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2024-10-10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共12篇)

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篇一

为确保制度行得通、做得到、管得好、用的灵,避免短期行为。

一是通过认真学习各项制度,切实提高员工素质,使各项制度入脑入心,尽心尽责干好本职工作。

二是通过进一步细化个人岗位责任,有效提高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三是加大考核力度,严明考核纪律,使所有工作都有据可依。

四是结合当前实际工作,灵活应用,对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的,及时修改、完善,真正实现管理严谨规范,执行有力。

目前,支行在原有制度建设基础上,保留沿用41项,修订11项,完善流程4项。

制度建设是一项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工程。

支行将结合农发行业务发展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充实、完善相关制度、办法,通过建立权责明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工作运行机制,科学、民主、权责统一的决策机制,准确及时的信息公开机制,使全行员工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增强,日常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从而实现行政提速、服务提质、制度提效、队伍提素、形象提升的良好工作局面。

2.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篇二

安全生产执行效果是指以人为本, 坚持“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贯彻安全生产战略意图, 完成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及健康的安全的实际操作能力。安全生产执行效果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有力武器, 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执行效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安全生产执行效果,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只能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无法改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薄弱的现象。

企业领导虽然重视安全生产, 在各种场合都强调要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确保安全生产, 但是实际到项目部的管理上却是“安全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 不愿意对安全生产管理投入资金, 各项安全生产制度没有得到落实。项目部施工往往是将工作进度和成本控制放在第一位, 而把安全、质量放在最后, 这与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是背道而驰的, 导致安全工作没有得到落实, 安全生产管理流于表面,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有力的安全生产执行效果。

2 分析项目部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不足的原因

项目部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责任主体, 安全生产执行效果不容乐观。由于项目部是在一定的时间内, 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项目部的领导层主要是以完成生产任务为主要目的, 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略安全生产管理。不学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掌握安全技术规程、不规范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对上级安全生产管理部门下发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不认真学习领会, 对安全生产检查总是在敷衍, 导致项目部本身基本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改变, 安全生产执行效果中断。

2.1 项目部管理层存在问题

(1) 项目部在接到公司的某一项安全生产活动的指示后, 不认真学习领会指示精神, 不能真正理解执行该项活动的目的和意图, 而是大笔一挥交到安质部门办理。不能有效地将活动指示精神布置到管理层和执行层, 造成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打折扣。疏于对安全生产的管理, 使得少数员工责任心不强, 安全意识淡薄, 存有侥幸心理, 习惯性违章现象难以消除。项目部的管理层和其他部门都普遍认为现场的安全管理和监控工作只是安质部门的事, 在现场看到违章违规现象就熟视无睹了。项目部的安全员也只是看到表面现象, 做表面文章, 从而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效果下降。

(2) 个别项目部制定了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但仅仅是履行了文件的管理程序,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没有根据项目部的自身安全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辨识情况来制定, 或者从其他项目部直接拿过来, 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不强。从而造成许多制度无法正常、迅速地执行, 致使安全生产制度只是静静地挂在墙上, 而执行效果下降。

(3) 项目部主要领导对某项安全生产的新制度或新规定、或是某项安全生产活动不了解掌握, 只是在文件上做个批示, 也不做出具体的策划和指示, 导致这些新制度、新规定或是安全生产活动在执行和开展的过程中走样;加上部门职能人员在履行新制度、新规定、开展安全生产活动中遇到问题, 不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 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再加上各部门之间缺乏及时、全面的沟通, 从而对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效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从而执行效果下降。

(4) 项目部领导在安排工作以后, 往往不注重跟踪检查落实的情况, 发生问题后, 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从而导致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效果下降。

(5) 项目部领导不重视对施工队伍的管理, 认为施工队伍的管理是包工头的事, 所以造成班组安全活动缺乏针对性, 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甚至班组的安全活动记录是虚构的, 把安全活动当成一种负担。施工队伍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和“三工安全”制度 (工前安全讲话制度、工中安全检查制度、工后讲评安全制度) 流于形式, 班组的安全管理工作甚至出现真空状态。

2.2 项目部作业层存在的问题

(1) 项目部式的生产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产品固定, 人员流动。项目部施工队伍中绝大多数施工人员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 他们不但随着工程流动, 而且还根据季节的变化 (麦收、秋收) 进行流动, 施工队伍的人员始终处于动态。这就给安全管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2) 项目部的工作环境都是在露天作业和繁重的体力劳动, 有的项目部所处地区的天气环境也比较恶劣。混凝土作业又是以手工操作为主, 体力消耗大, 导致操作人员注意力不集中、违章操作的现象十分普遍, 安全隐患多。

(3)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大多数施工人员是放下锄头就来项目部施工, 没有经过系统的安全教育培训, 项目部的岗前安全培训也是流于形式, 我们在对农民工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过程发现有的人甚至是文盲。习惯性违章非常严重, 有的农民工虽知道是违章作业, 但是确实心存侥幸、冒险蛮干, 农民工安全意识的提高是项目部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难题。

(4) 特种作业人员不能持证上岗, 在我们的施工过程中需要电工、电 (气) 焊工、龙门吊司机、司索工、司炉工、水质处理工、叉 (铲) 车司机等特殊工种。特种作业人员必须要持证上岗, 但是多数项目部不能做到这一点。这就造成非常大的安全隐患。

3 提高企业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效果

安全生产事关企业员工的生命、企业的发展, 是员工的根本利益所在。在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今天, 安全生产工作尤其重要。本人曾在项目部担任安质部部长, 后因工作需要调到公司安质部工作, 于2008年9月取得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根据这几年在项目部和公司安质部的心得认为, 企业提高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度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3.1 领导重视是提高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的关键

安全生产是一把手工程, 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把手的重视程度也反映了一个单位的安全工作理念, 首先要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如果领导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 那么就会出现安全生产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项目部只重视进度、质量、成本控制等, 而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最后, 从而忽视了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 使得安全生产工作难以开展。因此只有项目部的领导高度重视, 真正的把安全生产工作放在第一位,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综合治理”的方针, 扎扎实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把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及相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作为提高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的关键, 安全生产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执行, 才能确保施工的安全。

3.2 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提高安全生产制度执行效果的关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 所有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作为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核心, 其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和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到位是安全生产执行效果的关键。责任落实不到位、有制度不执行和执行不严都同样等于零, 在执行制度方面, 关键在于认真负责, 在于不折不扣, 这样才是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关键在领导、重点在现场、要害在一线岗位、主体在全体员工, 而贯穿于其中的就是安全生产责任制能不能落实。公司在每年的职代会上, 都与项目部签订《安全、质量责任书》, 就是要把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名员工, 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落实到位。总而言之, 在安全生产管理上, 就是要突出强化执行效果问题, 做到不因简单而松懈, 不因熟悉而麻痹, 严格责任制落实、严格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 这才是提高安全生产执行效果的根本。

