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作文:难忘的故乡

2024-07-20

初一作文:难忘的故乡(精选16篇)

1.初一作文:难忘的故乡 篇一

故乡总是令人难忘的。

在外漂泊的游子,总是在寂静的深夜里梦见家乡;在外成家的人们,虽然也有充实的生活和特有的民俗,但总不免会有对故乡的怀念;在外工作和学习的学生,虽然有承重的学业和压力,但这些也不会变成思念的绊脚石,也是奋进的动力。

我从三岁以后就生长在外婆家,这里就是我的故乡。因为繁忙的工作,妈妈白天没时间来管我,就把我交给外婆、小姨和两个哥哥。小哥哥不过比我大了一岁,大哥哥可是比我大了六岁,所以我们所有事不管,只是屁颠屁颠的跟在他的后面。

因此,我能和两个哥哥认识到好多故乡的景色。

故乡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那座石桥。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尘世的喧嚣与他毫无关联,仿佛沉稳的站立是他的天职。在清晨和傍晚,总是有无数人从上面经过,虽然其中也会有一些人稀稀落落地从石桥上走,其中不乏我们。跳着,蹦着,但是我总是担心我们仨会从上面掉下去,没有任何理由,这可能是小孩的警惕性吧。为了减少我的“神经质”,我们在傍晚的时候来观察石桥。许许多多的人从上面经过,有的手里提着菜篮子,有的肩头扛了一把锄头,有的哼着小曲,手插入裤子口袋里的。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看着这些新奇的人们,也忘记了来之初衷——观察石桥的动静了。肯定不会塌,这是我另一次的想法。夏天,天热得很,我们来河边钓鱼,坐在石桥上,好不悠闲,只会见三双小脚丫垂落在石桥边,还有几根钓鱼竿。鱼是没钓着,因为我们不想钓了,太高的气温早已晒得我们大汗直冒,而我们这么小的耐心肯定钓不了鱼。就在我们准备走的时候,小哥哥从石桥上跳了下去,在下面玩起了水,因外河流很浅、很缓,我们三个都跑了下去在下面开始玩水了。回家的时候,身上的水都差不多干了,回家也没被看出破绽,但是回去的时候摔了一跤。

后来,在我的记忆里,总是会有高大的施工机器从路上开过,每来施工一天,道路总是会被修缮几分,然而我跌倒的事情也不会经常发生了。大概过了半年,路修好了,看着崭新的大路,我心中满是自豪之情,生在这样的故乡,任谁不会流连忘返啊?

慢慢长大,故乡总是在变化,但是山、水、人土风情,并没有改变什么。路在变,变的是我们的发展,变的是祖国的发展。

2.初一作文:难忘的故乡 篇二

据我调研并结合学生几次的月考作文来看, 初一正是学生打好作文底子最关键的时期。一方面, 初一是学生生理和心理的一个转折点, 这个时期的学生既保持着对生活的近原生态的感知, 思想的触角又急剧地向横纵两个方向伸展。另一方面, 初一的学习生活也进入了一个不同于小学的全新状态, 学生的知识视野逐渐变得开阔, 这样有利于感性认知基础上理性认知的发展, 无疑是写作水平发展的大好时机。综上, 我认为以下教学策略对于提高初一学生的作文水平至关重要。

一、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实现“以读促写”的目的。

对于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理念我早有所初涉, 并在日常的教学中一直身体力行。但关于充满“语文味”的课堂对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的成效在近期的学生考试作文中凸显出来, 并使我产生了强烈触动。例如近期的一次材料考试作文, 其以半命题的形式要求学生以“那一次, 我%%%%”为题, 写一篇记叙文, 并写出真实感受。这样一篇半开放式并易于拨动学生心弦、开启学生心扉的作文, 基本达到了作文的本真目的———“情动于衷而发于言”, 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味”的课堂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发学生的情思,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的重要作用。以下从两个方面对于这一点具体阐释。

(一) “语文味”课堂是学生作文情思的源头之一

当代中学生的生活范围相较以前的中学生是很狭窄的, 主要由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两部分组成, 这两部分便成了学生作文素材的主要来源。面对这种情况, 在学生作文水平的培养和提高方面, 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具体来说, 所有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方面要善于借鉴, 善于总结, 善于开拓。无疑, 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教学理念着实让语文教师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寻觅中看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同时, 这一教学理念起到了双重作用, 一方面有利于实现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 另一方面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功不可没。比如, 上文提到的半命题考试作文“那一次, 我%%%%”, 我们班一个学生的作文《那一次, 我哭了》, 让我看到了“语文味”课堂对于提高作文水平的显著成效, 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幸福”的体验与“欣慰”之感。《那一次, 我哭了》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是“我”听了老师在上《音乐巨人贝多芬》一课时所讲述的贝多芬的故事之后, “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并潸然泪下。而“我”所有的触动是来源于老师在讲贝多芬的自述“一个人到田野去, 有时我想, 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这一句话时, 感情饱满真挚, 入情入境, 并满脸凝重与悲戚。学生这样写道:“连大树也能听见大地的呼唤而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 语文老师讲到这里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其实, 自己当时并没有让滚热的泪珠夺眶而出, 只是确实眼睛已经湿润, 视线已经模糊。看到学生在语文课堂的感染之下, 能为课文中的人物动情, 能与课文的作者、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 我体验到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幸福。学生作文最后一段写道:“听了这个故事后, 我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觉得贝多芬的故事这么感人。在家里我一遍又一遍地回味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播放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我有了新的感触与理解。不甘于此, 我还在网上搜集了许多有关贝多芬的视频……”通过这个学生的作文, 我想“语文味”课堂在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方面的科学性及实效性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

