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教学反思

2024-11-20

《“病人”》教学反思(9篇)

1.《“病人”》教学反思 篇一

脑出血病人的教学查房

●【疾病概述】(指导老师)

定义: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好发部位:大多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基底节区为主,其余可发生于脑干和小脑。

预后:轻型脑出血经治疗后可明显好转,重症者病死率高。

病因和发病机制: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病因,其次是动脉粥样硬化;还可见于脑动脉瘤、脑动脉炎、脑血管畸形、脑瘤、血液病、梗死后脑出血、抗凝和溶栓治疗等。其发病机制主要认为是在以上病因基础上,遇到情绪激动、体力过度等诱因时,使血压急剧升高、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脑内大小不同的出血灶。

临床特点:本病多见于50多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多在活动状态下、紧张、兴奋、用力排便、气候剧烈变化时发病。起病突然且进展迅速,往往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内病情发展至高峰。

临床表现:

1.全脑表现:

① 生命体征异常:呼吸一般较快,重症者深慢或呈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血压早期多升高,如不稳和持续下降是循环中枢功能衰竭的征象;出血后常出现高热,若始终低热者可能为出血后的吸收热。

② 头疼与呕吐:神志清醒或轻症者常诉头痛,以病灶侧为重;意识模糊或浅昏迷病人表现用健侧手触摸病灶侧头部;呕吐多为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伴应激性溃疡呈咖啡色。

③ 意识障碍:轻者躁动不安、意识模糊;重者则进入昏迷状态,鼾声大作,眼球固定于正中位,面色潮红或苍白、大汗、尿失禁或尿潴留等。

④ 瞳孔变化:早期双瞳可时大时小;若病侧瞳孔散大、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是小脑幕切迹疝征象;双侧瞳孔散大、反射消失则是双侧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及深昏迷征象;双瞳缩小呈针尖样,提示桥脑出血。

2.局灶性神经症状:出血灶的部位不同表现也不同。如基底节区出血出现病灶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双眼偏向患侧。桥脑出血表现为周围性面瘫、对侧肢体瘫痪或四肢瘫痪、双瞳针尖样缩小、体温升高、少数可出现去大脑僵直。脑室出血病情严重常伴有强直性抽搐和脑膜刺激征。小脑出血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枕后疼痛、眩晕、视物不清、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颈项强直等。脑叶出血出现对侧单瘫或偏瘫或局部肢体抽搐和感觉障碍。主侧大脑半球出血可有失语失用等症状。

3.并发症:主要有应激性溃疡、脑疝、脑心综合征、压疮、继发感染、卒中后焦虑或抑郁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① 头颅CT检查为首选,可显示出血部位呈高密度影。②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③尿液检查可出现暂时性尿糖和蛋白尿。④脑脊液:压力增高,多呈血性。⑤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可检出脑血管病变。⑥脑电图:颅内压增高呈弥散性慢波,出血侧可有局灶性慢波。

治疗原则:急性期原则是保持安静;防止进一步出血;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维持生命体征;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和意外。恢复期治疗主要是进行功能恢复,改善脑功能,减少后遗症及预防复发。

●【护理评估】(学生)

1.病史:患者张、男、64岁,2010年2月10日入院。主诉:“头痛伴双下肢无力9天”。平车入病房,诉病程中头痛明显,无恶心呕吐。右髋骨骨折术后两年,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等病史。(指导补充:代诉患者系2月1日行走途中突发头痛、步态不稳,家人未予充分重视,仅在当地医院间歇治疗,具体用药不详。近日症状加重、伴间歇性神志模糊遂入我科进一步求治。)

2.护理查体:体温 38.2℃

脉搏 96次/分

血压 160/90mmHg 嗜睡,言语欠清晰,双瞳等大等圆,直径2mm,光反射存在,四肢活动自如。(指导补充:体检合作,双下肢肌力3级。巴氏征阳性。)

3.辅助检查:头颅CT示:左侧枕叶脑出血。血常规:中性粒细胞比率78.2%↑。心电图示:窦性心律。血生化:未见明显异常。

★ 指导老师评价:学生在采集病史时基本做到了结合病情,突出要点,但不是很全面,具体细节还有待完善。病史采集很重要,完善的病史是分析诊断和治疗护理疾病的重要依据。病史采集时要注意询问起病时情况、诱发因素、伴随症状及诊治经过和效果,特别要注意询问与现病史关系密切的相关病史。查体前应备齐所需的工具,查体时态度要和蔼认真,取得患者充分合作,既要全面,又要根据病史掌握重点。检查中要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和病情变化,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给予处理。

●【重点护理诊断及措施】(学生)

(一)头痛:与颅内压增高、脑组织缺氧、水肿有关。

护理目标:短期内病人头痛明显缓解,意识逐渐恢复。

护理措施:1.绝对卧床休息,头部制动,改变体位动作应轻稳,由家人协助。2.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避免与病人大声、长时间交谈。3.建立通畅、有效的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变化及用药后反应。4.给予吸氧,以增加脑组织含氧量,减少脑细胞损伤,降低颅内压。5.给予心理护理,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告知疾病相关知识,使病人了解头痛原因,耐心配合治疗。

