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篇)
1.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一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之第一编
坦白地说,每次看到这种类型的书,身体都会感到一种晦涩的甘苦,但是不得不承认,它们会使我面色红润。如果不是果老师的推荐,可能对于本人来说,还需要很久的时间才能够接触到这本书,因为之前孤陋寡闻,到上课之前,还从未听闻此书。怀揣着捧读经典的满腔敬意,我打开了《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到目前为止,读到第68页,即第二编的第一章。不得不说,这本书真的太出乎我的意料了!
书籍的第一编分为五个章节,主要简单陈述了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目的、历史功绩、宗教形式以及诸多评价等等。书中对于历史事实的渲染陈述很少,更多的是直接对于此事件的学理性分析。虽然,本人是文科出身,但对于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也仅仅局限于高中高考学习时候的答题思路,从未真正地静下心来考虑法国大革命的有关东西。因此,文章于我,仿佛一场师生宴。
现在头脑中还依稀记得,高中学习法国大革命的时候,老师说,需要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大革命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学习光顾着背诵,没怎么想过这句话的内涵,但是书籍第一编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宗教把人看作一般的、不以国家和时代为转移的人,法国革命与此相同,也抽象地看待公民,超脱一切的具体的社会。它不仅仅研究什么是法国公民的特殊权利,而且研究什么是人民的一般权利和义务。”,宗教革命寄托来世,法国革命则涉及现世,正因为此,身着宗教的外衣,法国大革命闪亮登上历史的舞台。
第一编第五章中关于大革命的特有历史功绩的叙述,无论是从语言还是思维模式,更是以全新的视角向我提供了一种解读思路。书中这样陈述道“大革命通过一番痉挛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当、大刀阔斧、毫无顾忌地突然间完成了需要自身一点一滴地、长时间才能成就的事业,这就是大革命的功绩。”、“大革命不是像反对者说的那样,想要坚持混乱,使无政府状态条理化,而是为了更多的增加公共权威的力量和权利。”这两句话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主要是它们对于法国大革命的解读方式根本没有局限于一国的视野范围内,也没有像我高中学习那样背诵大段关于世界意义的套话,而是干净利索,鲜明指出法国革命的特点和根本目的就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这是真的大大的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它借助了一个专家的权威之口印证了我高中学习的时候被老师和同学们笑为“信口雌黄”的一个设想,那就是“法国大革命的最大功绩就是它是真正冲着自由去的,它的干脆成就了它的浪漫,也成就了它作为历史革命的一个独特的位置”。
虽然,写到现在,我也还没有什么明确的读后感思路,也可能因为阅读还不够深入,对于此书还没有形成条理化的个人体系,但是很确定的一点是,这本书成功烧起了我心底的一个火苗,那就是探求法国大革命中斗争的浪漫。
期待下一次的分享,将能够激发本人更有勇气的探索和更有智慧的表达。
2013年3月2日
2.《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警示 篇二
当下,我国的经济形势与法国大革命前一样都处于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物质财富的增加,催促了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和敏感。因而人们对特权、腐败、不公正的现象更厌恶、更抵制。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因经济快速发展现象而掩盖的各种社会矛盾愈来愈激发,经济转型难题,社会利益分化严重,贫富差距拉大,底层民众要生存,要公平,要权利的呼声愈高。既得利益集团的贪欲,又严重阻碍着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矛盾和现象与大革命前法国社会现象十分相似。古老的贵族集团占据着社会特权地位,摄取社会财富,对人民漠不关心,阻碍社会进步。仅仅因一次提税行为,就点燃了人民(主要是第三等级)的怒火。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法国人不惜牺牲个人的自由和社会秩序而为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平等而纷纷投身大革命。一時间,社会动荡,腥风血雨,派系纷争,革命风暴将路易十六、安东、罗伯斯庇尔等帝王名人送上了断头台。
今天,我们再读《旧制度与大革命》是要牢记历史的警示:
一是警示既得利益集团,当今中国改革的红利应由全体中国人民共享的。一小部分人用不合法的手段摄取人民大众的利益,终究要归还人民,要自觉主动地退还不正当利益而取得人民的谅解,否则,就会激发民愤,成为众矢之的。
二是警示在改革浪潮中行进的中国人民,改革是一场革命,但她需要一个和谐环境与和平的进程,三十年的改革已开启了中国复兴之路,开弓没有回头箭。决不能用法国大革命方式来激起社会动荡。平安和谐,既是国家之幸,也是人民之幸。
三是警示国内知识界、文化界、传媒界,既要当呐喊改革的排头兵,更要传播正能量。中国五千年积蓄的文化与智慧能化解改革进程中的任何困难,并不是西方的月亮永远是圆的,法国大革命中正反两面的经验教训要认真记取。
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也许中国的改革道路会更平坦,这也是我们读《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一点启示。
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三
12级法硕(法学)魏雨蒙2012120056
托克维尔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曾以一部《论美国的民主》名扬天下。作为政界要员,他曾一度出任外交部长。直到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逐渐淡出,主要从事历史研究和著述。《旧制度与大革命》正是在拿破仑恢复专制制度的社会背景下完成的。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促使他冷静的反思,将视野从大革命中转到了大革命前,终于从历史中找出了法兰西专制制度不断重建的原因。
一、《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容和结构概述
从托克维尔为本书所写的前言来看,本书仅仅是他写作计划中的第一部分,在“旧制度”与“大革命”这两个领域中,本书偏重于描绘大革命之前的旧制度的种种形状。至于有关大革命的第二部分著作,托克维尔尚未完成就去世了。通过对“旧制度”的描绘来分析“这场在几乎整个欧洲同时酝酿的伟大革命为什么爆发于法国而不在他处,为什么它好像自发产生于它即将摧毁的社会,最后,旧君主制怎么会如此彻底、如此突然地垮台”。主要阐述了以下几个观点:
1、法国大革命看似猛烈,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与法国的过去割断,但是,旧制度的感情、习惯、思想在法国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无法消除。
2、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的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3、法国大革命是以反教会名义进行的政治革命。
4、革命爆发时,其实是法国进行社会改革的时候。法国人民的苦难要比以往轻得多,贵族根本没有政治权力,仅仅徒有虚名而已。
全书的结构很清晰。在前言中,作者声明了本书的目标是解释历史,警醒后人;概述了作者本人的基本判断即有关平等和自由的基本命题。最后作者强烈的表达了自己的倾向性:对自由的热爱和对专制的憎恨。第一编直接谈论大革命本身。作者通过列举事实,简明扼要的指出,法国大革命并不是反宗教的、无政府主义的。究其本质,大革命是一场运用普遍平等思想去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政治革命。第二编和第三编是全书的主体,讲述大革命在旧制度中孕育的原因。总的来说,在导致大革命的众多原因中,第二编偏重于描述制度性的原因即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而第三编则偏重直接作用于人心和生活细节中的、属于民情、风俗层面的原因即法国人对平等的执着和对自由的模糊态度。最后作者对前述各章节的观点进行了汇总,指出法国大革命正是从这旧制度中的一点一滴中产生的,并再一次分析了平等
和自由这两种价值观在大革命中的不同命运。
二、《旧制度与大革命》所体现的政治思想
托克维尔在政治理念上的倾向性在这本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热衷于政治自由和地方自治的治理模式。在关于三级会议治理状况的描述中,或者在他的旧作《论美国的民主》中,这种对自由的热爱表现得更加明显。在他看来,英国、美国都是既有平等、又有自由的社会。而对于旧制度,托克维尔认为,它既保留了不平等的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又增加了王权专制的不自由因素,因此是一种弊端丛生的坏制度。
在大革命后产生的专制帝国里,人们实现了较为彻底的平等,但也较为彻底的丧失了自由,这也是不合托克维尔理念的。他把1789年革命初期人们那种追求自由的精神描述得无比伟大和神圣。相对的是,当人们放弃了自由,重回专制君主怀抱的时候,他认为这场大革命实际上是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的倒退,摧毁了许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托克维尔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法国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根据他在书中的措辞判断,他对自由的热爱远远超过对平等的热爱。
