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创建的论文

2024-07-23

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创建的论文(共7篇)

1.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创建的论文 篇一

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论文

1实验室的建立

实验室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三结合的重要平台,对于《妇产科护理学》这样一门临床实践课程来说,更加需要相关实验室的建立。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系于建立《妇产科护理学》实验室。实验室内共配备8个床单位,并购买大量实验器材及标本模型,包括交互式分娩机制模型,手摇式分娩机转模型,4部触诊模型人,骨盆模型,骨盆测量仪,以及女性生殖系统标本。

2实验课程的设置

根据《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内容,结合实验室现有设备,我系针对护理本科的学生开展6个学时的实验课,分三次进行,分别为实验一:骨盆测量、辨认胎儿及其附属物;实验二:四步触诊法、尺测耻上子宫的高度及腹围、听诊胎心音;实验三:接生术、会阴侧切术、产时会阴擦洗、消毒。护理本科的学生在接受理论课教学后再进行实验课操作,实验课教学过程为:①教师设定教学目标,讲解本次实验课的重点和难点。②教师可根据实验教学内容设置临床情景,利用模型进行操作示范,也可播放教学视频,加强学生感官认识,进一步强调重点内容。③学生分小组练习,可角色扮演模拟临床情景,教师巡视,随时提供指导。④练习结束后,教师随堂抽取学生提问或进行操作考试。⑤教师做总结评价。在实验课中,教师随时向学生提问,设置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效果评价

3.1学生对实验课教学的评价反馈

实验课程结束后,对护理本科级11名学生做访谈,结果表明,本科学生认为开展《妇产科护理学》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有利于掌握妇产科相关护理操作技能,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为进入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验课操作练习不仅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激发了学生对《妇产科护理学》的学习兴趣。

3.2学生实验操作考试成绩

实验课程结束后,对我系护理本科2009级138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考试,结果显示,操作考试90分以上44人,占31.88%,80~90分82人,占59.43%,70~80分12人,占8.69%。结果显示,《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实施效果良好,学生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够熟练的掌握妇产科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

4结果

4.1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护理教育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各种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因为人的智慧和才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产生、发展和完善。针对护理本科学生建立《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体系,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后,在实验室进行相关护理操作,即巩固复习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验室中独立操作各个实验环节的准备、操作、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功能模型和相关教学视频综合示教,在示教过程中设立临床问题,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操作、分析、解决,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操作练习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的结合,使学习内容增加趣味性,相互操作练习过程中亦可相互纠正错误,培养了学生的协作精神。

4.2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以往我系教师对《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仅停留在理论教学,或在理论教学后组织学生去临床进行见习,但由于妇产科患者的特殊性,许多操作涉及到患者的隐私,学生去临床见习大多只停留在看和问的.层面上,动手操作的机会非常少,加之教师平时工作繁忙,临床护理工作经验较少,导致上理论课时无法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随着《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夯实的理论知识,还要熟悉各种实验器材的性能与应用,掌握各项技能操作。为了保证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教研室每周针对一项实验操作进行集体备课,对实验课的操作内容和流程做统一规范,同时加强业务学习,密切关注临床护理新动态,从根本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教师在上理论课时可紧密联系临床实际,上实验课时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巩固,从根本上提高了《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质量。

5小结

随着高等护理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必须加大实验室的建设与教学设备的投入,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我系通过建立《妇产科护理学》实验课程体系并实施,结果表明,实验课程体系的建立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能力,使理论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紧密结合,为培养临床护理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2.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创建的论文 篇二

[关键词]化工原理 实验教学 改革与实践

化工原理实验是化工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环节,通过化工原理实验,使学生对化工生产设备、管路、管件、仪表等有了第一次的感性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建立工程概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为今后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毕业后从事化工及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中阐述的理论加深理解和巩固,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使之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化工原理实验不同于其它的基础课程实验,属于工程实验范畴,其实验都是按各单元操作原理设置的,所以是化工及相关学科的重要实验课。随着化工学科的不断发展,化工原理实验在教学与学科建设上都需要进行改革和完善。

