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2024-09-16

十六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共13篇)

1.十六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一

文章标题:十六届四中全会体会

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并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我院专家学者密切关注并认真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为全会将加强党的执政

能力提到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度,抓住了治党治国的根本,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次认真收听和阅读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全会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全会回顾了党的执政历程,指出党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总结为7个“必须”。全会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到党的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度,认为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是成熟的执政党,是具有战略目光、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执政党。民族所所长郝时远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们党执政历史进程中加强自身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人民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从温饱到全面小康和实现国家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无需面对的艰巨使命。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的发展要求都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执政能力是一个政党掌握权力、运用权力水平的体现,它关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成为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必须遵循的执政原则,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则是履行这种执政原则和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基本保证。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肌体活力的综合体现,它既直接体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的领导组织中,也间接体现在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之中。因为党的执政能力所体现的方针、路线、政策是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加以贯彻、实施和率先垂范的。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党的任务,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信念,为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做出自己的努力。

全会再次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可见它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经济和社会获得巨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就当前来看,我们党需要进一步加强遏制腐败的力度。遏制腐败问题,首先要在制度建设上多下功夫。十六届四中全会在这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对我们今后遏制腐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围绕制度建设进行政策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特别要针对如何加强党的监督进行政策设计。要加强党内党外的监督,尤其是党内监督。要通过政策设计来防止漏洞、堵塞漏洞,使各级党的干部、政府官员的权力得到有效约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高度概括地回顾了我们党55年来的执政历程,总结了执政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和部署,使我们感到振奋、鼓舞和鞭策。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共产党员,我们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开掘潜力,全面拓展科研工作。几年来,文学所、民文所联合党委发展了6名新党员,他们都是业务骨干,有的是学科带头人,目前还有很多同志,包括离退休老同志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这表明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和平崛起的中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有更多的人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宏伟的理想。

马列所党委书记吴恩远着重谈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他说,从党的执政历史看,正是由于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新中国。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看,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走上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光明大道。从党执政兴国的前景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牢牢把握舆论导向

文章标题:十六届四中全会体会

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同志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并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各项部署。我院专家学者密切关注并认真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认为全会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到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度,抓住了治党治国的根本,抓住了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次认真收听和阅读十六届四中全会公报,我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全会着重研究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强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全会回顾了党的执政历程,指出党经过艰辛探索和实践,积累了执政的成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总结为7个“必须”。全会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到党的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度,认为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这充分表明我们党是成熟的执政党,是具有战略目光、不断创新、勇于开拓的执政党。民族所所长郝时远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们党执政历史进程中加强自身建设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人民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从温饱到全面小康和实现国家现代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执政党都无需面对的艰巨使命。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内的发展要求都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执政能力是一个政党掌握权力、运用权力水平的体现,它关乎国家命运、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中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成为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必须遵循的执政原则,而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则是履行这种执政原则和实现这一根本目标的基本保证。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党的肌体活力的综合体现,它既直接体现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党的领导组织中,也间接体现在基层支部的战斗堡垒和每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之中。因为党的执政能力所体现的方针、路线、政策是通过党的组织和党员加以贯彻、实施和率先垂范的。因此,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全党的任务,需要每一个共产党员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信念,为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做出自己的努力。

全会再次强调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可见它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经济和社会获得巨大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就当前来看,我们党需要进一步加强遏制腐败的力度。遏制腐败问题,首先要在制度建设上多下功夫。十六届四中全会在这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对我们今后遏制腐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要围绕制度建设进行政策设计,以解决现实问题,特别要针对如何加强党的监督进行政策设计。要加强党内党外的监督,尤其是党内监督。要通过政策设计来防止漏洞、堵塞漏洞,使各级党的干部、政府官员的权力得到有效约束。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高度概括地回顾了我们党55年来的执政历程,总结了执政的成功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和部署,使我们感到振奋、鼓舞和鞭策。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核心力量。作为从事科研工作的共产党员,我们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加强党组织建设,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发扬优点,克服不足,开掘潜力,全面拓展科研工作。几年来,文学所、民文所联合党委发展了6名新党员,他们都是业务骨干,有的是学科带头人,目前还有很多同志,包括离退休老同志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这表明更多的人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党,和平崛起的中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有更多的人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宏伟的理想。

