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总结

2024-11-11

石油地质总结(精选8篇)

1.石油地质总结 篇一

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1.1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中的可膨胀套管技术

可膨胀套管技术开发与20世纪80年代,而后在90年代初由壳牌公司提出,可膨胀套管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金属钢管,其具有良好的塑性,其在井下可通过机械或者液压的方式使可膨胀套管在直径方向上膨胀10%-30%,同时,在冷做硬化效应下提高自身刚性,可膨胀套管技术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使用同一尺寸套管代替原来的多层套管成为可能,实现一种小尺寸套管钻到底的目标,是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最大限度的降低钻井工作量,从而降低钻井成本,可膨胀套管技术应用将使传统的井身结构发生重大的变革,实现钻更深的直井和更长的大位移井,从而更经济的达到储层,可膨胀套管的优点是可以封堵任意一个复杂的地层,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个复杂地层与有限套管程序的矛盾,使复杂的深井能较顺利的钻到目的层,也从根本上解决了大尺寸井眼钻速慢的问题。

1.2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新技术的研究工作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同时,需要将石油地质勘探的技术链从勘探技术研究向研发、应用一体化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从而极大的提高我国石油勘探研发能力的提高。现今,石油勘探新技术主要有物探技术、测井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空中遥测技术与光纤传感技术等方面。其中,物探技术主要包括反射地震技术、数字地震技术和三位地震技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新的高分辨油藏地震技术四维监测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很高的促进了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提高,在勘探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生产、勘探的成本。而测井技术在极大的得益于电子、机械与无线电技术的发展,测井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井下勘探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使得勘探过程中测井的精度与深度以及测量的效率大幅的提升,更好的为石油勘探服务。虚拟现实技术则是指使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来将勘探过程中收集到的数据使用三维动态模拟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能够极大的降低勘探的成本,同时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空中遥测技术与成像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通过飞机在低空飞行时对于地下地层的测量能够使勘探更为快捷、方便。石油勘探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勘探的效率、可靠性以及能耗等,极大的促进我国石油勘探能力的发展。其中石油地质类型是石油勘探的基础。

2结语

现今,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对于原油的需求在逐年增加,使得我国的石油勘探面临着重大的压力,因此,做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今,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已经演变为多个学科相结合的重要学科,我国需要在石油地质勘探领域继续极大投入,更好的保护我国在油气资源领域的开发工作,保障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2.石油地质总结 篇二

1 石油地质类型

一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是多周期性的, 多旋回的沉积可以形成不同时期的一系列组合。因而形成的沉积也具有多旋回性, 最后在纵向上确定相互关系, 明确有利的生油区和含油区, 在横向上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3]。所以, 首先就要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的控制作用入手, 研究地壳运动的周期性, 要研究清楚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 沉积的旋回性以及基底结构对它们的影响。

1.1 储集层

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即称之为储集层。碎屑岩储集层实际上已发现的石油储量中, 约有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4的天然气分布集中且广泛。主要有碳酸盐岩类, 碎屑岩类。此外, 还有变质岩、火山岩、泥岩等。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构成是石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等, 是除了碎屑岩外的重要储集层。碳酸盐储集层通常可以分为溶洞、孔隙、裂缝3种。我国发现的中, 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构成是砾岩、砂岩。新生代陆相盆地的油气储集层大多数都是碎屑岩, 形状细小, 孔隙是指岩石结构的颗粒间的空隙, 近于等轴状, 与碎屑岩中的孔隙相似。这些孔洞,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流体的通道。对油气来说起到了储集的作用, 溶洞就是在溶解作用下扩大了的孔隙, 所以常常可以把溶洞和孔隙统称为孔洞。二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 其作用就是流体通道, 裂缝就是伸长的储集孔隙, 也可以储集一定量的油气。

1.2 生油层

在石油开发中, 具有使用价值的石油和天气的岩石, 称为生油气岩, 将能够生成并提供烃源岩、生油岩。从岩性的分类上看, 泥质岩和碳酸盐岩, 能够作为生油层的岩性主要有两个类型。由烃源岩结构组成的底层,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油层。从沉积环境或者岩相看, 且有利于生油岩发育的环境是最有利于产生石油, 一般在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保存。泥质岩主要包括, 暗色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泥岩、粘土岩。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岩主要是灰色、隐晶质灰岩、深灰色的沥青灰岩、泥灰岩、生物灰岩、豹斑岩为主。

2 区域特征

2.1 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

上文所涉及到的前陆盆地, 中心是形成连续油气藏最为有利的部位, 可以在这大面积发育, 烃源岩有机质含量高, 并且保存条件有利。其斜坡区及前渊大范围广泛分布, 这就有利于大规模的沉积构造的发育, 其坡度较缓。此外, 在坳陷盆地中心发育煤系, 并为最终形成大型的地层圈闭和连续的油气藏提高条件。是致密砂岩和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域, 并且紧密接触, 泥页岩、煤层和致密砂岩共生, 普遍含气。由于斜部位和盆地中心成藏地质条件很相像, 此地方有利于发育成致密砂岩气和页岩气等。

