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学

2024-11-04

经营管理学(共8篇)

1.经营管理学 篇一

兵团农机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摘要: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现状进行了客观的总结评价,同时,围绕自治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研究、探讨新时期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方向、对策及以及从在的问题。

关键词:

兵团;农业机械;历史;现状;发展;问题。

1兵团农机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的各项事业得到很大发展,农业经济得到了全面提升。兵团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7.4亿元增加到2007年441.22亿元,年递增195.41%;农作物播种面积由1978年74万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104万公顷,增长40.63%。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6.7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61.3万公顷,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99万公顷,甜菜种植面积2.76万公顷。主要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棉花、甜菜单产、总产以及粮食单产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截至2007年底,兵团农机总动力299.7万千瓦,是1978年的6.6倍;大中型拖拉机2.7万台,增长了4.5倍;各类配套机具15.17万台(架),增长8倍;大中型收获机械1500余台,增长了3.6倍;农用飞机31架,排灌机械3.6万台(套),场院机械、种籽及农产品处理机械、植保机械、林果机械、脱粒烘干加工等机械均有较大规模的发展。

目前,兵团的耕作、播种和收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100%、98%和43%,其中,粮食、油料等作物机械化收获水平达100%;节水灌溉特别是管道滴灌面积55.33万公顷,达51%。农业装备及其农机具实现全面配套,规模化运作和集约化经营,兵团种植业综合机械化程度由1978年的4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85%。农业生产方式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改变。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步减少,农作物单产和人均土地承包量均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初期,兵团农机化技术管理人员有860余人,从事农机行业的职工2.2万余人,机务区建设面积(包括厂房、棚库、调检、维修等面积)约79万平方米。经过30年的建设,已发展到目前的652个管理机构,管理技术人员1684人,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机职工约6万余人,具有“四位一体”功能的机务区约125个,建设总面积约219万平方米,已经形成了农机具个人所有、统一停放,统一检修和人员集中教育培训等活动内容的基地。形成了集中统筹安排各项农事作业,达到质量标准后,分阶段逐一兑现的管理模式,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近些年来,随着农场经营规模的扩大,适用于粘重土壤和大面积农田作业的大马力拖拉机获得迅速发展。一是平均功率不断提高。目前全兵团拖拉机平均功率由1978年的35马力提高到65马力,80马力以上的近7000台,10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超过5100台。二是四轮驱动拖拉机发展较快。由于农机化水平的提高,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加之农场连队、条田规范,道路的硬质化,四轮驱动拖拉机得到了迅速发展。三是履带拖拉机比例下降。兵团在1998年以前履带式年保有量最高接近8000台;2007年已下降到3826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兵团还专题研究对老旧履带式拖拉机的节能改造技术,并在取得技术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推广,有近5000台履带式拖拉机通过节能改造恢复或提高了其经济性能指标,但终因技术落后且使用维修成本高,而逐渐被大量轮式拖拉机所取代。

2兵团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生产兵团)农业得到快速发展,总人口258.47万人,耕地面积104.09万hm2。粮食、棉花、甜菜和油料作物年产量分别达120.4万t、124.72万t、188.05万t和10.33万t[1],国民生产总值441.22亿元。生产兵团地区干旱少雨,农时季节明显,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加上种植面积大,经济作物比例大,劳动力明显短缺,为了适时耕种,有效抗病救灾,确保农业增产,农业生产均都需利用机械化手段完成。

2.1农机配备现状

生产兵团2005—2007年主要农牧团场农业机械配备状况,见表

1、表2和表3。[2]

2.2农机配备分析

2.2.1现状

(1)单位面积农机动力增加。根据表

1、表2和表3,生产兵团农机总动力近几年处在快速持续增长状态,单位耕地拥有农机动力也在增长。1985年,生产兵团单位面积耕地农机动力拥有量只有1.13 kW/hm2,2007年增长到2.916 kW/hm2。生产兵团各师农机总动力见图1所示[3]

(2)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1954年10月生产兵团成立时,组建机耕农场24个,拥有拖拉机279台,联合收割机89台,机引农具1 500台(套)和畜 4 力、简易农具2.26万台(套)。2007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99.66万kW,大中型拖拉机约2.7万台及配套农具约5.4万台,小型拖拉机约2.2万台及配套农具约6.1万台。

(3)当地政府对农机投入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生产兵团农机投入不断加大。2006年农业机械购置资金达到6.11亿元。2007年,生产兵团投入农机化资金7.09亿元,新增大中型拖拉机4 061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6 108台(套)、采棉机315台和机采棉清理加工生产线66条[4]。

(4)大中型农机具结构日趋合理。随着2004年开始实行农机购置补贴,以及2004—2009年中央连续6个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机用户的购机积极性大大增加,为农业规模化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避免农户购机的盲目性,购机补贴主要针

对大中型农机需求,并且同类机具补贴的数量适度,充分发挥其利用率。团场“大机吃不饱、小机满地跑”的现象有所缓解。

2.2.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结构性矛盾。农业装备“3多3少”问题依然突出,即小型机械多、大中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机具少,低档次机械多、高性能先进适用机械少,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需求。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较高,畜牧园艺业、林业机械化发展较慢,不能完全适应兵团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2)配套农具开发研究相对滞后。从整体上看,国外农具作业质量好,工作效率高,使用性能可靠,运行成本低,但选择性小,部分产品适应性差,且价格昂贵[6]。目前,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成熟的农具主要是犁和联合整地机,耕作、播种机械化水平已达100%,收获机械化水平是42.34%。耕、种、收机械化水平都有所提高,但产后所需的机械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6](3)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人才短缺。截至2007年末,生产兵团有农机化技术人员5万多人,其中农机管理、经营服务人员1 680人,农机操作手近4.85万人,其他农机服务人员1 155人。农机专业户相对农机用户比例太少,人员文化水平低,服务能力都较差,农机维护效果不好,尤其是高性能机具维修较 5 难。由于新疆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较低的待遇水平,生产兵团农牧团场农机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已成为当前生产兵团农机化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8] 2.3建议

(1)从政策和投入上保证农业机械化结构调整,包括转产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和农机户淘汰旧机具的补贴政策[7]。生产兵团各师团应根据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机械作业总量,优化农业装备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机械,鼓励支持农机职工对农业机械进行更新和配套,对达到

报废标准的要强制报废。

(2)大力支持高校、大型农机企业的科技创新。鼓励校企联合,结合生产兵团农业实际生产状况,研发适应生产兵团种植模式的新型农机具,加强畜牧园艺机械化发展,提升综合机械化水平。同时,要做好农机推广和农机研发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3)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追求节本增效。提倡使用保护性耕作机械、节水灌溉装备和精准农业机械,重视节能减排。

(4)加强农机专业培训,重视农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提高农机人员待遇,建立切实可行的人才机制,不断壮大和稳定生产兵团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3兵团农业机械化前景展望

