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层支部建设质量

2024-10-20

提高基层支部建设质量(共8篇)

1.提高基层支部建设质量 篇一

夯实基层基础提高统计质量

村专干培训材料

同志们:

为切实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为我们基层计划生育工作者,最为关键的就是抓好统计工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有必要对我们的专干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统计业务知识培训!现我们就针对统计方面的具体业务知识来共同学习!

要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要求我们每个工作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要有搞好本职工作的决心,要有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真正做到脑勤、腿勤、口勤、手勤!

一、掌握本村基本情况、熟悉育龄群众动态

要做好统计工作,首先就是要掌握本村的育龄群众基本情况,要对每一位育龄群众做到入户了解,掌握好每一个基本数据,这就要求我们每个计生专干要具备强烈的事业心,在摸清育龄群众的基本情况下,还要进一步掌握每对育龄夫妇的生育动态和生育意识,才能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长期做到深入农户,才能更好的保持我们的干群关系!

二、建好基础台帐、

2.提高基层支部建设质量 篇二

一、我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的概况

上海海洋大学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是在学院层面下按学科专业性质相近和便于科学管理的原则设置的。以食品学院为例, 食品学院下设四个系, 分别是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水产品贮藏与加工系、制冷与低温工程系和化学系。每个系根据学科专业性质下设若干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即教研室, 其师资队伍规模约为5~10人。例如食品科学与工程系设置了三个基层教育教学组织, 分别是食品安全与营养教研室、食品工程教研室和生物技术教研室。各个基层教育教学组织主要的工作职责包括教学组织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科学研究和师资管理与师资培养。以食品安全与营养教研室为例, 目前的教师队伍由10人组成, 其中教授5人, 副教授3人, 讲师2人。组织讲授的课程、实验以及组织的教学实习共45门, 课程涉及学校食品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的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物流工程、海洋生物制药、食品经济管理、食品物流管理和物流管理等7个专业。作为学校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操作层面, 如何发挥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每位老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组织完成学校学院布置的各项教学任务, 加强对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是基层教育教学组织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加强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 做好连接教学双方的纽带

首先, 基层教学组织在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研室的工作从讨论和编写教学大纲, 每一学期教学任务的下达、教材上报、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期中教学检查、考试安排, 每一学年教学计划更改、新老生入学教育、实践教学安排、毕业答辩、短学期工作, 以及研究生文献综述、开题报告、预答辩的组织和实施, 都是以教研室为单位, 也就是说教研室将教学工作落实好, 学校和学院的各项教学工作才能顺利实施。其次, 目前教研室活动看似相对被动, 主要是完成学校、学院下达的各项任务。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各教研室有很大的空间进行提高和创新。例如:每年的新生见面会、师生座谈采取什么样的具体形式才能缩短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老师之间的陌生感少一些, 亲切感多一些, 这些各个教研室都可以做不同的尝试。食品安全与营养教研室在这项工作中一直在不断摸索, 最开始全体学生和教研室老师在一个教室座谈, 老师在前, 学生在后, 学生提问, 老师作答。实践中发现提问的同学比较少, 会场人比较多, 相对嘈杂, 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之后的见面会改为在老师作专业介绍和自我介绍后, 分班进行座谈, 教研室老师分成几组, 分别到各个班级中进行座谈。这样可以创造一个相对融洽的氛围, 便于师生交流。但形式上仍然是学生提问, 老师在前排作答。这两年的新生见面会则尝试让老师们在教室的不同区域, 坐在学生们中间, 师生可以像朋友一样, 促膝交流。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 一下子活跃了见面会的气氛, 师生之间那种或有形或无形的前后距离、上下距离立刻被缩短。学生们围着老师问各种关于专业、学习、生活、前途的问题, 老师们也可以问一下学生们来到大学的第一感受, 了解学生生活安排的情况、学习准备的情况, 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给予指点。这样的见面会, 会让学生们更真切地感受到老师们的亲切, 同时老师们也会感受到学生们的可爱和对美好未来、对知识的渴望。我们教研室正是通过这样一些尝试, 让这些工作的结果不断接近学校、学院布置这些工作的初衷。教研室的活力取决于内在因素和外在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中教研室的凝聚力和同事之间良好的沟通是核心, 而凝聚力的积累以及同事之间保持沟通体现在平日点点滴滴的工作。教研室活动的形式尽管不是教研室活力的决定因素, 但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

三、加强教风建设, 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教风首先与教师自身的责任感密切相关。而如何加强教师责任感, 是一个很大的议题。在众多方式中, 与学生保持课内和课后的交流与沟通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式, 教师在交流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学生的需求和渴望, 而这种需求和渴望可以激发教师潜在的意识和能力。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学校已经出台了一些:例如师生联系制度、新老生与教师见面会等。教师还可以通过课程内和课程结束时与学生面对面的座谈来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面的交流方式要好于纸质、电子的交流, 因为学生和教师能够彼此感受到更多的诚恳。由于教学质量具有难于以数量衡量的性质, 所以教风建设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校和学院对教师的导向。学校和学院要鼓励和激励那些责任感强、教学质量高、肯将精力投入到教学过程中的老师, 以这样的老师作为标杆和导向, 会对更多的老师的教学态度产生影响。

