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2024-07-18

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共12篇)

1.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课前的自学。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要从小开始抓起,因为“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对小学生来说,除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和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个人认为:小学生在课前有效的预习,的确对孩子的数学成绩提高有相当大的帮助,能很好的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

因此,小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指家校同向利用现有的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合力,体现在学校、家庭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的一致性与和谐性。家校同向抓好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物质环境。

首先,通过预习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将一些简单易懂、自己有兴趣的内容进行了内化,并有了困惑和疑问,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这样既节省了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探讨的时间,又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听课具有针对性,为掌握新知识作好心理方面的准备。

其次,通过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将逐步提高。

再者,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不能急于求成,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可以分以下四步进行。

1、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

2、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3、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开展课前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已不再视预习为简单的看书、做题。而是能够在预习时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一定的、恰当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知识。还能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的、有重点的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的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开展课堂预习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数学学科开展课前预习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2.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二

但很多小学数学教学都没有重视课前预习, 老师、学生的课前预习意识都较为薄弱, 更没有明确的课前预习方案。家长对于课前预习的重视程度不高, 一般的家长只会关心孩子作业是否完成, 没有想到让孩子们去预习第二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即使老师布置了预习内容, 家长也不会过多的关注。那么, 数学教师应该从哪些方面指导学生的预习呢?可从这三个方面开展:

一、充分准备, 激发预习的兴趣

1.做好预习设计。数学课前预习兴趣的培养必须要循序渐进, 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先扶后放的原则, 教师应该提前精心钻研需要学生们预习的内容, 设计好预习的重点和线路, 预习前根据预习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性较高的问题, 做好预习设计, 让学生带着这些趣味性问题去预习, 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生解决完问题后, 让他也能感到预习的喜悦, 从而产生学好数学的渴望。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和可能性》第一课时《游戏的公平性》时, 课前预习设计如下: (1) 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 (第一幅是击鼓传花, 第二幅图足球中比赛前用抛硬币用正反面决定是谁先开球的场面) , 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或同学合作做一做, 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 (2) 思考: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 (3)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提高了学生的预习效率。

2.实施奖励措施。教师可以根据检查预习情况, 对于预习好的学生和预习进步比较快的学生进行表扬, 多用言语进行鼓励, 每周评选出一些“预习小明星”、“自主学习小能手”、授予学生“预习小天才”等称号, 并专门抽出时间让这些学生介绍预习经验和方法, 取长补短;建立奖励制度, 适当的发一些小的奖品促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前预习。

3.提供展示舞台。通过检查预习情况, 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去。老师可以根据布置的预习提纲在课上用2~3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知识小竞赛”;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间展开合作预习, 多角度进行预习, 把自己理解的在小组中进行讲解, 把不懂的在小组之间进行讨论, 最后由组长带领下一起进行总结和归纳。给较好的学生及小组奖励“比赛的积分”, 以此来激发预习的兴趣。

二、方法指导, 培养预习的能力

1.手脑并用预习。鲁迅先生说读书要“五到”, 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 预习也一样需要动手实践。《课标》也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预习时, 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预习内容的印象, 而且也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动手不只是简单的标记注明、勾勾圈圈, 还要区分“动手”的方式。如:预习计算类的内容时, 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演练, 根据数学公式或例题方法, 尝试解答习题;预习空间与图形类的内容时, 就一定要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课前预习, 可以要求学生自己动手摸一摸、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做一做圆。学生在动手中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也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2.温故知新预习。教师可以建立一个预习制度, 让学生在每天课前预习时, 把昨天学习的内容重点和问题复习整理, 再去预习新知识, 长期以往, 培养出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 老师可发给学生如下预习提纲, 让学生在温故后能顺利地预习新知识。

(1) 比较下列两组数的大小, 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对两个整数进行大小比较的?110000○999947650○46750

(2) 认真观察课本第60页主题图, 你能给他们排出名次吗?

(3) 想一想、如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4) 比较下列两组数的大小:6.179○6.1970.458○0.54

3.循序渐进预习。循序渐进地进行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初期的时候, 数学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 以教授预习方法为主, 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个“预习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的意识, 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中期的时候, 针对一些学生的预习效果不理想, 数学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一些预习难度较高又具有趣味性的任务, 通过侧面的引导和帮助, 让学生成功解决问题,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调节他们对预习的积极性。后期, 预习的力度要大大提高, 放手让学生自己预习。

三、家校配合, 养成预习习惯

学校虽是教育的主阵地, 但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的影响, 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 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数学老师还应该及时的、深入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 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让家长明确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再通过发送校讯通、短信等方式让家长明确预习要求, 配合监督和引导孩子预习。

总之, 数学教师应该教授学生好的预习方法, 引导好学生学会如何去预习,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勇.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效果不佳的成因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1 (11) .

[2]王慧丽, 郭瑞.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数学课的课前预习[J].新课程 (小学) , 2013 (05) .

[3]郑斌琳.浅论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实践与成效[J].新课程 (上) , 2012 (03) .