(二) “语文味”课堂是学生的语言宝库之一

“语文味”的教学理念与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注重语言的品味, 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因此在这一宗旨下, 学生能够切实仔细品味中国语言的魅力, 也有利于语言词汇的积累。比如在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课时, 我对于刻画闻一多先生的求知若渴、勤奋刻苦的钻研精神的几个成语“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做了详细的讲解与赏析。不仅讲解了“目不窥园”这一成语出自于典故“三年不窥园”, 还进行了拓展, 讲解了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三年不窥园”的故事, 这样, 学生对这个成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理解。由于这几个成语本身就有强烈的形象感, 借此, 就为学生描绘了一幅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时的潜心关注、心会神凝的场景, 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般的感觉, 仿佛真的走进了闻一多先生的世界。而这一教学效果依旧在学生的作文中得到了体现。我班有一个学生在作文《那一次, 我真高兴》中这样写道:“在学习时, 我们要有‘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的精神, 因为我做到了, 我成功了, 我真高兴。”可见“语文味”的课堂的确能够实现“以读促写”的教学目标, 有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写作的基本方法不容忽视, “有话可说”是基点。

进入初中, 对于中学生来说, 作文的要求、水平与小学阶段截然不同, 不管是在思想的深度广度还是结构的布局方面都要向上跨一个新的台阶。于此, 语文教师不能急于求成, 更不能慌不择路, 我们应该遵循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 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首先, 一些基本的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确掌握。比如记叙文的六要素, 说明文的性质及说明方法, 议论文的三要素, 等等。其次, 在作文训练时, 我们应遵循“由浅入深”、“让学生有话可说”的教学原则, 具体来说即“以记叙文为基点, 以说明文为中点, 以议论文为终点”。记叙文是学生从入学起就在接触的文章体裁, 因此从记叙文入手易于学生接受而不至于望而却步, 并且记叙文有助于学生真实情感的抒发, 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可以说记叙文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练兵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只有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 喜欢表达, 喜欢交流, 那么作文水平的提高才不会沦为“纸上谈兵”。

三、作文课不能敷衍了事, 讲评作文很关键。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材, 每一单元后都设有“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这一版块,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 部分老师对这部分内容敷衍了事, 要么就完全浪费这一教学资源, 对其视而不见。如果老师在这一部分的内容上不安排教学时间, 那么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就如同空中楼阁, 给学生一种散乱、空虚缥缈之感。因此,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应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并对其做详细周到的教学设计。

作文不仅在考试中所占分值最大, 而且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但仅仅上好作文课是不够的, 我们还应重视对学生作文的讲评。中学生, 尤其是初一的学生很在乎别人对自己学习成果的评价, 而且这一评价的确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讲评作文时, 教师一定要心中有数, 明确讲评的目的, 同时注重开拓高效科学的“评价方式”。在此, 我与各位分享自己日常的作文讲评程序。首先认真总结分类学生的作文, 比如可以分为“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个人内心世界”等不同类型。然后对同一类作品进行比较, 再在不同类作品之间做比较, 这样可以为评价学生的作文打下角度客观全面、例证翔实充分的基础。其次讲评要客观公正同时兼顾大局, 一不能让作文优秀的学生滋生自满情绪, 二不能让作文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最后一点,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作文课也应“学理味”与“语文味”并重。因此, 教师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也应注重自我审美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感悟品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三怕之一”的作文教学和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三怕之一”的写作文, 我坚信上述教学策略定会逐渐打消教师和学生头脑中对于作文的“套版”印象, 定会迎来初中作文的春天, 同时也将有利于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并在科学的实践中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要教出“语文味”[J].语文教学通讯, 2001, (17) :12-13.

[2]宋亚娟.初一年级作文教学及批改的探讨[J].学苑教育, 2010, (10) :39.

3.难忘故乡的泥泞 篇三

无论什么样的天气,总还是要上学。泥泞不堪的日子里,最烦人的莫过于还要去上学,从小学到初中,这样的记忆总是磨灭不掉。下了一夜的雨,清晨起来,背着书包,穿着或大或小的雨靴在泥地里挣扎着向前,到了学校,不论男女学生还是老师,裤子上总是泥迹斑斑,有的孩子怕迟到跑得太快,头发上也甩了好多泥点。

来到这个城市已经十多年了,无论在哪里,却总还是喜欢有雨的日子,那种感觉慢慢的,浅浅的,仿佛时光只有在这样的日子才能慢下来。清明的雨天像极了那段记忆里的光景,只是没有了泥泞不堪。

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的确,故乡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美好,可那些美好也仅仅只在记忆中能够找到。故乡变富裕了,但是他早已没有了当初的面貌,而当初一同玩耍的小伙伴也各奔东西,远走他乡。有时候突然在梦中醒来,以为还是当初安身的故乡小屋,可明白过来之后难免有些失意。

有时候会问自己,我们为何远离故土来到别人的土地上寻寻觅觅却又冷冷清清?难道是那所谓的理想吗?我想真正为理想远走他乡的人寥寥无几,更多的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享有城里的便利。便利的生活条件,优秀的子女教育环境,还有舒适的工作,这一切都让人无法拒绝,让人随波逐流,也慢慢忘却了当初的理想。

故乡在“沦陷”,绝不是一句危言耸听的话。但是“沦陷”何尝不是一种成长呢?除了伤感我们也该庆幸,我们和这个大时代一起在成长,在奔向远方。一方面我们脑海中的故乡永不褪色,另一方面现实中的故乡茁壮成长。雨停了,会有阳光普照。又是一个迷人的四月,且行且珍惜!

4.难忘的故乡作文 篇四

我的故乡青田县,这儿的空气清新无比,环境优美没有污染,这儿的山连绵起伏四面围山,山角下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四面围山,新盖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到晚上江两岸灯火辉煌,好美的夜景。

我在江边散步,太阳快下山了,晚风婆婆轻轻地吹佛着大地,这儿的大叔叔们在午夜间放着大风筝,可爱的小朋友在大人的陪伴下欢乐地玩耍,江两岸的夜景把我深深的吸引住了,灯光闪烁,我心里暗暗想着,原来我的家乡那么美阿!