3.3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素质

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是每一个项目部永恒的课题, 是安全生产重要基础工作之一, 是提高安全生产执行效果的必要内容。首先是做好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的安全培训, 提高管理者的安全意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以及新颁布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法律法规要求必须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的, 须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特别是项目部的管理层应当认真并主动参加安全培训, 并应当取得任职资格。

从人的因素看, 员工的安全素质是保障安全生产的关键。项目部分别在各个时期 (项目部成立之初、员工转岗、春节长假后复工前) 都在认真做好员工的上岗前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和岗前安全技术交底制度。一是学习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包括: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知识、有关事故应急救援和撤离的知识。二是学习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三是学习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为保证安全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所有参加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员工都必须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作业。

同时在施工前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安全技术交底做到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按照预制桥梁的生产工序, 将安全技术交底交到每一个班组、每一个工序、每一名作业人员, 真正做到“横到边、纵到底”。确保每一名作业人员都懂得从事该工序存在危险有害因素、安全技术操作内容以及应对紧急情况所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所有的作业人员施工前都必须要经过安全技术交底方能上岗工作。安全教育培训以及有针对的安全技术交底是提高安全规章制度的执行效果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

3.4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和监管力度, 使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有序可控

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的常用工作方法, 也是预防事故、发现隐患、指导整改的必要工作手段。检查的目的就是要辨识和查处施工现场存在的或可能出现的各种相关危险因素, 确认危险状态, 提出消除或控制这些危险因素的要求和方法。在各项目部都设置了安全生产总监、专兼职安全员, 在农民工队中设置了群众安全监督员。在生产过程中, 有效地遏制了“三违”现象的发生。

加强安全监督检查, 认真执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项目部都要制定具有可操作安全生产奖罚细则, 加强对施工现场各岗位、各工序的习惯性违章的检查, 对不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操作规程和设备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 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奖惩制度进行处罚。既做到有章可循, 严格管理, 也要有奖有罚, 每发现一起违章行为, 一定严肃处理, 绝不徇私。

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效果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基础, 没有良好的安全生产执行效果, 施工现场将会是一片混乱, 安全隐患无人排查, 重大危险源无人辨识, 加大了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最终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使企业失去社会信誉, 同时也会失去市场。在如此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一起安全生产事故将会给企业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天条”, 企业中的任何人触犯了都要受到惩罚。近期铁道部开展的“铁路工程质量五条红线”和“铁路工程安全三条红线”就是铁路施工的安全质量的“天条”。

4 结语

3.如何加强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篇三

【关键词】管理制度;执行力;行为分析;对策研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企业管理的基石,一个企业的平稳运行,和规章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息息相关。然而规章制度的建立只是为企业的管理提供一个工作规范的平台,制度发挥的作用更取决于制度有效的贯彻执行。在实际工作中,各种矛盾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执行力欠佳而不是因为规章制度没有建立健全。近年来,延安炼油厂企管科通过对管理制度执行的效率和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执行力是各项管理制度落实是否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检验管理制度是否有效执行的关键环节。

1.规章制度执行力及其现状探讨

制度执行力,是指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各岗位人员把制度规定落实到具体工作行为中,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实现决策者制定的战略方针、计划和预期目标的能力。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企业不断让新制度的出台,另一方面是制度执行力减弱、执行力缺失的情况普遍存在于企业中。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严重降低了企业管理的规范性水平与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制度的执行比制度的定制更为费力,但是同时也更为重要和紧迫。

1.1管理制度执行力弱的原因

从管理实践中看,一些制度之所以得不到有效执行,主要是在以下三个层面出了问题:

(1)制度层面的原因

管理制度不仅蕴含着管理思想而且是管理科学性的体现,如果管理制度不合理引起的抵触,使管理的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表现在: 一是制度设计本身不完整。二是制定制度不严肃。三是制定的制度与企业实际脱节,缺乏科学性。企业制度是企业成员人人要遵守的规则,它需要广大员工的理解、认同、支持并实践。因为它是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同时也是大多数人利益的体现。任何制度都是在结合企业实际状况下运用在一定范围内通用的方法和规则来解决特定的问题。企业制度的制定,本身就是一项非常严谨、规范的管理活动,也必然要求制定出来的制度合理、严谨、规范和可操作。

(2)管理制度的执行缺少“监督执行人”

现代企业很多管理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监督执行人”的缺位。管理制度能否很好贯彻实行的关键还在于挑选和任用支持制度监督执行人,执行人必须得到单位领导班子的支持,另外必须经公开授予其权力,并实行公开制约其行为的措施。若主管领导不执行,其平级或上级领导人违反制度后,特别是当该领导人为元老或实力派时,就会出现制度的执行有难度甚至进行不下去。其实最后将是对单位主管领导管理能力的考验。

(3)执行层面的原因

执行层面的原因表现在: 企业决策层对制度的建立环节相对比较重视,而忽视了制度的执行环节,作为制度执行主体的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是保证制度有效执行的关键性因素。执行水平的优劣高低与执行者的态度、素质、能力有着直接关系,并且决定执行的质量和效果。

2.关于执行力提升的对策探讨

据上述分析可知,企业制度一定要建立科学的执行系统和调整执行者的心态与行为。因为执行不力的主要问题出在于执行系统和执行者。

(1)管理制度是实施的基础,要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依据,做到有章可循,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这样执行起来就依法可循,奖罚分明,让员工在日常工作中知道哪些是自己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

首先,明确各岗位制度与责任,让每个员工都要明确哪些制度是本职岗位必须要遵循的,如果违反这些制度就必须要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和后果。其次,加大领导层在制度执行中的主导和表率作用,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领导层要当好制度执行的“火车头”,严格遵从各项制度,做好模范,树立榜样,并对属下员工的教育、管理以及监督的工作要加强。更要培养每位员工的责任感,遇到问题敢于承担而不是相互推托,确保每位员工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并主动承担起责任。第三,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全员对制度掌握能力,组织员工对行为规范、纪律准则、考评奖惩等共性制度系统深入地学习,进一步学习与本岗位工作直接相关的业务管理制度。

(2)培养员工对制度“坚决服从”的执行意识。要做到能动的、善意的服从,各层次的员工都是执行制度的实施者,都要有“服从”的思想意识,允许大家在制度执行前提建议,但一旦作出了决策,就应坚决执行。

(3)在执行的过程中或执行的过程后我们要学会控制,当制度执行偏离实际时,要及时给予完善。当制度执行结果和执行目的有差距时,要找出原因,使其下次不再犯同类错误。采用人性化管理制度执行控制方法,非人性化管理执行手段,使员工不得不被动执行,只能搞得人人自危,这必然会影响制度执行效率。為了让大家在心理上能够很好的接受,而不是潜意识的抵制。所以必须要采用公平、公正、合理的管理制度执行控制系统,

