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24-08-28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8篇)

1.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一

试析会展教育的实景教学法

国际经济贸系 邓志虹

我国高校会展专业作为新兴专业,其教学方法成为该专业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尝试探讨改革会展教育的教学方法,分析和研究培养会展专业人才过程中运用实景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方案。

一、实景教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中国,会展专业是一门新学科,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教授蓝星坦言在该校最初开设该专业之前,教育部学科目录里都没有这个专业1。1991 年,中央美术学院(现在的清华美术学院)设立了中国第一个展示设计专业,为中国会展业培养了相当一批展示设计师;2004 年9 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会展专业的57 位学生,成为中国会展管理专业的第一批本科生。中国会展教育同国外相比, 晚了近30 年。但是, 中国会展高等教育发展速度之快, 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教育部高教司财法处扬擎宇指出,截止到2007 年,由教育部备案开设本科类会展专业的教育院校23 所,其中21 所院校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2 所院校有会展技术与艺术专业2。从提供会展教育的高校构成看, 目前大约80%的高校为职业技术学院, 招收专科学生;普通本科高校仅占20 %左右3。因此,加上高职类的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会展教育相关机构的数量非常可观。

但从目前学生就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会展人才培养效果并不理想,会展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据上海几家主要会展企业负责人介绍,企业一般不太愿意招聘刚刚毕业的会展专业学生,却乐于招用IT、机械、印刷、外语等专业的毕业生。究其原因,会展课程设置不科学,实践教学不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差。因此,如何全面提高学生质量,如何使会展毕业生能“学以致用”,适应职业需求,已成为会展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个人会展教学实际,谈谈实行实景教学法,作为会展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

二、实景教学方案研究

会展是指在特定的空间、时间内集体性物质或精神的交流或交易活动。狭义的会展包括展览业和会议业;广义的会展是通常包括会议、展览、奖励旅游、节事活动,它包括各种类型的大型会议、展览展销活动、体育竞技活动、大型文化活动、节庆仪式等。本文着重讨论展览业的实景教学法。

《中国会展教育摸着石头过河》,周春雨,《中国贸易报》2007年2月6日

《会展教育院校亟待实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战略》,季春红,《中国贸易报》2007年3月13日 3 《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 《会展毕业生期待走出就业困境》,蒋心和,《中国贸易报》2006年6月13日 会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展示性”。从展会策划、展品运输、展位设计、展台搭建都是一系列复杂而操作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实操性教学成为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实景教学是会展教学必不可少的方法。这种教学法,能使学生增加“直接”体验,在体验中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景教学的方式有多种,我们认为主要是“实地参展” 和“模拟展厅”两种。下面仅就这两种方式的教学方案作如下初步设计。

(一)“实地参展”

“实地参展”,并不是组织学生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而是指组织学生先拟定自己身份参与展会,再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实际展会,进行比较分析和学习。教师将自己的角色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学习顾问、教练与主持人”的方向转换,关注学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发动、督导、帮助、控制和评价。

我们以在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广州国际汽车展为背景,进行具体设计:

1、拟定参展身份。将学生随机抽签分为若干项目小组,明确不同的任务和职责。例如,①招展项目组,主要建立车展目标参展商数据库、划分琶洲展馆的展区和展位的划分、制定招展价格的制定、制定招展方案、编制车展招展函、编制车展参展商手册、建立车展目标观众数据。②招商项目组,主要制定车展招商方案、编制车展观众邀请函。③参展商组,主要任务是报展、确定展台面积和位置、选择展品(参展汽车)、撰写主题创意与展台设计案、编写人员选派培训计划书、编写布展与撤展计划书。④专业观众组,主要是制定日程计划、弄清楚展览会的举办地点、有关线路、开放时间、天气状况、相关活动等。

各项目组长首先把本组的工作计划交给指导教师,然后组织项目成员进行市场调研、方案设计、方案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只是一个项目顾问,充分发挥了学生渴求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课堂演示。各项目组根据自己的职责,将小组的设计方案展示出来。如专业观众组把参观计划演示出来;参展商组同学把设计的展位布置方案展示出来。然后,由同学们对各项目组的设计方案展开充分讨论,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并评选出优秀方案。这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实地参观。各项目组成员根据实地参观的情况,对比参观前小组所制定的方案,准备撰写调查报告。例如,参展商组可实际调查某一汽车厂商的展位布置情况、人员雇佣和培训情况(包括车模、接待人员、宣传人员、展台搭建人 2 员等)、现场活动安排情况(如观众调查问卷发放、表演活动等),将以上情况的具体信息收集起来,整理成文。

