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心得报告

2024-07-27

讲座心得报告(6篇)

1.讲座心得报告 篇一

学术活动心得报告

(一)    学术活动形式:学术讲座

讲座题目:各种重大工程中关键施工技术BIM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主讲人:

活动时间:2013年11月19日

本次学术讲座中,介绍了BIM概论与应用前景,把三维数字技术作为技术基础,并将有关工程项目的各个相关数据综合起来建立的就是BIM,又称建筑信息模型,它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内外BIM 应用现状,将BIM 技术与重大工程施工的特点结合起来,论述了BIM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价值。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各个阶段使用BIM 技术,能够提供各方面相关的信息,让各方工程建设人员能够更加高效和合理的参与到工作之中,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并且可以建立科学完善的运营维护系统。

BIM 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通过对文献和案例的分析,从国家、行业两个层面描述BIM 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其目的在于判断BIM 当前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外发展现状BIM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在北美,BIM 已被整个建筑行业规范采纳。根据《McGraw-Hill Construction 2012》,北美建筑业应用BIM技术2012 年已达到71%。2011 年英国建筑专业人士BIM 使用率为31%(2010 年仅为13%)。2011 年,英国标准学会(BSI)发布BIM实施战略(BIM Strategy),要求所有政府项目5 年内全部采用BIM。

前日本BIM 应用已扩展到全国范围,并上升到政府推进的层面。目前多国都已相继发布相关的标准、指南来指导BIM 在具体的工程领域的实践。美国国家建筑科学研究院2007 年起发布的NBIMS-US 目前是全世界影响力最大的BIM 标准;美国总务管理局及各州、英国、挪威、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等均已建立自己的BIM标准和指南。

国内发展现状我国从2003 年开始引进BIM 技术,起初主要是在学术领域进行研究。在中国的BIM 发展史上,两个最重要的项目都在上海,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和迪斯尼项目。2007 年上海中心大厦项目异型幕墙和钢结构体系给项目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建设单位要求用BIM 技术进行深化设计和施工管理。由于是后期采用BIM,因此在BIM 的实施过程中系统性不足BIM 价值并未有效发挥;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幕墙和钢结构的3D 深化设计、数字化制

造和装配,成功解决了异型幕墙和钢结构难题,产生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上海中心建设方积极推进精装修精细模型、记录模型以及基于BIM 的后期运营系统开发等工作。上海中心是第一个引领BIM 技术进入“深化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跨阶段应用的标志性项目。2010 年,上海迪斯尼项目进入设计建设阶段,要求各潜在参与方必须具备BIM 能力。该项目的BIM 实施经过了2 年多的系统规划,BIM 在该项目中的主要功能定位是“一种高水平的沟通协调工具”,主要应用包括3D 设计、3D协调、设计评审、4D 模拟和记录模型5 项应用点。

从地区来看,国内东部沿海地区BIM 发展水平较高,众多项目逐步开始用碰撞检查、净高校核等常规应用点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工程问题,虽然由于系统性不足导致多数项目的BIM 实际价值并不高;中部和西部地区的BIM 逐步开始发展,但当前主要还是应用在一些重大项目上。总体来说我国BIM 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个国家城轨业务应用BIM 的数量不到10%。但是目前政府及行业越来越重视BIM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和“十二五”建筑信息化发展纲要都将BIM 技术纳入研究内容。2012 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牵头发起成立“中国国家BIM 发展联盟”。

国内外发展现状对比我国工程界的BIM 应用水平与国外尚存在较大差距。主要的瓶颈在于四个方面: 理解认识不足。较多从业者还是把BIM 简单地认识为3D技术和一些具体应用点,而忽视其参数化计算、信息协同、辅助管理、知识管理等更重要的价值。

系统思维不足。绝大多数项目简单的把BIM 看做一项割裂的技术,未能整合战略、组织、流程、信息等要素,导致BIM 实施目标不明,无法有效融入建设环境并发挥作用。

人才和技术能力不足。多数BIM 从业人员年轻,缺乏工程技术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其所设计的模型与工程实际不符,导致模型无法有效应用,更不用说用系统思维策划管理BIM 实施的高阶能力;同时多数公司BIM 技术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虽然进步较快,但不足以支撑BIM 的全面应用,且其中多数未做BIM 顶层设计。

硕士:

专业:

学号:

导师:

2013年11月19日

学术活动心得报告

(二)    学术活动形式:学术讲座

讲座题目:第十六届中国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学术交流会 主讲人:

活动时间:2013年11月28日

本次学术交流会中,交流近两年来在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进展和成果,为今后的发展开拓思路。会议将邀请从事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研究的专家做综合性的大会报告,介绍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在连续介质假设下,研究与热力学现象有关的气体的运动规律及其与相对运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气体在低速流动时属不可压缩流动,其热力状态的变化可以不考虑;但在高速流动(如马赫数大于0.3左右)时,气体的压缩效应不能忽略,其热力状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气体运动既要满足流体力学的定律,也要满足热力学的定律。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的紧密结合,便形成了气体动力学。

1.高温气体动力学

高温气体动力学。研究高温气体的流动规律和伴随的各种物理化学变化、能量传递和转化规律。例如在喷气发动机的燃烧室、再入大气层航天器表面的激波层和高超声速尾迹中,气体温度极高,气体比热不再是常数,完全气体的状态方程(p=ρRT,p、ρ、T为气体的压力、密度、温度,R为气体常量)不再适用。此外,气体分子内部各种能级的激发(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处于不平衡状态,出现非平衡流动。在极高温度下,气流中还伴有离解和电离过程以及物面烧蚀现象。因此,高温气体动力学的研究,要把气体动力学与热力学、统计物理、分子物理、化学动力学和电磁学等结合起来,并要用到物理、化学和气体动力学等实验技术,光谱、激光、电子、力学等测量方法,激波管、电弧加热器等试验设备。高温气体动力学的研究对航空航天工业、激光器、等离子体技术等方面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稀薄气体动力学