笔者从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及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方面,总结了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经验,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工程观念、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的化工原理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实验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一)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讲解得过多,学生对教师过分依赖,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实验操作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使得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差,实验遗忘率较高。因此,实验课有必要采取先预习后实验操作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实验预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先对实验原理进行预习,做出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应包括:实验所需测量的参数及测量的方法,实验操作要点、注意事项,实验原理与数据处理的联系等。并且充分理解实验装置的结构特点、操作流程。

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基础技术实验中以指导为主,训练学生对实验设备、实验操作方法的熟悉和掌握。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工程观念及创新精神出发,结合教师自己的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经验,着力将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思路渗透在实验装置的设计思想中。我们还组织安装了流体流动阻力测定、离心泵性能、过滤、给热、传热吸收、精馏、干燥等化工原理实验装置、并结合新建装置进行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传统模式是“预习—操作—写报告”。我们在实验教学准备中,引入与设备配套使用的计算机化工原理实验仿真软件,在进行实验预习的过程中,利用仿真軟件增加了学生对实验流程和设备的了解,掌握实验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过程中实验参数的变化趋势,使学生基本了解实验操作过程和数据变化规律,加强了学生的实验准备工作。采用“预习—仿真—操作—写报告”的新模式,使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往的化工原理实验往往是以验证原理、掌握操作技术为主。现在我们引入综合实验和设计型实验教学,大大充实和改进了实验教学内容。在综合实验中,不再对实验步骤进行详细介绍,而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拟定详细的实验方案、数据点的选取方法及测试方法,注意分析实验数据的合理性,观察实验中的现象,若出现不正常现象时,自己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

设计性实验的开发是提高学生素质、增强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设计性实验中,教师鼓励学生综合思维,充分发挥创造力,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探索,独立解决问题,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与教师一起探讨。设计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研究过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完成固定实验后,再利用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认真筛选,确定一些可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单元操作,指导学生进行选题、理论分析、实验设计、数据测量和结论分析,最后形成论文,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际中,科研能力得到锻炼。

(四)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验技能,我们采用了分项积分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课成绩(如表1 所示)。

总之,以重点专业和重点课程建设为契机,对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方法、内容、模式、考核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建设,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对提升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大有好处。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加强了学生的预习环节;利用仿真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加实验的积极性;利用综合性实验与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通过综合实验的教学改革,学生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得以加强,从而大大提高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延红.化工原理实验[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施小芳.化工原理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6,(2):46~48.

[3]汪建新.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师理科学刊,2002,22(4):88~90.

3.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创建的论文 篇三

八维课程设置:第一年:根据学生兴趣,开设主课与副课,主课重在培养学生网站前台设计能力,副课侧重学生语文与英语基本运用能力。第二年: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量身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专业方向(分为工程类、艺术类与语言类),培养专业技能,巩固文化知识。第三年:依据前期学习积累,专注、强化专业技能,利用项目实训,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积累项目经验。

八维学校教育特色:铸就军人气质——学生成长关键期,以严格的军事化管理,锻炼学生,锤炼品质,让学生学会自立自强、自信自尊、自谦自省。培养精湛技术——挖掘学生潜力,配置优秀师资与先进设备,运用高效教育模式,理论学习与基地实训互为促近。提升综合素养——坚持文化育人理念,引导学生懂得感恩奉献,遇到问题正确归因,为人处事内方外圆,最终走向快乐成功。提高就业能力——课程设置紧跟市场需求,校企合作进行项目实训,根据学生个性开展就业指导,提升核心竞争力。立足长远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与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坚定信仰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不断追求进步、不断自我提升。

4.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创建的论文 篇四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2-0054-4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hihezi University’s reform on “College English”, the Elaborate Course, in aspects of course content, teachers’ quality, teaching material, 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so a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cours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the Elaborate Cours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al reform

1. 引言

随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动与深入发展,石河子大学《大学英语》课程组紧跟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步伐,克服地域边远、师资紧缺等困难,有计划、分阶段开展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4年,石河子大学成为教育部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是新疆唯一一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并于2007年成为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院校。依托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项目建设,石河子大学《大学英语》课程组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以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为指导,以新型的多媒体网络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试体系等方面的系列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多元化学习目标的融合,多种语言技能学习的融合、多种学习方式的融合、多种学习资源的融合、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打造全新立体化校园英语网络教学平台,初步构建了大学英语动态教学管理体系与教师培训体系,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2. 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实践