4、总结加工。实地参观后, 学生要将活动的心得体会写成小论文,并将活动过程的有关资料(包括所摄照片)加工整理,汇集成册。首先在校园内举办专题展览, 然后将文稿和照片投给相关报社。

这样,同学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展会期间的管理和服务,并进行展会实地调研活动,让学生在校学习理论之余,能够扩展实践知识;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同学们的课外知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

(二)“模拟展厅”

“模拟展厅”指的是在校园内构建虚拟展厅,即创建展览模拟实验室,使学生能置身于仿真环境中,直观地了解会展业的操作流程。

要构建展览模拟实验室,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的内容。硬件部分包括展览环境中通用的国际标准展位构件系统和用于展览各环节中的电脑设备,通常包括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网络配置要求等。

软件部分主要包括展览企业管理软件、展览中心管理软件、专业观众管理软件等,具体包括展览组织机构OA系统、观众跟踪管理、展位设计、网页设计、美术设计及其它相关标准办公软件。

在模拟实验室中,学生能够以展览企业工作人员、展览中心工作人员、参展商等不同身份参与到一次大型展会的运作中。

如果学生的身份是展览企业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是:熟练运用企业管理软件,在招展的过程中,针对不同展商和观众制作大量特定样式的邀请函、并及时记录联系情况;熟练运用专业观众管理软件,在招商过程中,进行主题的策划,并根据展会项目对专业观众进行有效分类等。

如果学生的身份是展览中心工作人员,其主要工作是:熟练运用展览中心管理软件,进行制证信息管理、摄像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如门禁信息管理)、信息统计分析(如为参会者提供现场撮合服务)等。

如果学生的身份是参展商,其重要工作是:收集有效的展会信息、及时报展、选定展位设计方案等。

并且,该实验室设置了教师的后台管理系统,教师可以监控学生活动,并可以给学生设置明确任务,根据其完成情况打分。

通过实验,培养会展专业学生进一步熟悉展览的立项、主题、招商、招展、预算和运营管理;能够对展览活动核心资源(如专业观众)进行管理;掌握展览营销与筹办的基本工作程序与展览营销和现场服务管理能力;学会使用展览营销管理工具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熟练应用展览信息化管理工具、制作展览专业广 3 告等能力。也为学生将来从事会展相关企业工作打下基础,使其刚参加工作就能熟悉运用相关软件工作。

随着我国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开放的不断扩大,会展行业亟需大批该行业应用型“银领”人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亟待研究的课题。针对会展行业的现状和专业教育的特点,本文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期望在会展专业教学中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关系,加大实践性教学的改革力度,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和实景教学的综合实训方案。

参考文献

1、《中国会展教育摸着石头过河》,周春雨,《中国贸易报》2007年2月6日

2、《会展教育院校亟待实施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战略》,季春红,《中国贸易报》2007年3月13日

3、《中国高等会展教育发展态势分析》,刘大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4、《会展毕业生期待走出就业困境》,蒋心和,《中国贸易报》2006年6月13日

5、《会展概论》,张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6、《会展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赵法忠,《国际商报》2005年8月24日

7、《借鉴德国经验 提高广西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水平》,钟颖,《东南亚纵横》2005年第10期

2.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二

作为新兴朝阳产业, 会展具有信息传播、经济交易、文化教育、辐射功能及对相关产业带动作用, 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扮演举重要角色。会展业的发展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 以人才为支撑。

1.1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预测

1.1.1 会展业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类型

虽然就其规范性、竞争力、效益水平而言, 我国会展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但凭借中国经济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未来几年跻身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地区的预期不是遥远的事情。国内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并具有知名度的展会, 以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成都、西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东北以及中西部五大会展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中国贸促会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未来5至10年内, 中国会展业年均增长率将保持在15%至20%左右, 预计2020年, 我国会展业总收入将超过1000亿元。这意味着社会对于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是巨大的, 同时质量结构方面的要求也是差异化的。

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组成会展业人才的三个层次。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是指负责会展的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会展运作等会展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主要根据会展计划和目标具体实施举办会展各项准备工作和事项的人员;会展支持性人才主要是为会展活动提供其他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员。他们三者对会展工作起着补充作用。

1.1.2 会展业的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的要求

由于“会展活动”具有智力型、知识型、技巧型、艺术型的专业特点。因此要求会展人员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宽阔的思路、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服务理念、超前的预见性以及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宣传推介能力,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修养、文化素养和艺术气质。这就要求会展人员既要懂展览懂市场, 又要懂管理懂沟通语言。