(二)体温过高: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有关。

护理目标:防止体温过高,通过治疗使体温恢复正常。

护理措施:1.卧床休息,注意防寒,密切监测体温变化,必要时采用物理或药物降温。2.在病人进食水无呛咳前提下,鼓励多饮水,并给予清淡、高热量流质饮食,补充机体的消耗,必要时静脉补充液体及营养。3.出汗多时要及时更换衣物、床单,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减少不良刺激。4.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肺炎及尿路感染。

(三)生活自理缺陷:与肢体瘫痪、感觉障碍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及家属能理解卧床的重要性,卧床期间患者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无压疮、继发感染及坠床等意外发生。

护理措施:1.使用枕头等协助病人维持正确的身体姿势,保持肢体功能位,每2小时为病人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轻稳勿拖拉。2.保证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水的摄入。吞咽困难时可暂停喂食,好转时进食取半坐或坐位,食物以糊状为佳,进食后30分钟才躺下。3.定时给病人便壶,加强便后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预防便秘。可增加饮食中纤维素含量或给予软便剂。4.帮助尽早开始肢体按摩和关节运动,一般在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神经系统体征不再进展24-48小时后即可进行。每天3-4次,每次每个动作5-10回。(指导补充:5.嘱陪护加强床边看护,防坠床。患肢尽量不施行静脉滴注,输液时加强巡视,发现渗出及时处理。局部给予热水袋保暖,应注意水温勿过高,防烫伤。)

(四)言语沟通障碍:与意识障碍及脑功能区受损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能与外界有效地沟通。

护理措施:1.保持病室安静,对神志模糊的患者,陪护可适当时候在其耳边轻声说话,呼叫其姓名或轻拍其肩膀,使其感觉到周围有熟悉的人、事和物。2.在病人面前尽量强调其完好的知觉并鼓励病人运用尚存的知觉,减少其挫折感。3.交谈时应减少外来的干扰,如关掉收音机等,对表达能力有缺陷的病人,用简短的“是”、“不是”让病人回答,说话时语速缓慢,并给病人充分时间回答问题,可用手势辅助表达某些情感和需要。

(五)潜在并发症—脑疝: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颅内压控制平稳,无脑疝发生。

护理措施:1.病人绝对卧床,头部提高15-30度,改变体位动作缓慢。2.遵医嘱给予吸氧、脱水降颅压、止血等治疗,减轻脑缺氧,防止再次出血及颅内压增高。3.保持病人情绪稳定和大便通畅,保持病室安静,避免用力咳嗽。4.记录并评估24小时液体出入量,维持平衡。5.密切观察病人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等变化,观察有关脑疝先兆,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血压增高等,应通知医生紧急处理。

●【护理评价】(学生)

患者住院已一周,经过精心及时的治疗护理,头痛明显减轻,体温已恢复正常。住院期间患者的基本生理需要得到了良好的满足,无压疮、感染、营养失调等并发症及意外发生。病人神志清楚,情绪稳定,能耐心配合治疗,病情稳定并趋于好转,上述护理目标基本实现。

★指导老师评价:该患者的护理诊断较全面、准确,符合病情,重点突出;采取的护理措施具体详细,切实可行;护理目标的制定也较为合理;护理效果良好。但护理措施尚需在预防并发症及意外方面加以完善,另外需注意用药期间护理,诸如甘露醇的滴速、防渗漏及长期用药的静脉保护等。●【问题讨论】

学生提问:请问该患者出院时我们应该向其宣教哪些康复治疗及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呢?

指导老师答:1.出院前训练病人生活自理,鼓励自行进食、穿脱衣服。以健侧肢体辅助患肢功能锻炼,维持身体平衡,完成每日的个人清洁卫生,进行训练,尽快恢复自理能力。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分喜悦、恐惧等不良刺激。3.合理饮食,减少动物内脏和脂肪摄入,控制体重,保持大便通畅。4.规律生活,每天适当的运动,坚持瘫痪肢体的主动及被动运动,但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5.经常监测血压变化,遵医嘱合理使用降压药,勿随意增减及更换、停药。

6.出院后及时复查,如出现血压过高、头痛等异常症状,随时就诊。

学生提问:请问怎样才能更好的列出护理诊断,而不至于照本宣科?

指导老师答: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五个步骤之一,我们强调整体护理、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护理也是和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书本上列举该疾病所有的护理诊断并不是每个病人都会存在,虽然是同一种疾病,但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其所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及病情轻重不一样。这就需要我们在病人入院时要首先对病人进行专业、全面的评估,然后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找出其现存和即将出现的护理诊断,预测其潜在的危险,并由此制定可行的计划和措施。护士在作出某个护理诊断时,不是凭想当然,其所列出的每个护理诊断都应在该患者的病史、体检及其他相关资料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才能成立。只有诊断正确,才能保证护理措施的切实可行,有针对性,从而达到预期目标,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总结评价】

我们开展教学查房的目的是让同学们初步学习并逐渐掌握运用护理程序去进行各种临床疾病的护理,并进一步增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通过本次教学查房,同学已初步学会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去实施疾病护理的过程,同时也对脑出血这种疾病的治疗和护理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总体看来,护理诊断准确、主次分明;目标科学合理;护理措施也切实可行;护理效果良好,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不足之处:护理评估不够细致和全面,护理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具体细节已在上述阶段评价中指出。本次查房,虽然经过指导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努力,但由于知识和经验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吸取借鉴临床教学和实践经验,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具体工作,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2.《“病人”》教学反思 篇二

