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科学性

2024-09-07

管理的科学性(精选8篇)

1.管理的科学性 篇一

小议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论文

1.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网络和其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在思维方法上,要求教师能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在基础素养上,要求教师能够做科研型教师;在教学能力上,要求教师形成自几的教学风格并具有使用多种教学方式的能力。但是这些标准与许多教师自身的素质存在这很大的差距,加之教师的培训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因为畏惧情绪而安于现状,造成小学校长在贯彻新课程改革标准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难度的增加。

1.2教学理念转变不及时

新课程标准改革带来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如发展的理念、课程的理念、校本的理念、有效教学的理念、评价的理念、研究的理念等,由于受多年定势思维的影响,新课标的理念没有真正被内化为教学管理者的教学理念,这使得前沿性的教育理念没有真正的到达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内心。当前小学教学管理者的思想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仍是按照过去对管理认识的观念并且一直重复着过去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人们真正对管理内涵的认识,不仅仅在是在教学管理领域,在宏观的教育管理和整个学校管理和中都是滞后的。有些情况是虽然校长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教师具有抵触情绪,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校长提倡的理念并没有得到教师具体的贯彻执行,这就是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没有得到转变。还有些情况是教师虽然参加了各种类型和级别的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对新课程的改革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方法也有自己的看法,想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际运用,但是校长为了保证升学率,进行强化意识教育并不允许进行新的尝试,这就是校长的教学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新的转变。

1.3教学管理评价陈旧

一直以来,我国小学教学管理的工作是以适应应试教育为前提运转的,对学生的好坏进行评价也是根据分数来定,对于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是依据学生的成绩来论,在学校管理质量方面只追求片面的管理方式。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和校长不但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而且也开始关注学生在能力提高和获得幸福感等方面上,校长不仅仅关注教师教学成绩,同时也开始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但是以前的考试评价制度仍旧制约着新课标的`实施,学校的管理也还是以分数为主,这种传统的成绩评价方式,为小学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重重困境。

2.加强小学教学管理科学性措施

2.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笔者认为:各个学科要有专业的教师上课才是理想的教育资源。只有强有力的教师资源,才能提高教师质量,才能让家长对学校教育放心选择,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子女教育的需求。学校要用发展的眼观来看待教师队伍的建设,不应该只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的为教师提供各种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作为学校的决策者和领导者应该把好人事这一关,各科都要有相应专业的教师。

2.2转变教学管理理念

转变教学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管理者的理念都还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要求,因而不能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管理的作用,因此教学管理者应该不断地加强能力、知识和管理艺术的提高,一切活动都要为教师和学习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服务。还要善于将自己的教学管理理念转化为全校师生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学校的规章制度,再通过制度的约束把教学的管理理念转化为教学管理实践。

2.3科学评价

校长要激发教师潜能,关注教师个体。在小学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师是基础,校长是关键,只有拥有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校长要深入课堂,了解实际教学中的情况,对教学工作作出具体的指导与检查,校长要将教学信息与动态加入到教学管理的科学决策中来,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教学管理工作需要科学的评价,小学校长的教学管理要从选拔性、终结性评价理念过度到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的多元性、诊断性、过程性、综合性与激励性,将以分数为主的教学评价标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评价标准,从而促进学生自主成长和教师专业的发展,实现全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3.结语

总之,新课程标准改革下的教学管理工作不能持续在以前日常教学管理的单一层面上,要从新角度出发,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新陈旧的管理理念,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调动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动性,争取把教学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出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2.管理的科学性 篇二

艺术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也是人类所从事的两大创造性工作。艺术, 如诗歌、音乐、绘画、书法、雕塑、工艺、艺术设计等;科学, 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等;艺术创造形象, 激发情感;科学研究自然, 寻找自然发展的规律。艺术和科学都是人类的创造性劳作和成果, 也是人类所具备的两种独特的能力。

艺术先于科学而产生, 其历史已有数万年乃至几十万年的时间;而科学, 尤其是自然科学的诞生, 只是近代的产物, 一般以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出版《天体运行论》为标志;17世纪自然科学的对象、方法等发生重大变革, 欧洲一些国家先后建立了科学院, 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大定律, 成为当时科学发展的高峰;19世纪是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科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崇和信任;20世纪科学技术的两场革命, 更是掀开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纪元。科学产生的时间虽短, 但影响却极其深远。

(一) 科学与艺术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分化

科学与艺术在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科学注重实在, 求同;艺术注重想象, 求异。科学家冷静, 进行有意识的逻辑思维;艺术家富于情感, 注重下意识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科学思维是以逻辑思维为主要特征, 而艺术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很多人认为这两种思维是互不相关、独立发展的, 即科学和艺术是不相通的。例如, 英格兰诗人爱仑·坡、科勒律治、济慈等人就认为,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对立的两极, 二者所要求的敏感性与才能是不一致的, 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和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主张“把科学和艺术决然分开”。

艺术与科学的分野是从18世纪后期法国大革命后开始的, 其根源在于现代西方社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 资产阶级学院制度“把科学分析和哲学思辨分开, 技术和科学分开, 科学和艺术分开”。艺术与科学的分野, 说明两大学科有了本质的区别和完整的自我属性, 是其成熟的表现, 也是人追求不同目标和分工的结果。