四、设计教研活动, 更新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研室在组织教研活动时, 要注重更新教学理念, 促进学生的学习。例如在教研室两位教师赴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进行师资培训后, 教研室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 向教研室老师汇报了培训成果, 之后大家对塔斯马尼亚大学所提倡的教学理念进行了讨论。该理念的核心是:教与学两者, 学是核心, 学生学习所获更多地取决于学生所为。教师教学的重点不是集中在教师“教什么”, 而应以学生“学什么”作为出发点。这样的理念体现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学生成绩的评定上。在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 有一部分内容是陈述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中涵盖两部分内容:课程学习哪些知识, 学生学习该课程后能够做什么。以此学习预期结果为出发点, 制定教和学的方式方法, 确定成绩评定的依据。为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为”或“深层次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 传统的“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 而应该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课堂上采用一些策略鼓励学生参与, 鼓励学生与老师互动, 这些策略包括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相互评价、案例研究、课堂发表等。

总之, 作为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 基层教学组织是落实学校、学院各项教学工作的载体。毋庸置疑, 作为基层教学组织, 我们在平日的教学工作中也要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摘要:本文以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的基层教学组织为例, 介绍了学校基层教学组织的概况, 并就如何激发基层教学组织的活力, 做好连接教与学的纽带进行了探讨。通过有效的基层教学组织工作, 加强学校教风学风的建设, 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基层支部建设质量 篇三

1.基层水利工程的特点

1.1 规模小,种类全 基层水利工程量较小,例如,需要建设一个小型的水力发电站,主要设施包括引水枢纽工程:厂房、机组、道路等,其包括的项目和涉及的专业相对于大型的水利工程来讲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但是,由于标准和规模不同,一些单项工程的量较小。从施工的角度来看,是有难度的。在大型的水利工程中,虽然他们的规模较大,而且对于技术的要求较高,但是,大型水利工程在施工中可以用先进的设备及专业的工程队伍进行施工,对于小型工程就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

1.2 投资少,工期短 在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中,多数工程都是由地方筹资建设的,他们的投资预算都是比较低的。加之工期较短,这样在施工过程中,工期没有回旋的余地,使工期向后拖延。当工期出现失控时,多数工程为了追赶工期,加快施工进度,容易导致工程的质量下降。另外,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监理费也是比较少的,使一些专用设备和手段不能使用。没有一个必要的监测手段,监理工程师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进行判断。

1.3 施工设备投资少 由于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存在着施工的主要设备在配置和人员技术上不够熟练的问题。对于一个项目来讲,施工队伍的素质是一个基本因素,它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主要条件。在一个施工企业中,一些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是这个施工单位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这个队伍的重要部分不完整,那么,施工的组织就会出现混乱,也会导致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对于小型的水利工程来讲,设备投入往往不足,在设备的保养方面也较差。

2.基层水利工程质量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力量落后,业务水平不高 目前,在施工过程中,基层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分工不明确,在施工时,往往是进行一些上传下达的事务性工作,由于工作忙且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提高,施工技术上没有长足的进步,更没有机会参加大型或中型水利工程的施工。由于没有实践经验,所以,无法承担技术水平高的工作。

2.2 设计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 在小型水利工程中,很少进行组织可行性论证,导致了工程建设的不合理。水利部出台了一系列的技术规范,但是,一些基层单位和施工单位并没有及时进行掌握和实施。小型的水利工程大多是以民办公助为主的,建设资金比较紧张,施工单位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建设,使施工队伍产生了一种能省就省的意识。

2.3 工程质量意识差 大多数水利部门没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从而导致工程建设部门也没有很好的重视工程的建设质量。有的甚至根本没有思想意识,导致了工程质量问题的出现。对于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往往是通过目测,没有相应的设备去进行监测,更没有进行监测人才,这些工程中,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保证去实施质量监控活动。

3.加强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监管的措施

3.1 做好工程质量的管理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做好质量的监管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完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对于工程质量的监控要有准确、完整的措施,在建设的过程中,建筑物要控制断面几何尺寸,不要超过允许的偏差范围。例如:混凝土的表面平整度,伸缩缝的宽度等,当达不到要求时要进行合理的治理。若发现问题,要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使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3.2 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合同管理 在工程质量上,施工单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质量的自身检验和施工质量水平的评定考核,本着对甲方和业主负责的态度进行施工。对于没有施工经验和施工技术的人员,要严禁参与施工,杜绝质量事故的隐患。

4.浅谈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 篇四

【摘要】基层基础工作是统计调查立足之本,是统计系统根基所在,是统计事业兴旺之源;统计数据质量直接关系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不仅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环节,更是打造“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的关键所在。理顺关系,扎实推进,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轨道。

【关键词】提高基层基础数据质量

基层统计工作是指县级及其以下乡镇、村、组(社),从事统计业务的单位或个人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统计是国家宏观决策的参谋和助手。统计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整个国经济健康运行的主要监测手段,是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主要信息渠道,统计数据反映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准确、全面、及时、系统的统计数据,是各级党委政府在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制定宏观调控措施,做出科学、合理、正确决策的必要依据。准确及时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实事求是是统计工作的核心。基层单位的统计工作是整个宏观统计的源头,是整个统计工作的起点,要确保统计信息的质量,必需重视基层,夯实基层,确保源头统计数据质量,才能为经济社会保持稳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切实可信的统计数据。本文结合本县的实际,对基层统计工作做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原因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统计工作提出了“快、准、精”的更高、更新的要求,统计部门的工作任务日益加重、工作责任更加重大。基层统计部门是统计数据采集的主要承担者,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和省、市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