2.2 常规油田区域特征

因为大陆的边缘经常出现地质运动, 砂质碎屑硫比浊流沉积形成的分布更广、砂体更大, 从而具备了良好的成藏条件。因而不同程度, 地质运动使得膏盐层发育, 为深水勘探提供了有利条件, 并进一步形成了储盖层组合[4]。根据地质学的观点分析, 克拉通大型正向构造是长期发育的古代隆起, 远古地球的温暖洋流所含的有机质丰富, 可以发育成为以泥质岩为主的优质烃源岩。其地层圈闭和构造发育较早, 适合大量的生物发育, 持续接受烃类供给从而构成了生烃排聚和圈闭的有效的组合。由于古特提斯洋发生大规模的海进, 使得后期成为烃类聚集的指向区域, 成为撒哈拉地台含油气盆地主要的烃源岩。西北非地区以富含有机质, 从而容易发展成有利于油气积聚的圈闭构造。此外, 同时还能够为地层尖灭带和浅水高能沉积相带的发育提高有利条件, 由于大型的古隆起具有特殊地形和地貌, 所以冲断带构造活动形成断层和背斜群, 从而使得其在后期暴露遭受剥蚀和淋滤的痕迹。由于前陆盆地是有一个形成大型油田的重要地质构造, 这样的分布通常情况下可分为排状和带状。

3 石油地质勘探创新

3.1 采用可膨胀套管技术

膨胀管技术问世于80年代初, 用扩管器将异型管扩成圆形并使其靠在井壁上, 将其下入井内, 当钻遇水层或破碎带而无法正常钻进时, 借以封堵水层和破碎带。常规钻井中, 从井口到油层的尺寸是逐渐缩小的, 将固定尺寸的套管下入井中。到90年代末, 美国研制出割缝膨胀管, 因此其封堵破碎带的效果更好。这种割缝膨胀管比异型管更容易扩径, 甚至不能达到目的层。有可能因为井眼尺寸而限制某一深度的井下作业, 可以减少上部井眼的尺寸和套管层数, 这项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甚至在几年内实现从井口到井底以同一尺寸钻井, 可以简便有效地解决复杂井段的井壁稳定问题。可以大大降低钻井成本。其中膨胀式割缝管的直径可膨胀至原有的2倍。目前, 壳牌研究中心最近开发了膨胀式割缝管和实体套管, 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胜利钻井勘探中。

3.2 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

加强对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复杂构造及非均质速度建模及成像新技术、高密度地震勘探技术、储层及流体地球物理识别技术、非均质储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模拟和表征分析技术、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井地联合勘探技术、时移地震技术、深海拖缆及OBC勘探技术、煤层气地球物理技术、微地震监测技术等石油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研究。技术链从勘探向开发延伸, 全面提升石油勘探的能力和水平。就充分利用了多种新的勘探手段和方法, 形成完整的物探技术链条, 业务链向海域、油藏、软硬件、信息等多领域延伸, 贯穿油田勘探开发的生命周期。同时, 逐步实现物探技术应用和服务方式的延伸, 通过持续不断发展, 全面提升中国石油勘探的国际竞争力。技术发展实现从叠后向叠前、从构造向岩性、从定性描述向定量描述、从时间域向深度域、从储层预测向烃类检测、从事后向事前的延伸, 提高了勘探质量和效率。

4 结语

在全球资源日趋枯竭, 强化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越来越大的今天, 有助于提高石油勘探的质量和水平, 强化石油地质勘探创新研究, 保护国家能源安全, 提高油气产量, 确保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 2009 (3) .[1]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 2009 (3) .

[2]张安生.莫索湾地区储集层沉积及成岩作用特征[J].新疆地质, 2009 (3) .[2]张安生.莫索湾地区储集层沉积及成岩作用特征[J].新疆地质, 2009 (3) .

[3]吴因业, 张天舒, 张志杰, 崔化娟.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 2010 (1) .[3]吴因业, 张天舒, 张志杰, 崔化娟.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 2010 (1) .

[4]郭峰, 陈世悦, 王德海, 胡光明, 纪友亮, 任国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7 (1) .[4]郭峰, 陈世悦, 王德海, 胡光明, 纪友亮, 任国选.松辽盆地滨北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嫩江组沉积特征[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7 (1) .

3.石油地质总结 篇三

关键词:石油地质类型;石油勘探;作用

结合目前我国石油勘探工作的实际情况来说,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工作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做好石油勘探地质类型探究对于石油勘探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勘探技术人员可以通过对石油地质类型分析,进一步探索石油勘探的相关方法。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石油勘探工作是一项复杂和危险的工作,做好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对石油勘探工作尤为重要。

1 石油勘探中的地质类型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的地质构造不同,加上地壳运动本身的周期性,在地壳运动之后势必会出现沉积现象,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就形成一系列的地质层,因此,需要我们在进行石油勘探工作前做好地质研究工作,针对某一地区基本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分布状况进行研究,只有石油勘探员工能够全面地了解地质构造,才能更好地进行石油勘探,石油勘探工作也对石油勘探人员有着更好的要求,需要勘探人员能够全方位的掌握地质类型的变化,进行生油区和含油区的准确判定。

1.1 生油层 生油层顾名思义就是伴随着时间的发展生成了石油资源的岩石层,石油的生油层一般都位于烃源层的底部。生油层这一岩石层主要是由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构成的。而泥质岩又是由富含非常有机质的泥岩、黏土和页岩构成。碳酸盐岩的构成成分主要是泥灰岩和生物灰岩。如果有适合石油资源生成的环境的话,泥质岩和碳酸盐岩能够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生油层除了能够产生石油外,还是生物体进行繁衍的重要区域。