稀薄气体动力学。研究克努曾数Kn(见流体力学相似准数)并非远小于1的稀薄气体的运动规律。对于在高空大气层飞行的航天器,Kn不是小量,气体分子离散结构显示其影响,经典的连续介质模型不再适用。在地面上研究5微米以下气溶胶粒子的运动,也须考虑

稀薄气体效应。研究稀薄气体动力学,要用到玻耳兹曼气体分子运动方程和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的理论,以及低密度风洞、激波风洞、分子束装置等实验设备。稀薄气体动力学的研究对人造地球卫星、航天飞机及某些非航天技术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宇宙气体动力学

宇宙气体动力学。应用气体动力学的方法研究宇宙中物质的形态和运动规律。宇宙中的物质形态以等离子体为主,还有稀薄气体,行星内部有液态核,它们都是流体或磁流体。所以应用流体力学和磁流体力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描述很多宇观尺度的天体过程。宇宙气体动力学的研究领域已从行星环境扩展到太阳内部,从气体星云到星系,以至到局部宇宙的演化规律,并取得一批成果,其中包括太阳风、地球磁层、气体星云的收缩和碎裂、无碰撞激波、恒星大气的反常加热、宇宙中磁场的起源和演变、宇宙中的湍流特性、星系旋涡结构的密度波理论等。现在,大量天体物理的问题都采用气体动力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研究,而讨论具体的物理化学过程又反过来扩展了气体动力学的领域。

通过本次学术交流会的学习,较为系统的了解了空气动力学物理气体动力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专家的讲解条理清晰、生动有序,时常举一些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我被深深的吸引了,长达两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我领悟了一些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法与技巧,理论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更使我感受颇多。听完讲座,收获很多,感悟也很多,但我们要做的更多,在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应该向专家学习。所以,我们要把学到的东西附注于行动,不断探索,刻苦钻研,在自己的学科狠下功夫,同时应该注重跨学科之间的学习创新。

硕士:

专业:

学号:

导师:

2013年11月28日

学术活动心得报告

(三)    学术活动形式:学术讲座

讲座题目:广州市深层隧道排水系统研究 主讲人:

活动时间:2013年12月25日

本次学术讲座中,针对广州市老城区“截污”、“初雨污染”和“内涝”三方面的排水问题,在保留并充分发挥现有排水系统和河涌水系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深隧道排水技术的应用,可以达到充分改善河涌水质,提高排水、排涝以及河涌水系排洪系统标准的目标,保障城市水安全。专家系统讲解了广州市应科学推进深层隧道排水建设,包括做好规划研究,推进试点工程施工,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管理统一部署,开展广州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研究。

为了探索适合广州治理城市内涝和雨水利用新思路,广州市探索深层隧道排水新思路具有前瞻性,建议尽快开展深层隧道排水系统规划研究,与相关规划衔接,通过深化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

据市水务局介绍,经过亚运水环境整治后,广州市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心城区大力推进排水改造,200多个水浸点也得到了缓解。但是,广州市排水标准偏低,强暴雨造成的水浸街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同时,水环境还受到初期雨水的污染。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广州市水务部门今年以来借鉴国外城市排水成功范例,开展了深层隧道排水系统的对策研究,广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7月份提交了一份广州市深层隧道排水系统对策研究报告。

专家认为广州市降雨量大、暴雨频繁,城市空间拥挤,中心城区在现有浅层排水系统改造困难极大的情况下,建设深层隧道排水系统是一种有效手段,符合广州老城区的排水特征,该项对策具有较好的前瞻性。

据市政设计院介绍,针对广州市老城区“截污”、“初雨污染”和“内涝”三方面的排水问题,在保留并充分发挥现有排水系统和河涌水系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深隧道排水技术的应用,可以达到充分改善河涌水质,提高排水、排涝以及河涌水系排洪系统标准的目标,保障城市水安全。研究报告建议广州市应科学推进深层隧道排水建设,包括做好规划研究,推进试点工程施工,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和管理统一部署,开展广州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研究,开展深层基础地质资料勘察等。

通过这次学习,较为深刻的认识到城市建设规划中,围绕城市排水这一方面需要统筹规

划。在国内外,近年来已经有多个深层排水系统典型范例:

美国芝加哥隧道及水库隧道工程

芝加哥的城市环境与广州相类似,芝加哥隧道水库工程规划(TARP)减轻了芝加哥地区的水浸和污染,保护了密西根湖。芝加哥地区城市合流制改造和内涝灾害控制工程是世界上最早、最成功的采用地下深邃技术的范例。芝加哥的成功经验在美国大部分城市得到推广应用。

英国伦敦泰晤士深层隧道工程

为解决泰晤士河沿岸合流制溢流污染现状,改善泰晤士河道水质,伦敦于2007年启动泰晤士深层排水隧道工程的建设。采用“泰晤士深层隧道”方案。工程建成后,大幅提高污水收集能力,有效减少合流制溢流带来的污染,有效地改善了泰晤士河的水体环境。

香港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工程

香港采用在上游建造雨水隧道分流高地雨水的方法,减少上游高地雨水流入市区排水系统,减低深水埗、长沙湾、荔枝角等地势较低处的水浸风险。防洪将可抵御50年一遇的大雨,从而有效减低水浸风险及对公众、交通及商业活动的影响。

