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024-11-12

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精选13篇)

1.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一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黄蓓华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宁卧庄小学)

摘 要:语文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学科,它教学的内容就是语言文字,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是语言文字能力。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也是现代社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学科。语言实质上是一种工具,是人们进行思想交流的工具。但是,在近几年的新课改背景下,很多地区和学校对新课改的要求不适应,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课堂效率有待提高。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探讨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方式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从心理学上讲,是指在人的认知中,通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是问题,进而在心底产生疑问,并且加以探求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语文教学中,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静待老师提问,才解决问题。学生自己缺乏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

长期以来,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而言,我们国家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我国著名的主持人杨澜曾经说过,她在国外求学的时候,每科成绩的测验分数都是优秀,但最后学期末的时候,教授给的成绩却不高,她去询问原因,教授告诉她,虽然她的书面成绩优秀,但是因为她上课从来不提问题,因此才会拉低整体分数。这件事确实能够反映我们国家目前学生的课堂状况。也因此说明,我国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意识缺乏状况。

1.难以主动发现问题

目前,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的学习观念比较滞后,对于课堂学习中的知识点,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反正老师在上课时都会讲解到,因此没必要提前寻找问题。再加上一些学生对自己本身存在的学习习惯认识不清,对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也不敏感,在这种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就很难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不懂得变通地探讨问题

俗话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但目前来说,我们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真正的变通。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本身就是广泛的。语文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复杂难学的。因为内容太过庞杂,不像数、理、化等学科,有其固定的公式定理。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很难变通地去提出问题,甚至探讨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3.懒于深入分析问题

一些学生对各种司空见惯的问题,往往只停留于表层议论,忽视深入分析,抓不住要害,致使一些问题仍不断发生,矛盾难以根治,成果难以持久、巩固和提升,学习上难以实现大的跨越。在语文学习中,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方面,而难以真正地完全认识与理解。比如,在对古诗的学习方面,很多时候,诗词的寓意都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来理解诗人的整体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懒于深入地分析问题,以致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1.创设情境,有效教学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小蝌蚪找妈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相关的视频或是音频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动物世界温情的一面,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之间可贵的亲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疑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部分。有的老师每每在上课的时候就无比严肃,自己因自身问题或是学生问题等在课堂上冷脸面对学生,使得课堂气氛非常严肃,以致学生不能甚至不敢当堂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轻松地、愉悦地为学生讲授知识。

3.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提问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当今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辩论方式、小组竞赛的方式、一对一的互助学习模式等等,活跃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吸收知识点,并能够加以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有的老师在上课中,不经常让学生提问,反而在学生提问之前就宣布答案,这样,学生甚至都没有提问的必要,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会逐渐淡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反问法、类比法及联想法等方法提出问题。

本文就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缺乏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从创设情境,有效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提问;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等四个方面给予了解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银保,尹笃林。基于化学专业高师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5)。

[2]钟荣辉。在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中学教学参考,(17)。

[3]袁巍。论初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7)。

[4]文轶。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2.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二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学生“生疑”———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用点拨的方法, 引导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例如在岑参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一诗中有这样一句:“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老师可以这样点拨:为什么胡天八月就下起了大雪呢? 这个季节在内地应该才是瓜果飘香的时候, 为什么两地相差这么大呢?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中可以这样提问:将军和都护都是在边疆指挥作战的长官, 他们的生活环境是一样的, 可诗歌中为什么单单说将军的弓拉不开, 又单单说都护的盔甲无法穿着呢?难道将军就没有盔甲了吗?都护不使用弓箭了吗? 这样点拨以后, 学生们马上就能领会到其中的问题所在, 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互文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用引导对比的手段, 促使学生从生疑到解疑

学习茅盾的《雷雨前》时, 我让学生先结合对写作背景的了解自己读课文, 然后并没有马上展开讲解, 而是让他们拿出七年级下册课本, 将这篇文章与其中我们以前已经学过的高尔基的《海燕》进行对比, 再自己想想, 通过对比, 有了什么收获。 我发现, 这样, 大部分同学对文章的领会理解速度大大加快, 而且在对比阅读的基础上, 他们能够自己提出问题, 而且学习小组之间能够相互解决问题。 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文章的主旨, 并且明白了文章中苍蝇、蚊子、蝉儿和巨人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一节课在轻松高效的氛围中结束了。 所以, 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作对比, 结合北师大教材的先天优势, 久而久之, 学生会形成一种学习的心理定势———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围绕矛盾点质疑

课文中的矛盾点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 教学中, 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质疑, 就可创设愤悱情境, 从而训练思维, 以统一认识, 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