随着国际会展产业链的延伸和新兴技术的渗透, 会展业朝着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趋势或方向发展, 这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必然在需求结构与质量方面具有层次性结构化特点, 必然是专业性人才与综合性人才都需要, 技术型、应用型与管理型人才兼有。这些都意味着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

1.2会展人才供给现状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 短短几年间全国近百家高校开设会展专业或课程, 如果加上为数众多的职业培训类学校开设的会展教育项目, 现在我国从事会展教育的学校数恐怕已经超过美国。但从业人员素质方面, 据《中国会展》杂志2009年调查:“会展从业人员的队伍中, 真正懂会展、会操作、会管理、会设计的专业人才不足1%。”他们大多缺乏系统的会展知识和相应的操作技能;在文化艺术素养等方面与世界会展业人才素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设计理念严重滞后;专项人才十分匮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会展业的发展。

2高校会展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高校教育是会展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从2004年1月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复第一批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至今, 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积极适应会展业人才市场需求, 开展会展相关教育, 取得了一些成就。然而, 当前高校在会展展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而且具有普遍性, 有些十分突出, 比如在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概括起来主要却又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会展人才培训教育目标不清、效果不佳;二是教学培养模式单一;三是会展教育脱离实际, 导致会展人才的供需错位。

3独立学院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及设计

适合社会需求和人的自身发展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 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力源泉。一方面, 随着中国会展业迅猛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 另一方面, 基于当前各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各院校必须采用系统化的思维, 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 科学进行课程设置, 使课程设置与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使学生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 满足现代会展业发展对会展核心人才提出的要求。

3.1人才培养类型的定位是根本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定位, 即明确会展学历教育 (主要是本科教育) 培养的主要是会展核心人才, 抑或是辅助型人才。根据会展市场对人才的各种需求, 注重整个会展产业链上各个环节上专门技术, 专项管理的要求, 合理配置自身的优势资源。

3.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特色

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 而各高校又有有自身的特点和不同的外部环境, 且培养模式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 所以, 高校会展专业教育要针对市场人才需求, 把握行业发展, 遵循本科教学规律, 结合学科特点、所在城市会展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 针对人才服务的市场, 立足区域和院校特色, 探索出既适合会展职业性质, 又符合会展专业特点的本科教学模式, 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会展教育不可替代的优势, 也才能培养出同样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优秀的会展人才, 提高应用型高校和会展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结合我国会展教育的实际, 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会展教育的经验,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培养模式有以下有三种:一是以理论研究为重点, 以培养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二是以市场为导向, 以满足会展业发展需要为目标的培养模式;三是以问题为导向, 以解决会展业发展中产生的突出问题为目标的培养模式。

3.3会展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设计

会展业的发展趋势表明, 会展教育将进一步专门化和职业化, 课程就要进一步细分, 对此, 学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也会作进一步调整。独立院校应结合自身特长, 在瞄准市场需求的同时, 定位于会展产业链条的某个或者几个环节, 如会展场馆、住宿、餐饮等产业内链, 结合自身办学优势, 闯出一条培养会展专业人才的新路, 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导向化、课程设置模块化、实践教学多样化、教学方法创新化”。

4会展专业实践教学

会展专业加强实践教学势在必行。会展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它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不同于其它学科, 其培养模式也必须强调实践环节。近年来, 国内一些院校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例如, 上海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等均取得较好效果。目前重庆乃至西部地区的会展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 建构基于能力本位导向的会展实训模式, 设置配套的教学体系, 直接关系到当前应用型会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在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运营、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 开展实践教学,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践应用能力和管理组织能力。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4.1加大课内实训比重

课内实训是针对理论课程的具体知识点, 设计相应的课内实训环节, 比如湖南商学院在会展策划、会展客户管理、会展参展实务、虚拟会展、会展设计等多门相关课程设置了不同学时比例的课内实训环节;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展专业课内实训与理论学时达到1:1的比例。

4.2重视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实训是通过建立模拟实训基地的方式, 对学生专项技能的综合演练, 主要针对的是会展行业工程系统性的特点。比如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等通过购买会展的专业系统模拟软件, 对会议与展览进行综合性的模拟训练。

4.3开拓生产式实训

生产式实训的方式突出商业运作的特点。以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为驱动, 在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策划、组织、运作与管理一个实际的会展项目,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目的。比如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主办的2010中国 (上海) 首届星座博览会, 就是一次项目驱动式的实训。吸引了来自江、浙、沪三地近40家展商前来参展, 学生分别经历了招展、招商、观众组织、展台搭建、场地管理、现场服务、后勤保障、财务等部门的各项工作。

