒腿就跑,到了山上,看见差不多的房子才愣住了。这时,小朋友完全进入情境中,都愿意帮助小猴子,可是他们也不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呀?于是教师趁机导入新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5.浅谈历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篇五
王鸿玉
木奇中学的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多了,基本教学理念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新课程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线,在导学案的引导下,预习、展示、反馈等为教学方法,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我根据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谈一些心得体会。
一、正确理解小组合作学习的含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合作学习小组。小组长应选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他的主要任务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全体人员一起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开展讨论,完成小组学习任务。组内各成员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既避免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泛泛而谈,又避免了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搭车现象。当然,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各方面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还可以互换角色,充分使学生互动起来。
二、交给学生合作技能
在预习课上,把教师要写好的导学案发给学生,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预习。预习时,每位学生先要自己阅读课文,按导学案预习,把不会的、有质疑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组内交流、讨论,实在弄不懂的,可以在展示课上提出,有老师或其他组解决。但在实践中,有很多学生搭便车,也就是抄同组的导学案,不自己学习。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教师还有教他们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怎样预习等。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时,我们常会发现总是那么几位同学在与老师配合,其余学生充当看客。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想说,而是他们不会讨论,面对议题无从开口,即使一次偶尔尝试,也只是漫无边际,乱谈一通,并没有围绕目标进行讨论。如何让学生真正参与讨论,真正学会讨论,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①讨论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明确地告诉学生讨论的议题、范围、方向。一般说来,讨论的议题来源于课前预习,课后思考题,或是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的种种疑问。这样学生讨论准备时才能有的放矢。在讲完《秦王扫合》后,我根据本课所讲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②讨论要有方法。这是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优劣成败的关键。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做到,独立学习在前,合作交流在后。学生应根据学习目标,自己先认真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然后再在小组内议一议,辩一辩,问一问,做到各抒己见,学会博采众长。比如,在讲《三国鼎立》时,由于这段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可查找的资料很多,先让学生自己找资料,思考问题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相互展示资料,充分交流讨论发言,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让学生自己探讨、发现新知识,引导他们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课堂气氛极为活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选择恰当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保证
一节课下来,有的老师往往不考虑必要与否,动不动就采取小组讨论,但讨论 内容 不讲层次,学生没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在讨论中花的时间较多,收效甚微。整堂课看似热热闹闹,实如一盘散沙。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用在何时才是最适当的?①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的重点,往往是难点 问题,学生只有通过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完成。面对疑难,中上程度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往往是半信半疑,没把握;而中下程度的学生大多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如果面对问题采用讨论的形式,学生就会你一言,我一语,茅塞顿开。②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读课文后,往往会提出疑问,这时教师从学生的提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种自读自悟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③当遇到问题有多种结论时,组织小组争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许多问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教学中出现这类问题时,发动学生展开辩论,更能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求异和创新精神。
四、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求,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必要时给予适当的执导或表扬;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生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逐步走向成功。我相信,在全体教师的努力下,木奇中学的新课改一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浅谈历史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2010-2011学上)
木奇中学 王鸿玉
6.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篇六
在历史课上学生一般积极性不高,均是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或以一定的地图演示与教师的讲解相配合,很难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作用。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增加了历史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它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使学生有新颖感、好奇感、独特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个别化教学成为可能,无形中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较好的交互能力。本人就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一些体会:
一、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以下特点:
1.新颖性:多媒体教学的新颖性,表现在它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它是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一种教学形式。给学生的感觉是耳目一新,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
2.趣味性:多媒体教学的趣味性表现在,它可以在比较枯燥的文字中添加一些动感效果和丰富画面。比如说可以使文字在大屏幕上从不同的方向出现,另外对一些重要的内容,可以使文字以不同颜色闪烁,如我在讲到《民族团结》时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并用多媒体展示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演出的大型音乐舞蹈《团结颂》画面。以歌曲的形式创设情景,营造出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本课的主题:民族团结上。
