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共8篇)
1.社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篇一
社会调查方案设计
-----太原市大学生的考研情况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背景
进入21 世纪随着适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各高校不断增加 大学生的招生规模,相应地,各研究生招生机构也随之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本科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考研逐渐成为众多莘莘学子的选择。即将走向社会抑或正在校园学习的大学生都将目光瞄向了考研。考研升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有人将其称为高考之后中国第二大考试。在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考研成了许多应届大学生的曲线圆梦之道。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165.6万余名考生报名考研,比2011年增加9.6%,再创历史新高。如此众多的学生,以如此高涨的热情准备考研,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那么在校大学生对考研这一现象有何看法呢?就此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太原市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学生关注“考研热”的调查研究与分析
二、调查目的通过本次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太原市大学生在“考研热”环境下考研的情况,对于考研所持有的不同的态度,了解影响学生选择考研的因素,以及考研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动机,以便帮助大家结合自己的情况正确地分析自己,做出理性的选择,对大学生考研提供一定的帮助。
三、调查对象
太原市各大学本科生
四、调查内容和工具
调查内容:太原市大学生考研情况
调查工具:问卷调查、访谈(问卷见附件)
五、调查方式、方法及具体实践
调查方式:直接调查为主结合间接调查、抽样调查
调查方法:问卷法为主、结合访谈法、资料分析法
1、以问卷调查为主,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在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制作的相关工作后,就可以开展具体的问卷调查了。把调查问卷平均分发给被调查人,统一选择早晚自习,中午,课间开始进行调查(因为这段时间学生们比较集中,并且有空闲时间可以参加调查,便于我们调查的开展与实行)。调查员应对随机选定的调查对象说明来意,并特别声明本次调查为匿名调查,这样可以得到正确有效的调查结果。
调查过程中,调查员应耐心等待,切不可督促。调查员可以在当地当时收回问卷
2、以访谈为辅助调查,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由于调查形式不同,对调查者所提出的要求也有所差异。调查员在访谈前要事先做好充分的的准备、列出调查所要了解的所有问题。调查员在访谈过程中应占据主导地位,把握着整个谈话的方向,能够准确筛选谈话内容迅速的做好笔记以得到真实有效的调查结果。
3、通过网上查询或资料查询统计资料;调查者查找资料时应注意其权威性及时效性,以尽量减少误差。因为其简易型,该工作由撰稿人完成。
六、调查程序及时间安排
调查大致可以分为准备、实施、研究、总结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
搜集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并且对调查员进行培训
对初步设计的问卷进行样本量大约为30的试调查,根据试调查中反映出的问卷中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
2、实施阶段:
对修改好的问卷进行市场调查
调查员分工,选取合适的时间(具体为早晚自习,课间,中午等学生空闲并且集中地时间),在各大高校的学生集中的地点,分别随机选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3、研究阶段:
将收集的信息进行汇总、归纳、整理和分析,运用所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结果分析。
4、总结阶段:
将调查结果以书面的形式——调查报告表述出来,并进行评估。
七、时间安排
按调查的实施程序,可分为七个小项来对时间进行具体安排:
问卷的初步设计-------------2天左右
问卷的试调查,问卷的修改--------5天左右
实地访问阶段-----------------------1周数据统计分析阶段--------------------1周调研报告撰写阶段-------------------------1周社会调查方案设计
------关于太原市大学生考研情况的问卷调查
学院:统计学院
班级:风险管理与精算参赛队员:吉圆丽李鹤
朱慧慧田园春
2.社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篇二
设计链是基于市场需求将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商、供应商和客户等组成产品研发设计网络[1]。它主要定位于上下游厂商间的协同研发设计关系, 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将协同具体化, 并最终将产品设计输出到供应链中。与供应链不同, 设计链的管理重点集中在设计上。因此, 设计链的主要活动是产品研发设计, 组织间传递的主要是产品设计和研发信息, 这是设计链的典型特征。当信息加载上经验、判断、直觉或价值时, 信息就变成了知识。作为组织的重要资产, 知识是维持组织竞争优势的关键。一方面, 作为知识高度集中的研发设计活动, 有效地运用知识资产, 可以提升企业研发设计效率。日本本田公司在开发Honda City车型时, 有效运用设计知识, 开创了日本汽车工业运用知识转移来提高设计效率的新局面[2];另一方面, 有效的知识转移对提高设计链整体竞争力有重要作用。2005年由Cadence、应用材料、ARM、TSMC等大型公司组建了硅设计链协作组织 (Silicon Design Chain Initiative, SDC) , 借助协同合作中的技术知识转移, 该组织成功开发的低功耗90纳米级芯片设计技术可使芯片总功耗降低40%。
在设计链中, 知识转移发生在产品研发设计的整个过程, 而设计链是由所有与研发有关的人员, 包括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客户等, 形成的一个动态、分散的产品研发网络。因此, 知识转移活动是镶嵌于设计链网络的一种社会活动。过去对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多是从知识特性、知识接受者、知识传授者、知识接受者和传授者互动关系、知识的转移方式、环境等六个方面展开[3]。其中, 环境因素主要研究时间等因素对知识转移效果的影响程度。可以看出, 除环境因素外, 其余方面的研究均为点对点的知识转移因素研究。