4.4实践基地建设

会展项目合作机制是是学生步入社会实践环节的最佳途径。岗位实训模式是针对会展相关实际工作岗位的岗位技术训练。高等院校通过与相关会展企业签订合约将企业作为实践基地, 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了解会展的实际举办过程, 培养锻炼其策划、创新、组织协调能力, 积累实践经验。

通过校企合作, 以会展活动的项目管理、策划、营销、设计为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展的实践教学, 让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到活动中, 对于他们实践能力、操作技能的培育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当前会展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着会展业的发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各学院应根据自身条件、教学实践及战略结合地区发展需要, 科学设计会展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突出实践教学。

关键词:会展专业,人才供给与需求,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安晓波, 辛昆堂.中国会展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 2010, (4) :107-109.

[2]邬适融.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模式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 2006, (5) :109-112.

[3]蓝星, 邹囡囡.会展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C].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德国汉诺威, 2009, 9 (15) -18

[4]蒋昕.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会展本科教育创新模式[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12) :147-148, 150.

3.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三

关键词:能力;会展;培养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隨着中国的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教育随之呈“井喷”态势发展起来。尤其是中国会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迅速,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教育部高教司财法处扬擎宇指出,截止到2007年,由教育部备案开设本科类会展专业的教育院校23所,其中21所院校有经济与管理专业、2所院校有会展技术与艺术专业,加上高职类的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数字非常可观。因此,如何实现高校会展教育有数量向质量的转变是会展教育界面临的严峻问题。鉴于此,笔者从培养会展专业本科生能力的角度,对高校会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关于能力的界定

在西方心理学中,能力是指做一件事、完成某种任务所需要的能。这种能不是所说的物理上的能,而是指一种心理能量。能力有两大类:一种叫现实能力,另外一种叫潜能。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能力的概念也有不同的看法,但多数人倾向于把能力和活动联系起来,并从能力在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构成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揭示能力的概念。因此,我国心理学工作者通常把能力定义为:“符合活动要求影响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这样就把能力和知识与技能区分开来。

三、会展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层次结构

会展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必然要求培养具备多种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并且能够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因地因时制宜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对于会展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掌握如此之多的知识和技能是一个相当芜杂的工程,即使从理论上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能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在实践中能够应用自如,这也是困扰很多高校会展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因此必须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创新实务人才培养方式,注重从提高能力的角度培养会展专业本科生,因为拥有了相应的会展从业能力的本科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现在会展业形势的发展,更加自如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基于以上对会展专业层次的划分,高校应该为其所开设的会展专业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高校会展教育工作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培养会展专业本科生在不同层次上的能力。对于会展专业的本科生而言,其能力要求可分为核心能力、技术与技能和基本能力三个层次。

核心能力:会议的策划与管理能力、展览的策划与管理能力。具备熟练掌握会展业基本理论与知识,了解会展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对会展市场能够准确分析、开拓与策划的能力;具有撰写相应专业文案和基本交流的能力;掌握会展策划的能力与方法同会展综合组织与服务管理技能;掌握员工及顾客的心理,具有沟通交际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与会展业相关的知识技能及相关领域的活动能力;具有熟练的会展外语语言的应用能力;具有一般简单展示设计的能力。

技术与技能:掌握各类会展文案的写作技能;具备计算机操作技巧;初步掌握展示设计的技巧与方法。

基本能力: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一定的外语阅读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组织能力、查阅资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市场调研和分析能力。

四、基于能力的会展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

(一)高校会展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目标

总体上来看,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会展专业战略人才即核心人才的培养;会展专业战术人才即专业人才的培养;行业性会展活动即通用人才的培养。该模式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在传授一般会展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会展专业特色,旨在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会展专业人才。

(二)高校会展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模式框架会展领域内的复合型人才一定要德才兼备,善做事、会做人。不但实践能力强而且品行要好。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变“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关注会展行业及企业的用人信息,把它们与教学紧密结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手段与方法,有效培养会展专业本科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

4.会展专业介绍 篇四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影响面广,关联度高。会展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增长点,而且会展业是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之一。

作为世界会展业的发源地,欧洲会展业整体实力强,规模最大,其中德国是世界头号会展强国。

我国会展业现状主要表现在:

一是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现有大中型会展场馆150多个,会展面积300万平方米以上,已经超过了号称“世界会展之国”德国的展馆面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会展场馆。而目前各地都在大兴土木,会展馆建设方兴未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正在建设或规划将在未来三年内建成的各类会展中心的会展面积可能超过100万平方米。