(二) 科学与艺术的本质联系

然而, 对科学与艺术差别的过分强调并不符合科学与艺术的本质关系, 忽略两者的共通和协调是违背辩证规律的。在教育领域, 许多理工科的学生称自己天生缺少艺术细胞, 五音不全, 而艺术专业的学生称自己不善于逻辑思维, 这种观点导致忽视全面的素质教育和科学的思维训练, 对人才的成长不利。

(三) 多种思维方式的协同及科学与艺术的融合

实际上, 人们很早就注意到科学与艺术之间存在共同点。19世纪的哲学家、科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认为“直觉知识与理性知识的最崇高的焕发, 光辉远照的最高峰, 像我们所知道的, 叫做艺术和科学。艺术与科学既不同而又相互关联;他们在审美方面交会, 每个科学作品同时也是艺术作品。”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对思维科学研究的进展, 人们越来越发现科学和艺术有其相通、互补的一面。李政道、钱学森等著名科学家从科学、哲学、美学的高度提出了科学与艺术应该融合的观点。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辟的分析:“从思维科学的角度看, 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的, 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 科学工作是源于形象思维, 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源于艺术, 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 后才是科学。相反, 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 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 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 所以把科学和艺术分了家, 其实是分不了家的。科学需要艺术, 艺术也需要科学。”“文学艺术在整个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 虽有其特点和特殊的地位, 但其内容、思维形式与科学技术是相互贯通、互相促进、融为一体的。”李政道确信:“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科学与艺术同根共源, 是互为条件的, 并具有尼尔斯·波尔曾指出的那种“互补性”。“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思维心理学、大脑科学等的研究表明, 思维的差异和协调性有着解剖学的基础。人的大脑两半球有着不同的思维功能, 左脑主管逻辑分析、抽象概括、推理演绎等逻辑思维;右脑主管包括想象、直觉、猜想、审美等形象思维。因此, 艺术与科学的思维方式确实主要分别由左右半脑支持, 而每个个体也必然会存在某种思维能力占优势的可能。然而, 更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具有高度创造性的科学与艺术却需要左右脑全部思维能力的支持, 每一个伟大的科学与艺术作品必然是融合了人的全部创造力的结晶。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凡是有成就的科学家和艺术家, 大都是文理兼通的人。例如, 狄更斯、巴斯卡、牛顿、拉格朗日、高斯、希尔伯特、爱因斯坦、杨振宁、钱学森、李四光、达·芬奇、歌德、鲁迅……这些人之所以对人类做出伟大的贡献, 都和他们的左右脑思维功能全面开发有关。很多巨大的科学发现, 往往源于某种基于形象的想象。例如, 阿基米德浮力定律的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发明、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等, 都是从某个场景的形象或意象出发触发了灵感, 而最终再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最终完成的。同样, 艺术创作中大量体现着理性和科学。西班牙著名现代艺术大师达利的某些作品明显的包含着来自相对论的灵感, 再通过特殊的艺术形象予以表现。

二、回到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在英国工业革命后, 以泰勒、法约尔、韦伯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科学管理运动, 将科学管理的思想引入到了管理活动当中。管理, 之所以可以称之为一门科学, 也得益于这些管理学的先驱们将科学和理性的要素融入了管理学当中。

科学管理理论指导下的管理活动,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关系复杂化、多样化, 仅仅单纯地依靠科学和理性的管理已经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因此, 人们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影响管理活动的一些“软因素”上, 尤其是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和发展, 令人深思。人们开始更加坚信在理性的管理基础上, 一定还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左右着人们的管理过程。因为企业中的职工, 他们不仅具有理性, 更具有感情, 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所指出的那样, 人不但有经济上的需求, 还有心理上、情感上、自我实现等多重需求。因此, 近些年, 西方管理开始借鉴中国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中庸之道等管理手段和方法, 将管理视作一门艺术, 而不单单是一门利用生硬的指标就能做好的科学, 还注意到了管理中一些易被忽视的因素。

(一) 管理的科学性

科学是一种知识系统, 包括明确的概念、一般原理, 以及由相互关联的原理和观念所构成的理论框架。管理学有自己明确的概念、范畴和普遍原理, 独特的知识体系, 所以管理具有科学性。

同其它科学一样, 管理的科学性表现在它是大量管理实践经验形成的一套系统的理论和科学方法, 管理利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研究和探索人们如何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 从中揭示管理活动的各种规律。

(二) 管理的艺术性

艺术的最大特征是创造性, 即运用某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来达到某种预期效果。它更多地来自个人的经验、直觉和智慧, 正如钱学森所说, “领导艺术是一种远离数学领域的才能, 它能从大量复杂事物的关系中判断出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东西”。

管理的艺术性强调管理凭直感、创造力和经验, 注重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等, 因而艺术性是管理创新的灵魂。管理对象更多的是针对人, 因此还无法回避人类的许多非理性因素;同时, 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和个人能力因人而异, 管理的环境和条件也各不相同, 不可能运用同一的管理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对于稍纵即逝的机遇来说, 不可能重新再来, 因此也显示出了管理决策者对机遇把握能力的差异。