深隧的优点主要有:一是较少占用地面空间,不需要对房屋或公共设施进行大量迁拆;二是隧道布置在深层地下空间,把浅层地下空间让位给地铁及市政及配套等设施;三是隧道一般采用地下盾构施工(指使用盾构机在地下掘进,边防止开挖面土砂崩塌,边在机内安全地进行开挖作业和衬砌作业,从而构筑成隧道的施工方法),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较小;四是深隧系统与浅层排水系统有效衔接、实现互补,系统地提高流域的防洪和排水能力,并提升河道水体水质。

深隧的缺点主要有:一是相对于浅层排水管网建设来说,投资较大;二是运行维护要求较高,由于深隧埋于地下,运行管理及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运行费用也比浅层系统高。

硕士:

专业:

学号:

导师:

2013年12月25日

学术活动心得报告

(四)    学术活动形式:学术讲座

讲座题目:大型桥梁建设的可持续理念 主讲人:葛耀君

活动时间:2014年5月6日

本次参加葛耀君教授有关大型桥梁建设的可持续理念学术讲座。葛耀君教授作为中国桥梁界的代表人物之一,现为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主任、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际桥协副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与结构分会常务副理事长等一系列学术兼职,主持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863项目、科技部攻关项目等重大科研课题,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能听到教授的讲座,非常荣幸。

会上,葛教授旁征博引从可持续发展概念、结构安全性、结构耐久性、功能适用性、跨能延展性等几个部分做了说明和分析。他指出桥梁可持续发展归结一下就是一项原则、两个目标、三重指标、四大要求和五个阶段,使各位老师和同学对于中国桥梁的发展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

整体来说,收益匪浅,讲座分为三个方面1.大型桥梁建设的现状2.大型桥梁建设的可持续理念介绍,这方面就更是云里雾里了3.大型桥梁建设的可持续理念未来发展方向,详细介绍了以我国30年大跨度桥梁的快速发展为研究背景,对三种大跨度桥梁的抗风技术挑战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悬索桥的颤振性能及其控制、斜拉桥风振性能与拉索风雨振和拱式桥涡激共振及其控制,并提出了特大桥梁风振精细化理论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悬索桥的颤振稳定性跨径上限约为1500 m,超过甚至接近这一上限时,必须采取措施改善加劲梁的抗风稳定性;千米级大跨度斜拉桥仍具有足够高的颤振临界风速,其主要抗风问题是长拉索的风雨振动;大跨径拱桥除了个别有涡振问题之外,还没有受到结构抗风性能的影响。特大桥梁精细化研究涉及到了三维桥梁颤振精确分析的全模态方法、任意斜风作用下桥梁抖振频域分析方法、基于二阶矩理论和首次超越理论的桥梁颤振和抖振可靠性评价方法,揭示了桥梁颤振演化规律、驱动机理和控制原理。

采用通俗的数字序列方法来诠释桥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个原则,三个指标,四个要求,五个阶段。围绕本文提出的四个可持续发展要求,着重探讨和分析了作为世纪挑战的桥梁工程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其中,概念设计创新主要涉及悬索桥跨径极限、斜拉桥多跨布置和国际桥梁新潮流,施工技术进步特别强调钢桥施工技术、预应力混凝土桥施工技术和桥梁施工安装技术,提高结构耐久性着重分析了混凝土斜拉桥开裂、混凝土梁式桥下挠、正交异性钢桥面疲劳裂缝和结构耐久性设计,加强性能灾变控制简要介绍了桥梁破坏事故统计、桥梁破坏原因分析、大桥防灾与监测等。

总的来说,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学术讲座,我非常兴奋,尽管讲的东西很深,大部分没怎么听懂。想谈一下我个人对像这样的学术报告的感想:在大学就经常关注学校的学术报告,这种报告大都是业内精英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我们这些热爱土木工程研究的学子来说,这是了解土木某一领域的最好的方式,我并不否认通过多读专业书籍的方式学习,但要想了解最新的某一领域的研究技术或方法,我推荐的就只有多听学术讲座或报告。这样能让你开阔眼界和思维,对于你所不熟悉的研究领域,在报告上现学,一定要和其他领域联系起来,多思考,多提问,不要怕提出特别幼稚的问题而放弃与专家的交流,那样你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专家几句简短的解 释,省去我们不知多大的努力去学习。再者,像这种专家学者的学术讲座和报告,都是他们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研究探索的研究成果,当然大部分你不了解,你若完全 明白,你就是这领域的专家了,还有就是要想着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不要局限于学校的学术报告,外面的报告更应该多去听,很多东西在学校是根本不可能 了解的,特别是像举办的学术讲座,了解外面公司的动态和科研信息,全面了解土木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

硕士:

专业:

学号:

导师:

2014年5月6日

学术活动心得报告

(五)    学术活动形式:学术讲座

讲座题目:土木工程职业规划讲座 主讲人:李春林

活动时间:2014年9月17日

今天下午,学院邀请了瀚韵设计机构创始人李春林为我们开展了一场“土木工程职业规划讲座”,本次讲座主要面对土木工程研究生,现场座无虚席。讲座就土木工程未来可以做什么,在学校可以做哪些准备,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在工作后做好职业规划以及设计院人才培养现状等进行了深入讲解。

首先,土木工程未来可以做什么?土木工程专业就业方向很多,大体可分为四种:(1)工程技术方向(2)设计、规划及预算方向(3)质量监督及工程监理方向(4)公务员、教学及科研方向

随着我们执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建行业工程人员不但需要精通专业知识和技术,还需要取得必要的执业资格证书。工程技术人员的相关执业资格认证主要有全国一、二级注册建筑师,全国注册土木工程师,全国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等。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执业资格认证均需要一定年限的相关工作经验才能报考,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需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更新,尽早报考以取得相关的执业资格。想要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大学生,在实习中可选择建筑工地上的测量、建材、土木及路桥标段的路基、路面、小桥涵的施工、测量工作。另外,质量监督与工程监理方向也是不错的就业方向。工程监理是近年来新兴的一个职业,随着我国对建筑、路桥施工质量监管的日益规范,监理行业诞生以来就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并且随着国家工程监理制度的日益完善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在学校可以做哪些准备?