(4)要不定期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考核与检查。这样考核与检查能避免执行人员为应付定期考核和检查而采取的投机行为,能确保执行的稳定性,防止执行过程中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

3.结语

4.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篇四

上海海运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冯思佳

企业制度是企业运作过程中赖以遵循的行为准则,制度建设关系到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促使企业不仅能使企业处于协调、稳定、和谐的状态,还能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如何加强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绕不开的课题,现在的企业虽然明白制度建设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但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仍然面临着需要克服的难题。制度建设工作之所以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问题可以归纳到两个层面,一是制度制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制订中存在的问题

1、制度的可操作性差。一是对制度的执行没有规定相应的保障条款。比如在公司管理条例中列明禁止事项,但是对于出现禁止行为后如何处理却没有明确的规定。二是制度表述不够明确。比如“表现优秀者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违反规定的要给予相应的处罚,造成损失的要追究相关责任”等条文,没有明确具体是怎样的奖励或者处罚,在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落实。三是对制度的执行者缺乏必要的约束。比如规定对在施工场所不配戴安全帽者,发现一次罚款5元。如果管理者发现员工不戴安全帽却不进行处罚,就会导致这条规定形同虚设。然而规定并没有对管理者的行为进行约束,就会很大程度地削弱制度的实际操作性。

2、制度的制订者过于单一。企业制度的制订者往往是企业的管理者,企业的管理者在制订制度时容易过于强调机构的利益,希望员工规范言行,服从指挥,按照管理者的意志行事,很少考虑被管理者的立场和个体利益,这样的制度很难被大多数员工认同和接受。

3、制度更新速度过慢。制度建设的速度落后于企业发展的速度,许多制度存在的条件已经不存在,但制度却依然照旧,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企业制度需要配合企业的发展不断修订,只有符合企业当前实际情况的制度才能切实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如果企业制度长期没有得到更新,很多制度早已不实行了却依然存在,这些过期的制度会影响到企业制度整体的权威,从而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起到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制度的制订工作绝不是一劳永逸的,还需要进行定期修订,才能始发挥长期作用。

二、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制度本身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而制度的实施行为是主观能动的,制度难以执行除了客观的因素外,也有其人为的主观原因。

1、制度执行缺乏严肃性。制度中的惩罚性条款往往很难得到落实,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制度执行者缺乏公心和责任感,或碍于情面,或存有心偏袒,对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执行制度不能持之以恒,热一阵,冷一阵,时间一长便对违规行为熟视无睹;三是制度的学习宣传不到位,甚至连执行者自己都很难把制度的详细规定说清楚,更何况是一般员工,早已将其抛之脑后。

2、制度执行缺乏权威性。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弹性过大、灵活性太多、原则性不够”的现象,对出现的问题自作主张、先斩后奏、明知故犯等行为。有观点认为制度遭到破坏,在多数情况下都是缘于领导者自己首先破坏制度。这一观点固然有失偏颇,但也不无道理。作为普通的员工或者管理者,他们迫于压力一般不敢违反制度,而只有领导者有权超越、甚至改变制度,因为领导即使违反企业的内部制度往往并不会因此受到处罚。若要维护制度实施过程中的权威性,需要领导者严于律人,起到表率作用。

3、制度执行缺乏监督考核。有的企业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公司制度完成发布,通知各部门组织学习,就认为大功告成。事实上,制度的落实过程如果缺少监督,效果往往差强人意。制度的执行情况需要有专业部门去考核,做到责任明确。而且监督考核机制需要切实可行,否则会适得其反。

三、如何提升制度执行力

1、制度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科学、合理、有效的制度是协调人与人关系的最有效手段,也是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企业制度不在于多,在于科学、规范,在于能够被更好地遵守执行。衡量的标准有四点:一是制订制度是否有明确标准;二是制度是否具有实用性;三是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四是与上级要求是否合拍。举个例子说明:假设三个人要分一块金币,如果由第一个人切金币并且又先挑金币,尽管你对切金币的人进行反复的思想道德教育,也很难保证他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如果我们从制度上这样规定,可以由你第一个切分金币,但是必须让其他两个人先挑。制度稍作调整,结果会怎样?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尽量做到平均,因为一旦分得不均,吃亏的是他自己。检讨一下我们的工作方法,往往就像第一种分币法,热衷于把精力过多地放在空洞的说教和作指示上,对制度本身的缺陷却关注甚少,而这恰恰是制度难以真正落实的重要原因。

2、制度的制订程序要规范。既然是制度就必须规范,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不能凌驾或超越国家法律法规。但如何保证实现上述目标?这就要规范制度的制订程序,企业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直接面对广大企业员工,这些制度都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和经济效益,制度的发布更应规范、透明。应遵循以下程序:(1)企业基层管理人员、专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岗位操作人员共同制订制度初稿;(2)基层管理部门初审并修改;(3)专业管理部门审核并签署修改意见;(4)根据两级管理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修改初稿;(5)基层管理人员将修改后的制度报专业管理部门审批;(6)企业高级管理层审查,签署审批意见后的制度发布执行。只有按照规范的程序所制订规范的制度,才能规范各项管理工作,才能保护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才能避免以上各种问题的出现和发生。

3、制度的内容要量化。管理是一门通过别人完成任务的艺术。管理者水平的高低,不在于能否让高素质的员工把事情办好,更重要的是让素质一般的员工把工作做好,让每一位员工在执行同一项命令时,能够按照管理者的意识,把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好。这里所说的 “保质、保量、按时”就是一个量化管理的概念。我们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制度的内容就要量化,要让企业员工知道去做什么,到哪做,什么时间做,怎么做或做到什么程度。这些内容都要在制度里明确量化,这样才能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知道工作怎么干,工作标准是什么。这样才能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有的员工认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订的太多,不利于员工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性的发挥。企业十分赞赏有个性、有创造性特点的员工,企业的发展也需要许许多多有个性、有创造性特点的职工,企业才能健康地发展。但任何个性和创造性都必须有利于企业整体的利益,否则其个性越强,创造力越强,对企业利益的损害就越大。所以对于企业的所有员工,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制度来约束每一个人,只要你是企业的员工,你就必须接受,而且必须按现有制度来执行、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也就是说,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没有制度不管的人。制度的执行标准都一样,这也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一个保障。有了好的制度还要有规范的执行者,人的因素不可忽略,毕竟制度的执行、考核还是要由执行制度的人来完成,所以制度的执行者要一碗水端平,保证制度执行公平公正,才能真正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4、制度的考核要严格。有两个著名的管理学定律——酒与污水定律和木桶定律。酒与污水定律是指把一匙酒倒进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进一桶酒,得到的还是一桶污水。污水和短木板像果箱里的烂苹果,如果不及时处理,它会迅速传染,把果箱里其他苹果也弄烂。烂苹果的可怕之处,在于它惊人的破坏力。破坏总比建设容易,一个能工巧匠花费时间精心制作的陶瓷器,一头驴子一秒钟就能毁坏掉。如果一个组织里有这样的一头驴子,即使拥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会有多少像样的工作成果。水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如何提高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不是光有完善的制度就行了,还要有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一经公布,就对企业组织内部任何人都具有约束力,人人都要严格遵守执行,领导也不例外。只有领导以身作则,一旦有违反行为,同样接受处罚,坚决不搞特殊化,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制度建设才能真正得以贯彻实施与有效,企业的管理才能真正的提高。