2.1 深化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全面建设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教学内容建设,后者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人文、社会变迁等多因素影响下的教育积淀,包含着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制订等多层次内容。衡量一门课程内容建设好坏的标准是该课程是否能保证学生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是否能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帮助学生掌握符合自身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进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式学习能力(教育部,2003),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英语课程是石河子大学较早建立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始终贯穿着大学英语课程改进的主线。2004年,石河子大学成为全国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一。为响应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号召,进一步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石河子大学采用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视听说教学+多媒体大班读写译教学+小班面授辅导教学”的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强调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网络系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技能,尤其是听说能力。2008年,根据我校自身特色,进一步完善了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模式。目前我校《大学英语》课程采用“多媒体大班读、写、译+小班听说+自主学习中心学习+学生网上自主学习+调频英语听力学习+选修课”的教学模式,即“2+1+3+4+4+X”的教学模式。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大学英语基础课与大学英语提高课程。按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英汉翻译、英语写作、英汉口译、英语视听说)、语言应用类(应用文写作、商务英语、文秘英语)、语言文化类(英美社会与文化、报刊选读、英美小说、影视欣赏)、专业英语类(专业文献选读、专业文献翻译、论文写作、科技英语)等设置《大学英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初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结合的、贯穿始终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多样化课程设置针对具有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确保了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保证了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全方位、多手段获得知识与技能,将语言知识向语言应用能力转变,从而实现大学英语的知识教学、技能教学、文化教学以及素质教学的指导方针。经过不断实践和调整,我校大学英语课程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与成果。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采取“引导式”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主题式教学方法,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一体,兼顾显性教学与隐性学习、语言基础与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关系。其特点是给教师和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通过加强显性教学(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指导和选修课)的指导作用和提高学生隐性学习(无线调频听力节目、课外网络自主学习与第二课堂)的学习效率,在教学方法上实现四个转变: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显性教学指导学生、丰富的网络资源吸引学生;以布置主题任务与安排团体合作的学习形式,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2)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张尧学,2003:5),运用网络自主学习系统、第二课堂和选修课,引导学生从重“语言知识”向重“语言运用”转变。

3)坚持“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提问、课堂活动、主题式合作学习团队和网络自主学习指导,引导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

4)坚持营造“多维度”的语言交际环境,使教学手段从“黑板—课本—录音机”向“多媒体与网络化”转变。

2.2 将网络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打造全新立体化校园英语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得到蓬勃发展。教学手段现代化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平台。失去现代化教学技术支持,精品课程无法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吴启迪,2004)。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就是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主导的双主式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自主性,由传统课堂中的学习内容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学习效果的评估者。石河子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标,通过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立体化视听、说、读、写、译语言学习环境。目前已建成10间603座的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室,建立了外语学习资源库,投资建设了20座的教师电子备课室及录音室一间,在全疆率先实现了教育部提出的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环境初具规模。我校学生可利用《大学体验英语》《全新版大学英语》《新视野大学英语》网络学习资源、教师上传的网络课件、网上多媒体教案和学校无线电台播放的听力材料以及各种英语竞赛在内的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自主学习和语言实践。网络自主学习在各校区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室进行,自主学习室每天开放10个小时,每周开放7天。无线调频电台每天16小时循环播放听力材料。

在现有网络环境比较成熟的情况下,大学英语课程组自建了毛毛外语学习平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资源及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师生共建课堂的平台,一个学习过程的记录平台,一个多维的评估平台,一个便利的情感交流平台(教育部,2007),为师生提供了更宽阔的情感交流机会。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角、原版电影和声像资料等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给石河子大学的外语学习营造了更好的英语氛围,有力地支持和补充了第一课堂的教学。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英语竞赛,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在历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我校学生参赛及获奖人数均居新疆高校之首。

