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共8篇)
1.乡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篇一
XX乡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实施方案
为推进全乡农村人居环境管护的机制化、常态化,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省、市、县相关文件,结合我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工作要求,因地因村制宜,做好村庄分类工作,积极探索创新,科学确定村庄环境管护范围、管护标准、管护责任、管护模式、管护经费、考核奖惩,加快建立符合乡村实际、群众支持参与、长期有效运行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持续维护好“新村新貌”,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管护目标
全乡7个行政村全部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村庄环境实现“六化”目标:
1、卫生洁化。村庄生活垃圾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做到日产日清,无卫生死角;垃圾桶(箱)配足配齐,外观清洁干净;村内公共区域和农户房前屋后无垃圾、无积水,村外田间地头无农业废弃物;
村内卫生公厕干净整洁、运转正常。
2、沟塘净化。村庄排水沟渠完善,排水顺畅,无堆积的垃圾淤泥;水塘、库边无垃圾,沟渠畅通,无流溢污水,水面无漂浮垃圾、有害水生物,水体清澈,无异味。
3、环境美化。村庄无污水乱排、管线乱牵、广告乱贴、农具乱放等不良现象;村庄公共区域和农户房前屋后无杂草,应绿尽绿。
4、道路畅通化。村内主次干道、入户便道的路基完好、路面干净,无积水、无破损,路面及两旁无散落垃圾和禽畜粪便,路口和拐弯处无遮挡视线的障碍物,道路两旁排水顺畅,无杂草,无堆积或搭建物。
5、设施完好化。村庄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路灯、公厕、休闲广场、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以及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完好,能正常运行和使用。
6、整建有序化。村庄搭靠“三房”(废弃的空心房、危旧房、违章房)、残墙断壁以及废弃的猪牛栏、旱厕等全部拆除。农户前庭后院杂物摆放整齐,落实“一户一宅”政策,依照村庄规划和新户型图纸建新房。
三、主要任务
1、定管护范围。分类明确管护范围。一类村,即高标准打造的示范村、旅游村,重点抓好“10+N”项管护工作,即在抓好卫生保洁、供水设施维护、污水处理设施维护、杂草清除、沟塘清淤、公厕维护、绿化养护、路灯维护、道路养护、体育休闲设施维护等10项管护工作基础上,精心管护好其它的生活和旅游设施。二类村,即农户和公共设施较多的人口聚集村、中心村,重点抓好一类村已明确的10项管护工作。三类村,即地处偏远、农户不多的一般自然村,重点抓好卫生保洁、清除杂草道路维护、供水设施维护、供电设施维护等5项管护工作。
2、定管护标准。乡规划所、交通管理站、文化站、水务站、环保站、环卫所、供电所、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广电网络分公司等相关所站,要结合工作职责,分别明确乡域村庄卫生保洁、绿化养护、道路维护、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维护、旅游设施维护、供水设施维护、供电设施维护、宽带网络有线电视设施维护、污水设施维护等的具体要求和标准,推动实现村庄环境管护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3、定管护责任。(1)农户是参与主体,负责“门前三包”,做好房前屋后的物件规整、卫生清扫、水沟清淤等工作。(2)村组是实施主体,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村民理事会组织监督作用,带领农民群众,协助和监督各类管护人员,做好村庄环境日常管护工作。(3)乡镇是组织主体,做好宣传发动群众、组织开展管护等工作。乡环卫所要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的管理;
乡环保站要对集中式、分散式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或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加强管护工作;乡规划所要对农村建房加强管控;乡卫生和计生办要加强村庄公厕监管;乡文化站要对村级公共文体(含有线电视网)设施强化管护;乡交通管理站要对乡内村庄道路加强日常管护;乡供电所、文化站、电信分公司、移动分公司、联通分公司、广电网络分公司等相关所站,要组建专业化管护队伍,分别承担乡域村庄的供电、有线电视、宽带网等专业设施的管护工作。
4、定管护模式。积极构建“政府+”为主的村庄环境管护模式,建立完善“政府主导+乡村主体+公司部门负责+农民参与”工作运行机制,积极推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实现“标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形成所站各司其职、乡村齐管共护、群众人人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
5、定管护经费。采取“上级奖一点、县乡出一点、村集体助一点、群众筹一点、乡贤捐一点”的村庄环境管护筹资机制,确保每个行政村每年管护经费不低于5万元。管护经费仍有缺口的地方,可以通过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通过“一事一议”组织农户定期缴纳卫生保洁费,动员新乡贤等社会力量捐款等办法筹集。
6、定考核奖惩。由乡政府牵头,村民理事会和村委会负责考核,制定专门的监管实施办法,采取聘请义务监督员、设立投诉电话、开设微信群等形式,及时曝光和受理村庄环境管护不到位、行为不文明等情况。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方式,每季度考核一次村庄环境管护效果,并对考核结果进行排名,对于前三名的村进行奖励3000元、2000元、1000元;对于排名后三名的村扣除乡级配套管护资金1000元、2000元、3000元。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乡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领导小组,各村成立村庄环境管护站,明确分管领导和专职人员,切实抓好村庄环境日常管护工作,建立完善村民理事会,强化“门前三包”和村庄环境设施管护效果的监督。
2、注重宣传发动。要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及各类新媒平台,积极宣传推进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目的意义和各地的成功做法、典型经验,广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增强群众参与村庄环境长效管护的自觉性、主动性。村“两委”和村民理事会要发挥村规民约、家规家训的教化作用,经常性组织开展文明农户、卫生家庭、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环卫意识、管护意识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各村村庄环境管护工作均衡发展。
3、强化资金保障。切实加大财政专项投入,把村庄环境管护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足额保障每年每个行政村的1万元保底性管护资金投入。大力推行“一约两会”(建立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新农村建设促进会)做法,引导农民群众缴纳卫生保洁费,吸引各类新乡贤捐资捐物支持参与家乡设施管护。深化以“三变”为主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村庄环境常态化长效管护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管护资金实行专户(账)管理,确保足额到位,专项使用。
4、加强督查考核。将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及完成情况列为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日常督查,建立年终考核结果与管护经费拨付相挂钩制度,推动村庄环境管护常态化、长效化,助力乡村振兴。
2.乡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篇二