总体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为主题,着力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五大工程,全面实施农机管理标准化,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建立健全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为兵团率先在西部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发展目标是: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保证总量和质量同步提高。按照远景规划,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年按4%增长,2015年达到310万kW;大中型拖拉总量达到2.8万台;大中型拖拉机与农具配套比达到1;3.1。继续提高农业机械运用水平,加快农业全程机械化进程。重点解决各种作物的收获机械化问题,机收机械化水平达70%,比2005年增长25个百分点,重点是棉花、玉米、甜菜等作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畜牧业、果品园艺生产机械化生产要有突破性进展,首要问题是要促进机械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企业生产出农民职工先进适用的、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机具。按照自治区农机局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杜绝农机特大事故的发生,把农机千台事故率、死亡率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控制在1‰、0.7‰和0.3万元以内,农业机械落户率和检验率分别达到9 0%和95%以上,驾驶员持证率和审验率达到95%以上。[5] 具体行动措施:一是加大对《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宣传力度,增强依法行政能力,认真落实《兵团农业机械化管理办法》、《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意见》,促进农机化管理工作从管理为主向促进为主转变,充分发挥农机化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作用。健全支持和保护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权益,承担义务,通过促进农机化发展的途径,使农场职工增收。二是加强农机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机械化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及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系建设、农机安全生产监理体系建设,保障农机使用安全和职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农机管理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行“五统一、五规范”农机管理,推进农机管理“十个标准化”,全面提高农机化管理水平,为实现发展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及时出台《兵团农业机械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增强导向和服务能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推进农机化发展中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四是继续做好农机新机具和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工作,重点是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地膜回收技术、机械打顶技术,大力推广玉米、甜菜、番茄等作物的机械化收获技术,试验示范棉花、番茄、辣椒等作物的移栽技术。移栽技术潜力巨大。五是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和体系建设。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推广、使用、经营农业机械,提高农机利用率,促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发展,增强服务功能,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促进职工增收。用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成果反哺或支持农机事业。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提 升农机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重点是师、团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装备建设;二是继续完善农机试验鉴定检测体系建设,为规范兵团农机产品市场发挥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农机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机安全监理手段和装备水平,确保安全生产。六是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能力。围绕服务兵团“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战略,加强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的研究和开发,突出关键作物关键生产环节,着力解决农机科技创新滞后、技术供给不足问题,使兵团农机工业迅速崛起和壮大逐步成为兵团新的经济支柱产业,为各省区的农机化发展提供支持,为农工增收开创新途径。七是推进农业机械化五大工程建设,整体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通过实施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节本增效、畜牧园艺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提高兵团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和团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庆发.兵团2005年农机化工作总结[R].兵团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乌鲁木齐,2006.[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3]高元恩.2005年我国农业装备工业运行情况及趋势分析[J].农业机械,2005(9):50-51.[4]陈永成,梅卫江.新疆兵团引进大型农机具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2(1):44-[5]闫向辉.兵团农机具更新现状与前景展望[J].新疆农机化,2001,(5):9-10.[6]李孝廉.关于兵团农机化的问题与对策[J].石河子科技,2003,(1):18-20.[7]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资料

[8]陈永成,梅卫江.新疆兵团引进大型农机具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2(1):44-45.

2.经营管理学 篇二

1 中国林业经营管理体制现状

目前,中国林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仍沿用计划经济时代建立起来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所谓森林分类经营,又称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即以发挥某一林种某一效益为主,兼顾其它方面效益的经营模式[1]。它是根据社会对林业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两大需求,按照森林的商品性和社会性相应把森林划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并按照各自特点和规律运营的一种林业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多年来,在林业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下,我国林业却未能实现建立林业生态体系和满足人们对林产品需求的目标,一方面是大量全伐后留下的无人培育的荒山,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一方面是紧张的林业产品供应。实践证明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不符合中国林业发展的要求,中国林业亟待建立起既符合国情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经营管理体制。

不久前,国家林业局贾治邦局长在《拓展现代林业三大功能、构建三大体系》中指出:在新形式下,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潮流,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顺应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全面推进现代化林业建设,拓展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构建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用建设现代化林业的理念,建立一套既符合国情又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新体制[2]。近年来,以江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代表的国有林场改革、林业采伐制度改革等林业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如果不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经营管理模式的束缚,建立全新的经营管理体制,要实现林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三者的统一,构建林业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2 传统森林分类经营体制弊端导致的困境

传统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本身存在大量弊端,这种不符合中国国情,严重滞后于现代林业发展要求的体制,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显得有心无力,处处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困境一,传统林业体制因本身先天不足而导致顾此失彼。这种体制本身的先天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突出性的重视森林经济效益的实现,忽略了其它各种效益的同等重要性;第二,只片面强调了技术性,忽略了操作性;第三,只注重森林的自然性,忽视了森林的社会性;第四,行业局限性强,就林论林,没有“跳出林业看林业”。诞生于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森林分类经营模式,一直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1)为社会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2)改善生态环境。但事实上,由于多年来深受森林分类经营体制的影响,中国林业更侧重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造、集中过伐现象十分普遍,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林产品供不能满足于求,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目标并没有得到实现。

困境二,传统林业体制不适宜现行行政管理体制。1)由于林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山上的树木至少要10 a才能成材,而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中,一任领导任期最多5 a,甚至不到3 a,这一矛盾决定了林业经营管理中只砍不种、或者只种不管、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必然产生;2)林业管理运行机制也存在弊端,林业的运行经费不是主要来自财政支出,而是大量来源于林产品的生产,不砍林木就不能解决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3)《森林法》虽然规定“森林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实际上森林资源由森工企业控制,各森工企业负责辖区内森林资源的管理、保护、培育和开发利用,即营林、采、运混同[3]。营林、采、运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由于营林生产消耗大量成本和利润,而采、运则为企业创造利润,因此重采运而轻营林现象比较普遍和严重,后果是造成营林生产投入不足,管理混乱,森林资源质量的下降,生态状况的日益恶化。这是目前林地资源能效低、质量低的根本原因所在。

困境三,林业主管部门对林木生产流程管理流于形式。由于操作的不确定性,管理手段鞭长莫及,绝大多数流于形式。例如林木采伐,从采伐作业设计——采伐区域活立木计算——招投标确定采伐承包人——采伐强度管理——木材运输方量检查核实等,整个过程环节多,无一不存在变数,根本无法管理到位,所以超强度采伐、超方量运输、偷税漏税、行贿受贿等不法行为时有发生,屡禁不止[4]。

困境四,缺少完善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办法。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就必须首先进行森林分类管理,但是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完善的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办法,也没有按林业的商品性和社会性的区别去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办法,而是在经营管理上统一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之下,按同样的体制、模式与方法去经营管理,因而带来许多的矛盾和问题,如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林产品需求的矛盾;生态保护和林业开发建设的矛盾;投入不足与产品需求的矛盾;公益林建设与林农生活水平提高的矛盾;国有林场转制问题;林地扭转问题等。