1.2 储集层 储集层是岩层的一种,是经过长时间的沉积所形成的,岩层也只有满足和具备一定的条件才可能形成储集层。首先是需要岩层拥有一定的空间进行流体的容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孔隙。其次就是需要岩层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只有岩层具备一定的容纳性和渗透性,才能形成储集层。我国储集层的构成主要包括变质岩、火山岩和泥岩三部分,而且这三种岩石有层次和规律的分布,我国能够在储集层中很快地分辨出来。此外,储集层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进行再分,通过岩石层的再分能够形成类型不同的岩石层。我们从储集层的勘探会发现,储集层中很大一部分的岩体都没有得到开发,这也就表明了石油资源在储集层能够得到有效的存储。一般来说储集层多分布在盆地,储集层中裂缝、孔隙以及溶洞的现象尤为明显,裂缝是流体的通道,而孔隙整体上看为轴状,扩大之后的孔隙便成为了溶洞。

1.3 盖层 盖层主要是为了阻碍石油这种流体渗漏的一种岩体,盖层作为影响石油和天然气分布情况和形态呈现的一各关键因素,同时盖层对储集层保持时间的长久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影響,因此,在进行石油勘探工作时,需要勘探的技术人员能够全面地了解盖层的情况。从整个地质构造上看,盖层本身空隙比较少,盖层主要是由膏岩、泥岩和盐岩构成的。

2 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和影响

在地质类型中,能够进行油层开采的数量很多,但是这些油层主要是以片状的形式呈现的。因此,我国现在一般来说是采用钻井的方式进行石油资源的开发的。同时,伴随着人类对油田资源的开发,油气的储存量也会慢慢地减少,而石油勘探工作也在进行转变,由原先的常规油田勘探转变到了非常规的油田勘探,油田勘探方式变化,其目的就是进行油田勘探效率的提升,能够获得更多的原油,实现原油产量的提高,更好的保证石油勘探的稳定。此外,由于我国石油地质类型的不同,对我国石油勘探和开采工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地质构成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石油的形成,做好石油地质类型的研究和分析是石油勘探人员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工作的首要前提。

2.1 构造的褶皱形态 地质构造呈现褶皱的情况,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地质层的某一个区域受力状况和受力方向等发生了一定的转变,石油勘探人员便能够通过对褶皱了的地质构造形态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出石油勘探工作的方式。褶皱情况的出现对于裂缝现象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改变了油气的储存方式。地质构造中的褶皱现象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石油资源的存储。所以,需要石油勘探的相关人员对地质褶皱的现状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究有效的石油勘探方式,进而达到提升石油勘探的工作效率的目的。

2.2 构造与裂缝发育 我们通过对岩层的分析发现,构造力和裂缝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构造力对裂缝的形成具有一定控制作用,构造力能够推动裂缝的形成和裂缝进一步的扩大。所以勘探人员想要研究裂缝,首先要研究的就是对裂缝有控制作用的构造力,构造一般主要是以群带的方式产生的,有的时候还会形成组系间的交汇。但是由于受力情况的不同,加上受力本身的复杂,构造力的不同也就会产生不同的裂缝。一般来讲,局部构造的高点和长轴部分也是裂缝发育的一个重要位置。

2.3 构造形成时间 局部的构造作为一种困闭形式,构造成型的时间和油气储存量之间具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构造形成的时间与油气形成的时间接近的话,这样的构造对于油气的凝聚比较有利,但是如果构造生成的时间比油气生成的时间晚的话,这样在已经形成的构造类型,就不难抽到油气。

3 结语

在整个石油地质勘探的工作中,石油地质类型的不同是影响石油勘探工作的关键要素。做好石油地质层的研究工作,全面的进行地质类型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出更有针对性的勘探技术,对于确保石油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十分有利。此外在石油勘探工作中,需要勘探人员能够对石油地质的类型有一定的研究,这也是确保石油产量和石油勘探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志,李燕承,周冕,等.探讨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1,31(9):167.

[2]段红红,王鹏,郭泳妤,等.探讨石油地质类型对石油勘探的作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2(21):339-339.

4.《新疆石油地质》投稿须知 篇四

征稿简则

1 征稿重点

(1)前陆盆地(山前坳陷)逆掩断裂带油气分布规律及勘探方法、经验;

(2)非构造油气藏的勘探;

(3)深部油气勘探的经验和方法;

(4)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勘探与开发;

(5)火成岩油气藏的地质研究;

(6)超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技术;

(7)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

(8)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

(9)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

(10)特低渗透油气藏的勘探与高效开发技术;

(11)石油工程地质技术应用;

(12)油气地质学的基本理论问题。来稿要求

(1)文稿应论点明确,论据可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各级标题简明扼要,文、图、表匹配得当,在国内外公开刊物未曾发表过,请勿一稿多投。

(2)如获得有关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设立的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请列出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3)文稿的排版格式不限,最好是采用word文档,所使用的名词术语、量和计量单位及符号,一律采用国家标准,并加符号注释,在文稿中要前后统一。

(4)外文科技名词、术语、人名、地名及参考文献请注明文种,要注意正斜体,规范使用。

(5)公式另行居中书写,角码标注清楚,较长的公式一般在等号或运算符号等处转行,公式的序号加圆括号写在公式行末。

(6)插表的表序、表名居中排列,表注放在表的下方,表中参数的符号及单位要标注准确清楚。

(7)图幅(含照片)一般不应超过6幅,应为彩色图件,照片或图版要清晰。插图或照片应在文中标明序号。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图名、图注;图像文件最好提供后缀名为JPG、TIF的图件;图形文件最好为后缀名为CDR的矢量图件,最好符合《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标准代号:SY 5615-93)。