政府统计公信力,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至关重要的。但由种种因素影响着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

(一)是统计基础工作还比较薄弱,数据采集难度加大。

随着县、乡政府对统计工作的不断重视,县、乡、村三级统计网络基本建成,政府统计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基层统计部门作为统计数据采集的主要承担者,在随着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各种无主管部门的经济组织、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原有的由行业主管分级收集、汇总报送的统计渠道逐步减少,统计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单位的数量急剧增加,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小规模私营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难以提供准确的统计数据和资料,且对统计的支持和配合程度下降。还有一些调查对象出于自身利益等方面考虑,不愿意提供真实的统计数据和资料,迟报、拒报、瞒报统计数据现象时有发生,统计部门获取真实统计数据的难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

1、规模工业统计。随着县域开放型经济发展,招商引资效果显著,个体私营企业日益壮大,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为统计数据采集带来很大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私企老板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够,不履行报表义务,经常迟报、拒保和瞒报统计报表,误认为上报统计报表会增加企业负担,会被“监视”,对统计工作产生反感和抵触心理。二是私营企业大多没有设立专职统计人员,即使有兼职统计人员也频繁变动,且统计人员素质差,业务水平低,对统计指标含义吃不准、摸不透,统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不健全,上报数据不能真正反映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

2、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在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新形势下,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倍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但投资统计工作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主要表现为:一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对象变动大。项目信息难以收集完整。伴随着开放型的发展,投资的主体也变得复杂化,投资项目流动性大,管理部门多,信息分散,统计对象难以掌握。二是基层基础工作相对薄弱。由于投资基层单位的临时性,很多基层统计人员没有形成上报投资报表的意识,有的甚至视投资报表为份外工作,配合程度低、时间观念差,不能主动按时地上报报表。三是统计人员变换十分频繁。由于投资项目的时段性,每年或者每季度都有新开工项目,又有已完工项目,投资统计对象经常变动,直接导致统计人员随着项目的变动而变动,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难以保证,造成统计数据的不准确

和不完整性。

3、农业统计。农业统计全部为乡镇政府干部担任,而这部分干部变动过于频繁,使平时工作难以有效衔接,造成统计工作的中断,同时这部分干部又嫌统计工作能做,给统计数据的基层来源造成了困难,降低了基层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二)是统计指标体系滞后,缺少应变对策,难以适应当地政府部门的需要。

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是为了满足开展全面调查的需要而设置的,下级实施业务以上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领导为主,执行全国统一的基本统计报表制度相关指标。由于整体统计制度中全面指标相对滞后,而普查和抽样调查方案设计初衷就是为高层服务,因此,国家统计局在制定基本统计调查时主要考虑自身开发统计数据结果的需要,忽视了基层党委政府部门的需要,使得基层地方政府对部分统计数据难以进行开发利用,而地方政府需要掌握的指标,基础统计部门又难以准确去统计和反映。与之相对,即时基层统计部门为加强服务职能要制定本地区统计调查计划却又受到基层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办公设备条件,特别是经费不足的制约。目前较为突出的有:一是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非公经济,是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非公经济统计出现一系列困难。如:三大行业中对非公经济的划分困难,特别是股份合作,联营企业的经济划分;部分私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财政制度不健全,一些个体私营企业的统计调查,业主在税务面前所上报数据和向上争取资金所报的数据出入较大,向当地党政领导汇报和统计报表不一致。而当统计部门向业务进行核实时,企业业主却不予理解,还会向当地党委、政府反映统计对非公经济不支持。这一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给统计工作带来非常大的困难。二是农业统计中反映当地种植业主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在价格上有出入。如:我县的高山冷水茭白种植,其价格实际在720元/吨以左右,不能将其视为综合类蔬菜种植,按价格每斤3.6元来计算产值。

(三)、政府统计与部门统计存在衔接协调不够和难以协调,数据打架现象较为普遍。

目前有的数据统计局和其他部门都在进行统计,并都向上级业务部门进行报送,由于统计调查所需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等不同,以及统计指标口径上的不一致,造成部门统计数据与统计局数据存在差异性,再加之其他部门与统计局之间

又缺乏联系沟通和协调互动,各自独立向社会发布自己取得的统计数据,不仅造成重复劳动,浪费人力和财力资源,而且直接造成了数据打架的混乱现象,使统计数据失去公信力,降低了统计数据在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决策中应起到的作用,致使统计工作被逐渐边缘化。由于基层统计部门职能所限,很难在各部门间开展协调,致使有些数据存在打架现象。

(四)基层领导不重视,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比较严重

部门部分领导普遍认为:统计不是直接的经济管理部门,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也就是没有物质产出,所以统计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特别在基层部门,统计人员往往抽调到其它各部门,在完成各项中心工作之后,才来完成统计工作,这样就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

二、提高基层基础统计数据质量的建议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是政府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和民间统计要实现合理分工,建立起四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全社会大统计体系”。