(三)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与自然科学相比, 管理科学还只是一门不十分精确的学科, 管理活动的复杂性, 使得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必须运用各种管理技巧、经验来解决具体的管理问题, 而这些技巧和经验只能从长期的实践活动中获得, 这就是管理的艺术性所在。可见,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 又是一门艺术, 管理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体。

三、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对旅游管理的启示

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业经营管理的新兴学科, 它是旅游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交叉的综合性专业, 需要兼有人文、地理、经济知识的经营管理人才。

无论是一般的企业管理, 还是旅游管理都是为了将一些分散的部分组合起来以期发挥系统的功能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如何将这些分散的部分组合起来, 有人认为是一门艺术, 也有些人认为是一门科学。旅游管理是否也与一般的管理一样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问题?

(一)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旅游管理中的表现

人类管理活动开始以后, 管理领域便逐步扩展。可以大致分为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把管理作为学科来进行专门研究, 应当认为是从工商管理方面来着手的, 然后及于其他类型管理的研究。对于上文论述的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研究也是如此, 首先考虑的是工商管理的科学与艺术性, 然后及于其他类型的管理。各种管理之间既有共性原则和要求, 也有各自的个性特点;通过分析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的联系与区别, 可以对应的看出旅游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之间密切相关, 具有共同的原则和要求, 所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使其管理对象趋于一个合理和谐的状态;它们都要遵从管理的一般原理和规律, 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理论基础。

1.旅游管理的科学性

旅游管理与工商管理之间的联系决定了旅游管理也存在着一般管理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就其科学性来说, 首先, 旅游管理具有系统的管理原理, 可以将其归结为四大类, 及人本原理、系统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其次旅游管理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 例如《旅行社管理条例》、《旅游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等;第三, 旅游管理有标准的操作规程作为技术性管理的依据, 如《旅游统计管理办法》、《国内旅游组团合同范本》、《导游人员管理实施办法》等等。

2.旅游管理的艺术性

对于旅游管理的艺术性, 首先从管理的对象角度来讲, 旅游管理的对象是旅游开发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和媒体, 涉及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旅游地规划与设计、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旅游企业的管理模式等, 这些方面都以旅游者的行为为主线, 涉及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所以旅游管理研究的主体是人, 因而就会出现类似于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 也就会存在类似于工商管理的技巧和“诀窍”, 即同样也具有管理的艺术性。

其次, 在相同的国家法律条例的前提下, 围绕旅游资源, 存在众多相关利益者, 如旅游企业、旅游者、当地政府、当地居民等, 利益冲突问题比较多, 同时解决冲突的方法也有多种, 如何解决才能够既符合旅游管理相关政策法规, 又能够解决各利益主体的纠纷, 这归根结底还是管理的艺术性的问题。

3.旅游管理也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与一般管理类似, 旅游管理也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旅游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性的基础之上, 没有科学的旅游管理, 也就不可能有管理者发挥艺术性的余地;另外旅游管理必须要有艺术性的辅助, 没有艺术性的旅游管理就会使旅游管理僵化, 也不可能最终达到旅游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另外, 一些技巧性的旅游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旅游管理知识, 作为旅游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真正发挥其效用。另一方面, 只有对科学化的旅游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 才能形成有效的旅游管理活动, 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际。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 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

总之, 旅游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相互转化的过程。

(二)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对旅游管理的启示

1.旅游管理应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旅游管理涉及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 并且关乎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制定一项旅游管理政策时一定要更多地重视土地管理的科学性。政策的调研、编制、实施等全过程都要有科学的管理理论来指导, 管理人员都要经过系统培训。尤其是在编制过程中, 要贯彻旅游管理的系统原理和效益原理, 使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旅游管理中要贯彻人本管理的原理, 发挥旅游管理艺术性的作用

旅游管理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 为实现预定目标, 对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 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 主要对象是人, 所以必须以人为本, 做好人的工作, 发挥旅游管理的艺术性。

3.对于不同的旅游管理对象要采用不同类型的管理方法

旅游管理对象较多, 包括游客、当地居民、旅游地、游客与游客、游客与当地居民、游客与旅游地、当地居民与旅游地、旅游地与旅游地等等的各种关系, 因此, 在处理这些关系时, 一定要运用多种管理方式和手段, 对于物的形态的地或地与地的管理应该更多的倾向于科学性的管理, 应依据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对于围绕人的人或人与人的管理, 就要更多的发挥管理的艺术性, 灵活、有效的处理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关系;而对于人与地之间关系的管理, 就要综合运用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管理方法, 既要考虑到旅游资源这种客体的客观性, 又要考虑到游客这一主体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赫伯特.理德.现代绘画简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176.

[2]李政道.科学和艺术—在炎黄艺术馆的讲话 (李政道文录) [M].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9.145.

[3]贾书成.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J].经济师, 2004, (5) :265.

[4]史江涛.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之边界问题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 28 (4) :541.

[5]陈祥星.对管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再认识[J].集团经济, 2004, (164) :15-16.