1病例介绍

病人,女,80岁,因肺癌术后近半年,咳嗽、气喘1月余于2014年2月20日入院,在服用抗肿瘤药物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基本稳定,准备择日出院,3月10日05:00,夜班护士巡房时发现病人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呼之不应、颈动脉搏动可触及,立即通知医生,为病人实施抢救措施。抢救过程中,在地上发现病人手写遗书,表明服用阿普唑仑,但剂量不详,并在床头柜抽屉内发现剩余的阿普唑仑40多片,当班护士立即通知家属,医生联系重症监护室(ICU)会诊,因家属不愿转ICU,病人于12:20因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宣布死亡。病人丧偶,儿女孝顺,医疗费用属于公费医疗。病人在遗书上注明阿普唑仑是在职工保健科开的药,是长期积攒。

2病人自杀的心理因素分析

2.1认知因素认知因素被认为是自杀行为病因学中的重要因素,认知不良常表现为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认识问题范围狭窄,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因而失去信心、绝望,认为自己所患疾病无可救药,感到没有生存价值[3]。大多数人认为癌症是不可治愈的绝症,本例病人患有肺癌,同时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病情较复杂,病人容易产生悲观、绝望无助的心理,病情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受到疾病的折磨,对疾病的治愈失去了信心。

2.2人格障碍病人无法自我进行负面情绪的排解,转而选择逃避、自责、自杀的方式进行。病人80岁高龄,丧偶,不想给儿女增加负担,消极情绪得不到排解。

2.3善于自我掩饰病人自我掩饰能力强,管床医生、教授及护士长多次与病人长时间交流,均未发现病人有轻生的可能。病人自杀时服用药物阿普唑仑在住院长期医嘱及临时医嘱上均无开注,病人也未反映睡眠问题,故护理人员未关注。病人在遗书上注明阿普唑仑是在职工保健科开的药,是长期积攒。

2.4缺乏合适的心理评估入院护理评估表和医疗入院评估表均没有心理评估项目,医务人员缺乏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的相关知识,未能做到早期识别自杀征象,给予有效的心理干预。

2.5科室药物管理不善科室对病人自备药物没有进行清理和管理,为病人自杀提供了便利。

3思考与对策

3.1护士培训对护士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知识的培训。护士熟悉了心理知识,对病人异常行为能够及时观察,综合评估和判断自杀的危险性。医院已成立心理小组,定期进行心理知识的培训,小组成员对科室的重点病人要进行观察和疏导。加强对入院病人的评估,对于65岁以上的病人,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进行心理评估,与病人多沟通,全面了解病人的心理情况,及时发现自杀早期征象,将自杀意念及早扼杀。运用心理知识对病人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排解,防止自杀事件再次发生。

3.2认知行为护理疗法认知行为干预可以通过改变病人的消极自动式思维和紊乱的潜在意识或信念,改变病人对特定相关问题的认知,改善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4]。护士要全面了解病人的家庭、经济、生理、心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为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和人性化关怀,使病人感到温暖。向病人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使病人能够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向病人进行死亡教育,讲解生命的价值,以积极、乐观、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疾病,面对死亡。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心理疏导,倾听病人内心的困惑、顾虑,使病人负面的情绪得到宣泄。与病人达成在一定时间内不伤害自己的约定,约定实现后,给予病人必要的鼓励和奖励。引导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和娱乐活动,分散其注意力,减轻焦虑及悲观情绪。

3.3严格交接班,提高巡视质量责任护士要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发现异常情况要严格交接班。按时巡视病人,特别是夜间,要仔细观察病人的睡眠、呼吸情况,如在巡视时发现病人神情淡漠,不愿意交流或伴有不安情况时,要高度关注。

3.4加强科室药物管理科室制定住院病人口服药管理制度,对于住院病人口服药一律由病房管理,护士发放,看着病人口服后再离开。定时清理病人的自备药,和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病人自备的镇静、睡眠药物及时发现及时收回。

3.5加强家庭社会支持系统大多数老年癌症病人会担心增加儿女的家庭负担,拖累家属而感到内疚产生自杀行为。所以应和家属多沟通,使家属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发挥亲情的作用,使病人得到家庭的支持,减少内心负疚感,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社会资源缺乏也是病人自杀的主要原因[5],鼓励病人多与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病人家属、朋友共同去关心病人,促进病人生理、心理、家庭和社会功能的系统康复。

4小结

通过对自杀病人的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健全防止病人自杀的管理制度,通过完善对病人自杀的评估,加强科室的病房管理,提高护士的心理知识,以及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期及时发现、阻止、减少自杀案例的发生。

关键词:肺癌,自杀,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兰凤,巩秀丽.情感性精神障碍病人自杀原因的分析和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11,6(5):297-298.

[2]代丽娜.浅谈预防癌症晚期病人自杀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2,12(9):252.

[3]胡德英,刘义兰,邓先锋.大型综合医院住院病人自杀引发的思考[J].护理学杂志,2014,29(7):614.

[4]李桂林,陈炯华,张玉琦.认知行为干预对抑郁症病人自杀意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05.