在集中管理前提下的“分散型统计”是我国统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决定了必须正确划分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企业统计和民间统计四者之间的统计范围、职能和权限,实现四者之间的合理分工。合理分工的先决条件是要求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搞好统一规划,制定必要的制度和原则规范四者之间的关系,分清哪些应该由政府综合统计负责,哪些应该由部门统计负责,哪些应该由企业统计负责,哪些应该由民间统计负责,并要明确各自的服务对象。同时调整政府统计系统的内设机构和专业统计分工,理顺与部门统计的关系,这样可使基层统计人

员切实履行好统计管理和监督职能,形成对政府负责、对公众负责的强势统计。

二是强化统计队伍素质提升,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搭建人才的平台

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事关统计事业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清正廉洁”的统计队伍是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前提。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统计人才的培养,下大力气造就一批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结构优的复合型统计人才。一是“筑巢引凤”,引进优秀基层统计人员。以感情凝聚人,以待遇留住人,以事业召唤人,确保优秀统计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统计干部队伍的潜力;二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县乡统计人员身处统计工作最基层,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又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要求具备全面的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把统计、经济、法律、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通过开会、办班、讲座、函授等多种形式,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不断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把有培养前途的人员输送出去锤炼锻造,使得统计人才能走出去拥有更多更广阔的空间,拓展视野、丰富经历、积累沉淀,通过挂职锻炼和基层体验,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另一方面实行系统内部的轮岗交流,让干部到多个岗位接受锻炼和挑战,多方培养,全面成长。通过有步骤地轮岗交流,力争培养出一批熟悉几个专业以上的统计业务骨干。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调查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三是加大统计执法力度,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构建和谐的基层统计工作环境。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层统计工作收集报表难,开展调查难,搞准数据难,统计工作环境一直不理想。《统计法》是规范统计工作的法律武器,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统计部门要多汇报、多协调,主动积极地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大统计执法的频率,加强统计执法的力度。首先,要加大对新统计法和处分规定的宣传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和广大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增强全民的统计法制观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要加大惩处力度,要综合运用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大处罚力度,加重统计违法的成本和后果。对证据确凿的统计违法行为,不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要坚决依法严惩,决不能手软,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统计法才能为统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才能不断优化和谐的统计工作环境,排除外界对统计工作的干扰和影响。四是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

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县(乡)级政府统计部门必须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五是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规范化建设是从微观上、从技术层面做好基层统计工作的必要手段。在改革完毕、体制顺畅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不能松懈。在尚不能对统计管理体制进行彻底变革的情况下,规范化建设更是举足轻重。一要加强统计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和信息自动化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县乡之间的联网问题,做到县、乡两级统计机构网上互联,实现统计资料的网上传输,逐步实现统计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应用和管理的现代化。二要加强统计资料的档案化建设。基层统计机构应当统一管理统计资料,建立、健全统计资料的审核、报送、保密和档案管理等制度。统计工作中形成的统计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基层统计表、统计调查分析以及其他有保存价值的统计资料,都要及时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三要加强统计机构的网络化建设。要切实采取各种措施,督促各乡镇建立健全统计站,配备专职统计人员,切实把乡镇一级的统计工作开展起来。在此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保证统计队伍的稳定性、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统计资料的完整性、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以2009下半年——2011年4 月的《统计科举与实践》为主

5.提高基层支部建设质量 篇五

上善若水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它是在充分调研各地各部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论证得出的指导性意见,是今后十年我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中明确指出:“干部教育培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党性教育比较薄弱,培训机构体系的开放度和竞争性不够、优质培训资源不足与资源相对过剩并存,干部学习内生动力不足、学用脱节、学风不正等问题。”。

县级党校作为最基层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阵地,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社会变革迅猛,新知识日新月异,新问题层出不穷,干部的新需求越来越来高,这些原因迫使绝大多数县级党校沦为干部教育培训的“资源相对过剩”,简言之,就是沦为普通资源。因此,《纲要》提出:“着眼于提高办学水平、满足基层干部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深入推进市(地)、县(市)党校(行政学院)办学体制改革。”如何搞好县级党校改革,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质量,是实施好《纲要》的关键所在;也是全国县级党校必须正确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县级党校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县级党校在过去发挥过其它任何部门和单位所不具备

教育、廉政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等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促进和加强了基层党员、党组织的作风建设。这种融党性锻炼与理论教育、社会实践为一体的教育培训形式,有效地锤炼了学员的党性,对于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4、在服务党委政府的参谋决策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科研是县级党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县级党校抓住党的理论、政策与基层实际的结合点,以现实问题、当地问题为重点,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基层的应用,着眼于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充分利用自己密切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就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如:特色经济、民营经济、基层党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等课题经常组织教师专题调研,取得了不少调研成果,为县委政府的科学决策起到了一定的服务作用。

二、准确把握县级党校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现实中县级党校因主客观原因,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很难化解。

1、师资队伍建设难

师资的问题,是县级党校最大的问题。县级党校教职工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较低,难以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进入党校教师队伍。在校教师既要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又要从事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县级党校的专职教师几乎不存在,同时教师所学专业与所要讲授的专业大多不能对口,而

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局限,在党员干部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上,沿用老套子,形成了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还是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上都难以满足学员的新需求,正如社会上流传的关于县级党校教学的怪现象:没有出过国的人在为出过国的人讲国外见闻;没有当过领导的人在为领导干部讲领导艺术;没有接受过先进的思想理念的人在给接受过的人讲先进的思想理念;没有到过发达地区的人在给到过发达地区的人讲发达地区的经验;没有看过中央文件的人在为看过文件的人讲文件精神。