对于欧洲传统的贵族政治,托克维尔一方面列举了1788年时德意志大多数邦国农民生活的惨状,把这些地方说成是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另一方面,更多的是反复赞扬传统封建制度下的自由传统,赞扬贵族阶级的高尚精神,对后来贵族阶级的失势表示了极大的惋惜。正是因为大革命打倒了贵族,才切断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根基。
我认为托克维尔本人也许并没有完全超越他的贵族出身。他对抽象自由持有坚定的、异乎寻常的热爱,对社会平等却抱着一种若有若无的模糊态度。他最欣赏的当然是自由和平等两全其美的制度,但是,倘若在全民平等却毫无自由的帝国专制制度和极度不平等但存在贵族自由的封建制度之间选择的话,他更倾向后者。
平等本身不会威胁自由,平等不是自由的对抗价值,平等可以与自由兼容,其关键是不要盲目服从一个权威的支配。大革命以后,民主社会的身份平等造成人们对强势政府的依附心理,产生了民主专制,即平等的专制局面。民主与专制是相对立的。在欧洲的君主专制时代,民主的敌人是君主个人的独裁专政。一旦民主取胜,它新的敌人就隐藏在民主内部,即多数人的专制。建立在多数同意之上的不仅可能是理性、和平的民选政府,而且同样可能是高高耸立的断头台。民主作为所有人都参与公共事务的政府参与形式带有多数人暴政的危
险,最终带来泯灭个性的专制主义。这种专制主义的共同特征就是否定自由。大革命前法国人在这种没有自由的民主之下,只是心满意足的奴隶。这种民主加剧了自由在社会中的逐步失落。对此,托克维尔表达了强烈的遗憾,并对他心中那种真正的、发自心灵的、毫无功利目的的自由给予了高调的赞扬。托克维尔对多数人的专制担心绝不是杞人忧天,追求铁血式平等的法国才会有血腥的大革命和革命后的专制复辟。
三、法国大革命与中国辛亥革命的相似性
首先,革命爆发的社会环境形似。法国在大革命前是欧洲最典型的专制主义国家,而中国更是高度专制的封建帝国。革命前两国都在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在路易十六时代的法国,贵族的政治权力已经被削弱乃至剥夺,国民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在中国,清朝政府正在实行所谓的“新政”,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较为全面的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正是清末新政直接导致了延续千年之久的政治结构的嬗变与社会结构的分化,加剧了社会动员与社会流动的程度,进一步削弱了本已腐朽的清廷统制,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条件。
其次,两国人民对待民主的情感相似。“人民在革命之中想挣脱专制的镣铐,但他们在没有学会自由之前也无法摆脱旧时的习惯、情感和心态。于是,他们又使专制不断得以重建”。中国人民在心理上更没有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无法在真正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
最后,革命所产生的后果相似。造反精神一旦完成其毁灭性的使命之后,很容易演化为一种对立面,即对安逸平和的追求。革命党人以他们忘我的革命精神推翻了封建帝制,试图从封建专制一跃而实现美式民主共和。但是,这正像法国大革命一样,想要摧毁旧制度,却又继承了旧制度,所不同的是法国大革命是“利用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而辛亥革命则是砸烂了旧制度的招牌,换上了新社会的门牌。
四、《旧制度与大革命》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被热读,是因为当下中国的结构性处境和托克维尔所处时代的法国,有一些相似性。通过阅读找到其与中国当下现实的契合焦点,以及托尔维克思想中对于中国未来的借鉴之处。“改革可以产生红利,但改革本身绝不必然就是红利。怎样使改革之利最大化、改革之弊最小化,无疑是对执政者的执政水平与政治智慧的重大考验。” 而在这一层面上,托克维尔的视角恰恰是当今中国“改革者”的视角,可以说,《旧制度与大革命》是权力执行阶层的启示录。
(一)旧制度最大的弊端是统治者的腐败
2012年中纪委召开的专家学者座谈会上,论及了“选择性反腐”、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借鉴香港廉政公署经验、反腐制度设计、限制公权力等问题。书记王岐山推荐了本书。今日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制度转型的时期。腐败蔓延,形势严峻,很大程度与“改革进入深水区”、“改革进入攻坚阶段”有关。改革到达了体制的硬核部分、制度的核心区域,到达了权力自身要受约束的阶段,而权力并不容易对自己痛下决心。于是现实呈现了一种历史性的相似,制度和体制已经改革有年,而那些遗留的硬核部分成了人们比改革未曾开始时更加不能忍受的对象。新的领导集体的产生,以及风格差异,使人们燃起了新的希望。对于社会政治向前走来说,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时机窗口。这个时机窗口能延续多长,能扩展到多大,则视乎能否有不断的前进来印证。新的改革如何启动,新的制度顶层设计如果展开,人们正在期待中。
(二)某一阶层进入孤立失语的困境等于把他们推向革命
法国大革命之前,王权高度集中。旧贵族获得免缴捐税的特权,新兴在资产阶级获得大量财富。而农民阶级却生活在孤苦无助的深渊,迫切要求变革,成为大革命的主力。旧贵族在革命中被砸个粉碎,曾一度并肩战斗的资产阶级也很快被农民推翻。
对比我国当前社会现状,繁荣和谐的社会之下也存在一些严峻的问题。农民工群体遭人歧视、商贩与城管人员的矛盾尖锐、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观点的上访活动、暴力拆迁、官员贪污及特权阶层超越法律的活动等等现象都表示出我国社会潜藏着危险。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尽快尽早的解决,很可能出现托克维尔所论述的陷入孤立失语的阶层通过革命以实现自身目的的情况。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三)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
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是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这一章是恐怕是最能引起今日国人关注的。托克维尔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关键是王权政府在肆意胡作非为,它不断刺激全民族的发展欲望,又不断阻挠这种欲望的满足。时过境迁,三十年前对同样的痛苦能逆来顺受的人们现在已无法忍受了。
随着经济上的繁荣,人民精神层面也得到开放与提高。对自由平等的认识与追求不断的加深。要求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看法,代表自己的利益。每一个人不在是盲目无知的个体,对政府的任何行为人民都是有权监督的。所以如果缺乏一定的政治自由,政府的所有胡作非为都不能得到及时的、有效的抑制或纠正,结果只能任由政府在错误而危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四)知识分子和言论自由
法国大革命的激越浪漫、血雨腥风,很大程度上缘起于其间法国特有的“文学政治”即在旧制度下没有政治自由也没有政治经验的文人掌握了权柄,这些人无知无畏,勇于标新立异。而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又应归结为旧制度言论自由的缺失,“政府的种种罪恶所造成的所有政治反对精神,既然不能在公共场合表现出来,就只能潜藏在文学之中,而作家已成为旨在推翻国家全部社会政治制度的强大政党的真正首领”。
密尔在《论自由》中说,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就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因为,假如那个意见是对的,就失去了一个以错误换真理的机会;假如那个意见是错的,也失去了从真理与错误的冲突中产生出来的、对于真理更加清楚的认识和更加生的形象。言论自由是宪法中的一部分,也是民主制度的关键。当一人的言论受到来自社会或政府的压力或控制,其惧于压力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不满时,可能产生以下问题。首先,不利于思想的交锋和真理的发现。其次,如果是对政府的监督得不到有效的表达,容易引发政法僭越职权或者怠于行政。最后如果不满长期得不到宣泄,积蓄的矛盾爆发事可能引起更大的动荡。
总结
4.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优秀 篇四
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是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世家,经历过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托克维尔的一生当中,前期热心于政治,1838年出任众议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参与制订第二共和国宪法,1849年一度出任外交部长。 1851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托克维尔因反对他称帝而被捕,获释后对政治日益失望,从政治舞台上逐渐淡出,之后主要从事历史研究,直至1859年病逝。这就是对托克维尔一生的简单介绍。可以说托克维尔经历过法国王朝快速更迭的那一段动荡时期,虽然他本人生于大革命之后,但是他在经历这一切的同时,也正是由于靠近大革命发生的那段日子,让他有机会大量的翻阅资料,翻阅大革命前期旧政权的各种文件,从而从另一个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展示大革命前旧政府的风貌。
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说服力,正是源于其这种研究的态度和角度。而托克维尔言语的说服力,更源于他对大革命的思考后作出的论断,这些论断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值得借鉴和参考。其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在其著作第四章“旧王朝最繁荣的路易十六统治期间何以加速大革命的到来”中提出的那段令人醍醐灌顶的话“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政府而言,最危险的时候,往往就是开始改革的时候。唯有伟大的天才,才能拯救开始解除臣民长期遭受压迫的君主。苦难,一旦有人主张清除,就会显得无法忍受。已经解除的一切弊端,似乎都会让人自动联想到尚未解除的其他弊端,从而导致人们的情绪更为激烈。事实上,痛苦减轻后,感觉却会更痛。”这段话,就是现在很热门的“托克维尔定律”。