马列所党委书记吴恩远着重谈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他说,从党的执政历史看,正是由于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才能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社会主义新中国。从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看,正是由于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三个代表”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才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走上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安定和人民幸福的光明大道。从党执政兴国的前景看,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牢牢把握舆论导向[page_break],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立于不败之地,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大的胜利。

《十六届四中全会体会》来源于,欢迎阅读十六届四中全会体会。

2.十六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二

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专业服务机构, 捷盟咨询组织员工及时认真地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感受颇深。我们围绕“文化兴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通过学习, 有三点体会:

一是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战略

我们国家的GD P成为全球第二, 但我们还远不是经济强国, 离文化强国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正如温家宝总理讲过的“国家的影响力, 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 但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的影响力更深刻、更具渗透性”。文化是提升生产力的关键。捷盟咨询在为企业提供企业文化服务的过程中, 在与国有、民营、外资等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负责人思想交流的过程中, 已深刻感受到“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许多企业遇到生产力提升的瓶颈归根到底就是文化问题。所以我们最能理解文化作为国家战略是多么正确的选择。尤其在我们当下, 如果文化不提升、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不强大, 我们经济上的“调结构、转方式”就没有方向与动力, 就无法成为经济强国。

纵观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任何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支撑, 技术的进步与制度的先进性, 都是文化土壤上长出的智慧之果。如我们祖先创造了先进的农耕文化, 让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领先于世界经济;经历文艺复兴而崛起的西方国家, 抓住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强国;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 肇始于思想和文化的解放, 带动了制度的变革, 促进了科技的进步, 让中国抓住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 使我们在众多领域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 从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文化能兴国。时代在变, 文化要发展, 文化要繁荣, 这是中国成为文化强国的无愧于历史的战略性选择。

二是文化安全问题

国防安全、经济安全、生产安全等等, 人们耳熟能详, 但文化安全的提法, 在这么高级别的文件中提出, 可能是第一次。为什么文化会有风险?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 它是思想的引领、是人们行为、态度的“发源地”。文化安全, 简单理解就是确保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传承, 确保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全民的主流价值观, 就是要意识到防止不良外部文化的侵袭。

文化自强, 文化才能安全。《决议》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是文化自强的要求。文化安全是放在世界坐标的时空上来讲的:西方某些国家利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高效传播性和难以干扰性, 对别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有意渗透, 他们惯使双重标准, 歪曲、扩大分歧与矛盾, 挑起冲突, 严重威胁别国的政治稳定与社会安定。中华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沉淀的, 民族文化的独立性、特色不能丢、不能被西化, 这是一种文化的安全。就像一个人, 机体健康不易受风寒、内心强大不易被压垮, 拥有智慧不易受诱惑, 因此而安全。国家、社会、民族的文化安全, 最主要的靠自强, 要有自己不可动摇的文化根基, 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遗憾的是当今社会, 有知识有技术的人多了, 有文化的人少了;会挣钱的人多了, 能坚守道德底线、能坚持做人原则的人少了。因此, 中国公民人文精神的培养迫在眼前。文化需要传播与力行。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用更简练的、易理解、易记忆且好传播的方式进一步凝练, 让每一个公民接受。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调整政策, 改革体制与发展方式, 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与敢讲真话、诚实守约的社会氛围, 让每个公民真实受到这种价值观的益处, 那么, 就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自觉践行和热爱。胡锦涛指出, “民生连着民心, 民心凝聚民力”、“要切实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文化被民众接经济力量, 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和道德的力量。一个民族如果忘记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 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因此, 要解决好继承与创新、融合与发展的关系。要在继承中创新, 创新中发展。要向传统中学习诚信精神, 切实解决目前的社会诚信问题, 要自觉建设诚信文化, 塑造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契约精神。

以上是我学习后的三点认识。作为长期从事企业文化建设咨询服务人员, 我觉得责任更重了, 工作意义更大了。捷盟咨询有个观点: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影响修正社会文化。在社会公民中, 企业人数占据绝大比例, 如果企业建设了先进的文化, 企业人自然会把这先进的文化传递给社会。今天党和国家更重视文化建设, 给我们带来更大的事业空间。企业文化的生长, 离不开社会文化的阳光与空气。全社会重视文化建设, 文化自觉的效果对于企业来讲是大好事, 企业建设优秀文化不再是“金鸡独立式”, 先进价值观的导入将从各级党政组织、个体开始示范, 上行而下效;将从制度、政策层面积极调整、配合, 建立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企业因此获得经济与文化发展的营养。