3.一则发热病人的教学案例 篇三

[关键词]教学案例项目教学法护生

在护理技术课程中,教师可创设护理情景,将多种护理技术融入教学案例中,利用各种新型教学媒体,以项目教学形式完成教学任务。本文以2008年~2009年上学期笔者所教的护理技术课程中一则发热病人案例为基础,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发热病人的情景护理,学生学会迎接新病人,做好人院指导,测量病人生命体征并记录。通知医生接诊。遵医嘱实施相关治疗及护理。同时。学生通过对发热病人的情景护理,重点掌握入院病人接待,测量生命体征,口腔护理三项护理技术。

二、活动概述

指导教师课前把项目任务交给学生小组成员(任选10人),学生认真分析任务所给信息,选择所学护理技术完成该任务;学生复习护理技术相关内容,将小组成员分工,确定各自职责;指导教师将所需教学用物交给学生,让其自行练习,针对存在问题给予改错纠偏。学生在课堂上将项目成果展示;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与小结:学生书写实训报告。

三、教学和学习活动记录

(一)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内容以学习小组形式完成,指导老师把项目任务交给学生小组成员。病例如下:

姓名:江太太,性别:女,年龄:68岁。

主诉:发热两天,伴有咳嗽,牙龈肿痛。

病史摘要:自诉两天前因受凉出现发热,咳嗽,牙龈肿痛,食欲不佳,每餐只进食少量稀饭。曾在当地医院查体温高达39℃,现门诊以“发热原因待查”轮椅送住院。患者口腔有义齿,身体虚弱,需卧床休息。

作为值班护士,基于目前所学的护理技术,你需要做哪些工作?

1、学生分析讨论项目任务所给信息后,认为可应用目前已学的护理技术有:一是新人院病人的接待。二是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三是执行相关医嘱(特殊口腔护理等)。

2、学生复习以上护理技术相关内容,小组成员分工,确定各自职责:小组长一名;五名操作护士;一名模拟病人;四名观察员(包括小组长)。

3、教师将所需用物,如模拟病房、轮椅、口腔护理牙模型、生命体征测量用物、口腔护理用物等交给学生,让其自行练习。

(二)开展本次教学活动的教学媒体

教科书、轮椅、病床、口腔护理牙模型、病例、角色扮演及情景模拟。

(三)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记录(90分钟)

1、学生进行成果展示(60分钟):小组长介绍小组成员课前准备内容(5分钟);甲护士用轮椅推病人人院(10分钟);乙护士作为值班护士接待病人人院(10分钟);丙护士为病人测量生命体征(10分钟);丁护士向医生报告新人院病人情况(10分钟);戊护士核对医生医嘱后,为病人做口腔护理(15分钟)。

2、学生自评、互评(10分钟):自评的评价标准是:用物准备、心理状态、操作程序、护患沟通等。甲、乙、丙、丁、戊五名“护士”都认为自己用物准备齐全,但临场发挥紧张,导致护理操作程序有颠倒及遗漏,护患沟通言词简单,有重复。互评的评价标准是:仪表、情感态度、语言表达、操作程序、是否发生并发症等。四位学生观察员及“病人”提出各自对护理过程的看法(包括优点和不足):着装规范整洁;态度温和,言语关心体贴病人;操作时紧张,手发抖,声音发颤;操作程序有遗漏,发现异常情况没及时处理,如测血压时水银柱里有气泡;协助病人夹体温计时手冷;口腔护理时动作幅度过大,病人感觉不适。

3、教师评价与小结(10分钟):学习小组能正确评估病例的理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小组成员分工合理,团结合作;由于临场心理紧张,导致护理技术操作过程中出现个别程序颠倒和遗漏,但没有原则性错误;护患沟通基本有效,但使用医学术语较多,如“我为您测量生命体征”,沟通语言有重复、机械和生硬现象;护士操作程序符合要求,病人没有出现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能对病人进行相关健康教育,表现了一定的知识储备;病人对护理过程基本满意。表达了对各位护士良好工作态度的称赞。

总之,学习小组在老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圆满完成项目任务。

4、学生书写实际报告。包括小组成员任务分工,实训步骤及操作方法,实训中涉及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意见或建议。指导教师评语,成绩评定(10分钟)。

四、教学反思和回顾:

第一。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师将学生所学的多项护理技术,如人院病人的护理、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技术、口腔护理技术等巧妙地融合在一则发热病人的教学案例中,创设多个护理情景,形成一场综合实训的项目任务交给学生,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实践媒体,如模拟病房、轮椅、口腔牙模型、角色扮演等,使情景演练形象生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认真进行课前复习及分组练习,团结协作,勤于思考。敢于动手操作,使得课堂气氛活跃、生动,并在自我评价中勇于指出自身不足。该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将来临床实习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第二,指导教师在学生进行成果展示时,应及时发现学生操作中的异常情况,及时纠偏改错,培养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如本教学过程中血压计出现小气泡,可指导学生处理故障,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第三,指导教师应说明随着课程知识的增加,可依据此教学过程拓展综合实训内容,如发热病人的降温、抽血化验、输液、病情观察和护理记录等,进一步完善教学成果,避免学生误以为发热病人的护理仅止于此。

第四,让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前书写实训报告,进一步加深了其对教学过程的印象,巩固了所学课程知识,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意识具有积极作用。

4.《“病人”》教学反思 篇四

反思性教学增强了教师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提倡反思教学,使教师自觉的在教前、教中、教后严谨地审视自已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已的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下面21世纪教育网为大家整理提供了2016高三化学复习教学反思,供广大教师参考!

