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国际影响力

2024-11-16

金融管理国际影响力(共8篇)

1.金融管理国际影响力 篇一

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班级:08装潢1班姓名:梁世文学号:200830113107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新自由主义盛行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理论根源。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教授大卫·科兹指出,此次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物,也是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盛行结果。我国专家国纪平指出,新自由主义是一套以复兴传统自由主义思想、以尽量减少政府对经济社会的干预为主要经济政策目标的思潮,强调“最少的政府干预,最大化的市场竞争,金融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由于美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新自由主义思潮对这一体系形成了极大影响,并最终导致危机的爆发。一些学者认为,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及其管理失控所致,而这些正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此次金融危机意味着新自由主义政策的破产。

(二)美国赤字政策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吴晓求认为,美国的消费理念与这场影响有深远的关系,美国依靠美元的特殊地位向外过度举债发展,向内过度贷款消费,这种寅吃卯粮的消费模式和赤字政策最终给本国及全世界酿成苦果。美国实行的是赤字财政、高消费和出口管制的政策。美国资本及技术的优势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劣势决定其必须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出口高科技产品,但美国在大量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却严格限制高科技产品出口,导致贸易逆差与日俱增。为解决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美国在全球发行美元、国债、股票及金融衍生品,通过这种虚拟渠道使全世界的实体资源流入美国。这种美国生产货币、其他国家生产商品的局面是难以长期持续下去的,为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积累了金融风险。吴晓求指出,未能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之一。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社会资本配置效率和企业经营效率,但当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脱节时就会导致危机产生。林毅夫认为,美国未能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问题,而是用降息刺激房地产,从而造成更大的房地产泡沫。随着这一泡沫的破裂,次贷危机愈演愈烈,最终发展成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四)美元的全球流动导致金融危机全球蔓延。吴敬琏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逐渐成为国际主要货币,以硬通货形式遍布全球各地,形成了世界金融体系中的一个个小窟窿。以美元为主导的单级货币体系会带来全球金融体系结构性的不稳定,美国的GDP在全球份额中所占比例不足25%,但美元却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外贸结算的48%和外汇交易的83%。凭借这一特殊地位,美国可将国内危机转嫁给世界。通过经常账户的长年逆差,美元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向外提供的速度越来越快,美元金融资产也进入加速膨胀的渠道,当从经常项目逆差流出美国的现金又通过金融账户流回美国时,美国本土的债券、股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就会以同样的速度被创造出来,这一过程使美国的金融资产在全球范围内膨胀。如果将美国比作一支股票,运用金融资产总值除以美国GDP算出的市盈率高达30倍左右,具有一定的泡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旦资产价格上涨停止和泡沫破灭时,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便难以避免。

(五)金融监管和治理工具的缺失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吴颜指出,利己行为必须在一个约定俗成、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框架内活动。在华尔街,这个框架就是金融监管的法规,当“框架”有所扭曲时,在政府的支持和纵容下,华尔街的贪欲变得无限膨胀。师子奇对这种“贪婪”的膨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析:美国央行对抵押贷款标准的降低使相当一部

分信用不佳的购房者通过贷款购买房屋;对评级机构监管的放松也增强了产品评级的主观性,评级机构的信用增级促进了次贷衍生品的热销,而市场环境改变后大范围调低评级又极大打击了投资者信心,加剧了市场恐慌;对银行和证券公司监管的放宽也使其将很多亏损的投资科目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以达到迷惑投资者的目的,而监管者并未制定更详细的规则打击这种有害行为。除美国金融监管的缺位外,全球治理的严重滞后也是金融危机成因之一。经济全球化使全球经济风险扩散效应成倍扩大,客观上要求加强全球治理,改革现行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一)对资本流动性的影响。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损失惨重,加之市场信心缺失,使金融机构谨慎放贷,国际金融体系从原来的流动性过剩转变成流动性偏紧,许多欧美金融机构出现资金短缺。由于中国与美国利差的倒挂及我国经济的稳健增长,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流入我国的资金不减反增,快速增长的FDI表明外资正加速流入中国。但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的走强及回流给中国带来了资本逆转的威胁。

(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使发达国家贸易环境恶化:欧元大幅升值削弱了欧元区产品的竞争力。欧盟统计局2008年7月1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2008年5月份外贸逆差约46亿欧元,大大超过此前预测的10亿欧元逆差。日本财务省发布的2008年8月份贸易统计速报称,由于进口大幅增加、出口增幅微弱,日本2008年8月份出现了26年来首次月度贸易逆差,逆差额达3240亿日元。金融危机引起的美国市场需求收缩和人民币_升值预期同样影响着中国对外贸易。据我国商务部数据,2008年前8个月中国出口增长22.4%,同比回落5.4%。其中,对美国增长10.6%,回落6.1%,对欧盟出口增长26.3%,回落5.3%。

(三)对通货膨胀率的影响。一些学者认为,金融危机主要从两个方向对世界价格水平产生影亮:一是经济放缓抑制市场需求,缓解国际商品价格上涨压力。二是各国央行降低利率,将增加价格上涨的压力。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1~7月,全球各种初级产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其中,能源价格累计上涨48.3%,非能源价格上涨19.4%,农产品价格上涨19.5%。而8~9月,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有所回落,与7月份相比,9月份能源价格下降23.5%,非能源价格下降11.5%,农产品价格下降13.2%。可见,在早期次贷危机阶段,第二种影响更大。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需求的萎缩使通胀压力有所缓解。

(四)对制造业的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2008年10月大幅收缩,降到26年来最低点。欧元区制造业活动指数同期也跌至创纪录的低点,欧元区三个主要经济体的产出量、订单数及就业率均下降,欧元区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降至41.1,是指数建立11年来的最低水平。多数学者认为,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危机在给欧美发达国家制度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其他发达国家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缓,2008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基本停滞。据IMF测算,发达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1.5%,比上年回落1.1%,发展中国家2008年经济增长6.9%,比上年回落1.1%。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背景下,中国亦难独善其身。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开放度已超过80%,中国经济与美国及世界经济波动的同步性愈来愈高。2001年以后,中美两国GDP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高于0.9。据经济学家估算,如果美国GDP增速下降1%,中国GDP增速将下降1%至

1.33%。2008年10月上旬,国际投行高盛、瑞银、巴克莱的中国区经济学家纷纷发出报告,分别将2009年中国GDP增速调降为8.7%、8%、9%,明显低于以前的预期。

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把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适度平衡。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核心原因在于过度的金融创新使虚拟经济的膨胀程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承载能力。逄锦聚指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先要妥善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应根据实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钟茂初认为,当金融规模超过实体经济所需规模后,会加剧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因此,各层面的债务应限定在理性范围内。李杨认为,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与实体经济“疏远化”倾向在国内也有所表现。因此,要切实加强金融业的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有充足的资本储备来应对危机。

(二)构建适应金融创新和全球资本流动的新监管体制。林毅夫认为,此次危机的发生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风潮有关,应认识金融创新的风险,使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齐头并进。逄锦聚认为,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风险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因此,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监管和防范机制。多数学者认为,除各国应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外,构建全球资本流动的监管机制也十分必要。汤敏指出,目前资本的全球流动规模和速度都在不断增加,过去20多年中,全球GDP年均增长了3.5%,国际贸易年均增长了7%,而国际资本流动年均增长高达14%,但对资本流动的监管却各自为政,对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力度更差,因此建立一个高透明度的、有问责机制的、有效的国际监控资本流动的全球协调机制对中国乃至世界各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现市场机制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平衡。唐双宁认为,此次金融危机要求有新理论的出现来指导金融实践,新理论的内核是阐述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从长远看,“看不见的手”为“第一性”,“看得见的手”发挥辅助作用,但在某种特殊场合,“看得见的手”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逄锦聚指出,我们应认识并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但也存在着市场主体决策分散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重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四、简要述评

