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随笔

2024-07-29

端午的随笔(共10篇)

1.端午的随笔 篇一

又是一年端午至,彩线艾蒿粽飘香。

去年端午时节,我写了一篇名为《五月榴花开》的文章,现已不在,不知道几个人看过,就当没有写过吧。今年此刻不见榴花,只闻粽叶飘香。

端午将至,我说,我还得买一个五彩绳。

正是这句话,我的思绪又顺着回到从前,已经许久不见的从前的端午节。

从前端午一早,孩子还在睡梦中,大人早已开始忙活。我一醒来,一揉眼,便惊喜地发现不知何时手腕被系上了五彩绳,我们叫午线,发展演化中发音慢慢地变成午(lǔ)线,自打我第一次叫,它就是这么发音的。

我们的手腕、脚腕、甚至脖子上,都系着午线。以前还没有见到专门卖的,都是用织毛衣的毛线,选几个好看的颜色,拧着缠到一起。后来出现专门卖的,虽不如买来的高调,但小时候我就觉得我妈妈做的这个更好看。按照习俗,系上午线之后的第一场雨来临时,要把它剪下来扔到涨水的河里顺水冲走,但我总是舍不得扔。一开始还是乖乖听话忍痛割爱,后来慢慢长大就再也不扔,会戴很久。

还有一件大人早早就要起来忙活的事就是在房檐上插艾蒿和五彩的小笤帚。

现在我不知道是什么样子,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种着艾蒿,我也不知道平时都要做什么用,只知道端午节的时候是要用到的。每逢端午我都要提前跟爸爸说一声,早上我也要跟他一起,但每次醒来都发现爸爸早就结束了大工程。所以端午节给我的另一个感觉就是,早起和崭新。

另外一个更更久远的端午习俗,我如今是没有再看到了,不知道还有没有继续保持的人——用一种特殊的草染指甲。

我记得不是很清,可能是把它的根捣碎了,用叶子包起来。它的叶子很大,一片叶子包一点,然后包到指甲上,用线缠好。不踢被子的不掉情况下,第二天一早揭下来,准是新鲜的红色,而且不会褪色。我不知道这种草叫什么名字,反正小时候就觉得它浑身是宝。

五月榴花妖艳烘

绿杨带雨垂垂重

剩下的就是粽子了,我们那只有弯弯的小河还浮不起龙凤舟。我喜欢吃粽子,小时候每年隔壁奶奶都会给送,也正是她送的粽子,奠定了我以后对粽子口味的喜好基础。昨天跟妈妈通话,问到隔壁奶奶,原来她今年已经97岁高龄,给隔壁小朋友送粽子的日子她已经记不得了,可在我的记忆中她还是83岁的老人,你看,时间的脚步声多轻啊!

隔壁奶奶送的粽子就是那种什么其他都不放,只有糯米的,现如今我也最喜欢这种。现在市场上各种口味的粽子层出不穷,越是口味新鲜价格越高,我会去尝试,但吃起来总觉得差点什么,后来发现事实上并不是差了什么,而是多了什么。

五色新丝缠角粽

我只亲手包过一次,高考的那年。那一年高考结束刚好赶上端午,于是爸妈小妹亲自采了苇叶,我们一起包粽子。那一年那一天在我的记忆中尤为深刻。那天刚下过雨,虽没有放晴,但空气很清新。午睡后爷爷来到家里坐,刚好粽子出锅,电视里在播端午的节目。我被一首歌的旋律吸引醒过来,朦朦胧胧中忙问爸爸是什么歌,爸爸仔细看了看告诉我叫《渔家傲·忆端午》,从那以后每年的端午我都会想到这首歌。

去年的端午我才刚从学校走出来,一个人在算不上陌生但不很熟悉的地方等候,看着人来人往,我很想念我的家人,我觉得端午节本来就是要在家过的。但想归想,最终还是没有回,我还是继续踏上新的旅程,凡事都一个人,孤独却自由。

今年的端午呢,依旧不能回家,可能慢慢地已经习惯了在远方吃粽子的端午节了。但转过来想,只要万事安康,在哪里过又有什么关系呢?

另外,每年大家都在议论端午节到底要怎样问候和祝福别人,说安康还是快乐?我倒是觉得每个人过节的方式不同,有的是缅怀故人,有的是庆祝节日,想怎样问候就看个人的情感,没有什么对错。

公众号:芦苇夕阳

2.端午的随笔 篇二

嫩绿的艾草在晨风中轻摆, 细叶上还挂着晶莹的晨露, 乡间湿泥沾满卖艾人的鞋边, 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挑一把鲜嫩的艾草带回家去, 插在门头驱魔辟邪, 这在乡民的生活中举足轻重。年年如此, 久而久之, 便成了一种仪式, 一直沿袭至今。

临街的路旁, 小摊上摆放着一筐筐粽子, 买粽的人络绎不绝, 旁边的包粽人忙得不亦乐乎, 油亮的粽叶舞动在指掌间, 须臾, 一粒有棱有角的粽子跃然手上。吃粽闻粽香, 人们在犒赏自己的同时, 也寄托了对先贤的幽思。

如今, 人们的生活富裕了, 粽子的种类更多了。自己包粽子, 配料、扎包, 工序繁多, 费时费力, 花费其实跟小贩外卖粽子相差无几, 甚至不及超市里可供选择的口味多。亲朋好友常劝买两个算了, 别那么劳神费心年年包。母亲却痴心不改, 其实放不下的, 我想大概还是因为粽子在制作过程中, 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翘首等待的那份愉悦和惬意。

端午节吃粽子是节日的必修课, 而划龙舟则是节日的盛大活动。赛龙舟的日子, 乡人会暂且把农事搁一边, 趁此好风好水好日头, 河上龙舟赛的水上运动便现了端倪。

赛龙舟的日子开始了, 在开阔的河道里, 千百条赤裸的手臂挥动着桨橹, 把一叶窄长的舟划成游龙。大河上下, 龙舟竞逐;大河两岸, 观者驻足在水岸两旁, 敲锣打鼓为各自的船队助威。参与划船的队员火急火燎地摇桨, 吭哧、吭哧地喘着粗气, 龙舟如梭穿行于明净的流水之中, 把人间的喜庆尽情挥洒。

3.姥姥的端午 篇三

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头白头。

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更多地呆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让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汽,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4.随笔:家乡的端午 篇四

有一个地方爱在心里想在梦里,承载了童年见证了成长。历经千山万水总是魂牵梦绕,对它感情恰似层层棕叶包粽子,层层棕叶情。藏着淡淡的乡愁,牵挂着万缕的钟情,这个地方就是家乡……松溪。

松溪对我来说,从小开始就一直想走出去的地方,常闻外面世界很精彩,可以出人头地,所以总觉得这里是不属于自己。但是在外生活后回来,则发现自已还是热爱它。

幽静的林荫小道,朴实无华的乡镇,一年四季不同的.风景。名胜文化很多,世界流传。最深情的是母亲河横亘,款款而行哺育着儿女,好像流的不是水,而是儿女们的热爱。两岸树木常青,民风纯朴,河面山色倒影婆娑抚媚柳絮飞花,景致迷人别有洞天,宜人宜居。

县城的风景区来龙山,是县城爱护的屏障。曲径通幽错落有致,山青水秀鸟语花香,庙宇吉祥,是市民健康栖息的摇篮。其中公园歌舞明亮,心弦弹唱芬芳且迷漫。

随性了了几笔,家乡松溪何止春风百里。家乡的情和爱才是优秀儿女们的根,谨此祝福,对家乡的热爱和共勉,即湛庐山铸千年宝剑,奎光塔下话百年传说。遥祝家乡明天红胜火。

林宗发

5.端午节的随笔 篇五

那个年代的乡村,每逢过端午节的时候,仍一代代相传着古人的一种神秘说法,认为端午是“毒日”、“恶日”,会给世人带来某种灾祸,被越传越神,人们为了避邪,便有了过端午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过端午的时候正是夏季,容易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蛇蝎也易侵入,这个时期是最脆弱的时期。不管是什么原因,家家户户到了这个时候,都格外小心,想方设法避邪气、避蛇蝎。

