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2024-07-16

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精选15篇)

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篇一

怎样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这样说过:“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可见养成良好习惯对一个人的有多么的重要,作为教师我们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良好的成绩,为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免得任何杂音激起孩子的好奇心,分散他的注意力。

2、做好学习的充分准备。

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首先,复习是为了防止遗忘,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其次,通过复习可以加深理解,做到“温故而知新”。另外通过系统复习可以使知识系统化,把先后学得的知识连贯起来,形成知识体系。指导孩子复习,就要把握住这三个方面,引导孩于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复习习惯。

3、养成广泛阅读的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学习需要一个广泛的基础,孩子读的书越多,他的知识面就越广,思维就越清晰,智慧就越活跃,学习新知识就会变得越容易。孩子有了一定阅读能力,就得让孩子广泛阅读课外书了。孩子不读科普读物、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各种书籍,不读各种儿童读物和报刊,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孩子除了教科书什么书也没读过,那么他的学习会越来越槽,最后变成个落后生。

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坚持不懈。让我们共同努力,尽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吧!

2.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篇二

一、激活思维,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发现的习惯

数学教师要尽量给学生较充裕的时间在课堂上自主思考,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积极发问, 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渠道激活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积极思考, 主动质疑、主动发现、主动提问、主动探究.学习数学概念时, 启发学生探究数学概念的形成, 力争让学生在探究形成过程的过程中, 不断发现新知, 对数学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正如陶行知所说的“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学习几何知识时, 要利用画图开启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标准的图形, 大家一起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关键处教师精要点拨, 之后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认真画图, 分析解题过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 学生很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提问时有的学生想得很幼稚、有的学生想得很离奇、有的学生想得很刁钻,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 教师都要以表扬鼓励为主, 这毕竟是学生们努力思考的结果, 只要坚持努力思考, 定会不断进步、不断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 使学生无拘无束地思维, 更广泛、更深刻地追求“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 采取科学猜想的练习形式,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积极探索.形成“试算—归纳—猜想—论证”的学习模式.还应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图多用”的教学, 拓展学生的思路.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和运用“引出问题—形成猜想—演绎结论—知识运用”等科学思维方式, 养成“发现”规律的科学思维习惯.思维在于激活, 自主发现的习惯在于数学教师的循循善诱, 只要学生的思维被激活, 就一定会自主思考发现问题并随时解决问题.

二、开启智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研讨的习惯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 自主探究很是关键, 但教师适时地开启学生的智慧,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研讨, 会使教学进度加快, 教学效率会有相当大的提高, 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提高成绩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我们不但在课堂上要留时间、机会让学生之间大胆发言、各抒己见、相互讨论、辩辨真知、相互促进, 而且课外或生活中也团结友爱、结伴帮助, 在交流中体验合作的优势.当学生思维受阻时, 学生的内心产生最大限度的需要, 同时学生之间往往产生了强烈的合作需要, 此时是实施小组合作交流研讨的最佳时机.在学习分式方程时, 学生对有增根感觉无从下手, 思维陷入困境, 这时教师要适时点拨,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师:若方程有增根, 增根必须满足什么条件?生: (讨论交流) 必须是最简公分母.师:你能求出增根吗?增根不是原分式方程的根, 那么它是哪一个方程的根?生: (前后桌合作讨论交流) 增根都是由分式方程转化而来的整式方程的根……在大家的合作分析下, 终于弄懂了!所以合作交流开启智慧!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理解的深度各有差异, 意见往往不统一, 这正是小组开展合作学习的好时机.例如, 在等腰三角形复习课中, 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平面上有等边△ABC, 请你在平面上确定一点P, 使△PAB, △PBC, △PAC同时为等腰三角形, 这样的点P共有几个?问题一经提出, 学生就争论不休, 此时我引导小组合作探索, 讨论交流, 并说出自己的理由, 最后解决问题, 不仅加深了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而且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合作交流研讨过程中, 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尽可能地创设一种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 切实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逐渐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好方法, 同时更是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三、躬亲示范, 培养学生仔细检查总结的习惯

新课程改革中, 初中数学知识逐渐加深, 数学教师应时刻注意扩充自己的知识量, 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计算时不能出错, 检验时仔细认真, 总结时无一疏漏……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 躬亲示范, 教师守时快速地在规定时间内做完一道大题, 学生也会迎头赶上;教师细心地按步骤检查, 学生也会奋起直追;教师总结时抓住要点知识, 归纳简洁明了, 学生也会删繁就简, 抓住关键……一周结束要利用自习课复习本周的学习内容, 一月结束要利用复习课总结本月的内容等.教师自己准备一本记录本, 记录平时教学中易错、较难、偏怪等习题, 待总结时拿出来一一解决.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准备“纠错本”, 把自己在做题过程中遇到的难题、错题作好记录, 要注意积累资料, 对自己的作业本、试题、笔记本、纠错本等作好积累, 并时常翻阅, 随时复习, 通过整理和归纳总结, 把知识的点、线、面结合起来交织成知识网络, 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由“活”到“悟”, 在感悟中养成习惯, 在习惯中进步发展.

总之, 良好的习惯是走向成功的一半, 数学教师要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指导.当然, 初中数学还有很多良好的习惯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培养, 循序渐进地提高, 但在新课程改革中, 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是重点, 只要养成,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躬亲示范, 培养学生仔细检查总结的习惯是关键, 对学生形成认真审题、仔细答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峰英.如何培养良好学习习惯[J].青海教育, 2005 (06) .

[2]朱典君.数学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J].青海教育.2004 (04) .

