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文章读后感(精选10篇)
1.毛泽东的文章读后感 篇一
用毛泽东思想正确对待大学生活
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专业金融111班狄会丰
忽然顿悟了,当我们不自觉的开始用学到的实践认识论、辩证法来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才真正的长大了,顿悟前必然要经过挫折、失败的洗礼。大学的实质是一个向独立过渡的纽带,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提供了选择的机会,我们必须要学会负责,学会独立。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是唯物论、发展观和唯物辩证法在中国的胜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旗帜,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而我的大学道路到现在也是走的曲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中地表现在我当下的生活学习中。在经过了一年大学生活的洗礼后,才渐渐的给自己找准了位置,明确了方向。这一年的时间说起来不算短,但其中教训深刻,让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这12字真言确实经典。
大学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老师说“大学生活是自由的,大学里最难打法的是时间。。。”电影里的学校生活是青春浪漫的,有甜蜜的爱情,欢乐的歌舞,激情的运动。。。我心中的大学一直停留在西南联大,有大师、学者,生活是自由的对知识的追逐。可是现实的大学生活是尴尬的,自由是没有绝对的。早读、晨点、各种检查以及乱七八糟却又不得不执行的各种繁琐让我认识到大学不过如此;考试没有过要补考,非常少的旁听,非常多的逃课,枯燥乏味还要照本宣科的PPT讲课。。。我渐渐认识到,这才是真正的没有经过艺术加工过的大学生活,也许因为这里不是一流高校,不是那个我们共同虔诚向往过的圣地。
我们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考试不单是最有效的检验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认识自己的最有效方法。经过混乱、忙碌的上学期,我并没有从这次考试的小失利中吸取教训,终于在期末考中遭遇滑铁卢。自己没有聪明的大脑,就应该比别的同学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没有富裕的家境,就应该勤俭度日,要想以后过得好,就只能通过当下的努力;“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未来只有通过今日的努力改变,选择一项就要把这项做好,不能“意淫”,有美好的愿景固然好,但当下最重要的事就是做好当前的自己,以后尽是空谈。这就是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单枪匹马的个人英雄主义在大学里是行不通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在此相聚,人人身怀技艺,没有人是差的。发现同学们的英语那么好,那么聪明,那么的有才艺,才明白“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道理。大学里的思想是自由的,人格是独立的,这里只有说服,没有委派。大学是我们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想在大学生活里有所作为,就必须要团结身边的同学,获得他们的支持,就必须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代表广大同学的利益和呼声,依靠团队的力量集思广益,从而解决问题。
2.管理者必看毛泽东的七篇文章 篇二
很多事情,看似隔行如隔山,但隔行不隔理。比如,闹革命,打天下,建立政权同经营企业看似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二者内在的道理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因为无论是打天下,还是经营企业,都是一个创业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都是由领袖带领追随者完成的。
毛泽东领导的人民革命是一个伟大的创业过程,可彪炳史册。在革命过程中,毛泽东形成的一些思想对于同为创业者的企业家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毛泽东思想也确实影响了中国很多知名企业家的经营管理理念,比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海尔CEO张瑞敏等都深受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作为企业家,应该学好毛主席的七篇文章。
第一篇:《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作为企业家,也一定要分析一下自己企业能够生存和发展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让企业生存了下来,并且能够发展下去。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企业家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来认识企业的外部环境,来定位企业的发展。
第二篇:《井冈山的斗争》。
革命是斗争,企业是竞争。革命斗争很残酷;企业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但也绝对是优胜劣汰。因此,企业无论是在生存阶段,还是在发展、壮大阶段,都要讲竞争策略。尤其是企业在“井冈山”时期的初创阶段,可以说是在夹缝中生存。如何在竞争中,让自己活下来确实不容易。所谓竞争策略,就是如何在竞争中取胜的策略。如何形成自己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是伴随企业整个发展历程的问题。
第三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创业可谓千辛万苦,总是遇见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面对困难,一定要树立起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的事业一定能能够成功,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联想创始人柳传志的话讲,就是“困难无其数,从来不动摇”。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是要有明确的愿景,相信企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愿景一旦成为一个组织的信念,就成为组织发展的动力源泉。坚定的信念才是支撑企业家战胜困难的力量,才是支撑企业发展壮大的力量。
第四篇:《论持久战》。
创业是一个过程,期望快速成功不现实。企业的发展壮大更需要一个过程。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下,发展快不如活得久,所谓剩者为王。所以创业者、一定要树立起打持久战的心态,时刻积蓄力量,时刻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切不可以跑百米的速度来跑马拉松。将精神绷得太紧,迟早出问题。