二是 会展活动空前活跃。据有关调查表明,举办和参加会展的数量不断增多,2004年我国会展项目数量超过 3000个,出国办展近800个;参展企业500多万家,参会专业观众近2000万人次;节庆活动5000多个,参与观众达数亿人次。会展收入增幅明显,目前举办各类展会直接收入超过100亿元,间接带动的旅游、餐饮、交通、广告、娱乐、房产等行业收入高达数千亿元。

三是 会展形式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发展,一些由政府主导的综合会展向专业会展转变,有的随着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而成为著名会展,已培育出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水平的、较大影响

力的会展知名品牌,诸如广交会、高交会、上交会等综合展。专业化会展比重增加,几乎涉及经济的各个部门和主要行业,如号称“中国第一展”并享誉全球贸易展的“广交会”是我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会展。

四是组展主体呈多元化。目前主要有五大主体:一为政府机构,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承担政府主导的各种重大经贸洽谈展会和综合性展会;二为行业协会,各种有影响的专业性会展大部分由行业协会主导或主办;三为国有企业,少数国有企业组织经营性会展等业务;四为民营企业,个别民营企业介入会展业,或主营或兼营,经营范围中有会展业务的民营企业遮京、沪、穗这三地就超过千家;五为外资企业,境外的会展公司与国内有关单位结成合作伙伴,开展海外和国内招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举办的国际专业展将近40%有境外公司参与。

五是 会展群聚效应突出。主要分布在北京和上海、广州、大连、深圳、厦门等经济发达地区。

我校会展专业:开设于2007年,现已连续招生四届,其中,在2010年实现扩招。

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会展物流与策划学的基本理论,掌握会展实务能力、策划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物流管理能力等基本技能,能熟练掌握英语,能够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制造企业、会展企业、咨询服务公司及政府机构从事会展业务、管理、物流以及策划

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可考取的职业资格证书有会展经理人、会展策划师。

主要专业课程有:会展礼仪与服务、会展策划、会展经济、会展文案、会展英语、外贸函电、国际贸易、会展物流管理、会展谈判、会展营销、会展客户管理、会展项目管理、展位设计、展览会现场管理。主要实训课程:虚拟会展实训、展台设计实训。

就业方向:主要面向政府机构、会展行业协会和会展专业组织,会展中心和各类文博馆、展览馆、会议中心、会展公司及会展服务公司,物流公司,各种贸易、代理公司,大中型企业事业等单位从事管理、会展服务、销售、物流、策划等工作。

5.会展专业期刊与书目 篇五

序号 期刊名称管理世界

2科研管理

3中国软科学

4科学学研究

5外国经济与管理

6南开管理评论

7管理科学学报

8研究与发展管理

9中国管理科学

10管理工程学报

11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2预测

13管理科学

14科学管理研究

15中国科技论坛

16中国行政管理

17管理评论

18经济管理

19软科学

20公共管理学报

21经济体制改革

22科技进步与对策

23管理现代化

24管理学报

25宏观经济管理

26华东经济管理

参考书

1.杨勇,现代会展经济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1-01

2.张敏,会展蓝皮书:中外会展业动态评估报告(201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01-01

3.丁烨,会展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分析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06-01

6.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介绍 篇六

一、人才培养目标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相应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提供会议/展览营销、会议/展览策划、会场/展馆布置、会议/展览综合服务、会议/展览参与事务、体育赛事/节庆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和专业服务人才。

二、职业面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各类会议和展览组织、会展服务企业、酒店、旅行社、会展场馆、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会展媒体、会展教育培训机构、广告公关企业、活动策划企业、会展其他相关企事业单位。

三、学制

三年制专科。07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毕业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平均工资3000元/月。

四、专业知识

主要学习会展策划与管理、会展营销、会展布局与设计、会务接待与服务、企业参展实务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节事活动策划与管理、会展场馆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会展物流管理等专业知识。

五、专业特色

会展业主要包括会议、展览、节庆旅游、体育文化活动,是我国的新兴行业,也是重要的经济增长点,集商品展示交易、经济技术合作、科学文化交流为一体,兼具信息咨询、招商引资、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商业贸易、旅游服务等多功能的一种新兴产业。通过会展活动,能带动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提升城市品位和知名度,进而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人才需求比例达到1:7。

我校是四川省首家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公办高校,确立了“以策划/服务为核心”的专业定位,依托领先西部的会展产业优势和教学实训资源,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之路,倡导开放创新的互动式教育教学理念,形成动态复合的教学实践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实践—实务实践—全线实践三个层次的教学实践体系,强调学生综合素质和知识整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在西部旅游会展培训中心的基础上,科研开发,实训基地建设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设有“西部旅游会展培训中心”,“旅

