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2024-10-02

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共10篇)

1.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篇一

一、“3+1”办学模式下即将遇到的学生管理问题

在“3+1”模式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将有巨大改变。面对机遇和挑战,本文将可预见的问题梳理如下:

(一)身份转变导致学生的思想波动较大

由于在“3+1”办学模式下,学生比以往提前离开校园到企业上岗实习实训,兼具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在适应工作的同时也面临双重压力。以往在校园中单纯的人际关系变为企业中复杂的人事问题,在校园中学业时间安排相对轻松,而到企业之后生产劳动工作非常繁重,管理非常严格。这对于多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来说,必将产生思想上、生活上的一系列压力,导致学生容易对人生定位、职业定位产生怀疑、困惑,进而对独立学院“3+1”办学模式产生怀疑。

(二)管理主体的缺位导致安全隐患

“3+1”办学模式教学改革对学校和用人单位来说,都是一种新的尝试。由于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训后,大多要住在用人单位所提供的住所,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学校辅导员、学生管理部门错误地认为学生离开了校园,就不用为学生的安全负责,出现“甩包袱”心理。同时,用人单位则从用工管理角度出发,错误地认为自己只用承担实习生的工作引导、技能教学等任务。双方的认识误区很容易导致管理主体的缺位和在外实习生管理难度的增大,进而产生学生在外实习的安全隐患。

(三)管理理念对管理效果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3+1”办学模式中,校方和企方既是利益共同体又是矛盾对立方。学校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有很大区别。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更多的是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高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和教学科研。而企业作为以盈利为最终目标的社会组织,对人员的管理是从效益和效率出发,以利润和对企业的价值为衡量准则。校企双方的管理文化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另外,校企双方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角度也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学校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大学生。而企业考虑的首先是使用人才,如何让员工发挥最大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最大化的价值。可见,校企管理理念和用人角度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影响“3+1”办学模式下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学生管理。如果单纯地以企业考核员工的模式进行管理,必将弱化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效果,导致学生产生逆反情绪,增加管理难度。

(四)利益矛盾使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实效性降低

在“3+1”办学模式中,学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一段时间之后,对岗位的新鲜感逐渐降低,更多的是从事重复而繁重的工作,这时校企合作的利益矛盾也将凸显出来。企业往往会把学生当作正式员工来安排工作,甚至是当作廉价劳动力来用。学生在经历繁重的劳动后得到的报酬往往不高,休息时间不够,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导致集体罢工等事件。另外,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是抱着对未来的憧憬的,而真实冰冷的企业管理,巨大的工作压力和微薄的收入导致学生情绪的不安和低落,这些都会使管理实效大大降低。总之,校企双方的利益冲突很可能导致对上岗实习学生管理实效性的大打折扣。

二、“3+1”办学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对策

针对“3+1”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现作出以下管理对策分析:

(一)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融入企业文化

目前很多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多是由学校教师讲解一些专业前景、求职理论等,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提不起兴趣。在“3+1”办学模式下,由于学生大四一年要进入企业顶岗实习,所以应该将相应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企业文化提前融入到学生大一至大三的学生生活中去,提前让学生知道自己所要掌握的相应技能要求和企业文化。其次,学院在进行学风建设工程时应将现代企业所倡导的敬业精神、创新理念、安全生产要求、效率优先、服务至上等纳入进去,使学生在校三年期间,不间断地接受这种意识的引导和熏陶,从而使学生成长为更适合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据调查,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为提高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从新生抓起,安排新生全部入驻部队进行全封闭式训练。另外,在入学教育中加入本专业就业方向、职业引导教育等内容;开设社交礼仪修养、人际交往困境突破等选修课程;邀请企业精英、文化名人来院进行讲座。

(二)利用岗前培训和思想动员使学生尽快转换角色

在“3+1”办学模式下,学生进入企业后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角色转换问题。这个难题需要通过上岗前的培训和思想工作解决。首先,校企双方联合召开学生和家长动员大会,将“3+1”办学模式对学生将来就业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等解释清楚,消除学生和家长的顾虑;其次,企业需将上岗要求、企业文化、相关制度和企业的发展历史等告知学生和家长;第三,会后辅导员应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引导学生不仅要完成实习任务,更要从职业规划、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角度去对待上岗实习经历,做好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心理准备,尝试多从企业角度看待工作,以一个职业人的精神完成工作,帮助学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

(三)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在学生上岗实习中的作用

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一直都是学校管理学生的主力军,所以在“3+1”办学模式下,党团组织和学生干部队伍更应该发挥巨大的作用。首先,在派去企业实习的学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和临时团支部,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思想管理和生活管理。其次,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学生干部可以在顶岗实习的学生中担任小组长,开展一些有意义的业余活动,拉近实习学生的距离;加强自我管理,每周由组长向学院辅导员汇报实习进度、学生思想状态等。

(四)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后勤保障

由于“3+1”办学模式仍处在尝试阶段,各方面制度尚待完善,所以首先要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从而更好地保障此项工作的规范运行,规避各类风险。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在实行“3+1”办学模式后针对实习实训工作相继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实习实训管理规定》《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集体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规定和相应文件,规范实习实训工作。加强后勤和经费保障。学生上岗实习中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学院面临的新情况和新课题,领导应充分重视,将其列入学院整体工作中来。学院应给予此项工作充分的财务预算,用来支付实习指导老师差旅费、企业实习费、上岗前的教育活动开销等。

(五)重视实习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于实习实训的学生,学校和企业都不可忽视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并及时发现问题。首先是对各类学生的分类引导,对于家庭困难、人际交往困难、抗压能力低下等各类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和实习带队教师要有准确的掌握,要做到有备案,经常关心、谈话、引导。其次,企业方的管理人员也应对实习实训学生群体给予思想引导,消解学生适应工作的压力,及时解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企业制度等,做到以人为本、关心实习实训的学生。例如人文科技学院在实施“3+1”办学模式后,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制定并颁发了《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预防与干预三级机制方案(试行)》,建立一级为学院心理咨询中心、二级为辅导员班主任、三级为心理委员的三级机制,及时反馈并解决实习生的心理问题。

(六)严格遴选合作伙伴、明确校企定位

本着对学生、家长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学院在遴选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时应严格考察企业资质和所需岗位是否与学生专业对口,另外还应该考察合作企业对员工的管理是否科学,避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产生自杀、精神失常等恶性的事件。另外,负责教学的部门应提前和企业对接实习次数、实习时间段、实习期间管理方式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具体教学计划,不可为了实习而忽略了系统的理论学习,也不可安排过多的理论课程而导致学生实习时间缩水。企方在教学计划安排好之后,应调整好本企业各项工作,保障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人数接收计划实习学生。此外,应明确校企定位。在学生离开校园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后,在学生管理上,应明确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管理为辅。所以在实习实训期间,企业应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学校要做好后勤保障和制度保障工作,首先要做好服务,其次对于接收学生较多的企业,校方应派驻带队辅导员协助企业进行管理。

(七)文化融合、互利共赢

校企核心文化虽不同,但在“3+1”办学模式下仍存在共赢点。企业虽以盈利为目的,但需要学校培养出各类出色的专业人才;学校以培养人才为目的,所以也需要企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从长远来看,企业和学校的合作是双方需求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大势所趋。如能从顶层设计、管理理念、校企文化等层面立体多维地推进校企文化融合,必将更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助于独立学院教育的知行合一。

