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个原则论文

2024-07-25

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个原则论文(精选9篇)

1.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个原则论文 篇一

小学英语教学中游戏设计的几个原则

[论文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英语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和效果越来越受到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和应用。然而应用英语游戏也必须遵循 一定的原则,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本文试着对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 教学 游戏 原则

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开展和新课标的贯彻,过去英语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死记硬背,机械操练而不求甚解的方法已逐步淘汰,代之而起的是各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其中“游戏”更是以其独有的特点和效果越来越受到广大小学英语教师的重视和应用。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设计课堂教学的“游戏”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否则不但无法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作用,还可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造成干扰,影响学习效果。下面我谈谈这方面的几点意见:

一、游戏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目前,我校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开设了英语课。根据学生年龄的差异,不同年级的学生所学的内容也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用的游戏时要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当以一,二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时,教师设计的游戏必须简单,明了,使学生容易领会,容易操 1 作。以五,六年级学生为教学对象时,设计的游戏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从而能够激发学生运用智力解决问题。比如教英语数字时,低年级可用“开火车”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数字的表达,但此法应用到高年级的教学中,就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能使学生感到厌倦。我们可以尝试用加,减数字或“找邻居”等的游戏方法引导学生对英语数字的掌握,这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一定的挑战性和刺激性,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游戏必须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

众所周知,“游戏”只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一种手段,所以游戏的内容一定要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明了教学目标,否则可能会搞乱学生的思路,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举个例子,教师在教《Colours》这一课的时候,设计了许多新颖有趣的游戏,如“抢垫子”,“钓鱼”,“转转盘”,“投飞镖”等。在游戏中学生或根据教师的指令完成游戏设定的目标,或根据玩的结果说出各种颜色的英语名称,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游戏的过程中贯彻了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英语有关颜色的名词的听和说,完成了教学目标。如有的教师刚教完几个有关饮料的单词,在学生还未掌握这几个单词的“听”和“说”的情况下,就要学生扮演“waiter”,结果学生要花时间和精力去学习“waiter”的用语,反而影响了学生对饮料名词的掌握,实在是得不偿失。

三、游戏必须目的明确,安排合理 游戏在精,而不在多, 根据听,说,读,写的语言教学规律安排各种游戏。游戏要有一定的意义。不要偏重了趣味性,冲淡了语言的实践性,降低了游戏的实效性。如果只为了课堂上热闹点,学生好玩点,游戏根本没有意义,教师就不必采用,游戏过多,而忽略了主要教学内容的讲授和训练,喧宾夺主,成了游戏娱乐课,反而更得不偿失。在新授颜色这课时,为了让学生轻松有趣的掌握好六个有关颜色的单词,我运用了跳彩色花环的游戏,学生边跳进一个花环边读出颜色,其目的是使他们动脚,动眼,动脑,动嘴学会认读并区分颜色的单词,这样目的性强,有让学生多感官运用,在激烈竞赛中完成学习任务。

四、适度调控和认真组织 ,使富有竞争和激励性的游戏成功开展

小学生争强好胜,不甘落后,都有比一比的愿望,谁都惟恐落后,总希望自己一方获胜而全身心投入,所以游戏要有竞争性和激励性。游戏以竞赛的方式进行,可以在师生间,学生个体间,更多的在于学生各组间。而且这种以同组合作,异组竞争为形式的竞赛,更增加了每个组员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使组员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更为可能。要讲清规则,游戏规则是评判游戏行为和行为结果而提出的规范和准则.游戏规则不宜复杂,而应简单易懂,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游戏中。

还要做好游戏的组织工作,做到有条不紊,活而不乱。首先,开始游戏之前要讲清规则,纪律要求,评分标准,防患未然。在游戏过程中即使还出现一些混乱,也要能理解学生的心理,老师就要适时进行调控, 不一味批评,而是积极讲清楚。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游戏”的广泛使用,的确令课堂教学改观不少,游戏不但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到主动地在语言实践掌握知识,学生无论在学习效果上还是整体素质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认为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游戏时还应该遵循以上几个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使学生更加愿意学英语,乐于学英语,使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2.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个原则论文 篇二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设计问题,着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也特别强调问题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学生要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并把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当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围绕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赵亚夫教授在《历史教育要给国民自信力》一文中指出:“我们强调历史教育要突出问题意识。历史是思考的学科,没有思考的历史教育是僵死的、无意义的。历史也是学问的学科,没有学问的历史教育就无从思考、无从行动。”由此可见,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非常重要。

一、历史问题设计的概念

所谓历史问题设计,是指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问题,使其构成问题串,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及养成良好心理品质的一种教学策略。

二、问题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1.设计的问题要从易到难、层次分明,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问题设计是为了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促进其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问题太容易,无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但如果一开始问题的难度太大,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层次分明,最好能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进而解决后一问,前一问要为后一问的解决做好铺垫。

2.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实用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问题设计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更容易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此,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师要搞清楚为什么这样问,其要达到什么目的等。在具体操作上,一是根据教材设问。教师可在核心处设问,也可在热点处设问。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设问。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寻找设问的切入点,以不断设计出富有价值、难度适宜的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三是根据前后知识的关系设问,或联系,或比较,以使学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3.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拓展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进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为此,教师要设计一些比较新颖、具有开放性或启发性的问题,而不能拘泥于教材或标准答案。比较好的做法是利用一些新颖、符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材料,灵活地设计和提出问题。这样做,可以增强学生的新鲜感和兴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欲望。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则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4.设计的问题要与时代发展、学生生活实际相适应。新课改要求教师应从“教书”转向育人,要避免心中有教材、目中无活人的现象,在问题设计时要吃透教材,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与认知水平,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的问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能理解、有话说。

3.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个原则论文 篇三

【关键词】 高中思政 专业术语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77-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可见,寓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教学于社会生活主题中,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其理由有三:一是专业术语本身包涵有重要的基本概念,随着公民素养的提高,很多专业术语逐渐生活化,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经常提到的“名词”。二是有些术语是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但也有一些术语学生只是耳闻却不一定理解,鉴于专业术语一般都有固定解释,不能随意更改,又很抽象,因此必须结合社会生活主题和有效教学的情境设计进行阐述,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以帮助全体学生有效理解。三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能力考查成为各类测试的核心。但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越是要求学生依据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思政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解读、辩证地分析、结合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范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其本质属性和规律性。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为例,就专业术语(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流动性、流通性结算业务、利润、利息、股息等)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一探讨。

一、注重专业术语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思政专业术语的传统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先提出概念性的结论,再进行抽丝剥茧的层层剖析,讲清楚其含义,让学生找出关键词,作为中心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记、背、默。