回顾那段时间的法国历史,可以说托克维尔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在法国大革命后的相当长时间里,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大革命前二十年那样的繁荣发展。这样的快速发展时期,只有和平和迅速发展的为期三十七年的君主立宪时期,才能和大革命前的路易十六时期相媲美。如果仔细去了解那段时间的法国历史,我们就会惊讶,在这样一个政府存在一切弊病,工业存在一切问题的国家,竟然会如此的欣欣向荣。当时的法国,赋税是如此的不平等,军役税的问题分离了贵族阶层和农民阶层,农民阶层在当时被其他阶层所孤立开。而且还存在着国内关税,封建的特权,以及卖官鬻爵出现的各种贪赃枉法的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法国任然繁荣发展着。读到这样的叙述时,我不禁思考,是什么原因会让一个有着一切弊病的政府领导这如此深阶级矛盾的国家仍然飞速奔跑在繁荣发展的道路上。托克维尔的一席话发人深省,他提到“是两种及其强大的动力,使整部社会及其联为一体,朝着国家繁荣昌盛的目标运转:一个是不再实行专制但是却任然非常强大,保障社会秩序的政府;另一个是拥有开明,自由的上层阶级,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家致富并拥有其财产的民族”。但是在这样的原因推动下繁荣发展的当时的法国,人心却依然躁动不安,公众不满在加剧,仇恨一切旧制度的情绪在加剧,国家在走向革命。
为什么当时尽管政府存在一切弊病,社会矛盾如此深厚,却依然繁荣发展的法国,欣欣向荣的法国,最终走向了革命,是什么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根导火索是什么呢?我想就是托克维尔提到的改革,让法兰西最终走向了托克维尔笔下的“毁灭”。曾经在法国人民看来的那些苦难,一旦有人主张清除,就会让更多人觉得无法忍受,已经通过改革解除的一切弊端,似乎都会让人想起那些未曾解除的弊端,让人民的情绪更加的激烈,更加的起来反抗目前的一切。
这仅仅是整本书中托克维尔对于大革命的研究提出的一个论断,但是我认为这也是最精彩最值得深思的论断,因为这一被称为“托克维尔定律”的论断,在今天的中国,是如此的有借鉴意义。托克维尔的成名,不仅仅是因为他对大革命的研究,而更多的是其作为一个学者对未知的预测的准确度,托克维尔在其另一部著作《论美国的民主》当中,提到的许许多多对未来状况的预测都成为了现实,准确的预测出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我想这也是为何如此多的高官在热捧托克维尔,热捧《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原因。因为在这本书当中,有很多的想法与反思,是对当今的中国社会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前车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戒,能让同样在高速发展时期的中国少走弯路,少走错路。这也是在众多的法国历史人物当中,我选择托克维尔,读托克维尔,写托克维尔的原因。
现今的中国,不负责任的可以类比于大革命爆发前路易十六统治时期的法国,一样的欣欣向荣,一样的整个社会在高速的发展当中,日新月异,让很多外国人都叹为观止。和当时的法国类似的,我们也可以看到两股力量在推动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进步,一股力量来自于不再实行专制,但是却任然非常强大的政府,另一股力量来自于我们拥有着勤劳肯干传统的中华民族的每一位大众。我们的政府在进行改革的同时,依然拥有着强大的权利,和现在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小政府不同,我们政府目前依然是大政府,中国有其特殊的国情,不能单独用大政府就是不好,小政府就是好这样的幼稚的论断来进行评判。短短几年时间高铁从无到有,从有到成为世界里程第一,能够出口到国外,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的超级工程,在国内有太多太多,如果没有强大的政府力量的推动,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发展的。而另一股力量的中华民族的千千万万大众,本身就有着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但是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我们的很多社会弊端也和当时的法国是如此的相似,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差距的加大,各种贪赃枉法的官吏等等。
所以说,在前提如此相似,与当时的法国相比,同样拥有强大政府,勤劳人民而高速发展的中国,和同样拥有如此多社会问题的中国,会不会和法国一样,爆发断绝一切的大革命呢?或者说如何才能避免中国在同样的前提下走向那条不归路?我想这正是高层和普通百姓读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原因。
当时的路易十六,是在不断的改革当中催生出了法国大革命,而目前的中国,也是在不断的改革,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以往摸着石头过河的路子现在已经没有了石头,一切都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不断继续在深水当中继续前行。我依稀记得在习近平主席刚担任国家主席的时候提到的那个很接地气的词“不折腾”。今天的中国,改革在进行的同时,我们应该是要走一步稳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的向前走。不能出现法国在路易十六时期改革路上所犯下的错误,我们的每一个政策的出台,每一个政策的实施,都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考虑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吸取法国当时的教训,才能让国家免于混乱,处于稳定发展的道路之上。才能让这些政策不会丧失掉它的初衷,即推动社会公平进步,让人民更加富裕,而不是成为混乱的导火索。改革路依然要继续,中国依然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好,但是这一切,是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之上。
5.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1000字 篇五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最彻底的阶级革命,对欧洲、甚至是全世界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推翻了国王、教会、贵族的统治,将自由、平等的思想带往全世界。与此同时,它也是非理性的,暴力的,特别是革命到了后期,在雅各宾派当权的时候,有很多无辜群众被推上断头台,甚至比较具有改革精神的皇帝路易十六也斩首示众。
本书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和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大革命,第二部分主要是讲旧制度对大革命所产生的影响。
托克维尔对于旧制度最具有颠覆意义的观点是他认为法国的旧制度已经非常具有现代性了,而由此延伸提出他的第一个重要观点,他认为法国大革命是在人民的生活已经不那么受压迫的时候发生的,革命爆发前的三四十年里,政府更关心经济发展,法律也变得相对宽容,对自由和生命的尊重日益上升,个人财富进一步积累,其实生活有变得比路易十四、十五时期更好,但是革命还是发生了。他在文中有写到“革命并非从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而是从最轻的地方爆发,在压迫少的地方,人民反而最无法忍受”,这个观点听上去似乎有那么一点不可理喻,但事实却好像就是这样的,当你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里的时候,你是会很快的去接受这个世界对你的压迫,变得更加麻木,然而假如这些人生活在一个放松的、民主自由的大环境里,一点点的压迫对于他们可能都是难以接受的。当政府不能再保持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就必然会点燃人民的怒火。
这是我认为托克维尔在此书中所阐述的法国大革命爆发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和制度有关的,在书的第二部分里有介绍到,法国现在的制度所造福的大部分都是法国社会上层的人,而且在书的第三部分也有写到“人们经常看到,国王用于修路的钱被用在富人身上,而对人们毫无用处,人们常常花费金钱使通向城堡的道路更舒坦,却不用来使市镇或村庄的入口更便捷”,而且原先在农村的保护人民利益的资产阶级也纷纷移居到城市里,并且利用财富购买官员身份,享受特权,不再关注农村的事情,在这种环境之下,法国对于农民的压迫越来越深,以至于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
6.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 篇六
作 者: [法] 托克维尔
译 者: 冯棠 / 桂裕芳 / 张芝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 2012年
定 价: 48.00元
故事要从一则微博说起,著名经济学家华生在几个月前发了一条微博:
“去海里见老领导,被推荐读本书,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他认为中国这样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从历史上看也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好,现代化转型不会那么顺利。中国人自己的代价也没有付够。过去这些年走得顺了些,下面难免会有反复。”
他见的这个老领导就是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只要在网上简单搜索,你就会发现王在各种场合对不同的人推荐此书。不仅是他,央行的副行长也在推荐此书。据说京城的高层前段时间都在热读该书,那么这本书到底有什么魔力呢?