2.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篇二

1 “3+1”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模式的内涵

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均伴随着货币资金的流入或流出。企业在每个会计时点, 也持有着一定规模的货币资金。实现经济活动过程和时点货币资金的科学管理, 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经济活动的内容不同, 对应的货币资金属性也就不一样。正确分析货币资金属性, 能够有助于采取科学有效的货币资金管理措施, 保持企业各类货币资金的良性运转和持有收益。企业构建“3+1”货币资金管理模式, 能够实现企业货币资金管理的上述任务。

“3+1”模式中的“3”, 是指将企业的货币资金分为经营活动货币资金、投资活动货币资金、筹资活动货币资金3类货币资金。“3+1”模式中的“1”, 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末的货币资金余额。“3”表示货币资金的过程管理, “1”表示货币资金存量管理。“3+1”模式实现了货币资金动态管理与静态管理的有机结合。

2 “3+1”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模式的设计

《企业会计准则第31号——现金流量表》中, 将企业货币资金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进行列报, 每一类又分为货币资金流入和流出。构建“3+1”企业货币资金管理, 需要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有效归类, 并对每一类货币资金按照经济用途再进行细化、归集。

(1) 经营活动货币资金管理。

经营活动货币资金净额=经营活动货币资金流入-经营活动货币资金流出。

经营活动货币资金流入: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②收到的税费返还;③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经营活动货币资金流出:①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②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③支付的各项税费;④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2) 投资活动货币资金管理。

投资活动货币资金净额=投资活动货币资金流入-投资活动货币资金流出。

投资活动货币资金流入:①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②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③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收回的现金净额;④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收到的现金净额;⑤收到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投资活动货币资金流出:①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②投资所支付的现金;③取得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支付的现金净额;④支付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3) 筹资活动货币资金管理。

筹资活动货币资金净额=筹资活动货币资金流入-筹资活动货币资金流出。

筹资活动货币资金流入:①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②取得借款所收到的现金;③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筹资活动货币资金流出:①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②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③支付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4) 期末货币资金余额。

期末货币资金余额=上期末货币资金余额+经营活动货币资金净额+投资活动货币资金净额+筹资活动货币资金净额。期末货币资金余额还应按照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进行列项管理。

3构建“3+1”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模式的措施

(1) 实行货币资金预算管理。

货币资金应实行预算管理, 收支分流, 建立健全货币资金预算管理的制度、流程, 强化货币资金预算的执行、分析、考核。企业要根据“3+1”货币资金管理的内容, 设计合理的表格, 使用相应的管理软件, 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 做到预算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信息化。

(2) 强力组织货币资金收入。

组织货币资金收入是财务管理的首要工作, 没有货币资金, 企业将寸步难行。企业要结合单位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 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货币资金收入项目, 进行具体分析和预测, 选择科学合理的货币资金筹措渠道和方式, 保证企业货币资金来源的质量。

(3) 有序安排货币资金支付。

休曼特拉·戈歇尔说, “管理的最大挑战在于面对这么多的机会, 如何配置自身相对有限的财力”。因此, 货币资金支付要做到有序、合理。企业要按照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货币资金支付内容, 遵循必保 (硬支付) 、次保 (软支付) 的原则对资金进行详细分解、落实, 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4) 有效管理货币资金余额。

企业要根据货币资金存量情况, 采取合适的理财方式, 尽最大可能提高货币资金持有收益。要充分运用银行的结算工具和方式, 巧借银行理财, 为企业创造效益。

(5) 规范货币资金决策程序。

无论是货币资金收入, 还是货币资金支付, 要根据对应的内容, 提供可行性、必要性的分析材料, 按照公司章程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科学决策。重大的融资、投资, 需要超前考虑, 统筹安排, 做到未雨绸缪, 确保货币资金服务企业的及时性。

(6) 防范货币资金运作风险。

货币资金贯穿企业的全过程, 风险也一样, 与货币资金的流动相伴相随。因此, 企业一定要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掌握货币资金收支及运作过程中各类交易协议、合同的关键条款, 强化货币资金全过程风险管理, 确保货币资金安全。

4 “3+1”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模式的作用

(1) 能够反映企业有没有“钱”。

从“3+1”模式的构建结构, 可以看出企业货币资金的全部情况和真实“家底”, 有助于企业分析货币资金的全貌, 发挥货币资金对企业在生产经营、项目建设、对外投资等活动的支持力度。

(2) 能够反映企业有多少“钱”。

从“3+1”模式的构建结构, 还可以看出企业货币资金的总量。企业根据货币资金的多少和货币资金的需求情况, 可以及时采取融资、投资策略。

(3) 能够反映企业“钱”从哪里来。

企业的货币资金, 来源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 从“3+1”模式中, 能够得到清晰的分析。

(4) 能够反映企业“钱”到哪里去。

相对货币资金流入而言, 企业的货币资金流程同样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利用3类货币资金流入与流出的比较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企业的财务策略。

(5) 能够反映企业“钱”的质量高不高。

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 应有匹配的货币资金支持。企业处于生产经营期, 经营活动货币资金净额反映着利润的质量;企业处于建设期, 权益型货币资金和债务型 (长中短) 货币资金的结构反映着项目建成后财务风险的高低;积极进行兼并收购, 投资收益的多少反映着投资项目的成败;货币资金理财收益的多少反映企业盈余货币资金运作的好坏。

5结语

构建“3+1”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模式, 能够科学理顺、规范货币资金的收支管理, 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 提高货币资金的运作质量, 提升货币资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价值, 充分发挥货币资金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 而货币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和重点。基于现金流量, 阐述了“3+1”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模式的内涵, 提出了“3+1”企业货币资金管理模式的架构、措施以及作用, 从而能够准确理顺、规范货币资金的收支管理, 分清主次, 抓住重点, 提高货币资金的运作质量, 充分发挥货币资金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3.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篇三

一是引导侦查和主动监督,夯实侦查质量基础。首先建立公诉引导侦查区域负责机制。把握好引导取证与提前介入的关系,完善证据与侦查破案的关系,重点引导与一般性引导的关系,引导取证与诉讼监督的关系,引导形式与效果的关系。其次建立命案现场重建暨现场行为分析制度。与市公安局会签《关于在命案移送审查起诉材料中增加现场行为分析的规定》,将“命案”犯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引导侦查机关对照四个阶段所需调取证据目录,完成命案现场重建和确定犯罪嫌疑人,为全面收集和固定证据奠定基础。再次,建立侦查机关所外提讯事前通报制度。对于侦查机关抓获犯罪嫌疑人后24小时内不能送看守所关押或者关押后需要提出所外的,侦查机关要事前通报公诉部门,由公诉部门对不能送押或所外提讯事由进行审查、监督,并要求所外提讯一律制作同步录音录像。最后建立侦查终结前会商制度。与市公安局会签《关于侦查终结前进行会商的规定》,有效解决侦诉关系脱节问题,弥补退回补充侦查效果不佳的弊端、防止案件在检察环节积压。

二是建立双向跟踪机制,保障证据收集完善。“双向跟踪”的具体包括树立“大控方”的跟踪补查意识,强化跟踪补查的沟通协助,强化跟踪补查的责任追究。侦诉部门在相互监督制约的同时,就取证工作要加强配合、相互支持,避免在补查过程中互相推诿。强化办案期限意识和效率意识,坚决避免随意退补。