统战文化孕育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是在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统战文化传统, 并有效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精髓, 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时代内涵, 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起来, 日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统一战线具有非常广泛的内涵与外延, 涵盖包括民族、政党、宗教、阶级、港澳台海外等在内的众多领域, 概括起来, 新时期的统战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以团结合作、民主协商为鲜明特点的政党文化;以爱国进步、团结和睦为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以护国利民、崇和向善为鲜明特点的宗教文化;以明礼守信、义利兼顾为鲜明特点的新的社会阶层信义文化;以同宗同源、念祖爱乡为鲜明特点的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 (1) 从统战文化的内涵可以看出, 统战文化不是单一的, 而是具有多元属性, 强调求同存异, 和而不同。同时, 它也是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内涵也不断地丰富发展。因此, 在此意义上, 我们认为统战文化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即多元性和发展性。求同存异、不断创新也使得统战文化在统一战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于提高向心力、凝聚力, 引导人的行为方向, 提高人的素质, 协调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构建统战文化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路
统战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发展性, 其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 统战文化建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而应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这也使得统战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的建立成为必须。
1. 指导思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统战文化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深入, 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处在一种更加开放的状态, 无论是在物质领域, 还是在精神世界, 与他国的互动都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此过程中, 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观念相互碰撞, 不可避免地对我们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 建立统战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必须确立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 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统战文化的发展方向。
如所周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它是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 不仅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方向, 而且也是统战文化建设的根本, 也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统战文化作为一种和谐文化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其指导思想是毋庸置疑的正确选择。为此, 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统战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贯穿到统战文化建设的不同领域, 这样, 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统战文化建设的指南, 引领统一战线文化新时代的风尚。
2. 关键因素:全面提高统战工作人员的素质, 加强统战文化队伍的建设
统战文化建设是否可以向纵深发展, 是否卓有成效,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战工作人员的素质这一关键因素。全面提高统战工作人员的素质, 可以更有效地推动统战文化发展, 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⑴要全面提高统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 为统战文化建设打好思想基础。人的政治素质一旦形成, 就成为人的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特质, 而且会通过人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要加强统战文化建设, 就必须全面提高统战人员的政治素质, 具体而言, 就是要通过理论学习与统战工作实践, 逐步树立起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 提高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与政治智慧, 增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发现并处理政治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⑵要全面提高统战工作人员的知识素质。统战工作人员其所应具备的知识可分为建设统战文化所必须的基础类知识、使各项统战文化活动得以进行的技艺性知识两大类。其中基础类知识具体分为具有普遍性的统战文化知识和具有特殊性的专业知识。我们也可以把技艺性知识称之为能力知识, 它主要包括怎样做的知识, 创新知识的知识, 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等。一个高素质的统战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为此, 广大统战工作人员必须通过不断地求知、探索来强化自己的知识维度建设, 为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⑶要提高统战工作人员的创造素质。创造力具有普遍存在性, 是每个人所具有的一种潜能。它将为统战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插上想象的翅膀。具体而言, 统战工作人员应具备的创造素质主要有三个要素, 即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和个性结构。从对创造素质的构成要素的分析可见, 它与其他素质具有广泛的联系, 而并非是一种孤立的、单一的能力。因此, 统战工作人员创造素质的增强, 可以产生扩散作用, 有效促进其他素质的提高。
3. 路径选择:丰富统战文化内涵, 拓展统战文化传播的范围与途径
⑴要根据新时期统战工作的要求, 不断丰富统战文化内涵。在不同的时代, 统战文化的内容和着重点是不同的, 在当前, 统战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传承党派文化。各政党之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文化传统无疑是统战文化的重要内容, 也是不断推进政党之间和谐发展的关键。二是丰富民族团结文化。充分挖掘民族团结文化中包含的“和”的思想, 促进各个民族和睦相处。三是完善宗教和睦文化。中国是一个有多种宗教的国家, 信教群众有一亿多人。宗教和睦文化的发展更具积极意义, 因为它强调要尊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有利于维护信教群众的团结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四是拓展阶层和谐文化的内涵。大力挖掘与弘扬阶层“义”文化, 传播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精神, 可以有效引导社会各阶层之间义利兼顾, 和谐发展。五是强化海内外联谊文化。深入挖掘“根”文化, 不断加强祖国大陆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沟通联系, 增进海内外同胞之间的友谊, 对于增进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具有重要意义。