儿时记得端午节这天,清晨起来就开始忙,各家各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无色的线拧成小绳,系到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大人们在为孩子们系“五彩绳“的时候,都叮嘱要闭住嘴,不说话,直到手上、脚上都系上了才能说话。手上系着的“五彩绳”叫“手锁”, 脚上系着的则叫“脚锁”, 因都是用五彩绳系的,所以统称为“五锁”。

系好了“五锁”,大人们就叮嘱说,戴上“五锁”能避邪,尤其是避蛇,蛇见了脚上缠着花花绿绿的“五锁’都会离得远远的。还有,这“五锁”不能随便丢弃,如果第二天不想戴了,只能把它丢到河里,把这种瘟疫类的东西彻底冲走。儿时的我不管信不信,都会像鸡啄米似的点头称是,而且戴在手上、脚上还显得很漂亮,小伙伴们都是这样,还故意跑到大街上,逗趣似的伸伸手、伸伸脚,展示展示自己的“五锁”,歪歪头、低低头地看看别人的“五锁”, 比试着谁的更漂亮些。

有了这个避邪避蛇的“保护伞”,我和小伙伴们就嬉闹着跑到大约四五里外的山上、坡里采艾草,童稚的欢笑声在路上、坡里、山涧回荡,处处洋溢着青葱岁月里过端午的气息。左瞧瞧,右看看,等到每人采的艾草差不多够了,就一起兴高采烈地往家赶,身后留下一路欢乐一路歌。到家后每人急着搬出凳子,把艾草放到自己的门楼上,据说也是为了熏虫、避邪。这样,就“大功告成”了。

因我家街门外就是一片宽阔的场地,也是南北东西路的交界处,平时都是小伙伴们玩聚、嬉闹的天地,端午节这天就更不例外了,自然成了小伙伴们的乐园。小伙伴们把艾草放到了门楼上,就你招呼我、我招呼他地从家里赶过来了,大多时候都是围聚在我家的东墙跟下,叙说着过端午节的欢乐,做着各种有趣的游戏。女孩跳房、踢毽子、后折腰,男孩则打楗、打陀螺、摸瞎胡……过端午节的欢乐在这里飘荡。那时候,小伙伴们过端午节的兴致都很高,真是乐不思归,每次直到大人们喊着吃饭了,才不情愿地、恋恋不舍似的慢慢散去,过端午的信息也随风飘去。

过端午节还有吃粽子的风俗。那个年代,除了在集市上买的粽子,大都是用苇子叶包的,儿时的东河有一片苇子,既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又是吹苇叶哨的好材料,苇叶还可包粽子,过端午节的时候,跟人家打个招呼就行了,采摘既方便,又实惠,包的粽子可一饱全家人的口福。那时包粽子的米大多是用黍子碾成的大黄米,这在当时就属于最好的了。一走进家门,粽叶飘香,一揭开锅,香味扑鼻,看了就很想吃。吃着黄橙橙的大黄米粽子,心里那个香甜啊!

记得我家过端午节时,大多是祖母包粽子,每到端午节时,我就想起了祖母包的粽子,粽叶飘香,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祖母心灵手巧,包的是一个个大三角粽子,层层剥开粽叶,里面是湿润饱满、略显微黄的大黄米,迅即散发出米的香气,美美的吃上一口,唇齿间留有余香,味道好极了。吃完了粽子,跑出家门,问一下邻居伙伴们,大多没吃粽子,有的是家里大人嫌麻烦,不愿包粽子,有的家人就不会包粽子,便把粽叶和大黄米或小黄米一起蒸,吃的虽有粽子味,但却吃的不是真正的粽子,感觉大不同。所以,每每想起这些,我就更加感激心灵手巧的祖母,是她让我美美地吃上了真正的粽子,在我获得优越感的同时,也让小伙伴们分享,有时把他们叫到我家里,把大大的粽子分给他们吃,也等于吃上了端午节的粽子,分享了端午节的欢乐。那个年代,能吃上这样的粽子也是一顿美餐。

粽叶、苇叶一样飘香,飘出来的“端午”不一样。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从过端午的欢乐到粽叶飘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过去和现在过端午节的不一样。过去的端午节传统色彩浓郁,节日氛围浓浓;现在的端午节文明了、时尚了,而节日气氛淡化了。过去过端午节,都在好好地打算着,精心地准备着包好粽子,过好端午节,忙碌中充盈着快乐;现在的平日里都经常买粽子吃,过端午节也不用忙活了,清闲了,却缺少忙碌着过端午节的热闹氛围。过去过端午节,祖母包的粽子香味特别浓,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现在包的粽子质量好多了,不断花样翻新,也小巧玲珑,好看多了,但我总感到缺少了点什么,缺少了点什么呢?

近年来,国家更重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了,蕴含着传统节日复苏的气息,这可谓一件大好事。尊重

6.端午节的回忆随笔散文 篇六

第二天端午节,早上爸爸很早就起了床,在家里的大门上都插上了艾叶,据说端午这天插艾叶可以避邪,也许这些都是风俗习惯,或者迷信吧。妈妈将头天晚上煮好 的粽子放到凉水里,煮鸡蛋、鸭蛋、鹅蛋,有咸的也有淡的,粽子一盆蛋一盆,吃粽子撤上白糖,吃完之后我和弟弟美美地去上学。

老家的端午是北方的端午,也是少年时代的端午,也是贫穷困苦的端午,也是快乐天真的端午;新家的端午是南方的端午,也是我中青年后的端午,也是生活进步的端午,更是思念感悟的端午。“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不知不觉我已经多年没有在端午时节看到麦儿黄了。

儿时的印象里,看见一群妇女、姑娘围着卖货郎叽叽喳喳购买五彩丝线和绣香囊用的料子时,便知端午节就要到了。村里的孩子全都一样的被那五彩的灵物庇护起来,撒欢野性地满村里跑着。

那时的端午节总是赶在麦口,五月的麦垅早已呈现黄澄澄的气象。含我在内的一群小冤家总喜欢聚在地头,各自在麦地中挑选几穗,蹲下来小心地用力搓着,吹去麦 芒和硬壳白膜的胞衣,剩下一小捧饱满黄绿的麦粒,填进自己的嘴里,香甜的肉感连同新鲜的浆液让人满口生香。生产队里看麦的“秃大辫”(我们村上的一个光棍 男人)出现在离我们五十米开外时,我们立刻一哄而散,那感觉如山高似水长。

姐忆的不是端午,是快乐;吃的不是粽子,是心情。

7.《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篇七

1.感知文意, 感受文章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

2.咬文嚼字, 品味文章语言的韵味和情致。

3.引文入情,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 珍惜民俗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 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2.难点。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趣味, 咀嚼生命的美好。

教学方法:自主品读、研讨赏析、质疑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同学们, 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长廊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当地过除夕时, 有什么风俗呢? (学生纷纷发言) 看不出, 我们的风俗还真多!今天, 我们来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的家乡是如何过端午的。作者有情有味地写高邮的鸭蛋, 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 (板书《端午的鸭蛋》)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除夕风俗谈起, 激发学生对家乡风俗习惯的回望与兴趣, 让学生带着一丝的亲切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积累字词:咂摸、拧成小绳、苋菜、络子、大襟、车胤、囊萤映雪。