以上这些都是当前深化林业体制机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是林产品的有效供给与人们在林业方面不断增长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需求,而如何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有效满足人们对林产品需求便成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有效的解决林产品的供给,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林地资源应该由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来配置和利用,以满足市场对各种林产品的需求,而不应该由林业主管部门通过森林分类经营的运行机制来分配资源。因此,突破林业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瓶颈是深化林业体制改革的“牛鼻子”。

3 中国林业摆脱传统管理体制困境的出路——建立林权分类经营管理体制

3.1 林权分类经营管理的概念

林权分类经营管理,是指以林权为核心,根据林权属性的不同而赋予不同的职责和发挥不同的作用,来实行不同的管理,实现不同的效益,满足社会对林业不同需求的一种经营管理模式,它是以林权体制成功改革为前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照林业生产发展的一般规律,适应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构建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一种经营体制和发展模式。

随着林权体制改革的成功实现,建立以林权为核心的林权分类经营管理体制,给国有、集体和个体3类不同性质的林权赋予了不同的使命,构建我国林业森林生态系统、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其模式为以国有林权来构建森林生态体系,以集体林权和个体林权来构建林业产业体系,由林业主管部门统筹、实现林业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三者的统一。

3.2 建立林权分类经营管理机制的可行性

3.2.1 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发展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微观经济活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的职责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森林分类经营是通过林业主管部门,依靠计划手段分配林业资源为社会提供林产品,这是与市场经济规律想违背的,它不能灵敏的反应市场需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因而满足不了市场日益增长的林产品需求。林权分类经营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规划出一部分林权为国有林权,用于确保国家基础生态的安全,同时规划出一部分林权为集体和个人林权,将这一部分林地推向市场,让企业和经营大户等市场主体去根据市场的需求配置林业资源,生产各种林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要,确保林产品的社会供给。

3.2.2 符合中国国情。

中国地域辽阔,资源分布、人口分布以及经济发展均不平衡,行政管理体制也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告诉我们在林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林权分类管理正是根据这一特点,将承担生态建设任务的林业用地用国有林权的形式固定下来,依法保护森林生态的安全,而将另一部分林业资源划为集体和个体林权,让企业和个人根据市场对林产品的需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就可以避免在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区域里开展林木生产活动而导致森林生态的恶化,同时也能避免把那些生态保护价值一般,林产品生产有利的区域划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其它特种林保护起来,浪费资源和资金,降低环保投入能效。3.2.3林权制度成功改革为林权分类铺平道路。江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功实现,为全国进行林权制度改革提供了范例,国务院决定2009年在全国全面推行林权制度改革。通过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业产权,才能为林地的流转创造前提条件。林农的自留山并不等同于耕地,因为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不够发达,不能完全覆盖农村,农民的生活生产保障主要依赖分配给自己的耕地,因此耕地承担了对农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和功能,这正是农村耕地难以流转的根本原因,也是在进行征地拆迁过程中引发许多社会矛盾的症结所在。而林地目前并不影响广大林农的生存问题,只是林农增加收入的一条途径,因此林农的自留山完全可以流转,这为林权分类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3.2.4 国家生态的积极投入提供重要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投入,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仅2008年中央财政就下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达344 569万元,补偿重点公益林4 594.25万hm2[5]。各级地方政府也根据自身的财力,对公益林给予生态补偿。中央和地方政府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为林权分类经营,建立国家基础林业生态系统提供了有力保障。

3.2.5 林权分类经营管理在体制机制上为国有林场改革创造条件。

目前各地国有林场改革试点,为林权分类经营管理的改革积累了经验。其中东北、内蒙古国有森林资源分局的成立和试点的进行,改变了以往森工企业既是森林资源管理者,又是森林资源的经营者,自管自营,森林资源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不分,管理上资产主权缺位、职责不清、管理效益低下的局面,基本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从体制上理顺了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但从试点运行看,改革试点的机制束缚,还不能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达不到拓展林业三大功能,构建林业三大体系的目的。这进一步说明改革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建立林权分类经营管理机制势在必行。林权分类经营管理机制的建立,为国有林场改革从体制机制上创造了条件,为国有林场改革找到了一条新途径。

3.3 林权分类办法

要实行林权分类经营管理,首先要在服从全国总体布局的前提下,以省为单位做好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的总体规划,按区域将林权归为3类:1)将规划为森林生态体系建设范围内的林权划分为国有林权,将区内的集体林权和个体林权通过赎买或置换的方式,实行国有林权管理,规划面积占全省林地的30%~40%左右,由自然保护区、国有林权管理局、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等形式进行管理,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管护责任;2)将规划为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范围内的林权划分为集体林权和个体林权,区内国有林权通过公开拍卖或置换、参股的方式,实行集体林权和个体林权管理,规划面积占全省林地60%~70%左右,集体林权和个体林权承担建立林业产业体系的责任,由企业和经营大户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经营,以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3)区内的个体林权按个人意愿进行参股、公开拍卖、自主经营或联户经营,但是国家对集体和个体林权的经营管理要有一定的鼓励和限制政策,避免林地的荒芜。

现有国有林场的转制分3种情况处理:1)将处于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条件较好的国有林场直接转制为国有林权管理局,实行人员分流,留一部分为管理人员和护林人员,一部分人员实行货币安置;2)生态保护价值较小的林场,通过公开拍卖的形式,将其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集体林权企业;3)具有生态保护价值,转制难度较大的国有林场分2步走,先限产,等具备条件后再转为国有林权管理局。

如此3类不同性质的林权,各自承担不同的责任,发挥不同的作用,产生不同的效益,构建起我国现代林业的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森林文化体系的基本框架,实现林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高度统一。而林业主管部门也要积极职能转变和调整,承担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任务,对承担生态责任的国有林权进行管理,对承担林产品供给的集体林权和个人林权从规划、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3.4 制定和调整法规政策,推进林业建设法制化

制定和调整法规政策,以适应我国现代化林业建设发展的需要,为林业的长足发展保驾护航:1)修改《森林法》和其它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推进林业体制机制的改革;2)制定国有林权管理办法,以法律的形式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保护的有效性;3)制定集体林权管理办法,一方面依法保护集体林权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依法惩处荒芜林地的不法行为。例如对2 a内不种植者征收荒芜费;3 a内不种植,5 a不成林者(用林木郁闭度来衡量),依法收回林权,由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公开拍卖;4)制订集体林地使用税和林权交易税制度,税收用于生态建设和管理;5)建立林业产业交易中心,为林权交易提供平台。充分发挥林业产权交易中心的作用,使林木资产和林地使用权的交易常态化;6)对企业和大户生产经营的林地以积极的政策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建立林木采伐报告制度,取消林木采伐审批制度。种植什么,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采伐,一切都由经营者自行安排。

3.5 转变职能,调整林业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建立林权分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林业主管部门成为国家基础生态建设的承担者和管理者,是林产品的生产和供给的指导者和服务者,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为此,林业主管部门也要积极职能转变和调整,承担林业生态文化建设和传播的任务,对承担生态责任的国有林权进行管理,对承担林产品供给的集体林权和个人林权从规划、技术、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燕玲.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问题的思考[A]//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C].2004.

