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思想汇报

2024-08-11

新时代的思想汇报(精选8篇)

1.新时代的思想汇报 篇一

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需要不断谱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之源。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一直被视为其“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在此次纪念大会上说,马克思“力求通过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揭示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规律”。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明确昭告世人,他第一次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解答”人类发展的“历史之谜”。在《资本论》第1版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他写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规律”。

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特别在4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进程中,我们党一直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同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从而形成了大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使政治经济学“初稿”日臻完善。党的xx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不断续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无止境。现在,人类社会已步入21世纪,伴随着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潮流的推动,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远比过去任何时候更为复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只能超越而绝对不能简单复制西方早期工业化的老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只有站在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前沿,坚持聆听时代的声音,不断回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诉求,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注入新的理论内涵,使其始终保持“活的灵魂”,从而永葆青春活力和强大生命力。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坚持一以贯之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回答中国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炼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经验,从而形成规律性认识和系统化学说,不断谱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篇章,才能更好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需要不断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道路的解释力

中国实践和中国经验已经反复证明,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道路的最鲜亮理论底色,也是中国奇迹的重要理论支撑。离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道路必然失去解释力和话语权。

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曾经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重西方经济学、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倾向,不少学者对西方经济学“迷信”和“崇拜”,进而妨碍了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能力。这种格局和状况,容易使我们丧失理论自信,甚至掉入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话语体系的陷阱之中,从而误判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现在,面对世界经济发展,西方主流经济学暴露了其理论的局限性:不仅没能预测经济危机,还认为经济危机仅存在于历史之中;既无法解释当今社会经济危机的成因,更无法提出解决危机的办法,而且因其理论内在问题不断衍生出更多负面作用,诸如金融泡沫化、产业空心化等。西方学界尽管不断寻求新的答案,但仍然无力取得突破。在这个过程中,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形成鲜明对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经济实践为促进政治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同时要清醒地看到,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丰富实践成果相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还相对“滞后”,没有及时跟上时代节拍。从总体上看,“中国奇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还只是停留在具象化,对于发展成就背后的系统化理论归因或者学说总结触及有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理论内容上都与时代提出的期待有相当距离。究其原因,既有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不够深入的因素,也有理论不自信、一些人惯于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框框”出发进行政策研究的因素。这提醒我们,面对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发展和创新我们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和学术话语体系,形成系统化、规律化的经济学学说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需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为世界经济学发展作出新贡献

经过不断奋斗和开拓进取,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在推动中国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其中必然蕴藏着理论创造的巨大动力、活力和潜力。世界对中国走向“强起来”的关注,不仅是因为中国日益增长的综合国力,不仅是因为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更是因为中国不断增强的“真理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注入的强大理论力量。

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是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今天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格局,以及中国道路的典型特征与事例,正好适合书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篇章。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呼应,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也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但要为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作出新的理论贡献,更要成为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学发展的新潮流,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理论:中国人不仅能够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也能够创造既立足中国实践又反映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学。这正是所说“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的真谛所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达到新高度

党的xx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对经济工作作出正确决策,成功驾驭了我国经济发展大局,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实践中形成的,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实现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怎样实现经济发展这一重大课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党的xx大以来,正是由于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引领,中国经济实现了年均7%以上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美国、欧元区和日本三大发达经济体年均增速,也明显高于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中国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正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发动机和稳定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收获了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巨大进步,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高度,增强了对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伟大实践的解释力和对新时代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影响力。从全球角度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对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作出了经济学的中国贡献。

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我们要认真领会和学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武装头脑、引领实践、指导工作,从而更好地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这也是我们今天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

2.新时代的思想汇报 篇二

当今社会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和行为方式等的快速变化, 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深刻的影响, 使得一些在校生面临着学业、情感、就业、人际关系和外界环境刺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 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生在高校校园里的一些非理性行为, 更是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和强烈反响, 新时期、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一) 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挑战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经济全球化。对我国而言,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人, 大量政治、文化观念以不同方式越来越普遍地影响着人们的道德生活, 大学生作为思想最活跃、最敏感的一个社会群体, 其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更为强烈的冲击。西方文化产品的大量涌入, 无不影响着大学生, 并渗透到大学生的意识和生活中, 从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伦理道德、社会行为、生活方式及交往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一切无疑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的挑战

现代市场经济所包含的个体本位、优胜劣汰等原则, 往往会使一些学生对个人利益的要求更加强烈, 奋斗欲、成就欲也更加迫切, 而当这些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 便会诱发极端个人主义, 从而可能淡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群体意识。且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特点, 也容易诱导大学生急功近利, 重利轻义, 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 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三) 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挑战

网络的虚拟化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 必然会影响和改变其生活方式, 产生人际障碍, 人际关系淡漠和人际距离疏远, 并导致孤独、苦闷、焦虑、压抑, 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同时, 互联网的发展方便了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这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理想信念、道德伦理、民族认同感等会造成潜移默化的扭曲、侵蚀和消磨, 而且也使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极大的削弱。

二、大学生主题班会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主题班会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项最基本、最常用的途径之一, 是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和道德素质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阵地,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高校领导的重视, 借助主题班会来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 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 帮助大学生明确思想认识

大学生对社会接触较少, 社会经验往往不足, 且个体之间经历不同, 在认识层次、认识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 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个人自身的成长与发展认识也就不同, 难以避免片面性和模糊性, 有的甚至比较偏激, 这就需要相关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而主题班会一般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取材, 内容大多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新颖的主题班会可以吸引学生充分参与,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探究, 从生动的体验中获得对世界、人生、自我的认知, 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独立生存。

(二) 增强班级向心力, 促进师生交流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班集体, 并不是若干个大学生的一种简单组合, 它的建立有一个过程, 需要大学生由彼此陌生到互相熟悉最终到互相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向心力进而产生凝聚意识, 这是大学阶段的班级得以牢牢维系的根本所在。而一个高质量的主题班会氛围轻松活泼, 能够调动全班同学参与活动, 有助于增强班级成员的自豪感、凝聚力、自信心, 同时在这种环境中互动, 更容易拉近老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并且班导师在参与班会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提升他们的判断力、思考力, 从而辅助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 有助于学校、院系德育工作的开展

班会时间可以被充分利用来积极宣传落实学校、院系的各项工作、规章制度、文件精神, 增进大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了解。同时大学生对学校的态度也被及时反馈到学校。这样, 有利于扩大学校德育工作的宣传范围, 增强其宣传力度, 提高影响度, 取得思想教育的效果。

三、我国大学生主题班会的现状

目前, 随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各大高校也将主题班会列为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我国高校开展主题班会较为积极, 尽量朝着内容多样化的方向努力, 组织也做到正规有序, 确实起到了一定思想教育的作用。但是我国大学生主题班会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主要不足如下:

(一) 对主题班会没有一个明确的功能定位

不明确的功能定位导致主题班会职责不明确, 效果得不到保证。且班会的主题大都空泛, 使得主题班会往往流于事务性和形式化, 并未真正发挥主题班会的思想教育的作用和价值, 从而降低了主题班会课的教育效果。

(二) 开展过于频繁

很多高校从大一开始就不断地举行班会, 少则两周一次, 少则一周举行两三次, 过于频繁的班会占用了学生太多时间, 且内容也因此无关痛痒没什么实质性意义, 一次班会往往点个名, 有事即说, 无事便散, 有些班会甚至只有短短十几分钟, 让参加的学生苦笑不已, 甚至产生对主题班会教育意义的质疑。

(三) 内容空洞枯燥, 索然无味

虽然高校们也正努力打破班会无聊, 没有收获的僵局, 试图做到班会内容丰富多样化, 但显然这种努力远远不够, 成效也不明显。大部分班级的班会以点名和通知事务的形式为主, 不然就是班导师和班干部的单方面灌输, 形式也突破不了传统的讨论与文艺节目, 久而久之难免使学生丧失积极性, 引起不满。

四、针对现阶段我国大学生主题班会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 发挥班导师在班会中的指导作用

班导师是班级的主心骨, 班导师对待班会的态度,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待班会的态度。因此, 班导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班会工作之中。班导师对班会的内容、形式与大学生进行研究, 达成共识后一锤定音, 不再更改, 但要把握好班会的方向;之后, 班导师要根据内容, 与班干部讨论, 从而采取好的形式, 精心设计班会, 确保每次班会都在班导师的宏观指导之下完成, 可以防止大学生在一些问题把握上的不稳定性, 班会的威信也可以更好地在大学生中确立起来。同时, 班导师在班会上要用饱满的热情真诚地赞美一切美的事物和现象, 抨击各种不良的行为。要将自己的人格与正义融入一言一行中, 用楷模的力量去引导学生, 熏陶学生, 启迪学生的道德觉悟, 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 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随着班导师指导班会的次数增多, 学生干部就会汲取经验, 掌握举行班会的重点与要点, 这时班导师就可以放权交给学生自行开展, 但也要定时参与到班会当中来。