⑵创新统战文化传播的范围与途径, 积极拓展统战工作的空间与阵地。一是要把统战文化纳入到教育体系之中, 使统战文化从基础教育开始起步, 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 使人们从小建立起团结、合作、与和谐的文化理念。二是要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统战文化建设, 把统战文化向企业、社区、乡村等以前比较少波及的地域传播, 使统战工作的触角不断得到延伸, 工作领域不断得到拓展, 使统战文化从“小众”走向“大众”, 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之一。三是要树立创新理念, 不断创新统战文化的传播途径, 增强统战文化的吸引力。统战文化传播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在坚持传统的传播途径的同时, 可以不断地探索统战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利用计算机网络、文艺活动、博物馆、文化景观长廊等推广统战文化。可以说, 在统战文化建设中, 不断追寻创新, 将是统战文化建设的动力之源。
4. 环境建设:营造有利于统战文化建设的氛围
统战文化建设既有赖于各种主观因素, 又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统战文化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以后, 环境在统战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就突现出来了。具体而言, 影响统战文化的环境主要有社会环境和制度环境。由于统战文化来源于统战工作实践, 因此, 统战文化实际上并不能按任何人预先臆想或确定的模式而被塑造出来。正是在此意义上, 我们说要加强统战文化建设, 能否创造出一种有利于促进统战文化发展的宽松环境, 将是关键所在。
营造促进统战文化发展的宽松环境, 一方面要加强对统战文化建设的统一领导, 制定有利于统战文化建设的各种制度, 为建设统战文化的长效机制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另一方面, 要努力营造民主、自由、平等、和谐的统战文化氛围, 开展多种多样的统战文化交流活动, 活跃统战文化气氛, 拓展统战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 增强统战文化的亲和力、感召力, 有效地营造统战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促进统战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统战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战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文在解析统战文化的时代内涵的基础上, 提出应构建统战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以充分发统战文化的重要作用, 促进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建设,长效机制
注释
3.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篇三
记 者 蒋局长,您好!近来,伴随着体罚、虐童、有偿家教等事件的出现,师德问题成为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是,从教师群体看,那些有损教师形象的行为毕竟不是主流。事实上,教育界也不断涌现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人物,特别是在宁海,出现了“永远的班主任”张彩花、“浙江骄傲年度人物”葛明霞等师德楷模。我想这肯定跟宁海长期以来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有关。
蒋善琪 我以为,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对其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礼记》里有句话:“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说明历史上对教师的职责早有明确的认识,既要教会学生本领,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在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师的责任重大,往小里说,教师承担着培育一代又一代学生优良品德的责任;往大了说,教师则是良好社会风气的主要创造者,因为他所教化的学生,最终是社会人。教师要承担起如此重大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先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者。孔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行”指的就是“身正”才能“为范”的道理。
宁海重抓师德师风建设已经坚持了很长时间。这几年来,我县在师德师风建设上推出了许多扎实有效的措施,持续开展师德标兵评比、优秀班主任评比、师德论坛等一系列师德建设活动,举行校长与教师的读书竞赛活动。每年暑期都有师德培训周,并将此作为校本培训的指定项目,由师训部门统一组织管理和编发教材,每学年组织严格的考核,递交学习体会、反思总结、培训记录等材料,并核发学分。同时,全县教师人人与校长签订师德责任状,校校制订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并抓落实。
另外,我县已经连续开展了十多年的学陶、师陶活动。我们认为孔子与陶行知这两位被誉为“万世师表”的平民教师对当代教师具有特别的感召作用,其人格魅力历来为人民所景仰和赞颂。开展学陶、师陶活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崇高的教育理想,强化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县的学陶、师陶活动已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目前已由教师层面扩展到学生层面。
记 者 您刚才提到了举行校长与教师的读书竞赛活动,请您详细介绍一下具体是怎么开展的。
蒋善琪 读书作为一种手段,确实能够对人的认识、思想和行为起到很大的教育与警示作用。学校是传播知识的场所,作为知识传承者的校长与教师就必须是读书学习的带头人。同时,教师师德修养的提高离不开读书。为此,我县于2012年9月先期发动了由全县中小学校长参与的读书活动,指定《魅力校长的修炼》和《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细节》为必读书目,并将于2013年1月举行读书竞赛活动。在校长读书竞赛的基础上,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方案,我县拟于2013年上半年举行推动师德师风建设的读书活动。教育局拨专项经费15万元,为全县教师提供人手2册《中国师德手册》《中国教师身心健康密码》作为读书活动指定用书。我们要求教师在读后能够写出反思总结,届时我们将举行征文比赛,最后于2013年9月份举行全县教师师德建设读书竞赛活动(先以镇乡、街道为单位组织预赛,并选拔10%的优胜者参加县大赛)。举办这样大规模的读书竞赛活动的目的在于大力推进我县师德师风建设,期望广大教师在活动中能够不断汲取师德营养,以促进我县教师师德水平的大幅提升。
此外,我们已经把师德师风建设列入教育局党委议事日程,建立师德分析会制度;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师训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对各学校和教师的考核;强化督导队伍建设,落实督导责任区,建立公开举报电话和信箱,接受全社会的监督。
记 者 在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中,您觉得比较困难的或者说目前还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在哪里?