从此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发端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来看,其理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基本矛盾的对抗性爆发,思想基础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理论,它推动了美国赤字经济的发展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积聚了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的缺失和美元的霸主地位又加快了这种风险的全球传递,国际金融危机由此爆发。这场危机造成了国际贸易环境的恶化和短期投机性资本的频繁流动,引发了全球的降息浪潮及主要货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对制造业产生了严重冲击,减缓了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诱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复,因此多种紧急的救市政策并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金融危机的根本治理呼唤各项彻底的、综合的、配套性的改革措施出台,这是一个需要全球各个国家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漫长过程。

2.金融管理国际影响力 篇二

全球金融危机终于由于美国次级贷款产生的次贷危机所爆发, 从而也导致世界各国领导人的忙碌, 二零零八年十月二十四日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中国北京开幕, 二零零八年十一月十五日十二国的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及世界经济峰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 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 会议的主题毫无疑问全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内容。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如何渡过危机,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除了从战略高度思考外, 还要考虑经济社会的发展。

生产过剩造成的经济危机及国际游资造成的金融危机, 都是我们经历过的交换危机和国民财富生产危机。马克思经济理论把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分为两方面原因:第一点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贫困化走向, 导致西方经济学取名欠缺;第二点是社会劳动和个体劳动的矛盾, 导致西方经济学取名市场无法确定。导致全球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强国和富人需求得不到满足, 两者之间的矛盾, 被经济理论界认定, 由于信息化从而缓解了矛盾。显然, 在传统意义上全球金融危机并不属于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当然, 国际游资导致的金融危机更不能归类于此, 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被套在其中了。

以我国国内现有的三种关系案例来证明新兴经济体是否不惜一代价来“显富”, 第一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 中国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以及源源流长的源头, 我们现在看到的也不过是两块石碑, 存在的只是头并无源, 第二社会和经济之间的关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 在我国很多地方中小学校老师的工资不能准时发放, 至到现在, 部分民办老师的工资也没有完全的保障;第三劳资关系, 据调查,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打工者们, 从一九九五年到二零零五年间, 一均收入仅仅上涨了六十八元, 而此地区还是在中央政府允许的条件下, 能提前宣布进入现代化的比较发达的地区。

二、我国金融监管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影响

目前, 在我国实施的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的原则是:第一分业经营, 第二分业监管, 中央银行的职能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 证券业、银行业及保险业则是由中国证监会、中国银监会、中国保监会负责监管, 也就是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模式。此模式在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金融混业的持续发展以及不断变化的国际金融环境, 重点是爆发的此次危机, 监管模式本身的一些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显现出来, 主要包括四点:第一由于金融监管机构在分业监管模式下的不够标准化, 协调也不充分, 就会出现监管的重复性和真空状态, 其次由于中国融入大量外资金融机构, 这些机构要在我国从事混业经营, 并且采取相关经营的办法, 这誓必冲击也挑战着我国的金融机构, 同时对监管机构也带来监管方面的众多困难;第二是我国金融机构本身在监管风险管理方面也有不足之处;第三不完善的金融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第四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不够。多少年来, 我们国家的金融监管机构的关注点在金融体系本身的风险, 而不是金融消费者, 也没有太多相关方面的制度。

三、在金融危机中作为发展中的中国的风险控制

自发生金融危机以后, 美国首先在金融监管方面做出了应对措施,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 要控制危机首要选择的还是金融监管。发达国家在面对金融业的发展时, 尤其是步入正轨的, 保证其安全是第一要务, 这不同于追求增长的发展中国家, 比如说我国, 目前是处于建设金融体系的奋斗时期, 我们的准则是效率优先, 而风险控制与效率间保持平衡, 正是为金融发展做好了铺垫。因此, 极为重要的是设计制度与监管。

目前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是Va R方法, 它的计算方法是金融市场的风险用数学工具完成, 应用的领域非常广泛。Va R的定义如下:在一段时期内, 该项资产的价值损失 (可以是相对值, 也可以是绝对值) 不超过Va R的概率而且必须等于预先确定的值 (即统计学上的置信度) 。因此, 银行内部分散风险、开展新业务并与时俱进势在必行。

金融创新要谨慎。如果盲目快速的金融创新, 会在金融管制制度的更新方面造成一定负担, 进而造成监管方面的失败, 也就加大金融风险。应对金融危机加强金融创新和银行管理。

(一) 金融危机后, 我国银行监管采取了哪些变革

金融危机发生后, 我们国家的银行监管部门大量吸取欧美国家反面的经验, 并且积极参与了相关改革办法的落实工作, 比如全球银行管的改革工作, 其中加大对银行资本水平和质量的监管力度是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二) 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被银行监管变革的压力所触发

目前, 面临对空前的资本压力, 国内各家银行都承受着两方面的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是贷款的压力, 另一方面是存贷比压力, 悖论由此形成, 主要表现在以贷款论英雄的传统模式和资本管理。在高压下的商业银行, 清醒快速地认识到一点, 就是一定要学会在资本约束条件下谋求发展, “围绕利润, 用中间业务收入弥补信贷规模受限的制约”已经取代了一存一借调的业务模式, 陆续出台了各种有关中间业务的金融创新的举措。

四、构建危机后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 许多发达国家自身的一些优势就是成熟的消费者保护制度, 使消费者保护的理念得到更进一步的强化, 金融消费者保护也被列入金融改革的核心方法, 那么, 金融市场的监管也被上升到了另外一个高度, 也就是保护金融消费者的高度。于此同时, 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增加了金融服务的纠纷, 大大提高了消费者利益保护的呼声。由此可见, 我国必须从以下两点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这一目标, 具体包括理念与立法体系, 这样才能构建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

五、我国在金融危机下的人才建设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大家深刻地认识到怎么才能适应变化的经济和变化的金融形势, 那就是学习掌握必要的金融知识。因此, 危机过后公众的金融教育的加强, 国民的整体金融素质的提高, 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其中还包括防范金融风险、对于增加居民的收入、维护金融业的安全等。

全球经济在金融危机面前都遭遇了巨大冲击, 同时也挑战着金融学教学, 未来从事金融方面工作的学生必须要学会克服, 克服由金融危机引发的风险恐惧、诚信危机等。金融市场运作的根本是信用, 所以培养学生的诚信理念是首要的;同时, 为了防范区域风险的聚集效应必须培训风险理念;并且要坚持创新, 创新理念是确保金融创新步伐与市场变革相适应的前提;更要培养所有主体要遵法守法, 因为规范金融市场与维护国家金融利益的根基就是金融人才的法治理念。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金融危机的动因, 详细研究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深刻影响。最后在应对金融危机方面, 就风险控制和构建保护体系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危机,应对战略,风险控制,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吴泓, 徐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理探析[J].东方法学, 2009.

[2]江鑫.金融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会, 2002.

[3][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上册)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7.