4、运行机制优化难

行政管理体制不顺,影响党校发展。一是上下级党校之间管理不顺。上级党校与下级党校之间,缺乏其他党委部门紧密的联系,缺乏既受当地党委领导也受上级相应部门业务领导的横纵双重领导关系。这种松散的组织形式,削弱了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的领导、关心。造成党校之间条条与块块的分割性、游离性,造成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的管理不到位。二是当地党委政府对党校管理随意性大。地方党委政府在对党校财政投入、师资培训、学员调训上都有明文规定,但没有形成规范性操作机制,对其实施情况没有监督的机构和人员,造成对党校的各种管理上没有形成约束力,随意性太大。三是人员体制属性不科学。党校在人员管理上实行“两条腿走路”,这本是有利于激发党校教职工热情,调动教职工积极性的管理体制,但随着条件和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对县级党校而言,由于党校自身创收能力有限,各种经费难以保证,县级党校教职工的福利

委、政府,不能及时了解、掌握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很多东西都是在文件发了,报纸登了,才知道情况,对其合理性、正确性的论证无从谈起,最多只能是为已经出台的政策、方案摇旗呐喊,从而削弱了党校为县委政府决策服务的功能。

三、冷清思考县级党校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纲要》中提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七大做出继续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这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然而,县级党校所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很多都是自身不能克服的,也就自然不能实现这一要求。但《纲要》中又明确指出“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上述情况表明:一方面广大的基层党员干部需要高质量的学习培训;另一方面作为县级唯一的党员干部培训机构的党校又不能满足党员干部学习提高需要,这已成为不可调和的矛盾。现实要求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县级党校存在的问题,冷静思考其改革的方向与途径。

《纲要》中指出:“通过整合本行政区域内同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等途径,增强市(地)级党校(行政学院)办学

围过大的问题。

假设县级党校整合本区域内资源,扩大规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绝大多数县除党校外,基本上没有其它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阵地,无资源可整合。大多数县的行政学校是与党校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其它如农广校的职能也被县上的一些职业学校所取代;县教师进修校是履行教师培训职能,与党校的办学方向不一致;县级党校基本上是无资源可整合。二是如果部分县有可整合的资源,能扩大规模,但本质还是县级党员干部培训机构。整合后,县级党校的视野局限性始终不能克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样会面临现在县级党校所处的尴尬境地,同样会出现上述县级党校存在的“五难”问题与矛盾。三是整合后,仍然不能很好履行培训职能。党校共有特征是:说是学校,又是各级党委的重要部门,要承担很多与教学无关的中心工作;说是机关,又肩负辖区内党员干部培训职责,工作重点不能专一化,特别是在县级党校表现得更为明显。

假设县级党校精减重组,或完全撤销,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最基层党员干部培训成本过高。最基层党员干部要到市委党校去培训,大大增加了培训成本,特别是村社干部学习成本过高。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问题不大,但是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更多的学习培训经费,就会使他(她)们望学生畏。二是市委党校培训任务太繁重。

四是县级党校的人财物合理归属。目前,县级党校的人员,可通过三种方式来消化,一是适合在党校系统内工作的人员由市委党校吸收;二是适合县级其它部门工作的人员交流到县级其它部门工作;三是要快到点退休的人员提前退休。原县级党校的债务由当地党委政府锁定并偿还,原校校产归还于当地党委政府并接管。教学点根据实际情况由市委党校配备4至8名工作人员,并由当地党委政府提供2至4间办公室作办公场地,办公设施和日常开支由市委党校自行承担。

若按上述方向和途径改革县级党校,合理性表现为: 一是有利于降低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成本。绝大多数县级党校成为了市委党校的教学点,干部教育培训资源相对过剩现状得以改善,普通资源大量淘汰,是实施《纲要》的较好办法。教学点有培训班时可临时租用会场和联系食宿宾馆满足培训,无培训任务时,仅在几间办公室办公,占用的人财物资源比原来的县级党校少很多,所需各项经费也大大减少,培训资源闲臵现象不复存在,从全国范围看,大幅度降低了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成本。

二是有利于优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县级党校成了为市委党校教学点,市内县级党校的优秀教职工都集中到了市委党校,壮大并优化了市委党校的师资队伍,各县级党校的好作法、好经验与市委党校好作法、好经验取长补短,融合为一体,有利于提高市委党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全市只有一所党员干部教育培训阵地,市委政府可以集中人财物加强市委党校的软

1五是有利于提高基层党员干部培训质量。县级党校成为了市委党校的教学点,市委党校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模式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既可以在教学点上开办培训班,也可在市委党校内开办最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提高了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培训的层次。各类基层党员干部培训班,通过教学点的工作人员对当地党员干部学习需求的调研,与当地党委政府协商联络,市委党校科学合理设臵培训内容,灵活办班模式,并在全市内调动优秀的教师进行讲授,增强了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能大大提高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质量。

6.提高基层支部建设质量 篇六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一)基层党校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

党校的教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常常与国内外时事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学员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更多更具有时效性,基层党校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时刻关注时政,特别是要认真领会党和国家的政策纲领。