三是创新建立三项机制,严格审查责任落实、目标引领机制。建立包含案件质量标准体系,案件质量评析评查体系,审查责任落实和错案倒查追究体系,公诉人素质能力提升体系的“四个目标体系”过程管理、动态监督机制。严把提前介入关、受理关、审查关、庭审关、法律监督关。坚持规范完善案件受理标准和程序,案件受理协同审查制度,案件受理前分级审查制度。坚持严格办案期限,严格落实听取辩护人意见的规定,严格案件退补和审批程序,坚持诉前会议制度。自我管理机制。部门通过为干警建立业绩档案,印制《案件质量自评手册》,坚持对具体个案实施“四个一”办案要求,建立处长第一时间接访和定期回访案件当事人、辩护人、法官制度等措施,把办案干警是否存在违法违纪情况作为重点访问内容,为干警戴上无形的“紧箍咒”,促进办案公平公正、廉洁自律。

截至今年4月,该处审查起诉案件延期、退补率同比下降10%,无一撤回起诉、无一无罪判决、无一涉检有理访、无一干警违法违纪;追诉漏犯14人,均被法院判处实刑,其中4人被判处无期徒刑,1人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文/李俊华)

4.产业定位3+1模式 篇四

来源: 天津网-数字报刊关键字:科技商务区;陈塘;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综合体;产业定位作者:杨翔

云2011-05-06 07:16

日前,记者从河西区相关部门了解到,陈塘科技商务区作为本市土地平衡试点项目,河西区将其定位为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提出将其建设成为本市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其产业定位为“3+1”模式,即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研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经济,重点引进以高新技术产业、高智力服务业为重点的“双高型产业”,向着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资源消耗低的方向发展,全面打造科技、绿色、人文、和谐的经济功能区,最终形成本市新的商务经济圈。

据了解,陈塘科技商务区占地面积3.47平方公里,规划建筑面积630万平方米,目前已有项目开工建设,其中“香年广场”项目占地约1.54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4亿元,2012年10月竣工。该项目由花样年(中国)公司投资建设,将成为城市新行政商务中心内的商务群落形象标杆。“创智天地”占地约1.9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5亿元,计划2012年投入使用。这是陈塘科技商务区首个出让地块的开发项目,可提供近700个办公空间,是商务区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重点载体。“青林大厦”项目占地约1.15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约3.5亿元,2012年底竣工。该项目是由蓟县万事兴公司投资建设的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智力密集型的高端科研楼宇。3大重点项目建成后将有力助推陈塘科技商务区现代服务业新基地的形成。

香年广场开发商、花样年天津公司总经理冯哲认为,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关心的一个关键因素在于什么时候月供能与房租持平。如果选择到了有潜力的区域,即使2—3年月供与房租不能持平,4—5年时可能就已经持平了,这样与没有购买房产的公司相比,尽管每月支出一样,最后却获得了净资产,这将大大提升他们的财富。基于此,香年广场将建成包括写字楼、商业在内的城市综合体。作为天津中心城区唯一整体开发的科技商务区的首个甲级商务体项目,香年广场将依托强大的高端配套,带领企业进入商务办公的“快速路”。

河西区陈塘科技商务区管委会相关人士表示,陈塘科技商务区产业定位为高技术服务业、高技术研发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总部基地,主导方向是发展基于知识的科技文化产业,目前多家科技研发企业总部已有进驻意向。

5.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篇五

3 6 1模式(教案)-电荷、电流与电路

课  题 电荷、电流与电路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复习课 预 习册16页填空题 引  入 刻度尺与头发摩擦,会吸引轻小物体,这是什么现象? 目  标 1.物体带电的性质,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2.电荷的种类、性质 3.电荷量Q的单位、公式Q=It 4.原子的结构、元电荷 5.电路的组成、各元器件的作用 6.电流的单位、形成的原因、电流的`方向 7.形成电流的必要条件 8.通路、短路、断路(开路) 分  解 1.摩擦起电的本质 2.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3.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4.金属靠(  )导电,酸碱盐溶液靠(  )导电 5.金属中自由移动电荷的运动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6.电路图的画法   横平竖直拐直角, 跟踪电流画通路。   总  结 摩擦起电的本质、原子结构习  题 1、  有甲乙丙三个物体,甲带正电,乙不带电,丙未知, 当甲乙两个物体靠近时,会互相_________; 甲丙两个物体靠近时,会互相排斥,可知丙带____电。 2、  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  电荷,互相  的缘故。 3、  有甲、乙、丙三个小球,将它们两两靠近,它们都相互吸引,如下图所示,那么下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三个小球都带电    B.只有一个小球带电 C.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D.有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 4、在如图所示电路中,正确的是:   5、如图所示,当开关S1和S2断开时,电路处于_______状态;当S1闭合S2断开时,电路处于_______状态;当开关S1和S2都闭合时,电路处于_______状态   5、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____电, 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过程中_______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若把玻璃棒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会张开,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  ______ 6、  如下图所示,A、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都放在绝缘支架上.A带大量负电荷,B带大量正电荷,用铜导线C连接两球,则 A.电子从B流向A,电流方向从A到B B.电子从A流向B,电流方向从B到A C.正电荷从B流向A,电流方向从A到B D.正电荷从A流向B,电流方向从B到A   课 后 记  

6.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篇六

实验中学“531”教学模式,“5”指“五模块”是指把一堂课的教学活动由五个模块组成:①明确目标,②预习置疑,③交流解惑,④展示达标,⑤总结拓展。每个模块都有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都要体现四个理念,即生本理念(以学定教);合作理念(交流分享);自主理念(独立建构);有效理念(多元发展)。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把一堂课按六个环节来开展教学活动,确保“五”个模块内容的达成。“3”指“三应用”:多媒体、黑板、教学案的综合使用,这是对教学手段进行的整合,以达到高效和最优化。“1体” 即对学习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一、“五”的含义是一堂课是由五个模块组成,它们可以是独立进行的,也可以是交错穿插落实的,如“交流解惑”可以分成两次或三次完成。下面对这五个模块作一具体说明:

“明确目标”

无论新授课、展示课、复习课课前老师一定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由教师(或学生)进行朗读并解说清楚。

“预习置疑”

预习是最重要的环节。上课一开始,教师快速导入点题后投影“预习导读指南”,或利用导学案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自己预习本堂课要探究的基本内容。“预习导读指南”是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本的工具,它是由几个具体的问题(或几道考试题目)组成,要求这些问题尽可能涵盖本节新授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的内容,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知道本节课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围绕学习目标认真研读教材,独立思考问题、查找资料,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标记。“预习置疑”模块提供了本堂课教学全过程的主线索,学生在预习时间段内,教师可以板书本堂课的课题、教学提纲或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要点心中有数。

“交流解惑”

通过师与生交流、生与生交流、组与组交流的方式解决“预习导读指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模块主要是“依靠学生,解放学生,锻炼学生”来完成,教师不断地“煽风点火”,激发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兵教兵”的热情,尽可能让“先会”的学生去与“后会”的学生交流。在“达标检测”之后也还可以有交流,在一堂课中“交流解惑”可以是一次、两次或三次,教师在“关键时刻”做一些点评、矫正、梳理和弥补工作,在老师主导下实现“问题解决”,通过共同的探讨、交流而扩大知识的辐射面、挖掘知识的深度、补充预习置疑不足的过程;此时,老师要穿插学生中间,帮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小组合作进行启发、点拨、引导,并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总结、整理、归类。小组交流方式采用:一对一交流或二分之一交流(即:半组交流,即3或4人交流,最常用),通过广泛的“交”来实现“教”。