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研究领域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4)争取每一个能让自己能力增强的机会(实习,比赛之类的),个人建议大家要努力争取实习机会,和导师好好商量,3个月的相关领域的实习会对能力的帮助很大。对找好的工作也是一个有利的筹码。

5)对于现在我们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例如: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

那么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以及如何在工作后做好职业规划呢?

第一,要找到职业目标。职业目标是职业规划的重点,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在毕业一至二年内要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个职业就是你适合发展的职业方向,可能是一个,也可能是几个,但最适合的理想职业只有一个,因为不同的职业是有其不同工作内容和任职要求的,所以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淘汰、筛选适合的职业,依次尝试,最终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方向。

第二,确定职业发展路线。职业目标的不同决定了发展路径的不同。毕业六年内最大目的是积聚实现职业理想的能力和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线。要最快的最稳的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追求职业理想的路上争取少走弯路,避免走回头路。

第三,职业收获期。进入毕业的第七个年头时,你已经是一个职业人了也进入了职业收获期,前些年的付出已经取得回报了。同时,经过职场的几番沉浮你会有更高的追求了,会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是创业还是做自由人?这时要使出所有的本事和能力,如果你能做出让自己都吃惊的业绩,那你无疑是成功的,前些年的努力和积累是有成效的,你的未来也会因此而有保障的。

通过这次讲座我深深感受到,对每个人而言,职业生涯都是有限的,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势必会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作为当代研究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进入社会,又怎么能满足社会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所以说,我认为职业规划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进行职业规划必须十分慎重,做到可行性与挑战性并存。认真规划,认真实施,看清自己,脚踏实地,这才是职业规划的真正目的。职业生涯实现的过程中,必定会遇到阻挠,这就要求我们有同样的思想和毅力,去正视挫折和困难。在取得一点点成绩的时候也要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再造辉煌,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成功的人。

硕士:

专业:

学号:

导师:

2014年9月17日

2.讲座心得报告 篇二

1 案例教学的定义

案例教学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 不同领域的专家对它的描述不一。国内外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 给出了一些关于案例教学的定义, 如:案例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合作学习 (Student-direc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 跨学科领域 (multidisciPhnary) 的学习架构, 强化学习者主动参与的学习行为, 其中真实的问题帮助学习者将所学的内容与真实的生活连结 (Waterman, 1997) [1]。百科名片中关于案例教学法的定义: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 (case-based teaching) , 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 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 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不像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扮演着传授知识者角色。

2 谢维和教授讲座亮点解读

2.1 总体感受——逻辑学的案例教学

聆听谢教授的课, 不仅为他别开生面的案例教学和育人的思想所折服。在课堂的开门之初, 谢教授用案例教学法首先从一个关于“优秀”的故事导入 (讲述了一个当年专家们对优秀评估中关于不同类型学校的优秀是否应该相同的故事) , 进而引出两种不同观点 (一种观点是所有学校评估的“优秀”应该是一样的, 另一种观点是不同类型学校的“优秀”应该是不一样的) , 这两种不同的观点折射出两个关键理念, 讲到这里, 他的课犹如倏然拉开的帷幕, 让听众一下就联想到一个精彩的舞台, 一锤就敲在听众的心上。紧接着, 他话锋一转, 引出什么是大学的水平和层次, 两者的关系如何这三个问题, 顿时把听众的思维提高到一个更深的层面, 对于这三个问题, 谢教授先给出了定义再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一个浅显易懂的实例 (北京师范大学培养的是中国人民的教师, 首都师范大学培养的是北京人民的教师) , 这个大家都易懂的实例将所有听众的思绪都拉回到了已经结束的第一轮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深深的启迪了他们对教学水平评估的重新思考和反思。最后, 在大家强烈的认同感建立过程中, 结论自然得出了:高层次≠高水平, 低层次≠低水平, 高层次也可以低水平, 低层次也可以高水平。这个结论进而表明了一个值得普遍关注的问题:追求高层次而没有追求高水平, 引导听众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思考问题。最后在听众的聚精会神中, 他将教书育人的思想渗透到最后的启示与任务中:提出教学水平评估一个不可回避的任务与使命是引导大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将讲座推向了高潮, 升华了教学评估中亘古不变的质量主题, 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 一幅情景交融的讲座美景图随即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就这样, 他以匠心独运的案例设计形成了课堂活力, 讲授过程体现了逻辑学的案例教学, 折射出其思维的深度和厚度。案例的精妙, 恰到好处的情境创设, 激发了听众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聚集了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促进课堂情感目标的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总体效果堪称完美。整个讲座让大家意犹未尽, 回味无穷。

谢教授的案例教学使教学方式发生如下变化:①通过展示案例, 使学习者直接面对问题情境和学习任务, 案列中涵盖了学习的关键知识点;②以问题为中心, 以学习动机为支点, 使学习者产生探究欲望;③受兴趣需要支配开始探究行为, 思路始终跟随教师走;④通过“以案说理”“以案传道”, 在对对案例的分析和推导过程中发现概念, 并从中发现前人研究总结的规律和方法, 激发学习者反思。⑤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贯穿整堂讲座。