如通过学习《愚公移山》一文, 运用矛盾化方法学习本文, 则可设计如下问题:愚公是移山对还是搬家对? 山最后是被神仙背走的而不是由愚公移走的, 能说明愚公的做法是正确的吗? 本文是在提倡一种不讲究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傻干精神吗? 让学生质疑:愚公到底愚否? 智叟到底智否? 体现愚公观点的哪句话最有说服力和逻辑力量? 如果没有神仙帮助, 那么山到底能否移走? 有什么根据? “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不会被指为“移山乃是错举”的证明吗? 删去如何? “操蛇之神闻之”而“惧”, 它惧什么? 这“惧”说明了什么? 天帝之“感”说明什么? 命神仙背走二山能否说明愚公移山的成功? 神话结尾是对愚公移山的肯定还是否定? 换一种结尾如何? ……上述问题没有一个直指目标却无不紧扣目标, 如果教师具备调控和因势利导的技艺, 经过课堂上唇枪舌剑的论争和辩难, 那么, 不但上述目标必然被“逼”出来, 学生还会真正受到一次语文能力的训练。 学生已是“山穷水尽, 我们一步步地加以诱引点拨”, 使之“柳暗花明”, “茅塞顿开”, 有登岸成功的愉悦和仙人指路的感激, 这样的答问效果及答问效应定将非同一般。

再例如, 《孔乙己》文章末尾处的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很明显, 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 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 所以, 我们可以抓住这对词语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 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 没有人关心他, 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 还是活着, 只能说“大约”;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 只要有一口气, 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 然而从初冬到年关, 到第二年的端午, 再到中秋, 又到年关, 始终没见孔乙己来, 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 而是“的确死了”, 这是很合乎逻辑的。 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无疑这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四、围绕空白点质疑

由于作者构思炼意、运笔行文的需要, 许多文章中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 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 教学时, 引导学生于空白处质疑问难, 补充空白, 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还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 《最后一课》的结尾处有这样一部分: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 脸色惨白,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 ”他说, “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 他说不下去了。

韩麦尔先生将要讲什么话没有说出来, 作者却用“我———我———”代替了, 两个破折号后面没有声音了, 显然, 这是作者留下的一处艺术空白。 老师可以在这儿做文章, 引导学生在此质疑: 请根据课文内容, 补出韩麦尔先生因哽住而未说出的话。 这样, 不仅使学生语言能力得到训练, 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陶冶, 问题意识得到培养。

总之, 课堂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契机很多, 老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发掘和利用这些契机点, 使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得到强化, 养成敢于提问的学习习惯, 培养善于提问的能力。 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 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没有问题意识, 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问题教学, 关键是培养问题意识。 这样, 问题教学无疑会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有效武器。

摘要:问题教学的模式无疑是高效的, 但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很容易忽略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使得问题教学的真正优势并没有发挥出来。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发现提出相互结合,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教学,初中语文,培养方法,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陈伯怀.浅谈问题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育学研究.

[2]王德俊.新课程教学设计语文篇.首都师范大学, 2004.4.

3.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培养;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主动的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只有在兴趣的引领下,学生才能自主自觉地进行探究学习,才能真正发现和留心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会为了解决问题积极地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发自内心的爱上数学,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是前提条件,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当产生了数学学习兴趣后,初中数学课堂的构建则会更加的顺畅。

1.重视数学语言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教师则需要精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向学生展现一个生动形象的数学课堂,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巧妙运用数学语言关键是要教学者深刻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主要内容,串联起教学关键词,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同时又准确地输出教学内容。

当遇到口头语言难以解释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还应善于通过图表等形式表达数学语言,通过构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图表,将抽象琐碎的知识点呈现于一系列数学图表中,拓宽教学语言的外延,丰富其内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提供可能性。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探究式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需要教学者加强教学方法的变革,还需要创新教学手段,结合信息化技术,广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探究式学习氛围。毋庸置疑,多媒体教学为初中数学课堂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利用,增强了教学的实时性和生动性。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设置教学问题,通过与网络资源的对接,及时地检测和拓展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启发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困惑,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自主探究,查阅资料。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课后观看和学习网络课程,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二、发挥问题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以问题引领课堂教学的进度,将教学内容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相结合,深入挖掘数学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师要注重提问的层次性,科学区分重点和难点,要确保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产生正面的导向作用。学生在充分加入课堂讨论后,根据教师的教学设置和自身的学习疑难,进行踊跃提问,最终形成师生互动的探究式数学课堂。

1.增强课堂提问的探究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培养学生的問题意识首先要确保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要确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必须对所提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要突出启发性和探究性,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初中数学学科涉及很多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只有动员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才能在课堂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互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多边形及其内角求和”的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掌握多边形的相关特征,据此探究多边形内角求和的一般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如下问题:“研究多边形的特征是否可以从正方形、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规则图形进行发散研究?”上述提问具有导向性,同时又能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学生熟悉的规则多边形进行探究,进而得出一般性结论。

3. 增强课堂提问的开放性,实现教学资源的贯通互补

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设置更加开放性的问题,充分利用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将各类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互补,全面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兴趣。开放性提问要求教师在设置教学问题时不仅要反映教学内容,还要善于引进生动的案例,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将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注重课堂提问的开放性,还要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问题意识。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中“轴对称图形”的相关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案例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突出了开放性思维,如“请同学们联系我国古代建筑风格谈一谈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众所周知,我国建筑风格具有对称性,尤其古代皇城,通常以对称性突出皇权威严。学生通过查阅和探究我国古代建筑的相关资料,对轴对称知识进行深入浅出地理解和分析。