企业家往往戒骄容易,戒躁难。市场的压力容易让企业家急躁,渴望快速脱颖而出,快速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树立起绝对领先的行业地位。但是,着急也没用。着急只能让自己失去工作的效率和创造力。
做企业有方法,但是没有捷径。只有静下心来,瞄准目标,脚踏实地地干好好每件事,持续积累。企业的各种资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企业就能形成厚积薄发之势,企业就能发生质的飞跃。所以树立打“持久战”的心态,对企业家来说非常重要。
第五篇:《改造我们的学习》。
学习力才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能力。没有学习的质量和速度,就没有创新的质量和速度,就没有企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一个人能做到坚持学习,善于学习非常不容易。一个组织能做到坚持学习、善于学习,更是难上难。因为良好的组织学习,需要实事求是、坦诚沟通、相互包容的企业文化作为支撑。而根深蒂固的面子文化和圈子文化窒息了企业开放、包容的沟通氛围。这也导致很多企业提出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标,往往也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上。
企业如何改造自己的学习?关键是企业家要勤于学习、要善于学习,不断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为员工作出表率和榜样。真正做到“密切联系群众”,“理论联系实际”,“批评、自我批评”。放下自己的身段,心甘情愿当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当领导。
第六篇:《论联合政府》。
企业要发展,必需要与别人合作、联合。合作是最基本的商业精神,联合是企业快速做强、做大的重要途径。但是合作、联合并不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自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因此,在合作、联合中,要把握好自己的发展主动权。
政治是实力的较量,企业也是实力的较量。别人愿意不愿意与你合作,取决你的价值和实力。在合作、联合中,自己处于什么地位,也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能否在合作、联合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把握自己的发展主动权,不仅仅取决于自己的实力,还取决于自己的追求。
第七篇:《将革命进行到底》。
3.《毛泽东的故事》读后感 篇三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在我小的时候,就经常听着奶奶哼唱这首歌曲,我就问奶奶唱的是什么,奶奶就告诉我,这首歌曲叫《东方红》,歌颂的是毛主席,还告诉我说:“毛主席是我们人民的大救星,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领袖。”
假期,我读了《毛泽东的故事》这本书,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毛主席,我不仅知道了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生活上非常勤俭节约,而且在青年时期学习就非常刻苦,在战争年代仍然没有停止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巩固学习,这才有了渊博的才学,领导革命取得了胜利,成立新中国!之后,爸爸还有妈妈又给我讲了一些红军长征时候的故事,还告诉我,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领袖,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事家,还是伟大的诗人,还给我念了毛主席的诗词,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了毛主席的伟大和知识的渊博!
4.《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篇四
众所周知,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伟大领袖。通常,我们更多地是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认识毛泽东的,毋庸置疑,毛泽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伟大开拓者,称得上是一位伟人,但是抛开这些伟人的光环,从读书的角度来看,他从始至终都是一名勤奋好学的书生,博学而不刻板,好学而重实践,谦虚而亦自信。近日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我被毛泽东一生坚持不懈的读书精神所感动,他的读书生活引发了我的思考,他的读书方法也值得我去学习。
博览群书,有针对性,分主次。
毛泽东一生都在读书,无论是读书的广度还是读书的长度,都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古今中外各种类型的书籍,从哲学到自然科学,再从逻辑学到中国古典文学,甚至是英语,大到经典名著,小到报刊杂志,无数的书被毛泽东捧在手里爱不释手。“毛泽东并非出生于书香门第,对读书的酷爱,也并非从书斋式的学问研究出发,而是基于一种朴素的社会理想、人生目标”,将读书视为人生目标,这是何等的气概,最难能可贵的是,即便是在艰苦的革命时期,毛泽东依然想尽办法坚持读书学习,而对比我们大学生的读书条件,真是心有愧疚。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更要如毛泽东一样广泛阅读专业之外的书籍,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完善理论结构,正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读得多,才能正确解决更多的问题。
多读自然重要,它是撑起整座知识大厦的基础,然而也不能盲目而读,读书同样要有针对性,分主次,对于重要的书要深读、精读、反复读,更多的精力应该分配给需要的地方,否则本末倒置,不分轻重缓急,就难以将需要的知识及时地学习利用起来。
毛泽东读了无数的书,然而并不是均匀使力,马克思主义著作是他读得最多最深的书,因为“他认定马克思主义是唯一能救中国的革命真理”,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密切相关的。自走上革命道路后,为了寻找到救国、治国的真理,毛泽东作为革命家和政治家,自然要认真读能够解决国家命运问题的书。土地革命时期,在受到“左”倾教条主义领导者排挤的时候,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得不到贯彻实行。因受条件的限制,他当时对马列著作确实读得不如他们多,为了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说服对方和党内的其它同志,就要有理论武器,这也是毛泽东发奋读马列著作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当时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必须有针对性地深刻学习马列主义思想。