2.了解作者信息。汪曾祺 (1920-1997) , 现当代著名作家, 江苏高邮人。小说代表作《受戒》、《大淖记事》, 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汪曾祺散文注重表现“凡人小事”, 能做到“以小见大”。

3.自读课文, 思考以下问题。 (1) 作者写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 (2) 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学生思考, 小组讨论后明确:端午习俗有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对家乡咸鸭蛋难以忘怀, 实际上是作者难以割舍的怀乡情愫, 因为眷恋, 所以难忘。同时, 鸭蛋也成了作者追忆儿时光阴、缅怀童年生活的载体, 故而会经久难忘。

【设计意图】让学生关注文本, 从文中搜集相关信息, 形成对文本初步的阅读体验。

三、精读课文, 赏鸭蛋, 忆童年

1.精读文中描写鸭蛋的语段, 从用词特点、情感揣摩等角度作好批注。

2.请以“这是_____的鸭蛋, 因为______ (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 ”这样的句式来体会。

3.高邮鸭蛋是这样的让人垂涎、心动, 那有鸭蛋相伴的童年又有哪些情趣呢?请勾画文章中表现童年情趣的文字, 品味之。

【设计意图】让学生咬文嚼字, 在细细的品味中体会作者蕴藏在文字间的情感。

四、细读文章, 赏语言, 知情感

1.高邮鸭蛋之所以令我们心驰神往, 就在于作者写得好, 情深意切。那么本文的语言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请同学们采用美读———通过恰当的语气、语速、重音, 读出语句的意蕴和情味。

提示: (1)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造型式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 让人垂涎欲滴。汪曾祺只用一两个字眼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这种绘声绘色, 这种动感以及快感, 从一个“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问题探究:“———”的作用是什么?“一……就……”表明了什么, 能否去掉? (不能。表明了油多, 冒得快, 令人欣喜) 将“冒”改为“挤”、“流”可以吗? (“冒”能更好地表现鸭蛋被扎后红油溢出的情态) 请学生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2)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 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 褒贬之情十分突出。 (3) “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但是《腌蛋》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 而且‘与有荣焉’。”———有点爱屋及乌了吧! (4)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淡淡的幽默, 浓浓的深情, 对家乡鸭蛋的偏爱凸显。

2.学生体会完语言蕴含的情感, 再采用与同伴合作的方式, 探究本文语言其他方面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文中多处有代表性的语句, 通过细读、赏析等方式, 探究汪曾祺闲适自然、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在鉴赏语言的同时, 教师顺势引导, 体会、揣摩作者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知风俗, 做积累

1.搜集整理当地传统节日的风俗。

2.课下搜集几首有关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春节的古诗词, 记一记, 背一背。

8.北平的端午 篇八

北平的卖粽子的有好几个宗派:“稻香村”卖的是广东粽子,个儿大,馅子种类多,价钱贵。这种粽子并不十分合北平人的口味,因为馅子里面硬放上火腿或脂油;北方人对糯米已经有些胆怯,再放上火腿什么的,就更害怕了。可是,这样的东西并不少卖,一来是北平人认为广东的一切都似乎带着点革命性,所以不敢公然说它不好吃,二来是它的价钱贵,送礼便显着体面——贵总是好的,谁管它好吃与否呢。

真正北平的正统粽子是:(一)北平旧式满汉饽饽铺卖的,没有任何馅子,而只用顶精美的糯米,包成很小的粽子,吃的时候,只撒上一点白糖。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二)还是这样的小食品,可是由沿街吆喝的卖蜂糕的带卖,而且用冰镇过。(三)也是沿街叫卖的,可是个子稍大,里面有红枣。这是最普通的粽子。

此外,另有一些乡下人,用黄米包成粽子,也许放红枣,也许不放,个儿都包得很大。这,专卖给出下力的人吃,可以与黑面饼子与油条归并在一类去,而内容与形式都不足登大雅之堂的。

小顺儿的妈心中想着的粽子是那种糯米的,里面有红枣子的。她留心的听着门外的“小枣儿大粽子啵!”的呼声。可是,她始终没有听到。

她说不上来什么是文化,和人们只有照着自己的文化方式——像端午节必须吃粽子、樱桃与桑椹——生活着才有乐趣。

为补救吃不上粽子什么的,她想买两束蒲子、艾子,插在门前,并且要买几张神符贴在门楣上,好表示出一点“到底”有点像过节的样子。她喜爱那些神符。每年,她总是买一张大的,黄纸的,印着红的钟馗与五个蝙蝠的,贴在大门口,而外,她要买几张粘在白纸上的剪刻的红色“五毒儿”图案,分贴在各屋的门框上。她也许相信,也许根本不信,这些纸玩艺儿有什么避邪的作用,但是她喜爱它们的色彩与花纹。她觉得它们比春联更美观可爱。

妈妈不能对孩子发气,孩子是过年过节的中心人物,他们应当享受,快活。但是,她又真找不来东西使他们高声的笑。她只好惭愧的说:“初五才用雄黄抹王字呢!别忙,我一定该你抹!”

“还得带葫芦呢!”葫芦是用各色的绒线缠成的樱桃,小老虎,桑椹,小葫芦……联系成一串儿,供女孩子们佩带的。

“你臭小子,带什么葫芦?”妈妈半笑半恼地说。

“给小妹带呀!”小顺儿的理由老是多而充实的。

妞子也不肯落后,“妈!妞妞带!”

妈妈没办法,只好抽出点工夫,给妞子作了一串儿“葫芦”。只缠得了一个小黄老虎,她就把线簸箩推开了。没有旁的过节的东西,只挂一串儿“葫芦”有什么意思呢?假若孩子们肚子里没有一点好东西,而只在头上或身上带一串儿五彩的小玩艺,那简直是欺骗孩子们!她在暗地里落了泪。

(节选自《四世同堂》第三十八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注释】

老舍,原名舒庆春,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擅长描写下层普通民众生活,一生追求艺术作品的大众化、民族化,曾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鉴赏评价】

虽为小说片段,但堪称气息浓郁的旧北京端午风俗图。作者不仅介绍了北京粽子生意火爆、种类繁多、贵贱有别等有关情况,而且介绍了贴神符、抹雄黄等传统民间风俗。作者不紧不慢,对一个又一个画面娓娓道来,有静态叙述,也有动态描写;有面的介绍,也有点的刻画;画面形象鲜明,逼真传神;结构顺应自然,如行云流水,不落人工痕迹。

为与内容描写相一致,增强北京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作者选取淳朴而又自然的北京大众语言,又适当加以提炼,体现精、妙、洁、雅的文学语言特性,使得语言平和柔顺而又短小活泼,语气丰富多变而又风趣幽默,韵味悠长。如“二来是它的价钱贵,送礼便显着体面——贵总是好的”,“这种粽子也并不怎么好吃,可是它洁白、娇小,摆在彩色美丽的盘子里显着非常的官样”,寥寥数语,幽默而又精到地刻画北京市民阶层独有的文化特征和习惯心理: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浸濡传统文化的熏陶,虽然为民, 生活艰难,也不会忘了礼节和老规矩,要追求体面、排场、精巧的“官样”生活。不能实现,就会“暗地里落了泪”。三言两语,幽默风趣,神采毕现,鲜明体现了作者民族化的语言风格。

【思考练习】

1在作者笔下,旧北京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2在这些风俗中,作者详写哪一个?为什么?