感受精神, 鼓励斗志, 愿为文化兴国尽绵薄力量。

受了, 文化自然就安全了。文化安全了, 国家就安定了, 生产力就会进一步发展, 国家竞争力就会更为强大, 文明的目标就不远了。

三是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只有继承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 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过去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上各时期有不同态度, 今天的认识, 意义非凡。我们认为这也是理性的选择。我们曾经积累过灿烂的农耕文明, 也积累过许多光辉的人性价值, 但这些有待我们去重新认识、主动继承与发展。有一句话说得好,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因此, 我们需要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 坚持具备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价值观, 把文化作为确定民族身份、找寻自我价值的手段和力量之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的活力之源在于承袭古代文化而不拘泥, 学习传统文化而不照搬。

我们到底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学什么?学儒、学释、学法、学道……正所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这就是要有一种宽容、包容的心态, 要有一种“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 自成一家”的大国文化风范。温家宝总理说过, “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不仅需要强大的

3.十六届四中全会研究执政能力建设 篇三

分析人士认为,这次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主要议题,是中共历史上的第—次。并指出,如何坚持依法治国,如何处理党政关系,执政方式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等问题,将是中共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着为点。

胡锦涛:要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15日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说,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科学规范党委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他说,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需要全体人民一体遵行的,要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温家宝:宏观调控继续加强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13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近期加强宏观调控,关键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确定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稳定。特别要通过改革,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并要求继续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坚持把紧土地、信贷两个闸门,防止投资反弹。

中方坚决反对美方通过“支持香港自由决案”

9月13日,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了所谓“支持香港自由”决议案。外交部表示,该决议案罔顾事实,挑拨香港居民与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关系,粗暴干涉香港事务和中国的内政。对于美国国会众议院的这一错误做法,中方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

孔泉就联大再次拒绝台湾“参与”联合国发表谈话

9月16日,第59届联合国大会总务委员会拒绝将所谓台湾“参与”联合国提案列入联大议程。自1993年以来,台湾当局每年均唆使极少数国家向联大提出此类提案,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外交部发言人孔泉就此发表谈话指出,台湾当局应该停止这种政治把戏,回到一个中国原则上来。此前,国际残奥委宣布取消陈水扁之妻吴淑珍中国台北代表团团长资格。

香港立法会出现新格局

香港立法会选举尘埃落定,产生第三届立法会60名议员。新一届立法会中,民建联以12席取代民主党成为立法会第一大党,自由党以10席居次,民主党在选举中只取得9席。有香港媒体认为,未来立法会将出现新格局,稳定香港的力量将会成为主流。

8月份CPI繼续上涨

中国国家统计局9月13日公布,8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l)同比上涨5.3%,月环比上升0.7%,为1997年2月以来的最高值。8月份,食品价格比去年同月上涨13.9%,是当月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其中,粮食价格上涨了31,8%。现在,包括8月份在内,中国实际利率已连续9个月为负。此前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加息与否要看8月物价指数。

中哈石油管道9月开工

哈萨克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布扎诺夫9月14日表示,连接哈萨克斯坦阿塔苏和中国阿拉山口的石油管道将于今年9月开工,预计2005年年底建成。管道投入运营后将保证每年向中方输出1000万吨原油。

股市反弹

在上证指数跌破1300点之后,9月14日、15日沪深股市连续大幅上涨。业内人士认为,大盘决速上扬与政策救市有关。继温家宝总理表示加紧落实“国九条”精神后,来自央行的消息说,国务院已经原则同意商业银行发展基金业务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也就是说,大量的储蓄资金有可能通过买银行基金的方式,间接进入股市。

中国肺结核病人约450万

4.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体会 篇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曾召开多次全会专门研究党的自身建设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以上可以看出我们党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重大课题一直在进行不断的探索。这次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充分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认识正在达到新的高度,体现了我们党对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使命的清醒认识,是我们党走向更加成熟的标志。