7.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七

1 会展与会展经济

会展活动是人类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 具有传播信息、形象展示、经济辐射和商务洽谈等功能, 其中信息传播和形象展示的功能备受企业营销部门的重视。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美国会展业研究中心 (CEIR) 的一组数据的观点:对比众多的营销手段, 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推销信函等, 企业通过参展找到目标顾客的效率最高、效果最好。表1、表2[2]中的统计数据显示, 与其他营销手段相比, 会展被证明是一个吸引目标群体的更有效方式。

数据来源:CEIR, 《会展的力量》报告第二版, Deloitte&Touche咨询组, 1996。转引自:巴利·西斯坎德著, 《会展营销全攻略:循序渐进解开成功会展的秘诀》, 郑睿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数据来源:CEIR, 《会展的力量》报告第一版, 西蒙思市场调查署, 1993。转引自:巴利·西斯坎德, 《会展营销全攻略:循序渐进解开成功会展的秘诀》, 郑睿译,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随着会展业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由会展业带动的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多要素、多产业融合, 跨区域、多空间扩张的新型经济形态, 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及相关行业的发展。一般来看, 会展经济是一种具有高收入、高回报特征的经济形态, 其利润率大约在20%~25%以上。据专家测算, 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 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 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1]。正是因为会展业较高的回报率、广泛的带动性、关联性以及环境污染较小等特征, 这一新兴业态受到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发展中国家, 会展业也在近年经济迅猛发展的进程中得到了重视与扶持, 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生命力。

2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 会展业以年均增长两位数的发展速度迅速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 在促进贸易往来、技术交流、信息沟通、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也越来越被各级政府所关注。“十一五”期间, 我国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目标, 其后, 在201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 (2011—2015年) 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会展业健康发展”;商务部也在同年的12月出台了我国会展行业发展的第一个中长期指导性文件《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些都为中国会展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保障。

据亚太会展研究所统计, 2010年全国共举办5000平米以上展会6200场, 面积7440万平方米, 50人以上商务会议53万场, 一万人以上节庆活动6.3万场, 出国境参展面积51.75万平方米 (合计5.75万个标准展位) , 直接产值达2482亿元人民币 (不包括世博会) , 占全国GDP0.62%, 实现社会就业1900万人 (占全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6.9%) , 拉动效应达2.23万亿元人民币, 占全国第三产业的13%, 在直接产值中41%来自展会收入, 34%来自会议收入, 20%来自节庆收入, 5%来自出国展收入[3]。

另据会展经济蓝皮书《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11) [4]中的数据表明, “截止到2010年底, 我国会展场馆总建筑面积达28, 635, 9 0 8平方米, 室内面积达6, 831, 653平方米, 室外面积有4, 312, 620平方米, 总展览面积近11, 162, 473平方米。其中所有2010年新建的和正在建设的场馆的总建筑面积高达7, 030, 832平方米, 占目前我国会展总建筑面积的24.55%, 而2010年这些已经建成的和将要竣工的场馆的总展览面积大约有2, 175, 995平方米, 占目前所有场馆总展览面积的19.49%。会展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会展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在会展城市建设方面, 凭借经济发展、专业人才以及市场规模等方面的突出优势, 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一线会展中心城市的示范和带动下, 其他城市的会展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已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和“东北部”等多区域、多层次的会展发展新格局。目前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成都、杭州等城市都先后提出或开始启动国际化战略, 有超过30个城市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名城”, 其中大多数城市都已把这一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或本地发展规划中。

3 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会展业在各大城市的逐步升温, 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 成为当前行业发展关键性问题。从人才培养的实践来看, 我国的会展专业是一个逐步培育与发展的过程。2000年开始, 一些大专院校开始开设会展管理专业或者在旅游管理专业下面增设会展方向, 由此拉开了我国会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序幕。2003年, 国家教育部批准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本科专业, 标志着我国会展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 超过20多个省市的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会展专业或会展方向。截至2011年, 我国有216所高等院校和职业培训学院设有会展专业和会展人才培养项目, 在校学生超过万人。除了高等院校在加大、加快会展专业的人才培养以外, 相关协会也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尝试, 如中国贸促会与国际项目与展览协会共同组织的“注册展览经理人”培训项目, 多年来为我国展览业培养了近千名学员。