三、建立公正规范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踊跃提问

初中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需要建立公正规范的评价机制,保证学生的提问积极性,鼓励学生踊跃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提问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疑问,教师应始终保持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夯实基础,拓展知识。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高低分别设置相应难度的问题,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学习。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数学教学最关键的环节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着力点,即产生课堂提问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努力营造提问式教学氛围,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善于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提出问题,才会积极地加入课堂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质是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这符合数学学习对学生提出的根本性要求。

【参考文献】

[1]周俊明.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 2014(07)

[2]王洁.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策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4(06)

4.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四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人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激发兴趣,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考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一个婴儿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产生了好奇。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随着他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断增加,他们一定想去了解更多的事物及问题。因此,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经常的去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多给他们创造想象的空间,不要破坏和打消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在上《月光曲》这一课时,我在课堂上问:“小女孩听了一曲后,站起身来问,‘您就是贝多芬吧?’而贝多分没有说,而是继续弹?”让学生来回答,而这个学生却反问了老师一个与此无关的问题,如果我说:“答非所问,你到底听讲了没有?”这样一来,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被破坏了。那时我是这样回答的:“你的答案很好,不过不是这个问题的答案,课后你想想该回答那个问题更合适。”以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就更高。现在的课堂教学时常被大量的知识灌输挤得满满的,很少留有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的机会和余地;师生的问答往往沿着预定的路线进行。教学内容的规定过于详细琐碎,而且把重点放在讲解、说明基本事实上;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一些体现创造性的个性行为往往遭到压抑,被老师的讲解破坏,无法正常发挥,因此,也就未能形成有利于创新培养的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尤其是在“解难”中,教师不要详述解题的过程,不要急于把答案公布,学生要把握时机,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试着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随时发问,在问中学,在学中思考,这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应及时对那些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提出肯定和表扬,使其创新思维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善于提问的同学也要积极带动那些不善于提问的同学一起进步成长。李政道教授对学生说过:“最重要的是要会提出问题,否则将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时机,科学处理教育学的关系,善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也要及时更新观念,把握住机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敢于接受挑战,做深层次的讨论和研究,以便为今后的创造作铺垫。那么,当你在不断的钻研和提问中获得了新知识的同时,你也亲身体会到了敢于思考和求新实践所给你带来的新感觉,你的另辟蹊径,尝试新思路也带给了你收获成功的喜悦。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卖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5.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五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需要。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根本追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独立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利用课件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后提问,现在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桃子?从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这样生动有趣的引入,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也会引起学生的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笔算乘法”时,如果只是讲解怎样列出竖式计算,再做练习,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售货、付款的游戏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元、角、分的笔算乘法。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问、会问,在疑问中去探索、去发现。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最后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决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要做到“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决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因此,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讲解,而是利用学生手中的数学课本,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课本封面的周长?经过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种解法,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种解法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空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6.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六

屏边新现中心校万值华

古语说教师的作用在于“解惑答疑”。在很长的时间里,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教育就是解决课本上提出的问题。并把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主要目标,学生的学习变得被动,没有自我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但我国儿童大多患有“问题意识缺乏症”,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多,这种问题会越来越来多。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然而师生共同研究的过程、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都离不开问题这一骨架。一个人若没有疑问,哪来的研究、创新可言?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所以要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首先要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阐述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精神”就是一个人的问题意识。

新课改之后,好多老师都意识到了学生自己提问题的重要性。常听到老师们说学生不爱提问,学生不提问题,并不表明他们全学会了,只是没有问题的意识。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主要工作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德智形成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增

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如何让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我有以下的几点见解:

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导致学生不愿或者是不会提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我们长期以来的不得当的教育方法,其中就有教材教师权威的慑服,统一的教材权威和公认的教师知识权威已使学生驯服。面对“无可置疑的东西”,学生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教师教学的遏制,教师灌输教材、教案,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给学生产生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奉行“目中无人”的教学模式,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缺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识与策略。有些教师视提问为干扰,甚至讽刺、挖苦学生,导致学生不敢、不愿提问。现代课程的迷失,现代课程价值取向倾斜于科学理性,缺乏人文精神。片面夸大了科学的作用与功能,过于迎合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忽略了作为人的受教育者的存在和需要,学生被置身于单调、枯燥、冰冷、没有“意义”的知识世界,得不到人的“终极关怀”。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意识与质疑精神得不到弘扬和拓展。应试教育的误区,应试教育关注的是纯记忆的知识。在“书山题海”中,学生无暇也无力深入思考问题,缺乏对问题的敏感性。

这些问题使得学生们不敢提问,也不会提问题。教师们只有改变

这些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引导启发学生去提问。

二、增强学生提问题的信心

1、打破常规,让学生不在威慑权威

在课堂上找出书本的不足之处,提出质疑。并用更好的方法去解决发现的问题,让学生知道教材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教师在课堂上故意犯错,让学生明白教师也不是全对的,让学生不要迷信权威,权威也有错的时候,要有敢于打破的勇气。

2、多肯定学生,激励他们的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于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热情的鼓励,如果你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如果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如果你对其他学生的嘲笑不加以制止,那么,你给学生传达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学生逐渐失去提问的信心,变得沉默,进而排斥学习。