3.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

中考是学生所面临的一大挑战,教师应合理地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形成有效的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数学成绩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本文围绕初三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进行研究,对影响学生课前预习的问题进行分析,希望对广大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足

很多学生都是被动地接受课前预习,他们大多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都是听从教师的讲解,自己独立学习的意识不强。这就使他们把课前预习当作教师布置的一项硬性任务来完成,心中对于预习的概念很模糊,对于预习没有一个良好的认知。这个过程中,因为都是新的知识,学生看的时候对于知识点不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对于预习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厌学的思想就会出现,这恰恰起到了与课前预习相反的作用。既没有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点的认知程度,又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

2.学生脑海中没有预习思维

学生传统的预习方式就是把书本上的内容大致看一遍,对于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较为充分的准备即可。这对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虽然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学生预习所用的时间和最后的收获不成正比,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还有的学生会从课后习题入手,从问题中找到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这种预习的方式相比于前一种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学生学习的都是新的知识,很多时候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如果他们的大脑思维灵动性不足,就会出现有问题不会做的情况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学提高数学课前效率

1.双向认知提高课前预习重要性

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首先教师要从自身做起,把课前预习当作一项教学内容去对待。根据所要学习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适当地减轻课后作业量,为学生课前预习制造充足的时间,教师之间也要加强沟通,防止学生因为某一科作业量大影响预习。然后是学生的预习意识的提高,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推动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掌握课前预习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前预习当中去。

2.赞扬式提升课前预习积极性

初三的学生都会为自己购买很多中考冲刺题,自己为自己布置一定量的学习任务。这对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这也影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效率,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有效地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对此,教师可以细心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哪些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对他们进行表扬,推动学生逐渐接受预习的学习方式,让已经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心中产生一定的成就感。促使其他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课前预习当中来。为实现全员预习,提高教师讲课节奏做出积极的推动,教师还要教导学生积极地面对所学的难题,

告诉学生遇到难题不会做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不会做的做好标

记,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很好地掌握知识点,推动他们课前预习的进程。

3.探究式任务推动课前预习步伐

面对着课前预习的引导工作,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提问的教学手段。首先对课本进行积极的研究,找到知识的难点与重点。自己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简单数学问题对学生进行课前布置,让学生可以为自己的预习找明方向,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得出教师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他们心中就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方式可以降低知识点在学生心中的难度,推动学生课堂上积极活跃地听讲,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上涨与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4.科学提高预习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留下一部分时间让学生几个人一个小组进行课前预习活动。学生一个人在家中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或多或少对于学习知识都会感到无聊,而且他们总会遇到一些课本上的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预习的积极性。而在班里进行小组学习,首先学生会因为习惯于在班里学习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是几个人学习的乐趣会有所上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难题的研究中去,并且这种预习的方式可以加入学生数学思维模型的构建,促使学生互相之间弥补思想上的缺陷,促使学生积极地发展。

学生积极地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帮助他们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促使学生高效地学习,使得学生在数学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刘生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学习,2014(02).

作者简介:赵书艺,女,1973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湖南省邵东县斫曹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Lesson Preview Strategy

Zhao Shuyi

Abstract: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the battle,in the learning process,students were expected to preview effective,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students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knowledge,improve their math skills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preview before class;effectiveness

4.如何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篇四

可是,令人担忧的是:虽然预习很重要,很多教师也非常重视预习,但事实上学生预习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的预习只限于认识课文里的生字词语,给课文标注自然段,对于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与知识,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课文的写作思路、语言风格和写作方法则不求甚解,甚至不管不顾。像这样低效至无效的假预习能对语文课堂教学起什么作用,其效果不言而喻。

我个人认为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养成科学有效的预习习惯。接下来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对预习有效性的理解。

1、预习应对教和学起到真正的铺垫作用。是把学生引导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之上,提高他们学习课文的起点,从而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局面,为高质量的教和学打好基础。要使预习真正起到“铺垫”作用,教师的预习指导必须具有针对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教材的训练重点设计要求明确、操作具体的预习练习,有自学生字新词的,有理解词语的,有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有质疑提问的,有对课文进行感悟理解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自学课文的难度,又为课堂教学做了铺垫。

2、预习是对教学内容的预测。对于教师来说,预习具有侦察作用,应把它看作是备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应该十分重视预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在指导学生质疑提问时,原先是放手让学生随意提问,结果学生提出的问题多而杂乱突不出重点,教师难于把握。我认为引导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教材中自相矛盾处进行质疑,这样既有利于指导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新的学习内容,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确定课堂学习的重点。

3、预习要为学生提供阅读和独立思维的机会。预习是学生根据一定的预习要求进行自己练习的过程。预习之前教师要给学生设计科学合理的预习题,要达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有解读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这种自练,从近期目的看,是为学生学习具体课文的作铺垫;从长远目的看,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撷取、驾驶知识等的能力。

古人说得好“砍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因此要提高预习的有效性,除了教师精心设计预习题外,还应教会学生一定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主要有:

一读:读的方式很多,有速读、默读、朗读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种方式进行,或者根据老师要求来选择。

二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字词、句段。用横线标出生字、生词;用着重号标出关键词语;用浪线标出含义深刻、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用五角星标示重点语段;用问号表示对关键词或句子的质疑等。

三查:查工具书,解决生字、生词,达到积累词汇的目的;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四问:预习课文时一定要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五写:中高年级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在书上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5.农村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研究 篇五

中卫市柔远中心小学:拓晓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及国内外研究趋势分析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课前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很多学生忽视其重要性,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掌握正确预习的方法,所以有必要就如何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在方法上加以指导。必须将其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预习抓得好,就学得主动,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如果预习抓得不好,就会学得被动,课堂的效率就低。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但是,预习到哪个度?哪样才有效?是我们要思考的。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有效的预习,能提高学习新知识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课上听讲的效率,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同时也是培养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最有效的。教学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我更进一步得了解到:语文学习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语文能力是学生适应社会必备的能力,学习语文的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前预习是提高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我清楚地看到开展语文课前预习课题研究的积极意义

1、从形式上看,预习是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 更要备学,即预习。课前预习是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下感受、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预习时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与能力进行活动,有选择地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是预习活动的独立主体。

2、从功能上看,预习是学生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预习时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感悟作品的思想的情感,能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经常预习的学生,自学能力都强,学习也更主动、学习效果也更好,这就是证明。