[2]贾治邦.拓展现代林业三大功能、构建三大体系——论推进现代林业建设[J].林业经济,2007(8):3-7.

[3]张志达,刘永红.从国有林采伐局到国有林管理局的嬗变——关于新疆青海天保工程森工企业转型改制的调研[R].林业要情,2009.

[4]李锴,张明.我国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A]//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C].2004.

3.经营管理学 篇三

【关键词】重点公益林;经营;经营管理

1.经营方针

重点生态公益林经营的方针,首先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保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的情况下,应用生态学原理实施干预和培育,从而达到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目的。在确保重点公益林森林种群进化的情况下,增加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逐步优化生态系统,在保证森林群落向顶级演替的前提下,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增加生态层,实行生态位分异,培育去杉、冷杉、红松针阔混交林森林生态系统,实现高生物量,生态效益连续,抗病虫性强,综合效益高的培育目标。

2.经营策略

2.1森林经营

(1)采用栽针保阔技术,在天然林中引进适宜林分生长的针叶树,形成针阏混交林,这种技术的实施,缩短了演替进程,加快了天然林的恢复速度,效果良好。(2)在天然次生林中靠天然更新恢复森林的主要树种有水曲柳、柞树、械树、椴树等及先锋树种杨树、白桦,经过抚育与原有天然林形成混交林,此外在林缘处,由于受林分的庇护,生态环境良好,主要依靠风力传播种子的树种进行天然更新。(3)对天然更新形成的幼苗、幼树,不仅通过自然环境的选择,而且要经过2-3个种子年才能完成,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通过人工促进能够缩短更新周期,此外,采取了幼龄定植,中龄间伐等系列管理措施。(4)在宜林荒山,退耕地及灌丛地开拓效应带,在带上造林,并引进天然阔叶树,形成人工天然混交林,这种方式是扩大边缘界面,提高光能利用率,促进树木生长的有效措施。(5)对落叶松纯林,采取卫生伐,透光伐,在林冠下栽植耐荫树种,对成熟的落叶松纯林也可采取小面积皆伐的方式,应用中度干扰理论,伐后进行带状整地,栽植阔叶树种。

2.2森林保护

(1)定责管保。按照《管护经营责任制》,管护责任人与林场签定管护合同。明确管护人员对管护区内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政管理等负全责,年终按合同兑现管护费。(2)森林监护。林业局有关科室,林场管弹人吊和技术人员,对重点公益林有监护职责,按照业务管辖范围各负其责,开展有效的预测预报,制定科学严密的管理计划并组织实施,同时与林业局签订管理责任状,年终按监护效益兑现奖惩。(3)森林特护。在森林火险等级较高预报预测病虫害爆发时期,村屯周边等火灾易发区,林政案件频发区,由林业公安,林场驻场干警林政队伍特别看护,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3.林下经济开发

探索在管护中开发,在开发中致富的途径,以致富促进管护的新路在突出重点公益林生态效益的同时,积极开发重点公益林的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下经济,采取个别帮扶,典型示范,学习培训,解决资金、推广技术、市场信息等一系列措施,帮助林区职工先后建立了北药、木耳、林蛙、果品、蔬菜、蜜蜂、草鹅、虫鸡、牛、羊等林下特色经济小区,增加了职工就业和经济收入,壮大了林区经济。

4.现实成效

经过以上的经营措施,林分蓄积生长率大幅提高,由7%-8%提高到9%-10%。林分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林型、结构不变。林区职工先后建起了北药、果品、蔬菜、蜜蜂、牛、羊等林下特色的经济小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变,社会效益巨大,景观旅游、游憩、水资源保护等目标的实现,使潜在的社会经济效益更为可观。

5.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必要性

5.1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业,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或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2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地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初搞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是大限度的发挥。

5.3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

林地是国有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初稿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我国国有林场现行管理代价。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6.实施森林分类经营有关对策和建议

6.1尽快制订和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管理办法

森林分类经营是—项全新的工作,各种政策,法规还未十分完善,正在积极探索之中,建议国家林业局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尽快出台森林分类经营政策法规,除了国家要增加对公益林的投资外,必须尽快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公益林的补偿制度,根据“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生态公益林的服务对象明确,由其受益者补偿,服务对象不明确的,由政府补偿,征收的森林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林培育,经营管理和新的公益林工程建设,我国已有部分省、市在尝试采用一些方法开展生态公益林的补偿。

6.2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机构,实施分类管理

应建立与公类经营相适应的林业管理体制。将公益林建设纳人政府行为范畴,实行事业化管理,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公益林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国家公益林建设,将退耕还林(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没,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公益林建设统一纳入其管理范围,也应成立相对应的管理机构,统—组织本地区的公益林建设,实行国家统—体育场下的各级地方政府负责制,而商品林建设和管理可沿用原来的管理体制和方法讲行。推向市场,作为企业行为,在市场上参与竞争,以适应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这既是森林分类经营的要求,也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6.3改进分类经营条件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经营方法,公益林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和社会效益为目标,应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封山育林,封山护林等营林方式,实行乔灌草结合,针阔叶混交合理搭配,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各种生态功能。

对于商品林建设,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采用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模式的集约化经营,尤其要调整商品林布局和结构,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产品的需求,商品林发展中应根据本地区自然,经济条件和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发展名、特、优经济果术林,在自然,社会(下转第389页)(上接第357页)条件好的地方,以工程形式营造生丰产林,并根据速生丰产林资源布局,重新调整林产工业布局,形成资源——产业——效益良性循环。

6.4帮助生态公益林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4.经营管理学 篇四

1.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同心协力,把专业技术、经营管理、数理统计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起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全过程的质量体系,从而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提供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或服务。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核心是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人人做好本职工作,通过抓好工作质量来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

2.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把过去的以事后检验和把关为主转变为一预防和改进为主;把过去的就事论事、分散管理转变为以系统的观点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把影响质量的诸因素查出来,抓住主要方面,发动全员、全企业各部门参加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依靠科学的管理理论、程序和方法,是生产(作业)的全过程都处于受控制状态,以达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的目的。

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1)全面质量管理是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要求全体职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各部门各层次的人员都要有明确的质量责任、任务和权限,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一个群众性德质量管理活动,尤其是要开展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当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把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水平。

(2)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包括从产品研究、设计、生产(作业)、服务等到全部有关过程的质量管理。任何一个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要把产品或服务质量有关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加以管理,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体系,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不断改进,做到一切为用户服务,以达到用户满意为目的。

(3)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从组织管理角度来看,全企业的含意就是要求企业各个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上层质量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制定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和计划,并同意组织和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质量管理活动;中层的质量管理则要实施领导层(上层)的质量决策,运用一定的方法,找出本部门关键的或必须解决的事项,再确定本部门的目标和对策,更好地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对基础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基层管理则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严格地按标准及有关规章制度进行生产和工作。这样,一个企业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再从质量、职能上来看,产品或服务质量职能是分散在全企业的有关部门的,要保证或服务质量负责,都参加质量管理,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齐心协力地把质量工作做好,形成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4)全面质量管理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广大泛运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要尊重客观事实,尽量用数据说话,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分析,树立科学的工作作风,把质量管理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以上所说的4个方面的要求,可归纳为“三全一多样”,都是围绕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和用户期望的产品或优质的服务”这一企业目标。这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5.酒店管理公司经营方式与经营范围 篇五