3.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三

一、制定可行的学习纪律,并严格执行。

任何一个班级都有学习方面的纪律。不同的是,有的班级严格执行了,而有的班级仅仅写在了制度里。之所以不执行;多数情况是这些规定不具有可行性。在制定学习纪律时,我们有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可操作为原则,灵活处理,该简单的简单,该复杂的复杂。

比如,就“完成作业”这么一条纪律,如果仅简简单单要求“按时完成作业”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因为,班级中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很大的差别;老师针对大多数同学布置的作业,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吃不饱”,而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却是“吃不了”。有经验的班主任在制定这条制度的同时,一方面协调课任老师在作业的量和难度上有个梯次,尽量能够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在作业的量上和难度上自主选择。此外,还可以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同学向量大、难度大的作业挑战。这样,大多数学生都能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做作业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再比如,对于自习课纪律。很多老师认为,在自习课上,学生可以自由讨论问题,没必要制定太严格的纪律。但是,在魏书生、孙维冈老师的班里却不是这样的。魏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了“自习课上讨论问题的利与弊”之后,规定上自习不可自由讨论问题;孙老师则提出“神圣的教室永远宁静”要求学生只要走进教室,哪怕是在课间,也不可闲谈。这样的纪律看起来简单,但对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教给学生培养学习习惯的方法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即需要一定的时间,也需要一定的方法。一般情况之下,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最终目标,而忽略了告诉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来达到目标。比如,我们平时一定也要求过学生学习时要讲究效率,但怎样做才有效率呢?学生并不清楚。这方面,魏老师做的最好。他在不断给学生灌输"效率"观念的同时,教给了学生很多讲究效率的方法,要求学生定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自习计划;要求学生每次学习前有明确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如记住什么,做完几道题等,以避免在“学哪一科”、“做哪几道题”等问题上犹豫不决,浪费时间;他还教会学生如如何使用“时间的边角料”,利用上学、放学路上的时间,甚至利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学习的方法;他还帮助学生找到了影响学习效率的“三闲”(闲话、闲思、闲事)。并教给学生与“三闲”做斗争的方法。有了方法,观念上的东西才能落到实际行动中。

三、持之以恒地训练

好习惯都是训练出来的,不是说教出来的。因此,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魏书生老师为培养学生“表达”的习惯,他坚持每天上课前让全班学生站起来自由的、大声地说一分钟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不仅不害怕在课堂上“说”,而且还学会了怎么“说”。重要的是,由于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种“说”促进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敢于提问的习惯。此外,魏老师还通过“七个一分钟”,训练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以及学习是的精神状态。只要坚持长期训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成为学生的学习品质,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挥作用。

四、关注学习困难学生

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篇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让学生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意义,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乐于课前准备、活于课堂探究、勇于课后延伸,及时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实施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教学生学会记笔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淡的墨水胜过最强的记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和听课笔记的习惯,把教材中最精华的知识和听课中的思维成果记录下来。其具体措施如下:

1.记提纲。它对学生理解、掌握新课的知识体系及复习起“桥粱”作用。

2.记异处。所谓异处,就是多于课本的内容。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启迪思维等很有帮助。从而使所学知识更系统、更丰富。

3.记问题。所谓问题,就是记下课堂上没有听懂的知识点或自己的某些思维观点等,以便课后与同学或教师讨论交流,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观点。

4.记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记下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对学生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大有益处。也能增强学生学习信心,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生自学

自学能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教会学生自学,是学生能独立掌握知识、运用如识,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对他们终身的发展将会有着很大的捉进作用。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关键是阅读能力。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源泉是课本,养成阅读教材的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基本功。相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方法阅读,收获是不同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预习的方法,阅读是要做到边读边思考,边作记号,领会了再读下去。对重要的内容要重复读,对难点内容还要展开讨论,对于例题,阅读时一定要注意解题思路和技巧。

同时,对预习阅读的不懂之处,可先作记号,作为听课重点,这样既有利于听课的有意注意,还可提高听课的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认真设计一些巩固已有知识并向新学知识过渡的提纲,以促进学生的有效预习。在学生自学还不太成熟阶段,教师还要多充当“导读”的角色,多点拨自学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多获效益。在学生自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辅导和总结工作。良好的自学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教师只有通过经常、合理、有效的活动来强化,并要及时检查自学

效果,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养成,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教学生会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会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探索精神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兴趣,启发学生弄清各种概念的内在联系。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关键的地方设疑,引导学生找错、辨错、改错,对学生提出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讨论,促进全体学生的积极思维。对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应及时表扬,对提出有创建性问题的学生要鼓励,充分肯定其积极思考的精神,对回答问题时出错的学生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生会总结

总结是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教学中,每当讲完一个概念,讲完一道习题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学完一个章节,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让学生在学习了一个知识点后理清思路,将知识点纳入知识系统。若学生的归类、总结有不完善之处,教师应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提示,让学生矫正,得出正确结论。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多层次、多角度教给学生总结的方法,学生就会积累成一种学习经验,这就是学法。

5.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篇五

良好卫生习惯是人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但有利于保持校园良好的卫生,而且还体现了小学生的文明气质,影响着将来的整体素质。因此,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显得特别重要。要怎样在班级内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组织活动,树立意识。

在全校学生中,树立“以讲卫生为荣、不讲卫生为耻”的新风尚。我每天督促学生打扫教室和公共场地,并有专人检查教室内外的卫生和公共场地的卫生。还有每天早上由校值周生检查每个学生的个人卫生,教育学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好四勤:勤洗手、勤洗脸、勤饮水、勤通气。加强检查、督促,每天卫生检查员进行检查登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充分发挥实验主体——小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坚持做一样事,强迫和命令往往是不能长久。最重要的还是让他们明白要求他们这样做的原因,等他们从心里接受了这样的事,他们才会愿意并持续地做好它。对此,我是通过问卷调查活动,讲解这方面的知识和要求,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坏习惯所带来的不良问题和影响,渗透良好习惯的行为。