要想让学生提问就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对于学生所提问题与内容不相关或是毫无意义,教师不能打击学生的热情,至少他有提问的勇气,这也是值得表扬的。

三、改变教学方法,给学生有提问的机会

很长的时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的方法是讲授法,教师讲解,学生接受,这就使得学生没有了问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应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思考后并提出问题。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好奇心,他们不断地努力去了解他们

周围的世界。现在,新课改后的教学材中用一例题把要学习的知识放在其中,没有固定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选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去教学,通过引导,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的问题,并通过解快问题学到新知识。再者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设计生动的教学情景,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置身于生动教学情境时,有利于激发学习需要。引入时可以用游戏、故事、图片、模拟现实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与自己原有知识经验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激奋状态,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求知欲也强,参与性也积极,从而为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提供广阔的空间。当学生没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帮助、促进学生与自己已的哪些知识、经验整合,最终根据具体情况创设情境,促使学生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提高问题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先用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来引导,出示异他母分数的加减法,让学生质疑:可不可把他分子分母一起相加,分母不能相加否定后,让学生再提孤芳自赏同可以把分母化了相同后再进行相加,这就应有到了通分和约分的知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的不多,多在于让学生自己去提问并自己解决,从而获得新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在于两方面:

1、引: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

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此时,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 做到引而不发。

2、促:要有效地促进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因人、因时制宜地将教材的内容进行扩展、修改、重组、再创造。并走近学生的身旁,走近学生的心灵,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提问,在学生尽情地表达中接受学生的“闪光”问题,不断促进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问题。

五、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的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景,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提出情景,形成并增强学生们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论文网,作者:周秀梅论《课堂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的重

要性》。

2、作者:兰家中心校宋艳丽《小 学 生 问 题 意 识 的 培 养》

2、作者:严汉志《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7.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七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从心理学上讲,是指在人的认知中,通常会遇到一些不明白的事情或是问题,进而在心底产生疑问,并且加以探求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语文教学中,通常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静待老师提问,才解决问题。学生自己缺乏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前我国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

长期以来,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而言,我们国家的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我国著名的主持人杨澜曾经说过,她在国外求学的时候,每科成绩的测验分数都是优秀,但最后学期末的时候,教授给的成绩却不高,她去询问原因,教授告诉她,虽然她的书面成绩优秀,但是因为她上课从来不提问题,因此才会拉低整体分数。这件事确实能够反映我们国家目前学生的课堂状况。也因此说明,我国在语文教学中存在一系列严重的问题意识缺乏状况。

1.难以主动发现问题

目前,在课堂学习中,很多学生的学习观念比较滞后,对于课堂学习中的知识点,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很多人认为,反正老师在上课时都会讲解到,因此没必要提前寻找问题。再加上一些学生对自己本身存在的学习习惯认识不清,对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也不敏感,在这种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就很难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2.不懂得变通地探讨问题

俗话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但目前来说,我们的大多数学生都不能做到真正的变通。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的知识本身就是广泛的。语文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复杂难学的。因为内容太过庞杂,不像数、理、化等学科,有其固定的公式定理。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很难变通地去提出问题,甚至探讨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3.懒于深入分析问题

一些学生对各种司空见惯的问题,往往只停留于表层议论,忽视深入分析,抓不住要害,致使一些问题仍不断发生,矛盾难以根治,成果难以持久、巩固和提升,学习上难以实现大的跨越。在语文学习中,对于一些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表层的理解方面,而难以真正地完全认识与理解。比如,在对古诗的学习方面,很多时候,诗词的寓意都是多方面的,不能仅仅根据字词的表面意思来理解诗人的整体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懒于深入地分析问题,以致问题意识越来越淡薄。

三、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

1.创设情境,有效教学

古语有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一切思维的基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有价值的生活情境。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课是《小蝌蚪找妈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相关的视频或是音频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形象的动物世界温情的一面,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之间可贵的亲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对知识点产生疑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教师要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部分。有的老师每每在上课的时候就无比严肃,自己因自身问题或是学生问题等在课堂上冷脸面对学生,使得课堂气氛非常严肃,以致学生不能甚至不敢当堂提问。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轻松地、愉悦地为学生讲授知识。

3.增强课堂趣味性,让学生乐于提问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巴克曾经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在当今课堂,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辩论方式、小组竞赛的方式、一对一的互助学习模式等等,活跃学生,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结合的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吸收知识点,并能够加以自主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4.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有的老师在上课中,不经常让学生提问,反而在学生提问之前就宣布答案,这样,学生甚至都没有提问的必要,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会逐渐淡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反问法、类比法及联想法等方法提出问题。

8.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八

关键字:化学教学;问题意识;重要性;方法;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6-0020-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6.009

《化学课程标准》强调化学学习要“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正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化学教育的要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所以,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下面,本人通过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就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关键在于怎样使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我们学过的知识点,遇到过的各种各类事物脑子里能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让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