(二) 丰富内容

结合国际、国内大事, 重要节日、纪念日, 学校、院系的工作状况班级工作的实际以及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上的需要, 广泛宣传和教育学生所关注的问题, 交流解答疑难困惑, 并将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重要内容渗透进来, 使班会不再是追求形式的敷衍, 而令学生确有收获。这样, 在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的同时, 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三) 适度安排班会组织的频率与时间

尽量少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做到数量适中但却不失为精华。丰富班会开展的形式, 可以采用不同学生轮流主持, 演讲, 小组讨论, 辩论赛的形式, 使更多的学生更好地参与进来。最好还能将班会的地点扩展到室外, 举行一些主题活动, 实践演练, 帮助学生在实际参与中了解班会的内容和要旨, 并产生对班会工作的信心与浓厚兴趣, 从而获得学生们的支持。

(四) 善于总结亮点与不足, 借鉴其他班级的经验

在班会结束后多听取学生意见。因为学生是评价班会效果的决定因素, 他们的满意与否决定着班会工作效果的好坏。因此, 需要收集听取大学生对班会的意见, 经常与大学生交流对班会的看法。可以专门拿出班会时间, 对班会问题进行讨论, 让大学生畅所欲言, 认真听取大学生的意见, 并以此对班会工作进行改进。还可以旁听其他班级的班会, 发现其他班级班会的经验, 并加以吸收和借鉴。一方面, 可以直接采用其他班级的班会召开方法, 另一方面, 也可以对其他班级的班会进行改造, 使之符合本班级的需要, 更有助于大大提高班会的质量。

主题班会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是引导学生的思维, 丰富学生内涵的盛会, 在引导学生向健康的人格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我国高校应更加重视主题班会在大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和作用, 改进方法, 开展真正好的、有意义的班会, 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应有的帮助。

摘要: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总体状况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 主流是好的, 但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亟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 是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 对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学生的必修课。我国高校对主题班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 班会形式多样, 组织正规而有序, 然而也存在学生对主题班会意义不明确, 对班会参加积极性不高等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主题班会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以寻求解决办法, 提升班会魅力, 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3.新时代的思想汇报 篇三

关键词:新时代;学生;思想品德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

1.对课标与教材的把握不容乐观

目前,很多学校大多频繁改动教材版本,使得教师无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掌控,不利于总体把握知识,多数只能对一两个年级的内容熟悉。

2.教学方法落后

理论性过强的思想品德学科,使得教师多选择讲述作为教学方法。这样陈旧的方法使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多数学生即使学也仅是一知半解,这点从考试中基本知识得分率普遍高于开放性试题便能够看出来。

3.教学理念陈旧

目前,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思想品德对于德育的重要作用。在评价方面,教师以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并没有或是甚少关心学生的心身发展与个性发挥,更无法做到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样的评价体系与教学理念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并不重视思想品德学科

目前,不论家长还是教师普遍不重视思想品德学科。除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外,更有急功近利思想作祟,认为该学科对学生提高成绩没有直接帮助。

5.师资队伍不够完善

多数学校专业思想品德教师仅有年龄偏大的几位,其教学积极性也不是很高,因此缺乏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另外,思想品德学科教材变化过大,为教学带来阻碍,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二、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建议

想要在新时代背景下,突破重重阻碍,有效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就必须更新理念,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认识

由于目前无论是学生、学校、教师还是家长均对思想品德学科认识不够,国家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地提出了新课程培养目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使学生发扬并且继承中华民族悠久的优秀传统,热爱社会主义,具有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社会公德与国家法律,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成长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与科学素质,为人民服务的全面人才。

从根本来说,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情感观与态度。因此,教师在新时代下必须先要转变教学理念,关心每名学生,了解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情趣,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与道德生活。例如:目前初一与初二年级教材便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各种生活中的挫折,有效地排解负面情绪,为其余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教师不应该将目光局限在中考上,需要对思想品德学科进行正确定位。

2.转变教学方法

(1)正确处理好双基与三维目标的联系

实现课程三维目标是有效教学的总体目标。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正确处理知识与情感的联系。不少教师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过分追求三维教学目标,认为双基不重要,仅片面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以及教师总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基础不扎实,阻碍了日后的学习发展。

(2)正确利用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即为了完成共同任务,以小组为团体,通过明确的责任分工进行互助学习的方式。正确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更能够将学习变为独立、能动、具有主体性,能够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3)提倡研究性学习

教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利用探讨、辩论、举例等手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新时代多媒体教学作为辅助,利用直观生动的画面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同时,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4)加强社会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经历与实践逐渐受到重视。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给予学生足够的体验空间,鼓励与尊重学生的感受,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以及参观访问等活动,引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书写论文与调查报告等,加强思想品德的实效性。

(5)转变教师角色,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是良好师生情感的基础,其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心灵沟通。这便要求教师需要以真挚的感情对待学生,爱护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最微小的闪光点,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思想品德学科是对学生进行直接德育教育的学科,因此教师更应该摆脱传统“教师权威”的束缚,创建起宽松、开放、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走近学生。另外一方面,教师需要将每名学生看作一种资源,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愉快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吴梅.新时期学生思想教育现状及重要性研究[J].文教资料,2011(23).

4.新时代该有的思想逻辑的思想宣传 篇四

深刻认识马克思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讲话深情回顾了马克思的主要生平,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深刻重温了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他指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用“三个一生”来阐明马克思是“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这“三个一生”的概括真挚、鲜明、精辟,深刻反映了马克思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具有坚强的革命斗志,具有伟大的思想境界,具有不朽的丰功伟绩,具有深远的政治影响,不愧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革命导师,不愧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讲话中还强调指出,“马克思是顶天立地的伟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长达40年,马克思在自己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尽最大努力帮助革命战友,马克思与妻子燕妮患难与共,谱写了理想和爱情的命运交响曲。马克思这种热爱生活、真诚朴实、重情重义的品格,从另一个侧面生动反映了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伟大的思想家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立体又多彩地描绘了马克思的光辉风采和特有气质,使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崇高形象栩栩如生地耸立在人们面前。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

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留给我们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深入学习重要讲话,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把握。第一,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是因为马克思对所处时代和世界进行了深入考察,是因为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第二,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这“四个理论”的概括和阐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基本特征、基本功能,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价值和深远影响。第三,深入把握“两个深刻改变”。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所谓“深刻改变世界”,是说以《共产党宣言》问世为标志,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从此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和欧亚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诞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力量。所谓“深刻改变中国”,是说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夺取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并正在走向强起来,让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让马克思主义的预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得到实现。在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思想理论的引领下,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

深刻认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键是结合实际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

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他强调,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从九个方面阐述了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这九个方面的思想内容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都是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思想与行动相统一、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提出来的重大学习实践课题。学习好、实践好这九个方面的思想内容,必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于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九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具有鲜明的开创性、时代性、实践性特点。

深刻认识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重要、最紧迫、最现实的政治任务

在讲话中指出,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为此,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自觉、更加刻苦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新时代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最鲜活、最有力、最直接的指导思想。要把学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最重要、最紧迫、最现实的政治任务。

深刻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在讲话中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新时代如何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5.领航思想的力量开辟新时代 篇五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上)

任仲平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5日 01 版)

(一)政党的责任。

这是刚刚在北京落幕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世界各国政党领导人关注的主题。

这次对话会的会标上,五彩飘带环绕“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CPC,共同构成地球的造型。恰如这个会标寓意的,世界最大政党、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执政党,与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党一起,肩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民建设美好世界的重要责任。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这片近40年来进行着全世界“最有勇气的制度实验、发展实践”的土地,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写下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过去5年,这个创造“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的政党,在中国大地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一个多月前,中共十九大再次标定一块里程碑,当代共产党人以巨大勇气、巨大智慧和巨大力量,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5年变革最直接的思想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成为一面高高飘扬的精神旗帜。

这是中共十九大的重大历史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最新思想境界。当社会主义国家赞叹这一理论创新,“不仅照亮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方向”,也将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提供强劲动力”;当西方世界感慨“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最好的选择”“这一思想必将引领中国共产党继续走在时代前沿”,人们看到马克思的伟大学说藉由中国道路展现的“真理之光”,让更多人向“一种严谨的学说,一种科学的制度,一种深邃的思想,一种美好的理想”脱帽致敬。

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最伟大的历史事件之一。从历史的山巅回望,若干年后,将会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写入历史的那些成绩,莫不源于点亮时代的思想光芒。