3.金融危机下国际油价走势及其影响 篇三

[关键词]金融危机石油价格

影响及对策

一、金融危机下国际油价走势

2008年下半年,受金融危机爆发和逐步蔓延的影响,全球经济急剧下滑,石油需求严重萎缩,国际石油价格自2008年7月中旬达到历史高点后持续快速回落,并一直延续到2009年初。2009年全年,尽管全球石油需求始终呈负增长,但随着欧佩克成员国严格执行减产协议,效果逐步显现,市场信心开始回暖,加之美元贬值和国际投机资本重仓介入,国际石油价格从2月初的34美元,桶上升至超过80美元/桶,并维持在70~80美元,桶区间震荡。国际油价走势再度走出了罕见的大起大落。2010年年初至今,随着各项政策的出台及其经济复苏国际油价一直是稳步地上下波动着增长。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与走向、对全球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和供需基本面正在主导国际原油市场基本状况,而金融因素、货币因素和能源地政治因素等仍将对国际石油市场产生持续的影响。

二、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国际油价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油价的上涨会增加外汇开支,引起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在增加,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油价的制约,伴随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石油消耗也随之迅速上升,国内石油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旺盛的需求,只能通过大量进口。当国际油价上涨时,石油进口费用相应增加,必然减缓我国经济增长,事实和数据说明我国经济增长将会越来越受到国际油价的制约,并且石油进口量越大,这种制约作用就表现越为明显,根据测算,国际原油价格每桶上涨达10美元将直接导致我国全年购买石油多支出外汇88亿美元;

2、油价上涨导致我国经济运行成本增加,通胀压力增大。我国国内对原油进口需求量持续上升,高油价直接导致支付原油采购成本上升,这最终需国内各行各业承担,从而降低行业利润,延迟国内投资额,加剧潜在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原油进口价格的上升:一是形成国内成品油调价的压力,一旦调价直接影响与成品油相关的消费和生产;二是直接导致依赖原油进行加工的化工原料、生产资料成本的增加;

3、国际油价的上涨给整条石油产业链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对于以石油为原料的石化企业、化工企业来说,石油价格的上涨往往会带动下游石化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有助于石化行业走出产品价格长期低迷的态势,可以说,短期内油价的上涨对石化的上游企业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对于再下游的化纤、塑料行业来说,其产品价格往往由激烈的市场竞争来确定,又要面对不断攀升的成本压力,影响会更大。因此,面对居高不下的油价,整条石油生产链越是末端压力越大。

(二)国际油价下跌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油价下跌有利于我国提高石油战略储备,保证国民经济安全运行。一方面国际油价的下跌有利于提高我国石油战略储备水平,另一方面较低的油价为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投资方向,可以利用油价下跌造成的国际上一些上游的石油公司面临资金短缺、运营艰难的时机,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下大力气去收购上游油气资源资产。以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长期来看。可以拉动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重新分配石油上下游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相关行业的优胜劣汰。国际油价的变动可以通过有效的传导机制影响国内的相关企业。油价持续下跌对石油开采业影响不断加深,炼油行业收益增加但库存高的化工行业面临价跌量减、收益下降、投资放缓的局面,对于相关行业持续发展不利;

3、油价的连续下跌。可降低全球范围内石油行业投资。目前由于国际原油价格大幅降低,导致全球石油勘探、开发和生产方面的投入降低,全球钻井数量开始下降,这将降低未来石油产能,影响石油供给,对未来油价走势有着一定消极影响。

三、应对策略

(一)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国际合作和国际投资

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当前,国际上,石油企业并购不仅谈判筹码高,公司整合也相对容易。因此,在资产负债率不高的前提下,我国石油企业应积极谨慎地实施海外资产收购战略。“走出去”进行跨国并购不仅能解决我国短期内石油需求猛增的问题,而且还能从根本上为维护我国石油安全提供保障。

(二)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积极开发替代新能源和新技术

目前南海、东海地区的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加大对这些地方的勘探力度,可以增加我国石油的自给能力,可以减少对国外石油的依赖。我国在“搁置争议”的同时,应当积极开发这些资源;同时,必须保持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避免恶性石油资源的争夺以及保证海路石油运输的安全。此外,短期的油价下跌不能保障我国长期的石油安全问题,况且石油资源绝不会取之不尽。从长期看,替代能源和产品会逐步取代石油成为我国主要的能源。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未来能源安全问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我国应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等多种手段和途径,加快对替代能源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应用。

(三)利用国际油价调整的有利时机,推进国内石油流通体制改革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解除流通环节的准人限制,不断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与国际市场油价变化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的机制,是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的目标。目前,国际油价调整和较低正是我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的较好时机。具体来说:第一,要抓紧建立公平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原油和成品油的进口、批发及零售等各个环节,公平对待各类投资主体,为各类主体的平等竞争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二,要健全与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石油行业的地位、监管机构、石油流通的管理形式、石油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合理的石油库存等,以维护公平竞争环境和石油流通秩序;第三,完善政府管理和监督体制,保证流通市场的公平性和有效性,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第四,要加快现在石油市场体系的建设,发展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增强我国石油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孟辉,伍旭川,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稳定[J],中国金融,2007,(18)

4.金融管理国际影响力 篇四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江门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出来,尤其是2009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下滑比较明显,突出地表现在对外贸易额的减少,利用外资额的下降和用电量的大幅减少。这表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江门的影响没有深圳和东莞等外向度非常高的城市那么敏感和快速,江门经济的外贸依存度是50% 但是,它的影响会在今年的2-4月份集中释放,对我市的第一季度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尤其是,我市外贸出口企业主要以中小型加工企业为主,抗风险的能力较弱,所以对我市的外贸企业的影响可能还要严重和持久一些。

一、基本情况

国际金融危机对江门的影响主要通过进出口加工贸易、利用外资、和能源等需求萎缩三个传导机制发生作用。对江门的就业和服务业影响不大,对房地产业影响较大商品房空置面积万平米,空置率%,对农业的影响也较小。

二、对各行业的影响

(一)对工业经济的影响

(二)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 出口创汇农业的影响

2. 对农业生产成本的影响

农资价格的影响,农产品价格走低的影响

(三)对服务业经济的影响

(四)对就业的影响

市劳动保障部门负责人介绍,2009年,我市新成长的劳动力将是4.8万人,其中大学毕业生1.9万人,2009年就业工作的重点是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安置就业。

1. 对城镇就业人口

2008年末城镇就业人口较2007年减少了6269人,而去年同期,2007年较2006年只减少637人,国际金融危机对城镇就业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虽然这个数字只占城镇就业总人口的0.4%。

当前的金融风暴对我市劳动力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市人力资源市场一份最新统计显示,岗位需求与求职登记人数相比,求人倍率由2008年的1.12下降至今年1月份的0.87(编者注: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需求人数与求职人数之比,它表明了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如求人倍率为0.87,表示100个求职者竞争87个岗位),出现了岗位需求萎缩,求职人数增加的现象,但总体看,我市就业形势仍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食宿和餐饮服务业仍然是招聘的主体,电子生产工、车位工、生产运输工人、服务员需求量仍大于求职量。

2. 对农村就业人口(农民工)的影响

我市有农民工万人,其中,在外打工农民工返乡的有133266人;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本地企业裁员减少人。“我们上周刚刚统计出的数据显示,我市各企业春节前离岗农民工133266人,春节后返岗106613人,80%以上的农民工返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林辉昨天向记者透露。据介绍,这一数据来源于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最新普查结果,农民工实际返岗率高于之前对15家企业抽样调查得出的73.72%的数字。