1.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利用实验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研究和分析获得的感性认识去思考问题,探求问题,从而揭示化学现象的本质,探究化学规律。在学习燃烧条件后向学生提问:物质在水中会不会燃烧?学生很快就会回答:不会燃烧,水火不容呀!于是我就做了一个实验:向放有白磷的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燃烧了。通过引导学生会由现象想到一些问题:①物质须具备哪些条件才会燃烧?②燃烧条件都具备时,水还会阻止燃烧吗?学生通过分析讨论物质只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燃烧就能进行,与有无水无关。这样学生便会很好得掌握物质燃烧条件,课堂效率也很高。

2.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任何一个新知识均可以通过上位学习、下位学习、组合学习,设计恰当的先行组织者,寻求它与旧知识的联系作为新概念的增长点,促进新知识的学习,可见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设计或引导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思维的敏捷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知识时,联系上学期学过的二氧化碳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紫色石蕊试液会变红色的知识,提出“什么样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这样不仅让学生清楚地掌握了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3.由知识的实际应用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无处不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因此结合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作用,将使学生产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感受,引发其探求知识,解决问题的心理需求。例如在金属活动性的教学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用铜、金、银等金属制作钱币,而不用锌、镁等金属制作。让学生带着问题从实验与教材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注意的策略

1.要问在有疑之处

“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内驱力,它是引导思维、启迪智慧的重要心理因素。它会打破学生心理上的平衡,引起学生动机、注意力和情感态度的及时变更,并重新组成认知行为的心理动力系统,保证认知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问题一旦解决,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探究“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这一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测把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的现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猜测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再演示,开始学生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当继续通入二氧化碳时,浑浊的石灰水又慢慢变澄清,这时学生们都会惊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了,探究欲急剧高涨。又如,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感叹这一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此时设疑便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2.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固有的好奇心,培养兴趣,增强求知欲,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为一个满足好奇心和兴趣需要、适应求知欲望的过程。例如,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时,首先引导学生对比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和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猛制取氧气的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来选择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然后对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进行改良探究,此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颇具启发性的问题,如:①不用铁架台可怎样改?②如果酸用完了,那么反应不能继续进行,为了充分利用石灰石,在实验不停止的情况下怎样添加酸呢?(加一个什么仪器就可以达到目的呢?)③加入长颈漏斗后,其下端伸向什么地方较好呢?为什么?④实际实验过程中,不一定连续使用二氧化碳,我们能否使装置中的反应既能随时发生,又能随时停止呢?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自主解决来改良制取二氧化碳的简易装置。然后提供许多不同的仪器,要求学生根据同样的原理,分组设计并组装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看哪组设计并组装得最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

3.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青少年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发,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是绝对的权威,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的不敬。死板的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学生的问题意识被遏止,创新思维无法激活。相反,如果我们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问,鼓励他们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萌发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能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这就需要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双方以对话,包容,平等的关系相处,积极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一致,学生才感到心情舒畅,求知欲旺盛,思维也就非常活跃,流畅,学生才能敢想,敢问,敢说。所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这样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只要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尊重科学的认知规律,就一定能够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学裕.化学教学中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J].化学教学,1995,(11)

[2]王存宽,于淑儿.提问的技巧与策略[J].化学教育,2002,(5)

[3]姚本先.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1-02-2

[4]朱摹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九

北京 段蕴婷

------------------

在作文教学中,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几年来,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产生兴趣,激活创新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在讲授《鸟的天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一则征集《鸟的天堂》导游语的广告出现在黑板上,看着黑板上画的大榕树,树上贴着的各种各样的鸟儿,耳边听着录音机里传来的清脆的鸟叫声,随着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们感到了新奇,要把大榕树即刻介绍给游人的冲动被点燃了。事实表明,教师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用精心设计的情景,营造民主、和谐、欢愉的教学氛围,诱发了学生创作的兴趣,让所有的学生进入了“我要写”的状态中。

2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创新不仅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相互沟通;创新不仅要敢于异化,还需要合作攻关;创新不仅要自我内化,还需要伙伴交往。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创新

课文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师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课文是范例的功能,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内化,并应用于实践当中。

1学文仿文式。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课文后,指导学生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排比的句式学写游记。

2文尾续写式。如根据《穷人》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桑娜掀开帐子以后》;根据《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根据《凡卡》一课的结尾,让学生续写《凡卡梦见了爷爷》等。

3相关迁移式。如学习了《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让学生写《读〈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感》;学习了《小英雄雨来》,让学生练习缩写等。

在作文训练中,结合课文,让学生多文题、多角度地练习写作,大大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

三、在写作过程中,自主选材,感受兴趣,强化创新

在各单元的作文训练中,教师提倡学生自主选材,自主拟题;平时每周的小练笔,也让学生自己选材,自拟文题,放手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翱翔。

强化创新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会从独立选材,自主拟题的创新思维训练中,感受到写作的无穷乐趣。

四、在习作资源中,拓宽时空,体验兴趣,打造创新

拓宽训练时空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从目前的小学作文现状来看,学生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从训练时间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加强课外习作的训练。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时及时地记录下来。

从训练空间来看,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体验性的活动,拓宽习作训练的渠道。

五、在作文实践中,鼓励成功,获得乐趣,完善创新

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作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己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10.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十

(郸城县城关镇北环小学 河南 郸城 477150)

人类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这一时代的最特色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我们的教育一样也要创新,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情境 萌发创新