2.2 转变教学评估理念的教学目标和与会议主旨完全相符合的教育理念

任何一个学术会议都有鲜明的主题和目标, 而讲座是构成学术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 因此学术讲座也应紧扣这一主题并为实现这一特定的目标服务, 从谢教授的讲座中我们不难发现:他讲座的知识目标是“转变教学评估理念”, 能力目标是提升学习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通过学习促进学习者肩负起提升教学质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 讲座本身的教学过程应该体现学术会议的思想。本次会议的宗旨是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精神, 纲要在关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明确提出了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而谢教授的讲座贯穿了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创设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教学情景, 他以案例为主线, 以激发学习者思考的问题为中心, 把评估中的热点、焦点问题和潜在问题引入讲座中, 始终让学习者的思路紧随他的讲解, 启发学习者去思考, 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和关注点。不难发现:讲座本身展现出了与纲要和会议主旨高度符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2.3 选择教学目标最高达成度的的案例教学法, 演绎学术报告的别致

教学方法符合成人学习规律。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 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辩和推理过程。

在教学改革中, 最难的是转变观念, 因此就应运而生了很多转变教育观念的讲座, 但是, 在传统的很多讲座中, 往往是以传授应该怎么样的方式要求学习者转变观念, 而成人往往已经有很多既有的观念和思维、知识架构, 直接告诉答案有被要求的强制, 不能取得良好效果,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撑下, 精心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案例, 采用案例教学法, 坚持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 符合成人学习规律。

精心设计开门语, 巧设悬念。“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学记》中论到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要不断激励学习者, 培养他们的意志力和自信心, 期待也是一种激励, 教育者把对学习者的期望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巧妙的传递给学习者, 使其保持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开而弗达则思, 意思是说开个端倪而不和盘托出就能引发学习者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坚持启发诱导的原则, 借机设疑、巧设悬念, 循循善诱, 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在谢教授的教学导入设计中, 他通过一个“关于‘优秀’的故事”这一典型案例作为整个讲座活动的载体及教学过程展开的逻辑主线, 创设了符合学习者认知特点、贴近学习者生活、引起学习者共鸣的开门情境。一开始就形成了讲座期待, 让学习者沉浸在想象的天空里徜徉。为探究事物藏下本源, 是多么的耐人寻味, 瞬间就将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度到了“伴奏者”的角色。不仅如此, 他还通过这种巧设悬念的方式, 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为启迪学习者创造力提供了民主的土壤, 激起了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兴趣, 点燃了他们思维的火花, 促进听众的参与, 增强了听众听课的需求和求知欲。

谢教授的课堂导入精心设计, 巧设悬念。很好地说明了以下2点。第一, 以“激活原有知识, 利用迁移促进建构”和“培养自主和探究能力”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第二,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构建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和“教师新角色的确立”等问题, 让学生在有情感投入、有内在动力支持中, 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知识, 提高技能。

严密的推理过程, 解读评估的困惑。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是感染, 不是教训, 教育是引导, 不是控制。在讲座中, 谢教授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习者, 而是他根据教学目标就案例提出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 用解数学证明题的方法, 启发和引导学习者对案例涉及的“命题”进行思考、辩论和推理。将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渗透到严密的推理过程, 与学习者一起, 在建构环境中解读了高等教育者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困惑, 从推理过程中与大家共同得出答案, 促进了学习者从事物的现象认识到本质, 又使学习者体验获取知识的逻辑思维过程, 提升思维能力水平。并站到更高的高度, 恰到好处地提出了希望教学水平评估是真正的“水平”评估, 升华了主题, 同时, 也促进了学习者创新思维和逆向思维, 给所有的听众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帮助学习者获得分析实际情况的能力。折射出他的渊博知识和极强的思辩能力。

鲜明的案例特征, 唤醒“前概念”。从谢教授的讲座中, 他所运用的教学案例还具有以下特征: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真实性;②蕴涵了深刻的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等科学的理论、原则与原理;③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 谢教授根据教育或科学研究的目的, 从纷繁复杂, 变化多样的客观事实或现实中, 筛查出具有共同本质, 内在联系或事物总体特征的优秀故事这一事例作为案例素材, 揭示和发现评估中的重大问题, 突出矛盾, 使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同时也能受到启发和教育;④案例的目的性、针对性很强。通过所选案例实现了教育目标, 达到了发现知识、启发情感、提高觉悟的目的。⑤启发性。谢教授选择的案例具有启发性, 通过案例的主题分析, 按照实际的学习任务, 环环相扣, 启发了学习者从单纯的就事说事, 上升到就事说理的阶段, 从而实现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的认识顺序, 提升思维层次和思维水平。⑥唤醒前概念。他运用的案例还有一个特征:在唤醒前概念的基础上构建新概念。前概念是指学习者之前由长期的日常经验形成的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念, 是学习者构建新概念的心理基础和认知基础。新概念的建构是建立在学习者原有生活经验基础上, 是原有概念的重新组合与提升。学习者日常积累的认识可能是肤浅的, 也可能是错误的, 当学习者接触到新概念时会产生思维矛盾点, 有助于产生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 产生探究动力。让学习者在原有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上展开新的思维, 形成新的概念。谢教授针对听众对评估中的“优秀”这一大家都熟悉的事实, 关于“优秀”的故事就是建立在大家已经熟悉的基础上的。这样, 学习者探究新概念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探求知识的基础得到唤醒。