3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

1吃粽子、樱桃、桑葚,挂蒲子、艾子,贴神符,抹雄黄,带葫芦等。

2详写了吃粽子,从端午节买粽子生意的火爆,到介绍北平粽子的几个宗派,然后介绍真正北平的正统的粽子四个种类。作者之所以详写,一是为了展现具有浓郁北京特色的风俗图画,更为小说人物的性格塑造制造一个典型环境:北京人谦和、温厚、懦弱、散漫、苟安而又追求体面、排场的性格,恰恰是特定的生活环境造就的。

3语言俗白简练,新鲜活泼,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儿。

9.端午节旅游随笔:端午节游记 篇九

第一日游玩马嵬驿,主要任务品各种美食。马嵬驿,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不同寻常的是公元前755年,唐朝安史之乱,马嵬驿兵变,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被赐死于此。马嵬坡村有杨玉环墓。也有人说只是一个衣冠冢。兵变时,他的爱婿唐王朝的帝王李隆基匆忙之下葬她于此,兵变平息之后,秘密派人移她的骨殖于另一处叫做鳖盖的地方。马嵬坡村只埋有幸存下来的一双鞋子。如今衣冠冢被后人修理的绿树成荫,坟冢壮观,而埋有真正肉身的叫做鳖盖的地方却荒草丛生杳无人迹。这几年,国家倡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鼓励人们发财致富。人们的经济头脑也格外发达。最为叹服的是陕西人民的经商头脑,一个袁家村美食街一炮打红之后,秦陕大地上类似袁家村的美食类景点层出不穷,马嵬驿当然不甘落后,依托杨玉环墓及马嵬驿之名,一处人造景点应运而生。当然主打产品还是秦陕美食,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袁家村而已。对于已经吃过袁家村的老张和我,没有丝毫惊诧,随性游玩罢了。

晚上居住地,宝鸡市陇县县城,距离目的地关山牧场不远。一夜被秦川大地上的蚊蝇欺咬自不必说,单是秦陕人没有时间观念吼秦腔的热情使人尤为愤怒,若不是身陷异地英雄气短,甚至想拔地而起打电话报警。几乎一夜无眠。惊诧的是,从哪儿看都不算富裕的陇县县城水果奇贵,饭店也不是很多,人们衣着朴素,离我们大灵宝相去甚远。不同感受的是昼夜温差大,太阳落山后,不是凉风习习,而是冷风嗖嗖。

第二日车行数小时抵达关山牧场。天下自然景大同小异。去牧场的路,夹在两山之间,中有小河潺潺流过。抬头看蓝天白云,天空净美。车路两边,原始森林,层层叠叠。人烟稀少,偶有牛马悠然自得吃草。好一幅天然美景图。虽坐在车里,也似乎感觉到空气的甜美,不由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汽车一路盘旋,路随地势,盘旋曲折,或高或低,直抵目的地。

看到路边有高高大大的红房子时,目的地终于到达了。不高的山,花,草,树,悠然自得的牛,羊,马。还有三五成群松松散散享受生活神色安详愉悦的游客,不少为服务游客花钱的各种小店,花花绿绿,点缀在绿绿的草地上分外妖娆热闹。看过新疆草原的我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由于去年一时冲动,花费颇高买了新房,等到装修结束时突然心存惊悸,虽说来日方长,可我和老张不再年轻,不得不为未来不挣钱的日子筹谋。我和老张约定这次游山玩水属于穷游类,除了吃饱外不得有额外花销。于是我们避开骑马滑草烤羊等烧钱类项目,深入草原腹地,与花草亲密接触,品野草莓,摘野花,拍美景,玩的也不亦说乎。最为幸运的是接近尾声该下山时,竟然看到了成群的马,据说是汗血宝马,听导游说,当年汉朝多次出征匈奴,关山牧场是主要的牧马地,最多时曾养30万匹提供朝廷征用。历史上,关山牧场为华夏统一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我和老张不停拍照,马,外形矫健,体格健壮,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马。拍完,迫不及待,发朋友圈,关于马的专题。让朋友们羡慕不已。

美景虽好非我久留之地,工作生活,还没有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旅途漫漫,追逐梦想的脚步不会停歇。

10.端午节随笔 篇十

端午节随笔1

从今年开始,农历五月初五,也就是端午节,为法定节假日。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我国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节虽然是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已经逐渐地融入邻近国家的文化中,已经具有了独特的生命力和特点———在新加坡,每年端午节举行的国际龙舟邀请赛早就闻名于世;在韩国,端午节还被称为车轮节,是插秧结束后祈求丰年的日子……

韩国、日本、越南等许多国家都有过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而我们却正在渐渐淡忘,陶醉在“圣诞节”“情人节”等一个又一个“洋节”中;或者被形形色色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所异化,节日的意义日渐沦为经济学上的统计数字;渐渐丢失了我国传统的节日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亲情、团聚,以及文化的传承与智慧。

突然听到我们的邻国要将端午节向联合国申报为文化遗产时,我们会是什么表情呢?表情之余,就是反思。

我国的传统节日,似乎总是离不开吃。端午节吃粽子,清明节吃青团子,元宵节吃汤圆,中秋节吃月饼,春节更不在话下——大鱼大肉让你吃到不想吃。农耕社会对饥饿的恐惧,形成了我国传统节日最鲜明的风俗——吃。而如今,满足了温饱需求的人们正在奔向全面小康,什么时候都有得吃、想吃多少都可以,传统节日的吸引力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特有的魅力。

传统文化怎么会一天天地远离我们?是谁抛弃了中国传统节日呢?

是否可以这样说,今天我们确实有了吃了,但吃得实在是没文化。

文化是不可以量化的,是一种精神的外显形式;更不可以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就象我们的爱心是不可以用捐钱的多少来衡量的,一亿大洋是爱心,一分小钱也是爱心;他们的爱心是等价的,因为爱心无价。文化不仅是形式,重要的是内涵。

今年开始,端午节终于有了法定假日的外衣,开始了我们传统节日保卫战。

今年我们只问:你放假过端午节了吗?

明年我们会问:你的端午有文化吗?

端午节随笔2

“喂,宝贝起床了!”随着爸爸的呼喊我下了楼。下来一看,餐桌上有两个粽子。记得小时候妈妈告诉我,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屈原投江身亡,当时人们非常伤心,所以把粽子扔下江去,以免鱼虾伤害了屈原的尸体。想到这里,我感到有点儿惊讶,原来粽子还有这样重大的意义呢!人们是怎样包粽子的呢?我打开了电脑,上网搜集了资料。人们是把竹叶切成两半,把糯米、红枣或豆沙包在竹叶里,然后用彩带缠上,放入锅里蒸。一个个粽子就是这样诞生的。

我想做一个实验,于是拿来了糯米、红枣、竹叶、五彩线,按照网上的要求把所有的材料准备齐全。我把竹叶围成了圆锥的形状,把粽子馅儿填到了里面,然后折叠竹叶,真的包成了三角形的粽子,我拿五彩线把粽子捆结实。大功告成了!我包了一个又一个,包完后,我把粽子拿到锅上蒸了20分钟。打开锅一看,粽子懒洋洋的躺在锅中呢!我把竹叶剥开黄灿灿的糯米闪闪发光哩!一个大红枣在中央微笑,如同一个可爱的姑娘似的。我用舌头舔了舔,甜中带着香味,真让我垂涎三次啊!一口咬下去,软软的、润润的、滑滑的、甜甜的,真是回味无穷啊!刚才只顾着包粽子了,把餐桌上的两个粽子忘记了,瞧!它们还等着我品尝呢!我张大口,塞进了嘴里,香甜的味道一直在我的嘴里荡漾。

今天我度过了一个快乐的节日,不光是吃到了香甜的粽子,还因为我学会了包粽子,我盼望着下一个端午节的到来!