“展示达标”

这一环节是课堂最活跃、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展示是对问题进行讲解、分析,说出问题所运用到的知识点、解题关键点、易错点、总结的规律,或由问题进行知识拓展等,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或教师给予解答等等;展示由老师指定学生回答,再接受学生挑战,便于课堂控制。每组的学生按照成绩高低编为1-8号。成绩优秀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成绩稍差的学生回答较简单的问 1

题。通过老师穿插巡视小组讨论,老师对学生的情况已心中有数,一般会提问可以胜任的个人或小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激励了其他小组。展示实行“三秒钟原则”,学生三秒钟不答,其他会的学生站起来就答,回答得不全面,其他同学站起来就补充。挑战时,如果一下子站起多名同学,采用小号让大号,小组让大组,将机会让给大组、大号同学,以便给学困生更多的参与机会。

复习课、练习课的反馈,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展示,主要是筛选、整合有价值的重点内容进行展示。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原地回答、板演、上讲台讲、表演、抢答、齐答(尽量减少)、主动回答(对同学的回答有异议或有不同的解法„„)等。

展示解疑时一定要使用“过渡语”。学生常用的“过渡语”有:“不同”、“补充”、“改正”、“解疑”、“帮助”、“挑战”等等。使用“过渡语”的目的:1.明确该学生所在的方位;2.提示要阐发的内容。

各组小组长手里都有《实验中学小组成员课堂展示量化积分表》和《实验中学班级小组量化周积分表》,各小组每天都要记录课堂展示的分数。指定回答的同学,答对了加一分,挑战的同学答对了加两分,挑战老师和教材的,答对了加三分。每周各班都要总结上星期各小组的得分情况,评出优秀小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诊断出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经归纳整理后当堂分析解释,此教学过程需注意两点:一要处理好“三讲”、“三不讲”的关系。“三讲”:核心问题必讲;疑点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三不讲”: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不讲;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学会的不讲;过偏过难过怪的不讲。二是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或者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总之,教师要尽量少说,让学生讲,学生讲当然不如老师讲的好,做老师的一定不要用自己所长去比学生所短,主要是解决学生参与的广度、学生动身动脑动心的深度、学生表达的精确度和点燃学生生命与落实知识的发展性(“三度一性“)。

在学生基本了解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方法后,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些尝试性练习题,并将学生所作的练习题进行展示或交流,然后再用类似于尝试练习的题目对全班学生进行达标检测,并要求学生作自我评价。

“总结拓展”

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对本堂课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思考题”、“挑战自我”等形式提供一至二道有提升价值的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知识、方法的拓广延伸。真正达到低起点高落点的目的。

不同学科的具体要求:

二、“三应用”:指教学案、多媒体、黑板综合应用

1、教学案

汲取传统的“教案”、“学案”及近年来各地流行的“导学案”的精华进行整合,要求备课时备两个“案”: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

教师的教案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的“路线图”,是给课堂各环节的学生活动提出游戏规则,规定学生在什么时间学(说)什么,怎么学(说),学(说)多长时间等。教师要精心准备,以备学生自学讨论时“发现”疑问在课堂上向老师“发难”。教师的教案是每一个教师每一节课必备之案,不只是表现在纸面,更多的是在头脑中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教案一般不发给学生。

学生的学案有四大环节,一是目标的提出要简洁明了,让每一个学生明白本节课需要完成的任务。

二是自主学习,主要是教科书上应知应会的知识点以习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通读教材。这部分内容如果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学会,课堂上可以不讲,可以提前发给学生,起到课前预习效果。三是合作探究,教师根据课题内容设置有启发性能训练思维,可以从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并能生成新知识的问题。四是巩固提高,巩固提高即当堂检测,这一环节至关重要,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反思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的过程,也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评价的过程。

2、多媒体运用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明显,一是直观生动,二是增大课堂容量。现在我校班班都有多媒体,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时还可替代学生的学案,省时省力,节约经费。

3、黑板

一提到课改,提到小组学习合作探究、导学案、多媒体,很多教师往往忽略了黑板的作用,现在有的教师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甚至一个字也不写。要充分认识到黑板在教学中灵活方便的优势,提高黑板利用率。主黑板要板书课题、学习目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有板书设计,对学生起到启发作用,决不能漫无目的,写到哪算哪。后黑板和侧黑板要成为学生加强练习的战场,成为巩固提高的阵地。

导学案、多媒体、黑板作为教师上好一节课的三个介质,其中教师的教案是必备的,学案、多媒体课件、黑板可以根据课时内容穿插使用。

三、“一体”即学习小组进行整体评价

日测、周考、月清、期中、期末考试评价对象不是以个人为主,而是以小组为一整体评价。这样能激发学习小组成员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热情,促进学生整体进步。

7.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篇七

1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的内涵

近年来关于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目标定位等问题一直在探索和研究中。黄淮学院该专业根据教育部新目录与培养要求并结合学校办学理念采用“3+1”教育模式, “3+1”教育模式是现阶段较为切合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形式, “3+1”教育模式指大学前3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 最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实习培养模式, 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进行实践应用和创新, 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指导教学、工作锻炼实习与实训合作基础上, 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实施开放办学、以提高学校专业办学实力和教育质量为目标的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学生在校内3年学习中, 通过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群课程的学习与选修, 对理论知识、综合文化分析问题能力, 各方面技术的掌握和练习、作业的巩固与自学能力的提高, 根据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3+1”中的“1”的具体实施安排, 围绕实践、实习基地、实践项目, 结合学校、企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协会等实习实践, 针对社会发展中众多相关行业岗位需求, 进一步开展多途径实践教学, 使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更贴近社会需要, 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 满足中原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3+1”教育模式使学生理论学习更紧凑, 衔接更紧密, 理论学习的紧凑和衔接的紧密对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有一定的帮助, 对知识的连续性也是有利的。学生接触社会提前, 毕业后的适应期缩短。[2]通过社会实习、实践及时校正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的偏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 实行优势互补, 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中国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国家推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 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公民兴办和支持体育事业。”这从法律上提供了“3+1”教育模式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相结合的可能性。3+1”教育模式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更加相互了解促进教学改革, 使用人单位节省开支提高效率、使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3+1”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是企事业单位、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举措, 也是学校强化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的有益尝试, 通过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 能够促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教学改革, 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双方的合作内涵和外延也能够得以丰富和拓展。