3、从程序上来看,预习是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前奏。预习过的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一定认识,还会有困惑和收获。课堂上,这类学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动地参与到老师所讲授的知识当中来,认真地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又可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局面,使预习者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可见,预习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提前学习、得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实现有效教学,让学生在课堂里有实实在在的收获。因此,预习是绝对必要的。有效预习地指导,可以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三)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古今中外的学者和专家对课题中涉及的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早已有之。在国外,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在其“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就提出,课堂中教学任务应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的内容要对儿童的智力构成足够的挑战,以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他特别强调学生对教材的第一印象,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索规律,有所发现,明确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争取把知识系统化。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知识加工者,教师的角色在于创设可让学生自己学习的情境,而不是提供预先准备齐全的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能使学生处于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是假设式的,应尽可能让学生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观念系列,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使之成为科学知识的发现者。”在中国教育史上,明代学者吕坤指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宋代教育家朱熹则提出:“学者观书,先须读得正文,记得注解,成诵精读,注中训释文意,事物名义,发明经指,相穿纽处,一一认得,如自己做出来的一般,方能玩味反复,向上有透处”。“五四”运动以后,不少教育家将预习列为讲读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著名学者朱自清以为,国文教员讲授课文时有五件事要做,第一件就是令学生报告预习的结果。语文教育家黎锦熙设计的“自动主义形成教段”的第一段“理解”就包含了“预习、整理”两步。1982年我国常州师范学校的邱学华老师提出了“尝试教学法”理论,其基本的特点可归纳为“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即教师先“忍住”不讲,只是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学课本和相互讨论,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试一试,初步解决问题,找到问题所在,最后教师再做有针对性的讲解。

纵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虽然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阐述了预习和教学(课堂教学)之间非常密切的联系,但就我们的视野所及,对“基于课前预习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则相对较少。针对“课前预习”,许多教师从操作层面上探寻了预习的意义、方法和策略等;对“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则往往从“教”的视角出发,很少重视学生的预习情况,即便在教学设计时备“学生分析”,其 关注点则是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很少涉及学生预习情况的分析、学生学习的需求,导致教学设计“只见教材不见学生”。故可以这样说,基于“课前预习的教学设计研究”这一范畴的研究尚不多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传授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在这种内动力的趋动下,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课程要求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通过课前的预习指导,与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与实践,为学生提供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新课程标准三位一体目标,这正是本课题意义所在。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教育必须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长。学生的成长是在“日常情境中的学习成长”,是教学过程中的成长。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的价值,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策略研究,注意学生的意义的建构,关注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特点,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全体”“全面”“全人”的发展。这正是本课题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课前预习,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意思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 课。预习即课前的自学,即在上课之前对课本内容作预先学习的方法。它是学生在学习新课前,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

课堂教学设计,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为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各种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作出整体的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怎样学,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使学生“会学”、“善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通过研究,引导学生掌握生动有效的学习方式,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体验学习的快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

3、通过研究,引领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预习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提高课堂有效学习效率。

4、通过研究,探索一套行之有效地预习作业评价方法,促进教与学的良性循环,激发学生自主介入学习的热情。

5、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特别是在学法指导方面的能力,并不断总结,不断实践,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认真分析各个年龄特点、学习规律,设计出目标明确、任务具体、易于操作的预习任务,通过一定的预习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使预习有效,能够为课堂教学服务,使课堂教学真正事半功倍。

2、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加强,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阅读法。充分阅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成长》等相关书籍及搜集国内外有关课前预习的案例,同类似课题最新的研究信息,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作借鉴、参考。

2、行动研究法。由教师在课前备课,课堂教学中,边创新、边实践、边更新、边积累,逐步创造出有效、可行的课前预习方法。

3、调查法。主要通过观察、谈话、问卷、测验、座谈等多种形式,了解课题研究的多种信息,使研究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4、实验法。要设立实验班,并让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语文先行一步,在实践中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

5、研究法。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制定出相应的对策。然后在课堂上检查预习效果,并根据反馈效果,调整对策,继续深入研究,完善策略。

6、个案法。针对个别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案研究,制定有效的措施,实施教育。

7、经验总结法。要求课题组成员将自己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心得体会、成功做法及独到见解等,进行总结和提炼。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

第一阶段: 理论准备阶段(2010年8月-----2010年9月)

1.理论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黎世法老师倡导的“异步教学”、钱梦 龙老师的“语文导读教学”。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中央教科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等书籍。

2.调查问卷: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预案。并将以报告的方式呈现调查资料、分析与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推进阶段(2010年10月——2010年12月)

1、重视进行有效、高效预习方法的指导。加强方法的指导;课外预习和课内预习相结合,重视教师的指导,在实践中使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

2、重视检查、反馈机制的正常运作。学生的预习作业要勤批改,在检查中发现问题,以便在课堂中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反馈,也为以后的预习提出针对性的要求。

3、重视组织交流,成果展示的激励效益。课题拟通过班级文化阵地,定期展示预习成果。通过展示、交流和评比,激励学生认真有效预习。

4、重视互相督促,持之以恒。由于年龄等因素,学生持续干同一事情,会有倦怠情绪。但预习却是一项比较长久的学习方式,可以说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将一直伴随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课题不仅将通过变换预习内容的方式,更将通过家校联系、寻找竞争对手等方式互相督促,持之以恒,提高预习的效度。

第三阶段:经验深化推广阶段(2011年1月——2011年6 月)

1、课题实验工作要放在常规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实验老师的课堂展示,促进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同时注重在研讨中对研究方案的不断改进。

2、加强教学研讨交流。开设课题博客的在线研讨,充实实验老师的课题理论知识。

3、实行课题行动研究单的跟踪研究,达到有问题及时记录,及时整理,及时解决,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4、加强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汇总。