[6]庄威, 陈龙乾, 刘鹤颖.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对土地管理的启示[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20) :310-311.

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篇三

另一个是关于数量选择的。两个冰激凌放在你的面前,一个是半满的大杯,一个是堆到溢出来的小杯,两份数量几乎一样,你会选择哪份?如果工作内容一样,你是愿意进入一个大家都拿2800元、你拿2400元的公司,还是愿意进入一个大家都拿1800元、你拿2200元的公司?相信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小而满的那份冰激凌,而不是大而缺的一份;既使2400元比2200元多赚了200元,有相当比例的人仍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

文中最后揭示,我们对于让自己“不亏”的心理动力,远远高于让自己“多赚”的心理动力。为了不亏,我们弥补弱势的时间远远胜于发挥强势的时间。显然,这种宁愿不赚也别亏的想法已经让我们放弃成为强者的机会,大部分人已经变成了庸人。

全文短小有趣,启发多多。我一直宣称规律只有一个,规劝大家要不断认识规律、接近规律、适应规律,决不能一意孤行,违背规律,那样即使一时得意,最终仍要受到惩罚。可惜我们的企业不愿意也舍不得花气力研究规律,所以经常事倍功半。

二战时有一个飞行分析师,他分析了一些轰炸机归来后机身的弹孔分布情况,发现某些地方弹孔多,某些地方少或者没有。有人认为应在弹孔多的地方增加防弹板,因为弹孔多说明容易被击中。这个飞行分析师则认为应在弹孔少的地方增加防弹板,因为飞机能安全飞回来,说明弹孔多的部位是不重要的;而弹孔少的地方肯定重要,这些部位被击中的飞机肯定都没回来。

但是,这种分析必须做一个假设:飞机的各个部位中弹的概率都是相等的。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飞机上弹孔比较多的部位一定不重要。而事实证明,这个假设是不存在的:飞机上不同部位中弹概率肯定都是不一样的,一个部位弹孔很多也不能说明不重要,也许是因为中弹概率非常高而导致。

所以,分析这个问题必须再加一个前提:必须知道不同部位的中弹概率,以及各部位对飞机性能的影响,再根据这个前提再综合判断。这样就需一组复杂的复合概率公式。

4.管理的科学性 篇四

答: 管理是一门科学。

具有科学的特点,以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而且,作为总结管理规律的管理学所具有的特点也足以证明管理是一门科学。

(1)客观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组织的管理活动,它从客观实际出发,揭示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它是一种科学知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真实反映。

(2)实践性。管理学是从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它所包含的知识都是人们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的直接目的就是有效地去指导实践。

(3)系统性。现在的管理学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理论,这是通过对大量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发展而成的。管理学的各个章节所包括的内容相互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而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系统。

(4)发展性。管理学是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因为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管理学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它要在发展中不断充实、完善,有些内容还要进行修正,使之能够更有效地去指导实践。

管理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存在着客观规律性。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如果不承认管理的科学性,不按规律办事,违反管理的原理与原则,随心所欲地进行管理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管理的失败。

管理又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这种科学与艺术的划分是大致的,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说它是科学,是强调其客观规律性;说它是艺术,则是强调其灵活性与创造性。而且,这种科学性与艺术性在管理的实践中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作用,共同发挥管理的功能,促进目标的实现。

5.会场的科学管理 篇五

1、会前检查会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签到。签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小型日常会议由会议秘书工作人员代为签到。

(2)大中型会议一般采用证件签到。

(3)富有纪念意义的会议可采取簿式签到方法。

(4)有条件的可以采用名片签到方法。

(5)电子自动签到机签到。

3、引导就座。

4、分发文件。

5、制止无关人员进入会场。

6、内外联系,传递信息。

7、处理交办事项。

6.管理科学专业的论文 篇六

本文通过对管理演变、现行行政管理误区剖析、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等方面的理论分析,阐述了科学管理的新趋势,并深刻揭示新时期行政管理须注意的几个环节。

论文关键词:

行政管理科学演变科学化走向

一、行政管理的演变

管理是一个历史范畴,其作为实践是历经无数人的努力,步步演变,才走向科学化的。从最初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工业化时期的泰罗制和福特制管理,管理开始进入科学管理时期,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科学管理是由组织、协调、合作、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等多种要素结合而成的。这使人们对科学管理开始一窥堂奥,特别是现代行为科学的诞生,为管理注入了新的心理因素,而系统论的发展,为系统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此时,以梅奥为代表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管理不仅仅是为追求有序化、合理化,同时也追求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且谋求管理的整个系统功能的优化。这就是管理的科学化问题。

首先现代行政管理正在发生一系列的趋势性变化。首先是从流行程序管理变为倡导目标管理。程序管理要求管理者对被管理者明确行动的目标,且交代每一个行动的操作步骤,而且标管理仅需对被管理者明确目标及其工作要求,具体步骤由被管理者、操作层次的人自行解决。当然,不同的被管理者应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但在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的今天,仍一味奉行程序性管理是过于落后了。