(8)图名、表名中的外国地名、人名请注明原文。

(9)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并在文稿中按序标明,文后按序著录。对于期刊,应提供作者姓名(多作者时列出前3位,后加“等”)、论文题目、期刊名、发表年份、卷、期、起止页;如为图书,应写明著者、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对论文集(汇编)、会议录:著者、题(篇)名,整本文献的编者、文集名、会议名、会址、开会年、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未正式发表的或内刊资料,不列入参考文献,但可作为页角注出现。参考文献不得少于10篇(以近10年的文献为主),中文参考文献要求附英文译文。

(10)文稿必须附英文与汉文摘要,汉文摘要以300~400字为宜,并附关键词4~8个。

(11)作者须向本刊提供每位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技术职称、学位、从事专业、工作单位地址及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信息,以便本刊编辑部、读者与其联系。稿件处理

(1)依照《著作权法》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作文字性修改、删节,作者若不同意,请在来稿中申明。

(2)刊用稿,酌付稿酬并赠送同期刊物。收到稿件后,本刊将在三个月内告知作者稿件是否录用,作退稿处理者,将向作者退回原稿,并说明退稿理由。

(3)本刊已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并被万方数据(China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维普信息资源系统(cqvip.com)和台湾华艺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CEPS)文摘收录。作者稿件一经采

用,将同时被上述数据库收录,作者著作权使用费随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若作者不同意收录,请在投稿时声明,本刊将酌情处理。4 投稿方式

5.石油地质实习心得体会 篇五

一、 理论学习阶段

(一) 石油开发概论

石油开发概论讲座是由石油工程学院的王杰祥教授讲授。讲座一开始,教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遍布中国的大小油田,带领大家一一了解其名称、地理位置、隶属单位、产油能力。石油开发包括钻井和采油,石油开发工程是在油气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开发目标,铜鼓产油气井和注入井对油藏采取的各项工程技术措施的总称。采油方法通常是把流到井底的原油采到地面所用的放大,基本上可分为自喷采油和机械采油(人工举升采油)。现如今,中国乃至世界已几乎找不能能自喷的油气井,大多都是要靠人工举升来开采地下石油。随着较易开采油井的开发使用,现今人们找到的新油井大多存在开发难度,这就应运产生了各种不同的采油方法。人们已进行了砂、蜡、水、稠、凝、低渗等复杂条件下的油藏开发,并在原油开发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采油技术如:防砂、防蜡与清蜡、油井堵水、稠油及高凝油开采技术、井底处理新技术等。

随着世界上科学技术在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采油方法出现,降低了人们在开采复杂环境下原油的难度。用高新技术改造或代替传统技术,缩短技术开发和应用周期,这是全球所有石油公司所要追求和实践的。虽然技术在不断更新,但油气资源储量还是在以人们可以感知的速度减少,这也使油气资源开发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必然加速对传统技术的改造和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

(二)石油储运概论

石油储运概论由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张树文老师讲授。石油的储运系统在整个石油工业内部是连接产、运、销各个环节的纽带,在石油工业外部是能源保障系统的重要一环。油气储运系统的可靠与否不仅影响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制约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因素。油气储运系统对保障国家的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油气储运就是油和气的储存与运输,主要包括矿场油气集输及处理、油气的长距离运输、各转运枢纽的储存和装卸、终点分配油库(或配气站)的营销、炼油厂和石化厂的油气储运等环节。油气集输工艺流程按通往油井管线的数目可分为单管集输流程、双管集输流程、三观集输流程;按油气集输系统布站级数可分为三级布站(计量站、接转站、联合站)、二级布站(计量站或计量接转站、联合站)、一级半布站(计量阀组、联合站)。油气集输的主要环节包括油气计量、集油和集气、油气水分离、原油脱水、原油稳定、原油储存、天然气脱水、轻烃回收、液烃储存、输油和输气。

油气水分离是油气集输过程一个重要环节,油气分离器按外形分为立式分离器、卧式分离器,按功能分为气液两相分离器、油气水三相分离器。经过分离得到的是含水石油,还要进行原油脱水,因为输送和处理大量的水增加了设备处理量和能量消耗,矿物盐造成了设备结垢和腐蚀。原油稳定就是将原油中的轻组分脱出,降低其蒸汽压,减少蒸发损耗,建有原油稳定塔,分为闪蒸法和分馏法。原油送往目的地的储油方式有地上金属油罐(立式圆柱形、卧式圆筒管、球罐)、地下盐穴与岩洞储油、水下储油。立式圆柱形罐有拱顶罐、浮顶罐、内浮顶罐三种。过去一般以拱顶罐为主,但现在油库的油罐一般采用浮顶罐或内浮顶罐,在

油面和灌顶不会留有巨大空间造成爆炸隐患。

(三) 石油炼化概论

石油炼化概论由化学工程学院的涂永善教授讲授。石油炼化包括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都属于石油加工工艺。我们常见的油品有燃料油品,包括汽油、煤油、柴油、燃料重油、沥青、石油焦、液化石油气,和润滑油品,包括润滑油、润滑脂、石蜡。