5、制度的修改要及时。企业的制度建设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否则“污水和短木板”就会成为阻碍工作的瓶颈,妨碍企业的发展。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及生产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订、完善各项制度。制度的修订要注意及时和定期。当设备更新改造了、当工艺流程发生变化了、当运行参数重新调整了,那么制度就要及时修订,操作规程就要及时修改,应急预案就要及时变动,巡回检查路线图就要及时重新制作,这就是制度的及时修订。总结一个阶段的工作时,就要对工作过程中发现的和检查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是执行力不够的要加强考核力度,是制度有缺陷、不完善的,要组织有关人员修订完善制度,这就是制度的定期修订。

5.加强合规意识增强制度执行力 篇五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意思是没有规则的约束,人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也就是制度高于一切。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要在工作中有效地规避风险,从领导到员工都必须一丝不苟的执行制度。相对而言,银行自身的规章制度比较完善,如果每位员工都能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那么,完全可以实现程序可简、成本可算、风险可控、责任可分。但是,为什么在金融系统内部仍然时有金融案件发生呢?归根结底还是制度的执行力问题。

古人云:“徒法,不足以自行”,意思就是光有好的规章制度是不够的,还要看在实际情况下能否得到好的执行和贯彻。

执行制度首先要加强合规意识。加强合规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总是觉得有的规章制度在束缚着我们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我们的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己权益和维护广大客户权益的能力。正如1.31事件在中所提及的违规行为,如果不是柜员未下账而先盖章,如果不是柜员不认真复核凭证,如果不是柜员在发现错误后不积极主动坦白,就不会造成如此恶劣的影响,不仅让自己丢了饭碗,还让商行蒙受经济和名誉的双重损失。

“铁制度、铁算盘、铁帐本”是银行的三铁。正因为有了银行的“三铁”,银行在百姓心中才是可以信赖的。规章制度的执行与否,取决于广大员工对各项规章制度的清醒认识与熟练掌握程度,有规不遵,有章不循是各行业之大忌。车行千里始有道,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就一线柜员而言,要从我做起,正确办理每一笔业务,认真审核每一张票据,监督授权业务的合法合规,严格执行业务操作系统安全防范,抵制各种违规作业等等,做好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能碍于同事情面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背离规章制度而不顾。坚持至始至终地按规章办事,制度高于一切。如此以来,我们的制度才得于实施,我们的资金安全防范才有保障。

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一线柜员作为防范案件风险的第一道防线,应该规范操作,忠于职守,坚持不懈、不折不扣的把每一项制度都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做到令行禁止,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加强合规意识,杜绝制度执行力不强、操作不尽职、不全面的问题,提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如此,我们个人业务水平才会得到提高,我们商行才会得到发展。制度高于一切,如果大家都加强自身的合规意识,提高制度执行力,我们商行将迎

6.用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 篇六

制度如渠,行为如水。渠道怎么设,水就怎么流。制度建设是一个制定制度、执行制度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制度的动态过程。它对于企业提高管理效能,降低工作风险,坚持廉洁自律,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要发展,必须梳理好制度建设这条渠,高度重视制度建设。而要使制度建设执行有效,必须紧紧抓住严密制度、严加落实、严格监督、严肃追究这四个环节。

第一,用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严密制度是前提。

制度是靠人指定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由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思维的多样化,对事物的处理也就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制度要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指标数据要量化,更要不断跟新,满足当前需要,这样才会起到会积极推动作用,反之则相反。今年是公司的转型升级年,我们要在”求变中生存”,在探索新思路,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时,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制度建设,严密各项工作制度,为提高制度建设的执行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用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严加落实是重点。

“天下大事,困难之处不在于立法,而在于有法必行;不在于说些什么,而在于说出来就一定要有效果”。在制度的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客观上还存在制度制定的初衷与制度执行的效果之间的落差。为了让执行效果达到最佳,公司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全面宣贯制度。物资管理、安全管控等各项制度出台后,通过培训学习、上门指导等多手段、多层次加强对制度的宣传,使广大员工既知道制度的规定内容,更理解制度的精神实质,让“制度”入心入脑。另一方面,领导带头,层层管控。在坚持制度、遵守制度、落实制度过程中,要求领导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领导干部带头严格遵守了,自然对基层职工产生影响。同时层层抓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各负好其责,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第三,用制度建设提高执行力,严格监督是关键。没有监督,制度就成了不带“电”的高压线,更谈不上执行力。严肃认真的监督检查,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关键之举,也是企业反腐倡廉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公司目前所实行的党政联席会、书记接待日、意见信箱、成本分析会、公示栏等都是实现监督检查的方式。在实行监督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要坚持原则,即在日常管理、监督过程中真正能够“敢于出手”,及时查处违规者,不搞“网开一面。

7.如何提高地勘企业制度执行力 篇七

一、地勘企业制度缺乏执行力的原因分析

1. 制度不完善、不科学。

人是制度的生产者,在哲学和管理学中,人很多时候作为一种主观性因素来考虑,但作为主观因素的人实际上也存在客观性和主观性两方面。从客观性来讲,人只有满足人活动思维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人总是受时空社会历史的限制,人精力、思维的有限性和一定经历、资历、学历下形成的能力有限性,会使制度设立的完善性受到限制;从主观上来讲,每个人对制度的考虑、看法、观点不同,由少数人制定出来的制度要约束更多的人时,不管制度执行者是否为“制度中人”还是“制度外人”,很可能出现一些漏洞和问题。由此可以说,只有相对完美的制度,没有最完美的制度。问题在于有些制度相对完善也谈不上,比如说不符合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盲区”、约束不明确、与相应制度冲突、带有歧视性等。在宏观理论上必须从“符合现实需要、满足大多数人利益、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原则下来堵塞制度漏洞,不使其显性化。