3. 对应届大学生就业影响情况

据人事部门统计,目前江门尚有2万名左右的大学生没有实现就业。

最近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促进创业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把促进就业帮扶对象由原来的5类扩大到8类,新增了退役军人、大学生创业的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市财政今年将安排1150万元促进就业专项资金,配套落实相关政策,大力促进创业就业;同时,在各市、区建立一个以上的创业孵化基地和一个创业培训基地,以全面促进就业再就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还未见回暖的迹象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总体投资额度不够,尤其是大项目偏少

(二)投资的后劲不足,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三)科技创新投入增长幅度较小不足以支撑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

(四)政府出台的应对政策措施力度不够,效果不够明显

减免税的力度不够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较少,难以满足当前企业的需要。

(五)基础设施建设各种制约因素较多进度不快,影响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进程。

(六)市级财力薄弱统的能力能够,影响一体化进程。

为此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二)结合《规划纲要》珠江中经济圈布局,大力发展专业镇经济,争取尽快和中山专业

镇融合,形成江中专业镇集群,强化新会和台山东南向发展意识,加快与珠海的沟通和联合,进一步激活经济发展的活力要素。

(三)加强全市产业布局规划的力度,进一步明确各个区域的功能定位,实现科学布局,协调发展

(四)在《规划纲要》新一轮框架下,进一步做活江门的发展文章。上连广佛都市圈,下

通澳珠出海口,做到上下通气,八面来风。

(五)做活江门生态宜居典范城市这个人文牌。加快滨江新区开发建设进度,争创国家生

态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努力打造珠江西岸山水园林城,生态宜居地,生活便捷、心情舒畅、休闲舒适乐园。

5.金融管理国际影响力 篇五

摘要:马克思揭示的影响经济危机的因素,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仍可找到其延续的痕迹。他对影响危机因素的分析方法和结论,仍具有普遍的真理性。当代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一个基本前提、一个经济平台,其影响因素可分为五类。分属这五类的影响因素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形成合力,共同对危机发生作用。同时,这些因素在危机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平衡,具有层次性、顺序性、方向性、相互交错和反向递进性,并由贯穿始终的一根轴线连接起来。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因素;基本结构;内在逻辑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7-7685(2011)07-0006

一、马克思关于经济危机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其方法论特点

在《资本论》及其他相关著作中,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八方面。

(一)粮食和工业原料价格变动

马克思认为,粮食价格的上涨“是推动巨大的商业危机和工业危机爆发的力量。”粮食价格上涨使粮食的需求更大,使工业品需求量大大减少,使其他一切商品的价格下跌,从而导致市场普遍缩小和生产过剩危机的发生。但它只能从外部施加影响,而不能引起危机。马克思认为原料价格上涨,使扣除工资后的生产成本无法“从商品价值中得到完全补偿”,从而“在再生产过程中引起中断,巨大的冲突,甚至灾难。”原料价格上涨,还会“在那些生产可以急剧增长的产业部门(真正的制造业、采矿业等等)”“发生突然的扩大,随即发生崩溃。”“资本主义生产越发达,”“机器和其他固定资本的相对生产过剩也就越严重,植物性原料和动物性原料的相对生产不足也就越频繁,”“原料价格上涨的现象以及随后产生的反作用也就越显著。因此,由再生产过程的一个主要要素的这种剧烈的价格波动引起的激变,也就越频繁。”原料价格上涨,还会使“货币再转化为商品,完全同商品转化为货币一样,也可能遇到困难”,“造成危机的可能性。”他还把原料价格和工业制成品价格之间对比关系的变化列为发生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

(二)再生产周期不同的产业部门间的投资比例

马克思指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这些部门,如铁路建设,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较长时间内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提供任何有用效果,但会从全年总生产中取走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在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理智总是事后才起作用,因此可能并且必然会不断发生巨大的紊乱。”周转时间长短不同的产业部门间的比例失调,不仅会对货币市场造成巨大的压力,而且也会推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价格上涨,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全力扩张和虚假繁荣,为生产过剩危机的来临提供前提。

(三)信用、信用制度、利息率、贴现率

马克思指出,信用的动摇,会导致精神普遍颓丧,信贷受到限制,企业因缺乏货币而破产,从而使危机发生。“信用的最大限度,等于产业资本的最充分的动用,也就是等于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能力不顾消费界限的极度紧张”,信用制度不仅成了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而且也是“引起危机和欺诈行为的一种最有效的工具”。马克思还分析了利息率、贴现率对危机的影响。指出,随着黄金外流相应地提高“贴现率并拒绝贷款,银行就会使国家证券贬值,使一切商品的价格降低,在极大程度上加重商业危机的破坏性。”“贴现率的提高,引起一部分存户从银行提走存款来按当时的高利放债”,从而引起银行后备减少,而银行“后备的不断减少,又使另一部分存户感到惴惴不安,使他们也从银行部提走存款”,结果,“使后备丧失无余”,引发危机。

(四)利润率的变化

马克思指出,利润率下降,资本量增加,与此并进的“现有资本的周期贬值”,“会扰乱资本流通过程和再生产过程借以进行的现有关系,从而引起生产过程的突然停滞和危机。”“如果利润率下降,那么一方面,资本就紧张起来,个别资本家就用更好的方法等等,把他的单个商品的个别价值压低到它的社会平均价值以下”,以“赚得额外利润”。“另一方面,就出现了欺诈,而普遍促进这种欺诈的是狂热的寻求新的生产方法、新的投资、新的冒险”。这样,也会引起再生产过程的混乱和危机。他还指出,“和积累结合在一起的利润率的下降也必然引起竞争斗争。”这种竞争斗争必然“表现为商品生产过剩和市场商品充斥。”必然使生产力的绝对发展和“资本在其中运动、并且只能在其中运动的特有的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冲突”,以至发生危机。

(五)贵金属流通

马克思认为,贵金属流出是危机的前奏。只要资本“回流不畅,市场商品过剩,虚假的繁荣单靠信用来维持”,“贵金属不断的大量输出就会发生。”“金的流出现象在不同各国发生的顺序只是表明,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国家必须结清总账,什么时候轮到这些国家发生危机,并且什么时候危机的潜在要素轮到在这些国家内爆发。”贵金属的外流只要达到一定规模,资本主义的整个经济就会崩溃。

(六)国际贸易

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仅仅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再生产过程的紊乱和危机起补救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和避免危机。对外贸易对紊乱和危机起补救作用的同时,又表现为危机的一个新的条件和因素,不仅增大爆发危机的可能性,而且也起着加速危机的传播、扩大危机范围的作用。马克思还把过度的对外贸易视作世界市场危机的直接原因,他指出:“关于进口和出口,应当指出,一切国家都会先后卷入危机,那时就会发现,一切国家,除了少数例外,出口和进口过多”,“一切国家都发生了进口过剩和出口过剩”,“都发生了生产过剩。”这样,“危机也许首先”“在这个提供信用最多而接受信用最少的国家爆发。”

(七)世界市场

马克思认为,“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生活条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矛盾集中体现的世界市场危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些矛盾的展开,加速了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达到自身内部生产过剩的成熟程度,加强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广泛的经济联系,使危机发展成为普遍的世界市场危机。“危机之所以来得愈频繁和愈剧烈,就是因为随着生产总量的增加,亦即随着对扩大市场的需要的增长,世界市场变得愈加狭窄了,剩下可供榨取的市场愈益减少了。”马克思还认为,世界市场空间距离的拓展,对危机也起重要作用。他指出,市场空间距离的拓展,使买和卖的分离、生产和流通的分离更加严重,从而促使信用的膨胀及期限的延长。“一旦那些把货物运销远处(或存货在国内堆积起来)的商人的资本回流如此缓慢、数量如此之小,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