回顾高三的复习工作,反思得与失,总体收获是多研究、多思考、精选题,狠抓课堂教学。高三化学教学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纵观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可以发现其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连续性和稳

定性,始终保持稳中有变,变中求新的原则。期初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研究近五年的高考试题,摸清高考试题涉及的知识点、热点、特点以及变化趋势,找出它们在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以及一系列有层次的题目,在编制教学案一体化讲义时将将每个考点依次落实。

考试说明(即考纲)是高考的依据。是化学复习的“总纲”,不仅要读,而且要深入研究,以便明确高考的命题指导思想、考查内容、试题类型、深难度和比例以及考查能力的层次要求等。我们将考试大纲做了对比,找出增删的内容,题型示例的变化,并与学生一起阅读,让学生明确每一知识点在高考中的难度要求。

研究教材、考纲、高考题、学生的实际情况后,学期初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明确每一阶段复习的目标,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如9-10月份的主要解决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物质结构存在的问题; 11-12月份我们将重点

放在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电化学中,因为这些内容学生最难掌握,在这个时间段加强训练,为期末考试就做好了准备;1-2月份我们的重点是有机及实验基础;3月-4月的训练目标是I卷的整体提高和无机推断、常规计算及技巧。5月份的训练以提高应试能力为主,同时查漏补缺。

复习计划中不仅有每一节上课内容,还包括每周5次作业内容,每周强化训练内容,选择题专项内容等,并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调整与完善,每次的练习中都分必做题与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目前的复习资料不仅多而且杂,偏题、难题、怪题很容易挫伤考生的积极性,好的习题能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并能加强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引导学生寻求解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故教师自身必须投入题海,然后筛选训练题和资料,备课组内老师须明确分工,资源共享,在复习选题时要有层次、有梯度,由易到难地选择,并根据考试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合适的训练试题。

选编习题要以大纲和教材的内容及学生水平和认知规律为依据,要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和相应能力培养的有机联系,一个题型要联系、消化一项基本内容,题型多样化,层次要分明。

一般从以下六方面选题:①多选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少选老资料中的难题。②控制训练难度,以中档题训练为主。③注意练习题的能力层次要求,按不同能力层次设计不同练习题,可分层次进行训练和辅导。④多选实验创新设计题,尤其是课本内典型实验装置的改进设计,强化实验能力训练。⑤适当增加化学计算题训练,注重守恒法计算技巧⑥多设置情景,将易错题改编,或将客观题改为主观题,将顺向思维题改为逆向思维题。

如有关浓硫酸的稀释的考查可改为如何观察Cu与浓硫酸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复习钠的化合物时设置以下讨论

题A、如何测定含有Na2O杂质的Na2O2试样中Na2O2的质量分数?B、如何以NaOH溶液和CO2气体制备Na2CO3?C、纯碱中含少量NaCl杂质,请设计三种不同实验方案测定试样中纯碱的质量分数。D、实验室有一瓶刚从溶液中结晶出来的盐,现只提供盐酸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如何判断这瓶盐是碳酸氢钠结晶,而不是碳酸氢铵或氯化钠结晶?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分析将相关的知识点一一呈现。

5.[教学反思]《捞铁牛》教学反思 篇五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师:要把和尚做的准备工作说好,必须认真读课文,弄清这一小节共有几句话,各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

生:这一小节共有4句话。第一句讲和尚请人到水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儿。

师:不错。如果能简洁明了些就更好。老师教同学们一个概括句意的方法,就是抓关键字词。这一句可以概括为:“潜水摸牛”(板书)。请同学们读第二句,把关键的字词画出来。

生:大船装沙。

生:备船装沙。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下面同学们就用这种方法概括3、4两句的意思。

生:第三句可概括为“跨船搭架”。

生:我觉得用“拴船搭架”更好。

生:第四句可概括为“粗绳拴牛”。

生:潜水拴牛。

师:现在我们把每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所做的准备工作都弄明白了,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把这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的。

生:课文用“先、然后、再、又”这几个词把四项工作有序地连接起来。

师:现在请同桌间互相把和尚所作的准备工作有序地说一说,待会儿,请两位同学说。

(学生练说,再请原先试说的那两位学生说,学生评价)

师:两位同学比起先说得清楚多了,也有条理多了。不过,还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准确些。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哪些词语表现出和尚对准备工作考虑得非常周到。

生:因为铁牛很笨重,所以和尚用了“很大的船、结实的木料、很粗的绳子”,从这儿可看出和尚考虑得很周到。

生:还有“紧紧、牢牢”两个词也可以看出他想得很周到。

师:是呀!作者用心良苦的这些词语可不能轻易丢掉的。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说一说,待会儿,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说。

(学生练说)

[反思]

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定位于吸收,与写作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听读,而鲜见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和推进,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把阅读视为写作的附庸,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的沟堑,而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的课堂,使这个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四者应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着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从而获取语文能力发展与提高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进行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捞铁牛》这个教学片断,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读中练笔。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说写决不仅仅是读的

6.教学反思与如何写教学反思 篇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强调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教育思潮,首先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师教育部兴起,之后迅速波及并影响到世界范围内的教师教育界。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反思:是对自己的思想、心理感受的思考,对自己体验过的东西的理解或描述。反思是一种思维的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着的沉思,进一步理解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的主动地、持久的周密的思考”。

教学反思或称为“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

二、教学反思的特征

首先表现为自觉性。如果你想在三尺讲台上开启一片蔚蓝的天空,那么你会觉得不断地教学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你会发现生命就像每天升起的太阳一样是新的。