社会网络理论观点认为, 社会网络是将人们连接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网络, 从社会关系角度进行社会学的解释要比单纯从个体 (或群体) 属性角度给出解释更有说服力[4]。由于设计知识的流动存在于有边界的设计链这一社会网络之中, 基于社会网络的设计链知识转移研究是较为理想的研究渠道。本文以设计链知识转移为研究对象, 在分析设计知识特征和知识转移特征的基础上, 研究社会网络视角下设计链知识转移的新型影响因素。
1 设计知识特征
设计知识作为一种无形资产, 属于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设计链是组织间产品研发设计信息传递的一种特殊供应链。设计活动中, 设计者或团队经常利用设计信息来积累设计经验, 设计知识可以借助经验的积累而增长。因此, 与设计有关的信息常常被作为设计知识。产品设计作为一连串信息处理的活动组合, 是一个知识创造性过程。它不仅延续过去的产品设计知识, 还通过知识获得、沟通、应用、接受和同化等过程不断循环, 产生新的研发设计信息和知识, 设计知识正以一种无法估计的速度产生。
产品研发设计是多个专业领域设计知识的综合。产品设计不仅需要了解产品功能、使用对象、使用场所、制造方式、销售价格等知识, 还要熟知工业设计、市场销售、人因工程、制造流程等专业知识。根据学者Polanyi对知识的分类, 本文将设计知识分为显性设计知识和隐性设计知识。显性设计知识是指可以用文字表达并能向别人传授的知识, 包括设计手册、设计分析报告、设计流程、设计项目记录、设计造型图、人因工程数据和设计软件等。隐性设计知识是指虽然拥有, 但不易描述的知识, 不仅包括设计技能、设计经验、设计灵感、创意, 还包括设计创造力、设计问题的解决能力和设计的评估能力等。由于设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活动, 需要灵感与创意。设计是创造, 是艺术。因此, 隐性设计知识比显性设计知识更加重要。
综上所述, 与一般知识相比, 设计知识具有以下特征: (1) 设计知识综合化。设计知识是多个专业领域知识的综合; (2) 设计知识海量化。伴随产品研发设计过程, 包括设计文件和设计经验在内的设计知识正以无法估量的速度增加; (3) 设计知识内隐化。设计知识更侧重于隐性知识。
2 设计链知识转移特征
作为一个动态、分散的研发设计网络, 成功的产品设计需要设计链上所有成员企业间的协同互动。在协同互动过程中, 设计知识流在整个网络中有效地传递、交流是设计链高效运转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一般的跨企业组织联盟相比, 设计链知识转移具有以下特征:
2.1 知识转移的流量大、速度快
设计链高度的协同性和互动性, 意味着设计链存在许多正式和非正式沟通渠道, 沟通渠道越多时, 知识转移的流量越大。同时, 设计信息和知识的流动特性, 使得知识转移的速度较快。
2.2 知识转移的次数多
设计链协同互动过程, 一方面, 知识接收者和知识提供者不断地接触与沟通, 进行隐性设计知识 (如设计经验、设计灵感) 的转移。另一方面, 通过移交文件或授课培训等方式来传递设计造型图等显性设计知识。
2.3 知识转移的内容丰富
设计链是由具有不同研发设计优势的企业组成, 在运行过程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成员不断沟通与合作, 使得不同的设计观点、理念、经验和设计知识相互交融, 形成丰富多彩的知识转移。
2.4 知识转移的绩效显著
能力方面, 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素质与能力提高, 具体表现为设计经验和知识的运用、设计问题处理能力以及整体设计创新能力提高。知识转移程序方面, 包括设计知识 (资料) 的齐备程度、设计知识获取容易度、设计知识系统的易学程度等在内的多项指标不断改善。顾客方面, 设计链的协同研发设计, 能较早地完成产品设计, 从而提高顾客对设计链整体研发设计的满意度。成果方面, 主要涉及设计链知识转移成果, 如专利数量、设计报告、设计模型、设计图档等设计成果都较多。
3 基于社会网络的设计链知识转移
社会网络是将人们连接在一起的社会关系网络, 具有描述原本无法看见的各种关系网络的能力, 如情感网络、信任网络、信息网络等。目前,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应用仍侧重于人类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领域, 对企业组织也有所研究, 但主要集中在组织权力和经济结构等方面, 对知识转移的研究很少。过去知识转移的研究强调个人、团队和组织这些静态主体, 焦点多集中在个人动机对知识转移意愿的影响, 忽略了动态的人际关系网络 (社会网络) 的影响。Cross研究发现人们常常通过人与人之间的非正式网络来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 而从网络、电子数据库或档案文件等渠道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则处于次要位置[5]。在组织扁平化、信息超载以及环境的快速变化情况下, 工作依赖于网络关系的比例增加, 人们更倾向于从社会网络关系中寻找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基于以上考虑, 本文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设计链中的知识转移。
Levin将知识转移研究分为三个方面[6]:其一, 结构面。认为网络结构在获取信息或知识, 解决复杂问题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其二, 连接关系面。强调连接关系的性质影响知识的交换;其三, 知识面, 如知识特性。尽管关系面的变量蕴含在社会结构中, 但是社会结构中的关系无法取代关系状况, 如关系密度、关系分布状况等。因此,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结构及关系两个方面进行设计链知识转移的研究。
3.1 社会网络理论及重要概念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世界是由关系构成的网络组成, 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它强调从网络结构和关系角度解释问题要优于从个体属性解释问题。因此, 社会网络分析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研究社会活动的视角和方法。社会网络具有以下特征[7]: (1) 对行为的解释从个体属性研究转向限制行为主体的网络特征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不再强调研究个体属性而是强调研究主体所在的社会关系; (2) 社会网络强调行为主体间的关系而非主体的内在属性和特征。社会网络认为行为主体采取的行为规范决定于他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而非自身动机; (3) 社会结构决定个体间关系的运行; (4) 世界是由网络而非群体组成; (5) 用网络方法补充个体方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是分析人与人之间或团队与团队之间关系的方法, 所收集的网络资料是成员间的关系。因此, 它是以关系作为基本统计单位的方法。以上五个特征中, 最重要、最独特的特征是社会网络强调应从行为的网络结构关系角度而不是行为主体的内在属性角度解释行为。