(二)有日本学者研究中共的话语体系,发现两个意象出现频率颇高——“道路”与“航行”。两个词所折射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代代相承的接续奋斗。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共产党人开创的“道路”上“航行”,取得了堪称伟大的成功。从68年前建立人民共和国,到39年前开启改革开放大幕,再到5年巨变迈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总能形成对发展方位的准确判断,在时代的激流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航道,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正是在这一前后相继的过程中,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探索进行什么样的革命、怎样进行革命,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过去5年,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划时代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理论上的又一次飞跃。这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由此抵达一个新的起点。

德国诗人海涅曾写到,“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虽然十九大才正式提出,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容、深刻内涵,早已写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成为熊熊燃烧的火炬,照耀着十八大以来党和人民创造性的探索实践。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评价,习近平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中国目前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在习近平领导期间增长了近40%,亚洲的新秩序“不是正在显现,而是已经到来”。而对于这5年最生动的视角,还是来自于这个民族富有历史感的自我审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1980年,面对除旧布新的中国,诗人艾青借用春天万物复萌,说明“解放了的思想”所造就的时代洪流。今天,我们再次在中国大地,感受到一种新思想的磅礴之力。回首“极不平凡的5年”,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解这一思想的几个维度——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中国5年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这一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把中国的发展带到了新的历史方位,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在于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复兴的梦想,让我们前所未有地有信心有能力去实现这一梦想。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这一思想的理论意义,在于把握追寻理想社会的真谛,为人类通往真理之路树立起新航标。

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不会有“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思想的世界意义,在于打开了现代化的更多可能性,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10月24日,举世瞩目的十九大落幕。被译成多种外语的十九大报告,迅速成为国际社会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有力读本”。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评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习近平把中国带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就让我们沿着这几个维度,追寻思想的火炬,如何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富强的历程;感受思想的光芒,如何产生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力量。

(三)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5年前,当“中国号”航船再度扬帆起航,继承的不仅是改革开放30多年高速发展的成果,还有累积下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更有“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犹记2012年,许多人的预期并不乐观。那一年,中国经济增速自新世纪以来首次低于8%。“刘易斯拐点”“中等收入陷阱”“塔西佗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在罗列需要跨过的一系列栏杆后,外媒一叠声唱衰中国,即便是对社会主义中国充满信心的人也不得不提醒,“解决不好发展起来以后的新问题,中国就会前功尽弃”。在这样一个破旧立新、世代交替的“艰难时刻”,所有人都在观望,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这个曾经几度辉煌的东方古国,在历史的又一个转折关头走向自己的梦想?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中国发展历程中这5年,正如习近平的豪迈宣示:“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5年奋进,面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腐败问题严重,习近平铁腕反腐、从严治党,彻底扭转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亲自挂帅中央多个领导小组,加强对事关全局的重大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党中央成为坐镇中军帐的“帅”。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传统动能减弱,不踩大油门、不搞强刺激,而是以强大的魄力和定力推行改革,在波澜不惊中实现了发展理念和经济结构的全方位转变和历史性转折。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中国经济一枝独秀,以超过30%的平均增长贡献率,成为世界经济引擎。

密集推出1500多项改革举措、贫困发生率降到4%以下,中国共产党脱胎换骨、人民军队浴火重生、人民群众获得感增强、意识形态主导权大大增强、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十九大报告十个方面的总结,寥寥数语后蕴藏多少运筹帷幄的胆识,涵盖多少波澜壮阔的变革,凝聚多少惊心动魄的转变。一个微信公众号征集这5年“万万没想到的那些事儿”,结果应者云集。不过1800多天时间,变化之巨、范围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让身处其中的人无不为之感奋。

是什么让中国逆流而上击水中流,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因为我们有了习总书记这个核心,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个灵魂”,十九大精神宣讲团行至广西,一位基层老党员的心声,道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感受,也印证了邓小平的那句名言,“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逆风飞扬的中国交出的这份漂亮成绩单,也让媒体感慨,“习近平是具有长远战略思维的政治家”“在他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很短的时间内,就展现了非常宏大的战略视野和娴熟的政治运作才能,很快就跻身于能够主导国际事务的领导人行列”。一些外国观察家给出了这样的判断,“习近平正在唤醒中国”。

5年砥砺,被“唤醒”了的中国,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的新时代,新时代的中国,回首5年,我们清晰地看到,这不仅是一个发展进程的概念,更是一个思想演进的概念。

以民族复兴中国梦重构“时间逻辑”,以“五位一体”“四个全面”重构“战略逻辑”,以经济新常态重构“增长逻辑”,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以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治理逻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构“精神逻辑”,以美丽中国建设重构“生态逻辑”,以全面从严治党重构“政党逻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构“世界逻辑”……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在领导全党全国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性地回答了当前中国和世界面对的问题,战略性地设计了国家未来和人类未来,创造性地推动了民族复兴事业,预见性地判断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情况,以高远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写下当代共产党人的时代答卷,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这是一套严密完整的逻辑体系,也是一个体大思精的思想体系。5年来,亿万人民一次次从习近平的讲话中,感受到执政党的深谋远虑,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光芒。“没有思想的时代,就像没有舵的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与时俱进、不忘初心、实事求是的理论品格,展真理之旗、掌时代之舵、扬复兴之帆,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中国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这也是一个被世界高度关注的新时代。十九大期间,美英联合制作的纪录片《中国:习近平时代》首播,主动解读习近平领导下的5年。主创人员坦言,整部纪录片的核心是,“所有这些变化的背后,都有一个最初始的力量源泉,就是习近平的治国理念和政策方针”。当一种思想在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激发历史性的成就、在亿万人民生活中书写下历史性的变化、在全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中产生历史性的影响,这样的新思想,足以标定一个新的时代。

(四)在亿万人民的记忆中,这个新时代,起航于习近平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开了一个古老国家对于未来的想象。

这是一组必将载入史册的画面。2012年11月,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出行,是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刚刚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7年10月,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次集体出行,是去一大会址和南湖红船追寻中国共产党的“根脉”,再次当选为总书记的习近平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从十八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十九大号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习近平在历史的大视野中,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描绘亿万人民同心同行的奋斗目标。在新思想开启的新征程上,国家的现代化与民族的复兴成为前后相续的目标,几代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道路,在这一进程中不断向前。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华民族对历史的兴替有更深切的感受,没有哪个民族在连续两千年领先于世界之后突然堕入“国土沦陷,水深火热”的苦难,因此也没有哪个民族如此渴望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回望过去,面对沉沦日久的神州,是中国共产党高举复兴大业的旗帜,从毛泽东誓言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到邓小平强调“我们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共产党人初心不改、使命不变。5年来,习近平对民族复兴这一重大命题,作了迄今最集中最系统最深刻的阐述,使之成为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公约数”、唤醒中华民族奋斗激情的精神旗帜。

首次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简练地喻作“中国梦”;首次明确揭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系统阐释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精神支撑、力量源泉;首次阐明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的关系;首次诠释中国梦与世界的关系,明确宣示“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想相通”……这些阐述,不仅为世界感知当代中国开启了一扇大门,更以体现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梦想,构思出堪与中国古代辉煌或欧洲启蒙时代媲美的复兴路径,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复兴这“千年一叹”的深切思考。难怪已过鲐背之年的基辛格在聆听习近平演讲后如此感叹:“有光荣的梦想,才有伟大的成就。”

湖南山村,一位村民贴出对联:“雪梅映红中国梦,紫燕衔绿万家春”;异国他乡,旅美华侨写下心声,“他邦夜夜家国梦,天涯朝朝总相思”。过去的5年,在民族复兴的大棋盘前,习近平以中国梦这一核心概念,重塑中国信仰、重筑中国理想、重聚中国力量,极大地焕发出亿万中华儿女奋发进取的激情,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从5000年悠久文明走来,历经170多年艰辛的探索历程,终于走到了最为接近梦想的今天。

以时间节点为标志,十九大报告擘画了新蓝图。接下来,中国将历史性地摆脱绝对贫困并走向共同富裕,将提前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将创造人类历史上第一个10亿以上人口共同迈入现代化的奇迹。而在这些宏伟的国家目标之下,“每一个中国人都将经历历史性的重大改变,获得更多梦想成真的机会”,多少志士仁人泣血浩歌的复兴大业指日可待。放眼未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将成为人类发展进步史上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之一。