蒋善琪 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查处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师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同时,我们确实遇到了不少困难,总的来看,当前师德师风建设最大的困惑有二。一是当前教师群体对师德存在认识上的问题。现在非常需要对师德的时代内涵作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解,我们认为师德的核心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与道德修养,包括教师丰富渊博的学识、平和宽容的心境、诚实守信的品格、遵纪守法的公民素养和坚守社会公德的自觉意识。但我们的教师似乎历来把师德等同于社会人的道德底线乃至法律底线,我认为这种认识是具有很大危害性的。二是各学校开展师德教育的方法也存在问题。把师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最常见的师德考核办法就是以教师的教学实绩来考核教师的师德水平。这些不正确的做法也是由于我们的校长们对师德的认识存在偏差而导致方法上存在误区。所以我以为,要搞好师德师风建设,首先要解决认识上的问题,然后才是方法的研究。
记 者 在当前社会心态相对浮躁、相对功利的背景下,您觉得师德师风建设的难点在什么地方?
蒋善琪 师德师风建设之所以需要高度重视,是因为目前的师德师风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联的。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不足,而这也是师德师风建设最大的难点。正如你所言,当前社会心态相对浮躁,相对功利,教师群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很多师德问题诸如有偿家教等都是基于教师心态的变化。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要切实加强思想教育之外,我认为政府要真正关心教育、关心教师,逐步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推进社会公正公平,也许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时,教育部门内部要把握正确的方向和讲究师德教育方法的科学有效也是必不可少的。前不久召开的十八大已经把推进社会公平作为党和政府的重要任务,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师德问题或将成为历史。
记 者 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局接下去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是否会有一些新的举措?
4.医德医风建设长效机制[推荐] 篇四
一、严格规范中心和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严格执行临床技术、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有关规定,规范医务人员的诊疗行为,促使医务人员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防止滥检查,大处方。
二、严格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医疗质量评价制度,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严格执行医疗质量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范,保证和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三、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改善单位环境,优化服务流程,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和便捷的服务措施。改善服务态度,充分尊重、自觉维护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等合法权利,杜绝生、冷、硬、顶、推等不良现象。加强与患者沟通,倾听患者意见,主动改进工作态度,及时受理、妥善处理患者投诉,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严格执行物价政策,准确合理收费,严格执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严禁在国家规定之外设立新的收费项目,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健全中心内部价格管理和约束机制,改革内部财务管理,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各科室收费和核算,严禁将医疗服务收入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提高医疗服务收费透明度,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等制度,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并主动接受社会和患者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及时处理医疗收费投诉。
5.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建设 篇五
(天津边检总站 于娟娟)
“小金库”是指违反国家财经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侵占、截留国家和单位收入,未列入本单位财务会计部门账内或未纳入预算管理,私存私放的各项资金。单位私设“小金库”,是严重的经济违纪行为。近年来,通过深化财政改革,不断清理单位私设“小金库”资金,加大追究责任人力度,一些单位部门私设“小金库”的问题得到一定纠正,但现实中,仍然会发现个别单位禁而不止,变换形式,私设“小金库”不仅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而且容易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治理“小金库”是维护经济秩序、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必须加大对“小金库”的清理和打击力度,并坚决予以制止,与此同时,人们更加期待尽快建立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下面,我从“小金库”的危害及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两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和想法。
一、“小金库”的危害性
“小金库”虽小,但危害极大,损害国家集体利益,公款沦为“私房钱”,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不仅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还直接关系着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滋生腐败,为谋私利大开方便之门。部分单位为了谋取本部门、本单位或个人的利益,不惜重金铺路,送好处费、发红包、给回扣,大肆行贿,“小金库”往往成为贪污挪用或集体私分的对象,导致某些部门、单位腐败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小金库”的资金甚至成了个别领导干部的“私房钱”,为滋生腐败问题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保证等等。
(二)损害形象,使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小金库”主要存在于机关事业单位,它确实为一些单位领导带来了方便,某种程度上便于他们做工作办事情,但他们有时大肆挥霍资金,在群众中产生恶劣影响,容易造成群众对领导的种种猜测、议论和不信任,严重损害干群关系,最终导致群众对党和政府丧失信心。
(三)资产流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小金库”在公开的账面上反映不出来,属于监管的盲区,很容易造成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使原本紧张的经费更加紧张。尤其现在“小金库”的数额越来越大,有的“小金库”的数额已上十几万、百万,甚至上千万,这给国家财产和集体利益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严重妨碍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二、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
“小金库”的存在,不仅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扭曲市场对资源的合理配臵,削弱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甚至诱发和滋生腐败现象,严重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是妨碍经济健康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危害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毒瘤,必须坚决消除。作为国家行政机关,边检总站有必要、有义务、有责任自觉抵制“小金库”的设立及产生,与此同时,结合本单位实际,我们决心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不断建立和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为维护国家利益,构建和谐警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作出积极的努力。