看到《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书名,总觉得非常眼熟,仔细想了想,这不就是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序言中所提到的那句名言:人们似乎热爱自由,其实只是痛恨主子——的出处嘛。其实不仅追求自由是假,追求平等也是假的,霍姆斯说过:对于那种追求平等的热情,我毫无尊重之感,因为这种热情对我来说,只是一种理想化了的妒忌而已。
我找来此书开始看起来,书并不厚,一天不到就能看完。书中提到的“大革命”就是指法国大革命,由于这场革命称得上是天翻地覆,因此相关的反思书籍不胜枚举,那本著名的《乌合之众》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托克维尔的视角略有不同。看完此书,我算是彻底明白了政府高层到底在担心什么,法国大革命之前的社会状况,同现在的中国实在是太像了!
托克维尔出版此书的时间是1856年,距离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年)仅67年,原本他还准备写第二卷,可惜三年之后就因病去世。他出身贵族,短短的一生就经历了五个朝代(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他曾经是法国的外交部长,出于对政治的失望,后期就安心写作。托克维尔写完此书之后就被淹没于历史之中,国外掀起托克维尔的研究热潮还是近几十年的事儿。
《旧制度与大革命》讲的是法国大革命到底为什么会发生。在历史教科书里总结革命爆发的原因,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几乎全都是君主制和农奴制,而法国的农民恰恰是这些国家中境况最好的,受到的压迫也是最轻的,这几乎颠覆了史学家的观点。革命并非从压迫最深的地方爆发,而是从最轻的地方爆发,在压迫少的地方,人民反而最无法忍受。
以法国的近邻德意志为例,那时候的农民等同于农奴,农奴不得离开领主的庄园,如若敢私自离开,就要被通缉,抓回来之后还要受到惩罚。农奴的地位终身无法改变,职业也不得更改,能否结婚还要看主人的喜好,大部分时间要为领主服劳役。农奴的土地不能随意买卖,土地上种什么还要领主说了算,死后土地也不能全给儿子继承。
可是类似的情况在法国早就不存在了,农民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土地,农奴制早已经绝迹,农民不仅不是奴隶,而是自己土地的主人。农民拥有自己土地的比例几乎是全欧洲最高的。有一位法国评论家写过这么一段话:“土地总是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出售,原因在于所有人都热衷于成为地产主。在法国,下层百姓的所有积蓄,不论是放贷给别人还是投入公积金,都是为了购置土地。”
看到这里你再想一想中国,几乎所有中国人都热衷于购买住房,住房总是以超出其价值的价格出售,目前中国的住房自有率已经是全球最高,调查显示,中国自有住房拥有率高达89.68%,远超世界60%左右的水平。在中国,下层老百姓的所有积蓄,基本上都是为了购买住房。虽然中国已经有了这么高的住房自有率,但是几乎每个人都在喊“买不起房子”。
法国这边是拥有土地的自由农民,德意志那一边是没有土地的农奴,为什么封建权利在法国人这边会激发起更强烈的仇恨呢?作者给出了两个解释,第一是法国农民已经变成了土地所有人;第二是法国农民已经完全摆脱了领主的统治。试想,如果土地本就不是农民自己的,那么强加在土地上的各种负担同他又有何干?德意志那边的农奴认为世界本就是如此,虽然他也痛恨领主,但更多的是害怕。农奴从没想过要推翻整个体制,来个大革命,有这种大胆想法的只可能是自由民。
更加自由的制度确实提高了生产力,但最终却变成了自己的掘墓人,路易十六(当时的法国国王)的财政总监说道:“原本可以用来维持一家人生计的土地被平均分给5-6个孩子,这些孩子以及他们的家庭此后完全无法依靠土地生存。”这又变成了经典的“马尔萨斯人口陷阱”,自由的土地政策提高了粮食产量,但更多的粮食也孕育了更多的人口,可是土地却没有增加,大量没饭吃的年轻人最终要走上街头。
大革命将路易十六送上了断头台,但是路易十六统治时期恰恰是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路易十六也绝非人们印象中的残暴统治者。例如,国王的猎物在狩猎区边缘毁坏了农民的庄稼,国王还表示应该予以赔偿。并非是国王自己损毁了农田,而是国王在狩猎区饲养的野兽干的。
路易十六虽然是一国之主,但公众舆论对国王的影响非常大,据说他自己实际上服从于公众舆论,不断地向舆论咨询,对其表示敬畏。大多数外国人很难想象公众舆论在法国的权威地位,很难理解这股甚至能对国王发号施令的无形力量到底是什么,但它确实存在。后来的研究发现,当时的法国正在进行飞速的改革,农民的自由、平等和财产,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受到更好的保护。
有趣的是,在这位开明、民主的国王统治下,社会的不满情绪正在加剧,民众的仇恨情绪并非只针对国王,而是针对一切旧的制度。以至于有人说:法国人的处境越好就越觉得无法忍受。革命的发生并非总是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差,更有可能是:一向毫无怨言、忍受着难以忍受的法律压迫的人民,一旦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其猛力地抛弃。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之前的政权更好。在法国人看来,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名言:朕即国家)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nlc202309020006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最重要的政治家是谁?不是国王、不是大臣、不是贵族,而是普普通通的文人,或者叫知识分子。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感觉很吃惊?法国的知识分子同德国的完全不同,德国同行完全不问政治,只埋头于研究纯粹的哲学,但法国的知识分子非常热心于公共事务,因此你完全可以称他们为法国的“公知”。
这些法国公知看到社会上特权泛滥,自然而然地觉得特权没有存在的理由,并延伸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这样的思想。他们对一切旧事物和传统感到厌恶,准备用新的蓝图重建整个社会。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拥有从政的经历,一切仅仅存在于他们的大脑之中。正因为他们脱离实际,因此他们对于自己的这套理论盲目相信,并充满热忱地加以传播。法国公知对于伴随着革命而来的破坏,连想都没想过。同样是因为愚昧,法国民众对于公知言听计从,衷心拥戴。
想想看,纳税人深受摊派之苦,听公知说人人均应平等,当然很是振奋;一个农民,种的庄稼被贵族养的马吃了,他听说一切特权都应受到谴责,自然是欢呼雀跃。就这样,每个老百姓都成了哲学家,政治被植入了强烈的意识形态意味,于是,公知控制了国家的舆论导向,摇身一变成了政治领袖,没人能够与公知争夺这个地位了。
公知不但获得了底层民众的认可,还获得了很多贵族的支持,不少贵族纷纷解囊资助公知的写作事业。这些贵族们完全忘掉了,一旦这些理论受到普遍承认,就不可避免的转化为政治激情和行动,最终要打破整个旧制度。于是你就看到很奇怪的一幕,贵族们一边享受着缴税豁免权和其他种种特权,一边又大力地抨击这些旧制度如何的荒谬,贵族们正在亲手埋葬他们自己。作者的评价是“旧制度的上层阶级竟然这样盲目地促进自己的灭亡”,你是怎么也无法相信的。
最终大革命到来了,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没能预料到大革命的爆发,但是他们此前的所作所为,全都在促使革命更快的到来。革命之后,人们所期待的东西没有一个到来,来临的只是繁忙的砍头大戏。