石油炼制工艺分为原油的初加工、深加工、石油产品的精制与调和。初加工要经历原油的预处理、常压蒸馏、减压蒸馏三步。预处理过程要对原油脱盐脱水,防止堵塞管道,腐蚀设备。常压蒸馏即按照沸点的高低把原油分成若干部分,得到一系列具有不同沸点范围的产物,叫做“馏分”,有两段气化和三段气化两种方法。常压蒸馏塔重油部分进入减压塔,减压塔在塔顶安装有抽真空设备,使塔内压力降低,这样就可以分理处较重的组分。初加工过程有防止设备腐蚀的“一脱四注”措施,即电脱盐脱水,注碱,塔顶馏出线注氨、注缓蚀剂、注碱性水。原油经过初加工就要进行二次加工即深加工过程,有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加氢裂化、延迟焦化、减粘裂化、氧化沥青等方法。经过一次或二次加工的油品含硫、氮、氧等化合物,胶质以及某些影响使用的不饱和烃和芳烃,不能符合市场上使用要求,必须进行油品精制。

石油化工就是主要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通过裂解和分离等工艺方法,生产甲烷、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化工基础原料,用这些基础原料再进一步加工成各种化工原料和综合性产品。最主要的就是乙烯、三大合成材料(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以及精细化学品的生产。

(四) 石油勘探概论

石油勘探概论由地球与科学技术学院的谭丽娟老师讲授。石油都是储存于地层内部,因此石油的勘探都是与大地打交道。因此老师在讲座中给我们科普了关于地理、地质方面的知识。其中烃源岩又称生油母岩,它是富含有机质,能够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烃源岩是油气生成的基础,具备良好的烃源岩是沉积盆地形成油气聚集的前提和必备条件。烃源岩研究是油气资源评价和油气勘探的一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油气勘探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是根据石油地质学及相关学科知识和勘探技术,通过一定的勘探方法和管理方法,以最优方式探明油气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油气勘探方法有地质法、地球物理勘探法、地球化学勘探法和钻井法等。油气勘探技术主要有野外地质调查技术、遥感技术、地震勘探技术、重力磁力勘探技术、地球化学勘探技术、电法勘探技术、地质录井技术、地球物理测井技术、测试技术和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技术等。

二、 实习参观阶段

(一) 青岛大炼油 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炼化)一期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是我国批准建设的第一个单系列千万吨级炼油项目,是中国石化调整国内炼化产业布局、打造环渤海湾炼化产业集群的重大战略项目。青岛炼化公司位于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化工园区,工艺路线采用“焦化+CFB锅炉+催化”方案,拥有16套工艺生产装置和相应的公用工程、辅助设施,占地220公顷,总投资125亿元,年产汽、煤、柴成品油708万吨,液化气、聚丙烯、苯、混苯等化工产品203万吨。青岛大炼油项目按照“大型化、系列化、集约化、信息化”理念进行规划建设,具有规模经济、技术先进、环保领先、管理科学和效益显著等鲜明特征。

在大炼油,我们主要参观了三套装置,分别是常减压装置、加氢装置和催化裂化装置。常减压装置即在常压或负压下进行,对原油进行蒸馏分离,安全性能较好,年加工量为1200万吨。原油分别通过稳定塔、初馏塔、汽提塔、常压塔,在常压塔一侧有4个大型加热炉,

内有明火,加热炉前为换热区。正常生产只需3个半人,半人指该人员同时负责一套生产装置和一套交换装置。加氢装置分为反应部分及分馏部分。在加氢装置部分有我国一项自主研发知识产权的分离装置,造价几千万元。催化裂化装置是主要汽油生产装置,不同管线颜色不同,绿色代表水管,蓝色是空气管,红色是消防管,黄色是氮气管。该装置还是国内第一套千万吨级炼油装置,青岛炼化公司千万吨级炼化能力指的就是这套催化裂化装置的能力,能耗利用率较高。

青岛炼化公司生产自动化极高,所有装置基本都由中央控制室里的工程师计算控制,现场所需员工极少,一般3-4名员工即可完成装置的现场维护。现场的工作环境是恶劣的,机器的轰鸣声,随处可闻的化学物质的气味,高温环境下依然长衣长裤安全帽全副武装。员工的工作服都是经过特殊加工的防静电工作服,每个人都配备硫化氢含量检测报警仪;每隔十几步就会在管线上设置一个侧风向装置,若遇有毒气体泄露可以朝上风向方向逃避;园区炼化装置之间几乎没有植被,花坛全用石灰石覆盖以防发生火灾蔓延;进入炼化作业区禁止所有人打开手机与携带金属制品或易燃易爆品,消防车每天定时在园区巡逻,及时消灭隐患。青岛炼化公司的生产线全年不停歇作业,但每4年全线停工进行线路检修,防止线路老化或腐蚀造成不良后果。园区内随处可见安全生产的标语,青岛炼化并没有只是口头上的承诺,二是将安全生产真正落到实处。 (二) 黄岛油库

黄岛油库隶属于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为全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8月1日组建,占地面积约76.6万平方米,储油容量210万立方米,资产总值约15亿元。承担华北地区、华东沿海和沿江炼化企业原油接卸、中转和输送任务,年储运原油能力达3000余万吨。油库主要生产设备有输油泵19台、储油罐38座,辅助生产设施包括35KV变电所1座、6KV变电所3座、20吨燃油蒸汽锅炉4台、流量计间4座、装车栈桥2座、污水处理厂一座以及满足油库安全运营管理所需的固定和可移动的消防设施、设备。我们参观的是输油一队的管理罐区。输油一队共管理黄岛油库的6个储油罐,其中2个10万方油罐,4个5万方油罐,6个罐皆为浮顶罐,油罐外面有刻度,刻度从上往下数值随之变大,油罐内有浮标,当油罐中油面下降时,外面刻度上的铁块会上升,数值减少,说明油面高度降低,油量减少,反之亦然。在油罐顶部和四周有安装有泡沫灭火装置,以备不时之需。