以下是几个与本文有关的社会网络方面的概念:
社会资本:世界银行对社会资本的定义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上的规范和社会关系, 能够促使人们行动以达到所期望的目标。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不同, 它强调的是关系而非个人。本文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结构中蕴含的一种无形资产, 能够产生实际效益。
结构洞:社会网络中, 连接关系间的弱连接或没有连接的空洞处称为结构洞。拥有较多结构洞能有机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
桥梁:社会网络中能提供两点之间唯一路径的连接。一般拥有的桥梁越多, 网络绩效越好。
3.2 设计链网络结构与知识转移的关系
本文以Coleman (1988) 提出的封闭网络结构[8]和Burt (1992) 提出的结构洞网络结构[9]作为两种代表性的结构加以研究, 这两种结构都是在社会互动基础上自然形成的。
(1) 封闭性设计链网络结构。
封闭性网络对外连接的重复度高、结构紧密, 网络成员关系密切。Coleman认为封闭结构具有影响信息获取和增进成员信任等方面的社会资本[8]。对于该类型的网络, 设计链成员企业能够进行充分沟通, 有效地获取信息, 因此有利于知识转移的进行。同时, 相对封闭的设计链网络对各成员企业具有约束力, 能产生有效的社会规范, 在成员企业间形成一种默契和信任。这种信任具体表现为沟通频率、沟通内容的深度增加以及沟通的透明性提高。企业双方密切的联系与沟通, 能了解彼此需求, 较开放、主动地进行协助, 设计链内部知识转移的效果较好。然而, 封闭性网络对知识转移也有负面影响:其一, 封闭网络需要大量成本来维持其密切联系, 造成知识转移的成本较高;其二, 密切的网络联系虽能帮助获取信息, 有利于知识转移。但是, 过多的连接容易使一些设计链成员企业失去对信息的掌控能力, 造成知识产权的流失;其三, 网络的封闭性会阻碍新思想、新观点的进入, 影响知识转移的来源渠道;其四, 设计链成员企业受到较多约束,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知识转移的主动性;其五, 容易产生派系问题, 不利于外部信息和知识的获取, 影响设计链外部的知识转移。
(2) 开放式设计链网络结构。
开放式网络结构是相对于强连接、关联密切的封闭式网络而言的, 它具有较多的结构洞。Burt (1992) 提出的结构洞理论 (Structural hole theory) , 认为关系松散的结构, 对外连接重复度低, 处于桥梁 (Bridge) 位置的成员能够跨越较多结构洞创造效益[9]。对于具有结构洞的设计链网络, 具有对外的、重复度低的联系, 这意味着多元化的连接带来大量不重复的信息, 具有新的机会和信息。在该类型网络结构中, 处于桥梁位置的成员企业能够利用桥梁关系跨越结构洞, 获取比其他企业更多、更快、更具控制力的信息和知识, 与设计链外部发生知识转移的次数较多, 效果也较好。Hansen曾对美国一家电脑公司的研发团队研究后发现, 团队拥有跨越部门间结构洞的桥梁时, 能够较快提出研发解决方案, 这从侧面也佐证了知识转移的效果[10]。
在设计链中, 处于桥梁位置的企业一般具有较多专利或较高的设计能力, 在产品研发过程有较多的发言权。这种能跨越结构洞, 处于桥梁位置的企业有可能形成垄断, 或者因信息超载而成为整个网络的瓶颈, 从而不利于设计链内部的知识转移。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 封闭式设计链网络结构的优势在于组织内部的凝聚力, 有利于设计链内部的知识转移。而具有结构洞的设计链网络结构的优势在于不同信息与知识的获取, 有利于设计链外部的知识转移。设计链网络结构与知识转移的关系见表1。
3.3 设计链连接关系与知识转移的关系
(1) 连接关系强弱。
Granovetter指出弱连接能提供网络之外的信息或资源, 而强连接能协助获得信息或资源。设计链网络中, 若连接关系弱, 则有较多机会接触具有不同观点、想法或知识的主体 (个人、团队或企业) , 获得多元化的有益创新的知识。新的设计信息与知识常常来自不同的网络, 弱连接作为有力的沟通渠道, 可以将两个不同的设计链网络连接在一起, 进行设计链间的知识转移。若连接关系强, 信息和知识流通较快, 知识容易被成员企业所共享, 有利于设计链内部的知识转移。
(2) 连接关系密度。
连接关系密度是指社会网络内部连接的疏密程度。若设计链内部连接密度高, 意味着企业间有较多的合作、较强的责任感、较多的沟通渠道、较多的信息传递和知识转移。同时, 信息传递渠道多且企业间有较好凝聚力时, 能增进知识流通, 知识转移的成功性较高。若内部连接密度低, 表示企业间的联系较少, 信息传播渠道少, 知识的转移也较少。
(3) 连接关系分布状况。
完整、准确地描述网络连接关系对知识转移的影响, 除了考虑连接关系强弱和连接密度因素外, 还要考虑连接分布状况。若连接相对集中于少数企业, 容易形成一种集权式结构, 不利于知识转移在整条设计链中进行。反之, 若连接相对平均地分散于每个企业, 形成一种分权式结构, 整条设计链的知识转移会比较顺畅。
4 知识转移视角下的设计链网络构建策略
设计作为一门综合学科, 需要不同专业领域设计人员的共同合作来完成最佳产品设计。设计过程中, 不同观点、不同的设计知识以信息流形式在设计链中流动, 知识转移不断发生。有效的知识转移能让设计链节省大量时间、资金和其他资源, 实现缩短研发周期、降低设计成本、提高设计链整体竞争优势等目的。基于社会网络理论, 知识转移视角下的设计链网络构建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采用契约形式与主要合作伙伴进行战略联盟, 组建相对稳定的设计链, 在设计链核心区域形成一个关系密切、相对封闭的网络, 网络内部企业间互动程度较高, 这既有利于设计链内部显性设计知识的转移, 更有利于隐性设计知识的转移;
(2) 采用临时性合作研发方式选择一些企业作为设计链的边缘节点, 在设计链外围形成一个关系较松散的结构, 便于从设计链外部获取大量不重复的新信息、新知识, 增加设计链外部知识转移的次数;
(3) 健全知识转移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强化设计链连接关系, 诱发和激励个人、团队以及企业进行设计知识的有效转移;
(4) 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手段, 采用Viewer软件、CAE软件、BBS、Blog、SNS、Wiki等工具, 增加沟通渠道, 提高设计链连接关系密度, 提高知识转移强度和效果;
(5) 在设计链核心区域尽可能形成一种平等机制, 避免产品设计发言权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 阻碍知识转移的进行。
5 结束语
作为一个动态、分散的产品研发网络, 设计链内部传递的主要是研发设计信息和知识。知识转移是镶嵌于设计链网络的一种社会活动。设计链知识转移除了与个人、团队或组织等属性有关以外, 还与设计链网络特性有关。本文系统分析了设计链网络结构、网络连接关系强弱、关系密度和关系分布状况等因素对知识转移的影响。然而, 为有效衡量设计链知识转移的效果, 从社会网络角度建立一套知识转移绩效评价体系尤为重要, 这将是未来的研究工作之一。
参考文献
[1]王有远, 黄卫东, 谢强, 等.产品设计链管理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7, 18 (13) :1571-1576.