继处死路易十六之后,断头台的工作越来越繁忙,不到50天的时间,仅巴黎一地就处死了1376人,平均每周196人,到罗伯斯庇尔被处死的时候,著名的刽子手夏尔桑松已经砍掉了2700个脑袋。断头台的“荣誉”也逐渐从高层走向平民,据勒庞描述,被砍头的农民和工人就有近万人。断头台的效率惊人,21名吉伦特派用了30分钟,31名税务官用了35分钟,54名红衫党用了28分钟。
其中近代化学之父,著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因为税务官的身份也被砍头。在临死前,他做了最后一项实验,他和刽子手约定,想知道头被砍下来之后,意识还能维持多久,他说脑袋掉下来他就眨眼睛,刽子手仔细数了数,一共眨了15下。不过这一说法不见于正史。
7.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400字 篇七
这样一本经典之作固然体现在全书中随处可见的精辟的论断与华丽的词句,然而却不仅于此。在托克维尔看来,法国大革命是在特定历史结构下,旧制度长期演化的结果,甚至这场革命本身都只是旧制度演化的一个过程。同样革命所建立起来的新的机制只不过是旧有的萌芽的发展,而那些骤然建立起的制度却依然脆弱。
虽然对于革命的宏大意义保持审慎地怀疑,托克维尔却并非简单地主张“告别革命”。相反,对于民情的冷静地考察使他敏锐地看到平等化的观念逐渐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浪潮,并在法国大革命中被广泛地传播开来。
因此,尽管我们可能通过史料的不同挖掘与解释,对于托克维尔的某些论断提出质疑,然而,这种超越历史的核心的命题是无法被消解的。
8.旧制度与大革读后感 篇八
18世纪的法国并非是欧洲贫穷落后的国家,相反法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在当时的欧洲都处于领先地位,为什么是在这样一个繁荣发展的国家而不是在其它更落后的国家,大革命首先爆发了。在这本书里托克维尔认为造成大革命首先在法国爆发的原因主要是高速繁荣发展和不平等的同时并存,旧的政治体制已经不能吸收新兴的政治势力,当临界点打破,旧的体制必然被抛弃。18世纪的法国在社会中存在三种势力的博弈,贵族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和农民。贵族阶级是不平等制度的受益者,他们享有免税权等一系列法律特权,农民阶级受旧制度压迫最深,他们没有享受到多少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福利,反而要承担不平等的税收等负担。新兴资产阶级虽然受益于经济发展而获得了大量财富,但是其本身在税收等政策上仍然与贵族处于不平等地位,同时新兴资产阶级也蔑视靠着制度不平等而生存的贵族阶级。在贵族阶级内部,国王与其它贵族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演变,在旧体制下,国王依靠贵族来间接统治其它阶级,因此在国王和贵族阶级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依赖的关系。当新兴势力出现之后,农民和新兴资产阶级想摆脱贵族统治,因而二者绕过贵族阶级直接与国王形成了联系,旧的贵族共和体制已经不需要存在,大革命因而可以如暴风骤雨一般席卷全国,()一个表面上民主共和制实质上封建集权的政体在法国建立起来。
法国大革命并未能在法国建立起稳定的民主共和体制,群众摆脱了贵族统治的压迫,取得了表面上的平等权利,但是大革命所建立起来的共和国很快被集权帝国所取代,君主集权的统治实际并未改变。但是大革命也使得贵族统治退出了历史舞台,人生而平等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民众得以和君主统治开展对话和博弈,为最终实现真正的民主国家走出了坚实的一步。
9.旧制度与大革命 篇九
就方法论而言,张芝联教授认为托克维尔类似年鉴学派的问题史学,他所提出来的各种问题,如为何最繁荣的路易十六时期反而加速了革命,为何同样的制度下法国首先爆发革命等,有助于引导人们重新思考现象背后的秘密,进而探寻历史发展的真相。虽然不同的人会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不同的解读,但不可否认的是,托克维尔力求客观分析这一历史的努力是最有成效的。他重视各国间的比较,指出“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正是通过对其他国家的考察,托克维尔认识到法国革命的独特原因以及它在全欧洲的影响。他还重视通过辩证法来分析法国革命,一方面他强调民族特征、旧制度传统对革命兴起以及革命后政治制度构建的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又特别重视偶然因素,如路易十六时期的改革加速了法国社会矛盾的激化。托克维尔认为“即使没有革命,革命所作的一切也会产生”,这是整个法国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过程,使得中央集权制由此得到巩固。另外,托克维尔还使用了阶级分析法,正如他所说的,“人们会拿但个人的例子来反驳我;我谈的是阶级,唯有阶级才应占据历史”,他将贵族、资产者、农民等视为阶级贯穿了他的整个论述过程,通过分析阶级间的矛盾来探究整个社会的矛盾,进而发现导致社会变革的原因。当然,这里也不能不提他难以摆脱的贵族性,托克维尔尽管有意识的试图客观的对大革命进行分析,但他仍然时时流露出他对贵族政治优越性的判断,认为贵族制是实现地方自治的保障,或许那些认为其是吧保守主义者的人就是从这里得出自己的论断的(与之相对的则是托克维尔也高度重视平等和自由,并将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视为法国人一贯具有的特质,从这里或许还可以将其归为自由主义者)。
通观整本书,可以发现托克维尔的最核心观点在于大革命后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加强并非是大革命的直接后果,而是旧制度下王权和中央集权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大革命只是加快了这一结果的到来,本书的各个篇章也都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在第一编中,托克维尔首先指出法国大革命采取了一种宗教革命的形式,一方面从形式上说,它利用信仰的力量,使人们共同为自由和平等的理想而追求,这里就类似宗教战争那样采取了精神力量的形式;另一方面,法国大革命确实将宗教特别是教会视为其反对的对象之一,因为教会作为特权阶级,引起了人们的愤恨并且阻碍了人们的发展。然而,托克维尔深刻地指出,法国大革命仅仅是一种采取了宗教形式的政治社会革命,因为它最终所要改变的是社会和政治,宗教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由于旧制度已经生产出了社会变革的力量,这种力量通过革命集中爆发出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大变革,并通过一种普遍的价值传播到整个欧洲。
第二编涉及更多的关于旧制度的细节问题,托克维尔通过描述旧制度中产生的新现象论证了他的核心观点,即旧制度已经产生了革命后得到巩固的中央集权制。1789年之前很长的时间里,法国就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农民成为土地所有者,贵族失去了政治权力,资产者日益富裕等等。但是,尽管农民成为小地产主,他们却仍然受到日益沉重的剥削,他们要负担军役税、道路通行费、集市税、市场税、土地转移和变卖税等等,还要向领主交纳地租和年贡,并且仍然需要承担徭役和兵役。更遥远的过去领主和农民的矛盾还不是这么激烈,因为前者掌握着统治权时还负担着救济贫民的责任,并且他们拥有很大的财政自主权。但王权集中后,一切都改变了,贵族和教士通过特权免去这些负担,资产者通过避居城市减少这些压榨,而政府为了获得财政收入只得将注意力集中到农民身上,于是作为最穷且享受公共福利最少的群体,却不得不承受最沉重的负担,这必然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与此同时,贵族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因为他们失去了政治权力,作为补偿他们获得免税等特权,但这只会增加第三等级对他们的嫉妒和愤恨。并且出于尊严和身份的考虑,以及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不屑于和资产者以及平民官吏为伍,这样他们不仅失去了政治权力,还失去了创造财富的机会,很多贵族日益走下坡路,变得日益贫困。教士的日子也是如此,他们的土地被剥夺,并且开始缴纳一些税赋。资产者由于财富日益增加,开始慢慢提高自己的势力,由于国王为增加收入而大肆卖官鬻爵,使得拥有财富的资产者得以通过这个机会进入政治统治的领域,他们中很多人很快变成了行政官吏,而后来真正掌握权力的那些官吏很多都是出自这个阶级,并且他们中的很多人由此还变成了新贵族。