二、制定制度,培养习惯。

在两操中,反复强调不要乱扔纸屑、不要随地吐痰,要讲卫生爱清洁,要保护环境的卫生,要学会整理好自己的课桌椅。可是,仍然有一些学生就是改不了。这是由于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尤其是现在的学生娇生惯养,学生个人卫生里有一条:“勤洗手、剪手甲。”在这方面,平时不但要求学生做好,教师自己首先做到勤洗手、剪指甲。我们将通过检查及经常性的卫生宣传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卫生观念和卫生意识,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养成习惯。

三、树立榜样,带动整体。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孩子习惯的典范,对孩子有说服力、感染力。而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凡是使他们感到有趣的事,向往的活动或是周围人们赞许的行为及他们羡慕敬佩的人物,都易于引起他们的模仿和学习。

首先教师要在学生中起表率作用。

教师为人师表,教师的形象及言谈举止都直接影响到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我经常带着学生扫地、拖地,我总说:“我喜欢地面光亮亮的,我在家里还爱用布来抹地呢!”我手把手地教会学生拖地的方法,坚持每星期拖两次。现在同学

们把教室地面总是拖得干干净净的呢。

其次树立学生榜样,带动班级整体。

6.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篇六

教书育人是一项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尤其在新的形势下,要求老师更好教育好学生,而教育好学生,就必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从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学生的管理能力方面及教育赏识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美化外部环境、渲染文化氛围

优美舒适的环境总让人心情舒畅、思维活跃。班级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场所,其浓郁的文化气息必须会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身心发展。努力创设一个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的外部环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激励其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以高尚的情怀去生活。

二.使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

班级是集体中每一个学生的另一个“家”。家中成员都应该健康快乐的成长,家中的成员应该有一份恋家的心、爱家的情。这就要求这个家的家长——班主任除了要有一份爱心,更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在参与的过程中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从而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真正地成为班级的主人翁,严格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1.学生自订班级制度:

一个班级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必须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在班级管理中,让学生参与制度的制订,既可以适合学生,又能被学

生认可。施行起来,就不会产生阻力。同时,学生在参与制订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规章制度的过程,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形成决议,也就明确了自己该怎样做。

2.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在班级这个大家庭中,学生应该和老师同是管理者。学生在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就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真切的体会班级管理的酸甜苦辣,体验失败的痛苦、解决问题后的喜悦,从而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得到不断的培养。同时,通过参与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3.班级活动由学生来筹备。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的,同时,学校育人的重要途径也就是班级中活动育人。班主任应该根据学院的计划,结合班级特点,安排有班级特色的活动。这个时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班干部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讨论研究并组织实施。这个时候的班主任应该是一个合作者和指导者,更重要的是一个积极的合作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他们在成为班级主人之后,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是不允许存在下去。因而就要求全体学生必需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4.学生参与班级的评价和班级的决策。

班级的管理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难题,这个时候班主任不能忘记学生,他们是班级的主人。班级内部的事情应该与他们进行协商和讨论,让学生充分享有班级事务的决策的权利。班级管理中,每一个班级都离不开各项评比和学生的评价活动,班主任应该重视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积极组织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班委会的评价,任课教师的评价等等,最后班主任结合各项评价对学生进行总的评价。这种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显得尤其重要,评价易于学生的接受,又是一次对学生很好的教育过程,学生能充分认识到集体对他的关心以及希望,从而更好的指导他的发展,提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5、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有的班级,可能是一学年甚至几个学年下来,依旧是原来的班干部。作为班主任,可能认为这挺好的,既省心又省力(班干部们经过几年的工作,能力提高了,对班级的情况又比较熟悉)。但我却不这样认为。本人认为,由于多年长期使用老一套的班干部管理体制,班上的管理体制不能创新,良好的行为习惯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培养。同时,这样必然使一些有能力、有作为的学生失去锻炼的机会,而那些身为班干部的成绩平平的学生,由于无竞争,无危机感与紧迫感,因此无干劲。而且,大部分的学生,都怀着当班干部的愿望,他们乐意为班级出力。他们从轮流当班干部中体会到当班干部之乐、之苦,也懂得去关心、理解他人,认识到“管”与“被管”的乐趣,调动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同时使他们更好地懂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一个班级的重要性。

6、建立“自我批评日”。

人应善于做自我批评,才能找出自身的不足,对照自己与他人,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才会有所进步。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正视自己一周的表现,在每周一的第七节课,让学生总结自己一周来的表现,看看哪些值得发扬,哪些需要改正。小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有关学习的、有关纪律的、有关生活的、有关校外的、有关校内的。开始,学生不敢实话实说,即使有,也言尽不详。见到这种情况,于是,我先带头,对自己一周来的工作做了言简意赅的小结。在我的带头下,学生们都鼓起勇气,畅所欲言,而且,我们还共同找出缺点,制定了下一周的奋斗目标。

7、重视校园、班集体环境的优化建设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以集体心理为中介而内化发展的。因而重视校园、班集体两种环境的优化建设意义重大,它可以起到“隐性教育”的作用。而环境的优化应包括自然环境的优化和人文环境优化。为此,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环境的绿化和教室的美化。为学生营造一个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其次,可以在教室张贴一些名人名言,在黑板边上或小黑板上,每周写一些格言、警句;在学校宣传栏定期出一些德育或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充分发挥校语牌的作用。再次,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学习与人相处之道。这样,通过这些有声的或无声的,有形的或无形式主义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心灵得以净化,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促进了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德高为范,学高为师”。首先教师要为人师表,做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和楷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