[2]NONAKA I, TAKEUCHI H.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95.
[3]唐炎华, 石金涛.国外知识转移研究综述[J].情报科学, 2006, 24 (1) :153-159.
[4]刘军.社会网络模型研究论析[J].社会学研究, 2004 (1) :12.
[5]CROSS R, PARKER A, PRUSAK L, etal.Knowing what we know:supporting knowledge creation and sharing in social networks[J].Or-ganizational dynamics, 2001, 3 (2) :100-120.
[6]LEVIN D, CROSS R, ABRAMS L.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you cantrust:the mediating role of trust in effective knowledge transfer[C].AOMproceedings, 2002.
[7]WELLMAN B.Structural analysis:from method and metaphor to theo-ry and substance[M].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9-61.
[8]COLEMAN J.Social capital in the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8, 94:95-120.
[9]BURT R.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313.
[10]HANSENMT.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the role of weak ties in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Administrativescience, 1999, 44:82-111.
3.消费社会商业购物中心设计研究 篇三
[关键词]消费社会;商业购物中心;设计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消费需求也逐渐多元化,逐步出现更多新的需求,像购物中心这样的一站式,多业态、综合性的新型业态已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欢迎。商业购物中心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以及其空间的特点都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很好地反映以及表现,所以它被称作是现代商业环境中最先进的同时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建筑类型,但是现在来说,我国的商业购物中心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所以我们的商业购物中心不管是在设计上还是在建设过程中都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2、商业购物中心的产生与发展
在现在的社会中,经常会提到消费社会这个名词,其实消费社会就是一个被商品包围和环绕,同时又以商品的大规模消费为基本特征的一个大规模的商品消费,属于消费主义的一种文化范畴。购物就是消费社会的一个特别重要的因素,作为购物的空间地以及为购物这个活动提供实践的“语境”的场所,现代的商业购物中心是不可或缺。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民的生活水平的也在得到提升并且许多家庭都有了快捷的交通工具,像私人小汽车,另外在许多大城市的郊区也出现了许多大型的购物中心,所以从消费社会以及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努力的做好商业购物中心设计的工作,使现在的商业购物中心在设计上朝着节能、趣味性强以及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是十分的重要的。
3、商业购物中心的特征
3.1人工化的建筑环境
从建筑学的概念来说,商业购物中心就是一种十分人工化的建筑,首先从它的外部环境来看,包括地产的开发以及对购物中心建筑的建设,另外还有周边的交通网络组织,所有的这些因素都体现着人工化的特质,同时商业购物中心在设计的时候也同样的提供了一个人为控制的内部环境。商业购物中心的商业空间是针对商店主体——人提出的概念,是顾客在商店中的重要活动空间。其设计就是以人为主体进行的商业购物中心内部公共性空间环境设计。因此,根据环境心理学理论,对人类行为心理进行研究,可以为商业购物中心的空间设计提供一个符合主体要求的客观依据。
3.2复杂的建筑功能
在这个现代化的社会中,由于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消费潜力,这就使购物中心的体积过于庞大,同时功能和作用也在日益变得多样。例如有各种消遣和休闲以及娱乐的设施,电影院、游泳池以及游乐场和餐馆,甚至还有旅馆,这些都是它的范围之内,进一步的体现出其复杂建筑功能的特点。
3.3文化定位具有针对性的特征
在当今这个消费比较兴盛的社会里,商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在构造主体上发挥关键作用的一环,或者也可以把它说成是一个提供了主体的一个环节,这样看来就可以知道所谓的商品出售实际上体现的就是一种特定的消费群体的本质。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对购物中心消费层次的一个定位,这个定位直接就会决定它所处的位置和它的规模,以及业态选择等多种因素的确定。所以,在对购物中心的设计上一定要有专业的知识,任用专业的设计师,严格的要求策划阶段的每个环节,使商业购物中心的质量有保障。
4、商业购物中心设计的发展趋势
4.1向多用途,混合集成功能发展
当今我们的社会在快速的发展,许多人在购物的时候,不只是想要从购物中获得在当今生活节奏比较紧张的现代生活中普遍缺乏的一种舒缓的感觉,还希望能够从中享受一些在工作中得不到的乐趣,同时还要能感受一些不同商业空间给人带来的强烈视觉上的冲击感。所以为了满足人们的这些要求,现代的商业购物中心有了很大的改进,例如从功能上来说,它大大增加了许多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像电影院、室内体育馆、图书馆、餐厅、以及儿童游乐场等等,这些可以很好地来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成为市民休闲和观光的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当然这也是我国商业购物中心在未来的一个发展的大方向。
4.2更加的关注建筑环境的高品质
现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中,商业之间的竞争的也在不断地加深,变的也是日趋的激烈,这就更加的引起了商家对商业建筑环境品质的一个关注,同时对商业购物中心的要求也在变得越来越高。因为一个良好的商业建筑环境能够带来很大的好处,例如它可以更好地衬托出陈列商品的价值以及意义,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现出商品的一些内在的品质,这样顾客的购买欲就会被大大的激发出来。设计师必须要对商业综合运行体有个熟练的把握,把它发展以及策划的技术熟练的掌握以及正确的使用,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吸引消费者的商业购物中心,才能使得设计出的商业购物中心具有更大的价值。
5、在设计时需要关注的问题