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的过程中,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革。王权日益加强,中央专制能力不断提高,御前委员会控制了全国大大小小的一切事务,而国王就是这个委员会的主宰。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国王向各地派遣总督作为各省的最高管理者,而总督又派遣总督代理管理各个教区。传统的三级会议(这里朗格多克省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特例,这在作者的附录中得到清楚的描绘)或者议会等机构难以与之抗衡,而只能徒具其名。事实上,法国各个地区由于传统的原因建立了名称各异、模式多样的行政体制,但这些都在不断加强的中央集权控制下名存实亡,中央的直接控制成为唯一的行政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巴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成为整个法国的核心,尽管国王采取种种措施限制巴黎的扩大,但行政资源的集中必然导致整个社会资源向巴黎的集聚(现在中国大城市特别是北京的膨胀遵循的是同样的道理,不缓解中央对地方的强控制无法从根本上限制这些大都市的发展)。王权以及中央权力的急剧增强还导致了司法权力的萎缩,尽管经常出现国王委托司法机构立法的现象,但这只能充其量将之视为国王逃避责任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表现则是国王通过调案使得行政案件以及所有与行政有关的案件都从司法机关转移到行政机关手中,这更加强了行政权力的扩大。另外,正是这种单一形式的行政控制导致了法国各地方的趋同,人们变得日益相似,但正是专制权力的加强,人们逐渐丧失了自由,人们变得互不来往,不同阶级之间乃至同一阶级内部都不会相互协作。而正是这种自由的丧失,使得旧制度变得难以维持,因为它只会加剧社会的分裂,而难以促进社会的进步。
旧制度的毁灭需要推手,而文人适时的走上了历史的前台。不像英国文人那样干预政治,又不像德国文人那样沉湎于哲学思考中,法国文人喜欢通过文学的形式探究政治,并高度重视理性和自然法则的作用。他们的学说甚至吸引了无所事事的贵族,他们更引起广大民众的认同。而经济学派更注重实际,他们要求改革,并逐步形成了对自由的追求。这个时候路易十六的改革措施尽管是在减轻人民的负担,却反而激起了人们更大的不满,因为他使人更清楚的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以及他们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悖论,即在旧君主制最繁荣的时期,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托克维尔在这里提出了后来政治科学研究发现的一个定律: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随着路易十六所采取的政策日益导致不满,原本已经集聚起来的可以导致巨大社会变革的各种诱因终于集中爆发,于是法国大革命也就不可避免了。
10.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 篇十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是大革命的集成者,也是大革命的摧毁者。a.罗伯斯比尔 b.拿破仑 c.路易十八 d.克拉维埃 2.根据本讲,贵族的信誉随着其权力的命运消失:贵族在精神领域一向占有的统治地位已成真空,因此()在那里能尽情扩张,独自占有这个位置。a.僧侣 b.资产阶级 c.军人 d.作家 a.否定 b.没有回答 c.不明确 d.肯定
4.根据本讲,当发动大革命的一代人被摧毁或丧失锐气时,当对自由的热爱在无政府和人民专政中被挫伤而软弱无力时,当慌乱的民族摸索着寻找新的主人的时候,()便有了重新建立的极好机会。a.文人政治家 b.军事领袖 c.专制政府 d.民主政府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托克维尔所强调的,也是贯穿于全书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和()。a.断层性 b.连续性 c.暴力性 d.反复性
2.根据本讲,法国的旧制度下没有()自由和()自由,致使每一种公众激情都乔装成哲学;政治生活被强烈地推入文学之中。a.政治 b.出版 c.游行 d.言论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革命前三四十年左右,法国经济停滞,公共财富减少。
正确
错误
2.托克维尔认为,法国大革命比历史上任何事件更加惊人。它在行动中如此充满对立,如此爱走极端,不是由原则指导,而是任感情摆布。
正确
错误 3.根据本讲,托克维尔在证明大革命势在必行,合情合理的时候,没有走向形而上学的极端。
正确
错误
4.本讲认为,革命之所以发生,往往并非因为人们的处境每况愈下。那些忍受高压强权毫无怨言、甚至毫不自知的人民,往往在压迫稍有放松之时奋起反抗,挣脱枷锁。
正确
错误篇二:《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课程的考试(100分)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重新进入系统考试。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答案。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革命的主要起源是()。a.社会因素 b.宗教因素 c.经济因素 d.文化因素 2.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的等级社会中社会流动已经出现,表现为穿袍贵族的出现和()经济力量的增长。a.无产阶级 b.资产阶级 c.工农阶级 d.中产阶级 3.根据本讲,《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是()。a.马克吐温 b.雅克卢梭 c.涂尔干 d.托克维尔 4.根据本讲,()世纪是西方国家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a.16-17 b.17-18 c.18-19 d.19-20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根据本讲,旧制度末期,法国民众的两种激情是指()。a.要求减税 b.要求地位 c.要求平等 d.要求自由
2.根据本讲,贵族的没落不仅体现在()、()和()上,还表现在他们不能审时度势。a.情感 b.经济 c.政治 d.文化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根据本讲,法国革命史一场政治革命,但不是一场社会革命。
正确
错误
2.根据本讲,旧制度下法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时时发生的极度的不自由是引起人民的愤怒、引发革命的根本原因。
正确
错误 3.1856年《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出版,同年,英国、美国、德国等国有译著出版,135年后,才有中译本。
正确