其次表现为超越性。反思是一种手段。反思后则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找到经验就升华。如此说来,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第三个特征为个性化。教学反思是教师自身自觉地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属于“个人奋斗”。你可能在灯光下静夜思,回顾和展望。你可能倚着窗口,遥望星空,夜不成寐。正因为教学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你就有可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反思的类型

从时间角度分,教学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种。教学前反思的主要根据是经验,有利于对教学过程的合理设计,教学前反思这一环节,要求各位教师在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运用已有教学经验,并借鉴他人教学中的长处,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自己的教学准备、设计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充分酝酿,反复比较、选择,形成教学设计和准备的最优化,达到最佳的教学准备状态。

教学后记的几种类型

“课后思”:一场课下来就总结思考,写好课后一得或教学日记,这对教师非常重要;

“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就是说,一周课下来或一个单元讲完后反思,摸着石头过河,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月后思”:对于自己一个月的教学活动进行梳理;

“期中思”:即通行的期中质量分析,这是比较完整的阶段性分析。通过期中考试,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家长意见,从而进行完整的整合思考;也可以以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届教学的宏观反思。

四、教学反思内容

一是对教师自身教学状况的反思。

如:本节课我讲授的时间是多少?(哪些可以不讲或者少讲)学生是否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段”?是否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对问题的设计以及提出,是否符合所教学生的实际?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处理适合学生吗?讲话的音调怎样{激情}?微笑教学了吗?训斥学生了吗?教师在教室里是怎样走动的?(目的性)授课后我感到快乐吗?有有导致我心情不佳的事件?尊重学生例举。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我对学生的需要类型是否清楚?这节课,我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到位吗?

二是对学生学习状况反思。

例:学生听课时的反应如何?有无原因?学生学习状态描述。学生的合作状况怎样?本节课的异类观点。(能否形成案例?)意外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于——学生,关于——事情,课后应该找他谈话交流。

三是对授课内容、方式、技能技巧的反思。

例:关注现实生活的情况,是否注重学科了学科教育价值的体现?所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情况;师生对话形式。师生交往互动的状况以及下一步的改进措施;那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效果?非预期性事件的处理(处理方法、怎样处理更机智)。

四是对课堂整体状况的反思。例:这节课从学生那里学到了什么?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感到与学生的关系最密切?那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回味?那些突发事件让我措手不及?自己感觉,这节课成功吗?感觉成功的课,有没有可以总结的规律?其他值得研究的问题是什么?

五 如何写课后反思

(一)书写内容

1.写成功之处

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达到光辉顶点。

2.写不足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今后再教学上吸取教训,更上一层楼。

3.写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写学生创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材料养分。

5.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二)写好教学反思的方法

1.从怀疑处反思。

从怀疑处寻求问题,至少产生两个角度以上的思考。如:教 学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学。从“是”与“否”两个角度,还可以延生出怎么“更科学”,怎么才能避免“不科学”等举一反三的思考。

2.从转换立场处反思。

一个教学细节,从教师、学生、家长的角度来看也会不同,细究之,从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看也是如此。因此,反思中,要有机地寻求转换立场,多角度来“包围”反思主题,才能增强反思的深度与客观性。

3.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处反思。

综合实践、跨学科教学实践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因此,反思有时也应从转换知识系统、学科领域来寻求不同的答案。

4.转换时空处反思。

环境、时间的变化影响了人们的认知。每个教学细节都有其发生、发展的时空特性,一堂课、一个教育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失败都有诸多偶然因素,不要因为成功或失败就放过或忽略潜藏其中的问题。

5、从假设性问题处反思。

注重思维的设计性是培养创新思维的要点。假设是逻辑思考的重要方式。一种假设就代表一种新思维、新概念,甚至能产生与已有的问题相悖的结果。反思中提出一个假设,就可能是在发现问题后寻找到的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6.从联系对比处反思。

对比体现差异,联系体现衔接,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我们就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新的问题。

7.从事物本质处反思。

哲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心理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基础。要学会做更深层次的反思,就必须掌握哲学原理,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三)、写教学反思的注意点

1.注意反思的“落脚点”。

教师们多数处于实践研究层面,因此要重视发挥自已的优长,找准“反思”的落脚点。首先要做好个人教学能力与教学风格的自我反思,如课堂教学设计是否过于单一,教学组织是否有序,激励奖惩是否得法,课堂氛围是否和谐。通过一番自我“反思”,明确自已“反思”的中短期目标、方向;其次“反思”要有结合实际教育资源意识,如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办学条件、学生实际等,有了实际的教育资源意识,“反思”才能实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2.注意反思的“系统化”。

一堂课、一个教学细节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并不是仅仅只是为了一堂课或一个教学细节,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我们整个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说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生命活力。因此,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 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3.注意反思的“实践性”。

新课标是一种理念,实践是在理念的指引下进行的,理念又是在实践的论证下发展的。“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改造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体现价值。

4.注意反思的“发展性”。

7.[教学反思]《行道树》教学反思 篇七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我以课文《行道树》为例谈谈。

《试教通讯》第9期(中学语文专辑)中登载了《行道树》的课堂实录和评点,它是作为新教材实验区的一堂研究课和课改试教较好的范例而出的。这堂课上,学生进入课文一读完它,“马上就有人举手发言”,他的回答是“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行道树的奉献精神”,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做出了这样的归纳:“文章是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既然在课堂的一开头学生就引入到这样一个狭窄的圈套式的思维中去,还谈什么自主探究的精神呢?