2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下培养方案与课程改革

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2012]92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高等教育要提高内涵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强化实践育人环节;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 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改革教学管理, 推进和完善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构建自主学习、多元学习模式, 促进个性发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提高实习实训和“第二课堂”建设, 鼓励高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黄淮学院2008年开办社会体育专业, 制定了2008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 2009年进行了修订与调整, 通过对黄淮学院社会体育专业2008级、2009级学生教学及就业、实习实践调查, 发现原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采用、课时比例的设置以及考试考核方法上均有不足之处。2008和2009版社会体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教育形式和课程设置有很多部分沿袭了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模式, 通过一届学生的教学周期运行和办学理念以及培养方案、课程大纲的不断修订, 最终完善了新的2012和2013版“3+1”教育模式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从2008版和2013版总学时数上来看, 区别并不是很大, 前后区别主要是从专业发展建设角度综合考虑, 从老版的大众健身、教育两个方向分成竞技体育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和大众健身三个方向, 老版中虽然有两个方向, 但从课程设置来看这两个方向也仅仅只是几门理论课程的倾向不同而已, 而新版通过调查和教学讨论, 科学的制定了不同的课程内容而组成三个专业方向, 新版在整体专业培养方案上调整很大, 更新了培养思路与专业建设理念, 科学的开设了专业方向和组合课程的内容, 协调了培养方向的合理课程安排, 梳理了相关类课程的延续学习。专业的科学化是由一系列课程的组合而成的, 而课程的组合是建立在专业培养方向基础上的, 新版根据培养方向设计了群类相关课程的综合学习, 使得竞技体育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方向和大众健身三个方向各具有深厚的课程支撑, 增加了相关群类课程的应用实践与社会就业需要。

新版和老版模式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有很大修订以外, 在专业选修类课程教学大纲以及教学内容安排上也有很大调整, 新版的课程设置避免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在能力、素质和知识的覆盖面上的重叠。新兴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无论是在社会认同程度或是社会接受程度上都无法与成熟的体育教育专业相比, 这也影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就业。因而,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育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和教学方式来改变现状, 这种形式要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教育形式, 同时又要符合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贴近社会、服务社会, 以及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体育人才的需要, 黄淮学院以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为理念, 通过理清教学定位和培养方向, 合理设计课程内容、课程学期时间与学时, 完善实践教学计划和有效实施, 加大社会实践、实习教学过程的人才培养效果, 有效改善了人才培养多维度的模式, 以新的教育模式满足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目标实现要求。

3 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设计与实施

3.1“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设计目的及任务

实践、实训是技能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实训, 让学生接触实际和了解社会, 增强体育观念和社会主义事业责任感, 将专业所学的技术与知识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中, 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应用技能,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思维、分析、创造能力。实践实训设计了课程操作任务, 主要将学习社会体育方面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 掌握大众与社区体育活动组织管理、经营开发、咨询指导、赛事组织与管理、健身俱乐部组织、项目训练与指导以及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实训使学生应获得了解实习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牢固树立为社会体育事业和人民体质健康服务的思想, 进而充分运用所学到的社会体育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技能, 进一步熟练掌握指导社区体育、大众健身、休闲娱乐的基本内容、方法与手段, 提升学生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教学指导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能胜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和体育市场开发与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从而有效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2“3+1”培养模式下实践实训内容研究

实践实训依据培养方案、大纲的目标来确定内容、组织形式、时间与时限, 整个实践实训组织有序、具有可控性和可操作化, “3+1”中, 3是基础, 包含以课程为载体的实训、实践, 1是3实践实训的升华, 层次的提高与教学效果大综合, 体现了本科四年教学中有组织、有目标、有针对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实践、实训总学时数为22周, 学分共22学分, 安排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来完成, 设置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学必修环节, 因而, 针对实践与实训的目的和组织形式, 合理安排学时与学分的划分,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实训的内容包含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和俱乐部指导管理两大部分内容。

实践、实训根据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 分为社会体育指导管理和俱乐部指导管理两个实训模块, 每个模块有五组实习项目。学生根据兴趣选择实习实践模块一或者模块二, 选择模块之后, 根据学生人数分成5个小组, 分别进入联盟单位, 进入5个实习项目方向的实习点, 每个实习项目完成实习的内容和时间后, 并经过实习文件的完成和考核获得指导教师给予的实习成绩与学分之后进入下一个实习项目, 依次在每个实习项目结束获得成绩和相应学分。总共实习时长22周, 第七学期第一、二两周为实习准备周, 进行实习指导与方案设计、分组和熟悉实习日志、报告等撰写实习培训, 从第三周开始实习, 第七学期总共实习15周, 在第八学期实习7周, 完成全部实习项目, 获得指导教师给予的实习成绩与学分之后, 进一步完成毕业论文。

实践中根据内容、时间和实训任务要求, 如, 选择模块一, 进入5个实习项目方向, 以健康知识宣传、健身技术指导与体质健康测试、社会体育调查、运动处方设计、赛事组织为主体项目, 开展相关实践实习内容, 并完成不同的要求, 例如, 健身技术指导与体质健康测试项目中, 根据事项内容进行学时与指导成效、指导人数等方式的考核, 主要从实习的健身项目指导、健身技术培训、运动队专项技能训练和国民体质健康测试四个方面的成绩综合构成该实习项目的成绩。健身项目指导学时不少于15次 (或30学时) ;完整技术指导一套或指导6人以上;完成健身技术培训与辅导, 有运动队的社区能进行专项技能训练2周, 实施组织国民体质健康测试一次, 每次上交实习报告和社区参与健身指导的实习总结。社会体育调查项目中, 组织学生设计关于中老年体育、妇女体育、职工体育以及残疾人体育健身相关问卷, 在社区进行调研, 并结合调查结果分析、提交报告, 为下一个实习项目运动处方设计提供实习信息资料。赛事组织中, 能够组织社区多形式赛事或者企事业职工趣味赛事等活动, 从组织设计、比赛规程和编排等设计必须明确合理, 根据效果和文件给学分和成绩。模块二包含健康知识宣传、健身教练岗位实习、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俱乐部调查、运动处方设计五个项目, 每个项目有具体的实习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 其中俱乐部指导管理中实习项目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包含俱乐部管理知识培训、制作俱乐部管理方案、俱乐部经营管理岗位实习, 通过项目俱乐部经营管理实习能够使学生获得俱乐部管理能力, 结合俱乐部调查与营销调查, 完善俱乐部的企业策划与趋势分析。健身教练岗位实习项目包括健身教练技术培训、制作健身教练实习方案、健身教练岗位实习, 时长为7周, 完成教练方案与计划、教练指导技术项目的指导日志, 获得相应学分和成绩。

实践实训是整个大学学习提高的关键时期, 通过“3+1”中“1”的实践操作与实施, 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构建课程体系, 完善和深化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的应用性, 建立了校内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与校外实践训练有序的应用和实施, 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4 新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都是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发展需求人才为目的的, 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与加强学生对专业实践实习的操作, 达到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实现双赢的目标, 不仅要有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切实可行的实践实习计划, 如何做好“3+1”中的“1”的具体工作, 做好实践实习的内容设置、操作形式与模式, 充分发挥“1”的作用, 显得尤为重要, 还有例如课程总体设置、实践企业基地建设、实践项目确定等一系列问题。目前, 对于“1”的实施开展处于发展阶段, 尚缺完善的模式和有效的途径, 大多是在学校、企业、健身俱乐部、行业协会等实习实践, 缺乏对社会发展中众多相关行业岗位需求的对应实践教学, 应该结合发展需要针对“1”的实施开展多途径的教学指导, 培养复合型人才, 以体育专业指导为主体, 以行业所需的技能, 如驾驶、计算机应用操作、文秘写作、体育产业营销、擒拿格斗与护卫, 组织承办、个人健身指导、协调市场运作等岗位为实践指导内容, 开展多方位, 较全面的实施社会体育专业“3+1”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完善和落实“3+1”中的“1”的内容, 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落到实处。在完善实践、实习的工作中, 我们应该增强思想认识并开拓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 实践实习教学摆脱单一的专业课程教学和培训, 切实贴近市场需求, 丰富内容, 如帮助学生了解行业需要, 包括行业运作过程、标准的重要性、信息资源等, 并且在实践中高效地把技术和能力融为一体。第二, 培养各类综合人才, 不仅仅是体育人才, 还包括和体育相关的其他职业人才的培养, 包括数据经理、团队领导人、为其他行业服务的运动咨询师、个人助理、保镖与文秘、体育表演等。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大, 但是更需要多样化的体育人才, 通过追踪市场, 根据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做出相应的社会需求定位。第三, 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实习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 要考虑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工作需要和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各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权衡, 并根据客观实际和操作的可行性, 以确定各项指标的分值。客观、科学的对实践、实习质量和情况做出评价与设计。第四, 追求实践教学的产学研结合, 特别是强化教学与行业的联系。实践实习中在规划制定、模式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实践评价等方面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 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 突出体育教育的实践性。