2010-08-12 10:04:38 来源:迈点网 网友浏览1913次

酒店管理公司的管理输出服务:合作经营、经营顾问、全权经营。酒店管理公司的培训服务:建立“以岗前培训为基础、以服务意识为先导、以岗位技能为重点,传、帮、带”的酒店全员培训运作模式。

【迈点网】酒店管理公司的经营方式:

1、酒店管理公司的管理输出服务:合作经营、经营顾问、全权经营。

合作经营——公司委派执行总经理(或常务副总经理)及业务部门经理与业主共同组成经营管理班子,协助业主负责酒店日常经营管理,并收取固定管理费与奖励管理费的一种经营方式。

经营顾问——酒店经营权仍归业主所有,管理公司仅以获取顾问指导费的方式,短期委派管理专家担任酒店顾问,为酒店日常经营管理提供咨询服务,并收取相应咨询服务费的一种经营方式。

全权经营——公司受业主信任委托,委派输出的经营管理班子全权负责酒店日常经营管理,并获得基本管理费与奖励管理费的一种经营方式。

酒店管理公司的基本运作:

制定营销方案——评估酒店产品,确立市场定位,制定发展规划,预测经营目标。酒店软件设计——管理软件设计。

建立管理规程——根据酒店硬件设施水准与星级评定目标,设计软件管理系统,在岗位职责、工作目标、质量标准、操作规范等酒店管理软件范畴内达到系统运作标准化、程序化、制度化。

设计运作体系——建立酒店组织机构运作体系,审定酒店人员编制与职务薪级体系,健全酒店经营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2、酒店管理公司的培训服务:建立“以岗前培训为基础、以服务意识为先导、以岗位技能为重点,传、帮、带”的酒店全员培训运作模式。

全员基础培训——根据酒店营业准备培训大纲要求,由业界专业人士施教,对新员工进行酒店服务教育基础培训。

专业理论培训——根据酒店经营发展与业主的需要,按照酒店培训大纲要求由酒店管理专家对管理层(领班、部门主管)进行传接式专业理论培训。

岗位技能培训——根据酒店岗位职责与任职要求,部门训导员在培训部指导下,对试营业阶段已上岗员工进行岗位技能强化培训。

3、酒店管理公司的用品筹划:根据酒店硬件设计功能与经营布局,兼顾营运与管理需要,提供酒店营业设备用品清单,评估市场价格,选择供应商。

用品定样——根据酒店规模等级,制定酒店各类用具用品订购清单,编制预算,批量购置

设备选型——根据酒店营运需要,指导酒店各类设施设备选型定购。

4、酒店管理公司的咨询服务:通过对市场的调研,对业主投资环境的评估,提供酒店经营可行性分析报告。

顾问咨询——派遣酒店管理专家,审议酒店经营方案,评估酒店经营业绩,提出酒店发展策略。

5、酒店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服务

物业管理宗旨:参照中国星级酒店标准,借鉴海外物业管理经验,以“星级管理、微笑服务”为物业管理原则,为业主培养管理人才,最终使其独立经营管理物业。

物业管理性质:业主委托,合约管理;独立核算,利益共享。

物业管理目标:公寓、办公楼,商住楼的酒店化服务与管理。

物业管理方式:全权管理、合作管理、顾问管理、租赁管理。

合作管理:业主与管理公司共同委派管理人员设置物业管理机构;

业主拥有物业经营管理决策权;

酒店管理公司对物业进行日常管理和服务;

业主负责物业经营之财务管理;

合作管理期1-5年。

顾问管理:业主聘请酒店管理公司担任物业管理顾问;

酒店管理公司输出管理人员等软件;

顾问管理期1-3年。

酒店管理公司的收费标准:

根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相关条例中关于“收费项目”的规定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其中:

1、在酒店营业准备与试营业阶段按固定额收取基本管理费;

2、在酒店正式营业阶段按营业总额的一定百分比收取基本管理费,按经营毛利的一定百分比收取奖励管理费;

3、在酒店正常营运中酌情收取营业推广费、宣传广告费和统一电脑订房系统服务费。

4、物业管理费:公司在物业正式营业阶段向业主按物业售金的一定百分比收取基本管理费。

酒店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

*酒店建筑场地利用分析

*酒店投资回报可行性分析

*酒店建筑设计技术咨询

*酒店室内装修设计咨询

*酒店机电设施安装技术咨询

*酒店能源、消防、保安系统咨询

*酒店工程质量检查服务

*酒店设施设备安全评估服务

*酒店服务质量水平评估服务

*酒店经营技术指标咨询服务

*酒店开业前管理人才培训及招聘

*策划和操办酒店开业典礼

*建立酒店管理性控制体系服务

*提供酒店各工种、岗位的职责

*提供酒店的服务程序和服务标准

*协助策划酒店形象设计与营销

*提供系统的酒店营运报表管理

*提供酒店损益预算资产平衡预算

*提供酒店财务管理制度

*提供酒店工程预算、决算和审计

*提供酒店财务审计

*建立酒店采供物资计划与预算

*提供酒店运行节能降耗全套办法

*建立酒店物资盘点、验收制度

*确定合理的工资方案及激励机制

*建立管理督导人员的考评方案

*提供培训方案和培训教材

*提供酒店管理模式

*提供酒店各类制服的定制

*提供酒店设备用品的供应

*帮助酒店诊治问题或重组酒店

*物业管理输出

*开展短期、中期各级人员专业培训班

6.经营管理学 篇六

2012年经营管理工作总结暨2013年经营管理工作安排

第一部分 2012年工作总结

2012年在京煤化工集团化发展的进程中,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北京京煤新东方运输有限公司于6月初正式成立。

现就新东方成立前后的经营管理工作及2013年经营管理工作设想,向公司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1-11月份经营管理工作完成情况1、1—5月份(原储运部)实际配送:炸药配送693.93吨;雷管配送78.74万发、索类配送70万米;大南峪库区出入库实际完成:炸药出入库总量8591.79吨(入库4472.214吨,出库4119.576吨);雷管出入库总量760.623万发(入库382.825万发,出库377.798万发);索类出入库总量191.7万米(入库103.65万米,出库88.05万米)。

2、6—11月份(新东方成立后)实际配送:炸药配送2930.916吨(建昌、放马峪住勤配送838.836吨),雷管配送45.3402万发、索类配送10万米。

3、11月8日完成了与京煤昊华配送合同的鉴定,11月19日开始正式承接了危险品配送任务。

4、8月份新东方公司正式运营,实行单独核算,公司本部下达指标:主营业收入230万元、实现利润10万元;