3.直观性:多媒体的直观性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历史地图的教学中,如讲到《红军不怕远征难》时,对红军长征路线用其它应用软件制出动画箭头,随着教师的点击而移动。这样可使用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其红军的路线,也更便于学生记忆。
4.更具有双边交互性:何为“交互性”,打个比方说,我们现在想看某个电视节目,须等到播放时间电视台开播时才能看到,这不是交互性,但如果达到想什么时间看,看什么节目都能由自己决定,这就是交互性。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通过某些计算机软件来达到交互性,也就是说想学什么内容,就可以学什么内容,学习的进程等一切都由自己来控制。这样即可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自己了解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这是传统教学方法所望尘莫及的。
二、多媒体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以下作用:
1.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完全可以满足现行历史教学的提问、应答、个别交流、个别辅导等多种要求。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导教学时,尽量不要以传统教学方式动用现代教学媒体,去控制学生,去束缚学生。而是研究它的特点,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构建最优化的课堂结构,即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特点,将抽象知识形象化;又考虑让学生不断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2.多媒体教学更容易实现教学中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地位的转变。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向学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使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交流,自觉探究成为可能,它更适合于不同学生的个体需要,更方便不同学生的个体选择。我们在运用多媒体中,不仅是为了满足教师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并刻意追求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学习进度,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对学生进行某些指导,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别,以前课堂学习的个别化几乎无法实现,试想,一个班有60多名学生,教师只能针对多数学生能理解的水平讲课,教师的时间平均分配给每个学生不过1分钟,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差的学生跟不上,问题也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影响了教学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监控功能,随时监看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课程进展,用教学网络的辅导功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选择各内容的学习顺序阶段进度,实现个别化教学。
4.扩大了教学范围。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网络和适当的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常见问题的认识转化为软件后,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简单重复劳动,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分析指导学生,并根据学生的解答实施遥控辅导。
5.可以更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教学手段只能靠教师个人的一言一行,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的介入,在这方面发挥了它的优越性,它可以通过一些电影、电视剧的镜头剪接,然后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比较真实的历史画面中去体味,去感染,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在讲到抗日战争时,将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以及中国人民坚决反抗的一些真实的历史镜头剪接在一起,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目和中国人民视死如归的坚决反抗的精神,从而激起学生对帝国主义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
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历史教学中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它是历史教学手段和教学法改革的必经之路。
现代教育改革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改变过去那种过时的教学手段的改革,改变过去那种过时的教学手段。根基于现代科技的我媒体教学手开辟了现代教育的一条新路子。
2.它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
7.在培智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 篇七
笔者所负责的班级共有10多名智障学生。这些学生目光呆滞, 神情呆板, 学习能力差, 主动性欠缺, 存在不少学习问题。这与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关。智障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存在着缺陷, 语言发展速度慢, 沟通能力差, 依赖性强, 胆子小, 容易退缩。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运用新的教学观念来教育学生, 创造教学情境, 调动智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引导他们参与学习, 让培智课堂充分活跃起来。
一、创造教学情境, 巧妙设置导语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在教学的开始就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学生的身心, 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好的导入语。智障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 教师要运用学生的积极心理, 根据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birthday party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说:“今天是Helen的生日, 让我们一起去参加她的生日聚会, 好不好?”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去参加生日聚会, 我们要带些什么呢?”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打好基础。
二、创设教学情境, 提升智障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才能
智障学生由于智力的限制, 思维发展慢, 认识水平低, 能力弱, 造成英语发音不准、吐词不清, 语言表达不连贯。教师要从智障儿童的语言特点出发, 创造教学情境, 提升智障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以birthday party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造生日的情景, 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生日礼物词汇, 如storybook (故事书) 及card (贺卡) 等。再如关于工作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造“我理想的职业”这一情境, 引导学生学习常见的职业词汇, 如doctor (医生) 、nurse (护士) 等。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 多说, 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考虑到智障学生的特点, 教师对学生发音等方面的要求应有所放宽, 不必过度挑剔, 要引导学生大声读, 大声说, 提升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三、创造教学情境, 提高智障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学习是为了运用。智障学生很难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举一反三能力薄弱。教师要创造教学情境, 提高智障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以birthday party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简单的对话:
A:Happy birthday!Here’s a...for you.