而如今虽然已不是革命时期,但是这种读书的意识是必需的。毛泽东曾在一九四一年给其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写信说:“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是目前以潜心多学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这段话即使是放在现今社会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时代需求,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应以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主,与此同时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辅之,做到读有用之书,读所需之书。
独立思考,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毛泽东读书不泛泛而读,也不迷信书本,很多读过的书上都留有毛泽东的批注,有赞成的,有疑问的,也有不赞成的,其中很多批注都是毛泽东联系中国实际的独立思考。甚至在不同时期读同一本书、同一段话,毛泽东也会做不同的批注,说明他每次读书时都在认真思考,联系不同的实际情况会有不同的想法。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一句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意思就是,读书不要迷信书本,不要盲从,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对于我们大学生也一样,在学习,尤其是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既要坚持对的真理,也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然后谨慎求证,这样才能不局限于已有的知识,促进知识的发展。
“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毛泽东重视书本知识,也重视实际知识,历来反对死读书,读死书。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指导实践,读书不是目的,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相互印证,相互作用,引发思考。毛泽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一生中做了大量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他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的理论成果,如《实践论》、《矛盾论》等,都是源于他的实际工作,是他实践和思想的结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重视读无字的书,强调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如今的大学生大多时候都是在校园里学习,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不是太多,尤其是做基础理论研究的,时间几乎都是在教研室度过,埋头苦干而长时间脱离实际就容易偏离正确的研究方向,所以更需要注重将理论研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研究的终点放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将研究的实际价值最大化。
5.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读后感 篇五
这天我们重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所作的报告《改造我们的学习》,收获极大。毛泽东同志的相关论述是一名学习型领导干部如何改善自我学习水平的重要法宝。我感到自我务必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做一个学习型领导干部。
毛泽东同志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堪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篇经典之作。他首先分析了当时在党内存在着的一种错误的研究现状,指出:“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二十年来,一般地说,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同样也是对我们这天担任领导职务的同志们的一种鞭策。由于事务性工作较多,不少同志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应付眼前的急迫任务上方,缺乏集中精力对客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的意愿,造成了对具体问题缺乏了解的状况,以至于在很多状况下失去了对客观实际做出正确决定的潜力,带来了工作上不必要的损失。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我自我深深感到,就应引以为戒,不管有多忙,自我都要在对国际国内实际状况的了解与研究上多下功夫,努力使在自我不脱离实际状况的基础上圆满地完成工作任务。总之,客观实际就是我们学习的起点。在学习上如果没有对客观实际的了解,这种学习终归是缺乏基础的。客观实际也是
我们学习的归宿,是我们学习后需要有效解决的对象。回避解决现实问题,为读书而读书,就失去了学习的好处。
6.毛泽东的文章读后感 篇六
但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以后,发现毛泽东思想其实并不过时,当今社会上不乏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成功例子。例如著名的企业家华为的任正非、海尔的张瑞敏、联想的柳传志、万科的王石、奇瑞的尹同耀、巨人集团的史玉柱等。比较令人惊讶的是一些艺术圈的人士也是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爱好者,比如电影《集结号》中“谷子地”的扮演者“张涵予”等等。
抱着学习的心,重新翻阅了当时买的《毛泽东选集》《毛主席语录》,不禁感慨毛泽东思想的确是继孔子等诸子百家时代以来,中国最重要的原创性的思想。手上的《毛主席语录》和孔夫子的《论语》,其共同的特点是思想深刻、文笔流畅、言简意赅、发人深省。于是分享一下自己对毛主席作品里面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的读后感,权做目前大学时代的想法的一个延伸。
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在共产党人的直接参加下,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风起云涌。在这个革命的高潮中,中国社会各阶级都作了比较充分的表现。生动丰富的革命实践为共产党人提供了许多新鲜的经验,错综复杂的革命斗争又把许多没有现成答案的新问题提到了共产党人面前:怎样判断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发展前途?无产阶级怎样对待自己的同盟者——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农民?无产阶级怎样在国民革命中实现自己的领导权?在五卅运动前后,党的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周恩来、恽代英