其实这堂课为什么上成这样,我也找到了依据。在同一期中刊登的《〈义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单元说明――第二单元》一文的“单元编写意图”中有“《行道树》中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的深沉给予我们。’这就是说,行道树这样的奉献者,获得的是深沉、神圣,同时又是以承受痛苦为代价的。”语文课本此文的导读也有:“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的句子。这样看来,老师和学生是否都无所适从了呢?

通过解读新课标,我感到首要改革的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从这里引发出来这样几点思索:

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行道树》一文作者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作品迷人的地方,一则在总是微笑轻柔的姿态,永远善意的呈现事与人之间的关系,甜美中不失条理。二则擅于将身旁切近实际的经验,由小见大,亦由杂乱中理出天地自然造物者的灵机与训诫。行道树是在与环境的和睦相处中求得共生,求得精神的娱乐和心灵的满足,那么我们为什么单单只将它看成一个奉献者呢?它也可以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或者说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追求者。“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张晓风散文论》中说她“涵天负地般的广阔胸襟,以寥廓思维空间为背景的对生命价值的沉思。”那么《行道树》一文的主旨如能更广阔地定位于“生命价值”,不就比一个概念

8.《“病人”》教学反思 篇八

《离子反应》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有些人认为概念是个知识点,在教学中重点是把这个知识点打开,挖定义、挖定义里面的细节,不过我觉得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教这个概念、学生为什么要学这个概念。概念原理内容是一种概括性熟悉、是一种揭示本质的熟悉,它是科学知识体系中非常重要而核心的内容,建立这个概念的学科价值是什么?学生学习这个概念的价值是什么?总之,我觉得概念的教学真的需要反复的去论证和思考概念的价值、概念学习的价值、概念教学的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第一个重点就是让学生熟悉什么是离子反应,为什么要学习离子反应。所以我以学生原有的化学反应的基础为出发点,将课本后面探究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三个实验提到最前面,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形象感知后,再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即反应的本质,从而得出电解质溶液反应的共同特征——电离出的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学生在大脑中对离子反应便会有一个初步的熟悉,同时形成离子反应揭示反应本质的印象。反应的本质用汉字表示看起来比较麻烦,怎样表示看起来更形象呢?这样就引出了第二个重点——离子方程式。对于反应物在水中易溶易电离的,我希望学生用“分析溶液中的微粒存在状态及微粒间的定量关系——寻找能够反应的离子——写出离子方程式——查原子守恒、电荷守恒”这种书写方法,所以以三个探究实验为例,让学生对照表格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反应的本质,即书写离子方程式。并且这种方法也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共存的问题。但是对于反应物中有难溶难电离物的反应,用前面那种方法就不太好分析,所以我以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为例,介绍了“写—拆—删—查”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对于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这种题型就比较好应用。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选择。下面就通过一组酸碱中和反应,既是练习书写离子方程式,同时也是对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或者说为什么要学习离子方程式的归纳总结。最后通过三道高考常见习题——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正误判定、离子共存问题对学生进行一个达标检测。课后思考题就是联系实际,关于离子反应在污水检测、医疗环保方面的应用。

9.《“病人”》教学反思 篇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1

基于对课文的理解,我确定的教学流程是,首先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卵、蚕、茧、蛾之间的关系。然后开展对课文的精读,重点放在蚕生长过程的变化的理解上,让学生抓住“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一天天发亮”等关键词语理解蚕生长过程中四次大的身体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适当为学生解惑,如“蚕为什么要睡这么多次?”、“蚕为什么身体会发亮?”等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需要重点注意的是要把准语文课的主旨,要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理解,通过读来表达对蚕的喜爱,通过读来激发他们对昆虫的兴趣。各种媒体的使用也要尽量少一些,不可用媒体的展示来代替学生的感悟体会。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2

《蚕姑娘》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虽然孩子们生活在农村,但是对蚕还是比较陌生的,只有少数孩子看见过蚕。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把学生带入了蚕的世界,看到了各个生长过程的蚕宝宝。学生们对于蚕姑娘的生长过程是十分感兴趣的,但又是比较陌生的。由于课文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构段方式基本相同。所以,第一次蚕眠,指导学生仔细阅读、体会,了解蚕“吃——睡——脱——醒——变”的成长过程,同时掌握好两个句子的表达方式,熟读成诵。学好了这一段,后面就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学了。用图示、提炼重点词的方法来把第二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的内容联系起来学习,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背诵,事半功倍。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对蚕产生了喜爱之情。有的小朋友说:“好可爱的蚕宝宝呀!老师,我也想养几只蚕。”我说:“好呀,过一段时间,就让大家来养。”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3

这篇课文很有意思,童话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蚕宝宝实在是惹人喜爱的昆虫。

在第一课时完成初读后,孩子们提了很多的问题,如:蚕为什么会脱掉衣服,蚕为什么要睡四次,蚕到后来为什么身体发亮了,蚕在茧子里怎么变成蛾的……说实话,有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在课前找了个关于蚕的网站,给孩子们看了很多关于蚕的知识。

学科整合,这四个字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来清楚地解释,但是,我怕是把这堂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学了这一课,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有收获吗?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掌握汉语言的音、形、意、字、词、句。这种课文如果纯粹上语文课,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吗?我觉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语文课要上得扎实而又不落入俗套。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体会,品读了短语、再品读了句子,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增加了不少课外知识。收获,我认为他们还是有的,因为,教育应该是多维而立体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4

一、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

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学习的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逐步解决学生的问题“放鱼是对的,不放就是错的,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可为什么我做起来却很难呢?”“为什么说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呢?”