为了突破这种从知识教学出发,以知识的解析和推进作为教学框架的传统做法,笔者尝试构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与方法,着眼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例如,城市学生对储蓄机构较熟悉,或多或少办过一些储蓄业务,甚至还拥有银行的借记卡或信用卡。因此投资理财中的储蓄存款的教学,完全可由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只需做好组织引导工作。笔者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到一家银行进行观察或体验业务,从电子屏上的各档次利率、各外汇牌价,到银行各种服务项目及收费的公示;从取号等待、存、取款的办理,到顾客手持的卡、存折、存单等结算凭证的调查。学生只需化5-10 min的体验就能初步了解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利息、存款、贷款、结算等术语的内涵。课上仅化10 min归纳小结,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基于书本而高于书本的现实中的问题,如存款的风险性分析、贷款的注意事项等。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传统注入式教学的简单生硬,体现了新课改体验式教学的高效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专业术语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迁移、运用知识的权利。

二、辨析专业术语的本质区别,遵循概念的科学性

专业术语是规范用语,必须遵循其概念的科学性,不可随意改变,更不能张冠李戴。本课中的“保险”作为投资方式特指商业保险,而非社会保险;此外,学生常将利息、利润、股息等专业术语张冠李戴;对股票和债券这两种有价证券的实质区别不明确,还将“流动性”和“流通性”混为一谈。对此,笔者通过列表比较(见表1),让学生辨析专业术语的本质内涵,做到慎思之、明辨之。

概念迁移:某小企业老板王某有笔余钱,银行经理建议他购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王某说:“我的工厂经营有起伏,得考虑这些资金能随时取出来。”王某投资理财产品时优先考虑的是( B )

①收益性 ②风险性 ③流动性 ④流通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该题关键是对流动性与流通性的理解。教材中没有专门解释,只在两处提到:“活期存款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对这类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术语教师要讲清其概念,让学生形成科学认识: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否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转化能力强,说明资产流动性好。当然,现金不需要转化,它的流动性最好。活期储蓄比定期储蓄的流动性要强点。部分常见资产流动性的大小:现金>活期储蓄>债券>股票>房产。流通性,是指资产能否在市场上交易转让,如活期储蓄存款流动性好,但不能像股票、债券一样在市场上流通。

三、联系专业术语的社会实际,突出学习的实践性

新课标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据此,专业术语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增强感性经验,扩展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科学素养。

本课教材只是在理论层面向中学生介绍了几种投资理财的方式,因此,在学习这些专业术语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如结合每学期交给学校的学费存单加强对存款储蓄的理解;结合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原因反思贷款的信用问题;结合人人都买的大病医疗保险和学生自愿购买的平安保险(研究保险合同)理解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结合听父母介绍或专家讲座体会投资理财的操作过程及理念;看相关漫画、图片探究中学生该不该买股票和为老年人提出投资理财方式的建议;为增强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做一个为100万元的闲置资金设计理财方式的模拟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进行理财演练、角色模拟、问题分析、增加投资理财和风险防范意识,使专业术语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把握专业术语的丰富内涵,坚持解读的适度性

同样的专业术语,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有老师自认为内容简单,于是就照本宣科了事;也有老师喜欢在课上拓展很多内容,或介绍更多的社会实际投资行为,或深度阐述自己对某个术语的理解,这种过度挖掘让学生云里雾里。笔者觉得,要做到恰到好处地解读,坚持解读的适度性。

1. 忠于课程标准。新课标是国家对思政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目标与内容、教学原则与评价等作出明确规定的纲领性教育文件,是课本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于本课内容,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方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教学中对专业术语的解读,必须忠于课程标准,弄清其基本要求,并贯彻落实于教学活动中。

2. 基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任何课本的编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很难及时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现实。因此,对知识的解读既要基于课本但又要高于课本。譬如,教材中关于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在前面《信用工具和外汇》一课中已有涉及,只需前后联系一带而过,而把课时用在投资方式的比较、投资注意事项的讨论、现实生活中投资理财的热点和风险防范上,对教材中的基金等则强调其风险,不作详细介绍。

3. 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在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阅读一些教学参考资料,可从中启发思路,完善教案,使教学设计更科学、恰当。笔者认为,除了教师用书、相关教学杂志外,凡是能提供有用信息的教学资源皆可作为参考。

4.课堂教学评价应重视的几个原则 篇四

(2003-09-20 10:46:2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其目标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迫切需要,更是实现“三个面向”的有力保证。针对目标中的“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到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结合教育实践,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原则。

1、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看到自己在参与学习后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探究精神。

如,课堂上教师的少批评,赞扬一点不计其余的行为;放大学生个体的“单元”优势,提高其自信心的行为;培养学生群体的学会欣赏、赞扬他人的行为等。

2、自主性原则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内部动机比外部刺激更具持久作用。社会的发展更要求人具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解、自我提升等能力。自我评价作为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应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得以高度重视。如,实效性地创设小组交流的时空,使学生有取长补

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的机会,这便是一种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与默化。再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的作业自评,互评,再师评等具体操作,都有效地提高

了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

3、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发展,由于受其遗传及生存环境的多因素影响,个体之间显现着多元的不均衡性;就自身而言,也存在着发展的方向问题。这需要因材施教,因性施教,绝不可一刀切,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的要求。

对学生的评价,我们贯彻“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操作原则。“要保底”就是确保每位学生在每日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即使是学困生,也同样要通过教师的帮助,同学的影响而感受到“只要我努力,我也会提高,我也有优势”。对学困生不追求其全面、最好等,评价侧重他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与自身的进步相比,关注他的“更好”,哪怕是一时的不足,难寻其长也应对其进行一定的鼓励性评价,因为只要希望在,成功就在。

“不封顶”就是注重教育的层次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广大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平台。不仅要“走共同富裕之路”,还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样才能产生多元奇秀的“领头雁”。

4、多元性原则

课堂评价的多元性原则,主要是指两方面:一是参与评价者的多元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且形成各学科评价思想的和谐、统一、互补、持续;自我评价,生生评价,乃延伸于管理者与家长、社会的评价等,从而构成评价的立体化。二是评价角度的多元性。针对学生个性和班级群体的评价,不仅限于知识、能力上,而且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品质等多

方面。

如,我们针对比较聪明而学习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教学过程就多侧重于他们的学习习惯方面的评价,并加强年级教导制的教研管理,强调各科教师沟通,重在研究学生个体与群体的发展、影响。不求其全,但求走实每一步,让教师的群体合力良好地作用于学生的最

近发展区内。

5、艺术性原则

教育是一门艺术,评价应是这门艺术性中更绚烂的花朵。

评价的艺术性,师者首先要对每一学生拥有爱心,其次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再是要善于发现美──学生“微不足道”的优处,并能以自然、真诚、恰当、温馨的语言予以赞美,从而点亮学生希望之火把。