等,都在总结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对这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思考、探索和论述,初步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集中当时党内的正确主张,回答了中国革命提出的许多重大问题,辨明了中国革命的敌人和朋友。毛泽东在文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毛主席在这篇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为五大部分: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毛主席在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他指出:“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通过这样的阶级分析,毛主席初步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无产阶级团结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争取中产阶级的左翼,以打倒帝国主义、军阀、官僚、地主、买办阶级,建立各革命阶级的联合统治,反对在中国建立民族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国家,争取非资本主义的前途。
7.走进毛泽东的观后感 篇七
它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使我作为一名观众将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它描述了毛泽东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其在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了我眼前,使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毛泽东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主席。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
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
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
… …
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8.《毛泽东》读后感 篇八
《毛泽东》一书读后感我爸爸常常对我说: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大串联”时在北京亲眼看见了毛泽东。我虽然没有见过毛泽东,但是毛泽东这一光辉名字,从我上小学识字的第一天起,就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前几天,我买到一本中外名人故事从书——《毛泽东》,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全书。夜里,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我跋山涉水寻找毛泽东,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我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我激动地对他老人家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一定向您学习,学习您刻苦学习的精神„„”
是的,《毛泽东》这本书中最感人的是毛泽东一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书中生动地记叙了这方面许多感人的片断: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发奋学习。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每天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借着熹微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深人静,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书籍是毛泽东的终身朋友,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写到这里,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可怜”两字,老师上课时解释过,我当时不注意听,没弄懂。过后,我想问老师,但怕老师批评我上课不注意听讲;我想问同学,又怕同学笑我这个当班长的这也不懂。于是就“不懂装懂”,闷在心里。后来考试,正好考这两个字的解释,我解答为“可惜”,闹出一场笑话。这件事我对谁也不敢说。今天读了《毛泽东》,毛泽东的声音经常回荡在我的耳边:“我也称某人有学问,是指他好学好问,学与问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好学好问的人,才可能有学问。”毛泽东当年讲的这句话,不正是对我中肯的批评吗?
9.《毛泽东》读后感 篇九
前几天,在书店发现一本书名叫:少年毛泽东。我翻开书的简介就被迷住了!毛泽东童年的趣事一定很好玩,我就买下了这本书。拿回家,我便如饥似渴的读起来。
毛泽东和我们一样贪玩,只是他爱读书,爱书如命,不吃饭也必须看书,不睡觉也必须看书。他身强力壮,经常帮家里干活,帮爸爸割麦子,累活重活他都干。长大了,他来到私塾,学习知识,他的父亲十分反对,只让他在家干活,最后他还是去了。春去冬来,冬去春来,他又长大了,他该上小学了。他的父亲还是不同意……直到他上了高中他的母亲偷偷给他十三块大阪,到了半夜他的父亲睡了,他偷偷爬出窗来到外面,谁知他的父亲还没睡看见了他,甩给他了十三块大阪,这是上学的费用。他努力上学,认真读书,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看着书上的这句话,我想:爱书如命的毛主席是多么伟大。
10.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篇十
(一)春日的一个雨夜,一杯清茗,一盏孤灯,我静静品味着《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细细研读毛泽东认真批画过的书页,思绪纷飞,感慨良多。书中朴素的叙述,依依的深情,展现出一代伟人孜孜不倦的读书情怀,也昭示人们:毛泽东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可以说,无论从读书的勤奋和刻苦,无论从读书的深度和广度,无论从读书的批注和圈画,无论从读书的习惯和方法,等等,毛泽东都是独树一帜的,都有他的独到之处,都有他的独特之处,都有他的独自之风,值得我们去学习,值得我们去思考,值得我们去弘扬。
掩卷而思,扪心自问,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又该如何读书?