5.1选址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首先了解许多的商业购物中心的建设规模都是十分的巨大的,并且都具有比较强大的功能性,而且这些巨大的功能就会使它对自己所处的地区的交通结构和功能的布局以及空间的形态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所以。为了让其将害的功能发挥将坏的影响降低,在对购物中心进行选址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它和周边的环境相适应,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5.2本土化特征的营造
现代大型商业购物中心模式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传入中国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及消费主义全球扩张的产物。它往往由于其国际化的倾向而缺乏应有的地域特征而购物中心本土化特征的营造有其必要性。
5.3更加关注对密度与规模两个因素的合理使用
在实际的设计中一定要对密度和规模给予更加合理的使用。对活动空间进行均衡的布置,商业购物中心的活动空间,应该被划分成若干不同空间以分散人流,降低局部人流密度,鼓励均衡使用。但没有植物和设施的空间是难以引起顾客兴趣的,人们往往只会匆匆经过,而不会停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的大型商业购物广场在设计中,利用两个的内庭院形成不同的活动空间,并通过架空连廊与外部的广场连接,使外部的步行广场得以延伸,平均了使用密度,给顾客创造了宜人的使用环境。
6、商業购物中心的未来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商业购物中心也在发展,首先就是要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关对购物体验和消费便利给予足够的重视。网上购物带来的最大的便利就是可以让消费者拥有无穷无尽的商品选择,就此而言,线下购物中心是永远无法企及的,其实它们也不应当尝试向这个方向靠拢。其次就是对商业地产的营销新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现在的社会对购物中心的商业地产进行的是多元化的开发,采用露天式的结构可以大大的帮助商场营造城镇中心的氛围。最后就是运用电子科技以及多渠道手段来改善购物体验,同时购物中心运用电子科技吸引顾客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7、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代商业中心不再只是狭义的买卖商品,货物流通的场所,而是更注重综合功能,并且充分考虑人们的视觉感受和心理需求,使商业中心成为人们社交、游戏和休闲的公共场所。所以设计师们一定要具有综合知识,不断的进行学习,来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这样设计出来的商业购物中心才能更好的为城市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纪希茜.商业建筑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J].2012(3):343-349
[2]闫春林.现代商业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7):152-156
4.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责任教师:周勇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为开放专业汉语专业的选修课,行政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文秘专业、卫生管理专业的选修课。
二、教学过程要求
调查研究是一门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理论与操作两大部分。理论部分为整个调查研究确定了指导思想和方向;操作部分为调查研究提供了具体方法与技巧。因此,要求学员在学习中设计两个调查问卷法,下列题目可供参考:
①某小学学生学习负担调查;
②关于某地居民家用电器消费状况的调查。
同时,运用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各进行一次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三、教学内容要求
学习要求
1、了解: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及作用;社会调查研究的发展过程。
2、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社会调查研究的特征;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对象 第三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目的和作用 第四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沿革
第一章
社会调查研究的内容体系
学习要求
1、了解:社描述型研究和解释型研究;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2、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程序;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原则。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节 社会调查研究的类型 第三节 社会研究的程序和原则
第四节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前期工作
学习要求
1、社会调查研究准备阶段的工作内容;方案设计性研究的方法;明确方案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掌握:课题选择的原则和方法;概念、变量、命题、假设的定义与类型;探索性研究的目的与方法;调查研究方案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
第一节
调查研究课题的选择 第二节
概念、命题、假设的提出 第三节
探索性研究 第四节 制定总体方案
第三章
概念的操作化与测量
学习要求
1、了解:选择测量方法需注意的问题;影响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的因素。
2、掌握:概念的具体代操作和操作化的含义及方法;社会测量的概念用测量层次;测量的信度和效度的概念、检验方法以及相互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概念的具体化和操作 第二节
测量方法的确定 第三节
测量的信度与效度
第四章
抽样
学习要求
1、了解:抽样的概念和基本术语;样本规模和抽样误差。
2、掌握:抽样的作用和特点;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类型及应用。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抽样的概述 第二节 概率抽样 第三节 非概率抽样 第四节 样本规模
第五章
文献法
学习方法
1、了解:文献的特征和类别;当前文献的特点;文献调查法的显著特点及其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特殊地位;搜索文献的基本要求;文献法的优点和缺点。
2、掌握:文献调查法的概念及其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特殊地位;文献调查阖的基本步骤;检索文献的主要方法;搜索文献的主要途径和一般方法;文献信息摘录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文献定性分析和文献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理解二者的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献和文献调查法 第二节 文献的搜索 第三节 文献信息的摘录 第四节 文献分析