B:How nice!Thank you.
让学生运用所学习的知识进行角色扮演, 模拟参加生日聚会的活动。在这样的具体运用中, 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的能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进行拓展延伸, 组织班级生日聚会, 邀请全班学生参加, 运用所学习的会话巩固学习的内容, 让学生在英语运用中提升英语运用能力。
四、创造教学情境, 渗透思想的教育
智障学生学习判断能力差, 往往不能正确判断对和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整合教育, 在所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渗透一些与之有关联的学习内容。
以学习用品的词汇教学为例。教师教学了有关学习用品的词汇, 如pencil、pen、rubber等后, 可以运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在学习中破坏文具的行为, 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 让学生懂得要珍惜学习用品。
再例如, 在选择交通工具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学习各种出行方式, 如bus、car、taxi等, 然后向学生说明各种交通工具的利弊, 教育学生选择合适的环保交通工具。
五、创造教学情境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1. 情境教学要有针对性
智障学生接受问题的能力差, 教师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才能让学生熟悉学习的内容。因此, 教师在创造教学情境的时候, 要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学习用品的词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去新华书店买文具的情景, 让学生在选购文具的过程中反复练习词汇。再如, 在关于职业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创造“我理想的职业”情境, 让学生多说多用词汇, 不断熟悉词汇。
2. 情境创设要贯穿整个教学的经过
在对智障学生进行情境教学的时候, 要完整地创造教学过程, 使学生能够在完整的教学情境中学习。以圣诞礼物的英语表达为例, 教师可以创造圣诞老人给小朋友们发圣诞礼物的情景, 让圣诞老人给学生发礼物, 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反复运用bell、hat、doll、sweater四个有关圣诞礼物的英语词汇。
3. 创设教学情境要重视分层教学, 分层指导
智障学生的智力和个性差别很大。同样的教学内容, 不同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会有很大差别。不同智障学生在思维特点和口语表达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要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 采用分层教学, 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拓展和提高。教师要在英语教学中, 对能力强的学生提出听、说、读、写的要求, 对能力较弱的学生则要求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读音。以简单的英语对话为例。对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可以提出角色扮演要求,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学习的知识。而对能力较弱的学生, 则要求能跟着教师进行简单对话。这样的教学方式体现了分层教学、分层指导的理念。
4. 创造情境, 及时总结
智障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控能力、概括能力都较弱。有时候课堂已经结束, 他们还沉浸在学习的氛围中。教师要将他们从情境中拉出来, 将所学习的词汇和句型等进行总结,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英语知识。
8.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篇八
关键词:行为导向学;任务载体教学法;教师主导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2-0142-03
一、行为导向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久,是近几年才从德国引进的现代的职业教育新模式,这种教育方法是以行动为目标,教学是的导向被认为是行动,行动为导向主要是以强调以行动为学习的目的,通过自主地对信息的获取,进而拟定行动计划,逐步实施到最后计划地评估。通过以上手段,对职业技能以及专业技能的学习有了自己的经验以及知识体系。该学习法对于学习者而言,最主要的是能够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目的性十分明确,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行为导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一般是以某个课题或者项目进行开展,以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过程。
行为导向学以教育学生学习方法为初衷,使学生们能够懂得如何学会学习,即将职业教学的重点从如何教到如何学进行转变,让学生与学习更加贴近。该方法通常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作为活动的启发与引导者,而学生则是主体。
行为导向学能够充分地体现出“以学为本”的教学标准,教学中。学习才是人的主体活动,而教应该是以引导的方式,因人而异。教在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中主要起到辅助与促进作用。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能够学会知识,更应该能够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学习。
行为导向在职业教育教学中意味着:知识的传授和应用取决于行为导向的学习组合,具体指“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方面的重新组合,强调的是对个体行为能力的培养。个体行为能力由专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伦理道德反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组成。
二、根据专业、课程类型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以行动或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一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与策略,由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构成,实际上包括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项目的引导课文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现代四阶段教学法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专业特点、课程要求、课程类型以及训练目标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机械基础课程是高等职业教育机械(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常用机械传动”、“常用机构”、“轴系零件”等多方面的知识,它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机械基础专业课程中引入行为导向教学法,可以使本专业教学达到依托任务训练、强化学生主体、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教学目标,能较好地满足该课程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因此,本人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选择了任务教学法,所谓任务教学法就是能够利用任务来引导学生们学习。该方法的能够通过工作任务的核心地位进而对学生们的专业以及构建理论知识等技能进行锻炼。还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工作任务。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注重工作任务与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工作任务应该能够与知识息息相关,也就是说课程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前提;第二,学生要具有任务意识,要能够在学生的大脑中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结构,要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知识与任务进行整合。就是将课程知识、教学目标以及学习内容等通过任务的形式来实现。