其次,是从单一管理发展为分层管理。系统论中的结构――层次――功能理论开始在管理中发挥作用。不同人员结构的系统5单位8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模式,不同层次的管理者,其管理方法不能相同。高层次的管理者仅仅关注战略性决策,而日常程序性决策都授权于低层次管理者操办。不同的管理者其管理半径不一样,其控制力、监督能力也不一样。

再次,是从刚性管理发展为柔性管理。刚性管理强调硬性行政命令约束,管理思维是非此即彼,容不得权变。而柔性管理认为管理存在弹性,管理者往往根据不同的被管理者和不同的情境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从而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第四,从无风险管理发展为危机管理。传统的管理强调对被管理者的激励与约束的对称即所谓的奖惩机制的建立。通过表扬的手段、树立典型的效应来带动一批人前进,不谈忧患,不提危机,害怕被管理者受刺激过度,产生惧怕心理,影响工作及效率。危机管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其独特、甚至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后生,都说明危机管理的独特功能。更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危机管理似乎有演变为一种经常性管理模式的趋势。如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在管理中强调“最好的软件公司离真正破产永远只有!#个月。”正是有这种危机管理技能的运用,微软公司才会日益强盛。

不仅仅是管理模式在变,而且管理的指导思想也在变。如鲶鱼效应和木桶原理,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的兴起等。鲶鱼效应是一指在一批沙丁鱼的远途运输中,如果掺入几只凶猛的鲶鱼,反而会使沙丁鱼的死亡率降低,这是因为有了逃生的竞争,使沙丁鱼游动频率增高,从而生存力增强。同样,在管理中,如果多引入一些不同类型的人才,则会使单位的生命力更加旺盛,这破除了传统的“一山难容二虎”的理念。木桶原理是指一只由几十块木板拼接而成的大木桶,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一块木板。这给管理上的启示是:面对被管理者的差异与管理环节问题的差异,其实是最薄弱的那一个环节,可能会导致管理上的麻烦与致命伤。因此,一名优秀管理者应从最薄弱环节改进入手,去提升整体的管理绩效。只有经常性检查,经常性抓落实,抓责任制的贯彻才会获得满意的管理效果。现代科学还告诉管理者,如何将自己所管理的组织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已是十分迫切的问题。传统的管理认为,被管理者一次充电,受益终生,知识、才能运用只须储备一次,便可应付全部的挑战。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这一管理理念落伍了。只有带领组织成为持续学习型的组织,摆脱单纯的模仿,且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一个单位、组织才会生机勃勃,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同行,取得成功。

二、现行行政管理的误区剖析

当前,一些人戏称流行的行政管理模式为“领导就是开会、管理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一些管理人士并将其作为管理上的金科玉律。这其实是行政管理庸俗化的表现,是一认识误区,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进行管理将贻害无穷。

首先,将开会布置任务,理解为科学决策的替代,这首先是管理者的悲哀。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会海”连绵,管理者开了会就等于事情完成了,长此以往,落实工作成为顽症。而没有落实的政策一切都是空的,管理的效能无从体现。

其次,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什么,仅仅是收费吗$把管理权限混同于单项财权行使、赚钱的所为,这是极端简单化的表现。的确,好的管理可以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管理不是为了收费了事。这是管理导向的错误,会造成管理可有可无,机构形同虚设,人浮于事,最终断送了事业。

再次,协调就是喝醉,这是将管理极端庸俗化的表现。当然,协调是需要将方方面面的利益进行平衡,对各方倾向、意见进行妥协,但决不是一喝了事。

还有一种的管理误区就是多订制度,认为有了制度就有了管理。从而导致规章多如牛毛,有否贯彻执行则无人问津。这种错误的认识容易造成“文山”现象,管理者须签阅大量的文件,哪有时间、精力去真正管理呢?其实,有了制度不等于就有管理,有了制度,只是为管理准备了一些基本前提、准备了一些条件,这只是管理的开始,实际上,被管理者是否自觉执行这些规章,这需要监控、需要调研,这都是管理题中之义。制订过多的规章等于没有规章,因此,规章过滥也会影响管理的效能。

三、新时期行政管理科学化的走向

1、决策的科学化。作出一项正确的决策,有赖于完全准确的信息,也需有一套动力机制去刺激决策付诸实施。传统的管理以领导者“拍头脑决策”为主,凭经验、凭主观决策,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必须寻求决策的动力机制,健全为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

2、办公的自动化。制度、决策的落实在于执行,它涉及到办公的启动,传达贯彻、督办决策的实施到位。传统管理这些环节都已齐备,但缺乏的是高科技手段。现代管理就是要借助于办公自动化技术,成倍地提高政务效率,建立督办网络体系,使事中、事毕都存在可测性与可控性,使决策者、管理者随时能得到确切、全面的信息反馈,以便实现全程动态管理。

3、管理的信息化。无论是决策,还是日常管理监督,都需要管理的信息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是决策的前提,反馈实施信息是管理的要求,总结反映、宣传信息是管理效能的体现。因此,信息化管理是走向科学化的必然要求。通过重视信息反馈,不断改进管理方式。在管理过程中注意管理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调整管理的目标和方式,达到优化。