我们党为什么对自身建设尤其是执政能力建设问题如此重视?我认为:一是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执政党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二是国际上一些政党丧失执政党地位对我们的深刻警示;三是总结我们党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必然结论;四是我们党应对新形势、新任务挑战的根本出路。

总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我们全市食药监系统各级党的组织要把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的决定当作一项中心任务,深刻领会,把握实质,认真践行。要以四中全会的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和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在学习贯彻中要把握好三个重点。一是要紧扣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主题(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科学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内涵(即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从本系统、本单位的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努力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二是要加强对执政理论和执政规律的学习、把握和运用,积极探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学生无忧网)基本途径。三是要把学习四中全会精神与大力推进“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发展战略统一起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具体到我们部门,就是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管,维护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依法行政,优化政务环境,维护好党和政府的形象;富监督于服务之中,促进医药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5.十六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五

——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心得

重庆市渝北职教中心 刘信蓉

在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季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人民欢呼雀跃,大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已成为我们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规定了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要达到总体目标,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会认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定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伟大旗帜,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振兴中华,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应把实际行动落实到“教书育人”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中去,只有在各自的岗位上把本职工作干好,为培养更多的复合性的技能人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变得更为顺当。我作为战斗在教育第一线的共产党员,应该把“十六届四中全会”的中心议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理解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才能打好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桥梁。教师就要像陶行知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己任,把成为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不断增强业务素质,认真进行教学研究,认真贯彻教学方针,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职高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帮助职高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为建设有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输送合格的智能型和技能型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打好“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石。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管是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觉得十六届四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作为中心议题是绝对正确的,这无疑是我党一个正确且明智的决策,我们相信中国各方面都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我们共产党人坚信:中国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6.十六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六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被海内外媒体评价为进入了“近代以来最长的繁荣期”。

党中央对于民生问题的解决不断加大力度,以解决百姓议论最多的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为突破口,今年农村义务教育已经实现学杂费全免,农村1.5亿个中小学生家庭受益;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覆盖面,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80%以上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使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达到101亿元,较上年提高一倍多;今年全国范围内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据民政部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都已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口2068万,这一制度将覆盖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健全。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城镇弱势群体的保障机制更加完善;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精神,今年年底前,在所有设区城市,凡符合规定住房困难条件、申请租赁补贴的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等等。

民生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稳定。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解决民生问题、扩大内需被列为2007年工作重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元旦贺辞中又指出,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春节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前些时候结束的各省市党代会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民生味浓厚,许多省市解决民生问题不是一般的提出一些口号,而是具体详尽,解决民生问题成为地方党代会的主旋律。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给人民的实惠看得见,摸得着:利益诉讼渠道更畅通,社会保障体系更健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依法行政蔚然成风,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上下一致的共识。社会在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无不昭示出党中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宗旨。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概括指出:“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认真总结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带领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总书记的讲话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奠定了重要的政治、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也预示着十七大将会是一场“民生盛宴”,对此人们充满希望,热切期盼!

7.十六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七

2015年10月29日~11月1日, 金秋的北京国家会议中心, 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将联合长城五洲心血管病学会议, 携手亚太心脏大会、国际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 共镶21世纪新的辉煌和盛举!第二十六届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由中国国际科技会议中心、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组委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心脏联盟、吴英恺医学发展基金会等联合主办, 以“弥合裂痕, 应对挑战”为主题, 携手ACC、ESC、WHF、AHA/ASA、HRS、BCVS、i2、SCAI、APSC、CNAHA、CGCF、ITAHFA、ASE、HHFT、TAS等40多个国内外著名心血管学术组织和医院单位, 为弥合公共卫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裂痕, 应对NCD挑战, 未来10年完成2525节段性的防控任务共同努力。大会学术内容将涵盖基础、预防、临床和康复等13大领域, 与现代医学理念、崭新的技术紧密结合, 从国际最新信息到国内最新研究, 交叉融合, 全面但又有偏重, 必将给与会代表全新的体验和收获。主要论坛有:⑴联合论坛。⑵国际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会议2015。⑶基础与转化医学。⑷冠状动脉疾病。⑸心律失常。⑹结构性心脏病。⑺县医院联盟”论坛。⑻CCEP论坛。⑼中国原创研究。