第一,任务的提出。教师应该将所需完成的工作任务的内容目标以及相关条件清楚地讲给学生,任务给出后并给予学生任务提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第二,任务的完成。
教师先进行比较简单的演示操作,鼓励学生们积极完成任务,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当工作任务的难度较大,而学生由于缺乏知识储备而无法完成的时候,应该进入第三阶段。第三,任务的分解。教师引导学生把一个较为困难和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几个相对容易和简单的任务来完成。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来完成简单的任务;另一方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提示,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来完成较为复杂的任务。第四,剖析任务。就是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每个任务进行剖析,归纳、总结,得出要完成这些任务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知识,从而把它提升为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并通过剖析任务的实施与完成的全过程,来完成教学目标。第五,拓展任务。当学生掌握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后,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一方面,回顾前面所完成的每个任务,能否还有更好更佳的解决方法;另一方面,对任务进行拓展,通过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更为复杂、难度更大的工作任务。
三、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由目标群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质量控制这六个方面组成的优化教学系统。下面本人将以一堂公开课《齿轮传动》为例,谈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本人主要通过任务来引导学习,通过设计一些任务,这些任务从易到难,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这些任务,来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题引入。本人是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来引入,提出第一个任务:
[任务1]找出我们生产、生活当中齿轮传动的实例。
让学生自由发言,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身边的齿轮的实例,比如他们找到的变速箱,汽车变速箱,也就完成了这个简单的任务,然后再作评点,引出齿轮传动的应用,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课。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是让同学们明白,我们所学的知识,就是来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二是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接着引入第二个任务
[任务2]了解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运动过程。
通过模型演示,让同学们对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有一个具体直观的了解。当学生对齿轮传动的运动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进一步引导,提出第三个任务:
[任务3]找出不同的齿轮传动,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通过模型的再演示,学生们经过认真的观察和思考,并通过分组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最后得出这几种传动形式各不相同(直齿圆柱齿轮传动,斜齿圆柱齿轮,齿轮齿条传动……)本人根据学生的发现,作出简单的归纳,然后再进一步引导,提出了第四个任务:
[任务4]“说明为什么不同?除了以上几种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形式?如果有,找出来,如果没有,说明原因”。这个任务很难,因为要完成这个任务,仅仅靠观察已经解决不了问题,必须要从理论上对它进行分析与推导,从而把前面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论知识。这个任务本人引导学生分步完成。第一步,引导学生通过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来分析。通过模型演示,使学生明白齿轮的几何尺寸和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第二步,引出各种传动形式的优缺点和应用,这是本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掌握这重点内容,本人精心设计了一个简单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动画课件,使每个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
[任务5]分析齿轮传动的轮齿失效形式。
通过模型演示,请学生对模型作简单分析,包括分析它们的工作原理、各构件的运动方式,然后老师作归纳:同学们分析在开式和闭式传动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在冲击载荷的作用下会出现什么现象。完成了第五个任务后,再提出第六个任务:
[任务6]生产、生活中还有那些普通齿轮传动,它们是属于哪一种应用形式?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讨论、去探索,把学生能找到的都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引导学生完成第六个任务,也就完成了第三个教学目标。至此,也就完成了本堂课所有的教学目标。