(八)关税政策

马克思指出,关税政策并不能消除危机,“贸

易自由就能一举而消除商业衰落、工业生产过剩和歉收,这是一种幻想,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恩格斯分析了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政策导致危机的原因。他说:“实行自由贸易,即彻底实现自由竞争的原则”,“将从一切方面刺激生产的发展,可是恰恰由于这个缘故,它也将在同等程度上促成生产过剩、商品充斥和商业动荡。”同时,“那种使每个工业国家同其他工业国家”“隔绝的保护关税政策,又人为地提高了本国的生产能力。结果是全面的经常的生产过剩、价格下跌、利润下降甚至完全消失;……。”“每一个对旧危机的重演有抵消作用的要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

马克思对影响危机的因素的分析,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点:第一,在分析影响危机的各种因素时,总是从大量的客观现实出发,分析众多现象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分析这些现象引发的各种连锁反应,分析这些连锁反应对资本主义经济过程内在矛盾的影响,揭示这些矛盾发展以至导致生产过剩危机的过程和规律。第二,把资本主义经济当作一个全球性的矛盾系统,从普遍联系的角度,分析影响危机的因素。在他分析的影响因素中,既有生产因素,又有流通因素,既有经济因素,又有上层建筑因素;在上层建筑因素中,既有国家干预因素,又有市场主体的心理因素;从发生作用的空间来说,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等等。这些因素互为条件、相互联系。通过分析,揭示了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各种矛盾的综合、集中表现,是各种矛盾的灾难性爆发和强制平衡。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影响因素的层次性。他认为,引发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对危机的作用和作用的方向是不同的。有主有次,有内在因素,也有外在因素。对这些因素,不能相提并论、等量齐观。

二、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的因素及其内在逻辑

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一个基本前提、一个经济平台,影响危机的因素也分为五大类。

(一)基本前提

金融危机发生的基本前提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个基本前提孕育着危机的可能性,决定着危机的必然性、所经历的过程及周期反复的规律性。这一基本矛盾运行并贯穿资本主义全过程各个方面的动力机制即资本增值的本性和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没有这个基本前提,就没有危机的根源及其必然性,就没有危机的发生。

(二)经济平台

这个经济平台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行所采取的市场体制。调节这一体制运行的市场机制,包括竞争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润机制、利率机制、汇率机制、工资机制、风险机制等。没有这一机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其他一系列具体矛盾就没有存在和活动的基地。但仅有存在和活动的基地,而没有相应的调节机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基本矛盾和各种矛盾的主体就缺乏生机和活力,影响危机的因素就无从发挥作用,也就不能导致危机。

(三)影响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五类因素

1.华尔街的贪婪。这类因素有金融创新、金融交易、投机欺诈、逃避监管等。华尔街的“贪婪”来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来自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现实主体即资本的本性。资本的本性就是增值,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的。华尔街作 为金融垄断资本的代表,它的贪婪正是资本本性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一本性的驱使下,华尔街的投机家才运用大量金融创新及其衍生工具,逃避监管,涉足资金交易,制造巨大的金融泡沫,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其他一系列矛盾急剧膨胀和发展,最终导致席卷全球的危机。

2.虚拟经济膨胀。这一类因素有信用工具、有价证券、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次级房贷债券、金融杠杆、金融市场炒作、金融泡沫等。这些种类繁多的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通过金融市场的炒作交易,吸引和欺诈投资者,牟取暴利。在此次危机中,一些投机家们不顾后果地进行所谓的金融创新,设计出众多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大量发放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并将这些次贷债务证券化,进一步打包上市。同时,又与信用评级机构和会计机构相互勾结,故意抬高信用等级。然后,放出虚假信息,在金融市场上炒作交易。这样,由于华尔街的贪婪、次贷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过度使用,次贷债券价格如日中升,盈利的吸引力愈来愈大,投机者趋之若鹜,债务锁链越拉越长,金融泡沫越吹越大,虚拟经济越发膨胀,金融风险越积越高,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一系列矛盾也愈加深化。最后,一场灾难性的金融危机乃至全面经济危机随即发生,并借助金融自由化、经济全球化的媒介作用,迅速发展为一场国际性的金融危机。

3.政府宏观政策。政府宏观政策的内容包括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体系、金融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金融监管、消费政策等。当今的资本主义经济是金融垄断资本主宰的经济。金融垄断资本和金融寡头,利用参与制,控制了整个社会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的国家和政府,成了金融垄断资本剥削广大劳动人民、聚敛社会财富、实现其经济和政治统治的工具。为了实现金融垄断资本的无限贪欲,美国政府和国会建立了自由放任的金融体制;为了给华尔街的金融寡头们营私舞弊、投机欺诈行为创造条件,美国政府和国会制造种种理由,恣意放松甚至解除监管;为了给华尔街的金融寡头们创造获取社会财富的机会,美国政府和国会在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开辟了房地产经济;为了给房地产业撑腰打气,美国政府和国会及其下属美联储放宽信贷管理,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房地产业出现过热、通货膨胀势头大长之时,为了缓解生产过剩,美国政府和国会及其下属美联储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发放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操作,纵容种种投机和诈骗。另一方面,又与华尔街相互配合,利用电信网络、舆论等各种媒体和其他政策措施,鼓励居民举债消费。结果使居民债务迅速膨胀,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虚拟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

4.国际因素。影响危机的国际因素大体有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还包括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等。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国利用美元的强势地位,控制着国际金融机制的运行方向,掌握着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力、规范国际经济秩序的话语权,输出美国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鼓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利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使国际资本的流动无序化,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造成各国金融市场的动荡和不安;滋长了一系列投机、欺诈行为,诱发了日益膨胀的金融泡沫,导致国际经济和金融的动荡;增大了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放大了金融风险;强化了各国金融政策之间的联系,弱化了各国宏观调控的能力;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使跨国金融监管难以进行;暴露了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缺失和漏洞,使之

难以应对国际投机资本的攻击,增大了金融风险和危机的可能性。在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操纵下,国际货币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引发一轮全球性的金融危机,5.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作为新自由主义理论核心的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具体到政策上就是所有制上的私有化、政府角色的最小化、调控上的非监管化、世界战略上的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新自由主义理论及其经济政策,在西方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泛滥,激发了金融市场上的投机狂潮,推动了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的无限繁殖,形成并放大了虚拟经济的泡沫,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一系列矛盾不断深化和发展,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准备了充分而成熟的条件,在一次次危机的机体上,打上新自由主义的烙印。

以上影响危机爆发的五类因素及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平台,是相互连接的有机整体。影响危机爆发的五类因素及其下属的各个因素,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循序渐进、一脉相承。我们之所以把华尔街的贪婪作为影响危机因素的第一类,是因为华尔街的贪婪距离危机的根源最近,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内在的一系列矛盾,正是这一制度产生并运行的利润最大化的动力机制,导致华尔街的无限贪欲,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欺诈和投机,才产生了金融市场的泡沫,并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正是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和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安全并危及金融垄断资本整体和长远的利益,代表金融垄断资本利益的国家和政府才动用宏观政策手段予以干预。以上影响危机爆发的三类因素,都是国内因素。美国金融垄断资本在推行世界霸权、实现自己无限贪欲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组织的力量。于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货币金融的运行规则等,便成为影响危机因素的第四类即国际因素。在引发此次危机的诸种因素中,美国国内的因素是根本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国际因素只是推动美国国内危机发展、恶化并向全球蔓延的条件。至于影响危机因素的第五类即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则属意识形态因素。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以及在这一制度中生活的金融垄断资本本性的产物。这一理论通过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模式而具体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在实现金融垄断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深化、发展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他一系列矛盾,最终导致危机的发生。