(一)严把教育培训关,增强法制观念,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领导干部和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使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使同志们在思想上认识到,“小金库”就象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卷入违法违纪的案件,损害的不仅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还有个人及家庭的悲欢荣辱。从而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自觉抵制“小金库”的产生。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领导干部不能设“小金库”。要不断建立和完善财务制度,规范各边检站财务管理,特别是加强财务管理的内部审计控制力度,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在源头上斩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使那些想搞“小金库”的人搞不了,搞不成。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并与绩效考评挂钩,明确各边检站站长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小金库”,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必须对站长及相关部门领导实行责任追究。研究制订关于发生“小金库”问题的处分规定,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要必须形成相互制衡的闭环,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机制上保证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使那些想设“小金库”的单位没有机会去设“小金库”。
(三)加大监督处罚力度,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加强财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同时,推行政务公开,总站督察处开展定期或不定期地清理“小金库”专项督察活动,形成多渠道的监督网络,建立健全一系列公开制度、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全总站民警和职工的舆论监督作用,设立有奖举报电话,让“小金库”臵于广大民警、职工的监督下。同时,对发现有“小金库”的边检站严肃处理,对查出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以起到强有力的震慑作用,使领导干部不敢设“小金库”。
(四)创新账户管理模式,使“小金库”无处藏身。治理“小金库”的一项重要措施是管理账户,要完善各边检站内部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账户开立、使用、管理有关政策规定。坚决落实账户集中审批和统一开户制度,清理撤销所有未经集中审批和统一开设的账户,彻底解决各边检站自行开户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各边检站银行开户和账户管理的日常监督检查,解决公款私存、账外设账、多头开户等问题,使“小金库”无处藏身。
6.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 篇六
一、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师德建设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
教师的教书育人是以渊博的学识、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质等为中介教育、影响学生,促进学生成长和成才,塑造学生人格、品德水准、个性特点。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本身就是学生身边鲜活的教材、生动的范例,它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是直接的,影响和作用是深远和巨大的。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道德水平,能够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教师的工作动力,主动钻研、认真探索,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以自己精湛的业务、崇高的职业理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去陶冶学生、教育学生,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
2.师德建设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
我国历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社会民众对教师始终尊敬和爱戴。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家对创新型综合人才的需求,社会对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道德品质、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予了更高的期待。教师素质提高了,教师才能在授业解惑的同时重视传道,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健康教育、人格教育等项贯穿其中。加强教师师德建设,可以使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师德建设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
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教师队伍建设关乎人才培养。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项培养人的教育活动,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就应当是这样的人。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身教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起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合格人才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
4.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社会道德建设具有引领作用,是社会道德建设的“辐射源”,可以有效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提升。首先,教师通过培养的学生同社会发生间接联系。教师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而学生对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又会影响社会成员。其次,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可对社会产生直接影响。例如教师的家庭成员、教师的亲朋好友、教师的邻里,影响着家风、朋友间的诚信互助、邻里间的和睦。最后,教师通过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影响社会道德风尚。加强师德建设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可以促进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二、教师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奉献意识不强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要有奉献意识和奉献精神,然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难免会使得一部分教师利用自己工作的特殊性去谋利,过分强调个人的一己之利,把自身的职业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不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奉献意识不强,使得一部分青年教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学生不能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受到影响。
2.育人意识弱化
教师应当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引路人和学生健康发展的人生导师,即教书育人。然而,调查研究中我们注意到,一些青年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传授等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方面,忽视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只教书不育人,存在“育人”意识不强现象。育人意识不强,就难以把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使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的教育思想得不到有效落实。
3.表率示范作用有待改进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更严格、更具体,原因在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四有”人才培养的重要社会责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其思想道德、业务能力、人格魅力、行为表现等会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为人师表。它要求教师言传和身教要同时并重,言行一致,知行统一,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教师的为人师表常常通过一些具体的行为体现出来,例如教师的文明举止、教师的语言等,但调查发现,26.3%的教师对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太关注,7.5%的教师有讲粗话、脏话的习惯,言语不文明。教师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言行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
4.存在体罚学生、歧视学生现象
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实施,对学生进行直接体罚的现象不多见了,然而还存在着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的情况。对学生的调查表明,54.2%的学生认为教师存在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一些教师对于变相体罚学生的行为表示认同。与变相体罚学生相伴的是有些教师不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存在歧视学生现象。有些教师根据学生的家庭状况来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对于来自于低保家庭、困难家庭的学生存在歧视现象,对于家庭富裕、有社会地位的家庭子女表现出过多的偏爱。对学生进行变相体罚以及歧视影响了教师的整体社会形象,影响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办好学校的教育思想。