8.十六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八

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改革大突破。2003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这不仅标志着历时已25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到了最后“攻坚”阶级,而且意味着中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正好与十年前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遥相呼应,十年前的动词“建立”,十年后改成了“完善”。与时俱进,意在其中。

中国已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不仅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分尚未彻底触动,旧的权力部门和国有垄断行业的利益格局尚未打破,深层问题没有完全解决,而且一些新建立起来的重大制度仍是框架性的,尚不稳固,还有许多漏洞。之所以在前一阶段的改革过程中会出现上述矛盾和问题,根源在于计划经济下形成的传统观念和行为方式仍有较强的惯性。十六届三中全会对目前体制中残留的、也是最难攻克的计划经济体制核心部分进行最后攻坚,并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对14个社会热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或指导原则。对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体制和权力结构进行彻底调整;对“三农”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完善分配制度,加快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上层建筑进行大胆创新;对政府机构和官员队伍进行大力精简;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形成的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进行根本调整;对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政府过分干预经济活动的执政方式进行彻底改革。同时,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从制度上落实党内民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并对宪法部分内容提出修改建议,为经济体制向纵深改革推进,做好政治和法律保证的基础。

25年未啃下的“骨头”肯定是“硬骨头”,改革进入攻关阶段,必须充分认识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向不合时宜的一切旧观念、旧做法、旧体制发起最后的冲击。

9.十六届六中全会体会(基层) 篇九

一、注重干群和谐,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在构建和谐基层的实践中,我们紧紧抓住干群和谐这个关键,在切实解决干群矛盾、增进干群和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在广大干部中开展“我是人民的儿子”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使广大干部切实摆正“主仆”关系,满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主动与群众融为一体,真正做到真心敬民、诚心爱民、实心为民,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二是深化创新“双带双强”工程,密切农村党群关系。近年来,我们在农村大力实施以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致富能力强为主要内容的“双带双强”工程,提高了农村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增强了农村党组织的活力。目前,全县有6000多名党员干部与农户结成帮带对子,共帮扶特困户1522户,脱贫877户、2769人,投入帮扶资金108万元。三是大力拓宽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进一步健全调查研究、群众接待日、领导干部亲自处理来信来访、机关干部到基层特别是贫困地区锻炼等制度,不断拓宽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渠道,努力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

构建和谐基层,必须及时化解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近年来,我们在征地补偿、拆迁安置时充分考虑农民利益,着眼失地农民的长久生计;对企业改制后涉及职工利益的遗留问题,尽量以最优惠的政策予以解决;政府出面,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全额发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坚持“三个杜绝”,即坚决杜绝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坚决杜绝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坚决杜绝损害百姓利益的虚假繁荣。通过坚持“三个杜绝”,保持经济社会在和谐的氛围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双流作为成都市的近郊大县,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0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之首,经济社会发展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确保了群众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基层创造了物质条件。

稳步推进基层民主,建立干群和谐的长效机制。长期稳固的干群和谐最终要靠制度来保证。只有稳步推进基层民主,才能保证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地为群众服务,对群众负责。为此,我们坚持“以群众利益为核心,以人民满意为根本”的指导思想,大力推进公推直选工作。目前,全县已有7个镇成功实行了公推直选镇党委书记,有108个村和社区实行了党支部书记的公推直选,183个村的村委会主任实行了“两个直接”的选举方式。通过建立公议制度、述职制度、考核制度、罢免制度等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当选干部的工作责任感,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实践证明,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面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真正实现。只有把农村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加快发展,才是构建和谐基层的根本之道。

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双流县承担了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试点工作。通过搞好科学规划、做强产业支柱、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建立新型城乡管理体制和推进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转变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的进程,实现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我们以农民利益、农村的长治久安为根本出发点,创新和完善了各种政策。一是建好安居房。采取统拆统建、统一安置的模式,大力实施集中安置工程,改善农民居住环境。与此同时,实施对困难家庭危房进行改造的“安身工程”,对农村居住危房又无经济能力改造的特困户,由县财政按每户6000元再加上镇和对口单位的扶助资金改造住房,今年计划完成200户危房改造。二是广开就业路,筑牢保障线。加大培训力度,实行政策扶持,增加就业岗位,实施充分就业计划,全力做好失地农民就业工作。本着还利于民的原则,建立失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到老有所养。我县现有21671名已征地农民参加了社保,其中有11613人享受了养老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待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到病有所医。今年全县参加合作医疗的农民已达52.8万人,参保率达78.4%,比去年提高13个百分点。将生活困难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低保,做到困有所助。现已基本建立起失地农民综合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大力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全力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着力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享有优质教育的机会,全力实施帮困助学。我县计划在3年内全部实现对农村9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免收书本费和对贫困学生补助生活费的“两免一补”目标,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做好村庄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美化村容村貌。通过上述一系列综合性举措,为农村基层和谐打下扎实基础。