青田是中国的华侨之都,个家个户都会有人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很多人都会把国外的好东西引进回来,华侨城里开满了世界各地的产品,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一转,可以看到小镇的小弄堂里开满了国外引进的优雅奢华的.洒吧,我家的妈一来这一定会喝上一杯香浓美味的咖啡。

5.初一作文:难忘的故乡 篇五

随着时代的进步,长沙也正在跟着高速向前发展,在长沙有不少原本是一个村的地方正逐渐变成了一个景点。

就从我的老家——长沙后湖说起,后湖包括黄鹤村、左家垅、天马村、岳麓渔场,这里原本是山清水秀的,但后来因为对人文发展不协调和对环境的破坏,环境渐渐恶化,湖里的水逐渐变浑浊,逐渐变臭。每年湖里的鱼要死掉一大半,每当到了可以收获鱼的季节湖面上总是飘着满满的已经飘白了的鱼,隔好远也能闻到刺鼻的鱼腥味,但现在周围建起了高楼大厦,后湖公园这个景点也相继要开园,同时环境也正在变好。

而在长沙其他地方也在飞速发展,比如长沙跃升成为小康城市。交通方面:在长沙河东建起了高架桥,疏松了交通拥挤;同时规划了七条地铁,已运行的的有两条,在建设的有五条,大大分担了公交车的压力,也分担了城市交通的负担;还有两条高铁经过了长沙,使长沙成为了交通枢纽;同时长沙还有一条磁悬浮铁路,从高铁南站到黄花机场,减小了高铁南站到黄花机场的时间。环保方面:在长沙已经有一些高楼使用太阳能,减小了资源的浪费;长沙也进驻共享单车,使长沙人更好的实现绿色出行。

虽然现在的长沙已经非常繁盛,但在我的心目中的长沙更加的繁荣、兴盛。我心目中的长沙是地铁遍布全市,从郊区到城市中央只要二十分钟;高铁可以连接长沙到世界各地的城市,不用再转高铁也不用坐飞机;地面也不会再拥挤,因为所有的汽车都成为了磁悬浮汽车,加入了空中,代替了磁悬浮列车;而在城市内所有的房子的电都来自于楼顶的太阳能板,每栋房子都是独立的,就永远不会停电,电梯也就永远不会停电;在一个家庭里,机器人普及,整个房子都是声控和手机控制的,当房子有小偷进入时,无论你在何处都会报警,警察也会马上赶到。

长沙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正变得越来越兴旺,但在我的心目中她胜比任何一座城市,因为她是我生活的地方,是她成就了我。

我的故乡有我满满的回忆

我的故乡与我的回忆,就像天边璀璨银河下,绵亘的星光如水,流淌在我心间,渐行渐远的温暖。如今,我所居住的城市,离我的故乡也大多两个小时的车程,我却很少再回去。也许是没有时间,也许是我的胆怯。

我的故乡在远方。我目睹它陷入光阴的沼泽,离我越来越远,这是一个无法企及的深度,我却束手无策,只能踉跄的向前跑……我的故乡在远方。那些已经涣散的旧事,仍然在我的心底残留着质的哀伤,就像捏碎的光线从手心流出那样,漫长无尽,有雨滴掷地的声音……我的故乡在远方,那里少了停电的夜晚,妈妈的歌声,小孩子嬉笑的追逐,还有外婆那讲不完的故事……

多想拥抱昨天,昨天我还没有长大。

我多想说,光阴是一把利剑,遥远的我看见它刺伤故乡的模样。在这个浸满我整个童年芬芳的地方,再不是过去的模样。也许是青春时代的我伤春悲秋,感叹时光,可我的故乡却的确一去不复返,我坚信它仍在远方。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面环绕着绿树红墙……”小时候母亲总是哼着这样的曲调,伴我睡觉的。这是我于故乡最初的回忆,也是烙在我心头最美的梦境。还记得小时候,总是踩着漆黑的暮色回家,总是应答着母亲的叫喊,依依不舍与小伙伴告别。那个时候,只知道疯狂的玩,满院子的跑,好像永远也不知疲乏。每个人眸子里倒映的都是温暖的阳光,清澈而明净。以前,小院子里老是爱停电,我却十分欢喜,聚集着玩伴,又是跳,又是吼。故乡的小院,有很多的老人,有的和蔼的看着我们玩耍,一脸的欣慰,有的却不耐烦,嫌我们不安分。我们却自是不所谓,自顾自的玩。直到很晚,还是没有来电,回到家里,外爷点上了几支蜡烛,我看那灯芯溢出透明的蜡液,外爷连忙将蜡烛抬了抬,黏在蜡液上,转过头来,微笑着对我们说,这样可以让蜡烛固定的更牢。我和弟弟,端来小板凳,紧挨着外婆坐下,听外婆讲有趣的故事,可外婆有时要卖关子,非要我们答对了她出的谜语,才给我们讲故事。于是,我与弟弟,争先恐后的抢答着……屋内的气氛,欢快而又温暖。这样的幸福,像氤氲的雾气,早已逸散在空气里。

我的故乡,我的梦

我的老家“青云桥”,是一个淳朴的小镇。在我最初的记忆中,那里有凌乱的菜场、泥泞不堪的小路、杂草丛生的操场,这些画面组成了我留恋的老家。我总是希望,这里永远不要变,即使不完美,也有如同秘境一般的力量。

外公外婆在小镇上住了大半辈子,比我更熟悉也更喜欢这里的一切。外公喜欢推着双轮车,沿着山间崎岖的小路到竹林里挖笋。过年回家时,我们都是乘着长途汽车一路颠簸,到了小镇,发现路被占去大半,摆满了过年用的红纸、鞭炮和假花。这就是农村乡土的年的味道。