农历五月初五离我们越来越近了,我期盼以久的端午节向我走来。端午节这天我们不仅能吃到各种美味的粽子,还能闻到棕叶飘散的股股淡淡的清香,让人心情无比舒畅。

现在,家家户户都准备好粽叶和糯米,为端午节提前准备好粽子。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奶奶一大早就出门买来一大把粽叶,去包美味的粽子。我手也痒痒的,也想学学包粽子。奶奶说:“好呀,你先看我怎么包的。”奶奶先把粽叶放在水里泡泡,然后放进锅里稍煮一下,说:“这样棕叶就软下来了,最后把它们浸在冷水里就可以包粽子了。”我认真地看着。

奶奶选了几片整齐的粽叶,把一片片叶子依次排放在手上,卷成漏斗状,用勺子轻轻地将米滔进去,不一会儿,一个美丽的粽子就从奶奶手中诞生了。那个动作是多么地娴熟。

奶奶拿来一片粽叶,叫我也来试一试,我可兴奋了,这可是我第一次学包粽子呀!我下决心一定要包好。我学着奶奶的样子做,可我要包粽叶时,粽叶却像一个顽皮的孩子,里面的米全露了出来,我着急了。

奶奶说:“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呀。”听了奶奶的话,我认真地把粽叶拿起来,记住每个要点,专心致志地包着,奶奶也拿来粽叶,边做示范,边教我包,终于,我的第一个粽子包好了,我欢呼起来,奶奶也在旁边为我感到高兴。

美味可口的粽子出锅了,一股股粽叶的清香扑鼻而来,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蜜枣粽子吃了起来。“啊!好甜呀!”一种甜甜的味道流在心田,让我记住了这个十分有意义的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3

这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当地最隆重,最有特色的节日。

当然,在端午节这一天,妈妈要给孩子戴上五丝线,五丝线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渴望,期望自己的孩子长命百岁。我的妈妈也给我戴上了五丝线的长命缕。

在端午节,人们都要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两千多年以前的五月初五,人们站在汨罗江便往江里扔食物,是为了不让鱼虾等海底动物把屈原的尸体吃掉。

这天午后我们吃饱了饭以后,妈妈带着我一齐去了超市,妈妈给我买了香包作为端午节的礼物送给了我。

我这天过得十分开心!

端午节随笔4

在我离开家乡之前,我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那还是因为叔叔生病在县城住院,爹带我去看望叔叔。我记得,那是我五、六岁的时候,那天正好是端午节,天还没有亮,爹就把我叫起来了,带着我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然后又坐了一个多小时的班车,当我们到县城时,天刚好亮了.爹一手提着行李,一手攥着我,我屁颠屁颠地一路小跑跟着。

这时,爹带我来到一家餐馆(后来才知道是县城最大的餐馆三八食堂),爹要了两碗馄饨和四根油条,我学着爹的样子,将油条泡在馄饨里。顿时,滚烫的油条经过开水一泡,那醉人的香味,扑面而来,这是我长这么“大”,过的最幸福的一个端午节,我陶醉在这幸福生活里。从此,我人生的理想也就确定了。十年以后,当我考进县城一中时,老师让我们写的第一篇作文“我的理想”,我就写了:我的理想就是长大能让吃上馄饨泡油条。带着这一理想,我走出了县城,浪迹天涯海岛,过过许许多多大节,吃过许许多多的大餐,见过许许多多达官贵人,但是,我还是忘记不了哪个馄饨泡油条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5

每年到端午节来临,网上和微信中一片“粽情”飘香的味道,南方有水的地方,更是早早地就预备下划龙舟比赛的物件,紧锣密鼓地加强训练划龙舟比赛的“战斗”队伍。而在我们北方大部分地区,端午节则是以包粽子、结花绳、做荷包、图吉利的民间活动为主。由于缺水,村民们不敢奢望在大江大河中祭奠、举办划龙舟活动,因此也就不知道纪念屈原和伍子胥的故事。我知道端午节纪念屈原,那还是在上了小学以后的事。

过去,我们那里乡下根本买不到糯米,所以每到过端午只能吃干榆树钱做的粑粑,最有钱的人家也只能是从集市上买回二斤干枣,过端午用水泡醒了蒸枣山吃。常记得我们家门前那棵老榆树,春天,当那上面结满一串串鹅黄色香味甜绵厚实的榆钱时,就是我们最喜欢的时候。这榆钱自古就有被食用的习惯,农村的小孩根本就不懂讲卫生这一说辞,只要是看见榆钱,就爬上树去先美美地捋着生嚼着吃上几口,解解馋。然后再拣粗大肉厚的折几支带回家晾干存起来,等到过端午节时让妈妈和着粗面蒸粑粑吃。

记得那时侯还有个顺口溜:“东家女 ,西家娃,采回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交给妈妈做粑粑。”。假如那一年的雨水多,村头那棵老榆树和着春风、映着绿色,金黄的榆钱缀满枝头。每到这个季节,母亲都会带领我们一群小孩子采摘很多的榆钱来,做着各种榆钱饭,还把剩余的榆树钱晾干存起来,以备过端午给我们蒸榆钱粑粑吃。也许是我们嘴馋、也许是童年记忆深刻的缘故,现在想起来那种榆钱粑粑的味道,那种嚼在口里那么香甜,那么可口,百吃不厌的情景时,比现在吃肉的味道还香。现在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每每想起这些事来,心里总是酸楚楚的……

过端午还有一件事,那就是盼着妈妈给我们戴花线绳绳,女孩子则盼着妈妈给她们“包指甲”。10岁以下的小孩子最希望戴花绳绳和包指甲。妈妈拿来五色线,挽起裤腿,用两只手灵巧地在她自己的光腿上将两股五色线合二为一,搓成一条条花线绳,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分别给我们系在脖子里和两只手腕及两只脚腕上,并嘱咐我们在洗脸时不要粘上水。直到农历六月六才能解除,这一个月不能下河戏水,否则花线绳遇水掉色就不灵验了。小孩家不懂啥叫不灵验于是问妈妈,妈妈说,子孙娘娘不保佑你平安了呗!我们一听这话,吓得一吐舌头说:“还有这事?”妈妈一脸严肃说:“不信你就试试看!”说是那样说,毕竟是小孩嘛,大人一唬就乖乖听话了,连晚上睡觉做梦都不敢马虎。

女孩子包指甲那更是受罪啦。前一天晚上妈妈将和了白矾的凤仙花在碗里捣碎,放在妹妹的指甲盖上,用南瓜叶包一层,再用白布条包一层,最后用白线扎住,并嘱咐晚上睡觉要小心,不可蹭掉。还说不可以放屁,说一放屁包的指甲就不红了。吓得妹妹哭鼻子,妈说谁怕谁就不要包了。两个妹妹摇摇头,立马止住哭,乖乖地让妈妈给她们把十个手指头都包上。眼瞅着妈妈的耐心细致,我们几个男孩子眼睛里都并射出羡慕的光亮。五天后,当妈妈一个一个地打开妹妹的手指时,我们惊呆了:妹妹们的手指甲就像变魔术似的,红红地染上了一层颜色,拿水洗都洗不掉。

俩妹妹高兴地一跳多高跨出门槛,在院子里大声嚷嚷:“我的指甲变红了!”我们几个男孩子羡慕地直咽口水,缠着妈妈也要包指甲。妈妈说,男孩子不能包,包了红指甲以后说娶不上媳妇!

如今妈妈离我们而去十年了,妈妈不给妹妹们包指甲也已经几十年了,曾经的场景仅能定格在童年的记忆里。作为我们仍然相守的这些古老节日往事和温馨回忆,伴随着包粽子,插艾草这些古老传统习俗,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种美好的回望和驻足,维系着人间的亲情。

盼望着,盼望着时光静淌,岁月温暖!