(二)加强师资培训,尤其是对新老师的培训

完善基层党校教师的学习培训制度,创建学习型组织,采用多种方法来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例如聘请上级党校的老师来校召开理论备课会、学术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举办各种培训班,加大对基层党校教师的培训力度;开展施行基层党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制度,对教师定期进行继续教育等方式。

二、丰富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深入了解“以人为本”的精髓,切实树立以学员为本的理念

传统的党课主要是老师在台上讲,学院在下面被动的接受知识。而“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学院理论知识的特点和需求,把握学院研究问题的规律,充分发挥学员的参与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员在进行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分享个人所得,从通过教学这个平台更好地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共同提高。

(二)积极探索和实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学方法

1、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基层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接触面比较窄,因此基层党校教育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既能激发起学员的学习兴趣,发挥学员互相之间的经验与视野上的优势,又能较好地发挥教师在理论功底与信息储备上的优势,使学员与老师优势互补,增强教学效果。不过案例教学常涉及跨学科的知识,这对党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组织协调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校教员必须进一步夯实理论功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对案例教学课堂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控制能力。

2、是搞好分类教学。基层党校接触的人群知识层次差别很大,分类教学主要针对不同知识层次的党员在理论学习能力和知识消化能力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开设更多的系列选修课程,扩大学员的选择余地,满足尽可能多的学员研究问题以及提高领导 1

素质和能力的多样化、个性化需要。这种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员,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推进基层党校信息化平台建设

(一)提高党校教师的思想认识

党校老师要认识到信息资源平台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党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不断推进党校培训工作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通过对教学内容、手段、方法进行创新,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和网络化,并且依靠网络化的教学,全面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

(二)使用好远程教学网资源要把远程教学网资源用足用好,需要对教学课程体系精心设计,还可以根据党校工作的需要,安排一些理论研讨会和工作会议。要加大远程教学工作的推进力度,将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同党校学员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提高远程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四、加强管理,完善学员考核机制

(一)健全党校学员的考核体系和机制

建立健全党校学习考核体系与考核机制,能全面考核党员干部在党校学习期间他们的学习态度、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党性修养,对他们做出鉴定,并且向干部所在单位进行反馈。并且通过对干部教育培训跟踪,不断了解和强化培训效果,并且通过学员的反馈和评价不断完善自身在考核上存在的不足。

(二)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

由于各学员的学习能力、学习经历与学习成果都不尽相同,我们可通过将其这些学习资料整理起来反馈给干部所在的单位,作为干部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考核依据。也可通过对学习成绩突出的干部进行重点奖励,建议用人部门作为优先送学、优先选优、提拔任用的储备人选,以激励学员们以更高的热情参与培训。

(三)建立监督评估机制

7.提高基层支部建设质量 篇七

1 提高基层医院护理质量的难点

1.1 护理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缺乏高素质管理人员

现代护理管理要求管理者能挖掘护士潜能, 为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服务。因此管理者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既要懂科学管理, 又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但目前中专学历层次护士还是基层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军, 护士长都是从临床的优秀护士中选拔出来的, 绝大部分第一学历也是中专, 他们常以经验管理为主, 缺乏科学的管理方式。

1.2 护理管理质量标准滞后

现用的护理管理质量标准大多是几年前制定的, 有些规定违背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如在病区管理中过分强调 (线角) 整齐划一, 忽视了病人的感受;基础护理质量要求“三短”, 忽视了病人个体审美需求。这样一来, 病人对护士满意率高的病区, 护理质量控制分数反而不高, 使护理质量检查失去实际意义。

1.3 护理人员数量不足

护理人员数量始终处于相对不足的状态[1]。在基层医院, 为了增加经济效益、减少开支, 护理人员数量明显低于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人员编配要求。我院属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我科室为综合科室, 内科与儿科重症病人多, 病情复杂, 护理工作量大, 但科室的医生与护士之比为1∶1.5, 实际开放床位与病房护士之比为4∶1, 与规定编配要求相比 (医∶护为1∶2[2], 床∶护为1∶0.4[3]) 有很大差距。

1.4 护士长管理重心偏移

护理管理者的主要职能是对护理工作进行计划、指导、评价、考核、协调, 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护士长的管理是整个护理管理的关键环节, 因此, 其主要精力应放在护理组织与业务管理上, 但目前基层医院护士长科学化管理知识和管理经验还不足, 加之后勤保障系统不完善, 又要花费大量精力处理琐碎的行政后勤事务, 从而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

2 对策

2.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与继续教育, 提高护理队伍整体素质

护理部应根据发展需要和培养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继续教育计划, 根据不同学历、工龄、职称护士的不同需求进行教育。工龄在3年内的护士重点在院内接受教育, 以“三基”为基本功, 按计划进行科室轮转后定岗;工龄在3年以上的护士, 鼓励他们参加自考, 提升学历层次, 并合理排班, 给予其时间保证;对能力强的护士可推荐到上级医院进修;对护师、主管护师除积极鼓励他们提高学历层次外, 尽量组织他们到上级医院参观学习及短期培训。近几年, 在院领导的支持、护理部的重视及正确引导下, 我院大部分护士接受了函授大专、本科学历教育, 从而全面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护士长的管理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2.2 更新观念, 发挥护士长的管理职能, 提高护理质量控制力度, 做到科学、规范化管理