培养具有良好的社会体育素质、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一定创新能力、掌握社会体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 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未来社会体育相关工种的复合型人才依赖专业教学方案上做缜密的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内容要能充分体现培养目标的特点, 反映社会体育发展规律和动向, 同时要从校企合作体系出发, 构建社会体育专业实践师资培训与跟踪指导方案、社会体育实践、实训评价体系, 针对实践、实习考查和考核建立评价机制, 完善和细化实习项目的成绩构成, 还要不断开发本地化实践课程, 增强地方特色, 进一步拓展省外社会体育实训基地, 加强与外界的联系。

5 结束语

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国家“教育”和“人才”两个《规划纲要》提出, 要把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工作, 这些都为深化应用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指明了新的方向。随着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体育社会化步伐日益加快, 这种趋势不仅需要具备高水平竞技技能的运动员队伍, 而且还需要有一支专业化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队伍。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面向社会, 为社会培养涉及体育方方面面的人才, 包含培养群众性体育和体育领域中的咨询指导、经营开发、组织管理以及教育研究、新型业务助理等符合社会体育发展方向的人才。

3+1”教育模式使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更加相互了解促进教学改革, 提升实践价值, 以实践目标为指导原则, 突破以往教育实习模式, 构建行业和区域特点的实践体系和手段。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 借助于社会的真实岗位环境和创造仿真的工作环境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际操作与训练, 不断帮助学生扩展视野, 提高实际综合能力, 这为培养体育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 提升了专业培养与课程教学应用型目标的创新与实现。

摘要:黄淮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通过一届教学周期的完善与总结, 围绕学校创办“与中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和地方性、国际化、开放式、应用型综合性的本科高校发展定位,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3+1”教育模式构建了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方案的修订, 确保了“3+1”教育模式中“3”的框架、体系与内容的科学合理, 并对“3+1”中“1”的内容与方案进行了合理设计与实施, 为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开辟新的教学方式与手段。

关键词:应用型,社会体育,“3+1”,培养模式,实践,实训

参考文献

[1]尹伟娜, 房宜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对[J].岱宗学刊, 2009 (6) :95-96.

8.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篇八

正值一年高考招生季。6日,广东高考招生普通类三A专科院校录取开始,至此,我省本科院校高考录取全部宣告结束。

就在此前三天,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女生石悦经过两个月的漫长等待,终于收到让她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录取通知书,终于等到你!”这个“90后”女孩按捺不住兴奋。

更为特殊的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一出生就流淌着不同的血液——采取“6+3+1”综合评价录取办法,报考这所学校的考生,高考分数要“打六折”,高校自主面试成绩占30%,高中三年的平时成绩占10%。

事实上,这项基于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发端于广东。2012年,南方科技大学率先实行“631”综合评价录取模式,到了今年,一共有7所高校在广东采用了这种特殊的招生方式。近日,教育部透露,期待已久的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正在最后的酝酿阶段,“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正是高考改革的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广东的招生制度改革探索不容忽视。

初衷:希望打破高考“一考定终生”惯例

7月22日,首次招生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布了2014年的招生录取情况。“(今年录取的学生)整体生源质量良好。”港中大(深圳)招生办介绍,录取的学生绝大多数位列所在省份考生排名前1%。值得一提的是,313名被录取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非常优秀,高考英语

平均分达到134分(按150分满分加权平均)。由于生源大好,港中大(深圳)在广东最后招录80人,比原计划多招20人。

在百里之遥的珠江西岸,北京师范大学[微博]—香港浸会大学[微博]联合国际学院(以下简称UIC)在广东省的录取也已全部截止,生源也是全线飘红,今年共计招生550人,与去年相比增加20人,占全国招生比例的40%。

“6+3+1”模式最初于2012年由南方科技大学实施。据了解,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锋,南科大最初期望的方案是“4+3+3”,即高考成绩只占40%,入学测试和高中平时成绩各占30%。对此,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曾表示,当初提出“4+3+3”的方案,就是希望打破高考“一考定终生”的惯例。

最终,这个模式是南科大和教育部共同商议定下来的。“鉴于是第一次尝试,为谨慎起见,暂定平时成绩占10%、自主测试占30%。如探索可行,这两部分的比例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朱清时说。

改革试点的路,越来越宽。到了2013年,作为国内中外合作办学的开拓者,位于珠海的UIC和苏州的西交利物浦[微博]大学也试行“6+3+1”。2014年,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和中国科技大学也在试验班类招生工作中首次采用这种综合评价录取举措。来自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的权威统计,截至今年高考,7所大学均在广东采用高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录取。

学生:高考之外40%部分给了自由展示机会

一年前毕业于广东实验中学的小李,即将是建筑学专业的大二学生。作为西交利物浦大学(下称“西浦”)在广东录取的第一批考生之一,她与西浦的缘分可谓一波三折。

“2013年春节左右,西浦到一些学校去派发资料,当时女儿拿到这个宣传资料,但是她可能考虑到学费太高,所以没告诉我们。我知道西浦时已经到了三四月份,当时5月份就要截止报名。”小李的母亲杜女士回忆道。

而在报考西浦之前,小李还参加过“卓越联盟”的自主招生,由于一直以来对建筑学比较感兴趣,抱着搏一搏的心态,她去了华南理工大学[微博]的面试现场:“当时觉得机会特别渺茫,因为你要跟很多人一起竞争,压力很大。”

相对于华工自主招生的“大浪淘沙”,西浦的考试则显得尤为轻松。小李至今记得,在面试环节,除了必要的个人陈述和老师提问,同学还可在最后向老师发问,提两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当时问了跟历史建筑保护有关的问题,然后老师也给了他个人的看法。”小李表示,“高考之外40%的部分会给你一个自由展示的机会,突出闪光点。”谈及女儿当时的状态,杜女士说,“西浦是100人报考,招生名额40个,压力会小很多,而且它更看重个人能力而不是应试技巧,所以女儿没有怎么准备就去参加考试了。”

无独有偶,广州市增城中学的单同学即将踏入UIC的校门。由于不太适应文科综合的题型变动,今年高考,单同学只考了570分,3 在文科重点线的边缘徘徊,正是高考之外的40%,让她有机会进入心仪的学校。

与高考的紧张心情不同,UIC面试当天轻松的气氛让这个女孩印象深刻:“我记得当时是两个外国人面试,他们问我最喜欢的书是什么?对大学有什么期许?最想去哪里旅游?我觉得就像聊天一样。”谈及UIC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时,单同学不断“点赞”:“我觉得很好呀,不用再以死板的高考成绩为唯一标准。”