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学习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还有,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够把难点的知识,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简化,做到把难化简,很好地完成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行为导向教学法在《机构与机械零件》课程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改变,也得到了改善,学生们拥有了更加有效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使他们懂得如何在实践中灵活应用,从而全面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与合作能力。它不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体现了职业技能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特征,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专业教学中适用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9.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篇九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情”。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根本保证。课程改革的今天,应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兴趣的潜在因素。做的积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很快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上好课的第一步。……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这种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小学教育要情境,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如何才能创设富有激情的、成功的语文课堂呢?现介绍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可以以境生情来拨动学生的心弦 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情境创设有以下几类:
1、模拟真实情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一位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就值得借鉴。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震动人们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教师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
2、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如课文《观潮》一文中,作者对大潮的描写,是在表现人的生活,是潮声,更是心声,时代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了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在这里,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反复使用“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等词语。生动地展现了大潮波翻涛涌的壮阔景观。作者把大潮的神奇,尽情描绘,为大潮的动感重重涂上了一层雄浑的色彩。老师在备课时,应时深刻体会作者所传递的情感,并进行绘声绘色的讲解,才能使学生顿悟大潮的宏伟,饱含激情的触笔,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志。
3、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阅读课文《我爱秋天》时,教师可事先组织学生亲自到大自然去感受秋天,收集一些标本,记录一些秋天的足迹,能很好地激起学生热爱秋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创设教学情境,可以诱发情感共鸣。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展
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则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可以那么说,情感因素是语文教学中的锐利武器。语文教师应当掌握这个武器,做一个好导演,调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多种情感。教师引领学生感知描述优美语言时,依据已有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像过电影一样。如见某人,如闻其声,从而透过语言文字达到领悟作者表达之情的目的。《第一场雪》第六自然段,从静态的角度描述了雪后美景,流露了作者喜悦之情。教学这部分时,要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扣准字、词、句。感受雪大、白、美、松、厚的特点。还要让学生想象雪末儿映着阳光飘扬的动态美景。这样,学生感知了雪景之美,自然领略了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作者紧紧围绕“大年夜”这一特定的典型环境,讲述了小女孩在大年夜赤脚卖火柴——小女孩擦然火柴构想与大年夜相关的事物,圣诞树等物——小女孩在大年夜热闹氛围中冻死了这条主线。教学时,可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过大年夜的,一家人如何喜气洋洋,张灯结彩,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的。这样,通过鲜明的对比,较好的激发了学生对罪恶的旧制度的痛恨以及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热爱之情。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因此,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把握和运用好情感教育,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营造情境,可以传达情感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小,抽象思维不发达,只能凭借直觉去感受,而低年级有些课文的内容年代久远,与他们现在的生活环境迥异,他们不可能去感知那些年代,也难以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因此创设一个直观的情境有利于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鲁迅先生曾说过:“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即是说,给学生创造悦目、悦耳、悦心的特定情境氛围,让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聆听,用心灵去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产生审美情感,在独特的情感体验中与课文情感相通。一直以来,语文教师主要运用传统的方法——一只粉笔,一张嘴来营造教学情境,如巧妙运用简笔画、录音等,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随着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逐渐进入校园,多媒体的运用更为语文教学开辟了音画结合、图文并茂、人机互动的新天地。如果语文教师能够巧妙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电教化手段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则不但能为语文课堂增辉添采,还能拉近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三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如在教《王二小》这篇课文时,由于年幼的学生没有直接或间接经历过当年战火纷飞的场面,没有相关的历史的感性经验,他们就必定不可能体会到敌人的可怖和王二小的勇敢,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如果教师充分利用录像和配音,简介历史背景,并放映王二小机智斗敌的电影录象,同时配以音乐,这就把学生带到了当时的场景中。这样,运用电教手段,再现
历史情景,用生动真实的画面,悲壮、哀婉的音乐,通过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展开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就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各种精神情感。