2. 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一些地勘单位在制定规章制度时没有走群众路线,把问政于民视作可有可无,更没有对实际工作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充分考虑生产、经营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或闭门造车,或照本宣科,把别的企业的制度生搬硬套过来,结果水土不服,可操作性低。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过于突出制度的约束性,过于强调制度的物性,表现为过于细化、量化、标准太高太严等,这样要么使制度执行起来十分困难,要么使制度执行的成本非常大;另一方面是制定的制度过于笼统,说明不清,标准不明,执行起来要么不知约束谁,要么缺乏参照,自由裁量权过大。从有利于执行的“度”看,制度要实现宽与严、质与量的辩证统一。

3. 制度变化缺乏连续性。

制度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生产水平的产物,不得随意更改和违背。但一些地勘单位在制定或出台规章制度时,非常不严谨,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有时仅凭个别领导的主观判断和个人经验来制定规章制度。致使所出台的规章制度很难与实际情况相符,不得不在职工的质疑和怨声中“朝令夕改”,缺乏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从实际情况看,如果一项制度还基本合理时,对制度的修改调整,就需要注意前后相对连续性,把制度变化的程度与人们可承受的程度相结合起来,一下子改变过大,会造成诸多不适应,甚至引起公然反对,使制度执行起来困难很大。制度朝令夕改,没有经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仓促出台,往往让执行者和遵守者均无所适从。

4. 对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机制匮乏。

监督考核是制度执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制度目标的重要手段。目前,很多制度出台后,只是“走程序”,相应的监督考核没有或脆弱、方式方法不对、流于形式、缺乏经常性等,没有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工作责任制,不明确责任主体以及责任追究的具体内容,执行制度时紧时松、虎头蛇尾或“雷声大雨点小”“执行做秀”等,使得制度执行的质量和成效得不到真正落实。要建立制度执行的受控机制和自控机制,使制度一方面由于受不同利益主体、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强化执行力,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内在执行机制,增强执行内在动力。

二、如何提高地勘企业制度执行力

1. 构建好的制度,是制度有执行力的重要前提。

公共选择管理理论认为,在好的制度和环境下,坏人可以做好事,在坏的制度和环境下,好人可以做坏事。把制度制定好,是制度有执行力的重要前提。好的制度如何制定,笔者认为制定的制度要切合实际、操作性强,避免徒有虚名、流于形式。一是要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制度内容与国家法律法规相冲突。二是要处理好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上级部门在制定制度时,由于范围广,情况复杂,要照顾到面,考虑的是普遍适用性,相对来说会原则一些;下级单位制定制度就要在上级普遍性制度的指导下,多考虑自身的特殊性,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从可操作性的角度,根据上级制度的精神实质进行细化、量化,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执行力。三是要充分发挥民主,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充分征求广大职工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协商制定。规章制度公示既是保证职工群众享有知情权的基础,也是保障该规章制度有效落实、实施的必要条件。四是制度出台后要相对稳定,避免朝令夕改。对确实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制度不能墨守成规,该及时修订、完善或废除的,要坚决取缔旧制度,确保制度不脱离实际。

2. 处理好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和灵活性。

关于制度执行的原则性与灵活性,原则性是首要、主要的。制度执行的原则性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对此,美国学者提出“破窗理论”。“破窗理论”揭示了一个朴素而重要的道理:必须及时修复“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否则会危及整个制度大厦。强化制度执行的原则性:一是要突出“违制无小事”的观念,增强“护窗”的自觉性,促进按制办事。二是要严惩第一个“破窗”者,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对初始违制者,调整现行的惩处惯例,不从轻。三是要及时“补窗”。这包含两层含义: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善于发现“破窗”苗头,切不可使检查成为例行公事,敷衍塞责;要“亡羊补牢”,举一反三,弥补原来规定之不足,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而制度执行的灵活性是指在不违背制度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变通”某些具体实施措施。受事物发展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制度必然有一个完善过程,执行过程中也需应对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制度执行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制度执行的灵活性与自主裁决权的增大并不存在必然关系,对此很多人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制度执行的灵活性表面上是对制度的不作为或弱作为,但实质上是动态地对制度的维护,异曲同工,与原则性达成的目标是一致的。

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得规章制度人人知晓。

遵守制度的前提是要学习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是许多制度都是下发到基层单位领导手中,由于种种原因,很难直接到达职工手中。这就给制度的执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方面,各单位负责人收到规章制度后,要及时深入基层,组织职工进行学习,把文件精神吃透,入心入脑,内化为一种习惯;另一方面,制度制定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简报、网站等载体,及时把一些重要的、不涉及单位机密的文件及时刊登,方便职工阅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重要的文件,还可以成立宣讲组,深入基层进行宣讲。

4. 领导干部和制度执行部门要以身作则,树立制度的威信。

领导干部作为制度的制定者,要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好、贯彻好、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求别人做的,自己首先要做。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自我提升执行力,做制度执行的表率,进一步引导和规范职工群众言行。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领导干部当以此为鉴。

5. 制度执行情况纳入日常考核,做到有奖有罚。

8.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篇八

一、过硬的作风需要在思想熏陶中养成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作风是外在的态度和行为,它与内在思想有紧密联系。要将思想教育转化为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行为,则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与信的关系,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学习、强化教育则是提升队伍素质、改进思想观念的基础。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得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在效果上要达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从而促使队伍作风、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深化企业战略学习,掌握相关理念知识;要学习掌握现代企业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

二是处理好查与改的关系,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直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加以改正和克服,是作风教育取得实效的保证。加强作风教育,就要将思想教育和整改问题结合起来,坚持真抓实干、杜绝表面文章。查改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明确重点,本着有错必改的原则,切实解决好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首先要认真查找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其次对于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仔细梳理,对症下药,最终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完全解决,实现查与改的统一。

三是处理好言传与身教的关系,注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企业领导干部是贯彻上级各项决策的组织者,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具体指挥者。必须把企业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作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坚持抓工作带作风,认真落实作风建设的各项任务。其次,领导干部还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善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做到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队伍形成良好的风气。

二、坚毅的党性要在行为实践中加强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升党员干部作风修养,必须努力增强“六种意识”。

一是要树立集体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是一个相对概念,反映的是局部与整体、个人与组织和公与私的关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职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局。因此,要主动为政府分忧、扎实促进经济、倾心服务发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个大局。广大党员干部都生活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庭”之中,每个人都是党的一分子,各项工作靠大家开展、成果靠大家创造、形象靠大家维护,大家不要问党给了我什么,而要问我为党做了什么,真正树立“党兴我荣、党衰我耻”的观念,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维护党的形象,真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不说有损党的形象的话、不做有损党的形象的事。

二是要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能力素质高低,在众人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团结协作需要正义。大家为工作走到一起,做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合作的过程,工作中出现不同意见很正常,尊重公理,就能找到待人接物的“天平”,因此,没有必要搞无原则的纠纷,更不能拿个人感情说事,搞工作之外的远近高低。团结协作需要品德。无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人格一律平等,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团结协作需要包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格主体,在性格、能力、说话和处事方法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和争论分歧,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学会隐忍;要有容人之量,襟怀坦荡,与人为善,促进和谐稳定。