六年级那年,小镇上突然开始改革。菜市场被拆掉,记忆里和外婆手牵手逛菜场的场景瞬间远去,取而代之的是现在的一片废墟。

老家门前的碎石子路也变成了水泥路。我很难过,因为留恋这里开出的蒲公英,还有那一份独特的诗意。

农村小学的操场也很快被拆,变成了塑胶跑道,散发着难闻的塑胶味。

偶然,我看到一个故事:梁思成夫妇为了保护老北京古城不被拆除,东奔西走,但还是无可奈何地看着古城被毁。梁先生愤然对北京市市长彭真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不知怎的,我竟有点同仇敌忾。我也想守住记忆中老家的一砖一瓦,但我没有梁先生的这一腔热血,只能任其发展。

半年后回老家,我震惊地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菜场的原址上建起了一个宽敞整洁的公园,而菜场,被移到了一个交通更方便的地方。

水泥小路边,渐渐长出了雏菊花,和水泥地面相映成趣。外公得意地说,现在水泥路就要修到竹林里去了,很方便。

操场的异味儿散了,总有学生在上面奔跑着,操场看着还是挺顺眼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一切的改革,都源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概念。这个改革是中国全面走向小康社会的必要过程,给无数的农民带来了福利。

当年梁思成先生保护古建筑,是因为人们对古建筑的肆意拆毁是蒙昧、愚蠢的,梁先生为了文化的传承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而现在,政府对小镇一切的改变,都是有组织、有规划的,我的担忧,实在是杞人忧天。

其实,我所眷恋的,并不是小镇原有的景观,而是小时候那些温馨的时光。但是,在漫漫的逐梦路上,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舍弃一些东西。总是留恋着过去,往往会看不清眼前的道路。我想我们都愿意毅然地做改变和抉择,让自己能更快地向前追去。

现在,外公、外婆和我依旧熟悉和喜欢这里的一切。外公喜欢开着电动三轮车,沿着平坦的小路到竹林里挖笋。外婆在每天晚上,和一群老伙伴到小广场上跳舞。过年回家时,我们都是开着自己的小车,小镇的马路上车水马龙,路边的小店摆满了过年用的红纸、烟花、鞭炮和假花。这就是农村乡土的年的味道。

6.我的故乡初一作文 篇六

于是我决定回故乡!

经过漫长的4个小时,我终于到达我的故乡。刚踏上故土,我抬头就望见了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这条小溪真清啊!清得可以望见水底那条条可爱的小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着:这条小溪溪真绿啊!绿得像碧玉的翡尽翠。我渐渐地回忆起童年时发生在这条小溪的趣事,我经常和一群七八的小朋友来这儿钓鱼,有一次我钓上了一条金鱼,心中暗喜道:今天可以饱餐一顿了,可谁知,那条鱼毫不客气地用鱼尾打了我两光,我手一松那条鱼便掉进溪里了,解散时大家满载而归地回家,只有我空手而归,那时我心中愤愤地想:如果下次再让我钓到你,你就看我怎么以来整你:现在回想起来,我常常都会忍不住笑了起来,这条小溪已经印在了我的心里,我永远都忘不了。

接着我到了一片地瓜地,这块地瓜地现种满了地瓜,而且都成熟了,我弯下腰把一块地瓜扒开吃了没错和以前的味道一模一样,这时我总想起我的好朋友王华。可是和我从小到大的.好朋友,他长得不高,但很帅,而且乐于助人,我们曾经一起烤过地瓜这块地就是他的家。我们烤地瓜时,总是每隔十几分钟就去尝一次地瓜,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总是尝到的都是没熟的尝到第21次我们终于吃到熟的了,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我的故乡虽然并不完美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我的故乡因为他记载这我童年许多有趣的事那些事早已印在了我的心里。

7.故乡的春天 篇七

人在远方想家的心

渐渐浓郁

多想知道山间野花

是否还在为我静静的开

堂屋的燕子依然如故

为我筑归家的巢

故乡的春天

你依然纯洁我的向往

以及最初的思想

是你割尽生命的寒意

让岁月呈现鲜亮的颜色

你让我读懂一朵小花

扎根泥土茁壮成长的美丽

你让我这只小鸟飞向天空

成为鹰振翅高飞

故乡的春天

我只能通过梦

我唯一的眼睛读你

那些漂泊人生的风雨路

南方美丽的沧桑让我明白

出走的回归的路程

一样遥远一样艰辛

故乡的春天你好吗

就让我们这些游子

在这美好而忧伤的季节

把你和亲爱的老家与妈妈深刻

8.初一故乡的云作文 篇八

记得小时候,我很爱在空旷的草地上,仰望那蔚蓝的天空,还有那朵朵飘来飘去的云儿,觉得它是那样的有趣,那样的绚丽多彩。每当看到它的时候,就会引起我无穷无尽的暇想。从此以后,我便和云儿交上了朋友。

但是遗憾的是,现在我转学到城里读书了。由于城里到处都連高楼林立,遮住了蓝天,加上我上六年级了,功课较忙,看云的机会少了。可是每当遇到不愉快的时候,我总是跑到很远的郊外看云儿去。

我独自一个人坐着或躺在软绵绵、绿茵茵的草地上,那悠悠飘飘的云儿像流水一样在上面轻轻流过。它多像故乡的云啊!在故乡,我看云儿时,云儿有时像一匹马,在空中奔跑着,有时变,做可爱的小狗,多有趣啊!早上我看你的时候,你像是一片透明的纱布、挂在天空中扇风,给人凉快无比;傍晚,我看你的时候,你更是美丽迷人了。在落日的映射下,你好像是块块金光灿灿的金块。

啊!云儿你怎么不叫我心旷神怡呢?是你吹走了我心中的不快、寂寞,是你给我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9.七年级作文-初一作文故乡的小路 篇九