7.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篇七

一、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许多教育调查研究表明, 尽管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 且许多中学老师都在努力探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综合能力的训练上做了许多努力, 但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限制, 教师影响的空间很小, 素质教育成为一句空话。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提高阅读写作和口头交际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新课标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 培养中学生语文学习习惯是中学生成长的基石和桥梁。

良好学习习惯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又是形成能力的标志, 更是把学生引向自立, 自强、自我完善的人生之路的桥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 一辈子吃亏。全国著名语文改革家的魏书生认为, 培养自学习惯, 最终形成自学能力是语文教改的核心。

二、培养初中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 培养学生养成勤于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一, 是教师对课文“分析”过多, 滔滔不绝的讲授“冲”掉了学生做各项语文训练的时间, 剥夺了学生自己阅读、感知、理解的主动权, 长此以往, 学生在课堂上就少了自己的阅读实践。至于课外阅读, 要么是被繁重的作业负担挤掉, 要么放任自流, 初中生怎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呢?要解决这个长期困扰语文教学的“顽症”, 只有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更新观念, 优化语文教学方式, 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实践的主体, 扎扎实实地开展课堂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养成勤于阅读, 不断积累知识的习惯, 这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 培养初中生边聆听边思考的习惯。

目前的语文教学, 重写而轻听、说。课堂上, 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 边听边思索, 这是每位初中生都能做到的, 但课外的聆听、思考则为我们所忽视。胎教的流行, 证明人类对世界的最初认识始于听觉。从婴儿呱呱坠地到成长为一名初中生, 随着自身知识的增长、生理上日趋成熟, 他们进入青春期, 对周围的大部分“声音”开始有些不耐烦或只停留在听的阶段, 常常不作深入思索。身边一切皆学问。平时收听广播、听别人争辩等, 如果能边聆听边思考, 就能获得和提高语文能力。如当一名初中生在家观看电视节目, 发现电视节目主持人把姓氏中的“任”读成“rèn”, 如果这名学生能深入思考, 联系到课堂上老师读“rén”, 不知道是主持人读对或老师读对, 翻开字典, 发现主持人念错了, 这位中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导学生养成边聆听边思考身边一切“声音”的习惯, 从中获得、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3. 培养初中生练口的习惯。

练口, 主要指练口才、练说话。由于“考不着”、“课时紧”等原因, 练口历来不大受重视。这种现象若不迅速扭转, 语文教学就将会落后于时代, 愧对未来。因为我们面对的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 人们在科学探讨、经济活动、人际交往等中, 需要谈论、争辩, 需要彼此间理解、认可、支持, 需要用最简练、最精确的语言表情达意, 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口才, 所以语文教学应重视练口, 培养学生能说会道、能言善辩的本领。

4. 在日常课堂阅读中, 培养学生养成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

字典、词典, 是不说话的老师, 我们在阅读时遇到词语方面的疑难问题, 随时求教, 将会受益匪浅。在课堂教学中, 我经常有意识有任务地布置学生查生词, 理解词义, 并将之总结到本子上;日常预习和阅读练习中, 要求学生在阅读文章时, 遇到生字难词、成语典故, 不轻易放过, 一定要养成查阅字典、词典的良好习惯, “知其然亦要知其所以然”。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 不仅能丰富知识, 而且有助于提高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5. 在阅读课中培养学生“善读”的习惯。

(1)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 培养阅读方法。阅读分为精读和泛读。初中生的课文一般要求精读, 老师可利用提问题了解学生理解文章的程度, 通过设计情景、引导想象等练习, 促进学生养成“细嚼慢咽”的精读习惯。泛读为略读, 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获取主要信息上, 学会抓住关键词汇, 通过计时阅读的方法, 培养学生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 也可通过练习检查阅读的效果。

(2) 收集和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择优而读的能力习惯。知识时代, 学生必须学会择优而读,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和时代的良心, 学生多阅读这些作品, 不仅能让学生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 开发学生的大脑, 而且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育部制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这一条, 并就指导学生读、写、听、说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习惯”:读书看报的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细心聆听的习惯、有礼貌说话的习惯等。这不仅是以法的形式突出强调了“习惯”的重要性, 向广大师生提出了明确的教与学的要求, 而且明确了丰富语文教学, 提高语文能力的努力方向, 也就是说, 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

摘要:语文是百科之母, 语文课程直接影响其他课程的学习, 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课的关键, 培养初中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要想真正有效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质量, 就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关键词:语文学习,学习习惯,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01.7.

[2]叶圣陶编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0.8.

8.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篇八

那么怎样使学生们爱上这门神奇的学科呢?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首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主动学习”和“快乐地学习”。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兴趣”两个字,如果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兴趣,就会感到索然无味,学习对于他们就会失去吸引力。正如:“牛顿正因为对树上掉下的苹果产生了兴趣,所以才会发现了万有引力”。由此看来“兴趣”对于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认识的倾向。如果一位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他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惊奇感,充满好奇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他会把学习当做一种享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对它产生迷恋,在学习中他会产生满足感,那么书就成为了他的良师益友。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用自己的激情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热情的学习数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老师,我们要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要深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成为他们的朋友,对待学生既要爱护备至,又要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是学生乐于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会使教育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活动。作为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天赋秉性,然后,再加以引导。那么学生就会在乐于学习的基础上,也更加的尊重和爱戴自己的老师。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主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

创新思维,即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人的智力是由:观察力、判断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五个方面构成的。而思维力是人所有能力构成的核心。在儿童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欲和好奇心。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适应和利用儿童的这种心里特点。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从心理学科研究和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才能产生创新的灵感,才能迸发智慧的火花。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蔡元培先生早就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份子的责任。”所以,教师只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可以给学生设计几个问题,让他们自主的研究,主动思考,教师只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尊重学生个体的经验。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藏能力,并加以关爱和保护。其中包括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鼓励学生质疑,因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常常创新的开始。而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为学生积极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奠定基础。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使教育水到渠成。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积极的、适度的、科学的鼓励性评价,强化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9.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总结 篇九

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育的要求。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才能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获得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提能力呢?