于华强 大连软件园双语学校

5.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个原则论文 篇五

德育教育论文: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及原则

徐辉元,冯毅

(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州510800;中共建宁县委党校,福建三明354500)

摘要:随着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深入发展,大学生德育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德育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同时,对其渗透德育教育是富有成效的方式。由于德育教育的特殊性,探索高职院校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充分挖掘高校课程教学的德育功能,是新形势下取得良好德育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课程教学;德育;渗透;原则

在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教育具有社会性的本质反映,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求高职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具备过硬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一、德育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教师是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但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受教育者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职责。教师兼有教学者和育人者的双重职能,两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该是统一的。但有不少人,甚至有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与其他课程教育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他们认为,德育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的事,这种认识是不科学的。其实德育对学校其他课程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论文范文 )德育强调的是受教育者应具有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素质,促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其他学科的教育决定着受教育者具有什么样的知识水平和才能。可以想象,一个学术水平高而没有良好的道德、法纪观念的人,可能会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只有将德育和其他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德育教育的任务。可以说德育对其他学科的教育起着方向盘和引擎的作用。

高职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高校教师必须担负起教书育人职责,增强使命感、以身作则,树立起良好的师德师风,以自身的良好品行和崇高的人格魅力对大学生施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大学生相关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去。在专业知识教学环节中挖掘德育教育资源,并适时地渗透到课堂中去,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能自觉地加强道德素养,提高思想境界,以达到育人之目的。“教师应该把德育贯穿和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高职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是以德治教的要求

以德治教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培育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化建设者具有深刻影响。德育是素质教育中心环节,要培养有道德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言传身教及模范表率作用。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具备教书的本领,而且要有育人的良好品德。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针对“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表明以德治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德治教需要高校教师共同协作、落到实处,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各自的课程教学全过程当中。这样,以德治教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而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二)高职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职学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事业主力军,是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需要,确保他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能抵御各种诱惑和经受得起风浪考验,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情操、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觉悟,使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不断开拓创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建立完备的文化知识的传授体系,而且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确辽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学问”与“道德”是培养人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师要把德育教育、传授知识、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有机统一起来,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教师应尽量挖掘各课程中的德育教育素材,结合任教学科的知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运用变化、发展、联系的观点观察事物现象,抓住本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的方法论。这样,学生就能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抓住矛盾的变化发展,正确处理理论与实践、必然与偶然、现实与未来等对立统一关系。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奠定扎实的思维基础。

二、高校课程教学渗透德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受教育者接受外界信息,通过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矛盾,将外界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动机,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言行过程。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在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应该讲究方法,遵循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一)贴近生活与把握时代脉搏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完整体系,要树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观念,要敢于肯定学生的个人正当欲望。因此教师在其他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就必须贴近生活、把握时代脉搏。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提倡大学生自主择业,很多学生关心自己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和待遇。这种欲望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合情合理的,但在传统的德育观念中,大都把个人欲望当做“恶”的消极的东西加以否定和限制。现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和运行已充分表明,个人的正当欲望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所以,教师在课程教学渗透德育时应该结合学生的正当需求。例如,教师在讲授市场营销学时,介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需要公平、公正的交易环境,我们不能以背信弃义、制假售假、坑蒙拐骗等方式来实现所谓的“发财梦”。这时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法纪等方面的教育。让大学生明确只有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的正当欲望才能实现。教师结合学生的这种正当欲望进行德育教育有利于学生接受,这样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人文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过程是师生之间和谐共处和交互影响的过程,是心灵的相遇和思想的沟通。如果教师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只表现出理性和冷漠,德育就会演变成机械的“说教”和缺乏人情味的`“管教”。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始终高度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始终体现仁慈、关怀、公平、正义,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当然,这种人文性应该与学科性结合起来进行德育渗透。所谓学科性原则就是在其他各科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认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避免临时性的“穿鞋戴帽”式的“渗透”。比如,在数学、物理、化学的教学中,我们利用教学内容中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勇攀科学高峰的勇气、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德育教育,也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据,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道德、法纪等方面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如果不和实践结合起来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甚至给有的学生造成逆反心理,很难取得实际的德育效果。德育的关键是实践,其教育的效果如何,最终是由学生在自己的行为卜反映出来。所以,在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但要对学生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用马克恩主义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更要重视学生在实践中行为的养成,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磨炼意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来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做到寓教育于娱乐、寓教育于指导、寓教育于实践活动。

(四)自然性、连续性与持久性相结合的原则

6.猎头的几个工作原则 篇六

发布人:胡聪聪 2012-10-30 10:03

(1)挑战性原则:目标或措施是否具有挑战性,还是仅保持其原来状况而已?

(2)全程原则:拟定生涯规划时必须考虑到生涯发展的整个历程,作全程的考虑。

(3)动态原则:目标或措施是否有弹性或缓冲性?是否能依循环境的变化而作调整?

(4)一致性原则:主要目标与分目标是否一致?目标与措施是否一致?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否一致?

(5)激励性原则:目标是否符合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是否能对自己产生内在的激励作用?

(6)清晰性原则:考虑目标、措施是否清晰、明确?实现目标的步骤是否直截了当?

(7)合作性原则:个人的目标与企业目标是否具有合作性与协调性?

(8)量化清晰原则:生涯规划各阶段的路线划分与安排,必须具体可行。

(9)可评量原则:规划的设计应有明确的时间限制或标准,以便评量、检查,使自己随时掌握执行状况,并为规划的修正提供参考依据。

7.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个原则论文 篇七

我认为,在孩子人生当中最金贵的时期,在孩子学业最重要的时期,家庭教育应适应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除了保证孩子的后勤供应,对孩子的全面健康茁壮成长大有给力的地方,关键是家长把握这个时期家庭的特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科学民主原则

各类人际关系的沟通交往在人类社会发展了几千年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规律,有各自的科学性。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终生的教育资源之一,在孩子不同身心发展阶段实施对应的家庭教育对策。孩子成长到高中阶段,家庭教育初具成效,很多习惯、素养基本定型,这是家庭教育的功劳之一。在此阶段,完全放任孩子的家庭教育,撒手不管是不负责任的。当然,如果还是延续对孩子少年儿童时期的老方式方法,也会事与愿违,费力不讨好。要坚信高中生的家庭教育也是有它的科学性、必要性、适应性。这样,即使孩子不在当面,也能收到科学民主的家庭教育的力量。

民主原则是家庭教育一贯奉行的原则,到高中生阶段尤为重要。孩子这个时候,已经是准成人、成人了,有自我摆脱家长管教,自立、自主的强烈要求。比如在交朋友方面,选择学习文理科等问题上,家长要充分发扬民主,听取、尊重孩子自己的意见和选择,不能搞管卡压,也不能搞伪民主。