10.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篇十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运用邱教授的“尝试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它运用“五步”(出示尝试题——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基本教学程序,把“两主”辩证的统一起来。“先练后讲”,让学生在“尝试中思,在自学中创”,营造课堂创新氛围,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尝试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习惯,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支柱。“尝试教学法”的运用,通过“出示问题——自学——讨论讲解”的主要课堂教学程序为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了更多地参与时间和更多的活动空间,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真正推到主体、主动的地位,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自学尝试、探索研究中学习数学知识,激发创新欲望和积极的创新学习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利用“尝试问题”的新颖性,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尝试问题”是引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及进行知识迁移的主要材料。因此,只有富有启发新颖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创新思维。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例: “三味书屋上午卖出数604本,下午卖出的比上午多卖出145本,这一天共卖出多少本书?” 一开始利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做一做,连续两问的两步计算应用题:“商店上午卖出作业本100本,下午比上午多卖出50本,下午卖出多少本?这一天共卖出多少本?”如果把“下午卖出多少本?”这句话去掉,这道题能解答吗?这个问题我不教,先请教一下不开口的老师——课本。这样出示尝试问题,富有新意,激发了学生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去看书学习——尝试练习——讨论质疑——悟法明理——探索创新的积极性。
2、“自学尝试”营造了创新的氛围。学会自主学习是学生能否创新的必要前提,而学生能否自主的学习关键在教师的善于指导。“尝试问题”出现后,教师需引导学生从“自学课本,尝试解题”的阶段中,发挥自己的创新潜能,营造创新思维的课堂氛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强求学生的做法、想法与自己的一样,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给予支持和鼓励。如:在学生“自学尝试”1+2+3+4+5+6+7+8+9=?学生出现了:
(1)(1+9)+(2+8)+(3+7)+(4+6)+5=45(2)(1+2+3+4)+5+6+7+8+9=45(3)5×9=45(4)(2+4+6+8)+(1+3+5+7+9)=45 教师鼓励学生,这些思路都是对的,只有这样,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习才能不断提高。
3、“讨论讲解”给了学生创造空间。“学生讨论”抓住知识构建规律和重点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发表意见,在争论中明理,在研讨中创新,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生通过直观演示、发现、研究,归纳出要求一天共卖出多少本书 ?就必须先求下午卖出多少本书?解题时,关键找出隐藏条件,提出中间问题,分步列式解答。
以上三方面做法,用新颖的尝试问题引路,通过学生的积极尝试,自学课本,积极讨论和教师的启迪讲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材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这四个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尝试法基本教学程序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形成过程。
二、在“尝试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是学校教育目标之一。我们必须通过“尝试训练”作为教学的延伸阶段,让学生在“试练”中巩固知识,让学生在“再创造”的学习活动中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1、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只有对已有的经验及表象进行加工、提炼或空间想象,才能悟出新的见解。因此,“尝试训练”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如尝试学习圆的周长时,教师设计如下的练习:
当你看到“派”时,你想到了什么?(“派”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取两位小数时约是3.14„„)从C=派d中,你想到什么?(圆的周长是直径的排倍,圆的周长是半径的2派倍,直径是周长的1/2派)这样的“尝试训练”,从已学过的知识出发,进行两项思维训练,触发了学生思维的活动,沟通了圆的半径、直径、圆周率、周长之间的关系,是学生从思维训练中发现利用周长半径,利用周长求直径的规律,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尝试训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学习、创新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尝试训练”是进行新课的延续,为此,教师应努力发掘问题的多向性,解决问题的多发性,鼓励学生对同一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思路,让学生在求异思维中进一步了解事物。如“自学尝试”混合运算应用题。涉及如下尝试练习题:“三年级学生有67人,参加唱歌组的有18人,参加舞蹈组的有29人,其余的参加科技小组,参加科技小组的有多少人?”让学生根据题意,自主的发挥独立再创造潜能,虽答案一样,但方法灵活了。
(1)67-18-29=20(人)(2)67-(18+29)=20(人)(3)67-18=49(人)49-29=20(人)
学生按自己想法去做,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这也是通往创新之道。
3、开放性的训练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尝试训练”作为进行新课的延伸和发展阶段,要重视利用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探索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条件问题开放题。设计如下训练:“————上午比下午多卖出8本书,————?”让学生补充不同条件和问题,编成不同的应用题再解答,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总之,“尝试教学法”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造的课堂学习氛围,把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实践证明:“尝试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良好途径。
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运用尝试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何
桂
香
莱城区高庄办事处苍龙峡联小
11.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 篇十一
“问题探究法”这种方法很灵活,它指的是在课堂上面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来培养和发展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课堂环节中每一个下一分钟都是无法预料的,每一个新奇的事情的发生都会带来不同的课堂氛围。那么这样的课堂环节具体实施方法是怎样的呢?