1、创设情境,让学生乐于质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所提供的新知背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乐于质疑。

2、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质疑。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首先,从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观察质疑、比较质疑、联想质疑。其次,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渗透质疑方法,主要有概念、计算、应用题三方面。

10.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小学是一个人构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较快的时期。小学生学习姿势端正与否,不仅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影响到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务必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采用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近视、驼背等现象的发生。

(二)培养学习习惯是小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有利于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态度等人格水平,提升学习潜力、思维潜力、创新潜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催化剂。

(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一般的写字习惯、阅读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它还赋于更多内涵,如大胆发言、多向思维、独立思维、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等习惯。这些都需要从小学生抓起,有目标、按序例、持续不断训练养成。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面临问题及归因

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学生不会学习,学习效率低,致使这些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与其他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这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究其原因:

(一)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这期间,上述两种思维形式交错发展,并且逐步具备人类思维的整体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构仍有待完善与发展,且在中后期逐渐出现不同认知风格的迹象。

(二)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由比较短近,从不稳定的学习动机逐渐向较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发展,它反映了该年龄阶段学生学习行为的动机及其整个学习活动的水平特征。

(三)小学生性格的意志特征尚未真正发展起来。具体考察小学生意志特征的各因素,如独立性,自制力,坚持性等在低年级并不显著,直到中年级后才有较快发展。但是,自制力和坚持性却呈逐渐下降趋势。这是因为,低年级行为方式主要受外部因素,如教师,家长的控制。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对外在控制因素等方面的依靠性渐渐减少,但其内部控制潜力还不足以调节控制自己行为所致。

(四)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娇生惯养成了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主旋律,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被家长淡化甚至放弃。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关系不和谐,尤其对基础薄弱、习惯较差的学生还不善于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来进行养成教育,因而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强行灌输、拔苗助长、过度训斥、情感冷漠、甚至排斥的现象。

三、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引导学生养成按计划学习的习惯。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同时还有劳动、文娱活动、体育活动、游戏、交往等资料。学习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孩子的计划包括每一天的时间安排、考试复习安排和双休日、寒暑假安排。计划要简明,什么时间干什么,到达什么要求。每一天的计划安排,星期一至五除了上课之外,要把早自习和放学回家以后的时间安排好。早自习能够安排背诵、记忆基础知识、预习等资料。计划要发挥孩子用心性,教师、家长不能代替,就应提出指导性意见,督促孩子严格执行计划,不能订完计划放在一边。计划能够调整,不可放弃。

2.引导学生养成按时按点完成规定任务的习惯。不少孩子,学习“磨”得很,看书、做作业,心不在焉,时间耗得很多,效益不好。其原因就是没有构成专时专用、讲求效益的习惯。孩子学习,就应速度、质量并重,在一事实上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必须数量的任务。这既要讲清道理,更需要认真训练。由于孩子年龄不同、个性不一,每次能够集中脑力的时间长短不一样。要从实际出发提出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每次学习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以后逐渐延长。最重要的是教孩子给自己提出学习资料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一旦坐到书桌前,就进入适度紧张的学习状态。坚持下去,就能构成按时按点完成规定任务的习惯。

3.引导学生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学习,最忌讳一知半解、浅尝辄止。要想学习好,务必养成独立钻研、务求甚解的习惯。怎样培养这方面的习惯呢?方法之一:鼓励孩子刨根问底的用心性。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对许多事总爱刨根问底,这是好奇、求知的表现,说明孩子爱动脑子。教师切切不可嫌孩子嘴贫,冷漠对待。最好跟孩子一块儿刨根问底,能解决的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请教他人或者阅资料;方法之二:指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由于学习任务多,孩子往往满足于知识是什么就过去了,很少多问几个“为什么”。

4.引导学生养成勤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工具书和资料是不会说话的老师,在学习中,会使用工具书和资料好处很多。除了一般的字典、词典之外,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工具书。教师要指导孩子多利用工具书。遇到生字、生词,请教不会说话的老师。还能够跟孩子进行查字典、词典比赛。

5.引导学生养成养成善于请教的习惯。善于请教是一种好习惯。善于请教的前提是善于思想、善于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总是要讲质量,翻开书本就能解决的,最好自己解决。有些疑难问题,如果自己有尝试性答案,带着答案去请教,会收获更大。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构成的。务必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具体问题抓起。培养良好的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他们也就可谓是学会了学习,教师也就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总结精选(4):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处

小学阶段正处于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既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又是学习习惯走向稳定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小学教学中采取有效措施,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和培养尤为重要。

1.良好学习习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仅是一种规范,更是学生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是养成良好的学习性格的基础,它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给保证,使学生终生受益。

2.良好学习习惯是学生身心健康的需求。小学是一个人构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体发育成长较快的时期。学生学习姿势端正与否,不仅仅影响到学习,而且将影响到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因此,务必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近视、斜视、弯腰、驼背等现象的发生。

3.良好学习习惯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仅仅包括一般的写字习惯、阅读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等,还有它更多的内涵,如课堂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等习惯,这些都是需要学生在必须时期构成并要长时期保留进而发展的良好习惯。

4.良好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学习习惯严重影响着学生学习,尤其是在认真思考、及时订正、坚持预习等方面影响更大。年级越高,影响力越大。因此,学习习惯是学生学习成绩优良的根本保证。