科学管理要适应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人们对护理的需求。科学管理的重点是护士长的高素质、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因此, 护理部可定期组织护士长外出学习与进修, 使护士长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 不断更新观念和管理模式, 把管理目标的重点放在病人最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上, 根据医院科室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管理制度与质量标准。提高护理质量控制力度,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指导, 使规范化护理质量标准落到实处, 并渗透、贯穿到护士全程工作中, 形成良性循环。

2.3 增加护理人员数量, 合理配置各科室护理人员

医院必须根据发展现状, 按卫生部规定护士数量与床位之比的编制要求配置护理人员。除增加护理人员外, 还要按能级管理原则, 使护理人员在完成基础护理工作的同时, 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观察病人病情, 做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提高护理质量。

2.4 完善支持系统

成立医院后勤服务中心, 形成后勤人员围绕临床人员转的良好氛围, 使护士长和护士从大量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 真正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这样可以使护士能认真观察病人病情, 做好护理工作;使护士长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对各项护理工作进行计划、指导、评价、考核、协调, 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护理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可通过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卫生公平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

乔煜

(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兰州730050)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 卫生公平不仅对最大程度发挥投资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卫生公平本身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运用曼斯菲尔德的经济学理论, 通过对我国卫生公平现状的分析, 找出影响卫生公平的制度因素, 进而提出以实现卫生公平为目标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卫生公平;小康社会;制度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新的人类发展观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增长质量, 关注人力资本和环境资本, 二者不仅成为可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 而且其本身直接构成了人类福利。健康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进行投资是政府的基本职能。但研究表明, 公共支出数量与其成果之间仅有微弱联系, 关联度更高的则是公共资源投入的质量和分布。根据曼斯菲尔德经济学中边际效用递减理论可知: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共卫生投资可以更好地提高整体绩效, 增加人类福利。诚如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所言, 每个公民获得健康的机会应被视为基本可行能力, 不该被剥夺, 这种基本可行能力对于低收入人群摆脱贫困是至关重要的[1]。在此, 笔者引入卫生公平概念, 对我国卫生公平的现状进行深入剖析, 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卫生公平的建议。

1卫生公平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之后, 经济体制转轨, 传统医疗保障制度无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而新的医疗保障制度却越来越远离卫生公平轨道。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第53届大会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卫生系统:改善绩效》报告中, 对全球191个成员国卫生系统的业绩作出量化评估, 进行排名。结论是:中国在财务负担公平性方面, 位居尼泊尔、越南之后, 排名188位 (倒数第四) , 与巴西、缅甸和塞拉利昂等国一起排在最后, 被列为卫生系统

基金项目: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农村社会保障立法面临的法律问题” (0912ZSB143)

和业务素质训练,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护士长的管理能力;实施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各种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后勤支持系统, 加强对影响护理质量各因素的监控, 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这样才能使医院树立良好的形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章编号:1671-1246 (2010) 05-0134-02

“财务负担”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2]。总的来看, 我国卫生不公平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2方面。

1.1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分配失衡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我国城乡人口所占比例大约为36%和64%, 但城乡公共卫生资源所占比例刚好颠倒过来, 城市占60%以上, 而农村所占比例不到40%。根据全国卫生总费用测算, 1993年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34.9%, 1998年为24.9%, 5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 平均每年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减。1998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 776亿元, 其中政府投入587.2亿元, 农村卫生费用占政府投入的15.8%, 仅为92.5亿元。1998年全国城市每千人医院床位数为3.52张, 而农村每千人医院床位数只有0.81张。公共卫生资源分配和服务水平的地区差距也十分明显, 2002年我国每千人医院床位数、每千人执业 (助理) 医师数、每千人注册护士数以北京最多, 分别为6.31张、4.13人、3.40人;而贵州、安徽等地则远远达不到这一数目。

1.2政府卫生支出比例逐步下降

近几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变化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卫生总费用从1980年的132.0亿元飙升到2003年的5 150.3亿元, 上涨了39倍。同期, 人均卫生费用也从13.4元上升至403.6元。从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来看, 已超过了

参考文献

[1]黄建明.对大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合理流动的思路[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1999, 15 (9) :531.

[2]赵炳华.现代护理管理[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

8.提高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的对策 篇八

【关键词】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影响因素;对策

自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以来,基本单位名录库及数据库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对于研究决定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向,改善宏观调控,优化经济结构,开拓新的就业途径,提升人们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重大的意义。为了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工作,本文作者根据第一二次经济普查与其他普查的工作实践,针对如何提高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拙见。

一、影响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1.普查单位的重视、理解和配合程度差造成源生性错误

经济普查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了普查单位的一般情况、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有的个体企业、私营企业,由于担忧税收加重的传统思想,对经济普查工作持不配合、怀疑的态度,不如实填写表格,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这便是基层单位经济普查数据不准确的原因之一;其二,有的基层单位日常统计工作不规范,填表普查表的基础较为缺乏,无法准确填表。全部采用企业一套表,基层统计数据的采集方法变化较大,全部的普查数据都需要普查对象采用网络平台予以报送,普查对象的合作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普查数据质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基层普查人员素质较低,无法降低和防控数据差错