首先,我要把读书当做一种信仰。毛泽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实践的一生,更是发奋读书的一生。他曾在延安的一次演讲中说:“年老的也要学习,我如果再过十年死了,那么就要学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 看书,几乎占领了他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他总是抓紧一切时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始终不渝地在读书学习上下功夫。到了晚年,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视力减退,即使在生病发烧的时候,每天还要坚持带病读书。临终前一天的5时50分,他还坚持读了7分钟的书。他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读书不止的精神,令人感佩,更值得我学习。惭愧的是,以前在党性分析、总结时,总是把工作忙、没时间当做不读书、不学习的“挡箭牌”,总以为只要工作做好了,学习放松点没关系。试想,我们再忙,哪有日理万机的主席忙,在这个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新时代,我们的学习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我要自觉把读书当作一种追求、一种品质、一种信仰,以书为友,以学增慧,善于挤时间,如饥似渴地学习,积少成多、聚沙成塔,积跬步以致千里,不断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和能力水平。
其次,要密切联系实际读书。毛泽东在郑州会议期间关于读书的建议信中指出:“要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革命和经济建设”读书,“使自己获得一个清醒的头脑,以利指导我们伟大的经济工作”。革命战争年代,他如饥似渴地读了《共产党宣言》、《反社林论》、《国家与革命》等大量的马列著作,把马列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用以说明中国的革命问题,指导中国的革命。他从《智囊》、《史记》、《三国志》、《后汉书》等中国古书中,发掘出“实事求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任人唯贤”、“百家争鸣”等言简意赅的古语,为群众所掌握,有的成为我党所遵循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些成为党内组织生活的原则。密切联系实际读书,包括读哲学、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这是毛泽东读书最重要、最根本的方法,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弘扬的精髓。知识经济时代,置身浩如云烟的书海,我们更应突出重点,有的放矢。针对“缺钙”问题,要注重研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经典著作,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补精神之钙、固思想之元,培为政之本。要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围绕争当勇立潮头铁军排头兵的要求,积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推进城市国际化能力、专业素养和克难攻坚能力,着力破解“本领恐慌”、“能力恐慌”,为杭州加快推进城市国家化,建设独具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建功立业。
最后,读书要坚持问题导向、独立思考。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毛泽东认为,读书既要有大胆怀疑和寻根究底的勇气和意志,又要保护一切正确的东西,同做其他的事情一样,既要勇敢,也要谨慎。1958年“大跃进”出现严重失误的时候,干部中产生了某些混乱思想。毛泽东亲笔写信给中央、省市自治区、地、县四级党委委员,建议读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马恩列斯论共产主义社会》,在信中,他要求:“每人每本用心读三遍,随读随想,加以分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说的不正确,或者不太正确,或者模糊影响,作者对于所要说的问题,在某些点上,自己并不甚清楚”。当前,中国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西方敌对势力更加注重运用“软实力”、“巧实力”对我国发动软战争,意识形态战线成为战略角力的关键领域,各种“话语”空前活动,特别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发展,使信息传播手段迅速快捷,意识形态、舆论生态更加复杂多变。我们在读书或看网络文章时,既要坚持政治意识、独立思考,善于透过各类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本质,找到问题根源、内在规律,又要不迷信、敢质疑,不盲从、敢发声,自觉做到不该信的不信、不该说的不说,不该转的不转,保持一名共产党员的政治底色。
“夫千金之骊,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庄子的话语道出了求骊之艰险。窃以为,读书亦如探骊,欲取得“真经”、获得“真知”,须经历思想上的艰辛、行动上的坚毅。为求“千金之骊”,我愿做条“书鱼”,无怨无悔地在无边的“书海”中徜徉、求索……
(作者:中青一班 童铁江)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读后感
(二)作者:汤敏
他深受人民爱戴,堪称近代以来世界绝版的巨星;他深信“与人斗其乐无穷”,一生孜孜不倦,令无数对手和敌人胆寒;他有很多重量级的称谓: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迄今无人超越,将来也不会;他不是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是——毛泽东。
毛泽东的渊博学识和政治智慧不是与生俱来的,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也不是上天的恩赐。《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言简意赅地昭示人们: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确实,读书贯穿了毛泽东整个人生。在韶山冲的旧式私塾里,在投笔从戎响应辛亥革命的新兵行伍中,在岳麓书院下,在橘子洲头,在南下北上的求学路上,在长征途中,在决定中国革命走向的延安窑洞内,在“王师北定”后入主中南海的岁月里,乃至临终前的几个小时,读书生活都是镌刻其中无法磨灭的烙印。
不断读书的过程是毛泽东不断提升人生理想信念的过程。假使他只记得当年私塾老师教授的那首《琵琶记》,假使他只会吟诵“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么他充其量只是个“县令”、“郡守”,不过为国家守土而已。况且恰逢乱世,更合理的结果恐怕是“有怀投笔,无路请缨”。庆幸的是,他求知欲旺盛,似乎从不愿意停下探索的脚步。他熟读曾国藩,深知当时中国处“百年不遇之变局”;他读懂曹操,深谙不仅可以做“治世之能臣”,更可以做“乱世之奸雄”;他读马克思列宁,找到了被称为“主义”的“旗子”;他更读懂中国,探索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色政权可以长存的真理。“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纵使王明能用俄语把马列主义倒背如流,又如何能够避免遵义会议后被毛泽东取而代之的悲惨命运?