二、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在引导学生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时,我鼓励学生在有关的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进而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例如对“‘可是再也不能养到这么好的蚕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这句话的理解,学生体会到了难受、伤心、委屈等,这些都是很有见解的体验。再如引导学生就“我”和“父亲”还会说什么进行想象续说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进行争论。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一是引导学生朗读的问题。当学生找出了有关的句子,用怎样的方式使学生的朗读质量得以提高?怎样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何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目标?如何评价朗读的结果?我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很粗浅,有待思考、探索。二是课文中难点的处理问题。在课文中,学生理解起来最难的是“什么是诱惑人的‘蚕’”。在学生讨论后,还是不能说出个所以然,由于时间关系,还省去了联系实际这一环节,就让学生带着半生不熟的理解走出课堂。应该说,学生对这个问题是很含糊的,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授。三是学生情感的激发问题。这是一篇能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的文章,如何让学生受到一次道德的洗礼,受到一次熏陶和感染,情感上产生一种震撼,这在课堂上显得薄弱。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见解。”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文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但是在充分张扬学生阅读个性的同时,对文本的意义要有大致的统一。不能把多元解读理解为学生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它还需要有个尺度.

学生对蚕姑娘的情感只停留在对它短暂生命的深深惋惜,是不对的,曲解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意思。我赶紧抛出一个问题:蚕姑娘的生命只有两个多月,太短暂了,蚕姑娘她后悔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情感扭转了过来,在交流中,流淌着对蚕姑娘深深的敬意,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扎跟在学生的心里。

所以我觉得当学生的价值趋向有所偏离时,还需要老师作必要正确的引导,让个性与共性达到和谐统一。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6

看过很多课例,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一直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花时间在这上面纠缠不休呢。但朋友的建议和纵容,又让我对自己的思考产生怀疑:不试过怎么知道?没给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又怎能从课题找出有价值的东西来?

于是,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便出现了这样一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请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有些蔫了,心想果然没意义。这时,钟玉花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蚕就是蚕虫,为什么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请了好几个,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对这样的答案并不满意。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他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那么可爱。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我知道,他们是企图在书中寻找让自己也满意的答案的。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在蚕的人生起伏里了。

经过这一次的尝试,我知道自己原来一直在犯一个错误:就是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想,也许因为这个低估,不知错过了多少精彩!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7

《蚕姑娘》这篇课文形象地描写了蚕由“蚕卵→蚕→蛹”的生长变化过程的相关知识:从蚕卵里孵化出来,四次蚕眠,蜕皮,上蚕山,吐丝结茧,变成蛾。全文结构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贯通,易于学生阅读把握。但学生没见过蚕,不太明白蚕的生长过程,这时语言的讲解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我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是用专业化的词语对学生来讲解,学生听得是雾里云里。虽说这一篇童话,惟妙惟肖,从“姑娘”一词让学生明白本课把蚕当作人来写了。教学我并没有强调这一点。为让学生一下子能理解蚕的`生长过程,我直奔主题,在课堂中尽量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尽量做到简洁明了,只求学生能够了解蚕的生长知识,就行了。

整课的教学应该说我的目标是达到了,通过让学生的读,教师的引讲,从第3、4、5这几个小节的对比读中让学生发现蚕的生长发展规律,抓住第二小节中一系列的动词“吃、睡、一动也不动、脱、醒、变”,让学生从老师详细的板书中一目了然,并能根据板书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蚕第一次睡时的生长规律,同时也发现蚕四次睡的生长规律基本相同,由扶到放,然后让学生自主地阅读理解课文的第3、4、5小节,学生这时已能自主地对课文内容真正地理解了。

在本课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完整地复述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学生掌握较快,因为他们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记忆方法,在这样的基本上我引导学生去背诵,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本上背诵,很多学生得心应手地较快完成了背诵任务。(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8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睡脱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

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妇教学反思9

蚕姑娘一文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蚕变成蛾的过程。虽然介绍的科学知识的难度较高,但是全文读来趣味较浓,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还是能掌握蚕一生的变化过程的。在学文前,我通过猜谜的形式导入学习的主题,学生带着这份好奇心在课余时间预先做好对蚕的了解工作。我让学生在自己了解的文字与初读课文对比,课外知识介绍有何特点,书本知识介绍有何特点。学生自然会发现书本上介绍的语言生动有趣,段式回环往复,句末注意押韵。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基本相同。

在大致了解课文的语言及段式后,我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先有个总体的认知,蚕宝宝的一生经历50多天,从蚕卵到蛾的变化过程。一张简单的图谱,箭头提示变化过程。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课文的第二至五自然段时,每学完一个自然段,我采用一张蚕的相片来总结归纳,学生从“又黑又小吃睡醒脱下变黄姑娘”等词串说明了二龄蚕的出现,同样的方法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依次出现蚕各个龄段的相片,学生能看图找关键词进行总结归纳。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借助板书进行课文的背诵。在段式的回环往复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又”字的用法,注意区分段与段之间的差别。学生养成会读书,读懂书的好习惯。

上一篇:小学生三年级作文(感动)下一篇:早晨的祝福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