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资料

(一)课前

1.认真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主动预习。

2.课前准备的习惯。上课二分钟前,应要求学生把课堂上用的东西,如课本、练习本、笔等放在桌上必须的地方,安静坐好,小憩收心,准备上课。

(二)课中

1.良好的“三姿”习惯

(1)听课姿势:要持续正确的坐姿。听讲时就应挺胸直腰坐好,两眼平视前方。

(2)读写姿势:做到“一尺一寸一拳头”:读书眼睛离书本一尺左右;写字时上身坐正,左右两臂平放在桌面上,左手按纸,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中指分别从三个方向捏住离笔尖1寸左右处,胸口离桌沿一拳左右。

2.课堂常规学习习惯

(1)遵守课堂纪律、专心听讲的习惯。根据学生注意力不持续,易转移等特点,教师要把握好上课的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教师对学生课堂纪律、怎样回答问题、怎样站立等都要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认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展示出学生用心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规范答题的习惯。口头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表达清楚;在学生课堂板演以及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教师要规范要求,不放松任何细节,加强讲评,及时纠正。学生要认真审题、思考,语言表达力求规范、严密,运算要仔细。

(3)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从小养成认真书写的习惯,坚持正确的写字姿势,书写要认真仔细,规范整洁,字迹要清楚、工整,文字和符号要规范,格式要美观。

(4)查阅工具书和资料的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勤于使用各种工具书,根据需要搜集有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的`潜力。

(5)有条理、快节奏的习惯。小学生普遍存在着做事无紧迫感、拖拖拉拉、动作缓慢的现象。课堂上要求学生做到提高效率,加强学习的计划性,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3.课堂思维习惯

在学生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之后,教师应将培养重心调整到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用心发问、多向思维、独立思考、大胆发言、勇于批判、相互合作等品质习惯上来。

(1)用心动脑、大胆发言的习惯。要从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潜力。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和动手潜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潜力和探索精神。

(2)与人合作的习惯。课堂上,务必唤起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使其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将个人活动与群众活动融为一体,互相配合,协调一致。

(3)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能提出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新课程的教学尤其重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三)课后

1.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1)按时认真完成作业。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书写工整规范。

(2)作业独立完成。做作业时不能抄袭他人作业,或一边做作业,一边做其他事情,要求作业认真,独立完成后再做其他事情。

(3)要有“钻研精神”。碰到难题时,不能退缩,要用心动脑思考,在确实做不出来时,再请教他人或者家长。

(4)做作业时,应持续正确的读写姿势。

2.自查、自改的习惯。自查是一种学习效果的反馈,自改则是一种学习潜力的反映。只有及时检查,才能明白有哪些收获,问题何在,以便及时订正错误。要让学生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作业、做练习,都要“回头看”,养成认真检查、及时订正的好习惯。

3.及时复习的习惯。要让学生学会每一天晚上把当天的功课进行回顾,周六、周日把本周学习资料进行小结,一段时间集中搞一下复习等。要善于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前后联系,构建知识框架,构成知识网络。

4.课外阅读的习惯。校园就应认真落实好“经典诵读”活动,并透过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评价,使学生从小喜欢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养成读书的习惯。在读书的过程中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进一步养成边读边想、圈点勾画、写批注、写读书笔记等良好的阅读习惯。

5.爱惜和及时整理学习用品的习惯。学习用品用完后,要及时整理,摆放到原先的位置。学习用品就应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要爱惜学习用品,不毁坏、浪费学习用品,不喜新厌旧。

三、实施要求

1.抓住关键期,加强启蒙教育。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进行系统规范,严格要求,引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构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2.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状况,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状况,教师要定期进行评价或组织学生自我评价。

3.严格要求,密切配合。良好习惯的养成,务必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要以训练为主,然后配合言教法、身教法、名人故事启迪法等其他多种方法。小学生自制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构成,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不能只讲要求,要加强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4.树立榜样,启发自觉。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比学赶帮氛围。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

5.协调发展,整体提高。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要与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等结合起来,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整体提高。

6.全员参与,齐抓共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仅是班主任老师一个人的事,所有的任课老师、家长、同学都有职责。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校园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要同心协力,齐抓共管。

总结精选(5):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活动的最重要方面,提高学习效果,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发育成长。反之,坏习惯不仅仅降低学习效果,而且有损于身心健康。小学一年级是儿童构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在这一阶段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必须程度上还影响其潜力、性格的发展。

一、一年级小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潜力不强,再加上刚离开幼儿园不久,还不能立刻适应小学生活。因此,一年级小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集中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从日常的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资料。从家长反映状况来看,一年级小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往往边做边玩,不够专心,大部分家长都是自己陪孩子一齐做作业。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理解别人的意见。

(三)语言表达的潜力不足。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明白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资料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

(四)作业习惯普遍比较差。观察发现,大部分一年级小学生还没能掌握正确的作业的姿势,做作业时候头趴得低,作业本斜放,握笔很低,大拇指压着食指,每次都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个别小学生做作业时随意涂改,页面不整洁,完成的作业也不能很好地到达字迹匀称、端正、美观的要求。

二、一年级小学生应重点培养的几种习惯

学习习惯需要训练,但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在资料和方法上都有区别。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主要是针对一些常规的学习习惯进行训练。

(一)专心听讲。专心听讲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用心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为了培养学生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首先应要求学生听课时,不要思想开小差或做小动作,集中注意力;其次,要求他们认真听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是否有需要补充的;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讲课时应做到精神饱满,语言生动搞笑,方法灵活多样。力求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同学都乐意听讲。