三是要增强敬业奉献意识。职业,既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大家展示才华的平台、成就事业的舞台。从大的方面讲,做好本职工作,是职责所系、事业所需,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尽到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从小的方面讲,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条件下,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当属来之不易,理应备加珍惜,应当尽到家庭责任。一个人的成长很不容易,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家庭的付出、个人的努力、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当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一种“担当”,就是要尽责、奉献,反哺家庭和社会。敬业奉献的过程,实质上承担责任的过程,也是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过程。反之,如果工作不负责任,有业不务业、爱岗不敬业、守业不精业,尽管可能取得一时的安逸享受,但误的是自己,影响的是同事,也就不能称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有价值、有担当的人。

四是要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每一点发展进步,无不打下创新的烙印。创新,并不是要标新立异,把简单的事搞复杂,更不是异想天开,让大家去做高不可攀的事。就是如何联系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从制度设计、技术手段和日常管理等各个层面,找出促进工作事半功倍的措施和办法来。在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日千里,如果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势必步人后尘、落伍于时代。因此,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进步。

三、高效的执行力要在制度建设中巩固

教育是软约束,制度是硬道理。要贯彻从严治企业的方针,就要把作风要求贯穿于工作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把领导干部的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以制度管理来规范行为,以制度推动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

一是完善领导责任机制。开展企业作风建设,企业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一岗双责,加强对作风建设的领导,做好组织推动工作。要建立作风建设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逐人逐级明确分工,将作风建设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是完善工作规范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规范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求,如在改进思想作风方面,建立政工例会、戒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在改进学风方面,建立学习日、领导论坛等制度;在改进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建立考勤、评查等制度;在改进生活作风方面,建立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制度,克己慎行、洁身自好,做到干事干净。通过上述制度的落实,促使领导干部作风规范化、常态化。

三是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干部队伍的作风考核评价体系,将员工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将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方面良好风气、企业职业道德等作为评价干部作风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作风要求。要将干部作风和评先评优、提职晋升联系起来,发挥导向作用,使各项制度转化为企业干部的自觉行为,成为长期的行为规范。

四是完善制约惩处机制。要强化执行情况的检查,通过明查暗访、定期会议分析作风状况,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落实,及时整改不良苗头和倾向性问题。要强化外部监督,把各项规章制度公布于众,建立对职工群众反映问题的受理、调查、反馈机制。认真执行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9.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篇九

制度的生命在于创新、执行,再好的法规制度,如果不去创新和执行,也会形同虚设,和一滩死水没什么差别。许多腐败问题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制度的没有及时的创新,制度的执行不力。反腐倡廉制度也是重在建设、贵在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也强调提出“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要求。因为只有坚持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强化制度的落实,才能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并有效预防和解决反腐败机制有时失灵或反应滞后问题,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约束有限、监督乏力等现象。

第一,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是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惩治和预防腐败必须与深化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改革发展进行到哪里,防治腐败就延伸到哪里,解决腐败滋生蔓延深层次问题的制度创新就推进到哪里,为各项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第二,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是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途径。抓住了权力运行中容易产生问题的薄弱环节,就找准了产生腐败的关键部位,就明确了治理腐败的重点和目标。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既要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 1 会等领域的制度建设和创新,又要加强党内制度建设和创新,不断完善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形成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有效机制。

第三,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中心环节。按照《决定》要求,力争通过深化改革,在治理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问题上取得新的突破。

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和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既有深化改革的内容,也有注重建设的要求。当前,个别干部职工缺乏按制度办事的观念,习惯于我行我素,一些党组织在处理党内问题时,没有严格按照制度的规定去办。有个别领导干部,在他们的眼中制度是约束别人的,他们在各种场合大讲特讲反腐败,背地里却做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在查处的每一件腐败案件的背后,都有一系列制度的落空。目前反腐倡廉建设还存在不少漏洞和缺陷。主要表现为: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还存在制度空白,有些问题存在已久,但解决问题的制度没有及时建立;一些制度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过于原则宽泛,缺少具体实施措施;一些制度缺乏系统性和配套,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不少制度没有得到很好执行,存在重制定、轻执行现象。

推进反腐制度的创新和提升执行力,是反腐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质监系统保护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多措并举强化反腐倡廉制度的创新和执行效力,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取向,以规范权力运行为核心,完善制度落实的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加大宣传、督查、反馈、考核和惩处的力度,以建成制度体系为目标,加大执行监督为根本措施,找准着力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一)针对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现象,推进制度建设。要从源头上控制腐败和不正之风的现象,就要考虑到制度建设问题。当前,腐败问题呈现高发态势,我们只有针对性地抓好这些领域和环节的制度完善、改革和创新,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体制,才能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有效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等问题,从而体现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同时,要抓好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廉洁从政、监督制约、作风转变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真正用制度规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管理行为和从政行为。

(三)针对党务、政务公开等工作不足,推进权力阳光规范运行制度建设。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只有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和事务公开,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使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更多地了解党务、政务、事务,更好地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才能把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等腐败行为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我们要从群众最关注、权力最集中的领域和环节入手,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务、政务和事务公开制度,着力打造透明机关和阳光政务,切实 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通过建立健全各类公开制度,努力实现权力运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公开化,真正把公共权力和公共事务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制约之下,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行为失范,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四)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广大干部职工遵守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执行制度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根本。只有把制度宣传纳入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之中,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宣传教育,做到人人知晓制度,才能切实增强干部职工的法纪观念和廉洁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制度深入人心,广大干部才能做到带头严格执行、自觉维护。同时,要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具有特色的廉政文化,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影响力和普及率,营造人人遵守制度、个个执行制度的良好氛围。

(五)加大监查考核力度,维护反腐倡廉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督查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重要保证。要形成有效的制度监督检查机制、考评激励机制,把对制度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检查和效能督查有机结合起来,即“一把手”签订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个性化目标中,要明确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方面的重点内容,作为落实责任制的具体抓手和考评依据,真正使各级建立制度有动力、执行制度有压力。我们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既要注重集中检查,更要注重经常督查。通过大力度督查,使大家始终绷紧制度执行这根弦,自觉养成严格执行和认真落实制度的良好习惯;通过督 查考核、问责问效等方式,提高制度执行的效果,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结合惩防体系建设情况,设立考核奖项,对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过程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嘉奖,对推进不力的实行告诫、诫勉和通报,起到了较好的激励督促作用。