随着立体化校园网络英语教学平台的建设,我校将进一步深化新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研究,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由浅层的知识学习向深层的应用与实践能力的转换。

2.3 构建大学英语动态教学管理体系与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大学英语课程教师多、学生多、课时多、教材多,涉及面很宽,教学管理一直是一个难题(教育部高教司,2007)。石河子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教学过程管理不放松,建立了很好的基础。通过制定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落实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实行分级教学,实施动态教学目标管理,形成多元化课程体系;创立教学内容多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形成研究方向明确的教学团队;构建形式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满足人才培养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确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育观,形成三位一体的语言学习环境;建立科学的大学英语课程评估体系;构建“平台+资源”的自主学习系统,开创“学生网上自主学习+教师网上辅导+学习过程评估”的学习模式。

在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手段改革的成功要求现代化教师队伍的全力支持(教育部、财政部,2007)。精品课程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且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长期以来,师资队伍建设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点所在。我校先后制订了《教师守则》《教师奖惩制度》《教师评优制度》《教师工作管理考核条例》等规范化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进行综合考评,鼓励先进,激励落后,极大地调动了其积极性。课程组建立了对教师的课堂纪录、教案、教学日历等文件和档案进行规范和严格检查的制度,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制度、集体备课制度、集体阅卷制度、作业布置与评分制度、学生答疑制度,确保了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顺利进行。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求和大学英语的课程特点,课程组制定了一个分层级、分模块的校院系三级团队建设方案。依托校级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在学院统筹安排下组建了《大学英语提高课程》教学团队、《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团队、《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团队、《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团队和《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管理》教学团队等5个院级教学团队,公共外语教学系组成2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下设三个分级教学团队,全方位地开展大学英语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选择相应模块进行教学,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参与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学团队,形成了人人参与教学改革,人人研究教学改革的局面。学校专门拨款为大学英语教师配备电子备课室。在学校的资助下,20余名大学英语教师赴欧美国家做访问学者或接受各类培训;同时健全了大学英语教师培训体制,以研究生教育、短训班培训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等培训作为教师的培训重点内容。通过教学督导制、青年教师指导制、领导教师听课制、举办研讨会、设立学位提高奖励基金、专家讲学等多项措施,促进了大学英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教研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以正、副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要科研力量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队伍。

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组教师在全校课堂教学比赛中多次获奖,学生评教分数均在85分以上。通过多渠道开辟教师培养途径,建设了一支学历不断提高,学缘、年龄和职称结构日趋合理的教师队伍。将教学与科研、教研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教学引导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互动,解决了大学英语教师科研、教研能力发展的问题,确保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目前课程组承担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扩展项目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十余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校级教学成果奖4项。

2.4 加大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政策、资金倾斜,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

为确保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成功,石河子大学在政策导向、经费投入、科研建设、师资培训、教改奖励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成立了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组长、教务处长任副组长、由教学系主任和资深教授组成的石河子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指导和协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行政保证。目前石河子大学形成了以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为总负责人、大学教务处处长主抓,公共外语教学系为主要实施者、各职能部门共同配合的管理与工作团队。2008年10月,石河子大学颁发了《石河子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加强对教师队伍、教学质量的严格管理和监督,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制订各类课堂教学规范、专家听课评估表、学生课堂教学评估表,建立教学督导、同行、学生三重评教体系,随时进行教学质量跟踪,及时掌握教学反馈,并不断自我完善和改正。正是由于有了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作为大学英语课程的质量监督,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才能得到有力支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才能得以稳步提高。

3. 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在已有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只有通过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进与完善,并对国内同类课程进行借鉴,总结自身不足之处,才能真正体现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发展、强大。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不断更新、发展的实时互动的系统工程。大学英语课程内容的发展,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发展等外部环境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等教学对象的变化等因素都必然影响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因此,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精品课程建设,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我校公共外语教学系围绕建设大学英语精品课程,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应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努力把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

参考文献

教育部. 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Z]. 2003-4-8.

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7-2-17.

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007-1-22.

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千门精品课程上网络,打造高教新质量”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4-2-5.

教育部高教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 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2007.