第四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11年7月----2011年8月)通过书面汇报和课堂展示,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此课题的特点,准备以论文,案例分析、教学设计课例、研究报告等形式呈现。

八、课题组成员、活动形式及要求

1、课题组织管理: 组

长:拓晓萍

实验教师:刘

林新燕

2、成员分工:

拓晓萍:负责课题开展的管理工作,课题论证及开题报告的撰写,具体组织课题的开展,制定阶段计划,撰写阶段总结。

静: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常规管理,理论学习。汪

辉:设计各种调查问卷、活动记录

林新燕:收集过程性资料、对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学校给每人配备了电脑,这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研究中我将充分发挥电脑的功能,挖掘各种教学设施物力适用潜能,保障课题研究活动正常进行。另外,我们的图书资料和音像资料齐全,而且科研气氛浓厚,领导对教科研工作教师能够重视,能够支持。在教科研方面的投入力度比较大:一是能够提供好的实验条件;二是能在资金上,时间上予以保证。具有一定的课题研究基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研体系和课题研究机制。

十、主要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2]蒋宗尧.中小学教师教学实用基本功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8版.[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下)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版.[4]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6.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六

各位老师:

大家好,这节课我们要谈的是《注重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学生们充分的预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保障,今天我着重“课前预习与提高课堂效率”的关系,以二年级学生为样本,对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提出自己的观点。下面我要从“课前预习的好处”,“如何安排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效果调查”三方面进行阐述,欢迎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幻灯出示摘要、关键字)

一、课程理念提出的意义

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全力付出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不仅使教师们倦怠,更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因此,“提高教学效率”,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标。课前预习,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因为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五:

二、课前预习的好处 首先是

1、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预习,好比到旅游景点之前先看导游图,大概了解一下要游览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坚持引导课前预习,使学生在预习中发现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课堂上有目的的听讲,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预习中,给学生足够的探讨时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课堂听讲顺利,就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值得一提的是,预习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来说,作用更加明显。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通过预习,提高了后进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让他们在课堂上不掉队,树立学习的信心。

2、提高学习的效率

通过课前预习,一部分问题学生自己已经弄懂,课堂上学生就能节省一些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疑难之处上去思考和分析,对于已经解决的地方,也可将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老师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对照,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打开思路。这样一来,学习内容集中,目的性更强,便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优化听课的效果。例如:二年物理第一课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理振动产生的”,这句话课本上有,学生一找就可以看见,但是“声音为什么是由振动产生的”,这个探究过程预习时可以事先布置,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小实验,(幻灯片出示三个图片)比如说话时摸自己的脖子、拍桌子时观察桌面水盆里水波的变化、有条件的也可以敲鼓来观察鼓面上米粒的跳动等;这样一来,上课时就可以轻松理解发声与振动的关系,从而节省时间放在介质对声速的影响上。在利用光的反射规律作图时,可预先让学生研究步骤,先画哪条线,再画哪条,最后看什么,课堂上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最不易出错的几步(1)法线、(2)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3)检查光线箭头方向的流畅性(手势:一个对号)这样一来,学生记忆更扎实。

3、扫除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

物理课堂,每节课,新旧知识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知识体系本身决定的。如果在学习新课时,需要的旧知识不会或遗忘了,那就意味着头脑中知识序列的中断,出现知识障碍。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课堂的学习更顺畅、更轻松。(幻灯片)例如初三物理讲密度前,要预习质量、体积的单位及换算做为准备。

4、提高记笔记的能力

经过预习,学生对新课内容心中有数,就能分清哪些知识书本上有,哪些是老师补充的;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抓住老师讲授的重点、难点加以记录。否则,忙听忙记,这种“录音机”式的笔记,不仅耗费大量精力,而且丝毫无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

预习的第5个作用是——能够培养自学能力

预习是自学的前奏。我们处在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如果在校期间,能够通过预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等综合能力,就能为将来到高一级学校深造或走上社会的学习带来很大好处。接下来我要谈谈

三、如何安排课前预习,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四个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布置预习内容前,教师要认真研读《物理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定。

二年级以入门、基础为主,布置预习时就要侧重“简单”和“联系生活”;在“习题”部分要结合本课内容和生活实际,要求不能太高,以学生可能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入题,给学生甜头,使他们不畏惧新知识。还是初二物理第一课声的产生和传播,预习可以布置猜一猜各种虫、鸟等动物的发声器官(幻灯图片);第三课讲音调、响度、音色预习时可以对比两个同班同学平时说话的声音(幻灯照片)。

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物理的基础,在预习上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比如会利用定义、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探究方面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合理猜想”,“能结合自身指出本节课与已学知识的联系”,“可以有与课本不同的想法或更好的方法”。在《力与运动》这一章,讲力的作用效果,由书中图片以及课文可以分析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之后要趁热打铁,跟着增加几个事例拉弓、射箭、踢球、折纸等(幻灯图片)让学生判断属于力的哪个作用效果,这样就为课堂上听课埋下了伏笔;像归纳“控制变量法”这一物理学研究方法时,可以让学生事先总结学过的实验探究里面有几个应用到这种方法。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在布置学生的预习笔记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体现层次性、开放性,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又不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多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资料或生活常识就能获得答案的基础题,伴随少量通过思考才能解决的提高题。我认为预习内容可以分三个层面,第一部分通过查找书本直接得到答案,第二部分通过表面定义、规律稍作分析得出结论,第三部分设置悬念,必须由老师上课讲解才能明白的。这样由浅入深,一步步把学生引向预期的状态,老师们也乐得其所。

3、变换多样的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在物理预习中,可采用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讨论交流等。学生是最愿意接受新事物的,预习方法再好,但一成不变也会有厌倦的一天,所以物理教师们要不断研究实用又新颖的预习内容。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年级物理教师们可以分章节设计,建立有特色的预习题库,以便大家参考。(幻灯图片)