(五)这一标志性事件最为突出的影响,是让社会主义这一绵延500多年的进步思想,经过几轮高潮和低谷的交替,在世界的东方展现出强大生命力。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贡献,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无上光荣。11月7日,十月革命100周年。俄罗斯《真理报》刊发的纪念文章《十月光芒指引未来》指出,虽然“十月革命的主要成就”早已不复存在,但中国的成就让人们依然相信“十月的光芒”。另一篇《观点报》纪念文章,在分析“共产主义的幽灵”为何重新在欧洲徘徊时,明确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中国所取得的难以置信的成果”,中国“已成为事实上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从而理所当然地为全球众多趋势定调,思想领域亦不例外”。

中国成就成为世界支撑,中国理念在为世界定调。今天,很多90后年轻人开始走进马克思,感叹“马克思靠谱”;在欧洲,“马克思主义再一次成为了时髦”,有报纸头版整版刊出大红底色的马克思头像,政要们开始到《资本论》中寻找智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则在短短数年内,以24个语种、27个版本、660多万册的发行量,热销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且“影响的大都是主流人群”。这一切,恰如一部火爆网络的专题片片名——《社会主义“有点潮”》。今天的世界,虽然社会制度有差异、意识形态各不同,但一个观点已成共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并未过时,“中国让社会主义学说重新伟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是最硬的标准。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社会主义中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世界影响、所赢得的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雄辩地证明了“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习近平曾系统梳理社会主义500年的思想源头和演进,不断强调我们党要努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过去5年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正是我们党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贡献。而这种贡献最为突出之处,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思考。

十九大期间,一位外国记者来到中国,偏见让他“主题先行”地想做一组报道,挖挖中国“贫富分化问题”,没想到稍一深入,就被中国扶贫的巨大成就吸引,最后他决定好好写写“中国的脱贫故事”。过去5年,中国的贫困人口减少5500多万,相当于欧洲一个大国的人口,这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反贫困斗争,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也提供了一个观察“习近平时代”的最好视角。中国这5年,是社会主义本质得到空前体现的5年,是制度优势与活力得到空前发挥的5年,是共产党的宗旨信念得到空前强化的5年,也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得到充分实践的5年。看到了这一点,才能更清楚地认识到,习近平为什么要不断强调“加强党的领导”,为什么要反复宣示“一个都不能少”,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共同富裕”,为什么要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为什么要以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和实践要求,将社会主义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书写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上。

毛泽东说,“每个国家,每个时期,都有新的理论家,提出新的理论”;邓小平说:“马克思有他那个时代的语言,我们有我们时代的语言。”习近平以强大的思想力、原创力,以巨大的政治智慧、理论勇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将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成果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理论惟有“常新”,才能“常青”。这一划时代的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的奋斗,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十九大期间,165个国家452个主要政党发来855份贺电贺信,这些贺信不仅来自社会主义国家,也来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越来越多的人断言“全球新未来最好的希望来自中国”,越来越多的人认定“世界2030年时的面貌取决于中国”。有海外网站刊文称,在中国模式中,许多人看到了自己国家的光明未来。对全世界雄心勃勃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选项。

2017年,十月革命过去了100年;2018年,《共产党宣言》将迎来发表170年,中国改革开放也将迎来整整40年。历史没有终结,也不可能终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并没有进入“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在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手中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六)习近平正在领导中国完成三大治理——执政党治理、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美国学者主编的《习近平复兴中国》一书如此评价。的确,今天的世界,正经历“400年来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面对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世界,作为“站在世界地图前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从一开始就把思考“人类命运”视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职责所在。一位法国东方问题专家在梳理中国“令人瞩目的成就”后慨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次次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地应对跨区域问题,慷慨地与全人类分享发展经验,审慎地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正确义利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之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宽广深邃的历史视野、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勇于担当的大国胸怀,提出对世界发展、对人类未来的中国方案。高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走向现代化路径的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自东方的思想力量,实实在在地在改变世界。过去5年,“一带一路”犹如两只翅膀,以中国为原点,沿着古老大陆和大洋铺展开来。从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到中巴经济走廊风电项目,在这条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上,伟大的思想推动伟大的实践,让昔日“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再次成为沿线人民的福祉。十九大报告中“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表述,“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的铿锵誓言,让世界感叹“中国的新时代将影响世界”。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曾对世界主要国家领导人形象进行全球公众调查,在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认可度、30国受访者对10国领导人认可度、以及受访者对本国领导人正确处理国内及国际事务信心度方面,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都排名第一。有国外学者评价,在国际舞台上,“习近平以有所作为的积极态度让世界各国重新认识中国,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今天的世界,不仅深深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命运”,也日益深刻地体会到,世界已经从与中国共享“经济发展红利”,走向了更高层次的共享“思想理念红利”。这只“睡醒的狮子”是真正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它“长远的目光和对时代需求的精准把握,对世界发展大有裨益”。

(七)共产党人的目光,总是望向未来。

20世纪30年代,当国内革命遭受重创,仍然坚信革命是“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20世纪90年代,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在世界陷入低潮时,仍然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当中国昂首走进新时代,更加坚信我们会“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975年9月,《延安通讯》上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北京知青习近平带领陕北梁家河村村民办沼气的故事。标题意味深长,叫《取火记》。今天,思想的火种点燃了新征程的火炬,引领8900多万党员、13亿多人民,向着历史深处的一个个时间节点迈进。

在这伟大的征程中,思想的火焰将绽放更耀眼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实步履,照亮我们更为美好、更值期待的明天。使命,复兴的道路开启新征程

——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思考(下)

任仲平

《 人民日报 》(2017年12月06日 01 版)

(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开启新征程。”

2017年11月10日,越南岘港,习近平向世界宣示,中国向着未来开始了一次新的出发。

“中国已是一个真正的引领者!”“中国要做的事情一定能够做成。”“迫不及待地想去中国看看。”……30分钟的演讲,17次热烈的掌声,中共十九大后,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在国外发表的这一演讲,引来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阐释中国理念、把脉世界经济、擘画美好未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往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让渴求变革的世界看到了新希望。

在人类文明的马拉松中,从“现代化”一词在18世纪中叶出现以来,这一历程已经走过近300年。今天,现代化仍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共同愿望,这一任务还远未抵达终点。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世界需要东方的智慧,世界期待中国的方案。

在中国发展的接力赛中,自1954年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提出“四个现代化”起,从“两步走”“三步走”“新三步走”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拓展现代化路径。过去5年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将中国的发展带入新的方位。这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发展奇迹的政党,走到了人类现代化的最前沿。

“中共十九大书写了中国„未来简史‟。”“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市场之网中„新的服务器‟。”“全球新未来最好的希望来自中国。”……中共十九大后,世界如此判断。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向世界宣示,沿着中国自己的道路,我们有能力让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能力成为这一场人类文明竞赛中的领跑者,有能力为世界的明天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这是一条在挑战中不断淬火的道路,这也是一条在创新中不断向前的道路。

自近40年前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时,人们就从未停止过对这条道路的打量。不同之处在于,如今,那些曾以悲观性视角遥望东方、以偏见式质疑唱衰中国的人,不得不以一种“新的姿态和笔触”审视中国。

十九大后,德国的《明镜》周刊以汉语拼音“醒来”为当期的封面标题,称“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在政治、经济和科技等多个领域已越过„超级大国‟的门槛”。几乎同时,新一期美国《时代》周刊以红与黄的中国国旗色为封面,标题有四个汉字——“中国赢了”。这本曾经称中国为“狂妄的被孤立者”、曾经断言中国“虚假繁荣”的杂志,近年来已经7次将习近平选为人物,并预言他“将成为中国第一位真正的全球领袖”。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十九大之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以这句诗表达中国共产党人不慕虚名、崇尚实干的品格。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自外部的评价只是我们反观自己的一个视角,面向未来,身处历史之中的我们,亟须将这极不平凡的5年从实践经验上升为规律性认识。人类历史的长河中,5年何其短暂,中国如何“醒来”,又靠什么“赢了”?