当然,一些家长没有时间过问关注孩子的事情,孩子的学业成长也很顺利。这种情况大量存在。这首先是之前少年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次,高中生的“不管”也是一种教育艺术,这个下面还会专门提到。

二、和谐共进原则

最合适、最理想的教育环境是和谐的亲子关系,温馨幸福的家庭生活氛围。与孩子交流沟通时要把握以下几点:1.重过程轻结果。不要因为一次考试的波动就大发雷霆,要思考原因是什么,包括家长的原因和孩子平时的状态。2.重细节忌唠叨。细心观察孩子的状态,提要求、建议要具体,要有选择性。不要重复唠叨,这是大忌。3.重全面,忌只盯着分数和名次。孩子的自信、自尊、人格、习惯、理想、意志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不能只看分数和名次,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4.重减压忌转嫁压力。高中生的学习成长压力是最大的。家长在很多时候要给孩子减压,告诉孩子只要尽力了,就不要后悔,家庭永远是孩子的坚强的后盾和粉丝团。不要把家长的焦虑和压力转嫁给孩子,要求孩子必须考多少分,得第几名。

家庭也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进步的一个基地,不过是学习的内容、成长的方向不太相同而已。家长应该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目标,不能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家长除了学习提高职业水平,还要自觉通过书刊、网络、交流等各种形式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比如通过网络搜索自己关注问题,浏览学习相关网页。还可以通过加入家庭教育相关的QQ群、博客圈等方式学习交流。我还通过申报家庭教育研究课题来学习家庭教育经验,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以服务于自己从事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这个做法可以建议给做学生德育工作的教师、班主任等教育工作者。这也验证了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原则。

三、放飞原则(背影原则)

给孩子必要的时空这个时期尤为重要。一些家长不放心孩子,偷看孩子日记、信件,搜查孩子的书包,查看孩子的手机信息等等,生怕孩子交友不当或者早恋。家长们要清楚,我们不可能看管孩子一辈子,给孩子必要的自我的空间对孩子是一个独立人生的锻炼。即使孩子会犯错,会走一点弯路也是必要的。如孩子自作主张,买了一件不很实用的物品,不很适合的书刊。事后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以后改正就行了,不能事事包办替代做主,更不要溺爱孩子,对孩子娇生惯养。

一说背影,很容易联想到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这里的背影原则,却是父母要勇敢面对孩子转身离去,自立、自强、自尊的背影。有句言论说得好:“不敢面对孩子的背影,就无法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未来。”在这里,不提倡高中生家长陪读,甚至还有大学生家长陪读。陪读的同时,孩子丧失了独立人生人格养成的良好机会。

四、理想规划原则

虽然理想教育从小就进行,但小时候的理想教育有很多的随意性和多变性,孩子可能会看到解放军,想当兵,看到卫星上天,想当科学家。在高中紧张的学习阶段,理想教育和人生规划教育就和不久的大学选专业和将来走向社会距离最近。所以要特别重视这个原则。很多人认为,高中生只管拼命学习拿一个好分数就行了,理想就是二本、一本、名牌大学。这种观点确实还有一定市场,但是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是不利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是在中学阶段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规划。家长可以通过看电视、闲谈、聊天等机会跟孩子探讨这方面的话题。例如有的孩子通过看百家讲坛,立志做一名大学教师。通过跟家长的谈心,选定将来大学的学习专业方向。

8.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个原则论文 篇八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能够准确选择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作为教学设计的突破口,以点带面的将文本、教师和学生整合起来,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如上所述,语文教学文本教学选择点是丰富的。崔峦老师曾经说过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总有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有时是一个“点”,有时是一条“线”,有时是一个“面”。在阅读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把握”。这就会带来另一个问题,教学设计切入点的选择也是多样的。实践中,许多教学一线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潜心研究,总结了很多切入方法。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设计切入点,将学生引入文本,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笔者认为遵循如下几条原则,对我们合理选择教学设计切入点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一、切入点要具有统领性

统领性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能够成为整个教学设计的一条主线。在形式上勾联整个教学设计的始终,在内容上通过这条主线勾联整个教学内容。

课例:《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切入点从关键词“闲”字切入:知闲人(苏轼)—论闲事(携友夜游赏月)—赏闲景(赏析月色之美)—悟闲情(感悟作者复杂心境)。一个“闲”字,贯穿教学设计,很好的连带起整个教学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切入点要贴近文体特征

诗歌、小说、散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文本组成了阅读教材。每种文体都具有各自系统的知识点和鲜明的特征。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对这些文体文本的学习。针对不同文体,在教学设计切入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征,选择恰当的教学设计切入点。

课例:《松鼠》

一位教师在执教这篇说明文时,巧妙以《辞海》中对松树这种动物的解释词条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通过对词条和文章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找出两者对松鼠同一特征的表述,比较两者在表述上的不同,分析这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目的是什么。通过这种比较,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说明文语言特点、说明方法及作用等重要知识点。更加可贵的是,这些知识的掌握很大程度上是学生在比较中的自我领悟,而不是教师的说教和灌输。这对改变说明文教学中一味紧抓知识点,肢解文章整体的弊病有显著效果。

另外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诗歌中的诵读,散文中的线索、关键词等都可以作为具体教学设计的切入点,这里就不一一而论了。

三、切入点要服从学生的需要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教学切入点要基于学生的需要。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现有能力和情感认知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去研读文本,选择能够将学生引入文本,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的切入点。

课例:《背影》

在《背影》的教学设计中,大家更多的是选择父亲的四次背影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教学效果往往一般。学生很难体会出父亲对我的深情。究其原因,很多学生对自己父亲的背影,根本没有清晰的印象,自然很难引起共鸣。笔者在教学设计切入中,选择了父亲的话(包括来信)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找出父亲对我说的话;分析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结合情景体会话语中包含怎样的情感。由于文中父亲的几句话都很平实,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曾听过父母类似的叮嘱,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对父亲的深情也体会的更深。

四、切入点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以引导为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因而,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选择好切入点,体现新课标和新课程的理念。

课例:《愚公移山》

在教学设计中打破传统的先逐句翻译,疏通文意,再分析文章的教法。在教学设计中,直接抛出你认为愚公能够成功吗?从文中找出愚公移山所面临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自由组成合作小组,合作解决文意的疏通,比较愚公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困难,支持自己小组的观点。这一切入点,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探讨中学生能够主动为小组的观点寻找依据,最后的辩论环节更是精彩纷呈。

语文教学设计切入点的选择是多样的,要找出最佳的切入点一定是很困难的。上述原则可能并不全面,但相信会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崔峦.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J].小学语文教师,2005,(1-2).

9.体育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个原则论文 篇九

“小学数学基本思想”解读

刘玉和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把“基本思想”作为“四基”之一,这就明确了数学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数学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思想” 蕴涵在教材的哪些内容之中?教学中怎样帮助学生获得“基本思想”呢?