5.敬业乐业精神有待提高
敬业乐业指的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热爱、能够以校为家、以学生为本、忠于职守、充分履行自己的职责。因为多种因素的干扰,有些教师缺乏应有的敬业乐业精神。对一些学校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发现,有些教师课前准备不充分,照本宣科,旧教案反复使用,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没有教案。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有57.6%的教师存在不能准时上课现象,有2.5%的教师经常性迟到,有61.5%的教师找学生代批改作业。敬业乐业还要求教师脚踏实地、勤于学习、严谨治学。但是对教师师德的实证研究中发现,28.5%的教师很少学习与教学业务有关的理论知识,有些教师学术浮躁、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这些现象反映出敬业乐业精神的弱化。
三、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构建策略
1.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
教育培训是教师师德提高的基础,要切实重视教育培训的基础性作用。在教育形式上要把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统一起来,普遍教育与重点教育统一起来,榜样教育与警示教育统一起来,创新教育形式,讲究针对性,注重教育的实际效果。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抓好以下工作:第一,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第二,开展法律政策教育,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做到依法执教,牢筑党纪国法的思想防线。第三,开展教育观念教育,树立起“以人为本”、人才全面发展等理念,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第四,强化教师的岗前师德培训、教师业务培训等工作,使教师了解师德规范的要求,尽快进行角色转换,适应教育教学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
2.完善青年教师师德评价机制
师德评价对于师德建设具有促进和导向作用,要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师德评价体系。第一,发挥师德评价的导向性作用,使师德评价能够在促进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起作用;能促进教师树立起科学的价值观、优良的师德师风、教书和育人并重。第二,制定内容具体、操作简便、考核客观公正的师德评价标准,能够反映出教师的人格状况、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操守情况、教师的创新素质情况。第三,采用多元化的师德评价方式和方法,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如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中教师的主动参与、形成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发展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的结合等。第四,建立一整套评价的机制,如评价方案、评价的步骤、评价的监督、评价的奖惩标准、评价的制度保证,以保障评价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规范效用。
3.建立工作条件保障机制
师德建设要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建立起教师工作条件的保障机制,妥善并有效解决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第一,关心他们的工作,重视他们的专业发展。第二,在政治上予以关怀。要把信仰坚定、政治觉悟高的教师积极吸收到党组织中去,同时保障法律所予以教师的各项民主权利,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建设。第三,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好他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如住房问题、职称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福利待遇问题,使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第四,重视他们的精神需求。教师是一个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他们有创造欲望,希望有成就感、有丰富的精神文化活动,要重视和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第五,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由于工作的压力、社会的过高期望等方面的原因,部分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通过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对教师、学生的负面影响。
4.建立教师师德激励机制
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为师德建设提供强大的内部驱动力,促进教师积极进取、爱岗乐业、履行好教师的职业责任,要重视教师师德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建立榜样激励机制。要善于寻找和发现教师身边的先进人物,以鲜活的事例、生动感人的事迹感化和教育教师,激发其对职业的热爱和追求。第二,完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完善的教师晋升和聘任制度能够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督促教师道德上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业务上精益求精。教师晋升要严格参照教师的德勤能绩,教师的聘任要人岗匹配,有效配置教师资源。第三,完善教师的奖惩制度。完善的奖惩制度可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工作主动性和工作动力,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塑造出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奖励教育教学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惩罚师德败坏、学生反映突出、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必要时将其从教师队伍中予以清退,维护教师队伍的整体良好形象。第四,个人激励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激励措施的制定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性,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肯定和认同,感受到学校发展与他们个体努力的密不可分性。同时,个体激励要和集体激励统一起来,以保持整个教师团队团结、和谐、合作、进取的精神风貌,培育教师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5.建立教师师德监督机制
遵守教师师德规范既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自我修养,还需要外在的监督来为师德建设提供外部压力。第一,加强师德教育监督,促进师德教育工作的长期化、制度化。第二,建立多元监督体系,包括学生监督、家长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等监督形式。学生与教师联系最为密切,学生对教师师德的监督最为直接,也最为有效。家长可以通过子女的看法、教师的电话联系、教师的家访来了解教师的师德状况,发现潜在的问题。教师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促使教师经常性地约束自己,促进彼此间的进步。媒体监督优势突出,媒体覆盖面广、社会受众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第三,加强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从本质上说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我监督和自律意识的提高。不断强化教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认识,强化他们的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增强自律意识,通过反思和内省达到道德自觉。第四,建立信访处理制度。通过校长信箱、电话、网络平台等信访渠道,及时了解社会各方面对于师德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促进师德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摘要:教师师德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切实履行好教书育人责任的需要,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需要,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人才的需要,同时对社会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示范效应。调查发现,教师师德在奉献意识、育人意识、为人师表、敬业乐业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要建立教师师德教育培训机制、师德评价机制、工作条件保障机制、师德激励机制以及师德监督机制,形成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教师,师德建设,机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陈潮光.构建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与实践[J].高教探索.2007(2).