(二)口头表达。在培养一年级小学生语言表达潜力的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好习惯。无论哪种状况都要要求学生先想后说,想好再说,然后强调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并学会根据不同的场合调整语气、音量和说话的方法。还要求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语气要肯定,让全班同学都听见;纠正他人发言时态度要诚恳,音量要适中;小组讨论时要用商量的语气相互补充,音量宜小不宜大,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三)就语文学科来说读的习惯的培养很重要,根据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要求,从二个方面进行训练:(a)初读。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做到正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姿势以及自觉朗读的习惯。(b)精读。就是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的习惯。同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涉猎天文地理,扩大知识面,使孩子们从小主动寻找科学的奥秘。

(四)认真书写。写字时,首先要求学生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写作业之前,教师要带着学生复习一下正确的书写姿势。在学生写作业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坐姿。其次,透过讲解,使学生树立构成正确、美观的印象。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必须的书写速度。为此,学生写在田字格中的生字宝宝,教师要事先给他们写好样貌,让他们先观察,再书空一次,最后在练习写。

三、培养过程中需把握的几个方法

一年级小学生好动、好问、模仿性强,所以良好习惯培养应以常规学习习惯培养为主,在培养方法上重激发欲望,反复训练构成习惯。

(一)及时提醒。在培养小学生学习习惯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提醒中是十分必要的。持久性和自控性差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要注重提醒。当发现哪个学生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时,及时送去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是一下轻轻地爱抚,就会唤起学生的注意。

(二)树立榜样。在孩子们的眼里,教师是完美无缺的榜样,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个性注意言传身教。小学生具有向师性、模仿性特点,教师务必发挥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学生耳儒目染,对其良好的习惯的构成,其作用不可估量。小学生的另外一个心理特点就是模仿性强,还有争强好胜心理,要多用小学生身边的伙伴给他们做榜样,激励他们向小伙伴学习。

(三)恰当评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给儿童以劳动的快乐,觉得学习成绩的快乐,唤醒隐藏在他们心中的自豪感,这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条金科玉律。”正确适当地评价是调动学生学习用心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评价要多样化,要有针对性,语言要丰富,不要总是一句:“你真棒”。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一句表扬,或是一个小红花、五角星都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用心性。

11.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篇十一

关键词 教学;良好;习惯;培养

一、良好预习的习惯

教会学生预习就是指导学生学会看重点,也就是平常说的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一般书中的例题就是这节课的重点,练习题就是围绕例题展开的。预习中就要详看例题的分析过程,思考例题的解题方法。在预习中,要动动笔,哪些问题看不懂,哪些有点懂,哪些完全懂了,自己学会圈圈点点做些标记。课本中看不懂的地方,往往就是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弄懂这些不明白的地方,恰好是学习深入的关键所在。预习时可以把这些看不懂的地方记下来,上课时特别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样,听课的目的非常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课效果肯定会好。

二、认真听讲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学生在数学课上接受信息、获取知识的基本保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教师讲的主要部分、关键问题一定要提醒学生,以便引起他们的注意力,使学生自觉地养成注意听课的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边听边想,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举手,向老师提出来,强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把疑难问题放在课堂中解决;三是边听边记,听课必须有手的活动,要把随时听到的重点随手记到本子或书上,养成这种听写同步进行的习惯对今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此外,教师要善于察看学生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对所讲内容反应淡漠,就应及时调整讲课内容和方法;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要及时提醒 。一方面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善于捕捉学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问、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另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教育和进行常规训练,注意提出明确的专心听讲的具体要求,逐条落实。

三、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二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组织学生合作分小棒,先把9根小棒平均分给三个小朋友,再把10根小棒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操作后让学生分析思考,比较两次分的结果并用语言叙述出来,接着要求用算式把分得的结果写出来:9÷3=3 10÷3=3剩1。教师再揭示余数的概念,指导正确的横式、竖式书写,这样每一步操作都与思维联系起来,使动手操作促进思维的发展。

四、正确交流的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二是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和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三是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是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五、课后巩固的习惯

“温故而知新”,通过复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更加系统化,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还能有效的防止遗忘,同时也能够发现新的问题,提高学习的深度。作业是对本堂课掌握情况的一个检测。能帮助学生和老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此外,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学和超前学习,多阅读一些数学课外读物等。

12.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篇十二

策划人语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目标,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就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哪些习惯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养成比较科学、合理的学习习惯?文章中讲述了许多具体的、可操作的策略,让学习习惯的培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相信读完这两篇文章一定会在你培养学习习惯的路上安装许多指路的明灯,让你清晰而理智地前行。

13.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篇十三

第一,零碎的时间怎样管理,尤其是妈妈们,早晨起床后,晚上和孩子一起洗澡、睡觉的过程中,要把这些时间利用起来;

第二,家里可以添置一个小的沙漏;

第三,要做各种各样的表格,让我们清楚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动态,以及他对学期的规划,等等 。

关键时期要做关键的事:

3岁以前,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和规矩;

5岁到9岁是记忆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尽量多记东西;

7、8岁时,孩子最好能有一个喜欢的才艺。这是在为他整个人生的爱好打基础。一个有爱好的人,他的人生必定也是多彩的。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

★ 提供怎样造句

★ 环保检查企业需提供的材料

★ 怎样做自我介绍

★ 体面辞职需做步骤

★ 肾结石要怎样检查

★ 老师要怎样自我介绍

★ (社保)医疗保险是怎样报销的?