一、什么是数学基本思想?

数学思想,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与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基本数学思想则是体现或应该体现于基础数学中的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和最广泛的数学思想,它们含有传统数学思想的精华和现代数学思想的基本特征,并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培养,数学的能力才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掌握数学思想,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

史宁中教授指出:基本数学思想不应当是个案的,而必须是一般的。这大概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数学产生以及数学发展过程中所必须依赖的那些思想。二是学习过数学的人所具有的思维特征。这些特征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之中。这就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即抽象、推理和模型。通过抽象,人们把外部世界与数学有关的东西抽象到数学内部,形成数学研究的对象,其思维特征是抽象能力强;通过推理,人们得到数学的命题和计算方法,促进数学内部的发展,其思维特征是逻辑能力强;通过模型,人们创造出具有表现力的数学语言,构建了数学与外部世界的桥梁,其思维特征是应用能力强。

1、什么是抽象 抽象是在思维中抛开对象的非特有、非本质属性,从中抽取对象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方法。

数学中抽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数量与数量关系的抽象,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通过抽象得到数学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包括:数学研究对象的定义、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术语和符号以及刻画对象之间关系的运算方法。

例如:人们经过长期的实践,把1个鸡蛋、1只羊、1头牛……抽象成数字“1”符号,继而形成了自然数,并且用十个符号和位数表示。后来又抽象出了数之间的大小、运算关系。至于图形与图形关系的抽象最明显的体现是构成几何学的基本要素的“点、线、面”就是抽象的结果。

2、什么是推理

所谓推理,是指从一个命题判断到另一个命题判断的思维过程,其中命题是指可供是否判断的语句;所谓有逻辑的推理,是指所涉及的命题内涵之间具有某种传递性。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合情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的思维过程。合情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小到大的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归纳推理是由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具有某些特征,推出该类事物的全部对象都具有这些特征,或者由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结论;类比推理由两类对象具有某些类似特性和其中一类对象的某些已知特性,推出另一类对象也具有这些特性的推理。简言之,类比推理是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因此,通过合情推理得到的结论是或然的。人们借助合情推理,从经验过的东西出发推断未曾经验过的东西,这便是所说的“看”出数学结果,看出的数学结果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指引了数学研究的方向。便于探索思路、发现结论。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命题内涵由大到小的推理,是一种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因此,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结论是必然的。演绎推理包括三段论、反证法、数学归纳法、算法逻辑等。人们借助演绎推理,按照假设前提和规定的法则验证那些通过推断得到的结论,这便是数学的“证明”,通过证明得到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不能使命题的内涵得到扩张。例如: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因为3×1/3=1,所以3和1/3互为倒数。注意:不可能把抽象和推理截然分开:抽象的过程要依赖推理;而两种形式的推理、特别是合情推理的过程要依赖抽象。

3、什么是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的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从广义角度讲,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式,图表,程序等都是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思想是指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所依赖的思想。数学模型使数学走出数学的世界,是构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通俗地说,数学模型是借用数学的语言讲述现实世界的故事。

例如:小学两个典型的模型:路程=速度×时间 总价=单价×数量

二、小学阶段主要的数学思想有哪些?

抽象、推理和模型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最高层面的思想,在实践中又派生出很多与具体内容结合的具体思想。

在小学阶段,具体数学思想主要有符号化思想、化归思想、分类思想、方程思想、集合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统计与概率思想等等。

(一)符号化思想

1、符号化思想的概念。

数学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数学世界时一个符号化的世界,数学作为人们进行表示、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工具,符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数学有了符号,才使得数学具有简明、抽象、清晰、准确等特点,同时也促进了数学的普及和发展;国际通用的数学符号的使用,使数学成为国际化的语言。符号化思想是一般化的思想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2、符号化思想的具体应用。

知识领域 知识点 具体应用

数的表示

阿拉伯数字:0~9 与

中文数字:—、+ 代

百分号:% 负号:— 用数轴表示数

数的运算

+、—、×、÷、()、〔〕 a2(平方)、b3(立方)数的大小关系 =、≈、>、< 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b+ac 方程 ax+b=c 数量关系

时间、速度和路程:S=vt 数量、单价和总价:a=np 正比例关系:y/x=k 反比例关系:xy=k 用表格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应用拓展

大括号:{}

≤、≥、≠

a(b-c)=ab-ac

用图象表示数量间的关系

图 用字母表示计 长度单位:km、m、dm、cm、mm 形 与 几 何

容积单位:L(升)、mL(毫升)质量单位:t、kg、g 用符号表示 图形 量单位

面积单位:km2、m2、dm2、cm2、mm2、hm2(公 顷)

体积单位:m3、dm3、cm3

用字母表示点: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角:∠

1、△ABC线段AB射线c、∠

2、∠

3、∠4 两线段平行:AB∥CD 两线段垂直:AB⊥CD

直线l ◇ABCD 用字母表示公三角形面积:S=1/2ab 式

平行四边形面积:S=ah 梯形面积:S=1/2(a+b)h 圆周长:C=2πr 圆面积:S=πr2

长方体体积:V=abc 正方体积:V=a3 圆柱体积: V=sh

圆锥体积:V=1/3sh 统计与 概率 统计图与统计用统计图表述和分析各种信息 表 可能性

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符号化思想作为数学基本的、广泛应用的思想之一,教师和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它们打交道。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数学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作为必学的内容,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足以证明它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2)把培养符号意识落实到课堂教学目标中。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明确符号的具体应用,并纳入教学目标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归纳和理解教学符号化的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

(3)引导学生认识符号的特点。

让学生逐步明确,数学符号不仅可以表示数、数量关系,还可以参与运算和推理证明。理解数学符号的高度概括性和简捷性。

(4)符号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符号意识的培养应用贯穿于数学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学生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数学符号的内涵和思想,并通过一定的训练,才能利用符号进行比较熟练地运算、推理和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甲乙两个数的和是58,甲数比多36。求甲乙各是多少?”这样的问题,当学生已经掌握这类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题: A + B = 18 A-B = 2 求:A=? B=?