二、2012年8—11月份经营情况

8月份新东方成立正式运营,实行单独核算,公司下达营业指标市营业收入230万元,利润10万元。

1、营业收入

2012年8-11月份主营业收入193.35万元;8-11月份完成本市配送炸药2930.916吨(建昌、放马峪住勤配送838.836吨)

2、营业成本

2012年8-11月营业总成本为190.28万元(含外阜)

外阜炸药85吨;雷管104万发;索类243万米,共发生费用23.20万元。其中燃料约14吨,13万元;存过桥费、餐费、住宿费9.2万元。

3、利润情况

2012年8-11月份累计盈利3.17万元4、2012年全年预计情况

预计12月份,本市配送炸药1000吨(收入60万元,加上北方,顺义等零散运费回收,增加收入25万元左右)收入为85万元,预计本月盈利8万元。

2012年8-12月份预计完成营业收入278.35万元;营业成本267.28万元;实现利润总额11.17万元。

三、2012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随着振远护卫逐步撤出北京市危险品配送市场的需求,从2月份开始,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

1、完成了危运驾驶员和押运员的招聘。通过劳务派遣机构接收

了16名持有危险品从业资质的驾驶员和押运员。目前,人员工作情况和思想状况稳定。

2、投资292.15万元,先后购置了11台危运车。车辆运行状况良好。

3、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完成了工商注册、资本金注入、危险货物运输许可证申领、车辆手续的过户变更、配送合同的变更签订、财务制度的建立、机构和人员的组成、各项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等系列工作。

4、1—11月完成配送炸药3624.846吨、雷管124.0802万发、索类80万米,行程达70万公里,安全无事故。

5、加大安全资金投入。为加强危险品运输管理,9月份投资近5万元,完善了GPS监控系统,安装了车载免提通信系统,在危险品运输专业系统率先搭建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监控平台。并对GPS监控室 进行了装修改造,购置了办公用品、电脑、液晶显示器等。实施对危险品运输过程的有效监控,促进了危险品配送的安全运行。

6、组织开展了“开源节流 降本增效 全员参与 强化基础”的主题活动。先后采取了多项举措,进行开源节流、降本增效活动。

①合理安排员工班车。针对员工下班时乘车人员明显少于上班时乘车人员的情况,从8月20日始对晚班车实行递减车次运行,2个多月来共递减车次41次,节约燃料500多升、资金达4000余元。

②减少危运车辆空驶率。公司以往拉钛胺,都是单独安排车辆,空车去重车回。即造成费用的浪费,又造成人员的紧张。自主题活动

开展后,凡有拉钛胺的任务,就实行由运送配送任务的车辆承担。目前,已2次,共计节省燃料1200升、资金1万余元。

③强制实施自助加油。自11月18日起,号召全体驾驶员采用自助方式加油,这样每月就可以节约资金662元(10月份油耗:13240升)。

④对用过的(尿素)溶液桶实施回收。每个可以节约2元钱,以每月用30桶计算,就可以节省资金60元,一年就是720元。

⑤实施班车全天候动态管理。自11月19日始,早班车递减一辆。根据人员乘车情况,适时增减。此举,不仅保证了员工的正常上下班乘车,而且还可以节约用车,减少出车次数,增强安全系数。目前,在配送任务大、人员紧缺的情况下,还可以调整班车司机投入到配送工作中,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个别驾驶员对交通法规的学习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基础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三是日常的安全培训教育,需进一步规范,并在形式、方式上尚需创新。

针对以上不足,2013年我们将逐步改进和完善,力争有所创新。

第二部分 2013年经营管理工作思路

一、公司下达主营业指标收入为661万元,主营业成本631万元,利润30万元

二、2013年工作思路

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京煤化工集团化发展为中心,构建“京、津、冀”配送一体化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创新、发展、增效”核心理念,始终坚持“客户至上,用心服务”的工作宗旨,进一步深化“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全员参与、强化基础”主题活动,全面完成66130奋斗目标(661:营业收入661万元,30:利润30万元,0:安全事故为零)。

三、2013年预计指标

2013年预计营业收入661万元,营业总成本631万元,其中燃料137万元(本市),工资及保险257.78万元,职工福利费及其他

9.5万元,差旅费15万元,车辆存过桥费共117万元(其中本市50万元,外埠67万元);维修费等45万元,折旧费37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8万元,管理费用4.72万元。实现利润总额30万元。

注:需要总燃料消耗255吨,金额244万元,其中本市燃料消耗143吨,金额137万元;外埠配送需消耗燃料112吨,金额107万元;

四、2013年重点工作

1、依托京、津、冀的现有资源,积极探索民用爆炸物品配送的新模式,力争在2013年内实现京、津、冀民用爆炸物品的统一配送格局。具体做法如下:

①2013 年第一季度完成车辆的购置、人员的招聘培训。

②2013年第一季度完成河北太行民用爆炸物品配送的衔接。③2013年上半年完成天津宏泰民用爆炸物品配送的调研,并拿出具体方案。

④2013年3月底前完成现有危险品车辆申报增项运输资质,为

进一步扩大运输范围做好前期准备。

⑤开动脑筋,创造性的主动扩大营业收入。

⑥抓好全员的安全教育培训,一季度最少一次。

⑦加强作风建设,强化基础工作管理,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大日常检查和考核力度。

⑧继续开展管理创新活动。

五、亟待协调解决的相关事项

1、建议继续经过劳务派遣机构,招聘专业从业驾驶员(押运员)8—10人。

2、建议在2013年一季度完成购置4台大吨位危运车。

3、说明:

①按市运输局的道路经营许可和开业要求(20台危运车,每台车需驾驶员1人、押运员1人),公司驾驶员(押运员)低限需满足40人,目前在册32人。

②目前北京市内人员配送紧张,加之尽快承接河北太行配送事宜,需提早办理人员招聘工作。

六、其它说明

公司小客车摇号申请已完成。目前以提交企事业单位小客车摇号,本月25号审核,26号参加摇号,指标有效期半年。

2012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就要到来,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在京煤化工集团化发展的进程中,在本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新东方一定会奋勇前行。

7.经营管理学 篇七

就体育用品业而言, 目前国际上一些著名品牌的体育用品企业, 如耐克、阿迪达斯、美津浓等公司, 都在努力朝“哑铃型”的经营方向发展。例如, 美津浓公司游泳衣的年生产量约为112万件, 2001年这些游泳衣有20%是在中国生产的, 而到2003年这个比例就超过了50%, 这还不包括该公司在其它国家地区的生产量。可见美津浓正逐步将生产环节逐步转移到其它地区的加工企业, 而其企业本身的生产量不断在缩减。公司本部则把主要精力放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开拓市场上。而以“虚拟经营”著称的耐克公司, 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生产制造部门, 它的产品是由全球800多家合约制造商为它专门定制, 其中最小的合约制造商仅有五名员工 (专门为其生产标签) 。这样的企业结构, 使得耐克能最大限度地将资源投入到“哑铃”的两头。耐克采用“哑铃型”经营结构, 目的是在竞争中最大效率地发挥企业有限的资源, 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资金投入, 降低经营风险,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正因为采用了这种经营战略, 这个世界级的公司虽然只有一千多名员工, 但却总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并长期领跑体育用品市场。