从内部看,是思想的旗帜引领了中国变革,赢得了民心。去年3月,英国尤格夫调查公司对17个国家的民众调查显示,41%的中国民众认为世界会变得更好,远高于其他国家。而中央有关部门对5682名离退休老同志进行的“我看十八大以来的变化”调研中,最受称赞的是人心的变化,“党心凝聚了、军心稳定了、民心收拢了”。这样的信心和赞赏,源于5年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源于5年深层次、根本性的变革。当一些发达国家因失业率攀升引发民众不满时,中国5年累计新增就业6500万人,超过了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量;当世界许多地区深陷贫穷漩涡,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2012年减少5564万人。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大地掀起的时代浪潮,全面筑牢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政治保障、制度根基、物质基础、精神支撑,全方位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外部看,是中国道路丰富了世界经验,赢得了认同。在各个国际会议上,中国的声音总是备受关注:越南岘港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到场前5分钟,几乎所有嘉宾都已经站了起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47分钟演讲获得30多次掌声,讲到关键处几乎是一句一掌声。中非、中拉、中阿、中国—东盟……朋友圈越来越大,中国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中国自信地欢迎世界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自信地倡议“一带一路”等让各国携手同行的方案,自信地与世界各国分享自己的发展经验与发展道路。人们对习近平说,中国像块磁铁,因中国的到来,这里高朋满座。

164年前,马克思从“两极相联”规律切入,分析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预言中国可能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160年前,恩格斯分析中国人民面对野蛮的“文明贩子们”所进行的殊死抵抗,预言浴火重生的中国将带来“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时间这个伟大的书写者,再次证明来自两位伟人的预言。当《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作为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成为当今世界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著作之一;当这本“深藏中国治理之道”的“思想读本”,走进尼泊尔总统府、美国高端智库、塞尔维亚国家图书馆,并让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感叹“政治抱负、治国理念、宏大规划和真情实感”;当越来越多的人断言“对国际秩序而言,中国过去曾是„接收者‟,现在志在成为„赋予者‟或„贡献者‟”,中国的发展不仅是令人羡慕的物质成就,也成为发人深思的理论课题。

被誉为“大道之源”的《周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要想了解时代演变规律,就应该从观察天道运行和人间万事万物着手。要了解这个文明古国在新千年的发展脉络和趋势,最根本的方法,也是从理解中国道路的运行开始。

(三)“稳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的成就离不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是中国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11月16日,在“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来自世界各地观察者的一个“思想焦点”。

从搭建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到抓住“关键少数”推动法治建设;从近20万驻村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一线,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惠及世界,过去5年,中国共产党既是战略的规划师,更是具体的执行者,坚强的政治领导是中国砥砺前行的火车头。有观察家总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发生的大多数变革的推动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加强党的领导贯穿始终,这更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道路最核心的内容。

有国外学者把西方的政党比为“政党有限公司”,为了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互相攻讦、拆台、打压是常事。而在社会主义中国的治理体系中,党中央是坐镇中军帐的“帅”,车马炮各展其长,一盘棋大局分明。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落实到使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上,从根本上扭转了一段时间以来党的领导虚化、弱化、空泛化现象,从根本上确立了“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的原则,从根本上确保了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领导作用体现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体现为总揽全局、同向发力的效率,体现为高度的组织、动员能力,体现为长远的规划、决策和执行能力。

这种“党领导下的体制优势”,可以有各种列举。除了被联合国誉为中国对世界最大贡献的扶贫事业,中国的科技发展,也可为例证。中国高铁核心技术3年跨越西方同行30年,高铁网络将覆盖中国80%以上的大城市,运营里程世界第一;中国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全球500强榜首;中国金融科技弯道超车,去年移动支付规模是美国的50倍。当未来学家感叹“中国将成为全球创新中心”,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以中国为标杆,来定义世界新的未来。

被称为“严谨得让人头疼”的未来学家里夫金,在解释为什么中国“可以引领下一次全球变革浪潮”时,除了说到中国领导层的战略眼光和重大决心,特别强调“中国还有一些独有的特色,使它具备引领这个趋势的能力”。因为“迎接变革所需要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新能源的推广、数字化的生态互联网建设等等,都不是依靠一个个公司单打独斗完成的,国家力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对此“力不从心”,而中国则“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了发展”,“这些足以成为下一轮全球变革不可或缺的优势”。“天眼”探空,“蛟龙”探海,“嫦娥”探月……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报道详细描述了“中国的科学革命”,一开始就惊叹“中国正在把科学„超大化‟”。而“超大化”科学的背后,正是“国家体制”的超大型支撑。

“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在过去5年里,哪个国家能像中国这样,执政党的总书记亲自抓科技创新,告诫全党“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拿出“国家力量”在全社会掀起创新浪潮?2016年,中国的科技经费投入保持世界第二,与位列首位的美国差距正逐步缩小。试想,没有国家在资金支持、人才培养、建设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协同攻关等方面的统筹设计,没有国家对量子计算、超级电脑等短期看不到商业价值和盈利模式的基础科技的投入,怎么可能推动一些领域的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没有对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物流、新能源推广等的重金投入,没有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配套设施的系统性支持,以及背后的国家实力支撑,中国互联网公司又怎么可能勇猛精进地开拓出一个又一个的应用场景,创造出“让硅谷急于复制的中国商业模式”?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用足了制度优势,中国才能运筹帷幄步步为营,成为全球新浪潮的引领者。

现在的中国,就像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一直坐在车上的乘客感受不到速度的惊人,倒是那些坐在普通客车上的乘客,更能体会到“复兴号”从身边呼啸而过带来的“中国浪潮”。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外国观察家们,更为关注这条中国道路上的“党的领导”和“制度优势”。2017年,中国全国财政医疗卫生预算安排达1.4万亿元,医保覆盖率已达全部人口的95%以上。对比一些国家医疗改革的步履维艰,一位美国学者感叹,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倍,却让十几亿人享受同样的社会福利,我们应该思考,中国是怎么做到的?

“强大的党是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主体,为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好的平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这样总结。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达到30%,超过美国、欧元区和日本贡献率的总和;当中国让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谁还有理由质疑这样的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四)“作为有近百年历史的政党,不断调整的中国共产党不容易”,在研究中国共产党自我修复的历程之后,英国剑桥大学一位教授如此感叹。

在中共的话语系统中,“不断调整”的意思,以“赶考”这个生动的意象来表达。这一毛泽东在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之时的说法,近年来为习近平反复引用。“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从执政中国的赶考,到发展中国的赶考,再到民族复兴的赶考,习近平所说的赶考,不仅是党领导中国改革发展,也是党自身建设的改进。

5年前,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一句“打铁还需自身硬”让无数人印象深刻。5年过去,这句话已经成为习近平的“代表性名言”。对于这个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执政党,一些人喜欢套用“权力与腐败的公理”: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他们认为,在一党执政的条件下,中共不仅会失去自我革新的意愿,也会丧失自我净化的能力。然而,习近平掷地有声的话语给出最有力的回答: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还就不信这个邪!

视之为“最大威胁”,下决心“猛药去疴”,警示“霸王别姬”,誓言“上不封顶”,强调“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习近平的铿锵话语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向腐败宣战的决心。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的各种讲话、文章中,数量最多、分量最重的,就是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5年来,落马的高官一次又一次成为新闻头条,仅仅十九大之后1个多月,就有两个省部级“老虎”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审查。一位美国政治学教授在文章中写道,习近平上任以来展开的反腐行动是“自19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持久、最强硬的一次„实干‟行动”。熟谙历史的人们更是感慨:纵向看,翻开二十四史,没有一个时代、没有一个时期反腐力度如此之大;横向看,遍览世界各国,没有哪个国家、没有哪个政党反腐的决心如此之强。

十九大之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紧锣密鼓地推进,这让更多人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反腐的“方法论”。西方媒体评价,习近平希望用更严格的纪律规定使其标志性的反腐行动制度化。第一步“不敢腐”,第二步“不能腐”,第三步“不想腐”,这背后的逻辑思路,正是由“打虎”“拍蝇”的震慑,到制度笼子的约束,再到政治文化的改变。十八大以后,党的各项制度不断出台,党的纪律和规矩不断强化,党的思想教育不断进行,构成了反腐与倡廉的组合拳。外国学者研究后判断:“习近平已着手重塑他所认为的党应有的样子,一个拥有理想与信念、高度自律的政党。”

过去5年,国际舆论深深记住了3个颇为形象的词汇:“打虎”“拍蝇”“猎狐”。透过这3个词,人们看到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看到中国共产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非凡勇气。习近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向腐败这一“世界性难题”宣战,重拳反腐重塑了中国的“政治景观”,凝聚了发展的磅礴之力,证明了这个即将走过百年的大党能够解决好一党长期执政中的腐败问题,能够保持发展道路中居于核心位置的强大政治领导力,能够始终推动我们的国家走向现代化。

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这样的情景并不罕见:有些国家借助于后发优势,在一定时期内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但最终停滞不前甚至灰飞烟灭,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苏联,比如亚非拉地区的“失败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执政能力欠缺,推进的现代化不是全面的现代化,或是权力未被制约,或是政府市场错位,或是发展顾此失彼,在构建现代国家中遭遇致命挫折。

被观察者视为“习近平改善国家治理一大支柱”的反腐,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把权力关在笼子里”,致力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在提高执政能力的同时,探索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自身建设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断完善提供了一整套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指引。这一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称之为对党的“重新锻造”也毫不为过。当今世界,新自由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思潮风行,作为意识形态特征明显的传统政党,不少西方国家的共产党日益边缘化,现实中的内外环境并不乐观,世界社会主义在总体上还处于低潮。但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建设,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现代视野,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现在与将来,都有着强大的感召力、蓬勃的生命力。