错误
4.根据本讲,革命往往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开端,一种新的政治文化形成的最初形态。
正确
错误篇三:《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
走向平等自由之路——《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许平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o一三年十一月
走向平等自由之路——《旧制度与大革命》导读(上)许平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二o一三年十一月
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给大家讲的是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导读,具体的题目是走向平等自由之路,在讲课之前我想跟大家先介绍一下,这本书的影响史。这本书是在1959年出版的,出版的当时这个作者托克维尔他非常不自信的在给他英国妻子写信中写到,他说我这本书可能不会讨好任何一派,保皇党也不会看到一个旧制度的完美的图片,革命派可能也看不到对革命的赞赏。只有自由派可能会喜欢,但是自由派又非常少,所以他对这本书的前途非常担忧。但是没想到,他在1956年出版之后,他1959年去世,他去世之前这本书就已经再版了四次,而且相继被翻为各种语言,在全世界传播。而我们国家是在135年之后才有了中译本,当然这主要是有政治的和历史的一些原因。
一、大革命和旧制度概要
为了大家便于理解这本书,所以在介绍这本书之前,我想把法国旧制度的情况和革命进程,革命结果大致的线索跟大家描述一下,这样呢大家也容易理解书本身所指的内容。
首先呢跟大家讲一下法国的旧制度,法国的旧制度其实是在欧洲是最经典的封建制度,所谓最经典的封建制度就是他造成的是一个等级制,所谓等级制是这个社会中他分成三个等级,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其他不是僧侣,不是贵族的,都属于第三等级,包括什么土地上的农民,包括工商业章,其他市民啊等等,这些都是第三等级,而这个等级是怎么建立的呢,他是在公元四到五世纪的时候,蛮族入侵,进入到了法国土地的时候,当时蛮族入侵的军事首领,他为了上次他底下的亲兵,没有东西赏赐,他只有是赏赐土地,那赏赐土地的时候就划这一块给他,划那一块给他。划这土地的同时,他同时把土地连通土地上的人民赏赐给他了,这样一来呢,就在得到这个土地的亲兵,最后就演变成领主,所以领主就是,他是这片领土的主人。而在这个领土上的人民,是从从属于他的臣民。这个领主呢,他对国
王效忠是用打仗服兵役这样一种形式效忠。而底下的臣民他要对领主尽义务的是要给他服劳役,地租,要给他食物地租,要给做种种事儿,甚至包括什么打扫卫生,看孩子等等,而这个领主呢,这个领地本身就是属于那个领主的,封建主的。大小不同的领主,也后来我们所只有的法国贵族的公侯伯子男。他们是因出身而造成的贵族。就咱们所说封建社会是出身的不平等。就你永远不可能。因为当初你不是贵族阶层里的,你永远不可能是贵族。这是当时旧制度的一个非常典型的特征,就是等级制,就是不平等。
第二个特征就是封建专制制度,所谓封建专制,咱们知道路易十四,可能大家都听说过,路易十四他所造成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专制制度,一切都是他的。他最经典的话就是朕即国家,我就是这个法兰西。他把所有的权力都掌在自己手里。那大家可能会问了,贵族干吗呢,贵族他不是在底下还有他的权力,他掌握地方权力,这就是专制制度和贵族制度他们本身共融在一体,他们矛盾所在,路易十四他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力,为了削弱大贵族的权力,他呢,建立一个凡尔赛宫,这大家都知道,极尽奢华,建立一个凡尔赛宫,建立一个凡尔赛宫它的一个政治目前就是要把贵族从剥离他们和他们领主上人民的关系,使他们集结到凡尔赛宫来,铸建以他所派的行政官员,咱们现在说官僚体制,以官员去取代原来的贵族。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法国旧制度特点,第一,不平等,三个等级制,而这三个等级,第一等级用祷告为国王服务,第二等级用剑用战争为国王服务,第三等级呢,承担着全部的国家的财政负担,因为第一第二等级他是也免税权的。这时当时的一个极不合理极不公平极不平等的这样一个贵族体制。这是大革命前的大致状况。我再跟大家介绍一下大革命中,革命的状况。革命开始呢是1789年5月份召开三级会议为开始点的,当时并不是想革命,当时是因为国王要贵族纳税,因为国家财政困难,要贵族纳税,贵族拒不纳税,因为他们有史以来,从来都不纳税,所以他们要求召开三级会议,来解决这个问题。三级会议是什么呢,是法国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会议,这个会议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是征收新税的时候召开三级会议,批准征收新税。在王权最鼎盛的时候,路易十四的时候,他已经不再开这个会议了。国王本身就是我要征新税,我就有权征新税。而现在当贵族反叛国王的时候,他就要召开三级会议,召开三级会议之前呢,全国有一个,后来看是革命动员过程。要求各个等级,就僧侣贵族和第三等级,他们分别的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当时叫陈情书。陈情书的起草过程等于一场革命的发动。因为人们都在把自己的愿望表达出来,我想怎么着,我想怎么,而这时候大家想到,法国的旧制度不再是一百多年前的旧制度,不再是路易十四时代的,这时候新的精神,新的社会发展要求都出现了,人们思想都受了这个引导,所以人们要求改变现状。最后第三等级的会议召开之后,原来是按等级投票,每一个等级投一票,所以一共就三票,僧侣和贵族很显然是站在维护通知阶级的,再一个就是说第三等级。第三等级永远是一票,其他两个等级呢他是两票,这个会议召开呢就是第三等级要求按人头投票,因为第三等级他们最大的长处,他们的优势就在于他们的人数多。所以这样呢就人们寄希望于第三等级会
议发生变化,其实是对过去的表面上是个程序上的变化,其实是对旧制度的一个革命性的推翻。人们都在等着,就寄希望于这个三级会议,人们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但这个时候人们等不及了。因为这个会议没有满足人们的欲望。所以等不及了,咱们只是,7月14号,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这个作为革命的开始。当时很有意思的一个镜头就是仆从跑到国王路易十六哪儿去,说国王不好了,说市民暴动了,他说是一场骚乱吗,他说,不,这是一场革命。就这时候人们已经看到,革命已经爆发了,已经像摧毁一切的这样一种形式爆发了,真正爆发之后呢,法国革命和其他革命不同之处就是他一波又一波的革命者投身与革命,然后后来的革命者把前面的革命者又推向前进,推上断头台,把革命推向前进。先是代表大资产阶级,代表贵族的,他们被称作是斐扬派,斐扬派他们要实行一定的改革,废除封建制度啊等等,就是废除贵族的免税特权等等。但是后面这个阶级,他们按照理想的要求,觉得还不够,还要往前推,第二个是吉伦特派,吉伦特派把前面一派推向断头台之后,他们推行更激进的革命,制革更激进的革命就是他要把国王杀死,然后送上断头台,满足工商业者的要求,把革命推向前进。到后来,连吉伦特派也不能满足,因为以平等的要求来进行号召,进行革命,它是一个非常激进的,能够调动最底下处于不平等阶层体制下最底层人民的革命能动性,所以他们第三代上来的雅各宾派,雅各宾派又吉伦特派推向了断头台,然后他们推行更激进的,比如平分土地等等。法国一个很特殊的一个国界环境就是,当法国进行革命的时候,整个欧洲联合起来来遏制法国革命,括已经进行了革命的英国,英国组织反法联军,扼杀法国革命,法国革命一次两次三次粉碎干涉军。