三、激发创造活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和谐社会氛围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充满活力、崇尚创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10.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十

首先,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勇于在经济建设中开拓进取。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及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经受住了国际经济金融动荡和国内严重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严峻考验。同时,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努力克服生产力发展的诸多体制性障碍。这些要求我们党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作为预备党员,必须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市的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其次,要牢记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为发展建功立业。

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离开发展,坚持党的先进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实现民富国强都无从谈起。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我们党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大国领导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是我们党肩负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决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非常符合我们的国情,这是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为发展营造宽松环境的具体举措,将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把握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刻内涵。

第三,要有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只有这样,党的思想理论才能引导和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如何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课题,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新的概括、新的突破、新的发展,也给今后提出了新的目标、新的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第四,要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始终站在生产力发展的最前沿。

实现新世纪的新目标,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努力,开始从困境中走出来,踏上振兴之路,靠的是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不动摇,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不仅要搞好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搞好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不仅要搞好企业改革,也要搞好事业单位和机关的改革;不仅要搞好工业战线的改革,也要搞好流通、建筑、交通等各条战线的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在开放中求生存,在合作中求发展,在竞争中上水平。我们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拓宽发展空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必须进一步改善软硬环境,建立同国际规则相协调的法规体系、工作机制和运行效率。必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进一步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业。

11.十六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 篇十一

11月19日总公司党委书记张银芳围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具体措施等,做了题为《法治中国新起点》的党课培训,结合实际工作对全会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12月5日总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卫平做了题为《依法治企推进公司健康持续发展》的党课培训。

培训对石家庄公交依法治企,提高企业法治建设水平,推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公司形成了党员干部带头学法、知法、守法,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风气。

12.十六届五中全会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主要精神的理解。

怎样理解“十一五”时期必须“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 《建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24个字是对《建议》主要精神的集中概括。

立足科学发展,就是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务必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更加注重统筹协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全国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着力自主创新,就是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完善体制机制,就是要不断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要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节约能源资源、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财税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金融体制。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着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互利共赢。

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促进社会安定团结,为经济社会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要把社会保障作为民安所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为社会稳定、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支撑;要逐步理顺分配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人民群众共同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这四句话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立足科学发展是对“十一五”时期发展方向的总体要求,着力自主创新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完善体制机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社会和谐既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发展的环境条件。

二、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六个必须”的原则的理解。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这“六个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红线”,为中国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的问题需要发展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保持一个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十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预计年均增长8.8%,“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已提前实现,我们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只需7%的年均增长速度就可以实现。

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国际贸易摩擦增多,“三农”问题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这需要我们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近几年经济快速增长消耗的能源、资源代价是惊人的。从2003年起至今,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从过去长期低于1一跃而升到1.6左右。与此同时,钢坯、焦炭等高能耗产品出口大幅度增长,造成国内已经短缺的资源大量外流。

当前,资源和环境瓶颈约束已经上升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之一。我国人均石油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淡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我国的资源并不富裕,不能长期支撑这样高消耗的发展模式。因此,必须把资源节约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阶段,传统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会递减,而体制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创新与科技创新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正处于这样的阶段。

当前,我国高新技术领域核心技术薄弱,加工制造业缺乏知名品牌,依靠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的道路已经越走越窄。我们已进入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必须增强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提升国家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驱动力的顺利接替。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我们看到的是大都市的繁荣景象,而在西部偏远山村,那里的交通、道路、教育、医疗设施极为简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经济增长的“红利”,就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仅表现在GDp的差异,更体现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差异。今后,国家将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把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向西部延伸、向农村延伸。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更侧重于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和发展环境。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我们从以往偏重物质增长转向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和谐进步。