(二)化归思想

1、化归思想的概念。

人们面对数学问题,如果直接应用已有知识不能或不易解决该问题时,往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转化形式,把它归结为能够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最终使原问题得到解决,这种思想方法称为化归(转化)思想。

2、化归所遵循的原则。化归思想的实质就是在已有的简单的、具体的、基本的知识的基础上,把未知化为已知、把复杂化为简单、把一般化为特殊、把抽象化为具体、把非常规划为常规,从而解决各种问题。因此,应用化归思想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数学化原则,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2)熟悉化原则,即把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3)简单化原则,即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4)直观化原则,即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

3、化归思想的具体应用。

知识领域

知识点

数的意义

应用举例

整数的意义,用实物操作和直观图帮助理解 小数的意义:用直观图帮助理解 分数的意义:用直观图帮助理解 负数的意义:用数轴等直观图帮助理解

四则运算乘法的意义:若干个相同的数相加的一种简便算法 的意义

除法的意义:乘法的逆运算

四则运算的法则

小数乘法: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再点小数点 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基本按照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需要注意被除数小数点与商的小数点对齐。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加减法 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

四则运算a+b=c c-a=b 各部间的整数加减法:用实物操作和直观图帮助理解算法 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数 与 代 数

关系 ab=c a=c÷b

简便计算 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图

形 与 几何

统计与

方程

解方程:解方程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把方程转化为未知数前边的系数是1的过程(x=a)

化繁为简:植树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

化抽象为直观:用线段图、图表、图像等直观表示数量之

解决问题间的关系,帮助理解。的策略

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 化一般问题为特殊问题 化未知问题为已知问题

三角形内通过操作把三个内角转化为平角 角和

多边形的转化成三角形求内角和 内角和

正方形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求面积

平行四边形求面积:转化成长方形求面积

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求面积 梯形的面积: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求面积 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求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转化为求基本图形的面积

正方体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求体积 体积公式

圆柱的体积:转化为长方体求体积 圆锥的体积:转化为圆柱求体积

统计图和运用不同的统计图表述各种数据 统计表 概率

可能性 运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例如:《组合图形面积》一课就充分体现了“化归思想”。

(三)方程和函数思想

1、方程和函数思想的概念。

方程和函数是初等数学代数领域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他们都可以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而且他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1)方程思想。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只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含有未知数,另一个必须是等式。方程思想的核心是将问题中未知量用数字以外的数学符号(常用x、y等字母)表示,根据数量关系之间的相等关系构建方程模型。方程思想体现了已知与未知数的对立统一。(2)函数思想。

设集合ab是两个非空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立关系f,如果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的对应,那么就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其中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y叫做函数或因变量,与x相对应的y的值叫做函数值,y的取值范围b叫做值域。函数思想体现了运动变化的、普遍性的观点。

2.方程和函数思想的具体运用.小学数学在学习方程之前的问题,都通过算术方法解决,在引入方程之后,小学数学中比较复杂的有关数量关系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方程解决,方程思想是小学思想的重要思想,其中一元一次方程是小学数学的必学内容,在小学数学里没有学习函数的概念,但是有函数思想的渗透,与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最接近的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是小学数学的必学内容.另外,在小学数学的一些知识中也会渗透函数思想,如数与数的一一对应体现了函数思想.方程和函数是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衔接的纽带.小学数学中方程和函数思想的应用如下表.思想

知识点 方法

方程 方分数,百分程 数和比例 思想 等量代换

鸡兔同笼 加法 积的变化规律

二(三)元一次方程思想的渗透 用方程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一个加数不变,和随着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可表示为Y=KX.渗透正比例函数思想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整数和小数等各种问题

应用举例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等各种问题

一个因数不变,积随着另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 表示为Y=KX.渗透正比例函数关系

商的变化规除数不变,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可表示为Y=XK,渗透正比例函数思想, 被除数不律

函数 正比例关系 思反比例关系 想

数列

正比例关系改写成Y=KX,就是正比例函数 反比例函数改写成Y=XK,就是反比例函数 变, 商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可表示为Y=XK, 渗透反比例函数思想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一般数列的每一项与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都可以看作是特殊的函数关

系.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公

式,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都渗透了函数思想 函数的列表法与统计表都有相似之处 空间与图形

统计图表

(四)分类讨论思想 1.分类讨论思想的概念。

人们面对比较复杂的问题,有时无法通过统一研究或者整体研究解决,需要把研究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逐类进行讨论,再把每一类的结论综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就是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分类讨论既是解决问题的一般的思想方法,适应于各种科学的研究;同时也是数学领域问题较常用的思想方法。2.分类讨论思想的具体应用

思想方法 知识点

应用举例

分类 一年级上册物体的分类,渗透分类思想、集合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 数的认数可以分为整数、0、负数 识

有理数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小数是特殊的分数)

整数的整数可以分成奇数和偶数 性质

正整数可以分为

1、素数和合数

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可以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按边可以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其中等腰三角形又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和腰与底边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

四边形按对边是否平行可以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两组对边都不平行的四边形

统计 数据的分类整理和描述

排列组分类讨论是小学生了解排列组合思想的基础 合

概率 排列组合是概率计算的基础

植树问先确定是几排树,再确定每排树的情况: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题 两端都栽

抽屉原构建抽屉实际上是应用分类标准,把所有元素进行分类 理

图形的认识

例如:教师的板书

(五)统计思想 1.统计思想的概念。现实生活中有大量的数据需要分析和研究,如人口数量、物价指数、商品合格率、种子发芽率等等。有时需要对所有的数据进行全面调查,如我国为了掌握人口的真实情况,曾经进行过全国人口普查。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也不需要考察所有对象,如物价指数、商品合格率等,就需要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用样本来估计总体,从而进行合理的推断和决策,这就是统计的思想方法。在统计里主要有两种估计方法:一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二是用样本的数据特征(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估计总体的数据特征。2.统计思想的具体应用。

小学数学中统计的知识点主要有:象形统计图、単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这些知识作为学习统计的基础是必须掌握的,但更重的是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或者统计量来描述和分析数据、做出合理的预测和决策。3.统计思想的教学。

《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赋予了统计更加丰富的内涵。教师要全面理解《课程标准》关于统计知识的内容和理念,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过程性目标的教学。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推断和决策的过程。包括设计合适的调查表、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科学地分析数据并做出合理的决策。统计的教学要改变以往注重统计知识和技能这种数学化的倾向,要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把统计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统计,而不是仅仅回答枯燥乏味的纯数学问题。

第二,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学会用数据说话,能使我们的思维更加理性,避免感性行事。从小学开始就要让学生认识统计对决策的重要作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培养良好的统计意识。如作为市场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的公民,每个人无不与经济活动和投资理财打交道,如果能够根据影响经济运行的各种主要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推断,做出正确的投资理财决策、使自己的投资不断保值和升值,对于每个公民意义重大。

第三,能对给定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的方法,以及分析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第四,对有关概念应正确理解,应注重知识的应用,避免单纯的数据计算和概念判断。

(六)概率思想 1.概率思想的概念。

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该事件的概率。生活中的事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确定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发生的和一定不会发生的,这些事件都是确定事件;另一类是随机事件,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随机事件表面上看杂乱无章,但是大量地重复观察这些事件时,这些随机事件会呈现规律性,这种规律叫统计规律,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的一门科学学科,概率思想的意义在于揭示和把握规律,充分地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1)事件的分类。