最近几年来,基层普查大多数都采取分点包片、任务落实到人的组织方式,然而大多数的基层普查员都是临时抽查的,有的基层普查人员普查工作经验较为匮乏,甚至并不具有相关统计知识和技能,这些人员承担着基层包点乡镇业务指导、培训、严格审查普查表的职责。这些基层普查人员虽然通过了正式的业务培训,然而却无法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吸收消化,成为实践经验丰富、审核控制力较强的审查主力军,在普查对象的培训和指导过程中慌忙上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普查表格正确填报。

3.相关部门的配合是确保普查数据质量的重要因素

经济普查不同于其他普查,其显著特征在于需要相关部门的积极培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分析第一、二次经济普查工作得知:其一,只是从民政、工商、质检、税务、编办等部门着手,将参与经济普查登记的所有单位底数全部摸清,这是十分艰难的;其二,分析相关单位提供的单位记录分析,大部分的单位记录更新不及时、数据有误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已经注销的单位并未及时予以注销,单位名称不同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无疑是加大了单位核对工作难度。其三,证券、银行、铁路、保险等部门全部由于上级普查办负责统一组织普查,这些数据在经济总量占据着较大比例,这样普查数据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全部普查数据的质量。

二、基层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控制的有效对策

1.做好入户登记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在入户调查过程中需要做好如下两方面的工作:

(1)准确划分归属行业

划分归属行业是经济普查工作的基础,也是控制数据质量的关键点。怎样科学合理地划分普查对象的行业属性,是基层普查机构、普查工作人员面对的重大考验。行业划分科学合理,便能提升数据质量,不然则会造成数据失真,纰漏较大,导致普查的数据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更加全面的了解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

(2)根据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不同,运用不同的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大致划分为如下两种类型:一种是农场所属的法人、分局和产业活动单位,另一种是配合程度相对较差的非国有单位。针对第一种类型的普查比较简单。这些单位自身拥有完善的财务账务和财务核算系统,普查数据能够从财务决算和会计账务中直接取得。对于第二种类型的单位,不仅需要基层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用心感化普查对象,广泛宣传普查现实意义,争取被普查单位的支持与配合。如果屡次不配合调查的单位,可以根据经济普查条例的有关内容,采用法律方法予以解决。另外,详细解决指标,全方位调查,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对于“三无”单位的疑难问题,最好采取判断和验证经济资料的合理性、准确性。在计算方式上最好采取税收资料倒推法、工资递算法、成本费用支出倒推法。同时可采用熟人调查法、直接观察法、分析对比法、经验推理法等等调查技巧。熟人调查法,即是针对不配合提供真实经营数据的单位,通过企业法人或财务人员的亲属或朋友掌握其准确、可靠的经营情况。经验推理法,即是采用以前掌握单位数据资料,按照经验对其经营状况进行合理推算的一种方式。分析对比法,即是对行业类型相同、规模相同、经营环节相同的企业进行对比的一种方法。在应用各种方法调查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突出重点、统一组织,创新手段的原则。准确评估个体数据指标情况,在评估的基础上对普查数据进行全方位验证,若发现存在问题,再回到每个单位去核对,从而有效控制数据质量。

2.加强宣传,注重培训

广泛宣传经济普查的重要性,引导每个普查对象都能够知道并明白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同时高度重视普查人员业务培训,尽可能降低人为差错。针对普查员的培训采用自上而下逐级培训方式,培训的重点在于組织开展普查活动,普查各项指标含义和统计标准,普查表的填写与审核、数据处理程序操作等等。另外,落实好清查摸底工作。采取“地毯式”清查方法,实地登记各个普查对象,构建清查名录库,保证不再出现重复审查对象。

3.实现普查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强大凝聚力

为了保证基层经济普查数据的质量,其关键在于普查相关部门的有机配合。经济普查的调查对象和范围尤为复杂,这就需要基层政府的普查机构与保险、银行、证券、民政等部门积极合作,开展全方位的有效配合。另外,为了将普查工作真正贯彻落实,还需要设立专门的基层普查领导小组,科学合理地配置统计资源,立足于普查全局,并且对综合统计、部门统计与社会统计进行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达到一体化管理。只有相关机构之间的配合达到了最佳状态,才能保证经济普查,尤其是单位清查才能够顺利开展。

4.严把质量验收关,确保普查数据质量

认真制定普查质量控制工作具体内容和普查表填写要求,同时严格遵守规定进行普查登记工作。每位普查人员入户调查时,要求被普查人员在填写每一张报表、每一项指标、每一个数据时必须根据相对应的目录和代码进行,确保准确可靠,使得表内、表间保持平衡。把普查登记的单位和企业与有关部门所制定的名录库进行一一核对,找出纰漏,探究问题所在;对于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存在的问题,注重对核算企业增加值有关数据进行核查;对各个地区上报统计数据进行平衡,加大对大数据的审核力度,实现数出有据,符合逻辑,保证了普查数据的质量。

经济普查数据质量控制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贯穿于整个普查过程中,不管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基层普查机构在普查过程中做好入户登记工作,确保数据真实可靠;实现普查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强大凝聚力;严把质量验收关,确保普查数据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保质保量完成普查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卿,桂喜民,谢思远.关注重点扎实细致客观反映经济发展——对做好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几点想法[J].统计与管理,2013,11(06):214—216

[2]张来成.普查连着你我他搞好普查靠大家——访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国家统计局总统计师李强[J].数据,2013,20(12):116—119

上一篇:营业线施工安全监理培训试题下一篇:人伤查勘岗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