3 引发的思考

3.1 案例教学是教育类会议讲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讲座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其突出的不是教而更应是如何让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和利用。当前在我国, 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从某种程度上说, 案例教学正在成为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新宠, 人们对案例教学也抱有高涨的热情。然而当前, 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的会议讲座讲演者依然贯穿的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而听众只是个配角或是用来衬托讲演者的“绿叶”。这种教育理念与新时期的教学质量观不相适应。会议讲座的对象基本上都是成人学习者, 案例教学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是教育类讲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3.2 教育类讲座功能的延伸与思考

教育类讲座是示范性教学。一般来说, 会议报告者都是在相关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专家级人物。教育类学术报告专家还大都是兼具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的身份。他们的讲座不仅传递知识, 同时, 讲座本身的设计和表达以及呈现的方式对听众来说还是一场示范性教学, 因此, 客观上对讲座专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①精心选择适合学习对象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会议讲座与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学习对象是成人并且他们没有教材。因此, 在讲座前报告者应该了解听众对象, 并选择适合面向对象的教学方法;②求新意, 有创见。学术主题报告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新意”和“创见”, 则是一个学术主题报告能吸引听众、打动听众并进而感召听众的“卖点”。“新意”和“创见”, 源于教育实践。③求充实, 有内容。区别于论文和课题研究报告, 学术主题报告需要理论的支撑, 但又排斥理论的过度支撑和强化。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经验总结、教育日记、教后反思等, 都可以充任成为学术主题报告鲜活的内容。④求易懂, 有逻辑, 学术主题报告一般以“线形思维”的格式呈现报告内容, 报告者可以旁征博引, 但必须照顾到听众的“可接受性”。即使思想主旨很复杂, 学术主题报告也要努力追求简单逻辑, 一般不要求“花开数朵, 各表一枝”。因此, 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 是作好学术主题报告、乃至做好全部教育工作的必须之一。

教育管理类讲座是观摩型和研究型听课。参加教育及教育管理类会议, 聆听专家的讲座, 对参会人员来讲, 不仅可了解最新信息和习得知识, 还是一次难得的观摩型听课和研究型听课的机会。既然是观摩型听课, 也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归纳一起有如下几点:①观摩型听课要求听课者要端正态度, 认真地听和看;②要认真仔细地记录有特色、有创新的地方。既然是专家讲课, 一般总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有值得听课者学习的地方, 有时候可能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手段等宏观方面, 有时候可能是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句话等微观的方面。学习者在听课过程中就要特别将与众不同的地方记录下来, 虽然与众不同的地方不一定都是成功的方法或经验, 但从听课中发现不足和错误、思考其形成的原因、找到解决的方法, 也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③要与自己的课进行认真的比较分析。比较的方法是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有效方法。学习者听课完全是为着准确而充分地接受、理解和加工教学信息, 而观摩型和研究型听课则是把教学信息作为凭借条件, 并思考其是否合理、是否有效、是否有特点等, 通过比较分析, 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从而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

4 结束语

参加一次会议所能读到的东西也许是包罗万象, 但正因为如此, 常常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结果倒是收获甚微。其实, 在笔者看来, 能够从看似水波不兴的某位大师级人物的讲座中, 提炼富有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故事, 并品味故事的背后意义, 那么, 我们就可以说不虚此行。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 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 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 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 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 得到很多启发, 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 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研究, 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 还是对社会来说,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摘要:在全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机构协作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的专家讲座中, 案例教学是一特色, 本文以谢维和教授讲座的个案为例, 围绕案例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从最大化会议讲座效益角度出发, 引出对教育类会议讲座功能的思考, 丰富学术讲座的功能和内涵, 提出教育类讲座也是一种示范性教学和观摩型研究型听课。

关键词:案例教学,讲座功能,启示

参考文献

3.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讲座学习心得 篇三

我们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道理,而兴趣的培养取决于教师的每一个教育环节。教师如果能够认真地落实课标的要求,精心地设计教学,就能够让学生在入学不久就喜欢汉字,做到自主识字。培养学生对识字产生兴趣的渠道很多。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识字。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识字,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学校的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都可以作为识字的途径,作为学生识字的课堂。还有的老师在墙报上开辟一个专栏,叫“识字树”,引领学生把他们识字的成果,用各种果实的形式直观形象地挂到树上,并对这些成果进行定期的交流。这些措施不仅开辟了识字教学的另一个渠道,也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1.如何提高识字的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效率。”情境识字是提高识字效率的最好方法。创设一些情境就等于给学生创设一些识字的机会。或者在课堂识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培养学生识字的愿望更为重要。除了用创设情境来提高学生识字兴趣,进而提高识字的效率之外,有的老师还会利用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在识字教学中,很多老师用形象直观的手段创造识字的条件,让学生建立汉字与实物的联系,让识字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组织游戏,让学生高高兴兴地识字。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识字策略。

总之,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它还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识字的过程应该是理解音形义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每个汉字都不是一个毫无生命的符号,而是充满无限生命、无限文化的载体。识字教学的方法是很多的,不同的识字方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但是有些方法也有局限性。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当地选择合适的识字方法来教学。

2.如何解决“识字量大”的问题

在识字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是识字量大完不成教学任务。很多从事低年级教学的教师反映,低年级识字教学没法教,一节课要求认那么多字,写那么多字,是过去两倍的量,根本完不成。这些反映代表了一批老师的心声。他们认为识字量大,在课时量固定的前提下,教學任务无法完成,或者草草地进行识字写字,教学效果也不够扎实。

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端正教学思想,不能盲目地拔高要求。教师在识字教学上还有很多陈旧的观念。建议各位老师,尤其是教低年级的老师,一定要把一到六年级的教科书全都看一看,在看的时候树立一个观念,就是我一年级干一年级该干的活,不要去干人家二年级、三年级的活。如果你把人家二年级、三年级干的活干了,那么你肯定觉得负担非常重,而且,这是违背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教学要求的。