事件可以分为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其中确定事件又可以分为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发生的是必然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是不可能事件。(2)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和联系。

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概率论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试验来观察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常用的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进行n次试验,某一事件A出现的次数是m,m/n就是事件A出现的频率。如果试验的次数不断增加,事件A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数上,就把这个常数记作P(A),称为事件A的概率。

事件的概率是确定的、不变的常数,是理论上的精确值;而频率是某次具体试验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变化的数,尽管这种变化可能性非常的小。

这里的概率是用频率来界定的,在等可能性随机试验中,虽然频率总是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但我们可以认为频率和概率的相关性非常的强。也就是说,在一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频率越大、事件A的概率就越大;事件A出现的频率越小、事件A的概率就越小。反之亦然。

(3)两种概率模型 古典概模: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是有限的,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如比较经典的投硬币和掷骰子试验,都属于这种概率模型。

几何概型:试验中每个基本事件发生的概率只与构成该事件区域的长度(面积、体积)成比例。如比较常见的转盘游戏,就是几何概率模型。2.概率思想的具体应用。

概率思想主要应用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一是小学数学第一、第二学段都安排了可能性的内容。(新课标2011版把这一内容调整到第二学段)3.概率思想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随机事件的发生是有条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性有大有小;条件变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也可能会变化。如种子的发芽率与很多因素有关,如种子的质量、保存期限、温度、水分、土壤、阳光、空气等等。在各种条件都合适的情况下,发芽率可能高达90%;条件不合适发芽率可能降到50%甚至不发芽。

第二,避免把频率与概率混淆。如最经典的就是掷硬币试验去验证概率。从概率的统计定义而言,做抛硬币试验是可以的,可以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学习的兴趣。关键是广大教师心中要明白:试验次数少的时候频率与概率的误差可能会比较大,但是试验次数多,也不能每次都保证频率与概率相差很小,或者说试验次数足够大的两次试验,也不能保证试验次数多的比试验次数少的误差小。这是随机事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教师要通过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清楚这一点。这样在抛硬币时出现什么情况都是正常的,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可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还要呈现数学家们做的试验结果,使学生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

第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情境,要注意每个基本事件是否具有等可能性。如下面的题目就不合适:全班50个学生,选一人代表全班参加科普知识竞赛,张三被选中的可能性是多少?事实上参加竞赛是有一定条件的,如需要学习好、知识面宽等等,每个学生被选中的可能性是不相等的。第四,概率是理论上的精确值,但是随机事件在具体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意外,即频率与概率有一定偏差。随机中有精确,精确中有随机,这是对待概率的一种科学态度。例如;(摸球游戏)

(七)集合思想 1.集合的概念。

把指定的具有某种性质的事物看作一个整体,就是一个集合(简称集),其中每个事物叫做该集合的元素(简称元)。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任何一个事物是否属于这个集合是明确的。如“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不能构成一个集合,因为构成它的元素是不确定的;而“语文和数学的平均成绩在90分及以上的同学”就是一个集合。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出现。只要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相同,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

2.集合思想在具体应用。

(1)教材中的习题

15的因数 20的因数 20和15的公因数

(2)教师自己设计的习题:把图形名称填在相应的圈内。四边形 梯形 长方形 正方形平行四边

(八)数形结合思想 1.数形结合思想的概念。

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转化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实现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和形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里的数是指数、代数式、方程、函数、数量关系式等,这里的形是指几何图形和函数图象。

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使繁难的数学问题简捷化,使得原本需要通过抽象思维解决的问题,有时借助形象思维就能够解决,有利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和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数形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数形结合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在学习数学时必须面对数学的抽象性这一现实问题;教材的编排和课堂教学都在千方百计地使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借助数形结合思想中的图形直观手段,可以提供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和解决方案。如从数的认识、计算到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经常要借助图形来理解和分析,也就是说,在小学数学中,数离不开形。另外,几何知识的学习,很多时候只凭直接观察看不出什么规律和特点,这时就需要用数来表示,如一个角不是直角、两条边是否相等、周长和面积是多少等。换句话说,就是形也离不开数。因此,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尤为重大。3.数形结合思想的具体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应用大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可称之为“以数解形”;二是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某些概念及数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以形助数”。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知识的学习都有非常普遍和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利用“形”作为各种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如从低年级借助直线认识数的顺序,到高年级的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例如;计算1/2+1/4+1/8+1/16+1/32+1/64=?

明显看出再加上一个1/64就等于1,所以,正确结果应该是:1-1/64=63/64

二是数轴及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小学的渗透,如数轴、位置、正反比例关系图象等,使学生体会代数与几何之间的联系。这方面的应用虽然比较浅显,但这正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点所在,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基础。

X Y 从图象中就能明显看出X与Y这两个量的正比例关系。

三是统计图本身和几何概念模型都是数形结合思想的体现,统计图表把抽象的、枯燥的数据直观地表示出来,便于分析和决策。

四是用代数(算术)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如角度、周长、面积和体积等的计算,通过计算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可以知道它是什么样的三角形等等。

(九)极限思想

1.极限思想的概念。

在数学上,如果某个变化的量无限地逼近于一个确定的数值,那么该定值就叫做变化的量的极限。我们知道,在小学数学里有些问题不是通过初等数学的方法解决的,如圆的面积,无法直接按照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无法直接按照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来计算。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为了计算圆的面积和圆周率,曾经创立了“割圆术”,具体做法是:先作圆的内接正六边形,再作内接正十二边形……随着边数的不断增加,正多边形越来越接近于圆,那么它的面积和周长也越来越接近于圆的面积和周长。刘徽在描述这种做法时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也就是说,随着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就转化为圆,这种思想就是极限思想,即用无限逼近的方式来研究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思想。2.极限思想的具体应用。

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和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数的认识中体会有限与无限的思想。小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认识自然数0、1、2、3、…同时知道每个自然数加1就等于它的后继数。到了认识亿以内的数时,进一步知道了最小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也就是说,任意给定一个足够大的自然数N,只需要把它加1就会得到一个更大的自然数N+1,N+1>N,所以总是找不到一个最大的自然数,从而体会到自然数数列的无限多和趋向无穷大。由此可以推广到奇数、偶数、一个数的倍数、两个数的公倍数等都没有最大的,都有无限多个。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知道分母不同、分数值相等的分数有无限多个。在学习小数时,首先认识的是有限小数,然后认识无限循环小数,还知道圆周率是无限不循环小数。(2)在数的计算中体会极限思想。

例如:计算1/2+1/4+1/8+1/16+1/32+1/64+……=? 0.999……=?(3)在认识图形时渗透无限的思想。与自然数列的趋向无穷大类似,有些图形也具有无限长的特性,如直线、射线、角的边、平行线等,都具有无限延伸的特性,可以渗透无限的思想。