端午节随笔6

端午节前两天,母亲见邻居们忙着在地畔割艾蒿,又听说附近村里有个生意人,去年端午节拉了一面包车艾蒿在西安卖了几千元,这比种麦子划算多了,父母亲也抢着割了几捆艾蒿。放端午假,我和妻子女儿一早买了些吃的,回家看望父母亲。到了家里,父母亲正忙着整理艾蒿,我们帮着用绳子绑成小捆。

吃了午饭,母亲催我们回家,九岁的外甥也催着要赶往新区卖艾蒿。说实在的,让我卖艾蒿,心里不是很乐意,一是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二是怕别人笑自己真会过日子。看着父母亲忙碌了一整天,也就只好拉着女儿外甥艾蒿早早地返回新区。

到了小区门口,我们选了块空地摆放好艾蒿;外甥坐在小板凳上,两手放在膝盖上,还吆喝起来;女儿站在后面,斜背着个小钱包,他俩看起来很像一回事。一会功夫,就围来几个人,先是把他俩夸了一番:“你看这娃多懂事,都能卖东西了。”“你哪里的?真能行,都自己勤工俭学了。”言语之间就挑上一两捆,付了钱还不住地打量着他俩。外甥像是得到了鼓励,说话更是铿锵有力。

由于艾蒿太多,我和妻子只能拿些去广场卖。我鼓足勇气抱了一大捆去了广场,妻子远远跟在后面,怕碰见熟人,结果一连碰见好几个,应付似的说了几句径直来到广场。还没放下就有人要,这时来了一位广场管理员,让我赶紧挪走,说正在创卫,这儿坚决不能放。我只好拿走,心里有点抱怨父母亲,又不是没钱花,割这艾蒿干啥?但不卖吧,他们满山沟割艾蒿也不容易。这一幕使我想起了范进卖鸡,刚找个地就被人撵走了,没想到小说的一幕在现实上演了,只是范进为了活命,我算是重温儿时卖菜的生活吧。我只好抱到阳光小区门口卖,比起广场,人少了许多,自然光顾的人也少,好在没人撵。

快九点了,我估计广场管理员走了,就再次抱到广场,根据刚才的情况一会就能卖掉。来到广场,刚放下,正擦着汗珠子,一下子来了三个工作人员,带头的估计是个领导,示意我赶紧挪走,先前那个年轻的管理员对我解释说:“刚才不是给你说了,这儿不能放,你拿到小区门口卖。上面有规定,不是我硬要撵你走,我知道你也不容易。”我有点不好意思:“好,我挪走。”心里纳闷:这些工作人员真敬业,快九点了还不下班?我抱着走出广场时,听见一个管理员对另一个小声说:“年纪轻轻的,不出去打工挣钱,指望这能挣几个钱?”我灰溜溜地走着,似乎背后有万道目光向我射杀过来。晚上躺在床上,想想管理员的话,觉得说得很实在,是个爽快人。

我又抱着艾蒿来到人行道的绿化带旁,坐在木椅子上歇息,这时手机响了:“爸,我卖完了,你卖得咋样?”我说:“不咋样,你先回吧。”

我和妻子随后也回去了,一进门,外甥就得意地说:“看我咋样,卖得一捆不剩,最后那三捆叶子蔫了,我一块钱卖了。妗妗,我和我姐饿了。”妻子说:“你们不是兜里有钱吗?小区门口那么多小吃,你俩怎么不买?”女儿说:“还是算了,卖个钱也不容易,总共就一百来块钱,还是给我爷爷和奶奶留着,他们挺不容易的`。”“就是,我姐说每人只奖励一块钱,我买了几个糖。咱还是在家里吃,省得花钱,这钱也不好挣,把我肚子都饿扁了。”外甥一旁摸着肚子说。

我和妻子听了很吃惊,也很高兴。没想到卖艾蒿有了这样的体会和收获,这比平日苦口婆心地进行忆苦思甜教育效果好得多。看来明年端午还得让父母亲割些艾蒿,不只为卖点钱,更为了让这一代福窝窝长大的孩子有些生活体会,否则没钱了就只知道在银行取,从不知道挣两钱要流汗。对于我而言,也是颇有收获:工作不仅是为了生活,更是为了有尊严地活着,敬畏工作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想想这端午节,过得也别有滋味。

端午节随笔7

又是端午时分,大街小巷粽叶飘香。愿端午的粽香,随清风越过山川湖海,飘香沃野千里的巴山天府。让那爱心萦绕的川蜀大地香飘四溢,让我们刚刚经历过惨痛梦魇的汶川同胞们,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和谐,感受到生活依旧会美好如初。

五彩的端午线,又将在孩童的腕上舞动,它将编织一个美好的明天。黑色的废墟不再梦中出现,处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那就是我们的新汶川。险情四溢的堰塞湖变成美丽的湖泊,湖边洋洋洒洒地开满娇艳可人的野花。余震的担忧也早已在每个人心中消除,亲人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端午节随笔8

快放假了,心开始雀跃!

回眸过去的一年,实在是太不容易了。

换了单位,换了岗位,带着一个顽皮孩子扎堆的走读班,所有的老师都为我捏一把汗。见识了孩子疯狂的群架斗殴,见识了家长拿着刀就上,见识了暴戾的家长把孩子朝死里打,见识了桀骜的孩子把父亲朝死里打,见识了孩子父母失和妈妈带着女儿到处躲避爸爸的毒打,见识了单亲孩子动辄情绪失控歇斯底里的大哭,见识了问题女生躺在床上拒绝上学的无奈,见识了和父母吵架就要以跳楼相威胁的孩子,太多了,太多了!

好在,我很喜欢班里这些傻傻的具有真性情的孩子,生平第一次坐着小小的载人三轮车跌跌撞撞去偏僻的小村庄送淘气的不敢回家的孩子回家,班里许多孩子都是那个村的,跟在我后面趾高气扬,我们老师来家访了,顺利把家长和孩子说和好,然后带着几个孩子在街里吃小火锅,其实很便宜,孩子们却很高兴。回家的时候暗自发愁,怎么回去呢?结果发现,孩子的妈妈早已把车停在路边,不是不感动的。

班里的孩子很多家里都很富,但是我要求不要喝饮料,对身体不好,孩子们就乖乖的不喝饮料,只喝矿泉水,我说不许吃麻辣,孩子们就只吃玉米面包,我说要喝牛奶,孩子们的书包里就立即装进了牛奶,我说要吃水果补充维生素,孩子们上学时就带了香蕉和苹果,就是这么单纯的信任着我这个经常会生气厉声呵斥他们的班主任。

还记得那次,学校的一个班级分编入了其他的班级,清洁区就多出了一块,政教主任很为难,这块很不好扫的车棚就给我们了,孩子们早上提前十分钟就把清洁全部搞好了,我早上来校很早,校门还没开,我总是能看见我班值日的孩子们在大门外蹲着对我甜甜的笑着,宁愿自己受累,从不让老师为难。还有学校最难打扫的走廊,垃圾如山,你们就那样一块块啃硬骨头一样,硬是收拾的干干净净,清除去的垃圾我数不清运走了几车,看着平日里娇生惯养的孩子卖力的干活,我只想掉泪,想起我还经常吵你们,发脾气,嫌弃你们背书背的不快,默写老是不能全对,英语课上老是捣乱,你们这些缺点我急得很清,却总是抹去你们许多的优点!