第二个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识字教学渗透汉字构字规律缺乏认识。我们使用的教材的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掌握18~20个基本笔画,一年级下册让学生对18个偏旁部首进行列表归纳。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汉字是表意的道理,让学生积累表意,了解部首的名称和所对应的字义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有些字学生已经会认了,但是我们很多老师仍认为班上所有的学生都不认识这个字,认为他们都是零起点。我们老师们经常把学生的学习看做零起点,把学生当一张白纸,每个字都要教。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教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让已经认识这些字的学生当小老师,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3.如何解决生字回生的问题

4.学术报告讲座心得2 篇四

——Is neutral really neutral? The effect of neutr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s)on

product sales 报告人:方二 教授

报告时间:2012年12月17日上午9:00~11:30

报告主题:Is neutral really neutral? The effect of neutral 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s)on product sales 报告地点:商学院128学术报告厅

方二博士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校区(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的工商管理终身教授、James Towyer杰出学者。他也是伊利诺伊大学商学院高级经理人培训项目学术主任。方二教授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于2005年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的工商管理(市场学)博士学位。其研究领域包括:公司市场战略,商业模式,公司创新,和金融服务业管理。曾在顶尖国际管理学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包括市场学季刊(Journal of Marketing),市场学研究季刊(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市场学科学(Marketing Science),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组织科学(Organization Science),国际商务研究季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等。其研究曾获得美国市场协会服务营销最佳论文奖(2008),美国国际营销研究最佳论文(2009)等多项奖项。2010年,方二博士被美国营销科学学会评为管理学年轻新星奖(Young Scholar Award)。

讲座主要讨论在互联网上消费者对产品的中性评价(用户生成内容)如何影响厂商的销售的问题。方教授在讲座中以“用户生成内容”的研究作为例子,向大家介绍了当今管理学的实证研究过程,详细的介绍了如何观察管理现象,如何将管理现象抽象为理论,如何构建理论架构,如何进行实证研究等问题,研究思路缜密,研究方法独到,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美国先进的研究理念。

5.项目管理之学术讲座心得报告 篇五

心得体会

报告题目:公司项目管理与控制

主讲人:中国标准化委员会(项目管理)专家组成员 王 勇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能够对项目做出准确、合理的量化考核的企业,已经就是项目管理的高水平了。王博士讲座以此作为企业级项目管理体系建设的目标,来分析各种因素间的依赖关系。通过聆听王博士的讲座,让我知道了:

(1)目标是达到对项目的量化考核,为此,必须能够同时准确掌握项目计划基线和项目实际执行的绩效情况,通过量化比较,才能够对项目进行量化的考核。

(2)项目管理中最核心的量化值,就是预算和实际的成本数据,通过成本数据可以合理的反映项目在进度、资源等许多方面的情况。要全面形成量化的计划基准和获得量化的项目实际绩效数据,就必须能够正确的做出项目成本预算,并采集到准确的项目实际成本数据。为此,企业内的财务管理必须能支持项目预算、核算的要求,明确项目成本核算与企业内按产品核算、按部门核算、人员绩效考核 等之间的关系,明确项目的各项成本结构和成本指标,以指导项目预算,同时企业要能够采集并提供项目的实际成本数据。

(3)成本的产生是资源的耗费。为了能够得到清晰的项目成本管理的方法,首先就要对企业内整体的项目资源进行分析,明确资源的种类、生产效率、价格因素等,并能够做到在项目中的合理分配。

这样,在项目计划中才能比较准确的反映出项目任务对资源工作的具体需求量,而不是简单的表达出任务与资源的分配关系。在项目实 际执行中,亦须能够跟踪到任务中的资源的实际耗费情况,才能获得项目的实际成本。总之,只有在准确制定项目计划和跟踪资源实际耗费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够做好项目的成本管理。所以说,做好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做好对资源的管理。

(4)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对市场行情的跟踪,企业能够计算出各项资源的综合成本指标,然后利用这些成本指标和项目计划中的资源需求,自底向上的计算项目预算,这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成本指标不应是企业对外的项目报价,需要从价格中扣除掉公司的各项管理成本分摊,预留利润,要考虑项目对外采 购的应付款等诸多因素。另一方面,企业出于特定的市场目地,可能导致对外价格低于项目成本,此时企业应以投资的心态确认合理的项目成本,而非简单的压低项目预算。只有企业在正确理解项目成本,并能够给出具体的成本指标,这样才能得到合理的项目成本数据,才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出项目的各种量化指标。

(5)量化的资源工作量的分配也是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必须首先明确项目任务的时间进度的要求,明确资源分配,才能得到资源在任务中分配的工作量。

(6)在解决了项目成本管理的问题后,就可以通过对企业内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根据管理的要求,确定出项目量化考核的指标,作为项目考核的依据,以后再对这些指标不断进行优化调整。

6.讲座心得报告 篇六

讲座心得体会报告

2013年10月16商学院阎世平院长在南宁沃顿国际大酒店莫斯科厅进行了《企业文化的提炼与传播》主题演讲,就当前广西企业文化的发展做出高屋建瓴的概括。他认为,企业文化其根本就是企业家的格局观,格局即视野,格局即胸怀,而格局也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高度,决定企业家事业发展的深度。另外,企业文化的传播有很多渠道,例如宣传传播、故事传播、制度传播和幸福传播,但无论何种传播,组织文化的变更都是渐进的。广西的企业家首先要注重走出去,其次应在做实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企业文化素养,注重企业认知和使命感的宣传。