小学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经历过好奇---求知---探索三个阶段。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和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牛顿的万有引力的发现离不开对苹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陈景润的歌德巴赫猜想离不开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深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课堂上因此要引导学生勇于提出好奇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体体积公式时,学生在看完书后,往往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不太注意。这时我巧设陷阱设置悬念。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过了一会,一个小组倒了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的同学却大叫:“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们议论纷纷。

二、主动探索 引发创新

荷兰文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通过自身活动得到的知识与能力比旁人硬塞的理解得透彻,掌握得快。同时善于应用,一般来说,保持较长久的记忆。他还认为:发现是一种乐趣。通过“再创造”活动是小学数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例如在教圆柱体体积公式时,让学生拿出圆柱体按切、拼、旋转步骤操作,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后,我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将拼成的长方体换一个角度摆放下,你又发现了什么?这时学生们纷纷举手说出他们的发现,原来圆柱体的体积还可以用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而得。学生在认知结构更新完善中创新思维得到了很好开拓。

三、沟通纵横 激发创新

创新思维简单的说就是有创见的思维如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不同方向不同程度组合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新异独特的有价值的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等创造成果。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鼓励学生从相反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去思维。这样往往别开生面,独具一格常常导致新奇独特发现,取得突破性进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掌握顺向思路的同时引导学生理解逆向思路。如“红花比黄花多4朵”让学生不改变题意说出黄花比红花少4朵、红花减少4朵和黄花一样多。

又如六一班学生数是六二班生数的11/

12、让学生说出六二班是六一班的12/

11、六一班生数和六二班的比是11:

12、六一班人数比六二班少1/12等。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还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展思维的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习题,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例如,在“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没按课本顺序而是在介绍年月日有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一年多少天?学生纷纷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1)31*7+30*4+28 31*7+30*4+29(2)90+91+92*2 91*2+92*2(3)31*12-4-3 30*12+7-1 等各自说出了自己的思路充分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激励成功 培育创新

11.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改革 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54-02

科学课教学在小学被称为小科教学,也许在一些人的眼里不如语文、数学看似那么重要,但我身为一名科学课教师,不但没有轻视它,反而努力去上好这门课,促进这门课与其它各科教学协调发展。为党的教育事业,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现在,就小科教学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一、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增加教学趣味性

首先是在教学中,我既注重自身的外在的教学形象,也注重言语表达的简明、扼要、亲切。语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为良好的教学氛围做好铺垫。我认为,教师是教学的领头羊,这个头一定要领好。

其次是充分利用黑板这块教学中心阵地,强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经常利用彩色粉笔画进行小科教学。如六年级《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在黑板左上角画了一棵对称的绿树,中上方偏右画了一只抱着铅笔的小熊猫,小熊猫下方竹叶衬托。中下方画了一个地球仪,黑板左侧中部画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白兔,右侧中部则画了一个骑马驻留遥望的牧马人。图画周围再配以河流,草地、小山。色彩生动、形象鲜明的画面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不仅渲染了课堂学习的气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也让学生获得了一种美的享受。这些图画配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乐趣丛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调整学习心态,强化学习精神,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中引入、编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歌谣让学生表演。统一学生的思想,强化他们的集体意识,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动物的驯化》这一课,我引入编创拍手歌《爱护地球,人人有责》:你拍一,我拍一 ,地球妈妈穿绿衣。你拍二,我拍二,人和动物好伙伴。你拍三,我拍三,都来爱护大自然。你拍四,我拍四,美化国家和城市,……朗朗上口歌谣易学,易于表演,为教学增添了生气与活力。适时让学生表演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歌谣,能够让学生将知识深深地融化在心灵,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教学特有的情境趣味,甚至让学生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歌谣表演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培养了学生集体观念,勇敢精神和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自然衔接与巧妙过渡

为了调节学生学习接受新知识时的心态、情绪,有时我会让学生背诵或演唱与学习相关的古诗歌谣,达到师生步调一致的教学佳境。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的语言、方法,层次,让教学知识达到自然衔接和巧妙过渡。

四、精心构思板书 让教学更精彩

精心构思的板书能起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展现传授给的学生的不仅是知识面,也是教学艺术的展现。学生被简洁、生动、有趣的板书所吸引,进一步提高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吸收。课前设计板书,我都力求简洁、生动、有趣。如教学《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我把课首的一篇诗歌用醒目的黄色粉笔写在黑板上,在教学过程中我又用绿色粉笔和黄色粉笔混合搭配写出了占有整幅板面的大大的寻找《有生命物体的物体》的课题字体,美化了板书,增强了教学趣味性。

五、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培养严谨认真工作态度

例如,在让学生学习怎样操作酒精灯时,我强调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示范。然后挑选优秀学生当众表演,以点带面。然后再让其他学生学习演示进行每步操作,及时指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良好严谨的工作作风,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及时发现和表扬学生的优点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及时的发现和表扬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对学生的终生成长打下深刻的烙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的方式就是,表扬和奖励同时并进。准备剪得端端正正的小红旗和小红花奖给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的奖励,表扬和实物奖品以及当时的情景会时刻鞭策,鼓舞着儿童不断进步,奋勇向前。