4、监督的经常化。好的管理,必须伴随大量的、经常性的日常监督,否则,薄弱环节随之产生,突变因素随之潜伏,久而久之,随着问题的累积,可能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发挥群众监督,加强内控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监督,使问题、隐患没有藏身之处,是十分必要的。

5、管理的法制化。依法管理是今后行政管理的大势所趋。伴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发展进程,我国行政法制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方面,我国制定了成千上万的涉及行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及行政管理规章,这大大改变了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政策进行管理,而使行政管理具有很大随意性的弊端;另一方面,我国通过《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建立了比较健全的行政救济的法律制度。在这一基础上,我国于80年代末正式提出“依法行政”的口号和要求,管理开始走上法制化的轨道,这对新时期的行政管理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斌伟、泰勒科学管理理论对行政管理的借鉴意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J],1:26-28

[2]洪威雷、黄华+服务行政―21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湖北大学学报[J]2001.2:15-18

[3]吴瑞坚、知识经济时代:行政管理的变革趋势+长春市委党校学报[J],62(0)62-66

[4]乔革宇、石英等+略论行政决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J]2001,1:70-73

[5]西方管理学名著提要[M]孙耀君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0月第3版

[6]知识经济+吴季松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3月

[7]管理模式+刘光起著[M]企业管理出版社,9月

7.管理的科学性 篇七

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以自己在基层工厂的经历为基础,归纳出了改进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的一整套理论。科学管理的原理以实现效率为使命,以任务管理思想为轴心,追求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其管理思想的建立使管理从此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并奠定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基石。英国的管理学家厄威克说:“泰勒所做的工作并不是发明某种全新的东西,而是把整个19世纪在英、美两国产生、发展起来的东西加以综合而形成的一整套思想,他使一系列无条理的首创事物和实验有了一个哲学的体系,称之为科学管理。”[1]

(一)关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②

1.科学管理实验的两个基本原理:(1)作业研究原理。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2)时间研究原理。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

2.三个基本出发点:一是效率至上。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二是可以采取任何方法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挑选一流的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标准化的环境。三是劳资双方应互相协作,在工作中共同努力。

3.四项任务: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第二,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养和教育,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身工作的做法,并根据工人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亲密协作,并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第四,资方与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分工。[3]

4.科学管理内容:(1)作业管理。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法;制定培训工人的科学方法;实行激励性的报酬制度。(2)组织管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职能工长制;管理的例外原则。(3)管理哲学。科学管理理论提出的有科学依据的作业管理、管理者同工人之间的职能分工、劳资双方的心理革命(遗憾的是,泰勒对此没有进行细致的操作化设计,在当时并未实现这种双方的全面的心理革命)等,为作业方法和作业定额提供了客观依据,使得劳资双方有可能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成果来协调双方的利害关系,从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二)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现实意义

古典管理理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古典管理理论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现代管理理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对今天的企业管理仍然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如果相当于美国、欧洲在本世纪初时的生产力水平的话,科学管理理论应该是这些国家主要适用的管理理论,因为管理思想总是与文化历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人的认识程度和生产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1.科学管理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较大差距。而由于缺乏基础的管理或管理不当造成的巨大的资源浪费与自然资源、能源日趋紧张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更需要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指导而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生产方式的顺利过渡。运用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解决因管理不当造成的浪费是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必然途径。

2.科学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水平。当前许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仍停留在学习西方基础管理理论的阶段。特别是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仍处于泰勒时代前的经验管理阶段。管理者职业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管理不重细节,缺标准,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和方法运用不足。如作业工作无明确的标准、无合理的工作定额;工人缺乏培训;对管理过程缺乏有效的控制;规章制度不健全,组织机构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的状况。科学管理原理用科学的方法取代经验的方法,崇尚精细化、标准化、流程化、规范化,以理性思维进行管理的核心理念对当前中国的各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3.科学管理有助于改善我国管理现状。经历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治”的思想仍然影响着今天的管理主体。管理主体注重个人权威,仅凭个人的知识、经验与性格偏好对管理活动作重大决策;而民营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家族化管理也限制着管理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中国民族文化的特点也使得管理中感性超越理性,法制意识淡薄,讲人情,重关系,忽视制度。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知识来代替个人的见解或个人的经验知识才能提高企业的效率。因而运用科学管理有助于我们打破传统经验管理的樊篱。

4.科学管理与我国现阶段劳动者素质相适应。现阶段我国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较低。劳动者中作为中流砥柱的产业工人的文化技术素质及职业技术水平也不高。据统计显示,我国现有一支数量为7000万的技术工人队伍,但高级技术工人仅占技术工人的3.5%,这与发达国家一般达到20%以上的水平比较,差距实在太大。工人以从事简单劳动为主,对于着重于作业研究的科学管理来说,可以很好地促进其生产效率的提高。且这个社会阶层的劳动者对物质方面的要求相对迫切,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一定的物质刺激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5.即使在今天的西方国家,仍可以在各类企业和公共组织中看到科学管理的作业程序和管理方法的影子,科学管理思想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正如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的那样:“科学管理只不过是一种关于工人和工作系统的哲学,总的来说它可能是自联邦主义文献以后,美国对西方思想作出的最特殊的贡献。”[4]