第五节 文献调查法的评价
第六章 问卷法
学习方法
1、了解:问卷调查法的种类;问卷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问卷调查法的优缺点。
2、掌握:问卷调查法的概念及特点;问卷的基本结构;问卷中问答的种类、结构;设计问题和答案的方法及原则;问卷设计的一般程序;量表的概念和类型。教学内容
第一节 问卷法的概念与特点
第二节 问卷的基本结构 第三节 量表 第四节 问卷法的实施
第五节 问卷法的评价
第七章
访谈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各种访谈方法的优缺点;挑选和训练访谈者的主要内容。
2、掌握:访谈法的概念;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的概念、类型及特点;个别访谈的概念、实施程序与操作方法;集体访谈的概念、实施程序与操作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结构式访谈 第二节 非结构访谈 第三节 个别访谈 第四节 集体访谈 第五节 访谈者的选择和训练
第八章 观察法
学习要求
1、了解:观察法的特点和基本原则;观察误差产生的原因及消减方法;观察法的优缺点。
2、掌握:观察法的概念;观察法的类型;观察法实施的步骤及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观察法的概念、特点及原则
第二节 观察法的类型
第三节 观察法的实施 第四节 观察法的评价
第九章
实验法
学习要求
1、了解: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实验法的实施步骤;实验法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实验法的价值和意义。
2、掌握:实验法的概念;实验法的类别;各种实验设计的内容;控制实验过程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实验法的基本原理及特点
第二节 实验法的类型和基本程序 第三节 实验设计及实施
第四节 实验法运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五节 实验法的评价
第十章 资料整理 学习要求
1、解:资料整理的意义;资料净化的方法;计算机技术在资料整理中的应用。
2、握:资料整理的概念;文字资料整理和数据资料整理的程序与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资料整理的意义和原则 第二节 文字资料的整理 第三节 数据资料的整理
第十一章 资料分析
学习要求
1、了解:各种统计分析、资料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的一般内容;以SPSS为代表的计算机统计方法。
2、掌握:资料分析的主要途径;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的概念;各种分析的方法。教学内容
第一节 相对指标统计分析
第二节 集中量数和离中量数统计分析
第三节 因素和动态统计分析
第四节 相关和回归统计分析
第五节 抽样推断统计分析
第六节 预测和综合评价统计分析
第七节 电脑统计分析
第八节 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
第十二章
调查报告
学习要求
1、了解:调查报告的含义;调查报告的作用;调查报告的类型;调查报告的特点。
2、掌握:调查报告的结构;调查报告写作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调查报告写作的基 本要求。教学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含义、种类及特点
调查报告的结构
5.最新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案大全 篇五
① 发现现有男用化妆品市场上存在的问题。A.自己的大男子主义B.旁人的眼光C.对化妆品知识的不了解 ②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男用化妆品的潜在市场。D.不知道从何处购买E.不愿亲自购买 ③ 通过上两项的结果得出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的营销策略与手15.您是如何看待名人代言化妆品广告的? 段。A可信B多数可信C半信半疑D不可信
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认为有必要从分析消费者行为学的角度16.您选购化妆品时,是否注意产品外包装上标示的生产批号、生来得出男用化妆品市场上消费者的需要、动机和购买行为全过程,产日期、保质期或限制使用日期? 从中找出存在问题的环节,并找出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A非常注意 B有时注意C不注意
正式调查的内容应该根据现有状况分析和非正式调查的结果,17.购买化妆品时,您对其中的化学成分有留意吗?选择少数有价值的假定作为调查的目的。A十分注意B一般C偶尔留意D没有
经过分析发现广大男士在购买化妆品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18.您个人认为国内品牌和国外品牌哪种您更加认可?在有一定的心理顾忌。因此,我认为应当把男士对化妆品的“消费A 国内品牌 B 国外品牌 C 没比较过D无所谓 动机”作为此次调查的主要方向。同时把现在已存在的“消费行为”19.您认为当前化妆品市场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 作为辅助调查。最终分析得出结果。3.调查对象:将样本群设定为学校群、企、事业单位群、以及工厂群。建议每一群体各选一单位,样本应在18—50岁之间。具体单位待定。4.调查方式: 4.1制定调查问卷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针对男用化妆品消费者的消费动机和消费行为,可以制定关于男用化妆品的调查问卷。4.2样本选择 因为男用化妆品的主要消费者和潜在消费者都是中青年,所以此次调查的母体群为中青年男士。考虑到母体的普遍性与不确定性,我们欲采用分层抽样的调查方式。4.3抽样调查在确定了样本空间后既可以进行抽样调查了,制定科学的抽样方案对于保证调查结果的代表性,控制抽样误差至关重要。5.调查计划 5.1调查时间:第一阶段:2007年X月——2007年X月在学校群调查;第二阶段:2007年X月——2007年X月到企、事业单位调查;以此类推。5.2调查场所:直接进入各个单位或在街头分发调查问卷。6.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经费主要由XX公司负责。男用化妆品的调查问卷1.您的年龄是: A 18岁及以下B 18-30岁 C 31-45岁D 46岁及以上 2.你的月收入是(元)? A 1000以下B 1000—2000C2000—3000D 3000—5000E5000以上
3、您了解自己的皮肤状况吗? A了解B不了解 4.你每年对化妆品费用的支出为多少? A.100元以内B.100—200元C.200—400元D.400—1000元E.1000元以上 5.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单独做男士化妆品? A.有必要B.无必要C.无所谓
6、您一般从以下何种渠道了解化妆品(可多选)A电视广告B促销活动C相关杂志 D网络广告E朋友推荐 F专卖店/专柜/卖场广告G其他7.你需要以下哪种功能的化妆品? A.保湿B.防晒C.美白D.控油E.止痘F.缩小毛孔 8.你使用化妆品的最主要的动机是(单选)
A.赢得异性青睐B.增添自信心
C.成为视觉焦点D.出于自己的健康考虑 9.你对使用化妆品有以下顾忌吗?
A.担心别人认为自己女性化B.被人认为臭美 C.化妆品不适合自己的肤质D.使用没有效果
10.如果生产专门针对男性的化妆品,你会考虑购买吗? A.会B.不会C.不知道
11.你清楚男士日常护理最基本的步骤应包括:“洗面奶—清洁爽肤水—润肤乳液或面霜”这一知识吗?