推广:“综合评价”模式小步向前

今年7所试点高校录取结束后,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有关负责人介绍,“6+3+1”综合测试招生考试形式,是我省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所进行的招生改革试点,从今年招生的情况看,改革扩大试点达到了预期效果,受到考生的欢迎。

去年西浦首次在广东招生时采用的“6+3+1”招考模式,今年已推广到江苏省。目前,西浦所有的招生工作已经结束,今年在广东省共招收37名新生,相比去年增加15个名额。据西浦招生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上一届的情况来看,这种模式的成效不错,招到的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模式比较适应,他们在学习和参加实践方面都比较积极、活跃,也是为我们学校注入一种新鲜的力量。”

2013年,与西浦同时期沿用“6+3+1”政策在粤招生的UIC,今年继续在广东省采用此种招生模式。“因为广东省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而且这种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估模式也是应广东省教育厅的要

求。高考招生方式改革在各个省都是势在必行的,这是一种趋势。广东省只是一个试点,未来我们将可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而且我相信以后很多大学都会在广东省采用这样的方式招生。”UIC招生办的刘小姐表示。

“只招生几十上百人还好,如果招几千上万人成本怎么算?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相对于试点高校的一派乐观,多年负责本科招生的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邱学青无疑是个谨慎派。今年,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招收本科生近6600人。在邱学青看来,国外很多高校也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但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招生规模小。对于一所招生规模动辄数千人的综合性大学,“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有利有弊,最大的实施难题就是成本,“如果每个学生都要一一面试,看申请材料,6000多个学生恐怕要持续几个月。”

此外,邱学青指出,如何建立严格的监督制约机制,确保公平公正,也是“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亟需正视的课题。

专家视角:“高考录取制度改革要让学生学校双向选择”

“这一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给了学校一定的自主权,但并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微博]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认为,按照目前的集中录取规则,高校在高考前或高考后,对申请的学生进行测试,获得资格的学生,被要求在填报志愿时填报在提前批第一志愿,这意味着,高校只能在提前批投档进来的学生中进行综合评价,而提前批如果按1∶1.2投档的话,学校只能在20%的空

间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考生则只有参加该校的测试,获得资格且将该校填在第一志愿位置,才能被投档、被综合评价。

“这种综合评价录取方式,一时很难大面积推广。”熊丙奇介绍,如果放到本科平行志愿投档中,由于有投档而被退档的风险,很难实行这种综合评价录取规则。

熊丙奇进一步建议,富有改革价值的评价录取制度改革,应该是摆脱集中录取制度,实行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学生根据高考成绩自由申请大学,大学独立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大学面试考察进行评价、录取,每个学生可申请若干所大学,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进行确认。这一改革,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同时也完全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有利于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9.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篇九

当前,公安机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项建设”为抓手,以实现社会稳定和谐为最终目的,全面铺开各式各样的活动举措,如“公安民警爱民大走访”、“三基”工程建设、纪律教育学习活动月、“三项建设”等举不胜举,来逐步提升公安队伍整体素质和执法水平,打造高素质、正规化、战斗力强的公安队伍。“三所四队”作为公安机关的基层队伍,更应紧抓机遇,固基强本促发展,创新机制谋发展,全面提升一线队伍战斗实力。

在“三项建设”全面铺开的契机下,监管场所应竭尽全力扭转以往的劣势地位,借鉴现代管理经验,以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态度作风,抓基础、求创新、谋发展、促平安、创和谐,切实提升监管队伍的正规化、职业化建设水平,提高监管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战斗力。

一、建立并完善监所管理动态系统,最大优化监所整体效能。

监所是有着自身的警种特点、岗位任务、人力资源分配等多个方面的有机整体。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监所必须开放门户,与外界交流接触,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信息,建立与时俱进、富有特色的监所管理动态系统,通过对监所进行科学管理、规范执法,实现监所资源整合协调,进而达到质的飞跃。

一是从整体着眼,局部入手,统筹兼顾,各方协调,达到整体效能最优化。

上级公安机关要高度重视监所的作用,搞好监所领导班子建设,以点带面的形式,指导帮助监督监所完成各项工作;监所领导要以建设好、发展好监管队伍为核心任务,加大力度开拓队伍建设新思路,积极锻炼培养知识实战型人才,努力实现齐抓共管、统筹兼顾,为顺利拓展各项监管工作提供坚实力量和最大保障;监所应加强与检察部门、监察部门、卫生部门、办案执法机关等各职能部门的联动协作,构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达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各方关系协调。例如,7月23日,我局与江门市检察院联合召开看守所监管执法专项检查活动座谈会,对如何依法调查、处理被监管人员正常死亡事件作了讨论,意见交流,并以鹤山市看守所为试点,开展“回头看”专项行动。

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监所管理,预见先机,把握机遇,充分发挥监所自主能动性。

监所应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警民和谐关系建设的时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调整管理策略,改变过去控制型、封闭型、随意型管理模式,转变为服务型、公开型、规范型管理模式,令监所管理越趋多元化、人性化,明确监所发展方向和前景。今年一月,XXX为服刑人员赵某开通结婚登记的绿色通道,为其了结夙愿;XXX举办了“贺新春、聚亲情”爱民实践活动,邀请家属来所,与戒毒学员团聚,同贺新春,共叙亲情;新会区戒毒所、恩平市戒毒所为在戒人员举办了歌咏拔河等一系列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充分展示监所以人为本、文明和谐的新面貌。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对外开放,加强正面宣传教育,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逐步完善监所管理系统。

尽管监所的运作都是在高墙之内,但完全封闭式管理,只会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只有正确对待来自社会各界的评议,自觉接受群众、媒体、政府的监督,才能及时发现管理系统的缺点漏洞,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系统。同时,通过将非涉密信息实行阳光政务,信息公开,创新便民服务,搭建警民沟通平台,逐步实现执法规范化,推动警民和谐关系建设。今年4月13日至15日,市局督察支队、监管科联合组织对全市监所进行明查暗访,此外,全国人大代表钟照明、区人大代表和警务廉政监督员等多次深入新会区看守所、戒毒所等监所进行实地调查,对监所执法规范化发表相关意见。

二、实行人本管理,发掘监管队伍潜力和亮点,努力打造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执法公正的监管队伍。

监管队伍建设是监所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支综合素质高、实力过硬、作风廉洁、执法规范的队伍更是监所管理的核心力量,如何深入实际,发掘监管队伍潜力,打造监管队伍特色亮点,是新时代对公安监管队伍的新期望和新要求,也是监管队伍“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重要手段。因而,监所必须实行人本管理,实施人才科技战略,来提高民警的自身素质和能力,来扩大监所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实现监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要“以人为本”,将管理重心从“物本管理”转变为“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就是管理应“以人为中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这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不能否认监所建设中加强硬件建设带来高效效益,但更应看透人才是执行者。只有正确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树立“贵人贱物”的理念,尊重人、依靠人,按职分工的同时,适度分权,让民警参与管理,令其对监所有强烈归属感,激发主人翁精神,同时,尊重民警的人格、感情和理想,挖掘民警的潜力,鼓励其发挥自主积极性和创造力,令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监所安全管理工作中。其次,要重视满足民警合理需要,落实从优待警的各项政治福利待遇,如薪假补休、工资津贴、加班津贴、家庭生活补助等等。同时,应将民警的健康管理纳入机制管理中,即建立民警健康预警机制,保证民警身体得到充分休息和回复力,维护民警身心健康,避免再次出现郁南县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聂肖锋、梅州市公安局监管支队副支队长陈启春两位先进因工作过劳、因公牺牲的类似事件。今年,省公安厅开展的民警健康状况问卷、民警思想状况调查是建立健全民警健康保障机制的突破口,也是获取数据支撑的重要一环。再次,要完善保护民警合法权益的执法机制,确保民警按章执法时,其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通过正面引导宣传教育,依法查处袭警的违法行为,为民警执法维权,为民警解除后顾之忧,提供强大的法律保障和社会支持力量。