小时候的我很顽皮,好像是六七岁吧。初夏时节,我一个人偷偷溜出了家门,沿着小路,一路捉蝉戏蝶,捕虫弄草,好不快活。小路一直向前延伸着,总也走不到尽头,半路总会又岔出条路,渐渐的我感觉很累,便躺在路边的树阴下迷迷糊糊睡过去了。朦胧中记得,是一位邻村的一位叔叔问了我父亲的名字,把我送回家的。回去之后,家里人很担心的问着什么,那次我在家里躺了两天。后来好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再去过那条小路。从那次以后,我知道了路是没有尽头的,但我想走到小路另一端的愿望却更加强烈了……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父亲带我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只记得那里有大海,海面宽阔,一眼望不到尽头;有仰起头也看不到顶的`高楼;还有很宽很黑的柏油路……我问父亲,为什么我们的路没有那么宽,那么黑呢?父亲说,它还太小,不过,它总会长大的。从此,我心里便有了两种路……

后来,我做梦了,梦见我长得很高很高,站在故乡黑黑的、宽宽的路上……

我在一天天长大,小路也是,虽然它现在还没有那么宽,那么黑;但我相信它会的,我也会。

10.故乡的雨 篇十

沿着乡间的小路漫步行走着,天上飘·着一朵朵灰白色的云,一层叠着一层,飘打下来的,正是那一滴滴清凉的雨水。落在草上,发出“沙沙”的响声,扑在脸上,一阵凉飕飕的感觉,清爽板了。在这样的景中漫步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踩在雨水打湿的草地上,软绵绵的,更有清脆的足音,仿佛一阵阵优美的旋律,在我的身后盘旋不止。余音袅袅,好像进入了音乐的殿堂。这时,撑起一把伞,在雨中踱步徘徊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周围的雨雾把这里装扮得如仙境一般。但也可以什么也不用拿,让这大自然的甘露沐浴自己,大口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雨中欢呼,在雨中奔跑……

或许这种雨下得没有多大的声息,但有更粗犷的雨。加上风的咆哮,雷的震撼,电的闪烁,雨也不知不觉的变得厉害起来,气氛也变得更加浓烈。声声雷鸣,震惊了大自然的安谧;次次电闪,闪亮了大自然的光辉;阵阵风哮,哮出了大自然的气息。

一阵惊心动魄的前奏过去以后,躲起来的雨也大驾光临,在“音乐”和“彩灯”的伴随之下,倾盆大雨也降临大地,“哗哗”的雨声,响出了大自然的生机,更响出了故乡雨的豪气!

大雨过后,顷刻间光彩四射,扫除了炎热,带来了凉爽,给万物又换上了新装,变得更新了,变得更有活力了。我们能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实在是好极了!

我爱我的故乡,更爱故乡的雨!

11.我的故乡初一作文500字 篇十一

早在先秦时期,这里便称古豳,后有后稷十代在这里定居,这便是公、孙、刘。战国时期,这里是秦国的附属领地,秦孝公商鞅时期,这里又封邑,西汉时期,又设立县。

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有习仲勋、汪峰等在这里工作生活和战斗过,这里又是关中分区所在地。

有历史必有其古迹。在石门山上有姜湖塬、姜塬庙,据说后稷为他的母亲修建的。而那一条长长的石制道路,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它是公元前2,秦始皇命令蒙恬将军率领三十万大军修建的,它从泾阳县出发,经过石门山,穿过子午岭,到达内蒙古包头市。而在唐家村又有一座清代地主的住宅,距今二三百年。

到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一时期,马栏、马家堡等地是习仲勋、汪峰等居住过的地方,这里有关中特委旧址、关中区委旧址,还有鲁迅艺术学院等。现在,这些遗址被重建或保护。在石门山上,还有许多动植物,这里气候温润,堪称渭北的“西双版纳”。

苹果是我们这儿的特产,主要有富士、秦冠等品种,苹果远销全国多个城市及泰国、缅甸、澳大利亚等。

12.难忘故乡作文 篇十二

在几千甚至几万米的高空上,我俯视着那被连绵不绝的山脉包围着的故乡,那个生我,养了我几年的城市兰州。它没有江南的缠绵的萦萦绕绕,它透出的是最质朴的气息

下了飞机,那熟悉而陌生的家乡味道混杂着冷空气一直往我身上扑,好像在欢迎我回到家乡。这时我才清醒过来,我终于又回到了这座城市,对故乡的牵念,对姥姥姥爷的依恋让我心头一暖

很快,我们一家到了姥姥姥爷家,什么都没变,只不过姥爷头发上又多了几根银丝,只不过再也吃不到那装饰了我童年的药膳凤爪和玉米软糖,只不过我多想念这里的一切!可是,再回到这里时,我居然变成了什么路都不认识的外乡人,恍恍惚惚的过了一年又一年

看望完姥姥姥爷,我们打了的士去看我们以前生活过的地方,那个偏僻闭塞的小区里,什么都没变,长长的路的墙上写着大字的标语,颠簸的路至今也没人修过我们甚至还看到了以前的老邻居。在小区尽头,那条长长的铁轨绵延地伸向无尽的远方我无法想象,我就是在这样的地方玩了捉迷藏,玩了过家家,度过了我童年中的一部分仰着脸,把眼中的泪憋了回去,我心想我再也不要回来了

昏黄的灯光下,奶奶躺在那张小小的床上,脸上如沟壑般的皱纹间写满了沧桑与对我的宠爱:真真,过来奶奶身边坐。我听话地坐在了奶奶身边,帮奶奶捏着瘦得只剩皮包骨的腿,奶奶用那充满皱纹、小小的手抚摸着我的脸,老泪纵横。奶奶也老了,一旁传来姑姑的轻叹:老太太身体越来越差,容易激动,经常流泪,眼睛也不好了妈妈也轻叹了几声,我却因为太累而趴在姑姑腿上睡着了,就像小时候那样