4、重视课前预习的检查

教师及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并给予一定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上的圈圈点点(幻灯图片),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于是,教师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下面是我在2年9、2年10两班,对课前预习的效果进行的调查。

三、课前预习的效果调查(幻灯录像)

1、*宇(二年九班):我认为在课前抄笔记的做法很好,使很多不愿意预习的同学在抄笔记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预习了一遍,有助于提高物理成绩。我建议老师不要让我们抄,最好复印一张,有的写字乱的同学在复习中,会连自己抄的是什么都看不清楚了。

2、*雪(二年十班):我认为有预习笔记能够更方便我们记忆,它能让我们知道哪些知识是重点,防止我们记忆一些不太必要的知识,做无用功;有了预习笔记做题就不会很难,只要记住笔记里面的知识,就可以轻松做题了,此外,老师的预习笔记也会加入适当的练习,让我们边学边用,把知识印在脑子里。总之,用预习笔记和课文结合学习,有助于我们的提高!

3、**鑫(二年十班):面对学习的压力,我们渐渐变得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学起,不知道哪里是重点,用预习笔记可以让我们对新的知识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未学的知识进一步学习、认识,对所学过的知识巩固分析,找出不会的原因,是我们的思考能力逐步的提高。比如,在电学里,我们做题遇到不会的时候,可以参看一下笔记,对更近一步学习物理有良好的作用。

4、**琦(二年十班):在物理课前,我们有一个抄笔记的习惯,这样做可以使我们对下一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与了解。上课时,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结合笔记思考一下答案,课后,看一下笔记,可以让我们对当节课所学内容进行一下巩固。举一个实例,在学电学时,所接触的知识很广泛,很多,那么我们难免对个别知识有所忘记,有了笔记,多看一看,可以为我们查缺补漏,有助于提高成绩。所以说,预习笔记是学习物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目前的困扰

刚才学生调查里也提到了不想抄,想让老师印发,觉得事先抄笔记在课本上耽误时间(出示学生抄录预习笔记录像),但是少了抄录的部分就是少了认知的初级阶段,引发的卷子不能加深学生印象,这个利弊我还在权衡中,有待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进一步调查。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也是孩子们交流和学习的场所。教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目标。“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将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纳入整体教学之中,把课前预习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7.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七

一、数学预习的重要性

1.预习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数学预习, 学生在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已有经验下,自主调动需要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感知新知识,开展观察、联想、比较、辨析等一系列属于自己支配的个人智力活动,形成自己的思维和想法。建构主义的数学理论,把数学学习看成学生主动接受数学知识,并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和“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观点是相吻合的。从学生的基本情感和动机需求出发,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数学预习活动,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预习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预习,学生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自己的问题进入数学课堂。这时的数学课堂充斥着学生不同的思维碰撞,充分暴露了学生思考过程中的“相异构想”。预习最主要的功效就是为课堂教学提供不同的起点,使教师的“导”有更明确的方向。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不可能对数学知识间的结构关联有全面把握, 也不可能深刻挖掘和理解蕴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数学模型、数学文化等价值,更不可能看到其他同学在面对同一个内容和要求时所表现出来的各不相同的学习情况,而这些“文本之上”和“文本之外”的东西,恰好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资源和重要目标。“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预习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如果没有自己的思考,只是一味地被教师的问题牢牢牵着,按照教师的设计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没有机会走自己的路,想自己的问题,结果遇到新的问题常常不能举一反三,这样的教学是不成功的。例如:学生学习“乘法公式”:(a±b)2=a2±2b+b2,(a+b)(a-b)=a2-b2,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只是死记硬背,套用公式,那么遇到一些需要应用整体思想和转化思想的相关题目时,就可能一筹莫展,不知所措了。甚至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将两个公式混淆,错误地加以应用。但如果学生在预习的时候, 对两个公式的推导有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分析和区别两个公式的不同特征,经过了有价值的自主学习后,就能正确自如地使用两个公式。

在预习过程中, 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不是将数学预习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这种体验就是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通过预习,学生能实现:学习内容与方法的自我选择,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与调整,以及作为学习主体的自我激励与满足。

二、数学预习的实施策略

1.课外自主预习

预习最常规的形式是课外预习,主要的实施主体是学生。较之于课内预习,课外预习的时间更充足,空间更广泛,形式更丰富多彩。除了阅读教材之外,还能利用课外书籍和电脑网络查阅资料,经过多种渠道广泛搜集和新知识相关的信息,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建立自己的概念体系,对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个性化的预设, 形成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并且把自己通过课外预习所获得的体会和疑问带到课堂上,进一步进行交流学习,使自己的学习更深入。课外预习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在笔者的实践经验中发现, 课外自主预习的形式可以随着学习内容的不同而改变。数学课型分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新授课要学习新的概念,解决新的问题,在课外预习的时候侧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或者上网搜索等方式,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为课堂学习做好充足的准备;习题课要实现知识的应用,在课外预习的时候侧重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进行知识与方法的自我选择;复习课是对知识和方法的回顾和总结,在课外预习的时候侧重于强调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实现作为学习主体的自我满足。

2.课 内组织预习

所谓课内预习,就是把预习过程放在课堂上,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在实施课堂预习的时候,教师必须组织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统一的空间下,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因为有教师的指导,课堂预习时,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更热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通过有组织的预习,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逐层反馈交流预习的情况,捕捉学生的预习信息,然后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重点解决学生在预习时遇到的困难和暴露的“相异构想”,帮助学生扫除学习过程中的障碍, 最终实现知识结构的正确建构和优化。

在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数学预习习惯的初期, 教师可以较多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预习,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通过教师的帮助、指导和督促,使学生较多地体会到数学预习所带来的成就感,明白数学预习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养成数学预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数学预习的正确方法。

8.初中数学课前预习有效策略初探 篇八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策略

预习是给学生一段完整的时间独立学习,让他们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课堂教学前,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思考。那么,作为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呢?