三、结论与思考

金融危机影响因素的存在和作用是有一定条件和前提的。这些影响因素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合力,对危机的发生、发展和扩散,进行作用。同时,这些因素在危机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平衡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有的属初始性因素,有的属继发性因素。并且,在这些因素中,还贯穿着一根轴线即利润最大化的动力机制。围绕这根轴线,各种不同层次的因素,按照各自的职能,对危机产生不同的作用。由于这些因素的层次性和职能的差异性,它们对危机的作用又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方向性。一般来说,这些不同层次的因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由初始因素出发经过继发性因素对危机的过程和不同阶段,产生正向的推进作用。但是这些因素也会按照其逻辑顺序,依次对危机的过程和运行发生反向的递进作用。这种正向的推进作用和反向的递进作用相互交错、相互结合,使危机不断深化、发展,后果不断放大和严重。

6.金融管理国际影响力 篇六

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8.87亿元,同比下降1.7%,西部12省份中只有甘肃省增速下降,14个市州中只有金昌、天水、张掖、庆阳4个市实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0个市州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

分月来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逐月下降,1月份增长1.5%,2月份下降2.4%,3月份下降2.9%。

二是工业经济效益下降。

1―2月,甘肃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9.12亿元,同比下降42.56%;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47.24,同比下降28.74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39个百分点。

一季度,30户省属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54亿元,同比下降95.31%。

三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

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延续自208月份以来下降走势,连续回落23.7个百分点,一季度降幅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同比下降12.9%,其中,电解镍平均售价为8.59万元/吨,同比下降64.2%;阴极铜平均售价为28 209元/吨,同比下降55.3%;酒钢集团钢材价格平均售价3 400元/吨左右,比年7月下降了43%。

四是工业用电量和货运量下降。

一季度全省工业用电量112.0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15.6%;货运量总体下降,虽然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0.32%,但公路货运量4010万吨,同比下降15.44%。

五是企业应收账款和产成品库存上升。

截至2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应收账款218.07亿元,同比上升9.78%;产成品资金占用194.8亿元,同比上升0.23%。

二、从税收运行情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

工业税收增长主要源于工业经济发展,因此,工业相关税收运行情况可以反映工业经济发展状况,考虑到国内增值税的主要税基为工业增加值,企业所得税的主要税基与工业增加值和工业企业利润水平密切相关,二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工业企业的总体生产经营状况,以下将它们作为反映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税种指标来体现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影响。

(一)分季来看,2008年以来,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速下滑趋势明显,至20一季度两税增速均为负值

2008年以来,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速总体均呈逐季下滑态势,其中,国内增值税增速从四季度的14.50%跌落至2008年四季度的-13.05%,其间仅2008年三季度增速略有反弹,为5.61%,年一季度降幅进一步扩大,为19.26%;企业所得税增速从20四季度的65.87%回落至2008年四季度的14.13%,其间各季虽能维持正向增长,但下滑趋势不减,最终2009年一季度出现负增长,为-38.76%(见图1)。

(二)分月来看,2008年以来,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增速同比大幅回落,进入2009年以后两税均呈负增长运行

2008年以来,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月度增速同比均呈大幅回落态势,其中,国内增值税仅2008年7月同比增速高于上年,且除2008年1月、7月、12月三个月份外,其余各月均为负增长,2009年1月降幅最大,为-38.69%(见图2);企业所得税仅2008年8月、9月同比增速高于上年,整体来看虽然各月增速不高,但当年有10个月保持正向增长,进入2009年以后,企业所得税开始负增长运行,前3个月降幅分别为26.26%、57.14%、45.02%(见图3)。

三、从重点税源企业经营状况看: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

甘肃省工业结构较为单一,有色、钢铁、煤炭、石化、电力等重点支柱行业为重要的纳税主体,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以来重点企业经营形势较为严峻,产量增长,产值下降,效益下滑。

据税务部门统计,,甘肃省纳税百强企业累计缴纳税收收入190亿元,同比下降3.55%(上年为增长41.6%),占全省税收收入376亿元的50.5%(上年占比为56.7%),其中77户企业来自于第二产业,纳税合计172亿元,占百强企业纳税总额的90.9%。

因此,以下从纳税百强企业中选取上述重点行业的个别代表企业,通过着重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来进一步体现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的影响。

(一)对有色金属企业的影响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是采、选、冶、化配套的大型有色冶金、化工联合企业,镍和铂族金属产量占中国的9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镍钴生产基地。

公司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纳税百强企业榜首位,2008年累计纳税285 252万元,同比下降26.70%。

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产品价格大幅下降。

在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价格影响下,镍价从2008年5月下旬的约21万元/吨开始震荡下滑,12月末,金川公司镍出厂价降到6年以来新低,基本恢复到1月份的水平,约为8.2万元/吨。

进入2009年,在国家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下,企业资金紧张局面有所缓解,下游行业需求稍有增加,1月份镍价略现回升,但之后开始回落,至2月末又下降至8.6万元/吨。

二是市场需求疲软,产能相对过剩。

供给方面,随着开始的镍价大幅攀升,全球大型镍项目逐步建成投产,产能扩张较快,世界金融统计局公布,2008年全球精炼镍过剩5.41万吨。

需求方面,国际国内经济起色不大,国内几大不锈钢企业减产,导致国内镍需求平淡;同时镍价两年前开始的持续攀升催生了大量替代品的出现,镍产能相对过剩。

三是削减产量。

针对现状,金川公司不得不采取严格执行以销定产,适时适当调整产品结构的措施;同时还进一步降低镍产量,2008年镍产量比原计划减少2万吨,新增的冶炼炉也已停止投产,另有两台高炉装置被改为铜冶炼。

(二)对钢铁企业的影响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甘肃省重要钢铁生产企业,是我国西北地区建设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钢铁联合企业。

2008年居全省纳税百强企业榜第7位,累计纳税61 362万元,同比下降22.82%。

金融危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一是2008年产量首次下降,2009年开年产量仍然萎缩。

受金融危机影响,房地产、机电、汽车等用钢行业萎靡,对钢铁产品的需求大幅萎缩,销售不畅。

酒钢公司从2008年11月份起,实行限产策略以应对低迷的市场形势,2008年全年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同比分别下降7.37%、4.97%和2.95%,而―年产量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4.1%、29.3%和29.5%,2008年产量出现首次下降。

2009年1―2月份,企业的产量仍然较低,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同比下降8.7%、9.4%和8.3%。

二是钢材价格持续疲软。

从2008年7月初开始,钢材价格开始大幅回落,继而出现暴跌,如螺纹钢价格由最高5 875元/吨,下降至3 700元/吨,跌幅达37.02%。

2009年开年在刺激政策和利好信息的拉动下,2月8日螺纹钢价格涨至4 100元/吨,之后几个交易日价格持续下行,3月中旬单价跌至3 600元/吨的低位,下旬虽微幅回升了50元/吨,仍低于2008年12月时的最低水平。

三是出口形势严峻。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欧美、东南亚等国经济增长放缓,对钢材产品需求量减少,酒钢公司出口订单大幅减少,出口贸易严重萎缩。