库区外连接东黄线、东黄复线(因11.22事故已停用)、黄青线、黄炼线四条输油管线,分别向齐鲁石化、华北炼厂、青岛石化和青岛炼化供油,念书有能力3000万吨。另外,库区还与黄岛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相连。

三、 VBSE跨专业实习

6.石油地质技术员述职报告 篇六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非常荣幸在能成为信息档案中心团队中的一员。20随着机制的改革,工作变换比较频繁,但不管在哪个岗位,我都尽心尽力的完成好各项工作,现就将我一年来的工作向大家汇报一下。

在思想上,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领会党的各项会议精神、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认真领会“三个代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政治素质,保证了自己在思想上和党保持一致性,强化了廉洁自律的自觉性,时刻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同时,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年4月底,随着资料(material)站的机构调整,我从资料(material)站的副站长来到了103站担任副站长兼地质技术员。面对当时103站干部缺少,我努力的承担着副站长应尽的责任,尽最大能力为班子成员减轻压力。自油藏经营改革以来,103站一直没有地质技术员,而这次也是放弃地质技术员工作两年后重新着手地质工作,2010年还面临该站争创中石化金牌采油队的重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

在一个岗位,就要做好这个岗位的工作。缺失两年的技术员资料(material),从头开始补,淡忘的电子方案,作图软件从头开始学。七月份管理区要举办半年地质动态分析,这不仅考查技术员对本单位动态的掌握熟悉程度,也是本单位工作经验的交流。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

里,加班加点,在补资料(material)的同时加强熟悉该站地质动态及区块开发形势,并对本站好的做法加以总结。只要付出,就有收获,在管理区组织的半年地质动态分析比赛中,获一等奖。 紧张工作的同时,还参加了管理局第六届“青工技能月”系列活动中的百问不倒油水井动态分析比赛。通过网络的初赛,采油厂的复赛,使103站代表队成为代表采油厂参加管理局复赛的注采站,并以优异的成绩晋及决赛。在决赛中获三等奖。成绩不是重要的,三人小组齐心协力,相互帮助的精神一直感动鼓励着我,是我参加这次活动最大的收获。 数据室的工作跟采油队完全不同,就如数据处理来说,采油队由资料(material)员前台录入的数据,在这里是由处理人员后台进行处理,而地质技术员主要是负责数据的变化分析。面对新的数据库,sql语句,不由的心里暗暗的叫苦,真的不知道如何下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性格还是让我静下心来,不懂就问,不会就学。

借来sql语言与数据库管理一书认真翻看,办公室的姐妹们热心的帮助我,帮我安装好采集平台让我练习语句,安装好数据库执行窗口,遇到问题不厌其烦的讲解,实际操作给我看,在此我非常的.感谢。经过近二个月的学习,目前我基本可以进行数据处理工作,可以为他们繁杂的数据管理工作分担一些。分层层段合格率一直较低,而从数据来看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拥有准确的数据,就需要从源头做好工作。为了保证准确的层段合格率,首先是要规范水井的注入方式。在学习数据处理的同时,收集各区不同的管柱类型,特殊管柱通过地质所去落实,争取使这次规范工作落到实处。力争在年底把采油厂的层段合格率数据做到准确无误。

7.石油地质总结 篇七

一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是多周期性的, 因而形成的沉积也具有多旋回性。多旋回的沉积可以形成不同时期的一系列生、储、盖组合。所以, 要研究清楚一个地区的含油气情况, 首先就要从研究区域构造条件对生、储、盖组合的分布、形成条件的控制作用入手, 研究地壳运动的周期性、沉积的旋回性以及基底结构对它们的影响。最后在纵向上确定生、储、盖层的层位及其相互关系在横向上了解它们的变化规律, 明确有利的生油区和含油区。

1.1 生油层

在石油开发中, 将能够生成并提供具有使用价值的石油和天气的岩石统称为生油气岩, 或者烃源岩、生油岩。由烃源岩结构组成的底层,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油层。从岩性的分类上看, 能够作为生油层的岩性主要有两个类型, 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泥质岩主要包括的是暗色的富含有机质的泥岩、页岩、粘土岩;碳酸盐岩中的生油层岩主要是灰色、深灰色的沥青灰岩、隐晶质灰岩、生物灰岩、泥灰岩、豹斑岩为主。从沉积环境或者岩相看, 一般在有利于生物大量繁殖、保存, 且有利于生油岩发育的环境是最有利于产生石油的。

1.2 储集层

岩层要作为储集层必须要有两个条件:第一, 要具备可以容纳流体物质的空间, 即孔隙;第二, 具备渗透和过滤流体的能力, 即孔隙间的联通性, 以保证流体可以在其中流动。所以石油地质上定义储集层为: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即称之为储集层。分布集中且广泛的储集层主要有碎屑岩类、碳酸盐岩类, 此外还有火山岩、变质岩、泥岩等。

1.2.1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是目前发现的最重要的储集层类型, 实际上已发现的石油储量中, 约有半数以上的石油和3/4的天然气储存在碎屑岩中。我国发现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油气储集层大多数都是碎屑岩。碎屑岩储集层的主要构成是砾岩、砂岩。