二要完善相关激励机制,加大教育培训力度,调动民警积极性,提升监所“软实力”。

公平公正的激励机制,除了激励民警主观能动性、激发民警工作热情外,还能提升民警对本职岗位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深化警务机制改革,完善奖惩激励机制、竞争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激励机制等激励机制,考评科学、奖罚严明、公正及时,使该奖则奖、该罚则罚,起到立竿见影,强化管理权威的作用,同时,创造公平、良性的竞争环境,充分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民警能在本职岗位上“创事业、干事业、守事业”。如台山市戒毒所通过抓班子带队伍,稳步进行管教和巡控分离的勤务模式改革,建立健全领导和民警(职工)和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对日常管理工作的全面评估和经常性考核,确保工作落实到位。恩平市看守所下发了奖惩制度,对安全大检查清查出的违禁品、管教工作不落实、未能完成工作的或工作不依时完成进行扣分,并与绩效考核工作、福利补贴挂钩。其次,对民警进行继续培训教育,是长期的战略性举措,“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培育发展人才的必然途径。只有结合监所警种特点,民警岗位特点,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内容和计划,扎扎实实地教育,循序渐进地吸收,身体力行地实践,才能不断开拓创新、提升自我。如“三基工程”大练兵活动,就是要求监所结合岗位特点,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苦练民警基本功,通过培训学习,磨练民警心志,提高民警法律知识水平,锻炼民警工作能力和执法能力。又如,当前,甲型流感袭击全球,形势严竣,我市各地监所纷纷结合方针政策和地方特点,积极开展各类应急演练,甚至邀请专家对管教民警进行医疗急救培训、防疫防病知识培训等,增强民警应急应变处置能力,监所防疫工作取得明显效果,至今,我市各地监所并未出现任何在戒人员、在押人员因甲型流感死亡。还有XXX为了落实在押人员防病治病工作,提高医疗民警实际操作水平,从4月份开始,该所安排医务民警分批到江门市中心医院交流学习,极大地提高医务民警的诊疗水平,并在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再次,我局监所紧抓“三项建设”的契机,在现有“硬件”资源平台上,开展网绩考核系统培训、内勤民警培训、综合业务培训等各种信息化培训、业务培训,实施强警工程、竞争上岗,强素质、促规范,全面提升监所管理“软实力”。

三要鼓励民警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干出特色,创出亮点。

监所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相应的用人计划,实施人才科技战略,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用才所长,在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下,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岗位交流轮换制度、竞争上岗制度、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制度,并开展一系列的经验交流、实地研究活动,开阔民警知识面和视野、拓宽思路、创新思维,实现监管队伍专业化、知识化、职业化。如举办监所业务研讨会、监所优秀人才评选活动、“三懂四会”知识技能考核活动,参观优秀战训基地等,互相交流经验,亲身感受学习环境的熏陶,纠正个别民警工作飘浮、小进则满、缺乏自主创新的思想态度,激发民警学习热情,提高民警自觉学习、创新思维的积极性。7月30日,XXX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领导带领民警及技术员到XXX强制隔离戒毒所学习交流,参观该所硬件建设和技防设施建设,了解该所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效果,学习该所的戒毒人员综合考核评估系统建立和运作,并向该所咨询如何充分利用手提电脑,促使日常管理、业务工作更规范化、信息化、技术化,达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改善监所管理环境因素,推动监所管理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对于队伍建设是监所管理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完善的内外环境因素则是监所可持续发展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监所领导如果对环境、政策、时势缺乏正确认识,其决策、组织、计划等管理行为都受到制约、阻碍,甚至无法执行。如果监所文化是涣散、压抑、等级森严的,则影响成员产生厌烦、漠不关心、怀疑抵御等负面情绪,使监管工作无法正常顺利开展。因而,必须从实际出发,改善监所管理系统内外环境因素,多方面、全方位健全监所管理,推动监所管理向前发展。

10.安全管理推行1+3模式 篇十

为充分发挥驻村干部职能,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村级工作指导和督促,确保党委政府各项工作得以全面贯彻落实,促进各村(居)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有效推进,瓮洞镇在强化驻村干部管理上实施“四员”化管理制度。

一、指导员

工作职责:正确指导村两委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实行村民自治的关系,帮助健全村级治理机制,帮助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督促落实党务、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协助村两委制定并组织实施本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计划;帮助发展特色经济,组建和完善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村集体经济、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收入,为所驻村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并提供优质服务,帮助整合各种有效资源,解决好本村群众反映强烈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和公益事业。

具体要求:

1、帮助所驻村(居)制定村级发展规划和计划,每年初向镇党委政府报送书面工作计划,年终报送书面工作总结。

2、帮助村(居)两委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和村规民约、寨规民约,并报党委政府备案。

3、参加并指导村级各种会议,指导村级做好会议组织及会议记录,搞好会议决议或决定,规范各类文书档案。

4、指导帮助所驻村建立健全村级各类组织名册,指导各类组织开展工作。

5、督促、指导、协助村两委完成各类材料,并及时上交。

二、调解员

工作职责:认真排查村内各类矛盾纠纷,协助村级开展调处化解工作,妥善解决好村级因公益事事务、村务业、民生管理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力争矛盾纠纷不上交,化解在基层,保持村内和谐稳定。

具体要求:

1、每月进行一次村内矛盾纠纷排查,建立村级矛盾纠纷台账,按时报送有关报表。

2、积极协助村级调解组织开展各类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未经村级组织调解的各类矛盾纠纷不得上交党委政府;经村级调处化解未果的矛盾纠纷,驻村干部要及时向

党委政府书面报告。

3、确保村内无因村级工作不力产生越级上访现象。

4、加强政策法律法规学习,协助村级调解组织搞好调解文书。

三、情报员

工作职责。注重开展调查研究,经常深入村组走访,掌握村情民意,随时收集和报告有关人口计生、社会治安、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农业生产等信息,重大事项及时向镇党委、政府报告。做好本村经验推广和典型树立工作,搞好上传下达。

具体要求:

1、建立驻村日志,认真记录驻村工作情况,按照有关规定接受党委政府审查和村干监督。

2、每月向党政办报送2篇以上驻村工作简报,每季度报送1篇调研文章或心得体会。

3、建立村内信息网络,随时向党委政府报告各类重要信息。

四、代办员

工作职责。按照建立村级便民利民综合服务站点工作要求,认真协助村级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工作,积极为村干部和群众代办有关业务,切实减轻群众负担,提高办事效率。

具体要求:

1、每月参加村级例会,指导帮助村级开展各项工作,受理和回复各项代办业务。

2、建立代办事项台账,认真做好代办事项登记、办理和回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

3、根据工作需要,定时或随时入村受理或回复代办事项。

上一篇:关于人生座右铭的作文下一篇:团委换届竞选活动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