尽管国家从2008年12月1日起取消了67个税号的钢材出口关税,有利于降低出口成本,但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主要出口地区需求总量缩小,钢材出口环境较为严峻。

据了解,酒钢集团公司从2008年10月份起,与东南亚贸易进口商再未签订新的出口贸易合同。

(三)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华亭矿区是甘肃省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全国13个重点大型煤矿之一,华亭煤业集团公司是华亭矿区最大的省属国有大型煤矿,2008年居全省纳税百强企业榜第14位,累计纳税26 396万元,同比增长106.04%。

由于2008年煤炭紧缺带动其价格一路攀升,金融危机对煤炭企业的负面影响从2009年开始才有所显现。

一是生产销售降低,库存积压严重。

2009年1―2月原煤产量和销售量分别为238万吨和217万吨,同比分别减少7万吨和61万吨,2月底库存原煤110多万吨,高出去年同期120%,积压较多。

煤炭销量大幅下降,直接导致销售收入和利润减少,集团公司效益回落。

2009年前两个月,华煤集团公司销售收入和利税分别比同期减少3 500万元和2 600万元。

二是产品价格不断回落。

2008年上半年全国煤炭市场空前旺盛,煤炭紧缺形成供不应求局面带动价格一路攀升。

之后,煤炭消费行业紧缩,煤炭需求减少,该企业库存积压严重,几次下调煤炭价格,如目前混煤价格已由2008年9月的690元/吨降至420元/吨。

三是各方面需求缩减。

金融危机使煤炭消费市场进入严冬,从总体形势看,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等四大主要煤炭消费行业产品产量增幅大幅回落,煤炭需求减少。

另外,由于实体经济下滑和市场转冷,铁路系统不断缩减运力,要开拓周边市场、追加销量比较困难。

同时,本地销售情况也不乐观,需求企业之一的华明电厂资产负债率已达到115%,基本处于停产状态;华亭西华发电公司只有一台机组运行,年用煤量仅维持在80万吨左右。

四、原因分析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推动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今年一季度全国经济发展趋势已显露出积极信号,但从甘肃省工业经济有关数据来看,金融危机对甘肃省的影响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正在加深,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艰难时期,甘肃省经济运行与全国经济运行相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大环境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尚未见底,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我国周边国家的经济仍在持续下滑。

尽管国家和省内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推动工业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领域出现回暖迹象,但市场总体疲软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

二是甘肃特殊工业结构影响。

以原材料、化工为主的单一工业结构和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配地位,决定了甘肃省经济运行主要倚重于工业经济发展。

而甘肃省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省份,能源、原材料等资源型产业比重较大,消费品、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国有经济比重较大,民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比重较小,“两高一资”产业比重占到了工业总量的80%以上,这种工业机构,势必导致甘肃省经济回升总比其他省市慢半拍。

五、对策建议

(一)用足用好现有政策。

为应对严峻的经济形势,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继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今年又陆续下发了钢铁、石化、有色、轻工业等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开展了电解铝企业直购电试点,实施了铝锭等重点工业品收储计划。

甘肃省在支持工业发展方面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全省工业稳定发展的意见》,下发了《关于实行重大项目互保共建措施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省物价局出台了实行峰谷分时峰谷电价的有关办法。

企业应认真学习,研究吃透国家和省内出台的各项政策,并积极关注政策变化,用足、用好、用活政策,努力在政策中寻求发展商机,趋利避害,加快发展。

(二)加快产业调整。

一是要抓住国家在内需拉动、产业升级、投资方面予以政策支持的机遇,特别是在甘肃省经济发展上给予优势产业支持的机遇,抓紧技术改造和产能升级。

二是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努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7.金融管理国际影响力 篇七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国内金融市场实行金融紧缩政策, 贷款政策将会更加严格, 对金融投资的监管更加严厉。对于电力行业, 金融紧缩政策将会使某些电力企业的融资产生困难, 尤其是那些融资渠道单一, 缺乏信用保证的电力企业, 借贷困难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所以, 对于处于设备改造和更新的电力企业, 银贷还利压力将会加大。由于紧缩的金融政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金融风险, 另一方面使资本市场的货币供求关系出现紧张, 造成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困难加剧。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资本市场的冲击影响, 使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降低,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全球金融动荡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后果还无法判断, 国家依据本国金融业实际情况进行行政干预, 而利用货币政策调控的周期将会延长, 甚至在若干年中这种宏观的调控将会持续进行。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正处于设备的更新换代期, 自2005年以来由于GDP增速连年递增, 使我国的电力需求紧张, 电力行业迅速扩张, 且多数电力建设项目均属于规模化扩张, 造成大量资金的消耗。在紧缩的金融政策下, 电力行业的规模化进程应该依据企业自身情况而定, 尤其是依靠银团贷款的电建项目, 要尽力缩短建设周期, 尽早使新建项目投入运行产生效益, 以缓解银贷还利压力。

金融危机所造成的资本市场动荡也为电力企业规模化建设造成严重的制约, 电力企业在目前的资本市场里融资艰难, 市值缩水严重, 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大为降低, 这也使电力企业扩张乏力。金融危机对所有实体行业所造成的隐性损害是长期的, 是通过资本链作用的。所以, 在目前情况下, 电力企业不适宜进行大规模扩张, 在建电力项目在融资方面更要慎之又慎, 以防范金融风险。而对于进行产能升级的电力企业, 应严格财经纪律, 累积良好的信用度, 拓宽融资渠道, 充分利用企业 (或集团公司) 的自身优势, 确保企业资金饱有量, 规避系统性风险, 防止资金链出现问题。

全球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冲击目前还无法估计。可以确定的是, 对外进出口贸易、保险业、中小企业的冲击最为直观。这些依靠境外市场而生存的行业将会经历严峻考验。出口贸易公司和保险业是重灾区, 出口急剧萎缩所造成的后果使历经多年培植起来的境外市场顷刻间化为乌有, 而保险业所进行的风险投资则受到重创, 那些企业规模不大正处于扩张经营的中小企业也会遭受毁灭性打击。石化、钢铁等基础产业更不容乐观, 由于金融危机造成企业出口极度萎缩, 大量的出口订单被迫取消, 产品库存量积聚。这些产品的生产成本相对于目前市场价格来说奇高, 而市场成品价格迅速下降, 企业利润骤降, 甚至造成大面积亏损。由于金融危机可能造成世界市场经济的萧条, 个别企业的资金链或将不能承受其重, 而更严重的是实体经济无法及时转嫁或消化这种风险, 使之处于尴尬的被动地位。

电力行业虽然处于实体产业链高端, 但来自整个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是巨大的。首先是量能缩减造成利润萎缩风险。石化、钢铁等基础产业对电能需求是电力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而依照目前国家基础产业经营状况, 为减少损失, 势必要减少产量, 而一些实力差的企业更是举步维艰, 这种状况实际上是打破了电力企业与基础产业间的供需平衡。这与近几年国家由于经济持续增长造成的电力供需紧张形成截然相反的对比, 国家电力行业的快速扩张受到来自实体经济发展受阻的制约, 换言之, 在未来的电力市场很有可能发生产能过剩的局面。