然而, 会展业是一个务实性、操作性和服务性很强的行业, 涉及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旅游学、建筑学、运输学、美学等等多种学科;会展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服务性, 它要求从业人员掌握多方面的知识, 除了会外语和电脑, 懂管理和营销, 还要擅长与人交往以及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因此, 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在这种形势下, 由于我国的会展专业教育缺乏较为系统的理论支持, 缺乏强有力的师资保证以及缺乏较为完善的实践条件, 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很难满足我国快速发展的需求, 面临着较为严峻的人才供给瓶颈。再加上现有的一些会展企业中的从业人员往往是半路出家, 缺乏会展方面专业知识和国外先进的会展经营理念, 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国会展业的竞争力。根据中国贸促会的调查, 100%办展单位都有对员工进行培训的需要。77%的高级展览经理希望得到国外著名展览公司高级展览专家的培训;68%的展览经理希望学习国外会展理论和实践知识;70%的展览经理表示最希望参加国内短期培训班。

可见, 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和较高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会展专业人才, 已经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大课题;从长远的角度看, 我国会展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的, 其趋势是逐渐走向高层次、国际化, 会展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也必将更加正规化和专业化。因此, 培养高素质的会展专业管理人才不仅关系到会展活动开展的成效, 而且也关系到会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较为显著的社会意义。

4 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从总体上讲, 会展业是一个进入门槛不高但专业性却很强的领域, 边缘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会展人才必须通过整合进行培养。一般来看, 会展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可分成三大部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从目前的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情况来看, 会展专业主要是由旅游及其相关学院来开设, 偏重于对学生的酒店管理和会展旅游方面的培养, 因此在营销策划、外语沟通等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因此每个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师资、硬件设施等实际情况, 结合会展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设置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以培养本校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

本文认为, 对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应该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4.1 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 国际上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有欧洲模式和美国模式两种, 其中欧洲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一体化, 实行“学历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制”形式, 将职业技能教育与必备的理论融合为一体;美国模式采用的是多层次的教育体系, 实行的是理论学习与职业培训相分离的方式。对于我国高校会展专业教育而言, 必须根据我国会展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来建立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面不能仅仅局限于旅游管理学院的师资力量, 而是应该整合经济管理专业、外语专业、旅游专业等相关专业的力量, 积极吸纳会展企业界的参与, 共同制定适合中国特色的会展教育发展模式。

4.2 加强会展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对于目前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 特别是高等院校方面, 经常被理论界诟病的是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理论讲授得多, 而实践操作少。这除了有实习实践条件的缺乏这一重要的制约因素以外, 会展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较低也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我国大多数高校会展专业的教师主要是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出身, 中途才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开始从事会展专业的教育。这些教师自身缺乏有关会展教育的系统性知识, 对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缺乏了解和体验, 因而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往往与会展业的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真正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会展管理教育。这就要求高等院校在申办会展专业的过程中, 应该提供机会和平台, 让会展专业的教师到企业、会展中心等一线场所进行专业实践, 并通过协会举办的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才能将会展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渗透到会展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 进而提高学生对于会展业发展的了解和认识, 在能力提升方面做到有的放矢, 构建自己的核心素质。同时, 也要求学校能把企业高管和行业专家纳入到师资队伍体系, 通过这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 把最前沿的行业理论和资讯通过讲座、培训等活动引进校园。

4.3 突出会展教育实践性教学的环节

会展业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会展教育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实践性教学效果的好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会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从目前会展教育实践性教学的途径来看, 主要有开展课堂设计、安排会议、展览会现场管理和企业实习等。目前, 我国一些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已经建立了会展实验实训室, 利用会展方面的教学软件, 模拟会展企业各个岗位及展会各环节的主要工作, 培养学生实际会展业务操作技能;另外,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校外与会展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充分利用会展企业的实践平台, 让学生参与到会展活动现场进行实践锻炼, 强化学生对会展活动的认识和了解。这些努力表明高校在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方面的思路正逐渐清晰, 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高等院校在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解读[J].经济地理, 2002 (3) .

[2]巴利·西斯坎德著.会展营销全攻略:循序渐进解开成功会展的秘诀[M].郑睿, 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郭牧.中国会展行业统计评价指标的分析研究[EB/OL].[2012-05-11].http://www.cces2006.org/yjcg/dyzhzjcllyhgzcyj/7576.html.