★ 怎样现场做自我介绍

★ 怎样做口头自我介绍

14.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中学生怎样进行自学 篇十四

学生学业的成功需要多方面的努力。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帮助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中,利用学科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话题入手,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良好习行为惯,让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我认识能力,树立成功意识,需要教师做长期的、细致的工作。案例:学生杨磊,刚升入三年级时以语文、数学两科52分的最差成绩冠以“后进生”头衔。他衣着不整,少言寡语,不合群,又不遵守纪律,是班上的老大难。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的,每天上学总要把一些学习用具遗落在家里;平时挺聪明的,一到考试总因为马虎,错好多题;在家做些事也是摔坏这个,碰坏那个,父母、老师怎么提醒也没有用。

评析:学习不认真,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是行为习惯较差的表现,这样的孩子往往待人热情外向,爱交朋友、爱帮助别人,他过高地估计自己,认为自己任何事都能办,可总是由于自己的毛病不能把事情办好,显然,这样的孩子做事计划性不强,做事条理性差,随意性太强。久而久之,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当孩子对新鲜事物产生新奇感,有强烈热情时;当孩子对同学的一些事情表示要予以热情帮助时„„老师要及时对其正确引导,提示引导孩子如何才能把事做好?由于马虎会造成什么损失?引导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在做任何事时,都应认真细致,思考在前,就会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自己做事的成功率,由于事前的思考和重视结果,就会调动孩子自身的内在潜能,克服他做事马虎、毛躁、慌张、丢三落四的坏习惯。

2、事事养成计划性。老师利用晨会、周会或个别教育的时间,教育学生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都应有一个周密的计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事前做哪些准备、如何开始等,也可以教会学生在做事之前用一小纸条,写上自己要用的物品及时间安排,如做到晚上整理书包,早上出门前的思考等,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放手让其独立。经过帮助和引导后,应让学生独立完成某一件事,其间可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就让学生去碰,要知道对于学生来说:自己的教训是最好的教训,自己亲身体验的经验是最好的经验。

教育措施:在平日学习中,注重保护其积极性树立他的自尊心,在生活上多关心,让其体会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舆论、荣誉感、凝聚力,对约束学生行为,激励学生进步,往往比任何说教都有作用。

一次,姜杨磊同学课上突然呕吐住进了医院。在他住院的一个月中,全班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向他伸出了热情温暖之手。有的送作业,有的补课,有的捐钱帮他付药费,有的帮找医治良方„„在他最需要支持之时,集体支持了他;在他软弱退缩的之时,集体给了他信心;在他最痛苦之时,集体温暖了他;在他最困难之时,集体帮助了他。

他开始热爱这个集体了,关心这个大家庭了。他变了,确实变了。杨磊同学在成功中感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感受到同学们的友爱,这都为他上进的动力。经过努力与帮助,他无论在学习、纪律、人际关系等方面都有大进步,终于走出了问题生行列。如今,担任班中数学课代表的职务。

15.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十五

好习惯成就大未来, 坏习惯错失好机会。那么, 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以为, 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预习和复习”的习惯

当前, 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新课上完了, 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上课, 是不可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因此, 预习是必需的, 低年级可采用预习四部曲:一读 (初读课文) , 二划 (划出生字词) , 三查 (查字典, 读准字音, 了解字意) , 四读 (再读课文, 了解文章大意) 。高年级应根据文章内容, 提供具体预习要求。教学实践表明, 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 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 只有及时复习, 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 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所以教学时, 要指导学生做好及时复习、单元复习、学期复习等,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2.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许多教师, 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 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听课。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中, 只关注了教学进度和任务, 只关注了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 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没有收获, 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 让一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不善于听课的习惯, 同时也影响了整体的教学实效。所以, 我们在教学时, 要关注每个学生, 应该强调应有的课堂纪律, 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坐姿, 有一个好的发言习惯。对那些不注意听课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当的提醒, 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竞争, 看谁听课最认真, 还可以让那些学生复述当时老师或同学的话语。在教师的指点下, 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仔细思考的习惯

一个学生写好作业, 包括作业卷面整洁, 字迹工整。尤其是讲究书写的规范。因此, 让一个学生写出一份好的作业,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 也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 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养成听清老师问题的习惯;二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三是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 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四是要培养学生与人不同的思维习惯。

4.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

学会交流, 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我们社会日益信息化、合作化的今天, 懂得交流、善于交流尤为重要。学会交流, 既是一个学生交往能力的表现, 也是一个学生个性张扬的表现, 更是一个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目前, 人教版语文园地中都有口语交际的内容, 我以为在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时, 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准备, 只有有了充分的准备, 有理有据的想法, 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让学生在交流之前, 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过程, 要让学生对要交流的内容胸有成竹。这个问题, 是我们许多教师忽视了的问题。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 在探讨一个问题时, 问题一经提出, 马上让学生交流, 这中间没有时间和空间, 这种交流是一种伪交流, 是没有成效的交流。

5. 要培养学生耐心倾听的习惯

倾听除了是一种习惯, 更是一种品质。在我们的听课中, 常常发现一个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 部分学生在做自己的事, 或者急于要求老师让自己发言, 根本没有听清同学的发言。尤其在小组讨论时, 一个同学发言, 有的学生还不等同学发言完, 就打断同学的发言。所以, 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对于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其实我们知道, 倾听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当听一个学生发言时, 其他学生可以从这个学生的发言中受到启发, 诱发创新思维;同时, 在倾听的过程中, 能够从同学的发言中, 巩固知识, 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和提高。

6. 勤于动笔、仔细审题的习惯

众所周知,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要注意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学会观察的方法, 并随时记录观察到人或物或事, 养成留心观察、勤于动笔的习惯, 同时做到多看课外书, 勤于积累, 可以使我们的写作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7. 阅读习惯

从终身学习的角度来看, 阅读习惯跟随并影响人的一生。阅读不仅仅指教材, 更多地是指课外读物, 如童话、寓言、文史、常识书籍等。

上一篇: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域名之痛下一篇: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