七、通过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及这门课程的热爱

虽然自己的教学工作默默无闻,但是我以自己的严谨的方式从事这门科学课的教学,不图名,不争利,在科学课的这块土地上散发自己的花香。通过自己的教学促进学生对科学及这门课程的热爱。快乐教学,教学快乐。课堂教学的地位在我的心目中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因为我们是人民教师,要体现学高为师的风范,赢得学生的敬重。促进学生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

八、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中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为主题的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直接手段。虽然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对大人来说是很简单、幼稚,甚至还有很多错误,但这是学生自己独立的创造的结果,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直接让学生模仿“科学家”搞发明创造,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还能促进学生加深、扩展所学知识,了解创造、发明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树立良好的创新氛围,激励继续去研究、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创造发明。

活动的范围不能仅极限于学校,还应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直接让学生模仿科学家开展探索活动,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掌握知识。

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也激发产生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王瑞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03).

12.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十二

一、深挖教材,明确问题意识

如今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重视度远远不够。教材作为教学的蓝本,上面的例题、公式及教学目标都是教学应参考的标准, 而教师往往对于课本内容一带而过,引导学生注意发散性问题。教师这明显是忽略了教学重点,模糊了教学目的。

教材中渗透着适合初中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提高自己的思维敏感度, 而且通过教材中对于基础知识及基础习题的演练更能够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而不是仅靠课外辅导资料。教材中对于许多问题采取了设问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这样一来,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能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的乐趣。只有从教材出发,才能够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现实,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达到学习目标。教师要意识到要想让学生在初中形成良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就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只有能对所学问题进行提问, 才表明学生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通过解决问题取得进步。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初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及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巧妙地利用教材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教材中的问题都是与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明白解决数学问题实际上就是使自己更会生活。这样一来, 就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确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二、课堂提问,激发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把时间交给学生, 让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因为初中生对于数学还是存在许多疑惑的,让学生通过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提问解疑, 能为课堂提问营造良好的氛围。课堂提问,指的不仅仅是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还可以自己设计问题,让同学进行解答。设计问题不仅考察了学生对于问题的掌握程度, 还从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通过帮助同学解答问题巩固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 通过设计问题提高自己对数学的应用能力。由此可见,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更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

三、分组合作,培养问题意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的求知欲望相对于小学而言有增无减。并且初中生的一大特点是不愿受到拘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生活中都是如此。针对初中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而学生之间分组合作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分组合作需要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及性格和学习程度的不同进行划分, 既要保证学生之间能够真正达到合作互助的目的,又要避免带来不必要的矛盾。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充分体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即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课堂中充分活跃起来。在教师少干涉的前提下,学生更敢说,更敢做,更敢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对于问题的解决更具目的性,更有针对性,能够使课堂教学中的遗留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四、习题巩固,深化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敏感度。课上提问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还需要课后解疑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及课上学生对于问题的掌握程度进行课后习题的设计,内容不必过于复杂,但内容一定要丰富,将初中数学的学习核心体现出来,当然一定要体现课后巩固的作用。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用问题引入,用问题掌握,用问题深化,这一系列方式充分体现了问题存在的重要性, 体现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课后对问题的解决,加深了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更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是教育学生要解决问题, 但始终缺乏对提出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能够提出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要想顺利进行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就要提高自己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的存在能够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更能够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正是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所以师生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要求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初中生对于问题的接受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但仍旧缺乏问题意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只有在问题的陪衬下,思维才有活跃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数学这个科目而言,学会提问就相当于迈进了学习数学的大门,是学生主动探索的动力。问题的存在可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向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质疑,并且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通过提问不断突破自己,获得进步。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提问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做足各方面工作,从教材分析,到问题的筛选,以至于讲课的方式都需要教师在课下进行深入研究。

13.浅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篇十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  实践活动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随着小学数学新课标的推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现实的、多样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数学学习由被动向主动、枯燥向有趣、单一向丰富的转变,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属课,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生动动地发展,就一定要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下面我将谈谈从数学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活动应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社会生活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

“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是荷兰数学家、教育家氟赖登塔尔提出的“数学现实”原则。基于这个原则,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了解数学价值,培养数学意识,体验生活,认识社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研究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以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过程应由三部分组成,即首先根据数学现实找出所要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合作交流,最后对活动进行评价小结,进行反思。所以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过程是让学生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进行数学反思的过程。

数学实践活动不是脱离学生所学教材的实践活动,要使得数学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就要使数学实践活动与平时的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服务于学生所学习的内容。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数学实践活动存在于“与教材密切联系的数与运算和其它概念的发现,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几何形体的认识,与学习内容密切联系的生活中数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等”;存在于由生活引发的,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的生活中的问题,说明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活动教学,它是以解决问题为抓手,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精神。

二、科学选择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小学实践活动“做数学”的内涵,我们确定了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如在教完“人民币的认识”之后进行的实践活动“我去买东西”,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人民币在生活中的应用。不管是书上的,还是师生自行设计的,这样的实践活动的特点是时间短、见效快、紧密结合教材;重点是解决单一课堂教学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类的活动一般安排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作用。如二年级下册的《统计》,学生统计20分钟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这样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统计的认识,同时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精心组织活动,焕发主体活力。