8.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篇八

关键词:会展专业;就业能力;模式

F713;G712

就业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尤其对会展经济与管理这样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就业比例高,专业优势不明显。如何提高专业教育的水平,进而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在人才市场上形成竞争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影响学生的就业,也关乎会展专业教育的走向。在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会展专业的学生具有一些特征,比如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表示非常喜欢会展专业,对未来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同时对专业缺乏了解,对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本文将从就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解决这个矛盾问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与结构

就业能力的概念提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内涵解释随社会发展不断地变化。本文采用Fugate和Kinicki的观点,从心理结构角度解释就业能力。Fugate和Kinicki认为就业能力是一种心理结构, 主要包括五个维度:对待工作变化的开放性、工作和职业生涯韧性、工作和职业生涯前摄主动性、职业生涯动机、工作认同。对待工作变化的开放性反映个体愿意接受和积极响应变化, 当变化发生时一般认为它是积极的。工作和职业韧性反映个体能乐观看待其职业机会和工作,感觉自己能掌控职业生涯,能在工作上做出真正的、可见的贡献。工作和职业生涯前摄主动性反映个体去获取潜在影响工作和职业机会的信息的倾向和行动。职业生涯动机反映个体倾向于作出特定的职业规划和策略,倾向于自己控制职业生涯管理和设定与工作或职业相关的目标。工作认同反映个体在何种程度上根据特定的组织、工作、职业或行业的特征或要求来定义自己,它更多关于一个人做什么、做得有多好、以及其他人的印象如何等方面。

二、就业能力提升模式的层次体系

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科学选拔的基础上,因此非常有必要在入学前对学生的报考进行指导。入学后,学生要通过系统学习,提高综合能力。毕业前,训练核心能力,定制化学习。毕业后,能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和能力。

(一)入学前——加深专业理解,应对职业开放性

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会展专业缺乏了解,盲目报考,学习兴趣低,动力不足,这样的问题应该在入学前解决。报考时考生要有多条渠道了解会展专业的就业前景、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等。就业前景应包括就业职位、岗位职责、薪酬等。培养目标要明确具体。课程体系要说明专业课程名称及代表书目。推荐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倾向型测试。

(二)入学后——建立综合能力,增加工作和职业韧性

毕业生就业反馈发现,会展行业对从业者的综合能力要求高。不仅需要策划、组织、沟通协调协作等基本能力,还需要其他综合能力。比如艺术鉴赏能力、外语交流沟通能力、公共事务处理能力、法律事务处理能力等。大学学习期间必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不能局限于课程的学习,还需要丰富的阅读来拓宽视野。这样就业后在业内的选择会更多,工作和职业的韧性更强,对新工作的适应得更快,贡献也会更大。

(三)毕业前——培养核心技能,实现职业生涯前摄主动性

经验发现,毕业前准备越充分,就业情况越好。毕业前,指导学生加强核心技能。例如,一些学生有艺术类特长、语言特长或者专业等级证书,可以在毕业前通过定制课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并在求职时形成核心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实习实践机会,在实习实践中,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水平,并能初步确定目标岗位。

(四)毕业后——能够持续学习以强化职业生涯动机,获得工作认同

近些年,就业整体环境有了很大变化,技术进步的影响尤为突出。这要求会展从业者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环境变化,同时通过持续学习,从业者更容易获得工作认同。例如,移动终端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对会展营销中的宣传推广有直接影响,会展从业者必须快速跟进,应用新的技术保持客户联系并获得竞争优势。一些新技术在校时并没有学习,但是如果从业者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就能够积极并高效地掌握所需技术。

三、就业能力提升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树立会展专业教育就业能力培养理念

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及社会各方面的协作才能够实现,因此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会展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毕业生中的大部分会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概率很小,教学中更应突出就业能力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在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中心,围绕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教授知识,更多的是引导和协助。

(二)建立针对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会展专业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可以包括四个基本的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特长培养模块和实习实践模块。通识课程模块需加大学生选择的课程范围,包括社会人文历史、科学技术前沿资讯、商业伦理道德、科学研究方法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掌握独立学习和思考的方法,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模式。专业课程模块部分需要完善会展专业的课程设置,加强会展专业教材的建设。特长培养模块可以引入网络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表。实习实践模块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条件和机会,把行业和社会资源引入到教学中。

(三)构建就业能力培养的支持系统

会展专业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学院、专业及基层教师和学生全面配合,才能够实现。从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管理层面,应该给专业更多的自主权力,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能够更多体现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基层教师在课程安排设计方面,要充分体现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合作,积极探讨就业能力培养的方案。学生要树立就业能力培养意识,通过个性化的课程选择,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会展专业教育相对于成熟的学科,仍处于探索阶段。围绕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围绕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否则会展人才培养就会失去方向。

参考文献:

1.我国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何玉润 李晓慧;会计研究;2013年4月

2.工业 4.0 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李立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年1月

上一篇:减肥励志语录霸气语录下一篇:安全教育教案(艾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