[3]李晓晴.关于构建新时期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9).
7.浅议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篇七
【关键词】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制度;群众路线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说,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他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已是新形势下巩固党的执政之基、执政之地位的重要举措,也符合“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一贯要求。
要落实贯彻总书记的指示,推进作风问题的建设,需要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用制度作为保障,用群众作为监督,以期达到巩固和发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作用。
一 用制度构建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保证
如何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光荣传统和作风、凝聚党心民心,是建立和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重要关注点。因为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是巩固和发展作风建设成果的需要,是解决作风建设弊端问题的需要,是建设廉政、务实、高效干部队伍的需要,也是推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需要。
习总书记指出,党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苦的任务,是一项现实紧迫的工作。建立作风长效机制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强化党的领导力量的长期的伟大工程。作风建设必须立足于实际,在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过程中形成一套科学的、完整的、合理的制度体系,来作为作风建设不断深化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证。
首先,约束性和稳定性作为制度的两个特点,为建立作风长效机制提供了各种规章制度,“有章可循、违规必究”有助于作风建设形成长效完善的运行机制。即“加强干部人事管理、强化民主决策监督、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目标考核等相关制度,努力形成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1]
第二,建立岗位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对岗位风险点进行排查,从决策、执行、监督层面对权力部门和党员干部进行权力分解,实行相互制约和交叉制约。[2] 对时时出现的盲区、争议区进行调研、填补,对明显不适合当下的进行修正、完善,以期逐步形成科学、规范、完整的制度体系。
第三,集中解决制度落实不够、贯彻不到位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排查,坚决杜绝制度无用、制度是摆设、制度收效微等的突出问题。此外,在制度设计上要与时俱进,时刻进行自我排查和修正。
第四,保障制度的执行力行之有效。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循“密切联系群众”的原则,明白“为民办事,为民负责,为民争利”的基本准则。故而,加强作风建设需要在制度的监督和管理下,紧密联系群众,扎根群众,做好调研、接待、来访工作,及时为群众排忧解难。
第五,民主生活会制度有助于领导干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一套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民主生活制度必不可少。通过开展内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自省自律,不断对工作进行深化总结、不断加强日常思想上和业务能力上的提升、不断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二 作风建设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的所在,民生的好坏,关乎着国家的兴亡盛衰。近代以来的中国儿女饱受战争和屈辱,人们渴望走上富强、民主、和平之路。在历经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大地迎来了新生。近70年来,中国人民一直在寻求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现如今,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的提出,给人民绘制了伟大复兴的蓝图。“中国梦”要求我们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中国共产党是依靠群众取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风建设须立足群众,将群众作为改革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属地,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领群众投身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永远不脱离群众,通过思想、制度、作风建设的不断制定和完善,增强党、国家和群众的向前力。这是保证经济持久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首先,健全完善作风建设必须加强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这一系列科学思想理论是共产党长期发展的智慧结晶和经验总结。加强理论思想学习,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秉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做到实践活动同群众利益、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与“中国梦”紧密相连。
其次,健全完善作风必须不断完善教育引导、领导责任和考评机制。领导干部作为模范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效率,时刻明确自己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并将为民谋利、为民着想、为民办实事纳入到考核的内容当中。
第三,领导干部要努力了解群众、关心群众、凝聚群众、扎根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做到紧密联系群众。为了能够保证群众的各种诉求能得到反馈和反应,建立一个“与民通道”必不可少。此外,在开展工作时,不仅是要注重内部的团结与协作,还要注意同群众的团结协作。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你是“为民办事”,而不是“发号施令”。
三 小结
“中国梦”的实现并非由一个党、某个人的决策所能实现的,这需要全体中华儿女一道发挥群体的聪明才智,在建设和发展中逐步实现。我党要始终牢记: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和关键。“要切实把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地培育新的作风紧密结合起来,把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制度建设和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对思想教育和健全教育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结合起来,把加强作风建设与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3] 要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牢记党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谋福利,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携手共进。
注释:
[1] 郭丹:党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内在逻辑[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4(9):44。
8.建设高校辅导员长效机制 篇八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兼结合,面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然而时下,不少高校里,盛行着这样一种观念:当教师的,地位要比当辅导员的地位高。受这种思维定势的影响,高校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职称评定以及其他待遇上,往往执行的是双轨制,对教师是一套政策,对辅导员则是另外一套政策。这种制度设计的差别,从某种成都上影响了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进而给高校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辅导员自身地位不高,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辅导员急着“跳槽”,转岗当教师,好不容易刚刚积累了一些学生工作经验,这些人一旦转岗,新补充过来的辅导员,不得不从“新手”做起。就这样,许多高校的辅导员队伍,流动性过大,致使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水准不尽理想。抓辅导员队伍建设,不从解决辅导员队伍的制度建设,单纯呼吁他们要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树立全身心服务学生的大局意识,未免有些不切实际。