晚上,我钻进姥姥的被窝,亲昵地对姥姥说:姥姥,我还想爬趴在你的大肚皮上。傻孩子,你都多大了,我的大肚皮早不能让你趴了,姥姥慈爱地说,:快睡吧,明天你爷爷生日,你还要去呢,别起不来了。还帮我掖了掖被子,我应着,很快进入了梦乡

火车站上,我呼吸着这污浊的空气,发现那尊雕塑马不见了,听不到宋祖英的辣妹子了,我轻轻地摇了摇头,这与上海相比,差了多少啊!什么都变了,什么都没变,不愿再看故乡的破败,一咬牙,放下心中的不舍,踏上了归途

再见了,故乡!突然尘土飞扬,窗外的景物向后倒去,我知道,火车开了。

13.不断被道别的故乡 篇十三

我想他们可能会说:

“我的故乡在钢筋铁泥里。”

■不断被道别的故乡

迄今为止, 中国人和他们的故乡至少已经道别了两次。

从先秦到清末, 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期, 中国人传统的延续性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皇权的延续性, 虽然过程中有过战乱与分裂, 但每个时代的更替皆与权力的争斗不可分割。彼时的中国人习惯了从“天下”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其实就是中国人集体的故乡。当一个朝代岌岌可危之时, 诗人们便把悲愤之情溢于纸上,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这个“国破”就是意指旧朝的衰亡。但无论是农民起义还是外族入侵 (蒙古族、女真族) , 最终都无法逃避传统文化的同化性。主子不断更替, “天下”却始终如一, 老百姓对故乡的期待只是“天下太平”足矣。而到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 中国人才羞愧地意识到“天下”的无知与傲慢, 那些殷切地期待宪政与革命能够改变中国的人们, 日益把精力投入到中国文化与中国人心理的变革上。中国人理解世界与理解历史角度的转变是这场革命的伊始。这场革命注定要从一切方面来洗刷旧传统。到了民国时期, 中国人对故乡的理解已经有了“国家”、“主权”的概念。这段时期中国人以“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来抒发自身对故乡的热爱。这一次的道别对中国人来说虽然带有强烈的疼痛感与去西方化的快感, 但终归那些杰出的革命人物仍试图把近代国家的形态移植到儒家社会之上, “天下”与“国家”仍延续着中国传统宏大的集体诉求。而在发达国家美国, 人们更关心自己所在地区和社区的事务。彼时的中国还没有“社区”的概念。

两人2010年结婚, 现李玉铭已怀孕。两人身后是黄荣川的装置作品《荡空山》, 其创作灵感来自窦唯的音乐, 以废弃工业材料表达山水文化的“禅意”, 这何尝不是传统的“中国故乡”的一种现代性表达? (王昺乾/摄)

1978年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时代到来, 中国人才可以说告别了个人崇拜与所有制的崇拜。改革后三十余年的今天, 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技术与物质的革新, 帮助社会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 传统与现代彼此交织。然而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消费主义与技术至上主义致使市场空间不断地扩大, 社会的变化犹如经济的增长瞬息万变。生活在现代社会, 每一个人都可以感知到过去生活的世界很快就会被抹杀干净。这一次的“道别”与明治维新后日本对西方的态度颇为相似。强烈的失败感激起的超越欲望, 让中国正大干快上地追逐西方。快速地崛起却是以更大规模地破坏传统为代价。全盘西化让日本与中国面临着同样一个问题, 不同价值观的剧烈冲突,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 更焦虑于未来。这一次的“道别”失去了归宿感与方向感。

诗人于坚说:“我是在故乡被流放的尤利西斯”, 再也没有哪个时代的故乡像我们今天这样面目模糊, 城镇化和经济发展并没有为故乡描绘出一个清晰的轮廓。仿佛只有二十年, 我们记忆里的故乡就像是一场梦, 一夜之间, 它便截然不同。如潮水般的城市化进程首先抹杀了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建筑。

■消失的空间故乡

中国传统建筑特有“风水”的观念。这种“风水”的观念绝非现代人愚昧迷信的产物。中国传统的思想讲究“天人合一”。水可以聚气, 山可以增势, 即建筑要融于自然, 成为自然的一部分。由于有了天人合一的建筑认识, 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材料上都极力从大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 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因此, 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的应用上特别钟情于木材。面对随处可见的石料而选择木料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这是建筑观念和文化信念使然。

1996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专家到中国实地考察云南省丽江县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 丽江地区却发生了大地震。专家们到达现场后看到不少新建的大楼倒塌, 道路受损, 但令人惊奇的是丽江的老城区被破坏的程度却没有想象中严重。由于木结构各个构件间都有榫卯连接, 富有韧性, 不至于发生断裂, 于是产生了“墙倒屋不塌”的现象。木结构房屋独特的建筑结构和由此形成的建造风格在世界建筑艺术中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快速城市化的现实中, 木结构建筑物却被仓促地搬进了博物馆, 而所有兴建的城市都像是一部“石头的史书”。最重要的是, 随着木结构建筑消失的还有传统的生活方式与对大自然的认识。如今, 我们站在街头, 目所能及之处皆是耸入云端的高楼大厦, “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也被“人定胜天”的无知与傲慢所取代。

去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one day》讲述了一段略显老套的爱情故事, 但我却被它感动不已。艾玛和德斯在毕业晚会上一见钟情, 在短暂的暧昧后两人约定每年的7月15号相约赴会。而这一约定足足坚持了20年。故事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他们从1988年到2008年各自的人生经历, 20年的时间人心或许会受到来自于现代化的诱惑而误入迷途, 但画面里古老的建筑却并未受到任何现代化工业的污染。在故事的结尾, 德斯带着他们的女儿爬上了著名的“亚瑟王座”山顶, 俯瞰着阔别20年的故乡, 一切竟是20年前的模样。我这才意识到建筑是有生命的, 它凝固的是我们记忆里最温暖的时光。