书中的营养令毛泽东疯长,塑造了他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普通的读书人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车马多如簇”,为的是有朝一日可以享受富贵;层次稍高者大多刻苦钻研厚黑之学、帝王权术,热衷斗争,斗人被斗;有经天纬地之才者,在浩瀚书海中不断追寻的是安邦定国之策,为的是成为“中兴名臣”。而伟人读书,涉猎比前三者都广,(网)层次比前三者都高。伟人读书,取之书本,高于书本,自成一体,空前不绝后。——当然,后人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从毛泽东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痕迹。当李贺还在咏怀伤古,哀叹“天若有情天亦老”时,毛泽东告诉他“人间正道是沧桑”;当古中国的兵书上“穷寇勿追”还被视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时,毛泽东大笔一挥写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当“怒发冲冠”的岳武穆带着“靖康耻、犹未雪”的遗憾早早远去时,毛泽东告慰这位民族英雄说“凭栏静听潇潇雨,故国人民有所思”。有的时候,毛泽东还会即兴发挥,和自己的偶像来一场穿越古今的隔空对话:“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魏武帝曹操如果能听到的话,恐怕也只能笑对这样的揶揄,毕竟这个后来人已经超越了他许多。
与毛泽东刻苦读书相伴的是他卓越的革命实践。他爱读书,但是不死读书;他的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革命实践;他文采风流,他戎马一生。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他领导革命时,更是直言不讳地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他是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完美“君主”,既是“狐狸”,也是“雄狮”。有人讲“书生造反,十年不成”,面对革命敌人,毛泽东丝毫不顾忌读书人的所谓“文明面具”,永远都是秋风扫落叶式的“野蛮”进攻。面对这样一个难缠对手,缴械投降似乎是反动派们最好的抉择。
如果书本教育了我们什么,如果历史教育了我们什么,那就是战争——特别是革命战争,永远是残酷的。历史还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江山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毛泽东一家就为中国革命贡献了六个烈士。对于被称为革命家的毛泽东而言,文学家、诗人的称号只是副产品。读书使他文采风流,读书也铸就了他义无反顾投身革命的情怀,读书的感悟和亲身的经历也当然地向他揭示了中国革命的残酷性,“一门六忠烈”就是毛泽东为革命无所保留的最直接的印证。而他的境遇,这又何尝不是中国无数革命者境遇的缩影。
伟人已经逝去,历史的回响依然振聋发聩。放眼现实,对于伟人的评论,从来没有盖棺定论过:爱他的人爱得死去活来,恨他的人恨得咬牙切齿。但无论如何,他的功绩无法抹杀,他的人生永远不会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谢幕。
坦率地说,我没有资格对这样一位人物做出评价,我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汇集成篇,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牢记中国共产党创业的艰辛,目的是为了提醒自己守业责任的重大。我,一个热爱读书的青年,一个年轻的检察干警,一个普通的共产党人,发自内心地对这位革命家保持着尊重,永远珍视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
【毛泽东的文章读后感】推荐阅读:
读毛泽东同志文章有感10-14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07-17
世界伟人毛泽东观后感07-14
毛泽东思想课纪录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观后感...09-16
毛泽东的讲话08-20
我心中的毛泽东07-09
对毛泽东的认识07-25
毛泽东的经典励志诗句09-06
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07-02
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功与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