建设和谐社会,将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看病贵、上学难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滞后,因此必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同时,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百姓心里感到更踏实。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过去20多年的历史一再证明,改革开放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对外开放已使我们融入全球市场,只有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不断增强促进发展的体制活力。

当前,有些领域改革仍处于滞后状态,有些仍止于表层,有些带有浓厚的部门色彩,这些为改革的深化造成了障碍。我们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建立起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任重道远。

三、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解。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则被确定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五中全会所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则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因此,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下决心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回顾过去几年,从中央到各地,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主题,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直接给农民以实惠。各地种粮农民首次享受到直接补贴的好处;全面放开了主产区的粮食购销和价格,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粮大县实行转移支付……

2004年农民增收6.8%、粮食增产9%之后,今年国家又出台了进一步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如加大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的减免力度,着力建立为农民减负的长效机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新农村的新,新在农村的发展能够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通过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使农业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使农村社会能够实现和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上就要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提高农村产业的竞争力,提高务农劳动者的收入。在社会事业、文化事业等方面可以通过国家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来实现。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短短20字的定位,涵盖了多方面意义。其中的重中之重,是增加农民收入。

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反哺之义也不止于增加农民收入。五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速发展期。

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也正是让当和国家领导人放不下的事。据报道今年4月温家宝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国庆节期间他在河北农村考察时更进一步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为农民办好四件大事:一是发展农村经济。二是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三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四是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我们也应该欣喜的看到,近几年国家已经出台了一些令人欣慰的举措: 一是在农村教育方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国家还确定,“十一五”期间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在过去义务教育免除学费的基础上,农村学生的书本费、杂费等费用也将全部由国家负担。二是在医疗卫生方面,中央财政今年将在上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的投入力度,预计涉及中央集中采购的金额将有30多亿元,这个金额明显高于2004年招标采购总计22亿元的总值。

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5方面: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要求;完善基础设施,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在环境卫生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新农民是指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新风尚就是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农村要想改变面貌,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以外,也需要农村提高自身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样就必须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农业的附加值、科技含量。但是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不能一哄而起。所以中央特别强调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按照“民主管理”的原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点非常重要。通过实行民主的社区管理,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当地的经济建设,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

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并转化为具体政策,是今后的重点所在。概括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国家应重点加大五方面的扶持力度:一是建设包括道路交通、信息网络在内的农村基础设施,二是治理和保护农村自然环境,三是重点发展医疗、养老等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四是支持农业生产,五是发展教育事业。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带领下,今后几年内能使农业、农村与工业、城市及国民经济的其他方面协调发展,农民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改善,农村建设上一个大台阶,并给相关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四、对《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理解。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作为中心议题,并作出决定,意义重大深远。我们一定要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进入新世纪新时代,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我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条件下,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现实需要。

从国际局势看,政局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整个世界处在大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天下并不安宁。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党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牢牢掌握主动权。

从国内来看,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成新世纪三大历史任务还任重道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使我们面临着新的困难和压力。这都要求我们党要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同时,也就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党的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与国家的关系等等,与执政以前相比,都有了根本的不同。执政党不同于革命党,它要执掌政权、履行执政职能,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本领和水平。

党执政以后,一方面使我们党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使党面临着被权力腐蚀的危险,容易滋生脱离群众的现象,滋生贪图享受和消极腐败现象。党越是长期执政,拒腐防变的任务越是艰巨。因此,对于执政党来说,必须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党要有更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更强的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大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迫切要求。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的发挥,只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提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由之路。从世界范围来看,最近二三十年来,政党执政的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各国执政党都在思考如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巩固执政地位的问题。引人注目的是,在世纪之交,世界上一批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失去了执政地位,其中包括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在内,促人深思。世界上一些执政党丧失政权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情况各不相同,但不重视执政能力建设,不能正确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不能有效解决(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脱离群众,失去民心,这些则是共同的。因此,在执政的情况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

13.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认识?如何将这一要求体现在学校的具体实践工作中?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五个统筹”,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以及我校的建设与发展中,大家认为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哪些不足、问题和亟待改进的地方?我们应该如何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今年是国家和我校“十一五”规划及“五五普法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根据依法治校、依法办学的各种要求,请结合实际,谈谈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建议和举措等。

上一篇: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下一篇:社区世界卫生日活动和环保局世界地球日简报