A.不清楚也不感兴趣B.不清楚但想了解C.清楚但未实施D.平时就是这样做的12.如果在商场开设了男士化妆品专柜,你是否会上前咨询? A.会B.不会
13.你会接受身边的女性为你选购的化妆品
A价格虚高B违规宣传C假冒伪劣D售后服务E其他
20.一般何时购买化妆品 A春季B夏季C秋季
4、冬季D一年四季E不分季节,有活动就购买或有需要就买 21.在化妆品促销中你最喜欢的方式是
A现场打折B送实物礼品C现金返还 D贵宾卡(可长期打折)E其他 22.您希望何种售后服务(可以多选)A产品回馈B美容讲座C信件回访D促销活动E其 他
绿普工艺品公司在职员工满意度的调查报告提纲前言
一、调查目的:
为了提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留住人才,使员工有敬业精神,使顾客满意,特制定本次调查来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 药,加以改进。
二、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绿普工艺品公司在职员工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分发61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571份,问卷回收率为93.6%。
2、调查内容: ⑴. 关于公司的工作、文化氛围等。⑵.关于职业发展。⑶. 关于沟通。⑷.关于业绩管理。⑸.关于薪资福利。
三、调查结果:通过本次调查可知绿普工艺品公司在职员工的薪酬与其他公司相比缺乏竞争力,工作量和薪酬不成正比;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不是很高。
6.社会调查方案格式 篇六
系统地了解大学 生村官政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绩效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 求完善该政策的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其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调查时间 月10日至16 三、调查地点浙江省: 杭州市委组织部人才办 中共杭州市下城区委组织部 杭州市上城区
杭州市萧山区 杭州市富阳区 杭州建德市 杭州市余杭区 青海省: 循化县红旗乡 化隆县甘都镇 同仁县龙务镇循化县红旗乡 西宁市城北区
北京市: 顺义区李桥镇、南彩镇、木林镇、仁和镇平谷区马坊镇、镇 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淼镇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分域分层不等概率抽样方法。
样本总量为大学 生村官500 份,农户1170 份。
其中约占总量80%的样本集中在河南 省,其他省份约占20%。
对大学生村官和农户的调查主要运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访谈方式 为辅;对政府官员和村干部主要运用访谈的方式。
对于河南省的调查 我们利用政府组织大学生村官填写问卷,为防止调查失真,在大学生 村官填写问卷时我们请政府官员回避。
同时我们有分别地与个别较具 有代表性的大学生村官深入交流。
对于外省的调研,我们利用同学放 假回家的机会,请他们帮助我们调研。
五、调查人员及安排 青海省:王晓雪 建华浙江省:吕颖俊 陶海涛倪海霞
六、实施过程 月10日至16 日利用同学放假回家的机会,在他们的 帮助下完成了对北京市、浙江省、青海省和江苏省的实 地调研。
7.社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篇七
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 有着各种各样的动画片设计形式, 总体上可以分为商业动画片和社会公益动画两种主要类型。社会公益动画是动画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与商业动画片的盈利目的, 社会公益动画主要是为了传播社会信息、社会价值观念, 并不带有明确的经济利益信息和商业价值取向。在社会公益动画中, 主要是通过动画片设计元素体现某一个社会问题, 倡导健康向上的社会发展观念和社会价值取向, 起到社会价值引导、信息传播的积极作用[1]。
国外社会公益动画的产生较早, 其发展与传媒行业、电视传播等传媒载体密不可分, 随着传媒渠道的不断拓展, 社会公益动画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应运而生。社会公益动画的出现起源于美国的公共服务领域, 并且随着电视、海报张贴等多种媒介传播途径, 迅速地风靡全世界, 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公共服务信息、公益信息的传播途径。在国外的社会公益动画中, 通过多种设计元素的利用, 综合采用海报张贴、电视动画片、平面设计等多种设计手法, 将社会公益信息以动画片这一全新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消除了长期以来公益信息传播的困境, 扩展了社会价值观的引导途径[2]。与此同时, 我国的社会公益动画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 是由当时的贵州电视台负责拍摄的《节约用水》的社会公益动画;随后, 随着这一动画片形式的有效传播, 社会公益动画在我国开始得到了快速发展, 中央电视台以及地方电视台开始广泛开设社会公益动画节目, 各个社会单位也通过海报张贴、传单宣传等形式, 进行社会公益动画的宣传和传播。通过艺术设计形式, 将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方式进行了修饰, 更容易引发社会大众的共鸣。
二、国内外社会公益动画设计风格对比分析
在国内外的社会公益动画中, 主要是通过电视屏幕、海报张贴等特殊的媒介载体, 综合表现社会公益信息的内容, 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方法和效果衍生, 将艺术设计与现实问题结合在一起, 通过多种媒介载体来丰富社会公益信息的传播和扩展。而与此同时, 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 形成了民众不同的观念和思想方式, 产生了各自不同的色彩元素倾向[3]。在公益动画设计中, 通过公益动画的色彩元素, 可以发现色彩运用的差别和各个地方的社会文化要素。在西方的社会公益动画设计中, 经常采用对比鲜明的设计风格, 采用非常直接明了的设计主题, 将同性恋、艾滋病预防等较为敏感的题材也囊括在内, 设计风格颠覆了传统东方社会文化的认知, 突显出西方主流文化对于个性、自由的追求。
而与西方的公益动画设计风格相比, 我国的公益动画设计风格较为传统简约, 在我国的公益动画设计中, 主要是通过动态展现效果进行特殊的技术处理, 例如虚化、渲染等设计手法, 为社会大众创造一种虚实结合的感受和意境, 使得社会大众在观看公益动画设计方案的同时, 对设计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理解, 加深社会大众对公益动画设计的印象[4]。
与此同时, 在公益动画设计技术上, 国外的公益动画设计艺术依托多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 对设计文化的艺术空间和背景设计进行了完善, 将公益动画设计的美感提升到更加精致和动感的状态。在国外的公益动画设计中, 已经从单纯的背景设计上升到对设计总体的艺术体验和美感要求上, 通过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通过灯光、音乐电脑特技、电脑合成转换以及背景设计等特有的公益动画设计技术, 突出表现公益动画设计的律动美和意境美, 形成一种视觉艺术的享受[5]。同时, 在我国的公益动画设计中, 主要是要利用色彩和动态设计的视觉因素, 将色彩元素和多媒体处理手段相结合, 形成一种丰富多变、视觉效果丰富的色彩表现形式。同时, 在我国的公益动画设计过程中, 开始逐步注重色彩与光影艺术的使用, 通过多媒体技术和全新的设计理念, 通过电视屏幕、多媒体处理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手段, 突出表现色彩的感染力和视觉效果, 利用技术处理这一特殊的载体来表现视觉美感和艺术特点, 将虚幻的多媒体技术与现实的公益动画设计结合在一起。
三、总结
对于公益动画设计而言, 设计元素的运用可以有效地改变受众的视觉感官, 通过多种形式的色彩设计元素, 体现公益动画设计的设计内容、设计意境和公益动画设计方式。从当国内外动画设计的发展趋势来看, 当前动画设计元素及其表现形式更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 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公益动画设计的发展营造出了更加多变的设计氛围。当前, 尽管我国的公益动画设计起步较晚, 但是目前国内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越来越先进, 同时也有一批极具天赋的、认真优秀的设计专家以及设计工作者。目前, 国内的公益动画设计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而多媒体设计元素的运用, 也突出了公益动画设计的效果和设计风格。在我国公益动画设计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充分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利用多种设计元素的有益作用, 在遵循公益动画设计原则和设计内容的基础上, 不断提高设计元素运用的水平, 从技术和设计理念上, 满足受众和设计市场发展的要求, 在动画设计元素的运用和设计操作上, 广泛运用当今的先进技术和设计理念进行有创造力的革新, 推动我国公益动画设计领域始终保持突破和创新, 推动中国公益动画设计艺术的发展。