革命这样振荡,一步一步往前推,在这个推的过程中呢,断头台垫地,革命在吞噬自己的儿子,把原来的革命者一波一波的推下去,最后达到革命的顶峰,其实这个革命的顶峰已经超过了法国所能允许的法国历史所能允许的一个限度。这样十几年过去了,人们已经疲惫了,革命停不下来,人们需要秩序的时候,这个时候,咱们知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八零几年,拿坡仑回来,他作为执政府,实施了午夜政变,最后他建立起来了拿坡仑帝国,而拿坡仑帝国呢,他是怎么样一个,他是以人民的名义进行统治,或者是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统治的一个帝国。他甚至比被推翻的那个旧制度更加专制,他尽管设了几个院,什么保民院什么等等,一个学者对他的评价就是,他对宪法起草过程是从左手到右手。其实他操纵了所有的过程,尽管表面上是民主的形式。这样一个帝国建立,他其实是以革命的名义建立的。因为他的名言就是说,我就是大革命,和前面的路易十四,朕即国家基本是相似的。就是说法国在经过了个革命的过程,推翻了那种专制,最后出现的还是一个专制的国家。拿坡仑领导了,他确实是通过拿坡仑法典把法国革命基本的成果,比如说小土地制度,固定下来,私有权,咱们所说的物权法,固定下来,而且他一个最大功绩就是他领导法国打败了几次反法联盟,但是他走的太远了,他再往前走已经为欧洲所不允许,法国也无能为力了,在欧洲的反法联盟的情况下,拿坡仑帝国倒台,倒台之后出现的是什么,是复辟王朝回来,复辟王朝再回来,人们对他的评价就是
说,过去的25年他们什么都没学会,什么也没有忘记。回来的贵族,他要想重新回到大革命之中他所失去的一切,要找会他的一切,土地啊,爵位啊,他的特权等等,但是法国人民不允许了,中间出现一个拿坡仑的百日王朝,拿坡仑就兵不血刃,带着一千骑兵在法国登陆以后,然后直接走到了巴黎,人们就希望英雄再来主持他们,但是又为当时的封建制度所不允许,封建的欧洲所不允许,最后出现了复辟王朝,复辟王朝之后,1830年又出现一场革命,建立了西野王朝,西野王朝之后呢,1848年,法国再一次出现革命,这次人民又要求共和,但是又没有成功,最后出现的是什么,是第二帝国,1851年建立第二帝国,建立第二帝国,它是拿坡仑的侄子,咱们知道波拿巴,他顶着拿坡仑的旗号,头上有拿坡仑的光环,人们就相信他,因为那是选出的皇帝,他是靠民主的方式选出这个皇帝,推上了领导的位置,这时候他又实行专制,但是到末期的时候,到第二帝国末期的时候,开始了一些自由的改革,最后呢,法国才真正朝向了他革命者当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最后到了1875年的时候,第二帝国已经垮台了,这个时候,法国才一票多数通过了共和国,这个共和国的法案通过之后,共和国还是摇摇欲坠,意识到一战前咱们看到法国政府也非常软弱,一直到二战之后,到1958年的时候,戴高乐再次出山的时候,他对前面的法国整体的改革,一改革就是第五共和国,第四共和国和前面第三共和国,所不同之点就是他提高了行政权力,提高了政府的权威提高了总统的权力,然后保留的人们的选举制度。而总统是人民选出来的,直接选举出来的。这样一来,就是说法国他最后他希望的一个,就是说,这是法国革命的结果,就是说,他希望一个能以他们的名义来掌控的一个政府,这时对法国民族特性的一个看法。我给大家介绍这个大致的法国革命前革命后的过程,而这个国家恰恰是我们理解旧制度和大革命的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我们要从这个历史事实中去理解托克威尔如何进行思考的。下面呢我们就开始解读接制度与大革命。
就这样一本小书,为什么能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说明这本书本身它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和智慧肯定它是会超越时代的,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大家要学这本书的原因。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下这本书具体内容,背景、内容、影响和意义。
我们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讲,首先第一个是革命的时代与革命的思考,第二个是旧制度与大革命,讲的就是旧制度和大革命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三个是革命是走向平等的唯一门槛吗?这里对是否要进行革命提出了置疑,当然最主要是对托克维尔的置疑。第四个我们要讲的话是法国革命给我们的历史启迪。
二、革命的震荡与时代的思考
首先介绍一下这本书出现的背景,这本书是在1956年出版的,当时在18—19世纪,正是西方要走向现代社会的一个转型的一个时代。在当时整个时代的主题就是如何
在摧毁传统的封建的制度之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这是当时人们所思考的中心问题。托克维尔他也说,他说不只是法国和欧洲已经公开显明的这是旧的社会制度已经永远消失了。对于这个时代的我们来说,唯一的任务就是在贵族制消失的废墟之上,如何进一步和审慎的重组一个没有君主制的新的民主社会。
就是说这个课题是当时整个时代思考的课题,如何建立新的民主社会?它需要历史的思考,也需要一门新的政治科学。所以托克维尔他所要完成的就是这样一个思考,解答的是这样一个时代要思考的问题。这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大背景。我们再看看法国,法国从1789年革命爆发到1814年,拿坡仑帝国垮台。法国在革命的浪潮中翻滚了1/4世纪,当时的人们在创造历史,但是没有人来精心来思考历史。当革命振荡余波消逝之后,人们才开始了对革命的反思,对历史的思考。
19世纪在法国出现了很多的历史学家,而且非常著名,这些人基本上都出生在革命的动荡年代。而且他们亲身经历了革命的这种时代,他看到了阶级之间的碰撞,所以他们在聚焦革命这个核心命题的时候,他们不约而同的都用企业斗争的观点来解释法国大改革。他们或者是描述,或者是讴歌,或者是复活革命。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而他们这些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释历史,作为一种思想的遗赠给了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源泉。
在这一些关于法国革命的历史中只有托克维尔他是卓尔不群的。他不站在任何阶级的立场上,既不批判,也不讴歌。他没有很偏执的明确的立场,而恰恰是从历史出发。他的研究应该说是卓尔不群的,把19世纪法国革命的研究推向了最高峰。他这本书里所包含的深邃的历史智慧是穿越时代和跨越国界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从中汲取他的思想滋养和历史的教育。
这本书是在1850年酝酿的,这个时候大革命已经过去了30年,30年是一个足以让人们有历史眼光的一个时段。虽然革命的振荡的余波还在存在着,革命的目标还没有达到。但是人们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它了。当时托克维尔刚刚写完《论美国的民主》,这是他的另一篇名著。而且因此获得了法国科学院院士的一个称号,这个时候在1850年12月的时候,他就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说我一直在酝酿写一本新著。要把事实和思想,历史哲学和历史本身结合起来。设法说明使人们明白构成这个时代链条的主要环节,那些重大事件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他认为这些思想不仅应该涉及那个时期,而且要涉及此前和此后的时期,涉及他的特点,涉及完成帝国的那位卓越人物。当然指的是拿坡仑,涉及他给法国大革命的运动、国家命运以及真个欧洲命运所昭示的方向。
【旧制度与大革命读后感】推荐阅读:
革命军人的道德修养旧08-01
改革与革命的区别10-12
红船精神与革命精神08-03
英语作文科技革命与人类08-24
《教案的革命》读后感08-01
革命烈士的读后感11-12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09-21
王二小的革命故事读后感08-13
红色革命经典影片观后感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