一、预习学案的设计

教师应设计具体明确、以问题形式呈现的预习学案。在设计预习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预习不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内容去总结知识要点,而应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思索解题思路,最终形成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

(2)预习问题的难度呈阶梯式上升,使学生能随着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思考,同时也能保证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能针对给出的一系列预习问题有所思考。

(3)根据不同类型的知识,设计相应的预习问题。

初中数学知识一般分为三部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1)数与代数的预习问题,可让学生探索数、形及实际问题中蕴含的关系和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法则、公式等的意义,提高学生运用代数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公式法因式分解”的预习任务,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整式乘法公式观察总结规律:

①观察乘法公式:(a+b)(a-b)=a?-b?,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是: 。

②平方差公式a?-b?=(a+b)(a-b)的特点:(1)左边是一个 次 项式,每项都是 ,且两项的符号 ;(2)右边特点是 :(3)a、b不仅可以表示具体的数,还可以表示其他 。

③因式分解:x?-9= 。

这三个的问题中,前两道题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知识,后一题难度逐渐提高,当学生成功将“x?-9”因式分解时,也就领悟了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的初步过程。这样设计预习任务,既能起到对已学知识的升华作用,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新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图形与几何的预习问题,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等活动来获得数学猜想,以此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可以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几何证明的基本过程,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例如,“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的预习问题,可以设计为一系列活动:

请你准备一张白纸,把它裁成等腰三角形,并在各个顶点标上字母,其中∠BAC为等腰△ABC的顶角。请你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对折,并画出折痕AD。

①观察以下几组线段和角是否重合:

线段BD与线段CD;∠BDA与∠CDA;∠BAD与∠CAD。

②请用几何语言描述你的观察结果:

∵BD CD,∴线段AD是边BC的 。

∵∠BDA= °,∠CDA= °,∴AD BC,线段AD是边BC的 ,∵∠BAD ∠CAD,

∴线段AD是∠BAC的 。

因此,在等腰△ABC中,线段AD是边BC的 线和 线,是∠BAC的 线。

③如果对折的是等腰△ABC的底角∠ABC或∠ACB,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吗?

④请用完整的语言。表述你在活动中得到的结论。

(3)统计与概率的预习问题,可以是简单易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测量、调查等活动,使学生通过亲自操作,体验现实生活中概率的意义和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例如,“事件发生的概率”的预习活动,可参考课本内容,设计适合本班学生开展的实验,如单人进行的掷硬币实验或两两一组进行“石头剪子布”定输赢的实验,并指导学生使用数据记录表及分析实验所得的数据。

二、预习的实施

1.预习的时间安排

为保证学生预习能有最佳的效果和效率,除实验、测量、调查等必须在课外进行的活动,其他预习任务最好都安排在课内进行,时间一般控制在5~10分钟左右。

2.预习的组织形式

当预习任务比较简单、难度不大时,让每个学生单独预习。当预习任务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预习、思考一段时间,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或进行合作学习。

三、教师对预习结果的评价与运用

1.教师检查评价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教师在上新课时可以通过检查部分或全部学生的导学案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通过对学生预习学案的检查,掌握学生对新课的预习程度。同时教师要注意对预习情况通报并及时作出评价,肯定学生的付出。对没预习或预习敷衍的学生提出批评,形成奖惩的长效机制。

2.教师围绕“问题”核心展开教学

9.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九

【摘要】“好的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注重课前的有效预习,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注重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策略

著名课改专家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由此可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目前,在我们的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因此,“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是困惑着教师的一大问题,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是当前许多老师的共同追求。在课堂的教学中,要想实现“有效”,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注重课前的预习,同样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策略之一。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更要备学,这也就是预习。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主学习,掌握自学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其次,有助于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最后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老师往往忽略课前预习的作用,因课前预习的缺位或不到位,消耗了学生大量的课堂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的低下。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等方面。教师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着年级段的特点进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对年级段的要求,依标设练。

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识字”和“写字”;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布置这方面的预习题,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只要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就行了,对课文只要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就行了

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美观等;阅读方面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学生的预习既达到要求,又能为深入感悟文本服务。

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方面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

2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在布置学生的预习作业时,老师要精心设计内容,要体现层次性、开放性,尽量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预习题。

3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

学生面对不同的新课内容,所采用预习方法也理应随教材内容的不同而不同。在预习中,可采用朗读感知、发现问题、提出疑问、收集资料、系统归纳、阅读理解、讨论交流。如:在预习古诗时,可采用朗读感知入手,先通过朗读感知诗歌内容,提出困惑,再借助收集资料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资料,然后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弄懂字、词、诗句的意思。接着阅读理解诗歌内容,最后讨论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和体会。又如,在对阅读课文进行预习时,先粗略地看一遍,划出不懂的生字、词句与段落,借助字典弄懂字、词,对于不懂的句子或段落,通过与讨论交流来分析理解,最后从不同角度读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反复阅读,深入感知。

4重视课前预习检查

学生对新教材内容进行预习后,非常渴望得到教师的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笔记本入手,看看学生在课本的圈圈点点、体会感受、看看预习笔记本上的收获和问题;再辅以谈话的方式,交流预习中的疑惑、收获,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了预习成功的喜悦,教师从谈话中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测知学生对新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教师可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再结合新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及时调整教学思路,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0.提高预习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 篇十

预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前预先独立地学习有关材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预习是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和提高,是形成自学习惯的重要途径。如何去预习呢?预习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笔者认为预习首先必须找到五个切入点。