5.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创建的论文 篇五

关键词:地方高校 转型 数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845-4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实体经济迅速壮大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直接对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结构调整的外在动因。

通过数学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虽然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基础知识,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实际上这些能力正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点,也是提高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

由于数学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大多数学生难于理解,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缺少实践环节,所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兴趣也就没有了创造力和发展空间,使學生感觉学到的知识不能用到实处,学生就会失去了对学习积极性。

因此,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除了办学特色的转变,基础理论课程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从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形势出发,探讨数学实验课程的学习方法对学生应用型创新型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意义与作用

随着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的飞跃发展,数学教学在整个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由于这种应用模式的普及运用,传统数学教学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教学内容也不能满足应用的需要,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等都必须与现代的科学技术有效结合,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当前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21世纪数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亮点。所以,当今社会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要促使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认真分析研究、提出合理假设,然后用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运用计算机编程或者利用数学辅助软件解决该问题,最后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或多种方案。而数学实验课程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有效的载体,数学实验课程将经典的数学知识、数学建模和计算机应用三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可以深入的理解数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熟悉常用数学软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进行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实验课程的现状和可行性

随着计算机的技术普及与大量应用,特别是计算机语言以及计算机专业软件的不断研发和推广使用,为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供了实验平台。通过数学软件,数学中的一些抽象的问题就可以形象的演示出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学实验建模,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实际问题过程中,对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可以建立不同的数学模型,运用不同的软件和不同的算法进行反复计算和仿真模拟,然后对计算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发现物体的一般规律,并从这些规律中进行大胆的猜测和假设,再对猜测进行仿真验证,检验假设和猜测的正确性和合理性,模型的可行性,最后解决实际问题。用到的专业数学软件有MATLAB、Mathematica、Maple、SPSS、SAS,这些软件不仅容易学习,而且对计算的硬件要求也不高,非常适合教学,使得数学实验这门课程的开设成为可能。

三、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

从早期的数学实验课程的选材来看,有数值计算的迭代算法,有关于数论的模代数和素数问题,有图的着色问题,也有几何问题和统计问题。现在的数学实验课程的教材也包含有优化、投入产出、统计分析、线性规划等大量实际问题。另外,结合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可以引入数学实验内容。对于大一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选择用差分方法推导自由落体运动规律,选择迭代方法研究逻辑问题和环境治理问题以及生态平衡问题等。让学生从开始就感受到数学实验这门课程和传统的数学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对于大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函数极值问题,拟合问题,计算机模拟,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问题。数学实验的内容要求与高等数学教学密切配合,成为高等数学的补充和延伸。例如,求导数和积分、线性方程组求解在以往的教学中占了较大的比重,如今通过数学软件就可以让计算机来完成这些工作。由于在实验中常常要用到数学软件,因此,数学软件的学习也是数学实验课程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另外,掌握和精通一门数学软件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必需的一项能力。

四、数学实验课程的建设

数学实践课程开设的先决条件是实验室的建设状况。主要包括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硬件建设和数学专业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开设数学实验课程的各种数学软件和其他程序设计软件可以承担数学实验的设计和准备任务,也为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校开设“数学实验”、“数学软件”、“数学建模”等相关课程,并不断地组织各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建模竞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实验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合理的实验,选取生产生活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实践案例,在实验的设计上注重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在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中体会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如何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建立数学模型求解问题时如何将领域知识转化为数学方法来解决。

目前,数学实验课程已经走进各个高校的课题,各高校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大体分为三种思路:强调具体的数学方法,实验课题与数学主干课程相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强调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把计算方法、统计决策、运筹优化与专业软件、典型案例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波,周山,邓志云.数学实验课的研究与认识.井冈山学院学报[J].2006

[2] 付辉,黄英.关于数学实验课的教学研究.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J].2011

6.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创建的论文 篇六

摘要: 针对经管类跨专业实验课程的教学特点和社会对经管类人才的要求, 提出了一种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经管类跨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结构, 并对课程体系内容进行了研究, 总结了经管类跨专业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特色。

关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實验课程; 跨专业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大学毕业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将大学生培养成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和解决的新课题。