2012年获得普利兹克奖的王澍唯一设计过的一套商业住宅楼叫“垂直院宅”。它的特殊之处是, 每四户共用一个小院子, 下雨天, 老人和小孩可以有个地方玩一玩, 还可以种上花花草草。庭院的建筑功能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人与自然对话的重要场所。利用自然而不破坏自然,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核心价值所在。再则, 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是群居为主, 形成了所谓的“熟人社会”;而西方建筑却更强调避世空间。随着西方建筑的兴建, “熟人社会”的形态被打破了。王澍设计的建筑给我们的启示是:回到日常生活, 回到我们过去生活的体验, 而不是一味地去西方化。

西方工业革命100年, 我们用了30年时间便走完了。所有的东西都在浓缩, 中国在大干快上于今天世界流行的东西, 所有的东西又都是瞬息万变的。我们生于斯, 长于斯, 却对身处的环境有一种陌生的感觉。人们习惯性地夸耀中国历史的漫长与延续性, 而今天, 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却很难再看到一栋超过一百年的建筑, 祖先们建筑的土墙、院落与胡同、田野和村庄正在消失殆尽。而对于农业文明锻造出来的中华民族来说, 乡土中国, 一直是这个民族整体上的故乡。现在, 古建筑被推倒, 千篇一律的建筑被兴建, 我们都在抛弃我们的故乡。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考虑到当地历史、景观以及地形, 不过恐怕中国的很多改造正在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进行。”在建筑设计师Bernd Seegers眼中, 中国20年急速发展带来的结果是, “中国的很多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 都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今天》杂志曾经做过一个当代建筑的专辑, 一位非常有名的城市规划师在访谈中侃侃而谈他在几年内亲手改造的城市就有几十座, 其根本的方法就是批量复制。时代往往决定了它的建筑是什么样的。恰好这个时代中国的进步都是经济上的进步, 为了完成GDP, 太多的建筑实现的都是少数人逐利的需求。有人说90后可能就没有故乡的概念了, 我想他们可能会说:“我的故乡在钢筋铁泥里。”

■虚拟社区:电脑里的故乡?

空间上的故乡没有了, 可我们依旧需要情感的寄托、内心的依靠、灵魂的栖居。而网络的出现便扮演着新一代人成长的忠实伴侣。然而网络, 或者说一种被数字构建的、虚拟的世界, 能够成为我们的故乡吗?

在上个世纪末, 蒂姆·伯纳斯·李发明了万维网。此后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迅速席卷了全球。以往的世界是从上到下垂直的世界, 而互联网提供的交流平台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2011年, 中国有网民4.85亿, 网站191万个。互联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空间和宽广的言论平台。在人类的文明史册中, 没有任何一种交流体系像今天的网络这样对我们的思想与生活施加着如此广泛的影响。但当各种人工智能机器逐渐代替人类的记忆与智力时, 我们的思维习惯与本性却也改变了。

在网络的世界里, 最有价值的便是信息, 但网络所导致的“效率”与“即时”至上的阅读方式, 造成信息类别的纷繁凌乱与质量的参差不齐。美国心理学家玛丽安·沃尔夫担忧这种阅读方式很可能会削弱我们深入阅读的能力。另一方面, 网络又将我们的知识与见闻最大限度地囊括其中, 我们也把记忆与想象托付于网络, 如此一来我们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数据的同时也逐渐丧失了判断能力。

网络的根本应该是消除孤独的, “六度空间”的理论说明, 整个世界正在由一个巨大的网络构成。只要在网络上我们就能找到我们感兴趣的人或事物。到微博时代, 我们已经可以将自身置于中心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社交群体。然而世界卫生组织于2011年发布, 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抑郁症反映出的是我们这一代人内心的孤独。它与连接的人数或频率无关, 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网络提供了超越传统的社交平台, 只有在网络的平台上人类可以摆脱感官上的参与。我们只要不喜欢, 在好友栏上把对方删除, 这个人或许就在人间蒸发掉了。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丰富与复杂的人际关系处理便不需要了。而当我们回忆起一个朋友的时候, 最难忘的往往不是他的一句话, 而是他的某个眼神、某个肢体小动作。在社交网站上我们越来越需要观众, 便也越来越自恋, 而一旦观众缺席, 我们便丧失了存在感, 我们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脆弱与焦虑。

在我读大学期间, 几乎每个宿舍都有几台电脑, 网络游戏、网络社区才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他们通过网络与他人游戏、交流, 但却是以失去与自然接触、与人接触的时间为代价。罗大佑在接受《南风窗》的采访时也表述了对于这一代人的忧思:“现在我们人和机器在相处, 至少是通过机器在相处,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很少, 这其实是蛮大的问题。科学造成的其中一个后果就是让人远离自然, 远离人性。”

网络的世界正在成为我们虚拟的故乡。网络的技术在不断地革新, 可我们都有一款不变的网络社交工具, 一款玩了多年的网络游戏, 一个记载着我们生活点滴的微博, 网络甚至包含了我们童年的记忆和基本的人际关系。网络才是我们的故乡, 我们沉默寡言, 却可以对众生百态进行交流, 我们独处一室却可以对花花世界引吭高歌。但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交流方式与传统的交流方式却是大相径庭, 网络让我们彼此间相处的时间变少了, 集体活动变少了, 我们像是彼此间熟悉的陌生人。传统的“熟人社会”被打破后, 我们都进入了一个“陌生人社会”。而社会矛盾的频发亦多指向了人心的冷漠, 这个陌生人的社会, 让我们的生活像电脑程序一样秩序井然, 却也像机器一样冷漠无情。中国传统是个耻感主义的国家, 在熟人社会里,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是基础, 也是交往的基础, 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一种“天理”的秩序, 而网络是无规则的、无秩序的, 新一代的人成长于网络的世界里, 他们无法从传统中获取价值和意义, 却也享有了没有历史束缚所带来的无边界的自由。我们漫游于网络四处滥情, 就像是无根之萍, 不过是为了逃避眼前的无力之感。我们正经历着马修·阿诺德的判断:“一个世界已经死去, 而另一个世界还没有生成。”