摘要:公益动画是将多种动画片设计元素、设计理念与公益价值宣传相结合, 是当前社会公益信息宣传的重要方式, 对于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效果、传播方式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本文的研究将着眼于国内外社会公益动画的设计模式, 根据社会公益动画具体的设计要求、动画片受众需求以及动画片主题的特点, 对国内外社会公益动画的特点进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 能够进一步明确国内外社会公益动画的设计风格, 分析我国未来公益动画设计的主要形式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公益动画,设计风格,比较研究,国内外
参考文献
[1]华章.从公益广告看中西方文化差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1)
[2]王晓昆.公益广告语言的艺术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8.社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 篇八
关键词 绿色设计 节约型社会 节约型设计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1节约型社会与节约型设计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其目的在于追求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更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此中“节约”具有双重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其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或用可再生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回收各种废弃物。
随着我党的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提出,进而提出了节约型设计这一新方向,并且在中国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节约型设计减缓了地球的资源消耗,减少了大量的垃圾处理,避免二次污染,并且对人类生存环境有效的保护。节约型设计适合人们的生活需要,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發展的必然结果。
2基于节约型社会的设计的方法研究
设计的先进性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节约型设计无疑可以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有关节约型设计的方法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
2.1设计思维方式的节约
节约型设计是一种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的设计。应该以节约为目标进行设计,在满足实用性条件的同时综合考虑其美观性。对工业设计而言,节约型设计的核心与绿色设计的核心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一致。绿色设计的核心是“3R”,(即Reduce、Recycle、Reuse)。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及零部件能够方便的分类回收并再生循环或重新利用。这是绿色设计的核心概念。对于节约型设计而言,在设计前期就应该以这个核心为思考标准。着重考虑对人类生存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高,且能源消耗最低。而中国的传统设计文化对我们的设计思维方式也有一定的影响。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十分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华文化的精神之一就是“天人合一”。这就要求我们要顺应自然,将设计与自然互相渗透,用自然的心态去设计,达到人与自然与社会间和谐共存的目的。
2.2使用材料上的节约
节约型设计对于材料的要求,必须具备安全性,节能性,和生态性这三个特点。即设计时在选择材料上必须充分考虑到对人的安全性,杜绝材料的选择不当给人带来心理或生理上的伤害。其次设计应以减少用料或使用可再生的材料为基础,以达到节约的目的。并且努力避免因设计不当和选材的失误而造成的环境污染与公害。
2.3循环体系的节约
笔者认为其宗旨与循环设计有一致性,可以参考循环设计的定义。即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充分考虑产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一系列问题,以达到零部件及材料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
在循环体系的节约上设计的具有代表性的是在建筑设计领域。例如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
综上三点,对当代中国节约型社会下的设计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概况。可以认为当代中国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从而促生了节约型设计。笔者认为节约型设计的中心思想包涵了绿色设计与循环设计的精髓,也是绿色设计与循环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3总结
当今,中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成为国家总的发展方向,我们只有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才能使国家可持续发展。将节约型设计置于当下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在目前中国GDP增速放缓的新经济环境下如何实现节约型设计,是设计视野的新开拓,也是设计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我们在做设计学方面的研究时,在满足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条件下,更需要把中国传统造物思想与现代设计伦理相结合,赋予其时代性,在设计的道路上也走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参考文献
[1] 傅崇兰.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2] 姜潞潞.关于中日节约型设计的对比[J].绥化学院学报,2008,28(1).
[3] 魏小红,刘子建.节约型设计的构建思想与方法[J].包装工程,2006,27(5).
[4] 刘光复.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 许或青.绿色设计[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6] 朱炼,张福昌.浅谈工业设计中的“绿色设计”[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7] 张伟.绿色设计在工业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07(04).
[8] 陈永昌.发展循环经济 建立节约型社会[J].北方经贸,2005(02).
【社会调查研究方案设计】推荐阅读:
社会调查方案设计范例11-19
设计一个简单的社会调查研究总体方案的提示07-10
卫生工作现状社会调查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卫生300字社会调查报告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09-05
社会实践社会调查报告08-07
关于开展开放教育专科行政管理专业社会调查工作的实施方案10-11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小抄06-17
社会学调查研究论文08-07
PDA市场调查-社会调查报告08-01
社会调查方法题目06-16
英语社会调查报告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