(六)加大制度执行情况的反馈力度,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完善制度是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基础。如果制度本身存在缺陷,那就失去了执行的基础。要提高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制度自身必须科学,规定必须具体、明确,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既要有实体性要求,又要有程序性规定;既要有宏观架构,又要有微观措施;既不能复杂繁琐,又不能过于简单。由此可见,建立科学适用的制度要求很高,必然有一个实践中检验、完善的过程。我们要通过执行、反馈等环节,来修改完善反腐制度,让其在实际执行中行得通、发挥应有作用,从而真正形成使干部不能腐败、不敢腐败、不必腐败的管人、管权、管财、管事等制度。通过建立督查反馈机制。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分析、研究、解决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中碰到的问题,提出反馈意见,起到完善制度的效果。同时,采取定性评估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办法,协助党委抓好反腐倡廉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制度执行情况专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查纠和整改,推动各项制度进一步落到实处。

(七)加大对反腐倡廉制度执行不力行为的查处力度,体现 制度的强制性。坚持制度制定与执行的“知行合一”,就要发挥纪检职能部门作用,主动协助党组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提高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力。对制度执行要明确细化责任,建立机制,确保反腐倡廉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抓好责任考核,把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及成员和干部的年终考核联系起来,与干部选拔任用、评选先进挂起钩来,切实增强考核的有效性、强制性,做到功过分明,奖优罚劣;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查处不认真执行制度、不及时执行制度和拒不执行制度的行为,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要把监督查处与考核考察结合,把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并重,综合运用通报批评、纪律处分、组织处理等手段,对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做到检查有记录、查处有依据、结果有通报,切实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执行力。

10.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 篇十

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组织能以更强的能力完成更大的业务量,但在企业实务中,却常常出现,制度很完整,装订得很美观,但放在抽屉里或仅仅挂在墙上给人欣赏,工作人员依然按照各自的习惯开展工作;制度完美有序,工作混乱无序。

制度为什么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呢?

1、制度不合理(包括不公平、不流畅、太复杂、太难、漏洞多等)

2、固有文化与新制度差异很大(如宽松的习惯和过于严格的新制度,引起大范围抵触)

3、未培训就执行后的反复(被执行者说不知道,收回执行或减轻执行都会对后期工作埋下阴影)

4、缺少监督执行人(没人愿意做恶人,执行时一再迁就,制度逐渐弱化)

5、领导不执行(领导的例外原则和企业政治交易,抵消或抹杀制度)

首先必须具备小事处理能力,才能谈到以上几个方面问题的解决。

比如:工作服的穿戴,上班时间,必须穿工作服,未穿者一律罚款10元/次,专人执行,检查人应该发现而未发现或未处理的,处检查人双倍罚金,首先讲明穿工作服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强力推进,每周公布,形成执行习惯,也就会形成行为习惯;上班时间串岗,随意

进出宿舍以及公司门口,建立《出入管理制度》,门卫配合行政人事部检查,抓到一次处罚一定金额,如保安或监察人发现未处理,双倍处罚。各项处罚均对外公开批评。

6、除公司约束员工行为的各项管理制度,对于员工应该享受的福利等制度的缺乏。

一、制度不合理

制度不合理引起的抵触,进而产生的过于频繁的修改-执行-修改,使企业的制度逐渐失去权威性,员工的无所适从产生的困惑,会导致企业文化形成应付和无所谓的态度,一个好的制度应该在制定者离开组织后3到5年,还能健康地运行,后期的改变也只是在原有基础上少量地调整,这需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的深刻理解和对企业发展的前瞻性把握。

二、文化与新制度差异冲突大

流程是合理的,制度也是科学的,但不能适应企业或行业现状,行业有自身的业务组织和运营特点,行业的运营特点决定了企业对资源组织的方法和对资源管理的手段。

而企业固有的行事风格、价值观等对新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也起着范围介定的作用,新制度太过超越原有文化,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员工离职、企业权利斗争、消极怠工等,延伸到客户,空降兵将被逼宫、老板威信会降低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三、准备不足的执行反复

即使制度考虑了原有文化,但新制度执行前的宣贯依然重要,新

制度的宣贯必须由企业的实际影响力人员带头,不然后遗症影响深远。

在处理类似事件时,可以在宣贯文件中附带一笔,如:由部门主管负责将文件内容传达到每个人(会议签名),如未通知到,员工违反规定,并认为未接到通知,主管又不能拿出明确证据证明该员工已获知的,由主管承担责任。

严格避免执行制度后,收回处罚令或减轻处罚,会引起后期不断的讨价还价。

四、缺少执行人

监督执行人缺位,是很多企业制度执行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制度监督执行人的挑选和任用支持,是企业制度能否贯彻的关键。

监督执行人特征:顽强的意志,原则性强,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超越一般的正直人品,无亲属在企业,熟悉企业所有业务环节。执行人必须被公开授予权力,并公开制约其行为的措施(如有意遗漏的双倍处罚),执行人必须获得企业最高长官的支持。

五、领导不执行

11.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 篇十一

[关键词]制度;执行力;监督;考核;责任追究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是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戒律、规章等的总和。对于企业,制度就是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障,而任何工作的开展是要靠出色的制度执行力作保证的,没有制度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发展力,只有具有了强大的执行力,才能提高企业形象,才能保证公司的每项政策都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才能保证我们的每项工作都取得实效。但是,制度执行力不强是很多企业存在的通病,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长期工程。那么制度执行力不强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加强制度的执行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些什么?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下面我就这三个问题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制度执行力不强的具体表现

一套完整的管理规章制度包括: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授权范围和工作职责等等,内容涉及行政管理、人力资源、计财审计、生产技术环保、营销以及质检化验等等,每个单位和企业都应具备这样的一套制度,很多企业都知道制度的重要性,但制度的执行力不强几乎是通病。

就如,有少数员工在工作中存在着“浮”、“散”、“粗”、“虚”等方面问题,缺乏责任心,不能自觉地贯彻执行规章和制度,而是各取所需,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不执行。还有的员工凭借经验办事,对新政策新方案只是形式上的应付,工作部署了下去,落实起来拖拖拉拉,无所作为,不求实效,以致于工作安排和计划在执行的过程当中,标准渐渐降低、甚至完全走样,越到后面离原定的标准越远,甚至有些工作甚至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执行力。又如:执行制度过程中,为了做好人,不得罪人,在制度的执行力上大打折扣,甚至对制度的执行,采取不作为。甚至会因此造成“破窗效应”,即大楼上的一扇窗户被人打破,如不及时修理,就会有第二扇、第三扇被打破,使制度的执行力受到潜规则的制约。

在制度本身方面,如果制度成了“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挂在墙上”的摆设,抓制度的落实仅仅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口头上,而且又不根据形势发展及时修订完善,那么制度和执行力本身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制度执行力、制度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没有执行力的制度肯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考核机制,而执行力就像一切制度生存的动力,所以加强制度的执行力是制度本身的需求和存在的根本问题。