(五)“我们渴望知道,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到底有什么秘诀?我想学习中国的发展模式,找到适合我们国家发展的道路。”2016年9月,北京大学未名湖边的一间教室里,莫桑比克财政部顾问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与他同窗的47名特殊“学生”,是来自亚非拉27个发展中国家的政府中高级官员及社会团体领袖。这所被命名为“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的特别学院,是习近平2015年9月在联合国总部宣布设立的,首届毕业生的感言是“在中国,我们增强了发展信心”。

独特的道路、独特的理论、独特的制度、独特的文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丰富和发展的中国道路,超越了“西方中心论”,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道路”的信心。5年来,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所探索的成功经验、所标注的崭新未来,甚至让欢呼“历史终结”的人也开始“修正观点”,重新思考和认识世界。

这是中国道路影响力的一个注脚。2013年,执政坦桑尼亚的革命党被认为很可能丢掉2015年大选,观察中共反“四风”和践行群众路线的行动,革命党也决定由总书记率领书记处全体成员“走基层”,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问责不作为的政府官员。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高级官员人手一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深信中共的经验“能为坦桑尼亚的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两年时间,革命党党员人数从400万增加到600多万,最终在“实行多党制以来竞争最为激烈的一次”竞选中赢得了胜利。大选结果让西方国家大跌眼镜,革命党实现了浴火重生。

不仅是坦桑尼亚,那些治理效率持续下降的发达国家和影响力快速上升的新兴国家,都在习近平的思想中,寻找有别于西方传统发展和治理模式的道路。有国外经济学家感叹:当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订规划的时候,我们的一切计划都是为了下一次选举。法国前总理德维尔潘总结,“中国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和长期奋斗的决心是西方国家所经常缺乏的”。当西方一些国家的政党还在搞“拳击赛”时,中国共产党却在进行“接力赛”。更多人看到,中国发展道路与西方有着根本差异,“那种认为世界上只有一种现代化,即西方现代化的观点,是一种谬论”。不断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的“路径依赖”,告诫世界“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一直以来,有能力“辐射”富裕和文明,是衡量一个国家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重要指标。面对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习近平给出的中国方案、贡献的中国智慧,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从增长贡献、贸易贡献,到减贫贡献、绿色贡献,再到发展经验贡献、治理经验贡献、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已经超过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公益性产品”的最大提供者。未来的中国,不仅会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工业产品”“思想产品”,更会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探索出更好的实践路径和制度方案。

有学者指出,我们正在进入的这个时代,最确切的表述应该是现代性竞争的时代。中国现代化所确立的榜样,让一度流行的“黑板经济学”失去市场,让各种偏见和教条现出原形,给了更多国家自主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勇气和信心。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社会和经济的战略选择方面开辟出一条新路,那么就会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全世界提供中国与世界都需要的礼物。正如十九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的崛起,更是一种不同于西方的制度文明的崛起。这一崛起,是社会主义这一标志着人类对于理想社会追寻的运动在21世纪的复兴,是马克思主义在经过近170年的大浪淘沙后在世界东方的延续。习近平曾说,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推动中国巨变的当代共产党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把500年几度起伏却最终大河奔涌的世界社会主义潮流,推向一个新境界。

(六)2015年9月,习近平在美国西雅图会见中美互联网论坛主要代表。总市值超过2.5万亿美元的美国十大科技公司首席执行官悉数到场。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对此印象深刻,他对记者说:“当时你们感到房间在震动了吗?”

让人们震动的,不仅是一个大国的和平崛起,更是一条独特现代化道路的勃兴,一种社会制度的力量。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1949年,共和国的缔造者眺望美好未来,以此砥砺全党和人民。

“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2017年,新时代的开创者为中国道路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根源,也为中国未来凝聚起强大信心。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新时代的大门已经推开,更广阔的世界等待着我们的奋斗,更辉煌的未来等待着我们的书写,中国共产党人永远目光向前,恰如青年马克思曾经的预言:

6.新时代的思想汇报 篇六

思想汇报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做新时代标兵 敬爱的汽车学院党总支: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当前形势下,必须突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才能保证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永不变质,在行动上做到执政为民。

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感染力。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对各种问题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兴趣浓厚。要增强教育的感染力,首先必须回答好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提高他们学理论、用理论的兴趣。其次,要在满足成长需求上下功夫。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性培养和自我设计,越来越看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此,必须热切关注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惑,满足他们成长中对理想信念的需求。要在将大道理讲透的同时,将小道理讲深,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理想信念教育一辈子受益,从而增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植和发展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当前,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解作用,大力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用共产主义理想统一思想认识,已是当务之急。

严峻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的形式,努力创新正面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等形式和载体,经常性地开展党性、党风、党纪等主题或专题教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当今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所以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方面应该从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抓起,让我们争做新时代标兵。

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与指正。

7.《长物志》审美思想的时代性 篇七

一、《长物志》的审美思想

1.原文释义

“总之, 随方制象, 各有所宜, 宁古无时, 宁朴无巧, 宁俭勿俗;至于疏雅洁, 又本性生, 非强作解事者所得轻议矣。”

总之, 应根据物品类别, 采用相应的形式, 使其各自相宜, 宁可古旧不可时髦, 宁可拙朴不可工巧, 宁可简朴不可媚俗;至于清新雅致的情趣, 那本是天性所成, 绝非旁人能讲解透彻的。

2.《长物志》的审美思想

《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宁古无时, 宁朴无巧, 宁俭勿俗。”文氏在整篇文章中, 所强调的审美思想就是讲究自然、素雅、低调, 这种“贵介风流、雅人深致”的精髓。

二、审美思想产生的背景

《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出现于明代晚期这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 经济政治文化上都发生着重大变化, 正是这种社会变革, 造就了《长物志》这一独特审美思想的产生。每个时代都有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殊审美思想, 这就是不同时期, 不同的社会背景下, 经济文化人文精神上的差异造成的。

1.《长物志》审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 社会经济

晚明时期, 经济极度发达。对外贸易的发展, 以丝绸为主的中国商品行销全世界, 而世界四分之一以上的白银随着贸易而流入中国, 白银的流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国内生产力的逐步提高, 导致物质也丰裕起来。同时, 以丝织业、棉纺织业为主的家庭手工业也是高度发达, 管理制度的进化, 使整个手工业进入一个发展的盛期, 如木作类的家具生产, 形成了以黄花梨、紫檀木等硬木为材料、造型简洁硬朗的“明式”家具;其他工艺, 如紫砂、竹刻、刺绣、漆器、玉石、金属工艺等, 都可谓蓬勃发展。这些工艺也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并为市民的消费提供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2) 社会政治

政治方面, 当时的明王朝气数将尽, 朝廷腐败、朋党争斗, 危机四伏。很多文人士子都想“以天下为己任”, 建功立业, 可昏君当道, 朝纲不振, 从政之仕途坎坷黑暗。这些读了圣贤书的文人士子, 既不能救济天下, 又不甘失落, 便从万卷书中, 揣摩收藏书法名画古玩, 在自娱中找寻理想, 充实自我。

(3) 人文精神

商品经济的发达, 促使城市的迅速发展、市民阶层的形成, 以及市民意识的强化, 这在艺术和生活文化上反映最为充分。文人士子作为城市的居民, 有着殷实的物质基础、丰厚的文化内涵, 是市民文化的向导, 也是城市文化的设计师。政治上的得失, 使得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在世俗生活中寻找物质和精神的寄居之所, 与普通市民相比, 这些文人士子有一定的财力和文化, 更重要的是其有着非同一般的“艺术力”和“审美”眼光。他们凭借这种独具的能力, 将物质财力通过设计转化成为精神的享受。

晚明时期, 文艺思潮以复古为主流。这一时期, 老子的“无为”观点, 荀子的“化性为伪”的道德教化论, 都是崇尚返璞归真的艺术原则, 讲究装饰的得体重要性, 强调美得内容和美得形式的重要性。王阳明的心学, 更是从学理上倡导个性的觉悟和自由的思想。这个时期的思想不仅不再拘泥于圣贤古训, 而且敢于从理论上批判, 从僵化中冲出。这些多流派的思想经广大文人士子的阐发弘扬, 一时成为晚明社会思潮的主流和思想基础, 并且成为市民意识的思想基础。

(4) 市民消费导向

“原先象征身份地位的土地财富, 转变成奢侈品的收藏”, 古物经商品化后成了“优雅的装饰”。当时社会有钱即可买到的社会购买力, 造成了求过于供的社会竞争。古玩购买和赏玩, 成为了社会风气的一种流行, 成为了富人阶层争相购买以附庸风雅的象征。而作为不屑于和富人为伍的文人士子们, 便开始改变其购买和附庸风雅的方向。