一、精心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自己主动发问。
未知的知识才是最引人发问的,也是最能勾起学生好奇心的。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教师一定要严加把关,充分利用好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将课前的预习发挥到极致。那么常用的方法便是:①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课前预习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预习也是要讲究方法的,教师不能很简单的就在课堂上面留下一句话:课下预习下一节内容。就结束了,要知道预习是发掘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要求学生要在课前的预习中提出问题,将自己怀有疑问或者不同见解的问题写下来,到时候在课堂上面大家一塊讨论探究解决。这样有预习,有验收,才能保证预习的实效性,也能让学生在预习环节多去思考,发问,从而具备创新的前期条件。②布置课前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问题,并寻找多种途径解决问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完全被发掘以前对于一些知识的运用等方面比较欠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通过教师的引导然后让学生先去模仿,然后再去探究创新。比如在学到电压、电阻、电流方面的物理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布置学生去对他们最常见常用的手机进行研究。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测试电池的电流、电阻等,然后再去引出问题废旧的手机电池是否还有电量呢?手机电池和我们平时用的正负极电池有什么区别呢?还有就是随着手机更新换代速度加快,那么废旧的手机电池该如何变废为宝加以利用呢?这样就直接引出了知识点,也提出了创新的路径。那么学生就会在很好的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创新。比如利用废旧手机电池改装到电动玩具上面,取代普通的电池,再比如家里的门铃也需要电池是否可以也改用手机废旧电池呢?在学生真正的完成这样的动手实践能力后我相信他们都会喜欢上它,因为自己动手看到了不可思议的结果,尝到了甜头,那么以后就会学着自己主动去发明一些小创造,学习的热情也就更加高涨!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
现在真是一个科技发达的社会,回首前几年教师讲课只能是黑板和粉笔,现在几乎每个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学,科技的发达都是依赖于人类的创新,创新的时代发生什么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在物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也要用到创新的方法。比如我们可以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播放我们单纯的口述不能表达出来的现象,有一些事情画面播放的比教师讲述的更加有吸引力。当在多媒体播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定住一个画面询问学生此现象在物理学中怎么解释,它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知识是什么?那么同样的作为学生可以利用同样的物理学知识来做出什么创新呢?还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亲自动手进行实验示范,引发学生主动发问。例如在讲解力的分解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两根细绳子和一本很厚的教材。然后在课堂进行提问,问:如果用细线把这本很重的教材提起来,是用一根绳子比较容易断呢,还是两根绳子比较容易断呢?学生肯定都会说一根绳子比较容易断。那么教师开始做演示,先用一根绳子,厚重的教材被稳稳的提起来,然后再用两根身子做实验,在提起绳子的时候故意将其中的一根绳子拉成一个角度,突然其中的一根绳子就断掉了。学生看到这一幕,一定很纳闷,为什么会这样呢?两根绳子怎么反而断了呢?学生的肯定就会非常急切的想知道答案,然后教师再借这种强大的好奇心来为大家讲解力学原理。学到分力和合力的知识,那么教师便可以利用这一实验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发现,每个学生想一些利用力的作用来为我们的实际生活添彩的小创新,相信学生很有兴趣的。这样的一边学习探究,一遍开发大脑进行创新的教学方式一定会为学生带来很大的财富,同样的也会为这个社会增添更多的有用的人才。
【浅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推荐阅读: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好处08-09
谈在历史教学中怎样让学生动起来论文08-13
浅谈在识字教学中渗透汉字文化07-31
浅谈在课题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10-08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构建高效课堂10-27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人格07-03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08-03
浅谈在中级汉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09-13
浅谈在小学古诗教学中如何渗透法制教育10-21
浅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实施过程性评价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