2 研究背景

复合型人才培养不只是理论知识无止境的积累,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样非常重要。因此,培养复合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必须有一个实践训练体系、实践手段、训练环境、训练方法。

外部因素只能更多更好地创造条件,提供良好方法与有效的实践环境,引导、帮助、培养实践能力。但是,在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无法给大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实践环境,少数企业提供的岗位也是简单的劳动机会,现阶段在高等教育体系内根本无法解决大学生认知企业、认知竞争、认知经营、认知工作岗位等实践活动,理论的积累无法解决实践工作问题。

通过仿真模拟实践经营过程这种"实验田"式的模式方法,将模拟变成"检验场",从中体会个人思想变化与行动执行结果优劣,让学生在实践模拟中掌握创业条件、创业管理、企业管理与经营理念、经营方法、就业岗位条件需求等实践工作经验,提高综合素质,掌握基本理论与实践知识经验。

3 构建了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体系

3.1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目标体系

(1)课程的设计思想

按照跨经济管理类多个专业(例如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等)组织实验教学的模式设计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知识结构,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过程中。

(2)课程目标

通过跨专业组建并模拟创建企业和经营企业,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融会主修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通过模拟创建企业和经营企业行为过程,提升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综合执行能力和综合决策能力。

3.2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的内容体系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通过构建模拟企业竞争环境,使学生体会并模拟企业的团队建设、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制定企业经各项经营决策并在模拟经营企业创建和经营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应用贯穿于实验教学之中。

(1)实验课程的实验项目

(2)组织形式与教学方法

本实验课程的组织形式主要运用情景教学法,构建模拟经营环境,是将不同专业学生5-6人组成一个模拟企业,每一个模拟企业设置CEO、财务总监、采购总监、生产总监、人事总监、销售总监等角色,让学生扮演与本专业相关的角色,履行岗位职责,并经营模拟企业,强化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该市场中的模拟企业是竞争合作关系,不同专业学生在我们创设的企业环境中开展竞争合作式学习,在情景教学环境中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多专业学生构建的情景教学环境中学习,效果好,学生收获大。

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对于沙盘推演基本规则、企业行为模拟基本规则的学习,也主要采用讨论形式,通过讨论、试验,领会规则的涵义和对企业行为的影响;对于模拟企业制定战略规划、年度计划、编制预算、投资建设固定资产、市场投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实验,都是在CEO组织各个部门主管的反复讨论中确定的,讨论过程和决议在实验报告或者企业模拟经营报告中反映。

3.3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体系的评价体系

(1)过程考核

作为跨专业实验系列课程,《企业行为实训》、《创业博奕实训》、《企业经营管理综合演练》课程特别重视实验过程的考核。实验过程的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60%。具体的考核形式有两种,一是由指导教师对每一个实验项目的完成过程及提交成果进行考核;二是由模拟企业自我考核,主要考核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及每个成员(即学生)对企业业绩的贡献等。

(2)结果考核

考核模拟企业团队的经营成果及其业务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规范性;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上述两个阶段的考核中,都注意采用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考核方式。

4 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及创新之处

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是一种新的尝试和创新。

4.1 课程特色

(1)理念先进,内容创新。教学理念先进,内容新颖,课程内容融于可操作的跨专业综合实验项目中,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开放型与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2)体系完整,手段丰富。实验教学内容覆盖经济管理类多个专业的知识,跨专业组建教师组织与学生组织,多种考评方法相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4.2.创新点

(1)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实验项目实际案例资料,打破课程、专业、学科界限,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设计课程实验项目中。

(2)在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方面的教改创新

教学方法上,引入模拟体验式、参与式、情景式、点评式教学方法,并与实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不仅使实验项目顺利完成,而且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获得学生的好评。

作业上,以反映实验项目完成过程与结果分析的实验报告和企业经营报表为主,引导学生对企业经营决策过程进行深入、连续的思考,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提高学生在动态经营环境中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决策能力。

考核上,采用学生自主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个体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个性评价与共性评价相结合的多种评价考核方式,探索制定了一套较为成熟的课程考核指标与评分标准。

总之,跨专业实验课程教学团队,秉承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构建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体系,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变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强调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综合执行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耀辉.电 子商务实验系统[ M ] .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 101-10,212-214,25-26.