(4)在圆的面积、圆柱的体积的计算中渗透极限思想。

如上所述,在小学数学中圆的面积不能像求长方形的面积那样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不能像长方体那样直接利用公式计算,利用极限思想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如计算圆的面积时,先把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拼成近似的长方形,但它还不是长方形,仍然无法直接按照求长方形面积的方法来求;因为把一个圆不论进行怎样细小的有限次的分割拼补,都无法真正拼成一个长方形;这时只有借助极限思想,把圆分割的越细小所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可以这样无限地分下去,拼成的图形面积就越趋向于长方形的面积,最后通过取极限来得到它的面积,这是极限思想在小学数学中最完美的体现。也就是说,极限思想是这样操作的理论基础和计算精确性的保证。

对有关极限的一些概念、教学要求和解题方法应准确把握。极限思想是用无限逼近的方式来研究数量的变化趋势的思想,这里要抓住两个关键语句:一个是变化的量是无穷多个,另一个是无限变化的量趋向于一个确定的常数,二者缺一不可。

应该明确,数学基本思想在小学主要是潜移默化地渗透和感悟阶段。不能作为知识点教给学生,避免拔苗助长。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引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过反思、感悟,逐渐提升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集合思想的几点做法

集合是近代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集合思想是现代数学思想向小学数学渗透的重要标志,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若是运用集合思想,可以使问题解决得更简单明了。集合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的数学家康托(1845——1918),其主要思想方法可归结为三个原则,即概括原则、外延原则、一一对应原则。自集合论创立以来,它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现代数学的各个分支中,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础。瑞士数学家欧拉(1707——1787)最早使用了表示两个非空集之间的关系的图,现称欧拉图。英国数学家维恩最早使用了另一种图即可以用于表示任意的几个集合(不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都可以画成同一样式),又称“维恩图”,用维恩图表示集合,有助于探索某些数学题的解决思路。

布鲁纳曾说,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使数学更易于理解和记忆,领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通向迁移大道的“光明之路”。数学思想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集合思想包括概念、子集思想、交集思想、并集思想、差集思想、空集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等,作为数学思想方法的一种,在教学中是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的。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应用集合思想进行教学活动呢?

一、集合概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集合思想的概念在教学中是不必向学生作解释的,教师主要指导学生看懂集合图的意思,会根据集合图来解题或者帮助解题。图形本身直观地应用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图示法,因此在小学低年级中运用这个方法对于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在认数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各种集合图,可以是选用书本上的,也可以是选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自己画。同时还可以反过来给学生一个数字,让学生画集合图,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也可以让学生更了解集合中的元素与基数概念的联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理解一些用来描述集合的常用术语,如“一些”、“一堆”、“一组”、“一群”等。比如说,在小学数学教材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分类中,就出现了这么一张图,让学生观察,要求把玩具放一堆,文具放一堆,服装鞋帽放一堆,这种把具有同一种属性的东西放在一起,这就是集合的整体概念。

在认识0-10的十一个数字中,每个数字都有一张相应的集合图,也就是告诉学生,一个集合中有几个元素就用“几”来表示。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4页找一找的活动中“1”可以表示图里的一座房子;“2”可以表示图里的两个人。这就很形象的把集合中的元素与基数的概念有机的联系起来。

二、子集、交集、并集、差集、空集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子集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数的大小这一问题时,就可以应用子集思想。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36页试一试中,给出一些数,组成一个数的集合,元素有387、99、809、345、1725、4300等。同时给出要求,先把给出的数分类,再比较大小。这把数分类就相当于是把整个数的集合中的元素,按要求分别把他们放入三个子集合中。(如下图)对于这类问题,应用集合思想就能让学生非常直观、容易地理解。

2、交集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如有这么一道应用题: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了数学作业?”这时有42人举手。又问:“谁做完了语文作业?”这时有37人举手。最后又问:“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有做完?”没有人举手。请问: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有几人?

一看这道题就会想到要用维恩图来算比较简单。画一个长方形表示全集,完成语文作业的学生集合(A),完成数学作业的学生集合(B),A、B有相交部分

因为A内的两部分表示人数和就是完成语文作业的人数(37人),所以A外、B内的那部分表示的人数为48-37=11(人),者是 完成了数学作业但没有完成语文作业的人数。因此,语文、数学两种作业都完成了的人数是42-11=31人。

教学公约数、公倍数这一内容时,也通常应用交集思想,如 : 12的约数 18的约数

3、并集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并集被用于说明加法的意义,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2页解决“有几只铅笔”这个问题,一幅图中小朋友左手里拿了两只铅笔,右手里拿了三只铅笔,另一幅中小朋友把两只手合在一起,就是把左手和右手中的铅笔并在一起。2+3=5(只)

还有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68页11~20各数的认识中,对于“11”,先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组成十位上的“1”,然后再数1根组成“11”了。同理在教学12、13、14、15等数时,也都应该采用并集思想。

又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72页:9+5=? 教材中显示把5根小棒分成1根和4根,把1根和9根结合在一起,组成十根捆在一起,作为十位上的“1”,这也运用了并集思想。

4、差集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小学一年级的教材中,差集被用于说明减法的意义。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26页“摘果子”树上原有5个苹果,被小朋友摘走2个,就剩下树上(集合)的3个苹果(元素):5-2=3(个)

又比如说还是本页的“做一做”:图中总共有5个圆圈,其中4个圆圈用线划去,表示去掉的,就剩下5-4=1(个)了。在教材中一般用线划去或虚线圈起来的都是要剪掉的部分.5、空集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空集表示这个集合没有元素。空集思想的应用主要出现在教学“0”的时候,如北师大版一年集(上册)第8页“小猫钓鱼”,每只小猫的袋子表示集合,袋子里的鱼表示元素。第一幅图里,袋子里有三条鱼,该集合里有3个元素;第二幅图里,袋子里有两条鱼,该集合里有2个元素;第三幅图里,袋子里有一条鱼,该集合里有1个元素;第四幅图里,袋子没有鱼,该集合中没有元素,也就是空集。三、一一对应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一对应思想在教材中体现的较多,在比较两个集合所包含的元素的多少时就一定得用建立一一对应关系的方法来解决,同时,“一一对应”思想也是现代函数思想的基础。一一对应思想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主要以两种形式呈现:第一种是比多少,第二种是由一个集合经过对应法则得到另一个集合。

在教学比多少时,教师首先要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的排列起来。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43页:

比 多

比 少

在教学第二种情况,一个集合经过对应法则得到另一个集合时,教师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对应法则是对已给出的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起作用的。

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23页

这类算式与算式的配对,也正是一一对应思想的应用。

上一篇:《代价》观后感下一篇:高二一雨惊醒梦中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