结合中国管理现状,我们只有将科学管理理论作为主要适用的管理理论,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充分吸收并运用科学管理的原理,才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科学管理面临的问题及人本管理对其的修正

科学管理的作业程序和管理方法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在对科学管理理论及其管理实践的研究与分析中,我们也发现科学管理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泰勒在他设计合理精确的任务管理无法顺利进行时,面对工人的反抗不得不加入“精神革命”(即将人作为人对待的人道主义管理哲学,即要求上下合作,管理者要关心工人,为工人服务,尽力消除工作环境中的不愉快因素,使工人心情愉快的工作。)的内容到科学管理思想体系中,尽管这一获取工人合法性支持的思想还没有得到理论展开的机会。[5]而人本管理正好可以弥补科学管理的局限性,实际上,在泰勒科学管理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对人的心理方面进行研究了,只是被淹没在科学管理的浪潮中。

1.科学管理理论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前提。在泰勒和他的追随者看来,工人最为关心的是提高自己的金钱收入,企业家的目的是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然而这种人性假设是片面的,因为人的动机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动机,也有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动机。雷恩在《管理思想的演变》中说到:人们并不是理性的,而是由本性支配的。因而,只有通过理解人的本性,才可以解决管理实践中大量与人有关的管理问题。建立在“社会人”假设前提下的人本管理理论,看到了人的特殊价值、地位与作用,看到了人作为人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存在,而这正是人本管理高于物本管理之所在。

2.在管理目标上,科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使雇主实现最大程度的富裕,同时也使每个雇员实现最大程度的富裕”,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人本管理还重视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工作生活质量,以及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不是单纯追求利润。生产目标和员工的需要都要得到重视,人本管理考虑到了员工的需要,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并共同分享权力。

3.科学管理侧重于作业层面的研究,忽视决策层面的研究。泰勒思想公开、明确要求熟练员工不能参与工作过程的决策,不能控制工作过程。这意味着所有工人和基层管理者都不许或很少参与管理,他们不是或基本上不是管理的主体。人本管理则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决策,以此获得决策的合法性、可接受性,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管理活动的有效性。

4.科学管理的激励模式较简单。一方面组织通过制度体系,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组织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又以金钱作为诱惑和刺激,从而达到组织管理的目的。在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是行得通的。但是,当基本生活条件得到了满足,人们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追求更高级的需要,比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时,这种激励方式就没有那么有效了。除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之外,人本管理中管理者对员工的尊重与关心,以及实施一种与员工成长相适应的激励方式正是对传统激励模式的补充。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让员工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5.科学管理通过一系列艰苦的试验,把一流工人的技术经验、操作技巧等总结归纳成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对经过挑选的工人进行一些必要的培训,很快就使这些工人像一流的工人一样完成一流的工作量。标准化让工作变得简单,简单就容易熟练,熟练自然就产生高的效率。这对于工业社会大规模大批量生产是非常有效的。然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经营没有特色、产品没有个性、管理没有独特之处,就难于在市场经济中立足。面对各类组织趋于战略化、动态化、虚拟化、信息化和多样化,员工文化背景、心理、工作风格等各不相同的情况时,只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针对不同员工实行个性化管理,才能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才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只有在管理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提供个性化服务并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6.科学管理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而没有解决组织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只注重个人工作效率,重视个人工作方法的改进和优化,而忽略了集体协作、团队工作,不利于提高整体效率;而人本管理要求管理者善于运用各种沟通手段,联络感情,满足员工的社会心理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宽松环境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努力塑造团队合作精神从而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三、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结合

将工人当作可拆分的机械和将其作为需要激励的人,体现出两种不同的价值倾向。泰勒的理论倾向是将两者融为一体,但是,他在融合两者时对其中之一进行了合乎理性的科学分析,对另一个则只作了说教式的宣扬。虽然泰勒强调精神革命是科学管理的核心,但是价值观的内在冲突必须通过有效的体制设计才能完美结合,单纯的说教不可能将相对空洞的精神革命自然地契合到细致构建起为人服务管理中去。⑥因此,坚持科学管理,发挥其最优化、标准化、数量化的优势,并以人本管理的价值内核对科学管理加以补充和丰富,构建适合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管理模式,是对科学管理理论的修缮与发展。让管理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成为现代管理追求的最高境界,这也充分说明了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关系。

1.管理目标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结合。在管理实践中,人不仅仅是手段,人本身也是目的。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组织还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重视和运用人力资本以促进人自身自由、全面发展及人与组织的共同发展。

2.管理方式上重视制度与重视人相结合。科学管理制度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是管理公平公正的保证,是维护正常组织秩序的保证。在管理活动中,首先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科学的工作流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健全的企业经营机制,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此基础上,还要帮助员工满足他们的归属感,让员工感到自己是他所在的组织中的一个重要成员。

3.制度与文化结合。如果我们只靠制度管理,没有文化配合,员工会越来越自私,对策会越来越多。在制度建立的同时,一定要进行文化建设。要突出制度中激励、促进的功能。员工为了获得和提高自我利益,会受奖励制度所吸引同时又受企业文化氛围的影响。