《孙子兵法》说:上下同欲者胜。提炼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自觉的标志,也是现代企业凝聚员工意志的法宝。但企业精神能否成为“企业之魂”,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企业精神要反映时代要求、体现行业特色、融入企业特点,特别是要得到广大职工的普遍认同。业内以为,企业精神提炼与认同重在把握好“度”。

参与的广度。有人认为,企业精神是领导定调、秀才编造、部门参与的产物。当然,企业精神的提炼离不开领导者的大力倡导,离不开部门和各方面专家的精心策划,但这并不说明企业精神就是个别领导和部门主观意志的产物,其实质是群体共建、共享的价值观和精神信念的结晶。实践证明,企业精神的认同程度取决于职工参与的广度,以及企业精神在企业内部普及的程度。原GE公司CEO杰克·韦尔奇认为,有长久生命力的理念,必须能够抓住所有人——规模大、范围广、普及性强。因此,只有广大职工积极参与提炼的文化理念,才能激发热情,引起共鸣,夯实认同的群众基础;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群体实践;企业才能有“企业灵魂”所系。其实,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员工追求的价值观并不是同步的,而是一个不断碰撞、相互磨合、达成共识的过程。只有强化参与意识,群策群力,通过宣传培训、研讨交流,特别是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让职工知道企业精神为何物,为什么提炼企业精神,特别是要让员工懂得,来企业到底为了什么,为企业奉献什么,企业为职工和社会提供什么、创造什么,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才能使他们感受到企业精神的力量,系统领悟企业的过去和现在,准确把握企业走向未来的动力之源,从而认知主体定位、自觉融入其间,把个体追求与企业发展目标相结合。从此意义上说,企业精神提炼的过程,既是群体发动、企业定位的过程,更是企业文化寻根、引发群体共鸣的过程。如何广泛发动职工参与,坚持群众路线,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企业精神提炼和认同的重要原则,也是“企业灵魂”能否强化群众基础,得以共同践行的根本路径。

传播的力度。强化企业精神提炼与认同,离不开内外传播的力量。对内传播,重在典型精神的感召,给职工以榜样、以激励、以方向,形成员工眼中的“英雄”;对外传播,重在使企业自己所倡导的企业文化,与公众眼中所认识、所期待的企业文化相一致,形成顾客眼中的品牌人物和企业形象。榜样是群体价值观的浓缩、企业精神的化身、人格力量的凝聚。广大职工正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顾客也正是从他们身上感受企业品牌的人文内涵。因此,从典型事迹中提炼企业精神,是反映企业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价值观传播的重要途径。要利用一切宣传渠道和宣传工具,让职工知道典型之所以成为典型的精神内核、怎样做才符合企业精神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职工在无形中感到有形、抽象中感到具体,自觉形成与企业精神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因此,要科学地加大典型人物的传播力度,重视从企业价值观认同的角度,利用人们的“从众心理”,从事实出发,挖掘其内在精神,做到典型人物故事化、典

型事迹理念化、企业精神人格化,从而使企业精神易于接受、便于传播,使员工在互相学习中深化、在互相竞争中升华,成为引领职工追求卓越的“发动机”。

内化的深度。企业精神的认同过程,既是职工精神境界的升华,更是企业信仰的重塑。企业精神是企业行为规范长期积淀的精华所在,并不是企业强加给职工的东西,而是广大职工发自内心信奉并为之追求的信仰和价值观。许多人学海尔之所以学不像,就是因为其价值观已内化为企业的基因和员工的信仰,成为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正是检验企业精神和职工信仰的最佳时机。实践表明,只有当职工把自己的利益同企业的经营业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激发职工的能动精神;企业只有以职工利益为根本,让职工从工作中获得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才能激发职工对企业的依恋和信任。知名跨国公司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将它的价值理念,内化为员工“虔诚”信仰的工作信条,并以此作为日常工作的指导原则。沃尔玛“员工是合伙人”理念的背后其实是三大机制:利润分享机制、雇员购股机制和损耗奖励机制。从此意义上说,企业信仰是企业精神内化和机制化的结果,体现在“人企合一”的境界之中,渗透在“命运共同体”的打造之中。我们只有强化共同体建设、共建职工与企业的和谐利益关系,才能使企业精神由认同到内化、由内化逐步转化为职工对企业的信仰。

转化的强度。企业精神能否融入管理、深入人心、变为使命,转化为战略目标、职工执行力和职业素养,是企业精神认同的重要目标,也是企业行为真正成熟的体现。当前,许多企业精神之所以形同鸡肋,“魂不附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企业精神的“转化”,还在于管理者没有给职工以表率、以感召、以人格影响,表现为知行不一,“止于知疏于行”,企业文化与经营战略“两

张皮”,缺少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这是许多企业“集而不团”、“大而不强”、“有制造无创造”、“有产品无品牌”的重要原因。“鞭打快牛”、能者多劳、干的不如看的、干的不如捣蛋的、“学雷锋者总是吃亏”,这样的企业精神是很难有吸引力的,这样的企业机制也是难以提高职工忠诚度的,这样的价值观也只能是口惠而实不至的口号而已。华为正是把“不让学雷锋者吃亏”写进华为基本法,才使奉献、拼搏成为企业人的自觉追求。在员工行为转化方面,领导者的行为转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只有领导者率先垂范,坚持诚信底线,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把战略与执行结合起来、把说的和做的统一起来、把倡导的东西与制度规范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精神形神兼备,转化为战略目标、制度机制和行为规范,细化为流程和标准,融化为绩效考核、行为纠偏的执行力。

上一篇:数字化音乐教学下一篇: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升有效性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