我们也有好日子,我特别支持班里孩子的体育活动和文娱活动,我们班孩子打篮球、打乒乓球都得到了我的大力支持,甚至亲自上场和你们一起挥汗如雨,享受身体的极致愉悦。每天中午的唱歌是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就要放假了,眼前总是闪现着你们一个个鲜活的脸孔和呵呵嘻嘻的笑声,你们老担心明年我还是不是你们的班主任,我总是很傲娇的告诉你们,不教你们了,要去教住宿班,其实,我心里也很舍不得你们,虽然你们在,给我添了太多的麻烦,我陪着你们每天的晨读一节课,午休一节课,所有的自习课、语文课、历史课,除了去北京培训一天,我没请过一次假,迟到过一次,因为你们,我疏远了自己的博客。

回首,只有甜蜜,无怨无悔!

亲爱的孩子们,明年,你们还得跟着我,我还是你们的班主任,哈哈!

端午节随笔9

小时候,端午这天家家户户都会有特定的食物—粽儿,出现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粽儿吃起来吧!有种苦涩的味道。一般为了去掉此种苦味,饭桌上都会摆着白糖,这是最初的去苦涩的方法,后续,逐渐可以用肉、枣、红豆、来去除苦涩的味道,当时粽儿一般以黄色的六边形,亮相于餐桌上。如今不管是颜色,还是形状,都是千变万化,形态各异的。

为何只有端午粽儿,才会出现在餐桌之上。大们的回复是:“后人为纪念投身汨罗的屈原”。

屈原是谁呀!翻开历史的篇章,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地楚国丹阳,湖北省宜昌市,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博闻强志,志向远大。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年少时,可谓意气风化,不单是高官,还深受楚当权者的信任,有能力也有平台,借改革达富国强兵之举。精忠报国之心,显露无疑。正当一切顺风顺水之时,张仪出现了,张仪运用捭阖纵横之术,深受楚当权者信任,慢慢的就和屈原疏远了。屈原逐渐从楚国的政权中心,流落外地。发出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无奈。可叹他,满腹经纶敌不过,丰功伟绩少人提。就在张仪的计划步步实施时,楚国也必将灭亡。楚国子弟多才俊,尸横遍野在郢城之后,无力回天,爱国情怀热血红,全赴汨罗江水中。

楚已是国破家亡,瞬间楚人轮为亡国之奴。如果当初当权者信屈原,不信张仪,或许又是另一翻景像。

屈原一跃,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古代智慧,我辈只能望洋兴叹了。为了能让屈原从形式当中吃到粽子,可谓是展万家之所长。

饭团和粽子原材料均为米,饭团没有任何包裹为鱼虾所食,粽儿多了粽叶的包裹最终为屈原所食,两者本为白米,多了粽叶之后,色泽上却能有着天差地别之感,饭团遇水立即分化,粽儿遇水,紧紧相依。刚出炉的粽儿,拔开瞬间,热气腾腾,咬一口还有种苦涩的味道在其中,饭团放久一点,就会变质,而粽儿放久一点,除味道有所差别,质却没有变。粽儿代表的人物——屈原,和月饼所代表的人物——嫦娥,已流传世界,不朽的中华民族。虽是云里雾里的典故,典故必会源源流长。

如今,端午已成法定节假日,粽儿已进千家万户,端午和中秋,逐渐变成团圆的象征。

粽儿味虽苦涩,我辈不能忘。端午节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我辈绝不能忘,屈原精忠报国之心,我辈更不能忘。

端午节随笔10

伴随着端午的脚步,黄梅雨季也紧随其后,乌云密布的天空,像一块吸饱了水的海面,隔三差五地来一阵雨。

今年的枣花开得特别晚,嫩绿色的细小的枣花在雨中显得精神奕奕,像一张张孩童的笑脸,细细碎碎密密麻麻地开满枝头。

河边的木槿花也在雨水中舒展身姿,长出新的叶子,浑浊的河水漫过堤坝,呼啸而去。箬叶大片大片地长在野地里,将新鲜的箬叶采回家,用清水与木刷洗干净晾干,就是包粽子的原材料,新鲜粽叶包出来粽子带着淡淡的植物清香。

雨下了一会儿,渐渐小了,淅淅沥沥地停了下来。已经立夏了,气温渐渐回升,日子也越发得漫长,很难打发的夏日午后,坐在窗台下,拉上窗帘,静静地坐着。

端午节随笔11

端午临近,看到沿街叫卖的香囊、艾叶、粽子,不由得勾起了儿时的记忆。

记得上小学时,那时的日子还苦,每当端午时节,平日里指望母鸡下蛋卖钱过日子的母亲,总是照例狠狠心,攒上十个八个鸡蛋,让我们姐弟几个饱口福。我们呢,拿着舍不得吃的鸡蛋,拣个大皮厚的,到学校里和其他孩子们玩碰鸡蛋游戏,不管谁的鸡蛋先烂,也不计较输赢,因为都有鸡蛋吃呀!那一年一度的简单游戏,总是让我乐此不彼,至今回想起来仍然是那样的留恋。

现在看来,端午节在儿时的印象中只不过是可以吃鸡蛋解谗的日子,而不是记念屈原大夫的节日。但似乎也有点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个爱国的大臣,因为报国无门而投了汩罗江,却一直对人们纪念他的方式有点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鸡蛋投进河里,那有多可惜呀!而庆幸的是,我们那里每家每户都是将鸡蛋投进了“五脏庙”里,而没有白白地扔掉。现在回想起来,要是有什么思想教育收获的话,那就是觉得屈大夫是个好人,起码是因为他,我们才有机会吃上鸡。

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儿时那温饱不济的日子也渐渐地淡出了记忆,儿时的我现已为人父,而我试图让孩子也像我一样过端午节的想法,却得不到女儿的赞同,望着女儿眼瞅鸡蛋嘟着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节到底该怎么过?难道仅仅是为了吃或是敷衍一下过节的形式?物质只不过是节日的载体,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饱肚子,而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如何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作为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日,表现了人们对他不为个人谋私利而心系国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的载体。而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忆苦思甜或者创新过节的形式,而是要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特别是要对孩子们进行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在物质贫乏时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传统文化教育的缺憾,应当从孩子们这一代重新找回来。

在当下洋节泛滥的时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渐渐对中国传统节日失去了兴趣,而对西方的节日,什么情人节、愚人节却极力推崇,过得津津有味。就连不少从传统里走过来的人也都在叹息:年味淡了,节味变了。难道中国的传统节日真的过时了吗?那流传了几千年、承载了中华历史文明与优良传统的节日难道还不如没有传统文化基础的洋节吗。

一位学者说过:“许许多多的习惯,凝结成一个传统,许许多多的传统沉淀为一段历史。”中国节日作为一种民族习俗,一种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流转变迁和先民们对人生的思索与追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我们民族的血脉与精神。如春节追求普天同庆、社会和谐,七月七歌颂人间美好爱情,“仲秋”祈祷团圆丰收……千百年来,无论是“大米流脂栗米白”的开元盛世,还是“万户萧凋鬼唱歌”的艰苦时代,不管是白馍换成了窝头,还是窝头换成了菜团,中国人仍然用无限的虔诚演绎着曾经被祖先演绎过的节日,把祖先的印记一路带到今天。

由此看来,过传统节日,重要的不在于过节的形式,而在于节日的内涵,年糕、月饼、粽子、鸡蛋等只不过是节日的道具,倘若忽视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那么节日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费的机会,那么过传统节日的意义必将大打折扣。

端午节随笔12

粽叶飘香,艾叶插在门头上,绿豆糕上场,每年的端午节,都让我倍感怀念和感概。岁月是一首歌,一样的歌词,不一样的韵律,同样都是端午节,母亲和我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里让自己的孩子对端午节的感受有着天壤之别。