1.2.2 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储集层主要构成是:石灰岩、白云岩、生物碎屑灰岩等, 是除了碎屑岩外的重要储集层。碳酸盐储集层通常可以分为孔隙、溶洞、裂缝3种。孔隙是指岩石的结构是指岩石结构的颗粒间的空隙, 形状细小, 近于等轴状, 与碎屑岩中的孔隙相似。溶洞就是在溶解作用下扩大了的孔隙, 二者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 所以常常可以把溶洞和孔隙统称为孔洞。这些孔洞对油气来说起到了储集的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流体的通道。裂缝就是伸长的储集孔隙, 其作用就是流体通道, 也可以储集一定量的油气。

1.3 盖层

盖层, 顾名思义就是封隔储集层防止油气上溢的岩层。盖层的作用与储集层的作用相反, 起作用及时阻碍油气溢散。从某种方面说, 储集层周围的盖层的好坏也可以影响储集层的聚集效率和保持时间, 盖层的发育层位和分布范围可以直接影响到油气田的位置和区域。因此, 石油地质中对盖层的勘察也是石油勘探的重要依据。一般的盖层岩石类型有:泥页岩、盐岩、膏岩、致密灰岩等。其主要的结构特征就是孔隙度极低, 对于流体的渗透有明显的抑制。

2 常规大型油气田区域特征

2.1 特提斯构造区域

从地质学角度看, 远古地球的南北纬30°之间的温暖洋流适合大量的生物发育, 有机质丰富, 发育成为优质的烃源岩, 以泥质岩为主。其中古特提斯洋发生大规模的海进, 西北非地区以富含有机质, 成为撒哈拉地台含油气盆地主要的烃源岩。具体数值灰岩烃源岩的指标仅为泥质烃源岩的1/10。海相油气烃源岩的主要分布特征是在陆棚即斜坡相、台内凹陷等;陆相油气烃源岩的主要分布区域是内陆湖盆区。

2.2 大陆边缘区域

一些大陆的边缘因为地质运动, 具备了良好的成藏条件。地质运动使得膏盐层发育, 并进一步形成了储盖层组合, 如冈瓦纳大陆的裂解前后经历了几个阶段, 使得大西洋两岸形成了被动陆缘, 并发育成立为富油气区。尤其是对深水中的砂质碎屑结构的勘探取得了突破, 表明砂质碎屑硫比浊流沉积形成的砂体更大、分布更广, 为深水勘探提供了新的突破。

2.3 前陆冲断区域

前陆盆地是有一个形成大型油田的重要地质构造。冲断带构造活动形成背斜与断层群, 这样的分布一般为排、带状, 发育成有利于油气积聚的圈闭构造, 且烃源岩、储集层、圈闭有效配置。

2.4 克拉通正向构造区域

克拉通大型正向构造是长期发育的古代隆起, 构造和地层圈闭发育较早, 后期成为烃类聚集的的指向区域, 持续接受烃类供给, 构成了圈闭和生烃排聚在前后的时间上形成了有效的组合。同时, 大型的古隆起由于特殊地形和地貌, 还可以形成浅水高能沉积相带、地层尖灭带的发育;另外, 后期暴露遭受剥蚀和淋滤。

3 非常规油田区域特征

3.1 前渊坳陷和斜坡区域

前面提到的前陆盆地, 其前渊及斜坡区大范围广泛分布, 其

坡度较缓, 这就有利于大规模的沉积构造的发育, 并形成大型的

地层圈闭和连续的油气藏。

3.2 盆地中心与斜坡

盆地坳陷的中心是形成连续油气藏最为有利的部位, 烃源岩可以在这大面积发育, 有机质含量高, 且保存条件有利。美国的圣胡安和加拿大的阿尔伯达等盆地中心广泛的发育致密砂岩气。而且, 坳陷盆地中心发育煤系, 煤层、泥页岩与致密砂岩共生, 紧密接触, 普遍含气。

3.3 克拉通向斜与斜坡部位

向斜部位与盆地中心成藏地质条件相似, 是烃源岩和致密砂岩发育的有利区, 有利于发育页岩气、致密砂岩气等。

参考文献

[1]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 2009 (3) .[1]黄子齐.石油地层研究技术和发展方向[J].中国石油勘探, 2009 (3) .

[2]张安生.莫索湾地区储集层沉积及成岩作用特征[J].新疆地质, 2009 (3) .[2]张安生.莫索湾地区储集层沉积及成岩作用特征[J].新疆地质, 2009 (3) .

[3]吴因业, 张天舒, 张志杰, 崔化娟.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 2010 (1) .[3]吴因业, 张天舒, 张志杰, 崔化娟.沉积体系域类型、特征及石油地质意义[J].古地理学报, 2010 (1) .

8.石油地质总结 篇八

关键词:奈曼凹陷;石油地质特征

1 概况

奈曼凹陷是开鲁盆地西南侧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西北以乌兰尔格—东三义井凸起与张三园子—新庙凹陷相望,东以章古台凸起与八仙筒凹陷为邻,有利勘探面积约800km2。

奈曼凹陷总的资源量为0.86 × 108t,已上报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 034×104t,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目前该区完成二维地震1 329.2km,三维地震110.3 km2。区内共有完钻探井8口,其中有4口井获工业油流,2口井见油气显示。在凹陷中北部西侧发现了一个含油构造—双河断裂背斜,揭示了两套油藏,九上段為构造油藏,九下段为岩性油藏。探明含油面积9.58km2,地质储量2034.29×104t。