一、我国体育用品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纺锤型”结构

近年来, 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 成为了世界上体育用品制造和出口的第一大国。然而,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还都采用的是与“哑铃型”经营管理模式相对的“纺锤型”模式, 即生产环节仍是企业投资和获利的主要环节, 而技术研发和品牌营销还未得到充分的发展。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的意识和实力, 始终不能摆脱无核心技术、无强势品牌的经营局面, 另一方面则是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中, 低水平的生产加工仍可以让一些企业获利生存。

然而,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 这种现状很难长久维持。我们可以从消费市场和产业环境两方面来分析:

从消费角度而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消费能力不断提升、对产品品牌的选择意识也日渐增强。正如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统计, 前些年消费者选择运动鞋的时候, 只要舒适合脚就可以了。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享受高技术成果、享受品牌商品已成为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方面。对于运动鞋等体育用品的选择, 就自然会更加注重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因素。那些低品质、低技术含量、市场认可度低的体育用品将会越来越远离消费者选择的视野。

从产业环境而言, 虽然目前我国整体的产业环境和生产力结构, 还都较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但对此必须作辨证分析:一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并不等于不要求产品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两件同样劳动力成本的产品, 市场竞争就要看品牌和技术含量了。二是劳动密集型生产必须基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 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提高。最近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以及部分企业因劳动成本升高而内迁或倒闭等情况,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劳动密集型生产与劳动力价格升高的矛盾, 这种矛盾将使我国大量从事简单生产加工的体育用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从以上方面分析可以看出, 必须要有部分企业率先走出简单生产加工的循环圈,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对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价值分析

“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相对于纺锤型经营管理结构而言, 具有的优点是:第一、不用花费巨额资金投资在生产环节上, 有助于降低经营管理风险;第二、由于不存在庞大的生产制造系统, 同时又有强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完善的营销和销售体系, 因此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第三、哑铃型企业在产业链中往往处于主导地位, 可以利用技术和品牌的优势赚取超额利润。

除了上述优势, 对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而言, 部分有实力的企业采用“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还有以下价值。

1、促进产业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体育用品要提升国际竞争力, 首先是在产品质量上, 但仅有质量还不够。因为质量再好, 如果还是在帮别人生产加工, 没有自己的品牌, 国际市场也会认为那是别人的产品。因此, 在质量提高的同时还要打造自己的品牌。这两方面的目标恰好与“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相吻合。体育用品企业采用“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 有利于那些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减少或完全放弃简单的生产环节, 加大产品研发、拓展市场及塑造品牌的投入, 实现产业升级, 使其在国内相关领域脱颖而出, 并逐步跨入参与国际竞争的阵营。

2、解决劳动力价格升高的矛盾

从目前沿海部分发达地区来看, 劳动力价格已呈现逐年提高的态势。劳动力成本已成为包括体育用品企业在内的许多发达地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招不到工人而无法准时交货甚至取消定单;还有部分出口型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之本币升值, 生产已无利可图。这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在劳动力价格逐步升高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矛盾局面。体育用品企业采用“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 能够将涉及使用大量劳动力的生产环节转移出去, 从而避开当前正日趋显著的劳动力价格升高的矛盾,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促进产业整合缓解无序竞争

以浙江体育用品“块状”产业集群为例, 各块状产业区域内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 且市场进入壁垒不高。许多企业都是通过从其他企业挖一两个技术人员或直接针对某些产品进行模仿加工, 来谋求企业发展。这种情况最终导致类似的企业扎堆, 面对同一市场, 为了抢占定单和客户, 相互压价等无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体育用品企业采用“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 加强产品技术创新、加强企业品牌建设, 将有助于企业跳出“窝里斗”和恶性竞争的窠臼。同时, 随着企业在市场上地位和知名度的提升, “哑铃型”企业作为龙头企业可以对相关领域的弱势企业进行收购兼并, 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实力的提升, 另一方面可以促进产业整合, 减少产业内的无序竞争。

三、我国体育用品企业采用“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的几个关键问题

1、哪些体育用品企业可以走“哑铃型”经营管理之路

就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整体状况而言, 由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普遍薄弱的背景下, 多数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有竞争力的品牌, 因此只能是极少数企业走“哑铃型”经营管理之路。这是因为“哑铃型”经营管理有较高的“门槛”, 以耐克公司为例, 其并非刚成立时就采用“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 后来的转型是基于其在发展过程中获得了较高的品牌知名度, 同时还有公司数十年积淀的卓越的产品研发能力为后盾。因此, 我们的体育用品企业中, 那些在体育用品市场竞争中占据国际或国内细分产业龙头地位、且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 采用“哑铃型”经营管理方式成功的概率将会更大。

2、发展“哑铃”的两头应有所侧重

虽然“哑铃型”经营管理方式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技术和市场两头并重。但体育用品企业有其特殊性——其产品除了本身体育用品的属性之外, 还有时尚消费品的属性。因此, 其品牌知名度提高及消费群体的扩展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就更为关键。基于此, 体育用品企业采取“哑铃型”经营管理方式应将发展重点侧重于市场这一头, 尤其是在品牌知名度不高、市场地位还不稳固时, 更应如此。此外, 应该注意的是技术创新环节也不能脱离市场发展而“闭门造车”, 应该为企业塑造品牌、拓展市场服务。只有这样“哑铃型”经营管理方式的两头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3、“哑铃型”企业对生产环节不可以完全不管

“哑铃型”经营管理的主要特点是:在管理职能上重视对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的管理。而生产环节则主要是通过外包委托给其他企业完成。生产环节虽然通常技术含量较低, 有较为固定的生产程序, 但如果不建立完善监管体系, 这个环节就很容易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成本增加等问题。而产品质量一旦不能保证, 技术和市场开发将成为空中楼阁。因此, “哑铃型”企业的战略重点虽然应放在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两头, 但生产环节的监督管理却断不可轻视和省略。企业应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间接监督管理制度, 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市场化手段, 实现合作加工企业的优胜劣汰。

4、采用何种生产环节外包的合作模式

在同一产业领域中, 采用“哑铃型”经营管理结构的企业, 相当于是处于产业“金字塔”的顶端, 必须要有另一些企业作为“金字塔”的基础, 承担顶端企业的生产加工环节。通过这种合作实现企业间的互利双赢。根据与不同区域企业的合作, “哑铃型”体育用品企业的生产环节外包可以有以下几类合作模式,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特点作出选择。

(1) 产业集群区域内的合作模式

近年来, 沿海地区发展起来许多体育用品产业集群, 在产业集群区域内, 生产经营相类似的体育用品企业数量庞大;同时多数企业都属于规模小、以生产加工为主业。当前产业集群区域内企业的这些特点, 为“哑铃型”企业寻找生产加工的合作企业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哑铃型”企业整合兼并、做大做强提供有利的资源。