7.化工实验课程体系创建的论文 篇七

关键词:生物学;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培养目标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生命科学和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物学实验教学是农林高校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农学、动物科学和动物医学等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相关专业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我校历来重视生物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于1999年建立生物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2001年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首批省级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2007年通过省级验收,成为首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我们根据四川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要求,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和《国家级生物学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标准》,学习国内大学同类实验室的建设经验[1-6],结合农林高校的办学特点,对生物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改革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

1 明确实验教学目标

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体系的目标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验教学体系的内容,同时又取决于体系的整体功能水平。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并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把对学生三种能力(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实验教学中,促进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确定了包括以下四个层面的实验教学目标。第一个层面,加强基本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对各种基础实验仪器和专业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合理利用实验对象,掌握处理各种实验数据的基本方法。第二个层面,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不同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个层面,培养科学实验能力,训练学生根据实验教学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选择实验仪器,独立完成实验和处理实验数据,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第四个层面,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参加科研项目,对选定的问题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解决的方案,并通过一定的实验实践进行研究的能力。通过前两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使其具备一定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再通过第三和第四两个层面的创新能力训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2 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将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别设置,实验教学不再附属于理论课教学,建立一套独立的生物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高起点、有创新,体现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了符合我校实际的生物学系列课程实验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课程、研究法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课程和研究性实验等四个环节,构成学生基本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训练平台。

2.1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课程包括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微生物学实验、普通遗传学实验、细胞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通过这些独立设置的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实验动手能力的训练要达到系统性并与学生能力提高相互匹配,必須打破课程实验的界限,根据各实验课的特点和开设的先后,制定系列实验课程大纲,确定各实验课应完成的训练任务。如动(植)物学实验课主要进行生物显微技术、生物制图、生物标本采集与制作训练;生物化学实验课主要进行离心、电泳、层析技术以及生物大分子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训练;微生物学实验课主要进行无菌操作技术和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训练。各课程围绕训练任务精选实验项目,减少印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由此形成系统性、多层次、循序渐进的科学实验基本能力训练平台。

2.2综合能力训练平台

通过综合性实验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实验能力,主要在以下三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上述基本技能训练实验课程除了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外,也要开设一些既满足各知识点教学要求又训练学生综合实验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如植物学实验课开设“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与生态条件的适应性”综合实验,系统训练实验取材、植物显微制片、染色方法、显微观察、生物绘图等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课开设“钙调蛋白基因的扩增及克隆”,以训练对目的DNA的PCR扩增、DNA的纯化、DNA的重组与鉴定等技术。

第二,设置研究法实验课程,动(植)物生理学属于机能学科,重在探讨正常动(植)物体功能的活动规律、产生机理、发生条件和内外环境变化对它们的影响。在教学中易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综合和推理能力,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来做实验,在实验教学中对部分实验观察项目进行增减或由学生自己提出新的观察项目。使学生不墨守成规和先入为主,不拘泥于用预期的实验结果来验证经典的理论,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从中发现新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洞察问题的能力。注重改变学生仅按实验指导做实验的“照方抓药”式学习方法,由指导教师提供一些参考问题或由学生自己选题,在系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后提出一个假说,然后自行设计和做实验来验证这一假说[7]。实验设计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安排有实习的环节,如植物学实验、动物学实验等都有课程教学综合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亲手验证和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相关概念、原理,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创新能力训练平台

通过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科研兴趣培养计划等各种科研训练和课外科技竞赛提供实验平台。科研训练是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之一。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选题查阅相关的参考文献,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拟订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予以实施。通过科研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另外,开设与学科竞赛相关的实验能力综合训练,配置优秀指导教师和提供良好实验条件,对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促进各种学科竞赛的广泛开展,使学生的生物学理论、技能及研究能力得到更全面系统的培养训练。

