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电信工暑期实践-陈志浩

2024-10-07

杭电信工暑期实践-陈志浩

1.杭电信工暑期实践-陈志浩 篇一

松阳茶文化的发展

7月5日的清晨,我们一大早来到了农业局,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松阳茶文化的发展来到了县农业局。县农业局的招待员笑迎我们的到来,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向我们介绍了松阳茶文化的炫丽发展。从工作人员的介绍和网上的资料查找。我们整理得到了松阳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松阳,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耕耘,百折不挠,探索不止,在创造灿烂农耕文化的同时,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发祥地。据农史学家考证,山茶目植物起源时间大约距今六千~七千万年的始新世和古新世,山茶属植物可能始于四千万年前的渐新世。自从神农尝百草发现、始用茶叶至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了。松阳茶业究竟始于何时,由于古籍文献记载无几,现已很难追溯其确切的年代。据中国林化院贺近恪先生考证认为:在古代历史上,松阳是浙南开发最早的县域,自古处于该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这对接受茶的传播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据此,松阳种茶、制茶历史无疑相当久远。

三国时期,随着中华文化的广泛传播和人们饮茶习俗的日渐盛行,中国茶业重心开始东移。作为置县于东汉建安四年(199)的松阳,由于地理条件良好,加之又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成了当时传播茶文化、发展茶产业的首选之地。相传这一时期松阳已盛产茶叶。

唐朝时期,政通人和,国强民富,给茶叶的消费和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浙江有10州55个县产茶,而处州在10州之中。松阳属处州一县,不仅自古有‚处州吃粮靠松阳‛之称,而且其他物产也很丰饶,茶叶已是当时松阳主要特产之一。唐武德四年(621),松阳升为松州,来自云和、龙泉等地的茶叶就汇聚在松州街头交易。可见,当时松阳不仅产茶,而且茶叶已经作为一种商品进入市场交易。

南宋时期,松阳茶文化已相当兴盛。从苏东坡赠给祖谦禅师的‚道人晓出西屏山,来施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这千古名句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松阳茶文化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反映。

明朝时期,松阳茶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据《处州府志〃松阳县志》记载:‚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松阳贡茶芽三斤’;房地赁等钞四十七锭二贯三百二十二文铜钱四百七十五文,窑冶等钞二百八十一锭二百十五文铜钱二千八百零三文,铅坑等钞三百五十二锭四百十五文铜钱三千五佰二十一文,茶课等钞九千一十八锭一贯六百一十文铜钱九万一百八十一文。‛其中茶课的数额为最大,是其他课税的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松阳茶业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规模,并成了当时课税的重要来源。另一个突出的方面,在制茶技术上发生了变革,由炒青茶逐步替代了原来的蒸青茶,以横山茶为代表的炒制工艺,一直流传至今,为松阳现代制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国时期,据《松阳县志》记载,民国18年(1929)松阳茶叶获得首届西湖博览会一等奖。据民国26~28三年工作概况记载:‚本县植茶较多之区域,首推靖居区之小港及石仓源一带,茶叶品质优良者,当以云峰乡之横山茶,古市镇之卯山茶及下街茶为最,全县每年产茶千余担。抗战期间,产茶区域颇多沦陷,为维持茶叶原有国际市场,28年,始建于松阳的浙江省农业改进所,在横山村设立了省茶叶调整实验场,费工千余垦植茶园五十亩,栽植茶苗三万余株,并在横山创办了制茶厂。同年春还租赁茶园开展了仿制龙井茶,经市场试行推销,颇受社会欢迎。‛示范场的设立,对当时浙南乃至全省茶叶生产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后来因受日寇入侵封锁,加上常遇洪水灾害、茶价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全县茶园大多荒芜,面积减少1/3。到1947年茶叶生产有所恢复,全县茶园面积恢复到1759亩(其中山地1440亩,平地319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08%;种茶户3870户,占全县总户数的2.5%,全年茶叶总产量上升到105吨。1949年全县茶叶面积再度回落到643亩,总产量10.15吨。面对这一状况,政府采取申请工赈复兴茶园、推广改良制茶技术、改进箱茶精制及包装、查报茶叶动态等办法,以求尽快恢复茶叶生产。

上一篇:新学期关于安全的红领巾广播稿下一篇:把青春进行到底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