一、有效预习的几个“入点”

1.从读入手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诸多专家指出,备课的核心其实就是备读。一篇课文,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了解文意,体味情感,领悟主旨。

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读书,一遍不理解,两遍,多遍,直至学生能够集中精力,沉浸在文本中,去全面品读:读语章,读语文,读语法,读语气,读语体,读语境。并且能够采用多种方式去读,在朗读,默读,精读,略读中,更好地理解课文,培养认读感知能力。

2.从重点入手

按照预习的目标,把握课文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抓住重点,一方面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例如,小说往往篇幅很长,人物众多,情节曲折,如果没有目的,盲目去读,只会白白浪费时间,若确立“把握人物形象”这个重点,便会很容易总结出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而散文预读,则可以从摘记喜欢的句子入手,在品读中,领会文章表达的感情。

教会学生寻找重点的方法很重要:一是从课文前的“训练重点”和“提示”中找; 二是从课后题中找;三是从老师附加提示里找;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立预习重点。学会运用这些学法,就能帮助学生找到课文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3.从难点入手 “读书须有疑”。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开动脑筋主动汲取知识的过程,它远胜于教师被动地提问。疑,不仅可以丰富学习内容,还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对问题就会有更深的认识。可以说,攻克一个个难点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能力提高的过程。

4.从美点入手

教科书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预习时应指导学生用发现美的眼光去体会美的词,美的句,美的段,美的写法和手法,美的思想内涵。通过鉴赏美点,对课文做深入地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这是阅读的一个更高层次,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5.从迁移点入手

这是指学生在预习中,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这是阅读的最高层次。自己的阅读方法成了体系,“得法于课内”便会产生知识的迁移和延伸、扩展,从而“得益于课外”达到这种“不教”的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样,阅读便产生了自觉的内驱力,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布置预习的几种方法

为了提高预习效率,防止走马观花,布置学生预习时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点带面法。即从某处重点入手布置预习,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找准兴趣点,让学生积极参与,完成某一类知识预习的目的。重点即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后习题。这种预习法很适合基础知识复杂的课文,古文教学中亦可运用。

2.以面抓点法。语文学习是前后衔接的,知识之间即有相同点又存在不同点。预习时,可让学生从面中突出个别的点,使预习深刻化。这种方法在复习的基础上应用,能够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功效。

3.存异求同法。意指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是不同点,知识可以横向比较,亦可纵向比较,在比较中分辨异同,达到由“异”求“同”,“存异求同”的目的。

例如,学习鲁迅的文章,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6篇之多,有《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论雷峰塔的倒掉》,既有小说、有散文、也有杂文。指导学生预习时,可以对作家作品做专题性的搜集了解,将鲁迅的生平和思想,将他的作品和特点加以比较。然后,在对具体篇章的阅读中,由具体而概括,由形象而抽象,使学生在不断地比较中,学习兴趣和能力不断形成。

三、提高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1.趣味性策略。趣味性是预习的法宝。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了解学生预习的广度和深度,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他们求知成功的快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意志,并保障其阅读兴趣的长久性。

在布置预习作业时,一定要以趣味为前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知识,如学习《刻舟记》我让学生提前叠一只小纸船,并画一张小船示意图,在上面分别标上课文中提及的重要内容。学生动手动脑,兴趣浓厚,课上比照订正,化难为易,达到了预期目的。

2.针对性策略。针对性是预习的基石。有效预习必须紧扣学习目标,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独立预习,环环相扣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预习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要使预习具有针对性,教师必须根据学习情况来确定预习的内容和时间。学习情况包括:教师教学的进度、知识的难易程度、学生的接受能力。

例如,上作文课,如果写即兴发挥的作文,不必课前预习;若写命题作文,缺乏预习观察这一步,则实在大有缺憾。假如写《桥》《我们的学校》课前必须布置学生通过观察、调查、掌握大量材料,在课上动笔,才会得心应手。再如,写议论文,更需要长期积累,储备典型的论据,便于当堂写作使用。

11.小学高年级数学有效预习策略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 高年级 数学 预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其升入初中后,能否快速的适应新知识。当前,在我国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自主性普遍不高,无论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堂学习以及课后练习阶段,都存在严重的依赖思想,懒于自己动脑思考问题,虽然教师一再强调,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缺乏课前预习的习惯,遇到问题不愿意积极主动发问,致使数学学习收效甚微。因此,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要基于新课改要求,重点关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培养,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寻学习的乐趣,形成活跃的学习思维。

一、小学生预习能力培养的积极意义

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最后学习阶段,其学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其进入初中后,对初中数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与探索欲最旺盛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关注小学生预习能力培养,可以有效发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吸引学生将学习注意力以及时间花费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及深层次理解之中,在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同时,增加课外知识扩展。与此同时,关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能力培养,有助于小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式,在今后学习过程中,开发自身潜力,锻炼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今后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能自觉运用自学思维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二、小学高年级学生预习现状分析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帮助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思维能力与想象能力的提升。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小学高年级数学预习的开展遇到了层层阻碍。首先,一部分数学教师没有意识到良好预习习惯培养对小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在新课教学之前没有合理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或者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没有加以反馈。其次,许多小学生缺乏课前预习的良好意识,对教师安排的课前预习没有落实,学习过程中极易出现无法跟上班级学习进度的现象,一定程度限制了小学生数学思维形成,学习效率难以提升,阻碍其学习成绩的进步 。