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专兼结合原则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专职、兼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多,而受编制限制,各高校都不可能给予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足够的编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编制不受限制,专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也无法完全承担起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任。
因此,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既要重视专职队伍的建设,又要重视兼职队伍的建设,要做到专兼结合,把那些善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又乐于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吸收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来,共同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建设好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优化结构是关键。教育部教社政[2005]2号文中指出,在坚持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标准前提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从本校免试推荐的硕士生、博士生中择优选聘专职辅导员,专职从事辅导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再攻读研究生。同时还要尽量丰富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的来源。如可以择优选择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担任兼职辅导员,也可以从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的中青年教师中选聘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又如,为鼓励青年教师兼职辅导员、班主任,有的学校规定青年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或职务前,必须担任两年以上的辅导员、班主任,同时对兼职辅导员、班主任的青年教师在岗位聘任、工资津贴等方面提高相应待遇。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作为辅导员除了要承担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等传统工作外,还应该掌握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创新技能培养等新的工作内容。这也就要求,一方面要对专职辅导员加强培训,使辅导员对这些新的工作有所了解并能熟练掌握;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兼职辅导员构成,通过邀请社会上的心理咨询和人力资源等方面专家担任兼职辅导员,让他们向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首先,这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门科学,具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是一项育人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必须实现专业化;其次,这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客观上呼唤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再者,这也是由大学生的特点及形势发展所决定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春风化雨的思想教育,规范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全方位的服务,以及细致入微的人文关怀,同时,学校在实施扩招后,在校学生规模急剧增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度、难度明显增加,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已经不能适应,因此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最后,这也是辅导员队伍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原有的辅导员队伍存在着职责不清、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精力分散、流动性大、队伍不稳等弊病,只有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不仅仅是一般狭义上的专业化,即辅导员要成为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职业的专业型人才;而应当是广义的专业化,即辅导员队伍要向专家学者型方向发展。辅导员要向专家学者型发展必须要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一方面有条件的学校要对辅导员进行教学培训,安排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政策课或人文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内容。面对这一特点,新时期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也应该面向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应鼓励辅导员报考相关专业研究生或专业资格考试,从而培育出学校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师、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职业。
三、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发展
辅导员要走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就是不仅要研究辅导员的“出路”,更应着力研究如何增强辅导员岗位的职业吸引力,如何增强辅导员工作的事业感、成就感,如何构建辅导员职业的人生价值实现模式上来。就是要逐渐破除现行的鼓励辅导员“出路在于转行”,逐步完善激励辅导员“岗位成才”、“岗位发展”、“岗位奉献”,建立辅导员考核、奖惩、晋升的一系列长效机制,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职业性。许多有远见卓识的高教工作者都指出,要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辅导员职业化机制,使之成为光荣的终身职业,以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成长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家。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准入机制,严把进口关,选拔高质量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挑选优秀党员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让他们一边学习一边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培训机制。通过岗前培训、调研学习、学历学习等培训学习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在工作实践中提高辅导员能力。三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考核机制。明确辅导员职责,根据高教发展的需要和大学生的特点对辅导员进行定期的考核与淘汰。四是建立起辅导员职业的晋级机制。对考核中表现优异的辅导员积极向学校组织部门推荐成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对象,在学校选拔干部时优先考虑。如对南京某高校最近一次中层干部选拔的不完全统计,学校党委系统新任命的中层干部有近一半人有过担任辅导员的经历。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构筑专兼职结合的科学模式,必须坚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培养,必须探索职业化发展之路。只有坚持专兼结合原则、走面向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道路,增强辅导员岗位的吸引力,才可以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蓬勃发展!
【乡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荐阅读:
构建企业廉洁文化的长效机制10-05
忠孝节义文化乡村08-07
乡村建设运动失败07-07
美丽乡村建设ppp07-06
美丽乡村建设典型材料07-29
乡村振兴编制建设内容11-01
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的汇报07-02
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情况汇报08-04
平安乡村建设工作总结10-15
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表态发言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