小时候,端午节是我最盼望的节日之一,因为在这天,不但有粽子、绿豆糕、米粉肉吃,有糖果,重要的是母亲还早早为我准备了新衣裳(母亲会缝纫,小时候的衣服都是母亲自己做),几岁的时候,母亲会给我缝制一件长袖外罩,上面一针一线的刺绣上一个图案,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当属那一件天蓝色的的确良外罩,母亲刺绣了一只白色的鹅在上面,栩栩如生,我穿着她招摇过市,不但是小朋友羡慕,小朋友的妈妈们也羡慕,只是可惜她们没有母亲的那双巧手。

再后来大一点的时候,端午节,母亲便给我缝制碎花布衣,辫两个小辫子,偶尔还备置一件毛衣,小时候天气似乎没这么热,记得有一年的6。1儿童节就穿的母亲为我准备的深绿色毛衣,藏青蓝的裤子,白球鞋,参加学校组织的跳绳比赛,那身行头,特别是毛衣同样为我彩不少。母亲,是个秀外慧中的人,勤劳能干,不管多忙碌,每个节日都积极认真地做准备,让我每每对节日充满了欢喜和期待,日子在母亲的打理下,逐渐风生水起,我和姐姐也在父母的关爱与呵护中健康阳光幸福地成长。

回过头来,看看我自己,这些年的端午节,甚至春节,对我来说,似乎都如平常的日子一般,特别是近些年,更甚,再也没有小时候的那种过节的氛围和热切,过节除了和家人小聚一下再无其他,就是我这样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子,让他也开始对节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节日在他的记忆里,只是放假,他可以不用去上学。

究其原因,其实不是我对生活不热爱,而是现时的生活条件好了,粽子一年四季超市里都有,想吃就买,衣服什么时候需要,就买来穿,只要孩子喜欢,大鱼大肉变着花样每天都在吃,不同于我的儿时,更多的是过节才能吃上一顿丰富的菜肴。

或许,人懒了不积极了就会给自己找一些并不合适的理由,时代变迁也好,年岁大小也罢,端午节,过与不过,重视与否,反映的其实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心态。

一年一年,一个个端午节就那样随流年远去,记忆却温暖如斯,母亲就在身边,就在眼前,如今我也想用母亲对我的那一份爱,来回报母亲,同时也给儿子营造一份节日的气氛,生活从来就是美丽的,只要用心,只要有心。

端午节随笔13

今天是端午节,我们一家去妈妈那里蹭饭了,女儿由于下午要上课就没有去成。妈妈听说我们要去,很开心,说天还没亮就起床煮粽子和鸡蛋了。到了家里,还是那很熟悉的味道,妈妈的笑容一直挂在脸上,尤其是看她最爱的小外甥来了,妈妈特高兴。因为儿子是妈妈一手带大的,所以对儿子特别有感情。一整天我和儿子都跟在妈妈的后面,和妈妈聊聊家常,那种感觉很亲切、很温馨。临走时妈妈准备了好多东西给我们带着,后备箱几乎都要装满了,有草鸡蛋、家里种的绿色蔬菜、花生米、粽子、肉丸、饺子等等。这些都是妈妈提前准备好的,妈妈还专门向四姨学习如何用鸡蛋和面油炸花生米,真的很好吃的。关键是妈妈对我们那份浓浓的爱意,已经足够我们感动了。

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准备好多东西给我们带回家,说家里的这些东西没用农药和化肥,吃着放心。而且还准备了一桌我们爱吃的饭菜,每次我都吃得饱饱的,瞧,有这么能干的妈妈,我什么都不会您可以理解了吧!所以我不会做饭是有理由的。我小时候宁愿去地里干活,也不愿意做饭。感觉小时候的我就是一个男孩子,男孩子会的我几乎都会,女孩子会的好像我都不怎么会。所以我的骨子里还是有一种男孩子气的,貌似也没有女孩子的那种温柔、可爱。这个必须检讨,我得深刻反省一下啦!好在岁月的年轮把我魔变回来了,现在终于成熟长大变老了,也是一大进步哦!

其实小时候好像妈妈也不怎么管我们,任由我们自由发展,也没有太多的约束和呵斥,我们就这样在无拘无束中慢慢长大,同时拥有一个值得回忆的美好童年。现在有翅膀了,飞走了,家里就剩下妈妈了,其实妈妈是很想念我们的,但在电话里总会说:“那么忙,就不要回家了,家里什么都有的!”我们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常回家看看,带上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心意一起回家!

端午节随笔14

每年的端午节前一天,老婆都要亲手包制一锅粽子给家人吃。尽管超市里出售的粽子种类齐全,花样繁多。

老婆始终认为,只有自己亲手包制的粽子才最可口,最有端午节的味道。

农历四月底,五月初。老婆就把包粽子所需的各种材料都给买了来。有粒大色白的糯米;浓绿新鲜的棕叶;有又宽又长的马莲;也有红红的大枣;颜色不一,酸甜不等的葡萄干儿及上好的五花肉。

老婆包制的粽子,最大的特点是个儿大,三角形状周正,捆得结实,味道存正。如果是凉着吃口感更好,糯米qq的,大枣葡萄干儿的酸酸甜甜,红烧肉的满口留香,称得上是我家的第一美食。

我家包粽子时,老婆绝不会让我动手。人家嫌我包的粽子个儿小,捆得松散,还包不严实。所以,她会一个人蹲在厨房包上 个把小时,一大锅粽子才能包好。然后就用炆火把刚刚包好的粽子煮上。不一会儿满屋就弥漫着浓郁的棕香,让人急不可耐。

当然我也不闲着。老婆包粽子时,我就找出早就备好的五色亮光纸,自己叠纸葫芦。还是小时候跟奶奶学的。虽然手工叠制的没有市场上卖的丫丫葫芦那样精致,可我觉得更有端午节的味道。

端午节这天,我必须起个大早,骑上自行车,到离家有一公里远处的机场上,把顶着露水的艾蒿才回来,传说只有此时的艾蒿才能起到除灾去病的作用。

有时正赶上阴天,能见度差,真假艾蒿辨认不清,采回“山寨”艾蒿来也是常有的事。不过我从来都不会担心。因采艾蒿的人很多,总有热心人把自己采到的真艾蒿分给我一些。

艾蒿采回来了,便掐一些艾叶儿泡在洗脸盆里用来洗脸,掐一枝艾尖夹在耳朵缝里,或者信手将其插在发间,剩余的艾蒿就用一根绳子绑好后悬挂在门框上。在配上叠好的纸葫芦,端午节的气氛便营造好了。

吃早饭时,一家人围坐在饭桌前吃粽子,吃茶叶蛋。 在浓浓的艾香中送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

端午节随笔15

今年的端午节

有些不一样,有点趣味

本是红红火火的天气

今年却是细雨绵绵

原会在家乡沐着龙舟水

今年却在异乡叹息人生

刚出炉的粽子

裹着美味的稻香

溢出的则是

辛勤劳动的气息

江河上的龙舟赛

是一幅美丽又扣人心弦的画

即便人们分不出流下的是汗水,还是雨水

但永远是一年中最激奋、最具有意义的时刻

屈原一定想不到

在二千多年以后

人们竟会如何隆重的祭祀他

如果他还活着

一定不会让人们这样做

因为他是反对祭祀的代表

况且他也不想百姓如此的伤财

如果海子还活着

他一定会为端午节的美而感染

给美味的粽子,宏伟的龙舟赛

谱写更多的诗句

也许他并没有想到

人活着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才能超越一切事物的心灵

每个人都想在佳节时

找到一份心灵的归宿

情感就是一张拼图

是慢慢拼积起来的

不会因岁月的变换而褪色

不会因距离而散落

如艺术

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欣赏的窗口

上一篇:绩效管理税务系统下一篇:开业十周庆典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