金融危机对国内煤炭市场作用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经营状况。煤炭市场在此次危机中所遭遇的境况和其他实体经济相比可能要轻微些, 毕竟是基础资源产业, 其风险抵御能力要强于加工制造业。煤炭行业的境况和电力行业近似, 是国家基础产业的上游行业, 受下游行业增速放缓的影响, 煤炭行业的销售量会下滑。但这并不意味煤炭企业的利润率大幅降低, 对于资源类行业, 可以用多种方法调控其盈利模式, 比如OPC (欧佩克) 以石油产量调控石油价格一样, 煤炭行业完全有可能以此种方法进行调控。2008年国内煤炭市场价格达到历史的高点, 使得依赖于其的电力行业步入高成本时代, 随着煤炭市场相对萎缩, 电煤价格可望有一定的回落。但这种回落并不意味着电力企业的燃料成本的大幅降低, 只是对电力企业经营成本有所缓解罢了。因为我国的煤炭能源在短期内不会达到饱和状态, 即使基础产业发展速度降低, 对煤炭的需求量也不会大幅萎缩, 这也是由于中国目前经济增长模式所决定的。再则煤炭行业会不会因保证自身的利润率而做出减产的行为也未可知。

所以, 期望因金融危机而使电煤价格下调, 以降低发电成本的想法正确与否是有待商榷的。但对于电力行业, 电煤价格在煤炭市场运行趋势中稳定小幅下降是可以预期的。

另外, 由于基础产业受金融危机冲击所造成的境外出口市场的萎缩, 使企业不得不转向国内市场, 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 以缓解资金压力, 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方向也显示, 应对此次金融动荡的大方向:扩大内需。这样会使原材料市场价格下降, 这对于电力企业的降低成本也是正面的促进。

纵观各方面形势, 金融危机对电力行业的影响是喜忧参半。如果把国内经济发展趋势纳入考虑范围, 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 尽管金融危机造成实体经济发展的减缓, 但这种减缓反而是一种稳定和缓冲。电力行业的整体经营形势是不变的。对于产能良好, 技术先进, 成本可控的电力企业来说, 这种增速放缓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这段时期内, 这些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获得客观的市场效益。而对于那些产能低下、成本高而又处于设备更新改造周期的电力企业则是一种巨大的考验。

8.金融管理国际影响力 篇八

经济危机对于每个国家来说影响都是重大的,其对国内的经济状况往往甚至颠覆性的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所以,对于中国来说,看清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结构变动的情况,也是中国从中更好认清自己的国际经济地位的好机会,从而可以据此制定中国经济的可只需发展战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 经济地位

一、绪论

经济危机的存在是世界经济的一件大事尤其是资本主义国家。根据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律,大约十年就会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上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在1997年,那次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而且因为中国坚持人民币的价值保持,在国际经济领域留下了较为良好的印象。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缓慢,经济秩序失衡,经济中存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状况面临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最大的挑战和危机。在这样的动荡的经济局面下,中国自然也不能独善其身,经济危机引起的经济病,职工失业,内需空虚,出口量下降,筹资困难等状况。

二、世界经济格局现状

只有深入了解当今世界的经济局势,对现状有一定的分析研究,才能使本国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不会迷失,找准自己的位置,保持清醒的头脑,规划长远的战略目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唯有这样,光喊口号,却没有实际措施的状况才能避免,才能在世界经济中站稳脚跟。

当代的世界经济形势,仍是以美国、日本、欧盟为主的“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发展中国家等世界经济新势头的发展一样猛烈,近几年金砖国家的发展也不容小觑。

毫无疑问,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是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中最重要最有实力的经济体。各种数据表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而欧洲的一体化进程既是内在成员间的合作增加,也是外部的有规划的扩大。这样的趋势下,欧盟于国际中无论经济还是其他事情的发言的力度程持续上升。货币方面欧元的金融地位也不断上升,对美元的抗衡也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日本虽国土面积狭小,但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实力自然不容小觑。但进年来,经济水平有所萎缩,日本的实力水平与国际地位都在日益缩减。我国作为金砖国家之一和新兴的经济势力,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亦不会很小,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特色市场经济作用下,中国经济进行可持续发展,也将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力量因素。

三、经济危机下世界经济的变动

(一)经济危机下的美国主导地位不再

需要重新对美国的经济水平进行衡。08年的一份论文报告让美国经济已经陷进衰退的状态。这一结果令人哗然,其认为美国自二战以来,曾有过多次金融危机,经济水平动荡地称下降趋势。不可否认的,美国经济确实在出去一个衰退阶段,这必然会动摇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对于美国模式尤其是经济模式的评价也要重新进行。美国模式,是一种自由市场经济下的发展模式。它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行自由的市场经济,倡导市场的自主作用与自我调节,尽量少地政府的管理和监督。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摸索发现,逐渐形成了鲜明特色的美国经济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与成就相伴的还有随之积累的问题和麻烦。这也是经济危机产生的源头。

(二)我国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地位

只有客观正确地认识本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根据本国国情制定详细有效的规划和排布。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才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直接影响着国家在对外交往能力的体现,是国家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渠道,同时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形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量也日益增加,这使得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显得愈加重要。

四、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压力

随着经济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的经济金融也受之很大的影响。经济危机出现使得外需减少,出口量受到巨大压力。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国外的内需减少,特别是那些与中国有密切经济进出口往来的国家如日本、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使得中国的对外贸易量受到很大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推广,世界经济体系中存在着的贸易保护主义影响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危机引发的人们恐惧使得这一保护主义再次登上经济舞台。现如今,国际间经济合作不断加深,面对经济危机,世界各国应齐心协力加强措施共同应对,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使得国家之间有了隔阂从而得不到更深度的合作共赢。这将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也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就是,经济危机的出现造成世界性的投资变动,我国对外资投入量极其不稳定,还伴随着非正常的外部撤资。使得我国经济处于较被地位。且金融危机也显露出来一系列存在我国经济中的问题。譬如说我国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特别是我国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出口依赖较为强烈,所以经济危机后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巨大。

五、中国如何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世界经济局势的改变,但是在改变中不仅仅是困难与危机,还有机遇和挑战。每个国家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性,在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环境下,认清国际局势,不间断改革发展的道路,这样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浪潮下才能保持自我,提高自我的创新发展里,在世界经济局势中占据有利地位。首先,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贸易保护主义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国际经济中各国相互合作的重要性。所以,我国应配合世界各经济组织,在不同的经济体制中寻求相同,寻找利益共同点,从而进行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重视对外贸易的同时,内需的作用不能轻视。此次经济危机中,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我国对出口业务的过度依赖使得危机一旦出现,我国的经济必然出现缺口,其依靠国外经济的弊端不可避免。所以解决此问题的答案就是扩大内需。当外部经济面临低迷时期,我国就可用内需的拉动填补经济出现的空缺。从依赖对外贸易的需求过渡到内外需相结合的模式,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树立特有的品牌,从而把内需拉动上来。再有就是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经营手段,优化产业结构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迫切地需要从劳动力为主要元素的经济状况发展到由品牌、技术影响的有实力的发展方式。

六、结束

对全球经济都影响颇深的经济危机至今都令人印象深刻。在这场经济大变动下,世界经济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日本在经济危机过后,收到较大影响而没能很好地恢复,近几年的经济状况一直呈低迷形势,而中国借发展较好的势头超过日本,跃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也随之提升。但我国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姿态,对经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到处惊不乱,以沉稳的世界大国形象在经济领域立足。

参考文献

[1]朱民等.《改变未来的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2]白宇飞.《全球金融危机与世界经济新格局》.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3]陈岳.《中国国际地位分析》.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4]陈勇.《中国式突围: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机遇》.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5]鄂志寰.《华尔街风暴现场观察》.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年8月第1版.

上一篇:外科医生年终总结格式下一篇:中职生节目双簧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