三、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预习能力的策略

1、布置预习作业,提升预习能力

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首先应当认识到有效的预习对于提升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积极作用,为了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可以在新课开始前,布置富有趣味性的预习作业,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特征,迅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兴趣,从而在新课开始前自主进行探究性学习。例如在进行梯形、四边形课程教学之前,布置如下任务:请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出梯形、四边形物体,对数学课本知识点进行自主理解,在课前尝试对这些物体进行测量、比较与计算,针对不懂的问题,进行重点标记,在课堂中可以向老师进行提问。在这一预习体验中,学生积极的寻找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事物,锻炼自己的理解与吸收能力,同时在预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开阔其脑力,有效的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2、指导小学有效的预习方法

2.1 阅读理解法

阅读理解是学生自主预习中的基础环节,作为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正确的阅读理解,通过在预习过程中,对内容进行圈、点、画等方式,提升对课本内容中重点词语以及语句的敏感度。如在进行质数、合数学习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法,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实现预习效果。

2.2 查找咨询法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扩展性数学知识学习时,指导学生运用咨询的预习方法,结合课本知识点,自主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外资料,在课外资料的查找与翻阅过程中,对知识点进行提前预习。如在进行利息计算教学时,可以安排小学生在课前搜索与银行利息相关知识,可以在户联网上寻找利率资料,也可向自己的父母进行咨询,从而掌握银行储蓄知识,获得利息计算相关方式。

2.3 实验探究法

通过实验探究法开展课前预习,可以引导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实验探索过程中,获得自主学习的乐趣,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教师为学生拟定合理的预习提纲,学生以此为预习基础,根据问题,自行探究与解决。例如在几何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探究方式,使学生自主进行几何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验证与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课程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效率的提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逻辑思维,对升入初中后的理科类知识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要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自主预习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并通过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标记,课堂中进行提问,以及独立的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过程,寻找到知识的切入点,实现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守国. 灵活应用多媒体技术 提升小学数学预习有效性[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3:125-126.

[2]谭建明.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探索——构建高效课堂有感[J]. 学周刊,2016,35:139-140.

12.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前预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篇十二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课前预习是学生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 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对新的认知对象预先进行了解, 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注重有效的课前预习, 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它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通过预习, 学生首先可以大体了解课堂上要学的内容, 如重点、难点、新旧知识等。再进一步思考和分析出其难易程度、知识结构及英语课程类型, 从而选择英语学习的方法。在整个预习过程中, 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和培养。

2.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 为上课扫除了部分知识障碍。通过补缺, 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拉近了与新知识的认识距离, 使学习变得更为主动, 对课堂上老师的教学能有预见, 对老师的提问能大胆地回答。这些成就感能促使学生增强学习信心,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3. 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 了解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 做到心中有数, 听课时注意力就会有所侧重。他们带着预习时遇到的问题去听课就使学习变得更有目的性, 就能自然而然更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课前预习的有效策略

没有有效的课前预习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前期准备, 就不会有高效的英语课堂。如何通过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针对英语学科特点提出以下策略, 同大家商榷,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分层布置课前预习内容

布置课前预习时, 一定要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特点, 设计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预习内容。例如, 我把预习内容分成A, B, C三层, 学困生完成C层, 中等生完成B, C层, 成绩优秀的学生完成A, B, C三层。要求学困生听录音读单词, 弄清词性, 中等生和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此基础上理解单词在句中的意思。并要求他们听录音大声朗读课文, 熟悉课文内容, 这不仅可以训练学生读准语音语调, 还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 了解文章大意。同时培养他们注意积累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要求学生把课文中主要的词组、常用的短语、句型摘抄下来, 并把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在课堂上重点解决。

2. 精心设计课前预习内容

在布置学生的预习内容时, 教师要精心设计, 要充分体现层次性、开放性, 尽可能不要布置那些学生通过手边的资料就能获得答案的习题。预习的设计要敢于向优生的智力挑战, 要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

3. 合理设置预习提纲

预习提纲是学生预习的“方向盘”。这个“方向盘”要有可操作性, 学生握住它才能到达目的地, 也就是实现预习目标。在学生明确预习目标的基础上, 逐步给学生布置预习提纲, 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难点。心理学研究证明, 带着问题读一遍文章比不带问题读五遍的效果要高。因为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他们就要边读边思考, 从文章中找答案, 这时候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 效果当然会好。

4. 加强预习方法指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中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 而在教学生学。”“活的人才教育, 不是灌输知识, 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教给学生。”说的就是要求教师“授人以渔”。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点滴做法: (1) 反复朗读, 整体感知。我们的学生没有那么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所以我要求学生每天早上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反复朗读所学的英语单词、短语、句型和课文, 初步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 这样上课时心中就会有底。 (2) 布置任务, 适当引导。当然我们在布置预习任务时还要把握内容的层次性, 也就是说要因人而异, 为学生量体裁衣, 挖掘学生的潜力, 让学生从英语预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 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在班级中组建不同层次的合作学习小组, 让每个学生按不同的教学需要, 不同的学习层次, 参加不同的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相互协助、相互竞赛、相互促进, 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氛围。通过小组合作预习, 解决预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小组合作预习或学习中可以克服个人的思维局限, 同时在小组讨论中还可以互相帮助, 培养良好的学风。 (4) 及时进行预习反馈评价。教师及时地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反馈并给予一定的评价, 给予学生激励性的鼓励, 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可以从学生的课本和预习作业入手, 看看学生是否在课本上进行圈圈点点, 看看学生有没有预习笔记;同时通过和学生谈话的方式, 交流预习中的疑惑和收获, 让学生在谈话中体会预习成功的喜悦,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交谈能够获悉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 从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和困惑中可以洞悉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样, 教师可以根据这第一手材料和信息, 再结合新授内容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当然,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在紧密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 把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实践证明, “好的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充分的课前预习,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能力, 而且能让我们的课堂迸发出令人激动的精彩。更为重要的是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取得令人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上一篇:财务会计案例教学下一篇:医院微信公众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