2.现代审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1) 社会经济

在经济上, 随着进一步开放市场, 中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对外开放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发展空间, 也向全世界提供了十三亿人口的巨大市场, 中国成为推动整个亚太地区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对外贸易往来的增长, 我国企业通过市场多元化和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 促使社会经济稳定, 并高速发展, 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随之提高。

(2) 社会政治

中国现代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一党专制, 多党协作的合作方式。社会主义政党的基本特点是开放的, 来自社会各阶层的, 有群众基础的政党, 并且坚持走群众路线。

(3) 人文精神

现代中国的审美思想可以用四个字概括, 有容乃大。现代中国是一个各文明、各文化兼容并蓄, 相互借鉴的社会。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儒家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根深蒂固。但是, 对外贸易的发展, 带来了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 使国内形成了多种文化并存互行, “百花齐放”, 共同发展繁华的形式。

三、《长物志》审美思想与现代审美思想的对比与传承

1.差异性

明末社会经济极速发展, 虽明王朝气数将近, 但对外经济贸易的昌盛发展, 使得社会物质富足, 人们精神层次要求提升, 文人墨客的审美上升到市民阶层的追求。在这种追求和效仿之下, 文人士子作为社会的审美思潮的代言人和社会艺术的设计师, 开始追求“居处之雅, 内心之静”的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长物志》的审美思想, 宁朴无巧, 宁俭勿俗, 就是为了区别于当时过多繁华奢侈的设计理念, 而提出的新的设计审美思想。是对当时设计思想的一种变革, 也是文震亨作为文人对社会发展的忧思。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平稳, 较之明末, 政治发展多元化, 民主政治取代君主专政, 虽社会阶级分化也日益严重, 但多国多民族多元素文化的融合和发展, 使得现代审美思想集“有容乃大”之大成。他们审美思想的形成在人文精神上, 具有最大的差异性。明代的“人即道”到现代的“求自由、求解放、求个性”的思想转变。相对明末《长物志》“宁古无时, 宁朴无巧, 宁俭勿俗”的审美思想集合的定规, 现代审美思想更多的是多种思潮的融合, 具有多元化和灵活性。

2.融合性

《长物志》“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勿俗”的审美思想, 包含于现代“有容乃大”的审美思想之中, 是现代审美思想多派思潮中“时尚简约”“复古”派的代言和整合, 也是对现代审美思想的一种牵制和警醒。

很多知名的品牌实例, 也都是《长物志》“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勿俗”的审美思想的传承。比如, 香奈儿 (Coco Chanel) 品牌走高端路线, 时尚简约、简单舒适、纯正风范。“流行稍纵即逝, 风格永存”是其品牌背后的指导力量;“华丽的反面不是贫穷, 而是庸俗”Coco小姐生前就这样评价自己的品牌。香奈儿的设计理念就是对“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勿俗”的诠释。这个品牌提供了具有解放意义的自由和选择, 主导了别样的女人风格、姿态和生活, 即一种简单舒适的奢华新哲学。香奈儿经典款的小黑裙和今年流行的“小香风”外套。以大气的简洁的线条, 黑色的经典色装饰, 极简的装饰来呈现女性柔美的曲线。这就是在现代社会极繁极奢华的设计中, 呈现出的另外一种简单大气之美。随着每年的设计流行的不同, 加以细微的改变。是对《长物志》审美思想“宁古无时, 宁朴无巧, 宁俭勿俗”的最淋漓尽致的体现。因此, 现代审美思想也是对《长物志》审美思想“宁古无时、宁朴无巧、宁俭勿俗”的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本文是从《长物志》编撰的社会背景出发, 进行研究, 分析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消费能力, 得出《长物志》的审美思想具有一定的社会时代局限性。作为对比, 也从社会背景出发, 分析了现代审美思想的产生。可以看出, 现代审美思想“有容乃大”也是由现代的社会发展决定的, 具有其特有的社会时代性。每个时代的审美思想都是其独特的地方, 但又是对前一时代或者前几时代的审美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每个时代的审美思想都是相互差异又相互融合的。没有特定的好, 没有特定的坏。每个时代的审美思想都有其可取之处。我们作为现代社会的设计师, 在“有容乃大”的现代审美思想下, 应具备文震亨这种忧国忧思的精神, 以自身之力, 来为不好的设计现状发表自己的建议。

参考文献

[1]文震亨著, 赵菁编.[明]《长物志》.彩色图文版, 第一版.

[2]张竞琼, 钟铉著.《浮世衣潮之评论卷》[M].中国纺织出版社.

[3]“长物”与《长物志》, 选自《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 东南大学出版社.

[4][英]《长物志:近代早期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地位》, 克雷格·柯律格.

[5]《〈长物志〉中的艺术设计思想》.张雪.选自《艺术博览》.

[6]《文震亨〈长物志〉中的器物审美思想》.王萍, 选自《综合论坛》.

[7]《长物之镜——文震亨〈长物志〉设计思想解读》, 李砚祖, 选自《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8.时代思想嬗变的记录者 篇八

关键词:汪峰 歌词创作 思想主题

2013年,由于加盟浙江卫视收视率极高的《中国好声音》及与国际知名影星章子怡恋情的曝光,汪峰的被关注度可谓到了巅峰。私生活的不断被曝光,汪峰在社会道德舆论评价面前,毁誉参半。但汪峰在2013年的全国巡演,却达到一票难求的火爆。不言而喻,作为一名创作型歌手,汪峰拥趸甚众。其歌词作品,又可以说是当下社会所倡导的正统主流音乐:主题鲜明,强调健康向上的情绪,教育作用突出,而非一般流行歌词所重视的娱乐性。综观其歌词创作的思想主题,笔者将之分为三个阶段:

一、上世纪90年代的迷惘与挣扎期

主要专辑有《鲍家街43号》《花火》。

199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成为举国上下的共同目标。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关注焦点转向赚钱、成功、消费、时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面对当代社会的巨大转型和急剧变化,人们开始自我迷失,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迷惑感乃至虚无感。在各种社会思潮的激荡下,一些文人不约而同地通过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在社会转型期内心的孤立无援、仿徨失望、迷惘困惑。汪峰这一时期所创作的作品,表达的就是社会个体在情绪与心态上的波动:

1.常规生活被打破之后的躁动与不安

如《李建国》,“李建国”是一个带有鲜明时代烙印的符号。我们难以统计,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多少叫李建国的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个群体的代表。“你一定在哪里见过他∕他的名字叫李建国∕他爱喝冰镇的可口可乐∕他爱穿时髦的便宜货∕他喜欢看七点钟的新闻联播∕他喜欢听邓丽君的流行歌”作品真实地记录了在改革开放初期各种物质诱惑与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那一代人内心潜藏的躁动不安与无所适从。

2.传统道德体系瓦解,信仰由模糊到缺失

《瓦解》折射的就是19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表面繁荣之下人们思想与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整个社会似乎迷失在金钱构筑的物欲横流中,使“我”“越来越看不清楚自己”。传统价值观的被遗弃,使人们身陷于精神世界的荒原之中,迷惘感和失落感随之而生:“我眼看着我和这个世界已经瓦解∕可我已经无力挽救自己”。《风暴来临》表达得更加直接:“我们这一代人走在痛不欲生的虚无之上”“又一种信仰将要破灭”。

3.生命的成长与蜕变

面对纷繁多变、信仰迷失的现实,作为社会的个体,最终不得不试图改变自己,去迎合现实,以求得生存与发展。如《晚安,北京》中有几句颇耐人寻味的歌词:“我沉得越来越有些疲倦∕听着隔壁提琴的抽泣∕喝着世事煮沸的肉汤”,它所揭示的生存的残酷与无奈,可用另一首作品《失败者》“为了活得好点 就得分裂到极限的极限∕根本没有理想的空间∕根本没有幸福的感觉∕再也没有时间考虑爱∕因为活着就是杀人或者被杀”更直接地诠释。

4.从失意、个性压抑到唤醒自我、寻求自由

最具代表的作品是《小鸟》,抒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个体按照既定的人生轨道去寻求希望与幸福,在现实中却撞得头破血流。尤其是副歌部分“我像一只小鸟∕飞来飞去∕飞来飞去”的反复吟唱,喻示遭遇挫折之后的漫无目标与不知所措。在经历了痛苦挣扎之后幡然醒悟,试图寻求出路:“我再也不想麻木∕再也不想任人摆布”,这是对既定生活轨道与现有体制的背叛,歌中的冲突和反抗映射着上世纪90年代失意者们的内心。作为一个摇滚歌手,这也是汪峰用个人音乐语言寻找自我的开端。[1]