2 石油地质特征

2.1 构造特征

奈曼凹陷是开鲁盆地西南侧的一个次级负向构造单元。构造走向NNE向,呈狭长条带状分布。根据区内断裂展布特征及构造形态,将区内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即西部陡坡带、中央洼陷带和东部斜坡带。

2.2 地层特征

本区主要发育中生代地层,下白垩统分布面积约800km2,最大埋深3600m。下伏发育有中侏罗统海房沟组和三叠系上统哈达陶勒盖组。前中生界基底由海西褶皱带石炭、二叠系浅变质砂岩、页岩组成。奈曼凹陷地层发育较全,由三叠系哈达陶勒盖组、中侏罗统海房沟组、白垩系下统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和白垩系上统、新生界组成。

2.3 油源条件

奈曼凹陷发育有九佛堂组和沙海组两套生油层系,九佛堂和沙海组沉积时期发育的半深湖、深湖相深灰色泥岩、褐色油页岩沉积,具有较高的生油能力,构成本区主力烃源岩。对各组段的有机碳、氯仿沥青“A”、生烃潜量等丰度参数的研究如下:其中奈1块的九佛堂组下段有机碳为2.44%,沥青“A”为0.2174%,生烃潜量为9.69mg/g;九佛堂组上段有机碳为0.25%,沥青“A”为0.0036%,生烃潜量为0.37mg/g;沙海组有机碳为2.11%,沥青“A”为0.0831%,生烃潜量为11.08mg/g;北部奈10井九下段有机碳为3.20%,沥青“A”为0.2884%,生烃潜量为19.80mg/g(表1)。有机质类型九佛堂组下段以Ⅰ型和Ⅱ1型为主,九上段多为Ⅱ2型,沙海组以Ⅱ1型为主。按我国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标准,九佛堂组下段烃源岩属于好生油岩,生油能力强,沙海组烃源岩达到了较好烃源岩的标准。

表1 奈曼地区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参数统计表

[\&\&\&\&\&\&\&\&\&\&\&\&\&\&\&][井号

NAI1

NAI10][层位

K1sh

K1jf上

K1jf下

][有机碳

%

2.11

0.39~3.22

0.25 0.14~0.43

2.44

0.28~5.12

3.20 2.8~3.82][氯仿沥青“A”

%

0.0831

0.0042~0.2199

0.0036

0.0008~0.0056

0.2174

0.0889~0.3276

0.2884

0.2199~0.3765][生烃潜量

mg/g

11.08

24.81~1506.95

0.37

0.14~0.81

9.69

0.24~19.07

19.8

17.45~24.32]

2.4 储层特征

本区西部陡坡带发育扇三角洲砂体,东部斜坡带发育辫状河三角洲砂体,中央洼陷带发育浊积扇砂体。在盆地的断陷期洼陷内形成了大量的浊积砂体,凹陷东部斜坡带则发育有砂体上倾尖灭、地层超覆圈闭;凹陷北部在后期构造作用下形成了地层反转带,发育砂体上倾尖灭岩性圈闭。本区勘探目的层为九佛堂组。该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岩性主要为砂砾岩、含砾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单层厚度一般2m~6m,其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九佛堂组下段火山物质含量较高,以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沉积为主。工区内储层物性普遍相对较差,钻井所钻遇的砂体均属中-低孔隙度,低渗、特低渗储层。九上段孔隙度分布范围在8.8%~25.1%,平均为14.29%。渗透率0.14μm2~92×10-3μm2,平均为3.38×10-3μm2;九下段储层的孔隙度在8%~15.6%之间分布,平均值为12.9%,渗透率全部小于1×10-3μm2,平均值仅为0.31×10-3μm2。邻近的奈7井揭示九佛堂组上段孔隙度分布范围在11.6%~14.4%,平均为13.14%。渗透率0.21μm2~1.39×10-3μm2,平均为0.52×10-3μm2,属中低孔,特低渗储层;九下段孔隙度分布范围在6.2%~9.2%,平均为7.5%。渗透率0.05μm2~0.22×10-3μm2,平均为0.13×10-3μm2,属低孔,特低渗储层。

2.5 圈闭类型

在凹陷中北部西侧发现了一个含油构造—双河断裂背斜,揭示了两种类型的圈闭,九上段为构造圈闭,九下段为岩性圈闭。奈曼凹陷目前只发现双河断裂背斜圈闭,油藏主要分布在九上段及九下段的顶部,单层油层有效厚度较薄,一般在1~5m之间。油层分布特点受构造及物性的双重因素的控制,空间分布表现为由低块构造向高块构造、由南东向北西方向,油层的发育呈现由富变贫的特点,即靠近油源区油气较富集,在同一断块油气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九下段油层呈层状分布,单层油层有效厚度相对要厚一些,圈闭主要受岩性控制。

3 结论

本区发育两套主力生油岩,九佛堂组和沙海组。九佛堂组生油岩为好生油岩、沙海组为较好生油岩;

主要目的层九佛堂组属低孔、特低渗储层;

主要圈闭类型为构造圈闭及岩性圈闭,其中九上段以构造圈闭为主,九下段以岩性圈闭为主。

参考文献:

[1]王莹,侯中健,刘红岩.奈曼凹陷白垩系九佛堂组物源分析[J].特种油气藏,2009,16(2):34-36.

[2]丁枫,丁朝辉.奈曼凹陷奈1区块九佛堂组储层特征[J].地质勘探,2012,32(12):37-43.

上一篇:2023年广东省公务员考试公告下一篇:全市就业工作会议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