数学实践活动的主要学习方式是研究性学习。在活动过程中,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学习的步骤:一是创设情境,提供背景;二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三是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四是汇报交流,启发深究;五是评价激励,收获成果。

首先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其次,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才能使学生摆脱过去依赖思想和模仿、记忆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真正“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大组等的交流中,学生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畅所欲言。在活动之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数学小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在撞击、知识在整合,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思维会实现质的飞跃。

四、活动是张扬个性、体现创新的媒体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的张扬不可能完全相同,由此便产生了不同的特点,这便是个性。活动便是使个性外显的一种方式,有个性才可能有创造。就这点来说,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将“钥匙”交给学生,创造性地教,要解放儿童,让儿童创造性地学。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表现自我的课堂,使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在活动中,我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拓展思维的空间和思维发散的可能性,为学生创设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同中求异,异中求优。在活动过程中还要注重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创造性,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书本,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活动是开放的天地、实践的场所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这一教学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只有采用开放性的数学活动,才可以打破以问题为“起点”,以结论为“终点”的封闭性教学过程。构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再发现问题……”的开放性教学过程。因此,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应把自我发展的空间交给学生,使数学活动在教学过程、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形成自由开放、整体发展的机制,力求使数学活动课成为问题解决的“汇报课”,解决问题的“研究课”,学习动力的“激励课”,知识用于实践的“指导课”。

1、体现活动的开放性,促进全面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慧”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从具备多方面的智慧、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学生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以使每个学生的智慧得以展示,潜能得以发掘。因此,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开放,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实际需要的开放。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自主探索的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单是教会学生解答,掌握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开放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中,应该尽可能的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能充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思维,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位置与方向”时,我设计了“为我们的学校设计合理布局图”的实践活动,在教学生初步学会辨认东南西北方位,并会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以后,问学生:你们想成为一名规划设计师吗?请每个小组拿出一张学校平面图和“教学楼”、“操场”、“实验楼”、“厕所”、的图形,请你们想一想,学校的这些设施建在哪里?为什么这样布局?再说说这些设施的方位。由于活动问题的开放,学生们的设计也五花八门,而且非常富有实践性和创造性。

六、突出活动的实践性,培养实践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好的数学教育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数学活动的实践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的重要信息途径。”由此可见,新课程是把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摆在了突出的位置。可以这么说,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在数学活动中,突出实践,加强感悟,努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索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我们教学中忽视了“实践”或实践不到位,那么学生所学知识就不能形成技能,数学教学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教学“体和体积”的概念,教师在一个盛有水的正方体缸里放入一个圆柱形铁块,让学生观察到水面上升了,这样学生就直观地理解了物体具有占据空间这一特征。然后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观察体验,悟出了圆柱形铁块的大小与上升水的体积有关,它们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角度得出计算液体体积的多种方法。由于学生对认识客体的考察没有脱离实践,因此对“体”这种概念的认识就比较深刻,而不是空洞无物的,在认识“体”这一概念以后,学生能主动借助与固体的体积去研究液体的体积。这种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的愿望及能力在实践中诱发出来,并得到发展。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能大胆想象,积极思维,主动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真正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实践,当学生领悟到实践的价值时,就会自觉地萌发出再创造的动力,这样循环往复进行下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就会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也会不断发展。

四、活动是课外实践的载体、数学价值的再现

英国教育学家萨德勒认为:“学校以外的事情,甚至比学校以内的事情更重要。”可以说,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特别重视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学生也不善于用数学眼光去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造成了知识与生活、知识与能力的脱节。《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景中学习和理解数学”。因此,适当的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课本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数学信息、参观调查、体验生活,增加了许多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这些知识帮助学生提高了判断能力与推理能力,帮助学生提高了综合的数学素养,扩大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考的空间也增大了。在课外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丰富了自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

我的具体做法是: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来收集数学信息,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开展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从生活中收集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这样对于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培养兴趣、爱好,丰富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发展数学才能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开展社会调查是数学课外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可以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书本知识实践化。因此,它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消极应付为积极参与的重要途径。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经常结合课程内容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去到课外收集一些相关信息:例如,教学“可怕的白色污染”,告诉学生“白色污染”是个现实的问题,它对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目的在于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因此,我以环境污染的实例出发,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他们通过网上浏览收集信息、查阅相关书籍等方法了解白色污染的定义、成因、危害等,学生通过自己对网络以及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的接触,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收集平均每个家庭1天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并利用这个平均值去算一算育红小学学生家庭每天、每周、每年使用塑料袋的个数。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认真地收集与白色污染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有的说,我家占地面积大约是120平方米,把全校师生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开相当于550个家庭的占地面积。有的说,体育场占地面积1公顷,把全校的家庭每年用掉的塑料袋铺开相当于7个体育场的面积等等。各小组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数据信息形成学习体会和探究成果:学生体会到白色污染的可怕性,消灭白色污染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该数学课外实践活动中,调查研究的气氛是合作的、认真的。学生能够根据收集的数学信息大胆的设想,积极参与,敢于发言。充分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提高了学生收集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上一篇:财务分析后财务建议下一篇:无常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