我们越来越像是故乡的陌生人。匆匆道别却也不知道去向何方。

14.我的故乡初一作文600字左右 篇十四

通渭历史悠久,在清朝的时候,此地就被命名为通渭。关于这个名称,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哩,现在的通渭县因山大沟深,干山枯岭,顾命名为干谷(甘谷)。而现在的甘谷县因为有渭河通过,顾命名为通渭。并插上地点旗标,结果晚上旗标被一只狐狸叼着乱处跑,恰好将旗标调换了,因此被人们错误登记。通渭,因此而得名。

通渭也出了许多名人。这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杨子恒了,他1964年出生于通渭县马营镇龙头村。2008年被当选为年度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还有一位名人叫牛树梅,字雪樵,号省斋,鸡川镇牛坡人。清道光二十一年,即中进士。因他勤政惠民,整顿吏治,秉公执法,政绩卓著,被人称赞:先生来川、德入人心。名播人口,真乃牛青天也。

通渭还有美味的小吃,不管是什么都极其美味。比如:揪面片,他做起来简单。只要先把菜炒好加上水,待开锅后将拌好的面一片一片揪在锅里,即熟就可以吃了,当地人叫揪片子;还有热气腾腾的杂粮面馓饭,炒上几个农家小菜,配上辣子油拌好的酸菜,一小碟小咸菜,吃起来那是相当美味了。还有通渭独有的罐罐茶,也是很有讲究的,等曲曲罐里的水开了,放一撮老茶,再配上红枣、枸杞、桂圆、葡萄干,在跳动的火苗上“咕嘟,咕嘟”地熬,一罐子酽酽的浓茶喝出了通渭人的耿直和豪爽。

15.描写思念故乡的作文:乡音难忘 篇十五

作者:王小宇

推荐老师:汤 云

时逢早春,我得空回了久违的故乡,此时天刚蒙蒙亮。月亮还静静地浮在天空的一边,边缘薄而锋利。田地里氤氲着丝丝缕缕的香气,只听到浅浅的鸡鸣。村庄是勤劳的,细碎的嘈杂声响在耳畔,再次牵动了我的内心深处。

奶奶见到我时,一脸的惊诧,嗔怪我没提前告知她,虽是如此说道,却还是风风火火的张罗起我的早饭。我随奶奶进入厨房,煋红的火光在炉膛里跳动,发出噼里啪啦的脆响,混合着奶奶不时地唠叨,温暖而湿润,像极了某个亲人的肌肤,舒服的让人发困。

做好了我的早饭,奶奶便去照料起小动物的饮食。她发出咕咕、咕咕的声音,小鸡们也应和似的发出同样的声音。一窝蜂地挤在奶奶的脚边。看上去就像一颗颗圆滚滚、胖乎乎的绒球,诱人忍不住心痒去摸上两下。

此时,天已大亮。村庄也真正的热闹起来,妇人们相邀着去集市采买。她们脚步轻盈,唠着家长里短,不时地笑作一团。清亮的笑声落到地上,惊醒篱笆边上的瞌睡狗。耳边尽是喧嚣的嘈杂,可我打心里觉得舒服。我知道那种舒服,我认识这里的每块石头,这里的每块石头也认识我;我知道这里的每个角落,这里的每个角落也知道我。如何被时间滋养出现在的摸样。这熟悉的独属于家乡的声音,却时常牵动着我的心,温柔的想让人落泪。

到了傍晚,天边染上一层昏黄,人们筹备着一天的晚餐。男人们站在墙根抽烟闲聊。母亲站在家门口大声呼喊在外玩耍的孩子回家吃饭,悠长的声音逐渐消弭在空气中,小贩们带着口音的叫卖声也不绝于耳。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便是独属于故乡的声音。

故乡于我,大抵就是这具皮囊里包裹着的一颗温热的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故乡的声音便将它唤醒,心睡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心和心由此辨认,人和人也由此辨认。

16.故乡的水码头 篇十六

我的家在苏北平原的里下河地区,那里到处都有清澈的小河环绕,水码头随处可见。人们在水码头上担水、洗衣、淘米……过着如诗般的田园生活。

我家门前也有座水码头,一头有两根石柱静静地支撑在水中,上面托着两块长长的青石板;一头搭在岸边,由许多整齐的青砖铺设了台阶。台阶旁长着一棵高大的刺槐,两侧还有茂盛矮小的灌木。那里是我儿时的乐园。

春天的水码头是嫩绿的。灌木冒出了嫩芽,刺槐穿上了新装,清清的河水漫过石板,留下了丝丝青苔,小鱼儿在水里嬉戏,煞是可爱。蹲在水码头上,捧起一汪清水抛向天空,灿烂的笑声在空气中回荡。

夏天的水码头是碧绿的。刺槐开出了一串串白花,摘下一些放入嘴中,直甜到心里。在岸边抓一把黄泥,再拌点水,可以捏成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坐在青石板上,感受刺槐的树阴和河水带来的清凉,看大人们捉鱼摸虾,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故事,幸福,惬意。

秋天的水码头是金色的。秋蝉在树上鸣叫,片片落叶飘零,秋风一吹,树叶落到河面,像一只只小船漂向远方。夕阳洒在水面上,给人美好的遐想。人们驾着小船从芦苇丛中驶来,载着满仓金色的稻谷和肥美的鱼儿。他们哼着丰收的小调,坐在水码头上歇个脚,高兴地跨进温馨的家。

冬天的水码头是白色的。雪花覆盖在它身上,显得格外宁静,与凝滞的河水、农家袅袅的炊烟构成了一幅清冷美丽的水墨画。

上一篇:小园阅读答案下一篇:高压输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