这种合作模式优点在于:同领域生产加工型企业高度集中, 合作资源丰富。不足在于: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较高, 不利于降低成本。

(2) 沿海-内地合作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总体状况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 包括劳动力、土地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都相对较高;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较为落后, 各生产要素的价格都相对较低。通过沿海-内地合作模式, 可以给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体育用品企业转移生产加工环节, 为实现经营管理方式转型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带动内地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

这种合作模式优点在于:承接生产的地区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较低, 符合生产加工产能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的规律。不足在于:目前产业环境尚不完善, 合作资源较为分散。

(3) 国内-国外合作模式

随着我国制造产业的发展, 许多企业开始把目光放到境外寻求发展和合作。“哑铃型”企业的国外合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把生产环节放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 以降低生产环节成本;另一类是把生产环节放在重要目标市场国家, 以降低贸易成本。

第一类国内-国外合作模式优点是:可以利用国外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及其他资源;第二类合作优点在于:可以减少贸易成本, 规避一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

国内-国外合作模式的不利方面在于:如果当地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动荡以及针对相关企业的政策发生变化, 可能导致一定的经营合作风险。

8.张欣:管理婚姻=经营财富 篇八

如果说获得财富靠的是机缘和智慧,那么管理婚姻更是考验一个人的功力。SOHO中国(00410.HK)执行董事兼行政总裁张欣无疑是个中佼佼者。

设立信托,掌管家族财富

2012年10月,新浪微博认证用户、主营房地产开发的湖北新亚特集团董事长杜之富爆料,潘石屹有一个7岁的私生女,其母则是长江商学院EMBA学员俞扬。对此,张欣在微博表示,“我和老潘结婚18年,经历过很多风风雨雨,但每一次的考验都让我们的婚姻更稳固,让我们更珍惜这个家。我们的社会很注重成功,其实人生中最重要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盖了几栋楼。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家人的爱,而正是在你摔倒的时候爱你的人才会把你扶起”。对于传闻,张欣并未提及。

张欣维护自己婚姻的同时,潘石屹也在微博认错。从2012年回推7年,潘石屹被爆出有婚外情,与张欣婚姻出现重大危机。后来张欣把潘石屹带到巴哈伊教圣地—以色列海法接受宗教熏陶,潘从此皈依巴哈伊教,不再闹离婚。俞扬则得到一笔500万美元的封口费,之后赴长江商学院深造。

张欣和潘石屹相识于1994年,认识仅4天,潘就向张欣求婚并成功。1995年,两人共同创办SOHO中国前身红石实业。2002年3月,潘张二人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SOHO中国,将若干项目公司的股权注入SOHO中国。最开始,二人持有相同数量的公司股份,通过Boyce和Capevale分别控制SOHO中国(开曼)47.39%的股权。

2005年,潘张发生婚姻危机后,张欣开始逐步接管SOHO中国并推动公司上市。招股书显示,2005年11月,潘石屹将Boyce的全部股份以馈赠方式转让给张欣。张欣则将Boyce及Capevale的全部股份转让予因成立信托而注册成立的Capevale(开曼),并成为信托的唯一受益人。汇丰信托为受托人。

SOHO中国法律顾问表示,为了规避“10号文”,北京户口的潘石屹把股份馈赠给香港居民张欣,即把境内居民的权益转让给境外居民,绕开商务部的审批。“10号文”第11条规定:境内公司、企业或自然人以其在境外设立或控制的公司收购其境内关联公司,需报商务部批准。

从唯一受益人到受益人之一

通过境外换手,SOHO中国搭建了适合海外上市的红筹架构并成功上市。从此,张欣通过信托的方式牢牢掌控了SOHO中国,此后一直未有改变。2005-2012年,张欣一直是SOHO中国的实际控制人。有所不同的是,潘石屹之前被排除在家族信托受益人之外,之后,则加入了家族信托。

招股书资料显示,2005年,其家族信托刚成立之时,张欣既是财产授予人,也是财产保护人和信托的唯一受益人。也就是说,当时,家族信托所掌管的SOHO中国股权都归张欣所有,潘石屹没有任何权益。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张欣在信托中还承担“财产保护人”这一角色。保护人是英美法系信托制度中为了制衡受托人的权利而设立的。通常原股东会作为保护人出现,掌控整个信托的重大安排,不仅避免自己的利益受损,还可以将其他受益人的利益分配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信托的投资及管理资产的权力仅授予该特定信托的保护人,保护人也有权委任或罢免该特定信托的受托人。

在SOHO中国境外上市架构中的信托安排,通常会采取酌情信托。根据香港《证券及期货条例》规定,酌情信托的受益人不用披露到底哪些受益人存在及每个人有多少份额等细节,这样可以满足当事人保密的需求。从SOHO中国的信托披露情况来看,采用的也是酌情信托模式。因此,潘石屹可以合法地作为信托受益人而无需公告,同时张欣又可以反过来在信托契约中设定若干条款约束潘石屹的行为。

张欣不仅将自己设为信托保护人,而且还在信托规则中规定,张欣作为财产保护人和受益人,需合共继续拥有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最少51%的股份。这把张欣牢牢钉在了大股东位置上。

在SOHO中国2007年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中,可以发现潘张二人关系的微妙变化。此时距婚外情风波已经过去了两年,公司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也已成功上市。相关信息显示,张欣不再是家族信托的唯一受托人,而是受益人中“包括潘张欣女士”,与此同时,年报同时披露潘石屹通过家族权益持有公司33.24亿股,持股比例等同张欣。由此可以推断,2007年公司上市时,张欣已经将潘石屹纳入到家族信托的受益人行列。此后直到2012年,潘石屹都是家族信托的受益人之一,并通过家族权益一直享有跟张欣等同的公司权益。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2008-2010年,张欣是Boyce和Capevale的唯一董事,这两家离岸公司分别为信托一半股份的实益拥有人。从2011年开始,年报不再披露张欣为唯一董事。虽然不披露不一定意味着发生了变化,但仍存在这种可能。

会不会离婚?

公司上市以来,潘石屹和张欣分别担任公司的董事会主席和行政总裁,董事会主席负责管理董事会,并领导其制定SOHO中国的整体策略、业务发展方向,行政总裁则负责管理公司日常业务。

这种分工由两人数年合作经验磨合而成。潘石屹常说,张欣的很多关于企业发展路径和重大商业决定的思路最终是“伟大梦想,一脚踏空”,他将两人分工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以前耍猴的,先要有人敲锣,他就是那敲锣的;然后有人出来耍猴,这就是张欣;最后出来拿着帽子收钱的又是他。当时,与国外的联系、建筑设计、运营管理等由张欣打理,而商业谈判、销售、政府联系则由潘石屹负责。正是有了两人的默契配合,才有了公司的从无到有和SOHO中国的成功上市。

张欣,一个理性的女人,通过股权和信仰的“双保险”,把婚姻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也促使家族财富稳步增长。

上一篇:智能制造系统下一篇:落实纪检监察“三转”工作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