二、加强制度的执行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制度决定了执行力的重要性

制度的第一含义是指要求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工作的规程。“制是指节制、限制的意思,度是指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表明制度是节制人们行为的尺度。任何个人、组织、团队都处在特定的制度体系中,受其节制,受其约束。对于企业而言,制度建设是管理工作的基础,企业管理要靠制度来延续,只有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才能规范有效地进行管理。而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指的就是贯彻企业战略意图、完成企业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關键。在企业,规章就是制度和做事的标准,而执行力就是一个团队执行制度、按标准做事的能力。因此,制度决定了执行力的重要性,加强制度执行力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企业的发展确定了加强制度执行力的必要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领导者就要夯实制度管理的基础,要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需要建立一个顺畅的内部沟通渠道,更重要的是形成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制度,增加内部管理的公平性。在企业持续发展中缺少管理制度、生活制度、培训制度、工作制度、标准化制度等是可怕的,它会导致管理流程的混乱,工作中标准不一的胡乱。因此,不断加强制度执行力建设是必要的,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制度,打破“人管人”的框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实现管理职能化、制度化,才能提高管理效率,进而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三、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是刚性的,有棱角的,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会形同虚设,执行不到位,就如同一纸空文,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在狠抓制度落实上下工夫,切实提高制度的执行力,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1、不断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有效地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

制度的制定到使用,应严格遵循制度闭环规则:制度的制定(修订)——制度的执行——制度执行的监督和考核——制度的补充完善、改进——制度的制定(修订)。要联系实际不断健全和完善现有制度,制定准确、严谨、规范、适用的制度执行措施,使原则性的制度措施、原则性的要求、抽象的条文更加明确具体,以便有效地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

2、重视团队精神塑造,提高全员执行力意识。

开展制度执行力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所有员工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目标意识、效率意识、自我管理意识、细节管理意识,为员工素质的提高、制度的完善和制度的执行力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进而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重视团队精神的塑造,把企业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等转化为全体员工贯彻执行制度的自律、自主、自觉的行动。

3、建立和完善制度执行的监督、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

12.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篇十二

一、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现状

审视高职院校制度建设的实际,至少存下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制度覆盖面有待扩大。特别是涉及内涵建设、示范建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等领域,尚未完全覆盖;教育集团、中外合作办学、留学生管理等新工作的制度还没有建立;制度中交叉重叠部位还亟需进一步分清与明确。第二,制度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不匹配。教学改革和内涵建设发展很快,许多问题已经暴露出来,比如说课程项目化改造后的考试考核与管理等问题,老的制度与现行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协调的,制度建设总体滞后。第三,制度建设的效果有待强化。有的制度则由于制度本身内容空泛,导致制度在操作层面搁置,无法实施到底或全面实施。有的制度是借鉴其他学院的,对本院实际工作指导性差,针对性不强。当然,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正常的,是学院大踏步前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是我院快速发展的一个见证。因此为了与我院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以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的规范性,提高工作的规划、执行、监测与控制的能力,建立健全相对完备的规章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新一轮制度建设建议

高职院校应该把新一轮制度建设工作纳入议事日程,明确新一轮制度建设的具体时间段。对新一轮制度建设的建议总体归纳为“四步三原则”。所谓“四步”即新一轮制度建设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全面梳理制度:各部门要研究自己工作职责范围内的制度现状,哪些制度是完全可以继续适用的,哪些是不再适用需要废止的,哪些是需要部分修订的,哪些是需要合并的,哪些是要新建的等。经过梳理后,要列出详细的制度建设目录清单。第二步,修订完善: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度建设领导小组,确定制度建设具体目录,并按工作性质进行分类,再按制度分类确定编写负责人。要在规定时间内修订原有制度,起草新制度。在制度修订与起草过程中一定要进行调研、座谈,广泛听取意见,确保可操作性与实施性。第三步,汇总编印,搭建网站:汇总所有制度后,组织专题会议进行审定,审定后装订成册。高职院校有必要搭建规章制度建设的网络平台,这样不仅有利于教职工学习与查阅,也有利于群众的监督。第四步,制度学习:制度制定完了、装订了不是最终的目的,制度不是最终的摆设,制度建设最终的目的是要全体教职员工了解、知道,这样才能实施好,执行好,因此对新一轮制度的学习这一环节是不可缺少的,是关键的。所谓“三原则”,即新一轮制度建设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全覆盖原则:主要包括学校办学定位、宏观规划、综合管理、党建工作、师资与人事管理、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招生与就业管理、财务与资产管理、行政事务管理,以及职教集团、合作办学、留学生管理等工作都要细致地考虑,尽量覆盖学院现在与未来的工作,但这是相对的,因为学校是在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是层出不穷的。(2)跟进原则。学校事业做到哪里,制度建设就要延伸到哪里;事业做到什么程度,制度建设就要跟进到什么程度。制度要及时修订与完善,而且要及时整理并汇编。(3)可操作性原则。制度建设要针对实际,内容要简单、明了,好理解,能对号入座,要有可操作性。另外要确保制度的合法性,不能与国家的有关管理规定相抵触。当然制度的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的废、立、改是一个动态的遵照PDCA闭合环的过程,是一项持续长久的工作。

三、如何提高制度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就是贯彻执行学校的办学方针、战略决策、工作部署的总体能力。制度执行力是制度建设的出发点和目标,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制度的执行力,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建立制度问责机制。要有监督措施,不执行或执行不力,要受到应有的责任追究。这一点十分关键,而不允许出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2)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要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针对性一定要强。而不允许出现闭门造车或照搬照抄的现象。(3)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公平、公正、公开。各个层次的管理者要敢于负起责任,以身作责,要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如若随意性大、人为参与过多、透明度差、老好人、怕得罪人等私心现象存在,最终会导制制度执行力大打折扣。除了以上几点,为了提高制度执行力,还需转变观念,以信息化的手段提升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能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这是进行内部规范管理,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的必经之路。梳理制度执行的程序与工作流程,实现教育教学管理的网络化,是消除人为干预以及执行懈怠的最佳手段。当然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工作是一个全局性的工作,它会比建立规章制度更复杂,更具挑战性。如若开展此方面的建设工作,必须进行多方论证,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以及身份认证系统,从而实现学院整体工作的多方联动。任何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不是拍脑门就能解决的。凡事都要深谋远虑,要筹化、要细致思考,短期行为会严重阻碍学校的发展。制度建设也是如此,全覆盖无偏离的规章制度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制度的建设是动态的,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以及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的推进,高职院校只有夯实基础,不断规范内部管理,完善制度层面的建设,提升制度的执行能力,才能使学院的宏观决策、顶层设计得以全面落实,才能保障学院的各项工作得以稳中求进,整体提升。因此,为了高职学院的持续发展,为了高职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程凤春.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与操作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致广大应聘人员单位的感谢信下一篇:农药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