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管理

健全的管理机构、规范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评价手段以及优质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是实验教学体系顺利实施的支撑和保障,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3.1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的措施主要是引进、培养相结合。每年引进1~2名博士或硕士,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在校内外进行专业进修,组织实验技术人员到其他学校进行观摩活动等。注重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开展示范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形成了一支既有治学严谨、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年轻人的实验教学队伍。

淡化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类型界限,弱化理论课教师与实验课教师的身份界限,教授、副教授都要承担一定的实验教学课程,从而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

3.2制订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经过多次讨论,不断修订和完善,形成了生物学系列实验课程教学大纲。通过大纲对各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组合,改变了过去内容陈旧和各课程教学内容重复脱节的现象,较好地解决了学时减少与学科发展内容增加的矛盾。

各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力求先进,适应现代科学发展,贯彻“强基础、多综合、重创新”的原则,精选实验内容。共开设实验项目92个,其中基本型实验占49.5%,综合设计型实验占28.6%,应用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占21.9%。

在教学大纲中,对教材的选用做出明确规定,把精品教材作为选用的主要标准,注重实验教材的更新,尽可能选用近3年出版的实验教材,确保高质量的新版实验教材进入课堂。

3.3加强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良好的实验教学环境、先进的仪器设备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验室硬件、软件建设,扩建和改造实验室,更新和补充实验仪器设备,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近5年来,共投入1200余万元用于实验室建设,现有使用面积8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5000余台件,总价值2000余万元,实验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例如生物显微成像系统、多功能PCR仪、凝胶成像系统、高速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等一大批先进的仪器设备已运用于生物学实验教学。

3.4建立有效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

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一门课程的结业考试主要是发挥教学评价的鉴定作用,要想保证给学生评定成绩的客观公正,应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相应的考核办法。对实验教学实行学分制管理,每门单列的实验课程为1~2个学分。实验课的考核包括三个部分,即实验理论、实验操作和平时成绩,实验理论考核原则上占整个考核分数的40%,实验操作考核占40%,实验报告及平时成绩占20%,各实验课程结合课程性质可适当调整比例。

根据各实验课程的要求以及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的实验课程采取不同的实验操作考核办法。如动物生理学实验、植物生理学实验都进行了“口试+操作”的尝试[8],实验考核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学们不仅为了争取好分数,更把它看作是对自己知识能力的挑战和考验。进行实验考核的效果还反映在学生对待平时实验课的态度上,实验更仔细、更认真了,达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4 实验教学成果显著

新的课程体系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教师发表实验教学研究论文15篇,先后获得省级教學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其中,获得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的“面向21世纪高等农林教育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建立了一套厚基础、宽口径、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结构模型,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对深化农林院校生物学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9]。

加强实验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实验教材,先后主编或副主编出版实验教材或实验指导书12部,并已在我校和其他相关院校使用,使用效果良好,总体评价优良。实验教学的改革成果极大地推进了课程建设,生物学系列课程的《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植物学》《普通遗传学》先后被评为四川省精品课程,《植物学》网络课程还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实验室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提供平台,配置优秀指导教师和提供良好实验条件,为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和“挑战杯”等科技活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指导。例如,在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的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胰凝乳蛋白酶的模拟及其纳米磁性粒子固定化研究”入选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创新论坛,在该实验室完成的另一项目“产植酸酶及中性内切纤维素酶毕赤酵母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表达研究”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近5年来,本科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奖励共13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校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本科生发表科技论文25篇。

参考文献:

[1]屠萍官,吴庆余.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19(2):4-7.

[2]滕利荣,孟庆繁,逯家辉,等.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7):36-38.

[3]黄诗笺,谢志雄.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2):1-4.

[4]刘志强,傅承新,吴敏,等.生物学教学实验中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管理与措施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6):129-131.

[5]蔺万煌,彭克勤,卢向阳,等.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22(3):95-97.

[6]张文辉,李景侠,胡景江.林业院校基础生物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2,(1):17-20.

[7]马恒东,黎德兵,濮洁,等.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增刊):84-86.

[8]马恒东,黎德兵,宋薇,等.生理实验的“口试+操作”式期末考核[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9,21(3):40-42.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语文优秀教学反思下一篇: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