汪峰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是情感上的宣泄,作品呈现的精神状态是“孤独”“惆怅”“辛酸”“空虚”“迷茫”,细细品味却会发现实则言之无物。

二、对社会生存的关注与思考时期

主要专辑有《笑着哭》《飞得更高》《怒放的生命》《勇敢的心》。

这一时期的汪峰,试图探寻着一种可以被自己的思想、个性所能接受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又能得到社会的认同。于是,《飞得更高》《勇敢的心》《怒放的生命》《光明》等一系列所谓的励志歌曲便应运而生。有人说,这些作品是社会倡导的正能量作品;也有人说,这是汪峰开始拥抱商业、背离摇滚的妥协。争论相持,源于评判标准的不同。但值得一提的是,汪峰此时的创作开始由自我的关注与表达转向对社会生存的关注与思考:

1.关注社会群体的生存状况,抒写卑微小人物生存之艰难

在《哭泣的拳头》中,作者这样写道:“低保金发到工厂细雨落到中间……你所能做的就是一声叹息。”面对悲哀而真实、迷惘而残酷的生命,除了一声叹息,别无它法,作品向我们展示的是那些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面对困境的无奈、无助与无望。

2.漂泊者的悲歌与生生不息的寻梦之旅

作为《晚安,北京》之后的姐妹篇《北京,北京》,其创作相差十年,在思想情感的表达上则有更为细腻,有着深层的变化:“咖啡馆与广场有三个街区∕就像霓虹灯和月亮的距离。”作品更加贴近生活地描写了一群人,始终游离于城市生活之外。“霓虹灯和月亮的距离”,物理空间的遥远,实际喻示着永远无法触及都市的真实生活。作品抒写的是身处繁华都市的边缘人内心的悲凉与矛盾:对于自己所处的城市,交织了太多的爱与恨,但始终不舍不弃地“寻找着追逐着奄奄一息的碎梦”,即便死,也希望“人们把我埋在这里”。“北京”,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具体所指,而是精神家园的象征。作品的情感基调虽悲凉,但那种对于精神家园难以割舍的的无怨无悔的爱,早已湮灭了人生所遭遇的悲凉。可以说,这是一首描写游离于繁华都市的边缘人始终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属感的作品。

3.无畏艰难、愈挫愈勇的勇者之心endprint

《飞得更高》《勇敢的心》《怒放的生命》《光明》这四首作品可谓异曲同工地表达了社会个体尤其是平凡人在遭遇挫折、面对坎坷时应有的一种人生态度:不怕艰难,愈挫愈勇。如《怒放的生命》所书写的是经历无数次的跌倒与折翼、迷失与幻灭之后,依然能够破茧化蝶,在怒放的生命中寻找灿烂的人生。那难以阻挡的人生豪迈与激情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因此,这也是汪峰传唱度最高的几首作品。若单纯从艺术价值的评判角度来说,这类励志题材的作品质量不高,但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到汪峰创作思想的转变:从自我的迷失到直面人生磨砺,可以说这是汪峰在人生历练、思想积淀后的情感的自然升华。

这一时期,汪峰俨然成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发声者,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表达各种情感。这些情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或者曾经有过的真情实感,因此引发了较广泛的共鸣。汪峰试图借助音乐作品,将生活的本相,细腻而敏锐地再现,“揭示生活中一切觉察的和不易觉察的伤疤,使更多的人清醒,再清醒,然后找到出路”。[2]“他用敏感的心去体悟社会,关注社会,再用原创音乐去诠释社会。”[3]

4.从小情小爱到家国情怀的大爱的升华

从1993年汪峰组建鲍家街43号乐队迄今,汪峰在音乐道路上苦苦坚持了近20年。随着人生阅历的增加,随着思想认识的深化,以及情感由激烈到沉稳,汪峰作品的思想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我爱你,中国》即是其思想境界升华后的一首大气磅礴之作。此外,还有为2008年北京奥运创作的歌曲《我们的梦》也是一首展现民族自豪感、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作品。这一时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力的日益强盛和中国真正走向世界、真正自信自强是息息相关的。

三、反思自我价值与人生意义时期

主要专辑有《信仰在空中飘扬》《生无所求》《生来彷徨》。

有人说,这几张专辑又看到了汪峰对摇滚音乐的回归。其作品似乎开始转向对社会现象本质的深层思考与批判。他对社会现象的不平与愤恨、对虚假丑恶的反叛和嘲讽、对现代文明的审视和思考都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

1.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批判与愤恨

在《一百万吨的信念》中汪峰对一切发出质疑:“不要幻想拥有自由∕自由属于富枭权贵∕不要期盼获得公正∕公正就是人可吃人”。面对社会各种乱象与不公,汪峰用极尽夸张的方式告诉你:“你至少需要有一百万吨的信念∕也许或可能勉强继续活下去”。歌者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2.对追名逐利、虚假丑恶的反叛和嘲讽

在《多么完美的生活》中“给车子加满油∕给自己买包烟∕给阳光买一杯咖啡”,看似轻松闲适的生活写意之后笔锋一转:“报纸上到处是灾难∕房价就像定时炸弹∕有人买下私人飞机∕有人切断自己喉管”,贫富生活的悲喜交集构成了巨大的反差。在社会个体看似完美生活的背后,我们能否对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视而不见、置身事外?这是汪峰作品背后令人无法回避的诘问。

2011年创作的《名利场》是对所谓公众人物在聚光灯下的生活状态的描摹:“助手把你塞进宝马∕像被追杀一样逃跑∕油门千万别踩太狠∕明天头条要有爆料”。有趣的是,“上头条”成为2013年与汪峰关联最多的一个网络热词,这首作品似乎也预见性地成了他对浮华人世的最好注脚与反击。

3.揭示现代文明社会中人性的失落

作品《有意思吗》连用27个“有意思吗”对社会生活、人生百态发出质疑。在充斥着节日晚会、看似歌舞升平的现代化进程下的真实生活却是“天空中的蓝色越来越灰……护城河的流水越来越臭”,这首词让当下正遭受雾霾困扰的全国人民情何以堪?作者更为尖锐地指出社会的畸形与不公:“弱小的孩子围着你乞讨……漂亮的母亲缠着你卖笑 ……穷人拼命挣扎依然悲惨……富人有恃无恐无尽逍遥”。现代文明中人性的失落、道德的沦丧才是这首作品的批判指向。

4.审视全民内心,期盼精神救赎

当自由成为幻想,当尊严依附于金钱,我们该如何存在?是“找个理由随波逐流”还是“勇敢前行挣脱牢笼”?作者借《存在》十分隐晦地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社会道德与信仰被金钱绑架时,作为社会个体的我们,该如何存在?

汪峰试图透过再现社会种种表象来揭示社会本质:这是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作品意在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思考:当生无所求时,我们该生何所求?汪峰用他的作品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充斥着无数无解问题的时代,选择以何种方式存在,却是每个社会个体无法回避的自我叩问。

2013年,在“上头条”的喧闹中,汪峰又推出新专辑《生来彷徨》。汪峰说:“当时《存在》提出了一个问题:‘是要苟活还是展翅高飞?但《生来彷徨》抛弃了假设的光明,挖出了人们生活中总会面临的生活痛楚,没有看似逼你逃离黑暗的质问。”

从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出,汪峰在艰难曲折的人生道路上经受磨练与考验后,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了。他的歌词作品开始渗入深邃而睿智的社会意识,但在对社会进行辛辣的批判与嘲讽中,仍可见其对生活的一腔热情。

汪峰的词作品告诉我们,它们和我们的生活一样变得成熟了。作者有了更宽广、更深邃的视境。在词作品的题材上,从感性的对社会宣泄不满到对自身价值、存在意义的理性思考,从自我低吟到传达大众心声,从小情小爱到家国情怀的大爱的升华,汪峰作品的思想日趋成熟。

汪峰借歌词作品吟唱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有对众生相的勾勒,有对世态炎凉的慨叹,有消极厌世的宣泄,也有百折不挠的斗志。其歌词语言平淡中见深刻,热情里显冷静,真实地抒写着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情感,折射生活百态。他是一位歌者,更是一位诗人,始终充满诗意地歌唱着。

参考文献:

[1]杨时旸,陈涛.汪峰的生存逻辑[J].中国新闻周刊,2013,(9).

[2]刘爽.汪峰摇滚乐手的寂寞与哀愁[J].新华航空,2008,(1).

[3]刘歌.汪峰:一个用音乐说话的思想者[J].流行歌曲,2011,(2).

上一篇:水利施工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爱有时是无奈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