4.软环境与硬环境结合。一是指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心情舒畅。二是指工作本身的条件和环境。提高工具、设备、器材等先进水平和完备程度;提高工作场所的舒适、整洁程度等。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和工作条件环境,二者的结合不仅会促进工作效率的提高,也会促进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

5.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期望理论认为,要有效激励员工的行为,管理者必须了解员工的各种需要和强度。针对不同管理对象的特点采取不同方法,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力。同时,管理者应把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机结合起来。如建立专业发展机制、人才生长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市场调节机制等等。激励还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对于优秀员工,通过制度化的方式对他们用股票、红利等方式激励。

6.注重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不断促进员工进步和成长,这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目前我国企业员工整体素质较差,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社会的要求。作为企业,必须组织员工不断学习并引导他们不断研究市场的新变化、技术的新动向,迎接环境不断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四、结语

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与泰勒时代相去甚远,不可能完全照搬科学管理理论。但实践中的一些普遍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管理问题。科学管理成为一切管理的基础地位不会动摇,人本管理也不是不要制度的管理,而是在建立更符合员工需要的制度基础上的管理;人本管理所强调的人性化不是违背组织基本制度和要求的人性化,而是让员工和顾客的需要成为企业管理制度形成基础的人性化。对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必须坚持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最终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共同目标。

参考文献

①马洪,孙尚清.现代管理百科全书.中国发展出版社,第26页.

②郭成纲.西方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第109~121页.

③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69页.

④德鲁克.管理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208页.

8.管理的科学性 篇八

关键词:小学学校;学校管理;科学性;有效性

G627

在學生的教育工作之中,小学的教育是比较重要的,所以提高小学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从学校的领导部门进行研究分析,指出了领导部门对学校管理的中心作用,进一步分析了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希望能够对具体的小学学校的科学和有效性的管理有所启发。

一、学校的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一)对领导集体进行优化

作为一所教育单位的管理部门,在小学的管理方面,学校的管理部门就是小学内的管理中心,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以领导的决策思想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实际的针对小学学校的管理当中,主要是围绕学校的领导集体做出内容,为了能够提高小学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就必须保证领导集体的思想和决策的与时俱进以及科学可行,从而更加利于学习的管理和有效执行。

加强对小学学校的管理,第一方面就是要对学校的校长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范,作为一个学校的中心人物,校内的很多事物都是依据校长的指导来进行。校长的行为和想法往往代表作一个学校的身份和地位。校长的想法是否能够与时俱进是保证学校能否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1]。另一方面,对于学校之中的除校长以外的领导集体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容,领导集体的意见和建议往往代表着学校大多数人的意见,并最终反馈到校长的手上,所以对于领导集体的科学规范也是很重要的。只有保证整个学校的领导集体与时俱进,科学向前,团结向上,那么对于具体的学校管理就会产生很好的管理氛围,从而能够为小学学校的管理制度和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作为一个服务于社会上的教育部门,在针对学生的教育工作才是重中之重,所以针对教师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关系着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这对于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地位也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因素,对于学校的管理的制度和谐学校的建立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针对教学环境的建设,要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尽量采取人性化和合理化的管理方式,加强教师资源的素质建设,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严格按照教育部门的规章制度,不断创新教学管理意识以提高教学的效果[2]。努力争取把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一)建设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之间的关系和互动能够对教学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氛围,那么对于教师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作用。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会对整个的教学活动有所影响。如果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之风,那么对于整体的教学质量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教师之间互相不理睬,在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方面不作为,对于学生的特征和课堂反应没有沟通,那么对于后续的教学工作也会有所影响,从而限制了教学质量的提升[3]。

(二)建设和谐的师生之间的关系

学校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对教学质量的成果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管理的重点,但是对于师生关系的研究至今没有成形的理论,所以要进行摸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的基础上,努力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大势所趋,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比较融洽,能够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相互沟通的良好风气,那么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是一种推动的作用。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种沟通和互为尊重的关系,那么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就会是一种限制的作用,学习氛围就是下降,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所以对师生关系的建设也是保证小学学校管理科学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部分。

(三)对学生之间的关系加以引导

在小学学校的管理之中,为了能够提高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需要营造一种生生关系良好的环境。学生是一个学校建设的重点,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良好和团结友善的环境下,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如果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团结互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学习氛围,那么就会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改善课堂学习环境以及课下学习环境有很好的效果,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4]。如果学生之间不能够相互帮助,每个学生都是顾着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分享,学习方法方面不沟通,那么对于整体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会有很大的阻碍,同时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总体来说,小学学校的管理是在在学校的全部人员共同努力下才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学校的领导集体要有科学的决策和引导,其次是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要能够有序的开展,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对具体的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所保障,才会实现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目标,进而对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提高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志森.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学园,2013,15:159-160.

[2]李培仁. 如何提高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教书育人,2015,14:17.

[3]韦忠跃.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02:158+160.

上一篇:小学语文:第四单元《第八次》2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上)下一篇:屠呦呦极具幽默的诺贝尔奖获奖感言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